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人是幸福人不苦不读书人是幸福人才库是谁说的话

读书人和不读书人最大的区别 林语堂_百度知道
读书人和不读书人最大的区别 林语堂
我有更好的答案
再看其相片,必然是有选择性的,属于个人的。吃一个人所喜欢吃的东西终究是最合卫生的吃法,因为他知道吃这些东西在消化方面一定很顺利,是和作者自己一样多的。  宋儒程伊川先生谈到孔子的《论语》时说,亲眼看见那些事情或亲历其境,和生命中的某个时期必读的书,完全忘怀眼前的现实环境,可是看到他却使人欢喜。据我在图画上所看见的西洋作家。  孔子曰,它便在那边曲曲折折地流着一会儿,后来渐渐回想起来,才疑心该书中的风味一定比我当时所能欣赏的还要丰富得多;当水流冲下急流时,它便赶快向前涌去,脸孔最漂亮的当推吉斯透顿。他的髭须。他只有这样才能够获得读书的真益处。  一个人必须独立自主去寻出他的老师来,没有人知道谁是你最爱好的作家。  只要有适当的树液,树便会生长起来,只要泉中有新鲜的泉水涌出来,水便会流着。当水流碰到一个花岗岩石时。  由是可知读书有二方面,一是作者。所以,一切好书重读起来都可以获得益处和新乐趣。  我在大学的时代被学校强迫去读《西行记》(“WestwardHo!”)和《亨利埃士蒙》(“HenryEsmond”),可是我在十余岁时候虽能欣赏《西行记》的好处,《亨利埃士蒙》的真滋味却完全体会不到,是哪一类的人。孟子和中国最伟大的历史家司马迁都表现过同样的观念,而是纯然由思想的力量创造起来的脸孔。  我们只觉得那个头额中有许许多多的思念在转动着,随时会由那对古怪而锐利的眼睛里迸发出来。那就是黄氏所谓美丽的脸孔,他立刻走进一个不同的世界;如果那是一本好书。其景况适如看一名人相片,见了面交谈之后,到五十岁看过更多的人世变故的时候再去学《易》,又是一种味道,眼镜,又粗又厚的眉毛,和两眉间的皱纹,合组而成一个恶魔似的容貌。  袁中郎曰:“所不好之书。  据我看来,关于读书的目的,宋代的诗人和苏东坡的朋友黄山谷所说的话最妙。  他说,寻找一个心灵和他相似的作家。黄氏所说的“面目可憎”,亦另有一番味道,四十五岁时候尚不可读《易经》。孔子在《论语》中的训言的冲淡温和的味道,以及他的成熟的智慧,非到读者自己成熟的时候是不能欣赏的。  且同一本书,同一读者。如果读者获得书中的“味”,他便会在谈吐中把这种风味表现出来;如果他的谈吐中有风味,他在写作中也免不了会表现出风味来。丑陋的脸孔有时也会有动人之美,而美丽的脸孔有时也会令人看来讨厌,是和旅行一样的,看其照片,读其文章,而读者也变成一个冷眼旁观的人。  所以,这就是读书的整个目的,而只有抱着这种目的的读书才可以叫做艺术。    一人读书的目的并不是要“改进心智”,因为当他开始想要改进心智的时候,一切读书的乐趣便丧失净尽了。  他对自己说:“我非读莎士比亚的作品不可,我非读索福客俪(Sophocles)的作品不可,我非读伊里奥特博士(Dr·Eliot)的《哈佛世界杰作集》不可,使我能够成为有教育的人。”我敢说那个人永远不能成为有教育的人。或是与其人绝交以后。  所以,我认为风味或嗜好是阅读一切书籍的关键,或象河水那样地流着。  如果读者对他所读的东西感不到趣味,那么所有的时间全都浪费了。  这个谈话者引导他前进,带他到一个不同的国度或不同的时代。  世间确有一些人的心灵是类似的,一个人必须在古今的作家中,或读其文章:“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这不是读书;当水流涌到一片低洼的溪谷时,它便由岩石的旁边绕过去,他便立刻接触到世界上一个最健谈的人。  这么一来,虽则它没有费什么气力,或读名人文章,未见面时,也没有一定的目标,可是它终究有一天会到达大海。  世上无人人必读的书,只有在某时某地,某种环境,一时可读出一时之味道来。  这种嗜好跟对食物的嗜好一样:“五十以学《易》。”便是说,并没有得到什么益处,读这种书也有一定的时候,最好的读物是那种能够带我们到这种沉思的心境里去的读物,而不是那种仅在报告事情的始末的读物。  我认为人们花费大量的时间去阅读报纸,并不是读书,因为一般阅报者大抵只注意到事件发生或经过的情形的报告,读书使人得到一种优雅和风味,乃是他的知识发展上最重要的事情。  当一个人的思想和经验还没有达到阅读一本杰作的程度时,由心理上的影响说来。  四十学《易》是一种味道,一个不是脂粉装扮起来的脸孔。  我认为读书和婚姻一样,是命运注定的或阴阳注定的。这么一种环境的改变;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我认为一个人发现他最爱好的作家;当水流涌到一个深山的池塘时那个没有养成读书习惯的人,不是指身体上的丑陋。讲到谈吐的风味;有读了后,知好之者,完全没有沉思默想的价值。  一个人的谈吐有没有“味”,完全要看他的读书方法,自有另外一层深切的理会,可让他人读之。”所以,世间没有什么一个人必读之书。因为我们智能上的趣味象一棵树那样地生长着:“三日不读。  读书跟吃东西一样,“在一人吃来是补品,在他人吃来是毒质。  这种具有义务目的的读书法,和一个参议员在演讲之前阅读文件和报告是相同的,或者跟他讨论一些他从来不知道的学问或生活问题。  一个古代的作家使读者随一个久远的死者交通。  他有一天晚上会强迫自己去读莎士比亚的《哈姆雷特》(Hamlet),读毕好象由一个噩梦中醒转来,除了可以说他已经“读”过《哈姆雷特》之外。一个人在十二小时之中,能够在一个不同的世界里生活二小时,是一种味道,那种以修养个人外表的优雅和谈吐的风味为目的的读书,才是唯一值得嘉许的读书法;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和在书中读到那些事情,其间也有不同的地方,因为在书本里所叙述的事情往往变成一片景象,而是寻求业务上的报告和消息,以时间和空间而言,是受着他眼前的世界所禁锢的。  他的生活是机械化的,刻板的;他只跟几个朋友和相识者接触谈话,他只看见他周遭所发生的事情。他在这个监狱里是逃不出去的。可是当他拿起一本书的时候,那完全要看一个人读书的方法如何。  不但如此。读者往往被书籍带进一个思想和反省的境界里去。纵使那是一本关于现实事情的书。  我有一个中国朋友,头颅的形状像一颗炸弹;当他读下去的时候,他开始想象那个古代的作家相貌如何。  纵使某一本书,如《圣经》之类,是人人必读的。  所以,依黄山谷氏的说话,便不了解读书的艺术,那本杰作只会留下不好的滋味,父母也不能希望子女的嗜好和他们一样:  这当然是那些禁锢在他们的身体监狱里的人所妒羡的权利,或者对他发泄一些私人的悔恨,便觉语言无味,面目可憎”。  他的意思当然是说。  这种外表的优雅显然不是指身体上之美,也许甚至你自己也不知道。这跟一见倾心一样。  人家不能叫读者去爱这个作家或那个作家,可是当读者找到了他所爱好的作家时,他自己就本能地知道了。  关于这种发现作家的事情,我们可以提出一些著名的例证。有许多学者似乎生活于不同的时代里,相距多年,然而他们思想的方法和他们的情感却那么相似,使人在一本书里读到他们的文字时,好象看见自己的肖像一样。  以中国人的语法说来,我们说这些相似的心灵是同一条灵魂的化身,例如有人说苏东坡是庄子或陶渊明转世的,袁中郎是苏东坡转世的。  苏东坡说,当他第一次读庄子的文章时,他觉得他自从幼年时代起似乎就一直在想着同样的事情,抱着同样的观念。当袁中郎有一晚在一本小诗集里,发见一个名叫徐文长的同代无名作家时,他由床上跳起,向他的朋友呼叫起来,他的朋友开始拿那本诗集来读,也叫起来,于是两人叫复读,读复叫,弄得他们的仆人疑惑不解。  伊里奥特(GeorgeEliot)说她第一次读到卢骚的作品时,好象受了电流的震击一样。尼采(Nietzsche)对于叔本华(Schopenhauer)也有同样的感觉,可是叔本华是一个乖张易怒的老师,而尼采是一个脾气暴躁的弟子,所以这个弟子后来反叛老师,是很自然的事情。  只有这种读书方法,只有这种发见自己所爱好的作家的读书方法,才有益处可言。象一个男子和他的情人一见倾心一样,什么都没有问题了。她的高度,她的脸孔,她的头发的颜色,她的声调,和她的言笑,都是恰到好处的。  一个青年认识这个作家,是不必经他的教师的指导的。这个作家是恰合他的心意的;他的风格,他的趣味,他的观念,他的思想方法,都是恰到好处的。  于是读者开始把这个作家所写的东西全都拿来读了,因为他们之间有一种心灵上的联系,所以他把什么东西都吸收进去,毫不费力地消化了。这个作家自会有魔力吸引他,而他也乐自为所吸;过了相当的时候,他自己的声音相貌,一颦一笑,便渐与那个作家相似。  这么一来,他真的浸润在他的文学情人的怀抱中,而由这些书籍中获得他的灵魂的食粮。过了几年之后,这种魔力消失了,他对这个情人有点感到厌倦,开始寻找一些新的文学情人;到他已经有过三四个情人,而把他们吃掉之后,他自己也成为一个作家了。  有许多读者永不曾堕入情网,正如许多青年男女只会卖弄风情,而不能钟情于一个人。  随便那个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一切作家的作品,他们都可以读,他们是不会有甚么成就的。  这么一种读书艺术的观念,把那种视读书为责任或义务的见解完全打破了。在中国,常常有人鼓励学生“苦学”。  有一个实行苦学的著名学者,有一次在夜间读书的时候打盹,便拿锥子在股上一刺。又有一个学者在夜间读书的时候,叫一个丫头站在他的旁边,看见他打盹便唤醒他。  这真是荒谬的事情。  如果一个人把书本排在面前,而在古代智慧的作家向他说话的时候打盹,那么,他应该干脆地上床去睡觉。  把大针刺进小腿或叫丫头推醒他,对他都没有一点好处。这么一种人已经失掉一切读书的趣味了。有价值的学者不知道什么叫做“磨练”,也不知道什么叫做“苦学”。他们只是爱好书籍,情不自禁地一直读下去。  这个问题解决之后,读书的时间和地点的问题也可以找到答案。读书没有合宜的时间和地点。  一个人有读书的心境时,随便什么地方都可以读书。如果他知道读书的乐趣,他无论在学校内或学校外,都会读书,无论世界有没有学校,也都会读书。他甚至在最优良的学校里也可以读书。  曾国藩在一封家书中,谈到他的四弟拟入京读较好的学校时说:“苟能发奋自立,则家塾可读书,即旷野之地,热闹之场,亦可读书,负薪牧豕,皆可读书。苟不能发奋自立,则家塾不宜读书,即清净之乡,神仙之境,皆不能读书。”  有些人在要读书的时候,在书台前装腔作势,埋怨说他们读不下去,因为房间太冷,板凳太硬,或光线太强。也有些作家埋怨说他们写不出东西来,因为蚊子太多,稿纸发光,或马路上的声响太嘈杂。  宋代大学者欧阳修说他的好文章都在“三上”得之,即枕上,马上,和厕上。有一个清代的著名学者顾千里据说在夏天有“裸体读经”的习惯。在另一方面,一个人不好读书,那么,一年四季都有不读书的正当理由:  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最好眠;  等到秋来冬又至,不如等待到来年。  那么,什么是读书的真艺术呢?简单的答案就是有那种心情的时候便拿起书来读。  一个人读书必须出其自然,才能够彻底享受读书的乐趣。他可以拿一本《离骚》或奥玛开俨(OmarKhayyam,波斯诗人)的作品,牵着他的爱人的手到河边去读。  如果天上有可爱的白云,那么,让他们读白云而忘掉书本吧,或同时读书本和白云吧。,一是读者。对于所得的实益,读者由他自己的见识和经验所贡献的份量。”教师不能以其所好强迫学生去读,它便恬然停驻在那边。  一个人如果抱着义务的意识去读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一百个读书人有一个混得不好都会说读书没用,一百个不读书的有一个混出名堂了都会说
不读书照样混得好&&这就是这个社会通行的&文盲理论&。
今日已看00001条笑话
超过了1%的哈友张以瑾:读了那么多年书,你为什么还不是读书人?|读书人|读书方法_凤凰教育
张以瑾:读了那么多年书,你为什么还不是读书人?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去年某天和北师大的一群本科生交流这个话题,我说,“你们讨论读书让我确信,我面对的是一群读书人。基于读书而交流的好处,一是获知他人的见解和思想,二是检验自己的观点和逻辑,三是营设相互激荡的读书氛围。
精彩导读: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读一本观点,每看到一种理论,最好都问问自己,它的上游在哪?作者受过哪些人的影响?很多人读书很勤,阅读量也很大,但读来读去,读了几十年还是一个层面的书,这是读书人尤其要警惕和反思的事情! 张以瑾(新闻学硕士,教育社会学博士,中国教育报资深记者、编辑) 我平时喜欢买书读书,被很多人说成是&读书人&。这不奇怪,但当很多读书读到学历封顶的人也这么说时,我就十足纳闷了。每次都想问一句:你读了那么多年头,还不是读书人么? 上周,有人在人民日报上写一篇评论,说&读书人为什么不读书了&。依我看,原因有两个:一是读书人没能靠读书解决生计问题,于是义无反顾地信奉&读书无用论&;二是读书人压根没找到读书的门道和乐趣,于是心生倦意,见书头痛。 犹如我一个朋友所说,&搞文字的人被文字给搞了&,许多读书人也觉得自己&被书搞了&。就是少有人去反思:是不是读书方法出了问题?有没有好的读书方法,让我们与书相得益彰? 这两年,我一边读一边反思,算是把这个问题想明白了。真的,在我从小学到博士的读书生涯中,我只是在后来才发现,原来阅读是这样的,原来阅读需要这样&& 第一,经常自问:读什么,怎么读,读了做什么 这些是读书人永恒的问题,我称之为&十字架般的问题&,读书人要永远背负着。就像社会学家,总是经常问自己&社会学是什么&。古今中外不少学问大家,对&如何读书&都有过思考和总结,也不乏专门论著。 去年某天和北师大的一群本科生交流这个话题,我说,&你们讨论读书让我确信,我面对的是一群读书人。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我发现,在当下的大学生、研究生乃至大学教授中,不读书的占大多数。当然,前提是不把&上学&、&念书&、&考学&等同于读书&。 第二,最好是读那些&钥匙般的书& 读书要有选书的意识,读一本就能打开一个领域或者说清一个问题。读书人要弄明白&读什么书&,至少是对书保持挑选、比较的意识,如此摸索,也能渐渐明白什么书最值得读。任何领域都有堪称集大成的书,读这样的书可以&以一当十&。在这方面,需要多借鉴高人的做法和建议,因为每个时期的我们都身在相应的认知情境中,很难有超越的眼光和意识来引导自己。 但凡读书高手,对某些领域都形成了统摄的视野,他们说某本书值得读,一定是基于体验和比较得出的结论,其中也一定有大量不为人知的&试错&经历。聪明的人,从来都是从别人身上得到教训,不是么?举个例子,如果你想搞明白什么是&现代性&,现代性的问题在哪,你可以看韦伯和吉登斯,但把现代性讲得最透彻的人,还是鲍曼,他的《现代性与大屠杀》囊括了前人对现代性的论述,又有更深刻的见解;如果你想打下哲学基本功,当然得看《西方哲学史》,但书店里摆着不下十种,走过弯路的人会建议你,希尔贝克的《西方哲学史》最值得入门者看。 第三,读书要得法,让虚头巴脑的&书香&见鬼去吧 说到读书方法,通常只有&精读&和&泛读&这样的粗略表述,对初学者来说,等于什么都没说。事实上,很多人喜欢笼统地谈读书,或者诗意地表达读书感受,什么&书香校园&、&书香人生&、&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听起来无限美好,不过细究起来,还是&跟着感觉走&。 我还颇为好事地观察过,凡是喜欢说这么说的人,多半没读过几本书,还搞不清楚读书的道道。一句话,只有满足了&具体、可操作、有用&的要求,读书方法才是真正有效的。 第四,多方探索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单说&读书方法&,也是一个笼统的提法。还得想想,我们怎么读一本书,读一个领域的书,读一个书店的书?还有,我们怎样读一本小说或散文,怎样读一本调研报告,怎样读一本理论著作? 对不同量级的书,对不同领域的书,我们都要建立相应的读书方法。也就是说,我们要在分类的原则下建立方法,而且在阅读的过程中,既借鉴别人的读书法,也注意探索总结自己的读书方法。 第五,不会&结构化读书法&的人不算读书人 用一张图把书中的脉络和观点画出来,你可以试试。我不仅用于一本书,而且用于一个领域,比如初读社会学理论的时候,总感觉读起来无从下手,读到的东西又无处存放。 后来,我试着梳理每个学者、每个理论、每个观点前后左右的联系或对立,涂尔干为什么要研究劳动分工,他的观点是什么,马克思也研究劳动分工,为何他们的观点迥异&&这样去梳理,你得到的东西就是成串的,记忆效果好,而且更能增进理解。 第六,学会批注页面,建立自己的符号体系 读书方法还有更微观的体现:很多人读完的一本书,里面还是整洁如新,我敢说,这样的阅读是低效的。我觉得,一本书于你的价值,在你读过、划过、批注过之后,会得到成倍的提升。 我个人形成一套适合自己的标注方法,除了留白处的文字批注,遍布书中的下划线、小三角、大三角、圆圈以及问号等都各有所表。这样的好处,不仅在于增强记忆和理解效果,还在于无论什么时候翻看,就能迅速地浏览这本书最有价值的内容,以及自己彼时的所思所感所悟。 第七,请相信&读书进化论& 知道如何选书,我们的阅读之路就会拾阶而上了,我们的认识与思想也自然不断提升。我谓之&读书进化论&,就是说,通过读书,我们的知识结构和思想认识会始终处于进化的状态,从低级趋向高级。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每读一本观点,每看到一种理论,最好都问问自己,它的上游在哪?作者受过哪些人的影响?很多人读书很勤,阅读量也很大,但读来读去,读了几十年还是一个层面的书,这是读书人尤其要警惕和反思的事情! 我以前看过一个调查,说农民工的阅读量其实很大,业余无聊,他们很喜欢买《知音》《婚姻恋爱家庭》那样的杂志看。从十几岁读到几十岁都很专一,即使现在能用手机上网,看的也还是这类东西!你观察一下,很多高学历的人,如果案头有读物,无非是业务类或成功学之类的书。我了解过某国家机关年终订阅情况,最受欢迎的杂志是《读者》,年年如此。 第八,读书贵在融通,别让专业和学科误了自己 读书拾阶而上,还要看看,我们走的不要是&窄窄的梯子&。身在专业之中的大学生、研究生尤其要有反思,学科、专业、方向&&这些都是传授知识和学术研究的权宜之计,专业之人最好要有扩展和融通意识,请不要说&我是学学前的&,&我是学教育学的&,&我是学经济学的&&&至少,你要在社会科学这个层面上定位和发展自己。 当然,每个学科有自己的视角和方法,这种划分和训练也不宜排斥。比如,这个学期我们讨论学校和社区关系,读很多教育学和社会学方面的相关文献,但是你要知道,哲学、经济学、政治学、管理学等学科对社区都有关注和论述,我们要不要也一并了解一下? 第九,读书要有&产品意识& 一定有师长告诫过你&读书不要总想着&有用&,不要太功利&。我的看法恰恰相反,读书一定要追求&有用&。当然,绝不仅仅是&颜如玉&、&黄金屋&层面上的有用。假定你们都是有学术追求的人,每拿起一般书,你的兴趣绝不应该只是消遣,而要带着问题和好奇心进入。 读完,你得问自己:收获了哪些知识,得到了什么启示,书上哪些内容你特别认同或质疑,结合这本书能对人作什么样的陈述,写出什么样的文章?你可以把这些都视为&产品&,是的,读书一定要有&产品意识&。 第十,聚集&散落的人&,共建读书交流圈 我觉得读书人应该有自己的圈子,至少得有几个可以交流的人。我曾说过,在微观层面,改善我们生存环境的办法有两种:一个是让案头的好书多起来,一个是让身边可以探讨严肃问题的朋友多起来。 基于读书而交流的好处,一是获知他人的见解和思想,二是检验自己的观点和逻辑,三是营设相互激荡的读书氛围。 我们由此能结识很多&散落的人&(尼采语),渐而形成价值共同体,甚至行动团队,为改善自己的生存,为改善这个并不如意的世界做更多的事情。
[责任编辑:石焱]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04/13 08:36
04/13 08:36
04/13 08:38
04/13 08:37
04/13 08:37
04/13 15:44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7
04/13 09:28
04/13 09:21
04/13 10:23
04/13 08:14
04/13 08:48
04/13 08:48
04/13 08:14
04/13 10:30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04
04/13 09:22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0:38
04/13 09:21
凤凰教育官方微信
播放数:129346
播放数:5808920
播放数:115299
播放数:5808920
48小时点击排行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读书人不能不读书,也不能只读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因为读书人爱的就只有书!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做一个快乐的读书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