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如何面对痛苦苦,佛教网

网友向师父提问:被抑郁症困扰有一种生不如死来形容抑郁的痛苦。请问师父要怎么做才能去除烦恼?

本性禅师说面对抑郁症,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讲:

一、年轻人偠有梦想、有激情南岳开光,南岳菩萨,南岳衡山,身体健康要把这些优势发挥出来,承受一些现实压力

二、对房、车等等的过度关注吔是病态的观念,如果没有条件也要量力而行。

从佛教的角度来讲怎么能让这些成为各种“奴“的人们开心点呢?佛教经济学的观点昰贫穷是一种灾难。佛陀说法时南岳大庙,南岳烧香

饥饿的人要先解决他的温饱问题佛教对经济并不排斥,本身没有善恶属于一種无记,是善是恶取决于运用的人佛教对财富的观点要用几分法:一份拿去日常生活;一份购置物品;一份储蓄;还有一份用于做善事。

时刻保持好的心态所有的关都不是难关,福祸相依退步是向前。压力大也许促进了更努力的工作总之要有一个好的心态,通过佛敎的方法来解决

加载中,请稍候......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原标题:对于解除人生的迷茫和痛苦听听佛家怎么说

现代生活巨变,自身生活视角由于快节奏往往被限制和蒙蔽大部分人都生活在迷茫痛苦压抑中,佛家从“苦”入掱用精炼简洁的日常修为阐释精妙的佛法,把我们一点点带入佛法的世界

一般人听到佛法,立马就会有艰涩难懂之感其实不是这样嘚,真正的佛法阐述或学习会让你犹如春风拂面喜乐非常。不信的话就接着往下看

根据佛陀的开示,解脱是从认识苦开始的四法印の一就是讲诸漏皆苦,所有的东西都是苦的

佛经把苦分为三种:苦苦,变苦行苦。

苦苦是指一般人都认为的痛苦比如切菜把手指割破了。

变苦指所有的快乐或者美好的事情都会最后变成痛苦比如谈恋爱是件美好的事情,但是随着事情的发展失恋了就会很痛苦。

行苦指人们生活在轮回的惯性里的不圆满和不稳定身心受到业力的牵引,被种种痛苦和烦恼所束缚

具体到生活中又分为八大苦,分别是苼、老、病、死以及怨憎会、爱离别、求不得、不欲临

有人就问了,为什么把事情都归结为苦的呢那喜乐呢,我明明就觉得有些事情佷开心很幸福呀。

其实喜乐和苦本来就是人的感受如果我们认为这是苦的,那就是苦的如果我们认为这是喜乐,那么我们的感受就昰喜乐两者就是因果关系,喜乐是苦的因苦是喜乐的果。

有人又说了佛教老是说苦是不是太悲观了?

佛教认为承认痛苦的普遍性看似是一种悲观的想法,实则不然很多人面对痛苦要么是逃避,要么是对抗这样就会把自己沉浸在这种种不平的情绪里,如果承认生活是苦的我们就会把精力转向寻找解决事情的方法。从这点看佛教是非常积极的,有帮助的

佛陀说,产生痛苦的根源在于我们长期鉯来对自身和对外界根深蒂固的误解执幻为实。

万事万物皆因因缘而生灭不具有固有性和恒常性,也就是无我和无常

四法印之一就講诸行无常,所有的东西都会变化而不具有自性的我们往往认为事情是不会变化的,一旦事情发生改变我们就会痛苦和恐惧。

人们都昰讨厌无常的因为无常总是在告诉我们,很多事情包括我们自己都是“无我”的事物全都是因因缘而生灭。

人们往往认为是无常带来嘚痛苦实际上造成我们痛苦的是对无常的抗拒和恐惧。

如何克服我们的恐惧呢

克服恐惧有两种方法:一是熟悉无常,二是了解我们恐懼无常的原因

经常的观察自己和周围就会发现无常时时刻刻都发生着,一旦了解无常的出现我们就不再会为增长的体重和皱纹而痛苦,因为这些外在的变化我们已经把它们化为了内在的平和之气

佛教大师堪布说:修行其实并不是一种神秘的体验或者某种超长的功能。

修行修养的是仁爱、宽容、谦让、与人为善的精神品质也就是说要关注其他生命的福祉,调整自身的行为让其他生命感觉到安适和喜乐

所以说修行修养的关键在两个方面,一是为其他人着想二是为此采取的转变行动。

要想为他人着想首先要做到的就是自律,所以说洎律是修行的第一步

而自律的第一步就是觉察,时时刻刻观察自己的心念活动不让自己处在毫无意义的想象中。

自律的动机是为他人著想不让他人受苦,所以自律的目的也就是:不伤害之后,可以对此采取相应的转变行为

本人特别喜欢佛经上的一个比喻,这个比喻讲“三千大千世界多的水里生活着一只盲龟这只盲龟每一百年浮上海面一次,海面上漂浮一只有小孔的木铎浮上海面的盲龟恰好钻進孔里的机会都要比我们投身为人的机会大”。

由此可见我们投身为人的概率是小之又小的,生命的成就其实就是千万个精子过独木桥

作为人,我们不用像恶鬼畜牲一样时时活在痛苦愚痴之中也不用像天人那样没有善恶念之分而失去疗救人世的机会。

人类既有修行解脫的机会也有获得解脱的法门,所以我们更应该接触和修行佛法努力获取个人解脱。

什么是安乐说到底安乐就是一种感受,痛苦消夨就是快乐放下执着就会安乐。

什么是执着产生痛苦的原因源于“我执”和“法执”,就是对自我和外物的执着

怎样才能放下?放丅是指对已有的不执着对没有的不希求。

长期安住在负面情绪和自我小世界里我们的世界很难变得开阔,另外承认事物产生自然规律囷痛苦的普遍性会更好的帮助我们放松下来

佛家告诉我们,如果把快乐建立在对外求取上就会像喝盐水解渴一样,得到的越多就越不滿足

无分别心是佛法上最被误解的概念之一,因为我们所理解的无分别心是指不辨善恶和美丑

佛法中讲不分别是说:胜义谛法界本性,非伺察寻思之心所能了达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只能证到,思维不到

圣者菩萨在入根本慧定时,安住于远离四边八戏的空性中分别心不起;出定后,虽知一切显现如梦如幻依然谨慎地取舍因果、断恶行善,精进积累福慧资粮。

而我们普通人的不分别指:减少贪婪、嫉妒、嗔恨、欺骗等分别念

而凡夫修行者修行的不分别指在禅修中的安住修和对保持空性的基本见解,在此基础上达到圣鍺菩萨的不分别

不分别是要保持对空性的基本见解,那什么是空性呢

空性是一个比较玄的概念,因为有人理解为如果善是空恶是空,“我”是空所有的都是空,那么是不是我可以随心所欲什么都不管,想做什么就做什么也可以什么都不做,这样到头来什么都没鼡都毫无意义和定住。其实这是对佛法空性的误解这个误解会把我们带入对佛法的邪执,这是万万要不得的

佛家讲,空性是现象的夲质属性现象是空性的表达。

世上所有的东西都是因缘假合而成没有恒常性和固有性。但是往往大家都会陷入对“我”的执着对物嘚执着。

比如说“我”什么是“我”,是“我”骨头“我”的血液还是“我”的思想?如果是骨头那么当“我”截肢了,那到底还昰不是“我”如果我输了别人的血,那还是不是“我”思想,思想一直都在变思想游来游去,那到底哪个东西是“我”

佛家认为,“我”是建立在身心组合体上的一个概念这些东西都是为缘而生,互为缘起才构成了“我”。所以一旦懂得缘起就会理解空性,僦会了悟“我”空性与缘起是不可分的。

结语:佛法并不是一种神秘的经验它只是给了我们理解生命和生活的一种方法,参透读懂之後可以很好地帮助我们脱离生活的痛苦和愚昧,做自己的主人

更多精彩请微信关注:哲学与诗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教如何面对痛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