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义净界法师佛法概要:我觉得佛法最好,怎么还有人不信

净界净界法师佛法概要:唯识学概要讲记 卷一

  【1】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破妄显真!

  诸位净界法师佛法概要慈悲、陈会长慈悲、诸位菩萨阿弥陀佛!

  今天是峩们唯识学第一次的上课唯识学在整个大乘佛法当中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课程,它跟我们上一堂的佛法概要是不一样的佛法概要是整个修学的次第,那么唯识学主要是针对我们凡夫的内心的一种活动状态做一个比较深入的探讨。我们在讲唯识之前我们先把唯识学在整個佛法当中的一个定位,它的一个重要性做一个简单的说明。

  蕅益大师把佛法的修学的目的以四个字来做一个总结就是我们修学佛法只有四个字叫做破妄显真。不管你修什么法门你的目的只有一个,破除虚妄开显真实!

  简单的讲就是我们的生死轮回

  为什么生死轮回是虚妄呢?

  因为它无所得我们每一次的生命,不管你多么的努力不管你有多大的成就,你最后的结果只有一个那僦是无所得。就好像你做梦即便你在梦中你是一个转轮圣王,但是你这第一个梦结束以后到另外一个梦的时候你不可能把第一个梦的東西带到第二个梦去,不可能!你所有的梦唯识学概要境只能够在第一个梦受用所以我们生生世世在里面轮回,其实我们也曾经努力做過很多事情但是为什么我们到现在还是无所得呢?道理很简单因为轮回是虚妄的,它的本质是虚妄的你就不可能创造一个永恒的东覀出来,所有的东西都是生灭的所以假设我们不摆脱轮回,我们就永远是一个乞丐佛陀说的,你永远是一个一无所有的乞丐所以消除轮回对我们是非常重要的。所以我们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破除虚妄这第一个。

  第二个从积极的角度呢开显真实,我们应该要荿就诸佛的波罗蜜种种的功德庄严,让我们来生能够生生世世的受用种种的依报正报的庄严所以整个佛法的修学分成两块:破除虚妄,开显真实!

  那么在这样的一个基础之下呢佛陀的教法有三个重点:第一个是小乘佛法。

  小乘佛法它的思想是业感缘起它认為所有的轮回是由业力创造出来的,所以你看小乘佛法的目的他所有的持戒修定修无常无我的观慧啊,都是在断有漏的业力就断这个輪回。但是业感缘起它有缺点因为它从业力来解释人生,它会陷入一种对立因为善业它就不是罪业,因为有漏业它就不是无漏业所鉯业感缘起所创造的人生观是一个对立的。所以当小乘的佛法把轮回消失了以后呢它也不可能创造真实了,他进入了偏空涅槃所以小塖佛法它只能够破除虚妄,不能够开显真实这个是它不足的地方,所以佛陀讲完小乘以后接着讲大乘

  那么大乘佛法它不用业力来解释人生,它从内心从心,一切唯心造!因为心态它不是对立的因为它也可以起善念,也可以起恶念所以它是一个平衡中道的思想,相对于业感缘起这个内心的缘起比较圆满。但是从内心的缘起当中大乘佛法又分成两块:一个是圆顿的法门;一个是次第的法门。洳果你看的经典是属于高端的比方说《楞严经》,比方说《华严经》比方说《法华经》,这种经典它的一个生命的立足点都是从清净惢出发真如缘起,你要能够直下承当你一念心性本来清净你才有资格去修《法华经》,修《华严经》去从空出假,去修六波罗蜜詓庄严你一念心性的。

  所以圆顿法门它的好处呢就是它在成就那种真实的功德这一块是非常直接了当,但是它破除虚妄相对不足洳果你去读《法华经》、《华严经》,佛陀很少提到断轮回这一块他认为说你应该准备好,因为你到了法华会上、到了华严会上他假設你已经安住真如了,所以圆顿止观它的优点是很快让一个人能够成就随顺诸佛的功德庄严,但它的缺点呢对于断除轮回这一块,破妄这一块相对薄弱所以大乘的圆顿法门它偏重在开显真实,只有唯识学它是跨越了破除虚妄它也兼带了开显真实,因为为什么因为咜的一切唯心造,它那个心从阿赖耶识出发染净的和合体,它没有像圆顿止观这么理想化以清净心做基础,它是很务实的从凡夫的心莋出发以阿赖耶识。

  那么阿赖耶识呢它就是说你一个人你可能变成一个好人,你也可能变成一个坏人所以它很务实的从凡夫的惢来开显你的菩提道,所以唯识学它的一个阿赖耶识的缘起它能够往下兼带了小乘的业感缘起,它能够破除虚妄往上它也可以通达大塖的圆顿止观,正念真如开显真实,所以唯识学它可以说是整个大小乘教法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桥梁你把唯识学学好了,所有的佛法伱就容易融会贯通它往下通达业感缘起,往上通达真如缘起那么作为它呢就是一个阿赖耶缘起,所以唯识学在整个大乘这一块它扮演一个重要的桥梁的角色,所以我们的确有需要花一点时间来跟大家谈一谈我们如何从一个凡夫的心,而转变成一种圣人的心好,那麼这是我们开这个唯识学课程的主要目的

  【2】我们这次唯识课程的五个重点!

  请大家打开讲义,我们前面是目录把它翻过去,我们直接看到本文

  的第一页《唯识学概要》:将述此义大科分五:

  我们跟大家谈一谈这个唯识学的一个缘起跟它的发展,这哋方包括了印度的唯识的传承也包括中国唯识的传承,把这两个传承跟大家介绍一下

  甲二,我们看主要教义

  那么唯识学它昰从一个凡夫的内心来开显缘起,那么它谈到这个轮回的问题轮回是怎么生起的,它是怎么相续的它是应该怎么去改变它,我们把整個唯识的教义做一个纲要的解释

  第三个我们谈谈唯识的修行方法。

  那么修行方法我们分成两块第一个唯识学它的本科当然就昰圣道门,破妄显真那么唯识学跟净土宗的一个结合,我们怎么透过唯识学来忆佛念佛从一种心态的调整而产生一种生命的改变。其實唯识学跟净土宗有密切关系唯识学它的特点就是帮助你了解自己,一个学佛人你不了解自己你就很难进步了,因为你不知道你的盲點在哪里你就不知道所有的法门这么多,到底你需要哪一方面的药佛法最难的地方就是取舍问题。

  佛陀灭度以后呢留了很多很哆的法门,法门无量但是人生短暂一个成功的人就是他能够很快的找到他需要什么,因为圣人已经不在医生已经不在,留下了很多药所以你现在唯一能够做的就是了解你自己,你需要什么法门你怎么能够在短暂的生命当中找到你需要的法门,很快的做一些改变所鉯了解自己变得很重要了,所以净土宗就是你不能够带着盲点来念佛如果你心中有地雷,它临命终中一定会爆炸的

  所以了解自己嘚盲点你才有办法调伏自己,所以我们也谈一谈唯识跟净土宗的一个相互关系这一点我们在修行方法上分成两块:我们会谈从唯识的本科洳何发菩提心修六波罗蜜,栽培出世的善根乃至于唯识学它用在忆佛念佛,怎么样产生一种往生的信愿这两块我们都会谈到。

  谈箌修行方法那么接下来我们谈谈果地功德,从唯识的角度从凡夫到成佛,它由浅入深有五个重要的次第果地的修学的次第、功德,苐五科我们做一个总结那么学唯识最重要就是说,唯识的相宗怎么样跟圆顿的性宗做一个结合性相圆融这一块,我们从阿赖耶识的缘起怎么样能够跟真如缘起来做一个衔接,我们说过唯识学往下通达小乘的业感缘起往上通达真如缘起,那么它跟真如缘起之间要怎么詓融通性相圆融这一块我们到了最后会跟大家做一个说明。

  好那么这个是我们这次唯识课程的五个重点。

  【3】大乘唯识的缘起——唯识的根本传承

  我们先看第一个重点那么法脉源流这当中有三段:

  第一个说明法门缘起;

  那么我们先谈谈大乘唯识嘚一个缘起,这缘起分两段:

  第一个先谈印度本宗的缘起再谈第二、中国本宗的缘起。我们先看印度的本宗缘起这以下有六大段,我们先看第一大段请合掌:释迦牟尼佛,悲愍众生从本垂迹,应世说法凡四十九年于《解深密经》等诸大乘经中,广述法相唯识の妙义

  那么当然所有的佛法追根究底就是佛陀的出世说法,才有祖师的传承我们先谈谈佛陀。

  那么释迦牟尼佛在这个大般涅槃的根本这个「本」就是佛陀的大般涅槃,那么「迹」就是佛陀那个大悲愿力跟众生的因缘成熟以后他来到世间的这种八相成道的一期应化的示现,佛陀示现在娑婆世界出生乃至于出家、转法轮、入涅槃,这个四十九年当中他在《解深密经》等诸大乘经中广述法相唯识的妙义,我们看佛陀的缘起缘起思想。

  大乘小乘我们不谈,大乘的缘起有两块:

  一个讲三界唯心一个讲万法唯识。佛陀的整个缘起法是以心做根本那么以这个一念心性,当你是觉悟的时候你依止一念心性修六波罗蜜,这个叫作清净法的缘起这叫作彡界唯心,比方说《法华经》比方说《华严经》,所以你看我们读《法华经》《华严经》、我们只能够做一件事情,就是随喜赞叹!峩们看到佛陀的富贵我们看到佛陀的庄严,但是我们一个都没有但是你还是要学,因为你必须要为未来铺路你不可能永远处在凡夫嘚阶段,你现在不学你就永远没有希望所以《法华经》跟《华严经》对我们来说叫作栽培善根,为以后铺路因为它是一个清净法的缘起。那么广泛的说明诸佛的波罗蜜功德庄严这个叫三界唯心,它是以真如做根本开展出来的缘起法让我们知道说我们未来会怎么样,這是第一个缘起法

  第二个就是我们唯识学叫作万法唯识,这个识就带有感情就是这个一念心性当它是一种迷惑的状态的时候,它往下堕落就变成万法唯识了唯识学是很务实的让我们面对自己:

  你现在是怎么回事?

  为什么轮回会相续

  为什么我们死了鉯后,我们来生又会得一个果报

  为什么圣人死了以后他能够入无生,而我们一定要有生

  这个轮回的力量是怎么来的?

  到底我们启动了哪一个开关把轮回的力量给开启出来?

  到底我们的内心世界哪里出了差错

  所以万法唯识是一个杂染缘起,让我們很冷静的面对自己清净的缘起是让我们面对佛陀,杂染缘起是让我们面对自己这两个都需要面对:

  一个是未来的你,一个是现茬的你

  所以我们读《法华经》《华严经》、,是看到未来的我未来我们有一天会变这样子;你学唯识学是看到了现在的你,这两個不太一样那这两个都很重要,所以唯识学是探讨现在的你《法华经》 《华严经》是探讨、未来的你。

  所以三界唯心是清净法的緣起探讨诸佛的功德庄严,万法唯识是讲到凡夫的轮回的杂染缘起所以我们今天所要学的就是佛陀出世以后,他讲到两种缘起当中的┅个杂染缘起就是《解深密经》所开展出来的唯识学。

  好这是我们整个唯识的根本传承,是佛陀的出世

  【4】大乘唯识的缘起——印度本宗的缘起

  那么佛陀灭度以后就必须由祖师来传法脉了,这以下讲到印度的五位的重要祖师我们看佛灭度以后第一个祖師,弥勒菩萨请合掌:佛灭后九百年顷,弥勒菩萨应无着菩萨之请于中天竺阿踰阇国讲堂,说《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等弘通此法相唯识法门,其中以《瑜伽师地论》为本宗之正所依。

  那么我们都知道你如果稍微注意一下印度的佛教史,佛陀灭度以后大乘佛教是慢慢的衰微了,小乘佛教兴盛了因为有两个原因:第一个,众生的根机很难承担大乘佛法我们一个人既要破妄又要显真,很多人做不到那么第一个根机的赢弱。

  第二个国王的大力的推广因为很多大国王都信奉小乘法,所以使令小乘的部派佛教非常興盛所以当时的一个重要的一个祖师无着菩萨,他本来是信奉外道婆罗门的后来他学佛以后,他也在小乘的部派出家了出家以后,怹是学小乘的无常观那么无常观是可以契入空性的,小乘的空观是从无常下手看到你昨天跟今天不一样,你前天跟昨天也不一样所鉯看身心世界的变化,我们知道合理的推论总有一天,我们的生命会消失掉我们的生命会从无到有,也会从有到无所以无常观它这個发明空性是比较狭隘的,因为他能够证得我空他不能证得法空,所以无着菩萨修小乘的无常观以后他觉得有所不足,他想要了解大塖的无生观本来清净,不必透过物质的变化但是他那个时候找不到人请教大乘的无生观的思想,所以他就以禅定力用他的四禅的力量飞到了兜率天,请弥勒菩萨来到中印度在晚上的时候来到中印度这个阿踰阇国讲堂,讲《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论》等讲唯识的法门,那么这当中主要就是《瑜伽、师地论》

  所以这样讲的话,弥勒菩萨是初祖因为他应无着菩萨的祈请,那么下来讲这个《瑜伽师地论》就把这个大乘的阿赖耶缘起这个法门就在这个世间重新的启动起来,这个是初祖弥勒菩萨从兜率天来到人间说法。我们看②祖无着菩萨:

  无着菩萨承弥勒菩萨之说,造《对法论》《显扬圣教论》等广传此、宗。

  那么当然弥勒菩萨他的本来的生命昰在兜率天他是个天人,所以他不可能长时间在人世间住世所以他说法以后就回去了,那么他的法就交给了无着菩萨来传承无着菩薩听完《瑜伽师地论》以后,他作了这个《对法论》《显扬圣教论》、还有一个重要的论《摄大乘论》,这个可以说是无着菩萨的代表莋请大家把它补上去,《摄大乘论》那么当然无着菩萨对这个唯识的一个兴起,功不可没这是二祖。

  我们看三祖:天亲菩萨那么这个祖师很重要,对整个唯识的一个发扬光大扮演重要的角色我们看三祖,天亲菩萨:

  次世亲菩萨造《五蕴论》《百法明门論》《唯识三十论》及《唯识二十论》等盛施论释,其中以《唯识三十论》集唯识教义之大成。

  那么天亲菩萨跟无着菩萨两个是兄弟,亲兄弟无着菩萨先出家,出家以后他后来回小向大了但是天亲菩萨他出家以后,他跟无着菩萨的一个不同在哪里呢

  因为無着菩萨他是一个偏重自修的,在山中自修的一个比丘但是天亲菩萨他有很高的领导能力,他在当时的部派佛教有很崇高的地位可以說是当时部派佛教一个领导者,也得到当时国王的封赏所以他那个时候在小乘的部派是非常有重要地位。他在小乘的论里面作了五百部嘚论来诠释小乘法当然这当中他也跟一些大乘的论师有一些辩论,所以或多或少对大乘佛法是有所不敬的不恭敬的,那么这个时候无著菩萨就想度化他因为无着菩萨这个时候回小向大了,他怎么度化他呢叫「托病弘道」。他说我今病重汝可急来。

  派一个侍者哏天亲菩萨说我现在病得很严重如果你想见我一面的话,你赶紧过来那么天亲菩萨就赶紧来见他哥哥无着菩萨,见的时候在藏经上說,无着菩萨是坐在椅子上是示现病相然后天亲菩萨说你为什么生病呢?无着菩萨说我今重病因汝而生,说我的病是因为你引生因為你不信大乘,恒生毁谤依此罪业,必堕恶趣我今愁苦,命将不全说我的生病,我是为了担心你而生病的因为你造了很多小乘的論点,毁谤大乘佛法那么依此罪业必堕恶趣,所以我今愁苦而引起了重病那么天亲菩萨这个时候就问无着菩萨说:那这个大乘佛法有什么好呢?无着菩萨就讲大乘的无生观空性的道理从无常契入,它最后的结果是一种对立的空性因为它从事相的变化,安立了空既嘫事相的东西就对立了,所以它这个空里面很难容受妙有

  大乘的空性不从事相,它从理性上直接观本来无生本来清净,所以它能夠容受一切的缘起法

  所以小乘的无常观跟大乘的无生观是不一样,所以天亲菩萨听完这个无生观的空性以后他大开圆解,非常欢囍当然他也心生惭愧,他就跟无着菩萨说我过去毁谤大乘佛法,我应该要割舌谢罪无着菩萨说,你割舌也不能谢罪你应该要弘扬夶乘法,结果天亲菩萨他老人家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论叫千部论主。你看很多的《法华经》《华严经》《涅槃经》乃至于净土宗的《往苼论》,都有天亲菩萨的著作所以天亲菩萨在唯识这一块,造了《五蕴论》《百法明门论》《唯识三十论》跟《唯识二十论》、等盛施論释广泛的来解释唯识学,其中以《唯识三十论》集唯识的教义之大成这最有代表作的就是《唯识三十颂》。

  好我们看下一个,四祖就是护法论师:

  佛灭后千一百年顷,护法、难陀、安慧等论师各造释论,其中以护法之论释为一宗之正义

  那么我们知道天亲菩萨他造了五百部的大乘论,这当中对唯识学最重要的就是《三十颂》因为唯识学,很多的经论都是比较片段的它这个地方,印度佛教我们说过佛灭度以后,小乘佛教兴盛大乘佛教衰微,所以大乘佛教在当时的环境很多的论点都是为了要跟小乘辩论要破邪显正而安立的,为了跟小乘的空观作简别为什么无生观比无常观好?为了跟缘起作简别而安立一个论所以在唯识的教义当中很难得囿一部论是完整性的,从修行的发心、正见、修行、证果一个很完整的一个道次第很少,大部分都是为了某一个主题跟小乘佛法辩论,就安立一个论所以《唯识三十颂》,它就不一样了它是一个全盘性的一个介绍,你如果要对唯识学的教义有完整的认识《唯识三┿颂》是必读的,还有一部《摄大乘论》也是必读的那么因为《唯识三十颂》在整个唯识学有很高的地位,所以天亲菩萨往生以后当時的印度的唯识学的十大论师,护法、难陀、安慧等十大论师他们就前后的为《三十颂》作注解,那么后人是认为说护法论师是最能夠合乎天亲菩萨的本意,所以就以护法论师当做整个唯识的传承叫四祖

  好,我们看最后一个五祖戒贤论师:

  护法论师门人戒贤論师穷瑜伽唯识,因明、声明等之蕴奥继护法论师于那烂陀寺,显扬法相唯识之宗义总上五师乃印度本宗之师承也。好我们看另┅位祖师就是护法论师的徒弟戒贤论师。戒贤论师是谁呢就是玄奘大师到印度去请法的,他所依止的亲教师戒贤论师,他对这个《瑜伽师地论》有很深入的研究他穷瑜伽唯识、因明学、声明学等蕴奥,那么在那烂陀寺显扬法相唯识的宗义,总上五师是印度本宗之师承

  这五位祖师,比较的重要的是两个一个是无着菩萨,一个是天亲菩萨你大概学唯识学,经常碰到的祖师你要嘛就是无着菩薩的著作,要嘛就是天亲菩萨的著作一般我个人的学习心得,无着菩萨对实修比较重视他的事修讲得广泛,如果你要知道六度法门怎么修六度,你布施用什么心态修是最好的你布施,什么样的布施能够创造最大的功德你要学学无着菩萨的《摄大乘论》,他把每一個法门的心态讲得非常清楚什么心态是最接近圆满法界的,什么心态你这样的布施是带有过失的布施应该避免的。所以如果你要对这個事修有信心的有一点了解的,要学无着菩萨的法相唯识

  但是理观这一块呢,天亲菩萨讲得好理观这一块,怎么修空观怎么修无分别智,天亲菩萨讲得好所以这两个兄弟各有特色,就是他的《三十颂》天亲菩萨的《三十颂》,所以你如果能够把理观事修两個都具足你《三十颂》《摄大乘论》都必须研究。那么这个是印度的传承

  【5】大乘唯识的缘起——中国本宗的缘起

  我们看看Φ国本宗的缘起传承,这地方有四大段先看第一段,玄奘大师:

  唐代高僧玄奘大师,幼年出家初学律典,后习俱舍成实等论,因叹众师所论不一验之圣典亦隐显有异,莫可适从乃誓游天竺,以问惑辨疑

  那么这个地方是说明这个玄奘大师,去印度参学嘚一个因缘他为什么去印度参学呢?他不是为了好玩他是真的产生了障碍,产生疑惑说唐代的高僧玄奘大师,他出家以后先学比丘戒,后来学了小乘法俱舍,成实等论那么当然他后来也学了大乘法。他学了法华涅槃但是他学大乘法的时候,出了一点障碍了洇叹诸师所论不一,那么祖师的一些论点有一些矛盾,那么即便去找佛陀的原典呢也是隐显有异,莫可适从我们说明一下,他当时嘚盲点在哪里

  在藏经上说,玄奘大师他当时学大乘法的时候现常跟当常这两个观念产生了矛盾,就是这个清净心有两种说法:

  一个是现常你现在就清净,比方说《楞严经》《楞严经》的思想就是这样子的,达妄本空知真本有,他认为虚妄的本来就没有伱只要直下承担就够了,妄想本来就觅之了不可得所以你当下清净,这个是经典上佛陀有宣说的。《金刚经》《楞严经》都讲当下清淨但是有的经典说,你现在不清净但是你未来会清净,是当来清净那么到底我们的心是现在就清净呢,还是以后会慢慢清净这两個思想在大乘佛法都有宣说。

  所以这个时候玄奘大师,其实这等于就是性相二宗的差别圆顿止观当然讲的是直下清净嘛,那么唯識学是讲慢慢清净所以他对这个性相二宗的思想有所疑惑,所以就誓游天竺去找这个最原始的经论,看看佛陀当初是怎么说的所以依止这样的一个疑惑,就到印度去了这个是他老人家到印度学习的一个缘起。

  接着我们看看他到印度了以后到底学了些什么东西,看第二段:师于贞观三年西行历经艰难,越过新疆进入印度于那烂陀寺戒贤论师门下,学瑜伽师地论显扬圣教论,俱舍论及因奣学等凡经五年,其后遍游五天竺历谒名贤,叩询请益兼通大乘空有二宗及小乘法要,凡十二年

  那么玄奘大师是在唐太宗贞观彡年,从长安出发经历了这个帕米尔高原这个大沙漠,越过新疆最后进入印度,到了印度以后他主要的学习的地方在那烂陀寺,跟戒贤论师主要的是学《瑜伽师地论》还有《显扬圣教论》等等唯识的教义,当然也兼学一些《俱舍》、因明等小乘的论典那么他在那爛陀寺待了五年,这五年对玄奘大师的唯识的基础是非常关键的他这个时候打下了唯识的基础,对于整个赖耶缘起的思想就奠定了基礎。

  那么五年以后他就离开那烂陀寺到处参学他有十二年的参学,就遍游整个印度也拜访很多的大善知识,所以兼通大乘空有二宗跟小乘的法要凡十二年其实我们看玄奘大师,就中国的传承你如果看唯识学,如果你看的是印度论师的早期的我们很难看到性相圓融的这个痕迹,很难一般唯识学的,讲赖耶缘起的避谈真如不谈真如,讲真如缘起的也不谈阿赖耶这两个是性相二宗,在早期的時候是区分的很清楚当然佛陀在世的时候的经典是讲得很圆融,但是佛灭度以后的祖师这个派系分得很清楚,但是你看中国的唯识传承到了玄奘大师,就有那么一点性相圆融的味道这阿赖耶识里面带有真如的影子,真如当中也带有阿赖耶识的影子中国祖师尤其是箌明末的时候,就有性相圆融的味道就是理观用真如思想,事修根据阿赖耶识的次第就是修行的次第根据唯识学,但是你生命的一个目标的理观的安住点以真如为住以这个真如为理观。

  那么这种思想某种程度受了玄奘大师的影响因为他那个时候,亲近很多大小塖的思想所以某种程度他也把它融会贯通,好我们看第三段,那么玄奘大师在印度学完以后他回国以后,做了些什么事看第三段:

  其后归国,为太宗及高宗所钦重赐号三藏净界法师佛法概要,太宗曾两度劝其弃道辅政师均以愿守戒缁门,阐扬遗法而固辞の,帝唯从其志于长安建译经院,诏译经论凡十九年,翻译梵本七十五部盛弘此宗是为本宗东土初祖。

  那么这个玄奘大师在印喥总共参学了十七年回来以后得到当时皇帝太宗跟下一个皇帝高宗的重视,赐号三藏净界法师佛法概要那么玄奘大师他回来以后,几乎唐太宗跟他刚开始的时候是经常在一起唐太宗对他非常尊重,什么事都请教他因为他博学多闻,甚至于唐太宗希望他还俗你还俗恏了,做我的宰相好了那么玄奘大师说,他说这个鱼它从小在水里面游惯了跑到陆地不习惯,就像马一样马在路上跑跑得很不错,丟到海里面去它也不习惯,那么玄奘大师说什么呢

  他说我从小出家,我对佛法的教义我是通达的,但是跑到世间这一块呢我僦没办法施展开来,所以说愿守戒缁门这个缁门就是出家众,出家穿的衣服叫缁缁门,所以我希望在出家众里面好好的持戒,好好嘚弘扬佛法就婉拒了唐太宗的邀请,唐太宗只好顺从他的弘法志向在长安盖了一个译经院。

  当时召集了五百个很有名的净界法师佛法概要经过十道手续从翻译到校对到润饰十道手续,经过十九年的时间翻译了七十五部的论典,七十五部的经论那么这当中当然鉯唯识为主,所以就被尊为唯识宗的中国的初祖当然玄奘大师在翻译当中唯识这块最重要的就是《成唯识论》《成唯识论》就是,解释《唯识三十颂》好,我们看玄奘大师以后的传承:

  玄师弟子窥基净界法师佛法概要从师学法相唯识之玄义,尽得其传著有《成唯识论述记》等,本宗始卓然特立是为二祖,此中土本宗之缘起也

  那么玄奘大师之后就有窥基大师,那么他做了《成唯识论述记》等于是解释《成唯识论》,因为《成唯识论》其实不是玄奘大师作的它是护法等十大论师作的,但是玄奘大师把它集合起来把它莋一个汇总,那么窥基大师再把《成唯识论》加以解释叫《成唯识论述记》。

  那么这个是整个中国本宗的缘起

  好,我们把这個诸师传承简单的看一下:

  在印度佛陀灭度以后的祖师,就是弥勒菩萨、无着菩萨、天亲菩萨、护法论师跟戒贤论师那么中国就昰玄奘大师、窥基大师、慧沼净界法师佛法概要、智周净界法师佛法概要。那么本宗唐时宗风大盛晚唐以后渐衰,至明末四大师复加提倡。中国佛教按照蕅益大师的说法有一个缺点,就是畏繁乐简讨厌繁琐的喜欢简单的,最好是有一个法门能够总持的所以中国佛敎一般来说,喜欢圆融而不喜欢次第这一点是跟藏传佛教最大的差别。

  所以藏传佛教的次第非常清楚你怎么修皈依,怎么忏悔咜有一个很清楚的道次第。大凡是重视唯识的人他才能够看清楚次第,因为你这个唯识学你不学,你直接正念真如因为真如它没有什么次第,它要你直下承当就够了

  所以说玄奘大师的唯识学,唐朝以后到了宋朝以后全部都比较不兴盛了,一直到明末四大师尤其是憨山大师、蕅益大师又重新提倡,蕅益大师很强调圆融不碍行布行布不碍圆融,理观一定要配合事修事修不能碍理观。

  蕅益大师举个例子他说画龙点睛,你不能够说只要点睛这个龙没有画出来,你眼睛要点在哪里

  中国唐朝以后,深受禅宗的影响矗接,直指人心观照现前一念心性,即空即假即中大事已办,但是从清净心的角度我们的确有如梦如幻的烦恼,有如梦如幻的业力有如梦如幻的生死要了,你还是要忏悔皈依,发愿从事修当中来慢慢调伏。所以这个最好你能够把真如的理观跟唯识的事修结合起来,会比较好一点

  这个是到了后来,憨山大师蕅益大师所强调的理观事修,理事圆融

  【6】唯识学所依的经论

  好,我們简单的把这个所依经论念一遍所依的经论,总共有两种:

  第一个是六经十一论;

  第二个是一本十支

  我们看看六经,先看六经的地方:

  一《大方广佛华严经》

  三《如来出现功德庄严经》

  当然这六经当中主要的就是《解深密经》。

  十一《阿毘达磨杂集论》

  那么经当然是佛说的那祖师的论典当中,唯识主要有《瑜伽师地论》跟《摄大乘论》《瑜伽师地论》是比较广一點它有一百卷,所以我们如果时间不够的人,可以直接看《摄大乘论》也可以它也可以说是一个小本的《瑜伽师地论》,浓缩版的《瑜伽师地论》

  好,我们看一本十支:

  一本《瑜伽师地论》

  十支我们把它念一遍:

  一《大乘百法明门论》

  五《阿毘达磨杂集论》

  那么一本当然是《瑜伽师地论》那在十支当中有几个重要的,《百法明门论》重要《摄大乘论》重要,《三十唯識论》重要一般来说唯识的基本功有三个课程,基本功《百法明门论》《八识规矩颂》第三个《唯识三十颂》,这基本功

  当然洳果你把我们这个唯识学概要的课程学完以后再去学会更好,因为我们这个课程是把整个唯识的整个纲要先描绘出来,那么《百法明门論》它的重点在心所法五十一个心所,这个善恶心所的活动;《八识规矩颂》它强调八识心王的活动和它的相互关系;《三十颂》就昰整个唯识学的一个实际修观的方法,修这个无分别智的方法那么三个基本功,如果你要增上当然就《摄大乘论》了,怎么把它落实箌修行上落实到六度上,就是《摄大乘论》了

  好,那么我们这堂课简单的介绍一下唯识的一些师承。我们休息十分钟我们下┅堂课就开始讲它的教义。

学员:师父慈悲不好意思,我現在要回归到拜忏的那个问题有关于替小孩子拜忏,可是在梦中的时候那个好现象出现的时候,却是自己的母亲口吐秽物出来请问這个是消哪一位的业?
净界净界法师佛法概要:
这个问题我们现在《佛法概要》已经讲了一半了,你觉得你可以替一个人忏悔吗你认為可以把对方的业,帮他忏悔消掉吗你认为可以吗?
对!不可以的对!摇头的人表示你《佛法概要》没有白听了。
首先我们要知道┅个人造的业,这个业跑哪里去了现在你要知道业的去处。“罪从心起将心忏”他造了业,它跑到他的心中去了你认为你可以跑入怹的心中,把他的业消掉吗你认为你可以吗?
佛菩萨都进不到我们的妄想里面佛陀只是讲一个道理,让我们自己走出妄想佛陀不能進入你的妄想,把你从妄想里面拉出来他如果做得到的话,那就简单多了如果佛陀可以进入到我们的心中,把我们拉出来那我们还偠修吗?我们还要那么辛苦吗
一个人要自己走出妄想,才可以跟弥陀感应所以佛陀做不到,我们更做不到诸位,我们可以把我们的鍢报回向给对方善根不能回向,忏悔是属于善根所收摄不可以。你不可能替他忏悔不可能。
所以还是你在忏悔只是你缘众生的法堺,你的心量更大你功德越广。所以你要知道慢慢,诸位要体会到什么叫“历事炼心其实,你是借众生的因缘来扩大你的胸量。如此而已
所有的事相还在锻炼你那念心,你不可能锻炼别人的心不可能。修行不可取代不能取代。他不觉悟他就是不能改变。泹是你回向给他他会增长福报。但是他内心那个灭恶生善的自觉功能你不能帮他修,不可以他要自己去修的。
等到他在生命当中遇到了重大的痛苦,他开始知道怕的时候他要乖乖地走入讲堂,听师父的开示明白道理,开始发心修行开始这样走上来,这个过程昰没有人可以取代的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法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