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需要坚持养成哪些好工作习惯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我的图书馆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
进入本文的正题之前,先讲一段从广播中听来的励志故事。有人也许会将此看做鸡汤式的励志故事,有人却将它铭记心中,时时践行。
中国杰出小提琴演奏家吕思清
4岁,开始学琴。
8岁,被中央音乐学院破格录取。
11岁,被世界著名小提琴家耶胡迪·梅纽因选到英国他创办的天才音乐学校学习。
17岁,即参加成人比赛,一举拿下国际小提琴艺术最高奖——意大利帕格尼尼国际小提琴大赛金奖,打破11年无人得到金奖的记录,成为荣获该奖的第一位东方人。因此,他被国际权威音乐杂志誉为难得一见的天才”。
当一家国际著名媒体采访吕思清时,言及意大利帕格尼尼作为著名的魔鬼小提琴家,以他名字命名的比赛演奏技巧高超、演奏曲目难度大,询问他是因实力取胜还是依靠运气呢?他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1987年他去意大利参赛过程中遭遇的一系列不顺的故事。因为天气等意外因素,去罗马途中充满了艰辛。几经辗转,在空中飞了三、四十个小时后,他们终于抵达罗马,入住酒店后,他为能立即出去吃一顿热乎的大餐而欢呼雀跃。这时,老师告诉他:“这一路上,你的手指已经有三、四十个小时没动过琴了,这样一定会影响你的比赛成绩,现在赶紧练练。”吕思清于是饿着肚子,只得拉了两个小时的琴,才出去吃饭。我为此深深触动。
吕思清在采访中说到:“一个人是否能够成功,职业上的天赋只是一部分,情商的高低对一个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情商主要指人在情绪、情感、意志乃至承受挫折等方面的品质。想要获得成功,就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甚至更多的努力。”
超常的实力往往来源于苛刻到近乎痛苦的修炼。无论如何,吕思清每天都有一个雷打不动的项目,那就是他每天都要拉3-4个小时的琴。“成功不在一时,而在一世。”这是他的座右铭。成功中的快乐与痛苦是辩证的关系,一个顶尖人才在人前有多辉煌,他背后就要承受多大的痛苦。
这故事给我带来了极大的启发。虽然吕思清对我们普通人来讲,是天才般的存在,根本没有可比性。但有一个事实是:不论是谁,想要赢得成功,必须做到持之以恒的坚持与付出,除此之外,别无他途。
想起我自己的过去,初中的时候,我很喜欢书法,曾经满心热乎了一阵子,后来就再没写过一个毛笔字。从高中开始,我爱上阅读,但当时高中虽有一个图书室,好像对学生从不开放,于是我最多也就读读语文课本和一些借来的零碎小说。上了大学,进了知识的殿堂后,我满心狂喜,对未来充满了希望。我常常是个想象的巨人、行动的矮子,大学有着极为丰富的书籍与资源,可我每次从图书馆借来10本书,然后锁到柜子里,一个月到期后就不得不叹息着还回去了,如此屡不悔改。
做一件事情,很多人常常难以坚持始终,半途而废。可惜不说,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我们一直以为要做到长久的坚持,强大的意志力是必要条件。当我读了《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后,忽然间感到一切都豁然开朗了,我终于明白了自己过去为什么没能做到坚持下来的根本原因。
意志是让人感到痛苦的坚硬“顽石”,我们为了达成一些目标,碍于意志的“面子”,常常跟自己做起了敌人,千方百计地为难、呵斥自己,苦撑下去。但《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却为我们揭示了最核心的道理。
作者在这本书中告诉我们,造成我们凡事只抱着三分钟热度的罪魁祸首叫做“习惯引力”。习惯引力类似地心引力,具有阻碍人们形成一个习惯的强大阻力。而且,习惯引力包括两方面:“对抗新变化与维持现状。”
为什么你不能坚持
习惯是人对外界刺激做出的无意识的反应(条件反射式反应)。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有95%的行动是在无意识中进行的,而大部分的无意识行动都是通过习惯产生的,由此可见习惯的重要性。
另外,对多久能养成一个习惯,有很多种不同的说法,分别有21天、30天、90天、180天等不同说法,几种说法都各有道理,原因在于针对不同的习惯,确实需要不同长短的时间周期去培养。比如要养成阅读、写日记这样的习惯,30天就可以固定下来;但要改变身体的行动如长跑、早起等就需要90天;而要养成良好的思考习惯则需要花费长达半年的周期。
正如本书出版后记所言:“《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不是一本教读者如何减肥、如何早起、如何每天阅读、如何坚持锻炼的书,作者无意于强调培养好习惯对我们工作、生活的重要性,也不具体针对某项需要坚持的事情展开论述。这本书聚焦于更加普遍、更加核心的问题:为什么你总是半途而废——培养习惯是否有科学的方法。”
本书主要针对培养诸如阅读、写日记、学习英语等“行为习惯”讲述具有普适性的方法。要成功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需要30天时间,作者将三十天分为几个层次不同的关键性阶段:
1.反抗期【第1天~第7天】
2.不稳定期【第8天~第21天】
3.倦怠期【第22天~第30天】
培养习惯的三个阶段
阶段一:反抗期
在投入到一项习惯培养的初期(阶段一),“习惯引力”对人产生的阻力最强,此时不要设定过高的标准,也无需过度追求完美。不妨以婴儿学步的姿态从小处着手,使自己渐渐适应改变的新环境。这个阶段目标可以设置小一点,只要能够渐入佳境就会越来越好。除了要有婴儿学步的轻松姿态外,还有必要做简单的记录,方式与内容不必繁琐,重在了解自己的进步与状态。阶段一有三项原则必须遵守:
1.锁定一项习惯(不要同时培养多项习惯)。
2.坚持有效的行动(行动规则越简单越好)。
3.不要太在意结果。
阶段二:不稳定期
如果跨越了为期一周的第一阶段,成功概率就增加了百分之三十。通过阶段一的训练,就已经进入了状态,此时需要提高习惯行动的难度。但在这个过程中,会出现各种人事的干扰,很容易影响人的良好状态。有三点可以避免干扰:
1.行动模式化。即设定固定的时间、环境及内容,把习惯性行动渗透到具体的生活中。而且,重要的是坚持每天行动。
2.设定例外规则。即一旦模式化的行动被外界的人事打断,可以灵活更改行动的内容,增强习惯的弹性。而且最好也要坚持每天行动,即使投入很少的时间。
3.设定持续开关。即根据对自己性格的了解,指定与之相适应的奖惩措施,为的是提升自己对习惯行动的热情与活力,同时也会起到一定的监督作用。
阶段三:倦怠期
只要一项习惯坚持通过了反抗期与不稳定期,其成功率就大大增强到了百分之七十。但人的本性会排斥一成不变的东西,一项固定不变的习惯坚持了二十多天,难免会心生厌烦。这时容易产生对行动本身有什么意义的怀疑,因此最易动摇,从而半途而废。为了解决这种容易厌倦的困境,有两种办法:
1.在坚持的行动中增添新的变化因素。如改变执行环境、增添一些新元素或者与另一件事交替执行,但前提是不能破坏以培养原来那项习惯为主的原则。
2.计划一项新的习惯。一项习惯通过30天的坚持就可固定下来。在第三阶段,坚持了二十多天的习惯即将深入到日常生活中了,此时可以计划在此项习惯完成之后立马投入到新的习惯培养中去,以此调动自己的热情和干劲。
另外,在整个习惯形成的过程中,为了提高人的积极性和自觉性,可以根据个人喜欢的方式,对自己实行奖惩措施。也就是书中所说的“持续开关”。
十二种“持续开关”
十二种“持续开关”主要分为两大类,每个类分别有六种攻略:
1.糖果型开关(快感)。主要表现为完成目标就可以获得某种形式的奖励和激励,通过奖励和激励可以催生新的动力,从而不断坚持下去。
2.处罚型开关(危机感)。主要表现为制造危机、指定行动规则来促使自己坚持行动。如不能完成目标,就会受到某种形式的处罚。
以上两种不同表现形式的“持续开关”适用于不同的人群,这个有赖于个性、行为方式及生活习惯等综合情况来定。
一般情况下,人人都渴望获得成功,但有很多人却从不思考成功因何而来?天上不会无缘无故掉馅饼,成功也不是无缘无故就会降临到某人头上的,那种“巧中500万”的事此处省略不谈。众所周知,成功从奋斗中来,而奋斗又必须仰仗一个人优秀的习惯和孜孜不倦的坚持。
简单点说,坚持30天去做同一件事情,培养一个好习惯,从来都不是很难的事。只要每天投入一点时间和精力,就能看到成果。《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已经教会了我们如何去培养一项习惯,如何坚持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那么,亲爱的朋友,你还有什么可迷茫的呢?很简单,现在就投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去,开始坚持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把它培养成习惯,镶嵌到生命的骨缝里。我坚信,如果你能坚持一年、三年、五年、十年,你的人生必定是另一幅灿然有光的面貌,丰盛而富美,令众人羡慕。
但在投入一项习惯之前,一定记住两件事:
1.每天坚持行动。
2.坚持到底。
高效能人士七个习惯》的10句箴言
作为一本十几年来职场新人必被推荐的书,《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应该被人解读过无数次了吧。放心,这篇文章里一定不会出现“主动积极”、“以终为始”、“要事第一”等等等等这些早已不再新鲜而又无可指摘、毫无破绽的人生指南。
我的笔记里只有一些东鳞西爪的句子,摘选他们的唯一原因是这些句子下面被我用铅笔划了线——我看的是纸质版的书。这些句子让我心中一动,有所共鸣和感悟。从中重点筛出10句,与君分享。
1、拥有财富并不代表经济独立,拥有创造财富的能力才真正可靠。
尽管自己尚未达到经济独立,仍然觉得上面这句话是世间真理之一。过去的十年里,也见了身边的一些人由盛而衰,其中不乏家财百万、千万的人。有的是因为投资失败,有的是因为胡作非为,有的只是因为运气不好。大到企业也是一样,就像诺基亚,眼看着起高楼,眼看着宴宾客,眼看着楼塌了。世间的财富就像流水,潮来之时满坑满谷,潮去之时,唯有筑有堤坝的地方才能留下一些水来。
这些年所见所闻给我一种感觉,如果一个人的能力和素质并未达到一定程度,突然而至的大量财富往往会带来灾祸。按老人们的说法,“命不够硬”,镇不住那些钱。“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在这样一个充满机遇、诱惑和陷阱的时代,拥有大量的财富往往意味着成了群狼眼馋的羔羊——打开手机看看微信,随便翻翻就能看到让人散尽家资的101个方法。
作为这个时代的普通人,可能就得像罗辑思维所主张的“U盘化生存”那样,拥有一技之长,“自带信息,不装系统,随时插拔,自由协作”,才能在互联网背景下创造财富;而只有了解基本的商业知识、历史知识、心理知识,拥有清醒的头脑和坚强的神经,才能抵住诱惑,守住财富。
2、伟大的成就往往源自微不足道的小事。
大学同学10年聚会的时候,大家畅谈自己的人生历程。最后发现,实际上很多同学人生路径的转折点,都源于极小的事情。
有一个同学,本来选专业的时候要去学建筑通风,结果去报名的路上被另几个同学撞上,半开玩笑地拉到了核能专业去,于是现在成了某著名核电站里的技术专家;另一个同学,在投完简历回宿舍的路上,经过一个一无所知的宣讲会,顺手把剩下的简历投了进去,结果就再也没有干过自己的专业,反而做了十年的培训师。
虽然身边的人并没有什么伟大的成就,但对个人来说重大的改变,往往源于微不足道的小事——问题是当时绝不知道那就是影响至深的那件事。明白了这个道理,便可以心态放平,一方面力求认真对待每天的生活,善待每一个可能性;另一方面也无需对未来的不可知性过于纠结,谁知下一个街角会碰到什么样的故事和什么样的人,只需尽人事安天命,无愧于心即可。
3、磨练自己,从身体、精神、心智与社会情感四个方面增进个人产能,积累其他修养的本钱。
回首过去的十多年,发现自己的轨迹正好不自觉地汇聚到了上面说的这几个方向。
从十年前开始,通过跑步、早起、均衡饮食、规律生活慢慢进行身体的修炼;通过阅读、写作、思考进行精神的修炼;通过不断学习、游历、体验进行心智的修炼;通过与家人、朋友、同事的互动,通过经历爱与被爱,经历获得与失去,主动地、被迫地进行了社会情感的磨练。应该说这四个方面,基本概括了十年以来生活的主线——不断向上缓缓攀爬的过程。
唯有磨练自身,方能看清世事。不论最后成就大小,人生之路恐怕就是一条不断修炼的取经之路,别无他法。
4、一旦离开学校,许多人都不再认真学习——从不阅读严肃的书籍,从不在工作之外求知,从不分析思考,也不努力写作,徒然把时间浪费在看电视上。
在许多年前看了《娱乐至死》这本书,从此以后对“电视”这一存在采取敬而远之的态度。在最亲近的家人中,有很多人把电视当成唯一的娱乐项目,既有看起来十分丰富的选择,又非常便宜。然而,看着他们一部接一部地追着几十上百集的连续剧,对和电视剧一样没完没了的广告甘之如饴,为地球另外一边发生的不知是真是假的故事而喜怒哀乐,我便深深的感觉到电视就像黑洞,可以把人们的无数时间精力全部吸进去,什么结果也看不见。
当然,我曾经也看过很多很多的连续剧——主要是美剧,CSI,老友记等等。现在也偶尔会看。也曾经极度痴迷于电影艺术——直到有一天忽然发现,比起艺术来,电视和电影的本质其实更像工业,更像超市里各种精心设计的购物路线和促销手段。观众什么时候应该哭,什么时候应该笑,什么时候眼睛应该看着画面的什么位置,全都经过认真的算计。
我一方面为此而赞叹不已,另一方面对于继续扮演被制作方遥控的小白鼠心生厌倦。人生本应有更多更有趣、更有创造性的事情,而不应该把宝贵的时间没完没了地消耗在别人投喂的精神食品(快餐)上。
5、不读书跟不识字没有什么两样。(说得好)
这是我多年来常常引用的一句话,不过早已忘了它最初是从《七个习惯》这本书听来的。这句话有些不讲理的霸道感,但我觉得十分恰当。
显然读书不是生存必备的事情。我从不觉得每个人都应该读书,就像从不觉得每个人都应该早起、跑步、戒烟一样。大家都是几十岁的人了,对这些事应该有自己的独立判断,既不应该盲从,也不应该强加。但不读书的话,识字这项技能确实就没什么大用处了(除了打网络游戏和qq聊天)。识字这项技能,并不像原子弹一样只需放在那里威慑一下就能维护世界和平,它是要拿来用的。
有趣的是,现在除了文字的书以外还有大量的有声书——理论上只要听得懂普通话的人都能阅读,只要他愿意,网上的有声书一辈子都听不完。这种情形之下,一个识字的人不读书,甚至还比不上一个愿意去听书的不识字的人。也就是说,上面那句话已经可以再进一步,改成“不读书可能还不如不识字”,更贴切一些。
6、如果有一位具有相当聪明才智的人跟我意见不同,那么对方的主张必有我尚未体会的奥妙,值得加以了解。假如两个人意见相同,其中一人必属多余。与所见略同的人沟通毫无益处,要有分歧才有收获。
最近看到一句话说,”专治就是觉得自己一定正确”(大意如此),深感赞同。这个世界如此复杂,历史上但凡觉得自己一定正确的人,基本上都成了笑话。帝王将相,商人大亨,甚至著名的科学家莫不如是。
如果遇到和自己意见相同的人,互相心生英雄相见恨晚之意,惺惺相惜之情,那也无可厚非,甚至是人生乐事。可如果一看到和自己意见不同的人,就非要辩论个大是大非,非要打个你死我活,甚至人肉搜索,非要将其搞臭搞倒,那就未免心胸太窄,肝火太盛。看过《三体》的人都知道,在茫茫宇宙里人类渺小如蚂蚁,什么是非对错都是过眼烟云。以我这些年的经历来看,如果身边没有几个常常和你意见相左、并且能够实话实说的人,人生恐怕也是相当的没有意思。
只要认可大家都是有一定智商的、会思考的人,那么别人提出的看法就一定有其理由,哪怕他胡说,也一定有胡说的动机,为之进行一些思考,或许有一些意想不到的收获也未可知。总之,在自己习惯性地开口反驳之前多想想,可能更好。
7、休太长的假,看太多的电影、电视,打太多的电子游戏,长久无所事事,都只是浪费生命。无益于增长智慧,激发潜能,增进安全感或指引人生,只不过在制造更多的空虚而已。
对于这句话,颇有体会。
从高中毕业到上班,期间的这些年一定程度上就是一个悠长假期。大学时的上课强度,现在看来几近笑话,于是那时候看了太多的小说,看了太多的电影,打了太多的CS和KOF,长期无所事事——就像村上春树在《1973年的弹子球》里所说的,在悠长假期能喝掉一个游泳池那么多的啤酒的那种无所事事。
现在回过头来想,整个过程除了无所事事以外,并没有太多的其他意义。以我的个人体会,连续打12小时电子游戏以后,除了脸上长包、嘴角起皮、脑袋发蒙以外,心里并无太多的满足感,更多的是明知手头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却虚度光阴以后的自我否定和空虚紧张。
8、只知抱怨的人,就是以挑剔别人的错误为能事,借以证明“错不在我”。
有一类人属于我最不喜欢的那些之一,那就是动辄说“中国人就是不行”、“中国企业就是不行”、“中国游客就是不行”、“中国政府就是不行”的那种。这种句式可以无限列举下去,无非就是两种,这也不行和那也不行。
这种人的无聊之处在于,他总觉得自己是游离于社会以外的,就像一边往窗户外面吐痰一边骂中国人素质低的出租车司机。我觉得这种做法的害处在于,他一方面口头支持一套价值观,另一方面往往实践着另一套价值观,长此以往难免会有精神分裂的感觉。
老夫子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如果要说别人的不对,最好先保证自己没有犯同样的错误。但众所周知,很多错误是每个人都难免会犯的,或多或少而已,在这种情况下抱怨其他人,或者抱怨社会,其实就是在抱怨自己,自己排斥和否定自己。
其实大家都很忙,没人在意你错没错。非要证明“错不在我”,实在是对自己的重要性严重误判的一种表现。以我多年的经验,直接说“我错了”,常常是成本最低、最简单省事的处理办法。
9、富足心态源自厚实的个人价值观与安全感。由于相信世间有足够的资源,人人得以分享,所以不怕与人共名声、共财势,从而开启无限的可能性,并提供广阔的选择空间。
这些年还真是见了几个坚决不和人分享的人,不禁让人感慨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坐飞机的时候,我喜欢从窗户往下看。如果赶上没有雾霾的话,就会看到人类真正居住的区域实际上占地面积少得可怜,稀稀拉拉占了一小片地,过好远又占一小片地。居中的只是一条条孤零零的路,就像放风筝的线。
对全世界70亿人所能占有的体积做一个简单计算就知道,如果把全世界所有的人装到一个正方形盒子里,这个盒子的边长只要750米就够了。搁到地上,只有大连星海广场的一半大,往地球表面随便什么地方一扔,找都找不到。这么一想,觉得人类在世界上所能占有的资源实际并不算多,想把世间的资源全都耗尽,怕也不是那么容易。
以我的经验,一旦感觉自己又起了贪婪之心,最好的解决方法就是往宇宙中看。一旦意识到自己只是如此渺小的宇宙尘埃(地球)上的渺小的人类之中最普通的一个,就会觉得自己现在所拥有的一切都属无比的幸运。对于自己暂时拥有的东西,不管是有形的宝贝,还是无形的思想,如果看得太重,都是些妄想和执念罢了。
10、一般人对于成功的个人、家庭、团体总是钦羡不已……但他们真正想要知道的却是成功背后的秘诀。——有有这种想法的人,就有能提供这类答案的人。
我能想到最有意思的就是写教人如何买彩票的书的专家。这些人一定是世界上最大方的人,如果我懂得如何买彩票能中奖,那我一定严格保守秘密,绝不告诉任何人——当然是自己用这套方法来买彩票最赚钱呀。
教人如何买股票必赚的书也是一样,如果有人知道如何炒短线、如何炒中线、如何看庄、如何在熊市赚钱、如何在牛市赚10倍,他们干嘛不自己卖了房子去炒股票呢?真是匪夷所思。
教人如何成功的书也是这样。有些人本身算是成功人士,例如马云和王石,他们站出来讲讲自己当年的故事还可以理解,但很多怎么看都不像成功人士的作者写出一套又一套的书,告诉各种各样的人在各种各样的情况下,如何能成功,就很有意思了。
随着岁数渐长,人就不那么容易被骗。我觉得,很多人其实根本不想知道如何成功,他们真正想做的是解释自己为什么不成功。窥探成功人士的秘诀,大多时候目的并不是学习他们,而是告诉自己:看,人家是有这样那样的特质才会成功!既然我没有那样的特质和运气,成功不了也很正常。
其实看来看去,真正靠“成功学”这门学问成功了的,怕是只有卖成功学的书和DVD的那些人吧!
TA的最新馆藏[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养成一个好习惯,有那么难吗?
养成一个好习惯,有那么难吗?
日09时29分来源:
本文来自 点击了解
树獭(Shu Ta)先生:一个认真写字的神经病。
微信公众号:树獭先生(ID:shutaxiansheng) 微博:@树獭先生不懒
人是被习惯所塑造的,优异的结果来自于良好的习惯,而非一时的冲动。
——亚里士多德
美国一所著名大学流行着这样一段话:人的成就,决定于他晚上八点到十点在做什么。
八点到十点你在看书,十年后你可能或称为一个学识渊博的人;八点到十点之间你在学习英语,十年后你可能会成为一个专业的English Speaker;八点到十点之间,你在研究专业知识,十年以后你就可能成为行业内的大牛了。同样的,八点到十点你在打游戏,你在打麻将,你迷失于韩剧的恩怨纠葛,十年之后,你增长的可能只是年龄和对上天不公的抱怨了。
我们都知道,要充分利用每天晚上八点到十点之间的时间,可是,我们往往会在看书看一半的时候打开电视剧,学英语觉得无聊的时候被室友一呼就出去嗨了,往往做的万全的计划就这样被泡汤了。我们都知道,我们需要一个良好的习惯,但是,我们要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呢?
最近在看《坚持,一种可以养成的习惯》,这本书从不能坚持一个好习惯的的内在原因,以及养成一个好习惯的三个阶段、控制自己习惯的“持续开关”三部分,全面分析了如何养成一个好习惯。
首先,我们要明白这一点:你的所有行动几乎全部,或者至少有95%,是由你本人的习惯所决定的。对于我们的大脑而言,是没有好习惯与坏习惯之分的,以大脑而看,你的习惯只是在一定时期重复进行的某项行为而已,无论是好习惯还是坏习惯,身体都会记住这项行动。
但是我们为什么无法将我们想持续做的事情转化为习惯呢?
那是因为人类本身具有“对抗新变化,维持现状的倾向”,换句话说,对于人类而言,保持在固定的状态会比较舒服,变化则被视为是一种威胁。所以我们要做的就是将你要做的的行为短期持续下来,直到大脑认为这项习惯“跟往常一样”就好了。
一般而言,要持续多久呢?
程度一:行为习惯:一个月 (阅读、写日记、整理、节约等)
程度二:身体习惯:三个月 (减肥、运动、早起、戒烟等)
程度三:思考习惯:六个月 (逻辑思考能力、创新能力、正面思考等)
接下来,我们看如何培养一个好习惯。本文只针对行为习惯。一般而言,培养一个阶段分为三个阶段:反抗期、不稳定期、倦怠期。
1反抗期:在暴风雨中前行
时间:第一天~第七天
失败率:70%
心理活动:马上就想放弃
症状:马上就感觉没劲,只有三分钟热度;计划内容太过勉强、导致中途放弃;时间一天天过去,变得越来越懒得行动
重心:在于“撑下去”,换句话说,就是每天持续行动。
第一:婴儿学步
婴儿学学步的意思就是,学小宝宝走路。换就话说,就是从小地方开始。由于习惯引力的作用太强,很容易就让人想放弃。因此,不要大规模地进行改变,从小地方着手效果会更好。给自己定的目标也不要太高,但是一定要每天坚持。如果你想养成每晚读书的好习惯,一定要在那个时间段把书拿出来,不要求看多少,但是一定要看,一两页也没关系。
重点:设定容易执行的门槛、 抛开不足感
强调一下,在反抗期,无论多小的目标,对于培养习惯都有相当大的意义。还有,一定要每天坚持。
第二:简单记录
记录的效果在于一种仪式感,能够消除“随意”的感觉,客观地掌握事实。
预防失败的“习惯培养三原则”
第一、锁定一项习惯(不要同时培养多项习惯)
第二、坚持有效的行动(行动规则越简单越好)
第三、不要太在意结果(坚持下去就好)
不稳定期:要建立“持续行动的机制”
时间:第8天~第21天
失败率:40%
心理活动:被预订事项或他人影响
症状:在已安排好的时间内插入其他事情而荒废计划;因为加班或个人私事导致计划中断;因为天气或突发事件导致多日无法持续行动
重心:建立能够持续的机制
对策一:行为模式化
将你想培养的习惯画为固定的模式,包括时间、地点、做法,然后认真执行。通过行为模式化,如果你不在某个时间段做某个事情,就会觉得浑身不对劲。
比如晚饭后的安排:
19:00-20:00 锻炼20:00-20:30 看书,做阅读笔记20:30-21:00 练习英文听力21:00-22:00 整理房间,洗漱
这样得到的效果就是可以培养节奏感,并且不容易忘记这个习惯。
对策二:设定例外规则
计划再怎么周全,也总有一两个突发状况。例外规则就是用于灵活应对突发状况,让计划保持弹性。所以在制定计划时尽可能考虑周全可能出现的例外状况以及应对方法。
比如,今天因为部门计划没能按时完成计划,明天加倍完成目标等。
对策三:设定持续开关
持续开关,指的是善于培养习惯的人为了能够与持续行动所设计的一些巧妙的办法。可以让你获得动力或者建立持续机制。当你快要失败的时候,掌握激励自己的诀窍,然后控制行动的动力。
一般的“持续开关”分为
糖果型开关:奖励、被称赞、理想模式、游戏、仪式、去除障碍处罚型开关:损益计算、结交朋友、对大众宣布、处罚游戏、设定目标、强制力
如完成这周的任务,可以吃一顿好吃的犒劳自己。没完成的话,下周不许买零食作为惩罚等。
3倦怠期:“习惯引力”最后的反抗
时间:第22天~第30天
失败率:18%
心理活动:逐渐感到厌烦
症状:感觉厌烦提不起劲;感受不到培养习惯的意义;因一成不变而产生空虚感
重心:产生“变化”
在培养一个习惯的过程中:,最后阶段的倦怠期最容易产生一成不变的感觉,这个时候,可能因为感受不到持续行动的意义,产生不满足感,进而放弃。
对策一:添加变化
在倦怠期花点巧心思添加变化的话,便能够有效的度过这段时间。
比如,觉得最近上班很无聊,每天都提不起心思,可以试着给自己戴上不同的手链或者挂饰,或者给办公室的阳台种上几颗多肉,这样每天都会看到这些小变化,进而以崭新的心情重新出发,产生坚持的动力。
对策二:计划下一项习惯
若想得到丰富的收获,持续播下习惯的种子是很有必要的。一旦培养一项习惯之后,马上就进行下一个习惯。这样不仅会提高现阶段的动力,也能够以新的心情投入新的行动。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如何,一次只能培养一个习惯,所在倦怠期只要拟定计划就可以了。这个计划完成之后,再进行·下一个计划,太贪心可能两者都没办法成功。
养成一个好习惯的好处:在工作上获得成果;促进人际关系;获得健康的身体;增加收入;对社会有所贡献养成一个良好的习惯,会在很大层次上改变我们的生活质量。希望你通过本文可以养成属于自己的良好习惯。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