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印边境对峙 撤离:中国边防军为什么要后撤

对越反击战揭秘:鲜为人知的另一个痛击越军的老 山战斗
对越反击战揭秘:鲜为人知的另一个痛击越军的老 山战斗
燕子说史观
满镁位于云南省马关县茅坪东北10公里的越南边境地区,北距中越边界1.5公里。周围地区山高林密,谷深坡陡,地势险要。所属的1672高地、老山(并不是80年代那个著名的老山,而是在其西侧,中间隔了猛峒和扣林山地区)、马店地区,是越南长期同中国争议的地区。在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战前,双方的实际管辖线要向中国境内弯进几公里,越军以满镁为基地,在老山、马店以北地区形成了实际控制。满镁地区守敌为越军河宣省独立第6营1个连、满镁公安屯及部分特工,约150人左右。越军在这一地区构筑有大量土木质和水泥坚固工事,形成以满镁为核心的环形防御体系,企图长期霸占有争议领土。为打掉满镁、老山地区被越军控制和盘踞的边境侵略据点,收复中国领土,1979年对越自卫还击作战收尾阶段,我昆明军区第14军42师指挥步兵126团分两批乘车经8号公路返回国内,转进至云南马关、麻栗坡、董干地区,归云南省军区前指指挥,进行战斗准备。步兵126团1营奉命配属边防12团7连、机炮连和夹寒箐民兵连、冬瓜林民兵排、喷火2个组,加强师122榴弹炮营,负责歼灭1672高地、马店、满邦、满镁地区越军。日和4日,1营两次组织干部和骨干勘察地形,明确了任务。决心集中兵力兵器,从右翼实施主要突击,首先歼灭1672高地、满邦、马店之敌,然后围歼满镁之敌。战斗部署是:3连配属82无坐力炮1门、重机枪2挺、喷火1个组,在1618.7高地南侧展开,首先攻歼1672高地之敌,然后直插满邦,断敌后路,阻敌增援;2连(欠4班)配属82无坐力炮1门、重机枪2挺,在3连攻歼1672高地的同时,迅速插至10号高地东侧展开,攻歼马店之敌;1连配属82无坐力炮1门、重机枪1挺,于1072高地南侧加入战斗,在边防12团7连配合下,围歼满镁之敌;边防12团7连在化喜通报批评满一线展开,首先攻占39号高地,然后向满镁发展进攻;师122榴弹炮营在大火地、玉皇阁、陶家湾占领阵地,以火力支援步兵战斗;夹寒箐民兵连负责1营的前送后运任务;2连4班配属重机枪1挺,同冬瓜林民兵排在1165高地至1116高地一线占领阵地,以火力牵制越军;营指在1692.3高地开设,战斗发起后向10号高地转移。3月5日18时,126团1营利用黄昏时的雾气掩护,秘密进至冬林东侧占领了进攻出发阵地,进行战斗准备。6日7时20分,3连隐蔽进至1618.7高地南侧一线展开,炮兵连在1618.7高地西北侧占领发射阵地。8时,师122榴弹炮2营对1672高地和老山进行炮火急袭5分钟。同时,3连组织工兵迅速排除了前进路上的地雷,随后发起攻击。1排从右翼、2排从左翼扑向越军防御阵地,形成多路向心攻击。1排率先突破越军阵地,继续向顶部冲击,2排也从北侧夹击守敌侧后。经过45分钟激战,1、2排攻占1672高地,击毙越军20人。随后,3连沿老山向东直插满邦。2连在3连攻击1672高地时,迅速沿5、7、10号高地前进,于9时进至10号高地东侧一线展开。1排分兵三路发起冲击,迅速攻占了15号高地及北侧2个无名高地,残敌沿壕退至马店,1排也追击至马店南侧。2、3排从马店东西两侧向17号高地迂回,遭到守敌火力猛烈射击,伤亡较大,2排长和3排长均负重伤,前进受阻。10时,3连展开2、3排从左右两侧发起猛攻,一举夺取了满邦。因2连进攻受挫,营长命令3连1排北上支援2连战斗。3连1排迅速迂回至马店西侧,向17号高地发起进攻。14时,2连在进攻时遭到南侧16号高地越军的射击。营长命令1连进入战斗,向16号高地攻击。1连展开2个排,从西南侧向16号高地发起进攻。经过短暂战斗,1连毙敌6人,攻占了16号高地,解除了2连的侧后威胁。2连在3连1排的配合下,继续猛攻,于18时攻占了马店及17号高地,击毙越军中尉连长以下46人。18时30分,营长命令1连从马店南侧向满镁地区运动接敌。20时,1连进至1072高地南侧展开,做好了战斗准备。满镁地区的越军主要部署在满镁南侧的31号高地周围及26号、27号、39号高地地域,守敌为河宣省独立第6营1个连。其防御重点是31号高地,有法军当年修筑的碉堡1个、地堡8个,均为砖石结构。碉堡高约3米,外壁厚0.5-0.6米,分为上下两层,构筑有16个射孔。地堡高约1米,有3-4个射孔。各堡之间以交通壕相连接,并有3道环形堑壕。在31号高地东北侧无名高地上建有越军营房,由长约100米的地道通向防御阵地。阵地表面构筑有野战工事,地下挖有“米”字形地道,各地道口均通向堑壕。地道的主干道是用砖石被复,高约1.6米、宽约2米,支道是用木料被复。在阵地前沿设有竹签陷阱和电发防步兵定向雷,在道路两侧埋设有压发地雷,在草丛中还布有绊发雷。21时,1连的第一梯队2排在进至30号高地东侧时,被31号高地守敌发现,遭到越军炮兵射击。连长命令82无坐力炮和重机枪在30号高地东侧占领阵地,压制越军火力,同时以6班向南侧迂回,4、5班在30号高地东侧牵制31号高地之敌。2排在进至31号高地越军前沿约30米处时,受到31号高地及南侧无名高地之敌的火力夹击,难以前进。连长令重机枪压制越军火力,但未能奏效,2排处境非常不利,连长只得将2排后撤到30号高地的背敌斜面,同时呼唤上级炮火支援。22时20分,师团炮兵向31号高地进行了射击。但因为夜间观察困难,未能命中目标。连长召集各排排长开会研究,认为31号高地越军火力较强,南侧无名高地守敌的侧射火力威胁也很大。在集中兵力攻击31号高地的同时,应力争解除南侧无名高地的威胁。连长遂调整部署,命令3排(欠7班)由30号高地北侧接敌,向31号高地攻击;4、5班从正面牵制越军;6班偷袭南侧的无名高地,保障2、3排攻占31号高地。随后,连长向营指请求增加配属火器。营指即又增调82无坐力炮1门、重机枪1挺给1连。23时,1连各分队开始秘密接敌。6班在前进途中未被越军发觉,当接近到距南侧无名高地越军前沿堑壕10米处,6班迅速向敌投弹,然后发起冲击。越军反应很快,也向6班反投弹并射击。6班负伤4人,未能突入越军阵地,与守敌形成对峙。不久,31号高地出动了约1个班越军向南侧无名高地增援。6班发现后迅速占领有利地形,当这股越军接近时,突然向敌猛烈射击,将其歼灭。3排从西侧进至距31号高地前沿30米处被越军发现,遭到轻重机枪、60炮的火力拦阻,攻击受挫,排长中弹牺牲。连长命令3排后撤至30号高地,1排继续上去攻击。营长考虑到1连受领任务仓促,对地形、敌情均不了解,再攻恐加大伤亡,便于7日3时命令1连停止攻击。连长派通信员通知1排和6班后撤,在回撤途中又遭越军机枪射击,负伤1人。当夜,连长布置8、9班和2个重机枪班在30号高地东侧监视越军,其余人员在高地西侧隐蔽休整。7日拂晓,连长、指导员、副连长分别在距敌前沿100米处抵近侦察,发现31号高地顶部筑有核心碉堡,上下两层共16个射孔,其周围有8个地堡,并均与堑壕、交通壕相连接。据此,连指决心集中兵力,分路接敌,由侧翼攻击,首先攻占31号高地,并以部分兵力攻击南侧无名高地,然后攻占31号高地东北无名高地。战斗部署是:3排和2排5班在31号高地西侧展开,由西向东攻击;2排4班迂回至31号高地东北侧,由东北向西南攻击;2排6班迂回至31号高地东南侧,由东南向西北攻击,形成四面包围,歼灭31号高地之敌;1排为连预备队,随时准备进攻31号高地东北无名高地之敌。7时50分,连长命令先以82无坐力炮摧毁越军2个地堡。8时,师、团炮兵对31号高地之敌进行了炮火急袭,营82无坐力炮也命中1个越军地堡。8时30分,3排在火力掩护下发起冲击,突破了越军前沿。这时,越军出动了约1个班兵力,在核心碉堡火力掩护下发起反扑。3排利用越军的工事就地进行抗击,副连长率2排也从侧翼进入战斗,以火力将反扑之敌击退。2排长带4班沿31号高地北侧迂回至东北一线,炸毁越军3个地堡;6班从南侧向东攻击,炸毁越军2个地堡;5班从正面沿堑壕向顶部冲击,战士肖登贵从侧翼隐蔽向敌地堡接近,发现1名越军正要架机枪向1连射击,他迅速投出手榴弹,然后借硝烟掩护冲上去,勇猛地从越军手中夺过机枪向敌猛扫,打得越军只好退进地堡里。4、5班乘机冲上来,挨个爆破越军地堡。越军抵挡不住,逐渐被压缩进了顶部的核心碉堡内。5班在火力掩护下,向碉堡上层投弹,守敌转移到下层,5班又向下层投弹,守敌只好退入堑壕内。5班继续攻击,用炸药包连续进行爆破,将核心碉堡炸毁。残敌龟缩在掩蔽部内顽抗,5班将敌围住,先是战场喊话,逼出2名越军投降,并击毙1名正在射击的越军。余敌拒不投降,因掩蔽部进出口角度较大,向里投弹和爆破均无效。后来5班发现掩蔽部顶上有一根通风竹筒,遂将一根爆破筒塞了进去,一举将掩蔽部炸毁。在摧毁核心碉堡的战斗中,共毙敌上尉营长以下14人,俘敌2人。见已歼灭31号高地之敌,连长命令4、6班迅速向31号高地南侧无名高地攻击,自己率连预备队1排从左侧迂回至31号高地东北无名高地的越军营房。守敌退入地道内抵抗。经过侦察和审俘,了解到地道的位置并发现了9个地道口。连长指挥1排先向地道口投弹,又用棉被倒上汽油点燃后投入地道内进行烟熏,守敌仍不投降。最后1排使用15个炸药包,在地道口和顶部同时爆破,将地道炸毁。这时4、6班也攻占了南侧无名高地。10时40分,1连胜利攻占了满镁。在进攻31号高地及其东北、南侧无名高地的战斗中,1连共毙敌上尉营长以下57人,俘敌2人,缴获60炮2门,轻重机枪4挺、冲锋枪9支、步枪20支、手枪2支、40火箭筒2具及部分弹药和军用物资,摧毁越军碉堡、地堡、掩蔽部10个及仓库和营房。战后,1连被中央军委授予“钢刀连”荣誉称号。13时,满镁地区战斗进入尾声。营长命令3连1、2排在28号高地南侧展开,协同边防7连歼灭化喜绷满西北侧诸高地越军。1排分三路向27号、26高地进攻,于13时35分占领了这2个高地。随后,1排与边防12团7连东西夹击,又将39号高地攻占。战斗于14时全部结束。在满镁地区进攻战斗中,步兵126团1营连续作战,攻克越军6个高地及老山、马店、满邦、满镁等据点,纵深达10公里,取得胜利。共毙敌上尉营长以下133人,俘敌2人,缴获60炮5门、轻重机枪8挺、各种枪支32支、40火箭筒2具、十门总机1部、单机2部、八一电台1部及各种弹药、军用物资一部。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燕子说史观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燕子读史 专注于历史领域的解读!
作者最新文章中印边界“解放军后撤100米”?军方:无稽之谈!
2017年6月中旬,中方军队在洞朗地区进行道路施工时,遭到印度边防部队越过中印边界锡金段阻拦。此后双方军队进入对峙状态。中国外交部表示,中印边界锡金段已由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划定。洞朗地区属于中国领土。双方长期以来按照这一已定边界进行管辖。“此次印军越界事件发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定边界,与以往双方边防部队在未定界地区的边境摩擦对峙有本质不同。”(腾讯新闻综合人民网等报道)中印边境对峙全回顾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中方深夜回应称已采取相应应对措施。印度同天宣布对中国的聚酯高强力纱线进行反倾销调查。因印军越界并与中方边防部队发生相持,出于安全考虑,中方暂缓安排印度官方香客团经中印边界锡金段乃堆拉山口入境朝圣。国防部举行例行记者会,表示“希望印军个别人能够汲取历史教训,停止发表这种叫嚣战争的危险言论”。国防部同时承认解放军新型坦克在西藏试验。外交部就印军越界一事再次表态,要求印方立即将越界的边防部队撤回边界线印方一侧。针对印防长所谓“2017年的印度和1962年的印度已经完全不同了”的言论,外交部表示,2017年的中国也与1962年的中国不同。解放军公布西藏军区某旅开赴海拔5100米陌生地域环境实弹演习报道,该旅装备有主战坦克、自行防空炮等重型装备。外交部发言人耿爽在记者会上说,中方再次重申,印方应立即将所有越界边防部队撤回边界线印方一侧,这是解决当前事件的前提和基础,以避免发生更加严重的事态,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中印战争50周年 盘点关于这场战争需要澄清的传闻
我的图书馆
中印战争50周年 盘点关于这场战争需要澄清的传闻
本文来自:凤凰网历史综合
1962年爆发的中印战争围绕着中印边境上的争议地区全线展开,中国军队在这次战争中在军事层面上大获全胜。但在战胜之后,中国单方面将军队后撤,印度得以占领藏南中印争议地区。这个结果使国人扼腕不已。关于50年前的这场战争,不断有一些似是而非的传闻出现,渐渐模糊了这场战争的真实景象。
流言之一:解放军兵临新德里
在中印战争的诸多传闻中,最受欢迎的是这个传说:中国军队在反击作战中已经快打到新德里了。在传说中往往还给这个“快”配上了一个具体的数字,即中国军队已经打到了离新德里仅仅只有XXX公里的地方。似乎只要没有中国政府的主动停战,连印度的首都都要被拿下了。如典型的“我军风扫残云,气吞江河,战事只进行了十多天,先锋部队便推进到距新德里只有300多公里的地方。印度首都一片惊慌,大街上修筑工事,市民们争相出逃。”;“该师先头部队从海拔6000米的高原一直打到离新德里只有300公里的恒河边上……由于没有接到命令,该师准备一直打到新德里。此时的新德里已经混乱到了极点,全国上亿印度难民向安全地区涌去。”这个传说的影响是如此之大以至于一些正规出版物中也出现了这个说法。在《喜马拉雅山的雪——中印战争实录》中记载着“与东部军区的战争同时开始的是在西部的喀喇昆仑山口。中国军队已经打到了重镇楚舒勒。印度人都知道,那儿离新德里大约三百多公里。”;《兵器知识》2010年第12期一篇题为《中印楚舒勒之战1962》的文章,据称是翻译曾参加过中印边境西段作战的印度退役准将L。N·萨勃拉曼尼亚的回忆,在文末也说“相继丢掉古荣山和热赞山口后,遭受重大损失的印军第114旅已无心恋战,所有部队仓皇逃往列城,楚舒勒谷地已无一兵一卒。印度人都知道,楚舒勒离新德里仅300多千米,新德里已经开始挖战壕了……”。
最惊悚的是一篇以“美国人”身份讲述中印战争的网文,宣称“此时,中国军队继续持续逼近。其先遣部队,以达到接近印度首都新德里外围50公里处。其深入印度作战达212公里。中国军队士兵已经看到了新德里的莫汉莱比塔塔尖。”从这个数字有零有整精确到个位,说得煞有介事的传说中我们不难发现一个著名二战传说:德军进攻莫斯科已经能看见克里姆林宫尖顶上的红星的影子。但,这是事实么?
事实上中国军队从未越过国境,距离新德里还有千里之遥。
班公洛地区反击作战
本文摘自:《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作者: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出版:军事科学出版社
班公洛地区,位于中印边界西段阿里西北角(日士县斯潘吉尔湖西侧),境内为日土县的新疆地区,境外为拉达克之楚舒勒地区。该地区山高坡陡,地势险要。山上多乱石,草术不生,空气稀薄,呼吸困难,风大雪大,雪深路滑,气候寒冷。入侵印军在班公洛地区建立据点,并企图以此控制西藏之班公洛、热琼等哨卡,威胁西藏阿里纵深地区的安全。
一、战前印军和中国边防部队的基本情况
印军在第一阶段失败后,即增调兵力。将其第十旅主力两个营调到西线,部署在东堤以西印度河谷地区;将第一六三旅3个步兵营调至列城及其附近地区;以原属第一六一旅之杰特联队第一营转隶第一一四旅,进驻楚舒勒地区;调第十三野炮团和第三十二重迫击炮团(分别装备有87.6加农榴弹炮24门,106.7迫击炮24门〉驻列城。并各以两个连及轻型坦克装甲部队各一个连,加强第七十旅和第一一四旅。10月下旬,西线印军统一组成喜马拉雅第三师,总兵力增至1.5万余人。印军在楚舒勒地区,调整部署,加紧构筑工事,大量设置地雷等爆炸性障碍物,不断向中国边防部队开枪打炮。
班公洛地区为:印军第一一四旅廓尔喀第八联队第一营和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分别配置在莫尔多通道北南两侧高地上。其北山设据点两个(“阿印5号、16号”),南山设据点4个(“阿印6、7、8、9号”)。其中北山5号和南山6号分别设在山脚下,形成莫尔多通道北南两椅角,两点间有大面积布雷场、铁丝网封锁了通道。上述6个据点,其中6、5、16号3点,由廓尔喀第八联队第一营防守,7、8、9,号由库马盎联队第十三营防守,分界线在6、7号据点之间。通道北侧16号,南侧8、9号据点均设于山顶突出部,比中国边防哨卡1号、2号、11号高约600米,可通视纵深20多公里,控制斯潘古尔湖地区中国边防部队的活动。上述据点,成为楚舒勒、丁如泽机场和通东堤公路东侧的前沿屏障。此外,楚舒勒地区印军还集结有1个步兵营、1个机枪营、1个坦克装甲连,随时可向中国境内攻击。印军在通道两侧山凹处有炮兵阵地4处,可支援其各据点战斗 威胁中国边防哨卡及后方安全。  
中国边防部队在反蚕食斗争阶段,即在入侵印军“阿印5、6号,,据点对面莫尔多通道两侧设置了“阿1号”和“阿1I号”两个哨卡,与入侵印军“阿印5、6号”据点相对峙,并在“阿1号,,和“阿11号”之间与入侵印军布雷场相距200米处,布设正面宽约3公里、纵深40米的防坦克防步兵混合雷场,封锁通道,掩护“阿1亨、11号,,哨卡正面。在入侵印军7、8、9号据点对面,设置了“阿2号”哨卡:观察警戒印军上述各点行动。在入侵印军16号据点北侧高地,设置“阿10号,,哨卡,比印军16号据点高出100余米,可控制其16号,并能观察印军纵深活动情况。上述各哨卡均由西线阿里支队第二、第三连负责防守。
中国西线作战部队主力集结于日上宗,经过半个多月休整,做好了一切战斗准备。
尼赫鲁政府拒绝接受中国政府的三项建议,企图与中国再次较量。11月14日,中央军委电示新疆军区与康前指:
1、同意你们集中主要兵力兵器;同时歼灭8、9、16号印军的作战部署。
2、拔点时,对印军设在境外的炮兵和据点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打我时,我坚决还击。以短促猛烈突然的火力还击,打它的丁如泽机场和楚舒勒,炮弹可以越界,人员不能越界。还击时必须经总参谋部批准。
3、印军队9、16号据点经营时间较长,工事比较坚固,距楚舒勒较近,其兵力支援容易。故必须从打一场硬仗恶仗要求出发,要多准备几手,一定要把准备工作做好,切勿仓促动手。
遵照中央军委指示,新疆军区和康前指决心:首先拔除印军队9号和16号3个威胁最大的据点,尔后视情况再拔除5、6、7号点。同时准备歼灭增援反扑之印军,做好以炮火还击的准备。  
其部署:以第十一团第三营、加强第十团第三营第九连、阿支。2号卡1个排、120迫炮营(欠1个连),配属第十团75无坐力炮4门、骑兵第三团57无坐力炮1个排(3门)、团属工兵连、师属喷火排、师属高射机枪1挺,首先歼灭8、9号据点之印军,尔后视情况歼灭入侵印军队7号据点。
以阿支守卡分队抽调不少于1个连的兵力,配属骑兵第三团迫击炮连和无坐力炮排(3门)、第十团工兵连1个排、喷火1个排、另以骑兵第三团1个步兵连为二梯队,首先歼灭“阿印16号”印军,尔后视情况再歼灭5号之印军;以骑兵第三团(欠2个连)、第十团第三营(欠1个连)为前指预备队,准备向莫尔多通道,且坎一羌山口,扎西岗一拉多方向实施机动,配合守卡分队,歼灭增援反扑之印军。
以第四师侦察连一部兵力控制新张山口,阻止东提之印军进入中国边防部队侧后;另以一部兵力配置在新张,准备歼灭印军空降兵。
11月17日阿支拉多、且坎守卡分队,分别向拉干赫尔、羌山口方向进行侦察巡逻。18日拂晓,展开活动迷惑印军,以掌握这两个方向的印军动向。
炮兵部队:以120迫击炮(4门)、76。2加农炮连(4门)、第十团迫炮连(6门)和75无坐力炮(2门),组成炮兵群,配置在阿1号至11号卡后侧。决心首先以火力急袭“阿印16号”,支援阿支突击连拔点战斗;尔后,当印军炮火射击时,实施炮火还击;打印军增援部队等。高炮营配置在“阿2号”卡附近,掩护主攻方向对空安全。
第四师工兵营以1个连构筑前指观察所,以1个连执行扎西岗、且坎前沿布雷、设置障碍任务,以1个连维护狮泉河桥梁渡口。
康前指设在“阿2号”卡附近。  
部队作战准备。西线机动作战部队,经半个月休整恢复了体力,总结了第一阶段的作战经验和教训。从11月14日开始,进入作战准备,各部队根据作战任务,进行现场勘察,了解敌情、地形,确定开进路线,拟制作战方案,进行战斗编组,明确指挥协同、支援联络等,并设置沙盘模型,反复进行演练。与此同时,各突击分队进行了充分的思想动员,准备了充足的作战物资器材,作好了打硬仗、打恶仗的准备。
参战部队认为,拔点攻坚战,是一场“硬仗,恶仗”,印军工事坚固,火力密集,地形险要,易守难攻。特别是防步兵地雷爆炸性障碍物,不但纵深大,正面宽,道带多,而且布设隐蔽,不易发现。但其弱点是:工事前强后弱,火力前重后轻。若从侧后攻击,即可避开其雷区和火力封锁区,减少部队伤亡。
各突击分队经过认真研究,拟采取夜间接近印军,拂晓发起攻击的战法。担任拔除8、9号据点的突击分队,采取避开正面迂回侧后,分割包围,多向攻击的战术。对16号据点的攻击鉴于地形限制不便迂固,决定采取炮火掩护、工兵开辟通路、正面强攻、侧后助攻的打法。
四、乘胜收复“阿印5、6、7号”据点
拔除“阿印8、9、16号”据点之后,总参谋部于121月19日电示:“你们己顺利地歼灭了8、9、16号据点之敌,甚慰,同意你们乘胜拔除5、6、7号印军据点”,请切实注意以下四点:
1、要做好准备工作后再动手,不可轻敌。
2、这几个据点靠近国界,不好迂回包围,故能歼灭者坚决歼灭,不能歼灭者给以严重杀伤后打跑了也是胜利。
3、对楚舒勒、丁如泽机场,印军炮兵的处置仍按总参谋部前电规定执行,即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如打。我就坚决还击,压制或摧毁。炮弹可以打出国界,但人员决不能越出国界。
4、多抓俘虏、少杀伤,学几句外语。
遵照印军不打、我不打,印军打我时坚决还击的指示,当印军炮群于16日19时20分向攻击16号据点的分队实施拦阻射击时,西线边防部队炮兵群向印军炮兵阵地猛烈轰击;尔后对丁如泽机场设施及5、6、7号据点逐次轰击,给印军以沉重打击。炮战一日,夜幕降临。5、6、7号据点之印军惧歼,仓皇逃窜。翌日,西线边防部队进入上述各点,收复最后三个据点,收集物资打扫战场。  
至此,班公洛西岸地区作战胜利结束。西线作战部队于11月26日下山归建。
第二阶段作战历时3天,全部肃清斯潘古尔湖以西地区印军入侵据点,攻歼印军侵略据点3个,扫除3个,收复了失地。共歼印军165人。其中击毙160人,俘虏5人,缴获各种火炮11门、各种枪109支(挺),弹药6万余发,2部,其他作战生活物资等。拔点部队伤131人,亡67人。
西线第二阶段作战,虽是一场硬仗,但各突击分队,英勇顽强,前赴后继,拔除了印军入侵据点,收复了国土,打出了军威。圆满地完成了党中央,中央军委赋予的作战任务。
雄狮搏鸡——阴法唐将军访谈录(节选)
本文摘自:《军事历史》2005年02期,作者:魏碧海
&&&&&& [编者按]关于中印边界问题及1962年的那场自卫反击战,一直是公众及网上军事论坛最热门的讨论话题。新浪网目前仍在“论战”中的一个贴子,点击率已达24万次。网民们大多不了解中印边境争端的来龙去脉,不了解1962年自卫反击作战的时代背景,所以无法理理解毛泽东、周恩来的战略决策,出现了许多偏激言论,甚至不排除有敌对势力借题发挥、兴风作浪之嫌。《军事历史》作为军事科学院这一军事学术权威机构主办的期刊,有责任和义务发挥正确舆论导向作用。澄清历史事实的最好办法是“让历史见证人出来说话”。为此,本刊记者魏碧海对阴法唐中将进行了两次专访。阴将军长期在西藏工作,是“老西藏”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曾任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副政委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也是1962年种印边界自卫反击作战的主角——“藏字419部队”的政委。&&&&&&& 本文受访者阴法唐中将简介:阴法唐将军1950年10月参加昌都战役,时任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8军第52师副政委;1951年与副师长陈子植率第52师主力进军西藏,任中共西藏工委江孜分工委书记;1959年任西藏军区江孜军分区政委、中共江孜地委书记;1962年任藏字419部队政委;1963年任西藏军区政治部主任;1980年任中共西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成都军区副政委兼西藏军区第一政委;1986年任第二炮兵副政委;1988年被授予中将军衔。&&&&&&&&&& 本文作者魏碧海简介: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杂志副总编辑、记者、主要作品有《铁流东进》、《西陲血路》、《第四野战军征战纪实》、《纵横天下》、《末日的祭礼》等著作和20集电视剧连续剧《解放海南岛》,曾获“中国图书奖”、“中国人民解放军图书奖”、“国家图书奖提名奖”。
记者魏碧海(以下简称魏):克节朗战役之后,中国政府发表声明,提出停止冲突,重开谈判,私平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同时,总参和军区前指下令我军停止追击,在达旺河以北休整待命。这充分显示了中国政府的和平愿望。但印度政府不但不理,反而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组织战时内阁,发行战争公债,进行战争动员。
阴法唐(以下简称阴):尼赫鲁自己撕下了“不结盟运动领袖”的假面具,公开向美、英等国乞求军事援助。以美国为首的西方阵营立即满足印度的军事需求,加紧向印度空运军事装备,鼓励印度与中国继续进行军事对抗。尼赫鲁在西方的支持下,决心与中国再进行一次较量。顺便说一句,我们在战斗中缴获了不少美国援助印军的武器,有的还没有开箱。
魏:印度新任国防部长恰范声称决心同中国战斗到底,直到最后获得胜利。印军向边境调兵遣将的同时,还不断炮击达旺河北岸的我军阵地。
阴:印军还要打,我们想罢手是不可能的,只好奉陪。印军加紧向边境地区增派部队,到11月中旬,印军在东线的兵力达到3万人,其中1.5万人部署在达旺河南岸至印度境内的提斯浦尔之间。为了打破尼赫鲁通过军事冒险达成领土要求的幻想,毛主席、党中央决定给印军更为沉重的打击,迫使印度放弃军事冒险,回到谈判桌上来。11月12日,中央军委下达了再歼灭印军3至4个旅的的任务,其中达旺方向2至3个旅,瓦弄方向1个旅。
魏:瓦弄方向自卫反击作战是54军军长丁盛负责的。
阴:54军第130师于10月21日从四川出发,原拟参加达旺方向作战,后因印军向瓦弄方向增兵,军委决定将该师投入瓦弄作战,并与昌都军分区联合组建丁盛指挥所,简称“丁指”,指挥瓦弄方向作战。
魏:第二阶段反击作战,达旺至西山口、邦迪拉方向是主要方向,在这个方向419部队仍然是主角。请谈一下印军的兵力部署情况。
阴:前面说过达旺河南岸至提斯浦尔印军部署了1.5万人的兵力,其中在传统习惯线以北的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地区约1.2万人。印军是沿公路两侧纵深梯次配备,基本上是一个长蛇阵。元帅形象地指出印军的部署特点为“铜头、锡尾、背紧、腹松”。印军第62旅等部约3300人部署在西山口、申隔宗地区;第65旅战术司令部率两个营约1500人部署在略马东、德让宗地区;第48旅战术司令部率3个营约2200人部署在邦迪拉、拉洪、登班地区;第4师战术司令部和炮兵第4旅部约1000人部署在雨旺附近;第67旅在伏特山和米萨马里地区。
魏:我军在这个方向投入了多少兵力?
阴:中央军委为了加强东线主要方向的作战兵力,将步兵第55师从西宁调来了。这样我们就有了3个师的兵力,即:419部队、11师两个团、55师,另有山南军分区4个连、炮兵、工兵等部共1.8万人。我军与印军在这个方向的兵力对比为1.5:1。我们采取刘帅提出的“打头、切尾、斩腰、剖腹”的战术,实施大纵深迂回包围,多路穿插分割,将敌人的长蛇阵切为数段,各个歼灭。
魏:3个不同建制的师,另外还配属了不少炮兵、工兵,请谈一下我军的指挥关系。
阴:这个方向统一由西藏军区前指指挥,张国华司令员率军区前指于11月1日由麻麻移驻达旺以北5公里处的邦岗共。那个地方原为印军的一个指挥所,印军留下了一个沙盘,张司令召开团以上干部会议,就用那个沙盘研究作战方案,下达各部实施迁回、穿插、分割的任务。我军第一步有两个任务,一是“切尾”,由师两个团从印军右翼实施大纵深迁回,绕到印军主力后面,切断德让宗与邦迪拉之间的公路,堵截敌南逃退路,同时阻击从邦迪拉北援之敌;二是“打头、击背、剖腹”,由419部队、55师、山南军分区和炮兵、工兵等部歼灭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地区之印军,尔后与11师部队南北夹击德让宗之敌。张国华司令员本来要419机关统一指挥西山口到德让宗地区的作战。鉴于55师是一个跨大区的建制师,我感觉全由我们指挥不好,我就向张司令提出419与55师联合指挥,建立“联指”,张司令采纳了这个方案。联指随155团行动,在行进中还出现过一个有趣的事情。发起总攻不久,我们一部随155团向申隔宗穿插,结果走错了路,又遇悬崖绝壁,行动就慢了。那个地方很奇怪,电台信号弱,电报既发不出去,也收不着。联指另一部也遇到类似情况。从18日下午两点半到19日中午12点,联指与上级和下级都失去了联系。我们的部队素质很好,一看与我们联系不上,马上就越级与军区前指直接联系。在这20多个小时,张司令就直接指挥到团。直到联指电台信号恢复了,才恢复了对419部队和55师等部队的作战指挥。
魏:西山口至郑迪拉方向战役有一个显著特点,那就是我军的迂回、穿插、分割战术。战后张国华向中央汇报作战情况时指出,印军最怕侧后迂回,毛主席说“这不仅是印度,从古以来,哪一支军队都最怕这一手。”请谈一下这方面的情况。
阴:迁回、穿插、分割战术的灵活运用是克节朗战役的一个特点,各级几乎都成功地运用了。第二次战役,也就是西山口至邦迪拉战役,这个特点更为明显。从整个战役看,有大纵深迁回,如11师的“切尾”行动,急行军用了7天5夜的时间,从印军右翼绕一个大弯子,深入敌后150公里,将邦迪拉至德让宗之间的公路切断了,把拉洪以北之印军兜进了我军的大包围圈中。从每一个战斗看,都有距离远近不同的小迁回、小穿插、小分割。根据张国华司令员和军区前指的作战部署,战役总攻时间为11月18日8时30分,在此之前,各部队根据各自的作战任务隐蔽穿插至预定位置。既不能过早到达预定位置,以免暴露战役意图,也不能过晚到达,否则就达不成多路向心合围的目的,让敌人从缺口中逃掉。如山南军分区郭指的部队是从12日出发的,157团是14日出发的,154团和155团是15日出发的,55师部队是14日出发的。这些部队在迁回穿插途中有的就与印军小部队打响了,但印军却“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没有察觉我军的整体作战意图。直到11师18日拂晓切断他们的后路之后,才意识到我军竟然有这么大的胃口,给他们布了一个南北纵深达150公里的口袋。
魏:印军在第二次战役中不如第一次战役那么顽强,当他们意识到已陷于包围之时,害怕重蹈第了旅被全歼之夜辙,纷纷夺路溃逃。我看过印军第62旅参谋长在1979年出版的回忆录,据他说,18日晨,当我军总攻刚一发起,印军第4师师长就脱离了指逃跑了,接着防守西山口的印军第62旅旅长也脱离指挥逃跑了。印军实际上是在群龙无首的混乱状态下竞相逃命。
阴在第二次战役中,印军除依托工事的防御部队比较顽强之外,一脱离工事基本上就没有什么战斗力了。我军在战斗中不管兵力比印军多还是少,均能做到攻必克、守必固,那种气势完全是秋风扫落叶印军是沿公路两侧呈线式部署的,后路被断后,陷于前有追兵,后有堵截,两翼受到攻击的绝境,纷纷向公路两侧的高山密林中溃逃,这样建制就乱了,难以组织起像样的防御和反击,整个战线很快就土崩瓦解了。联指所属部队仅用了两天时间就攻占了西山口、申隔宗、略马东、米龙岗等地,师攻占了德让宗和邦迪拉等地,印军主力不是被歼灭,就是溃散于山林中,另有两股分别向打陇方向和邦迪拉以南逃窜。军区前指即令419部队第154团向打陇追击,11师第33团向邦迪拉以南追击。随后,154团追到打陇,占领了吉莫山口,33团追到查库,占领了鹰案山口、比里山口,接近了传统习惯线,从那里可以看到印度平原了。21日,中国政府发布声明,宣布“全线主动停火,主动后撤”。部队接到了停止追击的命令,转入分片清剿。在清剿中巧团击毙了印军第旅旅长辛格准将。
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解放军未进入印度境内
中印反击战中,印军第七旅被全歼并俘虏第七旅旅长达尔维准将(来源:资料图)
本文摘自:人民网-军事频道,作者:徐焰,原题:《徐焰: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我军从未进入印度境内》
人民网军事在线北京5月14日电今天上午,国防大学教授徐焰少将做客人民网,澄清了近年来网络上流传有关军事和历史方面的虚假传言,还原历史真相。
近年来有一些文章谈及到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时候使用了不少夸张的描述,甚至说中国军队已经是深入了对方境内纵深,逼近某些主要的城市。关于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的时候中国军队是否进入了印度境内这个问题,徐焰表示,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是在1962年10月到11月间进行的,时间很短。按照我们中国地图的划法,中国军队在这次作战中间,根本没有进入印度境内,中国军队作战都是在中国领土上进行的。按照印度地图的划法,其实也没有进入它的纵深。按照印度的划法,也只不过是在双方争议地区交战。而且中国军队在反击取得胜利的情况下,很快还撤回到战前的位置。
对于有传言称1962年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时逼近印度的首都时,徐焰教授表示,这是属于夸张的不实信息。当时作战情况从地图可以看出来,两个作战方向,离印度首都都有千里之遥,根本不在一个方向上。这种说法当时一些不了解情况的人在那自己凭空幻想编出来的,完全没有事实根据。
流言之二:中国曾完全收复有争议的藏南地区
在对中印战争的各种描述和传闻中,另一个也很有市场,即在中国军队的反击中,已经成功的将印度军队驱逐出中印有争议地区,“收复了中印传统边界以北的中国领土”。也就是几乎全部收复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因而与这个巨大的战果相比,后来中国主动撤退至麦克马洪线后还额外后撤20公里的结果格外显得刺激国人的神经。但是,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军队在藏南真的一度几乎完全收复了9万平方公里的藏南地区么?
事实上1962年的中印战争中,中国军队从未完全收复争议区。
中国政府决定再次反击入侵印军
本文摘自:《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作者:中印边境自卫反击作战史编写组,出版:军事科学出版社
尼赫鲁政府既拒绝中国政府三项建议,又一意孤行地继续同中国进行较量,中印关系自然不可能在短期内得以缓和,中共中央于11月14日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发出了《关于中印边境冲突和中印关系问题的通知》,向全党、全军和全国人民通报了中印边境斗争的事态发展。通知说:10月20日,印度反动派在中印边境向我国发动了全面的武装进攻。我们一方面坚决地进行自卫反击,打退印度侵略军,一方面高举和平谈判的旗帜,提出了停止边境冲突、恢复和平谈判、解决边界问题的三项建议。在外交上、宣传上我们进行了一系列的活动和工作,我们揭露了是印度在进行颠覆活动,是印度侵入中国领土,不断发动进攻,并且拒绝谈判。通过这场斗争,进一步暴露了尼赫鲁是反动的民族主义者,撕破了尼赫鲁的和平中立和不结盟政策的假面具,暴露了帝国主义指使印度反动派进行反华反人民的阴谋,同时也使赫鲁晓夫集团处于非常尴尬的地位。
通知指出,印度反动派并不甘心于他们的失败。为进一步技靠帝国主义,镇压国内进步力量,压榨印度人民,他们公然拒绝了我国政府关于和平解决中印边境问题的三项建议,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明目张胆地向美国、英国、法国和西德等国乞求军事援助,企图继续同我较量,使中印边境冲突长期化。目前印度反动派正在加紧进行战争动员,积极准备迫害我在印侨民,甚至可能同我国绝交。直到宣战。但是印度反动派的这种作法只能使印度内部的矛盾更加尖锐化,使印度“不结盟”的外交完全被戳穿。在世界人民首先是亚非人民中更加趋于孤立。围绕着边界冲突问题,中印两国在军事外交方面的斗争,&在→段时间内必然会是相当紧张的。
中共中央、主席纵观全局,正确地估计了中印边界斗争和中印关系在今后一个时期内可能发展的趋势,基于既定的国策,从中国和平外交政策出发,制定了以下的指导方针:“我们的方针仍然是力争在我国政府三项建议的基础上停止冲突、重开和谈。同时,要准备同印度反动派进行长期的斗争。如果印度方面发动新的军事进攻,我们将本着自卫的原则,给它更大的打击。我们决不主动采取恶化两国关系的步骤,并将寻求可能导向停止冲突,重开和谈的机会,如果印度反动派硬要同我国绝交,直到宣战,这也是我们意料中的事。我们将抓住这件事情,在政治上狠狠地予以揭露和打击,造成他们更加被动的局面。对印度反动派进一步迫害华侨的行动,我们除不断进行揭露外,正在作各种应变的准备。只要我们在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就一定会使印度反动派在国内外大多数人民中更加孤立”。
在此以前,中央军委于10月24日,在给中国边防部队“为配合中国政府声明,停止追击,创造和谈有利条件”的指示中即指出:“如果印度再次拒绝谈判,我们即再给印度反动派以坚决的打击,迫使其坐下来谈判”。中国边防部队根据中共中央、中央军委的指示精神-在紧密配合国家政治、外交斗争,争取和平谈判的同时认真做了两手准备:力争和,准备打。把工作的立足点放在应付最坏的局面上认真进行了再次自卫反击的准备。
印度宣布全国处于“紧急状态”以后二印军经过频繁调动和紧张部署,至11月中旬沿中印边境全线集结了1个军部、3个师部、14个旅,总兵力增至5万人左右。印军调整部署后的重点仍然是中印边境东线,部署了1个军部、2个师部和8个旅,28个营,约3万人左右。第四师率5个旅15个营约1。5万人重点部署在达旺河南岸至提斯浦尔之间地区。其中第六十二旅在西山口及以北地区,第一一二旅在德让宗地区,第四十八旅配置在邦迪拉地区,炮兵第四旅位申隔宗地区,第一八一旅在提斯浦尔以南地区。第二师第十一旅辖4个营(约人)部署在瓦弄地区,第五旅辖5个营(约4500人)分布在东线中部地区,第一九二旅在卓哈特地区集结。以3个旅置于传统习惯线的附近地区。第四军军部位于提斯浦尔。
在中印边境西线的印军以第七十旅、第一一四旅和第一二一旅组成喜马拉雅第三师,约1万余人。第七十旅重点部署在东提及其以西地区;第一一四旅位于楚舒勒及其以北地区;第一二一旅驻克吉尔地区;喜马拉雅第三师师部位于列城。
总观印军布势,集重兵于提斯普尔与西山臼之间,沿公路纵深梯次配置,达旺方向是其主要进攻方向。
当尼赫鲁政府拒绝中国政府的和平建议,决意再次使用武力后,中共中央决定,在中印边境东段集中主要兵力向西山口及瓦弄方向继续实施自卫反击作战。为配合主要方向的作战行动,在东线以一部兵力向里米金、梅楚卡、都登方向实施反击,在西线反击入侵西藏阿里班公洛地区(斯潘古尔溯以西)的印军。中央军委命令西藏军区前指担负向达旺河以南之西山口、德让宗、邦迪拉方向的反击作战任务,由西藏军区负责指挥东线其他地区的反击作战任务;由新疆军区康指担负西线的反击作战任务。
为准备在西藏应付印军的长期斗争,除西藏、新疆原有的边防部队外,中央军委又作了如下部署:
10月17日24时,中央军委决定第五十四军第一三0师于21日由现地出发,进入西藏隆子、泽当、曲水地区集结待命,第一三四师立即准备待命入藏。同时命令空军立即抽调高炮分队进驻拉萨、当雄地区,担负防空任务。
10月24日,总参谋部电令第五十五师以第一六三团进至隆子、错那一线机动(该团25日从西宁出发),师主力仍在现地待命,是否入藏视情况发展再定。同时令第六十一师先以1个团进驻第一六三团防区。
尔后,根据印度在瓦弄方向不断增加兵力,中央遂于10月27日决定,将第一三0师全部转用察隅地区,在昌都军分区前指配合下攻歼瓦弄地区印军。
10月28日,中央军委电令第五十四军军长丁盛组成指挥所,以丁盛任司令员兼政治委员,副军长韦统泰、昌都军分区司令员都晋武任副司令员,该军副政治委员钟池、昌都分工委书记苗圣一任副政治委员、韦统泰兼任参谋长,昌都军分区参谋长赵衍祥任副参谋长;10月31日,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决定,增补第五十四军政治部主任兰亦农任丁指政治部主任,该军副参谋长霍烈坤任丁指副参谋长,丁指统一指挥第一三0师、昌都前指所辖部队以及其他加强部队在瓦弄地区的反击作战行动。并确定第三九0团进至察隅、古玉通和打坝地区集结,第一三0师师指率两个团及直属分队在然乌、竹瓦根一带集结。
10月30日,中央军委令第五十五师立即入藏,该师以第一六三团进至达旺方向,师直和:1个步兵团、1个炮兵团进至错那、隆子地区集结,归西藏军区前指指挥;以1个团进至拉萨附近集结,归西藏军区指挥。同时电令第二十一军前指进到兰州,第六「一师进到西宁接替第五十五师防务。  为加强达旺、瓦弄方向的火力、中央军委即调第一三0师炮兵第五四0团进至达旺,归西藏军区前指指挥;调第一三四师两个120迫击炮连和1个无坐力炮连进至察隅、沙马地区,归丁指指挥;调第五十四军高炮营第四连进至察隅,第一三五师高炮营进至吉公担负防空任务。
11月12日,中央军委提出再次反击印军的作战任务及战略目的,并对中印边境斗争的发展前途作了分析。指出:要力争干脆全部地歼敌3至4个旅(达旺方向2至3个旅,瓦弄方向1个旅)。如能达此目的,不仅对印度反动派是一个更大的打击,对帝国主义也是一个沉重的打击。这一仗打胜了,打好了,印度反动派有可能更加大叫大嚷,仍然不愿谈判,甚至采取更加极端的措施,表面上情况更加恶化,但实际上还是好事,无非是再斗一个时期,最终还是会解决的,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也有可能迫使印度反动派接受谈判的建议,从此,使这一方向在一定时期内安定下来。如果这一仗后即出现此种情况(歼灭敌人越多,则出现此种情况的可能性越大),则对我们会是更加有利的。
流言之三:亚东地区也属于中印争议地区
在众所周知的东线中印有争议的藏南藏南地区,传闻中又加进了亚东的身影。在一篇慷慨激昂的网文中宣称“亚东当时距中印边界实际控制线约110公里,是中国、印度、锡金三国交界的地方”,而又声称“战后一直以为中国从亚东撤军了,撤到了战前的实际控制线。巧了,今天央视10套正好播放了一段这一地区的片子,一看,这里现在叫亚东县,边界又回到了当时锡金脱离时的地方,就是清政府设立海关的地方。PLA不仅没退,还前出了不少。真是大快人心。”已经把亚东划进了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里,可是亚东真的属于中印有争议的地区么?
事实上亚东地区并不属于藏南争议地区,其属于中国也从未有争议。
亚东位于中国与不丹锡金交界处 不属于中印争议的藏南地区
本文摘自:《研究》2007年第3期,作者:次仁班觉,原题:《亚东商埠史话》
亚东位于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南麓,东邻不丹,西连锡金(今属印度),是中印边境西藏重镇,自古乃为联系南亚的主要陆地通道。亚东商埠既是西藏自治区传统民间边贸通商口岸之一,又是中国近代史上西藏地方在6年之中两度被英帝国主义侵略、同祖国内地一样沦为西方列强半殖民地的标志性产物,即与租界性质毫无二致的贸易市场。然而当下一些导游书籍等读物中轻描淡写地说“亚东曾一度成为极其繁荣的商埠,被誉为‘小香港’”云云,在不经意中抹去了历史的风霜雨雪,淡忘了丧权辱国的苦难岁月,抑或因为懵懂无知,这是不应该甚至是有害的。
在今天国家兴盛、独立自主、对外开放的大好形势下,针对越来越多的人对历史往事知之越来越少的实际,很有必要唤起人们历史的记忆,追溯当年亚东商埠的开市起因、背景、过程及其后果,以求论从史出,析其症结,这将必定大有助于我们牢记辛酸史,激活爱国情,引发更深层次的思绪,在前所未有的大好时代机遇面前,以炽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审时度势,统揽全局,通盘筹划,进一步加强西藏口岸开放和建设,坚定不移地维护祖国统一和西藏自治区的发展、稳定,规范管理,开拓边境贸易。
19世纪后期,英帝国主义在凭借坚船利炮胁迫清政府进一步开放东南沿海、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瓜分中国内地的同时,一直凯觎中国西藏。1876年《中英条约另议专条》中迫使清廷接受英方享有自内地入藏以抵印度,或由印度入藏以进内地的特权要求。此间英帝完成了对中国西南的全面包围,继而先后占领西藏南面的拉达克、尼泊尔、不丹,侵入锡金,对西藏亦垂涎三尺,急欲占据,逼迫清廷及西藏地方自拆疆防,并一再提出要“通商”。1888年竟以西藏“阻止通商”、“越界戍守”为由,入侵隆吐山。西藏军民以“男尽女替”的英雄气概浴血奋战,展开第一次抗英斗争,持续2年之久终败绩。英帝便于1890年迫使清政府签订所谓《中英会议藏印条约》(又称“哲孟雄条约”),强行议定:“哲孟雄(锡金—引者)由英国一国保护”,并划定藏哲边界。
该条约签署过后,英帝对西藏地区的侵犯与渗透逐年加剧,遂于1893年胁迫清廷签订所谓《中英会议藏印续约》,其中的第一款即为:“藏内亚东订于二十年三月二十六日(日)开辟通商,任听英国诸色商民前往贸易,由印度国家随意派员驻亚东,查看此处英商贸易事项”。这一条约的续订,使得英国在西藏获得商贸和政治上的许多特权,从而也使西藏地方和祖国内地一样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并且这种历史持续了半个多世纪。当时英帝本欲径直深入拉萨自由贸易,因中央政府以及西藏地方政府坚决反对,未能如愿。亚东商埠在英方威逼下按期开放,清廷边务委员王延龄、英驻锡金政治委员怀特、西藏地方政府官员等参加开市仪式。英国派德尔为首任商务代表驻亚东,随带卫队护兵70人。据统计,1895年至1902年间,该商埠进出口贸易总值缓慢递增,年均达到1。5万卢比。英货通过亚东倾销到西藏和内地,这些地区的农牧土特产品也廉价涌入印度,真正获利的是英国等西方列强。
亚东地区中国锡金边界清代由中英条约划定 中国领土无争议
本文摘自:《青海民族学院》1978年第4期,作者:佚名,原题:《锡金史略》 
英国殖民主义者侵略锡金王国约始于1826年(道光六年)。当时,在踢金境内发生雷布查人与菩提人的械斗,英殖民主义者遂藉口调查边境不安情况,派劳德大尉(LloydCaptain)前去锡金。该官员到达锡金后,发现大吉岭一带气侯凉爽,宜于避署。待他在第二次出使锡金时(),竟率人强迫占领大吉岭一带。此后数年间,英人不断前往锡金,割据风景区,建筑避暑别墅。1839年,锡金国王同意出租大吉岭,让英人在该地建立一疗养院。租金规定每年600磅。1849年(道光29年),又有英籍医生何克(SirJosephHooker)与英驻大吉岭行政官员(Superintendant)干贝尔(ArchibaldCampbell)强占锡金南方特雷地区(Terai),即低凹地带并停付大吉岭租金。待至1861年(咸丰十一年),印度殖民地政府正式派遣官员伊登(H·AshleyEden)前去锡金,以兵力占领锡金王室所在地,囚禁锡金国王,强迫其于4月16日签订一不平等条约。该约内主要条款如下:锡金当局不得对英国盟邦有敌视行为(第十六条);英国政府有权仲裁锡金与其他国家的纠纷(第十七条);锡金武装须受英国政府监督(第十八条);锡金不得出租土地与任何国家(第十九条);锡金部长应自境内迁居本国期间至少每年九个月,并派代表常川驻在大吉岭(第22条)。其外,还规定英人在大吉岭一带有权种植茶树,设立市场,驻扎戍兵。在该约签订后,锡金国王即逃往西藏春丕,表示不服,并命令属下在锡金境内建筑防御工事,以图抵抗。
锡金王国虽遭遇英殖民主义者的侵略,但锡金与中国西藏的关系尚未因此而行中断。待至二十余年后,英人开始向中国西藏侵略时,这种关系才被割断。因此、有必要在这里先叙述一下英帝国主义者侵略西藏的经过。
1873年,英国驻北京副领事马嘉里(A·R·Margary)经云南去迎接来自缅甸的英国布洛尼(Browne)探险队,在腾越附近被当地居民所杀害。英国获此藉口,将事态夸大,向清廷提出无理要求,除赔偿英国探险队的损失外,允许英国有考察西藏的特权。因此,在日签订的芝罘(山东烟台)条约的附款内规定:中国承认英国有权派遣考察队,从印度经西藏去四川,云南,甘肃,或相反的路线。
在这个条约签订后,我国即注意于西藏的安危问题。清廷命令成都将军恒训,四川总督丁宝祯,驻藏大臣松淮,桂丰等当“不动声色,安密筹维,强邻之防杜宜严,而在我必告无暇可蹈。藩服之绥来宜亟,必在彼使知合力为谋。庶几内固藩篱,而外弭衅隙,可得驭远防边之全策”。其后,驻藏办事大臣派粮务员周臻去不丹与锡金,先后会见不丹国王乌坚、汪楚克与锡金国王吐多·纳木佳勤,向他们传达清廷规划抗御外人侵略的政策。不久,不丹国王亲至拉萨,向驻藏大臣汇报关于印度商人企图通过不丹以与西藏通商事项。
至1886年(十年)7月24日,清廷又与英国缔结关于西藏与缅甸条约,清廷放弃它在缅甸的宗主权,以交换英国方面放弃已进行二年之久,由印度民政署书记官麦考利(C·Macaulay)率领的西藏调查团。按该团已自印度经锡金,至后藏札什伦布,准备自后藏起程前往拉萨。中英缅甸条约第四款条文内称:“烟台条约另议专条派员入藏一事,现因中国察看情形,诸多窒碍,英国允即停止。至于英国欲东藏印边界,议办通商,应由中国体察情形,设法劝导,振兴商务。如果可行,再行妥议章程;倘多窒碍难行,英国亦不催问”。
中英既订缅甸条约,西藏喇嘛当权者见英国调查团中途折回,遂下锁国之令,拒绝与英国通商;并劝锡金国王长期留居西藏境内。就是在这一年,从印度内地到达大吉岭的铁路修通了,锡金门户遂行畅开。在中国方面,驻藏大臣文硕于这年夏季派粮务员黄绍勋赴帕克里,接见锡金国王的弟弟及当事头人卓尼·纳木佳勒、康萨卓尼尔与伽陀克寺、颇当喇嘛兄弟,以宣谕清廷政府保护藩属的意旨。在英国方而,印度总督早于1880年时派官员保尔(A:M·paul)赴锡金首府甘多克进行政治活动,鼓动当地土著雷布查族反对藏族王室政府。
1887年(光绪十三年),英属印度政府正式委派驻锡金政务官(PotiticalArent)一名,其人选为惠特(J·C·White),他在长期任职期间(1887——1906)为英国统治锡金奠定了基础。惠特就任后,即与保尔亲去春丕谷,利诱在那里避难的锡金国王,时年28岁,自西藏境为移居大吉岭,允许将自芝罘条约定立后停付的大吉岭租金交与该国王使用,每年可增至12000元。但国王不为所动,仍在春丕与甘托克二地轮换居住。
不久,西藏地方政府派兵至锡金境内隆吐山一带修建防御工事,英国政府遂向清廷提出抗议。这时,清廷政府却在投降主义的政策下屈从外交要求,再三告令驻藏大臣文硕令藏兵撤卡。但文硕认为隆吐山位于西藏境内,无卡可撤,并请备兵。清廷为宁人息书计,深不以文硕意见为然;因此,严旨切责,并罢其官,以斤泰代之。l888年4月,英军进犯隆吐山,藏军大败,退守卓玛依。在斤泰尚未到任时,英军又数次进攻藏军阵地,以致迫使后者退入春丕谷地。八月,英军占据锡金首府甘托克,俘虏国王吐多·纳木佳勒;一说,该国王逃至尼泊尔境内,被尼泊尔人拘留后交英人者。惠特将国王运往印度噶伦堡,加以囚禁。并即组织临时行政机构,以代替国王政府。他召集原王室官员,如康萨卓尼尔、保尔布、巴特玛羊则寺主持拉里巴特玛喇嘛及转世活佛颇当喇嘛、以及各区头人(噶箕)等,分掌税收、治安、财务、宗教等部门事务。与此同时,英军又乘胜追击钱军于捻都纳,藏兵败北,咱利、亚东、朗热诸要地相继陷落。英军长驱直入,追藏兵于仁进冈,与斤泰所遣止战的守备萧占先相会。萧占先持汉字旗阻英军,劝令停战议和。英军亦同意停战,但促斤泰亲至边界谈判。
十月,斤泰与英武官保尔相会于纳汤,时英军驻捻纳山西南约400人,在对邦一带约二千人。1889年四月间,英军退隆吐山东20余里的平坝,藏军退至帕克里。在边界谈判过程中,拉萨行政当局坚持根据1794年(59年)哲藏定界,热纳宗为藏属,通商事极非所愿,然不敢违朝廷命令。英人方而,则认为热纳宗应属锡金,至于锡金与西藏政府及驻藏大臣旧有礼节,均可仍之;惟锡金界内,藏人不得有俗何主权。嗣后,英军虽撤退,而多出掣肘,日久未能订约。英人既掠锡金全境,招印度及廓尔喀的移民,辟地垦荒。这时,清廷感到锡金局势已无法挽回,只有放弃对它享有的宗主权,才能确保西藏本土的安全。它谕令驻藏大巨斤泰不必再过问锡金内部事务。锡金国王既被囚于噶伦堡,其母及子尚留居西藏境内春丕,英人假作国王书,取其二子赴噶伦堡。但国王母坚执不允,她挚其两孙,至斤泰营哭诉,要求中国作主时。斤泰只表示其无能为力而已。
1890年三月十七日,以斤泰为全权大臣,与印度总督在加尔各答订约八条,至该年七月十二日由使英公使薛福成在伦敦互换。该约条款如下:
(一)藏哲之界,以自不丹交界的支莫挚山(Gipmochi)起,至廓尔喀边界止。分哲属梯斯塔(Teesta)及近山南流诸小河;藏属莫汁(Mochu)及近山北流诸小河。分水流之咱利一带山顶为界。
(二)哲孟雄由英国保护督理,即为依认其内政外交,均应专由英国经办。诸部长及官员等除由英国经理准行之事外,概不得与何国住来交涉。
(三)中英两国互允以第一款所定之界限为准,由两国遵守,井使两边各无犯越之事。
(四)藏哲通商应如何增益便利一事,容后再议,务期彼此均受其益。
(五)哲孟雄境内游牧一事,彼此言明,俟查明情形后再议订。
这个条约签订后,锡金遂正式脱离了中国的保护,而变成了英国印度殖民地的属地,西藏边境险隘要塞也失去了它的重要性。至于中国西藏与锡金的划界事项,则根据斤泰奏褶内所称,“仍与乾隆五十九年(1794)驻藏大臣和琳奏设各鄂博,及光绪二年(1876)边务委员周臻于咱利山顶续设鄂博,场属相符。关于西藏牧民赴锡金放牧一事,据调查,放牧之人尽系卓木与干坝两处五百余放牧者,牧地在隆吐山以南约二十余公里的咱鲁,拉堆山以南三十余公里的纳缴山。
1890年底,英国驻锡金行政长官公署建成,这个官署实际上是锡金王国的太上政府,一切政治措施都先由它来决定,而锡金国王政府只是在名义上还存在着。
此后,又经过两年多的谈判,中英两国政府于1893年十二月五日在印度大吉岭签订了有关西藏与锡金之间的通商、交涉、游牧条约九款。根据这一条约,西藏边境亚东应自1894年五月一日起开放为英人及其属民前来西藏贸易的商埠,印度政府可派商务官员驻在那里(第一条)。英籍商民与中国籍商民因贸易而发生冲突时,当由英国派遣驻锡金的政务官会同中国驻边境的官员探究案情原委,商讨后处理之(第六条)。在亚东开放一年后,凡在锡金境内继续放牧的西藏人必须遵守英国政府在锡金随时公布的放牧条例(第九条)。由于亚东已成为开放商埠,中国即在该地设立税关,并于离该地北五公里处的靖西置理事同知,以监督亚东关及印藏商务等事宜。从此,锡金遂成为中国域外之地矣。
印度虽在中锡边界上挑衅 但承认中锡边界已正式划定
本文摘自:《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1965年第12期,作者: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原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九月十六日给印度驻华大使馆的照会》
印度驻华大使馆: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向印度驻华大使馆致意,并且就印度外交部一九六五年九月二日和九月十二日的来照驳复如下:
(一)印度政府在来照中继擅玩弄一贯的欺骗手法,妄图抵赖印军在中印边界和中国——锡金边界的入侵活动,这是办不到的。自从一九六二年中国在中印边境实行主动停火后撤以来,印度军队从来没有停止过他们的挑衅行为,从地面和空中对中国的入侵已达三百余起。中国政府向印度政府一再提出抗议和警告,并且陆续通知了一些友好国家,事实俱在,决不容印度政府空口抵赖。中国政府还曾四次(最近一次是在一九六五年六月)提出,中印双方对印度在中锡边界中国一侧非法修筑侵略工事一事进行联合调查,但均为印度政府所拒艳。现在,印度政府竟装模作样地说什么只要一个独立的、中立的观察员到边界上看一看就可以解决问题,并且还厚着面皮说,印度军队从未越过已被正式划定了的锡金和中国边界,印度也不曾在边界的中国一侧或是在边界上建筑过任何工事。这简直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如何骗得了人?!
(二)必须指出,印度政府每次来照总是要将中印边界西段中国一侧的新疆和地方,硬说成被中国“非法占领”的印度领土,而实际上这些地方从来不属于印度,甚至在印度篡改地图以前,也从未标入印度境内。值得提出的倒是,在中印边界东段非法的麦克马洪线以南九万平方公里的中国领土一直被印度非法占领,在中印边界中段,也有八处,在西段还有巴里加斯,都被印度非法占领,这是中国政府从来都没有承认过的。中国政府永远保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权利。
(三)印度政府在美帝国主义及其同伙的支持下,一贯对它的周围邻国推行沙文主义和扩张主义政策。它的侵略逻辑是,凡是它已经占领了的地方,都是它的;它想要占领而尚未占领的地方,也是它的。一九六二年印度政府向中国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是由此而起的,现在向巴基斯坦发动大规模的武装进攻也是由此而起的。中国政府一贯认为,克什米尔问题应该象印巴两国向克什米尔人民保证的那样,在尊重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利的基础上加以解决。这就是中国不介入印巴争端的含义。但是,不介入决不等于不问是非,决不等于中国可以同意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利遭到剥夺,也决不等于中国可以同意印度借口克什米尔问题侵略巴基斯坦。中国的立场过去是如此,现在仍然如此。而有些国家竟承认克什米尔是属于印度的,这些国家还有什么不介入这一争议可言?!当前的问题是,印度不仅拒绝承认克什米尔人民的自决权利,并且公然发动了对巴基斯坦的全面武装进攻。这就不能不引起中国政府的严重关切。世界上有公理和正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压迫克什米尔人民,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克什米尔人民要求自决的斗争。只要印度政府有一天还在对巴基斯坦进行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就一天不会停止支持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正义斗争。不管你们有多少人帮忙,美国呀,现代修正主义呀,美国操纵下的联合国呀,我们这个立场是不会改变的。
(四)众所周知,印度政府利用锡金领土对中国进行侵略活动,由来已久。远的不用说了,自从一九六二年九月以来,印度军队就越过早已划定的中锡边界,在中国一侧和中锡边界线上修筑了大批侵略工事。几年之间,大大小小的军事工事直至目前还有五十六个,遍布中锡边界的重要山口,对中国的领土和主权进行肆无忌惮的蹂躏和破坏。几年来,中国政府曾经向印度政府提出交涉十三次。但是,印度政府一直置若罔闻,根本没有把中国的主权和领土完整放在眼里。印度政府不仅不停止它的侵略行为,反而变本加厉地指使其军队侵入中国境内进行侦察和挑衅活动。入侵印军甚至深入中国境内,恣意骚扰,劫掳中国边民,抢劫边民牲畜。在印度政府的眼里,哪里还有什么国际边界?哪里还有什么国际关系准则?这真是无理已极,欺人太甚!
中国政府现在要求印度政府在文到之日三天内拆除它在中锡边界中国一侧和跨中锡边界线上的所有侵略工事,并且立即停止在中印边界和中锡边界的一切入侵活动,送回被劫走的中国边民,归还被抢走的牲畜,保证今后不再越境骚扰。否则,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必须由印度政府承担全部责任。
顺致最崇高的敬意。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一九六五年九月十六日于北京
流言之四:亚东地区也是1962年中印战争中被中国收复的
说到亚东,在传闻中,“有争议”的亚东也是之前被印度侵占,而在1962年的战争中被中国军队收复。有传闻是这样描述“收复亚东之战”的:“中印边界反击战时,印度军队在这一地段并没有挑起事端,但驻有一定力量的兵力设防,中国军队突然间用一个师的兵力发动进攻,进展神速,当时考尔中将乘苏联援助还是由苏联人驾驶的米-8正在此地视察,还没反应过来,直升机就被中国军队缴获,害得考尔中将坐牛拉的敞篷吉普冒雨而逃,要不是一个穿插的连队迷路,劳尔中将就被中国人优待了。这架米--8直升机就是中国缴获的唯一一架印军的直升机,中国战后对外宣布归还所缴获的印军的一切装备,但这架直升机没还。”言之凿凿似乎真有其事,亚东真是在1962年中印战争中被中国军队收复的吗?
事实上亚东一直是中国控制的领土,1962年中国在亚东没有军事行动。
<font color="#ff年中印战争中国军队在亚东方向的行动:提高警惕
本文摘自:《喜马拉雅山的雪——中印战争实录》,作者:孙晓陈志斌,出版:北岳文艺出版社
10月18日夜11点,中国东线部队召开团以上军官紧急作战会议。
一间30余平方的土坯房里挤满80多位,由于没有电,屋里悬空吊着两盏嘎斯灯,辛辣的烟雾熏得人睁不开眼,有几位呛得直咳嗽,只好躲到门边去。
邓少东副司令正在传达中央军委的作战命令。
“军区前指、新疆军区康指,并告成都、兰州军区。
最近印度反动派气焰嚣张,一再拒绝谈判,积极调兵遣将,步步向我进逼,公开宣布要把我守卫在自己领土上的边防部队除掉。
为了打击印度反动派的气焰,保卫祖国边境的安全;创造中印边界问题谈判解决的条件,中央决定进行反击战役,以西藏军区现已集中的兵力,首先歼灭侵入“麦线”以北克节朗地区的敌人,并准备连续作战,歼灭可能由达旺地区的来援之敌。为配合上述行动,在中印边境西段的新疆军区现已集中的兵力,首先攻歼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然后准备扫除西大沟以北河尾滩、天文点两防区之敌。在中印边境地段的察隅等地,也同时进行佯动。……”
张国华中将坐在最前面的高桌上,黑红的脸膛绷得铁紧,一会儿望望正在宣读命令的邓少东,一会儿又转头看看正凝神聆听的各级指挥员。
“遵照中央上述决定,为了速决全歼侵入我境之敌,现特有关作战行动部署如下:
一、关于歼灭克节朗地区之敌的作战,同意西藏军区前指10月16日21时电的部署。
关于歼灭加勒万河谷和红山头之敌的作战,同意新疆军区10月9日19时作酉55号电的部署和10月12日1l时作酉75号电的补充指示。
关于在“麦线”东段地区进行佯动和前推哨卡的行动,同意西藏军区10月10日作酉74号电的部署。
察隅我军在前推哨卡进行举动时,呷林得地之敌向我进犯,应将其诱之适当地区,坚决歼灭之。
二、反击战役予定本月19日佛晓全线同时开始。战役开始后,侵入我领空的一切敌人飞机,力争将其击落、击伤并俘获。
三、为了准备在西藏地区同印度反动派进行长期斗争,决定54军130师于本月21日由现驻地出发,西进入西藏隘子、泽当、曲水地区集结待命,134师亦应准备待命入藏。
四、为了防止敌人在战役期间向我薄弱地区进攻,我阿里支队和空喀山口防区的各哨卡,及亚东地区,务须提高警惕,加修工事,严防敌人袭击。
五、西藏、新疆军区凡是敌人可能轰炸扫射的目标,应立即加强防空措施。已命令空军立即抽调一个85高炮营进驻拉萨、当雄地区担任防空任务。
六、关于情报、通信、后勤保障等措施,均按总参谋部既定计划实施。政治动员工作,总政另有指示
&&&&&&&&&&&&&&&&&&&&&&&&&&&&&&&&&&&&&&&&&&&&&&&&&&&&&&&&&&&&&&&&&&&&&&&&&&&& 作酉38号军委
&&&&&&&&&&&&&&&&&&&&&&&&&&&&&&&&&&&&&&&&&&&&&&&&&&&&&&&&&&&&&&&&&&&&&&&&&&&&&&& 日24时
&&&&&&&&&&&&&&&&&&&&&&&&&&&&&&&&&&&&&&&&&&&&&&&&&&&&&&&&&&&&&&&&&&&&&&&&&&&&&&&&& 军机18日4时30分收”
为尊重锡金主权 1962年中印之战时中国军队没有在亚东地区作战
本文摘自:《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1998年第2期,作者:许剑波,原题:《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中印斗争的焦点为什么在中锡边界?》
1965年8月至9月,印度和巴基斯坦因克什米尔问题爆发第二次印巴战争。与此同时,由于印军不断在中印边界、特别是在中锡边界一再向中方挑衅,中国同印度进行了一系列军事外交斗争,有力地配合了巴基斯坦的反侵略战争。由于印度陷于印巴战争,中国在与印度的斗争中居于十分主动的地位,掌握着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对印度进行反击的“选择权”。
从双方的军事实力对比来看,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美英曾经为印度提供了6个山地师的武器装备,苏联也提供印度相当的军援,但印军掌握先进的武器需要相当一段的时间。另一方面,中国在此期间武器研制取得长足进展,60年代初以来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的包括“大比武”在内的一系列军事训练,特别是在1964年10月中国成功地进行了第一枚核试爆后,印度认为中国的核武器威胁着印度,因此.总的来说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与印度军队相比,中国军队的武器准备和战斗力居于优势。
战争是在战略目的指导下进行并服务于战略目的,单纯的战场上的胜利不一定就等于全面的胜利。选择什么样的时机、地点,实施多大规模的战斗,都取决于战略目的。本文试图就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在与印度的挑衅进行斗争的过程中,中国在进行军事反击时的地点的选择作一分析。
整个印巴战争期间,中锡边界是中印军事和外交斗争的焦点。那么,中印间的斗争为什么会发生在中锡边界呢?
原来,1947年印度、巴基斯坦分治后,印度就迫不及待地对它的北方小国锡金和不丹进行控制,分别同两国签订了“维持现状协定”。l949年6月6日印度宣布接管锡金行政,镇压了当时锡金自己成立的政府。同年8月,印度政府派印度官员当锡金的“首相”独揽锡金的大权。后来锡金的主要行政官仍由印度人担任。1950年12月,印度同锡金签订正式条约,使锡金正式成为印度的“保护国”。这个条约规定印度有权掌管锡金的国防、外交和交通,印度有权在锡金任何地方驻军;印度人可以自由出入锡金;印度政府有权处理锡金的一切外交关系。印度还在锡金驻扎了大量部队,还设有电台监听站和间谍机构。在条约的约束下,外国人到锡金去必须得到印度外交部的同意。l974年,在印度占领军的刺刀下,锡金举行了所谓的“全民公决”,决定与印度合并。1975年完成了立法程序后,印度正式吞并锡金。
中国为什么选择中锡边界作为军事斗争的中心呢?
事实上,中国如果选择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时的地点(例如达旺)发动进攻,似乎更有利。由于3年前在这一带作战,我军熟悉地形;麦克马洪线以南9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还被印军非法侵占,中国军队收复失地师出有名;这一带的北高南低,地势有利于我军俯冲而下,发动进攻性反击作战。
相反,单从军事的角度着,中锡边界一带印军易守难攻,利于印军发动进攻而对中国不利。该地区靠近印度平原铁路的终点站,印军可以得到迅速的后勤和兵力支援;空中支援迅速,从印度孟加拉邦北部起飞的飞机,只需要5分钟就可以飞临战斗空域;陆路交通迅捷,从锡金到亚东有多条公路,便于印度军队迅速调动;边境地形开阔平坦,适于印军出动坦克和装甲车。
那么,为什么中国选择了对中国作战并不一定有利的中锡边界作为威慑的主要方向呢?
一、有效地打击印度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后,曾经乐观地设想西南边疆地区能有至少10年的安定。但是,战场上的失败并没有使印度的某些当局者清醒过来,中国军队主动后撤后,他们迅即尾随而来,不断向中国挑衅并蚕食中国领土。印军跨过早已划定了的中锡边界,尤其是作为该地区唯一的分水岭的边界线——乃堆拉山口一带进行侵略滋扰,在中国领土上修筑用于向中国发动进攻的军事工事。对此中国不断向印度方面提出抗议照会。仅1963年中国就印军跨过中锡边界侵占中国领土的事件向印方提出过不少于3次的抗议照会,但是印军置若罔闻,逐渐侵占了中国境内的几十个高地,并修筑工事,准备长期占领。直到1965年4月印巴在克什米尔一带发生冲突,印巴间的全面战争即将爆发时,中国仍然在继续抗议印军在中锡边界侵略。事实证明,只有对中锡边界地区的印军给于适当反击,西南边疆才能安定。
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中国军队在中锡边界展开了一定规模的军事行动。在未遇有力抵抗的情况下,收复了中锡边界部分被印军侵占的中国领土。
事实证明,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中国围绕中锡边境地区进行的军事外交斗争,打击了印军的嚣张气焰,收复了部分被印军任占的中国领土,从此中国西南边疆比较彻底地获得了长时间的安定。
二、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保护”,反对印度的地区霸权主义
中国政府反对印度的扩张主义行径,从未承认印度控制锡金、将印度视为自己的“保护国”的既成“事实”。1962年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期间,为了表明中国不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保护”权的正义立场,为了表明中国政府尊重锡金王国的独立主权和领土完整,甚至在印军越过中锡边界侵占中国领土的情况下,仍然保持了十分的克制,没有在中锡边界采取反击行动。
1965年印巴战争期间,中国政府在与印度政府交涉中锡边界问题时,一再强调“中锡边界与中印边界是不同的”;“中锡边界是划定了的”,“中国在中锡边界不用后退20公里”。并通过报纸和电台揭露印度将锡金视为自己的“保护国”的扩张主义事实,向全世界昭示印度一贯侵略邻国的历史。
中国政府在锡金问题上的立场是一贯的。时隔十年之后,当印度企图通过“公民投票”吞并锡金的时候,日中国政府发表声明坚决反对印度吞并锡金。当印度当局通过立法程序完成吞并锡金之际,日,中国政府再次严正声明,决不承认印度对锡金的非法并吞,坚决支持锡金人民争取民族独立,维护国家主权的正义斗争。同日,《人民日报》发表反对吞并锡金的社论《赤裸裸的并吞》。1981年4月对来访的印度人民党议员斯瓦米重申:锡金问题我们有声明、我们表明了立场,不赞成吞并。不论是从国际关系的准则,还是从国际道义来说,我们不能同意印度并吞锡金。我们这个态度没有变也没有理由去改变。
总之,1962年在中锡边界不进行自卫反击作战是为了申明中国在锡金问题上的主张,1965年进行自卫反击作战同样也是为了这样的目的。中同在锡金问题上的主张和行动,对那些正在维护本国独立和主权的印度的弱小邻国,是一个强有力的支持和鼓舞。锡金问题也成为以后中国同印度斗争的有力武器。
三、牵制印军,使印军不敢从中印边界抽调部队增援西线战场
两线作战从来是兵家大忌。由于第二次印巴战争的主战场在西巴与印度交界地区和克什米尔地区,这里距中锡边界地区有2000公里之远。中国在中印边境全线保持对印军的压力,特别是在中锡边界的行动可以牵制大量印度军队,使印度“不敢从面对中国的北部地区抽调大量的部队增援西线”,从而减轻巴基斯坦的压力。就配合巴基斯坦反侵略的斗争而言,在中锡边界采取适度的行动,比直接在与克什米尔毗连的中印边界地区采取行动更有效。
四、威慑印军,吓止印军攻击防御薄弱的东巴
巴基斯坦从印度次大陆独立出来时,领土主要有西巴和东巴两部分,东巴即今孟加拉国,当时为巴基斯坦的一部分(1971年印军发动第三次印巴战争,肢解了巴基斯坦,在印度扶植下,东巴于1972年正式独立)。东巴与西巴两地相距2000多公里,中间被印度隔离。从地图上看,从中锡边界到越过印度领土到东巴的最短距离仅约百公里,从实际地势、地形上看,从北向南是坡度不太的斜坡,有利于当时居优势的中国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所以,军事角度看,中锡边界是中国军队穿过印度领土援助东巴的最快捷的路线。一目需要,从中锡边界可以比较便利地向处于劣势的东巴基斯坦守军提船援助。布托(对任巴外长)战后在巴基斯坦议会透露,中国“选择”中锡边界作为中印斗争的焦点,主要目的就是防止印度入侵东巴基斯坦,中国通过美国向印度传递了这样的信息:假如印度发动对东巴的战争,中国将与巴基斯坦联合起来与印度作战。
五、中国不以收复失地为目标
中国的主要战略目标是安定西南边疆,配合巴基斯坦与印度在西巴的作战,而不是“收复失地为目的。为实现这一战略目的,中锡边界是做文章的最便利的地方。
那么,在有利的形势下,中国为什么不趁机收复失地呢?这是因为南亚在中国长期战略中处于次要地位。中国在这一地区的首要战略目标是安定边疆而不收复失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政府就一直采取睦邻友好政策。早在l959年,毛泽东就在一封致印度领导人的外交信件中这样写道“总的说来,印度是中国的友好国家……中国的主要注意力和斗争方针是在东方,在西太平洋地区,在凶恶的侵略的美帝国主义,而不在印度……我们的主要敌人是美帝国主义。印度不是我们的敌对者,而是我们的友人。中国不会这样蠢,东方树敌于美国,西方又树敌于印度……我们不能有两个重点,不能把友人当敌人,这是我们的国策”。
1965年前后,中国的安全形势更恶化。苏联在中苏边境陈兵百万,美国正在扩大越战规模。中国领导人认为,国际局势对中国不利,战争的危险严重存在。为此,中目以美苏为主要的威胁,采取了全方位的备战措施,提出了“探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口号,实施“三线建设”,并且制定了立足于大打、早打的方针。在美苏夹击的形势下,中国不希望西南边疆出乱子,不希望与美国或苏联在南亚次大陆再开辟新的战场。
事实上,印度次大陆从来就不是中国的战略重点。历史上中国对南亚次大陆很少有兴趣。即使是在1962年中印战争、1965年印巴战争之后不久,中国也一直采取主动行动,希望与印度友好。
中印边界问题是个历史遗留问题。中国政府对中印边界问题的立场是一贯的,明确的,即中印双方在承认中印边界从未正式划定这一历史事实的基础上,通过友好协商,谈判解决划界问题。中国对印度没有领土野心。1962年爆发的中印边境自卫反击战是被迫进行的,即使在那时中国政府也一再呼吁中印两国无条件地进行谈判。中国政府这一立场在1965年第二次印巴战争期间没有改变。
流言之五:1962年中国在中印边界西线收复了晚清以来丢失的30万平方公里被占领土
对应于印度侵占了中国藏南领土9万平方公里的事实,另一个传闻诞生了,就是“中印战争我军实际收复30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这个传闻中中印边界西段“地区广阔,也有个类似于麦克马洪线的XXX线,也是英国人搞得鬼,印度在现在的边界谈判中还在坚持这一条早已不存在的线,事关重大呀,近30万平方公里。”结果是,传闻宣称“大家看清了吧,中印边界自卫反击战,中国共拿回了自晚清政府以来在中印边界丢失的3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而因此“毛主席他老人家说过一段话,‘中国人都知道,中国有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小学课本里写着哪,连小娃娃都知道,不能到了我毛某人的手里就成了930万平方公里,凭空少了30万平方公里,你们不能让我背着卖国贼的罪名去见祖先’。”可是事实是中国真的在中印边界西段的战争中收复了自晚清政府以来丢失的30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吗?
事实上西线争议地区面积只有3.3万平方公里,且从未被印度控制过。
中印边界西段争议历史 争议地区总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
本文摘自:《首都师范大学学报》2004年第4期,作者:康民军,原题:《“约翰逊线”及其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地位》
在中印边界问题上,涉及边界东段的“麦克马洪线”一直是人们关注的焦点,而涉及边界西段的“约翰逊线”却未获得应有的重视。本文分析“约翰逊线”的由来及其在中印边界争端中的地位,希望能够深化对于中印边界问题的认识。
一、“约翰逊线”出台的背景
中印边界从未经过正式划定,但中印之间存在一条根据双方行政管辖所及而形成的习惯边界。这条边界的西段沿喀喇昆仑山走向。成书于1911年的《新疆图志》指出:“历考古今图志,自明铁盖达坂东南行,至昌器利满达坂,连山巨岭皆葱岭正支。洪图为喀喇阔鲁岭(即喀喇昆仑山),直接者也。岭外所通者,不止一部。由明铁盖达坂及星硖尔达坂南通者为坎巨提;又东南为穆斯塔格山口,通巴勒提路;又东南卡拉胡鲁木达坂(即喀喇昆仑山口),又东南为昌器利满达坂,皆通条拜提路。其巨岭西北之水俱归叶尔羌河,东南之水俱归印度河。此中外天然界限,亦即当年老界也。”由于当时的拉达克(即引文中的条拜提)、巴勒提和坎巨提已被英属印度的克什米尔所吞并,所以这条沿喀喇昆仑山走向的“老界”实际上成了中印之间的传统边界。
英国东印度公司在19世纪中叶所画的“旁遮普、喜马拉雅山西部以及同西藏接壤部分”图,就把中国新疆和克什米尔之间的边界画在喀喇昆仑山。
1862年印度测量局出版的“英属印度斯坦的北部边境图”也清楚表明边界是喀喇昆仑山,并注明“葱岭或喀喇昆仑山”字样,说明在这里的葱岭就是喀喇昆仑山。年曾受英属印度政府委派勘察克什米尔边界的克宁汉在其1854年发表的《拉达克》一书中说:“拉达克是信奉佛教的藏族所占据的最西边的地区。它的北面是以喀喇昆仑山与中国的和田地区分界。”由英国皇家地理学会派到该地区进行活动的海德华1870年在一篇文章中也说:“喀喇昆仑山的主脉是东土耳其南面的天然边界,沿着这条山脉向东伸延,从穆士塔格到喀喇昆仑,从喀喇昆仑到羌臣摩诸山口,在地理上和政治上可以确定为克什米尔大君领地的北界”。
但是英国人对印度西北边界的看法是动态的,这与其殖民扩张政策密切相关。英国吞并印度后,鉴于历史上印度的主要入侵者均来自中亚,因而便把俄国在中亚的扩张视为对英属印度的主要威胁。为此“英国方面定下了一个始终一贯的基本目标,这就是要俄国人离开印度平原和政治上变幻不定的印度城市愈远愈好”。英国人为实现这一目标而采取的策略是多样的:前进派主张英国应向前推进,在尽可能远的地方直接挡住俄国人;温和派则认为,在遥远的、非常艰险的地区建立边界代价高、风险大,因而主张最好用依附英国的第三势力,如阿富汗等,把英国和俄国隔开,并使之成为英属印度的屏障。在不同时期,英国在印度西北地区实行的边境政策因前进派和温和派在政府中交替得势而有所不同。
19世纪英国的注意力主要集中在印度一阿富汗边界及来自这一方向的俄国威胁上面。1849年英国吞并旁遮普后,英属印度逐渐扩张到兴都库什山同喜马拉雅山、喀喇昆仑山交会处。为确保这些新领土的“安全”,根据前进派的政策,英国在o年发动了对阿富汗的战争。但这场战争未能实现英国对阿富汗这一战略要地的吞并,反而使英阿矛盾激化。前进派政策因此而遭到强烈批评,主张把阿富汗当成缓冲国的温和派在英国政府中占了上风。此后英国放弃了直接吞并阿富汗的计划,转而大力扶植和控制阿富汗的亲英政府,并设法划定在战略上对英属印度有利的阿富汗边界。1893年英国迫使阿富汗接受了沿兴都库什山走向的边界,此即因英国谈判代表杜兰而得名的“杜兰线”,该线以南以东原属阿富汗的大片山区被划归英属印度。1895年,英国又同俄国一起确定了俄国同阿富汗的边界,希望以此限制俄国向南扩张。这两个行动的结果是在帕米尔高原上制造了分隔英俄两国势力范围的狭长屏障——瓦罕走廊。但这个屏障并未使英国人感到放心,因为当俄国在帕米尔高原不断向东蚕食中国领土的时候,这一屏障仍有被从东面迂回绕过的危险。因此英国也十分关注克什米尔同中国的边界。
克什米尔原为印度锡克王国的一部分,作为第一次锡克战争的战果之一,在1846年落入英国人手里。但英国并没有直接统治这一地区,而是将其交给了在战争中投靠英国的原锡克王国封臣、查谟大君古拉伯·辛格,从而制造了查谟一克什米尔土邦(简称克什米尔)。查谟和克什米尔原来都是喜马拉雅山南坡的印度土邦,但在1837年,查谟军队越过喜马拉雅山占领了印度河上游藏族人居住的拉达克,1841年又吞并了处在拉达克下游河谷的巴勒提(当地居民为改宗伊斯兰教的藏族人);19世纪后期,克什米尔在英国人支持下控制了巴勒提西北的坎巨提(英国人称之为洪扎)等地。这些扩张行动使得克什米尔囊括了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的广大地区,并开始与中国的西藏和新疆接壤。英国人对古拉伯·辛格向西藏方面扩张并不支持,因为担心会影响其整个对华政策的执行,此外英国东印度公司同古拉伯·辛格在西藏西部羊毛贸易控制权问题上也有分歧。因此1846年阿姆利则条约明文规定:
“古拉伯·辛格的领土未经英国同意在任何时候都不得变更”,并准备设置边界委员会来确定其边界。英国希望这个边界委员会由中国、克什米尔和英国三方面代表组成,于是在1846年向中国清政府提出了“于西藏定界通商”的建议。而清政府在鸦片战争后对英国人心存忌惮,于是托词“西藏地方,本有一定界址,无庸再行勘定;通商一事,更有原立成约,自应永远遵守”,拒绝了英国人的要求。所以在1846年和1847年的边界委员会中并无中国代表,这两个委员会除划定克什米尔和英国直接管辖下的司丕提之间的边界外,也不能进行任何正式的划界。
但作为限制克什米尔的手段,英国人仍在喜马拉雅山和喀喇昆仑山之间画出了一条从司丕提到班公湖、分隔拉达克和西藏阿里的界线。这条线在国际法上并无效力,但大致反映了拉达克和西藏阿里之间的传统边界。在后来的中印边界争端中,虽然“委员会让出的若干地点,印度政府??却主张是属于印度”,但双方在这一地区的分歧并不太大。关于班公湖以北克什米尔和中国新疆之间的划界问题,这两个委员会都未涉及。如前所述,此时及其后相当长时期内,英国人都是把喀嘲昆仑山视为边界的,但阿古柏之乱却使英国人的态度有了变化。中国新疆出现的动乱局面,首先被克什米尔大君视为领土扩张的天赐良机,1865年他派军队越过喀喇昆仑山口,进抵昆仑山区喀拉喀什河(塔里木河支流)岸边的赛图拉,驻扎在一个中国人废弃的堡垒中,并宣称此举的目的是保护来往商队不受劫掠。当时的英印政府显然默许了这种做法,因为此时英国也积极地在新疆谋求利益,为此还力图拓展途经险峻的喀喇昆仑山口的古老商路,并在6O年代后期发现了喀喇昆仑山口以东的若干通道。这些通道都从印度河支流什约克河上游的羌臣摩河谷开始,在穿越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问的阿克赛钦后与原来的商路会合。这些通道虽然比翻越喀喇昆仑山口的道路平坦好走,但是路途更长,因此英国人不久便对这些通道失去了兴趣。但在当时,阿克赛钦却引起了部分英国人的极大重视,竭力主张为控制这些通道而占有这一地区。同时,阿古柏与俄国关系密切.也使英国人开始关注来自中国新疆方面的俄国威胁,一些英国人担心喀喇昆仑山将成为英俄“两国历史上第一条共同边界”.从而危及英属印度的安全。这种前景促使英国前进派人士一再主张把边界从喀喇昆仑山推进到昆仑山。这样,一条扩张性边界便应运而生,这就是印度测量局官员W·H·约翰逊画出的“约翰逊线”。
二、“约翰逊线”的提出及变迁
W·H·约翰逊于年间对喀喇昆仑山口以北地区进行了勘察,然后经由阿克赛钦返回印度。此后,约翰逊在其旅行图上画出了一段他所主张的中印边界,即所谓的“约翰逊线”。该线从班公湖北岸起,向北翻越喀喇昆仑山,再向东北直上昆仑山巅,然后沿昆仑山脉西北行,并在赛图拉北面转向西南,回到喀喇昆仑山口西面的喀喇昆仑山上。这条线使喀喇昆仑山和昆仑山之问的阿克赛钦等属于中国的广大地区都被划归克什米尔。约翰逊的旅行报告及其旅行图刊载在1867年第37期《皇家地理学会杂志》上,从而使这一边界主张得以流传。在1868年出版的英国地集中,“约翰逊线”成了克什米尔的边界,随后这一画法又出现在其他地图上。但是当时并非所有英国人都赞同约翰逊所主张的边界。曾于年到过新疆的罗伯特·肖,在其1871年出版的书中说:“实际上,大君在赛图拉并不比我有更多的权利。他在那条向北流入土耳其斯坦的河上,或是在柯尔克孜人的牧场上,都是从来没有过任何权利的。这些柯尔克孜人是向叶尔羌纳税的。更令人诧异的是,我们近来出版的地图却标出了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边境战争后撤印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