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些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孩子姓也和汉族的一样

导读: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02-05-0515:35发表于:《中日关系论坛》分类:未,姓氏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旧的姓氏消亡,新的姓氏产生,民族融合是姓氏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在华夏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中,30年间将各部落的二音节、三音节等多音节姓氏都改为音近的汉单姓,许多少数民族在仰慕唐化发达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度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归附唐朝,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勾结爪哇、琉球使臣进行叛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02-05-05 15:35
发表于:《中日关系论坛》 分类:未分类 姓的变迁
随着历史的演进,姓氏制度也不断发生变化,旧的姓氏消亡,新的姓氏产生,其间离合演化的原因甚为复杂。民族融合是姓氏变化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在华夏各民族融合为中华民族的历史过程中,最突出的是北魏卑族拓跋氏。他于494年迁都洛阳以后,下诏改鲜卑姓为汉姓,30年间将各部落的二音节、三音节等多音节姓氏都改为音近的汉单姓,如将拓跋氏改为元氏,步六孤氏改为陆氏,丘穆陵改为穆氏,独孤改为刘氏,贺楼改为楼姓等等,一共改了144姓(见《通志.氏族略第六》)。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鼎盛时期,许多少数民族在仰慕唐化发达的生产技术以及高度文明、灿烂文化的同时归附唐朝。例如788年回纥部落请求臣服唐王,改称回鹘。
古代有不少帝王出于开疆拓土、羁番邦的政治需要,经常向异常首领赐姓。如唐太宗曾封突厥族皇族阿史那.思摩为都督,赐其李姓。宋代有大批犹大人进入中国,按当时习惯均,大宋皇帝分别赐姓,有姓赵、李、张、高等17个姓。明朝洪武五年(1372年),湘西一带少数民族的土司勾结爪哇、琉球使臣进行叛乱,朱元璋任用归附明朝的南北疆总督哈巴十(维吾尔人)平定叛乱。因哈巴十战菌显赫,翦除国患有功,朱元璋亲赐其“翦”姓。哈巴十率军长期驻守株木山(在今湖南桃源县枫树乡回维村),其后代也在那里定居下来,均姓“翦”,现代著名史学家翦伯赞就是其后。满族入关后大量改为汉姓,特别是辛亥革命以后。有的就意而改,例如爱新觉罗,满语“爱新”为金的意思,“觉罗”为姓的意思,故“爱新觉罗”意为金姓。也有人认为它是满语“肇姓”之意,爱新意为“肇”,觉罗意为姓,所以也有将爱新觉罗改为姓肇的。还有就音而选择姓的,譬如将爱新觉罗改为姓罗。此外,还有干脆改为德、洪的。还有将佟佳氏改为佟,马佳氏改为马。此外,有取满姓字头的谐音为姓的,例如“瓜尔佳氏”的“瓜”,与“关“谐音”,就改为姓关等等。于是满族就有老姓与新姓之分。
少数民族改姓,除了民族融合的原因,也有不少是为避难而改姓的。在中国《百家姓》里并无“出”姓,经专家学者多方研究发现,原来福建惠安县涂岭乡小填村以及仙游县枫亭乡所属的洪厝等地的2700余姓出者,是元朝太尉纳哈出的后代。纳哈出的祖先木华黎是成吉思汗的义弟,传到第八世纳哈出时恰逢元朝灭亡。纳哈出聚兵金山,屡犯辽东,明太祖召谕纳哈出,纳哈出不服仍抗争,后打败投降封为海西候,最后死于征途中。长子察罕因罪被诛,次子佛家妈惧株连,将姓去掉“纳哈”,以“出”为姓,从此隐居惠安的涂岭、洪厝一带。
还有将少数民族姓氏简略为汉字单姓的。例如,将代北姓氏阿鹿桓简略为鹿,萨孤氏简略为萨,斛律氏简略为斛;将满族姓氏那拉氏简略为那,钮等姓氏都是汉族姓氏中本没有的。 少数民族的姓氏在逐渐汉化过程中,还不断制造出一些新的姓氏,如:银述可是金国女真族一员大将的名字,久居广西,其后代就以其开头字作姓―银。又如北魏孝文帝下诏所改的144个鲜卑姓为汉姓后,就出现不少怪姓。如叱奴改姓狼,费羽改姓羽,纥骨改姓骨,渴侯改姓纸,俟伏斤改姓斤等等。 最佳答案 丰富性 直接采用汉姓,有朝鲜、壮、土家、白等19个民族;既使用本民族的原有姓氏,也使用汉姓,有满、蒙古、彝、藏、景颇等27个民族;无姓氏,维吾尔、哈萨克、布朗、傣等8个民族习惯上没有姓氏。
神秘性 少数民族姓氏起源与图腾崇拜、原始宗教信仰等有着密切关联。如四川省德昌县金沙乡的僳僳族,崇拜李树的姓李,崇拜黄树的姓黄,崇拜獐子的姓张等。
变异性 有的依据本民族原先图腾名称的汉字音译或汉义转化为汉姓(如上例僳僳族的姓);有的则直接假借汉姓;有的是由当地汉族教师为学生另取汉姓,如云南有的傣寨小学校,汉族老师姓什么,全班傣族小朋友也一起姓什么。所以,如果光从字面上看,今天已很难看出部分少数民族姓氏的本来面貌。
满语称姓氏为“哈拉”,是标志血缘关系的称号。据史书所载,早在北魏时期(也有的认为是在隋唐之际)满族就有了自己的姓氏。据清代《皇朝通志》所载,满族的“哈拉”(姓)有679个。“哈拉”的名称最初都是以满语命名,是多音节的名称,如满族皇室姓爱新觉罗,贵族大姓有瓜尔佳、钮钴禄、舒穆禄、纳兰、董鄂、马佳等。其姓氏来源,一是以居地为氏,即以所居地名、山名、水名为氏。如居董鄂河者,即为董鄂氏。其余如修佳氏、富察氏等,均以住地为氏。二是以部落为氏,如爱新觉罗、瓜尔佳等。三是以动植物等图腾崇拜物为氏。如:尼玛哈氏(鱼)、萨克达氏(野猪)、依喇氏(黍)等。四是沿袭辽、金、元时期的旧族大姓,其中金代旧姓27个,辽代旧姓1个,元代旧姓7个。五是以父祖之名第一音节汉字为姓,如舒穆禄氏有名万鲜丰者,其子孙以“万”为姓;喜塔拉氏有名文忠额者,其子孙以“文”为姓。故有满族人“一辈一个姓”之说。清朝灭亡之后,满姓人多数已为汉姓,其改姓方式,一是由复姓改为单姓,如佟佳氏改为佟氏,董鄂氏改为董氏;二是意译为汉姓,如阿古占,满文为雷之意,即改为雷姓;倭赫,意为石头,即改为石姓。
蒙古人十分重视自己的家世和族源,蒙古姓氏文化源远流长,极富民族特色。据《多桑蒙古史》等史籍记载,早在2000多年前蒙古人就牛活在辽阔的蒙古草原,大部分蒙古人都能讲清自己的出身部族和家世渊源。
蒙古姓氏最初出现于贵族阶层,用以显示自己祖先的功业、部落血统的高贵和社会地位。嗣后因汉族影响,有的改为单姓。从蒙古族现在通用姓氏中,可以看出蒙古姓氏有以下几大特色:
一是以部族为姓。如博尔济吉特氏是成吉思汗的后裔,后演变为包氏;永谢部落演变为云氏;巴雅特部以巴为姓;乌梁海部以乌(吴)为姓;喀尔喀部以韩(何)为姓;土尔扈特部以陶为姓;哈勒努特部以郝为姓。
二是以父祖之名的首字为姓。如元代将领沙全,因其父名沙的,便以沙为姓;现代蒙古诗人巴布林贝赫,因其父为巴达玛宁布,便以巴为姓。现在仍有相当一部分蒙古人以这种方法取姓。
三是以汉字谐音取姓。如伯颜首字“伯”与“白”谐音,其后人便以白为姓。再如“敏罕”在蒙古文中意为“千”,以汉字谐音“钱”为姓;鸟古纳蒙意为“羊”,便以汉字谐音“杨”为姓。
四是以母姓为氏。如蒙古族中刘姓,即源于汉代公主(刘氏)下嫁单于,而后代便有以刘为姓者。
五是受汉族影响,取用汉姓。如张、王、李、陈等,即是其例。这种现象在汉化较深的文人、官吏中更为普遍。
同族人马姓最多,有“十个回回九个马”之称,此外还有沙、喇、哈等姓氏。同族姓源多来自古回人之汉语音译,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马姓,即因为回人多信奉伊斯兰教,伊斯兰教创始人是穆罕默德,明、清时著述多将“穆”译为“马”,加之明太祖朱元璋赐波斯人马沙亦里为“马”姓,故同族中马姓最多。
其次,回族往往用古伊斯兰教圣人或父祖辈名字中的某一音节作为姓氏。如:以、白、来、金四姓,即来自古回人“易卜拉欣”四个字的音译;纳、速、喇、丁四姓,即是回人名字“纳速喇丁”的音译。
再次,部分回族姓氏来自帝王赐姓,如:沐氏、达氏、郑氏。
由于回族取姓音译时,多采用谐音或相近的汉字,因此产生了一批奇僻姓氏,如:忽、闪、拉、剌、哈、撒、麻、达、朵、虎、者、也等等。上述这些姓氏,在发展过程中,有的已被同音的汉姓所代替。如速姓变为苏姓,合姓变为何姓,忽姓变为霍姓等。
藏族人姓氏起源较早,公元前一、二世纪西藏山南地区一些部族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藏族人最初姓氏即起源于氏族部落,此后渐有变化,有的以封地为姓,有的以家族房名为氏,但一般都是贵族才有姓氏。
最常见的藏族姓源有以下六种:
①神猴的后裔
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神话:有一神猴与岩魔女结为夫妻,生下6个小猴,进化为人类,成为藏族最早的6个氏族,其名称为色氏、木氏、董氏、东氏、惹氏、朱氏(柱氏),形成所谓“原人六姓”。这6个氏族又发展为18个氏族。
②天神的家族
相传藏族首领聂赤赞普是天神之子下降人间,制定了礼仪,区分了尊卑,由他传下了第一个王族。这个天神的家族称作“代”。发展为父系6族,即:洛氏、聂氏、琼氏、努氏、色氏、保氏。到松赞干布时,又有秦氏、卓氏、如雍氏、纳南氏、才崩氏、觉如氏等其他家族出现,成为与王族结亲的姻亲氏族。
③“可怕”的家族
据传说,西藏古代有一位道法高深、威力很大的密宗法师叫琼保?较塞,游历四方,遍谒圣地,为人降魔除邪,免祸消灾。恶魔对他十分害怕,一见他就发出“米拉、米拉”的哀号。“米拉”在藏语中词意是“可怕”。后人赞誉琼保?较塞的功德,称其家族为“米拉氏”,即“可怕”的家族。
④“仇生”家族
13世纪时,西藏有位大学者贡呷坚赞,据说是天神后裔,因与仇敌罗刹交战,俘获其妇而生了孩子,取名“昆巴解”,“昆巴”是仇恨的意思,“解”是生的意思,即“仇生”或“仇妇生”之意。其家族便称昆氏,以炫耀其族系之高贵和祖先之威猛。
⑤以房为氏
魔族大多数家庭都有房名,世代相传,房名即成为姓氏。如韦氏、谷米氏、雪魔氏、华秀氏,即为房名演变而成的姓氏。
⑥以封地庄园为氏
近代以来,西藏农奴主贵族的传统姓氏日渐衰微,而以封地庄园命名的姓氏日渐增多。如十三世达赖喇嘛出生于平民家庭,被确认为转世灵童,当了达赖喇嘛后,其父被封为公爵,赏赐许多庄园。其中朗敦――溪卡是他家原住的庄园。人们便以此封称呼这新的显贵家庭。于是他家的人名前都冠以“郎敦”二字。
古傣族人原本无姓,只有一个“刀”姓,系明王朝赐给当时西双版纳傣族最高统治者的姓。因此,此姓在解放前一直仅在贵族阶层使用。解放后,一些无姓傣人亦喜欢在名前冠以刀姓。近年因汉傣通婚,子女从汉人父母姓,于是在目前傣人中出现了张、王、李、周等大量汉姓。
据神话传说瑶族为神犬盘瓠与评皇公主的后代,共有六男六女,自相婚配,繁衍为瑶族。评皇各赐一姓,是为“盘瑶十二姓”,即盘、沈、包、房、李、邓、周、赵、胡、唐、雷、冯。
景颇族称“姓”为“波桑”,含有类、种、姓的意义。也就是说景颇族历史上同种、同类之人,也即同姓之人,均有血缘关系,不得通婚。至今仍严格遵守这种“同姓不婚”的制度。在历史上,景颇族实行“普那路亚式”的族外婚制度,即甲族一群女子与乙族一群男子互为夫妻的族外群婚,现今景颇族实行的单向姑舅表婚姻,即是这一族外婚的遗迹。姓氏在景颇族中起着“姓别婚姻”的功能。因而景颇族姓氏与家族历史密切相关。景颇族姓氏中有大姓与小姓之分。大姓共26个,均为氏族社会部族或家族标志。其中木日(彭、李)、恩昆(岳),勒托(董、徐)、木然(尚、杨)、勒排(排)五大姓,是世袭山官的子孙,称为5大官姓。由26个大姓衍生出300多个小姓。景颇族称小姓为“亭郭明”,即户名。由户名再发展为姓氏(即小家族的名字)。
大姓和小姓常常连用,小姓在前,大姓在后,由同一大姓分出的两个小姓可以通婚。
景颇族的姓氏,丰要来源于七个方面:①来源于官位、职业;②来源出生或居住的地名;③来源于动物名称;④来源于植物名称;⑤来源于生活用具和建筑材料;⑥来源于食物或事物名称;⑦来源于某种动物行为。
景颇族这种姓氏起源,与汉族姓氏起源十分类似,与图腾崇拜有关。而大姓、小姓之分及其社会功能,与汉族早期的“姓”、“氏”之分,和“姓别婚姻”,“氏明贵贱”,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可以从中看出中华民族姓氏发展的基本规律。
土家族姓氏起源,也与汉族有许多共同之处。其主要来源,一是以部落或部族名称为姓(冉姓即远古部落名称);二是源于图腾崇拜,如李姓,本意是土家族以虎为图腾,土家族先民巴人称虎为“廪君”,“廪君之后能化为虎”,《风俗通》中说:“虎本南郡中卢李氏公所化”,故土家族中“李姓”,为虎的图腾。此外,土家族姓氏来源中尚有源于祖先姓名,源于居住地等多种起源。
壮族(原作僮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据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已有人口1550万人,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33%,是我国唯一的1000万人口以上的少数民族。
在壮语里,将姓称作“栏”,即房屋的意思。表明壮族“姓”的本义是指生活在同一间大房屋里同一血缘人群的共同称号。
壮族早期的先民没有姓氏,是古代“百越”的一个分支。秦末自立为“南越武王”的赵陀,虽然已有赵姓,但他是由河北真定迁入壮区的中原人士。另据多种姓氏辞典对“韦姓”的解释,有一支韦姓出自韩姓,是汉代功臣韩信被杀后,萧何暗中将其子孙送往南粤(今广西、广东一带),韩信子孙为避祸,以韩字半边“韦”字为姓。这是秦汉时期中原人士迁居壮区的又一例证,说明壮族与汉族交往由来已久。最早见于文献记载的壮族姓氏是《新唐书》中的“列传?南蛮”:“西原蛮(即壮族古代称谓),居广容之南,邕桂广西。有宁氏者,相承为豪。又有黄氏,居黄橙洞……天宝初,黄氏疆(强),与韦氏、周氏、侬氏相唇齿,为寇害,据十余州。”可见当时已有了黄氏、宁氏、韦氏、周氏、侬氏等大姓。习惯上把这些大姓聚族而居的区域,以“洞”命名,分别称作“黄洞”、“侬洞”、“吴洞”等等。反映了这些姓氏与氏族部落组织的密切关系。
关于壮族姓氏的来源,有以下几种:
包含总结汇报、办公文档、人文社科、经管营销、资格考试、专业文献、考试资料、应用文书、党团工作、旅游景点以及少数民族姓氏汉化的变迁等内容。本文共2页
相关内容搜索下次自动登录
现在的位置:
& 综合 & 正文
汉族姓氏与基因——为何有“两个汉族”?同姓是否同源?随父随母、生男生女是否一样?
基因帮你寻宗问祖
袁义达,浙江奉化人,54岁;197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生物系,同年进入中国科学院,一直从事人类群体遗传学研究;年期间多次赴美国斯坦福大学从事姓氏遗传学研究工作,先后在国内外发表30余篇学术论文和《中华姓氏大辞典》、《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两部专著。
中国姓氏起源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类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制时期。姓是作为区分氏族的特定标志符号。中国的许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这说明我们祖先曾经经历过母系氏族社会。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内禁婚,子女归母亲一方,以母亲为姓。姓的出现是原始人类逐步摆脱蒙昧状态的一个标志。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母系氏族制度过渡到父系氏族制度,姓改为从父,氏反为女子家族之用。后来,氏族制度逐渐被阶级社会制度所替代,赐土以命氏的治理国家的方法、手段便产生了。氏的出现表明人类历史的脚步迈进了阶级社会。姓和氏,是人类进步的两个阶段,是文明的产物。
后来,在春秋战国时期,姓与氏合一,不再区分,表明姓与氏都是姓,表明个人及其家族的符号。这就是我们今天理解的姓氏含义。
现在中国人的姓,大部分是从几千年前代代相传下来的。其特点是:源远流长、内容丰富、出处具体。姓氏的形成各有不同的历史过程。同姓不一定是同源,如刘姓就有五处起源。异姓也可能是同出一宗,姓古、吴两姓本是同源,都是古公先祖的后裔。
不同姓氏人口差异巨大的原因
中国人姓氏人口数存在巨大差异的原因与汉族形成的历史和文化偏见有关。 中国人,尤其在汉族社会中,宗族观念根深蒂固,直到1949年前,同姓同宗在汉人观念中仍是一种很强的联系纽带。实际上西周春秋以来,在宗法制度下,中国人的亲属是以父系为中心,论亲疏。父系家族的延续被认为是至关重要的事。祭祀祖宗,不断烟火,被认为是每个家庭的头等大事,无后被认为是最大的不孝。古代的国家观念,也与家族观念相联系,所谓一家一姓的天下,实际是父系家族观念的无限扩大。在这种宗法制度和宗族观念的几千年中,中国人十分重视姓,养成了同姓聚居的习俗,很多地区流传着修谱联宗的现象,在全国形成了无数群大小不等的同姓人群。
汉族大姓人群的建立,主要形成的年代是在汉朝,西汉的建立标志了汉民族的形成,汉民族是以华夏民族为主体,融合周边的民族进化而成的。汉族姓氏以先秦时期形成的姓和氏为核心,吸收周边民族的姓氏,形成了同姓不同郡望的汉族新的姓氏传递和分布规律,这不同于先秦时期的华夏姓氏。这样,随着外族的不断融入,在同化过程中,外族往往选用汉族现有的、用有名望和地位的当地汉姓作为自己的姓氏,尤其是当权者的赐姓。这样,汉族姓氏进化的结果是著名姓氏的同姓人群拥有多个郡望,以区别不同祖先所形成的同姓群体,同时,同姓人群的规模越来越大,即人口越来越多。
帮你确认同宗人
知道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后,科学家马上意识到它可以作为人类学研究的重要工具。“查基因可知你姓什么”就是这项技术在人类学中的应用。中国人姓氏历经数千年,很难说每家的姓氏都是千年一脉。而查基因则可以检验人群是否同宗。
研究人员曾在太原市郊区就作了这样的研究,发现了很有意义的现象。某村的居民都姓张,附近一个庙里还供奉着张氏宗族的灵位。村民自称是几千年前某个名门之后。但从史书记录上看,正宗张姓应分布在河北地区,为了验证太原张姓的来源,研究人员从村民中抽取了30份血样,对Y染色体上的某一基因位点作了测试,结果发现,该位点上的基因密码分布不一致。按照“姓氏基因”理论可判定,这些同姓人群应该不是一个祖先的后代,有些人是历史上中途改姓加入进来的。
姓氏文化与姓氏基因
姓氏在中国源远流长。“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胙之土而命之氏”。姓明婚姻,世代不变,是血缘传承的标志;氏辨贵贱,随时更移,是功勋和地位的标志。姓氏是一种文化,关系人的历史和血脉。但姓氏又不仅仅是一种文化,随着科学的发展,在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形成了一个分支,就是姓氏群体遗传学。它是利用人类姓氏的特定传递规则,与人类遗传学的基因理论相对应,研究人群中姓氏的种类和分布,进而分析人群间的亲缘关系和历史上人群迁移模式等的一门学科。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经过多年研究,完成了“中国姓氏:群体遗传和人口分布”课题。它通过分析上百万份的血型数据和中国常见的100多个姓氏的区域分布,探索了中国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以及历史上的中国人口迁移等问题。这对于确立汉族人群的划分标准,以及推进人类Y染色体进化和多样性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生男生女都一样” 是否遭遇挑战?
人类的Y染色体的遗传是男传男,世代不变的,这是生物进化的客观规律。科学家研究中国人姓氏是因为姓氏的传递规律十分接近Y染色体的遗传方式,科学家研究姓氏仅仅是借姓氏分布的特点和规律,来探讨中国人在近5000年中的历史演变。这5000年的历史是父系社会的历史,与Y染色体的进化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但是,人类遗传的全部内容并不是单一由Y染色体上的遗传基因所决定的,Y染色体仅占极小一部分,绝大多数的遗传基因存在在人类其他22对半的染色体上。
所以,姓氏遗传学的研究成果与“生男生女都一样,女儿也是传代人”的现代生育观念并不冲突。
随父姓与随母姓
中国人的姓氏主要是以父系遗传的方式传递的,但仍普遍存在改姓(包括随母姓)的现象,但这在总人口中仅占很小比例。一个人一旦改姓后,其后代子孙将以新的姓氏传递下去,但仍以父系方式遗传。遗传学的观点认为,虽然改了姓,但其代男性祖宗遗传基因是没有任何改变的。只是在社会上不断产生许多同姓不同祖宗的姓氏,尤其是在张、王、李、赵、刘等大姓中十分普遍。这就是中国人姓氏的一大特色,对这种现象,传统的观念与现代遗传学存在本质上不同的看法。
目前,现代生物学技术可以区分同姓不同祖宗的事件。
姓氏群体遗传学的价值
姓氏群体遗传学是人类群体遗传学的一个分支,是以人文学中姓氏特定的文化背景、特殊的传递规律为基础,与人类遗传学的基因理论相对应,研究人群中姓氏的种类和分布的一门学科。它将探索中国五千年父系社会的进程,中华民族的形成和演变,历史上中国人迁移等内容。
科学让我们重新认识了姓氏,中国人姓氏是一种重要的资源和国情,应予以重视和深入的研究。
人们很关心的一个话题是,姓氏群体遗传的研究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我们说姓氏群体遗传的研究蕴含不凡的价值和前景。这项研究首先有益于划分同姓人群,帮助百姓寻根问祖。中国民间流行以修家谱来明示家族关系,如果掌握了姓氏与基因的关系,查一查Y染色体上的基因就可以辨别同姓人是否出自同一血脉。换句话说,其对研究中国人的源和流、研究汉族划分标准、研究中国人Y染色体遗传基因多样性等将提供有价值的线索。
这项研究还与人的生老病死密切相关,有望找出疾病分布与人群的关系,可使疾病诊断少走弯路。此前已有研究表明,一个人所患疾病与其遗传基因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不同的疾病可能存在不同的高发易感人群。人们观察到,患同一种病的不同患者,即使服同一种药,疗效却迥然不同,有专家据此提出药物也有“百家姓”的观点,姓氏群体遗传的研究可为这个领域的研究提供线索。这项研究还与长寿问题研究有关。有调查表明,广东、广西等地长寿人口较多,同时该地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发病率相对较低,寻找出这些地区的某些同姓人群分布与长寿和低发病率疾病分布相关的研究,有可能会找到长寿、免疫力与某些姓氏遗传之间的关系。
总而言之,姓氏、姓氏群体遗传、“姓氏基因”的研究前景很广阔,有待深入。它像一道新开启的门,为人类群体研究打开了一条新通道,对文明起源等诸多领域的研究都可能产生帮助。
发现“两个汉族”
一个惊人的发现:中国人姓氏一千年来的分布竟然没有大的改变。研究人员查阅了500部文献,将宋代、明代和新中国第三次人口普查的姓氏记录作了区域划分,证明同样是汉族的姓氏,在血缘上竟分成两大部分,以武夷山――南岭为界,南北两地汉族血缘相差甚远。南北两地汉族血缘的差距甚至比南北两地汉族与当地少数民族的差距还要大。这从生物遗传学角度证明了汉族只是文化上而非血缘上的完整群体,汉族的发展是在与少数民族长期交融过程中形成的。
湖南主要姓氏分布情况
湖南当代十大姓:李(8.35%),刘(6.31%),张(5.10%),黄(4.29),王(4.13),陈(4.11%),周(3.66%),杨(3.50),吴(2.89%),谭(2.42%)。(括号中的数字指占湖南人口数的比例)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副研究员袁义达经多年研究发现,全国最大的三个姓氏是李、王、张,分别占总人口的7.9%、7.4%和7.1%。三大姓氏的总人口达到2.7亿,为世界上最大的三个同姓人群。
根据袁义达的研究成果,当代中国100个常见姓氏中,集中了全国人口的87%。其中,占全国人口1%以上的姓氏有19个,分别为李、王、张、刘、陈、杨、赵、黄、周、吴、徐、孙、胡、朱、高、林、何、郭和马。历史上,中国大约有一半的人口一直集中在这19个同姓人群中。
此外,中国的同姓人群在地区分布也是不均衡的。在北方地区,以王姓为第一大姓,约占人口的9.9%,其次为李、张、刘;在南方地区,则以陈姓为第一大姓,大约占人口的10.6%,其次为李、黄、林、张;在南北过渡型的长江流域地区,第一大姓为李,大约占人口的7%,其次为王、张、陈、刘。
袁义达发现,在我国每一个省区中,都有一些出现频率比其它省区高得多的姓。如广东的梁和罗姓,广西的梁和陆姓,福建的郑姓,台湾的蔡姓,安徽的汪姓,江苏的徐和朱姓,浙江的毛和沈姓,江西的胡和廖姓,湖北的胡姓,湖南的谭姓,四川的何和邓姓,贵州的吴姓,云南的杨姓,河南的程姓,甘肃的高姓,宁夏的万姓,陕西的薛姓,青海的鲍姓,新疆的马姓,山东的孔姓,山西的董和郭姓,内蒙古的潘姓,东北三省的于姓。
利用当代姓氏的全国抽样样本,袁义达还绘制了当今最常见100个姓氏的全国遗传地形图。每一个姓氏的遗传地形图包括两副图:说明某同姓人群在全国绝对分布情况的密度分布图,以及揭示某同姓人群在全国相对分布情况的频率分布图。
“随着科学的发展,姓氏已不仅仅是一种文化,目前人类群体遗传学中已经形成了一个分支――姓氏群体遗传学。”袁义达说,“中国人的姓氏和分布是中国一项特有的国情,它将涉及到中华民族的起源、祖宗们遗留下来的基因资源的分布、当今海内外的寻根和国家的统一、今后人口发展趋势和国土利用等许多问题,因此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推荐文章:
【上篇】【下篇】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姓氏探源
我的图书馆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姓氏探源
中国各少数民族的姓氏探源
满族人的姓
&&& 满族人的姓名,很是复杂,常常让人弄不清明珠是姓明名珠,还是明珠只是名字;弄不清明珠的儿子纳兰性德是名字还是姓纳兰名性德。若说索尼只是名字,而人们为何称他为索大人?好像索尼姓索名尼似的。其实,明珠、索尼都是名字,因为满族人照例是称名而不举姓的。
&&& 满族人虽称名而不举姓。但他们都是有姓氏的。汉族人多以单音字称姓氏,满族人姓氏有很多是多音的。据《清朝通志·氏族略》称,满族共有姓氏647个,其中3/10是见于《金史》的女真姓氏,还有一部分是以地名命之的,另有一部分满族姓氏则是汉姓。清代一些汉军进入满洲,成为八旗汉军,改入旗籍后,通常是在汉姓下加一个"隹"字,如姓陈的改为满洲陈隹氏,姓李的改为李隹氏。蒙古族降后金之后,一些蒙族姓氏也成为满洲姓氏中的一部分。也就是说,八旗汉军、八旗蒙古人原来并非是满族,同样,八旗满洲也不全是满族人。八旗中除纯正的满族人外,还包括部分汉人、蒙古族人、回族人、朝鲜人等,满族在某种意义上说是几个民族形成的共同体,其姓氏除与《金史》相符的姓氏是纯女真人的后裔外,还有汉姓、蒙古族姓等。
&&& 满族的八大姓是佟隹氏、瓜尔隹氏、马隹氏、索绰络氏、祁隹氏、富察氏、那拉氏、钮祜禄氏。到辛亥革命以后,满族人都冠以汉字姓了。其规律似乎有的取其原来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字为姓,或取数音节相切,取一近音的汉字为姓。如瓜尔隹氏改姓关,索绰络氏改姓索,舒穆禄氏改姓舒或徐,那拉氏改姓那等。也有将原来姓氏译意为汉字取姓的,如巴颜氏改姓富,因巴颜在满语中有富有之意。皇族爱新觉罗氏改姓金,因爱新在满语中是黄金之意。当然,满族人改汉字姓也并非如此简单,同一满族姓,后改为汉字姓,也不一定取同一汉字。如今,单单从姓氏上,就很难一眼看出某人是否是满族了。如溥仪的名字仍然叫爱新觉罗·溥仪,其弟的署名也是爱新觉罗·溥杰。而他们的七妹,原名是爱新觉罗·温欢,后改姓金名志坚了。
&&& 至于皇族姓爱新觉罗氏,其来源至今仍众说不一。据《清太祖高皇帝实录》中说:有一次天女佛库伦在长白山附近湖里洗澡,吞食神鸦所衔的果子之后,觉得身重不能升天。不久,生下一男孩,长得体貌奇伟,落地会说话,佛库伦对他说:"汝以爱新觉罗为姓,名库布里雍舜。"这个孩子就是清王朝奠基人努尔哈赤的史祖。这一说法充满神话色彩,是说其受姓于天。可是努尔哈赤的上几代,并非姓爱新觉罗,那么姓什么呢,至今是不解之谜。
&&& 总之,满族的姓氏很是复杂,我有些满族亲友,他们也弄不太清楚自己的祖上到底姓什么,祖先是女真人后裔呢,还是汉人后入满籍呢?
&&& "满族姓氏繁多,据《皇朝通志·氏族略》中记载有六百四十六姓,又记谱外三十三姓"。满族的姓氏来源或以部落为姓,如叶赫部落称叶赫纳喇氏(又为"纳喇氏");或取自山川、河流、某地域的名称,如居住宁古塔地区的叫"宁古塔氏"、乌苏里江边的叫"乌苏里氏";使用女真旧姓,如 "粘"姓满族、又如"完颜氏"、"瓜尔佳氏"、"钮咕噜氏"、"那木都鲁氏"、"舒穆禄氏"等;还有赐姓和冠汉姓者,如明朝汉族对投降或被俘的女真或满洲人赐姓:"麻子帖林儿"改"王麒"、"阿哈出"改"李善诚"。其实满族先人女真进入中原后,早就既使用本民族姓氏也使用汉族姓氏,在《金史》附录的《金国语解》里,载有女真与汉族姓氏的对应关系:"完颜,汉姓曰王。乌古论曰商。徒单曰杜。女奚曰郎。兀沿曰朱。蒲察曰李。颜盏曰张。温迪罕曰温。石抹曰萧。奥屯曰曹。孛术鲁曰鲁。移刺曰刘。斛勒曰石。纳喇曰康。夹谷曰仝。裴满曰麻。尼忙古曰鱼。斛准曰赵。阿典曰雷。阿里侃曰何。温敦曰空。吾鲁曰惠。抹颜曰孟。都烈曰强。散答曰骆。呵不哈曰田。乌林答曰蔡。卜散曰林。书虎曰董。古里甲曰汪……";还有一些随名字为姓者。
&&& 目前满族基本上使用了汉姓,如:爱新觉罗(肇、金、罗、德、洪、依、海、艾、铁)、依尔根觉罗(赵)、佟佳(佟) 、瓜尔嘉(关、白、汪、鲍)、马佳(麻、马)、盛佳(沈)、兀扎喇(吴、乌)、委赫(石)、富察(富、傅)、索卓罗(索)、纳喇(那、南)、宁古塔(宁、刘)、赫叶勒(何、赫)、尼玛察(杨)、良嘉(粱)、果尔勒斯(高)、舒穆禄(舒、宿)、钮咕噜(纽、郎)、齐佳(齐)、喜塔拉(祖、图、希)、他塔喇(唐)、完颜(汪、王、完)、西林觉罗(鄂)、鄂佳(鄂)、扎库塔(张)、库雅喇(胡)、阿克占(雷)、扎思乎里(贾)、萨科达(仓)、徒萨(徒)、宏佳(宏)、锁吉(锁)、鄂托(曹)、沙垃(沙)、库奔(库)、惠何(惠)、英佳(英)、洪额奇(洪)、伊喇厘(李)、墨尔迪勒(孟)、白额吉吉特(白)、文扎(文)、巴约特(高、巴)、万琉哈(万)、朱舍狸(朱)、郭洛奔(郭)、乌苏里(武)、伊图玛(伊)、余乎鲁(余)、尼玛哈(于、俞)等等。
满族望族八大汉化姓氏
&&& 辽东地区是满族的发祥地,现今仍是满族人民集居的地方。在辽东诸多的满族姓氏中,满族集居地人民通常将佟、关、马、索、赫、富、那、郎八个满族姓氏,推崇为陈满洲著姓,同时又将其俗称谓"满洲八大姓"。然而,现今俗称谓八大姓的满族著姓姓氏,是自清代中期以后而冠用和改用的汉字姓。而历史上,他们是女真人的直系后裔,是早期进入辽东地区的满族先世。
&&& 查寻辽东满洲八大姓的姓氏起源和演变,是研究满族社会发展史中的一项重要课题,是满族谱牒学研究中不可缺少的项目,它将对满族早期的社会诸方面状况提供有力的历史依据。仅就上述因由,本文将辽东满族望族中的八大姓氏的历史演变过程,做一探析,并请方家斧正。
&&& 满族的姓氏在历史长河中,演变频繁。& "满洲虽始有定性,后皆指名为姓。辽东的满族八大姓氏在近代冠、改汉字姓中,亦是如此。《养吉斋丛录》记有:& "凡公私文牍,称名不举姓,人皆以其名之第一字称之,著姓然。其命名或用满语,或用汉文;用汉文,将用二字,不准用三字,以其与满语混也。"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清代中后期满族各氏族在冠用汉字姓与改用汉字姓过程中,出现了极不规范的趋势。这种趋势的出现,连封建清王朝的最高统治者乾隆皇帝也感到震惊,不得不下达如下谕旨:"八旗满洲、蒙古有姓氏,乃历年既久,多有弃置本姓沿汉习者。即如牛呼纽氏,或变称为郎姓,即使指上一字为称,亦当曰牛,岂可直呼为郎,同于汉姓乎?姓氏者,乃满洲之根本,所关甚为紧要。今若不整饬,因循之久,必将各本姓遗忘,不复有知者。"然而,统治阶级的震惊与整饬,实际上并没有起到任何束缚满族各姓氏冠汉字姓与改汉字姓的作用,甚至在皇室宗族内部,不规范的冠以汉字姓的事例也在出现。清太祖努尔哈赤胞弟舒尔哈齐的后裔,满姓为爱新觉罗,但在这一时期,有一族支竟取汉字溥字为姓,一直沿用至今。在这种不规范的冠用汉字姓与改用汉字姓的民族文化融合中,辽东满洲八大姓也在上述前提下,分别由原来的满洲姓氏分别冠用和改用了汉字姓,姓氏为:佟、关、马、索、赫、富、那、郎沿用至今。
1.佟姓宗族
&&& 佛满洲佟姓氏族成员遍布辽东每一区域。近代和现代地名佟佳江,佟佳、佟甲、佟家等诸多村堡名,都是他们生活过的地方。佟姓或童姓、仝姓,同为满族一姓,是为同音异字,皆源出佟佳。佟佳清初为姓氏佟佳氏。关于清初佟佳氏,《满洲八旗氏族通谱》对佟佳氏成员佟养正做了如下记载:& "佟养正,镶黄旗人,世居佟家地方。其祖达尔汉图墨图于明时,同东旺、王肇州、索胜格等,往来近边贸易,遂寓居开原,继迁抚顺。"在史料记载中,明末清初佟姓为佟佳氏,是以地名佟佳为姓氏的,而其氏族成员多有进入明边进行贸易之人。作为以地为氏,是明代女真人冠用姓氏的一大特征,他们是处于不断地迁徙及渔猎采集生活中的需求,而以栖居地为姓氏的,诸如觉尔察氏、章佳氏、索绰罗氏等都是如此。但这些姓氏是出现在明代的女真姓氏,其以地为氏的范畴近似于今日的佟家村,章家堡等近代以姓命名的地名相仿佛。但是,这些自明代以后所以姓氏命名的地名,其所用姓氏并非是他们氏族的原始姓氏。
在明代中期以前,据朝鲜《龙飞御天歌》记载:"女真中有夹温一姓"。经史料查证,夹温是远在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亦是夹谷姓氏的谐音。夹谷是金代一个较大的女真人著姓。《金史·列传》中有十数位夹谷姓氏之人载人传记之中。如:"夹谷清臣本名阿不沙,胡里改路桓笃人也。姿壮雄伟,善骑射。皇统八年,袭祖驶达猛安"。& "夹谷衡,本名阿里布,山东西路猛安益打把谋克人也。大定十三年,创设女直进士举,衡中第四人,补东平府教授。"关于夹谷这一姓氏,& 《金史·国语》注释为:"夹谷曰仝"。仝与佟、童是汉字中的同音异字,又同为夹谷姓而演变为朝鲜史料中所载的夹温姓氏。这一姓氏历史上,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及其先世应用过,史料亦有记载,如"依兰豆漫夹温猛哥帖木儿、童凡察、童叫场、佟塔失、佟努尔哈赤"等。从上可知,今日建州女真人的后裔,冠用汉字姓的佟、童及仝姓,均是出自金代的女真夹谷姓氏。
2.关姓宗族
&&& 满族关氏是由清前女真姓氏瓜尔佳氏而改用汉字姓演变的一个姓氏。满语kor,汉译为"馆"、"阁"之意,亦可译为:"住所"之意。瓜尔佳氏氏族,是清初辽东地区人口众多历史地位十分显赫的一个氏族。宗族改用汉字姓关姓,是于清代中期以后改用的,并一直沿用至今。
&&& 早在清前,清太祖努尔哈赤开始创业之时,今日满族关姓的先世瓜尔佳氏成员即投身在后金政权的一统大业之中。后金时期,氏族中许多成员为有清一代的开国元勋。曾被清太祖努尔哈赤封为辅政五大臣之一的费英东,早在1588年与父索尔果一道,亲率所属苏完瓜尔佳部五百户归附。费英东在后金政权初创时期,勇猛善战,屡立战功,被授于一等大臣。此外,尚有图赖、刚林等诸多瓜尔佳氏族成员成为有清一代重臣,并以其卓著的业绩而名垂青史。
&&& 瓜尔佳氏是以地域而命名的姓氏,这一姓氏的应用,由明伊始直至清初。瓜尔佳氏部分史料亦有称之为哈尔佳者,但二者之间只是谐音上的变化。远在明代以前,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是由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古里甲姓氏演变为瓜尔佳姓氏的。其姓氏演变,已在清代乾隆年间钦定修撰的《满洲源流考》中得到证实。古里甲姓氏在金代史料中屡有记载,《金史·列传》第四十九记有:& "古里甲石伦,隆安人,以武举登第。"从金、元时期的姓氏古里甲到明清之际的姓氏瓜尔佳,显然从读音上即可发现,是由音移变化而形成的。但在金代,古里甲作为女真人的氏族大姓,《金史·国语》注释为:"古里甲曰汪",即译汉字姓为汪姓。追溯今日辽东满族关姓的先世,历史上最初生活在黑龙江及松花江中下游广大地区,此后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部族数经迁徙,而分居在东北各地。但作为瓜尔佳部族的原始居住地,据清史学者李林先生考证,"原是辽代五国部辖地,金代改称胡里改部,即今日黑龙江依兰县境内"。而今日辽东的瓜尔佳氏后裔,则是南迁中迁至辽东的,氏族后裔所用的瓜尔佳姓氏是于迁徙居住中,以地为氏而形成的姓氏。由古里甲至瓜尔佳音移上的变化,是一种历史的巧合。历史上,辽东关姓宗族的姓氏演变应为:金、元时期,古里甲(汉译汪姓);明、清初,瓜尔佳;清代中后期至今,关。而关姓则属于改用汉字姓所用的一个姓氏。
3.马姓宗族
&&& 满族马姓在辽东地区分为汉军旗人和满洲旗人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由于两个不同的血缘集团冠汉字姓相同,又同居住生活在辽东地区,所以极容易产生源流上的混淆。汉军旗人马姓,是指清代中前期投归、降俘和其他原因而加入满族民族共同体的原汉族马姓氏族。他们在加人满族民族共同体编入汉军八旗后,也和满洲八旗各氏族一样,撰修族谱,并在族谱撰修过程中,将其马氏姓氏之中加一"佳"字,形成马佳氏,使世人难以区别谁是女真人后裔,谁是中原汉族人的后裔。
&&& 满洲八旗中女真人后裔的马姓宗族,清代前期,他们的氏族姓氏为马佳氏。是以地名命姓氏的一个宗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卷七记有:"马佳,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绥芬、马佳及各地方"。在人物传记上,史料对马佳氏的先世多有记述。"赫东额,镶黄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国初,赫东额同亲弟尼马禅率满洲五十五户来归。"& "罗尔机,正红旗人,世居马佳地方,国初来归。其子罗多理原任护军校。"由此可知,满洲八旗中的马佳氏氏族,是清代中期以后冠汉字姓马姓的一个氏族。他们冠姓时,是在原女真姓氏马佳的称谓中,取其头一字马字为姓而形成了形似汉姓的马姓姓氏。
&&& 在满族社会发展史上,马佳氏仅仅是清代中前期至明代的马姓氏族先世的姓氏,并已从相关的史料中得到佐证,是出自地域而冠之姓氏,对此,《马佳氏谱书》亦有记载:& "我马佳氏发源于满洲马佳地方,世居嘉理库城。"可是,在此以前,史料记载中并没有出现马佳氏这一姓氏,据《马佳氏谱书》族源记述:"原夫我远祖,所自出实与费莫氏之先,同属一源。会遭家难,播迁于嘉理库马佳地方,因以为氏","马佳、费莫实为同族"。从上述记载中可以看出,历史上女真人马佳氏这一姓氏的出现,是由宗族遭受灾难而拨出一支择地另居后产生的。这一支的原姓氏应是金、元时期的费莫氏。费莫氏据《满洲源流考》记载:"旧时称作裴满氏。"《金史·国语》记有:& "裴满曰麻。"即金代的女真裴满姓氏,汉译为麻姓。这样,金以后,今日辽东满族马姓宗族的姓氏演变为:金、元时期裴满氏(汉译麻姓);元末明初费莫氏;明至清代中期以前演变为马佳氏;清代中期以后音移冠用汉字姓马姓。
4.索姓宗族
&&& 满族索氏是于清代后期而冠用的汉字姓。此前,宗族的满族姓氏为索绰罗氏。《索绰罗氏谱书》记载,其氏族"原居长白山一带,在康熙年间分迁至辽东岫岩、兴京一带"。然而,《八旗满洲氏族通谱》却又记载为:"索绰络氏,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散处于辉发及各地方。"辽东地区索氏的先人松果托(松吾突),清初史料多有记载:& "松果托,满洲镶红旗人,世居辉发地方,国初来归。以闲散白身身份随军入关。至山东,梯攻临清城,率先登城,授骑都尉。定鼎燕京时,从征山海关,击败大顺军马步兵二十万众,叙功加一云骑尉,三遇恩诏加至一等轻车都尉。此后,其子孙相继承袭数世。"根据史料所记载,辽东索绰罗氏的先世原为海西女真人,他们随海西女真人的数次迁徙,由松花江流域来到辉发河流域。& "国初来归"并人建州女真的具体时间应是1607年,努尔哈赤统一扈伦四部收复辉发部时归来的。他们氏族在迁徙前原居住地在松花江下游,即明代呕罕河卫、肥河卫、兀者卫等地,是于明代中期定居在辉发河流域的。并在这一时期以地为氏,冠称索绰罗氏的。
&&& 据《满族宗谱研究》一书考证,索绰罗氏在明代中期定居辉发河流域以前,其先世为黑龙江尼玛察人,而原居住在"肥河卫、呕罕河卫的女真人为益得里氏",益得里氏与尼玛察氏同宗。尼玛察在女真语中是尼玛哈的转音。尼玛哈在金代属于女真尼庞古部,其姓氏为尼忙古氏,金代译汉字姓为鱼。应当指出的是,远在金代的尼忙古汉译为鱼,今日的满语尼玛哈nimaha,汉译也为鱼,语意上没有变化。结合上述,索绰罗氏族的姓氏演变,由金代起,先后沿用了尼忙古氏、尼玛哈氏、益得里氏、索绰罗氏,而最后以多音节姓氏的第一字索字冠用了汉字姓,沿用至今。
5.赫姓宗族
&&& 赫氏是辽东地区的满族著姓之一,他与何氏同是由满族姓氏赫舍里氏取其头一字冠注汉字姓演变而来,两者之间为同音异字。赫舍里氏宗族分居辽东各地,氏族中存藏有记事全面的宗族谱书。谱书中对其氏族的迁徙、源流均做了翔实地记述。
&& 赫氏是在清代后期光绪初年冠用汉字赫姓的。在此以前,其姓氏为赫舍里氏。& "赫舍里,原系河名,因以为姓。"赫舍里这一姓氏是氏族在由原始居住地迁徙后而以河名冠用的姓氏。赫舍里氏的先世,历史上生活在松花江与黑龙江汇合处,金代归胡里改路。元末明初之际赫舍里氏先世随其他姓氏的建州女真人一道,开始了迁徙。迁徙中,他们先后迁徙到缓芬河流域、图们江流域及长白山地区,最后定居在苏子河、浑河流域。
&&& 赫舍里氏氏族定居苏子河、浑河流域后,在清前为后金政权的缔造,氏族成员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硕色巴克什,正黄旗人,穆瑚禄都督第七子,特赫纳之孙也。国初偕其弟希福巴克什来归,太祖高皇帝以硕色兼通满、汉及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命在文馆行走。其子索尼,亦兼通满、汉、蒙古文字,赐名巴克什,由头等侍卫授吏部启心郎。三年考绩,所任称职,授骑都尉,随大军征讨,所向有功。",清前赫舍里氏从其迁徙的历史记载中可以得知,这一姓氏是于明初而冠用的。在此之前,他们的先世应追属为金代女真纥石烈部人。在元末明初的迁徙中,其部族分居在今延边布尔哈河、汤旺河、陇乌河流域。金代纥石烈部族人,姓氏为纥石烈氏,是以部为姓的。纥石烈氏,译汉姓为高姓。纥石烈一姓,《金史·列传》记载:"纥石烈恒端,西南路忽伦宋割猛克人,袭兄银术谋克。泰和伐宋,充行军万户,破宋军两千于蔡州,加宜武将军。自寿州渡淮,败宋步骑一万五千于鹞子岭,遂克安丰军。"
&&& 从金代史料的记载中可以看到,女真纥石烈氏早在金代就已是一个族众繁多的氏族,并由于族众庞大,远在赫舍里氏宗族冠用赫舍里这一姓氏以前,即有其他族支纥石烈氏中冠用新的姓氏分离出来,由纥石烈氏冠用汉译高姓的一支,即是这样分离出去的。至此,今日辽东满族赫氏宗族的姓氏演变分别为:金、元时期,纥石烈氏(译汉字姓为高姓);元末明初至清代中期,赫舍里氏;清代后期至今,赫氏。
6.富姓宗族
&&& 今日辽东地区满族中的富氏与傅氏,为同一原始满族姓氏中富察氏的后裔。富与傅二者之间,只是在冠用汉字时所出现的同音异字。满族富察氏是清代道光末年,仿效汉族文化习俗,取其满族多音节姓氏中的第一个音节富、傅,而冠用的汉字姓。
&&& 早在明代中期以前,今日富氏的先人在迁徙中,曾经居住在今日吉林省伊通县境内的阿什河、斡泯河流域。富察氏是以地命名的姓氏。《八旗满洲氏族通谱》记有:& "富察,本系地名,因以为氏。其氏族甚繁,散处于沙济、叶赫……长白山及各地方。""富察氏先世旺吉努,满洲镶黄旗人,世居沙济地方,后金初年率族众投归,清太祖努尔哈赤将族众编为半个佐领,由其统领。"族众在女真各部的统一战争中,多有业绩,史料中立传之人达十数人之多。
&&& 查寻富察氏宗族在明代以前的迁徙足迹,他们氏族的原始居住地在黑龙江中下游地区。氏族在随着历史上女真人的数次大规模迁徙而逐步南迁。在漫长的历史岁月里,迁徙途中遗留下多处氏族居住过的遗址,在宗族谱书中所记注的蜚悠城即是其中的一处。
&&& 远在金、元时期,富察氏的氏族姓氏为蒲察氏,并为金代的女真大姓,亦是金代的望族。《金史·列传》中记载了十数位蒲察氏族中成员的传记。"蒲察琦,本名阿怜,字宗卿,棣州阳信人,试补刑部掾。"& "蒲察鼎寿,本名和尚,上京曷速河人,钦怀皇后父也。赋性沉厚有明鉴,通契丹、汉字,长于吏事。"蒲察氏在金代,据《金史,国语》注释:& "蒲察曰李",即汉语译为李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富姓(傅姓)的姓氏演变,从金代起即产生音移变化,而没有产生译意上的变化,故此形成了由蒲察氏--富察氏--富(傅)氏的全部演变过程。
7.那姓宗族
&&& 那姓满族宗族在辽东满族氏族中为八大姓氏中的第七个姓氏。那姓这一姓氏出自于音移的多音节满族姓氏纳拉氏。纳拉氏是以其历史上氏族的居住地纳拉河流域,以河名冠用姓氏的。纳拉氏虽为满洲著姓,但在明代氏族却散居在叶赫、乌拉、哈达、辉发及各地方。史料对纳拉这一姓氏的记载为:"虽为一姓,各自为族"。这样,史料的记载就证实了明代纳拉氏姓的女真人,并非同一宗族。
&&& 辽东的那氏满族宗族,是以氏族宗谱中所载,以一世祖纳齐布为祖先的纳拉氏后裔,即明代中后期的哈达、乌拉两部纳拉氏氏族。除此以外,在海西女真其他部中的纳拉氏氏族,与此部纳拉氏氏族,并无血缘关系连带。如辉发部纳拉氏在辽东《纳拉氏谱书》中将其姓氏的冠用业已说明。"辉发部先世,原系黑龙江东海岸窝集部尼玛察地人。本姓依克得里氏。其始祖昂古理、兴济理二人,自黑龙江载木植主获利,移迁于察鲁居焉!察鲁地有扈伦国纳拉姓噶杨阿、图莫图二人平素结好深厚,俱由察鲁移居张地,四人聚约修睦,昂古理、兴济理因附其姓。宰七牛祭天,改姓纳拉。叶赫部先世系蒙古人,姓出默特,始祖兴恳达尔汉,奉明国成祖皇帝之命,率其部民兵等,卫守东省开原界此北围场,遂灭扈伦国。张地所居的纳拉姓部寨屯村,因据其姓。"
&&& 从上述资料记载中,民间纳拉氏存藏的史料已将纳拉氏的宗族血缘关系阐述清楚,即海西女真四部中,辉发与叶赫两部的纳拉姓氏族,与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氏族先人,不属同宗。由史料记载中可以得知哈达、乌拉两部的纳拉氏先世,原居住地为黑龙江中下游,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进行了两次规模较大的迁徙,于明末迁至兴京地区。
&&& 明代时期的纳拉氏氏族姓氏是由音移变化而来的。这一姓是纳兰产生的音移变化。在此之前,金、元时期女真的纳兰姓氏为纳刺姓,部名为纳喝。纳喝部在历史上曾居住在今吉林省叶赫河流域。而在金代,纳刺氏的女真姓氏汉译过来为康姓。由此可知,今日辽东满族那氏的姓氏演变,一直是沿用原始姓氏音移的方式演变下来,直至清代中期冠汉字姓至今。
8.郎姓宗族
&&& 郎氏满族宗族是由满族姓氏纽祜禄氏而冠用的汉字姓,他们冠用汉字姓的最初时间据其氏族谱所载为清代乾隆年间。郎姓姓氏是由纽祜禄满语niohe,汉译为狼而演变为郎,用作姓氏的。这一姓氏,是满语的汉译姓氏。
&&& 纽祜禄,"原系满语地名,因以为氏"。氏族居住在长白山、英额等地方。在清一代,纽祜禄氏氏族成员,"仕官难以枚举",清王朝开国元勋额亦都,即是纽祜禄氏的氏族成员。
&&& 纽祜禄氏宗族,是先期进入苏子河、浑河流域的建州女真氏族,他们在元末明初之际,由原始居住地黑龙江、松花江中下游,历经三次大规模的迁徙而来到佛阿拉地区。其中,史料记载中的长白山地区仅是他们氏族在南迁中的一处中间居住地。
&&& 金代,纽祜禄氏的姓氏为女奚烈氏,据《金史·国语》记载:"女奚烈日郎",即女真语汉译为郎姓。在清代官修史料《满洲源流考》中记有:"纽祜禄氏旧作女奚烈氏"。由上述记载中可见,今日郎姓的姓氏,在历史上没有像其他女真氏族姓氏那样,发生过诸多的变化,而是自金代起即汉译为郎姓。远在金代,女奚烈氏在官修史料中即有记载,如"女奚烈斡出,仕至植州刺史,被行省牒徙州人于金胜堡"。又,"女奚烈守愚,字仲晦,本名胡里改门,真定府路吾直克猛克人也"。金代,由于女奚烈宗族庞大,朝廷对女奚烈宗族组建的弟子军以其宗族姓氏予以命名。
&&& 辽东满族郎氏,由金、元至今日,只由女奚烈氏在明初演变为纽祜禄氏,再由纽祜禄氏汉译冠姓,冠用了郎姓这一姓氏。
&&& 清代中期以前满族的姓氏,除沿袭了金、元时期的女真姓氏外,在《八旗满洲氏族通谱》中所载录的满洲姓氏,大部分采用了以地为氏的冠姓方式,在现居辽东的满族八大姓氏也没有超越这种范畴。
&&& 在满族氏族沿用金、元时期的姓氏过程中,由于在历史各个时期受到社会环境发展的诸方面因素影响,几乎全部原始姓氏发生了谐音变化。这些变化的实质,是与所处社会自然环境息息相关的。女真人的原始姓氏多为复合音节的女真语词组,在女真语言不断发展完善的历史过程中,其语音也在逐步发生变化。至清代初期,由于受民族文化融合的影响,语音变化程度更为加剧。但变化的结局,仅仅反映在语言音节的谐音上,并没有在语言本质上产生变化。反映在对照金代有史记载的女真姓氏上,各姓虽然在自金以后的历史岁月中,多有随地命姓而脱离原氏族姓氏者,诸如八姓中的佟佳、瓜尔佳、马佳、索绰罗、赫舍里、富察、纳拉及纽祜禄氏,但这些以地为姓的姓氏多有和原始姓氏谐音相沿之处。
&&& 在女真人以地为氏的命姓中,尚有部分满族宗族,由于受中原汉文化的影响,将本支的姓氏从满语中汉译过来,加以沿用。这类汉译的姓氏,早在金代即已出现,并一直发展着。由金代女真姓氏中译成的仝姓,古里甲译成的汪姓,裴满姓译成的麻姓,纥石烈姓译成的高姓,蒲察姓译成的李姓,都证实了这一点。
&&& 辽东满族八大姓氏的历史演变,是满族人民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从金、元时期起,满族先世姓氏在历史不同时期的变化及宗族内部血缘集团产生的裂变而出现的新的姓氏上看,满族及其先世在姓氏上的演变过程错综复杂。早在金、元时期,清皇室的先世一直为夹谷姓,泽译仝姓,而至明末却冠用了爱新觉罗这一姓氏。马佳氏的先世由甫亦莫氏改称费莫氏,此后又以地为氏冠用马佳为姓。从而使部分姓氏的出现,发生了随意不规范化趋势。在清代中期以后满族各氏族汉字姓和改汉字姓中,这种趋势发展的更为复杂,更为不规范。纽祜禄氏各支在冠汉姓时,其姓氏早在金代就已汉译为郎姓,而在这一时期,有的族支却改用汉字纽字为姓,还有的改汉字牛字为姓。索绰罗氏除以原姓第一音节索为姓外,部分族支改用汉字曹字为姓,诸如此类甚多。
&&& 在满族姓氏演变过程中,随名姓也对满族姓氏演变曾经造成了许多障碍。随名姓氏使人们一时无法剖视其姓氏的历史本来面目。如:纳拉氏中的辉发部纳拉姓的随姓问题(前文已略述),如果不通过民间谱书资料进行佐证,是无法查寻这一姓氏源流的。在清代中前期,由于满族民族共同体处于鼎盛发展时期,至使许多中原汉人和其他民族成员加入到满族民族共同体中。部分汉人被编人到汉军八旗之中。这部分汉军八旗氏族,有的在编撰宗族谱书时,有意的将本宗族的姓氏效仿满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加以称谓。如李姓改称为李佳氏,康姓改称为康佳氏,马姓改称为马佳氏,连明代降将尚可喜在修谱时,也将本宗族的姓氏改称为沙各达哈拉。满族民族共同体中的汉军八旗部分宗族,除在这一时期效仿满洲八旗氏族的姓氏外,许多宗族在先世源流上也加以附会,多将自己的先世溯为女真氏族成员,使世人难以辨别其姓氏的缘尾。
&&& 综上所述,在辽东满族人民集居的区域,由于地域不同,历史上姓氏演变称谓不同,而所泛指的满洲八大姓氏也不尽相同。有的地方将佟、关、马、索、叶、富、那、郎列为八姓。还有的地方将叶姓换成齐姓加入到八姓之中称谓。然而,本文所提及的八个姓氏是辽东具有代表性的八个姓氏,亦是由金代女真人后裔而形成的八个满族宗族,是具有区域代表性的。他们可以直接涉猎于满族先世的渔猎采集及迁徙生活,揭示每一历史时期的社会发展状况,最终体现民族文化融合的必然历史结果。
藏族人的名和"姓"
&&& 藏族是无姓的,一般用四个字以取名。公元七世纪,松赞干布建立吐蕃王朝,分封有功之臣以领地和封号,人们便把领地名冠在名字前面,以显示地位和官位。如藏文创始人吞弥·桑布扎。
&&& 七世纪以后,佛教在西藏盛行,一切都被染上佛教的色彩,人们的名字也喜欢请活佛来起。要是一个人出家当僧人,不管他年岁有多大,一律要重新经寺院堪布剃度,取法名,从此俗名便取消了。一个僧人或活佛,如果上升到上层僧职,他的名字便要加上僧职或封号,例如:堪布·伦珠涛凯。堪布是个僧职。活佛的名字前面,一般应加上寺院或家族的名字。
&&& 一般平民的名字没有姓,只有名。如:"多吉次旦"、"索朗旺堆"、"更堆群佩"等;为了称呼方便,人们只用名字全称的两个字来简称。有用第一和第三个字来简称的,如:"更堆群佩"简称"更群";也有用前两个字或后两个字作简称的,像"多吉次旦",简称"多吉"。
&&& 平民起名字,都有一定的含义,寄托自己一定的思想感情,堪称丰富多彩。一种是用自然界的物体做自己的名字的,如:达娃?(月亮)、尼玛(太阳);也有用小孩出生的日子作为名字的,如:朗嘎(三十日);还有用小孩出生的星期,为小孩起名的,如尼玛(星期日),也作"日","太阳"解,达娃(星期一),也作"月亮"、"月份"解。不少父母在给孩子起的名字中,寄托了自己的感情。如父母嫌小孩太多,想结束生育,便给小孩起名"仓木决",意思是终止。"穷达"的意思是最小的,表示再不要小孩。如果父母想生男孩,给自己的初生女儿起名"布赤",意思是"带男孩"。
〖西藏出现新的"姓名现象"〗
&&& 今年40岁的丹巴达杰给刚出生的女儿取名格桑梅朵,藏语的意思是"好时光之花"。而他自己的名字是一位活佛起的,藏语意为"佛运昌盛"。
&&& "我的父母都是虔诚的佛教徒,因此我的名字是父母用一百个鸡蛋和一个羊腿为礼品,请当地寺庙活佛起的。"丹巴达杰说。
&&& 千百年来,藏民族以请求活佛给孩子取名为荣,许多人请不起活佛便以星期几出生给孩子取名。如"达瓦"--星期一,"米玛"--星期二。
&&& 丹巴达杰在拉萨八廓街做宗教用品生意。他说:"尽管我现在发了财,但我希望女儿比我们这一代更幸福。"
&&& 过去西藏医疗无保障,婴幼儿死亡率高,人均寿命只有35.5岁,因此,无论男孩女孩,父母都喜欢给他们取名"次仁",藏语意为长寿。有的甚至取"吉加"(狗屎)、"帕加"(猪屎)等贱名来避邪。
&&& 随着西藏人生活逐渐富裕,他们用名字表达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如"德吉梅朵"--幸福之花、"班觉"--富裕等。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像"云丹罗布"--知识之宝、"云丹晋美"--知识无畏等名字开始出现在学校的花名册上。
&&& 虽然,一个人的名字仅仅是一个符号,但是取名的变化反映出西藏社会的变迁。如今,越来越多的藏族人要给孩子取一个称心如意的名字,而且表明家族身份的姓氏也已经逐渐走进普通藏族百姓的家。
&&& 今年39岁的多吉占堆给儿子取名为多吉班丹,藏语意为"智慧金刚"。他说,给儿子取这个名字,一来表明"多吉"这一"姓氏"的衍续,二来表明智慧对于当今人的重要性。
&&& 西藏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格桑把这些现象称为藏族人新的"姓名现象"。他说,姓氏进入藏族普通百姓家,是西藏社会文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只有人身完全独立和自由了,人们才会关心自己的家族和血缘。
&&& 在旧西藏,一些藏族人也有"姓氏"。如策墨林·单增赤列、拉鲁·次旺多吉等,他们是把领地和封号冠在自己的名字前,以显示自己是有地位的世家。这种现象作为一种特权,仅存在于达官贵人和高僧活佛的层面。
&&& 格桑说,取名的变化和姓氏在西藏普通群众中兴起,反映了藏民族人身独立意识的增强,并希望用血缘的纽带把家庭维系得更加紧密。
回族人的姓
一、回族姓氏的由来
&&& 唐宋时期,伊斯兰教在阿拉伯半岛兴起后,大批阿拉伯穆斯林商人来中国经商,居住在广州、泉州、杭州、扬州以及长安等地。不少人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当时他们被称为"贾胡",沿海各地的被称为"蕃客",生于中国者被称为"土生蕃客"。这些人中除极个别文化水平较高者采用汉姓外,一般都沿用阿拉伯、波斯人名字,没有姓氏。如赡思丁、木八拉沙、阿合马等。
&&& 13世纪,随着蒙古人的西征,中亚和近东、中东的阿拉伯、波斯等大批穆斯林官吏、军士、学者、商人以及工匠等,被签发或自动迁徙到中国来,分布在全国各地,当时被称为"回回人"。他们定居后,与汉族杂居,并与汉、蒙古等族通婚,繁衍生息,融合形成了以回回为主的民族共同体。他们仍沿用与伊斯兰教有关的名字,即回回名,亦称经名。极少数官宦和士大夫出身的人,既使用原来的回回名,又受汉族的影响,起用字或号,如回族著名诗人萨都刺,字天锡,号直斋。有的为了避免回回名字的重复,在原回回名的前面冠以汉姓,如金阿里、马穆沙等,以便称谓。还有少数人采用汉姓名字,如马昂夫、萨天锡、丁鹤年等等。
&&& 明代,朱元璋采取了大民族的同化政策,歧视、压迫少数民族,禁止回族内部通婚和使用"胡语"、"胡姓"。回族迫于压力,隐去原来的名字,开始采用汉名。但在取姓方式上,与汉族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大多取回回原名和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的译音立姓,如伯笃鲁丁的后裔取其祖辈名字中的"伯"字立姓,后又改"伯"为"白"。这种得姓方式,具有一定的独特性,所以出现了汉族姓氏中没有或少有的姓氏。如赛、纳、哈、速、羽、底、亚、虎、拜、提、撒、陕、闪、忽、萨、麻、沐、黑、沙、海、朵、者、回、玉、把、糙、阿、改、鲜、喜、定、可、靠、洒、摆等等。
二、回族的取姓方式
&&& 回族的取姓方式有其本民族的特点,有以伊斯兰教先贤名中某一字立姓的,也有以祖辈原名中某一字立姓的;有皇帝赐姓的,也有主动改用汉姓的;有以回回族名立姓的,也有以居住地名取姓的,还有不少被迫改姓的。
(一)取伊斯兰教先贤和祖辈名字中的一字立姓
&&& 俗话说:"十个回回九个马,剩下的就姓撒拉哈。"马姓回民遍布全国各地,是回族中的大姓。据清代一个马姓回族穆斯林遍历云、贵、川三省回族地区调查,三省内便有"二十七姓马,同姓不同宗"。在回族聚居区,有的整个村、寨、巷都居住着马姓回民,并且有以马姓命名村庄,如马家庄、马家湾、马家寨等等。
&&& 马姓回民如此之多,其得姓方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取自回回原名的译音。回回原名中有不少带马字音的,如阿合马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的尾音立姓,马合马沙之后裔取其前辈名字首音立姓。另据《怀宁马氏宗谱》载:"吾族系出西域鲁穆,始祖讳鲁穆文字,汉译马依泽公,遂以马为姓。"二是取自与伊斯兰教的圣人穆罕默德名字有关的字为姓。回族基本上是一个全民信仰伊斯兰教的民族,对穆罕默德圣人非常崇拜和敬佩,平时说话、办事都遵循"圣行",凡是穆罕默德做过的,回民都乐意做。因此,在起经名时,有很多人都喜欢取与穆罕默德相同的名字,如穆罕麦、穆罕子等等。在取姓时,多取与穆罕默德名字相关的姓。穆罕默德在中国历史上有不同的译音,尤其是明代以前(包括明代),有些译者将穆罕默德译为马合麻、马哈谟德或马和穆狄等等。《明史》中有"相传回回教之祖曰马哈麻者"、"回回历法,西域默狄纳国王马哈麻所造"等记载,将穆罕默德译为谐音"马哈麻"。这样回民在取姓时,多取穆罕默德译音的首字"马"为姓。如元时的回回人马马(窝阔台近臣)、阿合马(世祖时宰相)、马合马沙(工部尚书兼领茶迭尔局)、马哈麻(至顺年间咸阳郡公)、马合麻(至正年间福建政和县尉)、马哈谋沙(至正十五年同安达鲁花赤)以及马合木、马合谟沙、麻合马、抹合马、马合睦、马哈沙等,均是原名穆罕默德的汉文译音译字。他们的后人有不少取"马"字为姓。三是回族迫于统治阶级的压力,在当时汉族马姓较多的情况下也遂改为马姓。四是朝廷赐姓马。如"亦刺思,西域回回,洪武二十三年内附,命为南京锦衣卫头目;子马哈麻,英宗天顺元年袭职,历功屡晋至都督佥事,御赐姓马名政,后为南京望族。"由于这样几种原因,经过长期的发展,马姓回民越来越多。
&&& 宛、万、安、王四姓,据回族民间传说和自称,皆源于唐太宗(627-649年)在位时来我国传播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宛葛思。宛葛思在中国亦译"万尕斯"、"旺歌师"、"斡歌士"、"斡葛思"等等。其后裔取其祖先原名之首音谐音,冠以王姓。有些王姓回民自称是"随燕王来的",为明初回族军事官后裔。今王姓主要分布在北方,多集中在河北沧县盐山一带和宁夏同心王家团庄等地。安姓主要分布在山东、河北及西北等地。
&&& 穆姓回民多取自回民先辈"穆撒"、"穆罕"等名字的首音。如《元史·氏族表》中就有回回世家穆古必立等。
&&& 有的姓氏,既有取自回回祖辈原名之首音的,也有取自中间某一字音和尾音的。如海鲁丁之后裔姓海,改住之后裔姓改,奥都喇合蛮之后裔姓喇。
&&& 沙姓回民,多取自回回名字的首音和尾音。如《新元史》也黑送儿传记载:"也黑迭儿,西域人……子马合谋沙…子密儿沙……次木八喇沙……次忽都鲁沙……次阿鲁浑沙。"《元史·氏族表》中还记载了倒喇沙、别罗沙、掌机沙等回回世家,其后裔多取自祖辈原名尾音立姓。还有不少沙姓回民是取自祖辈原名首音立姓的。在回回经名中"沙阿得"一名较多,其后裔取沙为姓。《元史》卷132载:沙全,哈刺鲁氏,父沙的,世居沙漠……全初名沙儿赤,甫五岁,为宋军所虏,年十八,留刘整幕下,宋人以其父名沙的,使以沙为姓,而名曰全。
(二)以祖辈的名字分为数姓者
&&& 在回族姓氏中,除了马、丁、白等常见姓外,赛、撒、速、忽、纳、闪等十三姓在《百家姓》里却找不到。
&&& 回族十三姓,源于我国杰出的政治家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及其子孙。1221年,成吉思汗西征,蒙古军占领了布哈拉,回回人苦鲁马丁和他的儿子赛典赤·赡思丁率骑兵千人归顺。因赛典赤·赡思丁聪明英武,颇受成吉思汗的信赖和重用,任为帐前侍卫,南征北战。窝阔台和蒙哥汗时,出任陕西五路西蜀四川行中书省平章政事,1274年任云南省平章政事。赛典赤执政期间,兴屯田、修水利、置驿道、办教育,改革行政制度,繁荣经济,改善人民生活,功绩显赫,威望甚高,百姓自觉地为他树碑。赛典赤逝世后,元世祖忽必烈亲自宣布"赛典赤虽逝,德政尚存,敢有更易者诛之"。
&&& 相传,赛典赤是伊斯兰教先知穆罕默德的三十一世孙。"赛典赤"阿拉伯文原意为"荣耀的圣裔",即伟大的贵族。"赡思丁"的含义是"宗教的太阳"。"乌马尔"的意思是"长寿"。赛典赤的后裔,不仅铭记着前辈的丰功伟业,而且取赛典赤称号之首音'赛"立姓。
&&& 赛典赤·赡思了有五个儿子。长子纳速拉丁,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陕西省平章政事;次子哈散,官至广东道宣慰使都元帅;三子忽辛,官至云南行省右丞、江西行省平章政事;四子苫速丁兀默里,官至云南省平章政事。他们的后裔有赛、纳、哈、速、忽、马、撒、沙、丁、闪、穆、杨、郝等姓,传说子孙分为"十三姓",主要集中在云南。直至清咸丰六年(1856年),清朝官府曾下令"灭回",激起回民大规模武装反抗,即历史上有名的"丙辰之变",这十三姓回民才被迫分居全国各地。后来在长期的发展中,由十三姓又演变出其他姓。如忽姓后来又发展为虎、胡姓,闪姓后来又发展为陕姓等等。
&&& 再如赛典赤之子纳速拉丁,其后代分别以纳、速(苏)、喇(拉)、丁为姓。据《陕西通志》载,元朝初,贵族纳速拉丁"子孙甚多,分为纳、速、拉(喇)、丁四姓,居留各省"。今纳姓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和宁夏回族自治区等地。仅宁夏永宁县纳家户村就有纳姓回民七百余户,四千余人。喇姓回民主要分布在甘肃省临夏回族自治州等地。拉姓回民分布在陕西等地。丁姓遍布全国。
&&& 易卜拉欣之后裔,分别取其祖辈名字中的每一个字立姓。因易卜拉欣,亦译伊白来金或伊白拉金,故后裔多以伊、白、拉、金冠姓。
(三)皇帝赐姓
&&& 在回族姓氏中,有不少姓氏是历代皇帝赐予的姓,如李、达、答、张、白、沐、陕、郑、朱、金等姓。
&&& 传说大食国人李诃末将军以及李彦升和波斯人李玹、李询均为皇帝赐姓。元代达姓回回(今分布在江苏省六和县),据达氏家谱,其先世为色目人,名母把拉沙(波斯语:官爵之称),因功绩卓著,被元王朝封为平章政事,并赐名达不华,其后裔取其达不华名字首音立姓。今居住在我国湖北荆州、河南南阳等地的答姓回民,也为皇帝赐姓。据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答氏宗谱》载,其族原籍西域,自元世祖至元癸巳(1293年),讳刺罕与刺海祖,同孛可入,献大珠,赐价不受,帝嘉其廉,命姓答氏,其后裔以答氏为姓。
&&& 在白姓回民中,除以前辈原名译音立姓外,还有一个来源是皇帝赐姓。元代回回世家伯笃那丁,"其子察汗,赐姓白氏"。
&&& 明代国姓是皇帝的朱姓。据对今安徽、山东朱姓回民家世考证,其先人姓氏为皇帝所赐朱姓。因朱与猪同音,后来不少回民又改为黑姓。张姓回民也系明代皇帝赐姓。据湖北《张氏族谱》记载,其始祖噗罗德"原属回教经名","后来赐姓于明初"。从此,其后裔立张为姓。当然,张姓回民中,也有被迫改为张姓的。上海松江纳速拉丁后裔被赐以唐姓。
&&& 我国海军史上伟大的统帅、世界有名的航海家之一郑和,就是皇帝赐姓。
&&& 郑和原名马三宝,是赛典赤·赡思丁五子马速忽的儿子,在明军攻人云南时被俘当了太监。建文元年(1399年)七月,燕王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在这场重要的战役中,马三宝英勇奋战,立下了汗马功劳。燕王即皇帝位后,视随行马三宝在北京郑村坎立下的战功,便赐姓为郑。从此,其后裔立郑为姓。今郑姓回民主要分布在云南、河北和西北等地。
&&& 回族当中还有木、金、陕等姓氏也是皇帝赐姓。如陕姓回民是由原来的彡姓改为陕姓的。据清朝金天柱《清真释捕辑》载:"明彡茂,湖广公安县人……登天顺甲申科进士。廷试时,上不识其姓,问内阁,李贤对日:'在音同陕',即以御笔改为陕。"如今陕姓回民分布在广东、湖南等地。
(四)以回回民族和地名立姓
&&& 在回族姓氏中,以回回民族和地名立姓的虽占比例不大,但却很有代表性,富有民族特点。
&&& 回族民间早就流传着"回回姓回"之说。在我国河北。山东、西北今居住着不少姓回的回族。
&&& 回族立回为姓,据回姓老人讲,有其深刻的含意:一是回回本身是阿拉伯、波斯等"回回国"来的;二是回国人信仰的是"回回教门",即伊斯兰教;三是回回经过长期的发展已形成为回回民族。为了让后代记住祖源,信仰"回回教门",记住自己是回回民族,便立"回"为姓。
&&& 回族当中还有以地名立姓的。如元代赛典赤·赡思丁·乌马尔的孙子伯颜察尔的后裔杨应奎,原住在北京羊市角头(今北京市羊市口),取羊为姓。明初为避战乱,迁往山东省益都居住,改羊为杨姓。
&&& 锁姓回族也源于地名,如明代的锁俄坚为中亚地区的撒马尔干之名称的译音,其后裔便立锁为姓。
(五)汉蒙等民族融合于回族后出现了汉、蒙等姓氏
&&& 回族当中还有许多与汉族共有的姓,如李、周、刘、陈、孔等姓。这些姓氏一部分是因与回族联姻出现的,一部分是汉、蒙古等民族在元以后信仰伊斯兰教,并逐步成为回族的一部分,但仍保持原来的姓氏。如现在回族当中的铁、脱、贴、朵、妥、火等与蒙古族名字铁木耳、贴木耳、脱不花等有关。
&&& 回民当中的完姓,据《重修朝真寺碑阴题名》载,"完"源出完颜氏,金人裔也。金大定年间,禁女真人勿得混汉姓,故去完而为颜,惟在曲阜不敢兖国之姓,特称"完"氏。这说明回族在形成过程中,融合了中国历史上女真人的后裔,沿用"完"为姓。回民中的端木姓原为我国古代春秋时期的汉姓,呼姓原为我国鲜卑人的姓,后因其一部分木姓汉族和鲜卑人融合于回回民族,故沿用端木和呼姓等。党姓回民,其姓氏原为我国西夏党项族之姓,后来因一部分人融合于回回民族之中,所以也沿用此姓。居住在今青海省东部的孔姓回民,原为孔子的后裔,后来因改信伊斯兰教,成为回族的一部分,但仍保留了原来的姓氏。再如泉州的李贽(原名林载贽),其先祖林驽于明初洪武九年(1376年)到波斯的霍尔摩斯经商,娶了当地穆斯林女子为妻,"遂习其俗,终身不革,今子孙蕃衍,犹不去其异教",其后人融合于回族当中。
漫话回族姓氏
&&& 中国回族是外来民族与国内的一些民族相融合而形成的民族共同体。由于回回民族历史发展的特殊性,回族的姓氏也有自身的特点。
&&& 唐宋时期,中近东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和波斯人较多的来到中国,受到中国政府的欢迎和款待。被唐人称为"胡客"或"蕃客"的大食人或波斯人,有些久居中国不归,在他们所在的蕃坊生活,仍然保持着原来民族的姓氏。如唐高祖武德五年(622年)来广州的阿拉伯人翰葛思,宋神宗时所非尔及其儿子赛严、赛伏丁,孙子苏祖沙等。但也有少数人因崇尚汉族文化,或为了走上仕途,改取汉姓,例如唐宣宗时的进士大食国李彦升,五代时的名人李(王旁加旬)、李舜(王旁加玄)兄妹。其祖先都是波斯人。
&&& 进人元代,大量的中亚各族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回纥人进入中原,并在此定居,繁衍、生息、融合、发展,形成了中国的回回民族。他们中尽管有许多人寇以汉姓,如著名诗人丁鹤年、萨都刺、马九皋等,但许多回回人仍然保留着原民族的姓氏。如回回政治家赛典赤及儿子纳速拉丁、忽辛、伯颜察儿,回回炮手阿老瓦丁、亦思马因,天文学家扎马鲁丁等。明清时,回回民族有了一定的发展,为了经济交往和文化交流的需要,更主要的是统治阶级对回族的歧视和打击,如明时朱元境下诏,禁止胡服、胡语、胡姓,回族人民为了适应社会环境,在姓氏上变繁为简,取以汉姓。
&&& 回族取以汉姓的方式有以下几种:首先取原名之首,如赛典赤之后为赛姓,忽辛后裔姓忽;撒的迷失之后裔姓撒,摄思廉·夏布鲁罕丁的后代姓夏。其次,任取原名的一个音,如赛典赤及纳速拉丁、哈散、忽辛、苫速了、马速丁父子,纳速拉丁又有十二子,传纳、哈、马、忽、速、撒、赛、保、闪、木、沙、苏、郝回回十三大姓,再次,取原名之尾。据《新元史》记载,丁鹤年先人乃西域人氏,父亲职马禄丁,旅居武昌,以丁为姓。第四,明清时代,皇帝盛行赐姓,对一些有功人员踢以国姓或其他姓氏。据说山东、安徽的朱姓回回,先祖在明时立有军功,其姓为明帝朱元津赐。后因避朱与猪同音,改黑姓,因而山东回回朱黑两家不分。第五,伊斯兰教的传播,为国内矿些民族所信奉。这些民族遂改其信仰,变其习俗,逐步成为中国回回民族的一部分,其姓氏也变成了回族姓氏。现在铁、脱、帖、朵、达、妥、火姓的回回,可能同蒙古名字铁木耳、帖本儿、脱不花、朵不花、达不花、火力忽达有关。宁夏固原地区铁、脱、妥姓回回,就言其先人是蒙古人,同心县韦州的苏姓回回老人,说他们过去还保持一部分蒙古人的生活习俗。第六,因宗教人士、地方官姓氏或地方名的影响,取得姓氏。中国古代许多文献将伊斯兰教创始人,穆罕默德的名字汉译为吗喊叭德、马合麻、马罕默、马圣人,因此大批回回人姓氏多以马字开头,我国回国宗教著名人士亦多姓马,形成"十个回回九个马"的状况。又如哈姓回回,可能与元时对宗教法官的称谓--"哈的"有关。答姓和尕姓回回与教职称谓"答失蛮"(元时对伊斯兰教经师、学者之称)、"尕最"(明清时宗教法官之称)有关。
青海的冶性回回。是由民和县米拉沟冶家堡的冶土司之姓而流传。现在部分杨姓回回,祖上原住北京羊市,是伯颜察尔的后裔,明初由北京迁往山东益都,随原地名姓羊,后改羊为杨。第七,回族姓氏与汉姓相同。有的是汉族信奉伊斯兰教,融合成回族。如宁夏纳家户的张姓回回,先辈是汉族,在纳家户落户,皈依伊斯兰教,成为虔诚的穆斯林。有的是赐以汉姓,如元时工部尚书丑闾,归服明朝,朱元津赐姓李,叫李贤。有的随国姓、大姓。如赵、王、刘、张回回可能是这样的。第八,以民族之名取姓。如姓回的回族,可能因族名而得姓。
从对回回民族姓氏的考察,我们也可以了解我国回族的形成、来源、成份以及民族融合、民族发展兴衰的历史。
馆藏&16445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少数民族为什么恨汉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