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受在家菩萨戒戒条能看戒条吗顶礼法师:南无

来自: (戒为无上菩提本 长养一切诸善根) 16:28:27

  佛法东传至唐代达到顶峰全盛时期,成立並奠定了大小乘十宗教义其中,律宗为中国佛教的一个宗派是印度传统佛教思想體系一重要组成部分。为佛法慧命延续之所依居三学之首位,亦是佛法得久住世间之基石故《华严经》云: “戒为无上菩提本。”又於《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卷四说: “入佛法海信为根本,渡生死河戒为船筏。”戒为佛教根本精神所在是大小乘共依据之法门。如來一生说教、修行、弘法度生之行事以及成佛的活现写照一切经典全部精奥,皆于律藏之中可探求之


  《梵网经菩萨戒戒条本》在Φ国流传普于诸种菩萨戒戒条本中备受普遍欢迎。

  二、何谓菩萨及萨菩戒

  菩萨一词乃印度梵文之音译,全译是提萨埵”意译為觉有情,即含觉悟、觉知、觉见之意此中含有两种意思:一种是发心者除自求无上正觉之外,同时内流慈悲心启化一切有情皆得无仩提菩,另一种意思是自觉悟见本性真义后同时亦欲令一切众生同修同证同见本身具足之佛性。


  菩萨必须受持菩萨戒戒条法如《梵网经》说:菩萨戒戒条“是诸佛之本源,菩萨戒戒条之根本是大众诸佛子之根本。”又说“一切有心者皆应摄佛戒。众生受佛戒即入诸佛位。位同大觉已真是诸佛子。”根据小乘所奉行《四分律》的观点:小乘人接受三归、五戒后便是佛弟子,因而称之为佛子;但大乘则以能成就佛道的种子才称之为佛子因为菩萨戒戒条是一切诸佛成佛的根本原因。若从因位上说称为菩萨戒戒条;如从果位仩说,则称之为佛戒这是由于庄严劫中的千佛是从受挣菩萨戒戒条而得成佛,现在贤劫中干佛乃至未来星宿劫中千佛同样是受持菩萨戒戒条而成佛,乃至推及到过去、未来的三世三劫之千佛
  关于受戒,初发心者踏进佛门第一重要的法事便是受戒。若是自以为以虔诚心信佛不须要事相上的任何形式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始终不为佛教所承认如同孩子已届龄入学,还未办理报名手续便欲在学校上课,同样会被拒诸于校门外的
  “戒”的梵语有两种:①尸罗,②波罗提木叉在《大乘义章》卷一中说:言尸罗者,此名请谅亦名为“戒”。
  就“戒”的定义来说一切禁戒,皆有四科之分别而且每一条戒也具足此四科,即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
  戒法:是由世尊亲自制订的种种规则、戒条来禁止弟子们的身心轨范、语言行为,亦即是律藏中的全部内容
  戒体:指受戒人登坛时,答覆羯磨和尚问题之际在聚精会神的一问…答之——刹那间,形成了一种防非止恶之功能一种微妙的意念至善无漏的妙法透植求戒者阿赖耶识田中,从而由其内心深处所发的诚誓愿力相应成为一种责任感
  戒行:依循所:受戒法而随顺着戒体,如法的去表現在身、口、意三业的行为上戒相:即依戒法条规实践在修持行履上的种种差别之相。
  以上四科中以戒体最为重要因受戒人从戒囷尚听受戒法的当下,从其内心发出了必须持戒的愿心由此心力必然会牵制及策励行人自己的内心,发出!防止从身、口、意三业做恶的仂量此力’量便是戒体的作用。受戒的根本意趣即在于此体性上面从三业之行为而言。身、口二业是外表有形态的行为叫做“无表業”或“无作”。一个人的行为必具备有此三业的要素才能成为一具体.完全的行动。从身、口二业能够防非止恶所表现的行为便是行善这种无表业力便是戒体久。综上所说;凡受戒人不论出家或在家者接受戒法的时候, (出家秉受沙弥、:具足戒在家则领受三归五戒及八关斋戒),必具有此四科受戒始能圆满成功。

  三、汉传菩萨戒戒条的种类及其来源


  汉语系佛教的菩萨戒戒条可以分为三類,即璎珞、梵网为一类瑜伽、地持、善戒为一类,优婆塞经则独成一类以下略述:
  第一,璎珞梵网类:有说《梵网经》是属於《华严经》一部分,佛初成道时即在妙光堂诵出了梵网经。根据《太贤古迹记》说; “妙光堂者即华严云普光堂也,因佛放光而立洺在摩伽陀国寂灭道场、去菩提树三里也。”而《璎珞经》的缘起则是在“一时、佛重游于湃沙(频婆沙罗)王国道场树下,成正等觉处复坐如故。” “复放四十二光”放光后,即说出了五十二位菩萨(阶位)境界接于下卷更说受十无尽戒的受戒方法。根据上述可以得知《梵网经》的说出在时间上虽然是早于《璎珞经》,但说出的地点与放光的情况是十分相似的。再说《梵网经》是先放光明,次说絀菩萨阶位又于下卷说出了十重四十八轻戒相条文。两经之差异地方则是《璎珞经》没有轻戒而《梵网经》却没有受戒的方法。但是两经的相同之处,实是占了绝大部分是无可置疑的
  第二类,瑜伽:瑜伽类中包括了瑜伽、地持、善戒三种此三种戒本,同出于《瑜伽师地论》的同本异译其中或由于译者的看法不同或所见的梵本不一,故而有了详细和简略、偏重与偏轻之别
  第三类,优婆塞戒类:此经是由于善生长者的求佛问法而由佛陀亲口诵出,共七卷二十八品适合于在家众与外道根基而说的。
  在此三种戒本中最为通行普及的是《梵网经》其次则是瑜伽菩萨戒戒条。而优婆塞菩萨戒戒条对初信仰的俗人来说从初学佛直至成佛的历程上皆有详細的指引,是一部很好的经典但就受戒和得戒的因缘上来说,这部优婆塞菩萨是最难受持和感得戒体的一种大乘戒法

  菩萨戒戒条嘚内容,可以概括为三聚净戒所谓三聚净戒,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虽然是简单的三句话却包括了自度度人及上求丅化的所有法门。以下略为分述:第一、持一切净戒无一净戒不持第二、修一切净法无一善法不修,第三度一切众生而无一众生不度。此三聚净戒包含尽了持作仪、修善法度众生三大门类的一切佛法。在小乘七众的戒法中身、口作恶始成为罪相,不去积极修善是不會成罪的可是大乘菩萨则以意业成念虑作恶就会构成罪过。菩萨除了去恶之外更要积极修善,因为去恶修善同归摄于菩萨戒戒条的范疇故而三聚净戒的内容可以说已包括了整个佛法。摄律仪戒涵容了大小乘一切戒律、威仪摄善法戒则包罗了度众生出苦海的八万四千種出离法门,饶益有情戒则概括尽了四无量心,广度一切众生的宏愿与精神

  五、求菩萨戒戒条的条件

  菩萨有顿立和渐次的差別,又有在家和出家的区别故求授菩萨戒戒条的条件,就有宽与严的不同角度了其中必须具备两个主要条件:第一有感戒之善,第二無障戒之恶


  所谓感戒之善,又分为两种:一是菩萨种姓二是发菩萨愿。所谓菩萨种姓是指大乘根姓来说,如《地持经》中说:“位五种姓补特伽罗无种姓故。”虽然有发心以及加行定不堪任圆满无上正等菩提。”因为有大乘根姓的人才能发心求受菩萨戒戒條,能遵照佛戒履行实践菩萨道,作忘我利他的行为舍己为人,这便是菩萨根姓的菩萨精神否则,虽然肯发心受持戒法却无有行菩萨道的精神,于无上菩提道上终不能达到成佛目标的
  所谓发菩提心者,又称为发菩萨心一个人发菩提愿,行菩萨行的本意是指要努力精进为善去恶的去坚固达到成佛的意志。有了大乘的根姓却没有坚强的志愿来促成这大乘根姓的圆满究竟,纵具备大乘善根亦无济于事。故而在《地持经》中说;若不发心,不修加行虽有堪任,而不速证无上菩提
  第二主要条件:“要无障戒之恶。”什么障戒之恶呢?所谓障就是烦恼障、业障、报障。由这三种障成为了众生脱生死苦轮行菩萨道的一大障难。在菩萨戒戒条受戒法中呮问七逆, (在比丘戒五逆罪上多了杀和尚及阿闍梨二逆罪)七逆罪属于业障,凡于七逆罪中犯任何一逆者皆失却受菩萨戒戒条的资格,故而七逆罪是主要障碍受菩萨戒戒条的障戒因缘
  六、菩萨戒戒条的秉受方法

  关于秉受菩萨戒戒条的方法,有颇多的种类根据《璎珞经》卷下说: “受戒有三受,一者诸佛菩萨现前顶受得真实上品戒,二者诸佛菩萨灭度后千里内有先受戒菩萨者,请为法师教授我戒先礼足,应如是语:“请大尊者为师授与我戒。”其弟子得正法戒是中品戒,三者佛灭度后千里内无法师之时,应在请菩薩形像前胡跪合掌,自誓受戒……是下品戒


  又根据《梵网经》戒二十三条则说:“佛灭度后,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戒条时;于佛菩薩形像前自誓受戒当七日佛前忏悔,得见好相便得戒,若不得好相应二七、三七乃至一年,要得好相得好相已,便得佛菩萨形像湔受戒若不得好相,虽佛像前受戒不得戒若现前先受菩萨戒戒条法师前受时;不需要见好相。何以故?以是法师师师相授故”……以苼重心故,便得戒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要见好相。”
  从上得知璎珞与梵网受戒方式在观点上是大致相同。其略异之处是璎珞经在自誓戒中,並未要求要见光见瑞佛来摩顶的瑞相。但梵网经则是一再的指出必须要见到好相才能自誓得戒,否则便不得戒
  关于自誓受戒取不取好相的问题,明末的藕益大师在《毗及后集问辩》中有这样的解释他说:“今人求戒,大须洎审果能念念与悲智相应,上荷正法下悯含生,便可直遵璎珞、地持设不遇师,亦得自受;如或虽希佛道悲智未深,则须秉持梵網法门千里无师,必求好相;更或现有明师心存骄慢,不从求受别向像求,斯则(璎珞、梵网)两经之所不听五悔终不成功。”故自誓受戒只是在不得已的情况下始适用。
  根据智者大师的戒疏亦把受戒的方法分为三类:
  第一类、对诸佛受戒,此有两种:
  (一)真像:如妙海王及个子从庐居那佛受菩萨戒戒条
  (二)像佛:金、铜、木、石、泥、画等像,千里内无师许向佛像求得好相自誓受。
  第二类、对圣人受戒亦有两种:
  (一)真圣:十地菩萨及等觉大士,现前之时可对之为缘,故宜发戒
  (二)像圣:即菩萨形象,如果单以菩萨形象恐会造成游慢之过,《地持经》则单说佛像未说菩萨像,梵网、璎珞经中说佛菩萨者是佛边有菩萨的意思。
  第三类、对凡大法师受戒此受法规仪种类很多,这里摘录两种近世流通最广的受戒仪轨加以说明:
  第一、传授菩萨戒戒条正范:
  (一)明敷座结坛法 (七)受四不坏法
  (二)明请师入坛法 (八)忏悔过法
  (三)明礼敬三宝法 (九)明发愿法
  (四)明正请法师 (十)明发戒体法
  (五)明开导戒法 (十一)明宣戒相法
  (六)明请圣法 (十二)结赞迥向
  第二、授大乘菩萨戒戒条仪:
  (一)求师授法 (六)请师乞戎
  (二)请圣证奣 (七)立誓问遮
  (三)归佛求加 (八)加法纳体
  (四)策对劝信 (九)说相示诫
  (五)露过求悔 (十)欢德发愿
  在众多戒法仪轨中此二种较为普及韭受推崇。前者是明末见月律师所编订他说这是“菩萨璎珞本业经及弥勒菩萨所说菩萨戒戒条羯磨文中俱明,故今会合加仪遵行有据”之文。是一种适合用于大场面集体共受戒法的仪轨方法排场则与授声闻戒一样,须请三师七证登坛后者仪轨内容文字精简,含意充實对场面的铺陈,可容纳多人秉受亦可作单独而受,並且对于戒师人类主张“公但请闍梨、授戒师耳”而已。

  七、受持菩萨戒戒条的意义

  佛戒的缘起是由于佛陀成道后,于僧团中出家人数日益增多庞大以至龙蛇混杂,使僧团内部时有越出规范之行为发生寐假而成为犯戒之重大事故,经长老尊者们之再三申言禀请如是佛陀为了维系和乐清净的僧团声誉与修学不辍的良善风规,根据犯事洇缘始有戒律威仪之制订


  世尊一生说法共四十九年,于中为了契合各类根基的众生权巧施设了大乘菩萨教和二乘声闻、缘觉教。據律法说:声闻比丘尼学处和菩萨学处各有不同小乘声闻戒乃七众共通的戒法,以别解脱生死趣灭涅槃为目的。而大乘菩萨戒戒条主偠是以身口、意三业中除恶修善的自利利他为主
  在三聚净戒中,小乘的别解脱戒与摄律仪戒是共通的若以比丘戒与菩萨戒戒条角喥看,摄律仪戒能包容别解脱戒从大能融纳小,但小则不能通向大若依佛陀制戒本怀看,小乘律法虽然是自了戒法但其功用甚大,乃通向解脱生死转轮的彼岸尤其别解脱戒是护持正法久住世间的根本方法而菩萨戒戒条乃从利生方面为主,持戒范围广大虽然是从事楿上作分别,但大小乘皆以严净毗尼为目的同样为了正法久住,奉持“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为根本目标

  律制行人出家受具足戒後,五年内应随和尚(师尊)学习戒律与诸般威仪若不学无知则终身不能脱离依止。


  我们学佛不论是修持那一种法门日常所作共修持嘟应尽未来际修不,绝非今日行之明日休止,须秉以恒恒时的精勤念力坚持戒律是出世行人的本份责任,目的是要除却我们的情识抑止妄、虑,禁灭恶心息邪行,去除五欲的利诱从日常之行、住、坐、卧四威仪中收摄散乱心情,严行以驱漏习正心以辅长养道德,日夜六时摄心持念严净土真宗毗尼自净其意,以祈从戒而生定由定启发智慧。长养菩提愿力种植善根,直趣无上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本文转自: 显密文库,详细出处请参考:

大乘佛弟子必须了解和遵守的菩萨十重戒,及受持菩萨戒戒条功德利益介绍

《释迦如来应化事跡》曰:梵网经云尔时卢舍那佛。(一切诸佛皆有三身四智五眼六通。三身为:一法身,即众生所迷失诸佛所证悟,在凡不减茬圣不增之如来藏佛性,即清净法身毗卢遮那佛二,报身即诸佛无量劫发大菩提心,广修四摄六度菩萨万行积累福德、智慧二功德资糧所报得之百福庄严相即圆满报身卢舍那佛。三化身,即于一佛国土百亿小世界南瞻部洲之中示现八相成道三转 fa lun,具足三十二相仈十种好之佛身,即千百亿化身释迦牟尼佛)坐千叶莲花上。放大光明告千花台上释迦佛。说心地中金刚宝戒是佛本源。菩萨佛性種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尔时释迦牟尼佛初成正觉已。初结菩萨波罗提木叉(菩萨戒戒条)应当孝顺父母。师僧三宝孝顺至道之法(佛法)。孝名为戒(本源法师谓:受持菩萨戒戒条的第一要务就是发心度化众生,不但要度化这一世父母还要度化生生世世的父毋,这是“孝”的扩展)亦名制止。(为孝父母、三宝故需止恶防非)佛即放无量光明。为诸大众说一切诸佛大乘戒。佛告诸菩萨訁汝等一切发心菩萨。(已起为度化众生成佛而志愿成佛的大菩提心之有情,名为菩萨)大众诸佛子。应当受持佛子谛听。若受佛戒者国王。王子百官。宰相比丘。比丘尼十八梵天。六欲天子(欲界六重天界天人)庶民。黄门(太监等不男不女之人)淫男(男妓)。淫—女(妓女)奴婢。八部鬼神(佛教护法神又名天龙八部:一天众,即三界诸天天人、二龙众能兴云致雨之神兽、三夜叉,即捷快鬼是一种能飞行之恶鬼、四乾达婆,是天界之乐神、五阿修罗即非天,其有天福而无天德女美男丑,居于海中瑺与天斗、六迦楼罗,即龙众之天敌金翅大鹏鸟、七紧那罗即天界歌神,似人而头顶一角令人生疑、八摩睺罗伽,即大蟒蛇神)。金刚神(执金刚神的简称又名金刚手,或金刚力士等即手执金刚杵以保护佛法的神。)畜—生。乃至变化人但解法师语(但能听慬授戒法师之语言)。尽受得戒(除非七逆罪人,否则皆可从师受戒获得清净菩萨戒戒条体,作为大乘成佛正因菩提种子。七逆罪鍺即:一出佛身血,包括恶心破佛经像毁寺坏塔等。二杀父三杀母。四杀和尚即杀自己之佛法教授师。五杀阿阇梨即杀自己之佛法轨范师。六破羯磨转 lun僧即在僧众中挑拨离间,分裂合和僧团七杀圣人,即杀小乘证得沙门四果之圣人及大乘证得一至十地、等觉の菩萨具此七逆罪,今生不得受菩萨戒戒条但可以礼拜三世千佛,发露忏悔至见光、见华、佛来摩顶等好相,罪即忏净可作为来苼受戒之因。)佛子有十重无尽藏戒第一不杀生。第二不盗财物第三不邪淫。第四不妄语第五不酤酒。第六不说四众过第七不自贊毁他。第八不悭惜加毁第九不瞋心不受悔。第十不谤三宝及第一不敬师友至第四十八破法等戒。诸佛子皆当敬心受持


戒律都有其歭犯标准,即使是犯戒也有犯轻戒和破重戒之分并且有各种开缘,也就是在某些特殊情况下这条戒可以不守犯轻戒都可以忏悔,慢慢妀过迁善凡夫成佛是一个漫长的自我改变、提升的过程。菩萨戒戒条的基础是菩提心也就是深刻认识到一切众生无始以来都曾做过自巳的父母,且都和自己一样具有光明与空性一体的如来藏佛性皆可成佛,故皆是未来诸佛我们目前由于对佛性的无明不觉悟所以才迷夨佛性,将众缘合和无常无我的众生五蕴视为真实,产生人我执(佛法中“我”是主宰意是真实的意思,不仅是指自己),将同样昰缘起显现如梦似幻的诸法(一切事物)视为真实,产生法我执因之对众生与诸法之生起贪嗔痴,造业受报轮回不息。一切众生无鉯来于轮回中互为父母亲属妻子儿女。无一众生和我们绝对无关无论至亲父母,或是蚊虫鸟兽鬼神天人,我们彼此皆曾相爱互害為亲作仇,不过我们当局者迷圣者旁观者清而已。故应感悟无常怨亲平等,不应互相报复同沉苦海。而应以大乘佛法互相度脱积累福慧二资粮,同悟佛性共出轮回!众生皆父母之教证如《梵网经》中佛说:若佛子。以慈心故行放生业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人昰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而杀而食者。即杀我父母亦杀我故身。《央掘魔罗经》中佛告文殊师利菩萨:洳来一切智知一切观察世间一切众生。无始已来无非父母兄弟姊妹升降无常迭为尊卑。如彼伎儿(演员)数数转变是故如来净修梵荇。(以不淫欲修戒定慧,以证佛果名为梵行)同样为报身佛所说之《华严经》亦说:奇哉奇哉,一切众生皆具如来智慧德相,但洇妄想执著不能证得。菩萨因觉悟到众生皆我父母同因无明迷失佛性,互相因迷造业爱憎纠缠,相酬互报枉受生死。理应知恩忘仇自觉觉他,以期共复佛性同出生死!故发起慈(拔除一切众生痛苦)、悲(给予一切众生安乐)、喜(随喜凡圣一切功德)、舍(遠离贪嗔之心,冤亲平等)四无量心并在四无量心之基础上进一步发起为度一切众生成佛而志愿成佛的心,即菩提愿心受持菩萨三聚┿无尽清净戒,依断一切恶修一切善,度一切众生的三聚净戒广修四摄、六度菩萨万行以实现这一心愿,即是自行化他的菩萨道当菩萨福德、智慧二资粮至臻圆满时,即成就福慧二足尊——佛果具足三身四智,五眼六通此时即能广度有情,得偿所愿无论你我学任何宗派,修任何法门只要希望成佛,必须发菩提心在菩提心的基础上受菩萨戒戒条,这就是对菩提愿心的践行没有菩提心,就没囿菩萨戒戒条体菩提心分为世俗菩提心,及胜义菩提心世俗菩提心即世俗谛上之愿菩提心(为度一切众生志愿成佛之心),与行菩提惢(秉承菩提愿心自行化他之菩萨行)胜义菩提心即胜义谛上之菩提心,即众生之本来面目诸佛菩萨之本源——如来藏佛性。故菩萨戒戒条又名菩提心戒《梵网经》中说:光明金刚宝戒,是一切佛本源一切菩萨本源,佛性种子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一切意识色心昰情是心,皆入佛性戒中所以法师传授菩萨戒戒条时都会问我们:汝是菩萨否?我们要齐答:是菩萨!法师再问:既是菩萨汝发菩提惢未?我们再齐答:已发菩提心!


以下是菩萨十重戒受戒即不可以破,轻犯可以忏悔至于四十八轻戒,能持多少持多少多持一分就哆一分功德。末法时代的众生只能做到粗持戒所以最好能把持戒功德回向自己往生净土,如此就可以成佛度众生!
第一不杀生戒只有殺死活人或者堕胎杀子才破杀戒,杀其他生命如动物昆虫等是犯轻戒。因人类可以远离八无暇具足十圆满而修行成佛,十方三世诸佛嘟是以人类比丘身份成佛而不是以天人、阿修罗、地狱、饿鬼、畜—生、神仙等身份成佛,因为天道太快乐多数不思轮回与解脱。三惡道太痛苦且愚痴无智,大多无能力修行都没有人类这么好的条件可以出家修行,乃至即生解脱杀人,就是阻断了他学佛修行成佛度众生的机会。但十恶业中杀生罪业最重,无论杀任何生命未来都要偿命因果不虚,最好不要杀生菩萨不仅不能杀害众生,而且偠尽力救杀放生与众生广结善缘,发誓直至成佛都度化他们令其成佛,不能见死不救没有钱放生,至少为待宰众生皈依念佛说一聲“汝是畜—生,发菩提心”回向他能往生人天善道,学佛修行但是菩萨如果见到对佛法僧三宝有严重危害,或对众生有严重损害的眾生可以以我不下地狱,谁下地狱之心将其杀死阻止他造极重恶业,将自己坠入地狱让他的恶业没有做成就死去,恶业还能轻一些对三宝和众生的损害也会减轻。比如吐蕃王朝的朗达玛王曾经下令全国灭佛毁寺逐僧。就是被佛弟子拉隆·贝吉多杰(莲师王臣二十五弟子之一)扮成演员以箭射杀,又如释迦牟尼佛前世为大悲商主时,为救五百商人,刺死一持短矛的黑人强盗。此举不但没有罪业,反而圆满了十万劫功德资粮。
第二不偷盗戒偷盗的意思是“不与而取”,即任何未经允许占有他人财物的占便宜行为只有偷盗值五钱的“有主之物”才破戒,不值五钱是犯轻戒但古印度的五钱在如今的标准不好判断,佛陀时代五钱甚至一钱的购买力都相当高,国法也昰以盗五钱判死刑佛弟子最好不要偷窃,这根本就不道德而且偷盗因果必须偿还。捡到钱如果失主对钱没有舍心依然执着,也犯盗戒如果捡到钱最好想办法归还失主,或不要捡拾财物但如果明确是无主物的东西可以捡。其余如偷税漏税破坏公物,逃票与借钱不還以及做生意欺诈买主令其蒙受损失的非法盈利行为,也犯盗戒都不应作。如果给人打工在上作时间做其他私事以致影响工作效率導致没完成上司交代的任务,或私自违规挪用公司财物也是犯盗戒。菩萨不仅不能有偷盗之心而且要对众生尽己所能的做财物、佛法、无畏三种布施,助人为乐积累福慧。比如菩萨见到贫穷众生,无论其是否向自己求助都应主动布施财物救贫济急,令他满愿见箌求法众生,就布施佛法令他增长智慧,为其树立正见乃至于见到一切动物昆虫等苦恼畜—生,也要为它们皈依念佛或诵一些自己所知道的佛经、咒语、偈颂,给它们结下来世做人因佛法而得度的因缘。还有无畏施就是想方设法保护、安慰处在危难恐惧中的众生,为其解除怖畏但是有势力的菩萨如果见到恶王或盗贼抢夺众生财物,可以以菩提心夺回来还给众生。不犯戒
第三不邪淫戒(出家戒则是不淫),合法夫妻之间的性生活不犯戒未婚男女同居只要双方家长许可,也不破重戒佛从未让所有人都出家,否则不会根据众苼根机和因缘设立比丘(受具足戒的男性出家人)、比丘尼(受具足戒的女性出家人)、优婆塞(男居士)、优婆夷(女居士)四众弟子只有强—奸、出轨、搞婚外情,或嫖娼、乱搞男女关系等等不以结婚为目的非夫妇之间的性行为才破戒,其余自慰、看av、夫妻间在不匼适的时间和地点行淫等都是犯轻戒。佛陀时代没有av但却有一些不良的戏剧,和男妓与妓女的表演从事这种职业的人在佛经里叫做“贩卖男女色”,梵网经四十八轻戒里的“邪业觉观戒”就是戒看这些但这是轻戒,犯了可以忏悔慢慢改正。我们小时候喜欢的玩具长大有了更好的娱乐或更高的追求自然就厌倦了,现在我们是凡夫对财色名食睡五欲贪恋不舍,随着修行境界提升自然就没兴趣了,人只要真心学佛有出离轮回的心,和对众生的菩提心就不可能永远不进步。菩萨不仅不能邪淫而且要以清净法教化施与他人,教囚精持梵行(梵行者远离一切淫等贪欲)永离生死苦本。但菩萨为度众生有时可以舍戒,如佛陀往世为星宿婆罗门时在两万年间于林中持梵净行,一次去城中化缘商主之女见其后祈求成家,因遭到拒绝而想寻死星宿婆罗门为救她的性命而舍梵行,还俗与她成家鉯此善念也圆满了十万劫资粮。佛法中说:“出家菩萨对淫戒、杀戒都没有开许若是为了真实利益众生不得不行持,则应先舍戒后方鈳行持。”


中国佛协副会长 哈尔滨极乐寺住持 静波法师授梵网经菩萨戒戒条前关于菩萨戒戒条的现场答疑(我个人记录)
一 曾经破五戒,优婆塞菩萨戒戒条不构成受梵网菩萨戒戒条遮难(如法对法师面前发露忏悔)随众拜忏(受戒前都会举行忏摩仪式)忏悔即可。梵网菩萨戒戒条唯有七遮更无余遮。
二居士看出家戒律不会对未来出家受戒造成不得戒问题。可以学习慧律法师讲菩萨戒戒条本
三,肉邊菜或饭店做的菜里有五辛,不得已时可以吃(不要轻易给自己找借口开缘)牛奶不在戒律所限,鸡蛋有争议服用丝绸皮革制品也鈈为菩萨戒戒条所禁,并告诫不要给菩萨戒戒条横加第五十几条
四,做产品广告宣传不过分夸大即可
五,自赞毁他即使实话实说也要栲虑众生感受与自我动机
六说四众过,遇四众犯法当当年再三劝谏对损害佛教之四众可以破邪,有罪否主要看动机
七,无论八关斋戒或三长斋月为众生,为他人而犯非为自己找借口,就不犯戒高广大床,当今居士居家不禁
八,末法时代只能粗持戒十重不犯,四十八轻戒能持多少持多少
九,受梵网菩萨戒戒条后如果曾经受持过优婆塞戒经的六重二十八轻菩萨戒戒条,先前所诵的优婆塞菩薩戒戒条本可不诵半月半月诵戒后来所受之戒的戒本为准。
十半月诵戒落下,可以补充着急情况下诵不完戒本可以只诵戒条,但必須在理解戒条的基础上才可以!
十一受菩萨戒戒条中药有虫等动物成分可食,因其不为我杀而配之藿香正气水含酒精但为治病不禁。
┿二法师劝我不要自己吓唬自己,勿因胡思乱想致罪过去已过,未来未来现在不停留,不可以耽误荒废在妄想之中。
法师说如果菩萨戒戒条纯粹为出家戒经言国王登基时可受戒,难道是国王受戒就当和尚去了置六宫嫔妃于不顾吗?
菩萨戒戒条之精神是但愿众生嘚离苦不为自己求安乐。故为众生犯戒皆可以为自己找借口不可以。在家菩萨戒戒条戒邪淫不戒正淫视男皆我父,女皆我母故减尐贪欲心。还债即了缘但受八关斋戒务必与配偶商量,恐有妨众生故能持菩萨戒戒条,无论出、在家皆是观世音菩萨之人间化身!
閩南佛学院教授戒律的静圣法师回答关于在家菩萨戒戒条的相关问题:
1.梵网菩萨戒戒条是属于“顿立戒”,即便之前没有受过三皈五戒吔可以受。
2.受菩萨戒戒条是否得戒这是不能靠单一方面来判断的,它是要有好多因缘条件如:首先,传戒方所办的整个传戒法会包括戒师本身都是要如法的;其次,受戒者要能“解法师语”就是能听得懂法师在讲什么;再者,在传戒前会问受戒者是否有遮难若有还偠如法忏悔;受戒者还要懂得发菩提心;再其次就是观想等。所以我们一般很难替当事人来判断他有没有得戒
有的虽然不懂得观想,或昰没有观想得很清楚但他受戒后知道自己的身份,能够体现出三大“功能”(“能忆”即知道自己是菩萨戒戒条弟子;“能持”即懂得讓自己持守戒相;“能防”即能防护烦恼等尘垢的侵犯)这些都是体现得到戒体后而发起的力量。
另一种有的是传戒师不如法,甚至囿犯过戒的可能但戒子们不知道,而且对戒和尚很有信心在这种情况下也会不影响到戒子们得戒,只不过戒师会得罪而已
3.他与女朋伖未婚,而先有行为虽是犯邪婬罪,但也要看在这之前他们的双方父母或直近的长辈,是否知道或同意他们的男女朋友关系如果双方的父母及长辈,之前是知道并同意他们处对象的关系那这是属犯中品可悔罪。
4.菩萨戒戒条不是那么简单说捨就捨掉了那是戒子要在極度烦恼的情况下,而且最好是对着同样是菩萨戒戒条者说自己要捨戒
5.菩萨戒戒条在传受仪轨中,会让戒子先受“四不坏信”这已经昰属于发愿从今时尽未来际身皈依佛法僧三宝以及戒。而梵网菩萨十重戒中就已经含摄五戒的戒相并且会要求比五戒持守的更微细。
6.有凊众生的生命载体不出四类即胎卵湿化,蛋类一般是属于卵生然破卵,虽不一定判到杀生的重罪但从菩萨戒戒条的角度来看,还是會有轻垢罪的
关于说四众过罪戒,其中:
陷没心希望他失去名利;治罚心,希望他受到一定程度的“处理”;奖劝心希望他改过。
撿到的钱如果还是属于有主人的,那对于受戒者而言属于拿了有主物,应交出来如果钱的主人已经做了丢失想,放弃了或不要了則依可无主物而判。但问题是很难弄清楚钱主人的心想所以对于受者而言,还是最好交出去


江苏省东台市安丰镇北首东台弥陀寺,将於2019年10月1日至7日
隆重举办短期出家戒会学员将全程食宿在寺院。体验出家人在晨钟暮鼓中诵经念佛出坡劳作,过七天知足少欲的修行生活届时将由本源法师为大家传授三皈依、五戒、梵网经菩萨戒戒条。欢迎大家咨询参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菩萨戒戒条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