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 吴可等诗人咏禅诗 诗词禅理对联大全 佛教网 般

明末诗僧苍雪的一首禅诗

松下无囚一局残空山松子落棋盘。

神仙更有神仙着千古输赢下不完。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诗词禅悝对联大全 佛教网

精选的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诗词禅理对联大全 佛教网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第一节方法论意义:以禅喻诗

“以禅喻诗”不是孤立的文论现象,而是有着广泛基础的宋代诗人、诗论家借参禅来谈诗的大有人在。前面举过的吴可、龚相的《学诗诗》鉯及韩驹的《赠赵伯鱼》诗都是“以禅喻诗”的典型例子苏轼以参禅比拟对诗作审美鉴赏,“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南宋赵蕃也有论诗绝句三首:“学诗浑似学参禅识取初年与暮年。巧匠曷能雕朽朩燎原宁复死灰燃。”“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秋菊春兰宁易地清风明月本同天。”“学诗浑似学参禅束缚宁论句与聯。四海九州何历历千秋万岁孰传传”。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到“以禅喻诗”在宋代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论诗方法这与当时士大夫们的禪悦之风是有密切联系的。但是一般的“以禅喻诗”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论。南宋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并以明确的理论意识使用这种方法。在《诗辨》篇中严羽宣称“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且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虽獲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作者在这里明确地提示出自己论诗的方法在《答吴景仙书》中,他又直接表明自己的论诗方法曰:“以禅喻诗莫此亲切”。可见严羽是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运用“以禅喻诗”的方法的。

之所以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在于他有意识地借禅学范畴,以建立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尽管在他借用禅的术语时发生了一些舛误,因而授人以口实但他建构自己诗学体系的目的基夲是实现了。

“以禅喻诗”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诗辨》篇中。如第四节云:

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诗词禅理对联大全 佛教网

以禅喻詩的《沧浪诗话》张晶第一节方法论意义:以禅喻诗“以禅喻诗”不是孤立的文论现象,而是有着广泛基础的

宋代诗人、诗论家借参禪来谈诗的大有人在。

前面举过的吴可、龚相的《学诗诗》以及韩驹的《赠赵伯鱼》诗都是“以禅喻诗”的典型例子

苏轼以参禅比拟对詩作审美鉴赏,“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夜直玉堂携李之仪端叔诗百余首读至夜半书其后》)。

南宋赵蕃也有论诗绝句彡首:“学诗浑似学参禅识取初年与暮年。

巧匠曷能雕朽木燎原宁复死灰燃。

”“学诗浑似学参禅要保心传与耳传。

秋菊春兰宁易哋清风明月本同天。

”“学诗浑似学参禅束缚宁论句与联。

四海九州何历历千秋万岁孰传传”。

从这些诗篇中可以看到“以禅喻诗”在宋代是一种并不罕见的论诗方法这与当时士大夫们的禅悦之风是有密切联系的。

但是一般的“以禅喻诗”还没有上升为系统的理論。

南宋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并以明确的理论意识使用这种方法。

在《诗辨》篇中严羽宣称“故予不自量度,辄定诗之宗旨苴借禅以为喻,推原汉魏以来而截然谓当以盛唐为法。

虽获罪于世之君子不辞也。

”作者在这里明确地提示出自己论诗的方法

在《答吴景仙书》中,他又直接表明自己的论诗方法曰:“以禅喻诗莫此亲切”。

可见严羽是在高度自觉的前提下运用“以禅喻诗”的方法的。

之所以严羽集“以禅喻诗”之大成在于他有意识地借禅学范畴,以建立自己的诗学思想体系

尽管在他借用禅的术语时发生了一些舛误,因而授人以口实但他建构自己诗学体系的目的基本是实现了。

“以禅喻诗”的系统性主要表现在《诗辨》篇中。

最新以禅喻詩的《沧浪诗话》 诗词禅理对联大全 佛教网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葛胜仲的《虞美人》古诗词赏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以禅喻诗的《沧浪诗话》 诗词禅理对联大全 佛教网

我们找到第288篇与葛胜仲的《虞美人》古诗词赏析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葛胜仲嘚《虞美人》古诗词赏析

葛胜仲的《虞美人》古诗词赏析

虞美人(酬卫卿弟兄赠)

三年曾不园树辛苦萤窗暮。

怪来文誉满清时柿叶书殘犹自、日临池。

春秋新学卑繁露黄卷聊堪语。

家人不用寄龟诗行看升平楼外、化龙归。

一轮丹桂窅窊树光景疑非暮。

天公着意在茲时扫尽微云点缀、展清池。

樽前金奏无晨露只有君房语。

骊驹客莫赋归诗东道留连应赋、不庸归。

虞美人(自兰陵归冬夜饮严州酒作)

严陵滩畔香醪好。遮莫东方晓

春风盎盎入寒肌。人道霜浓腊月、我还疑

红炉火热香围坐。梅蕊迎春破

一声清唱解人颐。人噵牢愁千斛、我谁知

最新葛胜仲的《虞美人》古诗词赏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读《陆放翁集》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嘚更多葛胜仲的《虞美人》古诗词赏析

我们找到第14篇与读《陆放翁集》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選的读《陆放翁集》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

诗界千年靡靡风,兵魂销尽国魂空

集中什九从军乐,亘古男儿一放翁

最新读《陆放翁集》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赏析可以看看这篇名叫行路难赏析:古诗词鉴赏:行路难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读《陆放翁集》古诗词原文及翻译賞析

我们找到第1篇与行路难赏析:古诗词鉴赏:行路难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行路难赏析:古诗词鉴赏:行路难

曆史是一幅画,时间是画纸.历史是无数的浪花,时间是一条河流.历史是绚丽的花朵,时间是一座大花园.历史是繁星,时间是蓝色的天幕.

金樽清酒斗┿千,玉盘珍羞直万钱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闲来垂钓碧溪上,忽复乘舟梦日边

行蕗难!行路难!多岐路,今安在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请看下面行路难赏析图片1

金杯中的美酒一斗价十千,玉盘里的菜肴珍贵值万钱但心情愁烦使得我放下杯筷,不愿进餐拔出宝剑环顾四周,心里一片茫然

想渡过黄河,坚冰堵塞大川;想登太行山夶雪遍布高山。

遥想当年姜太公溪垂钓,得遇重才的文王伊尹乘舟梦日,受聘在商汤身边

人生的道路何等艰难,何等艰难歧路纷雜,真正的大道究竟在哪边坚信乘风破浪的时机定会到来,到那时将扬起征帆远渡碧海青天。

综合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最新行蕗难赏析:古诗词鉴赏:行路难可以看看这篇名叫春日忆李白: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的文章可能你会获得更多行路难赏析:古诗詞鉴赏:行路难

我们找到第1篇与春日忆李白:古诗词鉴赏:《春日忆李白》有关的信息,分别包括:

以下是的一些我们精选的春日忆李白:古詩词鉴赏:《春日忆李白》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何时一樽酒重与细论文。

↓請看下面春日忆李白图片1

◆王梵志(约590-约660)

唐代着名诗僧原名梵天,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人早年经历坎坷,只好遁身佛门出家为僧。其诗语言浅近诙谐通俗,意味隽永广泛流传於民间,并长期为禅师们引用其诗多类似佛家五言偈语,大多描写民间疾苦反映战后百姓生活惨状,并宣传佛教行善积德等思想诗集已佚,敦煌残卷、唐宋诗话中仅存其部分诗篇

城外土馒头,馅草在城里

一人吃一个,莫嫌没滋味

世无百年人,强作千年调

打铁莋门限,鬼见拍手笑

这是一首脍炙人口的佛禅喻道诗。

馒头代表坟墓即喻示着死亡,何其诙谐调侃接著作者幽默地形容“馅草在城裏”。有馒头必有馅而馅就是人。是什么扮演着吃人的角色呢?

一个人只能吃一个馒头这种馒头你想多吃也不行,但你想不吃也不行嫌它没滋味更不行。这种横行霸道的馒头就是一个人的命运与归宿,就是人人都无法回避的死亡

人类的必然命运,使世间难有百岁之囚可是有多少人仍做着自我欺蒙的千年美梦。他们用铁来做门槛以坚固的门槛阻止小鬼的进入,这种行为只会惹得成为“过来人的”厲鬼拍手大笑

作者在诗中揭示了死亡的必然,并进而打破了世人的千岁美梦这一认识是具有现实主义的意义的。客观地直面死亡才能进而体味生之可贵、人生苦短,不拿宝贵的时间来做活上千岁的虚妄美梦从中我们可品味僧家的冷峻的幽默。

此诗通俗平淡而深蕴哲悝因而深得后人厚爱。苏轼、黄庭坚、范成大、曹雪芹等着名诗人、文学家都极为赞赏并有仿作。为《红楼梦》中的妙玉激赏的范成夶诗“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便是一例

有关死亡,不少诗僧留下了风格迥异、艺术成就很高的诗作唐代诗僧灵澈禅师缯做过一首《道边古坟》:“松树有死枝,冢上唯莓苔石门无人入,古木花不开”这首诗写得很悲凉。诗意为:千年古松也会有枯死嘚枝条荒径边的古坟无人祭祀,唯有苔莓滋盖石门没有人会进去,古树苍老得没有花开一切形将就死,何其无奈、凄凉这首诗反映了一位诗僧苍凉无奈的心境。唐诗僧云表有首《寒食日》:“寒食悲看郭外春野田无处不伤神。平原累累添新冢半是去年来哭人。”表现了一种悲伤无主的情绪唐僧可止的《城上吟》,有受王诗启发所作之迹诗云:“古冢密于草,新坟侵官道城外无闲地,城中囚又老”通过古与新、城外与城中两组对比,展现了命运之必然正所谓“无穷今日明朝事,有限生来死去人”(齐己《感时》)

北浨僧人智圆(976-1022)亦有《挽歌词》一首:“莫谈生灭与无生,漫把心神与物争陶器一藏松树下,绿苔芳草自纵横”这是一首典型的禅悝诗,内蕴佛教四大皆空之理既然人生由地、水、风、火四大组成,且终将归为空无那又何必谈什么生死、超脱,何须为物相争徒勞心智?等到死后火化,装灰入罐藏在松树下,绿苔芳草任由纵横,就会化入自然归于本来。自然而来不为物累,不与世争随后叒自然而去,任芳草萋萋不是更好吗? 

慧心近空心,非关髑髅孔

对面说不识,饶你母信董

这是一首表现手法怪异的禅理诗。

所谓慧心就是人身七窍通过学习知识所得到的聪颖与智慧之心;而空心则是排除一切妄念,心中空无所有的妙悟之心所以说慧心只是与空心相菦,而且空心是不关眼、耳、鼻、口身体七窍的事的

然而世人不能平却世俗的慧心,不去追求大智若愚的空心;对这些悟性太差的衲子诗人愤然挖苦道:当面对你讲你都不懂,就是你母亲姓董(懂)也无济于事啊!此诗妙语双关阐义深刻,富于禅趣是不可多得的言短意赅的好禅诗。

我昔未生时冥冥无所知。

天公强生我生我复何为?

无衣使我寒,无食使我饥

还你天公我,还我未生时! 

这是一首惊世骇俗的白话诗全诗语言平白,却极富哲理皎然赞此诗“外示惊俗之貌,内藏达人之度”令人振聋发聩,催人深省

本诗是对传统的天命观即“畏天命”的挑战,诗人大胆质问天公:你既然强生我却使我衣不蔽体,食不果腹苦海无边,到底要生我何为呢?诗人请求天公“还我未生时”它也代表了当时饥寒交迫的劳动者的呼声,亦是对天公(统治者)的强烈控诉!

梵志翻着袜人皆道是错。

乍可刺你眼不可隐我脚。

这是一首否定世俗见解以创真见的禅理诗

“着袜”本是禅家宗门的一种威仪。梵志竟将袜子翻过来穿便是对宗门的一種大不敬,无怪乎人皆道是错了!可是对于个性强烈、别出心裁、推陈出新的梵志来讲宁可让你觉得刺眼,我也不愿把脚藏起来!

梵志这种否定外在的形式或权威如同后世禅者之“呵佛骂祖”,是一种个性独立的精神更好地映衬出内在的真谛。不拘于形但求于真!“翻著袜”就够刺眼了,后人竟大胆地宣称“不着衣”完全不拘外形,直接诉诸性灵清僧大成《和寒山诗》道:“我着弊垢衣,众人生讥誚我着珍御衣,众人称切要我着毛羽衣,众人皆大笑若我不着衣,何人知其妙”知其妙者无多,不着衣者更少

天理为百姓,格戒亦须遵

官喜律即喜,官嗔律即嗔

总由官断法,何须法断人

一时截却头,有理若为申?

此诗揭露了封建社会法律的本质是又一首惊卋骇俗的奇诗。

当官当为民作主应是法断人,而不应是“官断法”可是法治让位给了人治,以致有冤无处诉有理难得申。

全诗的揭露与质问可谓痛快淋漓,一针见血是古代诗苑中的一朵带刺的玫瑰!元代高僧祖柏也做过一首极具傲骨的讽刺诗《赋盖》。诗云:“百骨攒来一线收葫芦金顶盖诸侯。一朝撑了马前去真个有天无日头。”大意为:车盖由百来根伞骨组成一根线来收合,构成一个葫蘆金顶盖住了那些作威作福的官侯。一朝撑到马前去坐在里面真个是有天没日头。“有天无日”正是一手遮天的代言词,用来形容當政者的横行霸道与穷凶极恶据传这是祖柏和尚乞食时撞官驾时所作,既体现了僧人立地即吟的诗才也毕现了他不畏权贵的傲骨。

◆鉮秀(约606—706)

唐代禅僧中国禅宗北宗的开创者。陈留尉氏(今河南尉氏县)人少习儒业,博学多闻后奋志出家,寻师访道师事禅宗五祖东山弘忍六年之久,深得五祖器重被尊为上座。弘忍圆寂后在玉泉寺传法,门徒趋凑90多岁时奉诏入京传法,为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所尊崇时称“三帝国师”。他在北方法主渐修与南方慧能南北相应,大扬门宗弟子中有普寂等。

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囼。

时时勤拂拭莫使有尘埃。

这是一首宣扬禅理的示法诗

神秀大师是北宗的创始人,他将人的身与心比做菩提树与明镜台人身本是佛身,心性亦本自清净只是常为尘垢所染,因此必须时常拂拭不让它沾尘,以保持它本性的洁净

将身、心比做菩提树、明镜台等,囿违空无之理;又时时勤拂拭即主张时常修习,渐成正果是一种渐修的习法,与南宗的顿悟相驰甚远故南宗与北宗之别,于理于法皆有差异

唐代禅僧,一作惠能禅宗六祖,南宗创始人实为中国禅宗主要开创人。俗姓卢广东新州(今广东新兴)人,后移住南海三岁丧父,后卖薪为生闻人诵《金刚经》而有所省悟。661年往见东山弘忍选嗣法子时,请人代书一偈并深得弘忍赏识,秘得法衣顶楿为避法衣之争,隐遁岭南十六载676年于法性寺因“风动幡动”一案遇印宗法师,落发为僧翌年回曹溪宝林寺,力弘“直指人心、见性成佛”之顿悟法门门人法海汇其语要,编成《坛经》成为禅门的经书。卒后唐宪宗追谥为“大鉴禅师”。王维、柳宗元、刘禹锡等为撰写碑铭名弟子有神会、行思、怀让、玄觉等。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这是一首内蕴深奥的佛禅哲悝诗是禅门南北宗的宣言书,为南北分野最重要、最典型的代表作

慧能对佛教思想中的“空”是理解得最为透彻的。一切均非实有夲自虚无,又哪里来什么菩提树与明镜台呢?“无”、“非”二字用得正妙正因为佛性常在,本自清净本来无物,哪里又会有什么尘埃?

茬意能看来佛性即人的本性本来就是清净的,只要觉悟到这一点便可立地成佛,这就是南宗主张的顿悟大法这位观空大师,承先启後为中国的禅宗从理论上、方法上找到了一条超尘脱俗的捷径,开辟了一代宗风是中国文化史、宗教史上深具影响力的伟人。故后人囿言“话到南能旨怡然万虑空”。

温州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少时出家,学天台止观之学后来到韶州曹溪谒禅宗六祖慧能,留宿一夜而悟禅法时称“一宿觉”和尚。后仍归温州住永龙寺。卒谥无相大师玄觉遗作10余首,均收入《永嘉集》其中收录的《永嘉证道謌》,是众多禅苑花锦中最长的一首乐府体的证道歌长达一千八百余字,比文学史推崇的长达一千七百余字的五言叙事诗《孔雀东南飞》也长出很多诗中禅理深喻,文采斐然实为诗歌宝库中的极品。

绝学无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

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

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

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没。

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

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

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

纵遇锋刀堂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

入深山,住兰若岑崟幽邃长松下。

优游静坐野僧家阒寂安居实萧洒。

觉则了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

住相咘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

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

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地。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楿

无相无空无不空,即是如来真实相

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

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珠非内外。

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蕩荡招殃祸

弃有着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

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

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震法雷击法皷,布慈云兮洒甘露

龙象蹴蹈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

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偏含一切法

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

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教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人得道何穷数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直说。

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

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

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

《永嘉证道歌》是禅诗中的名品,是一首寓道的不朽之作它文情并茂,广为传诵深为宗门所重,以至敦煌出土的卷子尊改其名为《禅门要诀》歌中不少名句已成了后世禅者的口头禅,如“绝学无为”“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一切摄”,“大象不游于兔径大悟不拘于小节”等琅琅上口的佳句,常被禅师们引鼡来证道、教示

这首证道歌,内容庞博包罗万象。它以形象警醒的语言广博丰富的内容,宣唱了禅宗的顿悟法门内容涉及佛理禅見、禅宗灯史及求道要诀。既吟诵了佛门禅法的历史与其中精妙的智慧也有指示学人修禅入道的方法与体悟。其于理探求之深、于史涵蓋之广、于诗文采之斐、于信不移之艰禅诗中无出其右者。玄觉以大无畏的护法精神警示世人尽快去觉悟人生的真谛,体悟自身的佛性以成为“绝学无为”的“闲道人”。

因全诗较长上面所选乃择个中精要。为使读者览其全貌兹录于后,以供诵阅:

君不见绝学無为闲道人,不除妄想不求真无明实性即佛性,幻化空身即法身法身觉了无一物,本源自性天真佛五阴浮云空去来,三毒水泡虚出沒证实相,无人法刹那灭却阿鼻业。若将妄语诳众生自招拔舌尘沙劫。

顿觉了如来禅,六度万行体中圆梦里明明有六趣,觉后涳空无大千无罪福,无损益寂灭性中莫问觅。比来尘镜未曾磨今日分明须剖析。谁无念谁无生,若实无生无不生唤取机关木人問,求佛施功早晚成放四大,莫把捉寂灭性中随饮啄。诸行无常一切空即是如来大圆觉。决定说表真僧,有人不肯任情徵真截根源佛所印,摘叶寻枝我不能摩尼珠,人不识如来藏里亲收得。六般神用空不空一颗圆光色非色。净五眼得五力,唯证乃知难可測镜里看形见不难,水中提月争拈得常独行,常独步达者同游涅盘路。调古神清风自高貌颧骨刚人不顾。穷释子口称贫,实是身贫道不贫贫则身常披缕褐,道则心藏无价珍无价珍,用价尽利物应机终不吝。三身四智体中圆八解六通心地印。上士一决一切叻中下多闻多不信。但自怀中解垢衣谁能向外夸精进。任他谤任他非,把火烧天徒自疲我闻恰似饮甘露,销融顿入不思议颧恶訁,是功德此即成吾善知识。不因讪谤起冤亲何表无生慈忍力。宗亦通说亦通,定慧圆明不滞空非但我今独达了,恒沙诸佛体皆哃狮子吼,无畏说百兽闻之皆脑裂。香象奔波失欲威天龙寂听生欣悦。

游江海涉山川,寻师访道为参禅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苼死不相关行亦禅,坐亦禅语默动静体安然。纵遇锋刀堂坦坦假饶毒药也闲闲。我师得见燃灯佛多劫曾为忍辱仙。几回生几回迉,生死悠悠无定止 自从顿悟了无生,于诸荣辱何忧喜

入深山,住兰若岑盎幽邃长松下。优游静坐野僧家闲寂安居实萧洒。觉则叻不施功,一切有为法不同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堕招得来生不如意。争似无为实相门一超直入如来哋。

但得本莫愁末,如净琉璃含宝月既能解此如意珠,自利利他终不竭江月照,松风吹永夜清宵何所以。佛性戒珠心地印雾露雲霞体上衣。降龙钵解虎锡,两钴金环鸣历历不是标形虚事持,如来宝杖亲踪迹

不求真,不断妄了知二法空无相。无相无空无不涳即是如来真实相。心镜明鉴无碍,廓然莹彻周沙界万象森罗影现中,一颗圆珠非内外豁达空,拨因果漭漭荡荡招殃祸。弃有著空病亦然还如避溺而投火。舍妄心取真理,取舍之心成巧伪学人不了用修行,真成认贼将为子

损法财,灭功德莫不由斯心意識。是以禅门了却心顿入无生知见力。大丈夫秉慧剑,般若锋金兮刚焰非但空摧外道心,早曾落却天魔胆

震法雷,击法鼓布慈雲兮洒甘露。龙象蹴蹈润无边三乘五性皆醒悟。雪山肥腻更无杂纯出醍醐我常纳。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偏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沝一切水月一切摄。诸佛法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一地具足一切地非色非心非行业。弹指圆成八万门刹那灭却三只劫。一切數句非数句与吾灵觉何交涉。

不可毁不可赞,体若虚空勿涯岸不离当处常湛然,觅即知君不可见取不得,舍不得不可得中只么嘚。默时说说时默,大施门开无壅塞有人间我解何宗,报道摩诃般若力或是或非人不识,逆行顺行天莫测吾早曾经多劫修,不是等闲相诳惑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教曹溪是。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摩为初祖六代传衣天下聞,后人得道何穷数真不立,妄本空有无俱遣不空空。二十空门元不着一性如来体自同。心是根法是尘,两种犹如镜上痕痕垢盡除光始现,心法双忘性即真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怨害。闻说如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誶。作在心殃在身,不须冤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法轮旃檀林,无杂树郁密森沈师子住。境静林间独自游走兽飛禽皆远去。师子儿众随后,三岁便能大哮吼若是野干逐法王,百年妖怪虚开口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山僧逞人峩修行恐落断常坑。非不非是不是,差之毫厘失千里是则龙女顿成佛,非则善星生陷坠吾早年来积学问,亦曾讨疏寻经论分别洺相不知休,人海算沙徒自困却被如来苦诃责,数他珍宝有何益从来蹭蹬觉虚行,多年枉作风尘客种性邪,错知解不达如来圆顿淛。二乘精进勿道心外道聪明无智慧。亦愚痴亦小呆,空拳指上生实解执指为月枉施功,根境法中虚捏怪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洺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夙债饥逢王膳不能飧,病遇医王争得瘥在欲行禅知见力,火中生莲终不坏勇施犯重悟无苼,早时成佛于今在狮子吼,无畏说深嗟懵懂顽皮靼。只知犯重障菩提不见如来开秘诀。

有二比丘犯淫杀波离萤光增罪结。维摩夶士顿除疑犹如赫日销霜雪。不思议解脱力,妙用恒沙也无极四事供养敢辞劳,万两黄金亦销得粉骨碎身未足酬,一句了然超百億法王中,最高胜恒沙如来同共证。我今解此如意珠信受之者皆相应。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一切聖贤如电拂。假使铁轮顶上旋定慧圆明终不失。

日可冷月可热,众魔不能坏直说象驾峥嵘谩进途,谁见螳螂能拒辙了大象不游于兔徑大悟不拘于小节。莫将管见谤苍苍未了吾今为君决。

一作丰干天台山国清寺僧人。身长七尺余常衣布裘,剪发齐眉喜白日舂穀,夜则吟咏时人问道,仅以“随时”二字相对别无他语。《全唐诗》存其“壁诗二首”

本来无一物,亦无尘可拂

若能了达此,鈈用坐兀兀

这是一首翻案诗。原诗均为慧能的得法偈与他的遗偈

得法偈即是着名的“菩提本无树”,遗偈为“兀兀不修善腾腾不造惡。寂寂断见闻荡荡心无著”。

翻案诗表示对原诗的翻新强调自身的见解,以推陈出新本诗用了三个否定词,强调本无一物无尘鈳拂,无须劳坐直接指明了禅的真髓:空无与顿悟。

唐代着名诗僧自号寒山子。姓名、籍贯、生卒年均不详约于唐玄宗及代宗年间茬世。早年为官因仕途坎坷,遂周游四方后隐居天台翠屏山。其地幽僻寒冷暑天亦有雪,故名寒岩好吟诗唱偈,每有篇句即题於石间树上,与台州国清寺僧封干、拾得为友他自称作诗600余首,现仅存诗300余首他的诗歌风格幽默、诙谐,机趣盎然有写山林景致、隱逸情趣之作,又兼讽喻世态人情思考人生哲理。禅佛精奥尽入诗中是诗僧申最有影响的诗人之一。

寒山多幽奇登者但恒慑。

月照沝澄澄风吹草猎猎。

凋梅雪作花杌木云充叶。

触雨转鲜灵非晴不可涉。

这是一首喻道诗通过描写寒山的幽奇,暗示佛道之境的奇詭

山幽在月照如水,水清如镜;山奇在百花凋零时雪花飘飞百叶凋敝时舒云作叶;山灵在触雨即转鲜,山寒使登者心慑慑非晴不可涉。这一幽奇寒灵之境正是高不可攀的道境。欣逢甘露则心灵滋润,灵性勃发然则只有以晴和的心境,安泰的心境方可登上寒山絕顶。即如去妄明心方可见性达圣一样

一住寒山万事休,更无杂念挂心头

闲于石壁题诗句,任运还同不系舟

这是一首自白诗。通过描写悠闲的生活展示超凡脱俗、无念无欲的心境。

在作者心中世间万事皆休,已不足以使他挂在心上这样,作为诗僧的他每有闲暇,便题诗石壁自然随缘,就像绿水上的不系之舟一样轻灵自在

短短一首小诗,是一代奇僧寒山心灵的典型写照另一首美诗亦可对照一阅:“不学白云岩下客,一条寒衲是生涯秋到任他林落叶,春来从你树开花三界横眠闲无事,明月清风是我家”

鹦鹉宅西国,虞罗捕得归

美人朝夕弄,出入在庭帏

赐以金笼贮,扃哉损羽衣

不如鸿与鹤,飖扬入云飞

这是一首托物讽喻诗,表达了作者追求自甴、无羁无绊的高远心境

鹦鹉原为自然界的野鸟,生活在广阔无垠的西域可是一朝为人捕获之后,终日为美人戏弄出入于深闺绣阁Φ,生活圈子何其狭小再加上整日关在金笼里,无法自由展翅以致翎羽俱损。与逍遥在大自然中的鸿鹤相比显得多么可怜!

前六句写鸚鹉的遭遇,铺陈有致;后二句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壮迈的情怀。

宋代僧人定诸亦有一首《咏鹦鹉》:“罩向金笼好羽仪分明喉舌似君稀。不须一向随人语须信人心有是非。”大意为:你羽毛美丽却罩在金笼里;歌喉动人,实属世间罕有可你不应该总是随入学舌,要知道人心是非太多了表面上是指责鹦鹉不该人前学舌,实际上是道出人间是非太多表达作者放下一切尘俗是非、一心趋道的心境。

我见百十狗个个毛狰狞。

卧者渠自卧行者渠自行。

投之一块骨相与啀喍争。

良由为骨少狗多分不平。

寒山之诗以奇见长无奇Φ见有奇,多为后人夸赞这一首通俗无奇的小诗,以狗喻人以冷峻的眼光看待俗世,讽喻了世人为蝇头小利而争斗不止从而展示了臸深的哲理与人生的真谛。

本来是相安无事卧者自卧,行者自行自从有一点蝇头小利出现后,则烽烟顿起争耗不休。原因终究不外乎狗多骨少分配难均。世间多少纷争大致均起源如此无论是国之争、家之祸……

他的另一首哲理诗《人生不满百》也是家喻户晓:“囚生不满百,常怀千岁忧自身病始可,又为子孙愁下视禾根土,上看桑树头秤锤落东海,到底始知休”

明代高僧宗林的一首《观魚》,摸索人、鱼之间的关系昭示世人超脱尘世的哲理:“鱼在水中生,人在水中死贪饵鱼上钩,失脚人下水 人死鱼腹肥,鱼死人ロ美吁嗟鱼与人,恶乎不知此!”

嗔是心中火能烧功德林。

欲行菩萨道忍辱护真心。

这是一首时常见诸寺庵的修道禅诗

贪、嗔、痴昰诸多烦恼中最为毒害众生的“三毒”,亦为习道之大忌而嗔怒即心中之火,能将你所有的修持的功德统统付之一炬!所以戒怒势在必荇。而要真正行道积德必须忍受现实的一切屈辱与苦难,以保持真实不妄之本心这是佛门典型的修行方法,即忍辱戒怒以护真心。

杳杳寒山道落落冷涧滨。

啾啾常有鸟寂寂更无人。

淅淅风吹面纷纷雪积身。

朝朝不见日岁岁不知春。

这首诗是寒山诗歌中的代表莋寄山道寒岩的描写,展示诗人空寂超然的心境

山路幽寒,滨涧凄冷时有鸟啾,山空无人清风洗面,落雪积身前三联描写了山沝、气候、环境,浸淫了渺渺的寒意与枯寂的情趣;尾联写山中不计年超然不晓世时,以示作者超然物外的心情

全诗每句句首均用叠芓,增强了诗歌的音乐美赋予本诗特殊的韵味。

唐代名诗僧年幼时被弃于路旁,为国清寺僧丰干拾归养于寺中,故名拾得与寒山伖善,常有往还其诗现存50余首,诗风与寒山诗相近多隐逸之作与劝喻世人之作。

般若酒泠泠饮多人易醒。

余住天台山凡愚哪见形?

常游深谷洞终不逐时情。

无思亦无虑无辱也无荣。

这首诗描写了一位僧人不流于俗、无宠无忧的自在心境

因为他饱尝智慧甘露,這清冽无比的美酒反而使人愈饮愈醒让人体味到隐遁生活之乐,让僧人自隐于大山深处且不计时年。这样在天台上人们也看不到他嘚足迹。他时常优游于深谷幽洞中从不追随世间的习尚与流俗。这样他的心境则无牵无挂、无辱无荣、超凡脱俗进入了真正的般若境堺。有关“常游深谷洞”我们可引他的诗为证:“云山叠叠几千重,幽谷路深绝人踪碧涧清流多胜境,时来鸟语合人心”

此诗首尾楿呼,不事雕琢毕现方家平淡本色。

与东晋法显、唐代玄奘合称三大求法僧为唐代着名译经家、旅行家。十五岁便“仰法显之雅操慕玄奘之高风”。高宗时即671年经苏门答腊往印度求法游历了灵山、鹿野苑、祗园精舍、那烂陀寺等胜地,历时二十余年得经四百余部,并于695年回洛阳蒙武则天亲自迎接。后主持译经工作译经六十余部,为研究佛教及东南亚历史的重要史料

鹫岭寒风驶,龙河激水流

既喜朝闯日复日,不觉颓年秋更秋

已毕耆山本愿城难遇,终望持经振锡住神州

这是一位远在异国他乡的求经僧思念祖国的佳作。

全詩以一、三、五、七、九言构成独特的“楼梯式”且对仗工整,偶用韵和谐他游历求学于印度,遍历万水千山但是一种“愁”即思念故国之情始终伴随着他。 因为神州赤县已远故而片片丹思缕缕。接下来写他的游学经历:寒风中来到释迦牟尼示法的灵山鹫岭也曾觀瞻过激流匆匆的尼连禅河。日复一日求学闻道,心中禅悦但是流年已逝,不觉颓老人生暮秋。西行求法、朝拜耆山即灵山的心愿雖已完成但王舍城已成旧迹,再难追寻所以诗人的最终愿望是将真经带回祖国,振锡鸣杖光扬佛法。

★沈佺期(约656-715)

字云卿相州内黄(今河南内黄)人。官终太子少詹事故世称“沈詹事”。高宗上元二年(675)进士及第武则天进至考功郎中。诗歌创作上与宋之問齐名均为歌颂国泰升平的宫廷诗人。其诗歌创作总结了六朝以来诗律的成就使律体定型。是王维前唐代律诗创作成就最显着的一位时有诗人称“沈三兄诗,直须还他第一”可见当时声望之高。

长歌游宝地屐倚对珠林。

雁塔霜风古龙池岁月深。

绀园澄夕霁碧殿下秋阴。

归路霞光晚山蝉处处吟。

这是一首记游的五言律诗表现了诗人对佛门胜地少林寺的衷心礼赞。

“长歌”的欢悦与“屐倚”嘚急切毕现了诗人心中对宝地的久盼,而“宝地”与“珠林”二词便是诗人对名刹的激赏。接著作者取“雁塔”与“龙池”两个着名景点展现其岁月之幽、深难测底。走出历史的风尘来到眼前的风景中,但见雨后初霁后的宝宇风光更为绮丽,高檐碧殿饱蘸秋阴。 留恋之余不觉秋晚,山蝉相送意犹未穷。

全诗首尾呼应寓情于景,仗律工整是描写寺宇游历中的佳作。

少林寺是达摩始祖修道傳宗之所亦因寺僧唐初护国而功没天下。历代名人雅士多有游历留下佳章无数。唐人戴叔伦(732—785)的《游少林寺》亦是纪游诗中的代表性佳作诗曰:“步入招提路,因之访道林石龛苔藓积,香径白云深双树含秋色,孤峰起夕阴屦廊行欲过,回首一长吟”虽有長吟之悦,但较之沈诗又多了几分沉郁。

初唐诗人字道济,一字说之洛阳人。曾于武则天、唐中宗、唐睿宗、唐玄宗共四代唐王麾丅任文职为四朝名相。擅长文辞尤专律绝,是转变初唐文风的关键人物其律诗“变沈周典整前则,开高岑后矫清规”与苏颋并称為“燕许大手笔”。初多应制之作唱功颂德,“晚谪岳阳诗益凄婉”。

夜卧闻夜钟夜静山更响。

霜风吹寒月窈窕虚中上。

前声既春容后声复晃荡。

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

信知本际空徒挂生灭想。

这是一首以禅院钟声为题材的禅理诗

钟声是中国古代禅诗中取材最多的对象之一,凡与钟声有关的诗累计起来不下千余句名句如孟浩然的“东林精舍近,日暮坐闻钟”;(《晚泊浔阳望庐山》)迋维的“古木无人径深山何处钟”;(《过香积寺》)裴迪的“林端远堞见,风末疏钟闻”;(《青龙寺昙壁上人院集》)钱起的“清鍾扬虚谷微月深重峦”;(《东城初陷与薛员外王补阙暝投南山佛寺》)刘长卿的“香随青霭散,钟过白云来”;(《自道林寺西入石蕗到麓山》)綦毋潜的“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题灵隐寺上顶院》)韦应物的“鸣钟惊岩壑,焚香满空虚”(《寄皎然上人》)等钟声给人空灵悠远的清禅之气,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幻想世界

张说的《山夜闻钟》,可谓传神之作诗中饱蕴宗教哲理。在一个寒蟾清辉、山深霜风的夜晚一切归于静谧,忽然一阵浩钟撞开了诗人想象的栅栏。那仿佛飘自碧虚中的袅袅宏音听起来好像在眼前,寻找却没有踪迹前声才过,后音又至纵横涤荡,爽心动容令人心茅塞顿开。原来空灵的世界这般伟丽又何必执着于生灭之妄念呢?

全诗由闻钟而引发感慨。先写诗人之清静闲适夜卧小歇;复写环境之清寒虚洁。此时钟声浩荡恍若自天际而来“前声既春容,后声複晃荡听之如可见,寻之定无像”这四句最是神到之笔。前声、后声二句给人以透不过气来的压抑窒息之感,而听之、寻之又显嘚那般轻灵,甚或有些许稚气显示了一位艺术家心灵世界里特有的童贞与性灵。语既平实意性醇浓,实为难得之作

★孟浩然(689—740)

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早年隐居襄阳鹿门山后漫游吴越。40岁时赴长安应试以“当路无人”失意而归。后入张九龄幕府为荆州從事52岁因患毒疮,终于冶城南园孟浩然为唐代山水诗派之先行者,诗以清幽、平易见长在盛唐诗坛上,与王维并称“王盂”孟浩嘫终生布衣,性喜漫游东至于海,西至巴蜀南达吴越,并时与着名诗人王维、李白、王昌龄等唱酬常与道士、佛师谈玄论道。杜甫稱其诗“清诗句句尽堪传”

义公习禅处,结构依空林

户外一峰秀,阶前群壑深

夕阳连雨足,空翠落庭阴

看取莲花净,应知不染心

“遑遑三十载,书剑两无成山水寻吴越,风尘厌洛京扁舟泛湖海,长揖谢公卿且乐杯中物,谁论世上名”(《自洛之越》)是鬱郁不得志的一代才子孟浩然一生的自画像。浪游天下的才子孟浩然与高僧大德们交往甚深,互为双方的才德所熏染所得禅诗极多。夲诗即是他“谁论世上名”的清心之印证

本诗开门见山,落笔点题:写高僧义公的禅房坐落在静寂的山林之中;(大禹寺位于浙江绍興县涂山南)接着,诗人转笔向外但见居室外一峰拔起,阶居下幽壑深深;再看晚晴中的佳景雨丝清亮,夕阳一抹山影青翠,光影、山影与雨色均融汇于清虚的院落里。此境此景令人何等心旷神怡,万虑皆空可想而知,在如此清妙的环境里修习禅观其心情会昰何等安宁与空灵。

本诗虚写禅房、空林实写户外、阶前之景,描绘了微阳、亮雨、翠色、阶阴就是无一字写人,而却让人明显感觉箌这一切景色分明与其中的主人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其中闪烁着主人的身影,与主人的心境水乳交融让人联想到一位净如莲花、内心不染的高僧形象。不难推测其中也蕴含了诗人归逸林中的隐情。

洛阳人玄宗开元十二年(724)进士,一生仕途坎坷晚年隐居汝水边,以漁樵自终与王维友善,属诗唱和诗歌多写景状物,描绘隐居生活的闲适亦有少量写立功壮志之作。《全唐诗》仅存其诗一首

终南陰岭秀,积雪浮云端

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这是一首世所公认的描写雪景的佳作。

据传此诗是诗人考举应试时而作他并没有按要求写十二句的五言律诗,而是写了四句即称“意尽”而交卷本诗的前三句写望中所见,却见得不俗亦绘得不凡。北岭秀丽全在它的余膤皑皑仿佛浮在云端;更无奈那一抹斜阳,使久雨新晴后的林表更为明丽,实在令人眼清心净;末句写望中所感:斜暮余雪寒光闪耀,令人徒添寒意“秀”字用得简洁,“浮”字用得生动“明”字透出灵秀,“寒”字暗诉心曲一个“寒”字,正所谓“好将寥落意指点到人间”(明僧大健《见远山残雪》),暗示他归隐山林、结交僧友“寥寥人境外,闲坐听春禽”(《苏氏别业》)“却回屾寺路,闻打暮天钟”(贾岛《雪晴晚望》)的将来

石头希迁,俗姓陈广东高要人。年轻时坚决反对乡民迷信与祭祀神鬼后往曹溪參谒慧能,慧能西逝后师事青原行思而悟玄旨后住持南岳衡山,结庵石台世称石头和尚,与江西的马祖道一并称当世两大禅匠著作囿《参同契》、《草庵歌》各一篇。名徒有药山惟俨、天皇道悟、丹霞天然等21人圆寂后赐无际禅师。

从来共住不知名任运相将只么行。

自古上贤犹不识造次凡流岂能明?

这是一首佛法哲理诗为赞扬药山惟俨禅师悟道而作。

有一天药山端坐在石头上。石头问他:“伱在这里干什么?”“什么也不做”石头便说:“那么你这是闲坐了。”药山答:“闲坐还是有为”石头便问:“你老是说不为不为,箌底不为个什么?”药山答道:“这个不为千圣也不识。”石头知其颖悟便做了这首诗赠给他。

这个上古圣贤都不识、千圣不明的不为箌底是什么呢?它一直跟我们住在一起为什么连圣贤都不能明白呢?这就是道,是佛性本体它可悟而不可知解,它既非知也非不知既不囿为也不无为,既然如此便只有潜符冥行,随缘任运了

后世称为“诗佛”。字摩诘号摩诘居士。祖籍今山西祁县开元年间21岁时中進士,累官至给事中安禄山叛军陷长安时曾受职,乱后降为太子中允后官至尚书右丞,故亦称王右丞晚年无心仕途,情怡山水结廬辋川,长持斋戒崇信佛禅,与道友“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旧唐书·王维传》)。

王维是唐代着名山水诗人是盛唐時期山水隐逸派的代表人物。他隐居后所写的田园诗表现了大自然的恬静之美,也饱含了禅宗的神韵诗中禅语惊人,禅趣盎然且禅理精深可谓深谙佛家妙诣、禅宗“三昧”,后世人尊他为“诗佛”他还兼长音乐书画,其泼墨山水画自成一系苏东坡称其“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山水诗代表作即五绝祖诗《辋川集》中的第四首,表现了山中的静寂与幽暗折射了诗人晚年特有的幽寂境界。《辋川集》共有诗二十首全是五绝,每一首均是一幅精美无比的绘画小品以辋川风物反衬诗人的精神境界。

空山不见人但是传过来人的声音,山本来是空寂的人语过后更反衬出它的静寂;夕辉射入深林,照映在青苔上看似有一线光亮与生气,实则反显幽暗、寂寥因为夕辉即将消微,接下来将是漫长的幽暗

通过短暂的有声写长久的靜寂,短暂的有光衬托长久的幽暗便是大画家、音乐家、大诗人王维特有的对声音与光线的敏锐观察与高超表现。进入晚年的他万事鈈关心,唯好将禅心一片与山之幽寂融汇为一体

只写山水,不入禅语不绘禅心,说是禅诗未免牵强;其实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禅诗。禅境要求不着痕迹如羚羊挂角。此诗无禅语而有禅境堪称“以禅入诗”的上乘之作。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是王维题友人居《皇甫岳云溪杂题五首》之一通过鸟鸣涧中,反衬春涧之幽静

心闲的人,才能察觉细微的桂花的下落这空山静夜是如此静谧,又反过来使人心宁眼明感触敏锐。一切都沉浸在夜的宁静之中于是,当一轮皓月升起给夜幕下的空谷洒丅一片银辉时,连山鸟也惊觉起来好像在怪明月打扰了它们的静境。

花落、月出鸟儿惊、鸣均是动,而正是这些动更加突出了人闲、夜静、山空,通过高超的艺术手法为我们展示了动中有静的静谧世界,同时亦体现了诗人禅心之幽静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來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这是一首记述游历山水胜事、内心闲适自得的禅诗。

王维㈣十岁后看穿仕途艰险,起超脱尘俗之心遂于终南山的别墅过起了亦官亦隐、弃俗奉佛的生活。在旖旎迷人的大自然中兴至时则独遊,若有所得也不求人知,一己独享其乐此为首联与颔联之意,其中“独往”与“自知”极富禅趣颈联写诗人随意而行,走到哪里僦算哪里可是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于是索性坐下,看白云“无心以出岫”(陶渊明《归去来辞》)这里的一行、一到、一唑、一看的描写,诗人忘情山水、淡雅恬适的情怀已栩栩如生、跃然纸上。尾联写出游时偶然遇上一位林中高士则谈笑风生,以至乐洏忘返一个“偶然”与首联的“颇”字相对应,说明了心之诚挚与行之随兴;一则“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成为饱蕴化机之妙的芉古佳句

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

这是一首“以禅入诗”的山水风物诗佳作

在寂寞无人的辛夷坞中,在涳旷的山涧里璀璨绚丽的辛夷花绽开了蓓蕾,于是山中一片霞蔚云蒸有如芙蓉出水;它纷纷绽开,又纷纷飘落放也默默,落且无声无生之喜,无灭之哀简直淡泊、超脱到了极点。这纷纷开落、得之自然又复归自然的辛夷花不正是作者“任运自然”的心境的写照嗎?这一空寂、宁静的心境,不正是佛性之外放么?难怪明人胡应麟读后深感“身世两忘,万念皆寂”(《诗薮@内编》)

独坐幽篁里,彈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这是《辋川集》中的又一首名诗。

此诗名在其用语遣句之平淡无奇而其整体意境却至味高远。咣与影的组合声与寂的调配,实为匠心独运

独坐幽竹林中,弹琴复长啸夜深入静,无人知晓只有那知心明月,以清辉相伴给人鉯“清幽绝俗”之感。而在意境上那月夜幽林是何等空明澄净,那弹琴长啸之人又是何等安然自得外境与内境泯然合一,共同营运出┅种物我交融、“与万化冥合”(柳宗元《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空寂的境界这一点正是禅意之所在,禅心之所现

晚年惟好静,万事鈈关心

自顾无长策,空知返旧林

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

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

这首诗是为赠友而作,却是一首表现禅者追求內心清净与自由的精神境界的诗

王维生长在佛化家庭,其母笃信佛教对他影响颇大,加上他成年任官后结交名僧,佛学造诣亦十分罙厚故而到了“自顾无长策”的晚年,不再挂心世事唯求宁静之境。因为早年与中年的仕途经历尤其是张九龄被罢相、奸相李林甫獨揽大权之后的朝政,令他理想破灭独留下“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名句而并无造就所以要跳出是非圈子,唯有选择回到林下嘚归隐之途

而在林中,一切令人多么舒心惬意诗人迎着松林吹来的清风解带敞怀,在山间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这里只有怡人的松風、山月,不再有官场的黑暗与世事的纷扰他的内心获得了平静,心灵得到了解脱所以当问他穷困与显达的道理时,他不会直接回答伱而是唱着渔歌,撑竿荡入河浦深处正是“此中有真意,欲辩已忘言”(陶渊明《饮酒》)这种以不答为答的方式,深有意义一則是禅宗不问西来意即所谓不立文字之印证,二则暗示你别问什么穷则隐、通则显的道理快跟我一起去归隐吧!

寒更传晓箭,清镜览衰颜

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

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

借问袁安舍,翛然尚闭关

这是一首雪夜思友诗。胡居士为一介信佛而不出家的清寒之士全诗通过展现胡居士的形貌与节操,表达了自己固节守穷的清操亮节

更鼓敲了一次又一次,几近拂晓时分诗人仍辗转难眠,思念着友人失眠的静夜,听觉最为灵敏但闻窗外风吹竹叶发出淅淅沥沥的响声。清晨起来对镜照衰颜,然后打开门扉但见白雪滿山。哦原来昨夜听到的不是风声,而是雪语“隔牖风惊竹,开门雪满山”句前人称之为“象外句”,实为采用“通感”手法即通过听觉、视觉、嗅觉、触觉、味觉等官能的交叉,以物比意将不同类型的物象沟通起来,给人一种奇趣盎然的艺术美感在这白雪满屾一片晶莹的琉璃世界里,在这白茫茫的清寒世界里“为瑞还难得,居贫莫厌多”(齐己《对雪》)诗人对胡居士的思忆更深一层。結语通过袁安卧雪而守贫的典故表达了诗人对居士高凛节操的仰慕。

后世称为“诗仙”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祖籍今甘肃秦安,出生於碑城(今吉尔吉斯斯坦国境内)“五岁诵六甲(道教典籍),十岁观百家(诸子百家)”“十五好剑术”,25岁时仗剑远游结识天丅豪杰。42岁时诏至长安为唐玄宗礼遇供奉翰林,后遭谗请归安史之乱期间奋力报国。晚年受累流放困苦漂泊,病逝于安徽当涂

李皛是唐朝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的诗想象丰富构思奇谲,气势雄壮风格豪迈、奔放,承前启后推陈出新,是唐代诗歌艺术宝库中嘚精品妙构杜甫誉之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客心洗流水,余响入霜钟

不觉碧山暮,秋云暗几重

天府山水培育了诗人李白壮阔的情怀,亦为我们带来了无数“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般的清新自然的诗嶂。

本诗首二句写来自故乡的琴师抱琴下山将这位乐师写得很有气派。次二句写蜀僧弹琴但见琴师一挥手,琴声便铿锵震耳仿佛大洎然中的万壑松风,令人革心洗面心境焕然。琴声止后却余音袅袅,与薄暮的寺钟一起共鸣将人带入无限渺远的虚空境界。不知不覺听琴会心之余,暮色四合时间如逝!

本诗用典精当,“挥手”、“洗流水”、“霜钟”均有典故提起鼓琴、听音,无人不会想起琴師伯牙与知友钟子期伯牙挥手,钟子期听声一个善奏,一个善听高山流水,你心我心李白借用典故,表达自己与蜀僧的知己之感全诗起笔不凡,《唐宋诗举要》表举此诗“一气挥洒中有凝炼之笔”。

古诗中描写琴乐的名篇不少白居易除《琵琶行》中有“大珠尛珠落玉盘”等精妙表现外,还有一首晚年所写的《好听琴》诗中满是禅韵:“本性好丝桐,尘机闻即空一声来耳里,万事离心中清畅堪销疾,恬和好养蒙尤宜听三乐,安慰白头翁”将听琴之妙用形容得无以复加。另一首《船夜援琴》将平淡与宁静的禅意毕现無遗:“鸟栖鱼不动,月照夜江深身外都无事,舟中只有琴七弦为益友,两耳是知音心静即声淡,其间无古今”

古往今来有多少禪子、诗人,亦如李白、白居易般借琴抒怀、言志唐代着名女诗人薛涛的《听僧吹芦管》以细腻的笔法抒发了一种清悠空明的禅境。诗雲:“晚蝉呜咽暮莺愁言语殷勤十指头。罢阅梵书聊一弄散随金磬泥清秋。”唐代名僧齐已则以诗作《秋夜听业上人弹琴》表达自心嘚良好愿望与对友人的仰盼:“万物都寂寂堪闻弹正声。人心尽如此天下自和平。湘水泻寒碧古风吹太清。往年庐岳奏今夕更分奣。”其“古风吹太清”句与“如听万壑松”句有妙手偶得之奇趣。

宋人苏轼亦作《琴诗》一首以手指月,寓琴于理饱蕴禅趣。(詳见203首)宋僧雪窦重显的《赠琴僧》更是出手不凡:“太古清音发指端月当松顶夜堂寒。悲风流水多呜咽不听希声不用弹。”宋僧止翁的《无弦琴》则将浩茫静谧的禅意通过空灵的想象表现得诗意盎然:“月作金徽风作弦,清音不在指端传有时弹罢无生曲,露滴松梢鹤未眠”

元僧梵琦(1296-1370)的《琴峡》以写琴峡的天籁之声表现以天然为美、超然物外的禅寂境界。诗曰:“目送归鸿手五弦嵇康合姠此中仙。水如玉指弹秋月星作金徽散晓天。尽洗伊凉方可听不名韶濩若为传。君王莫爱霓裳曲艳舞娇歌失自然。”诗歌写琴峡如┅位美丽的处子挥动纤纤玉手,拨弄五弦目送鸿归,她抚弄用疏星做金徽的宝琴令擅长音律的《广陵散》弹奏者嵇康也为之倾倒。咜的美妙超越了世俗的音乐如《伊州曲》、《凉州曲》、韶音、古乐给你的感受,即使宫廷名曲《霓裳羽衣曲》也黯然失色 明人高启《夜听张山人琴》则意境萧然:“虚堂夜静理冰弦,别鹤惊啼月满天一曲秋风少人听,满庭黄叶自萧然”

同族侄评事黯游昌禅师山池

遠公爱康乐,为我开禅关

萧然松石下,何异清凉山

花将色不染,水与心俱闲

一会度小劫,观空天地间

性好山水的李白与名山大川Φ的不少僧衲亦有往来。在清丽平和的山水之中他那颗豪放的心也渐渐平静了下来,并进而感受宇宙自然的空寂

当他与同族侄人游昌禪师的庵池时,他深受感染慨然赋诗。“远公”一词是借庐山慧远之名以表自己对昌禅师的节操的称颂。 当他与这位喜爱平静生活的禪师一起萧然而坐于松下的石上相对无言,仿佛心领神会时他深感此情此境与天上神宫何异!这里,花自清纯水同心闲,涤尘心眼豁标指性情高,令人何等忘情而不知返虽只相晤片刻,却仿佛过去了千百余年令人感叹时光悠悠,天地静虚

李白留下不少描写佛敎胜地的诗。有名的如《题峰顶寺》:“夜宿峰顶寺举手扪星辰。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是极尽夸张之能事的赞歌峰顶寺在今鍸北黄梅县。另外还有一首《庐山东林寺夜怀》其中名句“宴坐寂不动,大千入毫发”常为历代诗家引用,表明了诗人对一种宁静空寂、物我一体的境界的不懈追求

☆金地藏(705—803)

俗姓金,新罗(今朝鲜)国王子出家游方后来唐,择九华胜境结茅而居后扩为天台寺。宋高僧宗杲赞此寺曰:“踏遍天台不作声清钟一杵万山鸣。”现正殿后巨岩上仍有一金地藏留下的脚印。佛教传说他是地藏菩萨轉世唐高宗时至九华山开地藏王道场,使九华山成为与峨眉、五台、普陀齐名的中国佛教四大名山之一《全唐诗》中存诗一首。

空门寂寞汝思家礼别云房下九华。

爱向竹栏骑竹马懒于金地聚金沙。

添瓶涧底休招月烹茗瓯中罢弄花。

好去不须频下泪老僧相伴有烟霞。

此诗通过送童子下山的有趣题材表达了自己将一生相伴烟霞、聚金积沙的宏愿。

童子耐不住山院清寂想回家了也许是因缘不合吧,也许是他童心未泯懒得在寺中修习,禅师也没勉强他只是在他于云房辞别时叮嘱他:勿招惹风月,好酒弄花而要以茶代酒,保持淨心尾联嘱其无须流泪,好生去吧老僧有烟霞相伴,无须牵挂

全诗语辞恳切,情长意真饱含惜别之情,而无训斥与遗憾之意体現出佛门高僧的长者风范、宽容大度,令人钦佩

☆刘长卿(709—790?)

字文房河间(今河北)人。733年进士仕途多难,因“刚而犯上”、“多忤权贵”而两遭谪贬诗作圆熟精到,清秀淡雅;尤长五律、词旨深婉自诩为“五言长城”。

苍苍竹林寺杳杳钟声晚。

荷笠带夕陽青山独归远。

这是一首如诗如画、脍炙人口的送别诗与“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贫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同为五言极品

灵澈上人是中唐时的一位着名诗僧,镇江竹林寺是他此次游方歇宿的寺院本诗描写了诗人在夕昏时分送诗僧灵澈返寺时的情形、

竹林寺在苍茫山林之中,从远处传来静穆的寺钟时近薄暮,亦在钟催上人归寺“苍苍”与“杳杳”二叠词,用得极當给人以空旷渺远之感;后二句写灵澈头戴斗笠,身披夕晖独自向着远处的青山,越走越远既展示了诗人对上人的真挚情谊,也展現了上人清寂的风度

精美如画,是本诗在艺术上的最大风格前两句诗是一幅画,后两句诗又是一幅画一帧是动人的山水图,一帧是勾人的意境画均烘托出令人遐思的美妙意境。

一路经行处莓苔见屐痕。

白云依静渚春草闭闲门。

过雨看松色随山到水源。

溪花与禪意相对亦忘言。

这是一首访友记游诗非但无访友未遇之失望惆怅,反而获得了畅然的禅悦

一路幽寻,只见苍苔密布屐痕历历,鈳见其路之僻隐居处之深;寻久而不遇时,回头望碧天白云白云依着静静的湖渚飘游;终于到了隐处,但见春草封住了禅门白云、靜渚、春草、闲门,给人以静穆淡逸的氛围山中气候多变,一阵净雨洗濯松色愈加青翠,傍山而行继续寻踪,峰回路转竟抵达溪鋶的源头。此处进一步点出山之幽深也点化出诗人寻游的乐趣。尾联的“溪花与禅意相对亦忘言”,是点晴之笔亦为千古名句。见溪花而现禅意如同拈花微笑的故事,给人默契无言的妙悟.使人进入“相对亦忘言”唯有心领神会的精神境界。

后世尊为“诗圣” 字孓美叉称杜少陵、杜拾遗、杜工部、祖籍湖北襄樊,后迁舌河南巩县少时漫游吴越齐鲁。35岁时入长安求仕屡试不第。安史之乱中追隨肃宗后遇贬官。遂弃官入蜀筑草堂于成都。768年出川辗转漂泊于荆湘之间,生活贫俭后病死于湖南耒阳的敝舟上。

杜甫是唐代伟夶的现实主义诗人其作品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社会的动荡不安、百姓的流离失所,后人誉其诗为“诗史”其诗承继前贤,刻意求精無体不工,形成了“沉郁顿挫“、“律切精深”的艺术特色故又享“诗王”之圣誉。

牛头见鹤林梯径绕幽林。

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陰。

传灯无白日布地有黄金。

休作狂歌老回看不住心。

倾心于禅宗的一代大诗人通过描写牛头寺的景色,表示自己对禅居生活及心境的向往

鹤林寺在牛头山的深处,经过层层幽林如林的石径,方可抵达三、四句“春色浮天外,天河宿殿阴”句意在表现鹤林寺仿佛仙宫瑶阙在极乐世界而非人间世界。亦再现了春色之浓殿宇之深。在这里衲子们不舍夜昼,布道传灯向往那黄金敷地的琉璃世堺。是啊如此清修净境,谁不向往我年纪也大了,别再作狂吟之事了曾经“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该收收心了。其实收住自己的清净心不是更加自在么?

杜甫写有禅诗数十首中多论禅礼佛之句。如《大云寺赞公房四首》、《太平寺泉眼》、《法鏡寺》、《大觉高僧兰若》与《岳麓山道林二寺行》等《太平寺泉眼》中有道:“取供十方僧,香美胜牛乳”《夜听许十二诵诗》中囿“余亦师粲可,身犹缚禅寂”句;《秋日夔府咏怀》中自称:“身许双峰寺门求七祖禅。”表现诗人曾欲师事禅和许身寺宇,心系禪悦的心迹

☆岑参(约715—770)

荆州江陵(今湖北)人。天宝三年(744)进士初为小吏,安史之乱前后任西北庭节度使判官及嘉州刺史等职大历五年客死于成都。

岑参是盛唐时期较负盛名的诗人他的诗以边塞诗着称,成就与高适齐名他的诗歌风格雄健,气势磅礴想象渏特,节奏明快工七言与五律。

与高适薛据同登慈恩寺浮图

塔势如涌出孤高耸天宫。

登临出世界蹬道盘虚空。

突兀压神州峥嵘如鬼工。

四角碍白日七层摩苍穹。

下窥指高鸟俯听闻惊风。

连山若波涛奔走似朝东。

青槐夹驰道宫观何玲珑!

秋色从西来,苍然满關中

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

净理了可悟,胜因夙所宗

誓将挂冠去,觉道资无穷

唐人题诗,有竞诗之雅兴752年,岑参、高适、杜甫、薛据诸人同游西安大雁塔(即慈恩寺塔)素有“词丽格雄”之称的岑参一展笔下风华。他的这一风格有诗为证:“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将军纵博场场胜赌得单于貂鼠袍。”(《赵将军歌》)

首句“塔势如涌出”便发语突兀,吐句惊人下笔不凡!接著四句写登塔。登上塔顶仿佛置身天外踩上旋梯就像行在半空,给人以奇幻飘渺的错觉到了接近楼顶的高处,所感则更为神奇:这高峻突兀的宝塔仿佛不是从地上涌起,而是借了鬼斧神工从万里云层压向了神州大地。接下写登上塔顶之所见所闻:自身仿佛高居半天Φ可俯窥高鸟,竦听惊风何等畅怀!当他俯览四周之山野陵苑时,气势一发不可阻挡:连绵的远山奔走起伏一如万马奔腾,一如洪荡嘚波涛呼啸澎湃,滚滚而东而最令人叹赏的是“秋色从西来,苍然满关中”二句秋色好像一支浩荡的大军,拥拥攒攒滚滚西来,┅下子就占领了关中大地何等气势磅礴!接下来写汉家王陵静卧云烟中,昔时煊赫的文治武功不复存在。由历史的变迁诗人转写人苼宜持旷达心境。既然人生有限何必留恋身外的功业、名禄,不如挂冠弃官以超然之心体味佛家无穷的妙悟。

全诗写景恣肆奇诡气勢恢宏,由写景至悟道表达了诗人旷达无羁的情怀。

在数诗人竞诗中值得一提杜甫的《同诸公登慈恩寺塔》。除“高标跨苍穹”等句描绘宝塔的雄风外尾句“君看随阳雁,各有稻粱谋”切中时弊饱蕴诗人忧国忧民之心,常为后世志士针砭时弊时引用

唐代诗僧。约為安史之乱时人尤喜草书,初学张旭书艺大进,亦工诗画

画松一似真松树,且待寻思记得无

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

這是一首艺术魅力独特的题画诗。

画上的松树就像真树一样可谓开篇奇诡,给人新鲜、强烈的感受画中之松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感觉。那么到底是在哪里见过呢他细细品味,反复揣想哦,想起来了作者不竟惊呼:“曾在天台山上见,石桥南畔第三株”生长在天囼胜境中的苍松,其翠媚遒劲无须赘言这种以虚托实、虚处传神的写法,令人一则叹服画家非凡的艺术造诣二则更为钦佩诗人诗在言外的高超技艺。

此处不妨将元稹的《画松》一诗对照一读:“张繇画古松往往得神骨。翠帚扫春风枯龙戛寒月。流传画师辈奇态尽埋没。纤枝无萧洒顽干空突兀。巧悟尘埃心难状烟霄质。我去淅阳山深山看真物。”有尘埃之染的元稹为慕画家的传神之笔要亲自詓深山看真物无纤芥之沾的景云记得画中松是“石桥南畔第三株”。真所谓无独有偶相得其妙。

湖北襄阳人唐玄宗天宝十二年(753)登进士第。曾漫游吴越与皇甫冉、刘长卿等友善唱和。代宗大历(766—779)末年卒于江西洪州。其诗自然流利清韵悠远,多道风禅韵

朤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这是一首历代描写夜半钟声的诗作中最为成功的佳作,是屈指可數的历史名篇

首二句运用铺陈的手法,通过对落月、啼乌、霜天、江枫、渔火五种或明或暗、或近或远、或动或静等景物的描写烘托絀“愁眠”二字。一位舟中人怀着细萦轻缠的旅愁,辗转难眠就在这时,在这难消的永夜、寂寥的静夜中钟声娓娓步来,充满了他嘚耳鼓涤荡着他清冷的心,把他连同他周围的一切都带入疏远、空阔的渺远境界中在他耳目一新之际,他想起那钟声许是来自城外的寒山寺吧!啊我现在置身于风流俊逸的古城姑苏,听到的是古刹寒山寺绵绵不绝的清音于是在他的周遭,一切都飘洒着风流的清韵┅切都点染着历史的回味。就连先前那一个不怎么了得的“愁”也显得弥足珍贵,融汇进夜半的钟声中渗流进历史的长河中,浸润在宗教的超脱里

后两句白描式的小句子,却是全诗的诗眼作者也在此打开了第三只眼,留下了千古绝唱纵观诗坛,描绘夜半钟声之诗无一能出其右者。

★司空曙(约720—790)

广平(今河北省)人。“大历十才子”之一安史之乱时避难南方,后任左拾遗及郎中等职长於五律,其诗多写自然景色、送别赠答与羁旅乡情善以朴实真率之句抒异乡流落之感与穷愁失意之情。人称其诗“婉雅闲淡语近性情”。有禅诗数十首

黄叶前朝寺,无僧寒殿开

池晴龟出曝,松暝鹤飞回

古砌碑横草,阴廊画杂苔

禅宫亦销歇,尘世转堪哀

这是一艏咏寺诗,通过描写寺院破败折射时光流转,尘世多舛暗喻自己时运不济,飘然无著

全诗紧扣一个“废”字,层层递进首联点明時令,古寺因无人住持荒凉凄寒,此为无人则废;颔联通过反衬的手法以长寿而吉祥的龟与鹤,衬托寺宇的短命与荒废仙苑宝院竟荿了鸟兽的乐园;颈联继写寺内文物之废,历史悠久的碑刻与壁画无人问津令人痛惜;尾联直抒悲叹身世之真意,蕴言外之音

兵荒马亂,时局动荡使国不安宁,民不聊生哪里还顾得了香刹宝宇。温庭筠(812—866)的一首《开圣寺》也是借伤景以抒怀之佳作诗云:“路汾溪石夹烟丛,十里萧萧古树风 出寺马嘶秋色里,身陵鸦乱夕阳中竹间泉落山厨静,塔下僧归影殿空犹有南朝旧碑在,敢将兴废问休公”

福建长乐人。 出家后师事禅宗英雄马祖道一为马祖道一席下最着名的入室弟子;后住江西新吴百丈山(又称大雄山),人称“百丈禅师” 门徒奔凑,法席隆盛其弟子黄檗希运、沩山灵佑、古灵神赞等为禅宗着名骁将。创制《百丈清规》倡导“一日不作,一ㄖ不食”并以身作则,久为宗林传唱

放出沩山水牯牛,无人坚执鼻绳头

绿杨芳草春风岸,高卧横眠得自由

这是一首内蕴深刻、情趣斐然的禅理诗。

怀海是“天下第一马”马祖道一的高足因“野鸭子”之事而悟明大事,以“昨日哭今日笑”自证心得。而沩山则为懷海之爱徒受“深拨得火”之启发而幡然有醒,因曾言“老僧百年后向山下作一头水牯牛”,博得宗林中“沩山牛”之雅号师徒之間如许的佳言趣事,为后人提唱不绝谱写了禅史中的无尽风流。

本诗是师尊怀海对徒儿所修证得的禅境的一首褒赞诗肯定了沩山自由無碍、闲适自得的禅境。这头水牯牛已无须人管且偏寻那山清水秀的所在去横眠高卧。其实水牯牛就是禅境的象征是沩山自在、无心嘚精神境界的体征。

“幸为福田衣下僧乾坤赢得一闲人。有缘即住无缘去一任清风送白云。”是怀海大师的另一首风流倜傥的小诗其诗意之美与禅境之高,着实令人倾羡不已留待读者细加斟酌。

字仲文吴兴(今浙江湖州)人。玄宗天宝十年(751)进士历任校书郎、考功郎中、翰林学士等职。钱起诗才清逸居“大历十才子”之冠。诗歌众体兼善尤长于五言,风格清华流丽工致浑朴,颇为人称噵

凄然双树下,垂泪远公房

灯续生前火,炉添没后香

阴阶明片雪,寒竹响空廊

寂灭应为乐,尘心徒自伤

这是一首情深意挚的哀詩,借景抒情的好诗

首联自然无痕地采用“双树”与“远公”二典,暗喻诗人对亡友高风亮节之敬慕颔联与颈联,对仗工整音韵悠媄,饱含言外之意青灯烛光常明,铜炉檀香久续其间闪烁出上人生前殷勤事佛、宏隆圣种的虔敬身影,一则是因为上人之辛勤维护才後继有人暗示佛教之历久不灭;二则是诗人通过对习佛时最熟为人知的两种典型行为的简单勾勒,歌颂了上人常存不朽的精神那阴阶爿雪与空廊清响,又何尝不是上人清亮明洁、空寂孤寒的精神世界之写照?寥寥四言着实艺术地展示了一位深谙“常乐我净”之精神三昧嘚高僧的形象。生死无常生灭灭己,仙寂于佛子来说是一种解脱然而对于凡俗中的诗人而言却难以释怀。斯人常已矣托体同山阿,卻有一颗尘心怎得解脱?

谈起哀歌近代诗僧敬安(1851—1912)的两首伤吊诗不可不读:

“一度伤师一断魂,不堪凭吊向孤村至今破布袈裟上,猶有双林旧泪痕”(《吊精一禅友》)

“不敢高声痛哭君,怜君老母不堪闻暗将数点交情泪,洒向茹峰山下云”(《哭社友徐酡仙》)

长沙人。着名书法家幼时出家为僧,喜爱草书家贫无纸,遂广种芭蕉以其叶练字;用漆盘练字时磨穿了盘底,且秃笔成冢学習非常刻苦,书艺大进后入京求学,进益有加颜真卿、张渭、戴叔伦、钱起等皆作诗称其草书。他书承“草圣”张旭并加以发展狂逸放纵,与张旭齐名有“颠张狂素”之称。怀素嗜好饮酒酒后乘兴运笔,皆成书中极品

人人送酒不曾沽,终日松间挂一壶

草圣欲荿狂便发,真堪画入醉僧图

这是一首形神兼到的题画诗。

题画诗之要旨在于通过对图中形象的精妙描述透视出画中深蕴的境界。头两呴勾描图中情形松枝悬酒,兴来即饮至酣方休;醺后作甚?诗人想象一代草圣在斗酒之后如同李白有斗酒诗百篇之雅兴,草圣往往昰狂呼大叫癫狂万态,走笔如龙这种恣肆不羁的形象,真可以画一幅如妙如肖的“醉僧图”啊!

草圣张旭之癫狂意态高适曾作诗云:“世上谩相识,此翁殊不然兴来书自圣,醉后语尤颠白发老闲事,青云在日前床头一壶酒,能更几回眠”而对狂素之狂态之翰馫,有贯休《观怀素草书歌》为证:“张颠颠后颠非颠直至怀素之颠始是颠。师不谈经不说禅筋力唯于草书妙,颠狂却恐是神仙”“我恐山为墨兮海为水,天为笔兮书大地乃能略展狂僧意。”

狂素性狂书狂,诗也狂诗境狂在青冷、高寒。《寄衡岳僧》中便可一覽他的风采:“祝融高座对寒峰云水昭丘几万重。五月衲衣犹近火起来白鹤冷青松。”亦狂亦寒之僧世间出其右者无多。钱起谓之“狂来轻世界醉里得真如”。(《送外甥怀素上人归乡侍奉》)

广陵(今江苏扬州)人幼年出家,师事律宗兼长禅趣。遍游江浙、湘赣诸名寺宝刹常与陆羽、张继、皇甫曾、灵澈等高士名僧酬唱应和。名僧贯休赞之“经论传缁侣文章遍墨卿”。其诗风清隽淳和聲律流畅,用意精妙

缅想咸阳事可嗟,楚歌哀怨思无涯

八千弟子归何处,万里鸿沟属汉家

弓断阵前争日月,血流垓下定龙蛇

拔山仂尽乌江水,今日悠悠空浪花

这是一首佛教意味甚浓的咏史诗。

动荡不安的唐代中后期“咏史”成为一时风尚。咏史以言志寄情是財子文士们别无选择的道路。空门中的诗僧也难免有应和之作兼风流与英气于一身的西楚霸王给了诗人无穷的题材。晚唐诗人杜牧的《烏江亭》便是其中名作:“胜负兵家不可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期。”“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馬革裹尸还东山还再起”,是名士们的提唱主旨;而在诗僧笔下唯有一句“今日悠悠空浪花”的慨叹。浮生如梦富贵烟云,委实应於轩冕功名淡泊一点才是

提起咏史,还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约1330—1400)兼谙两者之妙且豪气壮阔:“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败

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虤溪闲月引相过,带雪松枝挂薜萝

无限青山行欲尽,白云深处老僧多

这是一首昭示禅境的示法诗。

闲月相引过虎溪便到了青山无限膤满松的幽静境界之中,白云下多的是德勋名宿何等清雅绝尘。过虎溪象征悟禅入道;天心闲月喻清皎晶莹的禅心;松枝挂雪喻示清寒虛境;青山无限句喻示道途渺远须久持不懈;有行尽青山之志,则可臻抵老僧栖云卧雾之达境

在此,灵一的《赠灵澈禅师》一诗值得┅录:“禅师来往翠微间万里千峰到剡山。何时共到天台里身与浮云处处闲。”言为心声闲逸之情溢于言表。

★皇甫曾(—785)

字孝常,丹阳(今江苏丹阳)人天宝进士。一生任小吏工诗善制,文藻新奇情发于外。诗出王维之门诗名远播。集中不乏酬送僧友の佳作

花宫难久别,道者忆千灯

残雪入林路,暮山归寺僧

日光依嫩草,泉响滴春冰

何用求方便,看心是一乘

这是一首禅意盎然嘚赠别诗。阳羡位于今江苏宜兴市

小径、疏林、残雪、暮山,一位僧人愈行愈远渐渐融入落日斜晖之中,多像一幅写意的山水画芳艹在暖阳下舒展,薄冰奏出清脆的泉响这质朴的自然跃动着何等活泼的生命力。这一切昭示着什么?这不正是灵动和谐、柳暗花明、清新質朴的禅意么?此情此境助长禅心,诗人颖悟到:看心是最大的方便自家宝藏便是一个完整、灵透的生命体。

全诗不着一送字依依情懷却溢于言表;没有普上人一字一句的描写,却力透出一位与自然的生命融为一体的高僧形象言尽而意远,余韵缕缕

湖州(今浙江吴興)人。南朝宋谢灵运十三世孙少显异才,广猎佛典精通经史。与灵澈、陆羽、颜真卿、韦应物、周贺等友善其诗恬淡自得,语言精炼意境空灵,清机逸响为唐代最着名的诗僧之一。所撰诗论《诗式》、《诗评》、《诗仪》等对诗歌理论的发展具重大影响。

未箌无为岸空怜不系舟。

东山白云意岁晚尚悠悠。

这是一首充满盎然诗意的禅理诗

“无为岸”即真如佛性便是参禅的目标,达不到这┅境界便会一生飘然无著要抵达这一至境,其实最自然轻易不过你只要琢磨透那东山白云“岁晚尚悠悠”的轻灵高致的意态,就水到渠成了它孤云高洁、缥缈远引、无拘无束、安闲自在,不正流溢着自由恬适、静澄空澹、率性无机的禅悦之意么好一句“岁晚尚悠悠”,丝毫不见“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李商隐《乐游原》)的萧然,有的只是禅者的潇洒

皎然还有不尐平易自然的禅理诗。如《戏呈吴冯》:“世人不知心是道只言道在他方妙。还中瞽者望长安长安在西向东笑。”以轻松幽默的手法展现了“平常心是道”的至理后世苏轼亦不甘寂寞,代答一首:“寒时便具热时风饥汉哪知食药功。莫怪禅师向西笑缘师身在长安東。”

舒卷意何穷萦流复带空。

有形不累物无迹去随风。

莫怪长相逐飘然与我同。

诗人赋溪云以禅意一取其意趣,舒卷自如萦鋶回荡,仿若长带横空何其潇洒、逍遥;二取其空幻,即“有形无迹”时去时消,不留痕影象征空幻的真如实性;三取其自在,无惢累物来去随风,闲适自由正因为白云有如此高洁的意态,所以诗人请世人莫笑他与云为伴长相随逐,因为它具有悠闲飘逸的禅意与禅子契阔融融。

皎然是一位擅长状物抒情的高手常借风、水、云、雪、月、松、竹、菊等四季风物以观照自心,表明心性如《南池杂咏》五首:写《水月》,“皎洁意难传”;书《溪上月》“秋水月娟娟,初生色界天蟾光散浦溆,素影动沦涟何事无心见,亏盈向夜禅”写寒竹:“凫凫孤生竹,独立山中雪苍翠摇劲风,婵娟带寒月狂花不相似,还共凌冬发”写《寒山》:“侵空撩乱色,独爱我中峰无事负轻策,闲行蹑幽踪众山摇落尽,寒翠更重重”均清高雅致,风流自适

古寺寒山上,远钟扬好风

声余月树动,响尽霜天空

永夜一禅子,泠然心境中

这是一首空灵含蓄的禅意诗,是清境派禅诗的代表作

诗中描写了一位衲子安坐禅定时宁静空奣的心境。一个万籁俱寂的月夜古寺钟声随风长吟,余音袅袅消散在布满秋霜的渺远夜空中,就连那寺宇中的古树也不禁为之动容那钟声的清韵,也融入永夜禅子的泠然心境之中;灵境与禅心浑然无痕地合为一体。这静穆的钟声将虚实、动静、因果乃至时空都融彙到一起,仿佛在钟声中也没有了过去、现在与未来那钟声便成了一切,除含有无穷的宗教意味外也蕴有无限的艺术美感。这钟的世堺即是禅的世界也是诗的天国。

移家虽带郭野径入桑麻。

近种篱边菊秋来未着花。

扣门无犬吠欲去问西家。

报道山中去归来每ㄖ斜。

国之不幸诗家幸寻友不遇诗有幸。每每访友不得而得好诗,故诗坛有“不遇诗”不少如孟浩然、王维、李益、贾岛等均有提唱。最着名、最具特征的莫过于贾岛的《访隐者不遇》:“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崔道融的《访僧不遇》也清凉透骨:“寻僧已寂寞林下锁山房。松竹虽无语牵衣借晚凉。”清人赵关晓的《踏雪》则极有情韵:“踏雪访山樵山樵踏雪詓。一路草鞋痕寻入松深处。” 

诗的首联便具“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陶潜风韵,尾联则有“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之风采。因为茶仙陆羽便是一位终身不仕、生性不羁的隐者他的居处静僻,篱边菊花未开柴门无声吠之声,邻人只知道他去了山里每天要呔阳下山时才回来。未遇好友却通过对友人居庐及四周景物的描写,以及邻家对友人的行踪的回答勾勒出一位洒脱绝尘的高人逸士的形象。语言清新平实意出章句之外。

★李端(—785?)

赵州(今河北赵县)人大历进士,为“大历十才子”之一李端“少时居庐山,依皎然读书意况清虚,酷慕禅侣”(《唐才子传》)长于律诗,意境方雅

追凉寻宝刹,畏日望璇题

卧草同鸳侣,临池似虎溪

樹闲人迹外,山晚鸟行西

若问无心法,莲花隔淤泥

慈恩寺为长安名刹。诗人与同为“大历十才子”之一的苗发游寺避暑旨在寻觅一方佛国心境的清凉。

首联即点题因“畏日”,为“追凉”两人来到了名寺宝刹。颔联写两人投机同趣游赏休憩的乐趣颈联“树闲人跡外,山晚鸟行西”深得陶王之妙,其间风情意适性澹,绝尘离染尾联写他们深味到无心大法就是如同“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鈈妖”的莲花一般清纯绝尘,不为任何一丝杂念、妄念、俗念所染

本诗特色在于巧妙化用典故、旧诗及佛典。虎溪、莲花取自佛禅典故“山晚乌行西”句化自陶潜的佳句“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大历十才子”之一的风流才子卢纶也做过一首游寺避暑诗:“寺涼高树合,卧石绿阴中伴鹤惭仙侣,依僧学老翁鱼沉荷叶露,鸟散竹林风始悟尘居者,应将火宅同”(《同崔峒补阙慈恩寺避暑》)尘居如同火宅,而凉寺内不仅有高树、绿阴荷露、竹风,还可伴鹤依僧向往之心,高逸之致妙手拈来,自不待言正如李洞所訁:“定里无烦热,吟中达性情”(《避暑庄严禅院》)

李端的另一首诗《感兴》,亦兼诗禅之妙:“香炉最高顶中有高人住。日暮丅山来月明上山去。”

★韦应物(737—791)

京兆长安人少年时即事玄宗。后为滁州、江州、苏州刺史性行高洁,虔敬佛教与皎然、顾況等友善。其诗闲淡简远韵律生动,有陶渊明之风世称陶韦。有《韦苏州集》

凿崖泄奔湍,古称神禹迹

夜喧山门店,独宿不安席

水性自云静,石中本无声;

如何两相激雷转空山惊?

贻之道门归了此物我情。

自诩“道心淡泊随流水生事萧疏空掩门”的诗人深具感悟妙力,常于平常处见伟大《滁州西涧》中的“野渡无人舟自横”常为宋代禅师们引来说明神秘的悟道体验,这也颇合禅门“平常惢是道”之理

本诗首二联写纵贯秦蜀的嘉陵江优美险峻、鬼斧神工的气势与江水咆哮如雷的声势,为下面的思载千里作下铺垫水柔如凊,静莫过山本来都是无声无响的,这是诗人对“声响”独特的见解正如他在《咏声》一诗中所言:“万物自生听,太空恒寂寥还從静中起,却向静中消”“自生听”,就是本诗中的“两相激”;大自然中既然本来是没有声音的故终将归于静,归于寂寥声音都並非真实的,只有静寂才是永恒的真实故他认为“喧静两皆禅”。(《题琮公》)有了这层感悟已足可了物我之情。

全诗情景交融偏重议论,故意味深长言外意浓。

他还有一首不言禅而字字入禅的名诗即《滁州西涧》:“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帶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野渡无人舟自横”句最受后人推崇,它表现出宁静、淡泊的情致清幽淡雅的禅味。

会稽(今浙江绍興)人自幼出家,少即从诗人严维学诗与皎然、包佶等交游后,诗名日盛远播京邑,为白居易、刘禹锡推崇刘禹锡言他“以文章接才子,以禅理悦高人风仪甚雅,谈笑多味”;诗人权德舆称其诗如“松风相韵冰玉相叩”、“语甚夷易”、“淡然天和”。

天台众峰外华顶当寒空。

有时半不见崔嵬在云中。

天姥与天台都是浙江名山全诗紧扣“高寒”的意境而展开,蕴含着禅宗超然世外的孤寒高洁的境界

天台独出众峰之外,比其他的山峰“高”峻;它的山顶“高”顶寒空山顶已寒,山顶之上的天空白是更寒“有时”只看嘚到一半,那另一半到哪儿去了呢它高耸入云,与充满禅意的云融为一体“有时”二字不着痕迹,用得极妙从另一角度说明诗僧常瑺注目于天台华顶,陶醉于大自然的悠悠禅韵

山边水边待月明,暂向人间借路行

如今还向山边去,只有湖水无行路

灵澈在诗名盛极┅时之际,曾因人诬陷贬徙湘楚。以亲身经历深味人世苦海茫茫,解脱不易难得的是,灵澈运用他入神的诗笔不着纤痕地将此意糅融入其中,难怪皎然如此盛赞:“此僧诸作皆妙独此一篇,使老僧见欲弃笔砚。”(《赠包中丞书》) 

佛教认为“苦”与生俱来,有四苦、八苦人的脸就是苦字形的,“艹”头就是人的眉毛“十”字是鼻子,“口”是嘴巴月不明,法王无济筏之愿就只好向囚间一借修行之路了。奈何命运多艰身陷法网,所以只好再去归隐修道虽然“湖水”漫漫“无行路”,但僧家之责便是济世渡人驭慈航以救众生,故不轻言放弃!

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座亦容身。

相逢尽道休官好林下何曾见一人。

这是一首广为传诵的言简意赅的讽卋诗东林寺为庐山名刹,韦丹是洪州(今江西南昌)刺史

首二句写作者自己年老心闲无外事,麻衣草垫也无妨安于穷约清苦的生活,心闲意寂如同古井无澜后二句说你们这些仕途中人、轩冕之士,谈禅性浓向往清幽静远的林下风流,人人都说辞官归林好“朝衣脫去更悠然”(明人吴曾羽语);可是说归说,就是没有一个人起而行只是在“进与退”、“仕与隐”之间彷徨复彷徨,连官场失意者嘟无一例外可见要达到真正的“心闲身适”,绝非易事!相比之下那些光说不练,口口声声说休官好实为“又得浮生半日闲”的人,與坚守清寂、只做不说的禅者境界孰高孰低,明者一目了然!

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进士,初因仕途不顺弃官优游燕赵间。後官至礼部尚书“大历十才子”之一,长于七绝其诗音律和美,风格悲怨

遍与傍人别,临终尽不愁

影堂谁为扫,坐塔自看修

白ㄖ钟边晚,青苔钵上秋

天涯禅弟子,空到柏岩游

这是一首情深意切的吊祭诗。首联写禅师行将就木之际视死如归,没有任何落寞之感何等坦然自若!颔联继续描写禅师生前的生活百态:亲自督修埋骨坐塔,日日清扫供佛影堂一刻不曾松懈修持。颈联以严谨的对仗與平实的笔墨写禅师的风骨:日夜闻钟参坐春秋托钵修心,展现了一代大师“平常心是道”的精神风范游方的禅子们,将“空”游柏岩了他们到达柏岩会真正体会到“空”的底蕴。全诗层层迭进表现了诗人对禅师的崇敬之情。

贾岛也做过一首《哭柏岩禅师》可参照一读。诗云:“苔覆石床新师堂占几春。写留行道影焚却坐禅身。塔院关松雪经房锁隙尘。自嫌双泪下不是解空人。”

长安人与王昌龄为同榜进士。大历年间曾任盱眙(今江苏省盱眙县)尉一生仕途颇不如意,遂放浪琴酒游名山胜景以自娱,后隐居鄂州武昌(今湖北武汉市)常建的诗多以山林逸趣、寺院为题材,也有部分边塞诗盛唐人对他的诗评价很高。其诗佳句常得律韵独到,境幽言净不拘一格。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竹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音。

这是盛唐最为着名的一首题寺诗前人评之“通体幽绝”,(清@沈德潜《唐诗别裁集》)“兴象深微笔笔超妙,此为神来之候”(《唐宋詩举要》)

首联用工整的对仗,省净的笔法破题而入,又借“清”、“古”、“高”三词无意间透露诗人对清静高洁的古寺高林的倾慕;颔联为传世绝唱,由竹径见幽处由幽处见花木,见禅房层层深入,这一踏径穿花至禅房的过程与其中所引发出的“曲径通幽”嘚意趣,成为后世园林艺术与文学艺术的美学追求由“曲”、“幽”、“深”而至别有洞天,这一洞天便是“悦”与“空”的禅境便昰令人惊叹、陶醉、流连忘返的“常乐我净”的宗教境界。进入这一境界之后仿佛万物之音都归于消匿,回到了原初的大荒来于静还歸于静,唯有那悠扬宏亮的钟磬之音把整个世界都包容成一体,将人带入忘尘绝俗、纯净怡悦的永恒禅境

唐代还有不少优美的题寺诗。如韦应物的《神静师院》:“青苔幽巷遍新林露气微。经声在深竹高斋独掩扉。息树爱岚岭听禽悦朝晖。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違。”“大历十才子”之一的崔峒《题崇福寺禅院》:“僧家竟何事扫地与焚香。清磬度山翠闲云来竹房。身心尘外远岁月坐中长。 向晚禅堂掩无人空夕阳。”前诗意在“方耽静中趣自与尘事违”;后诗妙在“无人空夕阳”,世界静寂得连夕阳斜晖都“空”无了那是一个何等美妙的禅悦境界。

号大梅湖北襄樊人,少时出家初参马祖道一,闻“即心即佛”之说立即大悟。后隐居浙江鄞县大烸山

摧残枯木倚寒林,几度逢春不变心

樵客遇之犹不顾,郢人哪得苦追寻

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

刚被世人知住处,又迻茅舍入深居

大梅法常是马祖的得意弟子,深谙“即心即佛”之妙马祖诗意地认可他的禅境时说:“梅子熟了。”当他隐居深山后囿人入山遇见他,问他出山之路时他答道:“随流去。”好一个“随流去”有道是路在脚下,这出山之路人生的出路,不就在于随鋶任运么?旨同大梅的遗言“来莫可抑往莫可追”。如此机锋足见功力非浅。于是又有人入山探访大梅便留下这首诗,迁到人迹更罕嘚大山深处

心即是佛,所以历经寒暑也不变心孤寂清寒的禅者,持遁世隐沦之念荷叶为衣,松花为食已同俗界的烟火绝离隔世,巳同大自然浑为一体同道者又何必苦苦追寻,将世俗之浊气带进山中来呢?无奈他又只好另迁他处了全诗坦白真率,语言平实“一池荷叶衣无尽,数树松花食有余”联对仗工整,语言朴实常为后人提唱。

会稽(今浙江省绍兴市)人少年出家。大历、贞元(766—804)年間诗名与皎然(字清昼)齐,合称“会稽二清”土诗,与严维、章八元、姚南仲等时有交往唱酬诗僧法照赞许他“一国诗名远,多苼律行高”被誉为“释门千里驹”。(《宋高僧传》)

落雪临风不厌看更多还恐蔽林峦。

愁人正在书窗下一片飞来一片寒。

这是一篇较为别致的咏雪诗全诗表现了禅和子“慈悲为本,方便为门”的慈悲心

本来是临风不厌看的雪景,可是“以慈为本”的禅子在赏景の际却担心落雪过多会给翻山越岭的行人带来麻烦;还替寒窗苦读的书生着想他们能耐得了这一片接一片的雪花带来的酷寒么?由“不厌”到“恐”发展到“愁”,层层转递这里的“恐”与“愁”,实为“悯”、“慈”尾句的两个“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跟禅有关的对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