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有哪些佛法中的空性空

通灵佛教网&||||||
--(1403)[]
佛性与空性
与禅宗常言:“不识本心,学法无益”,标榜明心见性,并以此为至高无上之法,贬抑“空”“涅盘”为不圆满、不究竟,有些声称“开悟”者甚至批判之空为“恶取空”。到底什么是“本心”,什么是见性?是否真的是比“空”、“涅盘”更究竟、更圆满?实有必要加以探讨,否则以讹传讹,人云亦云,恐怕会增加宗派之间的见诤呢?佛法是应机设教这些思想的争议,其实与有关,贬低原始佛教、般若的言论,在楞严经、涅盘经、胜鬘经中屡见不鲜,以常住真心、、自性清净心为究竟。但在阿含经中却只简单地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大智度论甚至说:“一切法如幻如化,涅盘亦如幻如化;若有一法过涅盘者,亦复如幻如化”。那么,如何处理这些争识呢?中国的祖师们,以佛陀在世说法四十五年初期、中期、晚期的说法来解读前后的差异,所以重视宣扬如来藏佛性的经论,参酌中观般若、唯识经论,却忽视阿含经、部派论着,这样的态度是可以理解的。这些观点一直延续到近代才有突破性的改变。经过学术研究,解开结集之谜,厘清经典的起源和开展。研究证明佛陀时代并无经典,佛陀灭度后才有经典的结集,但当时也只有口耳相传的修多罗、祗夜、记说等,还没有文字记载的经典,而内容近于目前北传汉文的“杂阿含经”及南传巴利文的“相应部”,四阿含及后代的大乘经典都是在几百年间陆续流传出来的。因此,经典的原貌真相大白,从此阿含经的千年沉冤得雪,同时中观、唯识系的历史枢纽地位得到重视,而南传的修行方法和北传大乘三系及藏传的密教,可以客观地呈现出它的原貌,并且受到公平的对待。原始的阿含经是朴实而贴近当下身心的,中期的中观唯识有着较严谨的哲学架构和修行次第,后期的如来藏思想和密教则有圆顿、玄秘、唯心的特色。佛教思想的流变,是契应的根机而产生的,只有契理契机的表述差异,而不是高下或真伪的问题。佛性与成佛的可能性为什么要说佛性呢?依中观的说法,一切法从缘起,只要因缘具足,觉行圆满,任何皆可成佛,所以一切众生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是众生希冀佛果的殊胜圆满,却又不耐三大阿僧祗劫的久远修行,遂有圆顿法门应运而生,说“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但以妄想执着不能证得。”佛性说,会使人以为:在众生心中,有如来的体性存在,而具足智慧德相、相好庄严。这与印度的神我说,很接近,很容易混淆。到底佛性的真义是什么?如阿含经所说:“见缘起即见法,见法即见佛”。见法其实是见到诸法的实相,也就是“法性”,见佛也是指见到佛的如实法身,也就是“佛性”。缘起、法性、佛性,名虽有三,其实是一。印顺导师在《成佛之道》大乘不共法章中也说:“法——“真如”是“无差别”的,如《宝性论》说:‘法身遍无差,真如无差别,皆实有佛性;是故说众生,常有如来藏’。从无差别来说,在众生就叫众生界,在佛就叫如来界了。无差别法性,是常恒清凉不变的,佛以此为性,以此为身,所以叫佛性,法身。约真如法性的无差别说,佛是这样,众生也还是这样,所以说一切众生成就如来藏了。《楞伽经》说:‘为断愚夫畏无我句故’;‘开引计我诸外道故,说如来藏’。《宝性论》说:使众生远离五种过,所以说佛性,第五种是:‘计身有神我’。这点,是如来藏教学的信行者,应深刻注意,“勿”自以为究竟了义,而其实是“滥”于“外道见”才好!”中观者,以空性的现证能明白当下身心世界万法的全体,无非因缘的展现;而佛性论者以佛性为体,万法为相,能觉、能知,举手投足、吃饭、说话,以及日月星辰的运行、风雨水土的滋养万物等等为佛性的妙用,实际的内容不外空寂法性的缘起显现。在空性的现观中,时空如幻,时间虽久远却不离当下,只要现在的因缘是善的、清净的,那么智慧、善巧、禅定、福德与日俱增,自在、喜悦时时现前,顺境、逆境都是学习成长的增上缘,成佛的迟速,又有何妨呢?何况佛果是智慧、慈悲、功德的圆满,必须经历事修,绝非单靠理悟即能速成,妄想速成,反而走偏锋了,或自夸圣境、显神异或自以为某某佛菩萨来转世,可谓求悟反成迷,大为颠倒了!佛性即是缘起空性揭开佛性的神秘面纱,佛性就是空性。佛性说若能回归缘起性空、三法印的根本教法,则能从圆顿、玄秘、唯心回到平常、如实的修行。在觉照、觉知当下的色、声、香、味、触、法之时,只是纯然而全然地看、听、闻、尝、觉、知,不以“自性见”“虚妄分别”添加其中,没有预存一个主观、固定、单一、孤立的认知来局限它、僵化它。法法皆是流动、鲜活、幻起幻灭。此时,一一法还其本来面目,觉照、觉知的当下即成为觉醒,见闻觉知、色、声、香、味、触、法,一一无非空性或觉性的显现,如以刀割水,而水不留痕迹,依然无损于它不可分割的本性;又如天空中,白云飘过,而天空不因白云有所增添,依然无碍于它浩瀚无限的本质。觉性即是空性,佛是觉者,觉性也就是佛性。这样的“明心见性”即是般若智慧的开发,是贴近生命、生活的平实见地,既不需强调高深玄妙的佛学名相,也不是神秘、唯心、脱离现实的主观经验。依此“法尔如是”、“清净本然”的佛性、或空性而修持,即是以般若为眼目的六波罗蜜。法不孤起,应缘而生,修行也是缘起法:当内心生起苦受时,即见到苦是由爱取而生,此时安住空性中,照见所爱取的种种对象是虚浮不实的,那么,无明灭则爱取灭,爱取灭则苦灭,心无所住,自在无碍。当见到周遭的人有苦时,油然生起悲心,并化为实际的行动,帮助他离苦,无论是财布施、法布施、无畏施,都是不离缘起、觉性的妙用,不需要预先发动心念,作意而为。在空性中,没有我人、自他的分隔和对立,自然没有侵略性、没有攻击他人的行动,和睦待人,这是持戒波罗蜜。在空性中,一切法因缘生,视不如意、委屈、不公平为正常,以平常心看待,修安忍波罗蜜。在空性中,明见没有可以攀缘的对象的实体,唯有幻生幻灭的现象,心住寂静,是为禅定波罗蜜。这就是依佛性或空性的如实修行!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第五、拘那含牟尼佛(贤劫千佛之第二尊佛)传法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大意是说:“觉悟的佛陀,却没有法身可见,如此方知,它就是真正的佛陀。因为呀,‘知性’就在那里,从未动摇过,从未失去过,除此之外,别无佛陀可寻。有智慧的菩萨们,能够明达生死之罪业其性本空,终究幻起幻灭;因此,他们才能够坦然地化现在生死轮回当中,广度众生,而丝毫也没有畏惧。”佛陀之身,名为法身。然而,对于觉悟的佛陀来说,实无法身可见,实无法身可证,因为,法身无相,没有任何实质的缘故。倘若还有所见,都是妄见;倘若还有所证,都是虚妄境界而已。佛陀没有任何境界,明达一切境界如幻的缘故。外道修行者,境界最多,最丰富,执着于境界相的缘故,所以叫做外道。记得佛经上面,有这样一个偈语,所述的就是佛陀之见:“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为真;若见于真者,一切尽非真。”明达了一切一切都不是真实存在,虽然仍旧可以眼见、耳闻、鼻嗅、身知等等,却早已不会当做实有了。一旦明见了真如法身,才完全明白了,原来,一切一切都不是真实啊。对于咱大家来说,咱需要先明白“一切无有真”的道理,相信它,接受它;然后,在生活修行当中,“不以见为真”,不要把见、闻、觉、知等等,当做是真实存在。像这样观察得久了,早晚会明心见性,而“见于真”,也就是亲见了真相;那时,咱才会充分明白,原来,“一切尽非真”啊。各位兄弟姐妹,所谓的明心见性,实无可见,只是“见诸相非相”而已。也就是说,由于长期的离相观察,一刹那间回光返照,咱终于当下明见了,原来一切境界相,都是咱“心镜”当中的浮云,看似真切,实则无常如幻。而咱的“心镜”呢,它只是如如自明,从未生灭变动。它只是无相而明朗,其“知性”不亡。这个不亡之“知性”,也就是咱如如之“心镜”,明心如无形之镜,除了它之外,哪里还会有佛呢!所以说:“若实有知别无佛”,拘那含牟尼佛告诉咱大家,这个“知性”就是佛,您还要到哪里去寻找呢。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您还不能够明见的话,请尝试着,把自己的心时常当做一面镜子,让它只是明白,而不要干涉任何境界,只是明白就好,连分析也不需要。实际上,如果您真能够做到的话,即使不分析,事情的一切状况,您也很清楚,所有的机关和阴谋都会被您一眼识破。为啥呢?不为啥,咱的“心镜”本来就有这个能力。反过来,如果您一旦落入了分析当中,事情反而不明朗了。那是因为,您自己分别念的扰动,把“心镜”搅浑了。它反而不太明白了。所谓的“知性”,不是指见、闻、觉、知,也不是指思维分别,所有的这些,仅仅是“知性”的作用而已。作用也不会凭空而有,都发生在“知性”当中,因此,“知性”也不会离开见闻觉知,不会离开思维分别,而独立存在,它们是相即相融的。同时,无论见闻觉知如何作用,也无论思维如何分别,“知性”总是“不与万法为侣者”,它不会被谁牵着鼻子走,在相即相融之中,又是不相混淆的,又是卓然独立的。——万象纷杂之中,“知性”如如自明,包容而无染,就是如此,它就是大圆镜智。只要不落入思维分别,当下之心就是大圆镜智,再也没啥好说的了。各位兄弟姐妹,如果您总是无法明白的话,那么,请暂时不要思维分别,暂时不要陷入见闻觉知的境界,请暂时让六根休息一下,静静地休息一下——再休息一下——此时,请问,您知道六根正在休息吗?——啊,知道啊!——OK,“若实有知别无佛”也!此即您的本来面目,不死之心性也。——正如六祖大师所问:“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哪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明白祖师话的人,当下归心,就会发现自己一念不生之时,那个“知性”不亡,它,非佛而谁呢。有大智慧的菩萨们,早已明心见性,充分了知见闻觉知如幻,思维分别即空,如此,那些由见闻觉知和思维分别所造下的罪业,又咋可能是实有的呢。只不过是,幻起幻灭一场空罢了。所以呀,菩萨以大智慧的缘故,丝毫也不惧怕生死轮回,知道它是纸老虎,是梦幻泡影;对此深深通达的缘故,所以,菩萨可以于无生中,显现生死自在,远非二乘圣者可及。可是,咱大家还不完全知道,还有许许多多的人们根本就不知道,他们在虚假的所谓“现实生活”当中,为了纸老虎而烦恼不已,为了梦幻泡影而痛苦不堪,实在是可悲可叹呀。诸大菩萨们,因此而发起了无边广大的慈悲心,投身于生死轮回当中,为咱大家做表率,一遍遍地给咱演示修行解脱的过程,开导觉悟的妙法。那就是历代祖师菩萨们,以及历代高僧和历代大德居士们的真实面目,他们就是菩萨。咱大家呢,只需要以他们为榜样,踏实地修学,踏实地觉悟,踏实地解放自己内心的执着与烦恼,那才不虚此生呀。有机会的话,咱也可以宣扬佛法,也可以为利益众生而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需要注意的是,千万不要喊口号,千万不要被自己的名利习气所蒙蔽,以弘扬佛法为名,行贪图利益之事。作为佛陀的弟子,咱必须要随时反省自己,观察自己的心和所作所为,是否已经落入了名利和欲望当中,如果是的话,哪怕只有一点点,随时都要放下。这就是修行,和才华大小无关,和知识多少无关,和地位高低无关,和名气无关,和财富无关,和弟子数量无关。像这样来观察自己,然后,像这样来观察善知识,唯有心地清净无染的人,才叫做善知识。不是说他没有缺点和毛病,而是说,他没有了贪图,淡泊了名利,自在而勤奋地修行着,以身作则地恭敬三宝,以身作则地恭敬经论和戒律,以身作则地走向解脱。如果遇不到善知识,不可强求,也不可退而求其次。佛陀教法仍在,经论著作以及祖师注解仍在,那就踏实地学习,深入学习,以正法熏妄心。慢慢地,咱也会做到拘那含牟尼佛所说的“智者能知罪性空”,到那时,咱既不会再贪恋人间的各种名利与享受,也不会再惧怕生死轮回之苦,而可以开始行菩萨道了。
錦衣夜行推荐阅读:
阅读(326)|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七佛传法偈(五)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
blogAbstract:'七佛传法偈(五)第五、拘那含牟尼佛(贤劫千佛之第二尊佛)传法偈曰:“佛不见身知是佛,若实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惧于生死。”大意是说:“觉悟的佛陀,却没有法身可见,如此方知,它就是真正的佛陀。因为呀,‘知性’就在那里,从未动摇过,从未失去过,除此之外,别无佛陀可寻。有智慧的菩萨们,能够明达生死之罪业其性本空,终究幻起幻灭;因此,他们才能够坦然地化现在生死轮回当中,广度众生,而丝毫也没有畏惧。”佛陀之身,名为法身。然而,对于觉悟的佛陀来说,实无法身可见,实无法身可证,因为,法身无相,没有任何实质的缘故。倘若还有所见,都是妄见;倘若还有所证,都是虚妄境界而已。',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5',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5,
permalink:'blog/static/5',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诸法因缘生,缘谢法还灭',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当前位置: >>
29.中国佛学与人生智慧
中国佛学 与人生智慧湖南大学文学教授 胡 遂 岳麓书院博士生导师 两型社会才能可持续发展??湖南长株潭城市群为全国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 社会建设即“两型社会”的样板区。 明确“以人为本”的终极目的,树立生态文明的观 念,尊重自然规律,重视文化软科学、软实力的作 用,正确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自然之间 的关系,人与自我内心之间的关系这三个关系,从 而使整个外在环境和内在环境都和谐友好,形成一 种和谐共生的社会形态,各个机制都尽可能协调, 这样才是可持续发展,才是科学发展的正确道路。 儒道佛思想提供了较为完整的人生智慧“中国人生智慧极富特色,究其根底是研究 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关系。对此, 儒、道、佛三家从不同角度给予了阐释,为 中国传统人生智慧提供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文 化图景。‘以佛修心,以道养身,以儒治 世’,成为中国知识分子的修行处世之道。” ? ――全国人大常委冯之浚演讲? 儒道佛人生哲学概说三个世界: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 ? 儒家的仁是仁人,道家的道是道天,佛家的 空是空性。 ? 儒家具有与社会的谐世性,道家具有与自然 的顺世性,佛家具有对自我心灵的超世性。? 佛家诸法性空本位论的人学人是什么?佛教认为,人就是由四大、五 蕴组成的一个暂时集合体。 ? 四大即地、水、火、风四种元素。 ? 五蕴即色(物质、现象)、受(感受)、 想(思维)、行(意愿、意志)、识(心 识)。? 印度原始佛教的创立释迦牟尼创立佛教 1、公元前六至五世纪,古代印度的四种 姓制度,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 陀罗。 2、迦毗罗卫国,净饭王。 3、王子悉达多? 乔达摩。妻子耶输陀罗, 儿子罗T罗。 4、菩提树下悟道:四谛、三法印。 一、四谛?四谛分别讲述人生主要有哪些痛苦的问题, 人生的痛苦从何而来的问题,怎样才是解脱 人生痛苦的问题,怎样才能解脱人生痛苦的 问题。?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四谛之苦谛1、四苦、二苦(外苦与内苦)、三苦 (苦苦、坏苦、行苦)、八苦、一百 多种苦。 2、八苦 生、老、病、死、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 四谛之集谛人生的痛苦是如何产生的呢?佛教以老病为 痛苦的基元,层层追溯,最后得出“无明” 是根源。这就叫“十二因缘”。 ? 老病――生――有(业)――取――爱―― 受――触――六处(六根)――名色――识 ――行(生的意志)――无明? 识与行? ? ? ?“识”与“行”:行是一种奋进而持续的生命力, 是一种自发活动,是一种欲望迫切的意志。 唯识无境。识有境无。转识成智。 智有四种:成所作智,妙观察智,平等性智,大圆 镜智。 意志,是叔本华哲学思想的核心。他认为 ,潜伏在 理智之下的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意志,是一种亢进 而持续的生命力,是不可竭止的。他进而认为,世 界是“意志”的。? 贪、嗔、痴是人生三大毒药贪得无厌,意气用事,痴迷执著。 ? 贪得无厌是人生的大忌,张三李四的故事;马未都博 文(见后页);三七二十三的故事。 ? 知识与智慧。“为道日损,损而又损。” 《红楼梦》:“因赚纱帽小,致使枷锁扛。” ? “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反认他乡是故乡。” ? 《续黄粱》中贪官的故事。 ? 贪欲膨胀引起众生造业,犹如灌了黄豆的老鼠。? 方舟子案?出远门二十天,回国正值中秋,听到的第一条新闻就是方舟 子遇袭案告破。这让这起近十年历史的恩怨有一个阶段了结。 肖传国――一个学者,姑且称之为学者,经不住社会上的 诱惑,又经不住别人的指责,恼羞成怒,雇凶报复,整个过 程真真象一个劣等电视剧。钱花了不少,十万元呢,雇的人 却不行,抽头一半,一半给了干活的,真是今天社会的缩影。 其实雇什么人也没用,有强大的人民警察呢!警察中高智 力的多了,对付这等书呆子绰绰有余,再说雇的人连手脚都 不利索,扔出个锤子完全是个喜剧。??? ?我们的学术界太大。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象肖传国这 样的小鸟,遇见了方舟子这样的大鸟,算是一物降一物,十 年恩怨,一朝了结。好在事情闹得看着挺大,实际上不算大, 因没造成严重后果,估计判不了几年,过不了多久,肖传国 们就又会出来逍遥。 按说肖传国也算是学者,学术上做点手脚,这在学术界不 算稀奇,稀奇的是他有仇必报,成为学术界奇耻大辱。我的 担心是,学术界本是一方圣地,百姓们天天高山仰止,谁知 也净是这等既经不起问,又经不起指责的学者,一碰就暴跳, 心虚得很。肖传国的理由是,方舟子挡了他的科学院院士之 路,如没方舟子,他是否就畅通无阻了呢? 马未都认为收藏家的最高境界是“待到孤家寡人时”。? “八风不动”的功夫?佛家提倡不生分别计较心,提倡“八风”不动的功夫 。 八风:利,衰,苦,乐,称,讥,毁,誉,八种能够动摇人 心的力量。 苏轼与佛印的故事: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 佛教宇宙观:三千大千世界。?? ?? 随其心净,则佛土净苏东坡与佛印:菩萨与牛粪的故事。 ? 一念在天堂 ,即在天堂;一念在地狱,即在 地狱。 ? 一念三千。 ?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岳麓书院讲堂对联是非审之于己,毁誉听之于人,得失安之于 数, 陟岳麓峰头,朗月清风, 太极悠然可会; ? 君亲恩何以酬,民物命何以立,圣贤道何以 传, 登赫曦台上, 衡云湘水, 斯文定有攸 ? 归。 ? ――旷敏本? 便是人间好时节? ? ? ?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闲事在心头,便 是人间好时节。”(慧开《无门关》) 不求终生成佛,只求时时成佛。人生的本质在于体验与超越。 “前念迷,即凡夫;后念悟,即佛。”(慧能《坛经》) 人的神经常常是过于敏感,有时候生活中的任何一个细节 感受都可能引起我们的不快,进而放大成烦恼。 人的神经常常又显得太愚钝,既缺少追求快乐的智慧,又 对身边快乐缺少观察与感悟。于是就常常生活在烦恼之中。 快乐是一种体验快乐不可追求 ,只可体验。 ? 快乐就像是天空中任意飘浮的云彩,看上去 似乎无处不在,无时不在,却始终让人摸不 着,抓不住,更无从把握。有时往往越是追 求快乐就越不快乐,因为快乐是心灵的一种 愉悦感受,因此我们要用心去体验。快乐是 由外而内,由现实生活作用于心灵的生命体 验。? 修禅的三个层次? ? ?? ?“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亲遇善知识,见山 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果得个休歇处,依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 (《五灯会元? 青原惟信禅师》) 那些沉醉在名利场中的人,心中只有名利的好处,他们处在第一个层次; 而庄子、陶渊明等人看透了名利,或者归隐或者辞官,是第二个层次; 而唐代诗人王维说陶渊明是“一惭之不忍,屡乞而多惭”,而自己是 “我则异于是,无可无不可”,他那种半官半隐的方式,又是对于陶渊 明的否定,他到了“依旧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的阶段,这就是否定之 否定,超越之超越。后一个阶段总是来超越前一个超越。禅宗认为,烦 恼不能回避,只能超越。不把烦恼当回事,才能没有烦恼。所以说“但 知世事不能了,便是人间了事人” 。 程颢,程颐。眼中无妓,心中有妓;眼中有妓,心中无妓。 早就放下了。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 ?? ? ?“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百丈怀海禅师) “滔滔不坐禅,兀兀不持戒。酽茶三两碗,功在镢 头边。”(沩山灵佑禅师) “担水砍柴,莫非妙道。”(马祖道一禅师) 触类是道。即事而真。格物致知。 《五灯会元》记载:一僧人正在劳动,闻听打钟, 当即背起锄头就往寺院走,呵呵笑曰:吃饭去也。 四谛之灭谛? ? ??灭谛就是涅寂静。 1、无余涅:灰身灭智。 2、有余涅:往生再来,活佛转世。(地藏王菩萨: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3、实相涅:仍然生活在世间,但能够以佛教的认识来看 待世间一切事物。具体来讲就是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 寂静。(《金刚经》:“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复如电,应作如是 观。”)??诸行无常,以不变应万变。变的是物质世界,不变的是精神 世界。谁能战胜“空”? 四谛之道谛?? ? ? ? ?道谛是讲通过怎样的修习才能解脱人生痛苦,达 到涅的境界。 八正道: 戒:正语、正业、正命 定:正念、正定 慧:正见、正思维、正精进 戒、定、慧为“三学”,对治世间贪、嗔、痴 “三毒”。 二、三法印? ?“诸行无常”。 “诸行无常”的“行”,本指迁流不息的意 思。佛教认为,世间一切事物时刻处于变动 不居中,因此是“行”。由于“诸行”总处 于无休无止的迁流变动中,所以是“无常”。 “无常”的“常”即是永恒的意思。“无常” 是“诸行”的表现,其实质乃是“空”。佛 教说“空”, 是不实在的意思。? 从“人生是苦”到“人间好时节”? ? ? ? ?《红楼梦? 好了歌》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功名忘不了,古来将相有几 多,荒草一堆人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金钱忘不了,生前日日恨无 多,聚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娇妻忘不了,生前日日说恩 情,死后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唯有儿孙忘不了,痴心父母古来 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 ? ? ? ?《般若多罗蜜多心经》说:“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 是色。”这里的“色”,即指现象、物质。现象、物质并不是不存在, 而是处在“无常”之中,故其性质乃是“空”。 而这个“空”也不能独立存在,它体现在一切事物现象中,所以是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空一如,色空不二。 “空”作为宇宙万物的本体,具有超越性、绝对性、普遍性、无限性。 在哲学上具有无限的意义。 “空”“无”之本体论是一种特殊的睿智,具有(或强于)境界的品 格而不具有(或弱于)现实的品格。 一即一切,一切即一。 千江水映千江月。 月映万川,理一分殊。 “一期无常”与“念念无常”? ? ? ? ?1、一期无常 四相迁流 成、住、坏、空。或者生、住、异、灭。 2、念念无常 念念无常的“念”,是“刹那”的意思。佛经上说, 一弹指间便有六十五刹那。“念念无常”即是说任 何事物在没有坏灭之前,刹那刹那,都处于迁流不 息的代谢过程,没有一刻能够休止。 诸法无我????“诸法无我”的“诸法”是指一切事物与存在。 “我”是实体与主宰的意思。 按照佛教缘起说和万有因果律理论,世界上任何 事物都不可能独立存在,都必须依赖一定的因缘 和合而生,因此,任何事物也就失去主宰的作用, 失去了具有独立性质的实体意义。这就是“诸法 无我”。 多米诺骨牌效应。巴西亚马逊河丛林里的蝴蝶扇 动了几下翅膀,三个月后引起了美国德克萨斯州 一场龙卷风。 因因无始,果果无终。 有业必有果,有果必有报? ?三业:身业,语业,意业。 三报:身报、生报、后报。 六道:天、 人、 阿修罗、 畜生、饿鬼、地狱。 前三者属于三善道; 后三者属于三恶道。? ?? ? 凡夫畏果,菩萨畏因“凡夫畏果,菩萨畏因。” ? “欲知前世事,今生受者是。欲知来生事, 今生作者是。” ? 四空: ? 业果不空,诸法性空,当体即空,空亦应空。 ? 业果不空是未然,诸法性空是已然,当体即 空是体验,空亦应空是超越。? 佛门基本戒律? ?五戒: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饮酒、不诳语。 八戒:五戒加上不作任何赏心悦目的娱乐活动和不 任意装扮自己、不坐不睡高广华丽的大床、过午不 食。 沙弥戒:即十戒。将八戒中的第六戒分别为不听视 歌舞和不涂饰香N,再加上不积蓄金银财宝。 具足戒:比丘二百五十条,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条。 (见《四分律》规定)(净人,沙弥,比丘。)?? 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修习目的只是为了自我的解脱不同,大乘佛教 在解脱自身的同时,也要普度众生,所谓自利利人,自觉觉 他。这才是“觉有情”的菩萨行。因此,即使自己已经证悟 佛法,可以进入无余涅,但为了救度众生,也决不进入。 “以大智故,不住生死;以大悲故,不住涅”。??树是树又不树。只看到是树是世俗认识,只看到不是树是小 乘认识,大乘佛法是既看到世间但又超越世间的,是既有微 观也有宏观的。 净土宗与阿弥陀佛???净土宗是我国流传最广、最深入民间的宗派,信者 极多。今天的佛教寺院,一般都是禅净双修,而实 际上以净土为主。 佛教认为宇宙间有三世佛,即东方净琉璃世界药师 佛,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中间娑婆世界释迦牟 尼佛。 净土宗认为不论修行人根机利钝如何,但能虔诚信 奉佛、法、僧三宝,一心持名念佛,即使不识文字, 不懂佛理,也没有彻底消除贪、嗔、痴恶业,只要 对西方净土深信不疑,到临终时,自会有阿弥陀佛 亲自接引,往生西方极乐世界。? 密宗与“三密相应”? ??密宗是中国佛教宗派中最神秘的宗派。它主要是包括一些繁 琐的礼仪和神秘的法术。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由金刚智、善无 畏与不空等僧人传入。 密宗认为佛教可分显、密二门。所谓显教,即是释迦牟尼 为开导众生而公开说法的教门;所谓密教,即是大日如来( 即法身佛,为宇宙万有绝对真理的显现,是佛陀所具有的三 身之一。)仅向个别弟子秘密传授的法门。与显宗所使用的 规范通行的语言文字不同,密宗常采用一种秘密语言说法, 密宗将这种语言叫做“真言”(即真实言说),因此密宗又被 称为真言宗。 密宗认为,要契证佛法,成就佛道,必须做到“三密相应”, “三密”即指身密(手结契印)、语密(口诵真言)、意密(心作 观想),如果修行者三密同时相应,便能在当下与大日如来 本体冥合,这便是即身成佛。? 禅产生在拈花微笑之间?南北朝时梁代著名禅师菩提达摩,一般被认为是禅 宗在中国的初祖。据后世禅宗灯录称,禅宗本是佛 祖释迦牟尼教外别传的法门,据说如来在灵山会上 拈花示众,将此不立文字的正法眼藏、涅妙心独 付与破颜微笑的摩诃迦叶一人,其间共经过师弟子 相传二十八代,至菩提达摩,渡海来中国,居嵩山 少林寺,是为东土初祖。中经二祖慧可,三祖僧灿, 到四祖道信,率僧众往湖北黄梅县双峰山居住,又 由五祖弘忍迁至双峰山之东面冯茂山,遂开“东山 法门”。 禅史略述达摩初祖:拈花微笑;一苇渡江;九年面壁; 只履西归; ? 慧可二祖:立雪断臂; ? 僧灿三祖:谁缚汝; ? 道信四祖:犹有这个在;(无我执,无法执) ? 弘忍五祖:破头山上栽松者;? 六祖慧能慧能俗姓卢,约于唐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 出生在岭南一个贫民家庭,砍柴为生养活老 母。后投湖北黄梅冯墓山弘忍法师处求法。 ? 后因呈偈颇得五祖禅法机要,五祖密授衣法 后,遂南逃至岭南凡十六年始出。在广州法 性寺由印宗法师等大师为之剃度,时年已三 十九岁。此后住韶州曹溪宝林寺弘扬南宗禅 法,深得岭南士民欢迎。唐玄宗先天二年(公 元713年),卒于新州国恩寺,享年七十六岁。? 慧能六祖? ? ??? ? ? ?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黄梅投师; 人有南北,佛性即无南北; 身似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有尘埃。 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三更传法; 但吃肉边菜; 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 法性寺,印宗法师,光孝寺。 般若照见五蕴皆空??《心经》:“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识,亦复 如是。舍利子,是诸法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 不增不减。” (观音菩萨为什么能够自在呢?他能观,观万物流 转运行,知色即是空。自在者,自我心性在也。凡 人的心总是心猿意马,不停顿的攀缘的,而观自在 菩萨的心则是湛然常住,如如不动的,因此清净圆 明,如同一轮满月,才能照见一切事物的实相。性 空,才能境空。) 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金刚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 “但知世事不能了,便是人间了事人。”人 生永远在路上。象超市里的收银员一样,永 远在工作,幸福就在其中。德国人说幸福, 就是专注于工作中,忘我的境界。应无所住 而生其心。 ? 不求安,则自然安,于无住处生清净心。? 禅在当下的工作里放光??禅就是自己的心性,在当下的工作里面放光。你就 是世界的中心,最重要的事情凝聚在当下,人生的 价值就凝聚在当下,所以当下就是最大的享受 ,工 作就是最大的享受。 是的,对于很多人来说,工作场就是烦恼场甚至是 痛苦场。永无止境的工作压力、日复一日的单调重 复、无法得到的职位、似乎看不到未来……所有的 一切,都让人觉得无比烦恼,甚至倍感压抑。 当下就是快乐,过程就是快乐。竹密不妨流水过, ? 山高岂碍白云飞。 ? 把工作当成快乐,只有这样,才会充满愉悦, 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 一年三百六十五日,日日是好日; ? 一日二六时中,时时是好时。? 工作场即是修行场? ?? ?工作场即是修行场,工作场就是我们的选佛场,不经过九九 八十一难,我们怎样成人?成人不自在,自在不成人。 在工作中修行,从每时每刻做起,把每时每刻都当作修炼自 己、提升自己的机会。真正的禅就是在日常生活中,吃饭睡 觉是禅,工作管理更是禅。 修行不需要特定的时间和场地,时时处处都可以修行。 如果我们能够把工作场当成修行的道场,那么,所有的烦恼、 痛苦、困难和压力等,都将成为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最好 动力。 “禅来缠去”的人生?? ?“老僧三十年前来参禅,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后来亲遇善 知识,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如果得个休歇处,依旧见 山是山,见水是水。” (《五灯会元? 青原惟信禅师》) 大乘佛教强调人生产生烦恼痛苦的根本原因在于“我执”与 “法执”,因此消除人生烦恼痛苦的根本途径在于破除“二 执”。 “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盛”,一言以蔽之 叫做“缠”,“缠”是烦恼的佛门术语。佛教认为,把缠绕 心头的烦恼解除了,人生就没有痛苦了。? 涅四德? ????涅四德:常、乐、我、净。(《大品涅经》) “常”的内涵是超越,知 “无常”即“常” 。不 但要超越生死,也要超越烦恼。 “乐”的内涵乃是放下烦恼思虑与计较,保持一种 无忧无惧的安乐心态。 “我”是自由、自在。有佛性“真我”而非尘劳 “妄我”,有“大我”而非“小我”。 “净”是清净。“随其心净,则佛土净。” 寂灭为乐????原始佛教的创立是为了解脱人生苦难。释迦牟尼 雪山求道。“诸行无常,是生灭法”; “生灭灭 已,寂灭为乐。” “寂灭”就是去除烦恼。无烦恼无忧愁就是乐, 这与世俗认为的乐是不同的。因此清净就是乐。 王维“一悟寂为乐,此生闲有余”。(《饭覆釜 山僧》) 知无常即常;无烦恼即乐;无妄我即有真我;心 清净即为净。 人生的定处与定力?对治烦恼不但要有定力,还要有定处。 怎样才能面对利、衰、苦、乐、称、讥、毁、 誉众多的烦恼“八风不动”?必须要有“定 处”。??“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 万击还坚劲,任尔东南西北风。”(郑板桥 《咏竹》) 青山:生命的支撑?我们必须为人生找到青山,找到定处,“定 之时,慧即在定”;如果事情发生了变化, 走向了坏灭,那就必须是以“慧眼”对待之 了,了知世事无不是空。千里搭凉蓬,世间 无不散之筵席。所以说,“慧之时,定即在 慧”,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我们赤条条来去回 到原点时,只要能够以慧眼观之,那么心就 仍旧可以定了。 登泰山而小天下的境界? ? ??我们必须为人生找到青山,找到定处,“定处” 即是青山。 “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孟子? 尽心上》) “立乎大”,才不会太顾忌小利小害。其实很 多事情过去了,都是“也无风雨也无晴”的。 自然界有风雨雷电,社会生活中也会有,但不 会总是风雨雷电的。 风雨过后就是彩虹。不经风雨,怎见彩虹? “六度”修行布施,忍辱,持戒,禅定,精进,智慧。 ? 放下,负重,原则,信念,精进,明智。 ? 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 ?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证 菩提。 ? 饶益众生,利乐有情。诸恶莫作,众善 奉行。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 之。? 因为负重,所以要能忍辱?优秀的领导者因为要干大事,肩负重任,所以越是 在受到挫折、身处逆境时, 越是能保持冷静、顾全 大局。有时, 让一步是为了以后更好地迈一大步。 韩信曾受胯下之辱, 司马迁更有腐刑之恨, 越王勾践 卧薪尝胆, 他们均能忍一时之委屈, 成千秋之伟业。任何时候都要保持从容、镇静的心态, 一如既往地 勤奋工作, 无怨无悔。 持戒:企业家要敢于坚持原则? ?一个人如果做人有底线,那么自然会得到人们的佩服。何况 一个企业家要领导管理那么多人呢,更要敢于坚持原则。 作为现代企业家还要经得起“六种考验”:金钱、地位、顺 境、挫折、寂寞、喧嚣。?企业家能不能坚持原则,敢不敢坚持原则。这既有水平问题, 也有觉悟问题,水平起重要作用,觉悟起决定作用。多数情 况下不是不知道什么是原则问题,如何坚持原则,而是不敢 坚持原则,不愿坚持原则:一是受利益驱动,不愿坚持原则; 二是受感情驱动,不想坚持原则;三是受压力驱动,不敢坚 持原则;四是受群众驱动,不好坚持原则;五是受进退驱动, 不必坚持原则。 禅定:企业家首先要管理自己的情绪?作为企业家比一般人更需要坚强的定力。 定力是处变不惊,定力是能掌控局势,而不轻易为周围环境 所干扰。定力是胸怀博大,定力是泰然处之。一个时常情绪 失控的企业家是危险的企业家,因为他常常会因为自己的冲 动将企业毁于一旦。人需要克制自己的情绪,不要被冲动和 鲁莽冲浑头脑。做企业不是过家家搭积木,一不耐烦可以推倒重来,很多时 候,企业推倒就完全没有机会重建。不能管理自己情绪的人,又怎么能管理别人的情绪呢? 管理者要做好“六项精进”? ??管理者只要做好“六项精进”,就能搞好企业,并 拥有美好的人生。 1. 付出不亚于任何人的努力;2. 要谦虚,不要骄 傲;3. 要天天反省;4. 活着,就要感谢;5. 积善 行、思利他;6. 忘却感性的烦恼。 “六项精进”是搞好企业经营所必须的最基本条 件,同时也是我们度过美好人生必须遵守的最基本 条件。假如我们天天都能持续实践这“六项精进”, 我们的人生必将更加成功。 为什么要精进不息???首先,自然界存在的条件,就是一切生命都拼命求生存。稍 微有了点钱,企业刚有起色,就想偷懒,就想舒服,这种浅 薄的想法也就是我们人类才有。在自然界里,这样的生物尽 不存在。 在环境严酷、灼热的沙漠里,一年也会下几场雨。有些植 物趁着这雨,很快发芽、长叶、开花、结果,然后枯萎,生 命过程只有短短的几周。它们在沙漠里顽强地生存,尽管生 命短暂,为了留下子孙,只要有一点雨水,它们就要开花结 果,把种子留在地表,以待来年下雨时再次发芽,这就是生 命的精进不息。 在严酷的条件下顽强地生存,这是自然界生存的规律,我们 人类在地球上生存,也必须认认真真、竭尽全力。 哲学认识与人生智慧? ? ???苏东坡诗: “已外浮名更外身,区区雷电若为神。山头只作婴 儿看,无限人间失箸人。” 苏轼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 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 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 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定风波》词序:三 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 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王安石诗: “飞来峰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不畏浮云遮 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自力自度菩萨,菩提萨陲,觉有情,上求大觉,下化 有情。 ? 观音菩萨的故事。 ? 观音菩萨像前对联 : ? 不回头谁为你救苦救难; ? 但转念何须我大慈大悲。? 幸福与快乐???幸福没有客观的标准,它的构成有三个:一是我们 内心的感觉;二是我们个人对幸福的价值认同;三 是我们的身体与心灵是否舒适和谐。 幸福实际上是对自己的态度。最近流行这样一句话: “快乐是一天,不快乐也是一天,何不选择快乐!” 幸福也一样,首先人要有感受幸福的能力,这种能 力的前提是有良好的自我认同,对现实的满足感、 对生活不带有过高期待。 什么是幸福?幸福要靠我们去发现、体验与感受。 自己为自己作主? ? ? ? ??人生要学会自己作主,任其东南西北风,咬定青山不放松。 决不当乌鸦太太。 人生五看。旁观者清;蜗牛角上的触氏国与蛮氏国;代价观; 今昔观;艺术观。 “后之视今,犹今之视昔也。”过眼烟云之说。 不活在别人的掌声中,不活在别人的骂声中,活在每一个良 心指引的当下。 在生活中了生死,在了生死中生活。是放下的智慧,也是守 住自我的智慧。禅宗主张随缘,而不主张随波逐流。我是不 主张安分的,但是主张守己。行动者永远是赢家。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人生既要有开拓,也要有承载,开拓与承载 都是系乎两端的,一是最高理念,一是平常 心。最高理念就是“立乎大”。为了大事, 必须能忍辱负重。能忍人之所不能忍者,是 为了大事业。舍身饲虎,割肉饲鹰。朝闻道, 夕死可矣。 ? 唐僧取经九九八十一难,都是为了求法。 ? 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忍辱负重。? 总? ? ?结?儒家人学定位是社会的人;道家人学定位是自然的人;佛家 人学定位是心性的人。 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刘谧《三教平心论》) 有情世间,器世间,五蕴世间。儒道佛三家虽然回答的重点 不同,但都涉及到这三个方面,所探讨的是如何协调好人与 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我之间的关系,都有合理性,也有 片面性。 我们要以辩证的眼光看待传统文化,既不全盘肯定 ,也不 全盘否定。而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相信同志们有这个觉 悟。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人生智慧?总之,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为人处世之道无比丰富, 是一个蕴藏着许多人生智慧的极为丰富的思想宝库, 我认为,无论就人与自然的友好相处而言,还是就 社会的和谐发展而言,就个体人格的健康发展而言, 人类在21世纪应更加需要借助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 这样才能更好地体验人生的丰富多彩、享受人生的 欢欣快乐,创造人生的幸福美好,从而造福世界, 造福未来,实现我们的伟大理想。
更多搜索: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文档资料库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客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法中的空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