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对苏联援助援助过苏联B17吗

& 文章列表页
苏联围着日本“画地图”的神器,中国至今仍无这样的王牌--相关文章假如1945年东西方爆发战争
在不考虑1945年双方国民极度渴望和平的民意的情况下,我们假设在1945年东西方的仇恨逐步加深,随着苏联的皮靴踏遍东欧,美国的民意更倾向于麦卡西那样的极端反苏与反共,而苏联也愈加不信任西方盟友,因而没有把精锐部队调到远东参战,而是把部队仍然部署在欧洲,从而更加深了西方的戒心。日本抓住这个机会,得到了美国的许可,向美国有条件投降,苏联怀疑美国及西方要动手,于是发动进攻,新的世界大战在还没冷却的旧战场上再次爆发。
日,二战爆发后的第6年,苏联发起进攻。
战争会怎样进行?
首先,我们看看1945年美苏两国的国力情况,
美国这一年的工业规模差不多有苏联的四倍,居于绝对领先地位,而在兵员数量上苏联对美国也没有优势可言,德国只有8000万人口,耗不过苏联,而美国人口几乎是德国的两倍,苏联在开战时有19000万人口,战争中死亡接近两千多万,大部分是兵役年龄的人口。
而在人口素质上差距就更是明显,美国的人口中大部分是受过较好教育的工业化人口。
而苏联工业化人口比例本来就不够美国高,经过战争的消耗后,在战争后期兵员素质比起战前也有明显的下降。在战争后期已经开始感到兵员枯竭的隐忧。而且苏联人口总有相当大一部分是中亚,高加索等少数民族,工业化程度低,凝聚力弱。
在基础工业能力上,我们看看战争中的总产量:
钢铁,美国是51,000万吨,苏联是9,300万吨;
电,美国是接近17,000亿度,苏联是2, 800亿度;
石油,美国14亿吨,苏联1.7亿吨。
可以说,在基础工业方面,苏联无法与美国相比。
那么在具体到军火工业又如何呢?
在这里首先说一下对二战军火生产数据的分析辨别问题, 美国在日被日本偷袭后才进入战争,然后在1942年一年内都是在做把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的工作,1943年上半年这一工作还没完全完成,真正军火生产发挥的比较充分的是43年下半年开始到1944年,但可惜在44年下半年美国在胜利在望的情况下已经开始削减军火生产。 所以我们只能拿1944年的产能来近似的说明美国的军工生产情况。
二战期间美国总共生产了大约27万架飞机,而苏联则生产了大约13万多架,看上去只比苏联多一倍,但实际上美国开始战争动员晚的多,早在1940年的时候,斯大林政府已经在快马加鞭地加速武装苏联军队,当时的苏联军用飞机总量世界第一,连德国也自愧弗如,更不用说战争准备极不充分的美英等国。而美国在 1941年根据租借法案逐步扩大军工生产,直到被偷袭,才加足马力转产。
所以用双方充分动员的那一年的产量来计算将更好的反映两国之间的生产能力的差异。
美国1944年生产了约10万架飞机,接近苏联1944年产量3点2万架的3倍多,而且美国的产品中四发重型轰炸机(B17、24、29等)和双发运输机与攻击机占很大比例,而苏联在战争中的飞机生产大都是单发的轻型飞机,如伊尔-2,拉系列和雅克系列战斗机。在生产成本和工时上,四发重型轰炸机要5到 10倍于单发战斗机。一架单发轻型战斗机不过几万美元,而B-29战略轰炸机呢,从研制,到建立生产线并生产出来3000多架轰炸机,总共耗资30亿美元,足够把苏联在卫国战争中生产的战斗机全部买下来。
如果再考虑到美国飞机基本都是足材足料,大都装备有无线电,涡轮增压等完善的设备,那么在航空装备的生产能力上的差距比产量所显示的更大。接近是4倍到5倍左右。
在海军方面,美国战时生产了26艘大型航空母舰,9艘轻型航空母舰,115艘护航航空母舰,10艘战列舰,48艘巡洋舰,349艘驱逐舰,498艘护卫舰,203艘潜艇,几万艘各种登陆舰艇, 这是什么概念呢,一艘重巡洋舰大约4000万美元,一艘战列舰就耗资一亿多美元,相当于2000架野马战斗机。也就是说美国战时光是制造这10条战列舰所消耗的成本就相当于几万架伊尔-2,拉-5之类的战机。
在坦克和突击火炮等方面,美国生产了九万多辆,苏联生产了10万辆,而且这个产量是在美国不以坦克生产为重点的情况下,要知道苏联为了坦克的生产基本可以说是不惜一切代价的。
而在维持部队的机械化摩托化能力方面,双方基本没有可比性,美国早在战前汽车产量就突破了500万辆,战争期间生产的军用车辆有350多万辆,其中吉普车有65万辆,苏联整个二战期间汽车的总产量不足二十五万辆,所以二战期间美国援助苏联的40多万辆卡车和5万辆吉普车成为红军摩托化的顶梁柱。美国援助苏联的1500台火车机车也帮了苏联大忙,因为苏联在战争期间几乎没有新的生产,苏联在战争中为了组织后方工业生产而建设新的线路所需的铁轨也几乎都是美国援助的。
×××××××× ×××××××××
以上这些是制成品的情况,而在表面上是算做苏联产量的工业品里又有多少美国及盟国的资源在里面呢?
援助的铝相当于苏联战争期间产量的120%, 达30多万吨,苏联当时根本缺乏足够的电力和资源来进行铝的生产。而这些铝对于苏联飞机以及T-34坦克等的发动机的生产是至关重要的。
援助的航空燃料相当于苏联总产量的150%, 而石化产品总量达258万6千吨。
援助的爆炸物与苏联总产量相当,达30多万吨(也就是说苏联生产的那1000万吨弹药里填充的爆炸物有一半是美国生产的)
援助的铜相当于苏联总产量的82.5%, 达38万7千吨(如没有铜那军火生产可麻烦了)
向苏联提供的金属切削机等达到4万多台,占苏联战时总量的30%,而且美国援助的机械技术性能高的多,发挥的作用比这个比例还要高。
向苏联提供的装甲钢占苏联产量的一半。
向苏联提供的汽车轮胎站苏联产量的一半,接近400万件,而苏联自己生产的轮胎里也有援助的10万吨以上的天然橡胶。
也就是说,有一些人只看到苏联生产的坦克和火炮数量与美国相当,弹药是1000万吨,比起美国的690万吨还要多300万吨, 却没看到,苏联人是拼了老命,而且是几乎“只”生产这些东西的。
战争期间他不生产火车机车,老美在帮他生产,少量生产汽车,老美在帮他生产,铁轨,车厢….等等,大量的工业品是由西方盟国的产品来顶着,他才能集中力量生产某些种类的武器弹药。
而这些算做是他的产品中,有很大一部分用的是美国的机床,加工的材料里很多关键性材料接近一半是西方从采矿到冶炼加工包装运输,一路送到俄国人手上的。 而苏联人生产出来的半成品中又要安装上美国及西方生产的无线电等设备。
这样的产量比较其实已经失去意义。
反观美国呢,美国的生产体系决不仅仅是兵器弹药生产那么简单:
石油是战争的血液,二战时美国就是世界的血库,美国为全球反法西斯同盟生产了70亿桶原油的60亿桶,并炼制了盟军所需的几乎全部高辛烷值航空油料,而要完成这一生产需要投入巨大的人力物力来加强石油化学工业。那些庞大的石化工厂和穿越美国的石油管道难道不需要钢铁、设备与技术人才的投入?
战时美国铺设了两条穿越大陆的输油管道,长的有约2000公里,直到现在这也属于重大的战略工程;美国还尝试着铺设了一条穿越大西洋的海底输油管。
为了炼制高辛烷值航空燃料,美国建设了上百个石化工厂和装置,有些设备有十几层楼高。如果看过石化厂的图片或资料就可以了解一下现代大工业的威力。
美国因为是要跨洋作战,需要庞大的海运和空运力量以保证力量投送和后勤补给,战时生产的5千万吨的各种船舶,保证了美国的人力物力可以投入到各个战场。光是运送到苏联的援助物资就有1500万吨,没有充足的海运力量怎么能行呢。而且美国还援助了苏联600多艘轮船,支援了苏联的物资运输和生产。
美国为了抵消德国的核威胁,开展的曼哈顿计划同样规模惊人,动用了庞大的人力物力和技术力量。并领先研制出了核武器。
举个例子,当时为了分离铀元素,建设了各种巨大的工厂,其中的电磁分离厂(Y-12)需要雇用8万工人,需要制作6624个巨大的磁铁,要用到12万吨的铜,因为作战和援助盟国都需要大量的铜,最后是从美国国库调用了8.4万吨白银制作的这些线圈。
这单独一个计划耗资20多亿美元(当时币值), 可以购买4万架P51野马战斗机。
美国为了能够在太平洋上跃岛作战,在北非,意大利,欧洲登陆, 必须生产大规模的登陆舰艇,人造码头,两栖登陆车,各种工程机械和车辆等等,每到一个地方那就相当于建设一个新的城镇,那些在热带雨林或北非沙漠等一无所有的环境中快速立起来的机场,公路,仓库,兵营等等,都是用物资堆出来的。日本兵咋就那么凄惨呢?几个月搞不起一个机场,缺衣少食,生活在泥泞中,还不是工业力量跟不上。
这样同时进行的艰巨的任务,是其它任何一个参战国不用也不能负担起来的。
在这里,我们就可以看到以前很多比较美苏二战军工生产的可笑了,光比生产出来几门炮,几条枪能说明什么? 单只是一个曼哈顿工程就几乎可以顶的上苏联42年后生产战斗机的总产值。
一般人想到军备生产,首先想到的就是坦克,机枪,大炮,然后比比这几格数字,看谁的数量高,但实际上呢,比如火炮,一门高射炮和一门迫击炮的价值可差的远了,苏联号称战争中生产了 83万四千门火炮,但其中有 34万八千门是迫击炮。而其它国家很少生产迫击炮,迫击炮的总产量也远没有苏联多。
滑膛的迫击炮是所有武器里最简单的一种,就是一根钢管加一个炮座,成本不到100美元。武器质素不够,人命来凑,苏联红军在人力与物力的整体平衡上有自己的一套条件和逻辑。但这一套并非先进,而更多是出于无奈。
而一门127毫米舰炮的生产成本超过一辆重型坦克,相当于1500门轻型迫击炮,所以,一般的泛泛的谈个产量数字,反映不了真实的军工生产能力。
再比如二战苏联生产了700万条冲锋枪,大约是不到不到2亿美元的产值,还不够建设几个炼油厂。
而一旦与苏联交战,那么美国的工业体系不需要再去援助英国或苏联,不用再新建石化工业设施,不用再在海军上多花一个美元去生产什么航母,战列舰,巡洋舰,驱逐舰,登陆舰,两栖装备等等, 这些早就过饱和了。 把整个工业生产的重点转向坦克,火炮,战斗机和轰炸机,那么这个数量可以说,压根就不可能用完,唯一的限制就是投送能力和战场大小而已。
轻工业其实也是不应该被忽视的,二战期间各种的罐头、肉制品等源源不断地供应英国,苏联等盟国。苏军所消耗的军队伙食里就有11%是来自美国,就肉罐头来说一多半来自美国。
很多人不明白的一个问题是:粮食,棉花,长在牛身上的皮等等,这是一回事,而能用做军用食品或军服或皮靴等制成品是另一回事,这是需要副食品加工业,皮革工业等工业生产的,单纯农业的产出无法被军队这样的高强度高机动单位所有效利用,必须是经过副食品等轻工业加工城可储存可携带的产品后才可以支持前线。而苏联战后用美国援助的这些工业制成产品与总的粮食产量比是非常的无聊与可耻的。
最后说一点,美国是在保证国民生活质量的前提下实行的战时生产计划,老百姓的日用物资虽然转入战时的管制,却从没缺乏过。而德国,苏联,日本等在1944年时的生产已经超过极限,接近于杀鸡取卵式的增长了。
我们再来看看假如战争开打并延续,双方的科技进展情况
在飞机方面,美国,英国和德国在早期的喷气式战斗机的研究上居于领先地位,美国的F-80战斗机在1945年7月就已经投入大批量生产,之后F84, F86相继试飞。 苏联在喷气技术上已经落后很多,一开始搞出来的如MIG-9等战斗机都不成功。因为气动力学与喷气动力研究的滞后,MIG-9不过是在螺旋桨飞机的概念上把发动机换成了喷气式。
而真正成功的米格-15却是靠的进口的英国喷气式发动机的技术以及缴获的德国气动力研究成果,这些发动机是在二战后苏联和西方还没有闹翻,钻政策空子于1947年进口得手的, 如果得不到当时喷气技术的先驱者英国人的技术,那么苏联人的喷气战斗机将与西方的差一个档次,这是毋庸置疑的。
而如果1945年战争开打,那么苏联很显然无法获得西方的技术。
战略轰炸机方面,苏联第一架仿制的B-29在两年后的1947年才首飞成功,而这种轰炸机对西方的防空系统来说已经过时了。美国在1947年问世的 B47战略轰炸机将把苏联的防空系统远远甩在后面,没有英国的喷气引擎,那么苏联将不得不靠他的那些米格-9等战斗机来凑合,而这些飞机将不够美国的轰炸机飞的更快更高,只能望机兴叹。
可以说,苏联的领空将对美国敞开。
核武器方面,苏联在二战后就开始倾全力研究核武器,在从德国和西方以各种手段得到大量技术情报和资料的情况下,在1949年才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如果是处在与西方开战的情况下,人力物力都不可能充分保证,还要经受西方的战略轰炸,那么想作到在1949年研制成功都不可能,所以,面对美国以B36或B47挂载着原子弹对苏联的战略及工业要地实施点名式的的打击,苏联是几乎无能为力的。
在弹道导弹武器上美国弄走了以冯.布劳恩为首的德国最顶尖科学家,而且在战争结束时还占据着德国最大的导弹工厂,在历史中,战后苏联从美国手中接收了这个工厂并运走了数量庞大的设备和制成品,而如果美苏开战,苏联将得不到这些东西,在导弹的研制上一无设备二无人才,与美国的竞争将无从谈起。
雷达,通信等技术苏联也是毫无疑问的落后于西方。
所以我们看到,如果战争在中欧陷入胶着状态,时间进入1947年那苏联将没有任何希望。
然后我们看看两国的军力情况
具体到军队实力,美国在海军上是压倒性的,但水面战斗舰艇和潜艇对于对苏作战能起的作用不会太大,就不多说了。主要就是海军航空兵参加空中作战,海运保证后勤吧。
美国在空中力量上的优势是种压倒性的优势,在1945年5月,美国陆军航空队有270万人,7万多架飞机,加上海军的4万1千架飞机,总数接近十一万架飞机。 而苏联只有不到1.5万架。
从飞机构成上,苏军是以短航程战术飞机为主,大部分飞机航程短,高空性能差,将无法遏制美国空中力量的行动, 假如美国的B29轰炸机从英国或荷兰起飞,就可以轰炸列宁格勒,莫斯科,克里米亚以西的战略目标。 而美国将在1946年搞出来的B36战略轰炸机将可以轻松轰炸乌拉尔工业区。
那么苏联能否拦截呢,很遗憾,当时苏联的战斗机大部分没有涡轮增压装置,高空性能很废柴,而且苏联国土广大,当时雷达性能也不行,而且苏联当时不象德国已经配置成严密的雷达和机场网络,可以说,苏联对这种大规模战略轰炸几乎缺乏有效的对抗手段和经验。
如果美国将在其太平洋的精锐而庞大的海军航空兵调到欧洲,将更加增强这种优势。
苏联的战斗机不管是拉系列还是雅克系列都是以低空格斗为性能取向的。而其伊尔-2也是以低空对地打击为基本任务。如果说美国对苏联的高空轰炸居于一边倒的优势的话,那么在低空,美苏在一开始将有一场恶斗。习惯于与德国空中力量围绕着轰炸机群在高空进行大集团拼杀的美军飞行员将需要适应基本都在中低空的短兵相接。
但苏联人会更不适应,他们还没有经历过必须在高空与低空同时进行一场残酷的战斗,他们也从没在数量居于如此劣势的情况下作战,他们的西方对手的飞机几乎都质量精良并且普遍有很好的训练。而且美军飞机航程远可以深入苏联纵深游猎,并持续压制机场。
更要命的是,美国的喷气式战斗机也将越来越多的出现在天空。 苏联人将迅速失去制空权,这是毫无疑问的。
德国人的飞机数量相对于东线的广阔空间太稀疏了,苏联人在二战后期得到优势后也没能做到控制战场,
但美国及其盟国不同,西方有足够的能力在1000公里的战线上部署几万架飞机,而且是从战略轰炸机,远程攻击机,轻型战斗机一应俱全,可以真正的把天空据为己有。
而陆军方面,美国陆军在二战结束时有97个师,600万人,与苏联的800万陆军相比少一些,坦克数量上苏联大约为1万5千辆,美国及西方盟国在总数上超过苏联,但在欧洲战场基本与苏联相当。
苏联的优势在于拥有一批IS-2和IS-3重型坦克,以及T-34/85这样的优秀的中型坦克。
而西方与之抗衡的坦克里,有把握在火力上有效迎击苏联重装甲部队的主要有M-26潘兴,萤火虫,M-36等。
这个问题也许是最能引起争议的部分,那就是苏联究竟可以以多少的交换比来打这场仗?但首先有一点可以明确,在如此暴烈的空中打击下,装甲部队的机动是非常成问题的。
我们可以看出来,如果时间拖延,那么美国在太平洋地区与日军作战的精锐的海军陆战队和陆军力量都可以调往欧洲,本土的庞大人力资源几乎还未受损失,将有源源不断的后续部队开进欧洲。 所以时间对苏联是不利的,如果战争持续下去,苏联在实力上将无力抗衡,即使美国不使用核武器。
所以总的来看,一旦不能在头一年解决问题,那么随着美国本土及太平洋的兵力来到,那么速胜就完全不可能,而随着战局进入47年,美国及盟友在国力、科技的巨大优势将是苏联所无法对抗的。 一切都看苏联是否能在开战头一年(最好是半年以内)将西方赶下海,赶回到英伦三岛,以形成大陆与海洋势力的对峙。
说到这里,一个因素就不得不被放进来说了,那就是英国因素,之前我们比较美苏的国力军力可以完全架空了来说,但真要回到1945年的中欧战场,我们没办法抛开英国,因为西线盟军的北翼是由以英国为主的包括加拿大等部队的大英帝国的军队把守的,美军不会缺这点兵,但作为同盟作战的必然,我们还是要尊重这一现实。
应当注意的是,英国除了本土的工业能力外,还可以调用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印度等地区的部分人力物力,综合这些因素,英国的国力此时比苏联弱一些,但相差并不是太大,在表现上则与苏联截然不同,空中力量双方可以说比较接近,但其实还是英国占一点优势,因为英国的产量里面事有着几万架四发重型轰炸机。总产值和技术水平都要高于苏联。
所不同的是,英国的国力的另一支柱表现在海军上,英国皇家海军到战争结束时拥有几十艘各种大小航母,雄踞世界第二。
而苏联则是大陆军主义。在陆军方面英国比苏联差的远。但也并非不堪一击,由其防守盟军北翼还是可以胜任的。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到,英国的陆军在1945年独自面对苏联红军那是绝对顶不住的,就如同苏联的劳仕子红旗舰队在皇家海军面前将被痛扁一样。 但此时它只需要掩护美军侧翼,主力还是美军。这在此时是一个很重要的现实因素。
而且一旦开战,英国的工业与遍布全球的各种资源将会大大加强美国的国力优势,这是毫无疑问的。
开战后将是什么战局?
先来看中欧的战场形势,中欧相比于东欧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广阔战场,是相对比较狭小的,从丹麦到阿尔卑斯山不过一千公里,双方都将达到很高的兵力兵器密度,并且保持相当大的防御纵深。而不会出现只能保持一个硬壳的浅纵深并缺乏后备队那样的局面,就象德国在战争后期的东线那样。
苏联在1945年有1136万军队,扣除海空军等。陆军大概有800万,这是其立国之本。苏联的希望在于速战速决,趁美国的兵力没有集结欧洲而争取击败美军,夺取从荷兰到法国的港口,将美国挡在欧洲的大门之外。
那么苏联是否能做到呢。
在1945年5月的中欧可以说是大军云集, 在战线西侧的美英盟军大约有90多 个师,约500 万人,分布在西欧和意大利的区域内。集中在战区的作战飞机接近2万架。而东侧的苏联红军则大约有600万人,分布在易北河以东,北海到黑海的区域内。在作战人员与装备上,红军都没有明显的数量优势。
此时,1944年后使红军对德国产生足够优势并可以进行十次歼灭性打击的因素都已经不存在或大大削弱了,天空将是西方对手的,大规模的空中打击将极大的迟滞大规模装甲集群的行动,这是毫无疑问的。
在机动能力上,初期双方区别不大,但随着战争的进行,苏联自身卡车和吉普车的生产很薄弱,失去了美国的援助后,将无法充分补充前线的损失。1945年苏联汽车年产量仅有区区7.47万辆,其中载重汽车6.86万辆,拖拉机生产0.77万辆,大大低于战前的1940年的产量。直到40年代末期,苏联的汽车产量才赶上战前1940年
而在对手的空中遮断打击下,后勤车辆的损失率将很高,而应该注意的一点是,此时苏军距离其工业生产的重心已经非常遥远,为了保障柏林战役的250万红军的行动,已经是进行了高强度的后勤保障工作。只不过在45年,德军已经是兵败如山倒,而且也毫无能力威胁苏军的后勤线,这个问题一般很少被人注意到。
但如果是需要与500万西线盟军作这样的高强度的作战,那么所要保障的弹药,油料等将大大超过苏联后勤所能提供的,从乌拉尔工业区到易北河的公路,桥梁,铁路站场,渡口,码头,弹药堆放场,等等全都将处于西方的空中打击之下,P-51和P-47在二战后期最喜欢作的一件事情就是打爆火车头,到时候这条几千公里长的补给线究竟能维持到一个什么程度我看是非常的不乐观。
所以中长期来看,苏军的摩托化机动能力以及后勤将面临很严重的困境。
基本上,双方在地面部队的兵力兵器的规模上基本相当。而在中欧的军力上,双方各有强势与弱点。
美英盟军的劣势是:
第一, 盟军作为一只包括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波兰等多国部队的联军,在整体使用上存在一定的约束。在战争初期,英国加拿大军队居于战线北翼,美军在南翼,法莱斯和阿登两次都没能吃驻德军突出部里的重兵集团,和这种联军使用和配合上的缺陷是有这根本型的联系的。
第二, 盟军的高级将领缺乏大兵团进攻战役的经验和决心,这在盟军对西线德军的打击中就可以看出,艾森豪威尔始终坚持他的一线平推而不肯冒险,蒙哥马利总是指望把一切都安排妥当的才肯动手,蒙哥马利这兔子其实是乌龟。布雷德利也是持重有余。当然这也和各个盟国之前比如伤亡,风险,战功等不断地搞协调和平衡有关。 而因为没有尝试过,盟军就不知道如何在集团军群的规模上集中兵力打开突破口。并扩大和利用突破口作深远突击和合围,从而更有效率地歼灭敌人。
但是有一点值得注意的是,到1945年初,随着突出部战役的结束,盟军突入德国境内开始,美军越来越多,不管是兵力还是作战表现都已经是无可争议的核心和主力,英国人已经彻底的退居配角,蒙哥马利再也不可能对盟军的指挥权说三道四了,经过一年的磨练,美军比1944年中时要强大的多,也自信的多。所以,在 1945年,联军的作战使用的问题已经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
还有一点,由于开战初期盟军处于守势,不善于作大兵团突破的问题不会显露出来,而对于防守,盟军最高指挥部还是胜任的。
第三, 盟军在坦克方面处于一定的劣势,这既有兵器质量上的,也有作战使用上的。
而苏联红军相对于他在西边的对手也有苦衷, 那么就是:
第一, 苏联红军将很难掩藏其作战意图,也很难达成在突破地段的兵力和火力优势, 中欧战场狭小,兵力兵器双方本身就都已经非常绵密, 苏联人就算想在某一地段集中更凶猛的炮火,在盟军的空中侦查和打击下也将很难实现。
第二: 其装甲部队的矛头将面对齐装满员的西方部队的立体打击, 依托预设阵地的盟军坦克、反坦克炮,步兵反坦克武器以及空中力量,而且盟军有充沛的后备队,可以实施有效的反冲击。
第三, 后勤将无法支撑,而这是最致命的。
所以一旦开战,一开始将是一个残酷的硬碰硬的厮杀,或许苏联红军有能力将战线向西推移,但最远也不可能越过莱茵河,因为随着其装甲矛头被逐渐消耗和摧毁,其战略后勤和战术后勤地被遏制,它不可能作到持续不断地高强度冲击西方防线,这是由前面的分析所确定的。
但西方的反攻也将困难重重,因为前面说了,中欧战场相对于千万大军,还是太过狭小,盟军同样很难作大的突破和歼灭战,所以我估计中欧绞肉机将持续一段时间。
转折将来自西方盟军彻底夺取制空权和对苏联的全方位的空中打击,最终瓦解掉苏军的后勤和决心,并迫使苏联将战线后撤到维斯瓦河甚至寇松线以东,以便缓解后勤困境。
另外再谈谈欧洲战场的政治局势
法国和意大利的共产党的势力被大大地夸大了,而且事实上,法国人在苏联和美英同盟之间的选择是没有悬念的。
而德国人只要盟军允许,将立即拿起武器与俄国人战斗,这才是最可怕的,在拥有了空中掩护和后勤供应后,重组的德军将极大地支援盟军的战斗。而东欧国家的仇俄是历史悠久了,波兰历史上三次被瓜分,1939年又添了道伤疤,罗马尼亚也不好受,它跟着德国人打苏联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苏联强占了比萨拉比亚。总之,整个东欧对苏联的敌视和恐惧是现实的。
在这里我们已经可以很清晰地看到,在二战刚结束的时候,美国及其西方盟国在国力上是居于绝对的优势,而且在战场上也有能力坚持到这个优势充分发挥出来并最终击溃苏联。但这个代价将是非常非常的大,双方在中欧的千万军队的钢铁碰撞将是带来几百万甚至的伤亡,而且一旦开打,那么进兵乌拉尔将是个很必要的目标,但这个过程太长,伤亡太大,虽然从国力来看存在这个可能性,但实际中没有任何可能。
就苏联方面来说的化,他的人力资源和工业生产处于什么状况他最清楚,就西方盟国来讲,苏联人的千万大军就是一道铁幕,想撞开,那是肯定要头破血流的。
而双方国民支撑到现在的心理支柱就是把红旗插到柏林总理府, 继续进行一场几年的残酷战争对双方来说都是不可想象的。
对于斯大林,他最清楚经过4年的残酷战争他的国家已经多么疲惫,此时根据雅尔塔的交易吃掉并消化东欧,建立起自己的势力范围是最明智的做法。
而对于西方世界,此时已经不可能通过暴力来彻底打垮苏联了,和平演变才是正途。于是不久,凯南就发出了他那封著名的8000字的电报。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B-17轰炸机
二战初期美军的主要轰炸机,波音公司制造,共生产12700架。它拥有13挺重机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飞行堡垒”。虽然B17航程短,但它有叫大的载弹量和飞行高度,并且坚固可靠,常常在受重创后仍能“晃晃悠悠”的飞回机场,因此挽救了不少机组成员。
主要性能:
类型:重型轰炸机
成员:10人(5名机枪手)
武器:13 X 12.7mm
载弹量:8 吨
长:22.66 m
高:5.82 m
翼展:31.65 m
全重:25 吨
发动机:4 X 1200马力
航程:2979公里
巡航速度:273 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483 公里/小时
B-17轰炸机
二战初期美军的主要轰炸机,波音公司制造,共生产12700架。它拥有13挺重机枪,是一个名副其实的“飞行堡垒”。虽然B17航程短,但它有叫大的载弹量和飞行高度,并且坚固可靠,常常在受重创后仍能“晃晃悠悠”的飞回机场,因此挽救了不少机组成员。
主要性能:
类型:重型轰炸机
成员:10人(5名机枪手)
武器:13 X 12.7mm
载弹量:8 吨
长:22.66 m
高:5.82 m
翼展:31.65 m
全重:25 吨
发动机:4 X 1200马力
航程:2979公里
巡航速度:273 公里/小时
最大速度:483 公里/小时
高度:10,667 m
==========================================
B25轰炸机
1942年4月18日,这天是星期六,天气睛暖。中午,东京街头挤满了熙熙攘攘的人群。该是吃午饭的时候了。12时30分,突然响起了警报声,呜——呜——呜——,一阵紧似一阵,惶恐的日本人东奔西跑,四处寻找藏身之所。他们不知道这是一次防空演习。此后不久,一批轰炸机从海上飞来,日军以为是自己用于演习的飞机,只是静静地看着它们飞近。飞机以超低空飞到东京北郊,突然投下了炸弹,顿时火光冲天,硝烟弥漫,清醒过来的日军高炮匆忙开火,战斗机急速起飞,随着爆炸的巨大声浪,日本军民的士气开始动摇。这场假戏真作的主角是美国空军中校杜立德率领的B25机群。日本偷袭珍珠港使美国蒙受奇耻大辱,罗斯福总统决心报复。他一再要求陆海军参谋长,“一定要回击日本!”但当时没有一个地面基地够得上轰炸日本本土。使用相关信息母舰,则必须驰近海空戒备森严的日本,危险极大,且难以完成任务。美军当局经过仔细研究,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用陆军航程较远的B25轰炸机从航空母舰上起飞,返航时在中国或苏联着陆。这样既可以轰炸日本,又可以使航空母舰保持在日本陆上轰炸机的作战半径之外。
  1942年4月1日,杜立德中校等80名军人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阿拉米达基地登上“大黄蜂”号航空母舰。13日,“大黄蜂”航空母舰穿过北太平洋风暴区,到达阿留申群岛和中途岛之间的指定地点,同哈尔西海军中将的“企业”号航空母舰会合,组成“迈克特遣舰队”。舰队秘密向西行进。由于忽略了国际日期变更线,结果将舰队的航行期多算了一天。这一错误导致迈克舰队比计划提前一天接近起飞点。
  18日凌晨3时,离东京还有650余海里,“企业”号雷达发现目标:离左舷舰首12英里处有两艘敌舰。于是,迈克舰队立即改变航向。半小时后,舰队又重新朝西行驶。气候恶劣,军舰剧烈地颠簸。天快亮的时候,“企业”号派出3架飞机侦察前方200海里水域。飞行员透过灰蒙蒙的大雾发现了日本巡逻艇。他立即报告:“发现敌舰艇,北纬36度零4分,东经153度10分,方位276度,距离42英里,相信敌已发觉。”为慎重起见,哈尔西下令,所有舰只向左转舵。过了不到1小时,“大黄蜂”号上的观察哨也发现了敌巡逻艇。日本“东丸23”号艇已开始用明码发报说:“在离东京650海里处发现3艘敌航空母舰。”接着,迈克舰队又发现1艘日本巡逻艇,距离舰队只有6海里。哈尔西下令:“击沉这两艘日本巡逻艇。”他还电告“大黄蜂”号航空母舰:“飞机出动,祝杜立德中校及全体英勇的飞行员幸运,一路平安!上帝保佑你们!”这比预定的起飞点远了200海里,比预定日期提前了一天。
  飞行员们立即登机,同时给每架飞机装上附加油箱,并把各油箱灌得满满的。第一架改装的B—25双引擎轰炸机,由杜立德驾驶,停在“大黄蜂”号航空母舰甲板上,其前面的跑道只有467英尺。这架陆军用的飞机太大,左翼伸在航空母舰的左舷之外。杜立德开足气阀发动引擎,机轮挡板移开了,飞机向前冲去,左轮沿着飞行甲板左舷一侧的白线跑着,在母舰甲板上摇摇摆摆地迎着强风朝前驶去。驾驶员开始加速后,在航空母舰被浪头抬起来的一刹那,B—25轰炸机猛然升空了。16架B—25轰炸机一架接一架地升上了天空。几乎与此同时,迈克舰队改变航向,转弯90度,以25海里的时速撤离该海区。
  杜立德率领B—25轰炸机向西飞去。此刻,日本人错误地以为,美国舰队从650海里处撤走了,不可能对日本进行空袭。他们还认为,只有舰队进入400海里海域,舰载机才可能起飞前来轰炸东京。然而,日本人没有料到,陆基远程B—25飞机已经从航空母舰甲板上起飞成功了。迈克舰队的撤离不仅为B—25机群作了掩护,而且诱使日本犯了大错误。杜立德机群,反客为主,钻了日本人丧失警惕的空子,突然奔袭东京。
  东京大本营按照“东丸23”号艇的报告进行判断,认为还要过一天敌机才能到达,同时接到报告说,敌舰队已经撤出650海里地区,因而没有发出防空警报。9时45分,一架日本巡逻机报告:“发现1架向西飞行的双引擎轰炸机。”但大本营海军部谁也不相信这个报告。他们肯定说:“美国航空母舰上没有双引擎轰炸机。”甚至断言:“空袭最早也要等到次日上午才会来临,因为那时美国舰队才能到达离日本海岸300海里以内的海域。”
  海军部的高谈阔论未完,杜立德机群已从不同角度对东京进行轰炸。
  美机的空袭在军事上给日本造成的损失并不大,但却给日本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冲击;同时使美国的民心士气为之大振。美国各大报刊得意地宣布:“杜立德立奇功、创奇迹。”杜立德被美国国会授予荣誉勋章,并越级由中校晋升为准将。
================================================
B-24“解放者”轰炸机是美军在二战中的一种主力轰炸机。
主要性能(D型)
类型:重型轰炸机
成员:8—10人
武器:10 X 12.7mm
载弹量:6 吨
长:20.22m
高:5.46m
翼展:33.53m
总重:27.7 吨
发动机:4 X 1200 马力
航程:5152 公里
巡航速度:281 km/h
最大速度:487 km/h
高度:8534 m
B24“解放者”是四发远程轰炸机,1941年交付使用,主要用于欧洲战场,共生产约 18181架。海军中使用的型号是PB4Y。B24航程远,在整个战争期间都可以看到它的身影,它有极易便别的机身和双垂尾翼。B-24轰炸机和B-17 轰炸机一起,同样成为对德国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的主力。B-24参与了对汉堡、柏林、法兰克福、鲁尔等重要地区的轰炸战役。最著名一次战役的是B-24机群大规模远程空袭普罗耶什蒂油田,给纳粹的能源供应造成了极大的破坏。
B-24“解放者”(Liberator)重型轰炸机机组成员8至10人,航程5152公里(装载5000磅炸弹时为2300英里,即3700公里),也主要用于欧洲战场,和B-17轰炸机一起,成为对德国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的主力。当时驻扎中国的美国陆军第14航空队也有装备B-24。
B—24有一个实用性极强的粗壮的机身,其上下前后及左右两侧均设有自卫枪械(共计有7~12挺12.7毫米机枪),构成了一个强大的火力网。大展弦比梯形悬臂上单翼装有四台空冷R1830型活塞发动机。机头有一个透明的投弹瞄准舱,其后为多人制驾驶舱,再后便是一个容量很大的炸弹舱,可挂各种炸弹。B— 24采用双垂尾,形状为竖椭圆形,前三点起落架可收入机内。B—24给人一种坚实拙朴的印象,故当时又获得了一个非正式的雅号“仓门板”。
在二战期间,B-17与B-24对德国投下大量炸弹,是人类战争史上持续时间最长、战斗最壮烈的一场空袭作战行动。
在战争后期,B—24更多投入远东战区,不仅执行战略任务,也参加战术打击行动。B—24还用于及越法战争、朝鲜战争等局部地区冲突中。
B—24是大战中美国生产最多的大型轰炸机,当然,也是使用最多的大型机种。B—24“解放者”轰炸机就是欧洲,同时也是非洲、亚洲广大海空战场上的空中霸王。B—24在航空史上留下了不可磨灭、独具光彩的一页。
二战后,大量B-24轰炸机被作为剩余物资提供给美国的盟国,包括当时的国民党政府。
======================================================
B-29超?堡?巨Z炸?C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重定向自B-29超级堡垒)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B-29B-29超?堡?巨Z炸?C,亦稱B-29超?空中堡?荆?敲??ㄒ艄?驹O?生產的四引擎重型螺旋??Z炸?C。主要在美??确?鄣腂-29,是第二次世界大??r美????航空兵在??洲??龅闹髁?鹇赞Z炸?C。它不?问嵌?未??r各??哲?中最大型的飛?C,同?r亦是集各種新科技的先進武器。B-29的?湫略O?包括有:加??C?,中央火控、遙控?C??等等。原先B-29的設???想是作?槿臻g高空精確轟炸?C,但在??鍪褂?rB-29?s多?翟谝归g出?樱?诘涂者M行燃??Z炸。B-29是二次大?鹉┢诿儡??θ毡境鞘羞M行焦土空襲的主力。向日本?V?u及長崎投?S原子??的任?找嗍怯葿-29完成。B-29在日本因此有“地獄火鳥”之稱。二次大?鸾Y束以後,B-29仍然服役了一段頗長的?r間,最後在1960年代方才完全退役。B-29的?生產量??,900架左右。
李梅上任的时间是1945年1月,而在他到任之前才是B-29损失严重的一个阶段。因为他的前任提倡的战术是用B-29进行白天的高空精确瞄准轰炸。正是这种昼间的高空轰...
B-36轰炸机
研制国家:美国名称:B-36“和平卫士”(Peacemaker)
研制单位:通用动力的康维尔公司造价:约360万美元(单价)
现状:50年代末退...
美国是军事超级大国,俄罗斯是末落帝国,怎么能和美国比。
道理很简单.
美国和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实验爆炸是上世纪40年代末(47年和49年),而将其实战化的可能是找到投放的工具.
当时符合要求的火箭是没有呢.德国的V1...
B2是幽灵,F117是夜鹰,前者的名字都比后者势大。
答: 本数据来源于百度地图,最终结果以百度地图最新数据为准。驾车路线:全程约8.9公里起点:四川财经职业学院1.从起点向西南方向出发,行驶110米,右前方转弯2.行驶...
答: 你朋友是宫颈息肉.推荐一文,供你参考:
什么是子宫颈息肉
子宫颈息肉是慢性宫颈炎表现的一种,在已婚妇女中比较多见。
  子宫颈是子宫下端的部分,其内腔呈圆筒形或...
答: li660912同学:
您好!您有这样的想法非常好,说明您知道父母为了您成长的辛苦和劳累。呵呵,有这样的心理,我想您一定会在学习上下苦功夫,以优异的成绩来回报父...
大家还关注
确定举报此问题
举报原因(必选):
广告或垃圾信息
激进时政或意识形态话题
不雅词句或人身攻击
侵犯他人隐私
其它违法和不良信息
报告,这不是个问题
报告原因(必选):
这不是个问题
这个问题分类似乎错了
这个不是我熟悉的地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美国对苏联援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