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东有能超度的寺庙超度吗

中国佛教寺院名录 佛教寺院 北京佛教名刹一览 广济寺 北京著名佛教古寺之一, 位于市内西四阜成门内大街, 为现今中国佛教协会所在地。 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济寺创建的历史, 可追溯至金代。 经金、 元战火, 寺成废墟。 明景泰年间()。 有人掘地得陶制佛像、供器、石龟、石柱顶等物,知此处为古刹遗址。至天顺() 初,山西普慧上人,偕弟子圆洪等,发愿复兴,并得尚衣监廖屏大力捐助,依址重建。费时 二年,宝刹得以重现。廖屏具文上奏,获赐额门“弘慈广济” ,并授圆洪为僧录司右觉义。 至清代,因广济寺所处地理位置为皇帝御驾出城的必经之地,受到皇家重视,几代帝王 都曾临幸拈香,有的还为之题诗立碑,或赏赐匾额,这就使广济寺的地位陡升,成为京城一 所重要的寺院。 1931 年 11 月, 该寺不慎失火, 主要建筑几乎全被焚毁。 后经住持现明募化重建, 1935 于 年竣工,规模较前更加宏伟。 新中国成立后,在人民政府的关怀下,1952 年拨款再度修葺,寺院面貌焕然一新。1953 年,中国佛教协会成立,即以该寺为会址。 十年浩劫期间,广济寺遭到严重破坏。至 1972 年,由于国家对外工作的需要,中国佛教 协会开始恢复日常工作,对该寺殿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又在兄弟寺庙和地方文物部门的 大力支持下,调来大量佛像法物,重新庄严了道场。这样,广济寺又以崭新的面貌展现在世 人面前。 寺院中轴线上自南向北依次排列为山门、天王殿、大雄殿、圆通殿、藏经楼,两旁先后 配以钟、鼓楼二楼和石狮护门、御赐石碑、知客寮、讲经堂、图书室、以及玉雕戒坛等建筑。 大雄宝殿后壁有一巨幅指画,为清乾隆九年(1744 年)画家傅雯奉乾隆敕命用手指所绘, 名《胜果妙音图》 。画高五米,宽十米,是国内现存最大的一幅描写佛祖说法情景的壁画,也 是一件佛教艺术珍品。 藏经楼藏有许多珍贵藏经。该楼现名为“舍利阁” 。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曾将西山八大 处原灵光寺辽代画像千佛塔遗址中发现的佛牙舍利移此供奉,遂改此名。1964年,重建 的佛牙塔在原址落成,遂将佛牙舍利移还其中,然阁名未改。 舍利阁西边有一小院落, 院中正殿内砌有汉白玉石雕戒坛一座, 为清康熙三十七年(1698) 住持恒明的弟子湛佑所置,雕刻精美,保存完好,是北京城内唯一的戒坛。 多年来,广济寺因其地位的特殊,每年都要接待大批来访的海内外佛教徒与游客,许多 重大的会务活动、法务活动和外事活动在这里举行。随着中国佛教协会会务工作的不断扩大 和我国佛教事业的日益开展,广济寺的地位和作用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 法源寺 位于北京市宣武区法源寺前街,是北京城内现存历史最久的名刹,为现今中国佛学院所 在地。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法源寺创建于唐贞观十九年(645), 是太宗李世民为追荐东征阵亡将士兴建的。 后高宗李 治又下诏修建,直到武后万岁通天元年(696),才告竣工,并赐名“悯忠寺” 。安史之乱时, 曾改称“顺天寺” ,平乱后又恢复“悯忠寺”名称。唐僖宗中和二年(882),遭受火灾。昭宗 时重修。辽清宁三年(1075),遭地震全寺倾圯,后奉诏修复。明正统二年(1437),再次修葺, 改称“崇福寺” 。清雍正十一年(1733)重修,并赐名“法源寺” 。乾隆四十三年(1778)又重修 葺,至四十五年(1780),乾隆皇帝亲临该寺,并赐御书“法海真源”匾额。 法源寺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刹。寺内花木幽雅,植有许多苍松翠柏、银杏丁香,其中有 元代白皮松、清代文官果,更有乾隆种植的两株西府海棠。因此,法源寺素以丁香、海棠闻 名,令许多名人流连觞咏。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悯忠台(又称念佛台) 、毗卢殿、大悲坛、藏经阁等, 还有许多历代相传的佛像、经书、石刻、碑记、经幢等历史文物。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对法源寺加以修整。1956 年在此创建了中国佛学院。1963 年亚洲十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佛教徒会议也在此召开。 “文革”期间,法源寺遭受巨大损失,佛 像全部捣毁,文物悉数被焚。1980 年末,为迎接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鉴真和大师回国探亲,中 国佛教协会报请政府有关部门批准,将法源寺收回,并用一年的时间进行了大规模的修复, 从各地选调大量佛像、法物,使这座千年古刹恢复了昔日的庄严气象。1980 年,鉴真大师像 回国探亲,在寺内供奉了七天。1980 年 5 月在寺里设立了中国佛教图书文物馆,集中了国内 一些名贵的佛教艺术品与善本书籍。同年 10 月,恢复了中国佛学院。如今的法源寺,不仅是 一座遐迩闻名的千年古刹,它还是中国汉传佛教的最高学府和佛教文物艺术展览中心,吸引 着大量国内外的佛教学者和信徒前来参访、朝礼。 佛牙舍利塔 位于北京西山著名胜地八大处第二处原灵光寺旧址,塔内供奉一颗释迦牟尼佛牙。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根据我国佛教史传的记载,佛陀寂灭荼毗后,有两颗佛牙留在人间,一颗传到斯里兰卡, 一颗传到当时的乌苌国(今巴基斯坦境内),后由乌苌国传至于阗(今我国新疆和阗县)。公元 五世纪末,南朝高僧法献(424—498)西行,从于阗将佛牙请回南齐首都(今南京)供奉。自此 以后,这颗佛牙展转流传,受到历代统治者和佛教徒的恭敬礼拜。五代时期,中原兵乱,佛 牙传到当时北方辽国的都城燕京(今北京),辽国丞相耶律仁先的母亲燕国太夫人郑氏,在西 山灵光寺建了一座八角十层的砖塔供奉佛牙舍利。 灵光寺创建于公元八世纪,初名龙泉;1479 年重建,改称灵光。塔建在寺内东南隅,名 “招仙塔” ,因塔砖上刻有佛像或佛塔,故又称“画像千佛塔” 。几百年来,灵光寺一直是北 京的一个朝拜、游览的胜地。1900 年,遭到八国联军炮轰,寺、塔皆化为一片瓦砾。事后, 被僧人在塔基中发现。此后五十多年,由于战事频繁、社会动荡,佛牙舍利一直由寺僧供奉。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于 1955 年把佛牙舍利迎至广济寺,供养在舍利阁七宝金塔中,以供国 内外信众的瞻礼。这颗佛牙舍利还曾先后应缅甸(两次)和斯里兰卡(一次)两国政府和佛 教徒的要求,出国巡礼。 为了使千年的圣迹得以恢复, 使稀世的法宝——佛牙舍利获得一个永久供奉的场所, 1957 年,经周恩来总理批准,由中国佛教界发起,依照佛教传统在原址重建新塔。 1964 年春,一座凝重、庄严、巍峨的新塔及附属殿堂落成。6 月 25 日,中国佛教协会举 行了隆重的佛牙舍利塔开光典礼。来自柬埔寨、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日本、老挝、蒙古、 尼伯尔、巴基斯坦、越南和越南南方的佛教代表团以及一些国家的驻华使节与外交官员也参 加了典礼。 新建的佛牙舍利塔高五十一米,八角十三层,塔身外型采用单层密檐形式,配以碧瓦金 刹,绮窗复拱,朴素简洁而又挺拔秀丽,保持了中国古典佛塔的传统艺术特色。塔身内部分 为七层。塔顶供奉着尼泊尔国王赠送的佛陀肉身舍利十二颗,象征十二因缘。以下六层,又 各供奉六颗,象征六度波罗蜜。此外,还分层供奉着汉、藏、蒙、傣各族佛教的经象、法物。 塔底为一暗室,四壁嵌镶石刻碑记和经文。室外绕以石梯,上达佛牙舍利堂。堂中设置金刚 座和彩绘屏风,以七宝金塔供奉着佛牙舍利,气氛既庄严肃穆而又恬静和平。 二十多年来,佛牙塔已成为中国佛教界的正法幢,雄踞于北京西山的翠微峰上,向四海 弘扬佛法的真谛。 广化寺 位于北京东城区鸦儿胡同,为北京市佛教协会所在地。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 寺院。 广化寺创建于元代。明初寺废,后重修。清光绪三十四年(1908),张之洞将私人藏书存 放寺内,奏请建立京师图书馆。民国建立后,广化寺一度为京师图书馆。1938 年,著名画家 溥心畲居士寄居该寺,捐资修缮殿堂。解放前,住持玉山创办广化佛学院,聘请周叔迦等佛 教学者担任教师,积极培育僧才。又联系热心教育之僧俗,创办广化小学,供穷苦人家的子 弟入学。1952 年,学校移交北京市教育局接办。 新中国成立后,广化寺仍做为宗教活动场所,僧人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1952 年 9 月,当代高僧虚云和尚来京,即驻锡寺内。 “文革”期间,寺院被毁,僧人离散。落实宗教政 策以后,北京市佛教协会对该寺进行了修复,使寺貌焕然一新。重建了僧团,宗教活动重新 得到恢复。 现在的广化寺面积一万三千八百多平方米,殿宇三百二十九间,分东院、中院、西院三 座院落。中院是全寺的主体建筑,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大雄宝殿、藏经阁、伽蓝殿、 祖师殿、首座寮、维那寮等。东院由戒坛、斋堂、学戒堂、引礼寮等建筑组成。西院由大悲 坛、祖堂、法堂、方丈院、退居寮等建筑组成。 雍和宫 位于北京东城北新桥雍和宫大街,是北京地区最大的藏传佛教寺庙,也是我国著名的寺 院之一。它的藏语名称为“噶丹金袷林” ,意为兜率壮丽宫。 雍和宫的旧址原是明代太监官房,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在此为皇四子胤祯修建府邸。 康熙四十八年(1709),胤祯被封为雍亲王,这里便成为雍亲王府。胤祯即位后,将一半建筑 改作黄教上院,另一半留作行宫。雍正三年(1725)改名为“雍和宫” 。1735 年,雍正去世, 下葬前曾在此停灵。乾隆九年(1744),雍和宫正式改为藏传佛教寺庙。 寺院共分五进院落,坐北朝南,主要建筑有三座五彩琉璃牌楼以及天王殿、御碑亭、雍 和宫殿、永佑殿、法轮殿、万福阁(又名大佛楼)、 “四学殿”(讲经殿、密宗殿、数学殿、药 师殿)、戒台楼、班禅楼等组成。整个寺院建筑布局完整、气势宏伟、金碧辉煌,建筑风格兼 有汉、满、蒙、藏等民族建筑的特色。 御碑亭 (又称四体文碑亭) 建于乾隆五十七年(1792)。 , 亭内矗立一座高六米的巨大石碑, 碑文用的是满、汉、蒙、藏四种文字,记述了藏传佛教的历史和乾隆皇帝对待藏传佛教的策 略。汉文部分系乾隆御笔。 雍和宫殿为寺内主殿,相当于一般汉传佛教寺院的大雄宝殿。殿内供奉铜质三世佛。东 西两侧设置的十八罗汉像,采用了“蒙麻脱沙”和“彩绘拨金”的塑造方法。据说这种艺术 手法在我国已经失传,因此雍和宫内的十八罗汉像更显得弥足珍贵。 永佑殿原名正寝殿,建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雍正继位前这里是寝殿。雍正死后曾将 棺木停放于此,更名为神御殿。乾隆九年(1744)改称永佑殿。殿内西壁上挂有绿度母补绣像, 传说是由乾隆的母亲孝圣皇太后钮祜禄氏亲手用几千块不同颜色的绸缎补绣而成。 班禅楼是乾隆皇帝迎接西藏六世班禅进京为其受戒、祝寿后休息的地方。 戒台楼是乾隆皇帝迎接六世班禅进京为自己受戒、祝寿而修建的。楼内保存着当时的戒 台及受戒时所用物品等珍贵文物。 万福阁(又称大佛楼),高三十余米,整座建筑全部是木质结构,造型独特。内供一尊由 整株直径三米的白檀木雕成的弥勒佛站像,高二十六米(地上十八米,地下八米),直径八米。 佛像的头部接近阁顶,矗立在汉白玉雕饰的须弥座上,体态高大,面容慈祥,制作艺术十分 精湛。据记载,造佛像用的白檀木是乾隆十五年(1750)西藏第七世达赖喇嘛为感谢乾隆皇帝 派兵平息叛乱所送的礼物。这尊举世罕见的巨大佛像,不仅是雍和宫内最大的佛像,1990 年 8 月还被受进《吉尼斯世界纪录大全》 。 1949 年以前,雍和宫年久失修,殿堂颓败,杂草丛生。新中国建立后,人民政府于 1950 年、1952 年两次拨款修缮。1961 年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文革”初期,在雍 和宫面临再度被毁的危急关头,经周恩来总理亲自过问予以保护,使这座名刹得以完整地保 存至今。1979 年又进行了全面修整,寺貌焕然一新。1981 年,雍和宫作为宗教活动场所重新 对外开放。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黄寺 位于北京市安定门外黄寺大街,为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所在地。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 区全国重点寺院。 清初,朝廷为了密切与西藏地方政府的关系,采取怀柔政策。顺伟四?1651),清世祖遣 使赴西藏,邀请五世达赖喇嘛罗桑嘉措()进京,遂命建造西黄寺供其驻锡。第二 年,西黄寺落成。当年,五世达赖喇嘛亲率西藏僧俗官员及随行人员三千多人到达北京,驻 锡在该寺。 乾隆四十五年(1780)七月,六世班禅喇嘛巴丹益西()率领三大寺堪布及僧职 人员百余人,由清廷驻藏大臣、僧俗官员两千余人护送抵达承德,觐见乾隆皇帝,并祝贺乾 隆七十寿辰。乾隆在避暑山庄举行了盛大欢迎仪式。随后,班禅在皇太子的陪同下于九月到 达北京,驻锡在西黄寺。不幸的是,六世班禅因病于当年农历十一月初一在西黄寺示寂,享 年四十二岁。 自五世达赖、六世班禅起,历世达赖与班禅派遣的使节以及从蒙古各部族来京朝贺的佛 教徒都在西黄寺居住、礼佛。 寺内最重要的建筑为六世班禅的衣冠塔,名“清净化域塔” ,俗称“班禅塔” 。此塔是乾 隆四十七年(1782)为纪念六世班禅,降旨建造的。塔体由精美的白石砌成,高二十点零二米。 南北各建汉白玉牌坊一座,上刻楹联、梵文、龙凤、八宝和各种装饰花纹。塔的正面两边各 安有石兽辟邪一只。塔座高三米多,八角形,分上下两层,四角建有塔式经幢各一座。塔基 之上覆置八角形须弥座,座上布满动植物浮雕文饰,座腰八面刻着佛教故事,刻工精细,栩 栩如生。在转角处雕刻力士像八尊,孔武有力。其上又建一个八角折角须弥座,四面刻着小 型坐佛各八尊。再上就是覆钵形塔身,正面有一佛龛,内有浮雕三世佛坐像,龛旁围绕塔身 雕刻八尊菩萨立像,面容慈祥庄严。塔身之上为塔刹,刹顶置镏金莲花宝瓶,两旁饰以镏金 垂耳。这座班禅塔集印度、西藏及我国汉族的传统建筑手法于一体,具有独特风格,是清代 佛塔建筑艺术的杰作。 1987 年,在十世班禅大师的主持下,中国藏语系高级佛学院正式成立。这是一所以佛学 专业为主体,以藏传佛教为特色,培养藏传佛教高级宗教人才的中国藏传佛教教学和研究的 最高学府,也是藏传佛教培养活佛、格西的教育由经院式教学改变为现代化教学的历史性创 举。 通教寺 座落在北京东直门内北小街,是北京近代唯一的一座尼众丛林。 据传通教寺始建于明代,重修于清代,原是一座只有几间殿堂的小庙。至清末民初,殿 堂残破,佛像毁坏,只剩下一位老年比丘尼住寺。1942 年,二位福建籍比丘尼开慧和胜雨住 北京广慈寺,在净莲寺法界学苑随慈舟律师学戒听经,身体力行,发心重建通教寺。她们不 畏辛劳,募化净财,改造大殿,兴建南北楼(1976 年唐山地震时,楼房上层发生险情被拆除, 现存下层为僧房)、念佛堂、五观堂、大寮等建筑。建成后通教寺改作十方丛林,寺规严整, 道风纯正。为了培养僧才,还创办了“八敬学苑” 。使这座名不见经传的小庵成为海内外四众 弟子所推崇的尼众丛林。 新中国成立后,通教寺一直严守佛制寺规,尼众们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文化大革 命期间,经像法物被毁,尼僧离散。1978 年以后,人民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重 修了通教寺,将“文革”时离寺的比丘尼召回,恢复了被迫停止多年的宗教活动。1983 年被 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如今的通教寺,又重现其昔日的盛况。 云居寺 座落在北京西郊七十多公里处的白带山(又称石经山)西南麓,以埋藏有中国文化遗产中 的稀世瑰宝、石刻佛教大藏经——《房山石经》著称于世。 云居寺始建于隋大业年间(605—618), 至辽圣宗时期(983—1011)形成五大院落、 六进殿 宇,金、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葺。1942 年遭到日本侵略军轰炸毁环。 寺的南北有两座辽塔对峙,南塔又称藏经塔,地下有藏经穴,塔已无存。北塔原名舍利 塔,又叫罗汉塔,高三十米。下部为楼阁式,中空,有磴道可登;上部是覆钵形,有相轮、 宝顶。这种建筑形式在中国现存古塔中极具特色。塔的四面各建有一座三米多高的小唐塔, 为唐景云二年(711)至开元十五年(727)间所建。 五塔形成一个整体, 为我国金刚宝座塔(五塔) 的早期实例。寺内及周围山上还有唐、辽、明各代建造的砖、石塔十余座,其中以石刻大藏 经创始人静琬的墓塔——琬公塔和为纪念唐代金仙公主捐助刻经事业而建的金仙公主塔最为 著名。 云居寺虽被炮火所毁,但闻名于世的石刻大藏经埋藏地下,保存完好。云居寺石经始刻 于隋大业年间。当时高僧静琬继承其师北齐南岳慧思遗愿,在石经山刻石造经。唐贞观十三 年(639)静琬逝后,其弟子玄导、仪么、慧暹、玄法又相继主持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 金、元、明诸朝,延续千载,至明末方告结束。经版藏于石经山九个山洞中,其中藏经最早 也最重要的是第五洞穴, 称雷音洞, 静琬最初所刻的一百四十六块石经镶嵌于洞内四壁之上。 洞中央有四根八角形石柱,每根柱上均有浮雕佛像,共一千多尊,称千佛柱。由于山洞藏经 贮满,辽金时代续刻的经版就没再运上山,而藏于云居寺南塔下地穴中。 中国佛教协会于 1956 年在政府支持及全国佛教界的协力下对这一举世无双的重大文化 遗产进行了发掘,历时三年,完成了发掘和拓印工作,并在随后组织力量整理研究,编印了 《房山石经》 ,现正在陆续出版中。 云居寺石经共镌刻佛教经籍一千余部、三千余卷,有经版一万四千多块。它不仅是佛学 研究的巨大宝藏,而且因为唐代石刻的底本,大部分是依据唐金仙公主奉赠的宫廷抄录本, 而辽金刻本,则又是依据久已失传的《契丹藏》 ,在文字上与一般本子有很大出入,所以还是 校勘现有佛教木刻经籍可贵的实物依据。同时,石刻对于研究古代社会、探讨金石、书法艺 术的发展也具有很高学术价值。 云居寺还供奉有静琬于隋仁寿年间(601—604)从隋文帝处得到的佛舍利。 佛舍利于 1981 年在雷音洞内地下发现,密封于层层套装的五个石函、银函、玉函中。函盖上刻有安置年月, 函内贮有供奉佛舍利的珠宝。 中国佛教协会 1987 年 4 月曾隆重举行迎请法会, 接待佛教徒瞻 礼和国际友人观光。 云居寺殿堂从 1985 年起由政府资助并海内外集资修复。 上海佛教名刹一览 玉佛寺 位于上海市普陀区安远路江宁路口,因创寺之始是为供奉玉佛,故名。 清光绪八年(1882),普陀山慧根和尚到印度朝礼佛迹,途经缅甸募得玉佛五尊,奉请回 国。原想将玉佛运至普陀山,但到上海后因无起重设备而搭建茅蓬供奉。后将二尊大玉佛留 沪,光绪廿四年(1898)募款建寺于江湾车站附近,名玉佛寺。辛亥革命时,寺被占用,玉佛 移放在公园内。1917 年募得槟榔路(今安远路)基地十余亩,集资重建。1918 年动工,1928 年落成,历时十年。 玉佛寺主要建筑有弥勒殿、大雄宝殿、玉佛楼、卧佛堂、观音堂、方丈室、南北配殿等。 1983 年,玉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静安古寺 位于上海市静安区南京西路 1686 号。该寺创建于三国赤乌十年(247),号沪渎重元寺。 唐代改称永泰禅院。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为静安寺。清乾隆六年(1741)重修大殿。 咸丰三年到同治元年()静安寺毁于兵燹。 光绪六年(1880)修建了山门和佛殿。 “文 革”中遭难。1983 年后进行修复,重建大雄宝殿,并新建功德堂和僧寮,恢复真言宗密坛。 1983 年,静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静安寺向为十方丛林,1947 年持松法师任住持,在此弘传密法。持松(),湖 北荆门人,毕业于华严大学。因感汉传佛教的密宗早已失传,发愿复兴,随三次东渡日本, 先受古义真言宗中院教授,行第五十一世阶阿?黎位,后受新义真言宗灌顶,并至比睿山学 台密仪规。回国后弘密于杭州、武昌和上海。出任静安寺方丈后,创办了佛学院和《学僧天 地》月刊。解放后,在寺内设坛,传授密法。目前,真言宗坛场在国内和日本国信众的护持 下更显庄严。 龙华古寺 座落在上海市南郊龙华镇。相传,龙华寺建于三国赤乌年间。此前建造的龙华寺塔是上 海最古老的佛教建筑,距今已有一千七百四十多年的历史。唐末黄巢起义,寺塔同毁。北宋 时重建。宋治平元年(1064),改名空相寺。元末,寺塔均毁于兵燹。明永乐年间重建,复称 龙华寺。嘉靖三十六年(1557)赐名“万寿慈华禅寺” 。万历年间赐毗卢佛像,为天台宗十大名 刹之一。清顺治年间,改为禅宗道场,并扩建殿堂。咸丰、同治年间再度毁于兵燹,后修复。 新中国成立以后,龙华寺于 1957 年、1979 年二度全面整修。1987 年建玉佛殿。1983 年, 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龙华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钟鼓楼、弥勒殿、天王殿、三圣殿、玉佛殿、 、圆通殿、方丈 室、藏经楼和偏殿。龙华宝塔耸立于山门外,明崇祯三年(1630)曾大修,塔高七级四十米, 呈八角形,巍峨壮观。塔内有木梯盘旋而上,可登塔远眺。 圆明讲堂 位于上海市延安西路 434 号, 建于 1934 年秋, 为当代爱国高僧圆瑛法师住持和弘法的道 场。 讲堂创立后,圆瑛常驻于此讲经说法,并组织莲池念佛会,每周集众念佛。 1940 年,在圆瑛倡导下,设立圆明法施会,讲经弘法,印行法师的各种经疏著作及佛学 书籍二十余种。 1945 年,圆瑛创办“楞严专宗学院” ,培养僧才。学院于 1947 年停办。 1953 年 9 月 19 日,圆瑛法师圆寂,遗嘱将讲堂托付给他的弟子明?法师。 1983 年夏,设立“圆瑛法师纪念堂” ,建立玉佛殿。同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 点寺院。 沉香阁 又名慈云禅院,位于上海市豫园西沉香阁路。该寺始建于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清代 曾重建。 沉香阁是禅宗寺院,1943 年近代天台宗大德应慈法师驻锡该寺,专弘华严,则兼为华严 宗道场。 沉香阁现为比丘尼丛林,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天津佛教名刹一览 大悲禅院 座落在天津市河北区西窟洼天纬路,为天津市佛教协会所在地。 整座寺院由旧庙和新庙两部分组成,坐北朝南,中有“圆通”月亮门相通。旧庙始建于 清顺治十八年(1661)。康熙八年(1669)重建。光绪元年(1875),当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曾 在大悲院驻军,并进行修缮,至今天王殿脊檩上仍留有“李中堂重修”字样。旧庙分为三进, 有山门、大殿及后殿。 新庙在旧庙东侧,为本世纪四十年代扩建,由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殿、配殿、耳房 及回廊构成。由于大悲院入民国后曾长期被法院、消防队、警察所等占用,僧人星散,殿宇 摧颓,濒于湮灭。当时在天津的亻炎虚法师(天津北塘人,)及周叔迦、靳云鹏、 龚心湛等居士共同发心,向有关方面交涉收回了大悲院。在●虚法师主持下,辛勤筹划,并 集资修复。自 1942 年至 1947 年,完成了大悲殿、配殿及大雄宝殿的修建工程。1976 年唐山 大地震,部分房舍坍塌,加上“文革”动乱,梵宇倾圮,佛像经籍法物荡然无存。 “文革”后 落实宗教政策,在人民政府支持下,1980 年大悲院修葺一新。 山西佛教名刹一览 五台山佛教圣地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五台县东北隅,系恒山系脉。因山五峰矗立,顶无林木,土筑石垒, 故名五台。以山区气侯多寒,凉爽无夏,又称清凉山。 五台山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 相传为文殊菩萨应化的道场, 它与四川峨眉山(普贤菩萨 道场)、 浙江普陀山(观音菩萨道场)和安徽九华山(地藏菩萨道场)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文 殊菩萨是释迦牟尼佛的“左胁侍” ,与普贤、观音菩萨合称“三大士” 。五台山被确定为文殊 菩萨道场,在四大名山中是唯一见于经典的。最早的根据见晋译《华严经》卷二十九: “东北 方有菩萨住处名清凉山,过去诸菩萨常于中住,彼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有一万菩萨眷属, 常为说法。 ”又见《文殊师利法宝藏陀罗尼经》“佛告金刚密迹王言:我灭度后,于此南赡部 : 洲东北方,有国名大振那,其国中有山号曰五顶,文殊师利童子游行居住,为诸众生于中说 法。 唐证圣元年(695), ” 武则天命菩提流志与实叉难陀重译的 《华经严》 中说: “东北方有处, 名清凉山。从昔以来,诸菩萨众于中止住。现有菩萨名文殊师利,与其眷属诸菩萨众一万人, 俱常在其中而演说法。 ”由此开始,五台山便被佛教徒一致公认为文殊菩萨圣地,并随着时间 的推移而名扬天下。 五台山在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中,佛教的兴起与寺庙的创建最早。据明镇澄《清凉山志》 记载: “汉明帝时,摩腾西至,以慧眼观清凉山乃文殊化宇,中有阿育王所置佛舍利塔。…… 帝以始信佛化,故以名焉。 ”阿育王造佛舍利塔,指塔院寺白塔。由佛光寺现存北魏时期“祖 师塔”可以看出,当时五台山的佛教文化已达到极高水平。北齐时代,五台山香火旺盛,建 寺二百余所,朝廷曾拨八州赋税以充香火。北周武帝灭法,五台寺庙悉数被毁。隋开皇元年 (581)在五顶置寺度僧,从此开始在五峰上建寺。唐代为五台山佛教极盛时期。由太宗至德宗 九代,不断遣使来山建寺、供养。唐武宗会昌灭法,五台山佛教中落。宋代,重建寺庙,置 寺僧正。宋真宗时,五台山基本恢复了唐时的隆盛状况。蒙古族建立元朝后,藏传佛教传入 五台,蒙藏佛教徒也随之进住,修建黄庙。明清时期,统治者都非常崇信佛教,藏传佛教便 发展到与汉传佛教平分秋色。于是五台山便成为中国唯一兼有汉传佛教与藏传佛教、青庙与 黄庙并立的佛教圣地。 五台山的寺庙数量,历代废兴,变化较大。在唐代极盛时期,据说全山有佛寺三百六十 座,僧尼近万名。唐武宗灭法后随之衰落,宋代有佛寺七十余座,元代只有六十余座,明末 清初呈现复兴势头,达一百二十多座。目前全山有完好寺庙四十七座,其中著名寺庙十余座。 显通寺 位于台怀镇北侧、灵鹫峰下,是五台山历史最悠久、极负盛名的一座寺院。1983 年被定 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据《清凉山志》载,此寺创建于东汉明帝年间(58—75),因寺后山峰酷似印度灵鹫山, 取名大孚灵鹫寺。 “大孚”是弘信之意,为汉明帝刘庄特意加在寺名前的。北魏孝文帝时曾重 修扩建。寺前花卉满园,又称花园寺。唐武则天时因新译《华严经》中载有五台山,更名为 大华严寺。明太祖朱元璋予以重修,并赐额“大显通寺” 。后一度改称永明寺。清康熙二十六 年(1687)恢复大显通寺名称,沿用至今。 显通寺是五台山规模最大的青庙,占地八万多平方米,殿宇四百余间。现存建筑,多为 明清时代重修。 寺前钟楼上悬挂一口名为幽冥的大铜钟, 也叫长鸣钟, 铸造于明天启年间(1621 —1627)。这是五台山诸寺中最大的一口钟,重九千九百九十九点五斤。寺内中轴线上一连七 进殿宇,依次排列为观音殿、文殊殿、大佛殿、无量殿、千钵殿、铜殿、和后高殿,僧舍廊 房分列两侧,整齐划一。 无量殿,是明代用青砖拱券而成的一座穹窿式建筑,四周没有檐廊,殿内没有梁柱,又 称无梁殿,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杰作。相传唐代清凉国师澄观在此殿内著述《新华严经疏》 几达四年之久。内供毗卢佛大铜像,取佛法无量之意,故称“无量殿” 。 铜殿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相传为妙峰法师自国内十三省的一万户人家中化缘筹 集十万斤铜铸造而成,内外贴金。殿宽九尺,深八尺,高丈余,外观两层,内为一室。上层 四面各六块格扇,下层四面各八块。格扇内壁铸有佛像,层层排列,号称万佛。铜殿前原有 五座铜塔,现存二座,其余三座被当年侵华日军盗走。 作为五台山首屈一指的大寺,显通寺历代驻锡过许多名僧大德,如志远、澄观、贤林、 延一、大宝法王哈里麻、妙峰等,其中以唐代清凉国师澄观最为著名。 塔院寺 位于显通寺南侧,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其余四处为显通寺、罗寺、殊像寺、菩萨顶)。 它原是显通寺的塔院,明永乐五年(1407)重修舍利塔时独立为寺。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 国重点寺庙。 高矗入云的释迦牟尼舍利塔,是寺院的主要标志,人们习惯称它为舍利塔或大白塔。现 在的大白塔,建于明万历年间(),塔通高七十五点三米,环周八十三点三米,塔 台为正方形,塔身状如藻瓶,素身金顶,造型优美。白塔下部是两层殿宇,底座南侧洞内立 《佛迹灵相之碑》一通,刻有长一尺六寸、宽六寸的佛足印迹,石碑下端铭文记载:佛祖涅 ?之际,对随侍多年的十大弟子之一阿难说,我最后留下此足印,以示众生。唐玄奘往西域 取经时,将佛祖足印拓下携回,唐太宗命人刻在石上,立于祖庙。明代,寺僧又按图刻石, 供在大白塔下。大白塔,已被认作五台山的一个标志深印在朝山者心目中。 在白塔东面另有一座小塔,称“文殊发塔” 。塔高约六米,传说内藏文殊菩萨的金发。 菩萨顶 五台山是文殊菩萨道场,传说文殊菩萨就居住在菩萨顶。菩萨顶上有寺,唐代称真容院, 也叫真容阁。宋代仍称真容院。明代改为大文殊寺,俗称菩萨顶寺。 明清时期,随着藏传佛教的不断兴盛,蒙古、西藏地区的格鲁派喇嘛到五台山常住,菩 萨顶逐渐成为他们集中活动的场所。清朝廷尊重格鲁派,团结蒙古族,五台山的藏传佛教也 就特别兴盛。这个时期,也是菩萨顶的极盛时期。清顺治年间(),菩萨顶成为五 台山格鲁派首领扎萨克大喇嘛驻锡之处。 寺院占地四十五亩,有殿宇四百余间,完全参照皇家宫殿形制修建,规模宏大,金碧辉 煌,是五台山最大的格鲁派寺庙。 寺内文殊殿(也称真容殿)座落在第三进。由于文殊菩萨在五台山有着特殊地位,所以此 殿的建筑规模比其它殿宇都大,殿顶覆盖琉璃黄瓦,巍峨雄阔,非常气派。殿内正中供奉文 殊驾狻猊(狮子)彩色泥塑像,两侧是十八罗汉。殿檐长年滴水不断,下面的石头有多处呈蜂 巢状,俗称滴水殿。 1983 年,菩萨顶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殊像寺 座落在塔院寺西南,因寺内供奉大文殊菩萨像而得名,也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寺院 创建于唐代,元代延?年间()重修,后毁于火。明代成化二十二年(1486)至弘治 十二年(1499)再建。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寺内最著名的建筑是文殊阁(大殿),现存的这座殿宇为明弘治二年(1489)由铁林果禅师 主持修建。大殿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重檐九脊歇山顶,是五台山台怀中心区最大的殿宇。 殿内正中佛台上供奉的文殊骑狮塑像高近十米,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一尊文殊塑像。 罗睺寺 位于显通寺东隅,是一座藏传佛教寺庙,为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该寺创建于唐代,传 说文殊菩萨经常在此讲经说法, 故曾取名 “落佛寺” 明弘治五年(1492)重修, 。 清代屡次修建。 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据佛教经典记载, 释迦牟尼之子名 “罗睺罗” 他十五岁随佛出家当沙弥。 “不毁禁戒, 。 他 诵读不懈” ,证了阿罗汉果,被称作“密行第一” ,成为释迦牟尼佛的十大弟子之一。传说他 曾在罗寺所在地显圣,并留下足迹。因此,罗寺即是祀奉罗睺罗的寺庙。 罗寺是五台山保存最好的寺庙之一。这里有引人入胜的“开花现佛” 。在大殿里装置了木 构圆形佛坛,坛上刻有水浪图案,上塑十八罗汉;坛外方台上塑有二十四诸天及四大天王; 佛坛正中装置一朵三米多高的八瓣莲花,每瓣大红花瓣上绘有金色工笔佛像,四尊阿弥陀佛 相背他坐花瓣中心。台下装有机关,地下圆盘转动,通过轴承,操纵花瓣一开一合,四尊佛 像时隐时现;伴着花瓣的开合,台上水浪图案和十八罗汉也随之转动,便出现了罗汉过江的 情景,很富情趣。 十方堂 座落在罗寺东边,仅一墙之隔,原是罗寺属院,为招待十方客人之处。又名广仁寺,取 “仁爱慈善”“以广流传”之意。 、 十方堂始建于清道光年间(),现存三进殿堂及若干客房。第一进是天王殿, 中间是主殿,内供上千尊宗喀巴大师铜像,后大殿为文殊殿,供有二百多尊文殊铜像。两壁 经橱内藏明清藏经数千卷,极为珍贵。 1983 年,十方堂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广宗寺 位于台怀镇北侧营坊村山腰,创建于明代正德年间()。清代曾加修茸。 寺院占地面积二千九百平方米,计有殿堂楼阁近三十间,布局紧凑。寺内居中建有铜瓦 殿三间,木质构造,上檐覆盖铜瓦,为五台山寺庙中一奇观,故广宗寺俗称铜瓦殿。 寺内东北角还建有已故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中国佛学院院长、现代著名佛教经典翻 译家法尊法师灵骨塔一座。 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黛螺顶 位于台怀镇东面山巍, 一名大螺, 又名青峰, 古寺名为佛顶庵。 创建于明代成化年间(1465 —1487),清代曾予重修,乾隆五十一年(1786)更名为黛螺顶。 寺院建筑规模不大, 布局紧凑。 正殿内因供奉象征五个台顶不同形象的文殊菩萨而著名。 凡来五台朝山的信众先要到黛螺顶“小朝” ,此寺便被称为“小朝台”“不登黛螺顶,不算朝 。 台山。 ”这就是黛螺顶在朝山人心目中的位置。 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碧山寺 位于五台山台怀镇东北二公里处的北台南麓,又名普济寺、护国寺、北山寺等,俗称广 济茅蓬。相传该寺始建于北魏,高僧法聪曾在此讲经。明代成化年间()重建,清 代又曾重修。碧山寺是五台山最大的十方禅林之一,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山门外建有孤月澄禅师塔,山门内分前后两进院落。寺内有戒坛殿,砌有青石戒坛,长 五点一米,宽五米,高一点二米,是五台山诸寺中唯一的一座戒坛。戒坛始建于北魏,为历 代传戒之所, 今存戒坛乃明代遗物。 坛上供奉缅甸玉佛一尊, 相传是清光绪年间() 由普陀山的慧根法师从缅甸请回供奉在碧山寺的。 观音洞 位于台怀镇以南三公里的栖贤谷口岩畔,原建有栖贤寺。观音洞传说是观音菩萨显圣之 处,故依洞建寺。这里山峰陡峭,寺院建在斧削般的悬崖上,凿石为阶梯通道。现存殿宇两 处:一处是香积佛殿,据说六世达赖喇嘛避难时曾在此诵经;另一处为观音殿。 观音殿建于清代光绪年间(),共三间,内供八臂十一面观音像。两侧还供有 文殊、普观菩萨及宗喀巴大师像。 寺后有一小岩洞,洞内积水, 《清凉山志》载: “洞有滴泉,味甘。 ”这就是著名的观音洞。 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金阁寺 座落在五台山南台锦绣峰西北麓的金阁岭上,位于南台顶与中台顶之间,寺以山名。寺 院创建于唐代宗大历年间(766—779),仿照印度著名的那烂陀寺设计,并由当时从那烂陀寺 来中国的高僧纯陀法师监修。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寺分作前后两院,前院为观音阁,外观气势雄伟,内供一尊高达十七点七米的千手观音 铜像,是五台山诸寺中最高大的观音塑像。中间有八座阁式通殿,依次为毗卢殿、弥陀殿、 观音殿、地藏殿、文殊菩萨殿、药王殿等,内有塑像近千尊。后院是大雄宝殿,内供三世佛 像及十八罗汉塑像。整座寺院殿宇巍峨,气势宏大。 金阁寺的开山祖师是中国佛教密宗的创始人之一、佛教经典四大译师之一、唐代北天竺 高僧不空三藏。不空法师去世后,其弟子,被誉为密宗“六哲”之一的含光即为金阁寺住持。 南禅寺 位于台怀镇西南一百公里处的李家庄附近,有建筑二十六间。其中,大雄宝殿为中国现 存最古的木构建筑。 南禅寺主殿──大雄宝殿的始建年代无法查考, 重修于唐德宗建中三年(782)。 据大殿梁 上题记记载: “……因旧名,时大唐建中三年,岁次壬戌,月居戊申,丙寅朔,庚午日,癸未 时,重修殿。法显等谨志。 ”可见大殿重修距今已有一千二百多年历史。大殿面阔三间,单檐 歇山顶。殿内供奉大小十七尊唐塑佛、菩萨及胁侍像。是我国唐塑珍品,堪与敦煌莫高窟中 唐代塑像媲美。 寺内还存有唐代石塔一座、角石两块及石狮三尊,造型各异,生动逼真。 佛光寺 座落在台怀镇东五十五公里处的佛光山麓,创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471—499)。隋、 唐时达到极盛,声名远扬海内外,有“亚洲佛光”之称。唐武宗灭法,寺院遭到破坏。唐宣 宗大中十一年(857)重建大雄宝殿。宋、元、明、清各代都有修茸。 佛光寺殿宇宏大,布局舒朗,整座寺院由三进院落组成。除唐建大雄宝殿外,还有文殊 殿、天王殿、伽蓝殿、万善堂、香风花雨楼、祖师塔、石经幢等,都是中国古代建筑中的杰 作。 大雄宝殿内佛台上满布唐代塑像三十五尊。居中是释迦、弥勒、弥陀三佛和文殊、普贤 菩萨,两侧站立护法金刚。正中佛座背面及其它地方,有以佛教题材为内容的唐代壁画,是 中国现存木构建筑中唯一的早期壁画。佛光寺大殿虽比南禅寺大殿晚建七十五年,但建筑艺 术价值比后者更高。 祖师塔建在东大殿南侧,是北魏孝文帝时期创建佛光寺的开山祖师墓塔。建筑型制与装 饰手法,均系北魏风格,是佛光寺创建时期存留至今的唯一实证。 寺内还存有两座唐代石经幢。 五台山作为中国首屈一指的佛教名山,不仅是汉、藏、满、蒙等各民族僧众聚居修学的 道场,而且也是海内外广大佛教徒及旅游者共同崇仰、朝拜的圣地。五台山历经兴废,近年 来,寺庙陆续修复。僧尼过着如法如律的宗教生活,每年接待来此朝山拜佛者达几十万人。 而且还在不断地吸引着国内外的高僧大德和广大信众及愈来愈多的中外嘉宾的到来。崇善寺 座落在太原市东南,是山西省著名的佛教寺院之一。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 庙。 崇善寺创建于隋末唐初,原名白马寺,后改称延寿寺。据寺中所藏明朝《建寺缘由匾》 记载,该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三子晋王朱为补报其母高皇后“罔极劬劳之恩” ,于洪武十六年 (1383)在原寺基础上扩建而成,并赐名“崇善禅寺” 。原寺规模宏伟,明末清初,因遭战乱和 大火,大雄宝殿等主要建筑均被毁坏。现仅存以大悲殿为主体的一组建筑,面积只及原寺的 八十分之一,但自成格局,古朴庄严,仍可想见当年的风貌。 崇善寺是一座密宗道场。寺内现存两套明代佛经故事绘摹本,一为《释迦世尊应化示迹 图》 ,描绘了佛祖释迦牟尼成道的过程。一为《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 ,描述的是善财童子参 访五十三位善知识的学法经程,皆为佛教绘画艺术的精品。还保存有各种珍贵版本的经书三 万余卷, 其中一部血书的 《华严经》 相传为明代净洁法师日刺舌血, , 历时十二载, 书写而成。 至今血色鲜艳如初,清晰可辨。 华严寺 位于大同市内,是著名的辽金古刹。1983 年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华严寺的始 建年代已难稽考,一说建于唐代,一说建于北魏。目前公认的创建年代是辽清宁八年(1062), 道宗耶律洪基于大同府舍利坊增建的,并“奉安诸帝石像、铜像。 ”兼具辽国皇室宗庙性质, 地位显赫。后毁于兵燹。金天眷三年(1140)重建。其后,华严寺又几经战乱,屡遭破坏,虽 数度重修,但仍千疮百孔,破败不堪,一片凄凉景象。 寺院的重要建筑是大雄宝殿和薄伽教藏殿。自明代中叶,华严寺分为上(以大雄宝殿为 主体) 、下(以薄伽教藏殿为主体)两座寺院,自成格局,建筑风格古朴严谨。 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对华严寺进行维修保护。1961 年,上华严寺和下 华严寺被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63 年,将上、下两寺重新合并为一寺。 “文革”时 期,华严寺改做博物馆,使寺内建筑、佛像、经典、文物都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1984 年, 寺院交还佛教界管理使用。经过整理和修缮,这座珍贵的佛教名刹重现了往日的光华。 玄中寺 座落在山西省交城县西北的石壁山中,又称石壁寺,是我国汉传佛教重要教派──净土 宗的发源地之一,也被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视为祖庭。 玄中寺为昙鸾于北魏延兴二年(472)创建,历时四年,承明元年(476)竣工。隋大业五年 (609),道绰禅师至玄中寺,继承昙鸾念佛教义,皈信净土。唐初,太宗李世民巡幸北京(即 今太原) ,曾专程到玄中寺礼谒道绰。唐贞观十五年(641),善导大师到玄中寺从道绰禅师受 无量寿经。盛唐以后,玄中寺改为律宗道场,兴建了甘露戒坛,与当时西都长安的灵感坛、 东都洛阳的会善坛并称全国三大戒坛。其后两次遭受火灾,殿宇被毁。修复后于金末再遭兵 火,复归灰烬。元代改称“龙山护国永宁十方大玄中禅寺” ,并由朝廷捐助重修。明清两代, 又多次修葺。清末以来,因战乱频繁,殿堂、文物遭损,僧人离散,寺院几近荒废。 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有关部门对中国佛教净土宗的著名道场──玄中寺的状况十分 关注,自 1954 年起,先后六次拨款,陆续进行修缮,于 1956 年竣工。新建并重建了玄津桥、 大雄宝殿、七佛殿、千佛殿、祖师殿、碑亭和僧舍,修复了天王殿、山门和白塔,还发掘、 整理了寺内文物,改善了交通条件,使这座具有一千四百多年历史的古刹焕然一新。 从佛教的传承关系来看,玄中寺同日本佛教净土宗和净土真宗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这 两大宗派都继承了昙鸾、道绰、善导三祖的净土法门体系,都尊昙鸾、道绰、善导为他们的 祖师,视玄中寺为其祖庭。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两大宗派的信徒多次来我国访问,朝拜玄中 寺。1957 年,以全日本佛教会会长高阶珑仙为团长、菅原惠庆、竹村教智、冢本善隆为副团 长的日本佛教访华亲善使节团与我国佛教界四众弟子一道,在寺内举行了庆祝古刹重兴及昙 鸾、道绰、善导三祖师像开光法会。菅原惠庆长老一生曾八次参拜玄中寺,1963 年来寺时还 将脱落的牙齿埋于祖师堂前的树下。 1982 年菅原长老圆寂。 第二年, 其子遵照他生前的遗愿, 将其部分骨灰送至玄中寺安葬。 由此可见, 玄中寺在当代中日佛教关系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1983 年,玄中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安徽佛教名刹一览 九华山佛教圣地 九华山位于安徽省青阳县西南二十公里,是中国著名的佛教圣地之一,与山西五台、四 川峨眉、浙江普陀并称中国佛教四大名山。 九华山崛起于长江之东,方圆一百多公里内,群峰罗列,九座主峰高耸入云,如莲华削 成,最高峰十五峰海拔一千三百四十二米。 九华山唐以前称九子山,自诗人李白作“昔在九江上,遥望九华峰,天河挂绿水,秀出 九芙蓉”诗后,更名为九华山。山势峻奇高险,苍翠峥嵘,气候夏凉冬寒,变幻万千,素有 “灵山仙境”“奇秀甲江南”之美称。 、 九华山作为地藏菩萨道场而闻名于世。 地藏菩萨俗姓金, 原为新罗国(今朝鲜中部)王族, 唐时渡海来到中国,幽栖九华山中,孤坐石室,以白土和小米为食,后置地构宇,形成一大 伽蓝(即化城寺)。后世相传金地藏是地藏菩萨示现,九华山遂以地藏菩萨道场著称。 九华山中最古老的化城寺建于唐至德初年(756)。至唐末,陆续修建了九子寺、妙峰寺、 圆寂寺、净倍寺、崇圣寺、慈仁寺等十三座寺庙,高僧继金地藏后,有胜瑜、道明、智英、 道济、超永、卓庵等。晚唐时禅宗传入九华,道济禅师即门徒之一。宋代,九华山佛教得到 发展,寺院已达五十余座。元代,由于统治者崇奉喇嘛教,九华山佛教无大发展,基本保持 宋时状况,明清两代,九华山佛教进入隆盛时期。朝廷多次遣使颁赏,修庙建寺,大兴供养, 使得全山香火兴旺,胜甲天下。至清末,全山寺庙达一百五十余座。自民国至今,历经战火, 九华山寺院几度兴衰。目前,九华山共存寺庙七十余座,其中著名的有: 化城寺 位于化城峰上。相传晋隆安五年(401)天竺僧杯渡于此筑室为庵。据唐隐士费冠卿《创建 化城寺记》载:唐开元末僧人檀号始在此结茅度众,寺曰: “化城” 。唐至德初年(756),乡绅 诸葛节买檀公旧地建寺, 请金地藏入居。 建中初年(780)池州郡守张岩奏请朝廷赐额曰 “化城” 。 贞元十年(794),金地藏九十九岁圆寂后,僧众视其为地藏菩萨化身,化城寺遂辟为地藏王道 场。明清时期,屡经扩建、修葺。 化城寺现存建筑主要为清光绪五年至十六年()重建,有放生池、化城广场、 山门、灵官殿、大雄宝殿、藏经楼等。 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肉身宝殿 古称金地藏塔,又称肉身殿。金地藏示寂后,僧徒用缸殡殓,建塔于寺西的神光岭。塔 分三级,前有八十四级石阶。岭顶建寺,名为肉身宝殿以护石塔,是九华山唯一一座塔殿建 筑。历代曾多次修葺,现存殿宇为清光绪年间所修建。 肉身殿高约五丈,方形,铁瓦覆顶,殿内铺设汉白玉。佛龛上建木质宝塔一座,七层八 方,上置大小地藏菩萨像五十六尊,金碧辉煌。内壁贴有赤金写成的《地藏本愿经》 。塔的每 层八面,皆设有佛龛,内供地藏菩萨金色坐像。佛龛下建地下室。有三级石塔安置地藏肉身。 塔的北门之上出有地藏誓言: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 1983 年,肉身宝殿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祗园禅寺 位于金山总水口迎仙桥东,创建于明代,原属化城寺东寮。清嘉庆年间()殿 宇颓坏,后重修,其规模居全山诸寺之首。该寺原属临济宗,后为曹洞宗。 寺院依山构筑,分为三进,依次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及僧房寮舍等。 1983 年,祗园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百岁宫 位于东崖之巅,初名摘星庵,又名万年禅寺。据《高僧传》《安徽通志》等书记载:有 、 僧海玉,字无瑕,明万历年间()由五台山来九华,在东崖摩空岭摘星亭下结茅而 居,刻苦清修,遂名摘星庵,无瑕和尚一百一十岁上示寂,人称百岁公,因称庵为百岁宫, 僧徒将其遗体装金建塔供奉。崇祯三年(1630)敕封为“应身菩萨” ,并题赐塔名“莲华宝藏” , 庙宇扩建,易庵为寺,初具规模。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寺遭火灾毁坏,六十年(1721)重建; 道光六年(1826)重修,十九年(1839)扩建,名万年禅寺,成为十方丛林。 百岁宫的建筑依山势而建,上下相连,左右贯通,形成一个整体。主要建筑有山门、大 雄宝殿、斋堂和寮房等。大殿内供有无瑕肉身像。 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甘露寺 踞于化城山腰定心石下,原名甘露庵,又名甘露禅林,清康熙六年(1667)玉琳国师朝礼 九华,称赞此地“若筑兰若,必代有高僧。 ”禅居伏虎洞多年的洞安和尚闻之募化建寺。相传 开工前夕,满山树顶尽挂白露,故名甘露。乾隆中扩建,咸丰中毁于兵燹,同冶三年(1864) 修复。 寺院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韦驮殿、祖师殿、玉佛楼、禅堂、法堂、客堂及方丈 寮等。寺内还设有“九华山佛学院” 。 1983 年,甘露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天台寺 又称“地藏寺”“地藏禅寺” 、 ,位于天台峰顶的青龙背上,故寺以山名。据旧志载“地藏 菩萨曾居天台,天台寺遂成朝山信众必拜的“圣迹” ,被称之为“中天世界” 。天台寺历史悠 久,宋时已有记载。清康熙年间()重建,称“活埋庵” 。今存建筑为清末民初时重 建。 全寺建筑依山而筑,随崖就石,设计灵巧,分为三层,省去了天井与院落,使山寺浑为 一体。主要建筑为地藏殿、大雄殿、万佛楼、客房、禅堂等。 出寺外上至岗头,可见岩石上有一巨大脚印,传说为地藏菩萨留下的足迹。 1983 年,天台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旃檀林 又称“旃檀禅林” ,位于化城寺西南,背倚一琵琶形山峰。据旧志载,初建寺时伐琵琶形 古树,木质坚硬,纹络纤细,异香浓烈,僧人喻之为佛家珍品──旃檀树,谓琵琶形似佛经 中记述的南印度牛头山(以盛产旃檀树闻名);又因该寺属禅宗,故名“旃檀禅林。 ”该寺始建 年代不详,清康熙时为化城寺寮房,光绪二十二年(1896)由重建。 旃檀林主要建筑有山门、三圣殿、弥勒殿、韦驮殿、大雄宝殿、禅堂等。 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慧居寺 座落在天台山西麓,始建于清代,原名“慧庆庵” 。民国二十七年(1938)由当时的主持僧 普明募化扩建,初具丛林规模,易名为“慧居禅寺。 ” 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地藏殿、观音楼等。 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上禅堂 位于地藏塔下,原名景德堂,始建于明代。清康熙六年(1667)由玉琳国师弟子宗衍和尚 重新扩建,改用今名。咸丰年间毁于兵燹。同治初年(1862)重修。 上禅堂建筑有山门殿、大雄宝殿、韦驮殿、客堂、寮房等。 上禅堂旁侧有金沙泉,水质清沥。据传唐时还曾植有数株金钱树,大诗人李白用金沙泉 水酿金钱树叶为酒,味极甘醉,被后世传为佳话。 1983 年,上禅堂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明教寺 位于合肥市内古教弩台(俗称曹操点将台)上,原名铁佛寺。明教寺历史悠久,建筑雄伟。 在清代,居合肥城众寺之冠。 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时,至隋末,寺院荒废。唐大历年间(766—779)在废墟中掘得铁佛一 尊,庐州刺史裴绢上奏朝廷,准奏重建,定名为“明教院” 。明代改称“明教寺” 。后迭经兴 废。至清咸丰三年(1853),复毁于战火。光绪年间重建。1937 年冬,寺院部分建筑被日军飞 机炸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有关部门多次拨款修缮。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 点寺院。 明教寺现存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地藏殿、客堂、寮房等。 迎江寺 座落在安庆市内城东江滨。 相传该寺始建于北宋开宝七年(974), 明万历四十七年(1619) 重修,光宗御书“护国永昌禅寺” 。清顺治七年(1650)重建后改称“敕建迎江寺” 。此后多次 扩建、修缮。咸丰三年(1853),寺院毁于战乱。同治九年(1870),安徽巡抚吴坤修与安庆赵 田匀奉命同修迎江寺、振风塔。此后,寺僧无凡于光绪十八年(1892)募化白银万余两,大修 寺、塔。 迎江寺雄踞于长江岸边,建筑宏伟,气势巍峨。寺内建筑主要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振 风塔、毗卢殿、藏经楼、放生池、大士阁、慈云阁、广慈殿、迎江楼等。 1983 年,迎江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乾元禅寺 原名山谷寺,又称三祖寺,位于安徽省潜山县天柱山风景区。 乾元寺建于南朝梁天蓝六年(507),武帝萧衍(号佛心天子)赐名“山谷寺” 。隋大业二年 (606),禅宗三祖僧璨在此向四众弘法时立化,并葬于寺后。唐天宝四年(745),舒州别驾李 常在此得五色舍利,建塔奉之。肃宗元年(756),赐寺名“三祖山谷乾元禅寺” 。代宗大历七 年(772)册谥舍利塔曰“觉寂” 。此后,寺、塔几经兴废。元末,寺遭兵燹,唯塔独存。明清 时重建。 乾元寺座落在风景秀丽的天柱山中,为苍峰环绕、万翠环抱,确是灵山圣地。寺院周围 有许多名胜,如宝公洞、三高亭、立化亭、锡杖井等。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觉 寂塔(俗称“三祖寺塔”)、藏经楼等。 1979 年,政府有关部门拨款整修了觉寂塔。1982 年修复了藏经楼。1983 年,该寺被定 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琅琊寺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琅琊山,原名“宝应寺”“开化寺” 、 ,因寺建于琅琊山上,又称“琅琊 寺” 。 琅琊寺创建于唐大历年间(766—779),唐代宗赐名为“宝应寺” 。北宋乾德二年(964)宋 太祖命在寺内修建“御书阁” ,珍藏“四朝御书” 。太平兴国三年(978),宋太宗易寺名为“开 化禅寺” 。北宋庆历六年(1046),智仙和尚为滁州知州欧阳修在寺北兴建醉翁亭。元末毁于兵 燹。明代重建。至清代太平天国时部分被毁;光绪三十年(1904)后重修。 琅琊寺在宋代属禅宗。清嘉庆年间,皓清法师任住持,改为律宗。 琅琊寺主要建筑有大雄宝殿、藏经楼、悟经堂、念佛楼、地藏殿、韦驮殿、明月池(放生 池)、明月桥、明月观、酴酉糜轩、上客堂、揽秀堂、清风亭、三友亭、环翠亭、翠微亭、无 梁殿、香积厨等。 1983 年,该寺被列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庙。 广济寺 初名永清寺,位于安徽省芜湖市赭山西南麓,为江城芜湖“四大古寺”之冠,世称“小 九华”“九华行宫” 、 。 唐开元七年(719),金乔觉渡海来华,先在芜湖赭山结庐驻锡。唐昭宗乾宁年间(894— 897),在驻锡旧址修建“永清寺” 。宋真宗大中祥符年间()更名为“广济寺” 。明 景泰年间()重修。清乾隆、嘉庆年间均有修葺;咸丰年间焚于战火,光绪时又重 建。 广济寺主要建筑为天王殿、药师殿、大雄宝殿、地藏殿、赭塔、藏经楼、禅堂、客堂、 方丈堂、斋堂等。 1983 年,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四川佛教名刹一览 峨眉山佛教圣地 峨眉山古称牙门山,又称蛾眉山,是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位于四川省峨眉县西南。 峨眉山晋代时创建白水普贤寺,为峨眉山兴建佛寺之始。以后历代续有增修。唐、宋以 后佛教日趋兴盛,至明、清臻于极盛,一时梵宇琳宫,大小寺院近百座,为普贤菩萨应化道 场。 《法华经普贤菩萨劝发品》 “世人若行若立, 说: 吟诵此经, 此尊当乘六牙白象前来现身” 。 普贤菩萨崇尚行愿,以十大行愿度众生,故称为大行普贤王菩萨。山上万年寺塑有六牙白象, 象上有尊座,普贤菩萨端坐莲台。登上金顶可以看到佛光、圣灯等奇景。 《华严经》中说: “善 财童子?立妙高峰上,观此山如满月,大放光明” ,故此山亦称“大光明山” 。 峨眉山寺院几经兴废,现有大小寺庙二十余座,其中著名的有: 报国寺 原名会宗堂,建于明万历末,供奉普贤菩萨、广成子和楚狂陆通牌位,取佛、道、儒三 教合一之义。清康熙时重修并改今名。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殿、七佛殿和藏经楼等。 1983 年,报国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年寺 初建于晋,名普贤寺。唐末改称白水寺,北宋初改名白水普贤寺,明神宗赐名“圣寿万 年寺” ,是峨眉山中有名的最大寺院。宋太宗曾赐经书、袈裟、七宝冠、宝环等物,并赠金三 千两购买赤铜,铸造普贤骑象像。明代被焚毁。万历二十八年(1600)重修。1946 年又失火被 毁。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拨款进行重修。 寺内现有建筑为山门、钟鼓楼、弥勒殿、大雄宝殿、毗卢殿、般若堂、行愿楼、斋堂等。 1983 年,万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伏虎寺 位于报国寺西约一公里,建于晋代,初名药师殿,曾改称“龙神堂”“虎溪禅林”“虎 、 、 溪精舍” 。因山形如卧虎,遂将寺定名为“伏虎寺” ,又相传林中多有虎患,遂建“尊胜幢” , 形制如塔,上刻梵咒,镇于无量殿前。寺内建筑,几度兴废。清顺治八年(1651)重修。 现在,全山比丘尼都集中于伏虎寺居住,该寺随之成为我国较大的比丘尼道场之一。 洪椿坪 洪椿坪古称千佛庵, 位于天池峰下, 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 清初遭火后, 。 曾屡次修建。 寺内建筑有山门、大雄宝殿、客房等。 1983 年,洪椿坪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洗象池 洗象池又名天花禅院。明代称初喜庵,又称欢喜亭。清康熙时扩建成寺,实际上是供旅 游者休息的地方。因寺前有一很小的六边形池塘,相传为普贤菩萨沐象之处,于是寺亦得名。 寺内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观音殿、客堂、斋堂等。 1983 年,洗象池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金顶 金顶是峨眉山顶峰名,明代时建有寺庙,后毁于火,近年修建有华藏寺。金顶上还有一 卧云庵,建于明代,后经几次大火,虽有修复,但较简陋。 金顶是唯一可以看到佛光的地方,所以朝山进香的佛教徒及旅游者都必到此处。 1983 年,金顶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文殊院 座落在四川省成都市西北校场一侧。 文殊院创建于南朝(581—589),初名信相寺。南宋时增建。明末毁于兵燹。清康熙时重 建,始改今名。康熙四十一年(1702)颁赐《药师经》《金刚经》 、 ,御书“空林”匾额,故又名 “空林堂” 。明代两次翻修,改建各主要殿堂,奠定了现有规模。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多次拔 款整修。1988 年,新建千佛和平塔。 文殊院主要建筑为天王殿、三大士殿、大雄宝殿、说法堂、藏经楼、念佛堂、寮房等。 1983 年,文殊院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昭觉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北郊。 昭觉寺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旧名建元。宣宗(847—859)时更名为昭觉寺。五代 时改建为宣华苑。北宋初年(960—963)更名为六祖寺。徽宗崇宁年间(约 104 年前后)复名昭 觉寺。明崇祯十七年(1644)毁于兵火。清康熙二年(1663)重建。 “文革”期间,主要殿堂大部 被毁或改建。1985 年后,得到重建和修葺。 寺院现存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八角亭、天王殿、大雄宝殿、先觉堂、观音阁、大师殿(御 书楼)、石佛殿(涅槃堂)、藏经楼以及圆悟禅师墓园、普同塔院等。 1983 年,昭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宝光寺 位于四川省成都市新都县。 宝光寺始建于东汉,隋代名大石寺。唐广明元年(881),僖宗李儇为躲避农民起义军,曾 驻此寺中。一夜忽见寺内舍利塔放光,即命侍从发掘,得一石函,内藏舍利十三颗,认为是 吉祥之兆,遂命重修庙宇,建塔供奉舍利,并易“宝光”为寺名。宋时曾一度更名大觉寺, 明末崇祯年间(),毁于兵燹。清康熙九年(1670),开始重建。 宝光寺山门、钟鼓楼、牌坊、天王殿、舍利塔、七佛殿、大雄宝殿、藏经楼、方丈室等。 1983 年,宝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乌尤寺 位于四川省乐山市乌尤山。 乌尤寺原名正觉寺,创建于盛唐。宋代,乌尤寺规模宏备。南宋时寺遭兵燹。明代景泰、 成化年间(),先后重建。明末清兵入川,又遭毁坏。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重建。 咸丰时,再遭浩劫。至同治年间()渐复旧观。光绪中重建如来殿、天王殿。宣统 元年(1909),扩建罗汉堂,塑五百罗汉像。民国七年(1918)后,相继新建了弥陀殿、藏经楼、 观音殿、普同塔、青衣精舍、大雄宝殿等殿宇。 乌尤寺的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弥陀宝殿、弥勒殿、大雄宝殿、如来殿(藏经楼)、 客堂、观堂、禅堂、丈室、观音殿等。 1983 年,乌尤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罗汉寺 位于四川省重庆市。 罗汉寺创建于北宋治平年间(),初名治平寺。清光绪十一年(1885),仿新都 宝光寺建罗汉堂一座,始易今名,属临济宗道场。近千年来,罗汉寺历经沧桑,几经兴废, 数易寺名。宋治平元年(1064)名治平寺;明宣德元年(1426)名古佛岩;明成化元年(1465)名 罗汉寺;明正德元年(1506)名藏经阁;明崇祯元年(1628)名西湖禅院;清乾隆十七年(1752) 名龙神池;清光绪十二年(1886)复称罗汉寺,沿用至今。明末寺遭兵燹。清康熙五年(1666) 重修。1940 年遭日机轰炸被毁,后曾重修,但未完成。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拨款进行修缮。 十年动乱中,又遭毁坏。落实宗教政策后,政府又陆续拨款进行了修复。 罗汉寺主要建筑有牌坊、山门、明碑亭、古佛岩(又名罗汉硐)、罗汉堂、大雄宝殿、藏 经楼、客堂等。 1983 年,罗汉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慈云寺 座落在四川省重庆市南岸。 慈云寺始建于唐,原名观音庙,清乾隆二十二年(1757)重建,起初规模不大。民国十六 年重修并扩建,更名为慈云寺,始具丛林规模。在寺内设有“爱道堂” ,安置尼众,遂成四众 丛林。 慈云寺建筑面积约四千多平方米,殿宇依山势而建,采取了中西结合的方法,布局别。 全寺主要建筑为大雄宝殿、韦驮殿、普贤殿、三圣殿、地藏殿以及爱道堂等。 1983 年,慈云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双桂堂 座落在四川省梁平县。 双桂堂创建于清顺治十年(1653), “福国寺” 因原有老桂花树二株, “双桂堂” 初名 。 故名 。 又因寺被古竹环绕,又取名“万竹山” 。咸丰十年(1860),建舍利殿时,破土得金带一条,因 此又名“金带寺” 。但“双桂堂”名延用至今。 双桂堂建筑面积五万平方米,所有殿堂、亭台,都是仿明清宫殿式建筑,造型古朴,工 艺精良。主要建筑有山门殿、天王殿、弥勒殿、大雄宝殿、文殊殿、大悲殿、舍利殿、禅堂、 祖堂、云水堂、说法堂、五观堂、伽蓝殿、破祖塔亭、僧寮等。 1983 年,双桂堂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圣寿寺 位于四川省大足县东北的宝顶山。 圣寿寺创建于宋代。宋末毁于兵燹。明永乐十六至二十二年()重建。明末又 毁于战火。清康熙年间()重建。同治元年(1862)又加以维修。1961 年以后,又陆 续进行了维修。近年来,又修葺一新。 圣寿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帝释殿、大雄宝殿、三世佛殿、观音洞、燃灯殿、达 维摩殿(又称宝顶)等。 大足号称“石刻之乡” 。宝顶之名始于石刻创始人赵智宗(亦名赵智凤)。大足境内石刻约 四十多处,而圣寿寺所在的宝顶山最为集中,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同时宝顶山又是佛 教徒朝拜的圣地,历史上有“上朝峨眉,下朝宝顶”之称。赵智凤的功绩,不仅创建了圣寿 寺,而且还创刻了宝顶山的摩崖造像。宝顶山的石刻,主要分两组,即大佛湾和小佛湾。大 佛湾“东、南、北三面危崖峭壁,长约五百余米,凿有三十一个龛窟,碑碣七处,题记十七 则,舍利宝塔二座。石刻内容有:护法神像、六道轮回图、三仙人影修陀罗尼、西方三圣、 千手观音、释迦涅槃圣迹图、腋下诞生图、九龙浴太子、孔雀明王经变、父母恩重经变、大 方便佛报恩经变、地狱变、柳本尊行化道场、十大明王、圆觉洞、牧牛图等。其规模之宏伟, 可与敦煌、云岗和龙门石窟比美,堪称中国佛教的第四大石窟造像。小佛湾是赵智凤最早创 刻的造像,是大佛湾造像的兰本,原来规模相当宏伟,殿堂用石砌成,殿内四周上下满刻着 佛、菩萨像。此外,小佛湾还有法身塔(俗称经目塔)和石洞。法身塔高十米,三层、四方形, 全塔四周共刻约五百八十四部经目,其中有许多早已失传的经名。石洞即毗卢庵,其中除刻 有毗卢佛像外,还有许多佛、菩萨像。整个小佛湾的石刻,虽屡遭破坏,但仍不失为一座瑰 丽多彩的古代艺术宝库。 浙江佛教名刹一览 普陀山佛教圣地 位于浙江省东北部、 舟山群岛最东边的一个秀丽的小岛。 普陀为普陀洛伽之略, “补 梵语 怛洛迦” ,意译“小白花” 。与山西五台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合称为我国佛教四大名 山。 普陀山是观世音菩萨应化的圣地。据佛教史籍记载,唐大中年间(847—859)有一印度高 僧来此参拜,亲眼看到观音菩萨现身说法,并授以七色宝石,故称此为观音显圣地。大中十 二年(858)[一说五代后梁贞明二年(916)],日本僧人惠萼(一作慧锷)从五台山请得观音像, 归国时途经普陀,几次欲登舟东渡,皆被海浪所阻,舟不能行。于是,即在普陀山东南角海 边建起“不肯去观音院”供奉该像。自此,普陀山成为观音菩萨的道场,开始创建佛寺。此 后历代皆有兴建。清末,普陀山除建有三大寺外,还有七十余庵和许多茅蓬,世称“海天佛 国” 。 普陀山现在除普济、法雨、慧济三大寺外,还有紫竹林、不肯去观音院等三十几座著名 寺院,并办有佛学院一所。 普济寺 位于白华顶南灵鹫峰下, 世称前寺, 是后梁末由 “不肯去观音院” 扩大为寺迁到此处的(一 说最早的“不肯去观音院”即建于此)。北宋时先后改名为“五台圆光寺”“宝陀观音寺” 、 。 明代,朝廷曾拨款修建,赐额“护国永寿普陀禅寺” 。清代,朝廷又赐金修造,并赐额“普济 群灵” ,从此称为普济禅院。 普济寺是普陀山最大的寺院,建筑面积约一万一千四百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 圆通殿、伽蓝殿、祖师殿、藏经阁、东西罗汉堂、法堂、东西禅堂、客堂、云水堂、白云楼、 得月楼、香积楼等。 1983 年,普济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法雨寺 位于白华顶左光熙峰下,寺前有海会桥,是普陀山第二大寺院,世称后寺。占地三万三 千三百平方米,建筑面积八千八百平方米。全寺掩映在参天古木之中,明万历八年(1580)麻 城僧大智从西蜀来普陀礼佛,在此结茅居住,题名“海潮庵” 。万历二十二年(1594),郡守吴 安国改额为“海潮寺” 。万历三十四年(1606)朝廷赐名为“护国镇海禅寺” 。清康熙三十八年 (1699)改称“法雨禅寺” ,延用至今。 法雨寺主要建筑为天王殿、玉佛殿、九龙观音殿、御碑殿、大雄宝殿、方丈殿等。 寺内还建有安养院,老年僧人在此颐养天年。 1983 年,法雨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慧济寺 位于白华顶右侧,亦称佛顶山寺,是普陀山第三大寺院,也是全山地理位置最高的寺院, 海拔近三百米。初名慧济庵,明初创建。清乾隆五十八年(1793)扩庵为寺,遂名慧济。全寺 由天王殿、大雄殿、玉皇殿、大悲殿、藏经楼等建筑组成。 1983 年,慧济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紫竹林 位于双峰山下,潮音洞上,紫竹成林,相传观音菩萨即在此现身。紫竹林庵旧称“听潮 庵” ,为明末创建,清道光时改今名。 不肯去观音院 位于紫竹林庵下面。此寺为普陀山成为观音道场之始。原来的“不肯去观音院”已经毁 坏,目前这座寺院重建于 1980 年。 普陀山这座举世闻名的观音道场,每逢农历二月十九日观音圣诞、六月十九日观音得道 和九月十九日观音出家这三个节日,全山各寺都举行隆重的法会,国内外信众和游人纷纷前 往朝礼参拜。 (据历代山志记载,后梁贞明二年(公元 916 年) ,日本僧人慧锷从五台山奉观世音菩萨像回 国,船经普陀山洋面受阻,以为菩萨不愿东去,便靠岸留下佛像,由张姓居民供奉,称为“不 肯去观音院” ,是为普陀开山供佛之始。 ) 灵隐寺 灵隐寺又名云林禅寺,位于杭州西北武林山(即灵隐山)麓,历史悠久,是我国禅宗五山 之一。 相传晋咸和元年(326),印度高僧慧理云游至此,面山建寺,取名灵隐。山门旧题“绝胜 觉场” ,相传为葛洪所书。唐大历六年(771)曾加修整,武宗会昌灭法被毁,后虽略有修葺, 但规模不大。五代时重建,名灵隐新寺。宋景德四年(1007),改寺名为灵隐山景德寺。天禧 五年(1021), 又改名景德灵隐寺。 南宋时改名为灵隐山崇恩显亲禅寺。 元顺帝至正十九年(1359) 毁于兵燹,后略事修补。明隆庆三年(1569),全寺毁于雷火,仅余一堂;万历十年(1582)重 修;二十八年(1600)复加增修;崇祯十三年(1640)又遭毁坏。清顺治六年(1649)重建,寺貌 焕然一新,规模大备,宗风重振,时称“东南第一山” 。康熙六年(1662)康熙帝亲书“云林禅 寺” 。雍正十一年(1733)赐金斋僧。乾隆初重修大殿、堂阁等数十处,补饰五百罗汉。嘉庆二 十一年(1816),复毁于火。道光八年(1828)修复。咸丰十年(1860),又毁于兵燹,仅存罗汉 堂。宣统二年(1910),重建大雄宝殿。民国六年(1917)又建大悲阁。民国十九年(1930),陆 续修复。民国二十五年(1936),罗汉堂又被焚。翌年,抗战爆发,杭州沦陷,难民避居寺内, 部分殿堂不慎失火被焚。 1949 年 7 月, 大殿遭蚁蛀部分倒坍, 佛像压毁。 新中国成立后, 1954 年由政府拔款修复。 寺内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联灯阁、大悲阁、宋代石塔和石经幢、药师 殿、罗汉堂、 “云林藏室”等。 灵隐寺历史上高僧辈出,著名的有慧理、智一、道标、皎然、赞宁、契嵩、重显、如璧、 慧远、道冲、济颠和尚、普济、行端、德明、谛晖、巨涛、弘礼、弘一等。 1983 年,灵隐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净慈寺 位于浙江省杭州市南屏山麓西湖之南的慧日峰下。 净慈寺创建于五代周显德元年(954),初名“报恩光孝禅院” 。后寺毁,复建后改称“慧 日永明院” 。北宋时,宋太宗赐名“寿宁禅院” 。南宋绍兴九年(1139)改赐“净慈报恩光孝寺” 额,始称“净慈寺” 。其后几经兴废。至南宋嘉定十三年(1220)复建后,方进入鼎盛时期。 净慈寺主要建筑有钟楼、前殿、大雄宝殿、观音殿、济公殿、 “神运井” 、如净禅师坟塔 等。 此外,寺内还有闻名中外的西湖十景之一——“南屏晚钟” 。 1983 年,净慈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七塔寺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五公里。 七塔寺始建于唐大中十二年(858), 名东津禅院, 后改称栖心寺。 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 朝廷赐名“崇寿寺” 。政和八年(1118),又改名为“神霄玉清万寿宫” ,不久仍复旧名。明洪 武二十年(1387)改称补陀寺。 清康熙二十一年(1682)建大悲殿。 因寺门外有七浮图, “七 俗称 塔寺” 。太平天国时,毁于兵燹。光绪年间重建。光绪二十一年(1895),敕赐“报恩寺”额, 故寺全名为“七塔报恩禅寺” ,简称“七塔寺” ,沿用至今。 七塔寺主要建筑有钟楼、天王殿、大雄宝殿、三圣殿、玉佛阁、藏经楼、云水堂及寮舍 等。 1983 年,七塔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天童寺 位于浙江省宁波市东的太白山麓。 相传西晋永康元年(300),有僧人在此结茅为庵。隆安三年(399)毁于战乱。唐开元二十 年(732),重建精舍。是年,在精舍西南建多宝塔。肃宗至德二年(757),移寺基于太白峰下。 乾元二年(759)赐名天童玲珑寺。咸通十年(869),敕改名天寿寺。大中元年(847),改为十方 丛林。宋景德四年(1007),敕名景德禅寺。南宋建炎三年(1129),增建千佛阁、万工池、七 佛塔、卢舍那阁等。淳熙五年(1178),建云章阁。绍熙四年(1193),重建千佛阁。宝佑四年 (1256)寺毁,六年重建。景定四年(1263),重建千佛阁。元大德三年(1299),赐阁名朝元宝 阁。天历间阁毁,至正十九年(1359)修复。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册名为天童禅寺,称“天 下禅宗五山之第二” 。宣德三年(1428)又毁,七年重建。万历十五年(1587),遇洪水寺毁。崇 祯八年(1635)修复。清顺治十六年(1659),帝赐今额。康熙七年(1668),增建奎焕阁,又于 阁后建御碑亭。三十四年(1695),藏经阁毁,四十五年(1706)重建。光绪三十一年(1905), 重修大殿。民国初重修了天王殿等部分殿宇。1914 年新建韦驮殿。1918 年重建罗汉殿。1979 年,寺院进行了全面整修。 天童寺主要建筑为万工池、七塔苑、内万工池、山门、钟楼、天王殿、玉佛阁、伽蓝殿、 大雄宝殿、法堂、先觉堂、大鉴堂、方丈室、罗汉堂、云水堂、祖师殿、斋堂、静观堂等。 1983 年,天童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阿育王寺 原名“阿育王山广利禅寺” ,素有“东南佛国”之称,为禅宗五山之一。寺院坐落在浙江 省县的阿育王山中,因建有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塔而闻名于世。 据佛教史料记载,佛陀寂灭后,东天竺(即印度)阿育王造八万四千座宝塔,内藏佛祖真 身舍利, 于世界各地凡遇 “八吉祥六殊胜地” 即派神护送安放一座宝塔。 , 西晋太康三年(282), 有僧人梦受梵僧指授,于地下得一舍利塔,释迦牟尼“佛顶”真身舍利藏于塔内金钟之中。 晋义熙元年(405)建亭供奉此塔。南朝宋元嘉二年(425)始建寺院。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又 兴建殿堂楼阁,并赐额为“阿育王寺” 。北宋大中祥符元年(1008)改名“广利禅寺” 。宋高宗 赐名舍利塔为“佛顶光明之塔” 。明洪武十五年(1382)定名为“育王禅寺” 。一千多年来,阿 育王寺几经兴衰,现存建筑为清以后陆续重建。1980 年进了全面整修。 寺内主要建筑有阿耨达池、天王殿、大雄宝殿、舍利殿、法堂、钟楼、念佛堂、客堂、 舍利单、先觉堂、原大悲阁、文物陈列室、大坛、云水堂、祖师殿、传宗堂、承恩堂、宸奎 阁等。 1983 年,阿育王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大佛寺 坐落在浙江省新昌县西南的南明山。 大佛寺创建于东晋永和年间(345—356),原名石城寺,宋初改名宝相寺,清初又称南明 寺, 民国十四年(1925)始称大佛寺。 南朝齐永明三年(485), 开窟凿小石佛千余尊, 次年(486) 扩开凿大石佛像,至梁天监十五年(516)石弥勒大像方始完工。隋开皇十七年(579),智者大 师圆寂于大石佛像前。 大佛寺因石雕弥勒大佛像而名扬中外,民间称其为弥勒道场。大佛寺自明万历年间起, 以临济为宗。 大佛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千佛院、大雄宝殿、大佛殿、地藏殿、西方殿、方丈殿、 “智 者大师纪念法塔” 、两个放生池以及东西厢房等。 大佛寺与日本佛教天台宗有着源远流长的关系。日本比睿山天台宗开祖最澄于唐贞元二 十年(804)入唐求法,到此参学。大中七年(853),最澄的弟子义真之徒园珍、园载入唐历访 名刹,于公元 885 年到石城寺。此后,日本佛教界凡到天台国清寺朝拜者,必到新昌大佛寺 朝礼大佛和智者大师塔。 1983 年,大佛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国清寺 位于浙江天台山南麓。 相传,公元 575 年,智者大师率弟子到天台,结茅为庵。陈宣帝为大师敕建修禅寺。后 寺荒废。隋开皇十八年(598)建天台山寺。大业元年(605)赐额国清寺。唐会昌灭法时毁。大 中五年(851)重建,柳公权题“大中国清寺”额。宋景德二年(1005),改名“景德国清寺” 。 元至正元年(1341)扩建。明洪武十七年(1384),寺院大部被风雨摧毁。雨华亭于嘉清三十九 年(1560)毁,隆庆四年(1570)修复。大雄宝殿于隆庆中毁,万历二十三年(1595)重建。国清 寺代久年湮,屡毁屡修,现存主要建筑均为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建。1973 年,又进行了全 面整修。1983 年,国清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嗽骸*?、钟楼、鼓楼、雨花殿、大雄宝 殿、观音殿、文物室、妙法堂、斋堂、方丈楼、迎塔楼、修竹轩、禅堂、静观堂等。 寺前东侧小山上有隋塔,系隋炀帝遣司马王弘为智者大师所造。寺北,有智者大师的肉 身塔院。离隋塔不远,还有一行墓。 国清寺是我国佛教天台宗的发源地。 唐贞元十年(804)日本僧人最澄偕弟子义真来寺, 从 道邃、行满学习天台教观,并依道邃受菩萨戒。回国后创立了日本佛教天台宗、日莲宗,奉 国清寺为祖庭。大中七年(853),该宗五祖圆珍;南宋乾道四年(1168),该国临济宗初祖荣西 等,都曾先后来此巡礼求法。近年来,朝拜祖庭者更是不绝于途。 高明寺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城北天台山。 公元 575 年,智者大师率弟子入天台,即在此结草为庵,讲经说法。至唐天年间(904— 907)建寺。因寺背倚高明山,故称高明寺。亦取名净名寺。它是天台宗智者大师(智)道场, 为十方丛林。明代寺废。万历年间,传灯大师来山,立志重建寺宇,经数十年辛苦,殿宇重 辉。此后,寺屡遭兵燹。民国初修复。 “文革”中被毁,1980 年再度重修。 现寺内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方丈殿(楼上为藏经楼)、法物流通处、地藏殿、 钟楼、观音殿、大悲阁、西方殿、僧房、库房、客堂、斋堂等。 1983 年,高明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方广寺 位于浙江省天台县天台山。 方广寺分上、中、下三寺。下方广寺建于宋建中靖国元年(1101),后毁于火。南宋绍熙 四年(1193)重建。分为上方广、中方广、下方广三寺。其后,因代久年湮,逐渐荒废。今年 来,进行了全面修复。 1983 年,方广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江心寺 位于浙江省温州市北。 唐咸通七年(866),在江心孤岛的东山建普济禅院。宋开宝二年(969),又在江对面的西 山建净信讲院。南宋建炎五年(1131),宋高宗赐改普济禅院为龙翔禅寺。后两寺住持青了率 徒众以土石填江,使两岛连为一体,并在中川新基上建中川寺,将三寺融为一体。高宗赐名 为“龙翔兴庆禅寺” 。因寺江中,俗称“江心寺” 。其后八百多年里,该寺屡废屡兴。新中国 成立初期,江心寺几将倾圮。1952 年进行了修复。1985 年交还给佛教界。1983 年,江心寺 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寺内主要建筑有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三圣殿、方丈室、斋堂等。 雪窦寺 位于浙江省奉化溪口,全称“雪窦资圣禅寺” 。因寺原涧水喷注垂泻,状如飞雪,雪窦由 此得名。 据史料记载, 晋时有尼结庐山顶, 因山以瀑胜, 称之为 “瀑布院” 唐武宗会昌元年(841) 。 移建今址。宣宗大中末年(860)被毁。懿宗感通八年(867)修复,创名“瀑布观音禅院” 。昭宗 景福元年(892)常通禅师来主寺事,成为十方禅刹;刺史黄晟施田一千三百亩,赡供僧众。后 周太祖广顺三年(952)改建。 宋太宗淳化三年(992)赐经籍, 始建藏经阁。 真宗咸平三年(1000) 赐“资圣禅寺”额。乾兴元年(1022)扩建。南宋高宗绍兴十七年(1147)再次被毁,孝宗隆兴 元年(1163)重建。 元世祖至元二十五年(1288)第三次被毁, 越二年, 修复。 明崇祯十六年(1643) 第四次被毁。清顺治八年(1651)重建。 “文革”期间,殿宇大部被毁。1984 年以来,次第修 复。 相传五代时奉化的布袋和尚为弥勒化身,认为雪窦寺即弥勒道场,与五台、峨嵋、普陀、 九华并称五大名山。 雪窦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弥勒殿、大雄宝殿、僧舍等。 福建佛教名刹一览 法海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罗山。 法海寺创建于五代后晋开运二年(945),初名“兴福院” ,宋大中祥符年间() 始改今名。一千多年来,该寺历经沧桑,代有兴废。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观,称“神 霄宫” 。此后不久,又恢复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强占为私人别墅。至万历年间,才复 旧观。此后又久为俗家所侵占。直至 1928 年,圆瑛法师主持雪峰崇圣寺时,才将法海寺收回 加以重修,作为雪峰下院。1948 年,忠心和尚曾创办“法海中学” ,招收贫寒失学青少年, 为社会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国成立后,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协会均设在寺内。 “文革”中, 除殿堂建筑外,佛像等一切陈设悉遭破坏,房屋被工厂、机关等占用。1976 年后落实宗教政 策,寺院交还佛教界,并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筑为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阁、弘化楼、客房等。 涌泉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郊鼓山。 据清代黄任《鼓山志》记载,涌泉寺“其先为潭” 。五代后梁开平二年(908)填潭建寺。 当建寺时,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涌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赐额“鼓山白峰涌泉禅 院” 。明永乐五年(1407),成祖赐名“涌泉寺” 。永乐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两次 毁于火,寺内建筑所剩无几。万历四十七年(1619)至天启七年(1627)间重建。清顺治、康熙 年间又经修缮扩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赐御书“涌泉寺”匾额。 涌泉寺现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筑,主要建筑有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千佛陶塔、藏 经楼、印经楼、香积厨等。 西禅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门外的怡山。 西禅寺建于隋以前,原名清禅寺。后唐长兴年间(930—933)改名长庆寺,后以福州四城 各有一大寺(东禅、南禅、北禅、西禅),将长庆寺称为西禅寺。宋代两次重修。元至正九年 (1349)再修。 明正统二年(1437)、 崇祯十年(1637)又两次重修。 清代几度重修。 光绪二年(1876) 至十七年(1891), 按唐宋时格局重建, 并在法堂后新建一藏经阁。 1928 年又重建明远阁一座, 辟寄园和放生池。1941 年 9 月,西禅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军炸毁。后修复。1956 年又进行 重修。 “文革”中遭受破坏,后由爱国侨僧、居士和华侨等捐款修复。1983 年,西禅寺被定 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西禅寺主要建筑有天王殿、 “铁塔天灯” 、大雄宝殿、法堂、藏经阁、禅堂、方丈室、念 佛堂、明远阁、钟楼、鼓楼、玉佛楼、报恩塔等。 林阳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区。 林阳寺古称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该寺创建于后唐长兴二年(931)。明初寺 废。万历四十年(1612)重建,后又废。现存寺院为清光绪年间重建。寺宇建筑大体仿效鼓山 涌泉寺格局。1930 年,圆瑛法师曾担任住持。 林阳寺主要建筑有钟鼓楼、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蓝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师殿、 报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禅堂、斋堂及僧寮等。 1983 年,林阳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地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东门外金鸡山下。 地藏寺建于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宁元年(894)重 修。五代时期称金鸡山报恩寺,寺内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后因遭火灾, 寺毁。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报恩寺地藏殿遗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来虽多次 扩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战前夕,重新整修,成为福建女众丛林,净土道场。 地藏寺现有建筑为天王殿、大雄宝殿、大悲楼、客堂、五观堂、念佛堂、库房、方丈室、 寮房等。 1983 年,地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为“祝圣道场” ,建于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后毁。明末清初重兴。后复废。 光绪二十一年(1895)重修并扩建,至此乃具丛林规模。该寺为曹洞宗法脉。新中国成立后, 福州市佛教协会于 1957 年在寺内创办佛教安养院,并改为女众道场。1981 年,福建省佛学 院女众班设在寺内, 首创当代中国尼众学府。 1983 年, 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据文献记载,日本长崎县建有圣寿山崇福寺,俗称福州寺,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 开放后,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来此寻根认祖。 崇福寺主要建筑为钟鼓楼、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观堂、观音阁、库房、香 积厨、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圣寺 位于福建省闽侯县雪峰。 崇圣寺简称雪峰寺,创建于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称应天雪峰禅院。乾宁元年(894)移 寺陈洋(即今址)。 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改名雪峰崇圣寺, 当时即有 “南方丛林第一” 之美称。 明代,该寺列为中国禅院五山十刹之一。清末,雪峰寺与怡山长庆寺、鼓山涌泉寺、瑞峰林 阳寺、 象峰崇福寺并列为福州五大丛林。 1928 年圆瑛法师任住持。 此外, 该寺胜进法师于 1938 年到马来西亚弘法, 在怡保建 “东莲小筑” 作为雪峰下院, , 并时时拨款回寺修建。 抗战期间, 寺遭炮轰,天王殿也被台风吹毁。1980 年后,陆续进行重建。 崇圣寺为佛教禅宗云门、法眼二宗派的发源地,在佛教史上颇有影响。 崇圣寺主要建筑有内外山门、天王殿、钟鼓楼、大雄宝殿、禅堂、法堂、祖师纪念堂、 枯木庵等。 1983 年,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万福寺 位于福建省福清县黄檗山。 万福寺创建于唐贞元五年(789)。自唐以后,历代兴废不一,史乘乏载,难以稽考。明洪 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乱,又遭焚毁。万历二十九年(1601) 复兴。万历四十二年(1614)赐“万福禅寺”额。崇祯十年(1637),隐元禅师归任主持,万福 寺成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刹。1928 年,寺被山洪冲毁。近年来,福建省佛教协会成立了修 建委员会,有计划地对万福寺进行修复。 清顺治九年(1652),日本长崎华僧所建的兴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诸护法,数度联名邀 隐元东渡弘法。隐元遂于顺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领徒众三十人离黄蘖南行,七月五日安抵 日本长崎。到日后,又得到后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纲将军的优遇,在京都宇治赐地建 寺。新寺建成后,隐元不忘故山,仍命名为黄檗山万福寺,并创立一新宗派,与日本原有的 临济、曹洞鼎立,称为黄檗宗。后来日本黄檗宗僧侣就称福建的祖寺为“古黄檗” ,称京都的 新寺为“新黄檗” 。日本黄檗山的建筑规模、丛林制度和宗教仪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黄檗山的 形式,今犹保存三百年前隐元时代的规模。其最初十几代的住持,多由中国渡日的僧侣担任。 清中叶后,中日黄檗山僧侣的往来濒于停滞。1979 年,日本黄檗宗各寺以宗议会议长吉井鸠 峰为团长,组成“古黄檗拜塔友好访华团” ,来到福清黄檗山万福寺拜塔礼祖,恢复了中断已 久的中日两国黄檗山佛教的友好联系。其后, “日中友好临黄(临济与黄檗)协会”又多次组团 来访。1983 年,他们在黄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黄檗山万福寺开山隐元禅师东渡振锡之地” 碑,以为纪念。 1983 年,万福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广化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凤凰山。凤凰山一名南山,故广化寺又称南山寺。 广化寺创建于南朝陈永定二年(558), “金仙禅院” 唐景云二年(711), 取名 。 睿宗赐额 “灵 岩” 并命书法家柳公权题写, , 改为 “灵岩寺” 唐大中元年(847)重建。 。 宋太平兴国元年(976) 改名为“广化寺” 。其后代有兴废。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进行了全面修建,并将小南山和法 海寺并入该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曾拨款重修。1980 年海外信众捐资重加修建。 广化寺建筑规模宏伟,总面积三万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照壁、牌坊、山门、放生 池、天王殿、大雄宝殿、法堂(上是藏经楼)、祖堂(上是卧佛殿)、罗汉堂、戒堂、方丈室、 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楼、溪声阁等。 广化寺有史以来,道风素著,国内外缁素莫不称誉。寺内现设有福建省佛学院。 1983 年,广化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慈寿寺 位于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镇囊山村,俗称囊山寺。 慈寿寺创建于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启二年(886)扩建,赐额“慈寿禅寺” 。宋代进行 了全面扩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毁于火灾。后重修。元末又毁于战火。明代重建。嘉靖 年间()遭到三次破坏。清代一直衰败。清末民初,陆续重建。新中国成立后,多 次进行修建。1981 年后,进行了全面修复。 寺内主要建筑为山门、钟鼓楼、伽蓝殿、祖师殿、大雄宝殿、禅堂、藏经阁、功德堂、 斋堂、客室等。 1983 年,慈寿寺被定为汉族地区全国重点寺院。 开元寺 一名紫云寺,位于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据传开元寺建于唐代,初建大悲阁及正殿,名“白莲道场” ,后易名莲花寺、兴教寺、龙 兴寺。唐开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诏天下诸州各建一寺以纪年,始名开元寺。历五代两宋, 开元寺发展支院一百余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将支院合成大寺,赐额“大开元万寿弹 寺” 。元末被焚毁。明洪武、永乐年间次第重建。新中国成立后,政府几次拨款修葺。 开元寺主要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拜亭、石经幢、镇国塔、仁寿塔、大雄宝殿、藏经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寺庙超度亡魂真实经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