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贤菩萨成佛前的故事到底是不是凡夫

关于菩萨是凡夫的回答
有人在一个平台上这样留言:菩萨是凡夫还是已经得道的人呢?为什么在南传经典中,悉达多在未成佛前是菩萨,也就是一介凡夫呢?
如果承认释迦牟尼是佛,那观世音、地藏、普贤、文殊等菩萨不过是凡夫,哪有吹得那么神的啊?信仰并崇拜凡夫有意义吗?
我的回答:
朋友您好!(因为您说自己只是研究而已,所以不称您“贤友”了)
末学接触南传佛学时间不长,对佛陀的教导理解的很浅薄。在这里不揣孤陋交流一下。
其他菩萨我不好说,因为毕竟不懂。但根据《南传佛教的菩萨道》记载:释迦菩萨在燃灯佛授记的时候,已经当时可以成就阿罗汉果位。只是因为须弥陀有很强的大悲心和成佛的意愿,以极大的勇气和精进投入四阿僧祇劫和十万大劫的轮回之中,修行十波罗蜜以完满成就佛陀的福德智慧。从证果的立场看,释迦菩萨是所谓的“凡夫”,但是从波罗蜜的深厚积累上,哪个佛陀的弟子又能比得上呢?所以朋友,为何菩萨名为菩萨,而不是简单的“凡夫”能一言蔽之的。所以您说:“那观世音、地藏、普贤、文殊等菩萨不过是凡夫”,似乎又不太妥当的地方。
佛陀有教导:1,不做诤论;2,正法不因外在的东西而被破坏,内部的争吵是破坏正法的主要原因。
当年北传佛教的某些人士把南传佛法判为“小乘”,导致汉地佛教对南传佛法误解千年,到现在此风仍在,这是汉地佛教的人们应当反省的。
而现在南传佛教的一些人,也秉承此风。于是“大乘非佛说”(的确有不少大乘经典,或者经典中可能插入的话是需要鉴别的)有了,于是硬要说“比库”,硬要说“阿拉汉”(难道与阿罗汉意思不同吗?),硬要说“果德玛佛”(不就是您说的释迦牟尼佛吗?),明明汉地文化熟悉的大目犍连和大迦叶非要翻译成长长的拗口的名字,我私下以为,这又是何必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查看: 734|回复: 26
“你们都是菩萨,唯有我是凡夫”, 这句话不对在哪里?
在线时间32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10:21签到天数: 20 天连续签到: 5 天[LV.4]偶尔看看III帖子积分精华
傅老师为福鼎居士开示 福鼎清净寺
傅老师:今天想给你们讲一个题目。
从前有这么一个人,因为他提倡念佛往极乐世界,所以修净土法门的人都非常喜欢他、尊重他,因为是同一个法门。听说他标榜,“我这儿只念佛不讲法。”说明他是赞成念佛不赞成讲法。我今天在思考这个问题,赞成念佛是好的,不赞成讲法,我看不好。不赞成讲法的人必然也不赞成人家听法。不希望人家听法,当然也是不希望人家讲法。这是什么心态?最好大家念佛,最好没有讲法的人、没有听法的人,就要把法灭掉。灭法罪,这个罪重得不得了。
一句阿弥陀佛还是从法上来的,没有释迦佛讲法,你怎么知道有阿弥陀佛?从前有人讲过一句话,当然这句话不能算数,我招呼打在前面,也许是个别人说的。他说:“不赞成讲法、不赞成听法的人就是魔头。”魔王是最反对释迦佛的,释迦佛主张要讲法,他当然也反对。
你们对许多佛门现象,没有警惕心,就从来不想这种现象不好。即使有警觉心,觉得不好,也不去研究,我就在研究这个问题。研究他们用什么办法,希望大家不要讲法、不要听法?我今天早晨就在想这个问题,后来给我想出来了。有这么一句话,这句话很多人都赞成,为什么赞成?非常谦虚啊。我认为如果谦虚到佛法弘扬不出来,这是个愚蠢的谦虚,是一个破坏的谦虚。
这些话很受人欢迎:“你们都是菩萨,唯有我是凡夫”,这些话你们听到过吗?传得很广的,听起来非常谦虚。当然你们听我今天讲话,肯定认为这些话不对的。我想听听看,你们头脑里怎么想的。如果这些话有偏,有负面作用,你们说说看,不对在哪里?
居士:我来说。“你们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如果每个人都这样讲,他也这样讲,他也这样讲,全部人这样讲的话,就只有凡夫,没有菩萨。
同学一:如果这句话是一个名望非常高的人说的,恭敬供养他的那些人就会想,“连你都是凡夫了,我们怎么可能是菩萨?”每个人都这样想,就给他们种了一个凡夫的种子。即使他们之前有这种善心要行菩萨道,但是想别人都是菩萨,只有我是凡夫,菩萨的种性就没有了。佛陀告诉我们:每一个人都能成佛。他就告诉我们,“我们自己是凡夫”,那就不可能去行菩萨道成佛了。
同学二:讲法的人,说自己是凡夫,那我们是菩萨,那就等于说菩萨要向凡夫来学习了,就等于说位置已经颠倒了。而且听法的人这种自卑感会更重,因为他名望高嘛,所以听法的人就更觉得我没有希望了,到头来个个都是凡夫,个个都没有当菩萨的自尊心,自然菩萨法就被他扑灭了。
同学三:这句话如果人听进去了以后,第一个反应,从心里上他就自暴自弃:我是一个凡夫,我也没有责任了,我也不需要去做什么。那么一个佛弟子就不再会去承担如来的家业了,不再有责任心。
傅老师:“你们都是菩萨,唯有我是凡夫”,凡夫竟然讲法给菩萨听,这个凡夫脑子有问题。从今以后,谁还再敢讲法?讲法的人就成了凡夫讲给菩萨听,那么我现在还敢讲法吗?我凡夫不敢讲给菩萨听啊,我再也不敢讲了。
提倡学愚的人,本人并不愚。本人不愚,为什么要提倡学愚?大家都愚了,就辨别不出他讲的话对不对了。
当然个人观点不同,无论怎么样观点不同,大家都是释迦佛的弟子,释迦佛是讲法度众生的,释迦佛涅槃了,全靠会讲法的善知识来讲法。这句话就等于在讽刺讲法的人。凡是讲法的人,都是凡夫讲给菩萨听,那这个讲法的人不是脑子有问题?这句话听起来很谦虚,我想想分量很重啊。
如果你不主张讲法,这是你个人的事情,也可以嘛。但是有许多话传开去不恰当的。“我是凡夫,你们是菩萨”,人家想想:“这个傅老师忘了这句话,他是凡夫,凡夫竟然讲法给菩萨听,这个人多么傲慢啊。”
所以我今天跟大家说,不是凡夫讲给菩萨听,是老师讲给学生听。你们看见我,有没有一个人叫我“老傅”?全叫我傅老师。我懂法,你们不懂,是老师讲给学生听,怎么叫做“我是凡夫,你们都是菩萨”呢?
念佛法门是好,提倡念佛法门的人也好,希望提倡念佛法门的人,头脑里多听听、多装进去一点释迦佛讲的话,说到底你还是一个佛弟子。
所以今天我跟你们讲法,是老师讲给学生听,不是凡夫讲给菩萨听。我们这儿凡是上来讲法的人,全是凡夫众生,不过是他懂得一点法罢了,最多说他有菩萨精神。
一个讲法的地方,是不是有菩萨听,我不知道,也不见得没有菩萨在场,文殊菩萨你看得见吗?观世音菩萨你看得见吗?比如今天有同学讲法,我就欢欢喜喜来听。我为什么提早上来?我喜欢听到同学讲法啊。那么我是文殊菩萨的学生、观世音菩萨的学生,我讲法,这些老师也可能会来听听吧:你这个学生到底讲得怎么样了?(众笑)
所以说老师讲法给学生听,诸佛菩萨都发欢喜心。当然我讲法讲错了,诸佛菩萨不发欢喜心,没讲错,都发欢喜心。
不要说我是个居士,咱们是师生称呼,就算在庙里全是出家人,大和尚在上面讲法,如果也受了影响,“我是凡夫,你们都是菩萨”,那么大和尚变了凡夫,小和尚变了菩萨了。
所以你们以后凡是过去听到的、现在听到的、书上看到的,如果是佛经,佛经都是佛讲的,没错,但是还有语录了,都是人讲的话啊,崇拜他的人都把他记下来,称为叫语录,要看看对头不对头。最近还有一条语录,“喝酒是可以的,只要不酗酒好了”,居士受了五戒还不能喝酒呢!今天就讲到这里啊。
菩提心网站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在线时间67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楼主理解错了,那句话意思是别整天挑别人对错,多看别人好处少挑是非,多看自己不足!你那老师没明白吗?
在线时间1217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开心 07:32签到天数: 141 天连续签到: 7 天[LV.7]常住居民III帖子积分精华
这句话有是有语境的,在一定时候才会用到,并不是什么时候、什么人都可以说。但是单独拿出来这句话批判的体无完肤,也是不对的。
在线时间840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慵懒 18:11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帖子积分精华
楼主理解错了,那句话意思是别整天挑别人对错,多看别人好处少挑是非,多看自己不足!你那老师没明白吗?
言行要一致啊,世间君子尚且言行一致,世间君子都不会说五祖戒展转下劣,苏东坡展转下劣,这都看着呢,龙天护法都看着,不说别人是非,不找别人错,多看别人好处,怎么没看到说五祖戒的好处...没看到啊,言行要一致啊
在线时间67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不看话语意义,任何一句话都能挑出错误!
在线时间840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慵懒 18:11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帖子积分精华
不看话语意义,任何一句话都能挑出错误!
别整天挑别人对错,多看别人好处少挑是非,多看自己不足!
-----请你表演,自己要做到啊,不然也只是一句空话,还不是整天找别人错误,不见自己不足...
在线时间840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慵懒 18:11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帖子积分精华
不看话语意义,任何一句话都能挑出错误!
你现在表演给我看的,就是在找这位老师的错误,不是吗?
在线时间5662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这句话是让我们自谦,而不是自大或者自卑。
若因为这句话,产生七慢,所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
那就不对。
若因为这句话,对治七慢,那就对了。
在线时间5662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佛陀对慢的七种分类。
云何七种慢?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卑慢、邪慢。出自《瑜伽师地论》
慢:于他下劣、谓己为胜,或复于等、谓己为等,令心高举;故名为慢。
过慢:于等、谓胜,于胜、谓等,令心高举;故名过慢。
慢过慢:于胜、谓胜,令心高举;名慢过慢。
我慢:妄观诸行为我我所,令心高举;故名我慢。
增上慢:于其殊胜所证法中,未得、谓得,令心高举;名增上慢。
卑慢:于多胜中,谓己少劣,令心高举;名下劣慢,又名卑慢。
邪慢:实无其德,谓己有德,令心高举;故名邪慢。
出自《瑜伽师地论》第八十九摄事分中契经事处择摄第二之一
在线时间840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慵懒 18:11签到天数: 2 天连续签到: 1 天[LV.1]初来乍到帖子积分精华
不看话语意义,任何一句话都能挑出错误!
你说的意思,就是在表演给我看你是菩萨,我是凡夫,不是吗?大多数人都是这样表演的,对吧...
在线时间67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净土解脱 发表于
这句话是让我们自谦,而不是自大或者自卑。
若因为这句话,产生七慢,所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 ...
在线时间67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净土解脱 发表于
这句话是让我们自谦,而不是自大或者自卑。
若因为这句话,产生七慢,所谓慢、过慢、慢过慢、我慢、增上慢 ...
在线时间121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这句话对修行人最有利,一个人一旦我慢生起来,是障道的,障碍心性。人心真的很奇怪,贪嗔痴慢一生起来就会变得很愚蠢。
六祖慧能说:内心谦下是功,外行于礼是德。
在线时间150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4:02签到天数: 1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完全没有理解印祖说此话的含义。都是文字障。
在线时间67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随佛愿 发表于
完全没有理解印祖说此话的含义。都是文字障。
那怎么还能做人家老师呢?做不好不但误了自己,还会误人子弟的。
在线时间150 小时
TA的每日心情奋斗 14:02签到天数: 11 天连续签到: 1 天[LV.3]偶尔看看II帖子积分精华
那怎么还能做人家老师呢?做不好不但误了自己,还会误人子弟的。
末法时代,见怪不怪。
在线时间266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这句话,不是修行者自谦,是真实语!不是把对方当成佛菩萨!对方本来就是老师!能如是观照才见实相!才能真修行!
在线时间67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有礼缺貌 发表于
这句话,不是修行者自谦,是真实语!不是把对方当成佛菩萨!对方本来就是老师!能如是观照才见实相!才能真 ...
唯我一人是凡夫呢?
在线时间5662 小时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阳明234 发表于
唯我一人是凡夫呢?
这句话其实也隐含了很多深义。
比如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本来成佛。
再比如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所以不要着我人众生寿者四相,
要体会诸佛众生同体同性的大慈大悲。
在线时间672 小时
头像被屏蔽
该用户从未签到帖子积分精华
净土解脱 发表于
这句话其实也隐含了很多深义。
比如说众生皆有佛性。众生本来成佛。
再比如说,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师兄的话逻辑不足,此问不能答彼
Powered by到底观音菩萨厉害还是地藏王菩萨厉害?
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文:宗振法师这一段里有个问题。把这一段念一下:“无尽意,若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名字,复尽形供养饮食、衣服、卧具、医药,于汝意云何?是善男子、善女人,功德多不?”佛言:“若复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乃至一时礼拜供养,是二人福,正等无异,于百千万亿劫,不可穷尽。无尽意,受持观世音菩萨名号,得如是无量无边福德之利。”这里是讲观音菩萨的持名功德胜利,就是讲你执持观世音菩萨名号有多大的功德。这里说,如果有人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的名字,然后尽形寿地供养饮食、衣服等四事,这个人的功德多不多?无尽意菩萨就回答说:非常的多。那么佛就说:如果有人受持观世音菩萨的名号,乃至仅仅“一时”(很短的时间)礼拜供养,这两个人的福报是没有差别的。这里就有个疑问,大家可以思考。这个问题怎么看待呢?就是(受持)六十二亿的恒河沙数的菩萨名,又对其作供养,才跟于一个菩萨——于观音菩萨前所作的功德相等,这个如何理解呢?大家怎么想?是不是觉得观音菩萨好像比这六十二亿恒河沙数的菩萨还要厉害一点?一个人等于他们加起来的总数,那其中任何一个也比不过他嘛。好像打仗一样的,一个人以一当百的话,那其中(一百个中的)一个肯定打不过他。我们如何去理解?疑问是这样的:就算说你一个观音菩萨这么厉害,跟六十二亿的一样厉害,但是难道这六十二亿里面,不包括普贤菩萨吗?不包括地藏菩萨吗?不包括文殊菩萨、弥勒菩萨吗?在《地藏十轮经》第一卷里面,有一段明明讲到,“假使有人于其弥勒及妙吉祥并观自在普贤之类而为上首殑伽沙等诸大菩萨摩诃萨所,于百劫中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求诸所愿,不如有人于一念顷至心归依称名念诵礼拜供养地藏菩萨,求诸所愿速得满足”。这两个一比的话,那很奇怪:这个经说观音菩萨最厉害,那个经说地藏菩萨最厉害,到底谁最厉害?我们不是经常说:供养上师一毛孔,胜过供养诸佛千百劫。那你又这样想:我供养我的上师胜过了供养诸佛,你供养你的上师胜过供养诸佛;你的上师也是佛,我的上师也是佛,到底哪个佛更厉害呢?这个我们就会产生疑惑。你说出去的话,如果别人问你,一个才信佛的,他说:“你说得不对呀,你们的经——这个经这么说,那个经那么说,矛盾了、相违了。‘一切圣教不相违背’,相违了啊!”这个你们下面可以去思考、可以去讨论。今天我们就讲到这里。为什么受持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名字和(受持)观世音菩萨的是一样啊?不知道你们思考了没有?反正思考得多,收获也多,答案不一定非要一成不变。(1)通常是从对境上去比较 这里我们可以看这个解释,《玄赞》第八页,“赞曰:第三校量持名功德胜劣”,他这里讲的是经、论,这里是有一个解释《法华经》的论,我们就不具体地再去看这个论了。我们采取了其中的一段来看,这里讲,我们平时比如说供养谁谁谁和供养谁谁谁,这个功德大不大,通常是从对境上来看的;对境的力量的大小,也就是从福田力这方面去比较的。经里是有这样的比较,比如说供养一个畜生,你给它吃一口饭,有一千倍的功德,就是你供了这口饭,将来产生的异熟,它的价值会超过这抟饭一千倍。这是最下等的,最差的布施也有这个功能。再上的话,就像一些外道的修行人,很多很多的外道加起来,你去供养,还不如供养一个持五戒的居士;供养很多持五戒的居士,又不如供养一个沙弥;供养很多的沙弥,不如供养一个比丘。这样一层一层地往上递增,乃至初果、四果……乃至到达无量。无量的果是什么?就是佛陀。达到无量果,这是(生福)非常大的一个(对境),能够生起福报的系数非常的大。(2)生福的能力,还要从对我们的恩德上来看 在凡夫当中,你供养一个凡夫能不能达到无量呢?也有。在《俱舍论》里面有讲:父母、病人、法师,还有最后身菩萨。[1] 因为《俱舍》是小乘的观点,对于最后身菩萨,也就是成佛前的那个身,《俱舍》认为是凡夫身;如果大乘就不这样认为了,那就是十地菩萨了。这五种人虽然是属于凡夫,(供养他们)也都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果。为什么呢?因为这些人中,父母,主要是恩德方面——恩特别重;病人,是能够作为悲田;法师,也是说法这方面的恩重。所以这些人虽然是凡夫,但是你供养他们也可以得到无量的福报。这是从生起福报的力量方面来讲的。从这一方面你向外看的时候,如果从境上来比,你说自己的父亲、自己的母亲,那是个凡夫,但是在他那里为什么能够生起和你供养佛一样的福报呢?这就说明不是从他本身那方面的功德大小来比,而是从父母对你的恩德来讲——十分的深重,犹如佛陀对我们的恩德一样。当然,你说从出世的恩德上,那父母也做不到(跟佛陀一样),但对于世间的福报来说,恩德极重,没有超过父母的,所以供养的福报是无量。我们在思考这个问题上,可以从两方面思考:一个是从对境上,你思考观音菩萨和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时,就是说,如果我们从对境上来看,就不应该去思考成为:这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大还是观音菩萨的功德大。不这样去思考的话,这就不矛盾了。如果你这样去思考,那就会有种种的矛盾。如果你是按照密法,那当然又不一样,按照密法的话,你不要说六十二亿恒河沙的菩萨,就是六十二亿恒河沙诸佛也可以是齐等的,这是从功德上来讲。因为密宗的话,任何一个本尊,都是摄集了一切的无量诸佛的功德,因为他本身就像一个坛城一样,所有的佛都可以摄进去。“一尘中有尘数刹,一一刹有难思佛”,他的整个身体就是有无数的诸佛安住着,这就毫不矛盾了,六十二亿恒河沙老早超过了。如果从显说的经典来讲,不从他的对境方面的功德大小来衡量,这样也是不矛盾的。所以这里说,如果不从对境上看,凭什么观音菩萨的(功德)会齐等于六十二亿恒河沙诸佛呢?可以这样思考,前面说的是观音菩萨如何利益众生的,尤其是阎浮提的众生。那么利益了这些众生,对于这些众生来讲,就有无比的恩德。比如说观音菩萨救过我们一次,对我们来讲,就有了一次的恩德。像我们这样的凡夫,是不断地干坏事,不断地受苦,然后观音菩萨不断地在救,那就有不断的恩德,数数的,这个恩已经是多得不可说了。从因缘上来讲,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不一定跟我们有什么直接的或者像这么繁多的关系,然而观世音菩萨有这样的恩德的关系,所以从恩上面讲,那就可以齐等。我们可以这样思考,假设观音菩萨化现为我们的师长,来度化我们一辈子,从这一辈子来讲,从恩上来讲,已经可以达到了像佛一样的恩德了。如果是两辈子乃至无数辈子的话,这就可以安立说:我们去供养像这样的师长——如果说自己的师长中有一位是观音菩萨化现的话,那我们去供养的这位观音菩萨,从恩德上来讲,可以齐等于诸菩萨乃至诸佛。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尤其是在其他的经典里佛说的,观音菩萨跟阎浮提众生亦是有着很深很深的因缘。[2] 我们从这方面思考就可以知道。那地藏菩萨这个(问题)又怎么说呢?地藏菩萨和阎浮提也有着很深很深的因缘,也可以理解为:对于和地藏菩萨特别有缘的众生来讲,供养地藏菩萨的这些功德,(也就)超胜了其他的菩萨。从缘分上来讲,作为我们自己也可以想得通:如果你是观音菩萨的徒弟,那你供养观音菩萨就比供养地藏菩萨的功德福报还要大;如果你是地藏菩萨的徒弟,那你供养地藏菩萨就比供养观音菩萨的功德还要大。这也可以想得通,这就好像说,你供养你的爸爸妈妈,就比供养别人的爸爸妈妈功德要大。我们可以这样去思考。从对境方面,虽然他这个功德,还有圣者的人数有区别,但是生起福德方面可以同等。(3)齐等,从我们的心这方面来看 看《玄赞》,它是从我们的心的这方面来讲的。心的方面有两个,“一信力,二毕竟知”。“信力”里面又分成两个,“一求我身如观音,毕竟信故”。为什么会齐等呢?那就是说,他对于观音菩萨的信心和对于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信心齐等。他想成为观音菩萨那样的圣者——由于他看到了观音菩萨的功德,以及他看到了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的功德。我们看到功德发生了什么?就产生信心,就发生欲得心:我也想像他一样、成为他那样伟大的人。从这方面来讲,你想成为观音菩萨那样的人和你想成为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那样的人,这方面是齐等的,那就是“信心无异”。“二者生恭敬心,如彼功德我亦毕竟得故”,“生恭敬”就是说,观音菩萨“久已成佛”得到智慧功德,那么“六十二亿恒河沙佛亦毕竟得此诸佛功德”,从究竟上来讲,佛佛齐等,没有说这个佛大、那个佛小,即使你从菩萨来讲也是一样,如果菩萨的位次是相同的话,他们所证无异。这就可以解决什么?从境上来讲,比如地藏菩萨和观音菩萨哪个更殊胜的问题,就不是说谁更殊胜。第二个,“毕竟知”,“决定知法界”。从现证空性这方面,一个菩萨和六十二亿恒河沙菩萨所现证的那一分空性是齐等的——位次齐等的菩萨所现证的那一分空性是齐等的,深浅也是齐等的,从这个方面讲(一个从世俗谛上,一个是从胜义谛上),从现证的那一分,这是齐等的。(4)思考这些,可以遮止谤法 我们要知道,讲这么多,去思考这些干什么呢?如果你们能思考得了的,就细细地思考;思考不了的,也不要想:这没什么意思。你将来再思考也可以的。为什么呢?像这种问题,通常,一旦你思考错了,或者你不理解,就容易什么?就会“圣教相违背”。《观音菩萨普门品》这样讲,说供养观音菩萨的功德有这样大;《地藏经》那样讲,说供养地藏菩萨的那个功德大。如果你说,“反正我对佛是最有信心的,凡是佛说的我都坚信不疑”,那现在如果把两本经典放在你面前,问你到底信哪一个的时候,如果按照我们的想法,你想不通的话,你必然就会选择一个;选择一个的话,你会说,肯定另外一个有错了。这个时候,你圣教相违背的想法出来的时候,后面接着是什么呢?有一分经典就成为非教授,不能“现为教授”。你就怀疑,这到底是不是佛说的?我没听说过呀,我不相信。这样的话就危险了。接着,你就不能正确地了解佛陀的密意,然后就要干什么呢?就要开始谤法了。有的人就是直接把经书扔在地下或者烧掉了。这是很容易产生的,你没有产生定解的时候,就容易开始谤法。有的即使不敢,他就这样:反正管你怎么说的,我就是相信观音菩萨,我就是相信地藏菩萨,你怎么说我都不听你的。通常,就这样去舍弃——舍弃的想法,这是我们在修行当中的一些险途和岔路。所以,像这种问题,如果你能搞明白一个,以后碰到这些问题,你会谨慎地思考:到底是我自己没搞懂,还是经典不对,还是什么的?千万不要很轻易地就否定经典说错了,或者别人说错了,或者什么什么,这样很容易就谤法了。你要不想谤法,那你就得搞搞清楚,违背的地方,你要把它拉拉通。否则就容易谤法,那我们的功德就损失得很厉害。所以这一点是在我们学佛的时候要很注意的。当然,有的人也不喜欢去想那么多、思考那么多,但你至少做到一点——我们搞不懂就直接说搞不懂好了,就不要说别人不对或者经典不对,这样还可以保护自己。你可以去问你的老师,你说:老师,这是怎么回事?想不通。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waltergao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已注销])
(花上世界)
(宝爸萌妈全家舞)
(赤橙黄绿青蓝紫)
(隆福寺-常祥)
第三方登录:问17:菩萨在没有成佛前是圣者还是凡夫呢?为什么取“菩萨”这个名字?
答:菩萨,梵文叫做Bodhisattva,音译为菩提萨埵,简称菩萨。Bodhi是指朝向觉悟,sattva是指众生、有情。所以菩萨是朝向觉悟、致力于证悟的众生、有情。菩萨也叫觉有情。
关于菩萨在没有成佛前是圣者还是凡夫,这个在很久以前就有分岐。当时小乘佛教的大众部认为菩萨是圣者,但是当时另外一些部派则认为菩萨仍是异生,也就是凡夫,所以这是长久以来就存在的争论。
如果按南传佛教来说,我们只能够这样说,如果你一定要用南传的圣者的标准来衡量菩萨的行为的话,菩萨确实还是凡夫。比如:
南传的圣者,一旦证得初果,最多再投生七次,就必定会证阿拉汉果,而不再有轮回。而菩萨被授记后到成佛前经历了四个不可数和十万大劫,在无量生中累积巴拉密。
南传的说法圣者是不可能再堕落恶道的,但菩萨在轮回当中,确实经常堕落恶道。《本生》里面就有记载菩萨许多生都是动物,投生为猴子、孔雀、大象、狮子等等。
还有南传的圣者是不可能修外道法的。因为圣者在初道的时候已经断除了戒禁取见,也就是他不会再修习任何偏离佛陀教法的修行方法,但是我们的菩萨在最后一生仍然追随外道学习,他六年的苦行也是修外道法。
所以说,用南传圣者的标准来衡量菩萨的行为的话,菩萨确是凡夫。但是北传的标准又不大一样。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萨畏因凡夫为果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