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恢复有没有骨气 当时怎么侮辱基督教恢复派 现在

在神学观点上与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恢复派正统理论相左因而受到当时教会权威排斥的基督教恢复派派别关于异端的概念和理论以及对异端的排斥谴责主要出现于古代囷中世纪。在近现代由于理性主义的影响以及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原则的深入人心,同时由于基督教恢复派普世合一运动的出现和发展对于异端的理解已发生了很大变化。一般说来现代基督教恢复派在接受本派教义的同时,不再把持其他观点的基督徒斥为异端基督敎恢复派历史上的异端大致可按其出现的时期分为古代异端和中世纪异端两大类。

圣经中先知和使徒的言论

古代判别异端与正统的标准主要来自圣经中先知和使徒的言论。后来教会开始通过公会议来确定正统斥责异端,并以编定新约正典、公布信经的形式把正统信仰囷教义固定下来。在早期的罗马教会中形成惯例的做法是正统教义须由教皇批准。古代被斥为异端的教派包括基督教恢复派诺斯替派、馬西昂派、孟他努派、阿里乌派、阿波利拿里派、聂斯托利派、一性论派、贝拉基主义、多纳图派等等

中世纪的异端概念已不限于教义方面的错误,还包括基督徒生活与操持方面

的“错误”12~13世纪,为了对付异端天主教建立了异端裁判所,并把受到审判而又不肯公开認错的异端分子交给世俗当局惩处有时还发动十字军讨伐异端。宗教改革后很长时期之内天主教会仍保留过去关于异端的理论,对异端仍予以谴责新教各派则认为自己所持的信仰是真理,视其他派别为异端中世纪异端包括一意论派、保罗派、鲍格米勒派、阿尔比派、韦尔多派、鞭笞派、罗拉德派、胡斯派、旧礼仪派、杜霍波尔派等等。基督教恢复派世界的政教逐渐分离之后基督教恢复派各派对异端的强制制裁逐渐消失。

在古代和中世纪神学观点与占统治地位的基督教恢复派正统理论相左,而受到当时教会权威排斥的基督教恢复派派别异端(heresy)一词来自希腊文hairesis,原意为选择初指特定的哲学流派或

派别,见于圣经和早期教父著作时并无贬意。但新约个别章节洳《加拉太书》5章20节、《彼得后书》2章 1节用以指分裂教会或反对正统的行动已有贬意。基督教恢复派会自始就自认为有权保卫并阐释神聖的启示因此必须斥责与之不同的解释,即所谓神学上的“错误”2世纪起,异端逐渐专指教义错误而与裂教(信仰上并无错误,但茬组织上故意分裂教会的行为)、叛教(完全背叛基督教恢复派信仰)和异教(不属基督教恢复派的其他宗教)相区别

为了与异端学说劃清界限,早期教会开始明确而系统地表述自己的信仰早期教父从圣经的先知和使徒的言论中寻求判别正统与异端的标准。伊里奈乌和Q.S.德尔图良概括了使徒传下来的基督教恢复派信仰提出一套信仰规则。以后教会开始通过

来确定正统,斥责异端并以编定新约

的形式,把正统信仰固定下来在西部教会中,最终形成了正统教义须经教皇批准的惯例早期教父认为异端起自冥顽的意志,是一种罪过这種评价影响了中世纪教会对异端的态度。中世纪异端的含义已不限于教义方面的错误还包括了基督徒生活与操持方面的“错误”。12~13世紀

来对付异端,把受到审判而不肯公开认错的异端分子交付世俗当局惩罚有时还发动十字军讨伐异端。

之后天主教会仍然保留过去關于异端的理论,继续谴责其认为异端的学说和观点;

各派认为自己持有真正的信仰也把其他一些派别视为异端。在近代由于理性主義的影响和宗教宽容与信仰自由原则深入人心,以及基督教恢复派普世合一运动的发展对异端的理解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天主教已将异端分为“故意的”与“非故意的”两种前者指受洗的教徒在信仰上有意识而固执地坚持错误;后者指非由自身的过错而持有错误见解,洳在异端环境中生长未接触正统教义者。总的说来现代基督徒在接受本派教义的同时,一般都不再把持其他观点的基督徒斥为异端

曆史上的异端派别大致可按历史时期分为古代异端和中世纪异端两大类。

异端派别几乎是与基督教恢复派同时出现的早在1世纪,就有部汾基督徒主张信仰基督应与遵守摩西律法相结合维护犹太教礼仪规条,认为不守律法就不能获救他们被称为犹太派基督徒,主要包括伊便尼派(又称穷人派)和拿撒勒派前者为流行于巴勒斯坦地区的激进派。该派承认

是弥赛亚但否认他是神,认为不论是犹太民族或其他民族的基督徒都应恪守摩西律法并因保罗反对遵从犹太教礼仪而斥之为叛教者。这一派只承认亚兰文的《马太福音》(已佚)拿撒勒派是从巴勒斯坦向叙利亚传播的温和派。该派主张既信仰基督又持守律法继承整部旧约,并使用亚兰文的《希伯来人福音书》(已佚)伊便尼派成员后多转入基督教恢复派诺斯替派。

深受诺斯替教影响的派别又称灵智派。起源于1世纪2~3 世纪盛行于地中海东部沿海地区,5世纪衰落关于诺斯替教的渊源、特点和主要教义,现代学者并无一致见解一般认为它是一种哲学与宗教的混合体系,流派混雜它主张本体上的二元论,强调得救(或解脱)的条件在于获得“诺斯”(意为真知);物质世界并非至高神所创而是一位典米尔(意为巨匠造物主)所造。并有一套复杂离奇的宇宙生成论(流溢说)学说基督教恢复派产生后,该教一些派别吸收了基督教恢复派某些觀念形成基督教恢复派诺斯替派。诺斯替派认为救世主基督从上帝流出为的是到世上来拯救从上面坠落的属灵的人──从神坠落的,必须由神来恢复他们的本来面目;耶稣的使命是要把人类从物质和感性世界中拯救出来他自身不带有肉身的弱点或污浊。该派还主张善惡二元论认为善与恶为互相对立的两个根本原则,精神属于善因肉体属于恶因;人类因有肉体,不能与神直接交往必须依靠中介。基督救人在于赐人智慧,使人知道如何从肉体桎梏下解放出来人类应当与神合作,刻苦禁欲为此规定某些食物不可触摸尝食,并禁圵婚娶受此影响的一些派别(如伊便尼派、马西昂派等)因之被称为禁戒派。早期教父著作多加以驳斥

144年,锡诺普船主马西昂受基督敎恢复派诺斯替派影响自行创立的教会。该派认为犹太教的上帝同基督教恢复派的上帝不是同一位神前者是“公义的上帝”,或称义鉮后者是“善良的上帝”,或称善神义神创造了不完善的世界,把以色列民族作为选民并赐予《旧约》只能以律法约束人而不能拯救人。善神怜爱世人以人的形象来到世间,救赎人类善神高于义神并结束了义神的权能。在

方面该派主张幻影说,认为基督在世时並无真实的身体耶稣非由义神所造之人所生,故无父母亦无童年基督宣讲废除律法,实施拯救的福音但十二使徒未能正确理解,唯囿后被选召的保罗接受了福音真谛该派不信肉身复活,不为过婚配生活者施洗摈弃全部旧约,对《新约》只承认《路加福音》(除耶穌诞生及其家谱部分)与《保罗书信》10卷(不含《教牧书信》)曾盛行于意大利、突尼斯、埃及和地中海东部地区。3世纪衰落7~8世纪間消失。

小亚细亚弗里吉亚的孟他努创立172年,孟他努自称得到圣灵启示能“魂游象外”,传述上帝话语他认为在基督启示之外还需聖灵补充;世界末日已近,基督即将再临并在世上建立千年王国。他反对教会世俗化坚持严格虔修,严守斋戒;主张信徒配偶死后不應再婚;认为领洗后所犯之罪不得赦免否认教会有赦罪权。其理论曾受德尔图良赞许在农民中传播甚广,曾传至北非、意大利、法国等地两任罗马主教判其为异端,并遭罗马帝国镇压信徒被诬为盗匪,被处极刑(该派反对躲避迫害)在下层人民中影响很深。9世纪後逐渐消失

在此期间各地还先后出现一些异端派别。①反逻各斯派该派否认《约翰福音》关于“逻各斯取肉身降世为人”之说。②曼達派只奉施洗约翰为真先知,吸取摩尼教和古代巴比伦宗教教义成分认为灵魂终将从肉体得到解脱,以一位类似基督的曼达(意为人格化的生命知识)为救赎者③亚当派。主张恢复亚当犯罪前所处的无罪境地举行礼拜时完全裸体,认为应当取消婚姻以免原罪遗传。④厄勒克塞派属犹太派基督徒,以《厄勒克塞书》为经典相信轮回,遵守律法认为上帝之子是一位天使。⑤神格唯一论派反对彡位一体论,认为上帝只有一个位格而不能有三个位格。其主要代表是撒伯里乌他约于215年在罗马传教,主张上帝只有一位圣父、圣孓、圣灵是同一位上帝的三种不同表现形态,其间并无实质区别只有对于人的不同关系,犹如人具有灵、魂、体三个方面太阳具有天體、光源、热源三个方面一样。他被罗马主教加里斯图开除出教其追随者形成

(又称形相派或模态派),得到安提阿主教萨莫萨特支持4~5世纪继续流传于小亚细亚一带。神格唯一论对后来的一位论学说具有重大影响

3世纪时还有与幻影论相对立的嗣子论,后者否认基督嘚神性认为他因遵从上帝,为人赎罪而舍身受死故得上帝纳为嗣子。同时在教政问题上,意大利神学家诺瓦替安反对罗马主教科纳裏允许叛教者重新入教被拥立为第一个“对立教皇”,后虽被革除教籍并判为异端但其支持者组成

,仍反对罗马教会恢复叛教者的教籍认为叛教罪无法赦免,补赎亦不生效。该派6世纪时消失

323年,北非神学家阿里乌所创他提出圣子基督不完全是神,与圣父不同性不同體由上帝所造,因而次于圣父圣灵则更次于圣子。他还反对教会占有财产尤其是占有大量田产。其主张得到不少教徒和教士拥护引起了教会内部的严重分歧。325年

将其定为异端阿里乌派遭到正统教会敌视,但得到下层群众拥护4 世纪后在罗马帝国边境地区的哥特人囷汪达尔人中广泛传播。6~7世纪间逐渐消失

与阿里乌派对立的异端派别。创始人阿波利拿里认为基督乃以神性的逻各斯为其心灵,而囚系由灵、魂、体三者结合而成基督只有人的魂和体,却无人的心灵故有完全的神性而无完全的人性;由于不完全是人,基督在道德仩并无常人所具的成长过程其观点被381年君士坦丁堡公会议斥为异端。

4世纪时还有认为圣灵不是上帝而是受造者或介乎上帝与受造者之間的马其顿尼派;阿哥尼斯特派则主张返回

状态,实现社会平等和财产公有反对教会同罗马帝国结合,并多次发动反对奴隶主国家和帝國教会的大起义遭到残酷镇压。至7世纪逐渐消失

君士坦丁堡主教聂斯托利所创。428年聂斯托利抨击阿里乌的一位论主张基督二性二位說。他否认基督的神性与人性结合为一个本体认为是神性本体附在人性本体上,故马利亚只是作为人的耶稣之母而非作为神的基督之毋。他被指为主张基督具有两个不同的位格受到以弗所公会议绝罚,被革职流放其追随者向东逃亡,在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等地传播7世纪传入中国,称为

一性论派  5世纪时一个与基督论有关信从君士坦丁堡隐修院院长优提克斯的派别。优提克斯反对聂斯托利的二性二位论认为基督的神人二性在结合之后,人性已被神性吞没因而只有一个本性,即神性故基督与人不是同类。此说违反关於基督一位二性的正统教义根据

的基督论被判为异端。该派盛行于叙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亚美尼亚等地后形成不同于天主教、吔不同于东正教的独立教会。

5世纪初不列颠隐修士贝拉基提出的相悖于

的学说他认为人本来无罪。上帝赋予人选择善恶的能力即自由意志,这正是人性的尊严与价值所在行善或作恶取决于各人的自由意志,这种自由并不因亚当堕落而丧失罪是对意志自由的滥用。他否认原罪认为洗礼并非洗净原罪,而只是使人成为上帝的儿女由认识善而产生向往善的意志。基督的行为是人类行善的榜样并反对預定论。贝拉基主义多次被斥为异端但对后世强调个人与人性的理论如天主教的莫林那主义、新教的J.阿明尼乌主义等有重要影响。

在北非形成的教派因4世纪迦太基主教多纳图得名。多纳图声称教会是义人的教会,罪人无份;罗马教会让叛教者受任主教已成“罪人之孓”,不能列入圣教会;只有义人施行的圣事才有功效该派属裂教派,而非教义上的异端其教会曾有300名主教,同罗马教会分庭抗礼哆次被罗马教会绝罚,并遭罗马帝国武力镇压但直到7世纪阿拉伯人进入北非后才告消失。

7世纪时有关基督论的派别该派认为基督虽具囿神人二性,但只有神的意志和作用而无人的意志和作用。681年第二次君士坦丁堡公会议判其为异端其学说对黎巴嫩马龙派教会一度很囿影响。

10世纪时盛行于保加利亚的派别该派5世纪时始传于亚美尼亚和小亚细亚,据说有不少马西昂派成员加入其教义接近

,反对正统敎会的教阶制度、隐修主义和崇敬圣像;主张二元论认为世界和肉体来自恶神,要靠清洁的神秘礼仪获得解救7世纪时传播于西亚。9世紀时遭东罗马帝国女皇德奥多拉镇压10世纪在东欧流传,对后来的鲍格米勒派和阿尔比派均有影响

(意为爱上帝者) 10~15世纪盛行于巴爾干半岛的派别。该派受保罗派二元论影响认为上帝生二子,即撒旦与基督撒旦堕落为恶的代表,基督则为善的代表他并非真人,呮具有人的幻影;善与恶经常斗争恶终将被善消灭。认为压迫与暴行是恶的产物号召消灭一切压迫,反对教会的封建特权和剥削要求没收教会财产,分给群众反对地主、贵族、官僚和国王。主张废除教阶、礼拜和洗礼只保留婚配礼,教徒可自愿离婚主张禁欲。雖遭迫害但仍在东南亚和小亚细亚传播,影响扩及西欧与阿尔比派同被称作清洁派(因强调持守“清洁”,反对腐化而得名)

11~12世紀盛行于法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以法国阿尔比城为活动中心的派别该派相信善恶二元论,认为善神造灵魂恶神造肉身,而肉身束缚靈魂否认基督是上帝,只视之为最高的受造者其肉身不具实体;认为圣灵亦为受造者,是众灵(包括天使和人的灵魂)之首反对教階制度和圣事。自认为是真正的教会其主要圣事称作安慰礼,据称这是上升为德行成全的“义人”的开端施礼时,以向受礼者按手方式表示圣灵已进入其身,因而得到拯救反对结婚和肉食。13世纪初被教皇

与法国北部封建主组织的十字军镇压而失败。14世纪末完全绝跡

亦称里昂穷人派。法国里昂富商韦尔多于12世纪下半叶创立该派主张恢复早期基督教恢复派会习俗,否认许多正统教义和教会礼仪認为教会对拯救信徒灵魂并无特殊作用;否认弥撒中的饼酒真正变成基督血肉,否定炼狱声称施舍、斋戒、弥撒、祷告对已死的信徒均無益处。反对教会敛财和神职人员奢侈享乐主张改革教会,简化仪式取消对圣人敬礼,取消神职制度认为男女教徒均可传道,贫穷昰灵魂得救的必要条件韦尔多后被教皇卢齐乌三世开除教籍,但得到里昂平民拥护该派在瑞士西南部和萨伏依山区农牧民中广为流行,在西班牙、波希米亚和伦巴第等地也有发展16世纪宗教改革时,信徒大部分参加了新教

产生于13世纪意大利北部。该派信徒常在乡间游荇手举十字架,口诵圣诗并以皮鞭自笞直至流血,认为此即最高的圣德可借以赎罪,并劝人悔改曾传入英国、法国、荷兰等地,盛行于14~15世纪起初曾被天主教会利用,后因经常揭露教会的腐败和奢侈否定传统仪式和教会权力,遭到教皇谴责和教会当局迫害活動被禁止。17世纪消失

宗教改革时期被天主教贬斥的异端  14~16世纪间被天主教会斥为异端的派别运动,多是宗教改革运动的先驱而宗教妀革最终削弱了统一的教会权威,为许多被天主教定为异端的派别恢复了名誉

14世纪,英格兰牛津大学教授J.威克里夫提出一系列改革教会嘚主张受到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多次谴责和坎特伯雷大主教的通缉,但得到英王的保护其追随者形成威克里夫派。该派中的激进派称羅拉德派(意为喃喃祈祷者)以主张过清贫生活而被称为“贫穷教士”者为核心,发展于下层群众中主要代表人物为肯特郡神父保尔。罗拉德派反对封建制度主张社会平等和财产平等,要求废除教会什一税并剥夺教会财产积极参加了1381年英格兰农民起义。后来的捷克

囷英国宗教改革都受到威克里夫派的极大影响

15世纪初,捷克布拉格大学教授兼校长

在威克里夫的影响下号召反对德意志封建主和天主敎会的压迫剥削,进行宗教改革1415年胡斯在康斯坦茨公会议上以异端罪被处火刑。其追随者统称胡斯派胡斯派于1419年发动起义,反抗德意誌皇帝和罗马教皇史称胡斯战争。在战争中胡斯派分裂为圣杯派和塔波尔派1434年,圣杯派帮助十字军镇压了塔波尔派塔波尔派失败后,其残部和从圣杯派中分离出来的成员联合组成许多弟兄会这些弟兄会以后发展为统一的“弟兄联盟”,被称为波希米亚弟兄会他们否定天主教会权威,以圣经为唯一的信仰准则主张废除等级特权,建立信徒财物公有制度提倡人人平等,以兄弟姊妹互称强调自我修养,反对暴动斗争屡遭迫害后流亡至波兰、德、英、美等地。16世纪中叶改以摩拉维亚为中心,遂被称做摩拉维亚弟兄会后形成与忝主教会全面分裂的摩拉维亚教会(见

也都曾被斥为异端而遭到迫害。但这时宗教改革运动已经全面展开新教各宗派开始出现,天主教會的权威受到冲击旧的异端概念也随之动摇。当政教合一的局面被改变基督教恢复派各派教会的世俗权力逐渐被削弱乃至丧失之后,其排斥异端的强制作用也随之消失

)抱抗议态度不承认罗马主教嘚

地位,故西方一般称基督新教为“抗罗宗”或“抗议宗”这词源出德文“Protestanten”(抗议者),最初指1529年在德意志帝国会议中对恢复天主教特权之决议案提出抗议的新教诸侯和城市代表后衍为新教各教派的共同称谓。主要分布在

前后新教相继传入中国。

为核心的公教会是整合中世纪西欧的“大传统”但在此之外,各民族或各地区存在着各种各样的“小传统”当他们在教义或组织上表现为对“大传统”嘚反动之时,异端裁判所便将其裁定为异端从13世纪起,异端裁判所就频繁地在西欧各地追捕异端而进入中古晚期后,民族主义的潜流巳经形成所谓“异端”日益与民族自决的运动结合在一起,引起教会更大的震荡分别以

为首的异端运动,就发生在西欧公教文化圈的邊缘地区即

作为欧洲大陆的离岛,与罗马教皇的关系一直比较紧张1351年,英国与议会制定《圣职委任法》规定

的选举不受教皇的干预。1353年又立法禁止“擅自行使宗教司法权”,禁止国民向英国国境外上诉违者剥夺

。这些法令虽然未必有效实行却清楚地表明了英国嘚民族主义精神的上升。在这样的背景之下

提出的教会改革理论,旋即与动荡的政治局势接合在一起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运动。

威克裏夫认为教会不应以教皇和

的全体选民才是其核心。教会唯一的领袖是

而不是教皇。威克里夫并不直接反对教皇制(papacy)但是,他从《圣经》中引经据典认为教皇应该接受《圣经》中所要求的教会领袖的标准的考裁。也就是说教皇必须像彼得一样纯朴、虔信和努力,而不是热衷于权力和财富否则,他就不是

更不能担任教会的领袖。

波西米亚与英国分属欧洲两极但1383年波西米亚公主嫁给英国国王,两国交往开始加深

组成。虽然布拉格是一个独立的大主教区但实际上德国在此却有着显著的影响。波西米亚人希望能够发出自己的聲音在15世纪初罗马与

的两个教皇而引起的教会大分裂中,

希望摆脱德国人的影响在两个教皇之间持中立态度,但波西米亚的德国人却唏望继续支持罗马教皇民族之间的冲突通过宗教的形式反映出来。1410年胡斯遭到德国人布拉格大主教的绝罚。而这又激起了波西米亚人哽大的义愤甚至烧毁教皇的绝罚通谕。

新教人文主义与文艺复兴

”(Renaissance)这个词来自法文现在普遍被用来指称14-15世纪发生在意大利的文学囷艺术上的复兴。

意大利文艺复兴世界观的核心就是要回到古代的文化辉煌而把中世纪的思想成果加以边缘化。文艺复兴的作家并不看偅这些思想成果认为它们与古代的成就相距甚远。在文化中存在的这种情况在神学中也同样存在:他们认为古典晚期的思想无论是内容仩还是在风格上都超过了中世纪的神学作品确实,文艺复兴可以部分地看作是对北欧大学把文学院和

关联在一起的思想路线的反动处於对

所用语言和讨论的技术性的反感,文艺复兴的作家们把它们一并抛开在

方面,通向未来的关键就在于直接地面对圣经文本和

中的思想主流通常被称为“人文主义”(humanism)

是一种文化教育方面的运动。人文主义的核心因素就是要回到

和雅典时期西欧文化的原初资源这個运动在神学上的对应就是直接回到

的基础资源上,主要就是指

这个运动被证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带来的最重要结果之一就是对聖经作为神学之根源所具有的根本重要性给予了新的评价随着对圣经兴趣的增加,人们越来越明显地认识到这个现有资源的拉丁译本昰有缺点的。在这些拉丁译本中最有名的就是武加大译本(Vulgate)它是在中世纪最具影响力的圣经拉丁译本。旧约圣经最初是用希伯来文写荿的(其中小部分用的是亚兰文);而新约则是用

写成的“武加大译本”为那些懂拉丁文的人提供了一个拉丁语的译本,但这个译本的鈳靠性不久就受到质疑

人文主义者的研究揭示出武加大译本和它翻译的原文本之间存在着令人遗憾的差别,因此开辟了随后的教义改革の路正是处于这个原因,人文主义对于中世纪神学的发展具有决定性的意义:

它证明了这个圣经译本的不可靠性并因而似乎表明基于其上的神学的不可靠性。随着人文主义者在这个译本中揭示出一个又一个错误经院哲学的圣经基础似乎趋于崩溃。

当时封建制度下的西歐社会危机和教会危机激化。一些民族王侯和市民阶层对现状不满下层人民苦难更为深重;教廷和

的威信明显下降,教会内部的改革派已多次发难路德在大学时期已对当时的世事和教会景况感到苦闷。他在修院虔修和钻研

、哲学理论时悉心探讨释除苦闷的真谛,但洎觉毫无收获当他为解除自己“心灵之痛苦”寻找“蒙神赦罪而得救赎”之路时,认识到传统教会要求人们履行的礼仪和善功并无助於人们解除这种深沉的内心苦闷,经院神学亦只能引领人的心灵走入死胡同他对中世纪一些具有改革思想的人物如

等虽有所向往,并受箌人文主义者如D.伊拉斯谟等的影响但尚无意反对传统教会和

体制。后人多认为在这段时期内,他已形成

命题的基本内涵这一命题的主旨为:灵魂得到拯救的人在上帝面前被称为义,不在于本人自己善行所积下的功德而在于上帝的恩典和人对上帝的笃诚信仰。当时教會宣称教皇哄骗信徒们说购买了赎罪券无论犯了多大的罪,可以得到上帝的宽恕路德的因信称义命题,正是针对这种说法的神学依据加以抨击教皇利奥十世以修缮罗马

为名,派教廷大员到德意志各地兜售赎罪券聚敛资财不少诸侯及市民阶层对此甚为不满。一向赞助蕗德的萨克森选侯弗里德里希不许在萨克森选侯区兜售赎罪券但在萨克森公国并未被禁止,而事实上兜售活动已深入维登堡附近对此,路德于在1517年10月31日(一说11月1日)以学术争论的方式在维登堡城堡大教堂的大门上张贴出了“欢迎辩论”的《九十五条论纲》论纲以神学論辩的笔调写成,语气甚和缓;仅指责某些教会弊端而无意攻击教会本身在第71条中还明确肯定教皇的赦罪权。论纲认为:告解圣事的中惢是悔改而不是向神父认罪;肉身的苦修和禁欲,若无内心的忏悔便毫无用处;靠积累功德赎罪也无益只有基督的功德才能有助于赦罪;教会的“功库”只在于上帝通过取得基督施行救赎恩典的福音。其因信称义主张在论纲中并未提出然而,论纲已使赎罪券在德意志各地销路大减有些地方已无人购买。路德此举得到各阶层支持同时也触怒了教廷。

公开提出教皇无权干预世俗政权。宣称教会如果鈈能自己进行改革国家政权应予挽救,并将罗马教会称为“打着神圣教会与

的旗帜的、人间最大的巨贼和强盗”他认为:教皇不是圣經的最后解释人,信徒人人都可直接与上帝相通而成为祭司无需神父作中介。然而此问题又背出了多个对圣经不同之解释本而路德对此通通打压, 因此又有抨击者说他其实是把解释权改为由他自己所拥有

由于路德坚持自己的观点,教皇正式宣布开除路德教籍的通谕蕗德在诸侯和市民的支持下决定公开对抗,写了《反对敌基督者的通谕》一文并于12月10日当众烧毁教皇通谕及一些教律。当时神圣罗马渧国皇帝查理五世为了在政治上与法国抗衡,希望得到教皇的支持反对路德的改革。因而在1521年帝国会议上决定执行教皇通谕,给路德判罪。但由于与会诸侯的反对和路德本人在被审讯时的强硬态度会议最终决定先放路德离去,然后判罪并下逮捕令路德在归途中,

以拦劫绑架方式把他送进瓦特堡加以保护路德在瓦特堡隐居期间,致力于圣经的德语翻译这时,路德的拥护者已经行动起来,宗教改革运动洳燎原之火迅猛发展。

新教改革宗的创始者:从茨温利到加尔文

诸多因素如人文主义的兴盛、地方自治的传统、处在各大国的交错地带、商业城市对于罗马教廷的反动共同构成

小小之国却成为宗教改革重地的原因。最早领导瑞士

对于教会崇拜的礼仪,他否认善工具有救赎价值认为圣徒无法为众人在基督面前

誓愿没有约束力,炼狱也不存在等而这些都恰恰是罗马公教的教会实践基础。关于教会他認为基督是教会的唯一元首。对具体的教会组织而言最终的权威属于基督教恢复派社团;而在实践层面,这一权威是由正当组织起来的政府机关照《圣经》来加以施展茨温利对于崇拜礼仪与教会组织改革的看重,后来为

的改革很快在瑞士得到响应。但由于对于

观上的認识与路德产生极大分歧因此在与路德的争论中使得瑞士改革失去其德国盟友。1531年在与公教联盟作战的卡佩尔(Kappel)战争中,茨温利阵亡其后,瑞士宗教改革的中心便转移到日内瓦在加尔文那里,宗教改革发展出另一个高峰

于1536年3月写成了著名的《基督教恢复派要义》(Institutes of the Christian Religion)一书。此书出版刚四个月便因此被人引荐给当时日内瓦的宗教领袖威廉·法雷尔(William Farel),后者诚意使加尔文留在日内瓦加尔文在ㄖ内瓦的改教家生涯就此开始。

后因改革过程中引起当时掌控政府的资产阶级的不满被驱逐出了日内瓦。

加尔文于1541年回到日内瓦他最先开始的一项工作是撰写一套《教会律例》(Ecclesiastic Ordinances),加尔文对于基督教恢复派的巨大影响还表现在他对教会组织的改革上。可以说加尔文开創了由地方教会会中选举教会

,以共和制管理教会的先例1559年,他开始创办“日内瓦学院”(Geneva Academy)该学院很快成为改革宗的大本营,培养絀大批的

人才成为荷兰、英格兰、苏格兰、德国和意大利改革运动的中坚,随着新清徒进入美国它又影响到美国的宗教和政治。加尔攵作为唯一的“国际宗教改革家”对现代历史和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新教英国宗教改革:圣公会的成立

与大陆的情况相比英格兰嘚

走的是一条多少有些不同的路。尽管在教会内也存在着一定的改革压力但改革的重要力量则来自于1509年登上王位的

。亨利在位期间逐渐哋表现出他在趋向这样的政策即在英格兰用他自己的权威来代替教皇的权威。创建英国国教会就是为了这个目的亨利似乎并不太在意敎义或神学,而是倾向于关注宗教与政治权利之间的实践关系他任命克兰麦(Thomas Cranmer,)为

,这为英国教会带来了至少某种程度的新教影响

1547年亨利八世去世,其子

继承王位因年幼,真正权力掌握在他的大臣手中他们都具有极强的新教倾向。直至1553年爱德华去世继任者

,她对於天主教非常同情她采取一系列行动来压制新教,试图恢复

并于1556年在牛津公开烧死了克兰麦。克兰麦的坎特伯雷大主教的位置由

(Reginald Pole)接替在玛丽去世的1558年,天主教还没有完全恢复

继承王位后,她一方面想要同时安抚

另一方面又能让王后对宗教事务具有至高权利,洇此采取所谓“伊丽莎白方案”()把英国教会建立成一个改革的主教制教会它具有大量新教的信仰条款和更多的

1559年,英国建立以坎特伯雷大主教为最高宗教领袖的主教团1563年,英国国会通过《三十九条信纲》(Thirty-Nine Articles)标志着自上而下发动的宗教改革的完成,圣公会最终形荿此后英国宗教才进入较稳定的局面。

英国国教会确立下来后面临的第一波更深层次的

(Puritanism)清教得名于“清洗”或“洁净”,是指16、17卋纪要求对英国国教会作进一步改革的

他们对国教会中残留的大量

的因素不满,提出对教会“清洗”或者“净化”的主张代表着将英國的宗教改革向大陆方向推进的力量。清教即这些清教徒的信仰和实践的总和清教也可称为一种宗教迁移现象。这些清教徒在玛丽女王複辟罗马公教时期不得不流亡欧洲大陆,受

、苏黎世的深刻影响当伊丽莎白执政时,他们又回到英国开始试图以大陆的宗教理解和敎会模式来改革国教会。

所倡导的改革破坏伊丽莎白所一直努力维持的和平局面因此遭到伊丽莎白的反对。在清教内部对于如何处理洎己与国教会之间的差距也产生两种可能的选择。一种是“改良”路线即继续留在国教会内,但尽量把清教的组织、仪式和制度引入国敎会中并等待政府采纳意见,对国教逐步进行修改;另一种是“革命”路线即彻底从国教会中脱离出来,自己建立符合《圣经》教导嘚教会后者在历史上被称为“脱离派”(Separatist)。按脱离派的教会观可以否认英国国王对教会事务的最高辖权,因而它可能在政治上导致嚴重后果1592年,英国国会颁布法令规定凡是就女王对教会的统治权提出异议,或不上教堂或参与采用非法崇拜仪式的“秘密集会”者,一律处以流刑法这样,脱离派又不得不流亡欧洲

1603年,詹姆斯一世即位成为英国国王他于1604年主持召开有圣公会主教和清教徒参加的會议。他接受清教徒的要求批准翻译《圣经》新译本,1611年译成即著名的“英王钦定本”(King James Version)但他的宗教政策的主调是反清教的。不少英國清教徒流亡他国这一期间,清教的另一个重要发展是前往美洲1620年在普利茅斯(Plymouth)开辟殖民地,此后清教对美国产生了重要影响

”。基督教恢复派新教主要宗派之一因以

的宗教学说为依据,故名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运动时期产生于德国。1517年马丁.路德的《九十五条论綱》揭开了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随之在他的周围聚集了一批追随者。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的得救在于信仰而不在于教会或人嘚善功,强调《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的权威削弱教会和

的作用。强调教会组织应因地制宜主张建立不受

的宗教学说为依据的各派思想的统称。主张《圣经》是信仰的唯一根据和权威强调因信称义,不能依靠行为得救宣扬上帝预定,与个人本身是否努力无关废除

,建立长老制;主张由教徒推选

、执事共同治理教会否定罗马教会的权威;简化宗教仪式;主张世俗政权从属于教权等。

’英文Anglican的音译原意为“英格兰的”。因该派起源于英格兰并在英格兰成为国教故名。16世纪30年代它虽然从罗马教会中独立出来,但在教义、礼仪、組织制度等方面则保留了天主教会的大部分传统具有新教的基本信仰;坚持《圣经》为教义的最高权威;保持主教制;强调

是两回事等。另外其他国家和地区的该派教会在组织上并不隶属于英格兰国教会,但沿用此名称各国、各地区的安立甘宗教会虽无统一的世界性組织,但习惯上仍尊称

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它代表了

中较为激进的一派,它坚持教会是一个纯粹由信仰者构成的群体而不是一个混匼体。

17世纪前期产生于英国和在荷兰的英国流亡者中。该宗有些神学家则认为该宗早已存在并追溯到中世纪某系奉行类似礼仪的派别囷16世纪的

。反对给婴儿行洗礼认为领洗者必须达到能够理解受洗意义的成年期才可领受;并强调《新约圣经》所载洗礼与“埋葬”的关系,主张受洗者必须全身浸入水中以象征受死埋葬而重生。故该宗在中国将此礼特称为“浸礼”其他教义有从加尔文学说者,有从

学說者也有摒弃一切教会信条者。强调个各

独立自主反对国教和政府对地方教会的干涉。产生时属清教徒中的独立派。后陆续分化成

、安息浸信会等许多支系主要分布于英、美等国。

的宗教思想为依据的各教会(如

等)的统称因其强调遵循道德规范,主张过严格的宗教生活而又称为“

”其教会管理实行监督制,故又称“监理宗”18世纪产生于英国。源于圣公会内的一派后逐渐称为独立的宗派。鈈久即传至北美的英国殖民地主张教会改良,着重在下层群众中进行传教活动主要分布于英、美等国,鸦片战争后传入

基础是圣经的權威“唯独圣经”的原则是路德所持守的。在中世纪后期罗马教会认为圣经与传统是上帝双重源头的启示,两者并行不悖更不会互楿冲突。教会不仅保存圣经的真理有施教的职权,并且订立圣经的

;所以教会的地位是在圣经之上。这些主张正是路德要反驳的他指出圣经的权威并不是从教会取过来的;相反,教会的地位是靠圣经来确定

虽然教会在历史上制定圣经的正典,但此举只是认可圣经本囿的价值而不是建立圣经的权威性。“人信奉福音不是由于教会厘定福音的真实性乃是因为福音是神的话。”

而神的话是确立正典的臸终根据一切教父的遗训和教会的教义都是为圣经作见证,正如施洗约翰的工作是要领人归向基督一样

同时应该注意,路德并不是抛棄所有过去教会的传统他所反对的只是与圣经清楚教导相违背的传统。他也努力证明圣经与传统的内在一致性然而在路德看来,圣经嘚地位仍是高于传统的圣经是“试金石”,是“规范中的规范”(norma mormans)

(Justification by faith)的神学教义的提出与其信仰历程有密切的关系。当路德思考罪人如何寻获恩待他的上帝?多年修院生涯、补赎的程序、被承诺的应许都无法使路德获得心灵的安息幸而在修院塔上所经历的神学突破为他带来曙光。

人神的关系现今得到重建这并不是借着善行使人被神悦纳,而是基于上帝的应许愿意在基督里接纳那悔改的罪人。人蒙称义罪得赦免,上帝看他正直无过这完全是神的恩典。在称义的事上上帝是主动,人是被动的;上帝成就了一切救赎所需要嘚工夫满足了一切救恩的条件。所以神的义不是那审判世人的标准而是赐给世人的礼物,使他符合神的要求获得永生。路德的新发現将整个中世纪罗马天主教重视功德善行的救恩观彻底推翻了。

路德甚至明言:“只有信心才能使人与上帝结合”

除了上帝便没有信嘚对象,因为只有他是我们无条件投靠的这样真诚的投靠上帝,就是永恒生命的开端

路德认为,基督所说:“信的人有永生”是“我們获得称义的基础”

”这一术语可能易于被人误解,好像路德就是在说得救所需要的唯一善行就是信仰。但是对路德来说信仰不是善行。

事实上是“被归给的义”,即一个

认为既然只凭信心即可得救那么信徒人人均可为祭司,无须

作为神人之间的中介此外,信徒还可以互相代祷每个信徒都有在宗教生活中彼此照顾相助的权利和义务,都有传播福音的天责这就冲淡甚至取消了神职人员与一般信徒之间的差别。虽然新教的多数宗派仍然保留教务专职人员(牧师等)的指称和封立仪式但这主要是职务上的标志,不意味着具有颁賜恩典的特权

此外基督教恢复派新教也在各地宗教改革的过程中建立了各种宗派,各宗派也形成了一系列自成体系并完善整全的教义体系其中较为著名的包括:《海德堡要理问答及解答》,《比利时信条》《多特信经》,《威斯敏斯德信条》和《威斯敏斯德小要理问答》

努力开展传教工作时,英国一些基督教恢复派新教教徒也开始注意向中国传教直至1807年英国宣教士

奉伦敦传教会派遣来华传教。由於

的轮船拒载马礼逊只好于1807年1月31日乘坐汇款号轮船先去纽约,同年5月12日再乘三叉号轮船绕道

秘密地寄住在一家美商货栈里,学习

成為基督教恢复派新教第一位来华的传教士。1814年阴历九月初九马礼逊为帮助他做印刷工作的

施洗,成为第一位中国基督教恢复派新教教徒马礼逊在东印度公司任职25年,并致力于文字布道工作翻译和印刷《圣经》。于1813年出版《新约》1823年出版《旧约》,其中大部分篇章是怹亲自翻译的1823年马礼逊去

自马礼逊等先锋传教士来华传教之后,欧美等国的一些新教差会也开始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中国

教会在中国传敎事业的开拓者,在早期

上亦有一定影响1830年裨治文抵达澳门,25日乘船赴广州住进了美国商馆。之后他参与基督教恢复派早期在华的絀版、教育和医药等多方面的活动,参与创办了早期的一些基督徒团体他创办了中国基督教恢复派第一份英文月刊《中国丛刊》(Chinese Repository,另译《中国文库》),并担任编辑旨在调查刊登中国的气象、地理、出产、商情等信息,向西方介绍中国政治、历史、法律、风俗、文学、宗教和人文情况《中国丛刊》是当时西方人了解中国的主要资料。1834年11月担任中国益智会(The Society for the Diffusion of Useful Knowledge in China)的中文书记。1836年1月马礼逊教育会成立,其宗旨是在中国开办和资助学校教中国青少年读中文和英文,通过媒介将西方各种知识传递给他们裨治文担任通讯秘书。

之前基督敎恢复派新教经过马礼逊等人的努力已经传入中国,但外国人不能以传教士的身份进入中国更不能进入中国内地,因此

的传教事业人數不多,影响不大传播不广。鸦片战争之后随着一系列

的订立,外国传教士在“传教条款”的保护下纷纷涌入中国。而且基督教恢複派新教传教士也受到各国国外传教会差派大举进入中国在不长的时间内,来华的外国传教会多达到130多个这些传教会从

上说,主要分屬英、美、德、加拿大等国;从教派来说则主要分属于

其中对于中国基督教恢复派新教发展不得不特别的提及1865年

简称内地会。这一跨越國籍、超越宗派的特别的宣教组织成为了中国基督教恢复派新教乃至整个基督教恢复派向中国全境扩展具有里程碑性的意义。

被推翻后中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社会变革其中最根本的是

成立以后,不少在国民政府中担任要职的人信仰基督教恢複派据王治心统计,在广东省政府任职的人中基督徒竟占65%以上。这种历史背景为基督教恢复派传教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另一个极好的机遇

的规模化和正规化并伴随着数量上的迅猛发展,

及其宣教事工也广泛开展遍布当时社会的每个角落外基督教恢复派新教也在教育、醫疗、文字出版、慈善等领域蓬勃发展。

进入20世纪后差不多每所教堂附近都有一所教会小学。据不完全统计至1920年有初级小学5637所,学生151582囚;高级小学962所学生32899人;中学291所,学生15213人另外还有数目客观的师范学校。与此同时教会也致力于高等学校的建设。教会大学陆续建竝有些教会大学是由几个不同宗派的宣教会联合建立的。1919年10月在上海召开的中国教会大学校长会议成立了中国教会大学联合会会员有:

。这14所大学在校人数达到2017人并且这14所大学中有10所在自己的校园里附设的中学,这些中学的师资、设备高于一般中学

基督教恢复派新敎在华医疗事业是起在华传教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以来随着社会福音的兴起,众多差会愈加注重教会医疗事业的发展更为重要嘚是,中国社会对新式医疗的需求越来越大在不到20年的时间里,外国医生增加了54%医院和药房增加了165%。

在全国各地开设了许多教会医院如福建同安医院、长乐圣教医院,河北河间中华圣会医院江苏泰州福音医院,常州武进医院等;在内陆省份新建设立的教会医院主要囿四川的成都仁济医院遂宁博济医院,自流井仁济男女病院叙府明德女医院等,湖南的衡阳仁济医院新化信义医院,桃源问津医院等江西的九江生命活水医院,牯岭中华普仁医院等湖北的襄阳同济医院,云南的昆明惠滇医院陕西的西安广仁医院等。据统计1919年箌1924年的5年间,差会新建的教会医院就有38所之多

各省区总计有教会医院326所,药房244处

成立以后,如何面对这个与以往任何社会都不同的新社会如何在

的领导下,在新中国生存并与之相适应对于基督教恢复派来说是一个严峻的课题。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中

的胜利也使得中國与以美国为首的

的关系陷入破裂。当时主要依靠国外差会支持的中国教会因此面临极大的困难经济和思想上都受到极大挑战。不少基督教恢复派领袖估计到今后基督教恢复派会发生一定困难希望继续得到海外差会的同情和支持,1949年秋天19位中国教会上层人士联名发表《给国外宣教部一封公开信》,提醒“国外朋友们注意到我们基督教恢复派工作在目前境况中所遇到的困难应负的责任与政策的改变以忣对外关系的调整等问题”。

1950年7月28日发表《中国基督教恢复派在新中国建设中努力的途径》(简称《三自宣言》)中国的

正式展开。中國基督教恢复派新教在新中国发展伊始不断摸索前行之际,又面临了另一重大挑战即面临中国反右扩大化的形势。在文革的历史背景Φ中国的基督教恢复派新教面临教职人员队伍萎缩,聚会场所急剧减少信徒数量大幅下降,教会经济困难等重要问题在当时形势下,于1958年上半年

联合礼拜开始出现,直至1958年底全国各地的教会基本上都实现了联合礼拜。联合礼拜是特殊的政治形势下产生的但发展仳较平稳,一直延续至今使中国教会进入“后宗派主义”时期。

”席卷整个中国中国基督教恢复派新教伴随着整个中国一同经历了这場严重的灾难。这时家庭聚会成为了唯一的基督教恢复派活动形式农村成为基督教恢复派主要的活动和发展场所,同时这一段特殊的历史也加深了教徒对政府及三自爱国会的不信任

,同时基督教恢复派在中国的发展也重新迎来了春天为满足广大基督教恢复派徒过宗教苼活的需求,各地相继恢复和建立的基督教恢复派两会全力收回教堂,恢复礼拜到80年代,各地主要教堂陆续恢复还有大量的教堂入雨后春笋般地建立起来,全国范围内每两三天就有一两个教堂建立起来

在内的在文革过程中被关闭全国各

校,陆续得到了恢复.同时随着信众的增加对于

队伍建设的要求越来越迫切,在恢复原有神学院校的同时并建立了二年制至四年制神学院校共22所

时至今日,中国基督敎恢复派新教在中国发展愈发充满活力伴随着神学思想建设的深化,神职人员及信众的素质全面提升中国基督教恢复派新教,已经成為中国多元文化的重要一页随着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及自身的富强,中华民族的崛起与自信也使得中国基督教恢复派成为中国开放并与卋界紧密交流的重要接点。

最大的特征之一就是对于《圣经》权威性的绝对推崇,因此在崇拜过程中对于圣经神话语的宣讲成为一项主偠内容因此对于绝大多数的新教崇拜,讲道被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另外因为基督教恢复派新教认为,人人皆祭司人人有权参与对于上渧的崇拜和颂赞之中。因此在崇拜过程中,由全体参与崇拜的信众同唱赞美诗也成为基督教恢复派新教崇拜的一大特色

在基督教恢复派新教内部对于崇拜的理解也有很大不同。部分新教教会在崇拜礼仪上依然沿袭公教会传统依然保有繁琐的崇拜程序及仪文。而另一部汾新教教会则在崇拜程序及仪文上进行简化并且在崇拜过程及场所,不设置任何裱像仅仅以悬挂十字架作为信仰的标记。

”是基督敎恢复派重要的礼仪。基督教恢复派认为圣事是

亲自定立并具有一定形式的

,它借助一定可见的形式赋予领受者不可见的基督的“宠爱”和“保佑”凡诚心领受者,都能获得

认为“圣事”有七件,即

(正教称“圣体血”)、

(亦称“受职礼或祝圣神父、主教”)和

洗禮被普世教会视为基督教恢复派一项重要的宗教仪式是基督教恢复派入教仪式,分“注水洗礼和

两种基督教恢复派认为这是耶稣立定嘚圣事,可赦免入教者的“

”并赋予“恩宠”和“印号”,使其成为教徒此后有权领受其他“圣事”。

”是被普世教会承认的另一偅要圣礼。指耶稣被捕前与门徒最后一次的晚餐当时他以饼代表自己的身体,以葡萄汁代表自己的血分给门徒吃,成为历代教会遵守嘚礼仪圣餐是一种圣事,是人类的救主耶稣基督亲自所设立的作为他为世人受难的纪念,作为他赐世人永爱的凭证圣餐的主要材料昰葡萄汁和无酵饼。

1396年起任英王的侍从

。1374年受英王委派与教皇代表就英国教会的神职任免权问题进行谈判未达成协议。从此抨击教皇反对教皇权力至上。主张各国教会应隶属于本国国王;教皇无权向国王征收贡赋建议国王没收教会土地。否认教士有赦罪权要求简囮教会仪式,并用民族语言举行宗教礼仪建立摆脱叫教廷控制的民族教会。遭到教皇格列高利十一世(GregoriusⅪ在位)连续5次的谴责和坎特伯雷大

的通缉,但获得伦敦市民和牛津大学师生的支持和英王的保护1381年英王与教会共同镇压农民起义时,被迫幽居写作把《圣经》译荿英文,完成重要神学著作《三人对话录》主张《圣经》的权威高于教会;教会应服从基督,不应服从教皇死于

。30年后著作被教会销毀遗骸被焚烧扬灰。

爱国者和宗教改革家出身农民。生于

毕业获文学、神学学位,历任该校文学教授哲学、神学系主任和校长。1400姩升

1402年3月起兼任布拉格伯利恒教堂

。深受英国威克里夫思想影响反对德意志封建主与天主教会对捷克的压迫和剥削;发对教会占有土哋,抨击教士的奢侈堕落行为;主张用捷克语举行宗教仪式教徒与主礼教士在

中同领面饼(“圣体”)和葡萄酒(“圣血”)(天主教規定教徒在弥撒中只领面饼)。1412年号召市民举行反对教皇兜售赎罪卷的示威游行遭镇压,被迫离开布拉格避往郊区南部农村,继续宣傳自己的主张并反对德国贵族统治1414年德皇以“保证其安全”的诺言骗他出席教皇和德皇联合召开的康斯坦茨公会议。但到会后不久即遭逮捕投入暗牢最后于1415年7月6日在康斯坦茨广场上,以异端罪名被判火刑处死;在火堆中,他向群众演讲、唱诗英勇就义。胡斯之死激起捷克人民极大的义愤加速胡斯战争的爆发。主要著作有《论教会》另译有捷克文本《圣经》。

的发难者被基督教恢复派新教路德宗奉为创始人。出身德意志埃斯勒本(Eisleben)的矿主家庭1501年入

研习神学。1507年升神父1512年获神学博士学位。1515年任维滕贝格大学神学教授翌年嘚《日尔曼神学》,自称从该书中得到启发1517年10月31日在

教堂门上张贴《九十五条论纲》,反对台彻尔销售教廷

等在德意志社会各阶层对羅马教廷强烈不满的情况下,揭开宗教改革的序幕1519年夏在

与约翰·艾克的神学论辩中已显示出于罗马教会不能协调。1520年6月15日教皇利奥十卋(LeoⅩ,在位)发出斥责路德四十一条论点的通谕路德连写了几篇文章表示与教皇决裂,在12月10日当众焚毁教皇通谕并支持德意志诸侯沒收教会财产。1521年1月3日教皇终于予以绝罚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秉承教皇意旨下令逮捕路德,得

庇护藏于瓦特堡(Wartburg)1522年反封建教会的群众即将起义时,路德在萨克森选侯授意下回维滕贝格宣传只能用和平手段改革。次年又提出教会与政府应以刀剑来迫使群众服从当

领导農民起义时,更公然主张武力镇压其神学思想强调因信称义,认为人要获得上帝的拯救不在于遵守教会规条而在于个人的信仰。提倡茬宗教仪式中用民族语言代替拉丁语;并将《圣经》译成德文死于故乡,葬于维滕贝格遗著有《席间漫谈》、《书信集》、《讲道集》等。

(St. Gallen)的维尔德豪斯(Wildhaus)出身农民家庭。求学于

(Glarus)教堂神父1516年任艾因斯德(Einsiedeln)教堂神父时,提出废除“

”活动1518年起任

神父,嘚到市议会和市民阶层的支持领导瑞士东北各州的

。否认罗马教廷权威反对出售

,主张教士可以婚娶解散

并没收其财产。废除繁琐宗教仪式禁止敬拜

”礼仪,称之为对耶稣的纪念仪式而非祭礼教会牧师由信徒选举产生。推动新教各州结成联盟对抗教皇和皇帝,泹遭到继续信奉天主教的各州反对对宗教改革运动中激进的

则进行残酷迫害。1531年在与天主教各州作战时于卡匹尔战役中阵亡尸体被分裂焚毁。著有《真伪宗教记》等

(Jean Calvin,)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家基督教恢复派新教加尔文宗的创始人。生于法国努瓦营(Noyon)一个律师家庭在巴黎读书时受宗教改革影响,从1531年起参加巴黎新教徒的活动由于法国政府对新教徒进行迫害,于1535年逃往瑞士

1536年发表主要神学著作《基督教恢复派要义》,否认罗马教会的权威同年抵达

领导下已摆脱萨伏依公爵控制的自由市政权,不久后成为该政权的实际领导人主持拟订一则强调严谨道德规范的新教信仰纲要。1538年以下层市民为主体的自由派发生骚动与法雷尔同被驱逐而迁居

(Strasburg),致力于《圣经》研究不久同一原再洗礼派成员的遗孀结婚。1540年上层市民再次得势并请其回日内瓦从此定居该城。知道建成政教合一的共和政权议會由教士和富有的市民组成,以

为唯一合法的宗教废除主教制,代之以共和式的

宣称做官执政、蓄有私产、经商赢利、放债取息,同擔任教士职务一样均可视为受命于上帝。1553年以“

1558年创办日内瓦学院(日内瓦大学的前身)。死于日内瓦后人编有《加尔文全集》五┿二卷。

(Episcopacy)基督教恢复派教会体制的一种以主教为主体管理教会。约2世纪上半叶开始形成后逐渐完备。主教一般有权祝圣神父(或派立牧师)施行一切圣事,统辖所有属教区的教会;神父(或牧师)隶属主教协助主教施行某些圣事,管理主教所委托的某些堂区主要在

以及各东方较小古老教会中实行。

(Presbyterianism)基督教恢复派教会体制的一种主要为加尔文宗教会所实行。有些非加尔文宗的教会也实行長老制具体规章制度则各派略有不同。以从事世俗职业的教徒领袖经由教会选举,接受长老“

”而为管理教会的骨干专职牧师则受铨体教徒所授权的

们聘任,牧师在长老们的委托下管理教会教务工作

”。基督教恢复派新教教会体制的一种即以每一堂区的会众(congregation)為教会的独立自主单位,不设教务行政上的各级总机构每个独立

的会众(全体教徒)以民主的方式直接选聘牧师管理教会,“公理”一詞取其“公众治理”之义。各教堂的具体制度和礼仪也由各堂会众自行决定。主要为公理会、浸信会等所实行

此表国家名称按英文芓母排序

  • 游斌.《基督教恢复派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217页
  • 2. 游斌《基督教恢复派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苐218页
  • 3. 游斌,《基督教恢复派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219页。
  • 4. 游斌《基督教恢复派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苐220页
  • 5. [英]阿利斯特·E麦格拉思,《基督教恢复派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250页。
  • 6. [英]阿利斯特·E麦格拉思《基督教恢复派概論》,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252页
  • [英]阿利斯特·E麦格拉思.《基督教恢复派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252页
  • 8. 韦斯和布克海姆翻译的《路德的主要著作》中有全文见该书第17-92页。
  • 9. 韦斯和布克海姆翻译的《路德的主要著作》第141-245页。
  • 10. 韦斯和布克海姆翻译的《蕗德的主要著作》第95-137页。
  • 11. 游斌《基督教恢复派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248页
  • 12. [美国]胡斯都·L冈察雷斯,《基督教恢复派史》(下卷)上海三联书店版社,2016年3月第1版第71页。
  • 13. 游斌《基督教恢复派史纲》,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2月第1版,第256页
  • 14. [英]阿利斯特·E麥格拉思,《基督教恢复派概论》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3月第1版第335页。
  • 路德在1532年的一次谈话中提及他对上帝的义的发现是在修院的塔仩得到的,然后又学者称之为“塔上经验”(Turmerlebnis)但也有学者质疑这次经历的真确性。参MaGrath,Luther’s Theology of the Cross, pp.141-142.
  • 林荣洪.《基督教恢复派神学发展史》(三):译林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第123页
  • [美国]胡斯都·L冈察雷斯.《基督教恢复派思想史》:译林出版社,2008年6月第1版:第55页
  • 24. 蒂莫西· 乔治著王丽譯:《改教家的神学思想》(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4-65页。
  • Nichols)选编《历代基督教恢复派信条》,宗教文化出版社2010年第1版。
  • 26. [韓]李宽淑《中国基督教恢复派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09月01日版,第138页
  • 27. 罗伟虹,《中国基督教恢复派(新教)史》上海人民絀版社出版,2014年5月第1版本第65页。
  • 28. 《中国丛报》第4卷,第90页
  • 29. [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恢复派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09月01日版第212页。
  • 30. 罗伟虹《中国基督教恢复派(新教)史》,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2014年5月第1版本,第335页
  • 31. [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恢复派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09月01日版第265页。
  • 32. [韩]李宽淑《中国基督教恢复派史略》,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8年09月01日版,第277页
  • 33. 《中国基督敎恢复派调查资料()》(上),第135页
  • 34. 《中国基督教恢复派调查资料()》(下),第1493页
  • 《天风》第8卷第5期(总187号)刊登了此公开信嘚中文译稿,1949年11月5日第4页。信上书名的19人为:王佩贞、全绍文、朱兰贞、江长川、吴高梓、吴贻芳、邵镜三、林天铎、林步基、涂羽卿、胡祖荫、孙恩三、陆梅僧、陈裕光、崔宪祥、黎照寰、蔡葵、缪秋笙、聂灵瑜
  • 36. 《丁光训文集》,译林出版社1998年版,第18页
  • 37. 丁光训,《三自再认识》《中国基督教恢复派三自爱国运动文选》(),第137页
  • 38. 卓新平,《基督教恢复派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84页。
  • 39. 卓新平《基督教恢复派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87页
  • 40. 卓新平,《基督教恢复派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姩7月第1版第198页。
  • 41. 卓新平《基督教恢复派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199页
  • 42. 卓新平,《基督教恢复派小辞典》上海辞书絀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206页。
  • 43. 卓新平《基督教恢复派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579页
  • 44. 卓新平,《基督教恢复派小辞典》仩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580页。
  • 卓新平.《基督教恢复派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2008年7月第1版:第580页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基督教恢复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