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中国古代建筑有哪些马克思主义鲜明特征的民族特征

中国少数民族的建筑特点
中国少数民族的建筑特点
中国民族建筑研究(很全面、权威的资料)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有着光辉灿烂的民族文化。建筑是文化的结晶,中国民族建筑蔚为大观、丰富多彩、是中华文明的宝库。对民族建筑的研究是中华建筑学人以及相关专业人员重要的课题,对民族建筑优秀遗产的保护则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 一.对中国民族建筑的研究是从古代建筑的研究开始的,吴良镛先生总结了中国民族建筑研究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世纪30年代开始,以中国营造学社为代表的先驱者,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国古代建筑,实地调查、寻访艺匠、征集史料、解译古制,将茫茫如烟的古代建筑理出了头绪,建立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的体系。此外,他们还作了文物保护和民居调查的开拓性工作,使我们今日仍然受惠。第二阶段是二十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这期间广泛研究了住宅、园林、宗教等各种类型的建筑,也研究了古代、近现代等各个时间段的建筑,还出了一批少数民族或地区传统建筑的专集,他们继承了先师的研究,展拓成果并向纵深发展,逐渐从通史的研究进入到专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当前,吴良镛先生认为已进入第三阶段,中国建筑的研究从少数先驱者的惨淡经营进到了百家争辉的局面,研究的领域十分宽广。在这个阶段,除研究的范围、深度需继续进行展拓外,迫切需要进行理论上的探索和提升,逐步地、更为自觉地进入理论研究的阶段。 二.中国民族建筑的宝库浩如烟海博大精深,进行理论总结需从多角度认识其特点。中国多民族荟萃,民族建筑类型众多各有特色,中国地域辽阔,各地区又是特点纷呈。中国民族建筑历经几千年的历史,至今体系未变,在世界建筑之林独树一帜。这种种方面都可以是总结认识其特点的视角。 1.中国建筑有民族的多样性,汉、藏、蒙、傣……各有特色,十分鲜明,这是大家所熟知的。中国建筑又有地域的多样性,东北平原、江南水网、黄土高原、热带林区,建筑上的差异也很大。这二者有什么关系吗?在中国,地域的差异和民族的差异共存,而地域的差异是主导因素。先看看同一地区的居住的不同民族的建筑,如在大理、丽江地区,白族建筑是砖墙瓦顶,墙面粉刷成灰白两色,山墙、檐口加彩色装饰;纳西族建筑的典型则是木结构、悬山顶,博风板上有长长的悬鱼,土坯(近年也有用砖)砌的山墙加上小小的腰檐。二者是不同的。又如在贵州,许多少数民族建筑基本是木结构穿斗架、小青瓦屋面,但建筑的布局、细部还是很不相同。再看不同地区同一民族的建筑,同是汉族,北京的民居是四合院,宁波的民居院落叫“台门”,江苏水乡的沿河民居又是一种形象,差别十分明显,广东、福建的客家人也属汉族,他们的“土楼”更是全然相异了。同是藏族,青海藏族住的是“庄巢”,四面住房相接围在一起,外面看方方四堵墙,单坡屋顶坡向院内,雨水全流入自家,即防风又安全。它和西藏的民居完全不同,而云南、四川的藏族民居也都各有不同。看来异地同族与同地异族相比,它们虽都有不同,但比起来还是地区的差别更大一些。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信仰、观念、风俗习惯,它们传承着民族特色,但作为建筑,又更多地受自然条件、建筑材料、工程技术的影响,这使得建筑的民族性和地域性产生了相互交叉的复杂关系。总的说地域的差异还是要高于民族的差异,有学者说,建筑表现的民族性源于地区性。看来这样的说法是有道理的。 2.中国民族建筑有历史的稳定性。中国现存地上的建筑实物最早是汉代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延绵至今的中国建筑造型体系自西汉已基本形成,至今未变。有人说历代建筑缺乏革新,是其不足;也有人认为这种持续不变恰为创造新时代的中国建筑提供了鲜明的特色基础。从研究者的角度看,这期间当然还是有不小的发展变化,如汉代建筑是坡顶平屋檐、屋顶的坡面是直线,檐下有人字拱、平拱。到唐代,其特点是“斗拱雄大,出檐深远”,“柱高一丈,出檐三尺”,屋檐做成了两端微微翘起的曲线,文人形容是“如翼斯飞”。到明清斗拱变小,拱间朵数增加,屋檐从唐宋时一条连续的曲线变成只在翼角处起翘,轻盈的效果差不多,施工却方便多了。这些历史的差异还可以讲出许多,但比起欧洲的建筑演变我们实在是变化太少相当稳定了。 我国的西汉相当于欧洲的罗马时代,我们看看欧洲两千年来建筑的变化。罗马时代以前已有希腊建筑,它影响了罗马。三角形的山花、敦实的柱式,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以至于“后现代”派至今还用它来作为回归历史的符号。到古罗马时代,罗马人继承并丰富了希腊柱式,又创造了拱券和穹窿顶,成了另一种建筑风格。在地域分布上它几乎布满了欧洲大陆直到英格兰的南部,现在的欧洲几乎到处都可看到古罗马时代的建筑遗存。以后的拜占廷时代穹顶得到极大的发展,穹窿、帆拱、鼓座使方形的平面上和谐加上圆形的穹顶,从君士坦丁堡的圣索非亚教堂到威尼斯的圣马可教堂,建筑形象又是为之一新。十一世纪的欧洲出现了哥特式建筑,其风格完全摆脱了古罗马的影响,它们以尖券、飞扶壁、高耸的尖塔为特征,表现出火一样的热情,把建筑的 艺术感染力发挥到了极致。再以后的文艺复兴,巴洛克、古典主义……它们的建筑形式的变化都很大,每种新的建筑形式出现很快就会风靡四处传遍全欧。在欧洲,当然也存在建筑的地域和民族的特点,但比起时代的特征来讲建筑的时代性远远大于地域性、民族性。欧洲的统一是暂短的,统一也未到全境 ,之后终究还是分裂;而中国虽有过暂短的分裂,但终归是统一。中国和欧洲的这种差别和上述现象有关吗? 3.中国各民族的建筑相互影响,相互吸收、相互融合,即使是对外国的建筑文化也能兼容并蓄,消化吸收,显现出中华民族文化的巨大包容性。在中华大地上,虽然看得出各民族的建筑的色彩纷呈,但相互融合的例子还比比皆是。汉、藏建筑结合的样式最为常见,布达拉宫的宫墙上出现了汉族的斗拱,夏鲁寺的屋顶为黄琉璃四角攒尖顶,汉藏结合得天衣无缝。在湘西地区各民族的吊脚楼大同小异,相互交融十分明显。对外来文化的吸纳也有许多例子,佛塔本是印度传来的,形如覆钵,传到中国与传统的楼阁相结合,将原塔缩小放在楼的顶部成为塔刹,整个塔的造型完全中国化了。清真寺也是从西边传来的,它以中国的传统建筑式样为基本造型,屋脊上加了阁楼,代替了中亚的穹顶,清真寺的前部应有“唤醒楼”,取了中亚的高塔形式,顶上加的却是中国的小亭子,清真寺的功能全满足了,外观看来却是个中国模样。今天,我们面对建筑的国际潮流是否应该效法先人的气魄,不是妄自菲薄,照搬照抄,而是吸取精华,融会贯通,为我所用,创造出既有时代气息又有中国民族特色的新建筑。 中国建筑的特点还可以表现在多个方面,对这些特点的进一步挖掘和认识,在保存、继承、弘扬民族建筑文化的工作中是有重要意义的。 三.中国民族建筑的保护是研究、继承和弘扬的前提,是当前刻不容缓的任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飞速发展,大量建设风起云涌,城市风貌日新月异。在这喜人的形势下,令人十分忧虑的是先人留下的民族建筑精华正在遭受极大威胁,许多已遭到破坏。突出地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是许多有价值的民族建筑由于暂时未有定为文物保护单位而被拆毁; 第二是文物古迹虽在而它的历史环境却遭破坏,大大损毁了它的价值。第三是大量民居建筑群、民族的村落被拆毁、被改造,这在东部发达地区十分普遍,不少地方随着旧城改造或建设新村,传统建筑已荡然无存。 民族建筑的保护可以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以前确定“文物保护单位”多是古建筑精华,近年来注意增加了近代建筑和城乡民居、名人故居。对于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按照《文物保护法》的要求,在维修、保养时遵循不改变原状的原则,现在常说“整旧如旧”或“原汁原味”,意思不错却不够准确,“整旧如旧”是梁思成先生的话,他后边还补充有一句:“要延年益寿,不可返老还”,这样意思就完整了。还可以按现代的话说叫“保存全部历史信息”,文物古迹的价值就在于它饱含着历史的信息,我们今天可以认识它、利用它,后人会掌握更多的资料和技术,肯定会有更多的解译,了解到许多我们今天认识不到的东西。我们的责任就是在利用它的同时,不破坏它的历史信息,再把它完整地传给后代,使之得到永续地利用。对“文物保护单位”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即不但要保护它的自身,还要保护它周围的环境,在这里的建设不得危及文物的安全,不得影响文物的历史风貌。 第二个层次是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2003年11月建设部和国家文物局公布了第一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共22个,这是抢救保护民族村镇的重要举措。其实早在1986年,国务院已要求各地将“能体现某一历史时期传统风貌和地方民族特色的街区、建筑群、小镇、村落,定为各级历史文化保护区”。但几年来各地划定的历史文化保护区城市中的居多,民族村镇划定的较少。现在专门划定公布历史文化名村、名镇有利于扭转这种局面,据悉主管部门又着手公布第二批历史文化名村、名镇的工作,已经过了专家评议,可能公布百余个,这其中少民族村寨将占有相当的比重。 民族村寨的保护不同于文物保护单位的保护。民族村寨中可能会有重要文物建筑,它将被定为“文物保护单位”按《文物保护法》的要求进行保护。但就其整个村寨来讲应按历史文化保护区的方法进行保护。 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文化保护区是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同层次,它们的保护原则、方法是不一样的,二者不可混淆。 历史文化保护区的保护原则有三条:即保护历史的真实性,保护风貌的完整性,保持生活的延续性。要保护历史的真实遗存物,不是保护仿古一条街,切不可在维修中拆掉真古迹建造假古董。在保护区重点保存的是历史的整体风貌,重在外观,内部可以进行现代化改造,可以安装上下水,用上煤气,有室内的水冲厕所和浴室,不必像对待“文物保护单位”一样,室内室外都要求“原汁原味”。就整体风貌而言,不只包括房屋建筑,还要包括构成整体风貌的所有要素,如路面铺装、院墙、小桥、牌坊,甚至古树等。保持生活的延续性就是要要这里的人们可以继续生活和工作,不是要住户全部搬走办成为博物馆,为此一定要改善公共基础设施,要满足人们现代化生活的需要。保护区的外观是传统的,设施却是现代的,只有这样才能留得住人,才能调动居民的积极性,才能使这里继续繁荣,也才能有开展旅游的吸引力,让保护与发展进入良性循环。 现在许多的民族村寨暂时还没有开发的能力,这是研究、发掘的好时机,也是未雨绸缪进行抢救保护的好时机,我们应该广为宣传,呼吁各界给予重视,千万别让这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在建设的大潮中毁灭。 第三个层次是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我国现有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101个,省级的约百余个。在历史文化名城不但要保护文物古迹和历史保护区,还要保护和延续古城的传统格局和风貌特色,保护民间工艺、音乐戏曲、民俗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继承和发扬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我国的许多古城是按规划建设的,古城的规划格局体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巨大成就,一些未经规划而自发形成的城镇也凝聚着古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经验与智慧。中国建筑是以处理群体关系见长的,由于结构的关系,中国建筑的单体不会太大,但是经过群体的组合却可成为或曲径通幽或雄伟壮丽的多重效果,可以是四合院,也可以是园林,还可以是寺庙或宫殿。在中国民族建筑研究与保护工作中,历史文化名城也是重要的内容。 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原则是处理好保护与发展的关系,既要使城市的历史文化遗产得以保护,又要使城市经济社会得到发展,不断改善居民的工作生活环境。城市的经济要发展,设施要改善,生活水平要提高,要实现现代化。历史文化名城中肯定要有新的建设,只是在新的建设中要注意对古城格局和风貌的保护和延续,使中国民族建筑的宝贵遗产得以继承和弘扬。 0
www.lp8844.com 为您提供古钱币:百年银元珍藏大系、宋钱-古钱币鉴赏册、千年等待、中国龙洋银圆集、中国历代古钱币册、中国纸币大系、中国南宋古钱币、历史财富、财富天下、中华钱币、钱途无量、符宝、20世纪中国文物、 财富中国、六顺福船、板桥润格、金陵春秋、龙洋钥匙扣、钱到家、子鼠临门-财源滚滚、中华古钱百珍、伍拾真、百年中国银圆、财富瑰宝历代货币、中华独绣古钱币珍藏册、机制风云、中国龙、 中国大历史、中国银元大系、中国老银圆、清朝十帝-古钱币册、如意双泉-古钱币珍藏册。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第一家以保险为核心的,融证券、信托、银行、资产管理、企业年金等多元金融业务为一体的紧密、高效、多元的综合金融服务集团。公司成立于1988年,总部位于深圳。联系电话“”截至日,按照国际财务报告准则(IFRS),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6,912.98亿元,权益总额为人民币1,138.51亿元。按中国会计准则,集团总资产为人民币6,511.04亿元,股东权益为人民币1,092.18亿元。公司通过旗下各专业子公司共为3,700多万名个人客户及约200万名公司客户提供了保险保障、投资理财等各项金融服务。公司拥有20多万名销售人员及近4万名正式雇员,各级各类 ...  内容摘要: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 />
免费阅读期刊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浅谈我国古建筑的设计风格
  内容摘要: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本文以作者多年来对中国古建筑的研究视角,对我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建筑风格、艺术特色等方面作出了初步的探讨。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4393919.htm  关键字:古建筑文化;中式建筑;民族建筑;特点;风格   中国建筑,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光辉的成就。我国古代的建筑艺术也是美术鉴赏的重要对象。而要鉴赏建筑艺术,除了需要理解建筑艺术的主要特征外,还要了解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一些重要特点,然后再通过比较典型的实例,进行具体的分析研究。建筑是人类为居住和相关社会活动而创造的一种特殊器物。建筑是从本土生长出来的,是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结晶、载体。世界文化的交融给建筑刻上了外来文化的痕迹,但这种痕迹不能替代建筑的本土特征。建筑是多元的,这种多元化主要表现为建筑的民族化和地域化。   一、我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历程   中国古代建筑的发展大致经历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以及封建社会的早、中、晚五个历史阶段,在封建奴隶社会时期,木构架逐渐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主流,随着公元5世纪左右建筑技术的长足发展,建筑艺术形态日渐成熟,至汉代时,中国古代建筑的一些典型特征已基本形成,而后经过500多年的发展演变,至唐宋时代中国古代建筑发展到了它的顶峰,到封建晚期的明清时代,中国古建筑在某些方面更趋完美,著名的皇家园林有圆明园、颐和园、北海、承德避暑山庄等,私家园林则以江南的苏州、扬州等地最为兴盛,名园佳作不胜枚举。此外,在明清时代,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建筑也有了相当的发展,现存的著名建筑有西藏的“布达拉宫”、日喀则的“札时伦布寺”,以及云南傣族的“缅寺”、贵州侗族的“风雨桥”等等,形成了各族建筑群芳吐艳、异彩纷呈的现象。   二、关于我国古建筑的特征表述   以汉民族木构建筑为代表的中国古典建筑自古以来就以其风格优雅、结构灵巧而称颂于世。这种建筑风格在其漫长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自己完整的体系和鲜明而一贯的特征:它以木构架主要结构方式,并创造了与这种结构方式相适应的各种平面形式和外观造型,常采用的是一种被称为“抬梁式”的木构架结构体系。   由建筑单体的外部造型特征看,中国古典建筑基本上由:台基、屋身、屋顶三大部分组面。台基―由砖石砌成,承托着整座房屋,一方面起保护木柱不受雨水和潮气侵蚀的作用,另一方面又与柱的侧脚、墙的收分相结合增架建筑物的稳定感,使其显得庄严雄伟。如故宫太和殿及天坛祈年殿的台基,前者显示了皇宫难以企及的尊贵;后者则表现了祈天建筑的高耸云霄、与天相通的气度。   架设于台基之上的屋身,一般采取明间略大,两侧面阔递减的方式,既满足功能要求,又使外观取得了主次分明的艺术效果。在较为重要的建筑物上,在其屋身和屋顶的交接部分设置有一种称为“斗拱”的构件,称为中国古典建筑的一个显著特征。所谓“斗拱”,实际上是用短木块,木枋所组成的一种悬挑结构,主要起支撑巨大的屋顶出檐和减小室内大梁跨度的作用。明清时期斗拱逐渐蜕化,成了柱网与屋顶构架间,主要起装饰作用的构件。   屋顶部分是中国古典建筑最具特色的造型要素之一,它不仅为建筑特在美观上增加了不少神韵,而且也对其性格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屋顶的形式归纳起来有五种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悬山顶和硬山顶。   在建筑色彩运用上,中国建筑也是极富特色 。最突出的表现使用原色及大面积的色块对比与烘托。以故宫太和殿为例,蓝蓝的天幕上映印着金黄色的琉璃瓦顶,这正是建筑物与环境色调的对比,烘托出建筑物壮美的屋顶轮廓。檐下运用青绿色调的彩画,它们在深深的阴影下同阳光下暖色调的黄琉璃瓦顶、红色柱身、墙面和门窗形式对比,使建筑物的色彩效果格外的响亮夺目。素洁的玉石栏杆和台基又与富丽堂皇的柱梁颜色形成对比,烘托出建筑物的圣洁,并使其与地面有一个协调的过渡。   中国古典建筑由于主要为木结构,故单体建筑的体量一般不可能很大,因此除了利用高隆的地势,巨大的台基的烘托及向高层发展外,更常采用的是借助于建筑群体组合取得宏伟壮丽的艺术效果。通常是利用一系列紧凑的院落的递进,富有层次和秩序的将空间画卷随时间顺序展开,强化了古建筑的艺术感染力。   三、我国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小议   风格就是一个时代,一个民族,一个流派,一个人的作品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创作思想和艺术特点。不同时代的特征和文化背景反应在建筑装饰中也表现出不同的风格;不同的材料,加工工艺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独特风格,甚至是不同的地域环境、气候条件也可以形成建筑装饰的不同的风格等等。   中国建筑体系是以木结构为特色的独立的建筑艺术,在城市规划、建筑组群、单体建筑以及材料、结构等方面的艺术处理均取得辉煌的成就。传统建筑中的各种屋顶造型、飞檐翼角、斗供彩画、朱柱金顶、内外装修门及园林景物等,充分体现出中国建筑艺术的纯熟和感染力。七千年前河姆渡文化中即有榫卯和企口做法。半坡村已有前堂后室之分。商殷时已出现高大宫室。西周时已使用砖瓦并有四合院布局。春秋战国时期更有建筑图传世。京邑台榭宫室内外梁柱、斗供上均作装饰,墙壁上饰以壁画。秦汉时期木构建筑日趋成熟,建筑宏伟壮观,装饰丰富,舒展优美,出现了阿房宫、未央宫等庞大的建筑组群。魏晋、南北朝时期佛寺、佛塔迅速发展,形式多样,屋脊出现了鸱吻饰件。隋唐时期建筑采用琉璃瓦,更是富丽堂皇,当时所建的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迄今犹存,举世瞩目。五代、两宋都市建筑兴盛,商业繁荣,豪华的酒楼、商店各有飞阁栏槛,风格秀丽,明清时代的宫殿苑囿和私家园林保存至今者尚多,建筑亦较宋代华丽繁琐、威严自在。   具体而言,中式风格主要包括的内容:一是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背景下的演绎;一是在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充分理解基础上的当代设计。中式风格并不是元素的堆砌,而是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提炼,将现代元素与传统元素相结合,以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来打造富有传统韵味的空间,让传统艺术在当今社会得以体现。中式风格在设计上继承了唐代、明清时期家居理念的精华,将其中的经典元素提炼并加以丰富,同时摒弃原有空间布局中等级、尊卑等封建思想,给传统家居文化注入了新的气息。   要把握好现代中式风格的设计,与设计者本身的文化修养和设计功底是密不可分的,这是多方位的知识累积,需要对传统中国文化的了解及对当代社会时尚元素的敏感有效结合在一起,并使之相得益彰、水乳交融方可。两者细入后都是一门甚至数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前者包括中国历史、人文、地理、古典建筑、儒家、佛家、道家、绘画书法、园林、风水……等等知识的融会贯通;后者包括现代及西方建筑、美术,对生活的理解和现代生活各项流程的熟知、对流行元素的敏锐和理解,近现代中国建筑艺术在继承优秀传统,吸收当今世上建筑艺术长处的实践中,不断发展,有所创新。   四、结束语   在世界建筑艺术百花园中,中国古代建筑是朵奇葩,它自成体系,独立发展,绵延数千年,直至20世纪初还保持着自己的造型特征和布局规则,并传播影响到东亚等邻近国家。中华民族是历史文化非常悠久、建筑传统文化非常丰厚的民族,继承、弘扬中华传统建筑文化,是中国建筑师和文物建筑保护工作者光荣的历史责任。   参考资料:   [1] 姜晓萍;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意蕴[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04期   [2] 王贵祥;;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群基址规模问题探讨[A];中国紫禁城学会论文集;2012年   [3] 赵德举;历代中国古建筑造型艺术探索[J];安徽建筑工业学院学报;2011年02期   1魏大臣,1976.10,男,汉族,单位:潍坊华州古建园林有限公司,职称是工程师,本科,古建筑专业,寄刊地址:山东省曲阜市南辛镇南辛南村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范鹏&&& 侯马市汇智规划设计有限公司 043000
摘要 :中国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明显地打上了中国传统思想的烙印。同时在这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古代建筑在材料、结构、布局、空间及环境的选择和处理上都体现了浓郁的民族特色。
关 键 词 :传统建筑 民族特色
&&&&&&& 建筑是智慧和文明的结晶,是历史沧桑的见证,更是文化和思想的外现。综观中国的古代建筑,在几千年的历史衍变过程中,无论是宏伟的宫殿、庄严的寺庙、幽静的园林,还是丰富多彩的民宅,都以其独特的形式语言,打上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烙印,表述出了丰富而深刻的中国传统思想观念。
&&&&&&& 1. 中庸和谐
&&&&&&& 中庸&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最高价值原则,是由孔子提出来的。他说:&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庸是中国人的基本精神之一。&中为适应之谓,庸为经久不渝之意。&&中庸&即适用而经久不渝。它后来演绎为不偏不倚、允当适度之意。古人论天文、地理、人道都不能离&中&而立。因此,天、地、人三者的关系必须以&中&为标准,即做到所谓&天人合一&。
&&&&&&& &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古代建筑上就是建筑的平面作对称均齐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作用。这一格局成为中国古代各类建筑组合方式的缩影&&如宫殿、王府、衙署、庙宇、祠堂、会馆、书院等。中轴线对称的建筑观念虽然早在商周时代就开始,但最典型地代表这种中轴文化的当数明清的北京城和宫殿了。整个明清时代的北京城自南向北,沿着一条长达7.5公里长的中轴线有机地组织在一起,该中轴线以最南端的永定门为起点,以地安门北面的钟鼓楼为终点,其间建筑空间序列重重叠叠、高潮迭起又井然有序,尤以故宫三大殿的平面布局最富特色。此外,这种关于中轴线的建筑空间意识,也体现在北京一般的四合院民居住宅中。
&&&&&&& 2.重伦守礼
&&&&&&& 维护等级与秩序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礼&的一项主要内容。《乐记》中说:&礼者,天地之序也&&序,群物有别。&在中国古代建筑中,之所以有那么多的礼制内容,说到底是在维护封建等级制度。这一点在《礼记》有关建筑功能的论述中表达得很清楚,即所谓&以降上神与先祖,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齐上下,夫妇有别&。中国古典建筑只有充分满足这些要求,才能最终与古代中国人传统上按远近、长幼、亲疏,继而按高下、尊卑、贵贱来处理社会人际关系的行为模式同步一体。因此,中国古代建筑自觉地以建筑形式区分人的等级,以维护阶级社会的秩序。
&&&&&&& 就一座建筑群体的组成而言,如北京故宫建筑群,除了院落和轴线组合外,还必须对单体建筑的等级和名分加以界定,才能形成各得其所、相辅相成的局面。从宫殿的平面布置上看也有严格的主次、内外等级,它的外朝和内寝是完全分隔的。建筑的等级甚至在并列于大台基上的三大殿上也可以反映出来:太和殿级别最高,用重檐庑殿顶;中和殿是皇帝大朝的准备用房,就只用单檐四角攒尖顶;保和殿是宴请重臣和举行殿试之地,地位比中和殿重要,于是用了重檐歇山顶。
&&&&&&& 3.外儒内道
&&&&&&& 儒学是维护中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
中国儒家思想特征最明显的体现在中正、礼仪方面,因此,在最具代表性的中国传统建筑中,皇宫、坛庙、陵寝、寺院、宫观以及祠堂等等,其平面布局的特点是有一条明显的中轴线,在中轴线上布置主要的建筑物,两旁是陪衬的建筑物,陪衬的建筑要整齐划一,两相对称。这种庄严雄伟、整齐对称、以陪衬为主的方式完全表现出封闭、严谨、含蓄的民族气质。
&&&&&&& 古代宫殿建筑更是最高统治者通过建筑艺术来显示帝国的实力和威严的,象征王权的至尊和永恒,所以中国古代宫殿强调群体气势,群体的序列有助于渲染统治王朝的威严,群体的布局有利于体现宗法等级的贵贱尊严。
&&&&&&& 儒教有利于统治者的统治,但它过于束缚人性,不能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因此,中国的古代建筑虽然外观是庄严雄伟,一切照伦理制度做事,但一般在建筑的后部都是诗情画意,形成中国古代建筑前宫后苑的格局。这内外两个完全不同的天地,就反映了中国人外儒内道的生命观。它是与道家思想提倡修身养性、追求自由洒脱、讲究气韵生动相吻合的。此外,中国古代建筑在造型艺术上形成的飘逸、流动的感觉,让中国建筑产生了翼角起翘、屋檐曲线流动状态,即使是屋顶也呈现不同的弧面,这样使建筑的重量产生的压抑感消失了,符合了道家的&气韵生动&之说。
&&&&&&& 4.恒变兼容
&&&&&&& 古代中国人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易传》中所谓&可久可大&,《老子》中所追求的&天长地久&&深根固蒂,长生久视&,董仲舒所谓&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等永恒观反映在建筑上,则导致&守常&意识的产生,所以我国古建筑在建筑立面形象上,从秦到清代的两千余年中,台基、柱子加斗拱、大屋顶这三段式的基本造型依然如故。在平面组合上也往往不分使用要求,都以单体和院落沿地面向外扩展。梁柱组合的木构框架也从上古一直沿用到清代末期。事实上,对于木材的一些弊端,古人早有认识,而且随着工具的改进,我国古代的石结构建筑技术也并不亚于同期的西方国家,这点在中国许多寺塔、石窟和陵墓建筑上可以得到见证。
&&&&&&& 如果说中国传统建筑体系的框架结构和标准是中国古人恒久思想的体现,那么中国古代建筑中榫卯结构的不同组合方式就是中国人善于变通思想的体现。中国人自古就有&穷则变,变则通&的思想意识,体现在中国古代建筑斗拱结构的榫卯上,就是它既可以左右相连,也可以前后相接,又可以上下相叠,还可以错落组合,或加以变通而成八角、六角、圆形、扇形或其他形状。此外,中国古代建筑的屋顶构架虽然基本上只有抬梁式和穿斗式两种,但无论哪一种都可以在具体使用中不改变构架体系的情况下而将屋面做出曲线,并做出翘角飞檐、重檐、勾连、穿插、披搭等式样,这都体现出了中国古人恒变兼容的思想观念。
&&&&&&& 5.尊祖敬神
&&&&&&& 中国人崇拜祖宗,对祖宗崇拜历来得到高度重视。据说在三皇五帝时便有了祭天、祭祖的习惯,到商代就出现了称作名堂的祭祀性建筑。《周礼》对此作了记载并规定了王城规划必然重视祖庙的地位,按&左祖右社&进行布置。
&&&&&&& 虽然古代社会通过宗庙的祭祖制度将人们分成了嫡子与庶子、大宗和小宗,体现了父与兄的权威,为巩固宗法等级制服务。然而,祖先崇拜又强调了同宗同祖的亲密性,给上下等级差异罩上了家庭般的和谐气氛,这又具有稳定社会、凝聚血缘团体的作用。正是这种对祖先崇拜的思想观念,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模式是许多房间组合在一起的群体,是以某一房屋为中心向前后左右伸展的多组单层建筑群体。
&&&&&&& 总之,中国建筑在儒、道及佛家思想的影响下,既注重与自然的高度协同,体现&天人合一&的境界,又特别重视对中和、平易、含蓄而深沉的美的追求;在布局、空间处理上体现等级的伦理观念,但在外在的庄严氛围下,却交织着浪漫的意韵,追求人工与天趣的统一、端庄与含蓄的统一、规格化和多样化的统一,更追求理与情的统一,所有这些特征使得中国古典建筑形成一种飞动轻快、精致典雅、舒适实用,富有鲜明节奏感和民族艺术特色的独特风格而著称于世。
参考文献:
  [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您可能感兴趣的其他文章
&&站长推荐
&&期刊推荐
&&原创来稿文章
&&网络读者服务
转寄给朋友
朋友的昵称:
朋友的邮件地址:
您的邮件地址:
写信给编辑
您的邮件地址: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克思主义的鲜明特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