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解散员工赔偿标准对员工双重标准

三星Note7爆炸门里的中国员工:三星对中国双重标准是为了省钱
陆薇已经连续加了一个星期的班。11月11日中午,三星宣布召回中国大陆Note 7手机的第三十天,这位三星中国总部的财务员工疾步走到公司附近的美食城,快速点好一份快餐,半小时内她完成就餐并返回公司,等待她处理的是浩繁的用户索赔和退
8月,发布了年度旗舰Galaxy Note 7手机,但很快,这款手机被曝发生多起起火及爆炸事故。
三星启动了被《福布斯》杂志称为迄今智能手机历史上最大灾难的全球召回,但在中国大陆的召回却比其他国家和地区晚了40天,引发一片哗然。
10月27日,三星电子公布了2016财年第三财季报告,净利润下降16.8%,整体营业利润下降30%;而三个月前,第二季度财报还显示,三星电子实现了两年以来最高的季度营业利润。
但风波还不止于此,近日三星电子在韩国首尔的总部成为韩国检方对总统朴槿惠“亲信干政门”调查的一部分,这意味着在全球手机销量中占据榜首的三星电子和它背后的三星集团,已经陷入一场危机。
而三星中国的员工们,就如同旋转机器中的螺丝钉,展现这部机器的运转细节,又映射这场危机的现实一面。
第一张多米诺骨牌倒下。
9月2日,三星宣布全球召回250万部已卖出的Note 7,同时暂停该机在10个国家和地区的销售,中国大陆不在召回之列。
15天后,有中国用户陆续爆出国行版Note 7发生爆炸事故。随后,电商平台紧急下架该型号机器。
接着,10月11日,国家质检总局通知,三星召回在大陆销售的全部Note 7手机,共约19万台,消费者可免费更换其他型号或全额退款。
那天早上,陆薇从公司内部系统的公告里得知这一消息。作为财务部员工,她对这次风波的最大感知来自呈量级增加的用户索赔邮件。
召回计划出来后,三星中国区的一名高管给全体员工发了一封内部信,陆薇不记得这名高管的韩文名字,只记得信中有一句:“之后会推出新的产品,大家加油。”这让她感觉,事情应该会很快过去。
但这封内部信,很快就被湮没在数百封用户的赔偿申请邮件中。
10月13日早上,三星北京旗舰店经理张凤像往常一样打开公司官网,她第一眼就看到Note7手机的召回公告。
三星电子在13日当天发布了手机召回细则,中国用户参照细则上的流程即可进行退换机器。为此,公司专门成立了一个小组,只做一件事情:审核中国要求退款用户的信息。
从那天开始,张凤每天都在加班,“Note系列的顾客退完以后多会选择S系列的手机,直接换新的机器。”
从张凤处收集的退换手机信息会传回公司系统,而陆薇所在部门的职责是去核对这些信息。每天的退换量很大,以至陆薇也记不清具体数字。“中国的手机分为从中国购买和海外购买的,肯定会超过19万台。”
最近几个星期,她和其他同事一样,每天加班到晚上9点。在陆薇周围,弥漫的一种氛围就是“累”,她说,现在一心想的就是“事情快点结束”。
不安的员工群
“召回事件”发生后,三星内部员工聊天群里炸开了锅:大家从Note
7聊到李健熙——三星的教父级人物。有人说,就算是李健熙不在董事长职位时,他的存在感在三星也无人能及,三星一直以他的方针为行动指南。
接着,不安的情绪在群里蔓延——上面没有正式通知,没有文件,员工们只能根据经验,揣测这次事件给几大支社可能带来的震荡:
“西北并西南,是哪个支社要拆啊……”
“华中第一个被并掉,接着12月开始裁员……我也是从一些有点权威的人(处)听到的……”
“有人说支社合并是传言,有人说已经在批了,我该相信谁……”
各种小道消息流传,大家开始关心裁员赔偿,有员工已经开始找新工作,更多人在观望中:
“裁员20%,基本每个部门都有目标?”
“20%,真的?”
“想辞职,合并我就等赔偿,不合就走人“……
有人说,去别的公司面试时,对方上来就问他,“你怎么看待Note 7手机爆炸的?”
三星是陆薇的第一份工作,她大学没毕业就进入这家企业。现在,她不知道这场仗要打到什么时候。“通知说的到今年底,但是还是会有后续的事情要处理的,怎么着都得明年过年以后吧,计划赶不上变化。”她感到迷茫。
帝国与螺丝钉
中国一直是三星重要的市场之一。1995年1月,三星集团中国总部设立。目前,三星在中国设有七大支社,覆盖32个省份,员工多达数万人。
在进入三星之前,陆薇以为“这儿只是卖手机的”,进去之后才恍然发现,“集团很大,有各种各样的业务,小到衣服,大到军舰。”
在三星北京总部Risk Management(风险管理)部门工作过三年的王哲说,这是一个帝国,而他只是一颗螺丝钉,“一份工作而已。”
他负责处理一些售后的事情,全国各城市维修站站长筛选后把比较严重的事故案例上报给他汇总。
王哲记得几起比较突出的事故:一次是在2013年,他接到警察打来的电话,对方告诉他,一个用户带着三星的手机和充电宝登上飞机,在途中手机起火了,飞机一落地,这名用户就被扣押起来,同时被列入航空公司黑名单。客户打电话给王哲,抱怨手机质量不好,经过协商,三星出公函证明他清白,同时换掉他之前的手机并赔上一部新手机。
处理这样的事故时,王哲认为自己是中立的。“我是按理说事,不会因为我是三星员工就为公司辩护,如果是公司的责任,我会把用户的要求一五一十反映给保险公司。”
王哲形容他所做的工作就是,“努力让社长不会注意到自己”。一些小型事故他不会往上报,“(事故)他们要是在乎会追着你问的,不在乎的会回你一句你自己看着办,无非就是赔钱,解决。”
两年前,一个广东的三星电视用户正看着电视,突然电视机着火了,他要求索赔80万人民币,韩国的团队搜到了这则消息,让王哲和团队按照“看着办的原则,尽量把对方的要求降低,不要曝光”。
但后来,谈判无果。这名电视用户将三星告上了法庭,“我们把这个事往韩国总部一汇报,他们也没当回事,只能耗着。”
回想起过往,王哲总结说:“平稳吧,像在国企一样。老领导的口头禅是我把我女儿供上大学就退休了,安安稳稳过完这一天就下班,这活儿挺稳。”
四年前,大学快毕业了,学韩语的王哲才想到该找工作了,“学韩语能干什么呀?就三星呗。”
他赶上了三星的高光时刻。根据全球市场调研机构Strategy
Analytics发布的报告,在整个2013年中,三星共销售出高达3.198亿部智能手机,拿下32.2%的全球市场份额,份额同比增长1.8%,继续稳坐智能手机销量的第一位置,超过了竞争对手苹果公司——当时为了庆祝销售业绩,王哲收到了公司发到员工手里的礼物:两条黄色毛巾。
在三星工作了三年,王哲所在的售后服务部门共有三个人,这两年走了两人,他是其中一个。
王哲对自己坐过的工位印象深刻,“半圆形,就像马蜂窝”。
马蜂是一种层级鲜明的群居动物,很像三星的企业文化。“级别分职员,代理,课长,次长,部长,常务,专务等,开始分不清,但一个月就能分得清谁是谁了。”
三星是典型的韩国家族企业,在中国公司的管理层中也是以韩国人和朝鲜族人为主。“你看坐科长那一排的姓什么,姓李姓朴姓金;再看看部长姓什么,全是韩国人,五十六十岁的,等级都是熬出来的。”
在王哲看来,韩国和朝鲜族人相对更容易获得升迁机会,“从课长升次长的时候,每年都有名额限定,(我们这项工作)不是像销售能看业绩,能力上是差不多的,看不出谁好谁不好。有一个同事在那里待了七八年,结果有一个比他进公司晚的朝鲜族人当上,他没当上。”
“80后”的张凤已在三星集团中国公司工作超过十年。在成为这家旗舰店经理之前,她的工作是三星数据系统维护。2000年,张凤被外派韩国三年,“跟韩国人一起合作(做数据处理)”,她心里憋着一股劲,每天加班到深夜,(想证明)“他们定了规矩,我们也能做得很好,甚至超过他们的预期。”
据王哲观察,三星内部的中国人和韩国人除了工作联系,私交很少。一方面是因为语言不通,韩国同事更愿意跟朝鲜族人交流,此外,“来中国的韩国人都是驻外的,韩国人是高管,中国人是雇佣者。汉族人工作完了该回家就回家。同事聚会时,最多寒暄几句,你好,最近怎么样,孩子怎么样,都是无关痛痒的。”
进驻中国20余年,三星也在试图中国化。陆薇说,她们公司的标语就是“做中国人喜欢的企业,做贡献于中国社会的企业”。
王哲说,三星在中国的公司以前叫“三星中国”,后来为了“去韩国化”,改成“中国三星”。部长级别的管理者是从韩国外派到中国,他们必须懂中文,有的管理者五六十岁还在学中文。从前公司有酒文化,加班后喝酒,“典型韩企风格,后来都去除了。明文规定:聚餐可以,但不能超过晚上九点还是十点。喝酒也有量的规定,就是想融入中国的态度吧,让员工更舒服,毕竟在中国。”
“不过形式作用大于实际作用了吧。”末了,王哲补上一句。
最近一则“三星员工在三星石家庄办事处秋季订货会晚宴上集体下跪”的消息引发了争议。
三星中国一名对接媒体的人士此前向澎湃新闻解释称:“尽管受Note
7爆炸事件影响,经销商对三星还是很支持,现场还是下了很多订单,这让三星韩国高管非常感动,按照他们的礼仪‘下跪’是对经销商表示感谢,三星中国高管同样很感动,也下跪行礼了。”
“韩国的‘下跪’在他们的文化里其实是‘行大礼’,就是很感激、很感激对方,很尊重对方,他们并不知道中国文化的差异。”前述三星的人士说。
“双重标准”
作为中国区已知最早的几名三星Note 7手机爆炸的用户,回志文与三星的“维权战”还在进行中。
在京东上买到广东地区唯一一部黑色Note
7手机的第二天早上,9月26日,他手上拿着的手机机身开始膨胀,“几乎同时有黑烟喷出来,把我给烫了,我就一抖,手机就掉到了MacBook上。”
回志文随即与三星售后联络,售后专员告诉他可以办理退款,但手机需要拿回去检测。“要退手机也可以,得公开承认这起事故报告并且公开调查。”回志文要求说。
三星售后专员给上级请示后,说“回去研究研究”,没有明确答复回志文。
为了平息Galaxy Note
7“爆炸门”带来的影响,11月,三星花费巨资在美国最负盛名的三大报章《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和《华盛顿邮报》上投放道歉信,该信由三星电子北美公司总裁兼CEO格雷戈里·李(Gregory
Lee)签署。信中提到,该公司未能提供“最安全、最优质的产品”。
但与之形成对比的是,在回志文向三星售后反馈手机问题后,9月29日,三星仍发布了一份公告强调,“我们可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与可靠性”。
这让回志文很气愤:“我(的手机)26号就炸了,三星没有检测事故原因,就在29号发公告说所有中国区的手机都是安全的……他们是何种手段判断我的手机(爆炸)是我人为的?”
三星(中国)投资有限公司CRM
Group的员工赵丙其最近在朋友圈上自嘲道,“最近光发声明玩了。”他试图在网上维护三星的声誉——跟一些曝出三星手机“爆炸”的用户争辩,也在朋友圈转发了三星的几次声明。
但他直言,风口浪尖上,三星的应对情况“已经要进商学院最失败公关案例了。”
而作为三星曾经的一名售后服务人员,在王哲看来,三星在“召回风波”中的表现难免有双重标准之嫌,“公司主要是想省钱吧,觉得外国人发现了要维护权益,中国人不需要这个权益,现在互联网时代,谁不知道外国什么标准中国什么标准?”
中国消费者协会则批评,三星公司最初全球召回时未纳入中国,缺乏对中国消费者的尊重。
不过,张凤对“双重标准”也给出了自己的补充,“(召回)最后三星给中国人的理赔比国外高多了吧”。
张凤所在的三星北京旗舰店成立于2014年5月,是国内第一家提供面对面维修服务的店,这家店每月大约维修一千部手机。
她穿着一件白色衬衫,外面罩着一件米白色的马甲,坐在店内一个既能观察到所有来店顾客,又能看到工程师的位置。在她看来,“面对面维修服务”是三星的一次改革,“把所有工程师挪到台前,让手机维修成为透明的事情。”
“三星员工集体下跪”事件后,有媒体评论称,“产品以质量与服务取胜……把尊贵的膝盖跪在消费者面前,跪在产品质量的把关面前,这样的‘大礼’,才是真礼”。
去年,张凤考取了三星社内的smart培训讲师证,一年一次的三星华北区员工培训都在她的店里进行,她乐于提起的案例是:自己曾帮助过一对聋哑夫妇,“他们是通过写小纸条找过来的,我们也是手写小纸条去服务沟通的,后来也成了好朋友了。”
“来售后的跟买产品的心情不一样,每个人来的时候都是手机出现问题的时候,如果不能解决问题的话情绪可能会不好。”张凤很清楚,售后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三星的品牌声誉。
发现资讯的价值
中研研究院
掌握产业最新情报
中研网是中国领先的综合经济门户,聚焦产业、科技、创新等研究领域,致力于为中高端人士提供最具权威性的产业资讯。每天对全球产业经济新闻进行及时追踪报道,并对热点行业专题探讨及深入评析。以独到的专业视角,全力打造中国权威的经济研究、决策支持平台!
广告、内容合作请点这里:
【版权及免责声明】凡注明"转载来源"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的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中研网倡导尊重与保护知识产权,如发现本站文章存在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
烦请联系:、8,我们将及时沟通与处理。
专项市场调研产业园区规划投资银行业务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及投资者能否做出
散射通信设备行业研究报告主要分析了散射通86被浏览8276分享邀请回答0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30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公司内部不能实行双重标准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公司内部不能实行双重标准
&&企业的员工每个人都是应该受到尊敬的个体。他们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聚集在一起,形成组织,成为一个大家庭的成员。他们从本质上说,应该是平等的。如果要区别对待,只能凭一条标准,那就是看他们对公司的贡献。凡是脱离了贡献这一标准,外加了其它标准,那就是双重或多重标准。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对企业宽容的员工,都饿死了
前几天一篇《对员工宽容的公司都死掉了》刷爆朋友圈,先不说写这篇文章的人自己成功度如何存疑,首先这是一篇典型的反智主义咪蒙型的文章。
无论是在管理咨询界、企业管理培训界都存在一批依靠“跪舔”老板的营销者,他们是有自己的商业目的的。
这种毒鸡汤唯一的用处就是给那些不适合做管理的老板提供一个心理安慰:
我把公司整黄了主要原因是我这人心软,对员工太宽容太放纵了……
这篇文章一开始就抛出新员工跳槽的原因是因为“公司垮了”的引子,引人注目,套路,中计,让你带着怨气继续往下看。
紧接着加粗的字体“安逸和宽容 是对员工最大的不负责任” 下面巴拉巴拉油腻腻的职场鸡汤,苦口婆心劝解不能对员工好,压榨员工才是真正的对员工负责.....此文章作者说不定被卖进过传销,如此会灌输洗脑鸡汤。
公司为什么倒闭?根本上,是不能为用户创造价值了,或者创造的价值不及竞争对手,被用户无情抛弃了。
公司死还是活,取决于是否创造价值,而不是对员工宽容还是苛刻。
企业雇佣员工的最初,就应该弄清楚一件事,并且达成共识——那就是员工到底是到企业来扮演“劳动者”还是“创业者”的身份。这篇文章的问题就是在于,他混淆逻辑,鼓励老板们玩弄双重标准。
如果是劳动者,那企业雇佣你来就是让你做好一个细分领域的事,拿走固定的相应的报酬,
如果是创业合作者,你一不给股份二不给期权,让员工无偿加班来摊薄企业运营成本,这不就是变相让员工共担风险吗?
越往下看我就越反感,什么要付出与薪水完全不对等,公司不能装修太好,创业公司福利好久意味着烧投资人的钱,等着关门倒闭,最后峰回路转拿华为的狼性文化来当挡箭牌。
华为的成功并非完全因为的他们的加班制度,他们提供更高的行业薪资和愿意把股份分配给员工让员工愿意和公司一起成长才是成功的关键。
用着华为年薪两百百万的工作强度,领着两千块的月薪,还有谁会留下来?“对员工不宽容的公司,也都死掉了”啊!
把收入不够高等同于自己不够努力,把结果归因于员工身上,这是很片面的看法。很多时候,员工收入不高单纯只是因为企业管理层不愿意加薪、抠门。
员工努力不努力,跟你宽不宽容有个毛关系呢?没意愿、没有工作能力,压榨就能够导致工作能力和意愿提升么?私以为打嘴炮没啥用。每个人都不傻,不甘愿做工作的机器。
万能充工厂倒闭和自行车厂重获新生,这都是因为它们宽容或者不宽容导致的?公司倒闭怪装修?公司没客户怪大家不加班?
对员工只会一味的压榨公司,结局大都是公司骨干全跳槽的对手公司去了,老板的老婆又带着巨款跟司机跑了,接着又发现自己的儿子原来是和伙人老李的,公司两个星期后就倒闭了,老板万念俱焚,拿出身上仅剩下的952.7元钱,找了个高二的学生,写了一篇《对员工宽容的公司,都死掉了》发到网上后就跳河了……
要么是蠢到不假思索照搬野路子鸡汤,要么就是坏到以压榨员工为能,看着灯火通明的办公室做自己的土皇帝梦。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公司对员工双重标准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公司对员工双重标准
有位同事在今年4,5月份后就没来过公司工作,缺班将近100班,八月份被公司开除,中间每月工资奖金都没扣过。 我在今年十月二十号在该公司离职做最后一天,因为工资是先做后拿的所以十一月的工资被扣,我离职也是和人事通知过的。不说有啥功劳却也从不违纪安安...
我有更好的答案
比如说,合不上在对方不犯法的前提下,计件工资,商场是有商场的规矩,多劳多得或是多付出的得,咱量咱自己的,合得上咱干,咱走人别处干去这个有可能,因为员工的能力不一样
采纳率:70%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解散员工赔偿标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