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罗马士兵头盔的头盔风格是源于西亚吗

古代士兵头盔——青铜胄【图】_鹰手营子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20,887贴子:
古代士兵头盔——青铜胄【图】收藏
中国古代兵器起源较早,已有5000多年历史。古代兵器可按功能分为杀伤和防护两大类。常见的杀伤类兵器有矛、戈、钺、刀、镞等,而甲、胄、盾等则为常见的防护类兵器。铠甲是古代将士穿在身上的装具,是最基本的一种防护装具。战国以前铠甲多用整片皮革制造,称为甲,战国后期开始用铁质原料制造,改称铠。胄是古代将士用来保护头部的装具,其形如帽,有的顶部有圆管,可以插丝缨或羽毛。最初叫胄,后又称盔、兜鍪等。由于胄常与保护身体的甲合用,所以“甲胄”一词便成为古代防护装具的统称。原始的胄用藤条、兽皮制成,商周时期使用青铜胄,战国时期多用皮胄,秦汉军队多戴铁制兜鍪,宋、元、明、清时代多用金属头盔。 战国时期匈奴、东胡的青铜胄,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美丽河出土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中国古代的头盔是什么样的?和西方的头盔有什么不同?
我的图书馆
中国古代的头盔是什么样的?和西方的头盔有什么不同?
中国古代将军所戴的头盔称为“兜鍪”,又叫“胄”,其实实际出现历史已不可追究,主要材质有青铜,皮,铁,钢这几种。前汉头盔安阳殷墟出土青铜胄饕餮纹青铜高26.5,最大径23.0公分西北冈1004 号大墓出土 西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许多殷代武士之青铜头盔,正面饰以不同的饕餮图案,两侧耳部各有凸出之圆形,常以中为蟠龙的冏纹饰之,盔顶有一圆管,似有羽毛之类的装饰。本件装饰为双卷角的饕餮纹,眼、鼻、耳及角都相当凸出。出土的中国头盔实物最早是在商代。通过出土皮甲推断,商代制革工艺并不高超,青铜器制作技术倒是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整个商代的所有出土头盔全都是由青铜浇筑而成。西周青铜头盔形制变得简单统一,极少出现商代的复杂纹饰,简化了工艺,以便于大规模装备军队。春秋时期青铜盔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头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涤穿过头顶的纽而后在下颚处打结固定。中国古代将军所戴的头盔称为“兜鍪”,又叫“胄”,其实实际出现历史已不可追究,主要材质有青铜,皮,铁,钢这几种。前汉头盔安阳殷墟出土青铜胄饕餮纹青铜高26.5,最大径23.0公分西北冈1004 号大墓出土 西北冈1004号大墓出土。许多殷代武士之青铜头盔,正面饰以不同的饕餮图案,两侧耳部各有凸出之圆形,常以中为蟠龙的冏纹饰之,盔顶有一圆管,似有羽毛之类的装饰。本件装饰为双卷角的饕餮纹,眼、鼻、耳及角都相当凸出。出土的中国头盔实物最早是在商代。通过出土皮甲推断,商代制革工艺并不高超,青铜器制作技术倒是已经非常成熟了,所以,整个商代的所有出土头盔全都是由青铜浇筑而成。西周青铜头盔形制变得简单统一,极少出现商代的复杂纹饰,简化了工艺,以便于大规模装备军队。春秋时期青铜盔春秋战国时期,青铜头盔变得圆润贴合头型,两边护颊加长,以丝涤穿过头顶的纽而后在下颚处打结固定。战国后期出现铁胄,并逐渐取代青铜胄。楚王兜鍪先秦时期,秦朝出现了石胄,因制作难度大,易损毁,不可修复而且太重所以很快被淘汰,在秦皇陵中作为陪葬品出现。秦皇陵出土石胄 前汉时期,中国头盔演变缓慢,形制稳定,铁胄绝大多数都是由各种形状的铁片以札甲方式组装,一体成型胄可能由于工艺难度高而出现的较晚,这一时期属南北朝至五代头盔南北朝时期的头盔承上启下,继承了东汉“冲角付胄”发展而来的新式兜鍪大行其道,此盔一般顶戴胄脊,前后附带冲角。在钵形盔体的左右两边,连接有皮革和札甲复合形制的顿沿,下沿直垂护颈,防护人体的后脑与脖颈,几乎所有南北朝武士在考古形象中都是佩戴这种外观独特的头盔。南北朝武士俑头部隋朝时,由于和突厥接触增多,开始出现了兽首状兜鍪。大唐时,头盔呈现出爆发式发展,各种兽首盔,凤翅盔,发髻盔工艺精美。唐承隋制,初唐兜鍪有着明显的隋代遗风。主要分为四种形制,第一种由隋代发髻冲角盔演化,第二种称为“折返顿项盔”第三种称为“狻猊盔”第四种是唐盔种最夸张的一种,称之为“朱雀盔”唐岳州窑青瓷武士俑头部奈良博物馆藏唐代多闻天王像,头戴折返顿项盔五代沿袭唐盔形制,由于战争需要,配饰简化,折返顿项盔不再三重折叠,朱雀盔抛弃了前额夸张的整只朱雀,在护颊两边留有凤翅,这两种兜鍪经过融合,演变为宋明两代流行的凤翅盔形象。头戴凤翅盔的五代武士头戴凤翅盔武士绘南北朝时期佛教大兴,盛于隋,唐,五代。在这段时期,中国头盔不可避免的带有些许佛文化色彩,比周秦汉精美,比宋元明清文艺,时代色彩鲜明。两宋头盔这一时期的兜鍪共分四种形制。第一 凤翅盔,上述提到过为折返顿项盔和朱雀盔的融合产物。第二 笠形盔,形似倒扣海碗,盔体绘有祥云纹饰,盔下缀顿项。流行于南宋和元代。第三 沿笠形盔莲,与笠形盔大体相同,边沿翘起形同莲瓣,相当夸张。第四 无具体名字。类似于唐步兵兜鍪,护颊两侧没有凤翅装饰,形制收录在《武经总要》。两宋时期周边国家汉化程度较高,兜鍪的形制并未受到外来因素影响,反而在同化着周边国家的盔制,是 兜鍪形制发展史的一个重要时期。元明清时期头盔影视剧照(头戴笠形盔的成吉思汗)受到中亚,西亚元素影响,元朝时期的甲胄对中国后世甲胄形制产生了重大影响。主要以宋代笠形盔为主,加以改良,还有一种称之为“钵胄”以皮质连接而成,铁片加以固定,装饰的尖顶深钵状。头戴笠形盔的元水帝元代笠形盔明代以笠形盔和钵胄为主笠形盔加以改良称之为明铁盔。笠形盔与元代时区盔体加高为留出发髻空间,盔檐变平。明代紫花罩甲明代 朱漆勇字盔 明定陵出土明铁盔明铁盔属于明军主要的头部备,明代传统凤翅盔主要装备少数将领和担任仪式任务的官员。清朝时凤翅盔完全消失。到了清代,为了形制统一,清军全部佩戴钵胄,和明代一样,主要分为缨枪,盔顶,盔体,眉庇,顿项五部分,其 缨枪加高,顿项再次变为带护喉的蒙古式样。法军事博物馆藏大清装备 清镀金头盔清八旗士兵铁盔清入关以来,钵胄缨枪越来越高,装饰也趋于华丽,皇帝乃至将领的盔体都大量 装饰以珍珠,珊瑚珠,宝石等等,还不厌其烦的使用镂空掐丝工艺加以垫底,甚至有些以掐丝工艺制作盔体上的花纹和满文经文,盔缨缀貂尾,精致华丽令人咋舌。纽约博物馆藏清抚远将军头盔细节欧洲向来比较注重士兵的防护,工匠根据他们的人种来设计改良头盔。除了最常见的露脸式头盔,工匠改进后考虑到鼻梁外露问题当然就有带鼻甲的头盔。欧洲人鼻梁相对亚洲人来说凸出来的确实多,也许亚洲国家并不在意弄一块铁板来保护鼻子觉得没必要,但是欧洲工匠就在意了。欧洲铠甲的头盔有很多种,有常见露全脸的,有锁甲头罩的,有带鼻甲的,有帽檐式的,铁桶的,全掀面的,半掀面的等等。
馆藏&15553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麟剑《人类源流史》 :西亚民族(连载)-科学理论技术科幻-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 -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1758|回复: 33
麟剑《人类源流史》 :西亚民族(连载)
更多精彩专业军事内容,期待你的加入!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17西亚民族.jpg (424.14 KB, 下载次数: 7)
09:01 上传
一、西亚概念
(一)西亚简介
西亚(West Asia)又称西南亚。亚洲西南部地理区。位于亚、非、欧三洲交界地带,在阿拉伯海、红海、地中海、黑海和里海(内陆湖泊)之间,联系欧洲、亚洲、非洲,联系印度洋和大西洋,故有“两洋五海三洲之地”之称。包括伊朗高原、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小亚细亚半岛。包括的国家有伊朗、伊拉克、格鲁吉亚在亚洲的地区、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在亚洲的地区、土耳其在亚洲的地区、叙利亚、约旦、以色列、巴勒斯坦、埃及在亚洲的地区、沙特阿拉伯、巴林、卡塔尔、也门、阿曼、阿拉伯联合酋长国,科威特,阿富汗,黎巴嫩,塞浦路斯。面积约718万平方公里(包括埃及在西奈半岛上的6万平方公里,不包括土耳其在欧洲的2万平方公里),约占亚洲总面积的16%。大多数文献中所称的西亚经纬度定位为东经74度56分到东经26度16分,北纬43度34分到北纬12度35分。
(二)西亚的自然地理特征
1.西亚是世界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两河流域的古巴比伦十四大古代文明中心之一。自古以来,西亚就是东、西方交通的要道。“丝绸之路”由中国西安,沿河西走廊出新疆,经巴基斯坦、再由西亚到欧洲的。现在,西亚除西面有陆路和国际航空线连接三大洲外,沟通地中海和红海的苏伊士运河也连接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西北面的海峡则是黑海通往地中海的唯一出海口。南面的波斯湾是世界石油运输的主要航道,而霍尔木兹海峡、曼德海峡是海上石油运输线上的“咽喉”。因此,西亚处在联系三大洲,沟通两洋五海的现代陆海空交通枢纽地带,战略地位十分重要。
2.高原为主的地形。西亚东部为伊朗高原,往西有亚美尼亚火山高原和小亚细亚半岛的安纳托利亚高原,都是被阿尔卑斯—喜马拉雅运动时期形成的褶皱山脉环绕的内陆高原,其边缘分布着许多高大山系。西南部的阿拉伯半岛是一个由前寒武纪古陆形成的台地高原。平原面积不大,主要有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外高加索的库拉河谷地平原。在地质史上,西亚高原有多次火山活动,形成了大面积的熔岩台地。有众多火山分布,受新构造运动影响,现代火山和地震活动也相当频繁。外力地貌以干旱风沙地貌为主,沙漠分布很广。
3.干燥的气候。北回归线从本区中部穿过,大部分地域处于副热带高压和干燥的东北信风控制之下,同时,本区西南临干旱的北非,加之高原边缘有高大山系环绕,所以气候干燥,多属热带和亚热带沙漠气候。降水很少,蒸发强烈。年降水量多在250毫米以下,降水较多地区一般也不超过500毫米,仅山地和地中海沿岸地带降水较丰富。因此水资源成为当地生活和发展生产的限制性资源。地中海东岸为冬雨夏干的地中海式气候。阿拉伯半岛等地降水稀少,是世界著名的干燥气候区。受降水和地形的制约,本区内陆流域及无流区面积广大,地表径流贫乏,河网稀疏。除幼发拉底河与底格里斯河外,多为短小河流,大部分发源于高原边缘山地,靠冰川融雪水补给,河流水量较小,季节变化显着。
4.荒漠、半荒漠景观。西亚自然植被主要是热带和亚热带荒漠及半荒漠(荒漠草原),植被稀疏,种类很少,且有显着耐干旱特征;发达的根系、肉质茎、针状叶,多为矮生和垫状灌木,多一年生的短生植物和多年生假短生植物。森林主要分布在向风多雨的山地。地表大多裸露,水草较丰富的绿洲多分布在沿海低地以及干河床沿岸等水分较充足地区,绿洲上生长的枣椰林是其特殊景观。
5.富饶的石油资源。西亚石油资源极其丰富,约占世界石油总储量的一半以上。波斯湾沿岸、海底及两河流域为世界著名大油田,以波斯湾为中心是一巨大石油带。西亚石油储量大、埋藏浅、油质好、易开采。石油的形成与其地质构造密切相关,波斯湾地区及两河流域地质构造方面属于新褶皱山系的边缘拗陷地带,储油构造良好;同时,长期温暖的海洋环境,为大量海洋生物提供了适宜的生长条件,海洋生物遗体沉入海底后,成为生成石油的有机物质来源,经过复杂的生物化学作用,逐渐变成了石油。其它矿藏有铬、铜、锑、锰、铁和磷灰石等。
6.复杂的人文地理特征。西亚不仅是亚、欧、非三洲的结合部,也是人类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伊斯兰教、基督教、犹太教等世界性和地区性宗教的源地。近代史上殖民主义、帝国主义列强几经瓜分,使本地区的民族、语言、宗教及领土、边界问题都相当复杂。多年来成为两个民族之间或两个国家集团之间,或一国内民族之间政治动乱的导火线,再加上外来压力的插足与控制,使之更加复杂化。西亚地区一系列问题的产生根源、发展进程,趋势都与之有关。
7.居民。有2.2亿多人(1990年)。是战后人口增长最迅速地区之一,50年代人口年平均自然增长率为25.8‰,60年代27.5‰,70年代29.2‰,80年代超过30‰。远远超过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但西亚仍是世界人口最稀疏地区之一,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平均为22人,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地中海沿岸、两河平原人口最为稠密。沙漠地区人烟稀少。西亚拥有大量外籍工人,集中在波斯湾的几个石油输出国,外籍劳工占总劳动力的80%左右,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劳务市场。人口城市化进展迅猛,从1950年的22%上升到50%以上。科威特(93%)等几个产油国高达80~90%。百万人口大城市由1个增加到13个,德黑兰(600万人)发展成为特大城市。城乡差别极大,农村仍是过着落后的游牧生活。阿拉伯人约占1/2以上,是世界阿拉伯人主要聚集区之一。集中分布在中、南部、阿拉伯半岛、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地中海沿海各国。小亚细亚半岛多为土耳其人,伊朗高原以波斯人为主,以色列主要是世界犹太人的聚居区(约占83%)。塞浦路斯主要由希腊人和土耳其人组成,外高加索地区居住着阿塞拜疆人、格鲁吉亚人和亚美尼亚人等。西亚居民主要为白色人种,从民族来看,阿拉伯人占绝大多数,语言主要是阿拉伯语,居民大都信奉伊斯兰教,著名圣城有麦地那和吉达。
8.五海三洲。西亚地处“五海三洲”之地。自古就是国际要冲。古代著名的“丝绸之路”在此通过。西亚又是东西方交通的空中走廊,从中亚南下印度洋、波斯湾的孔道。近年来的海湾战争及巴以冲突,使这一地区更加成为世界关注的热点。
(三)经济发展
按其经济特点可分为两种经济类型,即石油输出国和非石油输出国。石油输出国包括沙特阿拉伯、阿拉伯联合酋长国、卡塔尔、巴林、科威特、伊拉克、伊朗和阿曼等8国。石油是各国经济命脉,石油业在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和出口值中的比重都居绝对优势。且建筑业、运输业、加工业和商业都是以石油生产为其发展基础。战后经济发展非常迅速,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居世界前列。单一经济结构常受国际市场,特别是能源市场的影响,为此,各国正在调整经济发展战略,逐步向多样化发展。劳动力资源不足,每年从国外进入大量外籍工人和技术员,成为世界重要劳务市场。国营企业为主,各种经济成份并存。非石油输出国经济多以农牧业为主。采矿业、加工业均较薄弱,发挥地理位置优势,在运输、加工和提供劳务上颇得石油之利,并且收取高额的过境费用,获相当收入。当然各国发展水平有很大差距。西亚农业开发历史悠久,受气候影响,灌溉农业地位重要。主要粮食作物小麦、大麦、豆类,次为粟、稻谷等。经济作物棉花、烟草、甜菜等。畜产品和干鲜果品重要,是出口产品,如椰枣、榛子、阿月浑子、石榴、油橄榄、紫羔羊,安卡拉山羊等。耕地集中在沿海、河谷和绿洲地带,山地、高原的草原牧场以畜牧业为主。农产品自给率低,成为世界农牧产品主要进口区之一。
二、古西亚文明
(一)古西亚文明由来
世界史上四大文明均产生于大河流域,而西亚也不例外,其中包括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的两河流域、地中东岸及小亚细亚。
两河文明,是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文明之一。古希腊人把两河流域叫做“美索不达米亚”,意思是“两河之间的地方”。美索不达米亚又分两个部分,南边叫巴比伦尼亚,北边叫亚述。就今天来说,两河流域相当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
两河文明时代最早的居民是苏美尔人,他们在公元前4000年以前就来到了这里,两河流域的最初文明就是他们建立的。后来的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以及迦勒底人,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人的成就,使两河文明成为人类文明史上重要的一页。其中巴比伦人的成就最大,因此,两河文明又被称为巴比伦文明。
(二)历史大事年表
亚洲西部的底格里斯河与幼发拉底河之间的两河流域,古称“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5000年“肥沃月湾”的东方形成“美索不达米亚”。
公元前12500年“肥沃月湾”的西部,传统村落社会形成。
公元前9500年新石器时代农业萌芽,从事种植生产大麦与小麦。
公元前8000年新石器时代为文化开始。
公元前7500年开始了畜牧活动,适用陶土作成工具,同时也使用石器。
公元前5000年苏美尔人建造了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乌鲁克,设立学校和图书馆。
公元前4500年“美索不达米亚”最早的城市艾力都建立。
公元前3500年使用楔形文字,包含五、六百个表音符号。
公元前3100年南方苏美尔人进入城邦时代,主要的城邦有乌鲁克、乌尔等。
公元前3300年商业行为中使用陶球算石,泥板纪录,六十进位法,使数字与图像符号结合。
公元前3000年城市纷纷在各地建立起来。
公元前2900年早王朝时代人类第一布史诗“吉葛美修”出现。
公元前2300年北方闪族建立阿卡得王朝。
公元前1900年腓尼基人创文字。
公元前1894年阿摩利王朝入主巴比伦,巴比伦第一王朝时期。
公元前1792年汉摩拉比时代,汉摩拉比法典颁行。
公元前1700年使用马匹,两轮站车改变战争型态;腓尼基人开始利用迦南人的文字,此为最早的字母。
公元前1600年爱琴文化达到极盛时代。
公元前1595年巴比伦第三王朝,卡希特人统治时期,巴比伦史上的黑暗时代。
公元前1400年中亚述时期,陶瓷工艺发达。
公元前1200年阿拉姆游牧民族入侵“美索不达米亚”,进入混乱时期;希伯来人离开埃及,定居巴勒斯坦。
公元前1000年亚述帝国将版图括展到地中海东岸地区;希伯来王国建立。
公元前900年亚述帝国达到等盛时期,使用大量石材,装饰宫殿,成为当时的“世界帝国”。
公元前700年在尼尼微城建大图书馆,为世界第一座分类图书馆。
公元前609年新巴比伦灭亚述王国,希伯来人迁往巴比伦沦为奴隶。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兴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与巴比伦。
公元前500年大塔庙(通天塔)埃特梅南奇,空中花园修建。
公元前331年亚历山大帝征服巴比伦、苏隆、波斯城。
公元前290年亚历山大帝图书馆建立。
公元前140年楔形文字逐渐消失,希腊文字取而代之。
(三)两河流域帝国演变简表
中文名称 英文名称 年份 名君名人或大事
苏美尔人 Sumerian&& B.C建立四大城邦,创立了廿七个世界第一。
阿卡德人 Akkadian&& B.C沙岗 Sargon一世(bc)创立亚卡德王国。
亚摩利人 Amorites&& B.C亚摩利人是闪族,所谓亚述人及巴比伦人就是他们,古巴比伦王国是由他们建立。
亚述人 Assyrian& &
B.C汉摩拉比 Hammurabi(第六位君主)。
赫梯人 Hittites& &&& B.C古巴比伦帝国1595B.C亡于赫梯人。
卡赛人 Kassites。
迦尔底亚人 Chaldeans 626B.C迦尔底亚(闪族)创立新巴伦王国(迦尔底亚王朝)。
尼布甲尼撤 Nebuchadnezzar;尼尼微 Nineveh全盛期。
腓尼基人 Phoenician&&950 B.C希罗多德 Herodotus(490-425bc)。
波斯人 Persian& && & 650-330 B.C大流士 Darius and Xerxes。
希腊人 Hellenes& && &330 B.C亚历山大大帝 Alexander the great。
三、西亚的民族和宗教
(一)西亚居民的民族构成
西亚古代的居民属于欧罗巴人种即白种人。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西亚不同人群之间出现了各具特色的文化背景,各地区之间经济活动的内容也有一些区别,这些逐渐形成为民族成分上的差异。此外,在这个过程中,西亚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尤其是它处于“三洲五海之地”的特殊地理位置,一再受到四周异族的入侵和征服。所有这些都对西亚居民的民族构成产生深刻影响。
进入中世纪,跨越亚、非、欧三大洲的阿拉伯帝国的建立是西亚历史发展的一个重要里程碑,在这一时期中,形成了西亚目前最大民族之一的阿拉伯人。所谓阿拉伯人通常泛指使用闪含语系闪语族阿拉伯语的民族,其祖先是生活在阿拉伯半岛上的草原游牧民,即著名的贝都印人。公元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建立神权国家,逐渐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其继任者继续大规模向外扩张,终于建立起幅员辽阔的庞大帝国,并在其统治范围内,大力传播伊斯兰教,推行阿拉伯化,使许多具有同一种族渊源的民族融合成一个民族,这就是阿拉伯人。从13世纪起,阿拉伯帝国逐渐解体,此后,阿拉伯人再也没有共同生活在以本民族为主体的统一国家里,这一状况一直持续到今天,其内部在此过程里逐渐发生不同程度的分化。因此,严格地说,阿拉伯人只是一个民族集团,同一些其它单一民族,例如汉族是有一定程度区别的。目前,在西亚的阿拉伯人分别由沙持阿拉伯人、叙利亚人、伊拉克人等民族组成,他们广泛分布于西亚的中部和阿拉伯半岛上,在沙特阿拉伯阿拉伯人占97%,在约旦占93%,在也门占99%,在叙利亚占80%,在伊拉克占74%;西亚阿拉伯人的总数大约占全区人口30%,其共同的纽带,是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
西亚北部各国均非阿拉伯国家。在阿富汗主要民族是阿富汗人(又称普什图人)和塔吉克人,大约分别占全国人口40%和30%。该国因地处亚洲几大地理区域的联结部,历史上深受人口迁移的影响,故各民族的种族渊源都比较复杂。伊朗的主体民族是波斯人,约占总人口66%。波斯人是伊朗高原最古老的民族,公元前6~4世纪,曾建立过横跨亚、非两洲的庞大的波斯帝国,对西亚历史产生过重要影响。伊朗除波斯人外,其它民族也不少,主要的有分布于西北部的阿塞拜疆人(占总人口16%)、东南部的俾路支人,以及西南部的阿拉伯人。在土耳其,主体民族是土耳其,约占全国人口87%;次要民族有库尔德人、亚美尼亚人和阿拉伯人。位于地中海中的塞浦路斯岛,居民的民族构成比较特殊,其中80%是希腊人,18%是土耳其人,都是早期由母国迁来的,历史都相当悠久。
西亚另一个比较特殊的地区是巴勒斯坦,它夹于埃及、黎巴嫩、叙利亚、约旦等国之间,历史上一直是联结亚、非两洲的交通要道,故人口迁移特别频繁,民族成份因此多次发生大的变动。大约在公元前2000年,以游牧为生的希伯来人的祖先来到这里定居下来,并建立起以色列—犹太王国。公元前6世纪该王国覆灭,此后两千多年里不曾再出现过犹太人国家。纪元开始前后,罗马帝国征服了巴勒斯坦地区,当地的犹太人被视为异教徒而屡遭镇压,先后有100余万人被屠杀,其余的犹太人被迫离开巴勒斯坦,流散到欧、亚、非各地。之后,周围地区的其它民族陆续迁入巴勒斯坦,他们形成了后来的巴勒斯坦阿拉伯人,并一直生活至今。1948年以色列建立后,以武力驱赶阿拉伯人,使之大部分沦为流落他乡的难民,巴勒斯坦地区的居民才以犹太人为主,大约占到以色列总人口81%。
位于西亚北部外高加索地区的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三国,均以同名民族为主,分别占总人口3/5、2/3和9/10,这几个民族彼此混居的现象很普遍。此外,俄罗斯人也不少。
由于西亚民族成份的复杂性,再加上种种内外因素的影响,使之往往酿成旷日持久的民族矛盾,有时甚至导致国际冲突。其中主要的有:一是巴勒斯坦问题;二是塞浦路斯岛上希、土两族的矛盾和冲突;三是有几个民族的聚居区由于历史的原因被国界线分割,使之成为所有国家的少数民族,由此产生一系列政治问题。这样的民族主要有库尔德人(分居土耳其、伊朗和伊拉克)、普什图人(分居巴基斯坦和阿富汗)、俾路支人(分居巴基斯坦和伊朗)。所谓“库尔德斯坦”、“普什图斯坦”、“俾路支斯坦”就是某些人提出的把这些民族的传统聚居区加以统一并独立的设想,其背后往往有外国势力的插手。
(二)西亚宗教地理
西亚是世界上许多重要宗教的起源地,按其产生的时间先后,主要有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犹太教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神教,以后的宗教多受其影响。该教早在公元前2000年前后就开始孕育,公元前13世纪摩西在西奈半岛将其正式创立。随着犹太人流散世界各地,犹太教亦广为传播。目前在西亚主要集中于以色列,犹太教徒占其总人口81%,在世界犹太教徒总数中大约占22%。犹太教有不少宗教圣地,主要集中于耶路撒冷及其附近。
基督教是目前世界上信徒人数最多的宗教,1~2世纪形成于巴勒斯坦及毗邻地区,与犹太教有一定的渊源关系。基督教虽起源于西亚,但目前主要流传于黎巴嫩(占总人口46%)和塞浦路斯(占80%。基督教内部分为若干教派,每个教派都是排他的紧密结合的社会政治单位,这种分异在黎巴嫩最为典型,基督教徒按教派的划分(占总数的%):马龙派55;东方正教19;亚美尼亚教11;天主教11;其它 6。在塞浦路斯,则基本全属于东方正教(希腊正教)。基督教的圣地也很多,而且也多集中于“圣城”耶路撒冷及其周围地区。
伊斯兰教信徒人数仅次于基督教,于7世纪初由穆罕默德创建于阿拉伯半岛,随阿拉伯人的迁徙而广泛流传。伊斯兰教不仅仅是一种宗教或一种社会意识形态,事实上已成为一种文明的基础和政治的因素,对有关国家的社会经济生活以及法律、思想、文化和艺术都有着深刻的影响。“伊斯兰”意指服从神或“降服”于神,其信徒称“穆斯林”,意即“被降服的人”故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又称穆斯林国家。目前,该教在西亚分布极广,其信徒占全区人口总数94%,大大超过占3%的基督教和2%的犹太教。西亚各国人口中穆斯林所占比重(%):伊朗99;沙特阿拉伯99;卡塔尔99;阿联酋99;阿曼99;也门99;阿富汗98;土耳其98;&&伊拉克96;巴林95;科威特95;约旦90;叙利亚85;黎巴嫩54;塞浦路斯18;以色列13。
伊斯兰教内也有不少教派,大教派下还有支派。由于历史的原因,在各教派之间,存在着根深蒂固的隔阂。伊斯兰教中最大的教派是逊尼派,在世界穆斯林总数中占80~90%,在西亚穆斯林总数中占61%;主要分布于沙特阿拉伯、波斯湾南岸各国,以及约旦、伊拉克等国。伊斯兰教的第二大教派是什叶派(意即“支持者”),该派下分几个支派:
一是十二伊马姆派,约占西亚穆斯林总人数27%,主要分布于伊朗(占全国人口80%左右),其次是伊拉克(占全国人口53%),此外,在阿富汗、黎巴嫩、巴林、科威特等国为数也不少。
二是伊斯马仪勒派,占西亚穆斯林总人数6%以上,主要分布于土耳其、伊朗、叙利亚、阿富汗等国。从该派中还分裂出一个小支派——德鲁兹派,集中于黎巴嫩和叙利亚。
三是裁德派,占西亚穆斯林总人数5%,主要分布在也门。
伊斯兰教拥有许多世界闻名的圣地,如沙特阿拉伯的麦加、麦地那,伊朗的库姆,以及耶路撒冷等。其中耶路撒冷同时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和伊斯兰教三大宗教的圣地,这种现象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由于圣地深深牵动着千百万信徒的感情,因此两千年来,耶路撒冷的归属一直是一个极其敏感的问题,并曾触发过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
本帖被以下淘专辑推荐:
& |主题: 35, 订阅: 0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四、苏美尔人
(一) 苏美尔人简介
苏美尔人(Shinar,也译作苏默),是历史上两河流域(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中下游)早期的定居民族,他们所建立的苏美尔文明是整个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中最早,同时也是全世界最早产生的文明。苏美尔文明主要位于美索不达米亚的南部,通过放射性碳十四的断代测试,表明苏美尔文明的开端可以追溯至公元前4000年。约结束在公元前2000年,被闪米特人(闪族人)建立的巴比伦所代替。这里发现的含有楔形文字前文字的最古老的石板(这是目前公认的最早的文字记录),可以被定期为约前36世纪。
(二) )苏美尔人背景
苏美尔这个名字并不是苏美尔人自己的称呼,而是其它人给他们的名字,最早使用这个名字的是阿卡德人。苏美尔人称自己为“黑头的人”(sag-gi-ga),称他们居住的地方为“文明的君主的地方”(ki-en-gir),阿卡德人所使用的Shumer这个词有可能是这个名称的一个地方方言的变异。苏美尔人的语言、文化,可能也包括外表,都与他们的闪族邻居和继承人不同。过去有人认为他们是入侵者,但是考古发掘证明从前53世纪到前46世纪的早期奥贝德文化开始,美索不达米亚南部的居住文化就是连续的。今天的伊拉克南部干旱的冲积平原是一个对当地居民来说很困难的地区。要在这里生存下来,这里的人必须有控制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的能力来保证全年灌溉和饮用水的来源。在苏美尔语中运河、堤坝、水库这样的词非常丰富。奥贝德陶瓷与更早的北方的萨迈拉文化(前58世纪到前50世纪)的陶瓷是有联系的。萨迈拉文化的人利用底格里斯河及其支流的水来进行早期的、原始的灌溉农业。1980年代,法国考古学家在今天的拉萨(Larsa)附近发掘出来的居民点,非常明确地显示出两个文化之间的联系。在这里八层奥贝德文化早期的陶瓷与萨迈拉文化的陶瓷并存。苏美尔人从这里向南扩展,他们高级的社会组织和技术为他们提供了这样的条件,他们有能力控制水,在一个困难的环境中生存和发展,而当地原来的采猎文化无法与他们竞争。也有人认为苏美尔这个词只应该指苏美尔语,实际上不存在隔离的苏美尔人这个民族。在语言学中苏美尔语是一个孤立语言,不属于任何语族。阿卡德语属于闪含语系。
(三) )苏美尔人历史
最早的苏美尔时期由数个独立的城市国家组成,这些城市国家之间以运河和界石分割。每个城市国家的中心是该城市的保护神或保护女神的庙。每个城市国家由一个主持该城市的宗教仪式的祭司或国王统治。比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喀什、拉伽什、乌鲁克、乌尔和尼普尔。这些城市因水权、贸易道路和游牧民族的进贡等事务进行了几乎一千年的、为时不断的互相争战。
苏美尔国王的名单中包括一些早期的王朝,其中大多数可能是传说性的。最早的可以验证是存在的国王是喀什国王恩美巴拉格西,他的名字也在吉尔伽美什的史诗中被提到,因此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位乌鲁克国王。拉伽什的王朝建立了许多重要的大建筑物。最早的有记录的帝国之一是艾那顿王建立的,他几乎占领了整个苏美尔,包括喀什、乌鲁克、乌尔和拉萨,他减少了对拉伽什的大敌温马的进贡,他的领域还包括伊勒姆和波斯湾沿海地区。
乌鲁克的祭司国王鲁嘎尔-萨格-西(Lugal-Zage-Si)推翻了拉伽什王朝的霸权,占领乌鲁克,并将它作为他的首都,建立了乌尔王国,他自称他的帝国从波斯湾一直蔓延到地中海。他是最后一个苏美尔民族的国王,此后闪族国王阿卡德的萨贡王成为苏美尔的统治者。
历史长河流入公元前第二个千年以后,在外来敌对势力无情的打击下,乌尔王国很快处于崩溃的边缘,内部的纷争也没完没了。和平时期文官地位高,而战争时期则武将地位高。当第三王朝的末代国王伊比辛在位时,苏美尔大将伊什比埃拉在易欣城发动叛乱,自立为王,并得到了许多其它城市的拥戴。随即不久,乌尔城便被闪米特军队攻破,乌尔第三王朝灭亡了。好在伊什比埃拉不光善于策划政变,也比较会打仗:他很快将闪米特人赶出了乌尔城,此后暂时恢复了乌尔王国的旧有疆域。可惜苏美尔人天生就互不服气,互不买账,等伊什比埃拉一死,各个城市又纷纷宣告脱离易欣王朝独立,其中最强大的要数拉尔萨城邦。苏美尔人这种内部不团结的劣根性,给了亚述人进攻的天赐良机,他们于公元前1800年左右大举发动扩张战争,占领了包括尼尼微、马里在内的美索不达米亚北部和中部;与此同时,赫梯人在安纳托利亚高原和叙利亚的势力越来越强,伊朗山区的几个民族也纷纷西进,好不容易复兴起来的苏美尔民族,眨眼间又处在了亡国灭种的险境。幸而他们的敌人之间也不怎么合作,亚述人决定首先打通本土朝向地中海的道路,于是和赫梯人在勒万特北部打了起来,后来巴比伦人又乘机在亚述的后院点火,结果大大延长了苏美尔民族的寿命。可闪米特人在内战中改进了不少军事技术,比如战车车轮的结构变得更加轻便了,行动起来更加灵活,而苏美尔人在内战中却什么都没学会,这就敲响了他们最后的丧钟。
公元前1793年,汉穆拉比大帝在巴比伦即位,美索不达米亚平原上新的统一战争开始了;公元前1763年,最后一位苏美尔民族的君主瑞穆辛的首都拉尔萨城被巴比伦军队攻陷,从此以后,苏美尔人便在历史上销声匿迹了。
(四) 苏美尔人经济
1.农业和狩猎
苏美尔人种植的植物中包括大麦、鹰嘴豆、小扁豆、黍子、小麦、芜菁、枣椰、洋葱、大蒜、苦菜花、韭菜和山葵,他们的牲畜包括牛、绵羊、山羊和猪。家牛是他们主要的负物牲畜,驴是主要的运输牲畜。苏美尔人还打鱼和猎鸟。
苏美尔农业依靠巨大的灌溉系统。其灌溉系统包括汲水吊杆、运河、水渠、堤坝、堰和水库。水渠和运河必须常常修补,清除淤泥。政府有专门管理水渠和运河的人,富人则可以使用他们自己的水渠。
农民使用运河来淹他们的地,然后将水排掉。然后他们用牛来践踏农田和杀草。然后他们使用鹤嘴锄来挖地。地干后他们锄地、耙地和用铲将土壤松散开来。
苏美尔人秋季收割,收割是他们组成三人一组的队。收割后使用碾石分离谷粒和茎,使用打稻棍来分离谷粒及麸皮,最后使用风吹开来分离谷粒和麸皮。
2.贸易。考古发现的来自安那托利亚的黑曜石、来自阿富汗东北部的青金石、来自迪尔蒙(今天的巴林)的珠串和一些刻有印度河文明的文字的印章说明当时在波斯湾沿岸有着很广的贸易网。吉尔伽美什史诗中提到与遥远国家的贸易来换取美索不达米亚稀少的货物如木头。尤其黎巴嫩的雪松木获得好评。
3.苏美尔人使用奴隶,但是奴隶不是苏美尔经济的支柱。女奴隶被用来织布、印刷、做磨房工和搬运工。
4.苏美尔的陶瓷上有使用雪松油画的图案,他们使用弓钻引火来烤陶瓷。苏美尔是石匠和首饰匠会加工雪花石膏(方解石)、象牙、金、银、玛瑙石和青金石。
(五)苏美尔人文化
1.他们发明了人类最早的象形文字楔形文字:刚开始用图形将猪,牛,马,羊,庄稼等各种事物画下来,发展到后来,图形越来越简单,于是就将图形符号固定下来形成文字,用三角形尖头的芦苇杆刻写在泥板上,然后晒干,可以长期保存(这与以后由白种人腓尼基人创造的字母文字有本质的区别);
2.他们创造了农业,培植农作物,发明了犁与轮子;他们开挖沟渠,创造了最早的灌溉系统;
3.他们发明了冶炼技术,加热矿石成为液体,炼出了青铜,用于制造工具与武器,只是受到资源与技术条件限制,一直没有发现铁,青铜器也不能普遍推广,大部分农人还是使用木制农具;
4.他们创造了最早的星象天文学,非常相信迷信占卜;
5.他们创造了城市,建立了12个城市国家,最大的国家有5万人;建筑的特点是城墙是土石结构,房屋是土木结构,会使用经过晒干的泥砖(这与白种人的巨石房屋结构有很大的区别)。
苏美尔文化有两个中心,南部的埃利都和北部的尼普尔。这两个中心的文化影响截然不同。尼普尔是恩利尔的圣地。恩利尔是阴间的主神。他给予人类的咒语和魔法可以驱动好鬼和恶鬼。他的领域在一座山里,他的产物生活在地下。埃利都则是文化神恩基的圣地,他是光和善的神,地下的淡水的主宰,医生和人类的朋友,他为人类带来了艺术、科学、工业和文明。据说最早的法书是他的产物。埃利都本来是一个海港,它与外界的贸易和各种文化在这里的融合对它的文化的发展无疑起了重要作用。它的世界观与它的地理位置有关:它认为大陆是从海水里冒出来的,就象幼发拉底河入海口不断扩大一样。在历史纪录开始以前埃利都的文化就已经与尼普尔的文化融合了。巴比伦似乎是埃利都的一个殖民地,而埃利都附近的乌尔则是尼普尔的殖民地,在那里供奉的月神是尼普尔的恩利尔的儿子。在两个文化的融合中埃利都的影响似乎占主要地位。
后期的苏美尔法律保护妇女,而且妇女可以达到相当高的地位,但整个文化里男人做主。
6.苏美尔的技术有:轮、锯、皮革、镯子、锤子、鞍、钉子、大头针、指环、铲子、釜、刀、长矛、箭、剑、胶、匕首、袋子、头盔、船、盔甲、箭桶、剑鞘、靴子、拖鞋、叉和酿酒。
7.苏美尔人有三种不同的船:皮船是由芦苇和动物皮制的;帆船使用沥青来防止水渗入; 木船有时用人力或畜力拉。
8.语言与文字:苏美尔语是一种孤立语言,它不与任何其它已知语言相近。将苏美尔语与其它,尤其是乌拉尔-阿尔泰语系的语言联到一起的企图都没有成功。苏美尔语是一种黏着语,也就是说,它的词由粘在一起的词段组成。
苏美尔人发明了一种象形文字,后来这种文字发展为楔形文字。这是最古老的已知的人类文字。今天已经发掘出来的有上十万苏美尔文章,大多数刻在粘土板上。其中包括个人和企业信件、汇款、菜谱、百科全书式的列表、法律、赞美歌、祈祷、魔术咒语、包括数学、天文学和医学内容的科学文章。许多大建筑如大型雕塑上也刻有文字。许多文章的多个版本被保留下来了,因为它们经常被拷贝(比如作为写字练习)。抄写是当时的人唯一的传播文章的方法。闪族语言的人成为美索不达米亚的统治者后苏美尔语依然是宗教和法律的语言。
即使专家也很难懂苏美尔文字。尤其早期的苏美尔文字非常困难,因为它们经常不包含所有的语法结构。
9.宗教:苏美尔的每个城市都有它自己的神和神学,而且随着时间的变迁这些神也发生变化,因此无法说苏美尔宗教。苏美尔人的宗教可以算作是单一主神教的。苏美尔人的信仰是最早有记录的信仰,它是后来美索不达米亚神话、宗教和占星学的源泉。
苏美尔的主神是天神安努,安努最重要的伴侣是南部的恩基、北部的恩利尔和金星之神伊什塔尔。太阳神叫乌图,月神叫南那,母亲神叫娜姆,此外还有上百小神。每个神与一个城市相连。这些神的重要性也随着这些城市政治上的兴衰而变化。人是神用粘土做的,其目的在于服务神。假如神发怒的话他们就使用地震或风暴来惩罚人。苏美尔人认为人只有在神的怜悯下才能生存。
苏美尔人相信地面是一块平板,天空是一个锌盖。他们相信人死后会成为鬼魂不安地永远在阴间游荡。
苏美尔的神庙由一个中心大厅组成,两侧有信道,信道外侧是祭司们住的地方。在大厅的一侧有一个高台,台上有一个供奉动物和蔬菜牺牲品的泥砖桌。粮仓和仓库一般位于神庙附近。后来苏美尔人开始将神庙建筑在四方形的高台上。这些高台不断提高,形成了塔庙。
10.建筑:两河平原缺乏石矿和树,因此苏美尔的建筑都是泥砖造的,砖与砖之间没有灰浆或水泥连接。泥砖建筑随时间会损毁,因此它们过一段时间就得被拆除、铲平和重造。随着时间的延续两河平原的城市因此不断抬高。这样的古迹被称为台勒(Tell)。在中东到处都可以见到这样的古迹。苏美尔人最壮观和最著名的建筑是塔庙,它们建筑在巨大的平台上。《圣经》中的巴别塔可能也是类似的建筑。苏美尔的圆形印章上还有类似于直到不久前伊拉克南部沼泽阿拉伯人还在使用的芦苇造的房子。苏美尔的庙和宫殿使用更加复杂的结构和技术如支柱、密室和黏土钉子等。
(六) 苏美尔人军事
苏美尔人使用城墙来保护他们的城市,但是他们的城墙是泥砖做的,因此敌人有充分时间的话可以在围困的时候挖掘墙来导致城墙的倒塌。
苏美尔的军队主要由步兵组成。轻步兵的武器是斧、匕首和矛。正规步兵还配有铜盔、毡披风和皮革裙。
苏美尔军队中还有由野驴拉的车。这些早期的战车在作战时不很有用,有人认为它们主要用来作为运输工具,但是上面的士兵佩战斧和长矛。苏美尔战车有四个轮,上面有两名士兵,由四头野驴拉。车身是一个织成的篮子,车轮是实心的。
苏美尔人使用的远兵器包括投石索和简单的弓。
(七) 苏美尔人遗产
苏美尔人的许多发明对后来的技术和文化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有些人认为他们发明了轮。他们发明的文字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文字书写系统。他们是最早的纪录天文学现象的人。苏美尔人按照月亮的盈亏把一年分为12个月,共354天,同时设闰月调整阴历阳历之间的差别。到公元前7世纪,又形成了7天一星期的制度,他们还引入了将小时分为60分钟,每分钟分60秒的计时系统。有可能他们发明了军事阵列。他们在古代美所不达米亚引入了密集的农业。许多重要的农作物和牲畜(养、牛)从这里扩展出去。因此苏美尔人是早期最有创造性和发明精神的人类文化。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五、闪米特人
闪米特人,又称闪族人,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的游牧人民,相传诺亚的儿子闪即为其祖先。阿拉伯人,犹太人都是闪米特人。生活在中东,北非得大部分居民,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一)闪米特人的概念
1.起源:根据闪米特诸教经书《圣经》,亚伯拉罕(阿拉伯语发音为易卜拉欣)有两个儿子,一是以实玛利(阿拉伯语发音为易斯玛尼),即亚伯拉罕和结发妻子撒拉的侍妾夏甲生的儿子。《古兰经》认为他是阿拉伯人的祖先,穆斯林们认为以实玛利是他们属灵上的祖先,但据科学研究表明,阿拉伯人的血统只有一小部分是来自于以实玛利的。
2.艾萨克:亚伯拉罕与结发妻子撒拉之子。艾萨克又有两子──雅各布(后改名以色列;阿拉伯语发音为叶尔孤白)和以扫(后改名以东)。据《圣经•旧约》记载,雅各布是犹太人的先祖,犹太教认为旧约是上帝和“以色列之子孙”的圣约;以扫和以实玛利的女儿结婚,是阿拉伯人的祖先。这一点和《古兰经》中不一样。不管阿拉伯人的祖先是以实玛利还是以扫,犹太人和阿拉伯人都认为亚伯拉罕(易卜拉欣)是他们的祖先。但是,有着共同祖先的两个民族却历经多次中东战争,中东和平依然没有实现,巴以冲突依然还是冲突。
3.语言:闪米特是中东印欧人的语言、文化的一个的分支。尽管人口遗传学与历史学上使用种族这个字眼有着众多的争议,闪米特这一语族的定义却很明确,包括古代的阿卡德语跟其延伸的两种方言所分化的语言亚述语和巴比伦语,以及现代的阿拉伯语、阿姆哈拉语、亚拉姆语、希伯来语和马耳他语等。
4.血统:闪米特人的概念来自古希伯来人在圣经中对各种族来由的记载,凡文化与语言上跟他们接近的种族即被认为是闪的子孙。反之,希伯来人的敌人经常被他们认为是含的后代。在创世记10:21-31中,闪的儿子是以拦(埃兰Elam)、亚述(Asshur)、亚法撒(Arphaxad)、路德(Lud)与亚兰(亚拉姆Aram):被认为是亚述人、巴比伦人、迦勒底人、塞巴人、希伯来人与阿拉姆人的祖先,其语言有着紧密的关系,因此他们的语言都被纳入闪语族中。值得注意的是,迦南人与亚摩利人的语言同样为闪族语,但在圣经中被认为是含的后代。反之,闪在圣经中同样被认为是埃兰人的祖先,而埃兰语并非闪语族的一支。
一般认为古闪米特人以畜牧为生,原来生活在撒哈拉北部地区,最早源自阿拉伯半岛。约在公元前五千年,气候剧变,开始东迁,陆续来到西亚两河流域和叙利亚草原,一直保留着相当统一的民族共同体。至公元前三千年初,按语言明显地分为东、西两大支。东闪米特人生活在两河流域的北部,操阿卡特语,在与苏美尔人接触中吸收、融化了对方的语言。自公元前三千二百年至公元初,其代表为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按现代分类法,此支称“闪米特北支”。西闪米特人又分三个分支:西北支(现称闪米特北中支),系指分布在巴勒斯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北部的各族,最早的代表为阿摩里特人、迦南人、乌加里特人,约在公元前二千年后,有腓尼基人、犹太人、阿拉米人、莫阿比特人、亚奥迪人等。中支(现称闪米特南中支)约在公元前二千年至前一千年,其代表为利希亚尼特人、萨姆德人等,随后统一共称阿拉伯人,阿拉伯人是闪族人最年轻的一支,起源于阿拉伯半岛。七世纪随着伊斯兰教的兴起,开始了闪米特人的一次大迁移。现分布在埃及、苏丹、摩洛哥、阿尔及利亚、伊拉克、沙特、叙利亚、也门、突尼斯、黎巴嫩、约旦、利比亚、科威特等国,按方言、历史、文化传统和地域可分为47个民族。南支(现称闪米特南支)分布在阿拉伯半岛的南部,古代代表有马闪人、萨巴人、卡塔班人、哈德拉人等,南支部分曾于七世纪越过红海到达非洲之角,今埃塞俄比亚闪米特各族的祖先。马赫里人等就属这支。从这些记述看,“阿拉伯半岛,可能是闪族的摇篮,闪族在这个地方成长之后,迁移到肥沃的新月地区(即伊拉克、叙利亚、黎巴嫩、巴勒斯坦和约旦),后来就成为历史上的巴比伦人、亚述人、腓尼基人和希伯来人。说阿拉伯半岛是纯粹的闪族文化的发源地,这是持之有故,言之成理的”;“现在还有两种生存着的民族,可以代表闪族,一种是阿拉伯人,另一种是犹太人;在特殊的相貌和心理特征方面,阿拉伯人所保存的闪族特征,比犹太人要丰富得多”。据此可知创建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希伯来人(即犹太民族的人),首传伊斯兰教的古来氏人(即阿拉伯民族的人),都是闪米特人的后裔。
(二)闪米特人与宗教
西方三大宗教——犹太教、基督教(Christianity系包括所有信奉基督的教派,最重要的有四种:天主教Roman Catholicism、新教Protestant churchs、东正教Easten Orthodoxy)、基督教马龙派与伊斯兰教都源出闪族。
伊斯兰教的古兰经与基督教的旧约圣经都是以闪族语系的语言写成的。旧约中代表神的一个字和伊斯兰文中的Allah(“安拉”,就是“神”的意思)同样都源自闪语。谈到基督教时,情况就变得比较复杂了。基督教虽然也是源自闪族文化,但新约则是以希腊文撰写,同时,基督教的教义神学成形时,曾受到希腊与拉丁文化的影响,因此当然也就受到希腊哲学的影响。
印欧民族乃是多神论者,但闪族一开始就相信宇宙间只有一个上帝,这就是所谓的“一神论”。犹太教、基督教与伊斯兰教都是一神论的宗教。闪族文化另外一个共同的特色是相信历史乃是呈直线式发展,他们认为历史是一条不断延伸的线。神在鸿蒙大初时创造了世界,历史从此展开,但终于有一天它会结束,而这一天就是所谓的“最后审判日”,届时神将会对所有生者与死者进行审判。历史扮演的角色乃是这西方三大宗教中一个很重要的特色。他们相信,上帝会干预历史发展的方向,他们甚至认为历史存在的目的,是为了让上帝可以完成他在这世界的旨意。就像他曾经带领亚伯拉罕到“应许之地”一般,他将带领人类通过历史,迈向“最后审判日”。当这一天来临时,世界上所有的邪恶都将被摧毁。 由于强调上帝在历史过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闪族人数千年来一直非常注重历史的纪录。这些历史文献后来成为圣经的核心。
对印欧人而言,最重要的感官乃是视觉。闪族文化中最重要的感官则是听觉,因此犹太人的圣经一开始就是“听哪!以色列”。在旧约圣经中我们也能读到人们如何“听到”上帝的话语,而犹太先知通常也以“耶和华(上帝)说”这几个字开始他们的布道。同样的,基督教也强调信徒应“听从”上帝的话语。无论基督教、犹太教或伊斯兰教,同样都有大声朗诵经文的习惯。
(三)闪米特人的历史
1.闪米特人征服两河流域
闪米特人的历史十分久远,约公元前3000年初,闪米特人的的一支:阿卡德人迁徙到两河流域北部,他们在萨尔贡一世的带领下征服了两河流域的苏美尔人,建立阿卡德王国。公元前2191年,闪米特人的另一支—库提人进攻阿卡德王国。随着这场美索不达米亚的混战,苏美尔人重新征服了两河流域,这期间苏美尔人留下了人类历史上最早的一部法典《乌尔纳木法典》,公元前2007年,爱兰人征服两河流域。从此苏美尔人退出历史舞台。
苏美尔人消失后,闪米特人的一支—阿摩利人开始建立巴比伦,他们在汉谟拉比的领导下经过征战,统一了两河流域,留下了著名的《汉谟拉比法典》。
公元前550年,波斯帝国建立,随后征服了巴比伦帝国。
2.闪米特人与巴勒斯坦
公元前1250年左右,希伯来人在摩西的带领下逃离埃及,在西奈半岛上停留了大概一代人的时间,随后进入巴勒斯坦,征服了当地闪米特人的一支—迦南人。前1000年,大卫建立统一的以色列犹太王国,约前935年分裂为以色列王国和犹太王国。前721年以色列王国被亚述帝国灭亡。前586年犹太王国又被迦勒底王国所灭。公元前63年起,两者均并入罗马。公元1-2世纪,罗马帝国统治期间,绝大部分被赶出住地,流散到世界各地。
公元610年,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创建了伊斯兰教,随后闪米特人在阿拉伯人的光环下进入了历史上最辉煌的时期。
在阿拉伯半岛统一战争后,阿拉伯人巨大的战斗潜力彻底激发出来,几十年时间,一个西起摩洛哥,东到中亚,北至土耳其西班牙,南到苏丹,也门的阿拉伯帝国建立。
巴勒斯坦随后迎来了阿拉伯人长达千余年的统治,这时的巴勒斯坦经济,文化开始快速发展,阿拉伯人开始重建耶路撒冷。
3.十字军东征
可是,阿拉伯帝国由于过于庞大,很快瓦解了,可是一些分散的阿拉伯国家仍然存在,这时伊斯兰化的土耳其人也来到了巴勒斯坦一代。公元1095年11月,欧洲的基督徒发动了十字军东征,总共竟有8次之多(另说9次)。阿拉伯人和土耳其人为了保护家园浴血奋战,打退了所有的十字军东征。公元1291年,卡拉温的继承者卡利尔攻占圣•让•阿克,叙利亚的十字军王国灭亡。这标志着十字军东征的彻底失败。阿拉伯人为了保卫巴勒斯坦,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使得阿拉伯人统一的梦想破灭,巴勒斯坦迎来了土耳其的统治,可是巴勒斯坦的居民仍然是阿拉伯人,也就是说阿拉伯人从来没有离开过巴勒斯坦。
4.闪米特近代史
近代的闪米特是悲惨的,闪米特的子孙之一犹太人在欧洲饱受基督徒的欺凌,虽然在阿拉伯帝国居住的犹太人可以得到保护,可是毕竟人数太少了。犹太人大多从事着发放高利贷这类的“贱业”,地位地下。阿拉伯人则不是在阿拉伯半岛游牧,就是外出经商。随着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垄断东西方的商道,欧洲开始了新航路的开辟,从而带动了文艺复兴,欧洲开始发展,阿拉伯人的商业竞争力开始下降,从而造就了曾经强悍的阿拉伯民族的没落。
二战时期,德国开始实行法西斯专政,开始对犹太人迫害。这次战争唤醒了犹太人的民族意识,他们开始考虑建立国家,他们开始并非打算在巴勒斯坦建国,乌干达,南美洲和中国东北都是选择地点,可是他们考虑利弊后,决定建国于巴勒斯坦。美国等西方列强,处于自身的利益考虑,支持以色列建国于巴勒斯坦,并无偿提供军事援助。从此,中东再无宁日,闪米特内部开始自相残杀。犹太人的建国和驱逐可以看作为几千年来怨恨的释放,虽然可以理解,但犹太人表现出来的过分强硬和蛮横却为本来可以更好解决的问题留下了祸根。
(四)闪米特人的贡献
阿拉伯人、犹太人及叙利亚人都是闪米特人。今天生活在西亚北非的大部份居民,不过就是阿拉伯化的古代闪米特人的后裔。
1.犹太人的贡献
犹太人的贡献在于:近代史上涌现了一大批的在科学,艺术方面的有用之才,诺贝尔奖的获得者中犹太人的比例也不小。
2.阿拉伯人的贡献
阿拉伯人的贡献在于:创建伊斯兰教,增强了被同化地区的联系,加强东西方的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印度的数字以及西方的哲学都经过阿拉伯人的口进行传播。在世界文明史上,阿拉伯人功不可没。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六、阿卡德人
(一) 阿卡德人概述
1. 阿卡德简介
阿卡德(Akkad)是一个城市国家,统治区域位于北美索不达米亚(今伊拉克),位于亚述西南和苏美尔以南,存在于巴比伦的前期。巴比伦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阿卡德人又为闪米特人中的一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阿卡德的名称来源于阿卡德语,阿卡德语由古巴比伦时期使用的苏美尔语和闪族语发展而来。巴比伦由阿卡德和苏美尔的结合而成。约前2371年,伟大的征服者,阿卡德人首领萨尔贡(Sargon)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阿卡德王国,定都阿卡德,即后来的巴比伦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早期王朝时代结束,苏美尔-阿卡德(Sumer-Akkad)时代开始。约前2191年古提人(Guti)灭阿卡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古提姆(Gutium)政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苏美尔-阿卡德时代结束。
2.阿卡德起源
阿卡德城位于两河流南部偏北方,是商道的集中点,地理位置优越。创建阿卡德王朝的萨尔贡一世出身卑微。据传他是一名闪米特弃婴,“母卑,父不知所在”,按现有的证据推算萨尔贡可能是个非婚生子。他出生后被人放置在1个芦苇编织成的篮子,丢弃在底格里斯河岸边,被一个园丁收养。他继承了他养父的世业,也成了一名园丁,并且成为基什第四王朝国王乌尔扎巴巴拉的御用园丁,并兼作厨师。当基什被强悍的温玛国王卢伽尔扎吉西所败之后,萨尔贡利用一次武装起义夺取了政权,创立了显赫一时的阿卡德王国。
3.阿卡德建立
萨尔贡登基后,建立起1支庞大精悍的常备军,这支由5400名精壮士兵组成了军队直接归他指挥,这些士兵每天都在他面前用膳。以这支训练有素的军队为核心,萨尔贡发动了34场对外的战争。当时,在两河流域能与萨尔贡抗衡的只有温玛王卢伽尔扎吉西。双方为两河流域的统治问题曾多次会谈,但双方都不肯让步,最终诉诸于武力。萨尔贡依靠他的王牌军,不仅打败了卢伽尔扎吉西,并击败了援助卢伽尔扎吉西的50个苏美尔恩西(王)所组成的联军。生不逢时的卢伽尔扎吉西被他用拴狗的绳子拖到恩利尔神庙门口烧死祭神,其妻也被萨尔贡收为侍妾。接着他挥军南下,征乌尔、讨乌鲁克、攻拉格什,苏美尔各城尽遭其蹂躏,剑锋直逼波斯湾。至此,萨尔贡统一了巴比伦尼亚。约前2371年,伟大的征服者,阿卡德人首领萨尔贡(Sargon)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阿卡德王国,定都阿卡德,即后来的巴比伦城。南北统一后,萨尔贡继续对外扩张。他北征苏巴尔图,东胜埃兰,西侵叙利亚和巴勒斯坦。引进的阿卡德以是两河流域南部首次出现的统一大国。“萨尔贡”一词在阿卡德语中意为“真正的王”。
在苏美尔各地都归入阿卡德的版图之后,萨尔贡建立起了中央集权的君主制度,即“天下只有一张嘴”,各地皆听命于中央。。他以10日行程范围作为1个行政区和行省,派王族子弟为总督。并吸收一些原苏美尔贵族和代表人物参政、议政,以缓和与占领区之间的矛盾。萨尔贡的园丁出身和苏美尔城邦的自然条件,使萨尔贡十分注意维护水利灌溉系统,他兴修了许多水渠。同时以十进制单位统一了全国的度量衡,以促进国内贸易的发展。值得一提的是,他们的对外贸易竟到达印度河流域。如同亚述帝国一样,阿卡德靠武力征服建立的王国,统治基础并不稳固。文献说,在萨尔贡晚年,“全国各地都起来反对他,并把他围困于阿卡德城”。这次起义虽被镇压下去,但他的继任者里木什即位之初,苏美尔又多次爆发大规模起义。里木什虽平息了这些起但也大耗原气。王位传至第四代纳腊姆辛时,阿卡德势力再度扩张。纳腊姆辛继萨尔贡后再次西征叙利亚,并抵达地中海沿岸,北达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山脉,东至扎格罗斯山。纳腊姆辛不但自称“天下四方之王”,而且还自称“神圣的纳腊姆辛,阿卡德强大的神”。此时的阿卡德已到达极盛时期。
4.阿卡德衰亡
纳拉姆辛死后,阿卡德迅速转衰。王位在三年内竟四易其主。到末代之王沙尔卡里沙瑞时,阿卡德王朝的内忧外患更为激烈,终于约前2191年古提人(Guti)灭阿卡德。
(二)阿卡德王国(Akkad Kingdom;约公元前2371~约前2230)
1.阿卡德的历史定位
美索不达米亚文明(也称两河文明)大致以今天的巴格达城为界,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以古亚述城为中心,称为西里西亚,或简称亚述;南部以巴比伦城为中心,称为巴比伦尼亚,意思为“巴比伦的国土”。巴比伦尼亚又分为两个地区,南部靠近波斯湾口的地区为苏美尔,苏美尔以北地区为阿卡德,两地居民分别被称为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阿卡德人又为闪米特人中的一支。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最初就是由苏美尔人创造出来的。阿卡德的名称来源于阿卡德语,阿卡德语由古巴比伦时期使用的苏美尔语和闪族语发展而来。巴比伦由阿卡德和苏美尔的结合而成。
2.阿卡德王国简史
地理位置:阿卡德王国是古代西亚两河流域南部塞姆语系的阿卡德人奴隶制国家。统治区域位于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今伊拉克),位于亚述东南。
王国建立:阿卡德人属于闪米特人的一支,非苏美尔人。大概于公元前2500前后进入两河流域。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众多城邦。阿卡德人进入两河流域时,苏美尔城邦文明已经进入尾声,各城邦之间斗争异常激烈。约在公元前2371年阿卡德王萨尔贡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定都阿卡德(即后来的巴比伦城),苏美尔城邦时代宣告结束。
王国兴盛:萨尔贡在位期间(约公元前2371~约前2316),创建常备军(约有5400人),对外进行扩张。萨尔贡先后出征34次,击败卢伽尔扎吉西。接着萨尔贡挥兵南下,降服乌尔,攻取乌鲁克,征伐拉格什,“洗剑于波斯湾”。昔日的苏美尔城市几乎尽遭摧毁,苏美尔旧贵族的势力受到沉重打击。在东方,萨尔贡远征埃兰,略取苏撒等城市。在北方,萨尔贡不仅征服了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还曾进兵到小亚细亚的陶鲁斯山区以及沿黎巴嫩山脉的地中海东岸地带。萨尔贡自称“天下四方之王”。萨尔贡虽然征服了广大地区,但他直接统治的地方大概只限于两河流域南部。两河流域北部的苏巴尔图,东边的埃兰等只是其属国,仍保持半独立的状态。黎巴嫩山脉一带则仅是征服所及的边远地区。
在西方一度征服幼发拉底河中游的马里(Mari)(注:此处的马里并非马里共和国,而是叙利亚城市)和叙利亚古国埃布拉,打开通往地中海沿岸的商路。其子里姆什和玛尼什吐苏共在位24年。玛尼什吐苏(Manishtushu)继位后对波斯湾沿海国家进行战争,发展了同梅露哈(古代印度)、马干(阿曼沿海地区)及狄尔蒙(巴林及波斯湾西部沿海)的海运贸易。玛尼什吐苏之子纳拉姆辛(Naram-sin)在位26年,自称为“天下四方之王”。他进行大规模征战:在西方重克埃布拉,在北方的铁尔布拉克修建宫殿,在南方波斯湾上重征马干,著名的纳拉姆辛战胜碑还记录了他对东北山区卢卢比人所进行的战争。纳拉姆辛在位36年。其子沙尔卡利沙利(Sharkalisharri)被宫廷政变推翻。
王国衰落与灭亡:阿卡德王国后期,中央集权已经趋于崩溃。约公元前2191年,蛮族库提人(Guti)入侵、摧毁了阿卡德王国;阿卡德王国的历史是苏美尔历史的一部分,这一时期被称做苏美尔-阿卡德时代(Sumer-Akkad)。
3.阿卡德王国历任统治者
萨尔贡(Sargon,约公元前2371~约前2316):阿卡德帝国的开创者,在位56年;
里姆什(Rimush,前):萨尔贡的幼子,在位9年;
玛尼什吐苏(Manishtushu,前年:萨尔贡之子,里姆什长兄,在位15年;纳拉姆辛(Naram-sin,前年:玛尼什吐苏之子,在位56年;沙尔卡利沙利(Sharkalisharri,前年):纳拉姆辛之子,在位25年。
4.阿卡德王国的成就
阿卡德王国时期,桔槔汲水工具首次出现在圆筒印章的雕刻中,表明灌溉技术的进步。萨尔贡宫廷中供养的5400名士兵标志国家常备军可能已出现。统一王国的建立给美索不达米亚的经济文化带来新的发展,但阿卡德人在文化上落后于苏美尔人,在不少方面吸收了苏美尔人的文化。
5.历史年表
前 2371 年:阿卡德人统一两河流域南部,建立阿卡德王国(~前 2230 年 ),阿卡德王国的创建者是萨尔贡一世(前 2371 ~ 前 2316 年)
前 2315 年:阿卡德王国里木什即位(~前 2307 年)。在其统治初年,苏美尔各地不断爆发起义。里木什镇压了各地的起义,并出兵埃兰,直至波斯湾。
前 2306 年:阿卡德王国发生政变,里木什被杀,其兄玛尼什吐苏即位(~ 前 2292 年)。玛尼什吐苏执政后向伊朗西南部扩张,击溃了12个城市的同盟军。
前 2291 年:阿卡德王国纳拉姆辛即位(~前 2255 年)。此时是王国的极盛时期。纳拉姆辛先后镇压了乌鲁克,温玛等地的起义,并将期势力扩展到叙利亚,阿拉伯等地。
前 2254 年:阿卡德王国沙尔卡利沙利即位(~前2230年)。此时王国日渐衰落,前 2230 年被两河东部的古提(库提)人所灭。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三)苏美尔和阿卡德(约公元前3000-前2230年)
据有关资料介绍,苏芙尔文明这一命名确是恰如其份的,因为开发并定居于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下游冲积盆地、这一人类集体力量创立文明的成功范例,是由苏美尔人这一个民族的人民独立完成的。他们有着共同的语言、宗教和文化。尽管如此,一开始在政治上,苏美尔人的集体力量就未从这个统治着由他们自己争得的整个冲积盆地的统一国家之中得到体现。拓荒任务是由许多互相分散的苏美尔人社区完成的,这些社区在政治上彼此独立,各自从不同的方位向荒原进攻。我们可以从苏美尔世界的政治结构上推断出这一点。苏美尔文书中最早的可识读的文件告诉我们,这种结构确实存在过。在苏美尔文明史的黎明时期,苏美尔是由许多地区性主权城邦国家拼合而成的。苏美尔世界的文化统一体并不等于政治统一体。
在苏美尔文明史的头五六个世纪(约公元前3100-前2500年),各城邦国家相安无事地共存着,彼此之间似乎没有冲突。无疑,开发冲积盆地是个渐进的过程。在很长的时间里,由各城邦国家奠基者开垦出的水浇地和利用水涝保持肥力的低平草地只是一块块绿洲,各城市的领地被一片片仍未开发的处女沼泽相隔绝。从总面积上看,这些处女地比绿洲面积的总和要大得多。在苏美尔文明史的这个最初阶段,由各社区支配的,围绕在各社区田野四周的处女地显得广袤无垠。因此,每个社区尚能在不与其它社区竞争的情况下,在各自的范围内管理水利,尽管与此同时,其它社区也在各自地域内进行着相同的工作。
当地区性城邦国家的可耕地扩张,最终消灭了将它们隔绝的沼泽地,相互因此而成为唇齿相依的邻邦时,政治上的关键时期到来了。在苏美尔,这一人类以技术力量战胜大自然的成果时,却向人类提出了人际关系中的政治问题。苏美尔人并不象埃及人遇到同样的社会问题时那样,迅速地以大一统这种激进的权宜之计去回答社会提出的挑战。在苏美尔,当过去彼此孤立的政治拼板上的小单位开始相互接触时,它们并不象埃及那样,立即粘合成单一的、统一的王国。这些城邦国家在相互为邻之后,依然保持着本地区的独立和主权。
在这个阶段,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冲积盆地的生产率相当高,以至于其一部分产品可以作为苏美尔城邦国家统治集团成员奢华的生活资料,甚至包括其死后的花费。城邦国家乌尔第一王朝时期王室墓地的出土文物表明,君主拥有可以随他任意支配的技术工匠,他们为他的后妃制作精美的首饰,君主下葬时不仅要带上他的牛拉御辇,而且还要让大群男女佣人在他死后继续服侍他。在君主葬礼达到高潮时,这些佣人要么被处死,要么以自杀方式自愿殉葬。在苏美尔文明史的最初阶段,我们在乌尔发现的这种极端的阶级分化现象,似乎也是当时整个苏美尔世界赖以存在的典型的社会条件。
大约开始于公元前第三千纪中叶的苏美尔历史的下一个阶段,突出的特点已不再是统治集团在各自城邦国家中尽力保持自己的特权地位,而是各城邦国家之间的相互冲突。在莱加什国王安纳吐姆庆祝他战胜邻国乌玛的浮雕中表现出,到这一时期,苏美尔城邦国家间的战争已经是组织严密、残酷无情、你死我活的了。安纳吐姆的部队不仅装备着昂贵的头盔(或许已是金属制作的)、充足的盾牌,还为作战而训练成方阵。在安纳吐姆的雕刻家的作品中,他们肩并肩,一行接一行,前排盾牌墙上方显露出后排的矛尖。战败的敌方士兵的尸体匍匐在胜利的士兵及其首领的脚下。这一时期,苏美尔城邦的国王在墓葬中已不需要殉葬人了,他们在彼此之间的战争——这个大得多的范围内得到了人类牺牲的贡俸。战争的牺牲品都是好战社区中年轻人的精华。
在安纳吐姆时代,莱加什和乌玛斗争的焦点是争夺位于两国边界上的运河。胜利者得到的报偿将是享有运河两岸良田出产的产品,而双方争夺的运河对这些良田的排灌则是丰产的关键。为这条给人以活力的运河进行的战争中,安纳吐姆自称是胜利者。不过,我们可以推断出,即使这个胜利是真实的,也必定付出了高昂的代价。无论如何,莱加什国内岌岌可危的社会力量均衡显然终于被打破了。苏美尔农民对统治集团享有特权所采取的宽容态度是有条件的,那就是无特权的大多数人继续相信享有特权的少数人正在有效地为社会服务,而这一服务对整个社区的福利是必不可少的。当莱加什国王乌鲁卡吉那(约公元前2378-前2371年在位)已能够向祭司的权威提出挑战时,这一信念肯定已受到了动摇。
如果乌鲁卡吉那真的是在进行一场社会革命的话,他的革命却未能获得成功。他被国王卢伽尔扎吉西推翻了。卢伽尔扎吉西此前已在两个城邦国家中建立了统治,这两个国家是乌玛和乌鲁克。乌鲁卡吉那不仅把莱加什并入他的统治之下,他还吞并了所有苏美尔城邦国家。随后,他把帝国扩张到了苏美尔的边界之外,使他的疆土“从大海到大海”,即从波斯湾口到达了北叙利亚的地中海沿岸。
卢伽尔扎吉西(约公元前2371-前2347年在位)用武力征服了他的王国。不过,他的帝国主义战争比起苏美尔人之间进行的连年不断的城邦战争来,毕竟要好一些。的确,用武力实现政治统一是治疗这场社会动乱的唯一良方。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的下游盆地,自然水系与人工开凿的水系浑然一体,形成完整的水网。只要这个水网不掌握在一个强有力的权威手中,而他又有能力规划分配生活资料——水,那么,对水系的管理既不会行之有效,也不会平安无事。它不可避兔地总是构成各地方主权国家之间宣战的理由,因为这些国家为了争夺对水网的最大控制权,必然要相互竞争和战斗。卢伽尔扎吉西从政治上统一苏美尔并向西北拓展了边界的功绩就在于,他第一次使统一管理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流域水系成为可能,并使苏美尔的统治者拥有了阿马努斯山的木材资源,或许还占有了更远地方的铜矿资源。
但是,卢伽尔扎吉西建立帝国的成果并未由他本人或任何苏美尔族帝王享用。由卢伽尔扎吉西统一起来的帝国被一个讲闪米特语的阿卡德官员萨尔贡攫取了,他似乎发迹于对基什的统治。以后,萨尔贡离开了基什,在阿加德建立了自己的城邦,该城城址至今未能查明。显然它是在后来的巴比伦城附近某个地方。这个城址选择得最恰当不过,因为一旦雄踞(它的确如此)冲积盆地西北端,它的占有者便可控制直到两河河口的整个冲积盆地的水网,而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的河床在这里相距最近。
在有文字可考的历史上,萨尔贡占领卢伽尔扎吉西的帝国时,也许已不是操闪米特语的民族第一次在这里出现了。比布鲁斯在开始与法者埃及进行商业、文化往来时,其居民也许已是操闪米特语的居民了,这是早于萨尔贡时代六七百年的事。不过,占有苏芙尔和阿卡德的萨尔贡帝国是操闪米特语的统治者第一次拥有霸业。萨尔贡的阿卡德及其帝国首都阿加德横亘在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之间,从苏美尔溯河而上,帝国的疆界在西北方向一直扩张到冲积盆地的起如点。萨尔贡是否在这个战略要冲建立了操闪米特语民族的定居点,阿卡德人是否在更早些时候就已渗入到底格里斯-幼发拉底两河盆地这一地区,至今仍是个谜。不过,我们可以认为,阿卡德人以及已知的最早踞有巴勒斯坦、叙利亚的讲闪米特语的民族——迦南人均来自阿拉伯。因为此后,正是从这一地区涌出了一浪接一浪的闪米特人移民大潮,其中有阿莫里特人、希伯来-阿拉米-迦勒底人和阿拉伯人的几次移民浪潮。这一次次的浪潮席卷过阿拉伯平原的北海岸,一直涌入丰腴的新月形地区。
闪米特语族中的各种语言密切相关,闪米特语本身又与北非的语言群体——古埃及语(现在以科普特语为代表)、东北非的库什语支中的诸种语言(贝贾语、达纳基动语、加拉语和索马里语)以及西北非的柏柏尔方言——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由于大平原的传导性能颇佳,闪米特语族的各种语言比其它任何语言传播得更广。当然,印欧语系和突厥语系除外。阿拉伯人在民族大迁徙中带来的阿拉伯语是闪米特语族中距今时间最近的一支。今天,从扎格罗斯山脉脚下和波斯湾东岸到大西洋岸边的北非海岸,整个西南亚、北非都在讲这种语言。在前黎巴嫩山脉和乌尔米耶湖西岸的一些地区仍在使用古叙利亚语,它是阿拉米语的近代形式,而希伯来语又在巴勒斯坦重新流行起来。
萨尔贡在阿加德的统治时期大约从公元前2371年持续到公元前2316年,他建立的王朝则一直维持到大约公元前2230年。苏美尔-阿卡德历史上的这个由萨尔贡从卢伽尔扎吉西手中夺来并交给其子孙的帝国并非孤立存在的,还有一个与它相似的国家,那就是法老埃及历史上的古王国。不过,与苏美尔-阿卡德帝国相比,古王国有两个优势,它建立于法老埃及文明史的最初阶段,也就是它的繁荣阶段,而且,它的创立者也不是外国人。古王国的发祥地孪生城市内肯-内科布正位于埃及南部边界之内,它的统治者成为埃及南部边陲的守护人。也许正是在扮演这个角色的过程中,他们学会了作战的本领,后来,在为统一埃及和世界而进行的内战中,他们最终显示出了这种本领。与此相反,阿卡德及其首都阿加德都处于苏美尔的西北边界之外。处于半野蛮状态的阿卡德人是外来干涉者,萨尔贡及其后人,如同其前任卢伽尔扎吉西一样,都是赳赳武夫,而法老埃及的统一王国一经建立,便给埃及带来了近1000年的持续和平。
据说,萨尔贡本人曾率一文远征队进入过小亚细亚东部地区,因为那里的一个商贾定居点向他请求援助,这些受到土著人虐待的商人也许是阿卡德人。不过,萨尔贡这个声名卓著的功绩也许只是个传说,其时间或许早于阿卡德商人实际定居的时代。现已出土的文书证明,从公元前12世纪到9世纪,他们才在卡内什城郊定居下来。不过,萨尔贡王朝的纳里姆辛远征扎格罗斯高原的历史真实性则不容置疑。纳里姆辛砂石碑上的浮雕证实了这一点。它与安纳吐姆的浮雕和那尔迈调色板一样,都是塑造出残酷战争场面的视觉文件。
纳里姆辛的远征虽然取得了残酷的、显而易见的胜利,但是,从结果上判断,也许它仍然属于一次进攻型的防御作战。如果他真的处于守势,那么,他所保卫的就不仅仅是阿卡德,还有苏美尔和苏美尔文明。苏美尔文明已经征服了它的征服者的心。他们几乎将它全盘接受下来,包括它的文字,乃至它的宗教。大多数阿卡德神就是苏美尔神,只不过被上了一层薄薄的外衣——它们都有闪米特文的名字。阿卡德语也用苏美尔文书写了出来,虽然对于闪米特语族的语言来说,这种表达方式过于笨拙,因为一个闪米特词的词根不是一连串音节,而是三个一组的辅音字母。
在阿卡德人接受苏美尔文明之际,苏美尔文明已经形成了两个鲜明的特征。其一是对宗教的虔诚,其二是经商能力。在苏美尔-阿卡德视觉艺术品中占绝大多数的拜神者小像生动地表现出了这种虔诚。做祷告的人谦卑地双手合十,在现代人看来,紧张而又凝神的目光传达出了祷告词的热烈。苏美尔-阿卡德人经商能力的纪念碑则是成千上万块泥板文书,上面记录着各种类型的商业往来。诸神是最大的财产所有者,管理寺庙的人也许是首创大规模系统经商方法的先驱。不过,在苏美尔经济中,私营部分与公营部分平分秋色。苏美尔人在经商时与在祈祷时一样,都是全神贯注的。在这两个活动领域里,阿卡德人竭尽全力模仿苏美尔人,并掌握了其真谛。
大约在公元前2230年,萨尔贡王朝被来自东北高原的蛮族古蒂人所推翻。大约公元前2230年到大约2120年期间,苏美尔和阿卡德都处于古蒂人的统治之下。在古蒂人统治时期,操闪米特语的阿莫里特人从西南方渗入阿卡德,并最终建立了巴比伦。受到阿卡德人和苏美尔人共同仇恨的古蒂人最终被消灭了,或者被驱逐了,而闯入阿卡德地区的阿莫里特人却留在这里生活下去了。他们将在未来苏美尔-阿卡德历史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最具影响力军事论坛-超级大本营军事论坛欢迎你!超然物外,有容乃大。
七、亚摩利人
亚摩利人(Amorite),闪米特人中的一支。约前1894年,亚摩利人首领苏姆阿布姆(Sumuabum)在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巴比伦王国(Babylon),史称古巴比伦(Old Babylon)。古巴比伦(Ancient Babylon)文明位于今天的伊拉克一带,古巴比伦与中国、古埃及、古印度一并称为“四大文明古国”。
(一)古巴比伦一词的释义
巴比伦意即“神之门”。古巴比伦狭义上指古巴比伦王国,广义上指古巴比伦文明。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上分古巴比伦王国和新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奴隶制城邦,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以巴比伦城为中心。公元前十九世纪中,由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古巴比伦王国。新巴比伦王国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灭掉统治两河流域的亚述帝国,建立新巴比伦王国。
(二)古巴比伦文明简介
古巴比伦文明是两河流域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两河流域文明还包括苏美尔文明、阿卡德文明、亚述等重要组成部分。古巴比伦是人们已知的历史最悠久的古代东方国家之一。
1.古巴比伦王国
巴比伦最初不过是幼发拉底河边的一个不知名的小城市。在公元前2200年左右,来自叙利亚草原的闪族人的一支——阿摩利人攻占这座小城,建立了国家。骁勇善战,争强尚武的阿摩利人以此为中心,南征北讨,四处征战,最终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巴比伦王国,历史上称之为“古巴比伦王国”。阿摩利人也因此被称为巴比伦人。巴比伦人继承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的文明成果,并发扬光大,把美索不达米亚文明发展到了顶峰。人们喜欢用“巴比伦”三个字来概括古代两河流域文明,足以表明巴比伦文明所创造的辉煌业绩和对世人所具有的魅力。为维护奴隶主的利益,汉谟拉比制定了一部法典,史称汉谟拉比法典。它是世界上现存的古代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
2.新巴比伦王国(迦勒底王国)
公元前1000年代初,闪米特人的另一支迦勒底人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公元前 630年,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萨趁当时统治两河流域的新亚述内乱之机,逐渐取得对巴比伦的控制。公元前 626年自立为巴比伦王。后与米底结成联盟,在公元前 612年攻陷尼尼微,灭亚述帝国。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
(三)古巴比伦之前的两河流域
1.苏美尔早期王朝(苏美尔城邦时代)
两河流域文明最早的创造者是前4000年左右来自东部山区的苏美尔人。前3000年,苏美尔人就在两河流域建立了众多城邦。从考古发现已经得到的史料来看,从公元前2900年开始,苏美尔城邦进入一个“诸国争霸”的时代。比较大的城市有埃利都、基什、拉格什、乌鲁克、乌尔和尼普尔。
2.阿卡德王国时期
闪米特人的一支——阿卡德人,大概于公元前2500前后进入两河流域。阿卡德人进入两河流域时,苏美尔城邦文明已经进入尾声,各城邦之间斗争异常激烈。阿卡德王萨尔贡统一了苏美尔地区,建立了君主制的集权国家,苏美尔城邦时代宣告结束。苏美尔-阿卡德(Sumer-Akkad)时代开始。 约前2191年库提(Guti)人灭阿卡德,统治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建立库提姆(Gutium)政权。美索不达米亚南部之苏美尔-阿卡德时代结束。
3.苏美尔复兴时期与乌尔第三王朝
阿卡德王国后期,中央集权已经趋于崩溃,蛮族库提人入侵、摧毁了阿卡德王国,但库提人的统治并不稳固,使得各苏美尔城邦得以短暂复兴。其中乌鲁克城邦的国王乌图赫加尔(Utu-hengal)赶走了库提人。乌图赫加尔让乌尔纳姆镇守乌尔城。但是,乌尔纳姆(Ur-Nammu)在约前2113年在乌尔建都,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建立了乌尔第三王朝(公元前2111年~公元前2003年),在位期间称霸美索不达米亚南部诸城邦,乌尔纳姆开始自称“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约前2006年,埃兰、古提(库提)人、阿摩利人和苏巴里(Subari)人联合击灭乌尔。
4.古巴比伦王国的兴盛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
(四)古巴比伦文明简史
1.古巴比伦王国
古巴比伦王国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奴隶制城邦,大致在当今的伊拉克共和国版图内,以巴比伦城为中心。
公元前十九世纪中,阿摩利人灭掉苏美尔人的乌尔第三王朝,建立了以巴比伦城为首都的巴比伦王国。公元前1792年,第六代国王汉穆拉比(Hammurabi)(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即位,征服了苏美尔人和阿卡德人,统一了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建立一个强大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成为西亚古代奴隶制国家的典型。史称古巴比伦王国(约公元前1894~前1595年)。所颁《汉穆拉比法典》是古代西亚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法典。这是世界上第一部较为完备的成文法典,但不是最早的,最早的叫《乌尔纳木法典》。经济文化高度发展,特别是数学和天文学。汉穆拉比死后,帝国就瓦解了。王国先后受到赫梯人、加喜特人的入侵,直到公元前729年终于被亚述帝国吞并。
2.新巴比伦王国(迦勒底王国)
新巴比伦王国由迦勒底人建立,迦勒底人是闪米特人的一支,他们于公元前1000年代初来到两河流域南部定居,亚述帝国征服古巴比伦王国并统治了两河流域南部,迦勒底人曾多次起义反抗亚述的统治。
公元前626 年,亚述人派迦勒底人领袖那波帕拉沙尔率军驻守巴比伦,他到巴比伦后,却发动反对亚述统治的起义,建立新巴比伦王国,并与伊朗高原的米底(也称米堤亚)王国联合,共同对抗亚述。公元前612年,亚述帝国灭亡,遗产被新巴比伦王国及米底王国瓜分,其中新巴比伦王国分取了亚述帝国的西半壁河山,即两河流域南部、叙利亚、巴勒斯坦及腓尼基,重建新巴比伦王国(公元前626~前538年),也叫迦勒底王国。
公元前六世纪后半期,在尼布甲尼撒二世统治时国势达到鼎峰,国势强盛。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多次发动对外战争,进行扩张。公元前604年,尼布甲尼撒二世即位,叙利亚立时归顺新巴比伦王国,但腓尼基及巴勒斯坦地区态度不明,而埃及一向觊觎此区,拉拢推罗、西顿等腓尼基地区与埃及结盟。对此,尼布甲尼撒二世继续与米底王国结盟,又娶米底公主阿米蒂斯为后,以巩固自己后方。公元前597年,出兵巴勒斯坦,攻占耶路撒冷,扶植犹太人齐德启亚为傀儡统治犹太人。
公元前590年,埃及法老普萨姆提克出兵巴勒斯坦,推罗国王投靠埃及,西顿被占领,犹太人齐德启亚及巴勒斯坦、外约旦等地纷纷倒向埃及。同时,米底王国与新巴比伦王国的关系紧张起来,为此新巴比伦王国筑起一条新长城防范米底人。然而,米底因要对抗乌拉尔图及西徐亚人,无力再与新巴比伦王国对抗,致使尼布甲尼撒二世可于公元前587年第二次挥军巴勒斯坦。他围困犹太人的圣城耶路撒冷,齐德启亚突围失败,落入新巴比伦王国军队之手,被挖去双眼后送往巴比伦尼亚。公元前586年,耶路撒冷被围十八个月后城陷,犹太王国灭亡,居民被俘往巴比伦尼亚,史称“巴比伦之囚”。
尼布甲尼撒二世又围攻腓尼基的推罗,不果。公元前574年,双方议和,推罗国王伊托巴尔三世承认尼布甲尼撒二世为尊者,保持了推罗的自治地位,其它附近的小王国都纷纷向尼布甲尼撒二世称臣、公元前569年,埃及发生王位之争,尼布甲尼撒二世曾趁此在公元前567年入侵埃及,结果不详,但迫使埃及放弃侵略巴勒斯坦的野心。
尼布甲尼撒二世死后不久,国内阶级矛盾及民族矛盾加剧,最后一个国王那波尼达统治时,国王及马尔杜克神庙之间的矛盾加剧,并试图另立新神,那波尼达离开首都,以其子伯沙撒摄政。公元前539年,波斯人崛起,居鲁士二世率军入侵新巴比伦王国时,祭司竟打开大门放波斯军队入城,伯沙撒被杀,那波尼达被俘,新巴比伦王国不战而亡。
(五)古巴比伦文明成就
1.巴比伦城与建筑成就
古巴比伦城垣雄伟、宫殿壮丽,充分显示了古代两河流域的建筑水平。尼布甲尼撒二世对巴比伦城进行入大模模建设,使巴比伦城成为当时世上最繁华的城市,也是中东最重要的工商业城市。巴比伦城以两道围墙围绕.外墙以外,还有一道注满了水的壕沟及一道土堤,城内的主干道中央以白色及玫瑰色石板铺成,另城有八个城门,其中的北门就是著名的伊丝达尔门,表面用青色琉璃砖装饰,砖上有许多公牛和神话中的怪物等浮雕。巴比伦城被建设得宏伟壮丽,直到100多年后,希腊历史学家,被称为“历史之父”的希罗多德来到巴比伦城时,仍称它为世界上最壮丽的城市。
幼发拉底河自北向南纵贯全城,城内的主要建筑埃萨吉纳大庙及所属的埃特梅兰基塔庙,高达91米,基座每边长91.4米,上有7层,每层都以不同色彩的釉砖砌成,塔顶有一座用釉砖建成、供奉玛克笃克神金像的神庙。据说,这就是《圣经》中耶和华变乱人们的语言,致使人们未能造成通天的巴别塔。城内古建筑精华之一的“女神门”,高12米、宽近20米,门墙镶嵌着形象生动的釉彩动物图案,还有被称为世界七大奇迹的“空中花园”,引人注目的人与狮子搏斗的石刻雕像。
被列为古代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巴比伦“空中花园”,亦称“悬苑”,它依偎在幼发拉底河畔,新巴比伦王国国王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前562年)曾以兴建宏伟的城市和宫殿建筑闻名于世,他在位时主持建造了这座名园。相传,他娶波斯国公主赛米拉米斯为妃。公主日夜思念花木繁茂的故土,郁郁寡欢。国王为取悦爱妃,即下令在都城巴比伦兴建了高达25米的花园。此园采用立体叠园手法,在高高的平台上,分层重叠,层层遍植奇花异草,并埋设了灌溉用的水源和水管,花园由镶嵌着许多彩色狮子的高墙环绕。王妃见后大悦。因从远处望去,此园如悬空中,故又称“空中花园”。
为了发展旅游业,1978年,伊拉克政府制定与实施了一项修建巴比伦遗址的计划,在遗址上仿建了部分城墙和建筑,在城内修建了博物馆,陈列出土的巴比伦文物,其中,犹以一块高逾2米的黑色闪绿岩石碑的复制品最为珍贵,石碑的上半部是镌刻太阳神将权标授予汉穆拉比情景的精致浮雕,下半部则为用楔形文字记载的《汉穆拉比法典》全文。这部由古巴比伦国王汉穆拉比(约公元前1792~前1750年)领导制定的世界第一部法典的石碑原件现保存在法国的卢浮宫博物馆。此外,伊拉克政府还在巴比伦遗址和巴格达市内仿古重建了宁马克神庙和空中花园,修葺一新古城的淡蓝色城墙高数丈,重现了这座古城昔日的风韵。
2.著名的空中花园
古巴比伦空中花园位于幼发拉底河的东岸,距伊拉克的首都巴格达南约50公里。古巴比伦王国在著名的国王汉谟拉比(公元前)的统治下曾经繁荣一时。但是直到新巴比伦王朝,美索不达米亚文明才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人们相信传说中的空中花园是由尼布甲尼撒二世(公元前604年~562年)建造的。据传,尼布甲尼撒为了取悦于其在米底亚长大并对山景怀有深厚感情的王后或者是妃子而建造了空中花园。
虽然对花园最详尽的记述是出自Berossus 和 Diodorus Siculus等希腊历史学家笔下, 但巴比伦的历史记录却对此事只字未提。尽管在尼布甲尼撒时期存留下的各种书写板上发现了对他的宫殿、巴比伦城以及巴比伦的城墙的种种描述,但这些书写板上却没有一处提到过空中花园。甚至那些对空中花园进行过详细描述的历史学家们也从没有亲眼目睹过它们。现代历史学家争论说:当亚力山大的士兵们到达了富饶的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并看到了巴比伦时,他们深为(眼前的美景)所震撼。当他们后来回到崎岖不平的家乡时,带回了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罗马士兵头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