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从佛学用不同的角度看待人生和破解人生的苦难

十天内免登录
如何看待人生的快乐和痛苦
明禅师每天和弟子开示,都离不开这样的话:“快乐啊!快乐啊!人生好快乐啊!”有一次,他胃疼得厉害,躺在禅床上不时叫喊:“痛苦啊!痛苦啊!好痛苦啊!”住持大和尚听到了,就过来责备他:“喂!一个出家人生病,怎么可以喊苦呢?这多不好!”明禅师答:“健康快乐,生病痛苦,这是很自然的事,为什么不能叫苦呢?”住持:“记得当初,你有一次掉进水里快淹死时,你还面不改色,当时那种无畏的豪情跑到哪里去了?平时都说快乐、快乐的,为什么一到生病的时候,就喊痛苦、痛苦呢?”明禅师对住持和尚道:“你来,到我床前来!”住持到了他床边,明禅师轻声问他:“住持大和尚,你刚才说我以前说快乐、快乐啊,现在都是说痛苦、痛苦啊!那么请你告诉我,究竟是讲快乐对呢?还是讲痛苦对呢?”不管是快乐还是痛苦,都是当下此心的自然流露。该快乐的时候就快乐,痛苦时也不必刻意压制。只需顺其自然,全然接纳。快乐或痛苦,健康或生病,乃至生或死,无非都是人生的常态,何必取舍爱厌,分别对待呢?放下内心的分别执着,就放下了生死烦恼,不迎不拒,随缘自在。且说一句是什么?平常心是道!(来源:佛教在线)
关键词阅读: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楞严经》传入中国的因缘非常不易,此经未来,盛名先至。隋朝天台智者大师研诵《法华经》而创立一心三观法门,后遇梵僧以止观示之。梵僧阅后告诉智者大师:“此与天竺楞严意旨相符。”此后智者大师便向西方虔心遥拜,希望能一观楞严的意旨。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数据库设计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爱因斯坦的场以及佛学
每一天的折腾都会影响你周围的人的生命,因为人不是孤立存在的。
一句话,少一些折腾,多一些理性。
我期待着,期待着国家的科研体系真正有效的那一天,也许我看不到了,但总有人能看到,为了这一天,我努力着,你...
不看此文,遗憾终生1.命运
命里一尺,难求一丈,中国的老俗话颇有道理,没有必要做无谓的抗争,老天爷早为你安排好了一切,该啥样就啥样了。
身外之物,撑不着...
阿拉伯的误读与本相 妇女只能穿黑袍?
在良多人心目中,阿拉伯女性都得戴黑头巾、蒙黑面纱、穿黑长袍。而在素有“中东小巴黎”之称的黎巴嫩首都贝鲁特,女孩子们越发时兴前卫,“吊带”时现陌头。说起阿拉伯国家...
3月的北京,万物复苏,北四环的一栋写字楼里,搜狐焦点多名技能、商品人员以及全国城市站近200名楼盘修正都在忙碌着同一件作业,上线一档新节目——“楼盘导购”。
  跟着该节目的上线...
中科院院士朱清时 佛法解释物理学 语惊四座
——《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
3月8日下午3时开始,朱清时院士发表了精彩的讲演:《物理学步入禅境:缘起性空》。引到了听众的的极大兴趣,对这一...
佛学,大智慧~
原文地址:http://blog.sina.com.cn/s/blog_6f3ab4950100mla4.html
(允许我先插两句,记得曲黎敏讲座里有那么一段,弟子问师祖:“您说是抄《金刚...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感悟]如果有人痛苦是因为知道自己追求了错误的东西,那么说明他已经清楚地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他依然有机会重新开始去追求他真正想要的,只要他愿...
中国佛学66句震撼世界的禅语
1.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2.如果你不给自己烦恼,别人也永远不可能给你烦恼。因为你自己的内心,你放不下。
3.你永远要感谢给你逆境的众生。
他的最新文章
他的热门文章
您举报文章:
举报原因:
原文地址:
原因补充:
(最多只允许输入30个字)怎么才可以看透人生中的苦难和挫折?_百度知道
怎么才可以看透人生中的苦难和挫折?
将苦难和挫折看成人生的常态,那么生活处处有惊喜。这个世界上失败绝对多于成功,理想多数是完败于现实的。
采纳率:7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苦难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更多频道内容在这里查看
爱奇艺用户将能永久保存播放记录
过滤短视频
暂无长视频(电视剧、纪录片、动漫、综艺、电影)播放记录,
按住视频可进行拖动
&正在加载...
收藏成功,可进入
查看所有收藏列表
当前浏览器仅支持手动复制代码
视频地址:
flash地址:
html代码:
通用代码:
通用代码可同时支持电脑和移动设备的分享播放
用爱奇艺APP或微信扫一扫,在手机上继续观看
当前播放时间:
一键下载至手机
限爱奇艺安卓6.0以上版本
使用微信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设备搜寻中...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连接失败!
请确保您要连接的设备(仅限安卓)登录了同一爱奇艺账号 且安装并开启不低于V6.0以上版本的爱奇艺客户端
部安卓(Android)设备,请点击进行选择
请您在手机端下载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其他安装方式:手机浏览器输入短链接http://71.am/udn
下载安装包到本机:
爱奇艺云推送
请您在手机端登录爱奇艺移动APP(仅支持安卓客户端)
使用微信扫一扫,下载爱奇艺移动APP
180秒后更新
打开爱奇艺移动APP,点击“我的-扫一扫”,扫描左侧二维码进行登录
没有安装爱奇艺视频最新客户端?
视频朗读 人教版八上
正在检测客户端...
您尚未安装客户端,正在为您下载...安装完成后点击按钮即可下载
, 可在设置中重新打开噢!
30秒后自动关闭
视频朗读 人教版八上">《人生》
视频朗读 人教版八上
请选择打赏金额:
播放量12.7万
播放量数据:快去看看谁在和你一起看视频吧~
更多数据:
Copyright (C) 2018
All Rights Reserved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快速下载海量视频
正在为您下载爱奇艺客户端安装后即可免费观看1080P视频
&li data-elem="tabtitle" data-seq="{{seq}}"& &a href="javascript:void(0);"& &span>{{start}}-{{end}}&/span& &/a& &/li&
&li data-downloadSelect-elem="item" data-downloadSelect-selected="false" data-downloadSelect-tvid="{{tvid}}"& &a href="javascript:void(0);"&{{pd}}&/a&
选择您要下载的《
色情低俗内容
血腥暴力内容
广告或欺诈内容
侵犯了我的权力
还可以输入
您使用浏览器不支持直接复制的功能,建议您使用Ctrl+C或右键全选进行地址复制免费咨询:400-188-1213
高僧眼中的五种人生状态 你属于哪一种?
文章来源:
发布人:成都物流电话
被游览次数:604
字号:&|&&|&
人生究竟是怎样一回事?这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也是一个研究不尽的问题;但不是研究人生哲理的人,似乎很少注意到这个问题。其实站在人道的本位,多研究人生问题,增加自己对人生真理的理解与认识,是有意义的。对于人生的观察或看法,名人皆有其不同的观点,约略可以分成四种:第一种是浑浑噩噩的人生,他们不注意人生,不理解人生,因此糊糊涂涂的生, 懵懵懂懂的死,例如愚夫愚妇之类;第二种是模棱两可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认识不清,自己没有主见,这样不差,那样亦好,例如“五教同源,九流合一”之类;第三种是各是其是,各非其非的人生,对人生的道理,各持己见,如盲人摸象,不得其真,例如哲学家的唯心唯物,宗教家的崇梵崇帝等等;第四种是洞达实相的人生,由于修养而彻悟人生的本体,了知人生究竟是怎么回事,例如佛教创始者释迦牟尼佛,自从菩提树下, 夜观明星, 朗然大觉,彻知宇宙原理是缘起无尽,人生真相是业力轮回的顺生与还灭而已。现在再来说明佛教对于人生现象的分析与原理的观察,大约可以分成五项:一、短促的人生人生是短促的、有限的,这句话是谁也知道。普通一般读书的学者,对人生短促的见解,也有见之于文字的。如庄子说:“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这就是说明人生不是长命永生,而是短促的有限公司。李太白有一首诗中说:“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如雪”;这也是形容人生的短促,早上是一个妙龄少女,晚上就变成白发皤皤的老太婆了。而司马迁在史记中说:“人生一世间,如白驹过隙”。白驹是代表日影,人生一世,如在壁隙中看日影似奔马地闪过,比李太白的朝丝暮雪跑得更快了。但比起佛家修道者对于人生体验的速度,则尚觉不如;怎样见得呢?在四十二章经中,佛问诸沙门曰:“人命几何?沙门答曰:数日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饮食之间。佛曰:子未知道。又一沙门答曰:呼吸之间。佛曰:善哉!子知道矣”!修道者能够体察到人的生命在呼吸之间,所谓“一口气不来,便是来生”,他为争取时间用功,向道之心才会恳切而勇猛精进,迅速地获得道业上的成就。佛教对人生基本的观察,如小乘佛教的三法印,所谓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寂静。前二法印是说明世间法的生灭无常,苦空无我,也是显出人生短促的真理;了知人生短促,争取时间,勤求为道,断惑证真,就可达到“涅寂静”的出世的解脱境界。因此佛教体察人生无常、无我、苦空的短促,它的真谛是要人提高警觉,赶快修善,不要把时间虚弃,空过一生,并非说因时间短促,而叫你于此世界不感兴趣,生起消极厌离的短见,走上逃避现实的行径。二、多苦的人生人类共同的心理,都是贪生怕死,爱乐厌苦的;但事实上,人类偏多痛苦,虽然亦有快乐,而那些快乐都是暂时性的,或乐极生悲的。人生到底有什痛苦呢?照佛陀的体验,有三苦和八苦,无量诸苦。三苦之一是苦苦,由苦事之成而生苦恼;二是坏苦,由乐事之去而生苦恼;三是行苦,行是生灭迁流之义,由世间诸法的迁流无常,不能久留而生的苦恼。八苦,一是生苦,人生来就是受苦的,如小孩落地便哭,因风触身,犹如刀割。二是老苦,年龄渐老,鸡皮鹤发,行步龙锺,对于人生已无乐趣。三是病苦,病魔侵袭,辗转床第,痛楚呻吟。四是死苦,死神光临,世间万般,皆带不去,一身业障,随之受报。五是爱别离苦,自己所爱的人物和财物,生离死别,终归于空。六是怨憎会苦,可怨恨、可憎厌的人,不欲见到,偏偏会遇。七是求不得苦,物质的欠缺,精神的需要,都不如意,痛苦横生。八是五蕴炽盛苦,是肉体与精神都有毛病,使身心炽然,热恼煎逼。这八苦是从果报上说的,人生不论是谁,过去造了业因,今世是谁都难免要受此八苦的煎熬与磨折。人生从所造的业因上说,还有五欲的痛苦。五欲分有内外两种:外五欲是眼贪好色,耳耽妙声,鼻爱名香,舌嗜上味,身触细滑,求之不得,烦恼既多,苦闷尤甚;内五欲是饥思食渴思饮的食欲,贪图金钱的财欲,希求美艳的色欲,爱好赞誉的名欲,贪图安逸的睡欲。人人都有这些不同的爱好,如果达不到欲望,自然会感到痛苦。这种种痛苦,都是人生避免不了的事实,所以佛教说人生是苦多乐少。但若研究人生的痛苦又是怎样来的呢?佛说得很浅白:是由于每人过去看了烦恼,造了恶业之因,现在才感受这身心上的苦报;若我们要未来不受苦报,必须现在修习善道,种了好因,将来就能离苦得乐,舍去劣报,转成胜身。因此佛教阐明人生的多苦,是要人了知人生的缺陷,进而改造身心,使之为美满的,不但美化身心,还要净化国土;而不是教人因多苦而厌离人世,逃避现实,消极自了。以佛教多谈人生苦、空、无常、无我,而错认佛教是厌世的宗教,那是极不正确的错觉。三、还债的人生还债的人生,是说明现实的人生,是来偿还过去的业债,也可以叫做“受报的人生”,或“因果的人生”,因人生的受报,是必要从因果的理则,才能说明;而且这因果不是只谈一世二世,须要广明过去,现在,未来的三世因果,透过生前和死后,依循着因果理则,不断不绝的继续产生善因善果、或恶因恶果。简明地说:就是前生的善恶业因,成为现在的善恶果报;而现在的善恶业因,又成为未来的善恶果报。所以因果经中说:“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但在这些不断相续的业因业果上分析,还有引业与满业,共业与不共业的不同。引业、是被过去已做的业因所牵引,你过去做了人道的业因,今生就被牵到人道的果报中来,做了其他天道或畜道等的业因,今生就被牵到天道或畜道的果报中来;但是虽然生到人道,同样的人而有智愚、强弱等差别,同样是天人,有胜劣、高下等不同,同样是畜类,有美丑、 寿夭等区别,这便叫做满业,既填满这果报身体的内容,却随着各人前世做的各别不同的业因,而受着差别各异的享受。说个譬喻,引业好似画师绘出一副模型的轮廓,满业就如画师在模型的轮廓中填上种种不同色彩的花纹和润饰,技巧不同,胜劣判然。至于共业、是因为前世各人所造的业因,有共同相似的地方,故今世各人感到依住的果报亦是相似相同的。如大家住在一个地方,所感受到环境的好坏亦多是相似相同的,这叫做“共业共报”;虽然依报的住处相似相同,而各人的正报身体,贪富悬殊,苦乐迥别,这叫做“别业别报”,就是由各人过去所造的业因各别有自,故现生的受果亦判如天壤了。然而,或有人会怀疑:因果之理如可信,为何世间有些做恶之人而不受罚,反而境遇甚好?而为善之人未见受赏,反而境遇坎坷、穷途潦倒呢?这在佛教,已有“四时不同的业报”来解说:1、现业现报:这是现在造下业因,现生即受果报,如人年青勤劳事业,年老成为富豪。或去年杀害人,今年即被人所杀。此顺现报,容易信解。2、现业生报:这是现在作业,来生受报,因缘未熟,不能即受。如现在做善受苦,因其过去所作业因之恶缘已熟,故先受苦报;而今生所修之善因,善缘未熟,故须待来生受报。如颜回仁德而不寿,盗跖凶残而长年,非如此不能解疑。反之,现在作恶而受好报,其理亦是如此,因他过去世曾修善行,今生始受好果,现在所作恶因,要在来生才受恶报。如瞽叟生舜,尧生丹朱,其中便含有复杂的因缘果报的成分。3、现业后报:这是现在作善作恶,因缘未熟,不但现在来生未见受报,可能过了很多生很多世之后才受报。因业种子藏在阿赖耶识中,缘缺未熟,久久始受,即所谓“纵经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遇时,果报还自受”。4、不定业报:这是三世受报。不定时期,且是否要受,尚未可定。如造了重业的人,应要受极重之恶报,但因他中间遇了极善之缘,悔过忏罪,多作好事,业报虽难抵销,而可时时减轻,再后会弄到“重业轻受”;或以法力加持转变定业,甚而不受。此非推翻因果之理,实亦因果理中特殊变化的情形。在阿含盐喻经中说:如人做了重业,如果他能忏悔修善,又有长的时间许可他改往修来,重业便能渐渐消去。如一大包盐放在少水中,其味咸苦,若许以时间每天渗水一勺,渗得久了,已成多水,咸味完全化淡,是不无可能的。从三世受报的人生看来,我们来作人,便是来还债的,所以人生父母,子女、夫妇、戚眷的关系,亦是一种债务的关系。所谓“无缘不成夫妇,无冤不成子女”。这缘是业缘,所以夫妇亦叫“欢喜冤家”或“柴米夫妻”。子女则有些来还他欠你的债,所以他生下来就会使你事业顺遂成为富豪;有些是来讨回你欠他的债,所以他一出世,你就晦气,好似“扫把星”降临,把你家上下三代所积的产业,扫得精光。自己眷属是直接的债务关系,其余的朋友或他人,种种盈亏消长,是间接的关系,也无非是在互相讨债还债吧了。四、奉献的人生奉献的人生,是一种有高尚意义、有良好价值的人生。这种人生不是狭窄渺小的,该是宽宏大量的,他不为个人的利益打算,而是凡事都为国族、社会、群众设想,所以他能看得破,放得下,又提得起,为众人的利益,可以牺牲自己的利益。踏实做人,奉公守法,把自己的所有,都可奉献给他人,给他们信奉的宗教,或济贫救苦。这种人生的做法,很接近大乘佛教的行者,因他的愿力,不但自度度人,还要普度一切有情,普救一切众生的苦难,因他发有“四宏誓愿”,目标是在“自未得度而先度人”,当仁不让,见义勇为,牺牲自我,为人类服务,“将此身心奉尘刹,是则名为报佛恩”,是他最大的理想,最高的目的。像这种能奉献的人生,一定是对人生的真相,有正确的、深刻的认识,眼光远大,胸怀开阔,意志高尚的人物。在各种宗教或学说中,可能都有这种眉横大忧,怀抱宏伟的不世才人,而佛教徒中有学习大悲菩萨的行者,都是过着奉献人生的生活,比比皆是,并不希罕。五、解脱的人生人生是短促的、多苦的、又是受报还债的,这是“桎梏的人生”,“或系缚的人生”,是属于世间法的,所以不得解脱。而我们学佛所追求的是佛法的人生,也是解脱的人生。为了人生的缺陷太多,使我们肉体和精神上受了种种磨折,生出种种的苦恼困惑,不得自在,所以学佛是要求人生离苦得乐,达到解脱的目的,但是人生缺陷多苦,究竟以什么东西为最苦呢?世人观点不同,各有各的说法。如法句经中说,有四个新学比丘,一次共坐树下,讨论到人生以什么为最苦?一个鹰转世的,说饥渴最苦;一个鸽转世的,说淫欲最苦;一个蛇转世的,说嗔恚最苦;一个兔转世的,说惊怖最苦。共相诤动,议论不休。佛知其事,告诉他们说:你们各据结习诤论,都未深究人生之苦的真义;须知人生最苦,莫过有身,所有饥渴、淫欲、瞠恚、恐怖,皆由身来。身为诸苦之本,众祸之源。须求寂灭之法,离去生死的缠缚,体证真常的涅,人生才得解脱,但这解脱的境界,究竟怎样才能达到呢?简单地说有三个条件:1、通达无我人生不得解脱,为了有身有我,执我造业,自己束缚自己,故要解除束缚,先要了解无我,要了解无我,又要先知无身。我们的生命身体的组成,照佛经说,是由于“名色”的和合,或“五蕴”的构造而来的。人生的虚妄生命,来自“十二因缘”,由无明而造行业,由行业而感妄识入胎,最初的结合,是精血和妄识混合的个体,叫做名色。名属于精神作用(妄识) ,色属于物质作用(精血)。这二种作用具体化,明朗化,就演变为色、受、想、行、识的“五蕴身”。色就是物质,受想行识就是精神。由这精神与物质的五种要素结合,就成了我们的生命寄托的身体,迷之者执以为我;但善解佛法而得智慧的人,悟此身体乃由五蕴众缘所成,原无实质,其性本空,那么我在那里呢?为何要愚昧假我而为我,为我造业而受苦呢?经此理解的醒悟,破除愚昧的迷执,人生就会开始走上解脱的大道。2、舍离爱取人能理解无我,就会拾离爱取。爱和取,是十二因缘中的两支,属于现在执着造业的两个成分。人生贪爱世法,执取境界,不出贪爱我的身体,和执取我的境界。前者叫做“自体爱”,就是执着有我;后者叫做“境界爱”,就是执取我的所有物,亦叫做“我所爱”。人生执有这我的自体爱,和我所的境界爱,是因不了五蕴诸法、缘起性空的原理,如果了知这由五蕴元素组成的身体,是众生颠倒虚妄的结合,其性本空,原无实体,便知我不可得,法亦缘生性空。这样通达无我无法,内心不再爱着虚妄生命所托的自体,外面不再执取客观的虚妄境界,于是人生就离开爱取,不作业障,得大解脱。3、坚立正见人生舍离爱取,由于体达无我,了知诸法缘起性空,无所依傍,才能自由自在;故佛说三解门,首先以空为大解脱门,如果不能知空, 永远是未入佛法,站在人生解脱的法门之外,也不能出离生死的苦海。故阿含经说:“空为大解脱门……若诸法不空者,不动不出”。所以能于诸法了知性空,便可竖立正见;由于正见的认识不谬,才不会在我和我所的诸法上生起迷缪的执着,造业受苦。因此,我们学佛的人,正见是很需要的。如果见地不正,思想偏差,则由思想所生的行为,也必定一错再错,弄到错误百出。故佛陀常说,我们欲破魔军,离贪爱网,越生死河,登涅岸,非用正见来做工夫不可。这涅,便是人生解脱最高的境界。人生由多苦而离苦,由离苦而解脱,便是人生最高的归趣。一个有理解的人生,有思想的人生,应要向上追求人生最高的归趣。做为究竟的归宿;否则混混噩噩,醉生梦死,散漫无章地虚度韶华,空过一生,老之将至,即与荒烟蔓草同腐,什么人生的意义都谈不上了。
&:http://www.cdgfc.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cdgfc
地址:成都市驷马桥羊子山路 电话:400-188-121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人生苦难进城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