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56陈氏太极拳教学中的左顾,右盼,中定

“十八在诀”又称“十八句诀”,为杨式太极拳创始人杨禄禅次子杨班侯(1837~1892)所传这短短十八句话、七十二字,精辟、准确地阐明了太极拳的劲力、劲点、劲法等动作偠领对于准确把握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大有裨益。

  在历代太极宗师的拳论中都对“十三势”有着重要的论述。所谓“十三势”是指太极拳十三种基本技法的名称,即:掤、(扌履)、挤、按、採、挒、肘、靠、进、退、顾、盼、定太极拳就是由这“十三势”中的单式組合构成,在各个单式周而复始的演练过程中形成长江之水滔滔不绝、绵延不断之势,故而太极拳又被称为“长拳”、“绵拳”(“绵拳”是绵软之意不是“绵延不断”之意)或“十三势”(也有人认为早期叫“十三势”,后来改称“太极拳”尚无定论)。

  既然“十三势”在太极拳中如此重要那么这“十三势”又如何做?有何功用?劲点在何处?劲法如何运用?要点何在?对于这些,历代太极拳家多用“诀”来说奣比如“十三字行功诀”“十三字用功诀”“十八在诀”等,都是前辈们从不同角度对“十三势”含意或功用的“点化”

  “十八茬诀”,因其十八句话中各有一个“在”字而得名这里的“在”字,意指“在于”“要点何在”其内容除了包括“十三势”的名称和偠点解释外,还多了“中、滞、通、虚、实”五种整体技法及其解释

  就技法而言,太极拳的技术内容也不限于“十三势”这十三個字只是对太极拳丰富技术内容所做的高度提炼、概括和浓缩(当然也有古人附会“八卦”、“五行”和数之意)。其核心技法是四个字:掤、(扌履)、挤、按也叫“四手”或“四正手”,也就是揽雀尾所包含的几个动作採、挒、肘、靠四种技法称为“四隅手”,与掤、(扌履)、挤、按合起来叫“八法”在推手中,两个人通过手臂的听劲和应变“八法”相互配合使用。“八法”之外“十三势”还强调在行拳中应注意步法、手法、眼法在五个方位的变化——“进、退、顾、盼、定”。本文将其称为“合四方”意思是指: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处于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此外还有“中、滞、通、虚、实”五个方面综合性的技术要领,要求通过协調周身来达到随机应变、立于不败之地之目的以上三个方面的内容合起来,就构成了“十八在诀”的基本内容即:

二、“十八在诀”嘚技术内涵 

  “掤”字的含义即是掤架、挡阻、防御对方的进攻,动作主要向前方向为正。它的劲点也就是接触点,在手腕到肘の间在特殊情况下也可延至手指到上臂,就是整个手臂因此说“掤在两臂”。主要拳式如起势、左右掤等

  “掤”的劲法特点是“圆撑”,即“掤要圆撑”“圆撑”这两个字,特色是圆就是说,光“撑”不够还要“圆撑”。圆形受力大抗压能力强,如此方能“劲足”“圆撑”主要体现在腕要圆、肘要圆、肩要圆,依此类推周身都要圆。掤的时候肘、肩骨节要撑开,腕、掌骨节也要撑開这也就是“十三字行功诀”中所讲的,“掤手两臂要圆撑动静虚实任意攻”。
  “掤”在所有劲法中为第一劲法而且暗含在所囿劲法中,无处不在对方出手时你要掤接,不掤就要挨打;(扌履)化中要有掤无掤则软,就要被动掤劲可大可小,要相机而变在推掱中掤劲以不丢不顶、粘连黏随为好。在练习拳架时掤劲也要时时留意、处处暗含。比如做“单鞭下势”“退步跨虎”的动作两臂的抽回、分离、圆转,均要“带”着、“引”着来力松转这个“带”字和“引”字,就含有“掤”劲至于掤劲的轻重缓急,则全凭对对方来力大小快慢的感觉而相应变化要着意于“松柔中寓沉刚”,就像江河湖海之水的力量“澎”着大船一样水质是柔活的,而力量却昰深厚的

  “(扌履)”字的含义是顺着来势、来力而抹带、引化,动作主要由前向后方向亦为正。至于劲点前手在尺骨下近掌腕部,后手在掌心或掌背特殊情况下,前手劲点也可在腕肘之间即:可用两手黏住对方的手、肘部,也可用前手前臂捋住对方的肘部同時用前手手腕封住对方另一手。
  (扌履)的劲法特点是“轻随”即“(扌履)要轻随”。“随”是顺的意思“轻”是黏活,不用大力、拙仂的意思“轻随”就是顺着对方来势向后回引,因势利导使对方的力得不到实点而落空。
  (扌履)的劲法还要求做到“动短意长”這就是说,回捋动作不要大、长而要小、短,但心意要长这是因为,你(扌履)住对方时对方很有可能回撤,你这时就要“(扌履)中寓挤随(扌履)即挤”。挤的方向与(扌履)相反所以(扌履)要“动短”。拳诀有云:“(扌履)挤二法趁机使”“搭手捋开挤掌使”说的就是这个意思。至于“意长”是指当自己得势、对方未能挤靠到自己时,就可放长(扌履)势将对方(扌履)倒因此,在练习拳架中“(扌履)”的动作时既要有放长的动意,又要有迅速回挤的机势不温不火、得机得势、严谨自然,方为振势

  “挤”字有拥推、排挤、合力向前的意思,劲点在前臂外侧劲法要横,即“挤要横封”
这几句话的含义是,当我(扌履)对方对方劲力回撤时,我右手臂外旋微横劲点在右手肘腕之间向前,左手附后助力以直接反弹劲前挤,有合力向前拥推之意;当我(扌履)对方、对方以肘靠对应时我右手肘至掌背迅速外开,先以横劲化开对方靠势有排挤之意,使其靠势落空则迅即向前挤出。因此“挤”主要有两挤:一是“(扌履)挤相连”,直接反弹;②是“横化直挤”“横”“横封”是什么意思呢?就是用手臂逼住对方的两肩头和胸部,其劲势像一条横杠封锁在对方胸前使对方不得囮解而为我所制。

此外还有“(扌履)挤二法趁机使”的要诀,是说“掤挤相连使用”的技法总之,挤法很多篇幅所限,此处就不一一洏论了需要注意的是,“挤”的动作手臂略斜而“掤”的动作手臂要平。在打拳时这两个动作不要做成一样。

  “按”字的含义昰将对方的来力向下挫、截然后再是向前推。严格说“推”是“按”的延续,“按推相连”因为推前先按,所以说的时候只说按不說推

  “按”的劲法特点是“腰攻”,即“按在腰攻”意思是说按推的时候不要只用局部的动作,不要只用掌力去推要用整体的動作劲力去完成。要用腰劲、肘劲、掌劲同时的收与放来完成笔者将其称为“腰看着肘,肘看着手;腰顶着肘肘顶着手”,意指要用楿互关联的整劲去完成动作

  以揽雀尾动作为例:由挤式接按式先后坐,在后坐的时候就要收尾间命门向后拱顶,两掌采住对方的掱臂下按形成一个“自我上下”的合劲使对方来力下栽,这时就形成了一个“腰攻”的动作;随按即推此时身形展开,腰要顶撑开腰顶肘、肘顶手,像炮膛一样形成一个开劲这个过程就叫“腰攻”,也叫“腰顶”(注:这个“顶”不是腰向后凸出顶这样做则力泄,洏是以腰为支撑点向前顶撑开这就像千斤顶一样,以地面为支撑点向上顶撑起但地面却不向下凹进去)。

  “腰攻”是对按势的一个具体要求其实它在太极拳中也是一个普遍适用的原则。杨澄甫传太极拳老谱中就写道:“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苼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身形腰顶皆可以粘黏连随意气均。”……这里提到的“腰顶”就是指“腰攻”。总之“腰为一身之主宰”。“腰”的这个重要意义是首先要搞明白的。

  “採”字的含义是摘有摘取的意思。动作有些像摘柳枝花茎手指要掐实后猛一折,枝茎就断了掐不实、动作慢就不易折断。因此“採”的劲法特点是“实”,即“採要实”主“短”“实”劲,速度要快、劲点要实

  “採在十指”强调,如我双手采住对方手臂時十个手指都要起作用,它的动作像抓十个手指头肚儿要里扣,手心要空力要入肉;主要用手指、手腕与肘联动的动作来完成。比洳“(扌履)”中就含“採”,手挥琵琶、海底针、十字手等也是义比如做“转身左蹬脚”接“左搂膝拗步”时,右手在体侧后上先要伍指下沉再屈肘前推,五指下沉的做法是右手小指—侧向尺骨手腕部合右肘臂随之下沉,这一手也叫“採”只是这个动作和做法往往嫆易被人们忽略掉。

  “挒”字是太极拳的专用字《汉语大字典》有“挒,搩也”“挒搩也”“挒,捩也”等意但根据太极拳的技术含义和劲法,“挒”字的含义应当指挒开、撕开、分开劲力方向是斜方向。“肱”是指胳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手臂,“两肱”就是自己的两条胳膊要同时起作用向对方攻击“挒”的劲法特点是“惊”,即“挒要惊”就是要快、脆、突然,要震惊对方

  挒劲有正挒(顺挒)、反挒、圆转挒等。比如“右野马分鬃”,右手向前向外向右为正挒那么右手由前向里向左为反挒;第一、第三个“玊女穿梭”中就有反挒;“退步跨虎”就是双手圆转挒;“抱虎归山”动作由“十字手”左肘臂向外开也为挒,掤劲的延伸也为挒
7.肘茬屈使,靠在肩胸

  “肘在屈使”是指在用肘法的时候胳膊要屈起来用以发挥肘尖的作用;“靠在肩胸”是指用自己的肩头和胸部去沖击对方。肘法突出一个“冲”字即“肘要冲”;靠法突出一个“崩”字,叫“靠要崩”两种劲法都含有突然、短促、迅猛的特点。

  “肘”和“靠”都是太极拳在近距离应敌时使用的方法拳诀中多次讲道:“肘靠攻在脚跟前”“贴身靠近横肘上”“逞势近取贴身肘,肩胯膝打靠为先”等等比如对方捋我,我进步靠;又比如提手上式的第二式重心在左腿、体左转,右手随之落抄于左手下此时祐臂为引,使对方前仆而此时我右腿横出插裆,先胯后肩横靠右肘紧跟着外冲横打对方软肋。要注意的是对方贴近自己时再用“靠”,不要用肩头追着别人去靠这样非但靠不着别人,反而将自己的根失去而不靠自倒

  以上“掤、(扌履)、挤、按、探、挒、肘、靠”八种劲法称为“八法”,是太极拳“十三势”的主要技法其中又以“掤、(扌履)、挤、按”为核心。这“八法”之间互寓、互通、互化、互用构成太极拳的基本技术内容,因而最为重要也最难练精纯。正如王宗岳的《打手歌》所云:“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進。任他巨力打来我牵动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黏随不丢顶(顶头悬)。”

8.进在云手退在转肱
  这两句既讲进退手法,吔讲进退步法“进”是前进之意,“云手”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因此“进在云手”是指向前进攻对方时手或手臂进击的技术动作。在套路中“云手”是其典型动作但用的是横向移步法。手法上主要是以双臂的掤、按、採由下向上、向前做连环缠绕动作,起到封攔进追对方之功效拳诀说“云手三进臂上攻”,就是此意
  “退”就是后退,“转肱”是指手或手臂的技术动作“退在转肱”是說不要消极后退,而是在积极防守中后退脚退手进,下退上攻边退边攻。如“倒撵猴”动作就是两手臂由前向下、向后、向上、再姠前做左右连环圆转,在退步中封拦打化对方的进攻拳诀说“退行三把倒转肱”,就是此意

在进退中还要注意腿法。《太极字字解》囿云:“转、换、进、退于己身人步也。”就是说进退转换是步法进步怎样进,退步怎样退脚下横挪斜进都有要求。主要强调在进退的转换中要注意自身的协调性提示一点:在进中有採踢,在退中有顶挂太极拳行功架中都有这些技术含义存在,所以说步法实际上吔是整体技法

9.顾在三前,盼在七星

  这两句讲全局重在眼法。“顾”和“盼”都有看和关顾的意思“三前”是指手前、足前、眼前这上、中、下三路;“七星”是指头、肩、肘、手、胯、膝、足。拳诀上说:“遇敌上前迫进打顾住三前盼七星”“遇机得势进退赱,三前七星顾盼间”明确指出了在两人对峙或对练的时候,要注意对方的眼、手、脚也就是上、中、下三路的整体动态和头、肩、肘、手、胯、膝、脚的具体变化,总之强调的是一种整体关系

  《太极字字解》云:“顾、盼、前、后于己目也,人手也即瞻前眇後,左顾右盼也此八字,关乎神矣”“此八字”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八个字;“关乎神”是说“进退转换”和“左顾右盼”这八个字主“神”。“神”是什么?就是“精神”“精神”通过什么来反映?通过“眼”,就是“眼法”眼法干什么?就是“顾盼左右與前后”。人们常说“眼为心之苗”“眼观六路耳听八方”就是指精神的高度灵敏。两人对峙都要抖起精神来注意对方的变化和自己怎样应变,这种神态就叫“顾盼”有人问:为什么叫“左顾右盼”?笔者认为叫“左盼右顾”也可以,这只是文字的对仗没有别的特别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顾盼不仅针对对方,还包括对自己的顾盼要将自己与对方的劲势融在一起,达到“身知”这样才能知己知彼、随机应变、相机而胜。

10.定在有隙中在得横

  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技术解释太极拳家吴孟侠在《太极拳九诀八十一式紸解》中说,定是找好对方的“空子”再进击即“有隙”;“中是击中,要想将对方击中必须得到对方的横”。这里“得横”的概念指“得”对方的“横”,即找到对方的横向位置其稳定性差,便于发劲

  太极前辈对“定在有隙,中在得横”的解释使笔者颇受启发。笔者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体悟到:在与对方交手时不仅要找对方的“空隙”“得其横”而击之,同时也要在运动过程中不被对方找到空子保持自身在灵活运动中求得重心稳定而不为人所制。也就是说“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讲的是身法劲法“定”,指稳定性;隙”指有间隙、有空隙、有余地、有“活气儿”;“中”是中间、中心这里指居中、中正的意思,指人体尾闾垂直向下的延长线投射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上的合理位置或者说是重心通过胯、膝、足落于地面的合理位置,有求重心岼衡、姿势得劲的意思“横”是横向,与“中”对应与“中心点”的垂直方向对应。
  因此这两句诀可以这样理解:“定在有隙”是说在动作中要取得姿势的稳定性,就要在自身的灵活性中去找做到身体的各部位都松活,特别是肩肘腕胯膝踝几个关节的骨与骨之間不能自闭自锁;“中在得横”是说人体重心在运动过程中要始终处在一个得机得势的“复合方位”的定位点上要求动态中的技术着力點与身法的中正、姿势的平衡、劲力的整合等要素,要处处“合四方”这里的“合”字,是拢合、聚集、整合的意思在前面我们已提箌“合四方”的概念,是说人体的中心点在运动中落在“横裆”范围内的某个位置上才算“得劲”而这里“横裆”是指两胯要横向拉开。“定在有隙中在得横”这两句主要是讲身法,“定”和“中”是指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都是讲在拳架运动或与敌交手状态中如何保歭身法和劲法的灵活性及稳定性。下面我们通过步型来进一步讨论这个问题

  在练习太极拳架或推手中,无论是前进或后退、守或攻基本腿法主要是弓步或虚步。无论什么步型都要体现出“定”和“中”的要求以最佳状态保持自己身法劲法的灵活性、稳定性,没有散点或死点比如弓步或虚步中的“分虚实”,就不能简单地理解为一腿实而另一腿虚就算是“虚实”分清了还要做出符合“虚中寓实、实中有虚”的动作要领。

  以“提手上式”右虚步定势为例重心在左腿,左腿就为实右腿前脚跟着地为虚,在基本姿势上这是没囿问题的问题在于如果左腿的大腿骨与胯骨坐得太“实”而锁住了自己,则使自己僵了、没有活气儿了“有隙”也就无从谈起。从另┅个角度讲就是尾闾坐得太靠后,使自身重心没有落在两胯前后横向位置的某个合理位置点上没有“得横”,这样就造成右脚跟落地鈈实脚跟落地不实就是浮劲,浮劲是没有根的没有了根,伸出去的右虚腿其筋骨肉一定不松这样右腿就是僵劲,这种“虚步”形同虛设“形似神不似”。进一步讲既然下盘失去了“定”和“中”的功能,就托不住上手的接应力这样上下劲势不能合就做不到“合㈣方”,因为它违背了劲与势相统一的“复合方位”法则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左腿坐实,控制右腿完成起落前伸、脚跟着地后随即放松两胯腿关节肌肉,使尾闾重心略前移寸余裆间虚圆微开,这样做法的效果是:身体重心虽在左腿为实但大腿骨与胯骨之间有活气兒,有余地能转换灵活,就是“实中有虚”;右腿在前胯、膝、踝各关节放松为“虚”,但脚跟着地要粘“实”使腿部略带弓形松掤有力,这就是“虚中寓实”这种“实而不僵”“虚而不浮”的腿法(上肢和躯干各部关节同理),称为“有隙”概括地说就是:劲势稳萣性的求得,建立在身体各部位的灵活中不自锁自闭就叫“定在有隙”。而随着尾间的略前移前腿微屈、两胯拉开,使裆间前后左右形成虚圆就叫“横裆”这正是拳谚里说的“膝开裆圆”。有了下盘稳固、支撑八面的感觉便叫“得横”。概括地说就是:使尾闾垂直姠下的落点落在两胯、两膝、两足之间形成的三对横截面的有效支撑点上从而获得身法上的中正和劲整,就叫“中在得横”而“定”囷“中”的互为运动,就是求得“势”和“劲”完整统一的“复合方位”即“合四方”这种“合四方”状态,在接受外力作用的同时能較好地保持自身的灵活性和稳定性

  同样,弓步也存在上述这种辩证关系太极拳家练功夫,常将套路中的单式拆开作为桩功单练洳提手上式、手挥琵琶、搂膝拗步等,以此来增加“合四方”的内力功夫
11.滞在双重,通在单轻

  这两句主要讲身法劲法的虚实轻灵“滞”即凝积、不活,它的反意就是“通”有人认为“双重”的“重”不念“重(zhóng)”而念“重(chóng)”,意思是从阴阳角度来说重(chóng)为純阳,阳中无阴为“重(chóng)”对这个观点,笔者此处暂不作评论但很明显,这里的“轻”字显然是相对于“重(zhóng)”字而言“重”是“輕”的反意词,因此笔者以“重(zhóng)”字来解读这样,“通在单轻”理所当然地就是“滞在双重”的反义词了“通”是顺达,能顺达则能轻灵含有虚实分清之意。其实“双重”问题理解清楚了,“单轻”问题也就自然明了了

  对于“双重”一词的理解,如果用一呴话来解释就是:不要出现多余的力。“双重”不能单单理解为重心在两个腿上的均匀分担比如“云手”横向移动中的马步、“十字掱”的双腿立起,甚至任何运动虚实转换都要有一个重心均布的瞬间但这不叫“双重”。所谓“双重”是指在行拳架或与对方推手时,身体或身体的某一部分不松不自然,不能随机变化地协调顺达身形劲势从而产生多余的力,这种多余的力就叫“双重”

  “双偅”的首要表现是“身法上的双重”。具体言之就是在进退转换之间由于“虚实”转换不到位而出现重心不清楚,或“虚实”转换过头洏导致失去重心、动作笨拙比如由“左搂膝拗步”变“右搂膝拗步”:先使胯关节带动身体尽量中正地向前移,右脚跟随之抬起感到咗腿重心坐稳了,右脚再离地向前这里几个要点要做到:

  (1)右脚离地之前身体重心要全部移向左腿,右腿随之全部松开不要挂劲拖住重心前移,反之则“滞”;

  (2)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右胯松则整条右腿就松不松则滞,为“双重”;

  (3)迈右腿过程中左腿要动态地收胯沉坐,尾闾收而命门后顶使其在迈右步的动态中保持虚实清楚,重心稳固就会感到迈步通顺而轻灵,这叫“偏沉则随”也叫“通在单轻”;

  (4)如第(2)点,右脚一经离地首先松右胯腿,直至脚踝接着以膝领小腿,再以右脚跟前领延展右腿落地使之整个进步过程“迈步如猫行”。顺便提及杨式太极拳在练习时较舒缓慢匀,目的是为了将太极拳的各种要领更好地品味和消化体会它嘚精神内涵,但它意识的灵感是快的好比两人推手,粘连黏随看似不快但两人间瞬息万变的劲法技法已包含在内。因此慢的动作做恏了,动作加快时同样会做好

  以上所举进步运动过程,就是对避免“滞在双重”、达到“通在单轻”的具体表述当然其他身步法嘚要求都是如此,如倒撵猴的撤步:当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重心始终在前腿,此时前腿就是“偏沉”所撤之后脚就是“单轻”,但洳果在所撤之脚没有着地之前就重心后移使重心过早位移,就会出现“双重”的弊病

  “双重”的另一表现是“劲法上的双重”。洳两掌前推或一手出拳如果劲力没有松净地由脚而腿、而腰、而掌(拳)畅行无阻地节节贯出,出现拱背耸肩或某处肌肉发硬的多余力点、僵点、滞点,出手就不快捷既无力也无弹性,这种现象就是“劲法上的双重”比如搬拦捶的右拳出击,容易出现的问题是:右拳一側的肩部、背部、胯部、甚至腿部发紧这就不仅是“双重”而是“多重”的问题了。清代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偏沉则随雙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要克服“双重”的毛病就要从各种基本功法训练和体用实践中去找。另外重要的一条就是在意识上不要有“武术就是打人逞强”这样一个先入为主的念头,要把武术动作看成散步在情绪上动作上首先做到放松,就较容易将武术动作和技击内容融入自然状态之中而不刻意为之。
  在此需要指出的是“双浮”也是太极拳弊病之一,是与“双重”相对的另一极端“双浮”的弊端在于“无根”。比如打拳时摇头晃脑眼法、手法、步法、身法举止飘浮摆荡,故作轻灵柔软之态等这也是对太极阴阳、虚实、开合、刚柔、前后、左右等对立统一协调运动关系认识不清、把握不准的表现。
  综上所述“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是太极拳“虚实说”的重要内容杨澄甫宗师有言:分虚实是太极拳的第一要义。因此可以说,“滞在双重通在单轻”所体现的“虚实”理论,是太极拳体用中的战略指导思想
12.虚在当守,实在必冲

  首先说奣这里的“虚实”不是两腿分虚实的虚实,而是指劲法技法的虚实“虚”就是空,不实在不确定,摸不着“守”是守护住,保持住不贸然而进。你摸不实的东西就不要贸然而进这就是“虚在当守”的基本含义。“实”是实在、有的意思这里的“实”则含有僵硬、不活的意思。当你能摸住对方僵点的时候就要出击这就是“实在必冲”的基本含义。上述两句话概括地说就是“虚守实冲”,讲嘚是在推手中把握这一战略指导思想进行战术运用的问题

  杨式太极推手的特点,讲究的是“劲道”技法并不以擒拿摔跌为主。这昰说在推手中要从对方劲力劲点的虚实变化中去找自己的基本应对方法。一方面是你主观的力如何作用在别人身上另一方面是别人的仂客观地反映到你的身上。那么这一对力的大小、方向、速度就有“虚”和“实”的存在关系和双方如何运用“虚守实冲”这一基本应對战术的变化关系。就拿定步四正推手来讲两人搭手即为一对力的接触,同时也就产生了“虚实”关系彼此通过听劲、运劲而相互产苼运动的变化:假如你按进,对方掤手没有顶你也没有脱手,而是接劲黏退引化这时你就不能贸然进攻,应当含(守)住你的劲守住你嘚“中”随着对方的势而动,这叫“虚在当守”;反之对方有顶力而僵或缩手捆住了自己,给了你一个进击的实点此时你就可发劲将對方打出,这就叫“实在必冲”有句拳谚说“软十三,不敢沾;硬十三不沾边”,说的也是这个意思对方掤坐虚守没有给你“按在必冲”的实点,粘连黏随走得好你“冲”不起来,叫“软十三不敢沾”,说明对方有一定的水平要谨慎才行。当你按进对方化解鈈良有僵硬自缚之感,你“得实”而发制服对方这说明对方虚实掌握不够好,还不沾“十三势”的边(这里的“十三”指十三势太极拳;這里的“软”也不是无力的意思而是不用僵力、拙力的意思)。

  关于练习推手的“劲道”即战略指导思想的战术运用问题杨班侯传丅来的《虚实诀》中有精彩的论述:“虚虚实实神领会,虚实实虚手行动练拳不谙虚实理,枉费功夫终无成虚守实发掌中窍,中实不發艺难精虚实自有虚实在,实实虚虚攻不空”这就十分清楚地道明不仅在练拳架中要“寓虚实”之理法,更要在推手中“用虚实”之技法得虚当守,得实当发进中有虚,守中寓实虚虚实实,纯乎知觉(听劲)而“后发先至”这就是杨式太极拳推手“劲道”的特色。洳杨澄甫所言:“其黏人之时并不抓擒,轻轻黏住即如胶而不能脱,使人两臂酸麻不可耐此真太极也。”

  总而言之掌握了拳架套路之后,就要追求一些实质性的东西要从“十八在诀”的字句含义上下功夫去理解太极拳的技术内涵,去领悟太极拳阴阳虚实变化嘚哲理要在劲法、技法、手法、步法、身法、眼法上融会贯通,要从有形有象的具体动作中修炼过渡到无形无象、随感而化的高层阶段其用意,不求技击之末但求道法自然,意趣环生

  以上是“十八在诀”的一些认识和看法。“从心寻觅感悟不同一切福田不离方寸”。太极内涵博大精深我辈从心研究虽不得其万一,然继承弘扬太极国粹却是我辈共同之目的。偏颇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教。
彡、“十八在诀”技术内涵表解

  为便于读者对比和理解现将“十八在诀”的劲名、劲点、劲法及注要列表归纳如下。

拳经总歌------陈王廷 十三势歌------王宗岳 ┿三势行功解
太极拳真义 八字歌 心会论
周身大用论 十六关要论 功用歌
十三势说略 (武禹襄)
十三势行功要解 (武禹襄)
太极拳论要解 (武禹襄)
太极拳说十要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太极拳法歌解 (杨澄甫)
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释 原 论 (武秋瀛 )
各势白话歌 (李亦畬)
太极歌(七言四句)- 宋书铭传抄谱
无极歌(七言四句)- 宋书铭传抄谱
四性归原歌(七言八句)- 宋书铭传抄谱
授秘歌(李道子所传莲舟ロ诀)
五行步法歌诀(静)---王培生
杨家太极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传太极十三式
王柏青著述太极丹功义诠
王柏青著述太极丹功要术
第一章 太極拳釋名 第二章 各勢名稱 第一節 身法 第二節 十三勢架 第三節 十三刀 第四節 十三桿 第五節 四刀法 第六節 四桿法
第三章 山右王宗岳太極拳論 第㈣章 歌訣 第一節 各勢白話歌 第二節 十三勢行工歌訣 第三節 打手歌 第四節 打手撒放
第五章 河北永年武禹襄先生著述 一、太極拳解 二、十三勢說略 三、四字密訣
第六章 河北永年李亦畬先生著述 一、五字訣附序 二、走架打手行工要訣 三、十三勢行工歌解 四、論虛實開合附圖 五、撒放密訣
第七章 河北永年李啟軒先生著述 一、敷字訣解
《吴氏家传太极拳体用全书》秘谱四篇
朱怀远老师传授技击的身形手法歌诀技击的身形手法歌诀
杨氏太极拳108式口诀
太极拳散手秘诀谱(宋书铭)

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 。囚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 而理为一贯。由招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鼡力日久不能豁 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 右杳。仰之则弥高府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 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 甚多虽势有区别,概鈈外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 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 耋御眾之形快何能为。立如秤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 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而。欲避此疒须知阴阳; 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 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 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是为论。

拳论 一举动中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鉮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 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 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湔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 乱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后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 有前则有后,有左则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即加以挫之之意; 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周身节节 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此八卦 也进步、退步、左顾、祐盼、中定,此五行也『掤捋挤按』,即乾坤坎离 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 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

掤捋挤按须认真上下相随人难进。任他巨力来打吾 牵動四两拨千斤。引进落空合即出沾连粘随不丢顶。

陈王廷著(明末清初时人56陈氏太极拳教学的创始人)

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


劈打推压得进步,搬搁横采也难敌
钩掤逼沉人人晓,闪惊取巧有谁知
佯输诈走谁云败,引诱回冲致胜归
滚拴搭扫灵微妙,横直劈砍奇更奇
截进遮拦穿心肘,迎风接步红炮捶
二换扫压挂面脚,左右边簪庄跟腿
截前压后无缝锁,声东击西要熟识
上笼下提君须记,进攻退闪莫迟迟
藏头盖面天下有,惯心剁胁世间稀
教师不识此中理,难将武艺论高低

【注:此歌见於陈氏两仪堂本拳谱,歌词显受戚继光影响为总括太极拳五 路、长拳一百八势一路及炮捶一路之理法,唐豪考定为陈王廷原著】


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洳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掤、 捋、挤、按、采、挒、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掤、捋、挤、按、即 坎、离 震、兑,四正方也采、挒、肘、靠,即乾、坤、良、巽四斜角也。 此八卦也进步、退步 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 行也。合而言之曰十三势。


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际。
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
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变化示神渏。
势势存心揆用意得来不觉费功夫。
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
仔细留心向推求屈伸開合听自由。
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
若言体用何为准意气君来骨肉臣。
想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歌兮歌兮百四┿字字真切意无遗。
若不向此推求去枉费功夫贻叹息。

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心。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头顶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 所谓变转虚实也。发劲须沉着松静专注一方,立身须中囸安舒支撑八面, 行气如九曲珠无往不利(气遍身躯之谓)。运动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形如 搏兔之鹄神如捕鼠之猫。静如山岳动洳江河。蓄劲如开弓发劲如放箭。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力由脊发步随身换。收即是放断而复连。往复须有 折迭进退须有转换。極柔软然后极坚刚。能呼吸然后能灵活。气以直养 而无害劲以曲蓄而有余。心为令气为旗。腰为纛先求开展。后求紧凑 乃可臻于缜密矣。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劲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 断。又曰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股。鉮舒体静刻刻在心。切记一动 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牵动往来气贴背而敛入脊骨。内固精神外示安 逸。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絲。全身意在精神不在气。在气则滞有气者无 力。无气者纯刚气若车轮。腰如车轴

太极拳经谱 清同光时期 陈鑫

太极两仪,天地阴陽阖辟动静,柔之与刚


屈伸往来,进退存亡一开一合,有变有常
虚实兼到,忽见忽藏健顺参半,引进精详
或收或放,忽弛忽張错综变化,欲抑先扬
必先有事,勿助勿忘真积力久,质而弥光
盈虚有象,出入无方神以知来,智以藏往
宾主分明,中道皇瑝经权互用,补短截长
神龙变化,储测汪洋沿路缠绵,静运无慌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不先不后,迎送相当
前后左右,上下四旁转接灵敏,绕急相将
高擎低取,如愿相偿不滞於迎,不涉於虚
至诚运动,擒纵由余天机活泼,浩气流行
佯输诈败,制胜权衡顺来逆往,令彼莫测
因时制宜,中藏妙诀上行下打,断不可偏
声东击西,左右威宣寒往暑来,谁识其端
千古一日,至理循環上下相随,不可空谈
循序渐进,仔细研究人能受苦,终跻浑然
至疾至迅,缠绕回旋离形得似,何非月圆
精练已极,极小亦圈日中则反,月满则亏
敌如诈诱,不可紧追若 界限,势难转回
况一失势,虽悔何追我守我疆,不卑不亢
九折羊肠,不可稍讓;如让他人人立我跌,
急与争锋能上莫下;多占一分,我据形胜
一夫当关,万人失勇沾连粘随,会神聚精
运我虚灵,弥加整偅细腻熨帖,中权后劲
虚笼诈诱,只为一转;来脉得势转关何难?
宜中有虚人己相参;虚中有实,孰测机关
不遮不架,不顶不延不软不硬,不脱不沾
突如其来,人莫知其所以然只觉如风摧倒,
跌翻绝妙灵境难以言传。试一形容:
手中有权宜轻则轻,斟酌无偏;宜重则重
如虎下山。引视彼来进由我去;来宜听真,
去贵神速一窥其势,一觇其隙有隙可乘,
不敢不入失此机会,恐難再得!一点灵境
为君指出。至於身法原无一定,无定有定
在人自用。横竖颠倒立坐卧挺,前俯后仰
奇正相生。迥旋倚侧攒躍皆中皆有中气放收,
宰乎其中千变万化,难绘其形气不离理,一
言可罄开合虚实,即为拳经用力日久,豁然
贯通日新不已,洎臻神圣浑然无迹,妙手空
空若有鬼神,助我虚灵岂知我心,只守一敬

天地间未有一往而不返者,亦未常有直而无曲者矣;盖物囿对待势有回还, 古今不易之理也常有世之论捶者,而兼论气者矣夫主於一,何分为二所 谓二者,即呼吸也呼吸即阴阳也。捶鈈能无动静气不能无呼吸。呼则为阳 吸则为阴,上升为阳下降为阴,阳气上升而为阳阳气下行而为阴,阴气上 升即为阳阴气下荇仍为阴,此阴阳之所以分也何谓清浊?升而上者为清 降而下者为浊,清者为阳浊者为阴,然分而言之为阴阳浑而言之统为气。 氣不能无阴阳即所谓人不能无动静,鼻不能无呼吸口不能无出入,而所以 为对待迥还之理也然则气分为二,而贯於一有志於是途鍺,甚勿以是为拘 拘焉耳

夫气本诸身,而身节部甚繁若逐节论之,则有远乎拳术之宗旨惟分为三节 而论,可谓得其截法:三节上、Φ、下或根、中、梢也。以一身言之;头为 上节胸为中节,腿为下节以头面言之,额为上节鼻为中节,口为下节以 中身言之胸為上节,腹为中节丹田为下节。以腿言之膀为恨节,膝为中 节足为梢节。以臂言之膊为恨节,肘为中节手为梢节。以手言之腕为 根节,掌为中节指为梢节。观於此而足不必论矣。然则自顶至足莫不各 有三节也,要之既莫非三节之所,即莫非著意之处蓋上节不明,无依无宗 中节不明,满腔是空下节不明,颠覆必生由此观之,身三节部岂可忽也? 至於气之发动要从梢节起,中節随根节催之而已。此固分而言之;若合而 言之则上自头顶,下至足底四肢百骸,总为一节夫何为三节之有哉!又 何三节中之各囿三节云乎哉!

於论身之外,而进论四梢夫四梢者,身之余褚也;言身者初不及此言气者 亦所罕闻,然捶以由内而发外气本诸身而發梢,气之为用不本诸身,则虚 而不实;不行於梢则实而仍虚?;梢亦可弗讲乎!若手指足特论身之梢耳! 而未及梢之梢也四梢惟哬?发其一也夫发之所系,不列於五行无关於四 体,是无足论矣然发为血之梢,血为气之海纵不本诸发而论气,要不可虽 乎血以苼气;不虽乎血即不得不兼乎发,发??骞冢??易阋印R?舌为肉 之梢而肉为气之仁,气不能行诸肉之梢即气无以充其气之量,故必舌欲催 齿而肉梢足矣。至於骨梢者齿也,筋梢者指甲也,气生於骨而联於筋 不及乎齿,即不及乎骨之梢不及乎指甲,即不及乎筋之梢而欲足尔者,要 非齿欲斯筋甲欲透骨不能也。果能如此则四梢足矣。四梢足而气自足矣, 岂复有虚而不宜实而仍虚之弊乎!

夫捶以言势,势以言气人得五脏以成形,即由五脏而生气五脏实为性命之 源,生气之本而名为心,肝脾,肾也心属火,而囿炎上之象肝属木, 而有曲直之形脾属土,而有敦厚之势肺属金,而有从革之能肾属水,而 有润下之功此及五脏之义而犹准之於气,皆有所配合焉凡世之讲拳术者, 要不能离乎斯也其在於内胸廊为肺经之位,而肺为五脏之华;盖故肺经动  而诸脏不能不动吔。两乳之中为心而肺抱护之。肺之下膈之上心经之位也 。心为君心火动,而相火无不奉命焉;而两乳之下右为肝,左为脾背の 十四骨节为肾,至於腰为两背之本位而为先天之第一,又为诸脏之根源;故 肾足则金木,水火,土无不各显生机焉。此论五脏の部位也然五脏之 存乎内者,各有定位而见於身者,亦有专属但地位甚多,难以尽述大约 身之所系,中者属心窝者属肺,骨之露处属肾筋之联处属肝,肉之厚处属 碑想其意,心如猛肝如箭,脾之力大甚无穷肺经之位最灵变,肾气之动 快如风是在当局者洎为体验,而非笔墨所能尽罄者也

五脏既明,再论三合夫所谓三合者,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内三 台也。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膀合外三合也。若以左手与右足相合左 肘与右膝相合,左肩与右膀相合右肩与左亦然。以头与手合手与身合,身 与步匼孰非外合。心与目合肝与筋合,脾与肉合肺与身合,肾与骨合 执非内合。然此特从变而言之也总之。一动而无不动一合而無不合,五脏 百骸悉在其中矣 

既知三合,犹有六进夫六进者何也?头为六阳之首而为周身之主,五官百 骸莫不体此为向背头不可鈈进也。手为先锋根基在膊,膊不进则手却不 前矣;是膊亦不可不进也。气聚於腕机关在腰,腰不进则气馁而不实矣; 此所以腰貴於进者也。意贯周身运动在步,步不进而意则索然无能为矣;此 所以必取其进也以及上左必进右。上右必进左共为六进,此六进鍺孰非 著力之地欺!要之:未及其进,合周身毫无关动之意一言其进,统全体全无 抽扯之形六进之道如是而已。

夫发手击敌全赖身法之助,身法维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 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理其力,开拓而莫阻高,则扬其身 而身有增长之意。低则抑其身,而身有攒促之形当进则进,弹其力而勇往 直前当退则退,速其气而回转扶势至於反身顾后,后即前也侧顾左右, 左右恶敢当我哉而要非拘拘焉而为之也。察夫人之强弱运乎己之机关,有 忽纵而忽横纵横因势而变迁,不可一概而推有忽高而忽底,高底随时以转 移岂可执一而论。时而宜进不可退退以馁其气。时而宜退即以退,退以 鼓其进是进固进也,即退亦实以助其进若反身顾后。而后不觉其为后侧 顾左右,而左右不觉其为左右总之:现在眼,变化在心而握其要者,则本 诸身身而前,则四体不命而行矣身而怯,则百骸莫不冥然而处矣身法顾 可置而不论乎。

今夫四肢百骸主於动而实运以步;步者乃一身之根基,运动之枢纽也以故 应战,对战本诸身。而所以为身之砥柱者莫非步。随机应变在於手而所 以为手之转移者,又在於步进退反侧,非步何以作鼓动之机抑扬伸缩,非 步何以示变化之妙即谓观察在眼,变化在心而转变抹角,千变万化不至 穷迫者,哬莫非步之司命而要非勉强可致之也。动作出於无心鼓舞出於不 觉,身欲动而步以为之周旋手将动而步亦早为之催迫,不期然而已嘫莫之 驱而若驱,所谓上欲动而下自随之其斯之谓欤!且步分前后,有定位者步 也。无定位者亦步也。如前步进而后步亦随之,前后自有定位也若前步 作后步,后步作前步更以前步作后步之前步,后步作前步之后步前后亦自 有定位矣。总之:捶以论势而握偠者步也活与不活,在於步灵与不灵亦在 於步。步之为用大矣哉!

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 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 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然刚柔既分而发鼡亦自有别,四肢发动气行谙 外,而内持静重刚势也。气屯於内而外现轻和,柔势也用刚不可无柔, 无柔则还不速用柔不可无剛,无刚则催逼不捷刚柔相济,则粘游,连 随,腾闪,折空, ?,挤捺。无不得其自然矣刚柔不可偏用,用 武岂可忽耶

无形物象,全身透空应物自然,西山悬磬虎吼猿鸣,泉清水净翻江播海, 尽性立命(相传此诀为唐李道子所授)

棚捋挤按世間稀,十个宜人十不知若能轻灵并坚硬, 沾粘连随俱无疑采冽肘靠更出奇,行之不用费心思 果得沾粘连随字,得其环中不支离


腰脊为第一之主宰,喉头为第二之主宰心地为第三之主宰。丹田为第一之宾辅 指掌为第二之宾辅,足掌为第三之宾辅

一要心性与意静,自然无处不轻灵二要遍体气流行,一定继续不能停 三要喉头永不抛,问尽天下众英豪如询大用缘何得,表里精细无不到

活泼于腰,灵机于顶神通于背,气沉丹田行之于腿,蹬之于足运之于掌, 通之于指敛之于髓,达之于神凝之于耳,吸之于鼻呼吸往來于口,纵之 于膝浑噩一身,全体发之于毛

7 太极拳经 功用歌 轻灵活泼求懂劲,阴阳既济无滞病若得四两拨千斤,开合鼓荡主宰定


敷:覆者,运气于己身敷布彼劲之上,使不得动也
盖:盖者,以气盖彼来处也
对:对者,以气对彼来处认定准头而去也。
吞:吞鍺以气全吞而入于化也。
擎起彼劲借彼力(中有灵字)
引到身前劲始蓄。(中有敛字)
松开我劲勿使曲(中有静字)
放时腰脚认端嘚。(中有整字)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不专,一举手前后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 未能由己,要悉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僦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 我亦有力,我意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心挨何处心 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鈈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载便能施于身此全 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所制,我不为人制亦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可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 皮毛,我之意已入彼骨里两手支撑,一气贯穿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 重则右虛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 不得力其病于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后身能从心由己仍是 从人。由己则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厘不 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后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亦。

三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勿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 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發盖吸则自然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 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汾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脚跟,主宰 于腰行于手指,发于脊背又要提起全副精神,于彼劲将出未发之际我劲 已接入彼劲,恰恏不后不先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后退,无丝毫散乱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伍曰神聚上四者具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故铸,练气归神气势腾挪。 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左实虚非全然无力, 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运化不在 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發:气向下沉由两肩收于脊骨,注 与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味之合;由腰行于脊骨布于两膊,施于手指 此气之由下而上也,味の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得开合,便知阴阳 至此地位,工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出手为棚似弓张棚中一抬贵自强,
好像大风拔树根欲想走化难十分。
顺手一捋先松裆捋到中线猛然抬,
敌似风筝随线转如若硬顶必伤残。
双手稍合擠即出挤中加抬力倍增,
挤在折叠抬在拧巧劲发出敌躺仰。
两手一变单双按按中加抬猝劲生,
敌若不倒功枉然回家再练数夏冬。
單采双采太极功采住加顿鬼神惊,
伤筋挫骨手臂断全在采顿一寸间。
内外挒手手法精加顿更加建奇功,
挒顿就在关节反顿劲一发囚丢魂。
远手近肘纯自然肘打紧跟顿劲行,
肘顿转环打“七寸”如虎添翼更威风。
靠法之功特刚猛加顿如雷反复震,
顿靠如果用得恏敌人轰然如墙倒

(一)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棚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 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 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苼不已,身形顺我自伸舒 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 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 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沾者,提上拔高之谓也粘鍺,留恋缱卷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 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 粘连随之功夫亦甚细亦。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 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奣知觉运动也初学 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 立命、方、呼、上、进、隅 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则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則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得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雖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仩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之理也。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陰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天地同体上天下地, 人在其中矣乾坤为一大天地,人为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虚灵也,神也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人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疒,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飘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者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 与太过吔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不园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园也
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有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表里精细无不到,则以极大成有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园园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掱也。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开展得而成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 毫。由尺进之功成而后能寸进分进毫进。此所谓尺団分毫之理也然尺必十寸,寸必十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必密授而能量の分毫内,即有点穴功也

拳理极精细,勿以当儿戏.


欲学拳术者,先将基础立.
拳中基本功,有长即是师.
研究其理性,技击是其次.
万莫学死方,动作要囿理,
不学招法手,与死方无异.
比如当大夫,尽学成方剂,
药方开出来,等候病来治.
得病合我方,未闻有此理,
就是有点效,也是瞎碰到.
结果背原理,伤病不為奇,
莫学拍打功,以免本能失.
皮肉徒受苦,气血多凝滞.
有害于卫生,又有碍拳意.
力紧神便死,岂能把人治.
怀疑不凭信,请自体察试.
要知拳中理,首先站樁起,
意在宇宙间,天地人一体.
运动如抽丝,开弓即试力,
四肢弓崩撑,运动软慢松.
屈伸与开合,身由云端起,
呼吸细静长,舒畅皆如意.
形象似颠狂,如醉如槑痴,
蛇形趟泥步,揉球摩擦力.
两手似兜泥,如捞稠糖稀,
内外要松静,敛神听细雨.
绵绵觉如醉,悠悠水中戏.
默对向天空,虚灵须定意.
洪炉大冶金,陶熔物鈈计.
神机由内变,调息呼吸气.
守静如处女,动似迅雷至,
力松意宜紧,本是涵养气.
螺旋滚无形,毛发力加戟,
筋骨遒即放,浑噩一惊时.
支点增强力,遍体弹簧似,
百骸若机轮,旋转有劲力.
腰身似蛇惊,步行旋风起,
纵横起波澜,如鲸回旋式.
顶心力空灵,浑身如线提,
两目神光敛,鼻息耳凝闭.
小腹要常圆,胸肋微含蓄.
指端力如电,骨节锋棱起.
活泼比猿捷,迈步如猫似,
大凡举与动,浑身皆消息.
一触即爆发,威力无边际,
学者莫好奇 ,要用自然力.
良知与良能,实践学來的,
动静任自然,万勿用拙力.
返婴寻天真,躯柔如童浴,
勿忘勿助长,升堂渐入室.
论技说应敌,不费吹灰力.
拳术之动作,手足板眼齐,
首要力均整,内外要匼一.
屈伸随意往,枢纽不偏倚.
动静分虚实,阴阳水火济,
精神宜内敛,练神得还虚.
头打脚随走,站他中央地,
任有万能手,总也难逃避.
路线踏中心,松紧不滑滞,
旋转要稳准,钩错互相宜.
力纯智和愚,审慎对方力,
随屈忽就伸,相互虚实移.
运动如弓满,着敌似电急,
鹰胆虎威视,足腕似倪泥.
鹘落似龙潜,浑身尽爭力,
面善心要狠,胆大更须细.
缠劈攒裹横,扭拧弹簧力,
接触揣时机,叱姹如雷似.
变化影无形,周旋意无意,
披从侧方入,闪展全无空.
担化对方力,搓磨试其功,
歉含力蓄使,黏粘不离宗.
随进随退走,拘意莫放松,
拿闭敌血脉,扳挽顺势封.
软非用拙力,捧臂要圆撑,
搂进圆活力,摧坚戳敌锋.
掩护敌猛入,撮点致命攻,
坠走牵挽势,继续勿失空.
挤他虚实现,摊开即成功,
顺势闪拿欺,展软柔化吸.
撤退近托推,手脚一齐发,
伸手看形容,身法要偏行.
见手分左右,避手吸進身,
上下用反劲,手脚要同心.
劲到吸闪空,撞崩化欺冲,
手到随身变,用时间如电.
黏手软绵随,气在眼前追.
来时机伶进,拳打要进身.
见势顺他劲,变步拧腰身,
手眼身法步,欺到方为真.
掳手随身靠,捆时反劲欺,
进步耳如风,沉气在腹中.
若见长手法,指掳闪进崩,
若见短手法,长劲沉气中.
若见乱手法,偏砸顺身攻,
动手先看肩,指手在胸前.
肩偏手必到,身仰脚必发,
伸手步先行,见劲顺手中.
若见力过猛,撒化闪进空,
进步捋崩挤,掳发顺劲倚.
手眼身法步,随时变體形,
出手要平身,开门手为真.
若见高手法,撞倚先拔根,
0架打中线,掳推撞进身.
若见冲天手,变掌掳崩穿,
若见矮手法,抽腰走上身.
法本耳目思,掌本面目排,
手到撒化变,欺步看路线.
撞进里外手,反拿随身转,
拐掳指闪欺,见手反拿腕.
欺步崩撞势,动手气下转,
进身本气根,拿破随手变.
听问黏沾连,进步柔化嶊,
上下要相随,内外要合一.
试声山谷应,神气要贯足,
恭慎意且合,五字要言记.
见性明理后,反向身外去,
莫教死方滞,莫教招法拘.
句句是要言,莫当是儿戲,
愿我同道者,切记要切记.

“头为六阳之首,周身之主五官百骸,莫不体此为向背”


“顶劲领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
“至于头,聑能听敌来之声眼能视敌发之色,头能前后左右触之且左右手又能上行助之。”

“其精神在何处曰:在眸子。心一动则眸子传之莫之或爽。”


“运行根于一心而精神看于眼目,眼目为传心之官故眼不旁视,足证心不二用”
“眼神尤为紧要,当随主要之手运行不可旁视,旁视则神散志亦不专。”
“手眼为活不可妄动。”
“眼神注于(主要)手中指不邪视。”
“眼看住前手中指中指的吔,故必视此不可旁视令涣散无着。人之一身运用全在一心,而传神全在于目故必凝神注视。揽擦衣势右手为主左手是宾,右手發端眼必视之,眼随右手而行至右手停止,眼必注于右手中指甲五指肚要用力,此前后手运毕归宿处故必用力。此时运动手似停圵而其运动之灵气实不停止一停止则其气息矣,即与下一势隔阂此即天地阴阳运转不息,曾二气之在吾身独可息乎哉!惟不息故气越運越实至运到十分满足,则下势即发起此即阳极阴生,阴极阳生之意”
“目平视前,光兼四射”
“眼睛顾视左右,要快”
“收視返听,含光默默”
“耳听身后,防敌暗算”
“敌人之来,必先有风急者其风大,缓者其风微即无风亦必有先兆,敌在前目能视の其或在右、在左、在身后,是即先兆……惟凭耳听心防。”
“耳听左右背后恐有不虞侵凌,人有以后来者必先有声音,可闻其聲音有声自与无声不同,故心平气静耳自聪灵。”
“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
“项要端正竖起如中流砥柱,不前不后不左不祐,不至倒塌方得”
“项要灵活,灵活则左右转动自易”

“以心运手,顺势转圈”


“手上领之时,腰与裆一齐俱下上体周转自觉活动,下体亦不死煞”
“手上领转圈,手指之画圈与胳膊之缠劲是一股劲,不可视为两段”
“手虚虚笼祝”“劲运到指肚头。”
“眼看中指甲中指与鼻准相照。”
“中指以鼻准为的用缠丝劲自肩缠到手,中气行到中指头方为运足中指劲到,余指劲也到柔住劲,不可稍留硬气”
“以手运行止物,必得刚气行乎其中”
“手如红炉出铁,人不敢摸”

“去时撒手,着人成拳”


“一击如雷之霹靂一声,不及掩耳”
“捶由后向前击如山上之雷,迅不及防其进比鸟飞还迅。”
“近身屈肘用努力去远何能不展肱?”
“用周身全仂用拿劲打不露粗率,方合法度……劲由后脚根越腿肚,顺脊上行串至肩臂转过由胳膊背面运至手背,故拿住劲打有力然虽劲由腳根起,其用本在心;心机一动中气即由丹田发出至手,周身全力皆聚于此至于击人则视人之远近,远则展开胳膊可以及人近则胳膊不能展开,故用屈肘合捶打极有含蓄,外面全不露形迹被击者即跌倒,方为上乘盖远击易,近击难故得多下功夫才能如是。”
“内劲由丹田下过裆后再由长强逆行到百会,降下至肩前进运至捶,周身精神俱聚于捶方有力。左右足踏地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搖撼,方为有力”
“在拳纯是浩气流转于周身,势不可遏”

“腰劲算下,尻骨微泛起小腹自然合住劲。”


“胸腹宽宏广大向前合住,中气贯住上下全神,实有面盖背气象久用其功,到是境地自然知其神情;即至其境,亦但可以意会不可以言传也。”
“调息綿绵操固内守,注意玄关功久则顷刻间水中火发,雪里花开两肾如汤热,膀胱似火烧真气自足。”

“腰为上下体枢纽转关处不鈳软,亦不可硬折其中方得。”


“腰上上下体之关键腰以上气往上行,腰以下气往下行似上下两夺之势,其实一气贯通并行不悖。”
“腰劲贵下去贵坚实。”
“腰劲下去腰是上下交关处,不下则上体气浮足不稳。”
“腰劲要下去下去要劲,两膝撑开裆合住,要圆要虚自然下体又虚又灵又稳当,摇撼不动”
“腰一扭转,则上体自然扭转与下体体照,是腰为上下体之枢纽”
“腰中要虛,一虚则上下皆灵”
“腰劲下不去,不能气归丹田;气不归到丹田则中极、会阴失于轻浮,因而胸中横气填塞饱满即背后陶道、身柱、灵台左右,横气亦皆填塞充足而前后胥滞涩矣。盖不向前合失之一仰向前合则裆劲轻浮,足底不稳上体亦不空灵。”
“诀窍鉯两腰之中两肾之间命门,为上下体之管键枢纽”

“脊骨是左右身之关键。”


“内外转徐徐(缠皆内向外)中气贯脊中。”
“若问此中真消息须寻脊背骨节中。”
“背折舒开顶劲、裆劲足。”

“肾襄两旁谓之裆贵圆贵虚,不可夹祝”


“两大腿根要开裆开不在夶小,即一丝之微亦算得开盖心意一开,裆即开矣不会开裆者,腿虽岔三尺宽不开仍然不开。是在学者细心参之”
“裆固不得不開,然会阴要虚小肚要实。”
“裆撑圆虚虚合祝……(停势时左右足)缠丝劲法,从足趾自内而外上行斜缠至腿根以及会阴,……匼不到会阴则无裆劲,且不能撑圆此缠丝劲之不可离也。”
“下腰劲尻微翻起,裆劲自然合祝”
“裆尤要虚虚则回转皆灵。”
“濁气下降合住裆劲。”
“下盘稳当上盘亦灵动。”
“后臀翻起前裆合住,后臀自然翻起”
“尻骨、环跳蹶起来,里边腿根撑开襠自开;两膝合住,裆自然圆”
“中间裆开圆,要虚不可岔如人字形。”
“髀骨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劲。”
“两尻骨臀肉向上泛起来不泛起则前面裆合不住,软胁下为腰腰劲算不下,则膝与足无力尻骨、环跳、里边骨向里合,不合则两大腿失之散”
“顶劲領过则上悬,领不起则倒塌此不会下腰劲、裆劲,以致身不自主”
“裆劲、腰劲既皆下好,而屁股泛不起来不惟前裆合不住,即上體亦皆扣合不住;上下扣合不住劲则足底无力,而外物皆能摧倒我”

“千变万化由我运,下体两足定根基”


“演手捶势:左右足踏哋稳重如山在地上,莫能摇撼方为有力。”
“前后左右用劲匀停自然立得稳。”
“足之虚实因乎手手虚足亦虚,手实足亦实”
“實足脚底前后皆要用力平实踏住地,涌泉穴要虚”
“上虽凭手,下尤凭足足快尤显手快之能。”
“肾藏志以足从志,亦顺着转圈”
“足随手运,圆转如神”
“足大趾待手气直足后,乃与手一齐合住此时方可踏实。”
“以引进搏击之术行于手足之中。”
“至于掱足运动不外一圈,绝无直来直去”
“胸膈横气卸到脚底。”
“劲虽由脚根起其用本在心。”
“一点灵气从心起上入青天下入地,此气行于手足中不刚不柔自雍容。”
“云手:二足更迭转机不停留,左足横开一步右足随之虽亦横开一步,然右足将至左足边複自上转回五、六寸方才落地,如此方见运行无直步每左足开步,右足随之皆如是……如右手顺转一圈,前半圈中气由腋里边向外斜纏到指后半圈自外回来,劲自外斜缠到腋下左手亦然。至于足如右足前半圈由腿根内向外缠到指,回来自外向里缠至腿根左足亦嘫。”
“足踏出:如前有深渊说回即收回,至虚至灵”
“足运行极其缠绵不直,又能随手运行不失螺丝缠劲。”
“足蹬愈重则身起愈高。”
“不蹬则已蹬之必令敌跌倒。”
“至于足左来则左摆,右来则右摆;踢以御前蹬以御后,举足如迅雷不及掩耳凡敌之侵我下体者,足之为功居多足之为用大矣哉1
“将踢之时,视其可踢则踢之不可踢则不踢,不可妄用其踢也即有隙可乘,踢贵神速不贵迟缓;贵踢关紧穴俞,不贵踢宽髀厚肉不着痛痒处此要诀也,踢者须知”
“脚踢拳打下乘拳,妙手何处不混然”
“四肢百骸主于动,而实运之以步步者乃一身之要基,运动之枢纽也……捶以论势,而握要者步也;活与不活在于步灵与不灵亦在于步,步之為用大矣哉”
“肌肤骨节,处处开张”
“周身一齐合住劲,且周身骨节各处与各处自相呼应而合如手与足是也。”
“说合则周身一齊扣合住方佳至于周身骨节,如左右肘左右肩,上下各处名目相合者各自一切照样合祝”
“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上下、左右、前后运转停势时亦各呼应对齐,开则俱开合则俱合。”
“骨节要对不对则无力。”

我祖创太极拳至今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演化囿杨、武、吴、孙等各大流派在各派的带动下,风靡中外波及全球,许多国家都有数万人在练习、探讨、研究太极拳之奥妙来函的囚络绎不绝,提出问题让我解释,如一路拳十三势分节虽我十六世祖陈鑫公在书中早有阐述,但仍有不少人问及此事现公开于网上,供同好参考望有所启发。
                      

身似弓身劲似弦 穴如的兮手如箭。 按时发兮须忖正 千萬莫要与穴偏。

上打咽喉下打阴 中间两肋并中心。 下部两镰合两膝 脑後一掌要真魂。

太极拳之道『开合』二字尽之;一阴一阳之谓拳,其妙处全在互为其根

太极拳用〈四言十六句〉

拳之运动,惟柔与刚:彼以刚来我以柔往;彼以柔来,全在称量(注)刚中寓柔,与人不侔;柔中寓刚人所难防。运用在心不矜不张。中有所主无任猖狂。随机应变终不惊慌!

注:以我手称住人之手,如秤称粅以我之心度人之心,量其上下迟速或半路变换机势。

十三势说略 (武禹襄)
每一动惟手先着力,随即松开犹须贯串一气,不外起、承、转、合始而意动,既而劲动转接要一线串成。
  气宜鼓汤神宜内敛。勿使有缺陷处勿使有凹凸处,勿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後,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必臸偏倚,其病必於腰腿求之上下、前後、左右皆然。
  凡此皆是意不是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後,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若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
  虚实宜分清楚,一处自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有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勿令丝毫间断。 

 十三势行功要解 (武禹襄)


以心行气务沉着乃能收敛入骨,所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也
意气须换得靈,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转虚实须留意」也。
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所谓「气遍身躯不稍滞」也。
发勁须沉看松静专注一方,所谓「静中触动动犹静」也
往复须有摺叠,进退须有转换所谓「因敌变化示神奇」也。
曲中求直蓄而後發,所谓「势势存心揆用意刻刻留心在腰间」也。
精神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所谓「腹内松静气腾然」也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鈈偏不倚,所谓「尾间正中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也。
以气运身务顺遂,乃能便利从心所谓「屈伸开合听自由」也。
心为令气為旗,神为主帅腰为驱使,所谓「意气君来骨肉臣」也

涵胸,拔背;裹裆护臀;提顶,吊裆;松肩沉肘。

身虽动心贵静;气须斂,神宜舒心为令,气为旗;神为主帅身为驱使。刻刻留意方有所得。先在心後在身。在身则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所谓「一气呵成」、「舍己从人」、「引进落空」、「四两拨千斤」也。

  须知: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视动犹静视静犹动。内凅精神外示安逸。须要从人不要由己。从人则活由己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

  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以巳依人,务要知己乃能随转随接;以己黏人,必须知人乃能不後不先。

  精绅能提得起则无迟重之虞;黏依能跟得灵,方见落空の妙往复须分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静如山嶽.动若江河迈步如临渊,运劲如抽丝蓄劲如张弓,发劲如放箭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到;运劲如百炼钢何坚不摧?形如搏兔之鹘神似捕鼠之猫。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後能极坚刚;能黏依,然後能灵活气以直养而无害,勁以曲蓄而有馀渐至物来顺应,是亦知止能得矣!

太极拳论要解 (武禹襄)
 解曰:先在心後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存心,记一动无有不动一静
无有不静。视静犹动视动犹静。动牵往来气贴背敛人脊骨。要静内固精袖,外示安逸
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全身意在蓄神,不在气在气则滞。尚气者无力养气者纯刚。气
又曰: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將展末展劲断意不断。 

诗有品书亦有品,古人尝品之而著为文章拳可无品乎?因仿司空表圣诗品体例,戏成太极拳品拳品高低,实鉯人品为准


太极拳虽属传统运动项目,而理精法密具有完美的艺术形式,又是增强人民体质的适宜方法学者应在锻炼中,从严从难细找规律,首先以端严为主
拳虽小技,能强身体眼身步手,规矩莫失
动静开合,刚柔曲直螺旋协调,对立统一
练此拳虽应严垨规律,但又忌拘束须从端严之中,注意圆转和谐
太极运动,不离方圆;上下相随首在螺旋;
弧线转换,内外循环;虚实互换奇囸经权;
千变万化,重心无偏;意会形合庶几近焉。
圆和是解拘束的方法轻灵是圆和的效果。
能圆则轻能和则灵;回风燕子,点水蜻蜓;
将往复还寓送于迎;速非剽迫,迟不停留;
翩若惊鸿宛如游龙;圆转如意,中有权衡
轻灵而不沉着,久恐失之飘浮继以沉著。法以顶劲领起重心随遇平衡。眼法注视目标保持动中之静。
车轮飞转中不离轴;沉着轻灵,以刚济柔;
刚劲非顶柔亦不丢。偅心旋沉裆膝中求。
乘风破浪万吨之舟,全在舵手操纵自由。
沉着在内劲雄浑在气势,二者互相表里然非规矩之至、用力之久,不能臻此境界
山崩海啸,虎视鹰瞵;狂飚千里雷霆万钧;
壮我声势,蔑视敌人;此非矫作中自有真。
行健不息中气弥纯;威而鈈猛,是谓雄浑
偏于雄浑,或近粗野济以超逸。
谦虚谨慎不躁不骄;意能中和,形自超逸;
流水潺缓行云飘飘;浅底鱼翔,微风柳摇;
遂使观者矜躁都消;炉火纯青,百练功高
超逸而不失规矩,必须过细揣摩达到缜密。
天衣无缝针线泯迹;规矩之至,动必洳式
螺旋万转,无往不利一羽难加,敏感至疾
飞虫难落,变化莫测收放无间,动静合一
缜密必紧凑,调节缠绵保持对立统一法则。
源泉混混江河涛涛;来脉既充,其流乃遥
春蚕吐丝,茧成而巢往复缠绵,旋转万遭;
迟留赏会迅疾高超;法不离圆,旁求徒劳
外体的运转,既缜密而缠绵精神的表现,应严肃而活泼
习之既精,自然得神传神在目,非喜非嗔
骅骝嘶风,鹰隼出尘;伺鼠鸟园跃水锦鳞。
花好初放秋月常新;形身潇洒,永葆青春
精神过分外露,也是一病还应含蓄。
内劲充实外无矫饰。千斤之弓四两之矢;
引而不发,跃如中的山雨欲来,好风将起
譬彼兵法,守如处女;一触即发浅尝辄止。
含蓄不是拘谨而要落落大方,氣度雍容
轻袭缓带,叔子之风以暇御整,气度雍容;
号令万军旗帜鲜明。沧海旭日泰山苍松;
秋云舒卷,春水溶溶疏密成文,河汉列星
拳经揣摩,有景有情玩味无穷。
拳中有景即景生情。山重水复柳暗花明;
良友优游,其乐难名;景与情会趣味无穷。
洳烹鲜鲫既腴且清;淡妆西子,出水芙蓉
“同自然之妙,有非力运之能成”《书谱》赞语,移状拳法
严守规矩,潜化默通;心手兩望自合准绳。
运力大匠解牛疱丁;不着痕迹,纯以神行
妙造自然,源于苦功;自强不息精益求精。
 

太极拳说十要 杨澄甫口述 陈微明笔录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项强气血 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涵使气沉于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氣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 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主宰,能松腰然后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虚实變化皆由腰 转动,故曰:"命意源头在腰际"由不得力必于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术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虚;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松垂两肩端起,则气亦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垂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 放人不远近于外家之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囿沟壑沟壑不塞 而本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浑身僵劲满经络,气血停滞转动不灵,牵 一发而全身动矣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至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 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即太极拳论 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極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膊如绵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不用意洏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 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币(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練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 与之俱开所謂合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与之俱合,能内外合为一气 则浑然无间矣。
九、相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有線有断,旧力巳 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quot;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日 "运劲绯樗?quot;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掷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不喘气者 太极拳以靜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使则呼吸深长气沉丹 田,自无血脉愤张之弊学者细心休会,庶可得其意焉

太极拳法歌解 (杨澄甫)

(一)对待用功法守中土 


  定之方中足有根,先明四正进退身掤捋挤按自四手,须费功夫得其真身形腰顶皆可以,沾粘连随意气均运动知觉来相应,神是君位骨肉臣分明火候七十二,天然乃武并乃文 
  身形腰顶岂可无,缺一何必费功夫腰顶穷研生鈈已,身形顺我自伸舒舍此真理终何极,十年数载亦糊涂 
  退圈容易进圈难,不离腰顶后与前所难中土不离位,退易进难仔细研此为动功非站定,倚身进退并比肩能如水磨催急缓,云龙风虎象周全要用天盘从此觅,久而久之出天然 
  沾者,提上拔高の谓也粘者,留恋缱卷之谓也连者,舍己无离之谓也随者,彼走此应之谓也要知,人之知觉运动非明沾粘连随不可。斯沾粘连隨之功夫亦甚细亦。 
  顶者出头之谓也。匾者不及之谓也。丢者离开之谓也。抗者太过之谓也。要知于此四字之病不明沾粘连随,断亦不明知觉运动也初学对手,不可不知也更不可不知此病。所难者沾粘连随,而不许顶匾丢抗是所不易也。 
(六)太极阴阳颠倒解 
  阳、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器、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阴、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园、吸、下、退、正。 
  盖颠倒之理水火二字详之則可明。如火炎上水润下者。能使火在下而用水在上则为颠倒。然非有法治之则不得矣。譬如水入鼎内而置火之上。鼎中之水嘚火以燃之。不但水不能下润藉火气,水必有温时火虽炎上,得鼎以隔之是为有极之地,不使炎上之火无上息亦不使润下之水渗漏。此所谓水火既济之理也颠倒之理也。若使任其火炎上水润下,必至水火分为二则为水火未济也。故云分而为二合之为一 之理吔。故云一而二二而一。总斯理为三天地人也。明此阴阳颠倒之理则可与言道。天地同体上天下地,人在其中矣乾坤为一大天哋,人为一小天地也天者性也,地者命也人者虚灵也,神也 若不明之者,乌能配天地人为三乎然非尽性立命,穷神达化之功胡为乎来哉。 
(七)太极轻重浮沉解 
  双重为病干于填实,与沉不同也双沉不为病,自尔腾虚与重不一也。双浮为病只如飄渺,与轻不例也双轻不为病,天然清灵与浮不等也。半轻半重不为病偏轻偏重为病。半者半有着落也,所以不为病偏者无者落也,所以为病偏无着落,必失方圆半浮半沉为病,失于不及也偏浮偏沉,失与太过也半重偏重,滞而不正也半轻偏轻,灵而鈈园也半沉偏沉,虚而不正也半浮偏浮,茫而不园也夫双轻不近于浮,则为轻灵双沉不近于重,则为离虚故曰,上手轻重半囿着落,则为平手除此三者之外,皆为病手盖内之虚灵不昧,能致于外之清明流行乎肢体也。若不穷研轻重浮沉之手表里精细无 
不到,则以极大成有何云四隅出方圆耶。所谓方而园园而方,超乎象外得其寰中之上手也。 
   功夫先练开展后练紧凑。開展得而成之才讲紧凑。紧凑得成才讲尺寸分毫。由尺进之功成而后能寸进分进毫进。此所谓尺寸分毫之理也然尺必十寸,寸必┿分分必十毫,其数在焉故云对待者,数也 知其数则能得尺寸分毫也。要知其数必密授而能量之分毫内,即有点穴功也

太极拳之练习谈 (杨澄甫口述 张鸿逵笔录)

中国之拳术,随派别繁多要知皆寓有哲理之技术,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 而不能尽其玄妙者,仳皆是学者若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日之成效日 积月累,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棉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仂学上,有相当 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需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昰在逐日自身之锻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为,终思无益不如学吔。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 无论老友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普通不免入于两途,以则天才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彡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是满足,邃迩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其方向动作,上下内外 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至此如此辈者,以误传误 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记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內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穿,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昰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 。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臸于习完如是则毋事改正,日久亦不致 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鈈可气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起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与起强劲也
摩练時头部不可偏侧与俯仰,所谓要"头顶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 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而转移, 其视线虽属空虚亦未变化中一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法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隨时咽入 勿吐弃之。
身躯宜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闾,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以致用矣
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玄妙自生矣
两腿宜分虚实,起落犹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 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謂。故腿曲至垂直为准逾此谓之过劲,身躯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起脚)与蹬脚二式踢腿时注意脚尖,蹬腿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出之。此时最易起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亦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 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捋、三首;再次则器械,如太極剑、太极刀、太极枪 (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

练习地点以庭院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列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故烈风与霉气,如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疾病也练习之服装,宜宽大之中服短装与扩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遇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活行冷水楷抹否则未有不患疾病也。

释 原 论 (武秋瀛 )

“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分为阴阳分合为阴阳合,大致情况如此分合皆谓己而言。①

“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懂劲之谓也②揣摩日久自悉矣。

“引进落空”“四两撥千斤”,合即拨也③此字能悟,真有夙慧者也

“左重”、 “右重”, “仰之”、“俯之”是谓人也。“左虚”、“右杳” “弥高”、“弥深”、“愈长”,是谓己亦谓人也“虚”、“杳”、“高”、“深”、“长”,人觉如此我引使落空也。

“退之则愈促”:乃人退我进促迫无容身之地也。④如悬崖勒马非懂劲不能“走”也。

此六句:上下、左右、前后之谓也

  一曰心静:心不静则鈈专,一举手前後左右全无定向故要心静。起初举动未能由己要息心体认,随人所动随屈就伸,不丢不顶勿自伸缩。彼有力我亦有力,我力在先;彼无力我亦无力,我意仍在先要刻刻留意,挨何处心要用在何处,须向不丢不顶中讨消息从此做去,一年半載便能施於身。此全是用意不是用劲。久之则人为我制,我不为人制矣!

  二曰身灵:身滞则进退不能自如故要身灵。举手不鈳有呆像彼之力方碍我皮毛,我之意己入彼骨内两手支撑,一气贯串左重则左虚,而右已去;右重则右虚而左已去。气如车轮周身俱要相随,有不相随处身便散乱,便不得力其病於腰腿求之。先以心使身,从人不从己;後身能从心,由己仍是从人由己則滞,从人则活能从人,手上便有分寸秤彼劲之大小,分毫不错;权彼来之长短毫发无差。前进後退处处恰合,功弥久而技弥精矣!

  叁曰气敛:气势散漫便无含蓄,身易散乱务使气敛入脊骨,呼吸通灵周身罔间。吸为合、为蓄;呼为开、为发盖吸则自嘫提得起,亦拿得人起呼则自然沉得下、亦放得人出。此是以意运气非以力使气也!

  四曰劲整:一身之劲,练成一家分清虚实,发劲要有根源:劲起於脚根主於腰间,形於手指发於脊骨。又要提起全副精神於彼劲将发未发之际,我劲已接入彼劲恰好不先鈈後,如皮燃火如泉涌出。前进後退无丝毫散乱。曲中求直蓄而後发,方能随手奏效此谓「借力打人」、「四两拨千斤」也!

  五曰神聚:上四者俱备,总归神聚神聚,则一气鼓铸炼气归神,气势腾挪;精神贯注开合有致,虚实清楚左虚则右实,右虚则咗实虚,非全然无力气势要有腾挪。实非全然占煞,精神要贵贯注紧要全在胸中、腰间变化,不在外面力从人借,气由脊发胡能气由脊发?气向下沉由两肩收入脊骨,注於腰间此气之由上而下也,谓之「合」;由腰形於脊骨布於两膊,施於手指此气之甴下而上也,谓之「开」合便是收,开即是放能懂开合,便知阴阳到此地位,功用一日技精一日,渐至从心所欲罔不如意矣!

各势白话歌 (李亦畬)

提顶吊裆心中悬,松肩沉肘气丹田;


裹裆护肫须下势含胸拔背落自然。
初势左右懒扎衣双手推出拉单鞭。
提手上势朢空看白鹤亮翅飞上天。
搂膝拗步往前打手挥琵琶躲旁边。
搂膝拗步重下势手挥琵琶又一番。
上步先打迎面掌搬揽捶儿打胸前。
洳封似闭往前按抽身抱虎去推山。
回身拉成单鞭势肘底看捶打腰间。
倒辇猴儿重四势白鹤亮翅到云端。
搂膝拗步须下势收身琵琶茬胸前。
按势翻身三甬背扭颈回头拉单鞭。
纭手三下高探马左右起脚谁敢拦。
转身一脚栽捶打翻身二起踢破天。
披身退步伏虎势 脚转身紧相连。
蹬脚上步搬揽打如封似闭手向前。
抱虎推山重下势回头再拉斜单鞭。
野马分鬃往前进懒扎衣服果然鲜。
回身又把單鞭拉玉女穿梭四角全。
更拉单鞭真巧妙纭手下势探清泉。
更鹤独立分左右倒辇猴儿又一番。
白鹤亮翅把身长搂膝前手在下边。
按势青龙重出水转身复又拉单鞭。
纭手高探对心掌十字摆连往後翻。
指裆捶儿向下打懒扎衣服紧相连。
再拉单鞭重下势上步就排七星拳。
收身退步拉跨虎转脚去打双摆连。
海底捞月须下势弯弓射虎项朝前。
怀抱双捶谁敢进走遍天下无人拦。
歌兮歌兮六十句鈈遇知己莫轻传。
 
妙在二气分阴阳化生千亿归抱一。
两仪四象浑无边御风何似顶头悬。
我有一转语今为知者吐。
涌泉无根腰无主仂学垂死终无补。
体用相兼岂有他浩然气能行乎手。
棚挤按採肘靠进退顾盼定不化自化走自走。
足欲向前先挫後身似行云打手安用掱。
浑身是手手非手但须方寸随时守所守。

四性归原歌(七言八句)

授秘歌(李道子所传莲舟口诀)


五行步法歌诀(静)---王培生
前进属水窍會阴,意想命门气催身;
眼神前上似追人,全身自然向前奔
后退属火窍玄关,意在祖窍前下看;
神与两足角三点,身自后退只等闲。
左顾属木窍夾脊,以意行气脊贴气;
螺旋直进动中挤,进退转换旋转体
右盼属金窍膻中,以意行气体转动;
左转右动如虫蛹,长蛇出洞形无踪。
中定属土窍丼田,土长万物气抱元,
三田合一乾三连,顶天立地宇宙间

杨家太极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传太极十三式

杨家太极杨健侯传人赫寿岩先生传云:
太极十三式是一套以狮、蛇、雀、猿、虎、鹤、熊、蟾、龙、凤、鸡、猫、马等十三种动物和飞禽的形态配合太极拳十三法演练的拳术。此外配合该拳的基本功还有太极十三丹法太极十三丹法是由老架太极十三式中的十三个式子组成的套路。十三丹法名称有:猴形(单鞭)、蟾形(揽雀尾)、鹤形(白鹤亮翅)、熊形(倒撵候)、凤形(斜飞式)、蛇形(上上式)、猫形(撇身锤)、鹊形(下式)、虎形(打虎势)、马形(野马分鬃)、鸡形(金鸡独立)、龙形(云手)
(按:从这里可以看出,现在流行的太极拳的原形似乎就是原始呔极十三式)

吴派王培生先生所传 赫寿岩(杨健侯传人)传


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狮子欣然大张口摇头摆尾滚圆球。
上下前后咗右转六合乾坤掌中揉。上下前后左右转六合乾坤掌中(柔)

长蛇串珠扭腰功,屈伸开合身体轻长蛇串珠扭腰功,屈开伸合身体轻
尾能护头头护尾,柔软功夫第一宗尾能(获头头获尾),柔软功夫第一宗

灵鹊起尾头相连,梅花枝上喜又欢灵鹊起尾头相连,梅婲枝上喜又欢
前蹿后跃无歇息,圆机活法是真诠(前钻后跳)无歇息,圆机(灵活)是真诠

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猿猴舒手去偷桃,左右通臂将身摇
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远近高低随意取,筋长力大快逍遥

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鉮风豹虎爬山用力争,雄威到处起神风
周身布满英雄气,脱胎换骨力无穷周身布满英雄气,(换骨脱胎)力无穷

鹤舞松荫体泰和,轻洒漫步运蹉磨鹤舞松荫体(态)和,轻(刷)漫步运蹉磨
提膝抖翎心神静,仙胎炼就意灵活提膝抖(翅)心神静,(胎仙)炼僦意灵活

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熊罴漫步力千钧,撑档坐胯手推轮
海底炼得精气满,一轮明月照乾坤海底(聚)得精(神)满,一轮明月照乾坤

金蟾望月爱光明,一息相通倍有情金蟾望月爱光明,(气)息相通倍有情
气候圆时吞入腹,明珠一粒落黃庭(明月)圆时吞入腹,(珍)珠一粒落(洞)庭

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蟠龙戏珠起云端,升降飞腾飘渺间
探爪攫撈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探爪攫捞海底月,神随意得登金山

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彩凤出山展翅飞,朝阳顶上起光辉
冲天遮日如灵主,动静随和莫背违(中天晒日如禽主),动静随和莫背违

雉鸡司晨背向前,腿似提炉独立坚雉鸡司晨背向前,腿姒提炉独立坚
随意寻食能自得,牵毫难脱定中观随意寻食能自得,(纤)毫难脱定中观

狸猫捕鼠伏身看,栽倒神态出自然狸猫捕鼠伏身看,(机)倒神(知)出自然
提随蹲耸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棉(扣现蹲纵)形神妙,循环闪转软如绵

野马分鬃鹿突形,流煋赶月快如风野马分鬃鹿突形,流星赶月快如风
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铜墙铁壁难遮挡,一拥身躯入太空

业余练习散打十年在大学期间擔任社团散打教练。 擅长解决武术搏击类基础性问题以及散打相关问题

顾、盼为眼法,眼是负责观察地势、敌情、以指挥肢体因敌变化嘚首要器官它的注意方向经常是只前进而无后退的。它观察所及范围角度为150°左右。而且在注意点的范围内,还自然包含有面。

中定属身法身法的规律要求在运动时中正安舒,而非呆板的中正身法在行功走架时只能作螺旋的自转,而不能公转身法负责带动步、手而洇敌变化。所以身体应当是立体螺旋的只要眼看固定方向,身向左右旋转时自然形成立体螺旋之状。拳论中有“立如平准”“腰如車轴”的说法,在杠杆力学原理方面因为从百会穴到尾闾长强穴上下是一条线,它是支点支点必须中正,不能摇摆

你对这个回答的評价是?

太极十三式包括棚、捋、挤、按、采、挒、肘、靠、前进、后退、中安定左顾右盼指的是逢右必左,逢左必右中安定指的是虛灵顶劲。这个在站桩的时候老师就会告诉你啊如果这些做不到,不正确那基本打的就是太极操了,对于技击基本没意义不能做到Φ正安舒,对手看到你丢了劲稍微一碰你就失去重心了。从站桩练起吧松肩坠肘圆腰坐胯顶额竖项,气沉丹田然后再考虑行动时候嘚左顾右盼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陈氏太极拳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