的德国和输了冷战的美国俄国和冷战哪个损失更大

【图文】冷战与热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冷战与热战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粉丝量:16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冷战() [英]约翰·W·梅森
下载积分:4000
内容提示:冷战() [英]约翰·W·梅森
文档格式:DOC|
浏览次数:18|
上传日期: 10:25:35|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4000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冷战() [英]约翰·W·梅森
关注微信公众号德国资本纷纷逃出俄罗斯
核心提示:德国在俄罗斯的投资之巨,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匹敌,资金在冷战结束后纷纷涌入,以期抓住新生的贸易机会。在俄罗斯有业务的德国公司在6000家以上,那里已经成为德国汽车、医药和机械产业的主要客户。&&& 纽约时报报道,法兰克福&&德国在俄罗斯的投资之巨,很少有哪个国家能匹敌,资金在冷战结束后纷纷涌入,以期抓住新生的贸易机会。在俄罗斯有业务的德国公司在6000家以上,那里已经成为德国汽车、医药和机械产业的主要客户。
&&& 但如今潮流发生了反转。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公司(BASF)上周宣布,取消原计划和俄罗斯天然气工业股份公司(Gazprom)签订的天然气开采和分销协议,这是德国公司纷纷推迟项目和投资的最新一例。
&&& 德国的领导人可能是对乌克兰冲突最感忧虑的。德俄两国之间受阻的不只是商业:包括大型政治聚会在内的无数合作论坛已经削减规模或暂时搁置。
&&& 据德俄商会(German-Russian Chamber of Commerce)本月进行的调查,在俄运营的德国公司有超过三分之一可能要取消投资项目,不过只有一小部分德国公司彻底放弃了俄罗斯。
&&& 德国政治人士仍然在采取外交举措以缓解乌克兰危机,但对俄罗斯的信任已经消磨殆尽。这条裂痕令人担心欧洲会再度陷入分裂,大致上是俄罗斯与欧盟进行对抗。所有人都知道需要用很长时间才能弥合裂痕,而它已经明显减少了曾一度被认为会带来稳定增长的商业活动。
&&& 俄罗斯在其中受到的影响更大,因为它对德国商品和投资的依赖,远远超过德国对俄国的依赖。由于干预乌克兰而受到的经济制裁,卢布贬值及其主要出口产品石油的价格暴跌,都令俄罗斯举步维艰。俄罗斯在明年可能会陷入严重的衰退,而德国的前景预测是1%的增长。
&&& 但俄罗斯的问题拖慢了德国的步伐。对俄罗斯的出口截至十月底相比去年同期下降了22%。德国公司中有10%会向俄罗斯出口产品,在德国正艰难地提高经济增长之际,这些销售损失构成了制约。
下一篇:暂无冷战与中国
序:本文最早于日发表在本人原博客,因原博客被封,特此重发。如今再看这篇文章,有些许错误,现仅作为印记以留存,供需求者参考。
《冷战与中国》原序部分内容:这篇文章是我们的一门课——“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实际上就是世界近现代史与国际关系学)的老师留的论文作业,很早就布置了。国庆节假期的时候,我回家每天都拿出一部分时间噼里啪啦打出来一点。我没有精确统计过,最后大概写了一万六千多字。教我们这门课的政法系管廷辉老师是我相当佩服的一位老师,能曾经作他的学生我感觉很光荣,他在这方面的知识水准、学术精神都是让我十分景仰的。由于我个人对这方面很感兴趣,所以很精心地准备了这篇论文作业想让他指点指点,但是好象老师很忙,没有时间看,所以最终没有受到老师的指点,十分遗憾。我写这篇论文没有用上互联网查资料,我手头的文字材料足够能应付,文中有需要注释和说明出处的地方后面都有相应的附录。
  《冷战与中国》博客版再序:原来《冷战与中国》贴到网上的时候真的没有想到管廷辉老师真的能有机会看到!这还是我们系行政专业03级的学长在上也是管老师教的这门课的时候听到管老师提到的。据说是管老师有一次在网上搜索自己的名字,无意中看到了我这篇文章。幸运地是管老师还把文章看了,据说老师对本文的评价很高,虽然还有不成熟的地方,但是“比一些国际关系专业大四学生的毕业论文还好”。能受到老师这样的评价,我激动万分。老师也是很忙,错称看到的文章是已经毕业的那届学生写的,其实我还是04级的而已。遗憾的是没有机会向管老师当面请教一二,若能有此机会,吾心足以。
第一章.冷战篇
  战争爆发的原因应从交战双方的利益冲突去寻找。
  ——恩格斯
  从波罗的海的切什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降落下来。在这条线的背后,坐落着所有中欧和东欧古国的首都……几乎在每一处都是警察政府占了上风。到目前为止,除了捷克斯洛伐克之外,根本没有真正的民主。
  ——温斯顿·丘吉尔
根据现在中国大陆比较公认的、正统的观点,冷战就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不久,帝国主义者把他们针对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除了直接武装进攻以外的一切敌对活动,总称为“冷战”。1946年初,美国资产阶级政论家赫伯特·斯沃普在为美国参议员伯纳德·巴鲁克起草的一篇演说稿中首先提出。同年英国前首相丘吉尔发表的富尔顿演说和次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提出的国情咨文,标志着战后帝国主义、特别是美帝国主义执行“冷战”政策的开始。1947年9月,美国资产阶级政论家李普曼又发表了一系列鼓吹“冷战”的文章,“冷战”一词开始广泛流行。1990年11月,欧安全会各成员国首脑汇集巴黎,缔结了“新欧洲巴黎宪章”,冷战正式宣告结束。随后,日,苏联解体。
  关于冷战问题,尤其是冷战根源问题,国内外已经进行了几十年的争论。但是有关这个问题,实际上很多的讨论参与者还是带着国家立场或民族感情的有色眼镜来发表意见,有很多时候政府方面也加入到讨论中并支配着讨论的政治立场的倒向和有关书籍的编纂,使冷战这一学术问题的讨论带上政治色彩。
  在美国方面,美国学术界在冷战初期认为斯大林的“侵略扩张”政策是二战后国际关系紧张的主要原因,美国对苏联的“共产主义扩张”做出反应,所以冷战开始了。直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美国冷战政策失利,美国史学界出现的“修正派”指出美国应该对美苏关系的恶化负责,冷战的原因是杜鲁门政府改行遏止政策。苏联方面则一边倒地认为是美国为首的帝国主义为了确立其世界霸权而积极推行反共政策,从而一手导演了冷战。新中国的学术界一开始为了服从于反美斗争的需要,也呈现出与苏联观点一致的看法。近年来,虽然国内的讨论已经去除了很多建国时期研究冷战问题“左”的倾向,但是一般还是认为美国应该在冷战问题上承担更多责任。我个人认为,不管冷战的起源如何,如果一个学术的结论是因为服从政治的需要而出现的,那结论一定很可笑,并且不能不说,我们今天关于冷战的讨论多多少少还是带着那时的遗毒。其实,或许所谓“冷战第一枪”究竟是谁打响的问题早就已经不重要了,因为冷战的发生是一个历史的必然,是苏美两个超级大国矛盾针锋相对的必然结果。两个国家和两个阵营都在磨刀霍霍,对敌方虎视眈眈,无所谓谁需要负更大责任。我们既不必因为美国是资本主义国家而对其进行刻意性地、夸张地批判,也不必因为苏联是社会主义国家而对其在冷战问题上有倾向性的偏袒,掩盖在各种政治意识形态下的,是国家与国家之间最为永恒的主题——利益。
  在阐述冷战问题之前,我想先提出一个小小的“序曲”。日至5月14日,英国苏塞克斯大学欧洲史专家P.R.贝茨教授在南京大学历史系讲学。他认为二战结束的时间应该是1989年,因为“从未胜利有类似凡尔塞条约那样的条约来结束战争,它毁灭了已被承认的秩序与关系,而苏联红军作为者占领了德国及西欧。”(1)这一切均表明二战并未真正结束,仍有遗留问题,其中主要是战胜国之间立即产生了分歧,故人们用冷战来形容这一时期的历史。而1989年则标志着中东欧的解放与独立,真正结束了二战。(2)首先,二战的结束时间似乎没有什么被置疑的可能,全人类公认为1945年。不管人们是否同意这位教授的看法,但是这位教授敢于“冒天下之大不韪”的学术精神还是应该得到肯定的。同时,依照这位教授的看法,我个人还产生出一种新的看法,那就是“二战”的结束时间,从某种角度看可以设定为1991年。
  之所以有这种看法的产生,理由如下:世界大战是资本主义国家为解决经济危机而进行对外侵略的历史必然,我认为,在理论上,作为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第一次世界大战就已经将其解决完毕了。其结果就是以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1917年的十月革命使社会主义国家进入国际斗争的舞台,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公敌出现了,那么在理论上,真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就应该是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展开的战争。而历史恰恰跟理论开了个玩笑,法西斯势力作为包括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和社会主义国家在内的全人类的敌人成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并且展开了一场全球范围的“热战”,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在某种程度上被掩盖。而二战结束后,由于各国需要修养生息,世界人民反对新战争,核武器这一“终极武器”的出现和世界经济联系越来越紧密的原因等,美苏两国之间的战争没有爆发。但是几十年来,在全球范围内围绕着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之间的矛盾和美国与苏联之间的矛盾所发生的一系列“热战”和政治事件却从未停止过。其中有在两大阵营支持下的战争如朝鲜、越南战争,还有美苏两大势力支持下的战争如中东、两伊战争。美国表现得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在美国直接参与的战争中被美国打击的对象基本上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苏联则表现出广泛性和中央集权性,除了打击资本主义国家之外,对于原先处于苏联的势力范围之内、后又在冷战中想摆脱苏联控制的国家也进行武装干涉和侵略,如对捷克斯洛伐克和阿富汗的入侵。整场“二战”表现为大范围的“冷战”与局部范围的“热战”。直到1991年苏联解体,本应该在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之间发生的“二战”宣告结束。
  当然,这还是一点很不成熟的看法,只是个人云所欲云罢了。
  分析冷战问题,我个人比较喜欢山东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王玮的观点,即从历史与民族意识形态的角度分析。
  美国在建国时期就具有其他国家所不具有的绝对优势,它立国于商业资本主义,所以从一开始就不具有其他资本主义国家具有的封建性。相比其他分别在17世纪到19世纪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德国、日本都具有相当成分的封建性,法国虽然最终消除了封建但是其斗争道路十分曲折漫长。就因为美国商业资本主义的这种与生俱来的开放性,美国就比其他资本主义国家更需要在世界市场上展开大范围的活动以获取利润。从民族意识形态来讲,美利坚民族是一个不折不扣的海洋民族,海洋民族本身就具有比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更为强烈的开放性。随着美国自身综合国力的强大和美国自己的殖民体系理论的成熟,根据美国经济发展的需要,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成为了美国对外政策的基础。它远远不同于以前欧洲实行的旧殖民主义体系。“门户开放”政策不主张用武力强行占领分割殖民地,而是主张以商业进行无形的“扩张”;不主张对殖民地进行直接统治,而是主张以经济手段进行间接统治;不主张宗主国对殖民地进行垄断性的贸易政策,主张各国家殖民地应该与其他国家包括其他国家殖民地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美国的这种“门户开放“政策的重点不是排斥其他国家的利益,不是搞封闭式的垄断,而是希望把世界变成在美国经济控制下的全新的殖民帝国。相比旧殖民主义体系,可以说它简直是殖民主义历史的一次革命!而之所以美国会走出这样一步,即因为美国有那样的经济实力,也与美国的民族意识形态有关。
  与之相对立的是旧殖民主义体系的“势力范围”原则。从一开始,美国的“门户开放”就遭到了俄国的排斥。日俄战争后,日本又在远东地区取代了俄国的地位,成为了排斥美国“门户开放”的对手。而英国终究是和美国在很多地方相近的国家,不仅民族构成上都以盎格鲁—萨克逊人为主体,并且在商业上也观点合拍。但是在遭遇了1929年的经济危机后,英国的经济政策也开始趋于保守,改变了原来的自由贸易政策,即使到后来与美国签署《大西洋宪章》也大大削弱了美国的观点与立场。尤其是二战中同盟国的几次谈判和二战后的势力划分中,虽然英国和苏联在利益上矛盾重重,但是它们都是势力范围原则的拥护者,它们都希望欧洲甚至世界能被分割为一定的区域,供双方控制。在雅尔塔会议中,无论斯大林是出于为自己的国家谋取更大的战略纵深以抵御资本主义世界的进攻还是出于同样君临欧洲称霸世界的野心,苏联都表示出了一种咄咄逼人的态度,而似乎美国却在一味的退让并不惜牺牲小国弱国的利益以默认苏联的领土要求。而实际上,美国无论对日本、俄国、英国还是后来的苏联都一直存在妥协退让的问题。一直到二战结束后,美国有了全球最为强大的军事、政治、经济实力,并且杜鲁门政府全盘接受了乔治·凯楠的遏止理论,美国才开始对苏联进行比较明显的强硬态度。这一时期比较有意思的就是美国的麦卡锡主义和反共运动。一方面美国在军事上企图对苏联进行包围、遏止和威慑,在政治上态度尖锐,另一方面美国却又对苏联显示出一种惶惶不可终日的恐惧。最终,美国走上了一条目标与行为脱节的道路,陷入了与苏联争夺势力范围的泥潭。例如,1962年美国与北约曾经对苏联进行过输油钢管的禁运。这一行动使60年代后期苏联的石油产量年增长率从12.8%下降到8.9%。(3)虽然期间西欧各国最终与美国达成一致对苏禁运,但是也不免对美国产生了反感,最后成为了北约内部矛盾来源之一。美国本身所倡导的“门户开放”就不应该采取这种类似旧殖民主义体系的方法来进行与苏联的对抗,但是由于苏联在冷战中采取的势力范围原则以及美国自身政策的偏差,美国还是进行了禁运这种行为,结果1966年美国不得不宣布取消禁运。
  苏联学者一般都将美国的政策立场建立在反苏反共的基础上,我国学术界基本也都在一直附和这种意见。但是,我认为美国并不是完全为了反共而反苏从而进行冷战的,根本的问题在于国家利益与民族意识形态(而不完全是政治意识形态)的冲突。美苏两国所信奉的政治意识形态与国家政治制度都是根本对立的,美国的冷战也确实带有浓重的反共色彩,但是最终的问题还要回归到国家利益上来。美国历史上因为“门户开放”政策与沙俄、日本、英国都有过激烈的对抗,但是它们之间的政治意识形态并没有太大的分歧(沙俄可能封建残余太重,但这不是问题所在),而之所以它们矛盾重重最终是因为国家利益。所以美苏两国都是将政治意识形态作为一种烟幕,而不是作为政策的基点。两国的矛盾根源在于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和苏联从沙俄时代继承过来的势力范围原则而导致的国家利益的矛盾,以及美利坚民族与俄罗斯—斯拉夫民族的民族意识形态的矛盾。
第二章、政治对抗篇
  共产主义的幽灵已经在欧洲出现。……共产主义者不屑隐藏他们的看法与目标。他们公开宣称他们的目标只能通过强行推翻现有的社会情况而达成。让统治阶级因共产主义革命而颤抖吧!
  ——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
不相容的东西共存一起,即为战争的起源。
  ——约翰·富勒(4)
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矛盾冲突,将是第三次世界大战的根源。
  ——美国乔治·巴顿将军
前面已经阐述过,美国与苏联产生冷战的根本原因是两种不同对外原则所产生的国家利益冲突,以及民族意识形态的矛盾等。所谓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的矛盾并不能说是美国与苏联进行冷战的最根本问题,只要一个国家的对外政策会极大损害美国主张的“门户开放”政策,美国都必然与其产生冲突,无论这个国家是信奉共产主义还是与美国一样是资本主义自由世界的成员。
  但是两个国家政治制度的对立又是不得不考虑的问题,因为它确确实实地存在过,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冷战。至少在表面看来,冷战就是基于两大阵营在政治制度上的对立而开始的。
  我们先把目光放在二战还没有结束的时候。毫无疑问,冷战格局的形成,美国肯定负有责任。自从杜鲁门政府上台后,美国就迫不及待地在全球范围内对共产主义势力进行包围和进攻,态度尖锐、咄咄逼人,但是这是二战后美国的举动。其实,美国在苏美对抗中并非一直处于步步紧逼的主动态势。相反,美国似乎对传统势力范围原则和苏联势力的扩张有一种退让姿态,虽然按照美国自身的实力,完全可以不这么做。在追求门户开放的问题上,美国向来具有软弱性,对沙俄、日本,英国都有过相当程度的妥协。而在与苏联的对抗中,1943年德黑兰会议上,美国就对苏联的边界问题进行妥协。1945年美国国务院的《情况报告书》中虽然反对英国和苏联瓜分巴尔干半岛,但是还是无可奈何地承认势力范围的存在。到了1945年的雅尔塔会议上,美国最终默认了苏联对西部领土的要求、分割德国土地的问题以及苏联对波兰的控制问题。面对强硬的斯大林,美国显示出了无力抵御苏联扩大势力范围的态度,并且在苏联对远东领土有所要求时,美国也没有加以阻拦,使苏联损害了中国的利益。美国罗斯福政府采取这种退让姿态的原因我个人没有什么研究,或许是美国看到法西斯主义还没有被完全消灭顾全大局的考虑,或许是出于想维持大国之间合作的良好态势,但是更有可能是因为美国自身发起的“门户开放”政策本身不是一个完全利用军事武力手段进行扩张的对外政策,它的武器是谋求更大利润的经济控制,而不是利用军队建立起一个类似古代罗马帝国那样的军事扩张帝国,军队只是保证美国对外战略不受到侵害的保证罢了,至于冷战以后以至于今天美国逐渐穷兵黩武地对外武力干涉,那就是后话了。
  美国真正的开始与苏联积极地对抗,是杜鲁门政府之后的事。如果说罗斯福总统还是将美国的对外战略徘徊于理想与现实之间,那么杜鲁门总统则是将思维困死在现实之中。杜鲁门采取了积极的反共政策,不仅在实际行动上开始对苏联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施压,在政府言论上也大肆叫嚣反共,而苏联方面却似乎对此默不作声。因此,很容易给人一种美国首先向苏联挑衅的印象,因而更多的人相信是美国挑起了冷战。我认为,美国确实是反共反苏的,但是这不能代表苏联就不反资反美,只不过苏联一开始对自己的想法与行动都不张扬罢了。苏联应该是考虑到了自身实力与美国相比还是有一定差距,此时苏联的最高领导人斯大林也是一个城府极深的人、不会轻易暴露自己的意图(换了赫鲁晓夫就不一样了),还有就是俄罗斯斯拉夫民族的民族意识形态也不像美国人那样具有极强的开放性。所以,我们也不得不考虑到冷战中政治制度的对立。
  先前说过,冷战的根源应该是苏美两国对外政策的矛盾和民族意识形态的矛盾,但是两国家甚至两阵营间的政治意识形态的对立却也是我们不得不考虑的问题。按照马克思的理论,无产阶级必须通过暴力革命,粉碎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是苏联社会主义国家也同样信仰的。而且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国家有责任帮助其他资本主义国家的无产阶级推翻本国的资产阶级,建立无产阶级政权。这就令美国感到极度的恐惧,在资本主义世界看来,共产主义正像红色的潮水一样四处蔓延,随时都有可能包围淹没资本主义自由世界。就今天来看,虽然资本主义世界已经给予了社会主义相当的肯定和理解,并认识到了马克思主义形成时期欧洲工人阶级受压迫的状况、承认当时资本主义发展的不足,但是西方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民众都不承认共产主义制度。这与西方普遍不了解社会主义制度有关,从民族性格角度看,欧美民族也都是极具开放性,向往多元化个性化、自我意识很强的民族,共产主义在他们看来更像是专制独裁和暴政,是不能被理解和接受的。
  所以我们也就好理解为什么美国在冷战初期如此的狂妄叫嚣和咄咄逼人,面对着一个随时都以毁灭资本主义为己任的敌人,最好就是在被敌人包围之前包围敌人。当然,这并不是在说美国的进攻行为带有“自卫”色彩,资本主义与共产主义本来就是一对不可调和的矛盾,不是我灭亡你就是你摧毁我,双方都要击败对方,苏联亦如此,只不过美国的大张旗鼓显得先发制人而已。而苏联也明白资本主义世界不可能甘心让其死敌社会主义在全球发展壮大,在列宁革命成功不久帝国主义国家就对其进行过武装干涉,妄图将其扼杀在萌芽状态,所以扩军备战也是天经地义的事情,谁也不会等着敌人来杀死自己。国际关系从来都是冷酷无情的,永远的只有利益。在敌人毁灭自己之前毁灭敌人实在是没什么可分好坏的事情,当利益上升到国家和民族的高度之后就无所谓好坏善恶了。孟德斯鸠认为“一切政治上的邪恶并不都是道德上的邪恶,一切道德上的邪恶并不都是政治上的邪恶”。(5)这一点对于中国人来说很难接受,因为中国人传统就非常喜欢区分双方的善恶好坏正邪,但是事实上并不是所有事情都能那样区分。对于都想称霸世界的两个国家来说,对方就是邪恶的!所以我认为无所谓什么“冷战第一枪”或者“冷战谁先挑起”的说法,冷战是“双方共同积极努力”的结果。说美苏任何一方首先挑起了冷战都无疑带有国家立场和政治偏见的色彩。
第三章、苏联篇
  对于敌人,哪怕他们曾经是老布尔什维克,我们也要把他们全部消灭掉。要把他们的整个家族,全家都消灭掉。对于所有在行动和思想上图谋破坏社会主义国家的统一的人,我们要毫不留情地把他们消灭掉。
  ——约瑟夫·维萨里昂诺维奇·斯大林
  在二战开始时,红军不知道如何组织起实施防御作战,特别是保卫大城市上--红军从来没有学过这类技巧,他们掌握的只是如何去进攻,并把战争引向别国的领土。
  ——苏联军官维克托·苏沃洛夫(6)
  ……任何人都没有可能去纠正自己的上级领导。每个领导人对自己的下属来说都是一个小斯大林。每个人都对下级颐指气使,对同级斜眼相看,对上级则一概阿谀奉承。
  ——亚历克斯·德·琼斯《斯大林和苏联的建立》(7)
  对于苏联可能一言难尽,因为想说的太多。
  我一直把握不好俄罗斯民族的性格,无法准确地描述他们的民族意识形态,但是就是这种特殊的民族意识形态决定了苏联很多东西。苏联的主体民族俄罗斯人属于斯拉夫民族,欧罗巴人种欧洲类型。公元13世纪,俄罗斯民族还是罗斯部落的一个分支,而且当时的俄罗斯还是处于蒙古帝国的统治之下。14世纪,他们从罗斯部落分离出来,于15世纪末建立了莫斯科公国,后来推翻了蒙古人对那里的统治,并在不断的扩张中融合了被征服的民族,形成了俄国。在封建时代,俄国实行的是农奴制,其恶劣的程度甚至低于正常的封建社会制度。农奴制是以封建土地所有制和农民对封建主的依附关系为基础而形成的剥削制度,农民以奴役性条件从封建主分得土地,世代耕种,没有人身自由。农奴的一切包括子女、财产都属于农奴主所有,农奴主可以任意打骂、买卖农奴及其子女。中世纪,农奴制在欧洲各国占主要地位,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大规模农民暴动的发生,农奴制在15世纪的欧洲被逐渐废除。而俄国的农奴制却一直保留了下来。俄国的农奴制得以保留的经济原因可能是因为俄国的工业和商业经济没有西欧的发达。但就从民族性格来看也可以看出俄罗斯民族,至少是当时的俄罗斯民族与西欧和南欧的欧洲人民族意识形态差距很大。西欧和南欧人似乎很早就有很强的自我意识,公元前4世纪马其顿亚历山大帝国的亚历山大大帝东征回国,他醉心于东方皇帝奢华的礼节和风俗习惯,于是要求部下对其行跪礼磕头,遭到了部下的强烈反对和抵制。很难想象那时侯的人就有如此反对专制的独立精神,同一时期的中国恐怕还没有人敢在这个方面挑战他们不可一世的君王。虽然中世纪的欧洲人还是被压迫在封建神权和王权的统治下,但是毕竟欧洲的封建时代要比东方短得多,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资产阶级革命最终还是使欧洲人回到了一条与其民族意识形态相符合的道路上。而令人惊奇的是,同样是欧罗巴人种,俄罗斯民族的民族性格与那些西欧和南欧人有相当的不同。在形体和人种上他们是欧洲人,部分风俗也相同,但是就民族意识形态来说,俄罗斯人似乎与亚洲人更为接近。或许这是因为两者都长期以农耕为最主要的经济生活方式,实际原因我个人不得而知。在19世纪初拿破仑的扩张时期,只有俄国会以“坚壁清野”的方式来对付法国人,而且俄国人不像普鲁士等国家那样投降了事、接受拿破仑的资本主义制度,俄国人宁可一退再退坚决抵抗也不肯服从拿破仑用武力推行资本主义制度的方式,其中很多特点真的很像亚洲人的做法。186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进行改革,但是改革很不彻底,保留了相当部分的封建残余,农奴制依然存在,农奴主依然控制着大片土地,沙皇专制也被保留下来。因此,俄国乃至斯大林时期的苏联都具有一定的封建性。包括斯大林的势力范围划分和后来苏联的大国沙文主义都没有逃出沙俄时代遗留的封建性,所以就向世界扩张的方式来看,美国的“门户开放”政策确实要更先进。
  苏联实行的是社会主义不假,但是我们不能脱离实施某种社会制度的国家来空谈一种社会制度。理论上社会主义是不应该对外侵略或者进行大国欺压小国的行为的,但是具体到某个国家就理论与现实脱节了,面对国家利益和部分领导人的意志,“主义”又算什么呢?
  对于斯大林,国内官方的评价还是很好的,但是从国际的角度看,包括现在的俄罗斯,都更愿意将斯大林评价为一个权术家、阴谋家、野心家、独裁者和暴君。因为毕竟斯大林是领导苏联卫国战争的最高统帅,所以斯大林在二战中便套上了正义的光环。而西方普遍认为,如果没有希特勒发动二战,使苏联受到了极大的创伤,那么斯大林最终会对欧洲发动全面进攻!实际上斯大林的军事指挥才能却真的不高,比不上同时期其他几个强国的最高领袖。当二战前夕德意日法西斯走上了疯狂军备、对外侵略的道路时,苏联和共产国际宣布反对法西斯,赢得了世界的崇高赞誉。但是,1939年8月苏德签定互不侵犯条约后,共产国际指示各国共产党,将“反法西斯”路线改变为反对英法反击纳粹德国的“反对帝国主义战争”路线,指出各国家共产党当前任务是挫败本国政府策动和进行的反希特勒德国的战争,迫使本国政府与德国实现和平。(8)这个时候,所谓的共产国际就已经成为了斯大林玩弄权术实现野心的傀儡平台,根本不是世界共产主义的指导机构了。在斯大林看来,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在本质上都是苏联社会主义的敌人,法西斯侵略国家与资本主义民主国家是没有本质区别的。一般都说英法一开始对纳粹德国实行绥靖政策是想让德国进攻苏联,但是当时的斯大林又何尝不是想把这股祸水泼向美英法使自己避免战争还从中获利?包括后来与日本签定的互不侵犯条约也同样损害了中国利益,逐渐停止了对华援助。1940年苏芬战争,到底斯大林是在“为即将到来的纳粹入侵争取更大的战略纵深”还是一种赤裸裸的领土扩张?雅尔塔会议上又是谁采取咄咄逼人的态度损害中国主权?斯大林从20年代中期起就把凡是违背他意志的行为说成是“反对马克思主义”。同样是针对内部剪除异己的行动,希特勒剿灭冲锋队只杀死了100到200人左右,对于暗杀希特勒的7.20事件,希特勒只是杀死了5000多人。(9)而斯大林的“大肃反”运动却杀死了苏联红军35000多名指战员(10),据不完全统计,从1929年到1953年总共有1950万到2200万苏联人成为斯大林镇压的牺牲品(不包括战争年代),其中不少于三分之一的人被判处死刑或在流放地死去。(11)在这样的事实面前,我真的无法相信他会是一个“伟大的马克思列宁主义者,杰出的无产阶级革命家”,还为“世界人民的革命事业建立了永不磨灭的功绩”。在冷战初期,苏联之所以不像美国那样将敌对手段搞得那么张扬,除了民族意识形态的原因,还因为自身实力的问题。二战刚刚结束时,苏联已经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经济实力上无法与本土几乎没有受到任何袭击的美国相比。(12)当时美国拥有全球最为强大的海军,相比之下苏联海军就惨得可怜;当时苏联空军虽然规模相当大,但是无论战术空军的武器质量还是飞行员素质都不及美英盟军,战略空军更与美英不在同水平上;只有苏联陆军让西方盟军感到极为恐慌。还有二战刚结束时,只有美国拥有原子弹,苏联的还在研制当中,不得不对其忌惮。但是后来当苏联逐渐强大之后,它不可能一直沉默不语。日,赫鲁晓夫就81国共产党和工人党莫斯科会议发表声明说,宣布马克思主义者将全心全意地支持殖民地人民起义发展至游击战争的民族解放战争。肯尼迪将赫鲁晓夫的演讲视为“世界共产主义对美国的挑战”。同年6月,赫鲁晓夫在维也纳会议中向美国强硬提出,如果美国在年底之前不愿就中止战胜国四方共同占领柏林的制度达成协议,苏联准备单方面与东德达成协议。赫鲁晓夫又在电视讲话中说,打算在1961年底以前一劳永逸地拔掉柏林这根卡在“俄国人民喉咙中的骨头”。在遭到美国强硬反抗后,赫鲁晓夫于7月宣布暂停部分红军的复员,将苏联军费增加三分之一,还声称苏联能够造出一亿吨级爆炸力的核弹。8月30日,苏联恢复核试验,又发射了人造卫星。从8月31日开始,东德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线东柏林一部分绝大部分过境点。但是就在双方大战就要爆发之际,赫鲁晓夫又突然退却了,宣布愿意和解。史称第二次柏林危机。1962年7月,赫鲁晓夫又下令向“美国的后花园”、社会主义国家古巴运送武器,包括可装载核武器的伊尔—28喷气式轰炸机和中远程地对地导弹。苏联这种把势力范围扩展到美国后院的挑衅行为使美苏对抗公开化。美国总统肯尼迪下令调集90多艘军舰、在68个空军中队和8艘航空母舰的护卫下封锁古巴,赫鲁晓夫随即宣称如果苏联向古巴运送货物的舰船遭到拦截,苏联将进行最强烈的回击!肯尼迪以下令美国第一装甲师进入备战、B-52战略轰炸机携带核弹升空待命为反击。面对这种情况,赫鲁晓夫最终退让了,与美国达成了和平协议,撤出了在古巴的导弹和轰炸机。史称“古巴导弹危机”。这两起事件都以赫鲁晓夫的冒险主义开始,又以其投降主义结束,表明苏联的实力照比美国还有不足。70年代,苏联凭借日益强大的军事实力,尤其是核武器的迅速膨胀而在国际关系中处于攻势,美国遭受了越战泥潭的消耗后不得不采取守势。此时的苏联除了继续与中国敌对外,在1979年又陷入了阿富汗的战争泥潭,被中亚山区的坚苦战斗一拖再拖,最终拖垮。  
  我们常常说美国是军事、政治、经济大国,而苏联是军事、政治大国,可见苏联在经济上一直无法匹敌于美国。但是苏联庞大的军事体系和强大的武器装备却也一直让西方感到恐慌,从一定程度上看,不能不说,美国在冷战一开始大张旗鼓地叫嚣共产主义的威胁,也是对苏联军事实力恐惧的表现。在冷战过后,我们也不得不为苏联冷战中“突出使用,一切为战争服务”的军事智慧所折服。冷战中虽然苏联海军整体实力上仍然不及美国海军,但是它却依然是当时世界上第二强大的海军,拥有最具威慑力的潜艇部队和最为先进的反舰导弹。空军上,除了一直可以与美国抗衡的几代米格系列战斗机,还有著名的米格—25狐蝠式高空截击机。苏联用粗糙的钢创造出的飞机的飞行速度,美国要用昂贵的钛合金才能达到,并且苏联的这种截击机可以大量生产,不会因为缺乏重要材料而无法生产。更为令人恐惧的还有令美国都为之恐惧的图—22M逆火式战略轰炸机,在中苏关系恶化时期,它对中国空军、海军整个发展战略、作战兵器、作战理论、人员培训都具有极大的影响。以至于整个70、80年代的中国军事演习和训练中,几乎贯穿全程的都是如何抗击以逆火式轰炸机为代表的“铺天盖地”般的苏军空袭。甚至当时的中国防空导弹部队宁可把整营整营的部队送给发射反辐射导弹的苏—24攻击机当靶子也决不让逆火式轰炸机发射导弹。据说当时的中国防空兵指挥员即使蒙着眼睛指挥一场对付逆火轰炸机的战斗,只要给出数据诸元,一样能应付自如。当时一旦中苏开战,那么逆火就可以全方位对中国首都北京和战略腹地进行不间断打击,中国的北海舰队和东海舰队可能就只剩下潜艇还能存活,幸好这一切都没有发生。而苏联陆军在冷战中则是几乎强大不可战胜的。早在二战结束时,钢铁怪物般的苏军“斯大林3”式重型坦克就让美英装甲部队感到窒息,此后苏联研制出的T-10重型坦克和T-54、T-55中型坦克使苏联装甲兵在世界上一路遥遥领先。如果当时美苏开战,苏联红军的重装甲集群完全能在一周之内从东德冲击到大西洋东岸,美军当时曾经认真考虑过这个问题,并准备好了从欧洲撤退的各种方案。当苏联的T-62,先进的T-64坦克和侧重实用的T-72坦克装备部队后,北约发现无论是德国装备的豹1主战坦克还是美国的M60主战坦克都无法与苏联抗衡,一时间恐慌笼罩了北约装甲兵。在1979年德国豹2主战坦克服役之前的日子里,驻东德的苏军装甲部队一直紧握着T-64和T-72两把尖刀在北约面前晃来晃去。直到1982年第五次中东战争,以色列的“梅卡瓦”坦克创造了击毁T-72的记录,北约才认识到苏军坦克并非不可战胜。而1991年的海湾战争,当美国M1A1主战坦克将伊拉克的苏制T-72打得落花流水时,美军才长出一口气,随后又将苏联坦克贬低得一钱不值。
  苏联在冷战中曾经将同一种型号的武器分为两种类型生产,精锐的留给苏联,简化的卖给“兄弟国家”,这样即使苏军的武器装备被敌人缴获,北约也无法准确得知苏联装备得实际性能。而一旦战争爆发,双方第一线的精锐兵器都在短时间内的高强度战斗中消耗殆尽后,苏联将快速地生产出庞大数量的简化型号武器。当北约还在加紧生产那些性能优越但是结构复杂的武器装备时,前线的北约士兵会惊奇的发现,苏军的后援部队已经出现在阵地面前。苏联兵器制造历来比欧美简单可靠实用,所以可以在短时间内大规模生产。苏联还曾经研制了很多结构非常简单的自行火炮,准备用在双方坦克都拼光时候进行突然袭击。我们完全可以想象这样一种场面:冷战中美苏开战,在几天时间里,前线双方的坦克都成了废铁,飞机都变成了残骸。北约下令前线士兵再坚守36小时,正在工厂中生产的坦克就会开下生产线补充损耗。但是就在他们等待增援的时刻,苏军方面排山倒海地开来了成片成片的简化型号坦克,甚至还有从来没有见过的奇形怪状的自行火炮!这些装甲战斗车辆没有那么多辅助工具,没有备用水箱,没有天线,甚至连椅子都没有,驾驶员要蹲在车里!但是这时候的美军前线只有剩余的几辆坦克,在绝对的数量优势面前完全可以忽略不计,而战壕中的可怜的美军士兵只能用火箭筒和手雷去对付浩如烟海的苏军坦克群……
现在看到西方在描写二战的影片中往往用人海或车海战术丑化苏联,但是可能后怕的成分要更大一些!
第四篇、中国篇
在许多情况下,部署一打军舰比掌握一打可以废止的贸易协定更有价值。
——马克斯·韦伯(13)
归根到底,战争,无论是热战还是冷战,最终都要成为一场对意志的考验。不仅是对武装部队的考验,而且是对全体人民的考验。竞争的强烈欲望一旦消失,一切就都完了。
——约翰·柯林斯(14)
……今天同苏联的和睦对越南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苏联强烈地希望削弱中国在世界这个部分的影响,这一点正好同越南的利益相吻合。
&&&&——黄松(15)
&&&&中国军队在美军完全掌握了制空权的情况下,虽然苦于缺乏装备、弹药、食品和防寒用具等,但仍忍耐一切艰难困苦,忠实地执行命令,默默地行动与战斗。这就是毛泽东所提倡的“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场合,只要还有一个人,这个人就要继续战斗下去”的勇敢精神。中国军队好象对美军炽烈的火网毫不在意似的,第一波倒下,第二波就跨过其尸体前进,还有第三波和第四波继续跟进。他们不怕死,坚持战斗到最后一个人的姿态,仿佛是些殉教者。作为对手的美军也在惊叹其勇敢的同时,感到非常可怕!&&&
&&&&——美军文献(16)
无论中国愿意或者不愿意,承认还是不承认,中国都已经被卷入到冷战之中。中国在苏美争霸中扮演的角色可能与其他国家都有所不同,它并不是苏美任何一个国家的附庸或走卒,但却又是苏美两国都想拉拢又都曾与之对抗的国家,至少在冷战中它根本没有“称霸”的意图,最终它似乎没有站到苏美任何一边。
在新中国建立时期,中国的外交政策呈现出“一边倒”的局面,但是十多年后,中苏的蜜月结束了,赫鲁晓夫的大国沙文主义没有镇住毛泽东,取而代之的是双方的“冷战”——与当时的美苏对峙没什么区别,最后发展到兵戎相见,然后又是持续将近20年的“冷战”。
1969年,虽然苏联全新的T-62坦克让中国感到十分的压力,但是珍宝岛反击战中苏军最终败退。1970年,苏联又在新疆发动突然袭击,歼灭了中国的一个巡逻队。从那开始,中苏就在边境线上各自陈兵百万,随时准备大打出手。据说当时在内蒙古科尔沁草原扎鲁特旗阿立坦山口方向曾经临时组建了一支番号为第28步兵师的部队以阻挡有可能从这里进攻的苏军钢铁洪流。因为1945年远东战役,有苏军的坦克部队从这里发起进攻,并且绘走了这里的路线地图。有传言说上级命令他们死守五十分钟,为后方赢得时间。就凭当时第28师的情况,一个临时组建的非正规化部队,使用一些轻武器,如果想要挡住苏军,那可能就只能用同归于尽的方法了。就算后援部队能及时赶到,想用当时中国的59式坦克(苏联老式T-54)阻拦苏联精锐的T-62、T-64甚至T-72,那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即使1974年之后装备的69式坦克仍然与苏军装备存在代差。
1969年珍宝岛反击战后,苏联曾经密谋用核武器“对中国重要的军事基地—酒泉、西昌,罗布泊核试验基地,北京、长春、鞍山等重要工业城市进行打击。”在那之前,苏联曾经征求过同样与中国对立的美国的意见。美国总统尼克松和国家安全助理基辛格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的存在符合美国利益,因为它同样牵制了苏联的力量,使苏联在三足鼎立的局势下不敢对美国进攻。一旦中苏核战争爆发,核污染会威胁到25万驻亚洲美军的安全。因为中美积怨颇深,美国怕直接通知、中国不会相信,所以让美国一家很不起眼的报纸将苏联的秘密意见捅了出去,希望中国做好准备。在苏联克格勃新闻代言人发表即将对中国实行核战争的消息后,美国明确表示,一旦苏联向中国发射核弹,美国将同样使用核武器毁灭苏联130座城市和军事基地的。最终,气急败坏的勃列日涅夫决定与中国谈判。(17)
政治上没有永远的朋友,没有永远的敌人,只有永远的利益,这一点同样适用于中苏中美关系。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1979年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很多人只是看到中美建交形式上的一些东西,以为那只不过是两个国家长时间断绝来往,打破僵局后的正常外交罢了,中美不可能有更深一层的合作,因为毕竟两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对立程度太大而且积怨很深。但是孰不知,中美不仅在政治上形成了某种共同抗击苏联的同盟,而且还在武器装备技术上有过很多合作。事实上自从美国与中国邦交正常化以后,英国、法国、德国、以色列都与中国有密切的合作,并曾给予中国军事建设很大帮助,其中很多装备和技术都活跃在现在的中国军队当中。只是出于保密的原因没有大肆张扬,另外中国与美国曾经有过过节,在政府宣传中美国就是一个邪恶的形象,中国广大人民也几乎一直生活在“打倒美帝国主义”的口号中,突然中国就与资本主义世界联合了,还一起研制武器,在“帝国主义国家”的援助之下建设国防,恐怕中国人民也不好接受,所以不便声张,这就属于政治意识形态的问题了。这更说明,政治制度的对立不能完全左右国际关系,国际关系的最根本出发点是利益。
如果当时苏联真的从北方入侵中国,就凭借中国自己的力量想成功地击退敌人,似乎有些“困难”。曾经从网上看到过一份材料,我忘记了出处也无法证实其真实性,但是还是很想引用一下。据说当时北约与中国达成了某种协议,一旦苏联进攻中国,中国认为自己无法守住进攻,黄河以北地区(包括新疆)将在第一时间沦陷,中国军队在秦岭淮河一线展开阻击苏军,最后估计长江以北地区将全部被苏联占领;北约将按照苏军的具体情况决定是否直接派兵进入中国协同中共作战;估计当欧洲的华约攻势被阻滞后(或者北约被赶出欧洲大陆,然后再进行登陆)将反击苏联,使中国战场的压力减轻,最后中国军队收复国土,进军蒙古人民共和国和苏联西伯利亚,与向东挺进的北约联军会师今天乌克兰的第聂伯河。
其实我们完全不必要因为苏联有与我们相同的政治制度以及曾经帮助我们而在冷战问题上偏袒苏联。历史上沙俄就进犯、侵略中国;斯大林更是为了实现野心而不止一次的损害二战中中国的利益,甚至与日本达成一致,而且还不赞成中共解放台湾——很显然,国民党台湾政府的存在可以使中共全力注意东南防务,即使强大了也无暇威胁到苏联;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也是彼此彼此;也就是列宁能对中国真诚一些。直到今天,当欧盟试图解除对华武器禁运时,俄罗斯竟然与中国关系矛盾较大的美国和日本一起都进行积极地反对。或许是因为俄罗斯怕失去中国的市场,但是可能“俄罗斯还对蒙古帝国横扫欧洲的历史心有余悸”,俄罗斯认为一个强大的中国会让它坐立不安,按俄罗斯自己的说法是“俄罗斯在远东既没有武器也没有人”。从俄罗斯大量出口武器给另一个将中国设为假想敌的国家—印度,并且对于中印都装备的武器只给印度的升级等种种行为中可以看出,俄罗斯是想利用印度牵制中国,俄罗斯仍然对中国怀有极大的戒心。俄印之间没有接壤,地缘政治上没有冲突,但是中俄就不同了。
对于中美矛盾,有人解释为意识形态与价值取向的冲突,所以一旦中国从心理到体制都“西化”,中美矛盾自然化解——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逐渐强大的中国之于美国,就像罗马帝国之于迦太基,英国之于西班牙——世界市场的“后来者”必然与“既得利益者”发生矛盾冲突。“每个国家的压倒性目的都在于使自己在世界权势分配中份额最大化,这意味着以其他国家的削弱为代价。然而,强国不仅仅力求成为所有强国中最强的国家,它的终极是成为霸主——国际体系中唯一的强国……威廉德国、日本帝国、纳粹德国和苏联在与美国对抗期间,都不具有接近美国的潜在力量。然而,如果中国成为一个巨型香港,它很有可能具有大约4倍于美国的潜在力量……在随后而来的两国全球竞争中,中国很可能是个更为强大可怕的超级大国。”(18)我认为未来的中美关系将非常微妙,因为利益上的冲突和政治制度的对立,美国在军事上依然会对中国进行封锁、包围和遏止;但是中国加入WTO后,巨大的市场、商业机遇和滚滚而来的利润又使美国不得不在政治经济上于中国进行广泛而密切的合作;最终,美国的对华政策将出现军事上敌对,经济上合作,政治上既对立又合作的局面。
从整体来看,冷战格局中,资本主义世界内部矛盾不明显,相对比较团结。社会主义国家刚开始还好,最后还是分崩离析。如果说朝鲜战争中国还有反击帝国主义的性质,那么后来的中苏战争和中越战争就完全证明了苏联的所谓社会主义不过是想称霸世界、大国沙文主义的幌子而已,社会主义阵营的其他国家也就是苏联划分的势力范围用来与美国对抗的走卒。中国曾经给予越南在抗法、抗美战争中无私的支持,但是在冷战中,越南在苏联的怂恿下还是忘恩负义地发起了对中国的侵略,这又一次证明了仅仅靠相同社会制度建立起来友谊在利益面前是多么不可靠。虽然最后越南在中国的惩罚性打击下老实了许多,但是这场战争也给中国的国防建设提出了很大问题。当我们在朝鲜面对武器上完全占优势的美军时可能要付出很大伤亡,但是面对小小的越南还依然伤亡惨重就值得我们反思了。从日到3月16日,双方损失情况(19)如下:
&&&&&&&&&&&&&&&&&&&&&&&&中国&&&&&&&&&&&&&&&&&&&&&&&
死亡&&&&&&&&&&&&&&&&&&&
26000&&&&&&&&&&&&&&&&&&&&&&
负伤&&&&&&&&&&&&&&&&&&&
37000&&&&&&&&&&&&&&&&&&&&&&
被俘&&&&&&&&&&&&&&&&&&&
260&&&&&&&&&&&&&&&&&&&&&&&&
损失装甲战斗车辆&&&&&&&
282&&&&&&&&&&&&&&&&&&&&&&&&
损失其他车辆&&&&&&&&&&&
490&&&&&&&&&&&&&&&&&&&&&&&&
损失各种火炮&&&&&&&&&&&
670&&&&&&&&&&&&&&&&&&&&&&&&
损失步枪&&&&&&&&&&&&&&&
3100&&&&&&&&&&&&&&&&&&&&&&&
越南另损失导弹发射台14处,越南边境的军事、工业、矿业、电力设施皆被破坏,前苏联驻越顾问伤亡60人。
从以上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国防建设存在漏洞,与一个如此小国作战,伤亡损失比还这样高,重武器损失数量惊人,是我们不得不反思的。
有人认为,只要经济上去了,国防就自然没问题了。其实不然,有了经济,还必须存在有意图建立强大军事力量的政府政策与有积极态度、忧患意识的民族意识形态。光有钱不能解决问题,1821年到1851年期间,中国GNP总值位于世界第一,甚至高于整个已经有部分国家完成工业革命的欧洲GNP的总和——当时的大清朝确实有理由相信自己的地大物博,但还是在鸦片战争中战败。1890年,已经被列强几次搜刮的中国,GNP仍然是日本的5.28倍,但是依然在中日甲午战争中战败。可见,有钱不能解决一切,没有忧患意识,没有先进的政治体制和政府组织结构,一样要被打败;光有先进的武器,但民族却中庸保守不思进取、懦弱苟安,那也一样没用。
我国的经济已有很大发展,但是跟发达国家比肯定还有差距。现在中国、印度、俄罗斯三国经济总和还不及日本的一半,就更不用与美国相比了。根据世界银行统计,按美国和欧盟维持增长率2%、日本增长率1%,中国、印度、俄罗斯增长率6%计算,2010年到2015年,美国的GDP占全球比例依然在38%到40%之间,没有实质性变化。但是经济与军事却是相互维持的,加入WTO的中国将对海外市场的依赖会持续加深。美国有一半的石油靠海外供应,而中国的石油也有三分之一需要海外进口,所不同的是,我们对海外进口石油线的保护几乎无能为力,这对中国来说几乎就是致命的。现在提起中国的战争,还有人叫嚣打“人民战争”。打赢未来战争不能再指望“诱敌深入”了,国家一贫如洗的时候还可以这么打,现在中国很多地区尤其东部已经接近现代化水平,还能那么打么?这个时候再打个诱敌深入的“人民战争”,敌人被放进来再被打出去,可能敌人是伤亡惨重了,但是中国自己的经济再生能力和工业潜力也就被打没了。所以,中国必须发展外向型的国防。
全球化时期,作为中国这样一个大国,国家的安全战略最终也得走向“边界利益”与“利益边界”的统一。“边界利益”是国家的主权、领土安全,是有限的。“利益边界”是国家的利益安全,是无限的。也就是说,“利益边界”越大,“边界利益”就越有保障。举个例子,太平洋地区,美国实体的“边界利益”在太平洋东岸,但是“利益边界”却可以推进到太平洋西岸。侵犯了美国的“利益边界”就等同于侵犯了美国本土,美国的军事力量就集结到那里。而中国现在的“边界利益”还没有向中国存在“利益边界”的地方靠拢,中国现在还是更倾向于守卫陆地和近海地区,对中国存在利益边界的地方如中日的钓鱼群岛争端、中日东海资源争端,甚至本应考虑的“第一岛链”地区都采取相对退让的姿态。这与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各方面还不够强大有关,但就民族意识形态来看,中华民族这个历史上长期以农耕为最主要经济生活方式的大陆型农耕民族也确实缺乏对外尚武精神,缺乏忧患观念,尤其严重缺乏海权意识。市场经济国家的经济必然是世界性的,中国未来的经济走到哪里,政治、外交就走到哪里,军事也就必然走到哪里,这就对中国的全球战略打击能力,全球战略部署能力和快速反应能力提出了挑战。很多人认为,中国在实力还不够的情况下应该尽力避免与外界的冲突,所以少装备先进武器,尤其是政府和民族声音低调一些是应该的,否则海外“中国威胁论”又要甚嚣尘上,连东南亚各国都要对中国怀有敌意。韬光养晦自然没错,但是为了一味追求临国对自己的态度而放弃强硬自主的外交形象似乎得不偿失,孰不知在中国这个大国周围,无论中国的崛起是“和平崛起”还是什么别的,都不可能不让临国产生恐惧。
后冷战时代,冷战思维依然存在,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上升,恐怖主义加剧。中国也似乎面临一大圈的威胁,台湾没有解放,朝韩问题僵持不下,北方俄罗斯对中国仍然防备有加,中亚伊斯兰世界还有“东突”恐怖主义的残余,南亚次大陆印度也对中国怀有敌意,越南和菲律宾很想在南沙群岛分一杯羹,印度尼西亚反华已久,而日本则是野心勃勃想再次建立“大东亚共荣圈”——有人说是美国在利用日本牵制中国,但是实际上即使没有美国就日本那个国家来看也不可能与中国和平相处。1999年国庆阅兵时,中国不少现代化的装备出现在国人眼前,使海内外华人为之一振。但是我们需要看到,我们最先进的武器装备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差距依然存在。最主要的是西方与我们最先进装备同等水平的武器是大量生产并普遍装备部队的,而我军的同水平武器却数量有限,只是装备精锐部队,一种常规武器性能再好,数量规模上不来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所以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所谓中华民族崛起,我们还有很遥远的路要走。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俄国和冷战pdf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