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天仙元神真仙合道而不死,那么其元神真仙能否封印?一定要具体理由

佛教、道教的交集和区别在哪?-土地公问答
佛教、道教的交集和区别在哪?
佛教、道教的交集和区别在哪?
提问缘由来自@杨筱在论述「美好是什么」时,引用了道德经后,又添了一句「我佛慈悲,善哉善哉」。从而引发了我的困惑。佛道在中国的相兼性和区别有哪些?一个人可以同时信仰佛道而不冲突吗?如若发生冲突,矛盾点又主要集中在哪里呢?还望不吝赐教。
交集吗?交集就是中国。传入便有斗争两汉之际,佛教渐次传入中国,至魏晋南北朝算第一波传播译经高峰。在当时,道教已经出现。虽说道家和道教不是一回事,但是谁也不能否认道家是道教的最重要的思想根源和理论来源之一。所以在佛教刚刚传入中国的那个时代,佛教急于融入中国,中国的佛教徒也急于让中国的民众接受佛教,在翻译佛教经典的时候就大量使用当时中国流行的玄学词汇,比如清静无为这些都是在佛教刚进来的时候使用的道教词语。这当然帮助佛教完成了本地化进程,但是也让佛教的教义和道教的教义混淆起来。佛教道教之间的纠缠大体始于此时。既然是不同宗教,就免不了冲突,所以你看三武一宗灭佛,从两晋开始到宋前就结束了,这段时间大概可以算是两教由斗争走向和平的磨合期。斗争的内容吗?其实无非还是俗人的那些东东谁厉害?谁正宗?谁更有利于统治阶级?厉害、正统的当然信徒、利益什么的就多。有利于统治阶级的自然就能得到官府的支持。所以在斗争的岁月里,佛教人士有写老子孔子都是佛教菩萨显化的,道教人士有写《老子化胡经》的,那意思你老祖是我老祖的学生,所以你得叫我叔,我比你狠。还有呢道教说佛教是三破教,即入国而破国,入家而破家,入身而破身的宗教,并且是外来夷教,比不上本土,发出了“舍华效夷,义将安取”的质问。而佛教的反击就是揪住道教和黄巾军、张鲁、孙恩的关系不放,称道教是“凶逆”、“群妖”会“左道惑众”、“挟道作乱”云云。总而言之那时候要是有网络,这骂战绝不会比现在的差。到了唐朝,两教都有了长足的发展,至宋朝两教基本互相认可,不再挑起斗争。二者有根本差异那么说佛道二者差异何在?道教是真正的本土宗教,但其理论根源除了道家的学说,其余的实际就是中国人的祖宗祭祀和民间流传的神仙传说和方术,并且道教是一直在吸收其他理论的。就道教的追求来说,可以说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道教不追求来世,道教追求现世成仙。神仙是这样一种存在,他们具有超人的能力,具有无尽的寿命,能享受最好的供养,能解决任何问题。道教里的天宫、三十三天等概念都是后来吸取了佛教概念而形成的,最开始神仙就是在世间的——也就是说道教的追求是在世为神!当然后来神仙被安置到天宫、仙界去了,这可以看作是道教追求的升华,可本底的精神里道教追求的还是世俗享乐的最大化,解决世俗问题能力的最大化。看到没有,道教没觉得这个世界有什么问题,相反道教觉得这个世界很美好,还有更多更美好的东西需要你进行修炼才能获得,而且是长久的获得。虽然道教的修行过程中充满了恬淡无为、清静无欲这类的看起来很出世的要求,但其终极的目标其实就和世俗凡人没啥两样。而佛教一开始就认为这个世界苦,告诉你不管你现在如何享受,都不会久远,都会最终变苦,并且用轮回说告诉信徒你的未来也会变苦——如果你不跳出轮回的话——最终什么都是苦的。在小乘佛教来说修行的最终目的就是彻底的寂灭,只有彻底的寂灭以后剩下的才是无为法——即所谓涅槃。所以看到没有,佛教的修行和世俗真没啥关系,从外在来看我们可以说佛教是厌世的,道教无论如何不能说厌世。从幸福观、人生观、世界观来说,佛教和道教的差别都不可以道里计。佛教进行了中国化改制但是中国是一片什么样的土地?犹太人在全世界流浪了几千年,虽然倍受迫害,但是完整的把自己保留下来最后复国了,而在中国的犹太人呢?那些“一赐乐业”人在中国就被溶化了,完全不见了。佛教虽然不像以色列人这样完全不见,但佛教也做了一次彻底的中国化,才真正的融入了中国的文化中,并从此成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贡献力量之一。僧侣制度上改乞食制为丛林制度,变日中一食为一日不劳作一日不得食,完善各级僧侣的安排设置,制定百丈清规——所谓“马祖建丛林,百丈立清规”,明确了僧籍、度牒、戒牒等登记制度,完善了僧服的中国化,将印度的佛教改造成了中国的佛教。但是必须说这个改造是成功的,因为大乘佛教的精神内核得以基本完整的保留下来。道教进行了学习从唐代开始,道教就开始默默的学习佛教了,到了南宋,更是开始出现三教合一的苗头,其实遍观《道藏》其中仿佛经而写的道教经文多不胜数,比如《高上玉皇本行集经》简称《玉皇经》从经文架构到用词都与佛经极其接近。至王重阳开创全真派,那就根本是打着三教合一、释道从来是一家的旗号了,这个时候就开始宣扬佛教是修性不修命道教是性命兼修的思想了,其实很大程度上是曲解佛教。虽然如此,道教中正一派,净明派还是秉持道教本来面目的,虽然各个方面不可避免的会被佛教影响,正如佛教也被道教影响了一样。三足鼎立始于宋基本上从宋代开始,儒释道三家就已经势成鼎足,成为中国文化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而三家之间以儒家为首,其余二家地位稍次,但基本还是和平友好的。儒释道三家互成好友并不少见。但是从精神追求的层面上来说,这三家几乎没有一家失去了初心放弃了原本的立教宗旨,三家只是求同存异而已。和而不同对于一个佛教徒来说,同时信仰道教是会造成信仰冲突的,佛道两家追求可谓南辕北辙,但是就像道教人士可以从佛教中汲取营养一样,佛教人士用佛教的眼光去解读《道德经》去解读其他的道教经典也是很常见的事情,这个大概就是中国文化环境下才会有的事情吧——虽然我不会相信你那一套,不过你说的某些东西也许对我来说还挺管用的!总体的相处态度,大概用儒家的话能最好的说明,那就是——君子和而不同。
(一)一般学佛徒众谓言,道教乃是外道,求什么长生不死,是大妄求也。即使可以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也不过是个辟支佛。与无上佛果了无干涉。如此言论何异井蛙观天,夏虫语于冰乎。所谓长生,是道人于修行之中开发身体本具之潜能,自然而然青春常驻,返老还童亦是此理,非是着意相求始得。再者,佛家所言众生皆具佛性,若真如斯言,道家弟子莫非就无佛性耶?难道佛门一家独大,垄断此佛性之种,谓曰,信我教言者,方始得授此佛性解脱!有如此道理吗?老道精研禅宗,亦曾息心去妄经年,方知无心可息,妄不可除矣。我辈中无人言是实有仙道可成,三界五行又岂有内外。千万亿劫,不过念转,总如梦幻,寻觅个生死都了无可得。(二)松锦辉先生留言说:佛道最终并无二致,无论那条路,都是走向本源,区别只在过程中。 其实也是不无道理的。我回复说:从有解脱的角度出发,最后都是不再轮回,所以没有不同。从器世间的成就上,则大不同。菩萨因为愿力的缘故,不取于涅槃、生生世世入于轮转中而无懈怠,我们如今得闻正法,作未来解脱因缘,皆由斯故。而多数得道、涅槃行者,因无愿故,灭后不再入轮回。从生死即解脱的角度来说,一切世间现象从未生起,所以一切世间现象无从坏灭。不言不有,只是如幻。所以说,本无生死,何须解脱。在在处处,不离涅槃。(三)原始道家的修炼,是关于“道、本体”领悟而后的朴素修炼观——看待事物,看待生命,看待世界,都是从“道”的角度出发。所以没有强烈的行善积德、慈悲渡生的愿望与行为,没有争名夺利的心思,也不会安立各种名相——六度波罗蜜、菩萨、阿罗汉、辟支佛。行善积德、渡生的慈悲愿望与行为,在“本体”的角度也是一种境界,一种法门,一种执着,一种轮回。是境界是法门,就不是本体,不是道。真正回归道体的时候,必然是没有行善、慈悲、大爱等等的境界,也没有发愿渡众生的行为——不然就可能也必然不是真的明白。从佛教所说菩萨最后一生的成佛,到菩萨不取涅槃而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这是一对矛盾体。南传佛教基本上也持这一观点,只是他们可能否认存在一个“不生不灭的道体”,但对“有慈悲愿力渡众生的菩萨并不是证果的圣人(没有明白真正的道体)”的观点与道家的认识倒是一致的。道家的圣人,是自证“本体”而后在人世的逍遥游——但可能不是此生便是终结。道家经典依然记载有些修炼家们可以“出有入无”。(出现于幻化世间,回归于无极道体)谈到“出有入无”,当然,站在佛法中菩萨道的立场去看待,这出有入无的动力,是菩提心。《圆觉经》:善男子。菩萨变化示现世间,非爱为本。但以慈悲愿力,令彼舍爱。假诸贪欲而入生死。证悟“本体、道”之后看待人世的朴素观念,并没有佛法中的一切名相,没有慈悲的境界,没有渡生的愿望,没有六渡波罗蜜,没有各种差别圣贤,甚至没有圣贤境界可以证得——这与禅宗很相似。但是我们依然可以遵从佛陀所说的菩萨道去作出自己的选择——为什么不可以呢?这确是值得尊敬且美好的。——把自己知道的,告诉后来的人们。----------------------------------------如果学佛的朋友对于“道家修行人只能成为“神仙”,而不能解脱”有疑惑,那多是因为书上的知识误导所致,也没有接触过道家真正的修行人。在上,我无意冒犯学佛的朋友,也无意冒犯那些以形式来褒贬佛教的道教信徒们。因为你们中多数人其实都不能算是踏上修行路的人。你说的一句两句有心或无意的话,在明眼人那里,你当前的水平、境界、情绪,一如清池水中的鱼,人家其实什么都知道。——因为知道,他们不会笑话你。为什么呢?因为这也曾是他们所经历的。学道的人踏入了玄关吗?学丹道的人筑基成功了吗?学佛的人摸着明心见性的边儿了吗?没有的话,为了一些与实际修行无关的事情而争吵是没有多少意义的。我个人不信奉任何宗教。本分事上面,取了宗教的形式,我在这个位置上,只是随缘说一些自己的经历感悟,仅供参考罢了。
学好,向善,做个好人。这个是交集也是区别,目的是交集,方式是区别。
佛教修性,道家炼丹。但是入手功夫其实都差不多,修到最后,也是一回事。区别仅在于中间方法不一样而已。网上有一段文字,说得还算在理,故做一次文抄公,摘录如下:要说佛道两家在这里分别也对。因为凝神入气穴。首先要有神可凝吧。这个神是先天元神。要凝先天元神,首先要显发元神。那就要收心返虚无。在虚无状态下,元神显发。才可以凝神入气穴。而佛家的四禅八定,也有一个收心的过程。四禅八定不是四个禅加八个定。而是四禅定与四空定的合称。不管是禅定还是空定。都是要见本性的,在本性的状态下,才能叫禅,才能叫定。佛家的这个本性,就是道家说的元神。从进入静定的过程也一样。按禅定的说法,先是粗心住,然后细心住,然后是未到地定。未到地定的状态,就是所说的感觉自己没有了形体,全身消失,只有一个微弱的意识在宇宙虚空中的感觉一样。然后呢,叫欲界定。就是进入元神显发的空白状态。然后呢,出现了身心轻安,这个状态与道家描述的性玄关窍开,采炼先天一气的状态一致。道家上田玄关窍开以后,天心显发之时,是元神显了。佛家出现了身体轻安以后,才是初禅正定的开始,那时候才叫禅。这前面的静定过程基本一致。  这以后呢,见到元神以后,凝神显发性光以后,佛道两家所采取的方法就不同了。佛家呢,因为不注重命功的修炼,只注意觉性上的圆满,所以不会有意识的去进行精气的内炼,而继续行止观之道直接对真性下功夫,禅定中所产生的一切如后面的八触,十功德,离生喜乐等,都是对本性的不断观止所产生的。虽然说,在直接对真性下功夫的过程中,不炼精气,也会自然产生一种精化气的效应,但这个效应相对道家来讲,根道家的神气合炼是有一定的差距的。道家在这个阶段呢,是凝神入气穴。“昔日逢师真口诀,只教凝神入气穴”。凝神入气穴是道家进行神气合炼的主要方法。他在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意义。比如,初入先天的凝神入气穴,目的是神主气穴,去调补外药。然后呢,神凝气穴以主导精气,进行精化气的内炼,然后是产大药后的蛰藏气穴等等。不同层次的意义不同。所以,道家以神炼精气的方法,非常的系统,佛家因为轻视命功的锻炼,估计也没有意识到命功的意义所在,从这里开始,就各走各的路了。  到后面路又会走到一起。后面道家出阳神以后,佛家也讲法身,身外身等。然后是九年还虚面壁,到最后的炼虚合道,佛家叫清静禅。如来禅。也是一致的。但是呢,虽然有共同的结果。但佛家重性不重命的缘故,往往有这个成果的人,都是有较高根器才容易做到。而道家相对来说,对于非上等根器的人,只要方法得当,也是容易达到这个目标的。——————最后补充一下,道家炼丹,但是早期的《老子》《庄子》,并没有讲授水火丹法,而是直接要求存神炼性,庄子的寓言基本上和禅宗的公案有一比了;佛教修性,最后却演变出密宗这种修明点,修气脉的法门,和丹道其实已经是异曲同工了。真要硬说佛道的区别,说到最后只能说是:没有区别,就看你在那个阶段上了。
一切圣贤以无为法而有区别
佛教以绝对的真实“真如”为最高信仰,而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皆重在依靠自力修行而超越生死。但是道教比起佛教,不大真实的成分要多不少,理论上明显要弱得多,比如对“道”的认识,普遍都是讲不清楚的,可以认为是一种感性的信仰,而佛教对“真如”的认识和阐述非常的详尽,且智慧也要高明得多,再如多数道经,乃通过扶鸾写出或道士所造,谈到世界观以及修行相关的内容,谈玄太多,好多都是比较主观的,对于同一名相,理解上可谓众说纷纭,不像佛经那样,多属释迦牟尼佛说法的记录,理论论述得比较清楚,也比较完备。道教,乃中国唯一土生土长的宗教,其教团的成立虽然晚至佛教入华之后的后汉末年,但其渊源,其实极其久远,可能是人间所有宗教中最年长者。学界一般认为道教教团的创始者为汉末张道陵,他溯其道源于老子(太上老君),六朝以来逐渐以元始天尊等“三清”为道祖,中国道教协会首任会长陈撄宁先生尊《庄子》中所记载黄帝从之问道、当时年已一千二百岁的广成子为道祖,这位广成子,当生于六千年以前。南北朝以来,道教逐渐以元始天尊为道祖。 道教的信仰,一言以蔽之曰:神仙,一是信仰神、仙有超自然的力量,可以满足人的多种祈求;二是信仰人可以修炼成神仙。前者属多神崇拜,随时代的进化市场越来越小;后者靠自己的努力实现生命的变革,精神颇为积极,陈撄宁先生曾将它与有教团组织的道教分开,名曰“中华仙学”,即是本书所谓“炼养学”,其渊源十分久远。道教产生之后,全面继承了古代诸家尤“中华仙学”的炼养术,以之为修炼成仙的主要途径。 围绕炼养成仙的宗旨,道教把气功禅定与戒律、伦理、摄养卫生之道、符箓方术等结合在一起,形成一家庞大驳杂的炼养之学,其学以形神共炼、性命双修、内外并重、人天合一为特征,包括数百种炼养方法,其中炼神、服气、守窍、存思、内丹等类,从佛学看属于禅定;导引、服饵、辟谷、按摩、叩咽、房中、摄养、武术、符箓等,或属气功动功,或属气功禅定的辅助功。 道教在先秦道家学说的基础上,广收博采佛、儒、墨、易、医、阴阳五行等诸家之学,及古代天文学、化学、冶金学、军事学等方面的知识,建立起炼养理论,其说以“人身一小天地”的天人合一论为基本立场,以形神、形气、神气精的关系为中心,对天人关系、人体生命,具有自家独特的观察方法与见解。道教炼养家们在论述这些问题时,各抒己见,倾向不一。在中国古代诸家学说尤儒释道三教中,道教被公认为以擅长养生著称,宋孝宗云:“以道治身”,擅长治身,确为道教与佛教、儒家相比而凸显的特长。 道教的炼养之术,低则有养生健体乃至延年益寿之效,实际上与宗教信仰无关,任何人都可以修炼。高则如内丹,乃一种禅定,体系严整,较易入手,实践经验甚多,如法修炼,可以深入佛教所谓正定——四禅八定,获五神通,上生于欲界、色界、无色界天,这是从佛法看也真实不虚的。甚至还可改造肉体结构,实现“形神俱妙”,散则为气,聚则为形,犹如修藏密的最高成就——大迁转身。佛教《楞严经》说有十种仙人,居于深山海岛,寿千万岁,即道教所谓地仙,我相信地球上隐居有此类仙人,也相信有不少修炼成就、居于天上的天仙。当然,达此成就,需要具足各种条件,最关键的条件是有真仙指点,历来具足这些条件者难得。即便具足条件,得以修炼成仙,乃至上生色界、无色界天(盖即道教所谓“大罗天”、“种民天”),寿长经劫,在佛法看来,也不出三界,如《楞严经》所言“报尽还来,散入诸趣”,佛教人士因此斥道教徒为“落空亡的外道”、“守尸鬼”,自有其理由在。 道教修炼难以超出三界生死、不及佛法的原因,在于其理论之不究竟。道教虽然也以心契合于道为成仙之要,所谓“与道合真”,以道为真实不变易的理,但探究道的方法,主要是从宇宙生成的程序去追究万有本元,以道的理则为“虚无”,不像佛法从分析万有的缘起发现自性毕竟空为究竟真实。道教虽然以虚无或空为道而做心契于道的功夫,但这虚无、空是万物产生之前的虚无、空,不离意识的分别构建,非佛法缘起性空、空有不二意义上的本来空性,故纵使心契虚无、空,乃至“打破虚空”,一般也无力打破作为生死根源的俱生我执,离绝意识分别,断尽烦恼,最高盖只能达到无色界定。道教以“一念不生”为本来真性,从佛法看也只是初禅未到地定或“有分心”,乃根本无明。道教内丹家自唐宋以来对此颇有认识,多于道功的高级阶段参究禅宗,乃至如张伯端之以佛法“究竟空寂之本源”为归宿。 尽管如此,道教也仍然不失其特有的价值:道教从宗教炼养的角度,继承、总结、发展了中华传统的养生之道,开拓了多条行之有效的炼养途径,积淀了大量的实践经验,留下了几百种炼养著述,对人类不无其贡献。道教的伦理思想、劝善书,多与佛法相同相通并更契合中土文化,道教修心见性的方法也多切实可行。道教天人合一、崇重自然的精神,很是宝贵。道教对修炼中身心尤其身体、精气神的变化及对待方法,比佛教说得清楚,内丹学的精气神说,较藏密气脉明点说更具理论深度、更切实。不仅道教徒,即修习佛教禅定尤其密法者,若能参考道功,应有益处。道教贵柔守雌、朴素宁静、谦让不争的风格,颇令人欣赏。此外,道教还有诸多为其它宗教乃至佛教也不具的优点:重视女性、兼容并蓄、不固守一说、不排斥他教、不自以为最尊等,表现出华夏民族文化心理的风格。
都指向道,只是路不同,终点都是一致的。
对于佛教众多分支,别的不太了解,禅宗我倒是看过一丁点杂书。对于禅宗和道教两家,看似都很平和,有点类似,其实交集很小,要不然也不会分释儒道三家了。如果一定要说出共同点的话,个人认为两家统一于对外界,对自然的尊重,或者叫放任不管。基本上都主张对于外界的事都坦然处之,宠辱不惊,都偏向于消极避世的态度。譬如佛教讲八苦,道教讲夫唯不争,都是主张不要去被外界的事情扰动了心境。然而交集可能就止于此了,二者的分歧也由此而生。如果按照比较狗血的分类方法的话,佛教的哲学基础应该是主观唯心主义的。其言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就是一种典型的主观唯心思想。因此佛教对外界是否认的,采取了一种放任不管的态度。相比之下,道家如果硬要归类,应是朴素唯物主义。 看道德经的“天下皆知美之为美”,和庄子的逍遥游,都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的思想,主张我们只需清净无为,自然的就是最好的。承认了物质世界的存在,而非否认。 于是两家的分歧就出来,虽然都主张不让外界扰乱自己,可是佛教的主张是外界根本没有,除了自己,不存在任何东西。而道家是承认物质世界的,主张外界存在,可是我们应该淡定的对待它。当然宗教也是在发展的,佛教后来也有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说法。可是归根结底,二者的分歧基本不能被统一。本人不修禅,不悟道,没有受过宗教教育,所有认知完全出于个人平日里瞎看,若有错误,请指正。
佛教是大哲学,大宗教。道教是大哲学,小宗教。一个是佛云,不可说。一个是道可道,非常道。目前想到这些。
从教义上佛教 讲因和果。道教讲 有和无。基督教讲罪与罚。
先讲兼容吧! 很多人是佛道不分的,分三大类: 1 都是神仙,拜就是了。 2 都是劝善,导人向善。 3 都是炼气功,成佛成仙得道。 理论上的兼容主要是禅宗与內丹,真心道体,承认一元,也是觉悟的根本,佛教把这一系叫“真常唯心论”,是如来藏学的异化,十分严重的道家化。 中国佛教的典型经典《楞严经》,道教也重视,跟佛教其他经典不合,是典型的真常唯心,道体论。故佛教界有一种观点,认为《楞严经》为道士伪造,混乱法门。(如果成立,那么道士的辨证法是用得出彩。)禅宗末流的明心见性,也不过是道家的赤子之心了。。。 就理论而言,神鬼在其中可以说沒什么地位,但历史事实是神鬼泛滥于二教。 其次说区别。 道教信神,方术是本行。佛教初不信神,法事是兼职。(神鬼信仰在道教初创就很浓烈,佛教初始是无神论) 佛教认为万法皆是因缘和合,缘起性空无自性,性空不碍缘起,缘起不离性空。道教认为现实人为社会虚无,惟有道(自然)是真。(有点像印度教“梵一一摩耶之幕”) (道教以道为本体,佛教没有实在的本体。)道教开始追求肉体的长生久视,羽化成仙,后来改成了精神升华。(中国禅宗也差不多那么个意思)佛教认为“诸行无常”,肉体精神沒有什么是永恒,或可以永恒的。佛教追求觉悟成佛,涅槃解脱(证悟诸法空相,寂灭一切烦恼,圆满一切功德),中国末流之成佛跟道教成仙无别。最后,佛道二教都打坐。但佛教是为了观苦、空、无常、无我,开发智慧,进而觉悟解脱,入定只是手段。道教则是气功,炼气养生,重于肉身或精神,佛教则否,密宗与道教相同。如调息,佛教是观心无常,刹那相续生灭,道教是为了“胎息”。(历史上佛道变数颇多,也很复杂。。。只是简单疏理一下,我是佛教徒。。。)
《简谈传统佛道修炼》  生命来到这个世界经历悲喜生死,万物在这个世界显示兴衰荣枯,其过程或长或短,或隐或显,终归于长寂,堙没于尘土,对世间再爱恋再难舍的一切,最后都必然会化为乌有烟消云散。那么生命来到这个世界到底为了什么,为什么一切都只是过程而不是永恒呢,生命的归宿到底在哪里,该怎么做才能使这有限的生命获得最完美的结局,不至于浪费呢?这就不得不使我们对生命对宇宙的本源作出探索和思考。问题就转到宇宙生命的本质源头上来……  探讨生命的的本质,有两个方面入手:   第一个方面,是宇宙中产生了生命,生命在这个世界生老病死,好像过客,来去匆匆,十分短暂,而天地相对生命来讲,是那样的久远,那样的恒长。那么宇宙间有没有永恒的存在,生命能不能象天地那样恒长久呢?   第二个方面是,生命本身有自己的喜怒哀乐,从出生到终结,欢乐象露水一样的短暂微小,操心忧虑辛苦担忧占据了大部分的时光,生命为这微小的欢乐要付出一生的代价。那么生命真的就这样来了又去了吗,是不是这样无中生有地显示一下,又莫名其妙地消失得了无痕迹呢? 道教的宇宙观和生命观拥有一套完整的理论,认为宇宙的生与灭是相对的存在,生命在相对世界里,一种形态消失以后,又以另一种形态再生。形态在变化,生命的本体没有变化。&道德经&和<庄子>有很多相关的叙述。生命在宇宙的向前运转中不停地出生、入死,再生、再死,无限循环永不停歇。那么有没有办法避开这种无休止的生死死生,变去又变来的循环往复呢?可不可以象天地那样恒定在一种没有生灭的状态中呢?道教认为有,这就是修行,通过修行了解一切万有存在的根源,知道宇宙生命产生的原由,然后回到那个不变的本体上去,这样就没有生灭的束缚了……修行就要知道生命的组成,按照生命组成的规律通过方法使生命返回本体。而这个本体,就是化生宇宙万物,但又无形无象,不能用言语表达的"道”。 生命由两部分组成,即生理和心理,生理是一个‘客观’的小宇宙,包含了外宇宙的所有信息并且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心理则是通过内宇宙接纳反映外宇宙事物的观念、认知、记忆与作用发挥的主观集合。两者没有先后的顺序排列,不分第一性和第二性。就好比宇宙中时间和空间的同时存在,不分先后和高下,没有优劣和次第。站在时间的角度可以观察到宇宙的本源,站在空间的角度也一样可以通晓宇宙的实质。不能站在时间的角度就说时间是第一性,也不能站在空间的角度说空间是第一性。同样地,生理和心理也是平等无别的,从生理方面入手可以通达生命的本源,从心理入手也可以合于生命的究竟。  生理同一切外在物质世界的接触,必然地有一个最终的归属,眼,口,耳,鼻,体触在外世界的反映全部会集中到心理上来——即记忆。香的,苦的,好听不好听的,好看不好看的……世界自己本身没有美丑好坏善恶之分别,全都是在心理接受了外界现象后根据已经形成的知识经验做出的评判,物理世界的一切,在人的生命里全部以记忆的方式存在。这就象宇宙里的空间,表面是空间的意思,细看这空间,追查它的内容,发现那里面的一切竟然全部由时间构成。空间发生一切的事情:星系的运转,社会的变迁,气候的交替,万物的枯荣,全部都集中折射在一个点上,这就是时间,没有时间,一切就都化为乌有。反过来看,时间所记录的现象,又全部以空间为元素,显示出事件的地点、大小、数量、规模,正像记忆里的情节,全部由物理世界的各种片段组合而成。没有了这些片段,时间随之归零。 我们在看待世间现象的时候,必须选择也只能选择一个主体去描述这个问题。比如,说明一个事件的整体,我们可以以时间作框架,以空间为元素把事情表达明白,这是把时间当作第一性的。也可以以空间为框架,把时间作元素描述事件的经由。这是把空间作为第一性的。两个方面立题目,都能表达事情发生发展到结局的全部情况,时间空间并不矛盾更不冲突。修行者训练自己,从两个方面立框架,心理入手或生理入手是两条不同的路,都可以达到超越,回到生命的本源上去,正像世间以时间或空间为题目都可以把事情表达完整一样。  不论从生理还是从心理入手进行修行,都是放下外在物质世界的牵挂,沉静自己的思想,安定自己的神志,进入清净状态,解除纷争散乱的经验积累在生命历程留下的见识、记忆,返观负载支撑内心活动的本源,体味没有思想的空灵怎样地运转万物于变易。 心理入手和生理入手在入静后对待生命的阐释是不一样的,两种不同的宇宙观和人生态度在这里有了不同的立论和体系。心理入手的理论指导是,既然万事万物最后都归为记忆,世间的喜怒哀乐不过是一念而著,那么只要把心调到一个恒定的境上,坚固它,习惯它,直到通达本体为究竟。所以从心的纷争开始解破,有了戒定慧的步骤;生理入手的理论指导是:对于个体而言,心理、心外的世界都依赖这个身体而存在,生成这种物理和心理的本源直接用生命表达出来,心理的一切知识经验都由外面物质世界通过身体的感受获得,其心理本身是一无所有。那么创造这个物质世界和身体的本源在哪里呢?于是清除记忆,调节身体的状态,使他同外宇宙合而为一,再观察它的本体,于是,心理修行和心理修行都会看到生成万有的那个主体:道。这两个不同的方式有点象坐标图的回收,最后都归在一个点上,这个点就是本体,就是源头。  由于是不同的入手,又由于是直达源头的两种完整方式,所以产生完全不同的,却又交错难离的两套宇宙理论,一种是纵,一种是横。纵是对宇宙外在体系规律和人世兴衰变迁了解非常深透的生理修行,它把身体结构同宇宙之间的界限消除了,于是从自身可以知道宇宙万物的运转动态。[道德经]上说:‘不出于户,以知天下,不规于牖,以知天道’,就是从身体入手修行所感知天地运转的一种必然显示,因为人身是一个小宇宙,包含了外宇宙的所有信息并且是一一对应的关系。所以说内丹是了不起的法门。横的结构是,对一切是非爱恨无常取舍作详尽论述的心理修行,它把世间百态用六尘的染著集合作了彻底完整解剖,从心的念头缘起分析到心的本源,逐渐去除那些不实的,短暂的思想依赖和寄托,把负载心运转的那个本体展现出来,这就是开悟。   宇宙的究竟、同心的本源都是这个原始状态在支撑运转,这就是‘道’或者‘佛性’。这两种通往本源的方法,充实发展丰富延伸到成熟,形成两个大修行框架,就成了两个不同的组织,这就是道教和佛教。  修行原本的意思是用实际行动去改正不正确的观念和行为习惯,养成正确的观念和习惯,那么什么是正确的行为和习惯呢?就是合于本体的心理和生理习惯,也就是寻道、近道、悟道、证道、了道的过程。从心理的角度讲,因为有烦恼而寻求解脱是本意,所以心理入手修行的目的在于,寻找心理烦恼的根源和心的归宿;从生理的角度讲,宇宙的一切没有永恒的存在,万物都有生灭,怎样才能获得长久呢?于是把自己同生成宇宙的那个本体用生理修炼的方式合在一起,也就能同宇宙的本体一样处于生灭之外,中国古时候把这种方法叫做修炼长生。因为宇宙的本体同生命的本体都是道,所以从生理入手的修行叫修长生;从心理入手的修行叫寻解脱。  宇宙和生命的根源都是道,而生命自己要同道相合,只有从自己的修行开始,自己之外再没有其它的路可以行走,这是证道的实质。-------------------------------------------念头象尘埃,知道念头在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可以观察:是什么在知道这个念头的呢?念头象天空的鸟,由它飞,可以观察它怎么飞,飞过之后就是纯净的天空——一般而言,汉传佛法中,观心(念)日久,便会自然进入‘一念不生’的境界,在这个境界中因为内想不出、外想不入,所以非常容易顿悟。如惠能曰:"汝既为法而来,可屏息诸缘,勿生一念,吾为汝说。"明良久,惠能曰:"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上座本来面目?" 这是从心理入手的方法。丹道到宇宙全体现了以后,可以不生一念,但是宇宙万象像念头一样会不断展现,也是在没有宇宙万象展现的时候猛然一觉:这一觉后,同佛教境界殊途同归了。
曾经我也很困惑,也在道教和佛教中摇摆,但后来看了《悟真篇》,也算有了点收获。释老以性命学开方便门,教人修炼以逃生死。释氏以空寂为宗,若顿悟圆通,则直超彼岸,如其习漏未尽,则尚循于有生。老氏以炼养为真,若得其要枢,则立跻圣位,如其未明本性,则犹滞于幻形。这是两者的异同。是以弥勒菩萨《金刚经颂》云:饶君百万劫,终久落空亡。故此《悟真篇》中,先以神仙命术诱其修炼,次以诸佛妙用广其神通,终以真如觉性遣其幻妄,而归于究竟空寂之本源矣。这是两者的次第。此后若有根性猛利之士,见闻此篇,则知伯端得达摩、六祖最上一乘之妙旨,可因一言而悟万法也。这是紫阳真人的观点。希望对题主有帮助。
教义方面之前答案都说的差不多了,我就说说表面的。佛教为了本土化,在中国发展的过程吸收借鉴甚至直接学了大量道教的东西。你去佛道两教的庙里,细心看看就能看到很多相同的地方。丛林,十方丛林,子孙庙,方丈(只是叫法相同,佛道方丈区别还是很大的),住持,早晚课,各种消灾祈福科仪(当然经文不一样),科仪用的法器,升疏打表,甚至还有的佛寺还有顺星转运,出家人要吃素,前殿(一进门)我们是护法经管土地城隍佛教也有对应的韦陀弥勒,其他布局也像,比如都有大殿,很多本土的神仙被和尚拿去供最知名的就是关圣帝君甚至有的无耻和尚给关老爷的像是出家的和尚形象!!!冲突上面提到了一些,近些年还出来一些假和尚公然抢夺道观的事件,闹得最凶的就是山东那位老道长和武夷山的事,毕竟佛教势大,为之奈何?区别上面说的差不多了,教义不提了别人说了太多,最主要的就是修行方式和着装,还有传教方式,道教不注重传教讲经,佛教反过来
“一切圣贤,皆以无为法而有差别”。有为法,比如修行方法或一些见解相似或相同是很普遍的,各个教派都有可能。
地理上,在中国。日本可能也受影响。理论上,道是宇宙规律,佛的究竟涅槃也是体验了宇宙规律的。实践上,你看一下历史就知道,中国古代自汉以来,凡是汉族统治的朝代,道教都有相当于国教的地位,凡是外族统治,则较为崇尚佛教。佛教传入中国后必然与本土宗教有一个冲突和融合的过程,其中就不少互相借鉴。至于区别,只有精通两者的才好说吧。当然形式上的区别很多这个自己谷歌下就有了。才疏学浅,不敢妄议。多做善事,尊重古代圣贤——无论是老子还是释迦摩尼
经书万卷,不如守一。守一,就是内观、入静、禅定……道家、佛教、印度瑜伽、现代各种灵修,内核其实是一样的:入静-关闭大脑日常意识-开启更高的意识维度-体验到更基本也更高的存在本体:道、如来……具体方法上的差异很多,选择适合自己的就是,但内核是一样的。对现代人而言,你看得懂哪家就相信哪家。你甚至不一定要采取古代的方法,现在脑科学这么受重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会出现一些帮助人们达到高级修练者境界的设备或者方法。对人来说很重要,还有什么比进化为超人有更大的吸引力?从古至今,数以千万计的人们苦苦修练身心,为的就是达到这种境界,这是个巨大的市场。关键在于,佛、道的核心体验是一样的:道的体验与般若、如来的体验是一致的,都是开启大脑更高向度后,体验到的更高维度存在。现代物理学认为世界是“弦”、“波”构成的,是四维之上的存在,而人的日常感官和理性,只能感受和理解三维,东方佛、道两大神秘主义体系的核心,就是通过调适身心,直接体验到更高维度的存在。物理学家F·卡普拉所写的《近代物理学与东方神秘主义》对此已经有专业的描述。”道“是本土的说法,老子道德经讲了他修练的体验和方法,而这种静坐内观的修练不是从他才开始的,老子自己在道德经也说,在他之前,已经有很多“古之善为道者”。关键在于,他是图书馆员,是当时有条件接触到上古中国各种祭祀、修练资料的人,所以他的理论、实修都能达到相当的水平。在他之前的时代,学术只在祭师、贵族、皇室中研习,学界称为“学在官府”;他所在的时代,生产力发展了,旧制度动荡瓦解,学术开始流入民间,于是他把这些东西传播出来了,所谓“学在民间”。(孔子也是当时将学术带入民间的一位教育家,孔子此前也干过民间祭师,而老子则是官方此类学术的专家,他还非常熟悉兵法、治国方面的理论。)佛教最初所传的方法是印度的,释迦牟尼所习的方法,也不是他开创的,而是更古老的宗教修练,这也是有定论的,比如瑜伽,历史非常久远了。当然佛教后来在中国发展为禅宗,开创了新方法,达到了新的高度。佛道两教在宗教化、仪式化、世俗化的过程中,互有借鉴,不足为奇。道、佛两教在宗教化过程中,有种种迷信、仪式性的东西,比如对于死者的祭送超度,方法、理论各不相同,但这属于细枝末节,无碍其核心的共通。东方的修练者摸索了几千年,才出现了为数不多的证道者,这些超越者留下的一手东西才应当是研究的重点。对当代人来说,更不必在细枝末节上过于纠缠,宗教融合的现象一直存在,而近现代更为发展,比如“一贯道”、比如潘石屹夫妇信的巴哈伊教,宗教作为一种多点起源的人类现象,代表着人类意识的某种进化。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宗教可能在科学的推动下走向新的融合。真正重要的是:从现代脑科学、物理学、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理解佛、道两教的核心体验,并通过现代技术手段去帮助人们更容易的达致前人所开启的意识维度、达致这种更高的存在维度。技术不但帮我们认知、改变外界,也帮助我们认知、改变内在自身,而当代物理学、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的发展已经提供了临门一脚的条件,比如库兹韦尔等人研究。如果从文化人类学、神话学的角度去解构当代的影视作品,也可以看出,那个超越的奇点已经临近。现代主流人群是很难接受传统宗教形式的,但从现代技术角度去研究其真正内核,有助于人的意识进化。
佛教的本质,是师承婆罗门教,将血统种性制度,移植到精神领域,建立了精神种性制度。愚昧有罪的众生、罗汉、菩萨、佛,果位等级森严。比种性制度有过之而不及。佛教这么久了,也没见多少人成佛。血统种性制度,还能偶尔有几个窜种的呢,而这个佛教,在不同的精神种性之间窜种,几乎是不可能的难。道教的本质,思想上,源自道家。组织形式上,模仿佛教。到了全真教,连不准结婚生育这种佛教戒律也模仿,到了丧心病狂的地步。而道家思想里面,一贯讲道法自然,不刻意,并没有一些很变态的戒律。至于不准结婚生育这点,已经违背天道了,属于大逆不道。汉传佛教,进入汉地之后,偷了很多中国本土文化的内容,包装成是自己的东西。不胜枚举。佛教的这种做派,是有前科和传统的,因为原始佛教最基本的一些思想,也都是抄袭自婆罗门教,它自身并没有什么原创思想。统治阶级,对于道教是有戒心的。因为习道者,一旦得道,就会超凡入圣,能成大事。造反啊什么的,头疼的很。而佛教这种精神种性制度,很得统治阶级欢心:自甘为精神贱民的人,是不会造反的。皇帝,和所谓的高僧之间,形成了一种伴生关系:佛教作为蛀虫寄生于人主,人主要求佛教把百姓驯化成易于统治的精神贱民。皇帝和佛教的这种暧昧,和对道教的戒心。使得历史上很多朝代,道教都不得皇帝待见。即便是待见道教的皇帝,也会要求道教自我阉割,不提倡道教学习道家思想的经世传统,阉割为炼丹、画符、捉鬼、法术这种无伤大雅不会导致高人造反作乱后果的小把戏。道教在依附人主这方面,和佛教没法比。所以在这种竞争中,一方面佛教努力汉化迭代,为了得到人主的认可,吸收了大量的汉地文化。道教呢,自我阉割得差不多了,竞争上,也不是如狼似虎的佛教的对手,自然的对佛教,从排斥就到了包容、吸收阶段。以至于后来,很多道祖,引佛入道,默认佛教夺舍本土文化,自己也毫无压力的以佛解道。结果就是,这种漫长的爱恨交织下来,互相殴打,互相诋毁,互相吸收,互相较劲。弄到最后,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佛非佛,道非道。一千多年过去了,恩爱情仇都随风飘散。两个怪胎,有时候互相打量一番,顿觉真爱来的是那么的令人猝不及防。杂交怪胎对于杂交现象,则自我美化成:三教合一。而性命双修,则是这两个怪胎共同生育的孩子。正统道家思想里面,从未提过性命双修这个说法。
道家和道教的关系就不用多说了。至于道家和佛教的关系,我的理解特别是禅宗,几乎就是宗教化庄子思想的另一种形式,楞伽经等诸多佛经差不多就是换种表达方式的齐物论。
@沈海丰道長,您好。佛教、道教交集與區別,這樣的問題,我不了解無法回答。但是看到您的回復,不得不來說兩句。佛教是後期傳入中國,請問是什麼時候?不断的学习和融合进道教的内容,以便迎合中国人的习俗,具體學習了什麼,迎合了什麼?戒律:佛教不吃荤,要出家;這是哪條戒律?佛教则讲四大皆空抛家妻子遁入空门。四大皆空是酒、色、財、氣四大皆空嘛?如果佛教這樣追求出家,為什麼還有維摩詰?為什麼還有四眾僧團?道教追求长生,佛教则相反。所以,佛教追求短命?聽您說,道教歷史和中國文化一樣漫長,又如此適合中國習俗,道長還可以結婚生子,再參看維基定義“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是一个崇拜诸多神明的多神教原生的宗教形式,主要宗旨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济世救人。”想來,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應該已經孕育了不少長生不死的神仙,不知道他們救了多少人呢?還請明示。對了,維基的道教條目下有提到道教與佛教的聯繫道教与佛教的关系[编辑]道教和佛教作为中国的主要宗教,两者在相互竞争中又互相吸收,使其更适用中国本土文化的需要。佛教传入中国后,查清儒教道教的思想、仪轨、祭祀等,使之变为适合中国的宗教,现今中国的大乘佛教的小部分科仪,可以说就是道教的一种翻版。而且道教的许多经文是参考佛教经文编写,许多仪式也参考了佛教如早晚课,施食素食等。虽然中国古代也有吃素的人但是比较没人大力提倡是到了梁武帝时才流传全国,但是开始吃素许多人一直排斥。对佛教的学习,最明显的是全真教的出家制度与全真三堂大戒。如道教的萨祖焰口是明清时期的道士模仿元代喇嘛翻译的瑜伽焰口编写,也可以说道教的焰口是佛教的翻版,不然民间就不会说道无焰口,佛无拜斗。而佛教條目下,恩,不好意思,沒有道教。
其它类似问题
其它人正在问的问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元神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