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达吉堪布:造舍法罪不能往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界,什么是舍法罪

  一,莲池大师:中阴身发心来的及吗?  问:设有一人,前生念佛勤笃,机感未应。今生虽作散善,意常在佛,而为事所绁,不能依法修持;一期报尽,又无所感。此人于中阴身,种子忽萌,十念完就,得见佛往生否?  答:前生以勤笃而植因,今世由怠缓而失果。若使临终克念,生或可期。待乎中阴发心,势已无及。愿诸仁者,早为之图。《答净土四十八问》  经言人欲终时,闻钟磬声,增其正念。而杭俗亡者气绝良久,方乃召僧击磬,已无及矣。又讹为之说曰:‘磬之鸣也,促亡人行赴阎罗也。’其谬一至于是。《竹窗随笔》  二:善导大师:余多见世人。於平常念佛礼赞。发愿求生西方。及致病来。却又怕死。都不说著往生解脱之事。直待气消命尽识投冥界。方始十念鸣钟。恰如贼去关门。济何事也。死门事大。须是自家著力始得。若一念差错。历劫受苦。谁人相代。思之思之。若无事时。当以此法精进念佛竭力受持。是为临终大事。可谓一条荡荡西方路。径直归家莫问津。  三:印光祖师开示:阴境者,中阴身境。即临命终时,现生及历劫,善恶业力所现之境。此境一现,眨眼之间,随其最猛烈之善恶业力,便去受生于善恶道中,一亳不能自作主宰。如人负债,强者先牵。心绪多端,重处偏坠。五祖戒再为东坡,草堂清复作鲁公,此犹其上焉者。故曰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也。(《印光大师全集问答撷录》)  四:印光大师开示---念佛者临终失正念.永无往生之望矣
又念佛之人.必须劝家中眷属.同生信心.同常念佛。以备彼等于父母.及诸眷属之有命终者.为之助念。否则.不但不助其正念.反令起嗔恨爱恋等念。(预为洗澡换衣.则失正念。若搬动致疼痛.则生嗔恨。嗔恨.则或致堕于毒虫之类。若对之哭泣.则生爱恋。均属失正念.而永无往生之望矣.哀哉。)不念佛者.尚不至大有所损。念佛者.一经破坏.正念全失.将欲往生.竟莫能得。从此长劫轮回六道.皆此等眷属之所致也。  五:七:索达吉堪布: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
  如果活着时执著诸法实有并贪执不已,只是口中说临终不贪执是没有意义的。生前你对自己的房屋特别贪执,天天想着它,临终时要放下恐怕有点困难。为什么呢?因为梦中的神识比醒时的神识清明,进一步来讲,中阴的神识又比活着的神识清明九倍,所以活着时贪执什么,中阴时就会以九倍的程度贪执。而且那时只要稍微一忆念,立刻就会投生为低劣之身。比如你贪执某个动物或人,一瞬间就会转为恶趣众生。因此从即日起我们就要放下一切,专心忆念往生极乐世界。   所谓的修行,就是将自己的心转入正道,如果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净土,这就是一种最好的破瓦法。大家每天一边用中观对治贪执,一边观想:我不贪财、不贪人,什么都不贪,一定要往生极乐世界。其实这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不一定非要大吼:“啪的”。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境界的人来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更好窍诀了。生起次第、圆满次第以及传统的破瓦法需要复杂的观想,很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做到什么都不贪执,死的时候自由自在地往生净土,这就是最殊胜的破瓦法。  六:益西彭措堪布:法-王如意宝说:“《行愿品》中的‘临欲命终’指外气已断尽,内气尚未断尽之时。此时愿蒙阿弥陀佛与诸圣众,现在行者面前,放光加持赐予安慰,消除一切障碍,使行者身无病苦,心不贪恋,意不颠倒,如入禅定,安祥愉悦,不经中阴,被佛接迎刹那间化生到极乐世界胜莲花中。即刻花开见佛,聆听法音,顿悟无生,成就辩才、神通、陀罗尼、三身、四智、五眼、六通等一切功德,得大解脱,获大自在,尽未来际,遍十方一切刹,任运度化无边众生。如果于此时不能往生,入中阴境界,见阎罗王,受彼审问,经历中阴种种险境,身心不得自在,往生还是很困难。所以修行者或助念之人,在此时应特别注意,提起正念,力求此时顺利往生。”  七:李炳南居士:中阴身能否依赖平时念佛之力而往生?  请问死后神识没有马上往生,中阴身在四十九天之内能否依赖平时念佛之力而往生?   生西在临终后刹那之间,临终后不能往生,希望就很渺茫了。中阴身转生并不是一定要经过四十九天,只是说最迟不会超过四十九天。凡是诚心念佛的人,第八识田中都落下了种子,永远不会丧失,但到什么时候萌芽、生长、成熟,就要看那个人功夫。只要改恶向善,一心念佛,临终自然没有障碍,一刹那间就往生西方了。中阴身念佛往生,要有善缘帮助,但念力是不是很强,所以要感佛接引,就没有把握了。  李炳南居士:中阴身回忆起了佛号,可以往生吗?   问:因为平时念佛熏染,中阴身突然回忆起了佛号,可以往生吗?   答:古德的著作中,有中阴身往生的说法,但这个人的念力如何,大有问题,中阴身是否能够回忆佛号,就更成问题。因此要在平时养成净念相继的习惯,不要有在死后侥幸取胜的想法。  净空法师开示:  问:临终最后一念是阿弥陀佛,即可往生西方,指的是临终最后一口气,还是神识离开身体的最后一念?   答:神识离开身体最后一念,这个才是真的。当然最后一口气也必定是阿弥陀佛,这是我们能够相信的。   净空法师开示:问:中阴身期间,会遇到哪些状况? 答:地藏经云「无常大鬼不期而到,冥冥游神,未知罪福,七七日内如痴如聋」,冥冥游神,这就是他的魂魄,我们佛法里面讲的阿赖耶识,世俗人讲灵魂。游神就是灵魂,佛家讲的游神很正确,讲灵魂,那是恭维的话,为什么?决定不灵,他要灵,怎么会到恶道里面去!他到恶道里去,可见得他不灵。所以孔老夫子在《易经》里面讲的话,也很有道理,他称游魂,我们这里讲游神。这讲得很有道理,因为他的速度很快,飘浮不定,确确实实是游魂。《易经》里面讲,「游魂为变」,变就是他去投胎,他又去换一个身体。「冥冥游神,未知罪福」,这时候真的是「如痴如聋」,痴痴呆呆的,在七七日内是这个状况。佛讲中阴身,中阴身是迷迷糊糊的,看外面空间就像大雾一样,又黑暗、又看不清楚。哪个地方有缘分,他就看到那里有光明,他循著那个光明,他会去找,那是缘分。光的色彩、大小都不一样,这就是六道的差别。青莲祖师《地藏经科注》云:“神者,大论云:凡夫人忆想分别,随我心取相,故计有神,即中阴身也。如天人陆玄畅云:人禀七识,识各有神,心识为主,在黑闇中,游行虚空。所谓三涂极迍而杳杳,四流无际而茫茫。故云冥冥游神。”   哪类人入中阴能正念不失,那类人入中阴就丧失正念而忘失自我?见下面的佛经:  佛说入胎藏会第十四之二  谁是正念入住出。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爱持戒。数习善品。乐为胜事。作诸福行。极善防护。恒思质直不为放逸。有大智慧临终无悔。即便受生。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由先修善行故。临命过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正念而终。复还正念入母胎内。了知诸法由业而生。……由上利根故正念不乱。  难陀。谁是于母腹正念入住不正念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其心质直不为放逸。少有智慧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或是家家。或是一来。或是一间。此人先修善行临命终时。虽苦来逼受诸痛恼。心不散乱。……由是中利根故入住正念。不正念出。  难陀。谁是正念入胎。不正住出。  难陀。如有一类凡夫有情。性乐持戒修习善品。常为胜事作诸福行。广说如上。乃至临终无悔。或是七生预流等。临命终时众苦来逼。虽受痛恼心不散乱。复还正念入母胎中。由是下利根故。入胎时知住出不知。广说如上。乃至谁当乐入如是胎中。  难陀。谁是入住出俱不正念。  如有一类凡夫有情。乐毁净戒不修善品。常为恶事作诸恶行。心不质直多行放逸。无有智慧贪财悭悋。手常拳缩不能舒展。济惠于人恒有希望。心不调顺。见行颠倒。临终悔恨。诸不善业皆悉现前。当死之时猛利楚毒痛恼逼切。其心散乱。由诸苦恼。不自忆识我是何人。从何而来今何处去。难陀。是谓三时皆无正念。广说如上。  南怀瑾大德开示:念佛人死后顶热是否肯定往生?  假使这个人,这一辈子的善恶的行为,来生还能够变人,人中再来的,他死的时候,最后一口气一断,你把他全身一摸,这是个科学,什么地方都冷了,最后这里还暖和的(南师手示心脏部位),来生一定变人,人道中再来,善恶兼半,这种人临死的时候一定,有些人更高级的,很清爽,家里的事情都吩咐好了,然后眼泪掉掉,没有,无可奈何就走了,胸口最后还温的,那个是人道中再来,如果有些高血压的心脏病,全身都冷完了,摸这里还热的,天道,不过天道里头或者阿修罗道,他脾气大,死了以后也是天人,阿修罗变这一种的,有些,慈眉善目的,窝囊兮兮的,那个算是好天人,所以好人跟坏人,分不清的,阿修罗、天人是同等的,都是上面,如果头顶最后还暖的,往生西方的,不过有时候走了,半路又走到东方来了,这是真的,不是跟你说笑话的。  净空法师2011年的开示:哪类人可以被超度到极乐世界!宝志公超度梁武帝的妃子,这个妃子造了地狱罪业,堕地狱。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再来,我们在《高僧传》看到他的传记,他那个示现神通次数很多这《神僧传》里头有的。他把梁武帝的妃子,从地狱里面超度到忉利天,不是一般人的力量能做得到。为什么不能超度到极乐世界?她缺乏念佛的善根。如果过去生中曾经供养诸佛如来,曾经修过净土法门,那就有办法了,超度到极乐世界。  密宗红教祖师”华智仁波切”超度一位藏人中阴身升天而非往生极乐世界的例子:(华智仁波切是密宗历史上最伟大的上师之一!)
  (华智仁波切)在青海德穷山洞静住时,达西地方的一位老人经商途中不慎掉进河中溺水而亡。同伴们将其尸体带到德穷山洞前,请尊者及僧众为他念往生仪轨作超度。念到中间时,尊者突然哈哈大笑,停止了念诵。后来在石渠,他对少数弟子说:“那次我们超度的那位老人,仪轨尚未念完,他的神识早已去三十三天转生为小天子了。当时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尸体,我不禁心想:一个老人竟然跑得这么快!因此便不由自主地笑了。”
  大德索达吉堪布开示:登地菩萨才有能力超度亡灵。但凡夫为亡人助念,也能令其得人身。  有一次,阿底峡尊者的弟子,向尊者请教:何时才可超度亡灵?”尊者答:“获得见道之后,方可超度亡灵。”超度亡灵并非易事,必须要有得地的功德。不过大家也不必怀疑助念,道友们为亡者助念,即使不能完全超度,也可以帮助他脱离恶趣、得到人身,这方面有极大的利益。  印光祖师关于超度往生的开示汇总:  今以纯孝慕亲之心,若能发弘誓愿,称念佛名,(四弘誓愿,必须普为法界众生,以不发此心,乃凡夫情见,不易感通。)以此功德,为亲消除罪业,增长福慧,求佛慈悲,接引往生。而心与道合,心与佛合。何待彼与母同生,当必母先往生,彼后往生耳。  慈悲道场忏法(俗称梁皇忏)随闻录序  惜帝未悉净土法门.故于述成之时.郗氏特现天人妙庄严身.而为致谢。使帝详知净宗.则其夫人当必仗佛慈力.往生西方.高预海会.登不退地.又何得资此大法大心.竟以生天结其局哉。  三编·复陈莲英女居士书  念佛法门,如如意宝珠,能随人意,雨一切宝。但能恳切至诚念佛,自然消除罪业,增长善根。超度先亡,俱生西方。何不可云仗佛慈力,往生西方。  又问当如何修,能令父母往生西方,汝如此问,太不明理。念佛之人,每日早晚,尚须以己修持功德,回向四恩三有,并及法界一切众生。何况父母,而不能令往生西方。  但须恭敬至诚之极。又须发普度一切众生之心。凡一切有缘之人,皆以此法相劝。以自己修持之功德,及回向一切众生之功德,及劝人之功德,为父母回向。决定能令父母往生。然须真实力行,方可。若泛泛悠悠,非无利益,恐未必即能往生也。  净土大经解演义  (第一一一集)   http://ft.hwadzan.tw/dv.php?sn=02-039-0111&lang=zh_CN  真正往生,一断气就走了,那往生快。有的人凭助念,他断气他并没有走,他灵魂还在身体的附近,这个时候念佛的功德是非常非常之殊胜,让他声声都听到佛号,最后也跟著佛号走了,这个好。要知道,念佛送往生的很多,许许多多往生真的是要靠助念,所以助念要如法,要是不如法这个麻烦就很大。  文摘恭錄—淨土大經解演義(第二十六集) 檔名:02-039-0026  这个讯息传到我这边来,我们感到无限的欣慰,《弥陀经》上讲的不假。为什么短时期接触到他能成功?我们知道他能够听到就接受,不怀疑,马上就干,过去生中修过这个法门,那一生没修成功,这一生在临终时候听到,把宿世的善根引发出来,勇猛精进,万缘放下,没有一丝毫留恋,所以他很顺利就成就了。更希有难得的,人一生不信佛,死了也不信佛,死了以后中阴身闻到佛法,他搞明白了,跟著这些助念的,那都不是人身,中阴身跟著助念也能往生。这个因统统都是宿世善根,在这一生当中没有缘闻到佛法,一听到他就觉悟。像这样的人,意志、信心这么坚定,魔的磁场不能影响他。他的念头这一动,阿弥陀佛的毛光他就受益,只要念头一动都加持到了,所以这里头感应不可思议。  大方广佛华严经  (第一八一三卷)   至於临终,人过世之后家亲眷属,这是佛经上教导我们的,四十九天之内一定要给他诵经,给他超度,很有效。因为一般在四十九天之内,他在中阴身他还没有去投胎,我们这时候叫游魂。他没有去投胎,每隔七天他有一次很痛苦,这是讲变易痛苦,所以叫做七。做七这《地藏经》上讲的,这个七天给他诵经、拜忏,给他超度,他能得利益。如果他的善根深厚,他的中阴身没有离开超度的道场,跟著大家一起来学习,很可能也会往生,也能够往生。  如果说是善根差一点的,纵然不能往生,要自己发愿,别人帮不上忙的;别人只是劝他,劝他念佛往生,他肯不肯接受那是另外一个问题,肯接受那是非常好,不肯接受他也减少痛苦,一定得好处,所以这个七七非常重要。  大恩上师关于超度----普巴扎西仁波切  有者问:既然高僧大德的超度能够令众生往生极乐刹土,那么修行还有什么用呢?答:佛法中是有很多方便密意的。高僧大德的加持力固然不可思议,但是试想一个尚有宝贵人身的众生,即使值遇佛法正教与善知识仍不生信,中阴界的众生更犹如飘落的羽毛,你叫他停,他身不由己,怎么停得住呢?往昔善星比丘对释迦牟尼佛祖讲授的正法不仅未生毫许之信心,还诽谤佛法,结果堕入地狱。业报现前时,他无法承受地狱的痛苦,方知佛语不虚,于是一心祈祷释迦牟尼佛,表示愿意修持正法,以解除痛苦,祈请佛陀赐予加持。于是释迦牟尼佛现前,对善星比丘说:“我给你讲授皈依的修法,至于是否依教奉行,还是观待于你自己。”由此可见,即使是佛陀本人,也无法像把石头扔到房顶一样,将善星比丘迁转到清净刹土,而以讲法的方式,使弟子精进修持,获得加持。故我等亦当圆满信心,依教奉行,恒常具有对上师的无伪诚信、无勤生起对于无怙众生的大慈大悲、真实相信丝毫无欺的因果法则。因此,虽然超度的确为众生种下殊胜的解脱之因,然真正要获得即生成就,必须要依止清净具德的善知识,精进如法行执守戒律,方为解脱之要道。自身精进修行与希冀超度往生二者是不可同日而语的。
楼主发言:26次 发图:0张 | 更多
  净空法师关于往生和中阴身救度的重要开示  ◎ 你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活着去的,不是死了去的。你是在非常正常、非常清醒的状态之下见到阿弥陀佛来接引你。你跟他去了,这不是死,活着去的!你要明白这个道理。  ◎ 说是死了可以去,密宗里面有中阴的度法。他们说人死了之后,中阴身也可以能够把他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去,密宗有这种说法。这种说法,给诸位说,问题很多!  ◎人死了以后,这中阴能够度到西方极乐世界,我们人在生就不要修行了,修行干什么?死了之后,请几个喇嘛来一超度就往生西方。你们查查净土经典里面有没有这个道理?不可能。  ◎ 你们看《梁皇忏》,梁武帝的妃子死了以后,请宝志公来给她做超度。宝志公是观世音菩萨化身,观世音菩萨是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的后补佛,他不能把梁武帝的妃子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只能把她超度到忉利天。  ◎ 从这个例子来看,我们就真正明了,所谓中阴超度,的确是可以超度,只能超度到忉利天;要是讲超度到忉利天以上,超度到西方极乐世界,决定没有这个道理。  ◎ 你要是听了他的话,那你就上了大当。理上讲不通,经典上找不到根据,没有这个说法。  ◎ 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我们过去也谈了不少重要的原则,第一个你要发菩提心,中阴身他能不能发菩提心?第二个,他要具足三资粮,中阴身能具足吗?问题多!太多太多了。  ◎ 中阴比我们在人道的时候要迷惑得多,你在作人的时候头脑清醒,你都发不了菩提心,你都不能具足三资粮,迷惑颠倒你能做得到?  ◎ 中阴身比梦境还要差,还要迷惑,他要不迷惑,他怎么会到三恶道去?所以到三恶道是糊里糊涂去的。那么迷惑颠倒的人,他怎么会到西方极乐世界去?阿弥陀佛怎么会接引他?决定不可能。  ◎ 如果可能的话,宝志公当年决定把梁武帝的妃子度到西方极乐世界,那我们就相信,在中阴身还可以超度,还能往生西方,我们就相信。  ◎ 古往今来,凡是人死了以后超度,《地藏经》上也是这么说,只能超度到忉利天,这是最高的,为什么?这是福报。  ◎ 《地藏经》上讲,家亲眷属为亡人修福,亡人只能得七分之一,七分之六修者自得,经上有明文,讲得清清楚楚!  ◎诸位要知道、要明了,要真正的觉悟!千万不要轻信一般人这种传说,不能轻信。听到人家这些说法,我们心地决定不动摇。
  达真堪布:见解脱、闻解脱为什么不灵?  在密宗里,经常能提到见解脱、闻解脱之类的圣物、圣地。有的人听说一到某某圣地就能消业、解脱,可是到了圣地,业障并没有消,也没有解脱。有的人听说哪里有什么殊胜的圣物,一见就能解脱,一戴就能消灾免难,可是见了、戴了,没解脱,也没消灾免难。没过两天家里又出事了,儿子发烧了,或者工作不顺利了,就开始怀疑了,认为都是假的、骗人的,然后就诋毁佛法,诋毁密宗。  在这个世界上,印度的金刚座是最殊胜的。若是有一个地方,见到就能解脱,那肯定是金刚座,因为它是贤劫千佛成佛的地方,再殊胜的地方也比不上金刚座。若是一到那个地方就能解脱的话,佛也不用三转法龘□轮了,佛的弟子们也不用苦修了,都到金刚座去就行了!哪有那么容易?  确实是有很多见解脱、闻解脱、系解脱,但这是对相续成熟、因缘具足的人而讲的,他们一见到、一听闻、一系上这些圣物就能解脱,瓜熟蒂落。但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这样,我们一般的人还需要修行。所以说,这些说重要也重要,说不重要也不重要。以后别把这些东西看得太重,一切随缘。这些都是所依的作用。你若是需要一个所依,你现在手里拿的这篇文章,也是所依。为什么?因为它是法宝,是三宝之一。  但是人都有分别心、执着心,看到贵重的佛像就觉得殊胜。这样一篇文章,谁都没当成所依,都当成废纸了!所以,家里设佛堂,请这些佛像、法器或者供品,也有功德,但是,要随缘而做。有了是福报,没有就没有,不要把主要精力放在这上面。很多学佛人都很重视这些,但是不知道闻思修行是最根本的,是最重要的。  听说“见解脱”能消十万劫业障。如果犯了错误,看了“见解脱”,能消业吗?  作者:达真堪布   答:这就看你的根基了。闻解脱、见解脱有很多,它本身确实有那么大的功德和力量,但是对你来说不一定能起到作用。有的人根基和信心都不足,到处去求这些闻解脱、见解脱,以为一见到就能解脱。其实哪个不是闻解脱、见解脱啊?这些法本、法器,都是闻解脱、见解脱。但是法和相续是要相应的,你相续要成熟。如果你相续不成熟的话,还是没有这个福报。比方说,每个人都有权利当主席、当总统,但是你没有这个福报和机缘的话,还是当不上。  那么为什么说有闻解脱、见解脱呢?真正到瓜熟蒂落的时候,通过这样的一些方法,你就会开悟,会见性,当下就会茅塞顿开,但是你相续必须成熟。佛也可以说是万能的,也可以说是无能的。对有缘的众生来说,佛是万能的;对无缘的众生来说,佛是无能的。佛无处不在、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但是自己的根基不成熟,福报不够,就无法和佛感应道交,这样佛也没办法。  我们在《百业经》里也能看到一些公案。佛住世的时候,很多众生正是业力现前,在感受极大的痛苦,但是佛也无能为力。佛也只能讲他的因果,授记这个众生将来什么时候会遇到什么佛,通过什么缘起会得到人身,然后会修行,会解脱。佛也没办法直接让他解脱。  佛那么慈悲,度化众生的欲望特别强,若是解脱有那么容易,佛就不用传这么多法了,直接让众生解脱就行了。我们这些众生不可能留在轮回里,早就度光了。但这一切一切都是自己的业力所感,没办法。  在密严刹土里,释迦牟尼佛早就成佛了。他示现成佛,这也是佛的愿力,也是娑婆世界有缘众生的一种感应。现在到末法时期了,我们还可以学佛法,还可以修行,这也是我们自心的感应,福报的显现。但是对有些众生来说,佛法就好像根本不存在一样。  藕益祖师《弥陀要解》关于净土三经“闻”佛名和“一心不乱”关系的开示:(见解脱、闻解脱等等可参考之。)  舍利弗,于汝意云何,何故名为一切诸佛所护念经?舍利弗,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经受持者,及闻诸佛名者,是诸善男子、善女人,皆为一切诸佛之所护念,皆得不退转于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是故舍利弗,汝等皆当信受我语,及诸佛所说。  此经独诠无上心要,诸佛名字,并诠无上圆满究竟万德,故闻者皆为诸佛护念。又闻经受持,即执持名号。阿弥名号,诸佛所护念故。问:但闻诸佛名,而未持经,亦得护念不退耶?答:此义有局有通。《占察善恶业报经》谓杂乱垢心,虽诵我名而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但获世间善报,不得广大深妙利益。若到一行三昧,则成广大微妙行心,名得相似无生法忍,乃为得闻十方佛名。此亦应尔。故须闻已执持至一心不乱,方为闻诸佛名,蒙诸佛护念。此局义也。通义者,诸佛慈悲,不可思议,名号功德,亦不可思议。故一闻佛名,不论有心无心,若信若否,皆成缘种。况佛度众生,不简怨亲,恒无疲倦,苟闻佛名,佛必护念,又何疑焉。然据《金刚三论》,根熟菩萨为佛护念,位在别地圆住。盖约自力,必入同生性乃可护念。今仗他力,故相似位即蒙护念。乃至相似位以还,亦皆有通护念之义。下至一闻佛名,于同体法性有资发力,亦得远因终不退也。阿耨多罗,此云无上。三藐三菩提,此云正等正觉。即大乘果觉也。圆三不退,乃一生成佛异名。故劝身子等皆当信受。闻名功德如此,释迦及十方诸佛同所宣说,可不信乎!初劝信流通竟。  蕅益大师再谈佛经"闻"字的定义:  或谓闻白毫名字,功德不可限量。闻一佛二菩萨名,灭无数劫罪,岂现前恶法所能较敌。噫,误矣。不观占察经邪,经称地藏菩萨大悲愿力,诸大菩萨皆不能及。其言曰,能闻我名者,谓得决定信,利益行故。若杂乱垢心,称诵我名字,不名为闻,以不能生决定信解故。  盖杂乱则无定,不与奢摩他相应。垢则无慧,不与毗婆舍那相应。不与二观相应,则不知地藏法身,诸佛法身与自己身,无二无别。故不名为闻也。智者大师释十六观经题,必约三德秘藏。释法华经题,乃以九旬谈妙。故曰若闻首题名字,所得功德,不可限量。若不如所解释,安获无量功德。  今杂乱垢心,闻犹不闻。现行烦恼,炽然不息。以此脱苦,杯水投车。逮临终无验,翻疑佛法不灵。自误误他,堕谤法罪。  未完待续:
  续上:  净空法师关于菩萨“见”“闻“”触”三字的注解说明:  净空法师开示:不要把“闻思修”这三个字理解错了   《观音三昧经》是释迦牟尼佛讲的,他在这个经上说,观音在我前成佛,他成佛比释迦摩尼佛早,早就成佛了。成佛做佛那个时候,释迦摩尼佛是苦行弟子,是修苦行的一个佛弟子。  “又《首楞严经》曰:观世音菩萨于无量劫前,于古观世音如来,受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法。”  这是讲我们现在说的观世音菩萨,他在无量劫之前有一尊观世音如来,他是观世音如来的弟子。  “受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法。从闻思修入三摩地,返闻自性,得无上道。”  《楞严经》上这几句话很重要,把观世音菩萨的由来为我们说明白了。这个人的修行也是无量劫,在古观世音如来,这就是他的老师,在那个地方接受观世音如来的教诲,如来传授他,“受如幻闻熏闻修金刚三昧法”,传法给他,他就修这个法。这个法门是从“闻思修”入“三摩地”。“三摩地”是禅定。“闻思修”叫三慧,菩萨所修的,用这三个字来代表。  “闻”是接触。眼看也叫“闻”,耳听也叫“闻”,身手接触都叫“闻”,就用这一个字来代表,代表我们六根接触外面六尘境界。  “思”是明了。不是真的去思想,一接触就明了,这是真的明了。通过思想不是真的明了,通过思想就染污了;不通过思想是真的,用真心,不是妄心。  “修”是什么?“修”是一切的障碍、烦恼统统不起,为什么?你没有通过思考。烦恼从哪里来?烦恼从思考来的。所以这个地方的“思”,一般世间人有问题必须要思考他才明白,所以“思”代表明了。这个地方的“思”,不能有“思”的这个行为。所以这个“思”的意思很深,千万不要错了,不要搞错了。  我曾经早年,大概四十多岁将近五十岁的时候,我在台湾大专佛学讲座里面担任教学。有一天有一个学生来跟我说,她说法师,我今天听这堂课,听完了我下一次就不来了。我说为什么?她说我听了两年了,我不想再听了,我听到懂得很多了。我就想到,听了两年了,是不是回去去研究?她说是的。我说,你学菩萨的“闻思修”?对,我学菩萨“闻思修”。我就告诉她:你这两年所听的,听的是胡说八道,你不听了;回家去胡思乱想,胡思乱想一阵之后,你盲修瞎练。我说你把“闻思修”完全解释错了,“闻思修”是菩萨修的,“戒定慧”是罗汉修的,你没有从“戒定慧”,你哪来的“闻思修”?“闻思修”是高等修行方法,不是初学的;你才初学,“戒定慧”都没有搞会,怎么去搞“闻思修”去了。所以那天那堂课,我就把“闻思修”三个字讲清楚、讲明白。下课的时候问她:下次来不来?来。来就对了,可不能把这个东西搞错了,真的很容易引起人误会,一定要讲清楚。  所以接触就明了;明了就是“思”;明了就不迷惑,不迷就叫“修”。所以它是一桩事情,“闻思修”不能分开的:接触,明了,不迷。从不迷上说是“修”;从明了上说是“思”;从接触叫“闻”,这么个意思。  菩萨“三慧”,“戒定慧”,你看,小乘“三学”,菩萨“三慧”,观世音菩萨用“闻思修”的方法,这是真智慧。  眼接触,明了,不迷;耳接触,耳闻,明了,不迷;鼻嗅香;舌尝味,“眼耳鼻舌身意”,接触外面境界就明了,就不迷,这叫“闻思修”。  “入三摩地”,“三摩地”是得定,这叫三昧。这就是“金刚三昧法”,这“入三摩地”,他就是得到了,证得了“金刚三昧”,于是他在日常生活当中:  “返闻自性,得无上道。”  成佛了,证得究竟圆满。“闻自性”是什么?见性,用眼叫见,明心见性。观音菩萨是修耳根,所以叫“闻”,闻声见性。他是闻心见性的,什么方法都能见性。每个人根性不一样,秘诀就是专一,不能分心。
  汉传净土宗不重视破瓦往生法的原因见下:  黄念祖大德:更有进者,既承下问,敢不掬诚!行人  于临终紧张关头,仍能自在修习颇瓦者,恐百中无  一,甚至千万中亦难有多少也。例如宋代苏东坡居士  才智过人,兼擅禅辩,晚岁以净土为业,临终又有善  友在侧。但最后一著,仍只是以手指心,自云"这里著  力不得"而已。持名尚不能著力,况于临终时自运明点  开顶往生乎!可见临终一关,非同小可,万勿掉以轻  心。唯当勇猛精进,如救头燃。养之于平日,方能用  之于临时也。我辈行人,结其求生净土之胜愿,临终  之际,万缘放下,一心求佛接引,此时但能续念圣号  或本尊真言,直到最后刹那,决蒙接引生西。只此最  为简易可靠。由此可见,嫂夫人于临终之际,只要能  提起平素熟念之度母咒(或圣号),即大事了毕矣!  索达吉堪布:所谓的修行,就是将自己的心转入  正道,如果在有生之年念念不忘往生净土,这就是一  种最好的破瓦法。大家每天一边用中观对治贪执,一  边观想:我不贪财、不贪人,什么都不贪,一定要往  生极乐世界。其实这就是破瓦法,所谓破瓦法不一定  非要大吼:“啪的”。对于我们这些没有境界的人来  说,除此以外再没有断除中阴的更好窍诀了。生起次  第、圆满次第以及传统的破瓦法需要复杂的观想,很  多人没有这样的能力,因此如果能做到什么都不贪  执,死的时候自由自在地往生净土,这就是最殊胜的  破瓦法。  祈竹活佛关于显宗净土宗与密宗破瓦法的开示  祈竹活佛1997说及破瓦法的零碎开示:  (当时有人请教关于破瓦的事,这是活佛的回答:)  如果我们是密法的修行者,又有灌顶等传承,修  行也修得很高了,修这个破瓦是有利益的。破瓦法是  密法,这个必须有灌顶,然后还有本尊,不是每个人  都适合修。现在如果你求这个法,衲懂得教破瓦法,  要传给你也很容易,但最终来讲,这对你是没好处  的。如果还有执着,就好像一只脚被铁链绑着一样,  你跑不了,被锁着悬在地下,所以对我们来说,没有  出离心而修破瓦没什么用。当你已经是一个很坚定、  很好的佛教徒、修行者的时候再去学,当然还是有一  点好处,但在目前的阶段太早。如果你有出离心,修  破瓦法就很好,没有出离心就很难靠它成就,怎么修  破瓦也没可能去得到阿弥陀佛净土。你们是衲的弟  子,所以衲就老实地这样跟你说。如果其他人问,衲  只能客套地说“这是佛法,很好很好!”,衲只能这样  说。如果我们是很好的修行者,修破瓦就确实有很大  的利益。但说实在话,对我们这样的人来说,修破瓦  是没很大用处的。衲学破瓦法是师从萨巴仁波切。昨  天去色拉寺的时候,我们指着一个好像露台的地方,  靠近鸟窝那边,这就是当年萨巴仁波切住处。他是一  位修为很高的修行人,现在就在阿弥陀佛的净土。他  也是名头很大的师父,但也不鼓励我们修这个法。  要修破瓦法,首先要生起圆满的出离心。我们修  的时候采取打坐的姿势,然后观想最微细的心风,也  就是我们的心识,在某个地方,很轻,好像肥皂泡一  样在那里震动,之后我们修宝瓶气,用呼吸的方法,  把它一步一步推上来,推到喉咙、眉心、头顶,然后  去阿弥陀佛净土,之后又回来。破瓦法就是这样而  已。如果常常观想气在脉上走来走去,差不多20天到  一个月,头顶就会开一个洞,这只是因为气脉常常在  那里走动,仅此而已,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情。总之  你的意念守在哪个部位,气就会聚在那里。这样,慢  慢的,比如一个月,常常集中意念在那个地方,那里  或者会痒,或者会有些脓流出来,这是自然的生理现  象而已。  先世祈竹仁波切的破瓦法很厉害,不是自己迁  识,而是帮别人迁识。有时有些大人物死了的时候会  请很多的大法师来,共同修破瓦法,这是为了保险,  其中总有一个能修成。但他(先世祈竹仁波切)有本  事把那个死人的神识收过来放在金刚铃下面压住,在  修破瓦迁识成功的那刹那,不用动那个铃,神识走的  时候,很多人看着,整个铃自己就翻过来了。有时候  有些人的神识依恋以往的事物,比如有些很名贵的衣  服或者珍宝等,可能神识会依附在那些地方。一次,  先世祈竹仁波切帮人迁识,神识跑的时候,那个装宝  物或装衣服的箱盖就突然弹开了。如果破瓦法修得  好,帮人做迁识的时候,最后那个尸体的头上会开个  洞。现在的我们,要期望这样的成就很难,所以(对  我们来说)好好地修皈依佛法僧,这是最好的了。基  本上,如果你无论白天还是晚上,整天可以一心不乱  想着阿弥陀佛,整天一句一句地念诵阿弥陀佛的名  号,这就等于是破瓦法,没有什么分别。  未完待续:
  续上:  大藏寺祈竹仁波切关于往生和破瓦法的开示  头上弄个洞,用修气脉的办法反复观想很易的,  再加上加持力,不用七天也行,但是否真的能保证往  生极乐,那就是另一回事了。汉人很喜欢求这个法,  无非是眼见的效验快,以及以为可以保证往生极乐,  这是个大误解。  仁波切的相关开示:  要往生极乐净土之中,最重要的条件是对六道轮  回的出离心及对弥陀的信心。依传说开示,往生净土  必须具备五力,即白籽力、熟习力、决定力、祈愿力  及断绝力。忏净罪障固然是佛子必须致力于进行的方  向,但五力才是往生极乐净土的资粮,可说是我们上  路所需的盘川。对弥供养、塑造弥陀的圣像、持诵衪  的名号或真言及念诵与阿弥陀佛及极乐净土有关的经  典都是在积集于其净土的因。同时,对极乐净土生起  希求,发愿往生彼土而得脱六道生死,及对阿弥陀如  来的信心,这些都是往生于极乐净土的关键因素。  很多人追求西藏宗派的神秘感,便误以为'破  瓦'法一定比念佛、持咒更为有效。 '破瓦'法门并非如  很多对藏传佛教认识不深的人所想的神奇。它只是一  种净土法门,并不一定比持咒及念佛号的修持更容易  成就。   要证达净土,关键是出离心、对净土及本尊之信  心与五力。具备了它们修'破瓦' 法固然很易得成就而  往生,若修念佛、持咒等法门也一样可以顺利往生。  如果不具备它们,不理你修什么大法门,也断不可能  得生净土。   有些人说修了迁识法,在成功的时候头顶会出现  软穴,可以插上一支香或一条草,这就代表死时可以  去到净土了,这是真的吗?   ◎迁识法藏名称为'破瓦'(Powa),是一种有传承  及有根据的修持。但修迁识并非如一般人误解地那么  容易。   修迁识的人,在长至几十天或短至几天的闭关专  修中,观想心识由心轮向上冲出,然后又回返心中,  如此反复地观修,最后头顶会出现一个小穴,或流出  少许脓水,或出现头顶中央略软的现象。这是确有其  事的,任何人去练修也可以成功,衲本身也修持过这  种法门。   头顶上出现上述现象,只是说修过个法门的一个  基本具备了,绝对不是说成功了,也并非就肯定去到  净土或自主生死。   能否达至净土,要视乎我们有否对六道轮回的出  离心及对师长、佛陀及净土的信心,同时还要积聚往  生之资粮。佛法中有称为'五力'之教法,是特别与往  生净土有关的教法,你可以自己去修学。顶上的现  象,只不过是观修迁识时气脉生理现象,十分轻易就  能成就,而且并不代表修法上的成就或往生净土的保  证。头上有顶孔,如果没有出离心及信心,绝对不可  能往生净土。头上没有'破瓦'征兆,但透过修出离  心、五力、对师长及三宝之信心及积因,例如念佛、  持咒、观想净土等修持,一样可以往生净土。'破  瓦'只不过是积聚往生净土之因的其中一个方法,不是  唯一的途径,也绝对不是往生净土的捷径或保证。   修持迁识法,若果不配合出离心及五力等,只不  过是顶上多了一个洞,可以插上一支草拍过照片自吹  自擂而已,并无实际保证可以往生净土。即使不懂佛  法、不信净土的人,只要依同样的法去修上几天,一  定有征兆,因为这只不过是气脉生理现象而已。如果  能配合出离心及五力去修,'破瓦'才是往生净土的有  效方法。
  净空法师答疑:  念满30万遍弥陀心咒和百万遍弥陀圣号,就能保证往生吗?  张居士问:“一位密宗的朋友,送我一本有如意宝法-王所传的往生净土修行法本。里面的意思是说只要照他的仪规去修,念满三十万遍弥陀心咒和一百万遍阿弥陀佛,他就保证你往生。并且盖上自己的印章和他上师的印章,以示证明。我得到之后疑惑很大,从理上讲不通,但是又驳不倒他,使弟子不知所措,请法师开示。”  答:这保证往生很难得,保证问他有没有效果?问题在这里。那两颗印章靠不住,为什么?“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事情关系很大。念满三十万遍弥陀心咒,这是密宗说的,显宗也有,显宗里头也有咒。净宗法门显密圆融,往往念《弥陀经》或《无量寿经》,有人把密咒加进去,加什么咒?往生咒。过去我们看到很多人,《弥陀经》念完之后都念三遍往生咒,显密圆融。而在法本里面告诉我们,念往生咒念三十万遍,阿弥陀佛就现身来接引你。  过去在台湾有一位居士,做总统纪念歌的,他看到这个他真发心,念满三十万遍往生咒没有消息,他来跟我说:“法师,这靠不住!我三十万遍念完了,消息都没有。”到底这是经上说的,这倒不是你上师说的,经上说的,经上说得灵不灵?我们晓得经上讲的肯定是灵,那你三十万遍为什么没有感应?诵经、念咒、念佛的要领,佛在经上都说过,“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我问你,你有没有发菩提心?你是不是“一向专念”?《弥陀经》的标准更高,“一心不乱”。“一心不乱”,难!“一向专念”,我们可以做到。  所以不是经本上说的话不灵,是我们没有真正理解经典里面讲的道理和方法,所以我们念得就不灵。上师传给你的法本,照仪规同样一个道理,你“要发菩提心,一向专念”。如果你的心跟佛心不相应,你还是自私自利,念满三十万遍,就想到西方极乐世界去了,去不了的。西方极乐世界是“诸上善人,俱会一处”,我们的心不善,自私自利的心,投机取巧、侥幸的心,这样能往生吗?所以密法虽然是好,还是要把道理讲清楚,这才行!密是属于加行。  我最初接触佛法是密宗的章嘉大师,那时候他告诉我,要想学密先要学习显教。在西藏的规矩,显教要学十年,十年还要经过严格的考试,考试及格也有一个学位,他们的学位叫格西,取得学位之后,才能够灌顶修学密法。如果没有显教的基础,这密法是跟你结缘的,传给你一个咒,教你天天去受持去念,是跟你结缘的。所以我跟大师三年,就没有得到他密法的传授。为什么?时间不够,至少要学十年。这是好老师不骗人,他也给我做了一个结缘的灌顶,传我一个六字大明咒,教我天天念,那不算学密,那是结缘的,一定要懂这个道理。  密宗里面,确确实实也有修净土法门的。无论是显是密,要知道密是显之密,显是密之显,显密是一不是二。你明白这个道理,无论修学哪个法门都能成就;不明白这个道理,成就就难!不但密里头不能成就,显里面成就也不容易。一定要明理。理论、方法、境界,《无量寿经》上都讲得很清楚,我们要认真努力去学习。对法门有疑惑,可以不学它。净土法门也很多,选择自己有信心的,选择自己能够理解的,这是最好的。不能理解就相当困难,总免不了疑惑,疑就会产生很大的障碍,道理一定要懂。(净空法师《学佛问答》21-90-38)  莲池大师对念佛人真实往生信心的定义:"往生净土。  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  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  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  发信心。最为切要也。""【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  说。【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於实德。深忍乐  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  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  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  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  明亦甚矣。"  未完待续:
  续上:  憨山大师:  念佛容易信心难 心口不一总是闲  口念弥陀心散乱 喉咙喊破也徒然  莲池大师对念佛人真实往生信心的定义:"往生净土。要须有信。千信即千生。万信即万生。信佛名字。诸佛即救。诸佛即护。心常忆佛。口常称佛。身常敬佛。始名深信。任意早晚。终无再住阎浮之法。此策发信心。最为切要也。""【疏】又信即心净。如唯识说。【钞】成唯识论云。信者。谓於实德。深忍乐欲。心净为性。何言心净。以心胜故。如水清珠。能清浊水。又诸染法。各自有相。唯有不信。自相浑浊。复能浑浊余心心所。如极秽物。自秽秽他。信正翻彼。故净为相。今修净土。主乎心净。信为急务。明亦甚矣。"  彻悟大师:即如信者,信而不愿,犹不信也。愿而无行。犹弗愿也。行而不猛,犹弗行也。行之所以不猛,由愿不切。愿之所以不切,由信不真。总之生真信难。信果真矣,愿自能切。愿果切矣,行自能猛。  昙鸾大师关于“往生真实信心”的定义:"若人称念弥陀名号,能除十方众生无明黑暗得往生者。然有众生称名忆念,而无明犹在,不满所愿者何意?答曰∶由不如实修行,与名义不相应故也。所以者何?谓不知如来是实相身,是为物身。复有三种不相应∶一者信心不淳,若存若亡故。二者信心不一,谓无决定故。三者信心不相续,谓余念间故。迭相收摄。若能相续,则是一心。但能一心即是淳心。具此三心,若不生者,无有是处。"  把往生标准定义最低的大德麦彭仁波切也强调清净心与往生的关系:  麦彭仁波切开示:佛经中说:"除造五无间罪及舍法罪外,皆可往生,仅闻佛号者,虽有怀疑亦可往生,仅以发清净心也可往生等。"  普巴扎西仁波切:【圣者言教】第四课(十七)不能借“信心”之名而懈怠修法  我们修法的目的是为了成就佛果,但是何谓“佛果”?共同法借清净刹土来描述佛的境界,如西方有阿弥陀佛的极乐刹土,东方有现喜刹土等。但从究竟意义上而言,真正的刹土并非某个具体的地方,而在于我们的清净心之中。当懂得这些道理以后,想知道自己的修行如何,就不需要再去借问他人,问问自己就能知道。因为遮止本来面目的污点消尽了多少,功德的显现就有多大,以它作为衡量标准,就能知道我们距离西方极乐世界有多遥远。  修法若不调伏内心,只是期待将来的某一天可以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是一种非常幼稚的心态。例如有些人说,他对自己的导师很有信心,因为他的导师功德非常圆满,因此他把自己的身心完全托付给导师。当无常降临在他面前时,他的导师可以引导他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这是否说明他的信心很圆满?  当然,如果你的信心真的已经圆满,无论现实生活中遇到的痛苦或快乐,都能想到是上师的加持;晚上做梦的时候,无论是善梦还是噩梦,都能忆念到是上师的加持,我相信即便你生前不做修行,临终时,导师将你迁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特定的事。但你现前能做得到吗?恐怕很难。  有时候,我们对上师的信心只是一瞬间的心念而已。如果真的对上师很有信心,将身心托付给上师,就必定会遵照导师的教言行持。如果做不到依教奉行,实际生活中还是如往昔一般,自己想怎么做就怎么做,那么我们所谓的信心就只是一种口头禅而已,此时还是要踏踏实实地修法。正如我等导师释迦牟尼佛所言:“我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为你传讲一切解脱教法,是导师对你的加持,但能否将加持融入自心,则完全取决于自己能否依教奉行。  有时候我们会有一些幼稚的想法,觉得自己把身心托付给上师,上师遍知自己未来的一切,自己可以不做修行,等待着将来导师引领自己解脱。试问你真的时时都有这样的信心吗?即便第一念有这样的信心,当第二念心散乱时,就会忘失前面的信心。因此仅仅凭借这种不坚固的信心,想要在临终时得到诸佛菩萨的垂念,将自心迁转到西方极乐世界是不现实的。  当善星比丘抓着释迦牟尼佛的双足,哀求佛陀:“我现前没法忍受三恶道的痛苦,能否让我获得解脱?”我相信当时他是有信心的,但为何世尊还是说“我为汝示解脱道,当知解脱随自转”?如果仅仅凭借这样的信心就能解脱,修行就没必要了,但实际当中却非如此。因此,从某种角度而言,我们常常会为自己懈怠修行寻找各式各样的借口,但这些都是要不得的行为,必须要舍弃。
  净空法师、索达吉堪布:哪些人有资格修密宗。观点一致了。  净空法师:所以在佛法里一个禅、一个密,密比禅还要好一点,确确实实禅宗不是上上根人不得利益。密也是这样的,但是密还有次第,先学显教,显教有一定的程度,显教就是教下,有一定的程度,他要参加考试。也就是显教里头,没有到大彻大悟,大彻大悟见性了,比大彻大悟低一阶,应该就是大悟,有小悟、有大悟;换句话说,清净心得到了。大彻大悟,用我们这个经题上标准,「清净平等觉」,觉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这是禅宗的条件,宗门的条件。在教下里面,你得清净心,给诸位说,得清净心就是见思烦恼放下了,执著没有了,当然智慧开了,清净心生智慧,这叫开悟。这还不是大悟,但是如果真的得清净心,见思烦恼断了,可不可以学密?可以,但是还不是密宗正式的学生。密宗正式的学生,还要向上提一层,大悟,不是彻悟,大悟。大悟是什麼?还要把尘沙烦恼放下,就是你能於世出世间一切法不分别,这是密宗正科生了,你才有资格学习,不那麼容易。他大悟了,他还没有彻悟,为什麼?他还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无明烦恼没破。  索达吉堪布 学密者的资格   有法师根据《大宝积经》中佛言菩萨摄取生死“非诸声闻缘觉境界”,而推导出“八地不动地菩萨以下尚无资格修学密法”的结论。     这一结论将许多众生唬在了密宗门外,其实因为小乘是断生死后取涅盘,大乘密咒见乃直观生死轮回本性,证悟其本性,了知一切轮涅所摄的诸法,皆无取舍、无贤劣,因此此见已远远超越了声闻境界。以前也虽有到八地后方可学密的说法,但这八地并非指真正超凡入圣的不动地,而是根据印度圣天论师的《明灯论》,在加行道的暖位、忍位、顶位,世第一法位中各安立上中下三地,八地即是指中忍位,意即到此时便可相应行使密宗的甚深行为,此说智悲光尊者在《功德藏》中早已进行了解释。况且修学密法的人也并不是一开始就无取无舍,直接摄取生死,而是相续中已产生智慧后,以智慧的深浅相应地摄取生死,未有智慧摄持时,一切身口语仍在无欺的因果范畴之中,因此学密乘的人对小乘别解脱戒、大乘菩萨戒同样特别防护。藏地自从有佛法起,便有静命菩萨等祖师们在弘扬密宗的同时弘扬显宗的经律论三藏,直到现在,藏地通达显宗三藏的大德仍到处可见,他们对显宗的精通熟稔程度远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因此完全没有必要以怯弱的心远离密宗。  初步证悟大圆满也是加行道的第一个层次(暖法),也有人证悟大圆满就成佛,这个很少;也有证悟大圆满就登一地,这也很少。禅宗的明心见性,普通的境界也是加行道,并不是成佛,也不是一地。但是也可能直接证悟一地菩萨的境界,这个也不能排除。大手印等其他证悟也都是一样。我们不能以为证悟了以后就是成佛了,就不需要修行了,这是不对的。证悟了连一地菩萨都不是。凡夫像闭着眼睛走路一样,证悟了以后是睁开眼睛,已经看到要走的路,但是路只走了一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凡夫只是别人跟他讲要走怎么样的路,他自己并不知道。普通的凡夫和资粮道的凡夫是不一样的。证悟大圆满的人不一定修四禅八定,但是已经证悟了。虽然是初步的证悟,但是以后的进步比显宗真正达到加行道的人要快。  大德慈诚罗珠堪布对“暖、顶、忍、世第一法”的注解:  加行道的本体还不是智慧,还是意识,是第六意识在证悟空性,所以要被智慧推翻的。它是有漏的无常的,有知觉的,但是证悟后执着要少一些。我们的意识没有办法直接证悟空性,但是通过间接的方法,我们的意识变成了类似于空性的念头。证悟就是六祖慧能大师讲的偈子,最重要的第一、三句:菩提本无树,本来无一物。本来就是不存在的,不是过去是存在的,通过修行,智慧把它消灭了,不是。本身就是不存在,叫做证悟。大圆满境界的基础就是这个。这个时候必须要有这种感受,很强烈的感受,叫做证悟,睁开眼睛看眼前的路,知道我将来要修什么了。在此之前,我们从来不知道,只是佛经上讲而已,就像一个盲人只是听别人告诉他而已,自己从来没有看到过。证悟以前所有的听经闻法只是盲人听别人讲,佛经讲得再好,自己没有什么体会。但是,到了加行道的时候,有体会了,不是听佛讲,不是听上师讲,是我自己的感受,自己已经有了见解体会,就是睁开眼睛看到眼前的路。  什么时候达到这样子的证悟呢?前提必须加行修好,出离心、菩提心、忏悔罪过、积累资粮。阿底峡尊者也说过,一天有一百个念头的话,寻找一百个念头,每一次都是不可得,每一个不可得都是法界。阿底峡尊者讲就是七支供。五加行是一直要修的,传说华智仁波切修了25次。我们虽然没有这么多时间,但是一定要修一遍非常完整的、标准的加行。否则这一生证悟是没有机会的。自己可以直接体会到偈子的意思可以叫做开悟,证悟,不是大圆满证悟的全部内容,是最基础的。   第二,顶,虽然还没有修完,从此以后,不信因果不信轮回等等的邪见永远不会出现,邪见永远不会断除这个人的善根。  忍位,这个时候空性,远离一切执着的空性,怎么跟他讲,他都能够理解,就是空性。入行论说,能够承受空性就是忍。一切佛的坛城一切法都能够接受,不会产生各种各样的想法。因为他已经自己亲身体会到了。从此以后,这个人永远都不会堕恶趣,地狱畜生恶鬼都不会堕了。忍法的后期,这个人永远不会退到小乘佛教,他一定会走上大乘佛教的解脱道,一定会成佛的。在这之前,凡夫虽然是在学大乘,也可能退转。证悟的时候,内在外在所有的空性都证悟了,但还是要修。在忍法的时候,内在证悟已到达中间的层次,外在的证悟已经是非常清醒了,一直都在进步。  世第一法,就是所有的世间法中是最殊胜的。这个时候的世间法是证悟了以后的境界叫做出世间,一地以下叫做世间法。这个人在这之前从来都没有产生过无漏的智慧,心里没有无漏智慧的种子,仅仅依靠有漏的修行产生了无漏的智慧,一个强有力的善根才能让他产生这个智慧。所以是世间第一,这时候已经是凡夫的最顶层,再过去就是菩萨,证悟菩萨的一地,就是见道。从此就不叫凡夫。  见道的时候就是真实证悟了,本质上已经发生变化了,一、变成无漏,二、转化为智慧。见道的时候,所有的遍计烦恼都已经断除了。菩萨已经很明显地看见了法界的本性,从此不会有任何的邪见,但还是有俱生的烦恼,这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断除起来没这么容易。从一地到十地慢慢断除,他内心得到非常大的自由自在,所以他可以一瞬间幻化成一百个身体,每一个身体都可以度化无量无边的众生。见道之后,显宗和密宗是一样的。就没有显密之分。  达真堪布:真正能修密法的人是已经开悟的人。  修密法的人容易堕落地狱吗  作者:达真堪布   答:无论修什么法门,修不好都会堕落地狱。什么叫修不好?若是你半途而废,违背戒律,舍弃誓言,修哪个法门都一样,都会下地狱。若不是这样的话就不会的。其实真正能够修密法的人是很少的,按标准来衡量,要求相当高。真正能够修持密法的人非常安全,基本上是不可能下地狱的。因为真正能修密法的人是已经开悟的人,基本上不会犯太大的错误,所以是不会堕落的。
  黄念祖居士等:如何处理“依法不依人”与“视师如佛”?  黄念祖老居士 《谷响集》关于“依法不依人”的一段精彩开示:  (一)来信谓‘依法不依人’,‘依法也依人’?  第一句乃古人四依之一,四依者:‘依法不依人,依义不依语,依智不依识,依了义不依不了义。’此四依实为万古颠扑不破之至言也。  所谓‘依法不依人’之实旨,正如《菩萨戒》云:‘其法师者,或小姓年少,卑门贫穷而实有德,是故不得观法师种姓。’意云,当观法师之见正与不正,莫观其种族之贵与贱。  此即‘依法不依人’之正义,亦即求善知识之正眼。  当重正知正见之实德,而不看其人之名望与地位也。近世依人之病更深,只慕名头与牌号,唯重表面,故学法者如牛毛,而得道者如麟角也。《圆觉经》云:‘末世众生,将发大心,求善知识,欲修行者。当求一切正知见人,心不住相,不著声闻缘觉境界。虽现尘劳,心恒清净,示有诸过,赞叹梵行。不令众生,入不律仪。求如是人,即得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末世众生,见如是人,应当供养,不惜身命。’经意甚明。世间能遇之善知识当然是人,但应是什么样的人?经云‘正知见人’。‘正知见’即是法也。故云‘依法不依人’。应因法而依,不是因人而依。此段经文极重要,盼终身信受奉行。此经名为《大方广圆觉修多罗了义经》。经题直截名为了义经,可见此实为了义中之了义也。此经亦正四依中所指应依之了义教也。经意甚深,切盼深入参究。  从以上所引经戒,估计君之意见可以消除。只要正确理解‘依法不依人’之话,便可免君所谓之流弊。殊不必另提‘依法也依人’,另提一句,反易混淆。   黄念祖大德开示:弟子选了邪师,同入地狱。  《楞严》也是这么说,你若是跟着邪师,师父着了魔,师与弟子俱陷王难,死后堕无间地狱。投了这样的师父,就跟着师父一起吃官司。这还是小事,更严重是死后跟着师父入地狱,这就非常险了。一个初修的人怎么能够分辨这个是真上师,那个是假上师。如果有这样水平,这个人也是了不起啦!所以目前很难,非常之险。在西藏是按规矩来的,按规矩来的这问题就小一点。先要十二年脱产专学显教经论,全部时间学十二年。对于佛说的道理有基本的了解,知道许多佛说的话,人们称为圣言量。依据圣言量,才能衡量鉴别其他人的言论行动是否如法,才能分别一个人是邪是正。在西藏,师徒之间要互相看三年。师父要观察弟子三年,才能决定可以不可以传。徒弟看师父同样也是这样,能不能够皈依呀?这是指依止的师父。你普通结个缘,磕个头,那就是结缘,不在此列。  “依法不依人”与“依人不依法”--------普巴扎西仁波切新浪博客  依止上师前,应先深入细致地观察抉择。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之后,则不能再观察上师(尤其是三恩上师)过失,而应当将一切皆净观为上师之功德。即使上师在街上杀牛、杀羊,弟子也应以清净之心观待:此乃上师以特殊之不共密行度化众生。若觉得上师的行为有过失,则应自相呵责:上师之行为具有密意,此乃自己之心识、眼识不清净所致。假如上师表面上似乎对自己特别厌恶或者显忿怒相,弟子亦不应舍弃上师,甚至生起嗔恨心,而应反省忏悔:上师观察到应该以如是方式调伏我的分别念,考验我的信心。过后待上师心情平静时,弟子再到上师面前忏悔。即使弟子亲眼见到上师已堕入地狱受痛苦,亦应将上师观作与普贤王如来无二无别,并生清净信念:上师大悲承担众生业障,到地狱去度化有情。弟子常犯的过失是:该观察时不加抉择,轻易依止;不宜观察时,却拿着放大镜检点上师的行为,真是颠倒可悲!  1.初学者应“依法不依人(未具正法者)”。  由于初学者尚未精通法义,对他人言说行为亦不具判断能力,故当“依法”进行抉择,不能率意轻信他人(未具正法者),以免误入歧途。  此中误区是:应以“依法不依人”之原则细致观察抉择导师时,却未作观察;待依止上师后,方开始观察上师,所谓“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逐渐发现自己好像上当受骗了,于是毫无顾忌地大肆诽谤,轻易违犯密宗根本誓言而堕金刚地狱。  2.一旦依止真正的具德上师,则应“依人不依法”。  具德上师之身、口、意三门为三金刚,身为僧,语为法,意为佛,故法与上师无别,依止上师即为依止法。尚需了知,释迦牟尼佛传讲八万四千法均为应机而说,初行者若仅依文字诠释,极易理解偏颇。而上师则能以遍知智慧观机授教,使法与根机相应,令行者迅速趋入解脱。故一旦依止具德上师后,即应“依人不依法”,甚至在上师示现一些貌似不如法之显现时,更应以清净心观待,万勿依自心于“法”之分别衡量评判,甚至舍弃、诽谤上师。  此中误区为:已经依止具德上师,仍按照“依法不依人”的教条观察上师,不该观察时却拿着放大镜衡量上师,且内心无智又不识上师之密意,最终得不到上师丝毫加持,遑论解脱!
  历代祖师大多数开示都强调“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但少数开示说“不发菩提心亦能往生”。那么,哪种特殊情况下“不发菩提心亦能往生”。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码过去世有菩提心的种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当的境界),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藕益大师《大乘起信论裂网疏》中说:为度众生求生净土,非为自身独出生死。有此菩提弘愿,方是往生正因,不然纵令念佛菩萨,与佛菩萨气分不相契合,不能生净土也。  蕅益大师《弥陀要解》开示  当知吾人大事因缘,同居一关,最难透脱。唯极乐同居,超出十方同居之外。了此,方能深信弥陀愿力。信佛力,方能深信名号功德。信持名,方能深信吾人心性本不可思议也。具此深信,方能发于大愿。文中应当二字,即指深信。深信发愿,即无上菩提。合此信愿,的为净土指南。由此而执持名号,乃为正行。若信愿坚固,临终十念一念,亦决得生。若无信愿,纵将名号持至风吹不入,雨打不湿,如银墙铁壁相似,亦无得生之理。修净业者,不可不知也。大本《阿弥陀经》,亦以发菩提愿为要,正与此同。(请注意,藕益祖师这里提到的菩提愿就是《大乘起信论裂网疏》的相关开示)  藕益祖师:或谓:十恶五逆,临终十念尚得往生,何必平日矻矻称名。  此大不然!经云十恶五逆得往生者,必过去曾种菩提种子。若无菩提种子,何能遇善友?纵遇善友劝发,亦何能顿生信愿、称念洪名耶?故凡修心净业之士,急须荐取妙心,发菩提愿,称念阿弥陀佛,虽不断惑,亦能带业往生,横超三界。乃不可思议法门;十方诸佛;以无量舌,无量音,叹此法门,犹莫能尽。应当谛信而力行之。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码过去世有菩提心的种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当的境界),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辈往生者,发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原来我在讲《藏传净土法》时,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汉传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如某人没有发过菩提心,但他已经往生了。”我当时说:“你怎么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许他口中没有说要度化无量的众生,但实际上内心已经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后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希望大家要强调菩提心。  净土法门毕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净空法师:阿公阿婆的菩提心  如果说只求自度,没有度众生的念头,这个人去不了的。「若只求自度,不愿度他,则是未发菩提心」,跟菩萨乘不相应。「不发菩提心,即不能往生」,所以不发菩提心就不能往生。我们对於这些老太婆老阿公就产生怀疑,为什麼他念佛能往生?然后我们就晓得,藕益大师把这个问题给我们解答了。他没有学过经教,他不懂什麼叫菩提心,他真发了,真发了自己不知道。所以那些老太婆老阿公,你去问问,他们在生的时候非常有慈悲心,无论什麼人有困苦,他都全心全力去照顾、去帮忙。所以他不是只顾自己的,他能够舍己为人,这就是菩萨心肠,又是真信切愿,他怎麼会不往生!所以发菩提心,他不知道他发菩提心,实际上他的心早就发了,所以他一向专念他就能往生。  五:印光法师文钞三编·卷二》复王子立居士书三说:  “《无量寿经》中,有三辈;《观无量寿佛经》,有九品。下三品,皆造恶业之人,临终遇善知识开示念佛,而得往生者。王龙舒死执三辈即是九品,此是错误根本。故以下辈作下三品,其错大矣。 故上辈不说发菩提心,中辈则有发菩提心,下辈则云不发菩提心。《无量寿经》三辈,通有发菩提心。在王居士意谓下辈罪业深重,何能发菩提心。不思下辈绝无一语云造业事,乃系善人,只可为九品中之中品。硬要将下辈作下品,违经失理,竟成任意改经,其过大矣。在彼意谓,佛定将一切众生摄尽,而不知只摄善类,不及恶类。彼既以善人为恶人,故云不发菩提心。死执下辈即是下品,故将善人认做恶人。  不知九品之下三品,临终苦极,一闻佛名,其归命投诚,冀佛垂慈救援之心,其勇奋感激,比临刑望赦之心,深千万倍。虽未言及发菩提心,而其心念之切与诚,实具足菩提心矣。惜王氏不按本经文义,而据《观经》,硬诬蔑善人为恶人,竟以恶人为判断。  七:“是故愿生彼安乐净土者,要发无上菩提心也。若人不发无上菩提心,但闻彼国土受乐无间,为乐故愿生,亦当不得往生也。”——净宗昙鸾大师《往生论注》(《往生论注》被藕益祖师收入到《净土十要》,得到藕益祖师的认可。)  八:净土宗十一祖省庵大师  《劝发菩提心文》(被藕益祖师收入到《净土十要》中)  念佛而不发大菩提心,不与弥陀本愿相应,终不往生。虽发菩提心,不专念佛,亦不得往生。故必以发菩提心为正因,念佛为助缘,而后期生净土,修净业者不可不知。  尝闻入道要门,发心为首;修行急务,立愿居先。愿立,则众生可度;心发,则佛道堪成。  苟不发广大心,立坚固愿,则纵经尘劫,依然还在轮回,虽有修行,总是徒劳辛苦。  故华严经云:“忘失菩提心,修诸善法,是名魔业。”忘失尚尔,况未发乎?故知欲学如来乘,必先具发菩萨愿,不可缓也。  然经称少善不生,多福乃致。言多福,则莫若执持名号;言多善,则莫若发广大心。是以暂持圣号,胜于布施百年;一发大心,超过修行历劫。盖念佛本期作佛,大心不发,则虽念奚为?发心原为修行,净土不生,则虽发易退。是则下菩提种,耕以念佛之犁,道果自然增长;乘大愿船,入于净土之海,西方决定往生。  未完待续:
  九: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彻悟大师文集》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已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广钦老和尚开示:‘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十:弘一法师  《净土法门大意》(一九三二年于十一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十一:李炳南老居士  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  补充: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又其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索达吉堪布:13、若已具足信心和欲求心,但不发菩提心可否往生?请从不同角度解释。   答:不能往生。虽然《净土教言》中用了大篇幅建立“仅仅依靠信心和希求心也能往生”的观点,但这是从主要方面而言的,并不是说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本论在讲往生四因时也说过:“主要的因素就是忆念阿弥陀佛和渴求往生极乐世界,积累善根与标志着大乘种性的发无上菩提心作为它的辅助因素。”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可缺少菩提心。   22、有人说净土法门是专求自利及自我解脱的法门,你怎么看?   答:这种说法极不应理。因为往生四因之一就是发菩提心,即为了利益众生而往生极乐世界,倘若菩提心不具足,根本无法真正往生,由此足以说明净土法门根本不是专求自利及自我解脱的法门。   29、经云:“仅以信心、愿力便可往生。”这种说法了义吗?是否一定要生起圣者证悟智慧才可往生呢?请详细分析。   答:这种说法了义,不一定非要生起圣者证悟智慧才可往生。   假如是不了义的,一是要有所为(必要),二是要有理证的妨害。但是净土经中所讲的“依靠愿力和信心力即能往生”,没有任何的理证妨害。我们在外气已断、内气未断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能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依靠佛的力量和信心的力量,一刹那便可遣除无始以来的业力,当下就具足圣者五根,现前神变神通等无量功德,圆满百千万劫的资粮,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所致。   就像以咒语加持的种子很快就会成熟一样,不用经历一个阿僧只劫的苦行,以顿超的方式在极快时间内圆满所有的地道功德,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若不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些明咒的甚深功德以及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幻变力,都应该成为怀疑之处了。   36.仅凭信心及希求心就能往生,对此你是否能生起诚信?   答:请结合自己的情况进行阐述。  索达吉堪布:现在有些人说:只要专念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其他任何条件都不需要,就足以往生极乐世界。对利根者来说(具备什么条件才算利根者?最起码过去世有菩提心的种子,而且修行的功夫到了相当的境界),当然不排除这种情况,但一般来讲,按照佛经的教言,欲往生净土者必须发菩提心。  现在有些人认为: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发菩提心。这种观点是不合理的。《无量寿经》中讲得很清楚,不管上、中、下辈往生者,发菩提心都是不可缺少的条件。原来我在讲《藏传净土法》时,也有人提出这个问题:“汉传佛教认为,不发菩提心也可以往生极乐世界。比如某人没有发过菩提心,但他已经往生了。”我当时说:“你怎么知道他不具足菩提心?也许他口中没有说要度化无量的众生,但实际上内心已经具足了菩提心。”因此,以后在弘扬净土法门时,希望大家要强调菩提心。  索达吉堪布:净土法门毕竟是大乘佛法,既然是大乘佛法,就一定要具足菩提心。  印光祖师:菩提心,是自利利他之心。愿生西方,须以菩提心为本,则可冀高登上品。若只有愿生心,无菩提心,则功德微劣,难登上品。《印祖文钞》复峄县宋慧湛居士书(民国二十二年)  慈诚罗珠堪布开示:麦彭仁波切也讲过,虽然往生净土的条件有四个,即净土四因,但其中最重要的只有两个。如果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往生就没有什么问题。第一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第一因);第二是对极乐世界的渴望之心(第四因)。在对阿弥陀佛的信心当中,包含了信任的成分,所谓信任,就是类似“依靠阿弥陀佛的愿力,我肯定能够往生极乐世界”之类的信念。  信心有三种:清净信、胜解信和现求信。其中的现求信,就是指渴望之心。所以,作为第二个条件的渴望心,即强烈渴望往生极乐世界,希望变得像阿弥陀佛一样的希求心,也应当属于信心的范畴。  如果对阿弥陀佛根本没有信心,就很难往生,因此最首要的,就是对阿弥陀佛的信心。麦彭仁波切还说过,若能具备这两个条件,却不具备其他条件,也能够往生极乐世界。那么,这是否意味着不需要积累资粮了呢?  麦彭仁波切就此告诉我们:积累资粮是肯定需要的,但以对阿弥陀佛的强烈信心和对往生的热切渴望,就可以积累无以数计的资粮,即使没有专门去修七支供等法也无妨,因为这两个因素其实已经包含了积累资粮。  菩提心也是不可缺少的。为了使这个修法成为大乘佛法,且往生极乐世界之后,能继续做菩萨,就需要有菩提心。但如果没有菩提心,也不曾专修七支供等,而只具备前面两个条件,也是可以往生的。
  九:净土宗十二祖彻悟大师  《彻悟大师文集》  真为生死。发菩提心。以深信愿。持佛名号。十六字。为念佛法门一大纲宗。  若不念普度。唯求自利。则理有所亏。心有未安。况大心不发。则外不能感通诸佛。内不能契合本性。上不能圆成佛道。下不能广利群生。无始恩爱。何以解脱。无始冤愆。何以解释。积劫罪业。难以忏除。积劫善根。难已成熟。随所修行。多诸障缘。纵有所成。终堕偏小。故须称性发大菩提心也。  广钦老和尚开示:‘带业不能往生,经典中之“带业往生”不是一般人想的那样,你有愿心要往生极乐世界,临终时,如业力大于念力那还是不能往生,但会因你的愿力而转为人身,再继续念,如此转了几转,一直念到你的念力大于业力,就能往生。’  十:弘一法师  《净土法门大意》(一九三二年于十一月在厦门妙释寺讲)  修净土宗者,第一须发大菩提心。无量寿经中所说三辈往生者,皆须发无上菩提之心。观无量寿佛经亦云,欲生彼国者,应发菩提心。 由是观之,惟求自利者,不能往生。因与佛心不相应,佛以大悲心为体故。  十一:李炳南老居士  修净土必须广为人说,只求自了,不能往生。  补充:净土宗第八祖莲池大师:又其去取旧文,亦有未尽。如三辈往生,魏译皆曰发菩提心,而王氏唯中辈发菩提心,下曰不发,上竟不言,则高下失次。且文中多善根,全在发菩提心。而三辈不同,同一发心,正往生要旨,乃反略之,故云未尽。”  索达吉堪布:13、若已具足信心和欲求心,但不发菩提心可否往生?请从不同角度解释。   答:不能往生。虽然《净土教言》中用了大篇幅建立“仅仅依靠信心和希求心也能往生”的观点,但这是从主要方面而言的,并不是说往生极乐世界不需要出离心和菩提心。本论在讲往生四因时也说过:“主要的因素就是忆念阿弥陀佛和渴求往生极乐世界,积累善根与标志着大乘种性的发无上菩提心作为它的辅助因素。”所以往生极乐世界不可缺少菩提心。   22、有人说净土法门是专求自利及自我解脱的法门,你怎么看?   答:这种说法极不应理。因为往生四因之一就是发菩提心,即为了利益众生而往生极乐世界,倘若菩提心不具足,根本无法真正往生,由此足以说明净土法门根本不是专求自利及自我解脱的法门。   29、经云:“仅以信心、愿力便可往生。”这种说法了义吗?是否一定要生起圣者证悟智慧才可往生呢?请详细分析。   答:这种说法了义,不一定非要生起圣者证悟智慧才可往生。   假如是不了义的,一是要有所为(必要),二是要有理证的妨害。但是净土经中所讲的“依靠愿力和信心力即能往生”,没有任何的理证妨害。我们在外气已断、内气未断这么短的时间内,如果能对阿弥陀佛生起信心,依靠佛的力量和信心的力量,一刹那便可遣除无始以来的业力,当下就具足圣者五根,现前神变神通等无量功德,圆满百千万劫的资粮,这就是阿弥陀佛不可思议的威神力所致。   就像以咒语加持的种子很快就会成熟一样,不用经历一个阿僧只劫的苦行,以顿超的方式在极快时间内圆满所有的地道功德,这种情况也是有的。若不承认这一点的话,那些明咒的甚深功德以及佛陀不可思议的加持力、幻变力,都应该成为怀疑之处了。   未完待续:
  何为代众生苦?  节选自净空法师《无量寿经》细讲  之【咸共遵修普贤大士之德】讲记  这一条佛在经上说,一切众生一生的受用,都是自作自受的。哪有能够代替的?谁也代替不了谁。可是不能代替的当中,也有相似的代替,我们要认真去做。  诸佛如来,法身大士,他们已经超越十法界,可以不必来。为什么还会再回到十法界、再回到六道,甚至于回到三途?  随类现身,像普门品里面所说:「应以什么身得度,他就示现什么身。应以人身得度,他就示现人身;应以佛身得度,他就示现佛身;应以畜生身得度,他就示现畜生身;乃至于应以草木身得度,他就现草木身。」  受这个身,譬如说佛菩萨到人间来,受的是人身,也住世几十年,像释迦牟尼佛这是好例子,住世八十年,给我们讲经说法四十九年。他老人家在世,生活情形跟我们一样,比我们清苦,每一天还到外面去托钵,这个苦的生活,他可以不要受,他愿意受这个生活,做出一个样子来给我们看,代众生受苦,无非是令一切众生觉悟。众生迷惑颠倒在这个世间里头,不了解事实真相,天天争名逐利,造作无量无边的罪业,后来落得三途的苦报,你说多冤枉。  世尊为我们示现的,你看看人家要名、要权力、要地位,他是一个王子,那他的这些东西都具足了。他的地位是国王,他的权力是一国里头最大的,没有比他有更大的权力。他的财富,古时候所谓「贵为天子,富有四海」,谁能够比得上。别人要争的,他已经得到了,已经拥有了,舍弃,统统放下。这就是告诉我们,那个东西是假的,不是好东西。什么东西是真的、什么东西是好的?修道。真正做出看破放下的好榜样,教导我们。他自己要做不到,教我们看破放下,我们怎么肯相信,他做到了,圆圆满满的做到了,我们相信,是我们学习的一个好榜样。  今天我们同修当中,拥有财富的人不少,如果你自己能够把你的生活,富裕的生活降一等,你拿这些财富去布施,去帮助一些苦难的众生,你的生活降一等就苦了,代众生受苦。像了凡居士,《了凡四训》里面所讲的,你看袁了凡的太太,里头有一段记载。他有一年冬天,给他儿女做冬衣,棉衣,丝绵的,他一想穷人很多,冬天没有衣服穿的人很多,他把丝绵袍卖掉去做棉絮,那一件可以换三、四件,家里人也不缺乏,多余的可以布施给别人,代众生苦。  所以我们自己在生活上,俭省一点、刻苦一点,就能帮助众生一些,常常存这个心,就是代众生受苦。我们自己要常常想到,世间苦人多,我们前生修了一点福,福不要在这一生享尽,要懂得继续不断的修福,我们的福报就源源不绝,这个福报就绵长。  古时候,印度、中国,佛门弟子无论在家、出家,修苦行的很多。他不是不能改善他的生活,不是不能;就是念念想到世间还有许多苦众生。出家人里面,民国初年,诸位同修都知道,虚云老和尚、印光大师,这是我们出家人的好榜样。  这两位大德都了不起,他们的信徒太多太多了。信徒对他的供养非常丰富,可是虚云老和尚从来没有做一件新衣服。我们看许许多多虚老和尚的照片,穿的衣服都是补钉补了好多个,我没有看到他一张照片上,没有补钉的衣服,没看过。你就想到,没有做一件新衣服。他新衣服有没有?太多了!人家一看老和尚穿破衣服,信徒马上送新衣服来了,好料子、好手工、好手艺,老和尚拿了怎么样?看也不看一眼,信徒走了,老和尚就供养别人去了;供养初学的,初学的人没人供养。老和尚还是穿破旧的,代众生苦,他真做。  印光大师供养也多,老和尚把所有一切供养,都做弘法利生的事业。他老人家一生就做这么一桩,真的叫一门深入。他在苏州报国寺,办了一个弘化社,用现在的话讲,就是佛经流通处,拿十方的供养作为资金,印书赠送,到处给人结法缘。弘化社印的书,印得很好,可以称为善本,校对非常精确,错字很少,印得也非常清楚,版面很大方、很美观,一生就干这么一桩事情。我们怎么晓得的?是从他在上海「护国息灾法会」讲演里面看到的。在讲演里面,老和尚提到:「北方有灾难,从印经款项里面,提出三千大洋去赈灾。」他那个赈灾,是从印经钱里面提出来的。  由此可知,他所有的钱,点点滴滴都拿去印经布施,没有做其它的用途。老和尚的生活,还是跟大家一样,没有改善生活,说要吃一点什么好东西,没有;也没有做一件新衣服;也没有把自己居住的环境整理一下,没有。他不是没有钱,不是没有人供养他,有。还过这个辛苦的日子,代众生苦,永远没有忘掉代众生苦。我减少一分享受,众生苦就减少一分,这都是我们要学习的。  我们常存这样的心,常常做这样的事,我们生生世世都不会有苦难,果报如是。你能代众生受苦,你怎么会有苦处。现在这个社会,苦难的人多,病苦的人更可怜,尤其是生病的穷苦之人,生病相当可怜。所以有不少宗教团体,办慈善事业,办医院,布施医药,好事情。现代社会富裕了,对于疾病的预防,每个人都注意到,所以国家对于人民,有医疗的照顾。  我们每一个人自己,也会有一些财物放在那里,预备生病的时候用,有病、有苦难的时候用。真正聪明人,把这些钱都布施掉,我的医药费,准备的医药费,布施给那些病人,如果有什么急难要预备的那些财物,都拿去救难。也许你要问,到自己生病的时候怎么办?给诸位说,你决定不会生病。为什么?你的医药费布施掉了。你的医药费放在那个地方,是决定会生病,不生病那个钱怎么用法?非生病不可。要准备将来有什么灾难的时候,我要准备那些钱,你一定遭难。  佛法讲得好,「一切法从心想生」,你没有病,在那里想着要害病,没有难,要准备将来灾难,所以你的灾难跟疾病决定不能避免。你要统统布施光了,心地坦然,你也不会遭难,你也不会生病,这个多自在。为什么不把它舍掉?今天给你都是讲的,种什么样的因,你会得什么样的果报,一定都不会错,没有差错的。所以我们要懂得,代众生受苦,我们有力量,尽力量去做。  特别是今天举世众生,你要晓得,最大的苦难是什么?闻不到佛法。所有一切苦难当中,没有比这个更大了。闻佛法之后,他觉悟了;不闻佛法,永远迷惑颠倒,他的日子愈来愈苦,愈迷愈深。所以我们今天布施佛法,那真是代众生苦里头,最殊胜的一条。有力量,建道场,请法师讲经说法,帮助这一方众生,破迷开悟,离苦得乐,你说这个多重要。要做一个什么样的道场?要做一个模范的道场,推行佛陀教育的道场。这个道场不做经忏、不做佛事、不做法会,我们净宗的道场,纯净宗,晚上讲经,白天念佛。  也许诸位要问,这样一个道场,在这个地方,没有法会、没有佛事,收入怎么办?如果你真的要这样做,你要被饿死了,我们就不要信佛了,那佛法是假的。你真正如法修行,不要去攀缘一个人、不要去巴结一个人、不向信徒要一分钱,你要是饿死了,佛法里头第一个护法神是韦陀菩萨,韦陀菩萨应当撤职查办,真的不是假的。所以,这个道场,一定诸佛护念、龙天善神守护。你虽然不会富有,这个是一定的,你的生活决定没有问题。你的粮食断了,韦陀菩萨会去找一些人送粮食给你,不会让你缺乏,不会让你饿着,也不会让你冻着。你只一心念佛就好,一心办道就好,名闻利养统统放下,心地清净、平等、觉,这个叫正法道场。  诸位要能建立这样一个道场,这是模范道场,无论道场大小,在这里面共修,四众同修都能够遵守六和敬,你这个道场是世间第一道场,那个功德就无比的殊胜。你把你自己福报里头减少一部分,来建立这样的道场,礼请法师来讲经说法,领导大众念佛,解行相应,真正代众生苦。所以自己有福,不要在一生把自己的福报享尽,享尽了,来生就没有福报。如果你懂得这样修福,来生的福报就不可思议。  ****************************  未完待续:
  续上:  空法师其他关于「代众生苦」 的开示  「代众生苦」  个人有个人的业报,怎么能代得了?佛也没有办法代我们受苦。虽不能代,有等流的,等流是相似的。  以在家同修例子最为显著,你们在家同修,前生修得不错,福慧双修,所以这一生既聪明又有福报,前世修的。真正明白佛的道理,佛所讲的道理,我们把自己物质生活稍微降低一点,把这些钱能够节省一点,帮助一切苦难的众生,这就是代众生苦。(假设)我可以住两百万的房子,我现在只要住一百万的房子就好了,那个一百万就可以帮助一切苦难众生,减少我的享受,这就是代众生苦。我可以享受的,我降低,这是属于等于代众生苦。  出家人当中,接受信众的供养;信众好心供养师父,就是给师父改善生活品质的,师父还过这个苦日子没有改善,拿你的供养去修布施,这也是属于代众生苦;  换句话说,能省的应当尽量节省,把这些财物用做弘法利生,弘法利生离不开财布施。  我们今天印经需要钱财,我们讲堂这些设备为众生的,这个录象机最新的、最好的,价钱也是最高的,为什么?希望画面品质达到最好;让没有机会参加我们现场的人,将来能够听到录音带,看到录像带生欢喜心,这都是利益众生。我们省吃节用,这是代众生苦。  我们自己能够真正这样做,诚诚恳恳的这样做,这是「勤修善根」。善根是什么?不贪、不嗔、不痴。纵然不能把贪、嗔、痴三毒烦恼完全拔除干净,三毒烦恼的确减轻了。虽然减轻了,要知道还要减,一定要把它减到干干净净完全没有了,那就恭喜你,你就成佛了。菩萨善根里面,除了不贪、不嗔、不痴之外,还要加一个精进。  **************************  代众生苦,在小乘阿罗汉,在大乘,大乘七信位的菩萨断证的功夫等于阿罗汉,我们照这样比例来看,最低限度你也是七信以上的菩萨,不是普通菩萨。  这些事情,深位菩萨所做的,我们要有智慧,要了解事实真相。  诸佛如来应化在世间,法身菩萨甚至于声闻缘觉应化在世间,那是不是代众生苦?他要不代众生苦,他就不必来了。  他来干什么?他怎样代众生苦?教化众生。不是说众生的罪我一个人受,如果这要是能做得到的,佛菩萨大慈大悲,把我们的罪业他都受了,我们的罪业就消了,我们就都成佛了,这做不到!各人因果各人负责。如果有人能够代替的话,因果定律推翻了,那还哪有因果?  佛法自始至终,此界他方,不但是释迦牟尼佛,所有一切诸佛如来,说法都离不开四谛,四谛就是讲世出世间因果,因果你怎么能推翻?  今天世界众生这么苦,真有这种事情,佛菩萨不来代替众生受苦,那佛菩萨一点慈悲心都没有了,哪有这道理!  佛把这事实真相跟我们讲清楚、讲明白了,苦从哪里来?苦从迷四谛而生的。乐从哪里来的?悟四谛而生的。迷四谛这才有六道轮回,觉四谛六道就没有了;阿罗汉觉悟了,超越六道轮回了;初住菩萨觉悟了,超越十法界了。  所以,佛跟大家讲经说法做出种种示现,教我们怎样觉悟,怎样修行,这真是叫大慈大悲,这叫普度众生。一切大小圣这一句话全都包括了,包括是这一句是讲出世间的一切大圣。下面「一切凡夫」,这讲六道里面的众生,所以这八个字把世出世间所有的凡圣统统包括在里面了。  ——摘自《大方广佛华严经》(第1073卷)「大要总言,此四圣谛,十二缘生法门,但一切诸圣,一切凡夫,起信乐佛法心,道未满者,皆从初心,观自他苦故,发菩提心,乐求道法」  
  印光祖师开示:真信切愿与念佛成片的关系  (1) 印祖开示什么叫净念?净念是否就是成片?  六根既摄而不散,则心无妄念,唯佛是念,方为净念。六根不摄,虽则念佛,心中仍然妄想纷飞,难得实益。若能常都摄六根而念,是名净念相继。能常常净念相继,则一心不乱,与念佛三昧,均可渐得矣。《复幻修大师书(民国二十三年)》  都摄六根而念,自无污杂妄念,故名净念。净念,必须要常常相继不断,故名净念相继。能净念相继,久而久之,则得念佛三昧。此都摄六根,净念相继,为得三昧之第一妙法。故云,得三摩地,斯为第一。三摩地,即三昧之别名。如此念之,决有净念常存,妄念全无之一日。(文钞续编卷上复修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往生到极乐世界的预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