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法国巴黎恐怖袭击击,有什么看法

后台-系统设置-扩展变量-手机广告位-通用顶部广告位
张维真:巴黎恐怖袭击的启示
凡是有良知的人,不管是穆斯林还是非穆斯林,无不对法国发生的恐怖袭击义愤填膺。于是,关于法国为何屡屡成为恐怖袭击的目标,成了人们议论的焦点。昨晚认真看了央视四套《今日观察》中两位专家的观察和分析,觉得还是没有触及问题的深层原因。法国参与对IS的打击、保安措施不如美国严密等等,固然不排除是其中的原因之一,但透过这些表面因素,此前法国通过立法禁止穆斯林女性在公共场合戴头巾、《查理周刊》对先知的侮辱、在学校禁止给穆斯林和犹太学生供应无猪肉餐,等等,也许是恐怖袭击的文化和社会诱因。我们不是说它们是直接原因,但恐怖分子利用了这些事件触发的穆斯林公民的众怒,就像以前9&11恐怖袭击者利用了美国打压穆斯林世界、偏袒以色列而触发的全球穆斯林的反美情绪。
作为一个合格的公民,合格的穆斯林,对任何形式的恐怖主义和极端主义理应同仇敌忾,同声谴责。这既是古兰经和圣训的庄严教导,也是穆斯林在世界风云诡变中的智慧抉择。纵观穆斯林的历史,无论是战争时期还是和平时期,先知、四大哈里发,以及伊斯兰鼎盛时期的任何一个穆斯林元首,都严厉禁止杀害无辜的平民。但是,针对法国恐怖袭击这样如奥朗德所说&史无前例&的事件,如果我们仅仅对恐怖分子口诛笔伐,或把根本原因归结于IS,然后像克里那样发誓剿灭它,那么,这个问题的解决也许依然遥遥无期。
许多西方人,特别是西方领导人,对1965年美国总统林登&约翰逊处理黑人暴力事件的历史应该不陌生。约翰逊处理&瓦兹事件&的做法,与丹麦漫画事件以及英国《查理周刊》侮辱先知事件后西方的态度大相径庭。他没有像现在的西方国家那样,每每发生暴力或恐怖事件,除了发誓打击暴恐分子以外别无行动,而是首先设立一个专门的委员会负责调查这一事件。结果,委员会发现了众多问题,包括贫穷、工作歧视、教育不平等、住房歧视等,所有这些问题都借白人警察对待黑人的行为体现出来,这些问题不应该因为黑人采取了街头暴力的抗议方式就被抹煞。美国政府通过立法或修改某些法律,以及更强的文化敏感性等措施来逐步解决这些实际问题。除了通过《民权法案》禁止房屋销售、租凭、贷款方面的歧视,文化媒体中也禁止出现带有种族主义色彩的内容,而代之以建设性的声音,如马丁路德&金的演讲等。约翰逊对&瓦兹事件&的处理可以作为解决民族矛盾或其他矛盾的范例。
如果一种暴力活动达到相当的规模,甚至演变为频频发生恐怖袭击,虽然不排除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本身的因素,在一些国家和地区也不排除分裂主义作祟,但这不能解释极端主义和恐怖主义屡禁不止的现实,其中必然隐藏着某种深层的文化、政治或经济原因。对此类事件的处理,除了对暴恐分子绳之以法,更重要的是通过文化、政治、教育和经济手段去根除少数人的煽动之所以起作用、少数人的暴恐之所以屡屡得逞的内在因素,切实去落实民族、宗教、文化、社会、经济诸方面的平等理念;团结大多数信教群众,满足他们的正当信仰、文化和社会诉求,同时打击少数极端分子和暴恐分子,而不是无事找事,专门去刺激扩大爱好和平、安居乐业的信教公民,制造民族歧视和宗教歧视。一些地方把正常的宗教信仰,正当的民族服饰,甚至胡须这样的自然生理现象与极端主义混为一谈,统统予以打击的做法,恰恰帮了极端分子和暴恐分子的忙,客观上宣传了他们所散布的&政府意在消灭宗教&的谣言。
历史和现实中,暴力活动乃至极端主义,恐怖主义,往往是一种现象,而不是本质。 以&9&11&恐怖袭击为例,有些学者认为它是对美国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的强烈反应&&尽管我们应该谴责恐怖袭击者,但这并不是问题的全部。美国前总统威尔逊说过:&每一个像我们一样热爱和平、渴望以自己的方式生活和制定自己法律的民族,都能够自由自在、不受干扰,同时又能够得到安全的保障。&&我们很清楚,只要别的民族受到了某种不公正的待遇,那么,这种不公正的事情迟早也会同样降临到我们自己身上。&让人扼腕叹息的是,后来的美国及西方领导人,并没有记取威尔逊的这一珍贵告诫,&9&11&事件、《查理周刊》遇袭事件,以及刚刚发生的法国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等等,似乎被威尔逊不幸而言中。
对这次恐怖袭击中的遇难者,我们的悲痛不亚于法国人民,对暴恐分子的愤怒也是如此。但如果我们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我们就不是一种对事件本身以及世界负责的态度。在与全球一道,谴责恐怖主义、立誓彻底消灭恐怖主义的同时,作为法国革命的发源地,作为近代第一个把自由、平等、博爱之风吹到世界的国度,法国是否应该对自己近年来以世俗主义为名推行的种族歧视、宗教歧视和民族歧视政策予以反思?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巴黎人献花对抗恐怖袭击:他们有枪我们有花|巴黎恐袭_新浪新闻
  原标题:他们有枪,我们有花
11月16日,德国柏林,民众持续悼念巴黎恐袭遇难者。
11月21日,法国巴黎,警察在巴塔克兰剧院附近骑车巡逻。目前巴黎秩序已恢复正常。
11月17日,印度查谟,学生悼念巴黎连环恐袭案遇难者。
巴黎一位父亲告诉儿子,“他们有枪,我们有花。”
11月14日,法国巴黎,埃菲尔铁塔熄灯悼念系列恐袭事件遇难者。
11月13日,美国纽约,新世贸中心点亮蓝、白、红灯光,纪念巴黎恐怖袭击遇难者。
  13日,巴黎发生连环恐怖袭击,导致数百人伤亡。但是,恐怖袭击的阴影,并没有让巴黎惧怕。
  新京报记者发现,无论是用“他们有枪,我们有花”来安慰儿子的暖心父亲,还是发起“开门运动”和“我在露天咖啡座”的巴黎人;无论是生活在海外的法国人,还是生活在巴黎的中国人,他们的感受几乎一致——恐惧不会摧毁我们,只会让我们更团结。
  面对恐怖主义的挑战,法国一方面在国内修改法律加强安保措施,另一方面说服俄罗斯、美国等国,组建国际联盟打击伊斯兰国等恐怖主义。
  巴黎人献花对抗袭击
  13日晚,连环恐怖袭击震惊巴黎,一对亚裔父子在遭受恐怖袭击的巴黎共和国广场接受巴黎《小日报》记者采访的视频,在各大视频网站广为流传。
  记者问小男孩:“你知道巴黎发生了什么事吗?”
  小男孩回答说:“知道,因为他们非常非常坏。我们要很小心,因为我们要搬家了。”
  爸爸摸摸小男孩的头说:“不会的,别担心,我们不用搬家,法国就是我们的家。”
  “可是,”小男孩犹豫着说,“爸爸,这里有坏人。”
  “是的,但是哪里都有坏人。”爸爸回应说。
  “爸爸,他们有枪,他们会射我们,因为他们非常坏。”小男孩依然犹豫。
  “那没关系,他们可能有枪,但我们有花。”
  “可是,花什么作用都起不到……”小男孩疑惑地问。
  “它们当然有作用,”父亲指着地上的花束,“你看,每个人都在献花,那是用来对抗枪的。”
  “是用来保护我们的吗?”
  “没错。”
  小男孩逐渐坚定起来,“那些花和蜡烛,是用来保护我们的。”
  记者问小男孩:“现在,你觉得好些了吗?”
  小男孩说:“是的。”
  巴黎恐袭后,一对父子分享了一段最暖心的对话。这段充满治愈感的视频以这样的标题在视频网站Youtube迅速传播,点击已经超过了百万次。许多人留言表示,这让他们想起了电影《美丽人生》。
  新京报记者看到,其中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写着,“我们都知道,花朵不能抵御枪支的袭击,可是,花朵和蜡烛,以及留在法国,象征的是一个国家的团结,象征的是力量和勇气。这种勇气虽然不能阻止一颗子弹,却能让他们度过这段困难的岁月,让他们有能力做更多事情。孩子会逐渐理解的,这会让他觉得安全起来,这个父亲没有撒谎。”
  袭击两天后巴黎恢复秩序
  恐怖袭击之后,巴黎人的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
  “恐怖分子所要的就是恐吓我们,让我们充满恐惧。”13日晚,巴黎恐怖袭击发生两个小时后,法国总统奥朗德发表电视讲话,宣布法国进入全国紧急状态,加强边境管控,要与伊斯兰国“开战”。BBC欧洲组编辑卡特雅·阿德勒在社交媒体上称,奥朗德讲话时“明显在颤抖”。
  进入紧急状态之后,巴黎的警戒程度上升到了历史最高级。此后,巴黎紧急抽调3000名警力,共同执行首都区域的治安巡逻。这是巴黎1944年以来首次实施紧急状态,上一次如此“严阵以待”,还是在二战的炮火连天中,当时的敌人是纳粹铁骑,而这一次,敌人变成了隐蔽在暗处的恐怖分子。
  在巴黎工作的中国女孩小雨说,法国华人的微信群里,每天都有不辨真假的消息满天飞:
  “注意,巴黎北部一条道路封闭了,一堆警察冲了进去!”
  “我们家楼下,警车哇哇哇地呼啸而过,会不会又是哪里遭遇恐怖袭击了?”
  “我们这边不仅能听见警车,还能听见直升机的声音……”
  更有人表示,“我已经买了足够吃一星期的食物,接下来一星期,我都不会出门。”
  但对小雨来说,生活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她说,与国内想象中巴黎人心惶惶,街上人烟凋敝不同的是,“黑色星期五”之后的周末,巴黎人就恢复了正常的生活,塞纳河左岸的露天咖啡馆里挤满了人,餐厅、酒吧,一切公共场所,都恢复了正常秩序。
  15日晚,巴黎市民聚集到共和国广场,自发纪念在袭击中遇难的人们,鲜花、蜡烛铺满了地面,共和国广场的狮子像上都贴满了悼词,小雨也和朋友一同去了共和国广场,参加纪念活动。
  回到咖啡桌上,回到室外去
  129人,这是法国政府19日公布的确认身份的遇难者人数。20日,遇难者人数已经上升到130人,一名重伤者宣告不治身亡。根据法国政府的公告,遇难者中,除了23名外国人之外,其余全都是法国公民。
  在这次恐怖袭击中,生活在北京的法国作家何诺有三个朋友失去了亲友。“在一个像巴黎这么大的城市,130人遇难意味着,几乎每个人都能找到跟他们共同认识的关系网络。”
  何诺说,遇难者大部分是25到45岁的青年和中年人,这正是最活跃的一个群体,他们喜欢室外活动,性格外向,热爱生活,也懂得享受生活。
  34岁的雅辛托斯是一家餐馆的服务员,他在餐厅袭击中遇难。13日晚上,雅辛托斯跟朋友们一起在11区夏洪尼路的La Belle Equip餐厅庆祝自己的生日。之后,恐怖分子持枪闯进餐厅向无辜民众扫射,造成19人死亡,23人受伤。“他们当时有18个人一起为雅辛托斯庆祝生日,只有一个朋友因为去卫生间而躲过一劫。”雅辛托斯的母亲米丽娅姆·柯玛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回忆说。
  “去剧院、去餐厅,去露天咖啡馆喝咖啡,这就是法国人的日常生活方式,也是法国人所要捍卫的价值观。”何诺说,恐怖分子针对的正是最普通的法国民众,“他们(恐怖分子)想让我们恐惧、分裂,想让我们躲在家里,但我们不会这样做。”
  从14日开始,法国人用前所未有的热情,来表现他们的团结。
  危难当头,巴黎市民向惊魂未定的同胞和外国游客伸出援手。巴黎人在社交媒体“推特”和“脸书”上发起一场“开门运动”。不少巴黎市民打开自己家门,让无处可去的陌生人来自己家中先“避一避”。
  16日,法国人在社交网络上发起了“我在露天咖啡座”活动。“回到咖啡桌上,回到室外去,”在社交网络的召唤下,人们纷纷走出家门,拍下了自己在露天咖啡座喝咖啡的照片,并上传到这个标签下。一些露天咖啡馆外面,甚至排起了长队。
  与“我在露天咖啡座”一同进行的,还有“我是巴黎人”和“我是迪塞尔”。迪塞尔是法国黑豹突击队的一条警犬。18日凌晨,黑豹突击队对一处恐怖分子住所采取行动时,迪塞尔咬住了一名嫌疑人,却遭遇自杀式炸弹而牺牲。
  “我们不会害怕,因为如果我们害怕了,他们就赢了。”何诺强调,“他们用枪来攻击我们,我们会用自由来还击。”
  法国雇佣兵不裁员
  袭击发生后,法国加强了对巴黎的安保级别。
  曾在法国外籍兵团服役的傅晨对新京报记者表示,法国的警察部队,无论从战斗能力、装备、侦查能力还是快速反应能力来说,都是很强的一支队伍。但警察的权力相对较小,为宽容的司法所束缚,一直是法国长期存在的问题。他举例称,前不久,警察抓捕了一名恐怖分子,然而这名恐怖分子申请到外出机会之后逃跑,并再次武装起来,打死了一名警察,为此,部分警察集体表示抗议。
  今年年初《查理周刊》恐怖袭击之前,法国外籍兵团正在裁员。法国外籍兵团组建于1831年,是法国国王路易·菲利普斯为了解决国内兵员不足而创建。傅晨说,外籍军团一共8000余人,此前有传言说,外籍军团要裁掉90%,只留一个团作纪念。但今年以来,连续的恐怖袭击让法国意识到,以往的疏忽大意,将会酿成苦果。傅晨说,外籍军团现在的目标,是每年多招收500人,每个团增加一个连队。袭击发生后,奥朗德宣布了一系列针对法国内政的改革措施,将提升法国安全力量,未来两年增加5000名军警职位,2500名司法职位和1000名海关职位,还将加强警察和法官的权力。
  此外,奥朗德还表示,将就法国宪法提出修正案,就双重国籍、出生地法等条款作出修改。他建议取消恐怖分子的法国国籍,“当一个有双重国籍的人被判刑确定损害法国的价值,法国要能取消他的法国籍,即使他生在法国;此外,法国也要禁止有恐怖风险的双重国籍人士进入法国”。
  针对在恐怖袭击中逃窜的恐怖分子,法国加强了追捕力度。18日凌晨,法国特种部队根据情报机构掌握的情况,突袭恐怖袭击嫌疑人在圣但尼市中心的藏身地。警方的突击行动持续了7小时,共向恐怖分子藏身的建筑物射出了约5000发子弹。3名恐怖分子死亡,7人被捕,法国检方确认巴黎袭击案幕后主谋阿卜杜勒·阿巴乌德在警方突袭行动中死亡。
  反IS联盟逐步成形
  巴黎袭击后,法国对伊斯兰国宣战,不仅派航空母舰执行打击任务,奥朗德还积极牵头组建全球反伊斯兰国阵线。
  奥朗德16日在议会表示,目前的主要敌人是IS,要建立反IS的“统一战线”。“所有那些真正想与这支恐怖主义军队作战的力量,必须作为一个大联盟的一部分凝聚成一股力量,”奥朗德表示,“我在未来几天会晤奥巴马总统和普京总统时,将铭记这个目标,以便联合起来,取得一个已经拖延太久的结果。”
  17日,奥朗德与俄罗斯总统普京通话,就加强协调打击IS进行讨论。双方同意,两国军队和情报部门将建立更加密切的接触和协调以打击恐怖组织。“法国不能一个人战斗”,法国防长勒德里昂17日晚对法国电视一台表示,俄正在发生“方向性改变”,“与俄罗斯联盟并不是没有可能”。法国媒体也对两国领导人的这次通话给予高度评价,称这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两国首次联手打击共同敌人”。
  巴黎袭击后,全球范围内来自恐怖组织的安全威胁激增,各国迅速做出反应,联合国安理会五大常任理事国都对加大对恐怖主义的打击表明态度。法国宣布派出航母开赴中东;俄罗斯派遣战略轰炸机跨境打击IS目标;美国宣布派出特种部队进入叙利亚;英国海军将配合法国行动;中国宣布要将杀害中国人质的凶手绳之以法。
  20日,联合国安理会投票通过决议,促请有能力的会员国根据国际法,在叙利亚和伊拉克境内受IS控制的领士上,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打击其恐怖行为。以上说明,一个全新的反恐联盟正在逐步形成。
  “2001年,当我们听到9·11恐怖袭击时,我们每个人都想,这一刻,我们都是美国人。现在,法国遭遇恐怖袭击了,我相信,全世界和我们的想法是一样的,从现在起,我们都是法国人。”法国作家何诺表示。
  B02-B03版采写/新京报记者 颜颖颛
编辑:SN123
更多猛料!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新浪新闻官方微信(xinlang-xinwen)。
现在,反腐败查处的贪官很多,那些赃款干什么去了,能不能补贴养老金,让赃款像税款那样,“取之于民,用之于民”呢?不然,遇到问题总喜欢盯着老百姓的口袋,挖他们的墙脚,这样可不好!
仇恨并非人与生俱来的本能,而是一场精心编制的谎言。我的父亲正是这一谎言的忠实信徒,而他曾一度想让我也陷入这一谎言中。
从最近的媒体报道中可以看出,现在我们学校中,老师体罚和殴打学生的现象似乎正在愈演愈烈。这虽然与教师队伍素质良莠不齐有关,更与我们有些学校态度暧昧,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素质故意放纵有更大的关系。
我们准备的稿子放入了大量本地故事,风格也尽量接地气,结果稿子经过各大写手的层层修改,最后还是变成了流水线上的产品!还没有开通你的开心账户?使用其他账号登录:
关于巴黎恐怖袭击事件的一些看法
主要在新浪负责播报乌克兰战事的朋友 @路尘_把名字改短&她为什么不愿说话:&恐怕没有几个人会在上完初中物理第一节课以后就开始高谈阔论量子力学的影响和意义,但是起码90%的人现在相信,看完知乎上一两篇三四千字的“科普”文章,甚至是看两张恶搞漫画,就可以对国际政治事件指手画脚了。&任何一个国际政治事件,都是不可能用两三句话解释清楚的,如果没有海量的信息打底,你得到的只能是偏见。任何人讲给你的国际政治都是自己产出的带有偏见的裁剪,因为原始事实可能需要上万字甚至数十万字来讲明,任何一个背景信息都可能影响到你最终对事件性质的判断,而所有的国际政治事件的最大特点就是,背景信息多达无限。&如果说围绕一件事发生的全部相关事件为1000,而你听说过的只是其中的10,盲人摸象的故事大家都听过,这个时候你发表任何评论,都只能是胡说八道。&我说的直白一点:这几天微博、微信、知乎、以及各媒体上讲述恐袭背景的那些文章,特别是高转发、高赞成票的,事实错误一箩筐,多是记者、时评人、意见领袖和营销人员针对热点查了几个小时被严重污染的中文材料草就而成。看那些东西意思不大。(至于他们的观点,我不评价)&不过,本文不讲这些,还是只谈舆论。&1.事情没有变,只是舆论变了,你跟着变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新闻联播最后五分钟的国际新闻,通常是留给巴以冲突的。&但CCTV的新闻播报非常有意思。一是体现在时机的选择上,比方说哈马斯往以色列发射火箭弹,它捏着不报,静静地等以色列报复,以色列一报复,它立刻报了:“今天,以色列再次炮击巴勒斯坦地区”。&二是体现在用词的选择上。比如伊斯兰圣战组织,它会用个九成观众不懂的译文:“杰哈德组织”。如果圣战者年轻或是童子军,它会强调是“少年”。哈马斯的兵工厂,它会改称“金属加工厂”。所以哪天以色列轰炸了哈马斯的兵工厂,你欣赏到的央视新闻就是:“今天,以色列再次轰炸了巴勒斯坦境内的一处金属加工厂,几名杰哈德组织的少年被炸身亡。”&老一辈被这种新闻灌输多年,所以他们臭骂以色列和支持金援巴勒斯坦就像吃饭喝水一样自然,即便巴勒斯坦人那时平均至少比中国富四五倍。可如今不一样了,再有类似的事情,巴勒斯坦会被骂死,老一辈的言论网上虽然还有,但不成气候,靠边站了。&是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变了?有变化,但基本玩法没有根本性改变。那变的是观众?他们的知识储备和思维变了?也不尽然。是舆论改变了,媒体围绕着一套新的观念展开了新的宣传,因为控制舆论的那些人,他们的想法与利益发生了变化,公众只不过是跟班。大众的好恶,你的好恶,都是受舆论操纵的。无论是对巴、以,还是对美、日、俄,好时蜜里调油,恶时咬牙切齿。其根本原因可能只是你接纳到的宣传材料变了。&2.讨论得好像很热闹,其实大家都漠不关心。“你被洗脑了。”如果有人在讨论问题时这么指责你,你一定很厌恶。有时还会愤怒反驳:“你怎么知道是我,而不是你,被洗脑?”其实是否被洗脑,是可以有客观标准的。这里就简单讲讲吧。&自从俄罗斯介入叙利亚之后,我就看见这么一条信息,在各平台上林林总总转了几十万次吧,大意是:美国轰炸了ISIS一年多,还没有俄罗斯轰炸一个月的战果大,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你啥都不知道。&请静下心来,用最基本的认知方法,判断“美国轰炸ISIS一年多与俄罗斯轰炸一个月的战果大小”,想想应该做什么?(1).了解美国轰炸ISIS一年多以来的战果。(2).了解俄罗斯轰炸ISIS一个月来的战果。(3).对以上两个战果进行比较。&俄罗斯轰炸了ISIS哪些地方?每日平均架次多少?轰炸地区有几成在ISIS控制区?击中了哪些军事目标?改变了哪几场战役的走势?帮助占领了哪几处ISIS城镇?美国呢?这些问题,相信你一个都答不出来,即便能喷出一两个,仔细查考也都是谣言。但凡有一丁点儿了解,你多半不会去转这些胡说八道。然而,尽管你对基本事实完全无知,然而这个判断已经奇妙地驻留在你的大脑里了。&你真正要思考的问题是,它到底是怎么进入你的大脑的?&人们对远方发生的事情通常一无所知,因为不影响生活,此时观念是否正确,全仰赖信息源。当热门事件发生时,是你独立搜集资料、加强了解的好时机。只不过,国人通常把时间浪费在发泄情绪上,而且耗时特别长,该讨论的时候讨论不了,能冷静下来讨论了,已时过境迁,新热点又出现了。&先冒出几篇编造的诸如“法国政府对75事件的表态”的煽仇恨帖,浪费两天时间。估摸着接下来的桥段是西方媒体指责中国人煽动仇恨,然后类似文章再被转回国内,同一帮人满脸委屈,借此再煽动一轮仇恨:“西方媒体双重标准,戴有色眼镜看我们”。不过话说回来,即便煽动仇恨者肚里也没货,如果长期跟踪西方主流媒体报道,找几篇中国人抵触的真实文章毫无问题,毕竟在中国,要求公开审判、搞明白事态起因、出示证据之类的行为都会被认为是支持恐怖分子。但因为他们原本就漠不关心,需要煽动仇恨时,材料急躁之下找不着太多,手段就显得特别low,衬得转发者很蠢。所以,即便要达到煽动仇恨的目的,多掌握点材料也是好的。&对国内的事也同样漠不关心,75事件后,一帮人装模作样地分析什么“XX政府对中外恐怖事件的谴责在用词上的区别”,一堆胡说八道做得图文并茂,好像很学术的样子。大家并不想搞清问题,只是想借机攻击平时自己不喜欢的人。这在人性上很正常,但希望你依然记住:你的好恶也是被舆论操控的。&3.政治正确与错误归因。很多自由派对美欧的“政治正确”很痛恨:明明是伊斯兰恐怖分子搞的,你们报道新闻时非要回避他们的宗教信仰,完全是鸵鸟政策,连实话也不能痛痛快快说了么?&政治正确的好处是防止错误归因。比如本镇黑人只占人口5%,但黑人犯罪却占案件总数的80%。报纸报道:“本镇大部分犯罪系黑人所为。黑人犯罪率居高不下。”这当然是一个“事实”,然而它也隐含一个“判断”。这个判断会被很多读者不加思考潜移默化地接受:他们犯罪,是因为他们的种族(黑人)。&然而,犯罪率高也可能是因为黑人穷,黑人社区治安差,黑人后代无法得到良好的教育,黑人找工作受到歧视等等,而并非血统、基因所致。&要解决问题,首先找出原因,如果原因判断错了,那解决问题就无从说起。所以严肃媒体应当尽量在报道事实的同时,检查是否隐含了这类可能误导读者的前置判断。&这几天有个高频词叫“同治回乱”。讲的是同治年间几个省份的回汉种族仇杀,被不少人用于论证伊斯兰的危害。但这原本主要是个苛捐杂税无法承受的治理问题,被大清官员不负责任地引导成一个民族问题(也并非宗教问题),最终闹成大规模的种族仇杀。因为对官员来说,要解决治理问题,很难;搞群体仇杀,推卸责任,相对容易得多。&4.摆出交流的姿态,但又拒绝交流。&大家争相对事件表态,但并不提出任何可行的解决方案,各种要求、看法相互矛盾:(1).温和穆斯林应该和极端划出界限,声讨(其实到处都有,你不知道罢了)。/ 温和穆斯林只不过是伪装得很好的极端穆斯林。他们貌似谴责暴力,只是为了隐忍,私下扩大教徒比例,避免卡菲勒(即异教徒)们警觉。(2).温和穆斯林应该和ISIS开战。(其实战斗在ISIS第一线的都是穆斯林,包括库尔德人,逊尼派穆斯林)。/ 一个国家如果穆斯林教徒比例足够高,你以为这就是人间天堂了?不,他们很快会自相残杀。&对方当然不会再讨论什么,因为全是套套逻辑,怎么做都错。@灰鸽子银水 感叹过:“我曾经在微博贴出了一百多位阿訇和伊斯兰学者共同签名的谴责伊斯兰国的公开信。我收获的是谩骂。人们认为伊斯兰的真实面目是恐怖主义,这种宗教与文明无法并存——那些阿訇在为伊斯兰洗地,只有伊斯兰国和这些网友懂得伊斯兰的真面目。我看不出继续讨论的必要。”我也觉得大家并不想交流,只是想发泄,但长年累月地发泄毫无益处。&5.绥靖与代价最后对恐袭简短谈点看法。&对战事播报员来说,巴黎的悲剧每天都在交战国发生(叙利亚政府军的桶装炸弹,胜利阵线的汽车炸弹,ISIS的集体处决),每个月都在周边国家发生(如黎巴嫩、土耳其等,被恐袭多次),所以几乎无感。它迟早会来,。但欧洲并未吸取多少教训。&在ISIS斩首美国记者后,美欧对ISIS宣战,采取瘫痪经济命脉,军援库尔德人,低烈度空袭等方式。这种战术性价比高,个人很欣赏,法国的积极性也无可指摘。问题出在宣战之前。配图说明:二战后全球历年战争死亡人数&911之后可能是现代史以来最和平的十几年,欧洲更是承平日久。但和平有代价,此前代价主要由美国支付,对热点战区军事压制、政治重建、经济援助,美国为此亏损甚剧。随911影响逐步淡化,军事行动饱受批评,国内公众和奥巴马都转为保守,希望顺利撤军抽身。但保守过度就是绥靖,特别是多年来对叙利亚采取了口头支持反对派实际没行动的的策略,常年绝望的战争是极端组织的最好温床,恐袭就是这项鸵鸟政策的果实。当前要解决的问题既不是恐袭也不是难民,而是要掐掉源头。方法很简单,不停甄别并坚决地军援温和的军事与政治组织,尽快结束战争并帮助建设政体。问题是:代价很重,愿不愿意付?谁付?&至于什么欧洲绿化,我并不担心,大家看历史别只看最近几十年,这就不多辩了。
本转帖分类:&&
&&上一帖:
下一帖:&&
(%)点击发表你的观点
热门转帖:
最新专题:
&2016 开心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国巴黎恐怖袭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