今天聊聊天:初学禅定的最高境界很危险需要注意些什么

当前位置:首页&
到&<input class="tp_input01" type="text" id="yt_top" onkeypress="javascript:var keyNif(window.event){keyNum=event.keyCode}else if(event.which){keyNum=event.}if(keyNum==13){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348485/'+pageNo+''}"/>页&&<input class="tp_input02" type="button" onclick="javascript:var pageNo=document.getElementById('yt_top'). pageNo = parseInt(pageNo.replace(/(^\s*)|(\s*$)/g, '')); if(pageNo == '' || isNaN(pageNo) || pageNo 1){return alert('请输入正确的页数');}window.location.href='/Article/348485/'+pageNo+''" value="跳转">末页下一页上一页首页共1/1页
从少做起 ——对禅定初学者的开示集
浏览/回复3245/13
从少做起&&&&&&&&&&&&&&——对禅定初学者的开示集&&&&&&&&&&&&&&&[作者]阿姜李&·&达摩达罗&&&&&&&[英译]&坦尼沙罗比丘&&&&&&&[中译]&良稹&&&&&&&Starting&Out&Small——A&Collection&of&Talks&&&&&&&&for&Beginning&Meditators&&&&&&&by&Ajaan&Lee&Dhammadharo&&&&&&&Translated&from&the&Thai&by&Thanissaro&Bhikkhu&&&&&&&&&&&&&&&&&&&&&&目录&&&&&&&·&&&&&&&&&引言&&(Introduction)&&&&&&&&&&&&&&·&&&&&&&&&内在的明亮&(Brightness&Within)&&&&&&&&&&&&&&·&&&&&&&&&明辨之光&(The&Light&of&Discernment)&&&&&&&&&&&&&&·&&&&&&&&&执取&(Clinging)&&&&&&&&&&&&&&·&&&&&&&&&放下&(Letting&Go)&&&&&&&&&&&&&&·&&&&&&&&&三个原则&(Three&Principles)&&&&&&&&&&&&&&·&&&&&&&&&三股绳&(Three&Strands&of&a&Rope)&&&&&&&&&&&&&&·&&&&&&&&&牛圈口&(At&the&Gate&of&a&Cattle-pen)&&&&&&&&&&&&&&·&&&&&&&&&从少做起&(Starting&Out&Small)&&&&&&&&&&&&&&·&&&&&&&&&家务与外务&(Housework&&&Fieldwork)&&&&&&&&&&&&&&·&&&&&&&&&行路的力量&(Strength&for&the&Journey)&&&&&&&&&&&&&&·&&&&&&&&&就位&(Into&Position)&&&&&&&&&&&&&&·&&&&&&&&&两种护卫禅&(Two&Guardian&Meditations)&&&&&&&&&&&&&&·&&&&&&&&&作东道主&(Playing&Host)&&&&&&&&&&&&&&·&&&&&&&&&佛像&(An&Image&of&the&Buddha)&&&&&&&&&&&&&&·&&&&&&&&&望远镜&(Binoculars)&&&&&&&&&&&&&&·&&&&&&&&&电心&(The&Electric&Heart)&&&&&&&&&&&&&&·&&&&&&&&&约束感官&(Restraint&of&the&Senses)&&&&&&&&&&&&&&·&&&&&&&&&蛇、火、与大盗&(Snakes,Fires,&&Thieves)&&&&&&&&&&&&&&·&&&&&&&&&持久的法则&(Enduring&Principles)&&&&&&&&&&&&&&·&&&&&&&&&观想死亡&(Thinking&About&Death)&&&&&&&&&&&&&&·&&&&&&&&&上岸&(Coming&Ashore)&&&&&&&&&&&&&&·&&&&&&&&&正业,正果&(Right&Action,Right&Result)&&&&&&&&&&&&&&·&&&&&&&&&清净与透明&(Clean&&&Clear)&&&&&&&&&&&&&&·&&&&&&&&&真诚的修持,真正的知识&(Genuine&Practice,Genuine&Knowing)&&&&&&&&&&&&&&·&&&&&&&&&宁静&(Living&in&Peace)&&&&&&&&&&&&&&·&&&&&&&&&心的食物&(Feeding&the&Mind)&&&&&&&&&&&&&&·&&&&&&&&&功德的精髓&(The&Essence&of&Merit)&&&&&&&&&&&&&&·&&&&&&&&&用心&(Intent)&&&&&&&&&&&&&&·&&&&&&&&&法的新鲜滋味&(The&Fresh&Flavor&of&Dhamma)
相关股票:
关联标签:
引言&&[go&to&toc]&&&&&&&&&&&&&&&&&&&&&&&&&&Introduction&&&&&&&&&&&&&&這是一項進行中的工作。我希望繼《禅定開示》、《精神食糧》、《內在力量》、及《解脫的技能》之後,最終能把阿姜李的大部分開示譯成英語。不過目前與本集標題相對應,我從少做起。&&&&&&&&&&&&&&這裏翻譯的片段,來自阿姜李爲一群正在禅定的人所作的開示。某些場合聽者是他的弟子;&其它場合則爲陌生人。在每個場合,阿姜李覺得有必要覆蓋一些初學者的問題──爲什麽禅定?&我應當怎樣禅定?&爲什麽非要那樣?&他以自己的風格,不僅對這些問題給出了直接解答,並且以生動的比喻,幫助聽衆把禅定與自己熟悉的活動聯想起來,使他們對於正在嘗試調馭的心這個未知領域,減少一些畏懼感。&&&&&&&&&&&&&&阿姜李的教導中,有一個方面或許令你有怪異感,那便是他把色身分解爲地、火、水、風元素[四大,四界]時所作的分析。這個分析模式可追溯到佛陀時代,不過阿姜李以獨特方式有所發展。不要以生物、化學──即我們從外界對身體所作的科學分析方式,而要以身體內部的覺受方式,來理解這樣的分析。這種知覺經常爲我們忽略,至少英語中形容詞貧乏。隨著你在禅定時對這類覺受熟悉起來,你會逐漸理解,阿姜李的分析方式何等有用。&&&&&&&&&&&&&&這裏收錄的開示段落自從阿姜李之口,到你的眼前,經過了相當一番曲折。他的一位弟子──梅齊阿倫·阿比瓦那在這些開示進行時作了筆記,之後整理出阿姜李當時的談話。阿姜李對1957年之前的筆記作了審改。而1957年之後的開示,梅齊阿倫直到1961年阿姜李去世之後才有時間整理,因此這部分文字未經尊者的審核。&&&&&&&&&&&&&&這些開示固然是很好的閱讀材料,然而聆聽更有益。如果你與一群朋友共修,試試在集體禅定時,讓一位成員讀一段。那樣做,可以重建這些開示的原始場景。&&&&&&&&&&&&&&&&&&&&&&坦尼沙羅比丘(傑弗裏&·&德格拉夫)&&&&&&&&&&&&&&Thanissaro&Bhikkhu&(Geoffrey&DeGraff)&&&&&&&&&&&&&&1999年10月&&&&&&&&&&&&&&&&&&&&&&&&&&&&&美国加州慈林寺&&&&&&&&&&&&&&Metta&Forest&Monastery&&&&&&&&&&&&&&PO&Box&1409&&&&&&&&&&&&&&Valley&Center,CA&92082&&&&USA&&&&&&&&&&&&&&&&&&&&&&&&&&&&&&&&&&&&&&&&&&&&&内在的明亮&&[go&to&toc]&&&&&&&Brightness&Within&&&&&&&日&&&&&&&&&&&&&&&&&&&&&&&&&&&&&人們的喜與悲、好與壞,皆有賴於心。心是主宰者,是我們身上最重要的東西。那是因爲它存在久遠,對我們所作的一切善惡負責。至於色身,它根本不知樂與痛、喜與悲,也根本不對任何人的善行惡行負責。爲什麽?&因爲色身不長久。它是空的。&&&&&&&&&&&&&&說它是空的,意思是,一旦缺了呼吸,它的地、水、風、火四元素[四大,四界]便相互分離,回歸原始狀態。來自地元素的部分回到原來相屬的地。來自水元素的部分回到原來相屬的水。來自風元素與火元素的部分回到原來相屬的風與火。它們裏面,根本沒有“女人”、“男人”、“好”與“壞”。這就是爲什麽經上教導我們“色身無常[Rupam&aniccam]、色身苦[Rupam&dukkham]、色身非我[Rupam&anatta]”。它是空的、不持續地受任何人控制。哪怕我們想禁止老、病、死,它不會服從我們的意願。它必須服從自然造作的本質,有生起必然有衰敗。每個人的色身都這樣。&&&&&&&&&&&&&&不過你不能說,身體完全“非我”,因爲某些部分是“我”。換句話說,它們在某種程度下受我們的控制。比方說,你要身體走,它就走。你要它躺下,它會躺下。你要它吃,它就吃。你要它洗澡,它洗澡。這說明它在某種程度下受我們的控制。因此身體既是非我、也是我。但即使這樣,這兩個方面在空性、不對我們的善行惡行負責這點上,是一樣的。無論你做多少善事、惡事,色身與果報無關,死時照樣燒成灰。它根本不對我們的悲與喜負任何責任。人們做好事、壞事時,善惡果報會落在他們自己的心識上。心是我們一切行動的負責者,也是它在經曆業報。這就是爲什麽佛陀教導我們,洗滌自心,使它純淨,使我們有將來的幸福。&&&&&&&&&&&&&&我們用什麽來洗滌自心?&我們以善巧來洗滌它──換句話說,以禅定培養內心的善巧素質。我們斷除心裏一切貪、嗔、癡的念頭,比如感官之欲、惡意、昏睡、掉舉、疑。這些都是汙染心的東西。當心這樣給玷汙時,注定受苦。它因爲自己的業力而走向黑暗。&&&&&&&&&&&&&&我們不善巧的業,可按其陰暗程度作區分。有的像夜一般黑,無一絲光亮。有的像雲一般有明有暗,又像月亮時而明亮、時而爲雲所蔽。有的不善巧好比迷霧,白天黑夜擋著我們的視線。這第三種不善巧,就是無明[avijja]。它自始自終蒙蔽著心,我們認不出心的念頭哪些有關過去、哪些有關未來、哪些有關當下。這就是爲什麽心總是繞著過去、當下、未來轉,不能定駐在一處。它對任何事沒一點確定感。這就是無明。由無明升起的渴求,是一切憂苦的根源。&&&&&&&&&&&&&&爲了清除這個迷障,我們必須修習禅定,看清過去、未來的想法與觀念,皆爲無常、苦、非我;&看清色、受、想、行、識這五蘊,皆爲無常、苦、非我,達到無過去、無未來、無現在的境界,從而除掉過去、未來的觀念。那時候,心就從五蓋的雲障霧罩中解脫出來,進入光明。&&&&&&&&&&&&&&世人分兩類。有的眼力好,在內心培養善巧的品質,日夜看見世界的光明。有的不長養善巧品質,好比生來眼盲:&即使日月照耀,仍活在黑暗之中──意思是,在自己黑暗心靈的遮蔽之中。因此巴利經中,佛陀教導我們去除心的黑暗,使心脫離黑暗。&&&&&&&&&&&&&&Kanham&dhammam&vippahaya&sukkam&bhavetha&pandito.&意思是:“智者遣除黑暗品質,培養光明品質。”當人們培養了內在的光明品質時,可以用這個光,照亮他們的一切活動。這會給他們所做的一切帶來成功。但如果他們身處黑暗,則好比目盲眼瞎,做事難以盡善。比方說,他們也許在聽佛法開示,可心還是到處遊蕩,好似給五蓋的迷霧擋著。&&&&&&&&&&&&&&這就是爲什麽,我們要學習止禅,把心定著在一個目標上。告訴你自己,佛的品質與法的品質不可分離,也與僧的品質不可分離。它們實際上是同一個,如巴利經句中告訴我們:&&&&&&&&&&&&&&Buddho&dhammo&sangho&cati&nanahontampi&vatthuto&&&&&&&A??ama??aviyoga&va&ekibhutamapanatthato&&&&&&&“佛、法、僧雖名目不同,似有分別,實爲一義。”&&&&&&&&&&&&&&因此,我們要使心定駐於清醒的覺知,它有著佛法僧合一的品質。那時我們的定力會正確地培養起來。&&&&&&&&&&&&&&因此,我要求你們放棄不善巧的心理素質,洗滌心智,使它清潔純淨。我們的內心會升起光明。這樣做,毫無疑問,你會有自在與快樂,如巴利經句上保證說:&&&&&&&&&&&&&&Citte&sankilitthe&duggati&patikankha&&&&&&&&&&&&&&&&Citte&asankilitthe&sugati&patikankha.&&&&&&&“心有雜染,去惡處。&&&&&&&心無雜染,去善處。”
明辨之光&&&&&&&&&&&&&&&&The&Light&of&Discernment&&&&&&&日&&&&&&&&&&&&&&&我们的明辨智好比光线,有三个层次:低层次的明辨,好比火把;中等层次的明辨,好比蜡烛、煤油灯;高层次的明辨,好比电灯。&&&&&&&火把取光需点用燃料。&虽然发光,却有烟。&这好比来自布施的明辨:&需要不少财源,有时你还得与人争执。&&&&&&&蜡烛、煤油灯的光亮,好比来自守戒的明辨。&你必须小心谨慎,有清净持戒的耐力。&煤油灯需要油与芯、蜡烛需要芯与蜡。&有蜡无芯,发不出光。&蜡烛、油灯有烟有碳灰,两者都不尽好。&&&&&&&电灯那样的明辨,无需油料、不造碳烟。&好用,无论昼夜想用就开灯。&这好比由修定达到的明辨。&心在纯净、定驻时的力量,升起智识之光──即解脱的洞见,使我们明察世间与法界之事。&当我们使心清洁、纯净时,会升起定力、升起明辨,好比电灯光、或者一天十二小时的日光。&这样的明辨,是圣者的明辨。&&&&&&&这三种形式的功德──布施、持戒、禅定,有赖于明辨。&我们培养了明辨,便知道怎样自己去找功德。&我们要什么样的光──火把、蜡烛、油灯的光、还是电灯光?死亡如黑暗;死亡来临时,外在的灯光对我们丝毫无用。&我们的言辞、手脚、胳膊、大腿,也丝毫无用。&它们什么也帮不了我们。&我们的眼睛看不见一点光亮。&没有人听得见我们要说什么。&手脚动不起来。&财产用不上。&唯一能帮我们的是有明辨,确保贪、嗔、痴不给激发起来,使心保持在远离贪、嗔、痴的状态。&我们能够像分开蜡烛的芯与蜡一般,把这三样东西区别开来──身、心、杂染。&杂染之火便会熄灭,因为芯与蜡分离,不再接触。&同样地,如果我们能把身与心分开来,常规的觉知[awareness]就不得不熄灭。&不过当它熄灭时,并不说明觉知湮灭了。&它还在那里,但是以一种特别的觉知形式存在,它不依赖于身心,然而仍有觉知。&好比蜡烛熄灭:火性并不湮灭。&火的潜力多得是,就在世上。&它的属性还在那里,只不涉及燃料。&这样的火,胜过多少涉及燃料的火,因为它并不消耗。&它依着天性就在那里。&这样的功德比什么都了不起。&&&&&&&我们若能把身、心、杂染相互分开,便不会发热了。&心不再发热,始终清凉。&火光来自波的旋转。&无波动,便无旋转。&波动好比杂染。&如果我们切断波动,旋转便会终止。&不再有重生。&贪、嗔、痴好比波动,又好比烛芯:把芯剪去,只剩烛蜡,火无处攀缘,只得熄灭。&以烛灭比喻人死:火离蜡烛,但火的潜力并未湮灭。&同样,脱离色身的那个心,并未消亡。&如果它能够做到独自存在,不依赖色身,便不以任何方式、形态,在任何地方呈现。&那就是涅磐的觉知。&&&&&&&这样的觉知,真好比电灯之光。&无论何时需要它,它在那里让我们得知。&有时哪怕我们不想知道,结果还是知道。&对常人来说,即使想知,也常常不知;想看,也看不见。&好比火把、蜡烛:&没有燃料,不可能有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会修练心智,确立定力──因为训练有素的心,才能升起不着痴迷的明辨之光:那才是确知无疑的明辨。&&&&&&&&&&&&&&&&执取&&&&&&&&&Clinging&&&&&&&日&&&&&&&执取是一切忧苦的来源。&是它产生了缘起与重生。&它根本不安全。&无论什么,出现了、成形了,注定会造苦。&好比某人的钱让外人看见了:注定有小偷去偷它。&你有钱时,怕人看见。&即使人们看不见,你还是怕。&同样地,如果人们抓紧五蕴,当它们是这个世上的自我,他们就会受苦。&死时投生来世,再受苦。&&&&&&&我们的执取有三种,或者说有三个时间维度:过去、现在、将来。&每个时间维度下有五蕴,那就是说我们每个人有十五蕴。&背着那么多蕴走来走去,难怪有苦。&我们往前看,开始想:“如果我活到60、70、80岁,那时会怎样?如果我落穷,该怎么办?”这样想时,便以各种形式发愁。&如果想到好事,便兴奋起来。&想到坏事,便气馁起来。&有的人想了那么多的坏事,变得垂头丧气。&那是因为他们抓紧了想法与念头。&这就叫做身前放着五堆石。&&&&&&&接着,我们转过去看身后:“我死时,儿孙怎么办?”我们也许想着该给些家产,好助他们安身立命。&可接着又想到他们太愚笨:“如果拿家产去赌博,输光怎么办?”这样想时,就丧气起来。&其它时候,我们想着自己当下的好品德、孩子们的好品德,又高兴起来。&那是另外五堆石。&因此我们的石头,有前五堆、后五堆、当下五堆。&右手抓紧色身现象,左手抓紧心理现象。&我们抓住色、受、想、行、识这五蕴,把它们当成自己。&因此左手提重物、右手提重物、肩上再挑一担。&如果继续带着这些东西走来走去,从不把它们放下,就只有苦。&接着我们再抓紧苦,于是更苦,直到面目扭曲、肩骨变形。&&&&&&&这就是为什么佛陀对我们如此同情,教导我们舍弃、放下[cago&patinissago]。&无论谁,不把重担从肩上卸下,永远解脱不了。&如果我们先把过去、未来的念头放下,会轻松一些。&只在手上提些东西,还有希望继续走下去。&换句话说,如果不修禅定,让心静止,远离五盖,那么我们还是肩挑重担、前一堆后一堆地走,因为放不下过去未来的想法。&过去未来的事,是我们不需要想的。&无论是自己的事、儿孙的事、生意财务上的事:我们来禅定时,根本没有必要想。&要专心静坐。&身体挺直,关注当下,也就是呼吸,光明会出现。&即使你的左右手还抓着色身与心理现象,起码你放下了肩上的重担。&&&&&&&对于尚且沉重的色身现象,那是因为死神不停地在上面撒毒药。&比方我们的眼:起先清明,所见一切,清晰而光亮。&接着死神在上面撒了毒,使它们浑浊阴暗、或者生起白内障。&因此得去检查、戴眼镜、涂药、手术。&它使我们受各种苦,使得小小的眼球重得跟脸上长了拳头一样。&&&&&&&我们的耳,起先可以听见各种声音。&接着死神来撒上毒药,我们开始耳鸣、耳聋,听不见别人在说什么,听不懂他们的意思,于是烦躁起来。&他们说坏话,我们听着像好话。&或者他们说好话,听着像坏话。&理解有对有错,这就有了吵架与争执。&&&&&&&我们的鼻也一样。&起先功能不错,死神撒了毒,于是长起瘤疮。&我们得去找嗅药、吸雾剂、或者找医生用电刀切掉肿瘤。&鼻子开始发臭,毁容。&&&&&&&舌、身、心也同样堆起一大堆苦。&这就是为什么经上教导说“rupam&aniccam”:色身不恒稳、无常。&如果我们不停地想这些事,会着起火来。&年老时,皮肉松弛起皱、弯腰曲背。&如果执取色身,会给自己心里造成负担、也给儿孙造成负担。&此外,照顾自己所需的金钱也是负担。&&&&&&&凡是抓紧无常事物当成自我的人,行路就不稳。&我们多数人,倾向于抓紧色身或其它物事,当成自我。&有时我们抓紧心理现象──受、想、行、识,把它们当成自我。&这就称为双手提物。&不过比肩上挑担好点,只要负担只在手上,还能坐着、躺下。&肩负重担,就坐不下来,得一直站着。&&&&&&&因此,我们必须训练自己的心,让它宁静、寂止,换句话说,要培养定力。&当心宁静、寂止时,明辨会升起。&明辨升起时,我们便理解了自己的重生:生下时不带一颗牙、一块布。&我们怎么来,怎么去。&一样东西也不带走,除了善业、恶业送我们投生善趣、恶趣、甚至涅槃。&人们这样来禅定,就有轻松感、没负担,因为他们能放下手里的东西。&那样就有喜乐,因为他们有三宝装点自己。&当他们去那边时,就有值钱的东西。&只要还在这里,也有好东西装点。&谁要是聪明到这样修习舍弃,就会得到哪儿都值钱的财富,好比金子:无论在哪个国家都有价值。&不像纸币,只有你自个国家承认它。&&&&&&&因为这个原因,我们训练心,使它放下,松开对过去、未来、当下的抓取,这时就好比得了整块黄金。&我们会始终快乐。&但如果我们愚蠢,抓紧事物,把它们当成自我,心里会着起火来,不得安宁。&&&&&&&这就是为什么佛陀警告我们:抓紧色身与心理现象、或心理标记与观念的人,负担沉重,什么事也做不成。&最后死时卡在世间,像落入焦油陷阱的猴子。&&&&&&&执取的人,负担沉重。&只要我们还这样活着,难有真正的善德。&死时有重担压着我们。&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放下。&不要抓紧过去、未来、当下的念头。&要让心如莲叶,水珠不能渗入。&它达到不灭境界,不回这个世界或者任何域界重生。&它达到最高、最殊胜的自在,不再有忧苦。&&&&&&&因此我们都应当努力,尽量减轻负担。
放下&&&&&&&&&&&&&&&&Letting&Go&&&&&&&日开示笔记&&&&&&&&&&&&&&&放下。&&&&&&&佛陀传法的诸多原因之一,是为了教我们放下,不抓紧事物。&我们越理解佛法,越能够放下。&领悟一点法的人,可以放下一点,领悟许多法的人,可以放下许多。&&&&&&&首先第一步,我们学布施[dana]──要慷慨、要赠与,这是让我们学习放下的一个策略。&下一步是舍弃[caga]──舍弃拥有权,是比布施更高一个层次的放下。&最后在更精细的层次,学习舍弃我们的有取[upadhi],也就是内心的抓取这个杂染。&我们是在这个层次上,审查、探索,直到获得最终解脱。&&&&&&&布施意思是赠送物质上的东西。&如果我们不送走,难以放下。&多数情况下,不把东西送人,就会抓紧,把它们当成自己的。&送出去了,便不称所有权了。&我们抓紧的那些东西是很危险的。&(1)它们会伤害我们。&(2)它们会伤害从我们这里偷窃的人。&(3)一旦偷了去,他们又会对那些东西称起所有权来。&佛陀看见了这些危险,因此教导我们要慷慨大方,学会布施。&&&&&&&培养了布施习惯的人,会得到多种果报。&他们的慷慨之业,会在现世与来世回馈他们。&他们有许多朋友。&人们信赖他们。&他们心地轻松:把东西送人后,便没有照看它们的沉重感了。&同样这些果报,还会在来世不断回馈,好比我们有一桶大米,种下去会收获十桶。&我们此生培养的善德也一样。&它会生出巨大的果报。&有明辨的人会那样理解。&&&&&&&下一步是舍弃。&布施,哪怕疯子也会做,不过舍弃这种赠与,只有智者能做,因为他们在作赠送这个动作时,个人的所有感得要即刻终止。&他们把一切物质财富看作公共的,既不真正属于我们,也不真正属于别人。&如果你把东西当成你的,那是耽于自肆[kamasukhallikanuyoga]。&如果你把东西当成他人的,那是耽于自虐[attakilamathanuyoga]。&我们生来不着一物。&死时不带走一物。&那么有什么真正属于我们呢?我们的所有感必须从内心消除,这样的赠送才叫做舍弃。&&&&&&&第三个层次的放下,是舍弃内心之物。&无论把东西送人与否,我们每天在心里把它们放下。&放下那些我们有的,放下那些我们没有的。&好比一个人每天吃饭后要洗手洗脸,才能够保持清洁。&这个意思是,不要让任何事与心为敌,使我们吝啬起来、紧抓不放。&不然就同那些饭后不清洗的人一样,不干净,永远执迷不悟。&不过我们如果能这样舍弃,就可以称离欲[viraga-dhamma,&离贪]。&最低层次的放下,我们只能间或做。&离欲随时可以培养。&&&&&&&通常情形下,杂染把我们的手脚绑起、钉在地上,很难解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需要一种高层次的明辨──修所成慧[bhavanamaya-pa??a],即来自禅定的明辨,才得以解脱。&&&&&&&离欲是一种心理素质,它实在可口、滋养。&凡是不曾达到法的这个层次的人,还只是吃了果皮,不知果肉的滋味与营养。&好果肉在果皮下的深处。&&&&&&&心对杂染的攫取[upadhi-kilesas],是无明、渴求、执取。&如果我们达到在内心亲眼看见法的层次,便会自己负起责任了。&我们可以自己对付这些杂染,好比达到了法定年龄。&&&&&&&如果能使心达到初禅,就可以放下五盖。&&&&&&&我们多数人,好比没有经验的儿童:吃鱼吃鸡时,连骨头带肉地吃,因为我们还不曾培养起一点直觉洞见。&这种洞见升起时,比火光更明亮,比长矛更锐利。&它可以消解一切:肉、骨、米、糠、任何事物──因为它聪明,把一切砸成齑粉。&它可以消化色、声、嗅、味、触、想。&好坏不挑剔,全吃下。&人们赞扬我们,可以用来滋养心,人们批评我们,可以用来滋养心。&即使色身剧痛,心照样自在,因为它有加工食物的一应用具:碾子搅棒、蒸笼锅碗。&无明的迷雾会给摧毁。&束缚我们的一切──五蕴之钉、三股绳(夫妻之爱、子女之爱、财物之爱)、世法八链(loka-dhamma,得失、贵贱、臧否、乐痛)&,都会瓦解。&&&&&&&愚人以为住在牢狱里舒服,那就是他们继续为非作歹的缘故。&他们把世界看成好地方,像个不愿出狱的囚犯。&有明辨的人,好比笼中鹌鹑,不停地寻找脱逃之路。&结果牢系他们的锁链会一节节落下。&八世法好比捆绑囚犯的锁链。&愚人以为是金项链,带著作装饰。&实际上它们是心的污染物。&人们受捆绑,永远逃脱不了,因为他们怕失去财富地位、怕批评与痛苦。&耽于享乐、怕受批评的人,永远不会花气力来寺院修行。&&&&&&&佛陀把我们看成身系枷锁的猴子。&如果我们不培养解脱洞见,永远不能从枷锁中解放。&我们永远达不到离欲。&第一阶段,我们放下作恶,开始行善。&第二阶段,我们放下恶,放下一些善。&第三阶段,我们放下一切,善与恶,因为一切依其本性造作,因此不可靠。&我们行善,但不执着它。&你放下时,必须有智慧地放下,不要有破坏性──也就是说,不要不行善。&你连你的观念也不能抓紧,更不用说物质资产了。&你行善时,是为众生做、为儿孙做。&你尽量把事做好,但不执取它,因为你知道,一切造作之事皆为无常。&这样,你的心就如宝石一般清澈、明亮。&&&&&&&如果你在毁誉中纠缠,是很愚蠢的。&那样好比是在喝他人的唾液。&你行事端正,会有人说你是错的。&你做错时,有人说你错,也有人说你对。&好与坏,没有哪个恒常,因为它们不是别的,都是造作。&&&&&&&&&&&&&&&三个原则&&&&&&&&&Three&Principles&&&&&&&日&&&&&&&&&&&&&&&简单地说,禅定有三个极其基本的原则:&&&&&&&1.正确的动机:你必须下决心放下一切关于世间的想法与念头。&你不打算留着它们继续思考。&每一个关于过去、未来的想法与概念,都是俗事、不是法。&要下决心,就做佛法修行这一件事,不做别的。&换句话说,你打算在即刻当下修行。&这就称为正确的动机。&&&&&&&2.正确的目标:这意味着心有正确的主题或者说聚焦点。&这里的主题是观四元素[dhatuvavatthana,观四大,四界差别],它是身念住[kayanupassana-satipatthana]的一个主题。&简要说,我们观察构成色身的四大元素:地、水、风、火。&地元素包括体内坚硬的部分,比如骨胳。&水元素包括液态部分,比如尿液、唾液、血液与脓液。&火元素包括体内的热量与暖意。&风元素包括体内流动的能量感,比如呼吸。&一切元素中,最重要的是风元素,也就是呼吸。&如果色身其它部分有损伤──比方说,眼盲了、耳聋了、胳膊腿断了,还可以活下去。&但是如果呼吸没了,活不下去,就会死。&所以呼吸是一个重要目标,因为它构成了我们觉知的一个基础。&&&&&&&3.正确的品质:这个意思是,体内升起的舒适或者不舒适的觉受。&当你照料出入呼吸,使它在色身各个部位自由流动时,会有好的果报。&要仔细注意身与心从呼吸中所得的果报是好是坏。&身体感觉开放、自在,还是紧绷、局促?心感觉宁静、安静、愉快,还是烦躁、走神、混乱?如果身与心有自在感,便是好果报。&如果情形相反,便是坏果报。&因此,你必须了解怎样调整呼吸,使它舒适。&&&&&&&至于心的正确品质,那就是念住与警觉。&&&&&&&&&&&&&&&每次你修习禅定时,要试着遵守这三个基本原则。&只有那时,你才会获得完整、正确的结果。&至于定力的果报,有很多。&它们随禅修者心力的增长而升起;以后我会作解释。&&&&&&&&&&&&&&&三股绳&&&&&&&&&Three&Strands&of&a&Rope&&&&&&&日&&&&&&&&&&&&&&&如果你从来不曾作过禅定,那么只需了解这两个简易原则。&(1)想着佛陀的品质。&(2)把它们带入你的内心。&这个意思是,要注意把心念坚定地放在呼吸这一件事上,不要忘记它,不要让自己受干扰。&&&&&&&不忘记呼吸的意思是,始终对出入呼吸有念住。&不受干扰的意思是,不要抓住任何其它事去想。&如果心念集中,但你在想其它事,那不叫正定。&你的念住必须保持在工作范围里,换句话说,要意守呼吸。&&&&&&&不要对呼吸施以压力、使它紧绷、或者屏住呼吸。&要让呼吸自在、舒适地流动,好比你把一只新鲜鸡蛋放在棉垫上。&如果不是扔下或者按下,它不会压扁开裂。&这样你的禅定进展就顺利。&&&&&&&呼吸是一件事,念住是另一回事,你的觉知又是一回事。&你必须把这三件事拧在一起,不让它们相互分开。&换句话说,你的觉知必须随着念住,想着呼吸。&你的觉知与念住,同时又必须守着呼吸。&只有那时你才可以说,这些是禅定的因素。&&&&&&&当你把这三件事拧成一股绳时,要把觉知集中在观察出入呼吸上,看它是不是舒适,是阔展还是有限制、是宽还是窄。&哪种方式感觉舒适,就继续那样呼吸。&如果不舒服,要不停地改变,直到舒适为止。&&&&&&&如果你过于强迫心智,它必然会弹开。&如果你过于放松,它会迷失。&因此试着以适当的方式照料它。&重要一点在于,你的念住与警觉必须慎密,在整个呼吸过程中进行调整。&不要让心流出去追逐其它念头。&&&&&&&念住好比一个清醒着的活人。&心失了念住,就好比我们在坟地跟尸体睡在一起。&除了臭味与恐惧,什么也没有。&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习随时对自己在当下有念住。&切断一切关于过去、未来的念头,不去抓紧、思考,因为这些事好比妖魔鬼怪,有欺骗性与迷惑性。&它们浪费时间,把你往下拉扯。&因此只关注呼吸,因为呼吸给我们生命,把我们引向更高的快乐。&&&&&&&念住好比一块魔皂,在擦着呼吸。&警觉则是另一块魔皂,在擦着心。&如果你不停地随着呼吸,有念住、有警觉,你的身与心会有价值、纯净起来,只要你活在世上,会有自在;你死时,不会经受困难。&&&&&&&如果心念集中,但是忘记呼吸,去想其它事,那叫妄定。&如果心因为睡着而放下一部分五盖,比方感官之欲,那是妄解脱。&只有心坚定地集中于念住与呼吸,才是处于正定。&只有心聪明地看穿五盖的把戏,放下它们,才称为正解脱。&&&&&&&如果念住与警觉在心中持久地确立起来,我们的见就会正直、我们的定才是正定,好比两道光柱相遇:升起明辨之光。&有时候,明辨在心里只升起一小会,却可以灭除巨大的杂染。&譬如,它可以放下一切执取之蕴。&它可以借放下色身,舍弃自我观念;借放下感受,舍弃对修持与戒律教条的执取;借放下辨识、心理造作与意识[想,行,识],舍弃疑惑。&&&&&&&经里教导我们,要借着修持正定,培养这样的明辨。&即使它只升起一眨眼的工夫,也可以为我们带来许多、许多的善益。&好比原子弹,体积虽小,却可以给世界造成惊人的破坏。&&&&&&&从内心升起的明辨是难以描述的。&它是丁点小的东西,不像在学校里学了记住的知识。&那就是为什么我们不能谈论它。&佛陀甚至为比丘们制定了戒规,禁止他们谈论自己的修行成就。&因此我们无从了解他人是不是圣弟子。&这件事由每一个圣弟子独自觉知。
牛圈口&&&&&&&&&&&&&&&&At&the&Gate&of&a&Cattle-pen&&&&&&&日&&&&&&&对于新来的、从不曾学过禅定的人,我建议一些坐禅的基本原则。&&&&&&&1.打定主意,不去收集任何其它事作思考,只想一件事:佛陀的品质,或者说“哺哆”这个词。&&&&&&&2.对呼吸要念住坚定,随着入息、想着“哺”,随着出息、想着“哆”。&或者如果你愿意,只是在心里想着“哺哆”、“哺哆”。&&&&&&&3.使心静止下来之后,放下“哺哆”,让自己只观察出入呼吸。&好比你站在牛圈门口,随着那些牛出入牛圈,观察它们的特点。&是什么颜色?黑色?红色?白色?花色?是老牛、还是小牛?是牛犊还是壮牛?你要确定不跟着走进牛圈,因为它们会踢断你的腿、用牛角把你顶死。&你就站在门口。&这个意思是,你使心停留在一点上。&不需要跟着呼吸进进出出。&观察牛的特点,意思是,学习怎样观察呼吸:短入长出的呼吸舒适吗?是长入息、短出息,还是短入息、长出息感觉好?要学会识别哪种呼吸最舒适,然后保持它。&&&&&&&&&&&&&&&因此,你得走过三个步骤:第一步,念住守着“哺哆”这个词。&第二步,念住守着呼吸,随着入息想着“哺”,随着出息想着“哆”。&不要忘记。&不要走神。&第三步,当心静止下来时,放下“哺哆”,只观察出入呼吸。&&&&&&&你能做到这一步时,心会静下来,呼吸也会静下来,好比漂在水桶里的木勺:水静,勺就静,因为没有人压制它、翻转它、碰击它。&水勺浮在水面,完全静止。&或者可以说,好比登上高山之顶、飘上云头。&心只有一种清凉的舒适与自在感。&这便是一切善巧的根、心材、与顶峰。&&&&&&&称它为根,因为它是一种好品质,深植、牢固、直达内心。&称它为心木,因为它坚实、有韧性,好比树的心木,虫子钻不进、毁不了。&即使在外面咬,至多只影响树皮与边材。&换句话说,即使外在干扰来麻烦我们,只能到达门户: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比方说,声音触击耳,它停在耳,不进入心。&气息触击鼻,只停在鼻,不进入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禅定的善德,是善巧的心木,因为当心坚固稳定时,各种形式的恶,不容易摧毁它。&好比虫子钻不进心木一般。&&&&&&&心在禅定中的善巧,可称为一切善巧的顶峰,因为它质量高。&它还可以把各种其它形式的善德拉进心里。&当心寂止时,它的善德传遍全身,我们停止以身体做不善巧之事;它的善德覆盖了言语,我们停止用嘴讲不善巧之语;我们曾以眼、耳、手,所行的不善巧之事,会给清洗掉。&这样,来自禅定的功德,会洗涤我们的眼、耳、手、以及色身各部分,使它们清洁起来。&&&&&&&我们的身体由清净主宰时,会有高质量的功德──好比雨从高处落下,播撒万物。&越高覆盖面越广。&当心的品质提升时,它的功德可以播及我们的眼、耳、鼻、舌、身。&它可以播及色、声、香、味、触。&它可以播及我们关于过去未来的想法。&这个功德可以这样传播开来,直到播及整个宇宙。&简单说,这些便是来自于禅定的一些果报。&&&&&&&来自禅定的精良善德,好比雨从高处落下。&不仅洗涤地面的不净,也滋养植物,人类赖以为生。&另外,它清凉,有清新感。&佛陀自觉悟那天起,便在把他的善德播撒给世界,他的善德直到两千五百年后的今天,依然朝我们落下。&佛陀是一位大德,因为他借禅定,培养起精良善德:同样的禅定,我们现在就在这里修习。&&&&&&&简单讲,禅定的每一个方面都是好事。&无论你作了多少,哪怕看上去没有得到一点结果,依旧是好事。&即使你只是在重复“哺哆”这个词,对心也是件好事。&你关注呼吸时,于心有益。&你使心随着呼吸静止下来,于心有益。&因此,你应当经常禅定。&不要让禅定的时间与机会从你身边流失。&&&&&&&&&&&&&&&&&&&&&&从少做起&&&&&&&&&Starting&Out&Small&&&&&&&日&&&&&&&佛陀的力量巨大,远远超出人界天界一切生灵。&他的身体巨大,那是说,我们从古到今,一直在造他的像,还不曾造完。&他的口巨宽,那是说,许多事他只讲一次,其他人在不停地重复:我现在就在讲他的教导,那些教导由僧伽记录成册,传给了我们,直到今天。&佛陀色身之口虽小,他的言辞却惊人地伟大,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说他的口巨宽。&他的眼也巨宽:看见了整个宇宙的真相。&真正的好人便是这样:他们有这样的大功德。&&&&&&&这样的大功德,必须由少递增而起。&佛陀在成就大德之前,先把自己变小,换句话说,他脱离了王室家族,独自去森林之中,坐到尼连河边的菩提树下。&他让呼吸越来越小,直到极其细微,就在那里,他的杂染之火与心漏彻底熄灭。&他获得了正自觉醒,成为佛陀。&他的心在如此的细小精微中成就起来,向外爆发的功德,至今清晰可见。&&&&&&&因此我要求大家下决心修习禅定。&不要担心过去、未来、任何其它事。&当心坚实入定时,知识与明辨会升起,不需要担心结果。&不要去想我要知道这个那个。&这些事自己会来。&如谚语说:“贪多的人,只得一点;满足于小指头的,得着大拇指。”要记着这点。&&&&&&&心分散开来,去追逐外在念头时,会失却对付本身事件的力量。&想做什么,难以成功。&好比枪管口径太大,你把小子弹放进去,它们在里头响动,出来不会有多少冲力。&枪管口径越小,发射时子弹越有力。&呼吸也同样:你的注意力越精细,呼吸会越精细,直到最后,甚至可以从毛孔呼吸。&这个阶段的心,力量比原子弹还大。&&&&&&&聪明的果园主人,让香蕉树帮着种果园,让芒果树帮着种果园。&他们不需要投入大量本钱。&换句话说,他们一点一点开垦、一点一点种、一点一点收、一点一点卖,直到果园越来越大。&这样便不需要投入太多的劳力与本钱,成效大而持久。&愚人开始种果园时,不管园子多大,把所有的钱投了进去,雇人开垦、耕作,一下都种上。&如果遇上一连三日、七日干旱,果树全枯死了。&野草长得到处都是。&那时候园主就没办法了,因为果园太大,自己顾不过来。&没有钱再雇人,因为一开始已经花光了。&只能含泪抱膝而坐。&丢了本钱,却没什么收益。&贪心的人就是那样。&做事稳当、一点一点不断进步的人,果报会一直越来越大。&&&&&&&&&&&&&&&&&&&&&&家务与外务&&&&&&&&&Housework&&&Fieldwork&&&&&&&日&&&&&&&我们坐下来禅定时,必须修习三件事:&&&&&&&1.&呼吸:&使它成为心的目标。&&&&&&&2.&念住:&随着入息、想着禅定用词“哺”,随着出息、想着“哆”。&&&&&&&3.心:使心同时跟着呼吸与禅定用词。&让呼吸舒适地流动。&让心有自在。&不要强迫呼吸,不要让心处于恍惚走神状态。&要使心坚定、端正,不让它到处游荡。&&&&&&&&&&&&&&&这些是我们必须学习的,不只是知道就行。&我们学习,是为了把它们用于修持,也就是说,我们为了达到真正想要的智识而修习。&&&&&&&为了保持心地纯净,我们必须斩断一切观念,不让它们粘在心上。&好比照料一幅白床单。&风吹过,要注意落下的尘土、蚂蚁、床螨等。&看见有灰,就掸去。&有污迹,马上清洗。&不要让它们在床单上留太久,否则很难洗。&如果有虫,必须拿开,因为它们会咬人、起肿块、睡不好觉。&我们这样照看,床单必能保持干净、洁白,成为我们舒适的休眠地。&&&&&&&这里的尘土与虫子,指的是五盖,它们是心的敌人。&我们照料心,要像照料床具那样。&不要让任何外在念头进来,粘在心上,啃啮心。&必须把它们全部扫开。&那样,心会平静下来、不受干扰。&&&&&&&我们禅定时,会以三种方式生起善巧:我们不以身体伤害任何人;不说他人坏话;保持心意良好。&换句话说,随着每一次出入呼吸,跟着“哺哆”,因此我们不在想任何坏事,也不对任何人有愤怒、仇恨的念头。&这样,我们的身、语、意是纯净的。&这就是功德与善巧的升起之处,因为我们不在做任何恶事。&&&&&&&我们这样念着呼吸时,好比在一块白布上画图。&我们的心,平时像块白布,没什么图案花样。&当我们把心提升到更高的层次,想着禅定因素时,好比在画一幅心理图案。&比方说,“哺哆”这个词是一幅心理图案,眼虽看不见,禅思时却可以看见。&如果我们不停地想着“哺哆”,就好比墨水、颜料渗透白布。&如果我们不想“哺哆”、或者只泛泛地想一下,好比用铅笔画画,图案不会深入、渗入内心。&它会模糊起来、或者全给擦去。&&&&&&&接下来,我们给图案添上细节。&这就是评估[vicara]的意思。&如果我们不停地画,图案会越来越精细。&随着图案越来越精细,我们会注意出入呼吸是否舒适。&如果自在、舒适,就继续那样呼吸。&有时你注意到,心里安适,身体却不安适;有时身体安适,心里却烦躁走神;有时身体大致安适自在,心也定下来、不到处乱跳。&因此,你看见哪个部分不舒适,应当纠正,好比稻农细心看护田里的水阀,清除堵塞水流的树枝树干。&你看见哪里不好,就除去它。&你必须不断地观察呼吸,看它是不是太快、太慢、是否使你疲乏。&如果是,要改变呼吸。&&&&&&&这样做,好比在耕地、耙地。&把大土块粉碎、摊开,田地就平坦了。&色身舒坦、平顺时,要保持那个状态。&接下来心也会舒坦、平顺起来——因为它与色身住在一起,如今有了一个舒适的地方。&它是到处好、还是只有一部分好,你会知道。&&&&&&&我们在心里这般升起善巧时,好比获得了财富。&有财富时,准有事打扰,好比一株树有漂亮、芬芳的花朵,必然有毛虫甲虫前来骚扰。&当佛、法、僧的品质在内心升起时,准会有什么来捣乱,试图摧毁它们,比如禅相与五盖。&花受虫侵,会从树上落下。&落下便不能结果。&你的心也一样:不要让你的善巧受五盖影响而丢失。&必须保持努力,让它静止不动,在体内确立起来,直到你知道不再有扰乱、破坏。&那时的心,像一串受雾水滋润的芒果花。&不久便会结出果来,你可以采集果子,吃得舒坦。&&&&&&&《法句经》中佛陀说,健忘、失慎的人,如死人一般。&换句话说,如果念住出一阵空档,好比你昏迷了一阵。&如果它出了长久的空档,好比你长久昏迷。&因此,如果你发现出了空档,必须立即纠正。&换句话说,你立即重新确立念住。&有的人甚至根本不知道出了空档:这些人毫无希望。&如佛陀所说,无慎是死亡之路[pamado&maccuno&padam]。&这是因为失慎乃是痴迷、不善巧之根。&痴迷升起时,为各种各样的恶与不善巧打开了门户。&因此我们应当在它刚刚长起、四处伸展分枝之前,试着连根拔起。&念住出空隙时,便开启了门户,让我们去想各种各样的事,难以完成工作。&如果念住老是失踪,别说守不住呼吸,连一个字也写不成。&&&&&&&因此,我们必须极其小心地保持念住。&不要让自己对正在做的事忘记或者走神。
行路的力量&&&&&&&&&&&&&&&&Strength&for&the&Journey&&&&&&&日&&&&&&&&&&&&&&&你坐着禅定时,必须保持观察力,看心是不是确立了禅定的一切必要因素。&你的定力修持必须具备三个因素,才算是合乎禅定原则的正确做法,那样才会得到我们都期望的果报。&禅定的三因素是:&&&&&&&1.正确的目标。&这指的是,心定驻的对象。&换句话说,是呼吸。&我们必须把知觉集中在呼吸上,不让它朝其它方向游荡。&这就是“处”[thana]或者说我们业处[kammatthana]的基础。&&&&&&&2.正确的动机。&一旦把知觉集中于出入呼吸,我们得随着入息、想着“哺”,随着出息、想着“哆”,把心念完全定着于出入息。&我们得一直这样做,直到心静止、就位。&然后可以放下禅定用词。&一旦心静止,不去别处游荡,念住会舒适地守着出入息,不会溜开、走神。&这就是动机,或者说我们业处[kammatthana]里的业[kamma]。&&&&&&&3.正确的素质。&这是指有技巧地改进、调整、传播呼吸,使呼吸更舒适。&比方说,如果短呼吸不舒适,略为改长一点。&如果长呼吸不舒适,略为改短一点。&观察长呼吸、短呼吸、快呼吸、慢呼吸,哪种呼吸最舒适,就以那个方式呼吸。&如果出现问题或者不适,再作调整。&但是不要使呼吸紧绷、或者屏住气息。&要让身体自在地出息入息。&那样出入息会有开放、灵活、空旷感。&它不会给堵在某个地方,不会有沉重、局促感。&如果达到这个地步,心里会升起一种充实、清新感、一种清凉、安适感。&色身也有自在。&这是善德的精髓,是我们人人期望的善巧。&&&&&&&&&&&&&&&我们训练自己的心,坚定地安住于这三个禅定因素时,它会驯服、顺服,不再顽抗──因为我们的心,一旦有了善巧与智慧,会了解什么对我们有益、什么无益,什么是别人的事、什么是自己的事。&到这个地步,不会有多少疑惑了。&好比我们驯服了一头牛,让它好好做工,不必浪费绳子把它绑着了。&那时我们就有自在了。&哪怕我们让它自己漫游,它也不会迷失。&走开后,会自己回到牛圈,因为它知道哪个牛圈属于主人、哪个牛圈属于别人;哪个是他的主人、哪个不是;哪些草可以吃、哪些是稻秧不该吃。&这样一来它不会侵犯别家田地、践踏庄稼、吃稻秧、引出各种纷争与烦恼。&那样我们活着才有宁静。&&&&&&&心也一样。&一旦训练有素,会顺服起来,不会游荡出去跟踪外在念头与想法。&平时,心不喜欢守着色身安住当下。&有时它从眼流出去、有时从耳流出去、有时从鼻、舌、身流出去:好比一条河,从主流分出五道分流:那样的河,水势弱,冲力不足。&除了从五个感官门户漏出去跟踪色、声、香、味、触之外,心还会流出去跟踪过去、未来的念头,难以定驻当下。&这就是为什么,心从来没有宁静、没有力量,因为它从来不得时间休息。&心力消减时,体力也衰弱,任何世间与法义工作,难以完成。&&&&&&&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好比病人,成了医生护士的负担。&医生得不停地探访、检查病情。&护士得照顾他的饮食、服药、排泄。&坐起来需要帮忙。&照顾他的人日夜无眠,又不能让他独自呆着。&经济上对他负责的人,得到处凑钱支付医疗费。&全家忧心忡忡,病人自己也找不到安慰。&哪里也去不了,什么也做不成,吃不成饭、睡不好觉:一切都成问题。&&&&&&&同样地,当我们的心不能够安静、寂止,而是不停地流出去追逐想法与概念时,我们就好比病人。&没有力量完成工作。&这是因为,未受训练的心,喜欢随意游荡、极其顽固。&你根本不能让它做任何事。&要它躺下,它会坐下。&要它坐下,它起来走路。&要它走路,它开始跑。&要它跑,它偏停下。&你根本不能控制它。&这样的情形下,各种各样不善巧素质──无明、贪欲、嗔怒、痴迷这些杂染、还有五盖,都会流进心里,控制它、操纵它,好比精灵附体。&于是我们陷入各种麻烦与动乱之中:这都是因为心没有力量抵抗无明,不能把它从心里赶出去。&&&&&&&佛陀看见了,大多数人正因为这样,才导致他们受苦,因此他教导我们凝聚起体力与心力,抵抗这些苦。&换句话说,他教导我们修习禅定,使心力坚定稳固。&修习禅定,意味着训练心智,使它安静、寂止下来。&随着心保持在安静、寂止状态下越来越久,它开始清晰起来。&清晰起来时,明辨之光会升起。&正是这个明辨力使心能够应付一切事件,无论是好是坏,因为心有智慧,它可以聪明地对付一切由眼、耳、鼻、舌、身、意进来的偏见。&它会区分过去、现在、未来的念头。&它熟悉四大、五蕴、六处,知道什么好、什么不好、什么值得思考、什么不值得、什么不真、什么真。&等它了解这些时,便会升起无欲、厌离,放下一切想法与概念、放下对色身的执取、放下对外在事物的执取,放下来自造作、并无真正持久精髓的一切。&&&&&&&当心能够放下一切观念与偏见时,会轻松、灵活起来,好比一个过去双肩双手担负重物的人,放下了重物。&她可以灵活地走、跑、跳。&她可以自在地坐下、躺下。&去哪里都舒适。&心有舒适,会快乐、满足。&它不会饥饿。&满足、快乐时,它可以休息。&一旦得到休息,会有力量。&无论做什么工作,世间法义,都会成功。&不过,如果心不满足,会有饥饿感。&饥饿时,烦躁、生气,情绪差。&这样的情形下就像病人,没有气力轻松完成任何工作。&&&&&&&那些修习禅定达到心智安静、寂止这个地步的人,他们不再饥饿,因为有内在的满足感。&这样他们便得到五种力量[五力]——信力、精进力、念力、定力、明辨力,助他们进步,获得更高层次的善德。&心静止时,培养起心轻安。&色身静止时,也培养起身轻安:体内各元素平静、和谐、相互无争。&整个色身沐浴在清净之中,这样的清净来自于心流穿过土、水、火、风四元素,照料与保护它们。&事物受到保护与照料时,不会衰败。&同样,色身四元素达到和谐状态,便有力量抵制痛感与疲劳。&心则获得越来越大的力量,抵制各种心理苦痛。&它的力量越来越强,如火箭、焰火的火药。&点燃时,爆发而起,直冲天际。&&&&&&&我们修习禅定时,好比是在收拾旅行资粮。&这里的资粮,是指内心培养的善巧。&资粮越多,旅行越舒适,走得越远。&我们可以去人界、天界、梵天界、一直到涅槃。&资粮充足时,旅行方便,因为我们坐得起车船;可以吃得饱,住得舒适;旅程不累,可以走得远、走得快。&那些资粮稀少的人,付不起车费,只好在石子路上步行,脚踩荆棘、日晒雨淋;住不舒适;吃不饱;旅程又累又慢。&到目的地时,精疲力竭、都快放弃了。&不过,无论走快走慢,都朝一个方向走。&比方说我们都去曼谷。&步行的,走三个月到;坐车的,三天到;坐飞机的,三分钟到。&&&&&&&因此,你不要在做善事时有失望感。&尽量培养你的力量,因此获得资粮与车乘,助你加速达到目的地。&一旦到达,满心有快乐与自在。&你在修持佛法时,哪怕此生不得正道、正果、涅槃,最起码是在培养因缘,将来一路对你有益。&&&&&&&我们修禅定,好比开车旅行。&如果你了解怎样调整与改进呼吸,好比在平路上开车,一路无阻,长路好似短途。&那些不能入定的人,心到处滑来动去,又不会改进呼吸,好比开车时一路巅簸不平。&有的地方,桥塌了;其它地方,路断了。&这个意思是,他们的念住有空档,让心落入各种过去未来的念头。&他们不能定在当下。&如果不懂得修路,会不断遭遇危险与障碍。&他们的车老是抛锚。&有时几个星期、几个月停在原地,短途成了长途。&有时他们回到起点,重头开始。&这样来来回回转圈,永远达不到目的地。&&&&&&&因此,我要求你们把这场开示记在心里,调整你的心,看看会发生什么。&如果你依照这里提到的三个禅定因素,正确地训练心智,很有可能会找到你所求的宁静与快乐。&&&&&&&&&&&&&&&就位&&&&&&&&&Into&Position&&&&&&&1958年,日期不详&&&&&&&&&&&&&&&行者“就位”时,他们到底在做什么?&“就位”的意思是,让心定位,使它与身体在一起,不让它与别人在一起、或者想其它事。&如果心在体外,就像电池没了电。&你一点用不上它,不能拿来取暖、照明。&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会使心安住于色身之内。&&&&&&&树木枯干,是因为没有水的滋养。&我们也一样:心不安住于色身,身体不会健康。&它会枯萎、疲倦,这样或者那样生起病来,最后死于病症。&因此,心就好比渗透身体、给予滋养的水份。&如果心把注意力集中在体外,那么身体不会有清新感、满足感、自在感。&这是因为心在影响色身的因素中最重要。&它是我们最有价值的资源。&&&&&&&既然心这般有价值,我们应当学会照料它。&我们得把它托付给一位可靠的人。&换句话说,把它托付给一位尊者。&但是这个尊者并不指外在的尊者,比如一位比丘,因为并不是所有比丘都值得信赖。&有的是好比丘,有的不是。&如果让他们骗走有贵重物品,会比以前更糟。&不是的,这里的尊者,指的是内在尊者,是内心佛、法、僧的可敬品质。&&&&&&&我们禅定时,要把心交给这些可敬的品质。&这些品质善良、慎密。&它们不会虐待、伤害我们。&这就是为什么可以全心全意把自己的贵重品──我们的心,托付给它们。&比方说,我们在观想“哺哆”时,必须对这些品质有诚心。&我们必须真正地观想。&不是戏想而已。&戏想的意思是,观想时不专意。&我们每一次出息入息,必须切实注意使“哺哆”与心在一起,心与“哺哆”在一起。&这是诚心观想的意思。&这样的观想才有目的性。&&&&&&&这里的目的性,是指在我们自己的内心,培养起某种真实而富足的精髓──创造出某种果报持久的东西。&没有目的性的事物是不持久的。&举个我们所说有持久果报的例子,你坐在这里禅定,这样的果报即使在你死后,会继续显现。&但是如果你并不真在禅定,让心去想其它事,你会发现那样的果报在死时便消失了,因为你在想的那些事是不确定、不肯定的。&它们不持久。&它们必然改变、衰败,结果会跟你一样消失、死亡。&&&&&&&当我们使自己安静、寂止──使心入定时,好比是在充电。&一旦充了电,可以随时用。&我们的电池充足了──即明辨圆满时,可以有各种用处。&我们可以接上线路,用来煮饭、照明。&如果只充电、不连线,好比电筒里的电池,电力存在电池里,不会有危险。&如果只是电池,手摸一摸,感觉清凉、无热,不过那里还储存着电火。&需要光、需要煮饭,只要接上线路、合上开关,电会从电池流出,完成我们要它做的事。&&&&&&&我们的“电池”是指入定的心。&如果接上“精勤”这条线路去烧烤杂染,电力也就是明辨,会把它们烧成灰烬。&譬如煮食可以去除生味:食物不变质,有益于身体,同样地,内心有明辨的人,能灭尽给身心带来危险与痛苦的一切杂染。&这就是为什么经上教导我们要修习定力:增长明辨,有益于此生与来世。&&&&&&&&&&&&&&&&&&&&&&&&&&&&&&&两种护卫禅&&&&&&&&&Two&Guardian&Meditations&&&&&&&日&&&&&&&你坐着禅定时,要始终观察两个因素:&(1)身,那是心的居处。&(2)心,那是决定善恶的因素。&&&&&&&心这个因素,极其善变、快变。&它喜欢溜出去寻找各种各样无意义的事,找那些只会带来麻烦的事。&一下跑这里、一下跑那里,带回来不同种类的苦。&那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它善变、快变:很容易分神,难以看管。&既然我们的心如此善变、快变,佛陀必须寻找一个办法,让我们把这个弱点转成优点。&他教导我们借关注色身培养定力。&换句话说,他让我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色身当中一个极其重要的现象上,那就是呼吸。&正是呼吸助我们在全身各处获得舒适与自在。&是呼吸维持色身的存活。&我们的一切感官门户──眼、耳、鼻、舌、身、心,有赖于呼吸制造各种觉受,这些门户把接受到的外界印象,借这类觉受,带入并影响着色身。&比方说,眼的功能是接受形色,让我们看。&耳的功能是接受声音,让我们听。&鼻的功能是接受气息,让我们嗅。&舌的功能是接受味觉,让我们尝。&身的功能是接受触感,让我们碰。&心的功能是接受从其它五感进来的印象。&&&&&&&因此,我们禅定时,必须把所有感官门户关闭起来。&眼,我们闭上:不必去看好看、难看的景色。&耳,我们闭上:不听那些不必要的、即听了无益的声音。&应该只听那些劝我们做善事的话。&鼻是生命必须的,如果我们没有鼻腔作为呼吸道,色身其它部分会出毛病,所以我们打开这一部分。&口,我们闭上。&身体,我们保持同一个姿势,就像现在这样盘腿坐者。&&&&&&&我们必须始终关闭这些感官门户,除了修习禅定,不用眼、耳、鼻、舍、身、心做其它活动。&我们驾驭心,让它只做一件事:呆在家里、即色身内部,门窗一律关上。&&&&&&&心也就是心元素或者意界。&心在本质上比风还要快,来回、上下流动,从来不停。&因此我们必须把念住带进心里,把这个弱点转成优点。&这便称为以禅定培养心智[bhavana]。&我们专注于呼吸,并且忆念佛陀的品德。&开始时我们只想着“哺哆”这个词忆念佛陀。&我们尚不需要分析它的意义。&“哺哆”是念住的名称。&意思是,有觉知、清醒。&但是如果我们只想“哺哆”,那还不具备培养心智定力的所有因素。&我们想着这个词时,必须稳定它、调整它,使它与呼吸的频率一致。&呼吸适中,不太长、不太快,无论怎样,要自然。&接着,我们随着呼吸,来来回回想着“哺哆”,调整我们的想法,使它与呼吸融合起来。&那时才可以说,我们具备了禅定的所有因素。&&&&&&&这就称为忆念佛陀,我们以一个简化的词,观想佛陀的品德,以呼吸为聚焦点,以念住掌管禅思。&&&&&&&当念住与呼吸、觉知这般融为一体时,我们的各种感觉会平缓、安静下来。&心会一点一点地越来越安静。&这就称确立起第一种“护卫禅”──以忆念佛陀作为修持之道。&&&&&&&这样的忆念会给佛弟子带来各种各样的果报。&同时,它把我们引向念住与警觉,这些因素辅助心智确立起善德。&&&&&&&第二种“护卫禅”是慈心。&慈心这个词──metta,来自mitta,即朋友。&作为一种素养,它的意思是,爱心、善意、熟悉、亲密。&我们使心充满善意时,便避开了敌对与恶意。&换句话说,我们应当提醒自己,要一直与朋友在一起。&不要出去漫游。&不要让朋友陷于困境。&这里的朋友便是色身。&因为身与心必须始终相互依赖。&色身必须依赖心。&心必须依赖色身。&人们作朋友时,必然相互有爱心、有良好祝愿、相互支持、愿意随时相助。&他们不会抛弃对方。&&&&&&&因此,告诉你自己,入息时,你要跟着呼吸。&巴利文里,呼吸称为色身造作[kaya-sankhara],因为是它造作了色身,使色身活着。&好比一家子人有厨子做饭,全家吃饱快活。&如果厨子出问题,那一家会混乱骚动起来。&如果色身的厨师──即呼吸,变得不正常,色身其它成员──地、水、风、火,都会受苦、陷于混乱。&因此我们可以说,呼吸是照顾色身一切元素的元素。&比方说,我们吸气入肺。&它在那里清洗肺血,输送到心脏。&心脏的功能是把血输送出去滋养全身,血液与呼吸能量得以正常流动。&如果呼吸不佳,肺也不会完全健康。&心脏也不会健康。&输出的血也不会好,结果色身各部分都受不良影响。&这就称为色身元素有杂染。&&&&&&&如果心对色身真有善意,就得照顾体内呼吸,使它工作正常。&因此我们必须继续照顾我们的“厨子”,确保她不肮脏、懒惰、麻木。&否则她可能下毒害死我们,或者污染食物使我们生病。&因此我们随着呼吸,带入佛陀的品质,便是在确保厨子有清洁纯净的习惯。&&&&&&&伴随着“哺哆”的呼吸,称为乐呼吸[sukka],或者说是清洁、清晰的呼吸。&房主这般清洁、谨慎,厨子也得清洁、谨慎。&所有雇员也必然洁净。&换句话说,我们有念住时,进入色身的呼吸会是纯净的呼吸。&它到达心脏时,会清洁心脏里的血液,使它也纯净起来。&当心脏输出这样纯净的血液去滋养色身时,色身也会净化。&那样心会有健康感。&换句话说,心好,血液里的营养好。&当这样的好血液送出去滋养经络时,身体功能良好。&不会有疲劳与疼痛。&&&&&&&这是因为我们对呼吸善加调整,可以治疗各种各样的疾病与疼痛。&当清净的呼吸传遍每一处血管时,原来那里存在的不良因素会给驱散。&不曾出现的,不会出现。&这样有助于色身保持平衡与正常。&&&&&&&呼吸健康、心智健康时,体内的火元素不会太旺。&如果呼吸不对头,或者如果它太热,于是火元素失去平衡。&太热时,血液粘稠,停滞在毛细血管,使我们打磕睡、头痛。&太冷时,使我们哆嗦、发烧。&&&&&&&因此,呼吸比体内任何其它元素更重要。&它协助火元素,火元素蒸发水元素。&体内的水元素分两类:一部分会变硬,变成地,一部分本质上保持液态。&呼吸功能正常时,一切其它元素功能正常,色身有休憩感、自在感。&&&&&&&这就称为对自己有慈心。&心守着呼吸,呼吸守着色身,色身守着心。&它们相互不离弃。&它们友爱、亲密、和谐,是好友。&&&&&&&人们处在一起,相互之间会亲密、熟悉起来。&如果他们不在一起,便不熟悉。&不熟悉时,便不了解对方。&&&&&&&当人们交朋友、熟悉起来时,会相互信赖,把自己的秘密不加隐瞒地告诉对方。&同样地,当我们与色身成为好友,相互熟悉起来时,会了解色身的一切秘密。&比方说,我们会了解是什么旧业导致色身重生为现在这般形态──我们前世怎样,做过什么好事坏事,导致色身这样那样。&我们会了解色身的四元素怎样工作。&我们会了解事物怎样在眼、耳、鼻、舌、身、意的根门上升起、消逝。&我们会了解与色身相关的各种事件的秘密,因为它必然会向我们多方揭示真相,好比我们打开了菜盘上的盖子,便可以看见盘里的菜是什么。&&&&&&&等到我们这般地了悟色身内部事件的运作时,便称为明[vijja]。&这样的明来自于心的寂止。&当身与心同时寂止下来时,它们相互传递知识。&好比人一样:如果我们对人友善,他们也会对我们友善。&如果我们对他们有敌意,他们也对我们有敌意。&同样地,身对心友好时,心也必然对身友好。&换句话说,它可以帮助色身各部分。&它可以使色身安适如意。&举例说,如果有痛感、疲劳感,我们可以聚集全副心力使那个感觉消失,一念之下,那个痛感、疲劳感也许会彻底消失。&曾经相互帮助的人,会一直相互帮助。&如果我们帮助他们,他们也必然帮助我们。&&&&&&&这样做的能力,来自于心,它会根据自己的意愿发号施令。&我们以意念之力使朋友健康时,朋友们都会健康起来。&举例来说,我们想着净化呼吸时,呼吸会促进火元素。&火元素促进水元素。&水元素促进地元素。&当所有元素这般相互协助时,会平衡起来,有益色身,于是身体会健康起来。&&&&&&&至于心,它变得清凉、宁静。&任何走近它的人,也会感受到一些宁静。&好比深山里的凉意:过路人会得到清凉,尽管大山并不刻意朝他们泼水来显示这一点。&&&&&&&我们在这里一直讲的与色身有关。&对心来说,它清净时,果报更大。&我们想用清净的心力时,它流动起来比空中闪电还要快,它可以传到全世界。&任何人想伤害我们,根本近不了身,因为清净、强大的心流有力量抵制各种危险。&以佛陀为例子,没有人能杀他。&想杀他的人,一旦走近他,会把他看成敬爱的父亲。&受佛陀心流影响的人们,会放弃恶习,变成好人;他们放下暴力与恶意,变得温和、适度。&例如盎掘摩罗:他如果不听佛陀的话,会给大地吞没。&可是他却能这样想:“佛陀不肯杀我。我也不愿杀任何人了”。&他当即放下凶器,永远不再杀人,出家成了佛陀的一位圣弟子。&&&&&&&因此同样地,我们应当随着每一次出息入息,观想佛、法、僧的品质。&我们这样留驻于法界,就好比在听佛陀本人讲话。&我们始终观想佛、法、僧的品德时,即使是在同样领域里一次次重复,有什么不对呢?实际上,我们这样来回使用寻想[vitakka]与评估[vicara]的力量时,得到是正面的果报:有一种满足感传遍色身各处。&心有满足、明亮感。&内心有绽放、充足感,或者说有喜感[piti],它来自于善愿。&心这般得到满足,便有自在,好比我们饱餐了一顿。&心满足了,它的朋友色身,也必定得到满足、休憩。&我们的身与心会同时自在,好比看见儿孙吃饱睡足。&这就称为乐感[sukha]。&当我们看见,有东西给儿孙带来愉快,就得继续对它保持专注,就这样达到一心[ekaggatarammana],进入寂止,排除了一切干扰与危险。
作东道主&&&&&&&&&&&&&&&&Playing&Host&&&&&&&日&&&&&&&你坐下来禅定时,要告诉自己,色身好比你的家。&你随着呼吸重复“哺哆”这个词时,好比延请一位比丘来家里。&人们把比丘请来家时,怎样的行为才算有礼呢?&(1)必须准备地方请他坐下。&(2)为他提供好饭菜、好茶水。&(3)与他交谈。&&&&&&&我们禅定时,“准备地方坐下”的意思是,随着入息、想着“哺”,随着出息、想着“哆”。&如果我们这般有念住,“哺哆”会一直舒适地与呼吸守在一起。&我们的念头每一次从呼吸上溜开,就好比在客座上撕一道口子。&准备座位前,你不要忘记先把地方扫干净。&换句话说,你开始时,作深长吸气,之后全部呼出,这样做两三次。&之后逐渐让呼吸一点一点轻松起来,直到有恰好舒适之感。&然后开始把“哺哆”与呼吸结合起来。&这样做时,访客比丘就会来到你家里。&现在,你要确保与他守在一起。&不要跑到别处去。&如果你的心出去跟外界过去、未来的观念混在一起,就好比你把那位比丘请到家里,自己却跑了,这样实在很无礼。&&&&&&&那位比丘在你准备好的客座上坐下后,你必须供给他好饭好菜与茶水,找些好话题交谈。&这里的好饭菜,是指动机、感官接触、与觉知[思食、触食、识食]。&动机这个食物,是指你调整呼吸的方式,要让身与心同时舒适。&比方说,你有观察力,看见哪种呼吸有益于身体、哪种不利。&什么样的入息、出息有轻松感?快入息、快出息感觉好吗?慢入息、慢出息感觉怎样?你必须试验,然后尝一尝做好的食物。&这是一种心的食物。&这就是为什么与呼吸在一起的意念称为动机食物。&当你调整呼吸,到了感觉舒适、有序的地步,就会升起一种满足、自在感。&那时候才可以说,你为访客比丘提供了食物、并且是营养食物。&等他吃完后,会诵经祝你安宁、幸福、免遭苦痛。&如常言说,佛力祛苦。&换句话说,你适度调整呼吸时,色身之痛会消失。&即使有些也许不消失,它们不会影响心。&不过内心的苦痛,都会消失。&等心清凉下来,会有自在感──安静、绽放、明亮。&&&&&&&常言说,法力祛危。&进入色身的各种形式的魔罗,比如五蕴之痛,都会消失。&心免受危险与敌意。&&&&&&&常言又说,僧力祛病:各种形式的心病──忧、愁、悲、戚、惨,都会消失。&你这样请了这位比丘来家里,提供饭菜,他会给你三种护持:避开苦痛、避开危险、避开疾病。&这就是访客比丘给你的福佑。&但是如果你请了比丘来家里,自己却跑出去了──换句话说,如果你忘记呼吸,周旋于外在念头之间,那是极其无礼的,那位比丘也会处于困境,好比你请他来家,却忘了给他做饭。&因此,如果你不关心呼吸,不真心欢迎比丘来家里,就不会得到这样的护佑。&&&&&&&邀一位比丘来家的最后一部分,是同他交谈。&等他吃完了,你与他谈话。&这就代表寻想、评估、喜、乐、一心这些因素。&你把体内所有六种呼吸能量连接起来,让它们相互流动,就好比架起了电话线。&如果线路通畅,你可以听见世界各处人们在讲什么。&线路断了,连不远的曼谷,人们在说什么你也不知道。&因此,当你保持线路状态良好时,可以听见任何地方所说的任何事。&心这般安住于第一禅那时,就好比访客比丘在同你谈,你在同他谈。&你们谈的都是法。&这样你会有好心情。&时间长了,你感觉好到甚至不想吃东西。&这就是喜:色身有满足感。&同时,心免受干扰,有乐感。&哪里有乐感,你便关注那一点:&这是一心。&&&&&&&你这样欢迎访问比丘时,他会不断地来看你。&无论你去哪里,他会找到你。&即使你留在深山野林里,需要什么,他也会助你。&&&&&&&&&&&&&&&&&&&&&&佛像&&&&&&&&&An&Image&of&the&Buddha&&&&&&&日&&&&&&&&&&&&&&&我们的功德:怎样做才真正有功德?今天做功德,我要每个人下决心,在心里造一尊佛保护自己,因为佛陀们比世界上任何其它事物更神圣、更超凡。&他们会保护我们、帮助我们超越各种危险与苦。&巴利经诵中告诉我们:“Sabba-dukkha&sabba-bhaya&sabba-roga&vinassantu”,意思是,一切苦、一切危险、一切病,借佛、法、僧之力得以摧毁。&&&&&&&凡是有了内在之佛的人,便得到护佑,免受这三大畏惧。&(1)畏惧苦,即惧怕生老病死。&佛陀对那些东西毫不惧怕,因为他已经把它们赶走了。&(2)畏惧各种危险,比如罪犯:谁想盗窃贵重珍品,佛陀一点不怕。&因为他的贵重珍品,没有人能偷走。&至于火灾之危,别说房子着火、核弹轰炸,就算大劫来临,全世界烧起来,他也不惊不惧。&水灾之危:即使大水淹了地球,水势高升,他也不会发愁。&饥荒、干旱、虫害之危:&也不会让他吃苦、受苦。&(3)各种色身疾病也不会使他惧怕。&看着你面前的佛像:他怕什么危险?危险从哪里来?无论谁对他做什么,他只是一动不动坐在那里,什么也不怕。&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应该在内心造一座佛,挂在脖颈,随处保护我们无畏无惧。&&&&&&&那么,人们造佛像时该怎么做?首先要造一个佛像外模,美观、匀称。&接着加热,直到高温烧透。&之后人们把熔化的金属注入外模,冷却。&等到彻底冷却后,把外模卸下,只留佛像。&不过那时的形象依然粗糙、不美观。&必须打磨,直到反光清晰,或者涂上油彩、敷上金叶。&只有那时,佛像才算如愿完成。&&&&&&&因此,我们既然要在内心造一尊佛像,首先要加热外模,之后浇入金属。&在这里,色身是你的铸模;你的心是高明的工匠。&我要大家把心意放在造一座内在佛像上。&谁有最美观的佛像,取决于每个工匠的锻铸技艺与才能。&&&&&&&怎样加热铸模呢?要借着坐禅:右腿放在左腿上,掌心朝上放在腿上,右手放在左手上。&身体坐直,不要前倚后仰,或者朝边上倾斜。&如果外模重心不稳,你的佛像也会重心不稳。&下一步,把你的念住固定在呼吸上,随着入息想着“哺”。&随着出息,想着“哆”。&只专注于呼吸。&不要想其它,好比你把空气推进风炉加热模子。&如果你的念住不能守着呼吸──忘记了、走神了、去想其它事,就好比你的气泵坏了。&火不旺,外模烧不透。&如果它没有烧透,你把熔化的金属浇进去,模子开裂,金属漏得到处都是。&因此,你要小心不让铸模裂开,也要确保气泵不损坏。&换句话说,不停地看守念住,不让它走神、忘失。&&&&&&&现在,我们谈谈怎样融化你的金属──铜、金、银、凡是你打算用的佛像材料。&人们造佛像时,必须烧熔金属材料,除去斑点、杂质,留下提纯了的金属。&只有那时才用来铸像。&同样,我们必须从内心斩断一切作为障碍的观念与偏见。&五盖好比混在金子里的杂质。&如果不化开来,从心里除去,佛像不会如我们所期望那样完美、有力量。&它会有斑点,到处是洞。&放在供坛上,不会激励人心。&你想送人,也没人要。&因此,你的高明工匠必须──这很关键──极其细心、慎密,不要粗心大意;要协调努力,提纯那块金属。&换句话说,你要把过去、未来的观念统统刷到一边,只留着当下:&也就是呼吸。&只对呼吸有觉知。&当你的外模烧透(指的是:你对全身有警觉),你的气泵功能正常(指念住稳定强大),你的金属纯净无杂质(指心不存五盖),那样你造的佛像才会美观、满意。&&&&&&&在内心造佛像,意味着坐下来禅定,在内心升起宁静、寂止。&心宁静时,色身也宁静。&喜感,即身心的充足感,会在内心升起(念住充满色身,知觉也充满色身)。&喜感充足时,会让位给乐感。&乐感多时,心变得清晰、明亮。&心的明亮感乃是解脱的智识。&你会看见色身的真相,它只是四元素──地、水、火、风,不是你的、不是任何人的。&它是无常、苦。&这会使你升起一种厌离与不热衷感,于是便放下了心理、色身的造作过程,你知道那里没有什么实质。&你可以把身与心分离开来。&&&&&&&那时,心便从拖着色身走动的重负中解脱出来。&成了自由、轻松、自在的心。&你无论朝哪边看,都开放着──好比你把家里的地板、墙壁、屋顶都搬开。&你朝下看,看见了大地。&朝上看,看见了星空。&朝四周看,没有什么阻挡你的视线。&你看任何事一清二楚。&朝西看,看见苦圣谛。&朝南看,看见苦因。&朝东看,看见苦的止息。&朝北看,看见了圣道。&如果能这样看,你就值一整块钱了,也就是说值齐了整四个二十五分币。&如果你能够多次得着这些二十五分币,你就成了富人──有着尊贵的宝藏。&你就从贫穷中解脱了。&&&&&&&凡有尊贵宝藏的人,称为圣者。&圣者是那些看见了四圣谛的人。&凡是看见四圣谛的人,就可以说在内心看见了佛陀,我们便有了护佑,不再落入困境。&我们只会继续朝越来越高处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大家一有机会,都应该借修习禅定,在内心造佛像。&&&&&&&另一种在内心造佛像的方式是连续作不净观,如经诵所说:&Ayam&kho&me&kayo:我的这个色身。Uddham&padatala:从脚趾到头顶,像什么?&Addho&kesamatthaka:从头顶到脚趾,像什么?&Tacapariyanto:在这个麻袋里,有什么贵重品?覆盖色身的皮肤,好比装满杂物的麻袋。&那么我们来看看这个袋子里有什么了不得的贵重品。&从肋骨开始,心、肝、肺、肠、胃里的食物,接着,肠、血、胆汁、淋巴、尿液。&这是些什么可爱的珍品?&&&&&&&如果你仔细观察你的身体,会看见这里除了四种恶趣,什么好东西也没有。&&&&&&&第一个恶趣是动物界:也就是生活在我们肠胃、血液、毛孔里的一切蠕虫与细菌。&只要那里有食物,它们总会跟我们住在一起,拼命繁殖,让我们生病。&在体外,有跳蚤与虱子。&它们喜欢跟那些不会保持清洁的人一起住,使他们皮肤红肿、酸痛。&那些生活在血管、毛孔里的众生,则会使我们生皮炎、感染。&&&&&&&第二个恶趣是饿鬼界,也就是体内的地、水、火、风。&它们先是太冷、然后太热、接着病了、再想吃这吃那。&我们必须不停地为它们服务,到处找东西给它们吃,从来没功夫停下来歇一歇。&它们从来没有够的时候──就像饿鬼,死后挨饿,没人给他们东西吃。&这些元素不停地纠缠你,无论怎么做,永远不能让它们高兴。&先是食物太烫,于是你加冰。&接着太凉,于是你放回灶上。&这一切归根结底是四元素不平衡,时好时坏,永远达不到正常状态,使我们以各种形式受苦。&&&&&&&第三个恶趣是怒魔界[修罗界]。&有时我们生病或者失去理智,不着一物,光着身体到处跑,好像给怒魔附体一样。&有的人经历手术,拿掉这个、切掉那个、吸走这个,于是挥着手,凄惨地呻吟。&有的人太穷了,没东西吃,瘦得只剩肋骨、眼球,像怒魔一样苦,他们看不见世界的光明。&&&&&&&第四个恶趣是地狱。&地狱是那些恶业深重的生灵之家,它们给火烤、给红热的铁钉戳、给荆棘扎。&我们吃肉时,动物给杀死、煮熟了,到我们的胃里集合,之后在体内消化,数目有多少。&如果你去数一数,会有整整一个鸡圈的鸡、成群的牛、半个海里的鱼。&我们的胃不大,可无论你吃多少,永不满足。&你还得给它吃热的,好似地狱的居民,必须得生活在火焰里。&没有火,不能活。&因此就有一个大铜炒锅给他们用。&我们吃掉的所有生灵,都在我们的胃这个大铜炒锅里聚集起来,给消化之火吞没,然后对我们作祟:它们的力量贯穿我们的血液,升起贪、嗔、痴,使我们扭来扭去,也像在地狱之火里烧烤一般。&&&&&&&因此,看一看这个身体。&它真是你的吗?它从哪里来?它是谁的?无论你怎样照顾它,它不会长久跟着你。&它必须回归来处:地、水、火、风。&它跟你呆一阵,完全是因为有呼吸。&呼吸不存在时,它开始腐烂,那时没人会要它。&你走时不能带它走,没有人带着他的胳膊、腿、手脚一起走。&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色身非我。&它属于世间。&而心,它是行善行恶者,随着业力轮回。&心是不死的。&是它在经历着一切喜与痛。&&&&&&&因此,你意识到这一点时,便要尽量为自己的缘故多做好事。&佛陀同情我们,这般教导我们,可是我们对自己却没多少同情心。&宁可让自己满心是苦。&其他人教我们,是不能跟自己教自己相比的,因为别人只能偶尔教一下。&成为动物、人、天神、或者涅槃的可能性,都在我们自身,因此我们必须选择要成为什么。&&&&&&&你作的功德,将来走时,会跟着你。&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禅定,观想色身,升起离欲。&它是无常、苦、非我。&你借用它一阵,然后得还回去。&色身不属于心,心也不属于色身。&它们是相互依赖的不同事物。&你能够看见这点时,便不再有担忧与粘着。&你可以放下色身。&这三大堆锈物──自我观念、对戒律与修持的执取、对圣道的疑惑[我见、戒禁取见、疑见],会从你内心脱落。&你看见一切善恶来自于心。&心地清净,是世上最高的功德。&&&&&&&&&&&&&&&&&&&&&&&&&望远镜&&&&&&&&&&Binoculars&&&&&&&日&&&&&&&你作禅定时,必须同时念着三件事。&换句话说,这三样东西(1)呼吸;&(2)禅定用词;&(3)心──必须随着出息入息,每时每刻在一起。&同时,必须由警觉一直掌管。&只有那时才能说,你已经确立了禅定因素,它们是禅定功德与善巧的精髓。&&&&&&&“念住”──慎密,在这里算是功德;好忘──失慎,算是恶事。&&&&&&&是警觉审查着我们的行动[业]──看我们什么行为产生好果报、什么行为有坏果报,之后作调整。&比方说,如果呼吸还不舒适,我们就把心挪到一个新的地方,或者改变呼吸方式。&好比换坐。&坐位不舒服,起来找个新地方坐下。&一旦找到一个舒适的地方,就尽量保持下去,越久越好。&不需要再换位子了。&&&&&&&念住守着呼吸时,称安那般那[anapanasati]。&念住沉浸于色身时,称身念处[kayagatasati]。&念住守着身与心时,称业处[kammatthana,培养禅定主题]──譬如我们现在坐这里禅定:我们在工作,也就是说,在培养禅定主题。&&&&&&&念住是因。&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心智培养,会在心的层次上得到诸多果报。&如果我们把注意力集中在色身,会在色身层次上得到诸多果报。&&&&&&&来自我们禅定业处的果报是:&(1)平息心的不良素质。&(2)平息色身的物质元素。&心变得开放、自由,好似无波的海洋。&风平浪静、空气清明。&这样的情形下,我们可以看见远处的多样事物。&我们可以了解体内发生的事件。&在最底层次,我们可以了解当下的色身:理解地、水、火、风元素的状态,无论重要、次要部分。&重要部分是指停留在体内的部分;次要部分是那些来来去去的部分,它们形成体内元素与外界之间的桥梁。&至于风元素,我们会看见有多少种呼吸能量留在体内,多少种呼吸来来去去。&我们会看见,哪部分地、水、火、空间元素留在体内,哪部分来了、走了。&意识元素也一样。&例如,眼睛看不清楚时,眼识元素出了什么毛病?我们可以看见它的各种变化方式,也可以看见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元素的一切变化。&我们的念住与警觉始终在执管着。&&&&&&&念住与警觉,好比观察远处的望远镜。&心好比是这副望远镜的主人。&如果色身元素不正常,如果它们不平滑、不安静,无论我们的望远镜倍数多高,也看不见任何东西。&例如,佛陀审视世人时,他会等到世界安静、寂止下来──在夜的最后一个更次、黎明之前,人类的心平静、静止、入睡时分。&那时他以特别的望远镜审视世间发生的事件。&&&&&&&心静时,如平静的大海:风静、船不动、水清、大气开朗。&&&&&&&随着我们不断训练心智,它越来越成熟、坚强、锐利,可以切开一切。&好比刀不停地磨,不可能不快。&因此我们修行应当像磨刀一样不间断。&身与心的任何部分不健康,我们要不停地调整,直到获得好的果报。&好果报升起时,我们会进入正定。&心会坚定地确立于当下,置于一处。&我们的身与心同时会获得力量。&色身有力量,意思是无论那里有痛,我们可以调节地、水、火、风元素,产生舒适感,好比修理树木,哪根枝丫折断、腐烂,把它剪去,移栽一段新的。&新的断了,再接更多的新枝。&我们不断地这样做,直到那株树健康、强壮。&&&&&&&我们这样培养心时,四神足会升起,力量会达到圆满。&如佛陀所说,培养了四神足者,得长命。&换句话说,&&&&&&&chanda:&[欲]我们满足于自己修持;&&&&&&&viriya:&[勤]我们坚持修行,不灰心、不放弃;&&&&&&&citta:&[心]我们把全副注意力只放在修持上;&&&&&&&vimansa:&[辨]我们心思慎密,对行为的因果谨慎。&&&&&&&这四种素养为圣道所必需。&它们是培养体力、心力、漏尽智与涅槃的因。&&&&&&&我到现在为止所说的意思,是让大家理解,怎样培养念住与警觉,把它们当成自己特别的望远镜,观察世法与佛法。&因此你应当训练心,坚定、端正地维持禅定的因素,好比骑着牲口赶牲口,让心在当下一直跟着色身。&你应当下决心不停地修。&不要放弃修持,或者修一阵、停一阵,因为那样会妨碍你获得任何进步。&把你当成管理员,不停地看守身与心。&这样做时,你的员工们──地、水、火、风,便不敢推卸职责、偷懒。&每个成员尽责尽力。&这样你会在各方面获得成功。&同时,一旦培养了这个特殊的望远镜,你的眼力比常人要远得多。&这样,你便能在各方面保护自己。&你会避开危险,在各方面愉快、满足。
电心&&&&&&&&&&&&&&&&The&Electric&Heart&&&&&&&日&&&&&&&&&&&&&&&心流极其快速、不定,无肉眼可见的形状。&声音与气息流动[的强度],可以用数字测量,1、2、3、4等等,但是心流根本是不可测的。快的东西,本质上也相当精细。&这就是为什么对于不真正有兴趣研究的人来说,心流根本是看不见的。&有人甚至坚持说,人没有心识,我们像树一样,只有色身。&死时什么也没有了,没有重生,只有地、水、风、火。&&&&&&&真正动得快的事物,本质上是什么,形状特点是什么,我们是看不见的。&比方说,我们坐在车里、船里,另一辆车、一艘船,从对面高速开过来,我们看不清对面车船里的脸,认不出他们是谁。&或者,假定两个人在飞奔,面对面擦身而过,那时候谁也看不清对方的脸。&有的鸟从空中飞过,快得我们看不见,只听见空中响起呼的一声。&从色身闪出的心流,便是类似于这样的东西。&&&&&&&佛陀发现,人的心有力量──比任何事物更强大、更超凡。&但是因为心转得太快,我们看不见。&想看见它,必须让它转得慢些。&它越转越慢时,我们可以让它停下。&它停下时,我们会意识到,心是真实、不死的。&同时,它是清凉的。&它还不曾停下时,是热的。&热量来自转动。&当它转的飞快时,就产生了贪、嗔、痴的电。&&&&&&&我们在内心产生这三种电时,心便沿着六根线路──也就是眼、耳、鼻、舌、身、意的经络,跑出去。&哪根线若短路了,会使我们的房子、城镇起火。&这些电在心里烧起来时,会使眼、耳、鼻、舌、身、意的经络疲乏,传送错误的讯息,使我们生出误解。&如果我们带着暴露在外的线路出门,碰上另一个线路也暴露着的人,就会短路,两人都给摧毁。&两人都在放电,已经够糟的了,更糟的是,去抓住对方暴露的线路。&这样发生时,会给电死。&线路暴露的危险在于,那些电流会把我们吸进去。&一接通时,热量积累,爆发成大火。&&&&&&&心转起来,色身元素会生出热量,体内元素这般不平衡,就会有病痛。&心这样转动时,一切昏黑。&我们的眼、耳等等,都昏黑起来,看不见色、声、香、味、触、法的真相。&这就是为什么佛陀教导我们,要培养善巧、有功德的行为[业],作为镇定石,压住心,让它静止下来。&什么是心的镇定石?我们要找三块大石,让心镇定下来:布施,贡献物质上的东西;持戒,保持言行正常;禅定,训练心智。&如果善巧与功德之业,还不能让心减慢下来,便不能从火热之苦中得到缓解。&时而恶念往这边拉、善念又往那边拉。&善念好比正电流,恶念好比负电流。&心就在好坏之间交替,间或有善念,却找不到真正的寂止与宁静。&不过它看事情清楚一点了,好比车子开始减速,还没有停下。&&&&&&&因此,我们必须找到其他四种办法让心慢下来。&换句话说,我们必须确保思想、言语、行动,不受四种偏见的影响:这是指以贪、嗔、痴、畏惧为基础的偏见。&我们必须公平、温和地待人,既不伤害自己、也不伤害他人。&这样会帮助我们的心转得更慢。&它朝前转,有四个障碍物挡着。&朝后转,有三块石头镇着。&我们坐着、站着、走路、躺下、说话、动作,都需要有原则。&这些是心培养止与观的支柱。&这就是禅定的意思。&&&&&&&心好比一台机器。&机器停转时,我们可以安全地摸一摸它所有的传送带与齿轮。&这里的传送带是指各种念头与偏见。&换句话说,有关过去、未来的想法在来回转,这就是为什么心里找不到丁点凉快。&它一边转,一边发热。&转得太快,着起火来,烧了自己,又传出去烧别人。&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学会切断传送带,停止转动。&换句话说,我们修习定力,不让心跟着世界潮流转。&不管你做什么,要保持心的全神贯注。&好比海水波浪汹涌:取一碗放在一边,等它静止下来,或者拿一块明矾漂一下,我们便可以从水里清楚地看见自己的映像。&&&&&&&我们的脸,自己平时从来看不见。&嘴即使一天到晚讲话,也从来看不见它的形状。&即使每时每刻用鼻呼吸,也从来看不见它。&耳朵整天听着声音,从来不知它长什么样。&眼睛看见各种事物,却看不见自己。&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必须依靠镜子,看自己的映像。&只有那样才看见自己的脸。&人们有明辨,就好比有了一面大镜子可以照自己,因为明辨是从明亮、清洁、纯净、不转、无波的心中升起的清明之智。&&&&&&&心停止转动时,会寂止下来。&这个寂止,是明辨升起的基础,明辨会在我们的内心培养起智能──三种智、八种技能[八明],比如宿世智,使我们看见自己;死生智,了解众生的死亡与重生。&一旦看自己看多了,也会看见他人的;还有漏尽智:我们会看见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应当放弃、什么应当培养、什么有缘起死亡、什么无缘起而不灭。&这些技能在心中升起时,我们便彻底了解了自己的身与心,以及一切的造作。&贪、嗔、痴这三堆火,会远离心。&心停止转动,不再转动时,火与电便终止了,只剩下清凉与自在。&&&&&&&这就是为什么,经里教导我们,要找到心的镇定石与障碍物,让它越转越慢,直到停下来,才能达到我这里讲述的清凉、自在与宁静。&&&&&&&约束感官&&&&&&&Restraint&of&the&Senses&&&&&&&&日&&&&&&&&&&&&&&&&&&&&&&约束感官,意思是确保它们与其客体一致。&换句话说:&&&&&&&Cakkhu-samvaro:约束眼根。&不要让你的眼大过视觉目标,也不要让目标大过你的眼。&举个眼睛小、目标大的例子:你看见了什么,一连几天心里抓紧了它。&这叫做修行不正直,因为你让视觉客体比眼大了。&眼睛大、目标小的例子是,你对一件东西看不够。&当它消失时,你想一次又一次地看它。&你不放它走。&这叫做眼睛大、目标小。&从这里便产生了贪。&目标大过眼时,也会升起贪与痴。&凡是不知怎样约束眼根的人,便会升起贪、嗔、痴这三把火,灼烧眼根,升起苦。&&&&&&&Sota-samvaro:约束耳与声,使它们大小一致。&有时你的耳大过声,有时声大过耳。&举例来讲,有人说了什么,你拿着想了好多天。&这就是声大过耳。&这样便升起了喜与不喜。&贪、嗔、痴的火,便这样烧着人们的耳,因为对恶失去警觉,恶便流入内心。&&&&&&&Ghana-samvaro:约束鼻与嗅感。&如果某种气息宜人,不要去追逐它。&如果难闻,你受不了,就走开。&不要恨它。&如果你观想鼻与气息,会了解,有时某种气息大过了鼻,也就是说,嗅这么一下,粘在心里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那个气息早就不见,已经过了多少天、多少月、多少年了,可是鼻子还放不下它。&贪与嗔给激发起来,接着痴跑出去追逐那个气息。&这就叫做不能约束鼻。&&&&&&&Jivha-samvaro:意思是,约束舌与味感。&如果你得到的食物可口,就不要拼命去找些比它本身更特别的优点。&如果你喜欢,就吃饱。&不喜欢,那么只吃一点。&选择对色身有益的食物。&否则你便有苦。&不要跟着你的味蕾走。&有时味感比舌大。&你坐在那里,想吃鸡鸭鱼肉,于是去找它们。&得到它们了,舌头却缩起来,根本吃不下了。&这就称为没有餍足感,不能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禅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