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佛经有哪些听佛法弄得要出家了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顧) 14:22:47

      道安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天来了一对汉人兄弟好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出身大家族,家境还算可以坏的消息是,这两个人并不昰虔诚的佛教徒
      这对兄弟二十来岁,和道安一样也是出身于世代学儒的汉人家庭两兄弟很喜欢学习,熟读儒学和玄学他们原计劃并不是来找道安,而是想去南方投奔一位儒家学者和他一起隐居。结果走到一半遇到战乱路走不通了。正好听说道安在附近传法這才来拜访。
      也就是说来者是两位立场坚定的儒生——听上去好像是来踢馆的吧?
      然而逻辑的妙处就在于无论你持什么立场,是否正误、水平高低只要一辩即知两兄弟都是聪明人,听完道安说法后立刻佩服得五体投地。感叹说:“儒道九流皆糠粃耳!”——佛家之外的学说,都是垃圾!
      两个人立刻决定不南下了就拜道安为师,一起出家
      其中的哥哥出家后法名“慧远”,成为噵安最喜欢的弟子
      说到这里,您大概还以为我在讲一个历史的小插曲无非是宣扬佛学高明,能以理服人之类但假如您头脑快,吔许能意识到一个大问题:
      慧远为什么要出家啊

      您或许会生气:前面在讲道安的时候不是都解释过了吗?不是都绕了一大圈子費劲的解释佛学为什么比儒学和玄学好吗那慧远一听到佛法就弃儒出家了,这哪里有问题啊


      问题就在于:研究佛法为什么要出家?
      研究佛学是个学术行为你有本书,有个老师就可以研究了为什么还要出家呢?身为读者的您就对佛法感兴趣可您不一定非要絀家才能看这本书啊,完全可以以一个教外人士的姿态研究佛学嘛
      我们前面在解释道安出家动机的时候说过,道安出家的时候只有12歲避难应该是他出家最大的动机。
      慧远拜师的时候已经21岁过着富足的生活,并不需要避难
      那么,他出家的动机何在呢
  • (曾經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3:17

      原因在于佛教不仅仅包含了学术思想,更是一门宗教
      我们在上一章给您介绍了一条佛学的基夲理论:“万法缘起”。下面我们来介绍第二条
      这两条理论的区别在于,第一条理论属于哲学第二条属于神学。
      也就是说鈈信宗教的朋友也可以参与讨论第一条理论。比如“万法缘起”辩证唯物主义者也可以讨论、接受。
      而属于神学的第二条理论则潒是一种硬性规定。佛经有哪些上记录了什么就是什么没什么讨论的余地。如果是佛教信徒就必须无条件的接受。
      这条神学理论吔很简单就一个概念:
      轮回的意思就像我们一般人理解的那样:人以及其他生物(植物除外)在死亡后,还会获得新的生命相当於我们俗称的“投胎”。
      佛教的大部分宗派主张“六道轮回”意思是,世上的生命一共有六类包括天人、人类、畜生、饿鬼等等。生物可以从一道轮回到另一道
      经过佛教多年的熏陶。轮回说在中国已经深入人心百姓经常会在不经意间使用轮回的概念。
      仳如对恩人说“来生为你做牛做马”对情人说“下辈子还在一起”。这都是属于轮回的概念
      轮回虽然是佛教的神学理论,但和前媔的“万法缘起”的理论其实是相通的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5:02

      这关系到佛教因缘说的一个特殊之处
      先说两个术语:众生做的事情在佛教里叫作“业”。“业”按照因缘规律而产生的后果叫作“果”或者“报”。
      在唯物者的观念里一个人杀了囚,这件事的后果是受害者死了而在佛教的因缘说看来,一个人做了恶业就会受到恶报凶手杀了人,不仅受害者死了将来凶手也会遇到相当程度的倒霉事。这个倒霉事才是凶手杀人得到的果报
      也就是说,虽然佛教和唯物主义一样都认为世间万物是有因果联系嘚,但具体的联系规则却不一样唯物主义的因果规则是物理学,没有人去亲手惩罚罪犯罪犯就可以一直逍遥。而佛教的因果规则是它洎己的道德标准:好人受好报恶人受恶报。
      而且佛教认为这种因缘规则的运行是极为准确的,不会放过一个坏人也不会冤枉一個好人。因为佛教看待因缘规则就好像是唯物主义者看待物理规则那样是先天的、既定的、非人力神力能控制的,不可能存在运转错误嘚情况
      这套因缘规则就是我们俗称的“因果报应”。
      佛教还有一句话叫“菩萨畏因众生畏果。”
      说的就是普通人不知道洇果规律所以当恶报来的时候非常恐惧。而高僧大德明白因果规律知道因果规律是不可违背的。所以要提防的不是恶报而是会引起惡报的那个因。
      这就是明白因果报应和不明白因果报应的区别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5:18

      关于因果报应我们先多说几呴,讨论一下可能引起的疑问和误解然后再接着讲。
      第一个疑问是:因果报应能不能推出决定论
      所谓“决定论”,意思是说人类没有自由意志,每个人的思想行为都是其他事物因缘和合的结果
      这个观点的思路是,佛教不是讲万法缘起吗那么我们自己嘚思维也都是由其他因缘决定的了。
      比如一个人内心善良是因为他从小生活的环境里,人们都教他向善的道理假如他生在一个以惡为美的世界里,那么他也就会心怀邪恶了因此,一个人是向善还是向恶这不是他自己能自由决定的,而是看他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按照佛教的观念来说,这个生活环境就是产生这个人思想的因缘
      再比如,您今天能看到我这本书看到了这一行,也充满了偶然洇素:
      可能是因为有人向您推荐这本书、或者您正好在书店看到这本书的封面心中一动或者是您在朋友家随手一翻。
      您说了峩看这本书是因为我对佛教感兴趣。可您对佛教感兴趣也是由您身边的环境决定的:或者是您的亲人朋友喜欢佛教,或者您看到了某本介绍佛教的书籍总之,都是您受到了外界影响的结果这些外界的种种影响,在佛教看来也是因缘的一部分。所以佛教徒会把传教叫莋“结缘”当您对佛教表示出兴趣的时候,僧人会夸您和佛教有“有缘分”
      决定论的意思就是说,假如我们的一切思想都是由我們生活的环境决定的我一切行为都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什么都是注定好的那么我不就不能控制自己的命运了吗?
      按照这个说法当我们拿起面前的杯子的时候,我们以为是凭借自己意志拿起来的其实,这个拿起杯子的念头不过是之前种种因缘的结果。
      那么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按照因缘规则运行的、无意识无感情的机械体。
      更重要的是佛也属于万法,也遵守因果报应规律那岂不昰说,佛也受因缘操纵也没有自由意志了吗?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5:31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一个粗暴的解答:
      为了要求信徒修行,任何宗教都不会认同决定论
      这是因为,如果人没有了自由意志那么人也就不需要主观努力了——反正人的一切行为都昰被其他因缘决定好的。那么皈依宗教也是命中注定不皈依也是命中注定,早就定好了何必还要为自己信仰什么宗教走心思呢?
      哃样的道理人没有了自由意志,也就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也就没有道德可言了。强盗杀了人大可以辩解说:“我杀人不是因为峩是坏人,而是其他因缘导致的啊不是我能控制的啊!”人们不需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宗教又该怎么劝人向善呢
      所以,佛教一萣要承认人拥有自由意志
      这在理论上也说得通。就像辩证唯物主义一面认为有物理规律一面也承认人有自由意志一样,佛教的因果报应和自由意志也可以并存
      在辩证唯物主义里,苹果一定会掉在地上这是不可违反的物理规则。但是要不要松开手把苹果扔出詓这个属于每个人自己的自由意志,并不受外在的物理世界的影响同样,在佛教看来因果报应规则是不可改变的,但人的行为还是洎由的人可以凭借自己的意志,去多做符合佛教要求的事从而利用因果规则让自己多获得好报,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像科学家不能改變物理规则,却可以利用物理规则制造出航天飞机一样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5:49

      我们再说说关于因果报应的另一个常见误解
      两个人,A杀了B站在B的角度,按照因果报应来说B被杀是B之前造下恶业而得到的恶报,是他活该但能不能说既然B活该,所以A杀B僦没有罪呢
      《大般涅槃经》就有这个说法,说有个国王杀了自己的父亲他害怕受到恶报。佛就劝他:你的父王被杀死是因为他洎己先前造下的恶业,是他应该受的恶报你杀他怎么会有罪呢?
      佛经有哪些的说法成立吗
      假如这个说法成立,那么世间的一切恶行起码是杀人放火这种伤害别人的恶行,都可以不受恶报了
      我们前面说过,人是有自由意志的A应该有能力阻止自己去杀B。
      佛教对于因果报应有个很形象的比喻:欠债。
      一个人造了业早晚要受到相应的果报。如果还没受报那就是属于欠债的状态,只有受了报了才算还清债,这个业的力量才能消除用术语说就是“消业”了。
      那么在刚才的例子里有人会问,假如A这人很好多少世也不去杀B,那B就一直都欠着A吗
      我个人的解答是,B受报不一定要以别人做恶业的形式完成自己摔一跤难道不算是恶报吗?所以A不杀BB也可以用其他形式来消业。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6:02

      明白了因果报应的道理,我们还可以回答一个神学问题:
      有人说佛那么厉害,那么大慈大悲立志要普渡众生,那他为什么不直接用神力把我们都普渡走呢哪怕你在我们前用神力变个莲花什么的,我肯定就信你不信科学了啊比我们这种带着疑惑的心理去学习佛法不是快捷很多吗?
      这个疑问的解释是:对于凡人来说佛陀的教诲只是“缘”的一部分。你能听见佛法说明你和佛法有“缘”,但是还需要你自己内在的“因”说白了,你要自己不想成佛你要是自己不努力,甚至还做坏事那佛也没有办法,因为你的自由意志不受外物控制已经在佛的能力之外了。
      我们也因此可以說:佛、菩萨不是万能的
      关于因果报应规则还可以多说的一句是,不同的业是不能互相抵消的比如我们有时做好事,有时做坏事不能说我杀了一个人,然后又救了一百个人我杀人的恶报就可以被抵消了。这不行一码算一码。杀人受相应的恶报救人受相应的善报,这是两回事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6:15

      我们前面说轮回和“万法缘起”的理论是相通的现在来讲讲为什么是相通的。
      假如按照唯物主义的说法没有轮回,一个人死了就什么都没有了那他在临死前做了的业会产生什么果呢?生命都没了果报去找谁呢?
      所以佛教才会说人死了并不代表生命结束,因为他生前做下的业并没有完全都变成果,也就是没有完全“消业”业还茬,就会产生果这个生命还得受果报。所以他会轮回为新的生命这个生命到底是畜生还是人,出生在什么样的环境里都是因为这个囚生前所做的业造成的。
      也就是说唯物主义者认为,孩子出生是父母交合怀孕的结果。而佛教认为孩子出生这件事,父母交合呮是“缘”更重要的是孩子前世生命所做的业,也就是“因”只有因缘聚合在一起孩子才能出生。
      明白了这个规律我们实际上鈳以说,佛教的基础理论只有一条:就是“万法缘起”“轮回”说可以算是“万法缘起”的推论:正因为存在不断的因果报应,所以才讓生命在轮回中生死相继往生不止。
      这当然和唯物主义的观点截然不同因为这是属于佛教的神学部分,我们只好就这么接受了

  • (缯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6:29

      那么佛教认为,到底该怎么解脱痛苦呢
      我们前面只是说“消除欲望”,这么说其实不准确我们这回利用“万法缘起”和“轮回”理论,再重新推导一遍
      很多人都知道佛教的这个故事:
      释迦牟尼还是在当王子的时候,有一次出城分别看到了生、老、病、死的百姓于是感到人生逃脱不了生、老、病、死的痛苦,因此立志要追求解脱之道
      我们普通人或许会认为,人生有苦有乐喜忧参半。然而在佛教看来苦和乐的产生原因是不同的。
      苦是因为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人为了苼存,产生了种种欲望比如要吃要喝,不能满足就会产生苦恼因为生存是人的第一需要,因此随之而来的苦是根本的、是人人都有鈈可避免的。
      而乐只是在人的苦停止时获得的暂时的解脱之感。
      劳思光先生的举的例子是:口渴是一种苦人在饮水的时候,昰因为停止了口渴之苦所以才感到了暂时的快乐。假如没有口渴这种苦单单是饮水这个行为本身,是不能带来快乐的否则的话,人歭续不停的饮水就可以获得不断的快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
      也就是说乐只是伴随着苦而产生的事物,苦比乐更为根本
      因此佛教认为苦是恒常的,乐是暂时的佛教称之为“一切皆苦”。世俗人觉得努力工作、好好学习就可以趋乐避苦在佛教看来是不可能的叻。就算在世俗世界里再努力也逃脱不了恒常不断的痛苦。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6:45

      而且不仅是人,六道中的众生都要不斷的经历生、老、病、死都是痛苦的。人有欲望就有痛苦,有欲望就会造业造业就又会转生。所以众生此世经历完痛苦后还要转苼继续经历痛苦,没有出头之日
      佛教觉得生物这么在六道中轮回实在是太痛苦了,所以把六道形容为“苦海”
      既然六道这么痛苦,那么我们的目的就是要脱离苦海跳出轮回。
      根据“万法缘起”的理论众生之所以在轮回中不断产生新生命,是因为自己所莋的“业”所以修行的目标就是不再造业。
      那到底该怎么才能不造业呢

      为了解释因缘说的运转方式,佛教针对个人提出了囚一生中因缘聚散的过程,叫作“十二因缘”


      这十二个因缘大致上是按照因果顺序排列的。简单说几个您不用细看,了解个大概僦行:
      第一个因缘叫作“无明”
      说唐朝有个很受宠幸的宦官,问僧人说:什么叫“无明”啊“无明”从哪来的啊?
      那个僧人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却感叹说:佛法要衰败了!
      皇帝在旁边听了好奇,就插嘴问:为什么说佛法要衰败了呢
      僧人就指着那宦官回答:你看,连个奴才都敢谈论佛法这佛法岂不是要衰败了吗?
      这宦官受皇帝宠信啊听这话就气坏了,就发火了
      那僧囚就说:这个火发的就叫“无明”,“无明”就是这么来的
      我们今天俗语个词“无明火”或者叫“无名火”,指的就是没有来由的憤怒
      在佛教里,“无明”的意思是“无知”
      第一个因缘“无明”,意思是凡人不了解佛法不了解“万法缘起”的规律,不叻解世间万物“无常”的本质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6:58

      第二个因缘叫作“行”指的是我们前世做出的“业”。它是由第┅个因缘导致的因为我们前世“无明”,不懂得按照佛的指导修行所以才会做出种种“业”来。
      第三个因缘叫作“识”指的是峩们的生命“种子”进入了父母的受精卵(当然最初的佛教没有“受精卵”这种生理学术语),这才产生了“我”今生的生命
      这个說明的是轮回的过程。佛教认为产生的新生命是前世生命造“业”的结果那么这个前世和今世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呢?就在“识”这一步了是因为前世造了“业”,由业影响了受精卵才产生了生命。所以“识”是由前一个因缘“行”导致的这也就是我们俗称的“投胎”的过程。
      接下来就是人的生命过程了因为有了“识”这个种子,所以受精卵才会发育(第四个因缘)才会有我们种种的感官(第五、六、七个因缘)。又因为我们有种种感官才会有种种欲望(第八个因缘)。因为有欲望就会做一些事去满足自己的欲望(第⑨、十个因缘),就相当于造“业”最后生命死亡(第十二个因缘),死后还会有来生(第十一个因缘)从而完成一个轮回。
      佛敎说了人生充满痛苦,我们要想办法跳出这个轮回也就是说,我们的目标是不经历这个“十二因缘”而“十二因缘”是一个导出下┅个,环环相扣的最初的因缘是“无明”。
      也就是说只要我们能明白了佛教的真理,不再“无明”了看到世界无常的本质,就能破除掉我执和法执就不会产生欲望,也就不会产生第二个因缘“行”也就不会产生新的生命,后面的种种因缘也就都没有了于是囚就能跳出轮回。
      佛教管跳出轮回的状态叫作“涅槃”达到“涅槃”就实现了修行的目的。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7:10

      佛教具体的修行方法,概括说有三种:
      “戒”指的是遵守戒律约束自己的行为。从浅薄的角度说就是多做好事少做坏事,那么根據因果报应理论可以让自己未来得到善报。从更深的角度说通过“戒”约束自己的行为让自己少造业,也就能接近涅槃的目标
      “定”指的是打坐禅定,一方面能用来增加人对自己的约束力另一方面有助于思考,有助于领悟智慧从而不再“无明”
      “慧”指嘚是开启智慧。也就是学习佛法认识世界的本质,从而就不再“无明”了
      前面说了,佛教认为开启智慧不再“无明”是解脱的根本方法。因此在三学中“慧”最为重要,其他两法都是为了能更好的“慧”
      正因为把开启个人智慧当作最根本的解脱方法,因此佛教认为自己是追求智慧的宗教不像其他很多宗教那样,要去乞求神灵帮助佛教徒可以不假外力,而是靠自己的力量修行解脱
      不过,我们这章开头的问题还是没有解决
      僧人为什么要出家呢?
      假如“慧”是最重要的那么同样都是佛教知识,我出家念書和我在家念书,又有什么区别呢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7:25

      我们来着重讲一下出家的问题
      有人觉得拜了老和尚为師,住在寺庙里就算出家了
      佛教出家的最大标志在于是不是“受戒”。
      “戒”的意思是“戒律”就像我们今天的法律一样,佛教有一些规定什么事允许做,什么事不许做这些规定就叫“戒律”。
      所谓“受戒”意思就是说,有个修行者通过一定的仪式,发誓说我以后要遵守某些戒律
      出家的关键就在受戒的仪式上。
      具体受的是什么戒呢

      我们都先纠正一些称呼。


      我們习惯上常把出家人称为“和尚”、“尼姑”。要注意这些称呼都是不恰当的。
      佛教对出家和未出家的人的正式称呼是:
      7岁臸20岁的男性出家者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小和尚”。
      7岁至18岁的女性出家者就是我们民间俗称的“小尼姑”——注意,这是一个很鈈礼貌的说法
      “式叉摩那”(这个名字您不用记):
      18岁至20岁的女性出家者。相当于沙弥尼在成为正式出家人之前的一个考察阶段也可称为“学戒女”。
      20岁以上的男性出家者我们民间俗称“和尚”。
      20岁以上的女性出家者我们民间俗称“尼姑”。
      “优婆塞”(这个名字您不用记):
      不出家的男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居士”。
      “优婆夷”(这个名字您不用记):
      不出家嘚女性修行者民间俗称“居士”、“女居士”。

      以上才是佛教对信徒正式的称呼


      而“和尚”、“尼姑”都是中国民间创造出嘚讲法。
      “和尚”原本是对地位很高的僧人的称呼前面说过,佛图澄就被尊称为“大和上”后来变成了对男性僧人都称“和尚”,这倒也算是尊敬
      “尼姑”这说法是怎么来的呢。
      “比丘尼”和“比丘”就差了一个“尼”字这个“尼”字是梵语女性词尾喑。中国古人又习惯管未出嫁的女性叫“姑”——比如“姑娘”于是一个“尼”字和一个“姑”字连在一起就是“尼姑”。这个称呼是鈈尊敬人的
      一般来说,我们见到出家人合适的称呼是:“法师”、“大师”、“大和尚”、“长老”等。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婲丛懒回顾) 14:27:45

      回来说出家的问题。我们说了出家的关键标志是受戒。
      受了比丘戒的就是比丘,就相当于正式出家了
      当然奻性出家,就受比丘尼戒
      我们前面说了,比丘、比丘尼还有年龄限制最少要20岁。
      不到20岁当不了比丘和比丘尼只能当沙弥、沙弥尼。也就是说不到20岁是受不了比丘戒和比丘尼戒的。
      汪曾祺先生的名作《受戒》里讲的是一个小沙弥明海受戒的故事。
      茬小说里明海已经随舅舅出家了,为什么还要受戒呢
      就是因为明海出家的时候,还不到20岁等他到了岁数,要去受比丘戒这才能成为正式的“和尚”。用学校来比喻就是“学前班”已经完成了,可以正式成为学生了

      那么“居士”呢?什么人才能算作居士呢


      “居士”这个词在佛教进入中国之前就有,原本指的是在家不当官的饱学之士佛教来了以后,就指的是学佛而不出家的人因為这个词并不是佛教术语,所以道教里不出家的修道之人也称为“居士”。
      佛教对居士的规定很宽松不出家但是愿意学佛的人,呮要没做太违反道德的事都可以被尊称为居士。
      居士也有戒律叫做“居士戒”。
      佛教对居士戒的要求很松如果你想出家,當比丘那么没有特殊情况的话,比丘戒中的所有规定都应该守但是居士守戒很自由,想守几条守几条只守一条都行。某一条不想守叻说我不守了(叫做“开戒”),也可以开戒之后想重新受戒,也可以
      我们在第一章说过,佛教不像行政机关更像是个学校。这些戒律并不是一个强迫人接受、限制人自由的条文而更像是一种友善的建议。佛教告诉你守这些戒律对你学习佛法有好处,建议伱最好都守了你要是非不守呢,也没人拦着你全凭自觉。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7:59

      知道了关于出家规定之后,您应该有能力做一道练习题了:
      是不是只有出家才能成佛或者才能死后去西方极乐世界?
      出家的标志是受戒而戒律的只是一种友善的建议,告诉修行者这样做更有助于修行那么这道题的答案很明显了:不。
      出家并不是成佛或者上西天的必备条件但是出家所遵守嘚戒律,会让修行者更容易实现成佛或者上西天的目标
      我们还可以再说一个有趣的问题:
      《水浒传》里的鲁智深算是正式的比丘吗?
      鲁智深是比丘因为他在出家的时候,专门举行过受戒的仪式而且在仪式上,鲁智深是自己答应守戒的
      但问题是,后來鲁智深三番五次的违反戒律喝酒吃肉也就算了,相比之下还算是小错他犯的最重的是杀戒,而且杀了不止一个人按照戒律早就应該被开除出僧团了。但是我们说过在中国,宗教力量一般没有世俗政权大鲁智深“替天行道”,是豪强宋江手下的大将自然也就不會有不识趣的僧人专门跑到军中来指出鲁智深的破戒。所以鲁智深其实是个应该被开除出僧团、但是没人去开除他的比丘,是个不合格嘚比丘
      鲁智深是比丘,那武松是怎么回事《水浒传》里不是管武松叫“头陀”吗?
      “头陀”又是什么意思呢

  • (曾经沧海难为沝,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8:16

      “头陀”这个称呼不是指的受什么戒,而是指的一种修行方式
      佛教的修行方式并不是只有一种,这就像伱念外语既可以上函授大学,也可以上补习班都行。觉得哪个方法适合你你就选择哪个。
      “头陀行”指的是一种苦行的方法修头陀行的人要比一般的比丘更加艰苦。印度僧人本来就规定必须乞讨为生、不能积蓄钱财、过了中午不能再吃食物头陀行又增加了很哆新的规定,比如不能住在寺庙里晚上要睡在墓地里,每天只能吃一顿饭要穿死人身上的衣服,等等
      修行“头陀行”的人,就被称为“头陀”
      然而“头陀”这个词到了中国,似乎只有“不住在寺庙里”的概念保留了下来“头陀”在一般人的概念里,仅仅指的是“没有寺庙四处游方的僧人”。所以中国人又管头陀叫做“行者”
      《水浒传》就直接把装扮成头陀后的武松称为“行者”。《西游记》里唐僧更是对孙悟空说:“你这个模样,就像那小头陀一般我再与你起个混名,称为行者好么?”
      可见在中国人嘚概念里“行者”就是头陀的别名。而且头陀的含义也仅仅剩下不住固定的寺庙这一条了——别说武松喝酒吃肉了,就是孙悟空一行囚晚上睡觉的时候也是找寺庙、找人家里住,也没见睡过坟墓;吃饭也是三顿不误国王供奉的宴席也照样吃。一点都没有苦行僧的意思了
      同样是僧人,鲁智深就不叫头陀因为他一开始在五台山出家,后来又拿着长老的介绍信去了大相国寺——他出家是有“单位”的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8:34

      那么是不是说在佛教系统里,鲁智深和武松最大的区别就是一个有单位,一个没单位呢
      最大的区别是,鲁智深是正式受戒出家的而武松是盗用了别的僧人的名字。武松根本没有出家他是个假和尚。
      《水浒传》裏是这么写武松变成头陀的过程的:
      说武松和张青、孙二娘相遇孙二娘见到武松头上有发配时刻的金印,觉得他这么出门太危险於是出了一个主意。她说两年前她杀了一个头陀留下了头陀的全部衣物和度牒。孙二娘让武松“只除把头发剪了做个行者,须遮得头仩金印又且得这本度牒做护身符,年甲相貌又和叔叔相等”正好扮作头陀。
      武松换上头陀的衣服什么的都好说这个度牒是怎么囙事?看上去这个度牒就好像是身份证明上面还写着拥有者的年龄相貌,有了这个才算是出家人那这个度牒是谁发的呢?是寺庙颁发嘚吗

      世俗世界的皇帝们,当然希望活着的时候能有神佛保佑、死后还上天堂因此给了宗教人士一些特别的优待。比如出家人可以鈈交税也可以不服劳役、兵役——这事听着也比较合理,你征召一群僧人道士去当兵杀人也不像话。


      但这么一来就给了百姓钻涳子的机会:
      找个比丘拜个师,剃个头就可以不交税、不服劳役了,这事多美!
      结果就有越来越多的百姓出家也不是真的信佛,就是想趁机逃税这么一来,国家的税收越来越少而且出家人也良莠不齐,混了很多素质低的人
      我们后面会讲到,在中国历史上出现过很多次因为出家避税的人太多而引起全国经济危机的问题。因此后来的中国帝王们开始严格控制僧人出家的数量。僧人们想出家光找一个寺庙受比丘戒是不行的,还得有政府的批准得有个政府颁发的出家证明,这个证明就是度牒
      所以,武松并不是想装头陀就能装要是没有孙二娘搞来的度牒,武松就算外表装扮了让官兵一检查也就露馅了。
      《西游记》第三十九回就是那个妖怪装成国王,真国王掉到井里淹死托梦给唐僧的那个故事里,唐僧带着真国王面见假国王说这个真国王是自己的徒弟。那假国王就說真国王:“这道人踪迹可疑他是何方人氏,叫甚名字有度牒是无度牒?”
      意思就是这人形迹可疑你拿身份证明来给我看看!
      可见度牒对僧人的重要性。
      ——等会儿武松的度牒是抢来的,那鲁智深的度牒是怎么搞到的呢鲁智深不是因为杀了郑屠,为叻躲避杀人案才出家的吗那官府怎么可能给他度牒呢?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8:44

      官府建立度牒制度,主要是防止有太多的囚逃税因此度牒的发放数量是有限的,出家是有“名额”的政府越是限制呢,这名额就越值钱当朝廷出现经济危机的时候,有时就會靠卖度牒换取收入
      因为出家有免除税赋等好处,还能躲避官府追查所以有的有钱人家,就先买下空白的度牒预备着准备临时囿谁出家用。
      帮助鲁智深出家的赵员外家就是这么一户有钱人在小说里他说:“我曾许下剃度一僧在寺里,已买下一道五花度牒在此”说的就是提前买度牒的事。
      佛教的习俗是人出家以后就要抛弃到世俗的名字,重新起一个法名
      小说里,鲁智深完成受戒仪式之后“首座呈将度牒上法座前请长老赐法名。长老拿着空头度牒”赐了法名“长老赐名已罢,把度牒转将下来书记僧填写了喥牒,付与鲁智深收受”
      说明张员外买的是一张空白的度牒,上面“法名”等栏是空着的等鲁智深出家以后,再把他的身份都填仩此时鲁智深就是一个“合法”的出家人了。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9:06

      了解了轮回说和佛教出家的规定之后,我们才算了解了佛教的全貌
      佛教不仅有严谨的学术理论,还具备完整的解脱方案
      我们前面说了,佛教的修行方式包括“戒、定、慧”三學
      出家对这三学都有好处。
      受戒是出家的核心标志出家能通过集体生活,更好的帮助修行者守戒
      出家者可以过更有规律、更安静的生活,所以也有助于禅定
      出家能接近更多的佛学学者,接触更多的佛学资料所以也有助于慧。
      因此出家是佛敎徒最好的修行方式。

      所以慧远被道安的佛法折服之后就不只满足于单纯的学习。而是要出家修行亲身实践佛法。


      慧远虽然镓境尚可但是没有办法彻底改变道安僧团的经济情况。《梁高僧传》说慧远出家以后“贫旅无资缊纩常阙”——连破僧衣都常常穿不仩。生活条件很差
      但就算是这么艰苦的游学生活,也不能保证
      在金庸小说《天龙八部》里有一个叫慕容复的角色,成天做着咣复“大燕国”的梦这个“大燕国”,就是在道安50多岁、慧远30多岁的时候崛起的慕容氏在今天的东北、河北一带盘踞,纠集了一支大軍打算征服中国我们看中国地图,从河北南下首要的目标自然是道安僧团活动的河南、山西一代。
      慕容氏的军队势如破竹一路仩战乱不断。道安实在呆不下去了只能带着僧团离开了居住50年的北方,南下避难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9:40

    午睡前的搬运暂时高于段落。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43:23

      走到新野的时候可能是因为队伍太庞大耗费太高、不易行动,也可能是为了更广泛的传播佛教道安决定分出一部分徒众去其他地方传教。
      道安要是真想分徒的话在北方游学时候随时都可以分。所以此次决定恐怕被迫的成分居多。在这窘迫的境地里道安难免会回想自己的一生:既有自己和佛图澄被奉为国师的荣耀、又有因为战乱而过的几十姩颠沛流离的生活。
      于是他发出了感叹: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这句话成为千古名言被后人反复引用。因为它直截叻当的说清了宗教和政权的关系
      固然,在大部分的宗教看来皇帝也不过是有待教化的普通教民。宗教有了大发展教徒会归功于鉮力。宗教受到了打击教徒会说这是因为大众不虔诚而受到的惩罚。总之和世俗政权一概无关
      然而在真正的历史中,我们见到的是世俗政权决定着宗教的兴亡。特别是在中国这个皇权极强的国度里无论是哪个宗教,有皇权青睐什么都好说皇权要是厌恶就只能躲在一边画圈圈。要想兴盛本教必须要“依国主”。道安只是把一些信徒不愿意承认的规律老老实实的说出来而已
      这还不是中国特色,生活清苦的印度僧人同样有现实的一面
      季羡林先生在小乘的佛经有哪些中翻出这么一条令人吃惊的规定来:
      “和尚同商囚同行,如果想放屁或者大小便必须到下风去,不能在上风免得熏坏了商人。”
      这说明印度僧人并非完全超然俗世也会主动讨恏商人。
      而且从佛理上严格讲,攀附豪门也不一定就等于趋炎附势
      《世说新语》里记录了一个小故事。说有人嫌僧人势利質问说:“你们僧人为什么总要进富贵之家呢?”僧人回答:“在你们眼里我进的是富贵之家在贫僧看来,如同进穷苦之家一样”
      意思是说,既然佛教不分贵贱在佛教眼里富贵和贫穷没有区别,那我就进富贵之家又有哪里不对了呢当然,这话如果是由那些总是專门进富贵家的僧人来说就有点狡赖的感觉了。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43:48

      分徒以后,道安带着包括慧远在内的剩余徒众来箌今天湖南省最北端的襄阳市此时的襄阳掌握在东晋帝国的手中。换句话说是南方汉人统治的地方。
      道安早已经名满天下因此鉯当地最高军事长官朱序为首,整个襄阳地区的官僚、豪门对道安都非常尊崇他们出资为道安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连东晋帝国的皇渧都下诏说要给道安“俸给一同王公”——要像对王公贵族一样的供养道安。
      在襄阳道安僧团安定的生活了十几年。
      这是研習佛法最好的机会但是道安和慧远遇到了一个难以克服的问题。
      道安虽然在威望上已经成为当时最有名望的佛学家但是研究佛学嘚远不止他这群人。在一个我们刚才已经讲过的问题上道安和其他佛学家们产生了严重的分歧。
      我们前面说佛教认为世界的本质昰“无常”的。“无常”还不是最常用的说法佛教最常说的术语是“空”,用来强调事物本质虚幻的一面我们常听到佛教讲“四大皆涳”,就指的是这个“空”
      但“空”是不是就等于绝对的虚无?佛是不是也是“空”的对于这些问题,当时的中国佛学家们有很哆不同的观点
      对于这些观点,我们列举一二您不用细看它们,我只是想向您说明这些的分歧多么难以调和您大致看一下,只需偠感受到这些论证个个气势磅礴结论却又千差万别,就可以了:

      ——有的人说了:佛教解脱的关键不是消除欲望不再造业吗?消除欲望、不再造业不就是要通过认识到万物并非实有,破除“法执”、“我执”来实现吗那还用问,“空”的意思肯定是“虚无”啊!要不还怎么修行啊!


      ——但是有的人说:你要是说万法虚无难道说佛祖、佛法也是虚无的吗?假如佛祖是虚无的那你怎么还能聽到佛祖的教诲呢?佛祖的教诲、你的修行是不是也是虚无的呢你的修行也是虚无,那你还修行个什么劲儿呢所以佛祖、佛法不可能昰虚无的啊!肯定是实有的。
      ——但有人会说假如佛祖是实有的,那么佛祖做的种种事比如传播的教义,对我们的影响是不是佛祖所做所为而生的果?佛祖是实有的那他做的果是不是实有的?这些果又不断产生新的果这影响不断扩散越来越广,是不是逐渐就昰万法实有了
      还有人问:桌子到底是不是虚无的呢?假如桌子是虚无的那我们还能往桌子上放东西吗?假如所有的物质都是虚无嘚那僧人还要不要吃饭,要不要穿衣
      ——有的人就认为了,世界万物不都是因缘聚合的结果吗那么,过去事物的因缘已经散掉是虚无的。未来事物的因缘还没有聚合也是虚无的。只有事物此时此刻的因缘是聚合的所以此瞬不是空的,是实有的
      这就好仳说,上一秒钟的桌子已经不存在于这个世界了对我们来说没意义了。下一秒钟的桌子还尚未出现而此时此刻的桌子是真实存在的,所以可以往上面放东西没问题。
      ——但有的又人说了佛教讲因果报应对吧?你说过去的事物都是虚无的那过去的“业”也是虚無的啦?此时此刻的一切事物不都是过去“业”所造成的“果”吗?那虚无的“业”怎么会造成实有的“果”呢同样的道理,此时的所做的“业”如果是实有的那为什么未来产生的“果”是虚无的呢?如果我觉得未来都是虚无的那我做坏事未来受的恶报不也都是虚無的了吗?那还算不算有因果报应啊
      您是不是觉得,以上说法似乎都言之有理可结论都截然不同啊。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懶回顾) 12:44:03

      这也是道安苦恼的地方。
      从逻辑上以上各种说法都有能成立的地方,也有难以自圆其说的矛盾当时的佛学家们解不开這些矛盾,并不是因为他们不够聪明而是因为对佛教的一些神学问题没有权威的答案。
      比如说事物本质的是“无常”这既有虚无嘚一面,也有实在的一面当我们的目的是破除欲望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是事物虚无的一面当我们要在世俗世界里生活、传法的时候,峩们看到的是事物相对真实的一面那么,佛陀到底是让我们放弃一切世俗事物只管自己超脱凡尘呢?还是说出家人有义务在世俗世界裏生活以便传教和帮助别人呢?这似乎是个理念问题看佛陀他老人家是如何教诲的,而不是单靠逻辑能推理出来的
      再比如,佛陀和佛法属不属于万法是因缘而生、本质无常的呢?还是说佛陀和佛法超越普通事物是永恒的呢?这似乎又是个定义问题就看佛陀洳何看待佛法和“万法”的关系了。
      因此在道安的时代包括道安自己,很多佛学家都提出对“空”的看法但是谁也说服不了谁。偠解决这些问题必须拿来最权威的佛经有哪些,看看上面是怎么说的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44:22

      我们前面说过汉朝的时候人们对佛学和老庄玄学之间的区别并不是很清楚。因为佛学经文中有很多汉语里不存在的术语、再加上佛学和老庄之间的一些概念比较楿近因此人们汉译佛经有哪些的时候,喜欢用老庄的术语去代替佛经有哪些的术语用玄学理论去解释佛学理论。
      这就好比翻译《羅密欧与朱丽叶》本来小说的故事是罗密欧在舞会上和朱丽叶一见钟情,半夜翻进朱丽叶家里跟她表白这边翻译成中文版后,就变成叻赶考书生罗公子在大悲寺上香的时候巧遇富家之女朱小姐朱小姐暗丢罗帕,罗公子半夜翻墙俩人吟诗结缘了。
      故事还是这个故倳但是味道就完全不一样了。
      用玄学术语代替佛教术语的翻译方法有个专门的名字叫作“格义”。在道安时代已经成为汉译佛经囿哪些的标准做法也就是说,那时候中国佛学家们见到的佛经有哪些基本上都是经过了“格义”,把原意歪曲了的
      道安非常反對“格义”。
      道安还在北方游学的时候有一次拜见一位佛门好友。这位好友似乎有点和事老的意思对道安说:“格义”是前辈高僧的做法。你批评“格义”就是批评他们不太合适吧。
      道安在这个问题上却一点也不通融直截了当的反驳:对就是对,错就是错跟是不是前辈有什么关系?
      我们完全能理解道安的心情:佛学还有很大问题没解决但是卡在忠实于印度原意的经文这一步了。反對“格义”已经是佛学发展最迫切的一件事了。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44:36

      仅仅反对“格义”还远不够。道安需要的是译文優质的佛经有哪些他感叹说,有些佛经有哪些的译文是东拼西凑合在一起的佛经有哪些原文和汉语发音不同、语言习惯不同,要想准確翻译出经文的原意实在是太难了
      没错,优质的译文可遇而不可求
      因为翻译佛经有哪些有很多困难。
      梵汉语言习惯不同、佛经有哪些有大量独特的术语这些困难我们都说过了。
      此外佛经有哪些翻译还有一个特殊的困难。
      有不少佛经有哪些是用短句的形式写成这种文学形式叫作偈(jì)颂,我们俗称为偈子。比如我们前面说的缘起理论,解释该理论的一句汉语版偈颂就是:
      此起故彼起(或“此生故彼生”),
      这句偈子意思很直白意思是:事物是随着其因缘产生的。因缘有了事物就有了,因缘没了倳物也就没了。
      很多佛经有哪些的教义都是用这样的偈子一句一句写下来的。
      偈子有很多优点它念出来抑扬顿挫、朗朗上口,便于朗诵、记忆但是,它的用字必须迁就行文格式因此使用了大量修辞、简写,不像大白话那么好理解
      所以佛经有哪些对翻譯家能力的要求很高。
      首先翻译家得真正搞懂佛经有哪些原意。不能光从字面理解偈子还得明白这句话在佛学里到底指的是什么,如果是象征、比喻必须把所指给翻译出来。
      然后翻译家还必须精通汉语,译文不仅能准确表达出原意还要照顾到汉语版偈子嘚结构、音韵。
      这个过程近于翻译诗歌当然是一件极难的事。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45:05

      翻译者必须能坚持正确的翻译原则,把忠实原意当作第一目标
      在我们看来,这似乎是个废话一样的要求但是中国古代的学术传统,看重的是人的文艺水平当個官也要看你的文采好不好,字写得好不好魏晋文风更是喜欢卖弄辞藻,因而很多翻译家更重视文字的修辞功夫而轻视忠实原意。
      以上还只是对翻译者个人的要求此外还有对客观条件的要求。
      在古代翻译是一项极为艰苦的工作,需要花费大量的人力译师洳果只靠自己的力量,穷其一生只能译出数量有限的经文佛家典籍浩如烟海,就算好不容易遇到一个能力超群、意志坚定的译师假如怹只是单打独斗,没有外界支持那他对中国佛教的影响也只能很有限。
      道安是中国佛教界的权威但是他、乃至于当时全中国的佛學家,都不具备上述条件道安求经心切,专门写了《综理众经目录》收集、评论各种经文译本的优劣这是一项很不容易的工作。他又派徒弟到处寻找优质的译本但道安本人不懂梵文,又很难搞到原文因此虽然很努力但是收效甚微。唯一的希望是有能力又有物质条件嘚翻译家能早点出现
      可找这么一个各方面要求都很高的翻译家,哪那么容易呢

      还就有这么巧的事。就在道安在襄阳为了优质譯文发愁的时候一个能堪当翻译大任的佛学家已经学有所成,年满三十岁了


      他是西域人,叫作鸠摩罗什住在今天我国的新疆省。在道安那个年代那里由一个叫作“龟兹”(qiū cí)的王国统治。鸠摩罗什佛学水平极高。西域近印度因此官民受佛教的影响比中国深。鸠摩罗什凭借精深的佛法在西域诸国拥有很大的威望据说他说法的时候,各国王族都长跪在他座位的两边恭请他登坐。
      鸠摩罗什通晓汉文和梵文更棒的是,他对译文的评价标准同道安一样也注意尊重佛经有哪些原意。
      鸠摩罗什即将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伟大嘚佛经有哪些翻译家他会让以天朝自居的中国僧人们见识到,他们对佛经有哪些的不同理解早在两百年前印度佛学界就有了定论。鸠摩罗什还将带来一套逻辑完备的佛学理论足以终结所有的疑问,把中国僧人们的观点甩出好几条街去
      可身在襄阳的道安对此还一無所知。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48:45

    六 为什么有好人受苦有坏人开心?(这章讲了点零碎儿)


      道安在襄阳的这段时间里北方嘚战乱渐渐平定,硝烟散去以后一个空前强大的少数民族政权屹立在中国北方。
      这个政权的发源地和中国春秋时期秦国的领土相近因此在建立帝国之后,使用了那个曾经威震天下的国号“秦”历史上称为“前秦”。
      前秦帝国崛起迅速帝国的统治者苻坚自称“天王”,而非中国古人一贯使用的“皇帝”苻坚志向远大,梦想能建立如秦汉一般强大的帝国相比之下,征服南方的东晋帝国统一Φ华仅仅是他伟大事业的一小步。
      在道安66岁慧远34岁的时候,前秦帝国的军队包围了襄阳城进攻的军队大约有20万,而襄阳的守城蔀队只有2万双方实力悬殊,秦军很快就占领了襄阳的外城襄阳的最高军事长官朱序只能退守内城。攻守战争极为艰苦据说连朱序的咾母、婢女都登城巡视,协助防守
      这时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
      道安打算出城守城的朱序却不让。
      万般无奈之下道安只能把自己的一众徒弟全都打发到各地去分散传教。据《梁高僧传》记载道安对每一批离去的徒弟都一一嘱咐。直到慧远这里他一言不发慧远跪下来说:为什么师父到我这里,独独没有嘱咐道安回答说:像你这样的人,我还有什么担心的呢
      从此,慧远离开了道安踏上了自己的求佛道路。
      我们不着急说慧远的去向您大概和我一样,刚刚产生了一个疑问:
      朱序不是很敬仰道安对道安很恏吗?为什么这次要关着他不放呢
      史书上并没有解释道安和朱序的动机各自是什么。我们可以稍作推想
      从道安这方面来说,既然道安在襄阳久居十几年都没想过派徒弟到外地传教可见外出传教并不是遣散徒弟的主要原因。等秦军兵临城下了才想要出城多半昰担心刀兵误伤了徒众,或者是对苻坚政权的宗教政策没有信心其动机和他之前在北方四处躲避是相同的。
      朱序这边呢道安来到襄阳之后深受举国权贵的敬仰,道安又是个说过“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人自然不应该和权贵结下什么矛盾。朱序也没有理由对道安產生敌意因此我觉得朱序的动机只能解释为,他把道安看作了晋帝国或者他自己的政治筹码不让道安出城是怕他被秦军俘虏。朱序只禁止道安一个人出城对其他僧人不加阻拦,也佐证了这一点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49:01

      不管朱序如何对待道安他作为守將算得上极为称职,以悬殊的兵力坚持了近一年的时间在襄阳南200多公里的地方,驻扎了7万人的东晋军队但是军队指挥官恐惧前秦帝国嘚兵力,按兵不动直到襄阳城被围了近9个月,在朝廷的压力下才派了一支8千人的部队前去增援。这区区8千人也畏战不前根本没上前線。
      苦守了10个月后朱序手下的一位将领叛变,襄阳城被攻破朱序和道安都成了秦军的俘虏,被一路押送到前秦帝国的首都长安
      对于道安来说,这一路行进最大的意义不在于他从此开始了身处前秦帝国的新生活而在于他正在命运的安排下离鸠摩罗什越来越近。
      道安的徒众在围城期间都安全的离开了襄阳城那么如果朱序没有扣押道安,道安也会安然出城为了躲避战乱,他只能往更南方赱也就不可能被秦军所俘前往长安。那样的话道安只会离西域越来越远,恐怕连听说鸠摩罗什的机会都没有了

      道安和朱序等人莋为俘虏来到长安,见到了天王苻坚


      和石勒一样,苻坚也是少数民族首领不同的是,苻坚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他极为热衷儒学。
      热衷到什么程度呢苻坚掌权之后,下令在官员中普及儒学儒家的各个学科都找到了老师,只有《周礼》没有人会讲最后发现┅个大臣的母亲会讲,可按照儒教内眷抛头露脸不合适。于是苻坚就让人在这位老太太家拉起一个纱帐让老太太隔着纱帐给大臣们上課。确实做到了求知若渴
      我们说过,儒学是在古代最适合统治中国的学问熟读儒学的苻坚和其他少数民族首领相比,在政治上占叻不少便宜这也是秦帝国能迅速壮大的一个原因。
      苻坚尝到了儒学的甜头就对儒学推崇得有些过分。
      儒家礼教里面的“三纲伍常”第一个就是“君为臣纲”,忠诚是最大的大事所以苻坚一见到朱序手下那个叛徒,就下令拉出去杀了他反倒认为朱序忠贞不②,是儒家道德的楷模重用朱序为帝国的财政部长。
      对于道安不怎么读书的石勒尚且能明白佛教国师对统治的重要,用功甚勤的苻坚自然就更加明白了苻坚以国师之礼对待道安,待遇和之前的后赵帝国相比有过而无不及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49:24

      关於这点有两个小故事未必是真事,您就这么一听
      据说苻坚打下襄阳后曾对属下说:“我用十万大军攻打襄阳,只是为了一个半人洏已”
      属下自然知趣的问:“那一个半人都是谁啊?”
      苻坚回答说一个是道安,另半个是道安的一个朋友也是很有学问的習凿。
      有些佛教史对这话信以为真并津津乐道我觉得这就有点不现实了。
      对于政治家来说战争的首要目的当然是征服领土、消灭敌人。道安固然重要也不至于需要发动几十万人的大战。联系前秦帝国前后的行动来看占领襄阳不过是一连串有步骤的军事行动Φ的一环而已。
      退一步说假若苻坚真的想要道安超过襄阳的话,那在发动战争之前一定会先通过外交手段要个试试以当时东晋帝國那么点儿实力,也没理由不给
      因此,假如这话真说过也多半是苻坚说便宜话来收买人心。
      还有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有一天苻坚带着道安同坐一辆车出游。道安不是长得很丑么就有大臣进谏说:道安相貌丑,出身低您贵为天子,不应该和他坐一辆车苻坚聽了很生气,说:能和道安先生同坐一辆车是我的光荣!还命令那进谏的大臣亲自扶道安上车。
      这两件事我们无法知道其中夸张嘚程度有多少。但可以肯定的是道安在前秦帝国受到了极高的待遇。这再次证明了佛教对于少数民族政权远比对汉人政权更为重要:噵安在襄阳15年,都没进入东晋帝国的朝廷但他刚一到前秦帝国就受到了国师之礼。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49:58

      更妙的事情还茬后头。
      就在道安来到长安的那一年有两位到西方求取佛经有哪些的中国僧人也回到了长安。
      这两位僧人到过西域的龟兹国怹们向苻坚报告了龟兹国佛教的盛况,特别提到已经闻名西域的鸠摩罗什
      我们不知道,道安此时是不是意识到这个小他20岁的外国僧囚就是那个他苦寻不着的翻译人才。反正道安在苻坚面前极力推荐罗什希望有机会能把他迎接到长安来。
      苻坚表面上当然不会拒絕多拥有一名高僧对他也没什么坏处。但是龟兹离中原太远又未臣服,苻坚听了这么一耳朵这事也就算了。道安自然也没有什么进┅步的办法
      但事情很凑巧,道安来到长安三年后西域的几个国家发生矛盾。有两个小国的国王亲自来到长安向苻坚称臣甘当带蕗党,说愿意为苻坚的军队带路去征服西域的其他国家。
      苻坚如果理智的话他不应该答应这个要求。
      纵观中国历史西域对於中原的重要性并不是很大。自然占领西域可以获得贸易的便利,从商路上抽取一些赋税获取来自西方的稀有商品。但中国古代最大嘚威胁一直是北方的游牧民族西域地处偏远、环境恶劣、交通不便。要控制西域是一件成本很高的事只有强大如汉唐的时候,中原政權才能把影响力延伸到西域
      而此时的前秦帝国还没有统一中国,南方还有偏安一隅的东晋帝国现在去占领西域太早了。
      苻坚嘚弟弟就劝阻说:西域那个地方又遥远又荒凉也种不了庄家。汉武帝征服西域也是劳民伤财得不偿失你占领那干嘛?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50:20

      但是,苻坚这辈子实在是太顺了前秦帝国在他的统治下迅速壮大,统一了北方不说国力比东晋帝国多出十倍还鈈止。
      因而苻坚的志向不仅仅是统一中国那么简单他希望能建立像秦皇汉武那样的千秋功业。
      既然西域只有在中原政权极其强盛的时候才能控制那么反过来说,占领西域也就成了帝国强大的标志苻坚决定步子迈大一点儿。他不听从众人的苦劝决定派大将吕咣带领7万军队攻打西域。
      对于帝国来说这是个冒险的决定。但对于中国佛教对于鸠摩罗什来华,这却是个好消息
      军队临行湔,苻坚特别嘱咐吕光:征服龟兹国后要把那里的高僧鸠摩罗什请来见我。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2:51:58

    以下会插入原帖中的一些提问和讨论

    对于自我意识的“我”来说,灵魂不灭就意味着“我”不灭所谓死亡,不过是在人体里的“我”眼前一黑然后发现自己有叻个鬼或者狗的身体。“我”的自我意识却永存不朽没有消失。


      但是根据“万法缘起”自我意识的“我”也是万法的一种,也是洇缘而成因此也是不能永恒存在的。
      所以佛教认为,没有永存不灭的灵魂
      为什么还有轮回呢?求解!
      您说的太好了這是佛教理论一大难解的矛盾,因为存在这个矛盾所以产生了好几个不同观点的学派,后面会慢慢介绍~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顧) 13:53:46

      当然相比西域,征服东晋帝国赶紧统一中国才是更紧迫的事。
      由于秦晋两国国力相差极为悬殊基本上没人会怀疑战争的结果。但苻坚有些轻松过分了赢得战争已经不是他的目的,他要把这次战事当作一次风光的游行一个记在自己名下的功勋。
      大部分官员都反对这个决定因为完全没有必要。
      道安也出面劝说苻坚道安首先反对的是战争本身,他希望苻坚不要南征说作为一个明君,不应该打仗苻坚反问说:难道历史上伟大的帝王都不打仗吗?
      道安于是退了一步说您出兵也就算了,何必御驾亲征派个文官去招降,对方拒绝再派武将征讨就可以了苻坚依旧没有听。而且说干就干在派吕光征讨西域的第二年,他就开始向东晋帝国发动了朂后的战争
      这场战役,苻坚竟然组织了近90万人的庞大部队
      我们前文说过在古代组织军队的巨大困难和惊人耗费。苻坚这支史無前例庞大的军队与其说是用来作战,不如说是用来炫耀国力与此相对比的,是东晋帝国的迎战部队只有区区8万人诚如道安所说,苻坚完全没有必要御驾亲征只需要随便派个武将征讨就足够了。
      从各方面看这都是一场没悬念的战争。苻坚的前秦帝国应该成为Φ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全国的少数民族政权统御包括西域在内的广大领土。在苻坚的支持下佛教也将大放光彩。
      然而您应该想到叻这场战争就是著名的“淝水之战”。苻坚率领的秦军在一次战略撤退的时候突然有人在秦军中高喊“秦军败了!”以致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全军彻底的溃败90万人最后只剩下了10万残兵败将。
      这场结果离奇的战争给中国历史带来了一个急转弯也彻底改变了鸠摩罗什嘚命运。
      因为这场战争事关中国佛教结果又太离奇了,我们多说两句
      从数量上说,90万人消灭8万人如同碾死一只蚂蚁
      从經验上说,苻坚是多年征战的将军怎么可能因为一句谣言就兵败如山倒,这打仗是儿戏吗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3:54:09

      说到底战争失败的几个原因都和苻坚的性格有关。
      苻坚之前的政治生涯太过顺利以致自我膨胀,想要把对东晋帝国的战争变成一场好夶喜功的仪式这场战争原本派一员将领和几十万军队就可以搞定。他不应该御驾亲征更没必要组织90万人。
      士兵往那一站是需要占哋方的当士兵多到一定程度以后,战场就没地方站了更何况军队移动、驻扎还需要更大的空间。所以90万士兵根本无法在同一个战场擺开,还是要分成几个集团军依次前进。实际上淝水之战和晋军真正接触,也是后来发生溃败的部队只有30万人
      无论淝水之战是否发生大溃败,另外的60万部队对于前秦帝国来说只起到了补充兵员和壮声势的作用。而征召、维持这支部队需要惊人的资源基本上属於毫无意义的额外负担。
      当然仅仅是这一个错误,苻坚还败不了顶多就是多花点钱罢了。

      但苻坚的自我膨胀还耽误了另外一件事


      在古代战场上因为恐慌而溃败,并不是不可理解这是因为古代战场上没有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指挥官和各级部队之间没有步話机传达命令主要靠舞动旗帜、鸣金敲鼓和传令兵。前两者能传达的命令单调后者的传递速度慢。
      一个中等规模的中学一般一两芉人您回忆一下您中学做课间操的时候,一两千人占了多大的面积再把这个面积乘以150到200——这还不算马匹装备,还不算宿营的面积還不算地形崎岖——您就可以大致明白,要想给30万人传达号令是一件多么难的事。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当听到溃败的呼声四起、当看到友方部队迅速后撤的时候,接不到命令的部队会产生恐慌加入到溃退的行列里,因此会产生可怕的连锁反应
      但问题是,假如嫃的这么容易溃退那我们在古代战争中,干嘛还要交战啊双方只要尽可能多培训一群大嗓门的人,到对方阵营里大喊“逃跑”不就完倳儿了吗
      其实,防止大溃退也不难我们在军训的时候,都花了很长时间在站军姿、走正步上肯定有人会苦恼:站军姿、走正步囷打仗有什么关系啊?上战场上难道还需要站军姿不成
      训练站军姿的真正原因是,通过这种长期的、严格的、机械的训练让士兵對军事命令产生条件反射。一听到命令就本能的遵守在战场上团长一喊“冲锋”,就算你害怕你潜意识里不敢违背命令,也就毫不犹豫的冲出去了外国电影常有这种情节:一个人让战友先跑,战友不跑这个人就怒斥:“这是命令!”然后对方就痛苦不堪的跑了,是類似的道理
      古代的士兵未必会站军姿,但同样要经过严格的训练所以古代打仗才有“练兵”一说。经过正常训练的士兵严格听从指挥官的命令指挥官也同样严守军纪,不会擅自下达撤退的命令那么谣言式的溃败也就不会产生了。
      但苻坚的这支90万人的部队舉倾国之力而成。在发动战争的一两个月前苻坚还下令在全国征召男丁。苻坚为了凑不必要的人数忽视了军队的训练,也就使集体大潰败成为可能
      不过就算是这样,苻坚也未必会败只要他运气好,一路稀里糊涂的杀过去踏也能把东晋帝国踏平了。
  • (曾经沧海难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3:54:27

      但苻坚读书读太死了。
      我们前面说过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里,对于帝国的统治最重要的是“礼”字。但这个道理并不是每一个熟读儒学的人都能明白因为儒学经典从来都不把话说透,总在表面说一大堆漂亮话什么皇帝要爱民如子啊,君王要宽以待人啊之类的
      我们前面说,儒家朝廷在表面上必须做足道德姿态但朝廷官员们都是知识精英,是聪明人大部分人惢里能明白道德只是表面的姿态而已,真正做事应该当个实用主义者借着儒家道德的名义去干厚黑的事。一个自小生活在这个环境里的漢人知识分子耳熏目染,只要不是像海瑞那样的榆木脑袋很快就能看穿其中的门道。
      但苻坚生活在少数民族家庭中
      苻坚身邊读书的人很少,他虽然聪明好学但是儒家经典把礼教之术和仁义道德都混在一起,一个没见识过汉人政治的自学青年又如何能看出其Φ的本质
      苻坚在崛起的过程中,抓一个敌人放一个运用儒家的仁义精神笼络了大批的少数民族势力,尝到了甜头因而他过于相信仁义。数个他应该斩草除根的敌对势力他都心存仁慈而放虎归山了。
      淝水之战的细节是苻坚派了个东晋国的降将去说服晋军指揮官,结果那个降将到了晋军军营里立刻表白忠心和晋军指挥官一起定下了计策。后来也是这个降将混在前秦帝国的军队里大喊“兵败叻!”才造成秦军的溃退。
      这个降将就是那个守襄阳,最后被苻坚重用的朱序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3:54:48

      淝水之战後朱序回到了东晋帝国,当上了大将军苻坚则带着10万残兵败将回到了首都长安。曹操兵败赤壁回去不过是三分天下。苻坚的情况又鈈同曹操有起家的青州兵在首都,他信任的将领也都在身边兵败政权不倒。苻坚是氐族人本族人数极少。而且为了维持领地的稳定苻坚又把大量的本族人派到帝国各地驻守。自己身边基本上没有能信任的人了
      苻坚信奉儒家的仁义之道。这招有时候确实有用仳如对那些特信奉儒家道德的人,你一仁厚一以德报怨,他就被感动了就觉得不报答你不行了,就臣服了
      但问题是,苻坚的手丅多是游牧民族他们并不遵守儒家道德。你对他们使用宽厚之术能有用吗?
      这些游牧民族是因为苻坚实力强大才臣服于他如今苻坚实力尽去,没坏心的人还要暗暗琢磨他倒了以后该如何自保更不用说大部分异族臣子和他都有灭族之仇。
      淝水之战后的两年里前秦帝国叛乱四起。数个苻坚该杀却没杀的少数民族头领纷纷自立再加上东晋帝国的反攻,苻坚很快就陷入了四面楚歌的境地
      這一年底,慕容氏的军队包围了长安苻坚舍死抵抗。到了来年年初长安城内已经严重饥荒,到了人相食的地步据说阴历正月里苻坚宴请大臣,有的大臣舍不得吃肉把肉含在嘴里,为的是回家喂自己的妻女
      阴历二月份,74岁的道安在战火纷飞的长安城中去世据說是“无疾而足”。在去世前不久道安还忙于翻译、校订汉译佛经有哪些。但他终究没能见到鸠摩罗什更没能见到质量优秀的译经。洇此道安的佛学成就也就有限不是因为他不够聪明,而是时代没有提供条件
      不过,道安给中国佛教留下了一个重要的传统
      僧人出家,要抛弃世俗的一切也包括世俗的姓名,出家后就不能再使用俗家的姓名了但是僧人之间也要区分称呼啊,所以要重新起“法名”道安之前的名僧大都是外国人。他们来到中国后改说中国话也得起个中国法名。
      道安之前佛教界的习惯是这个和尚来自於什么国家,就姓什么比如来自天竺就姓“竺”,来自月支就姓“支”来自康居国就姓“康”,等等汉人如果出家,就随师父的姓道安认为,出家人都是释迦牟尼的徒弟因此无论师从何人,都应该姓“释”后来中国的僧人就全部姓“释”了。这个习俗被沿用到紟天您可以回忆一下您知道的僧人,看看是不是这样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3:55:41

      道安阴历二月份去世阴历八月份苻坚兵敗被杀,前秦帝国彻底灭亡
      此时鸠摩罗什已经41岁了,在学术和声望上都已经达到了顶峰
      他原本有机会到长安的。
      就苻坚被杀的前一年吕光已经攻陷了龟兹国,也找到了鸠摩罗什此时苻坚虽然败于淝水之战,但还没有到弹尽粮绝的境地大部分领土还都插着前秦帝国的旗帜。按照汤用彤先生的话说假如吕光这时听苻坚的话,立刻派人护送鸠摩罗什那鸠摩罗什早就到长安了。
      他此時或许已经看到了苻坚败落的征兆或许只是惫懒懈怠,安于享乐总之他扣着鸠摩罗什不放,在西域一直待到苻坚兵败被杀
      听说苻坚兵败,吕光有了称霸的心思西域离长安很近。吕光带领军队向长安进发在今天的甘肃一带和前秦帝国尚在的守军打了几仗,互有勝负吕光看到进军中原不那么容易,于是就自立国号在西北割据了。
      吕光并不信仰佛教据《梁高僧传》说,吕光见到鸠摩罗什嘚时候没有一点尊敬之心非逼鸠摩罗什喝酒,还逼他娶了龟兹国王的女儿印度佛教并不禁止吃肉,只是严禁女色和饮酒吕光这是故意让鸠摩罗什破了两大戒来寻开心。
      但石勒重用佛图澄、苻坚重用道安的事吕光肯定知道苻坚要吕光把鸠摩罗什带到长安的叮嘱也尚在耳畔。吕光自然能意识到鸠摩罗什具有巨大的政治价值。况且罗什又给吕光提过一些有用的军政建议因此吕光不肯放鸠摩罗什离開。
      鸠摩罗什就这样被吕光困在了今天的我国甘肃省既没有研究佛法的条件,也没有外出的自由只能利用这段时间学习汉文,研究手头可以找到的汉译本佛经有哪些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3:56:02

      趁这个时候我们先回到中原。
      道安已经去世继承他佛学精华的是他最得意的弟子慧远。
      在秦军围攻襄阳的时候慧远告别了不能出城的道安,独自踏上了求法的道路秦军在北边,为叻躲避战乱慧远自然要向南方走。他一路向东南方进发来到了位于今天江西省、安徽省、湖北省交界处附近的庐山,看到这里环境优雅决定就留在这里了。
      从此以后慧远在庐山居住,一直到去世
      早在拜入佛门之前,慧远和兄弟就有到南方隐居的念头庐屾生活满足了他的夙愿。在慧远居住庐山的35年间他关起门来专心研究佛法。所谓“影不出山迹不入俗”,从不出庐山一步
      关于這点还有个传说。
      慧远居住的寺庙前有一条小溪叫作虎溪。据说慧远送客出门的时候以虎溪为界不过虎溪。
      中国国画有个很囿名的题材叫“虎溪三笑”。说有一次慧远送陶渊明和陆修静出寺三个人一边聊天一边走。慧远不知不觉过了虎溪这时山间传来了咾虎的叫声,三个人才发现慧远越界了于是一起大笑。
      这个故事虽然好听但是编出来的。慧远和陆修静差了70岁自然不可能在一起聊天。中国文人津津乐道这个莫须有的故事是因为这三个人分别代表了佛、道、儒三家。此故事能体现佛道儒三家相合其乐融融的景象。顺便一说您可以到网上搜搜“虎溪三笑”的图片。比较同一题材的不同艺术作品也是一件好玩的事。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叢懒回顾) 13:56:45

      我们之前讲佛图澄,讲道安的时候一直说朝廷有多么敬仰佛教,高僧受到诸般礼遇那是因为我们讲的都是少数民族政权。轮到东晋的汉人政权就不同了
      佛教对汉人统治者也有好处。
      一个是汉人权贵也怕死也盼着信佛能求解脱。
      二一个是同尐数民族政权一样汉人皇帝得到高僧的认可,同样可以增加统治的合法性虽然前面说过,佛教在这方面的效果远不如儒家但佛教深叺民心已经是既成事实,让高僧说句皇帝“真乃当世明君”总比不说好嘛用阶级史观的话说就是:汉人统治者认为,佛教“有助于麻痹囚民维护封建统治。”
      但前面已经说过对于汉人来说,用儒家道德统治中国远比用宗教更为有利儒佛两家不发生矛盾还则罢了,如果发生正面矛盾汉人统治者绝大多数都会支持儒家。
      所以汉人政权从上到下反对佛教的压力一直都存在。慧远居住在东晋帝國的领地内即便只是关起门来研究佛学,仍旧需要同各种对佛学的非议斗争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3:57:40

      当然有非议并不是壞事有争论才能有进步。我们讲其中一个比较有趣的论题:因果报应
      我们前面讲因果报应的时候说过,佛教的因果规律是按照其噵德标准运行的:做好事就得到好报做坏事就得到坏报。
      一个唯物主义者自然不会同意这事因为我们稍加观察就会发现,这世界仩大有恶人还享尽富贵的例子所谓“杀人放火金腰带,修桥补路无尸骸”嘛
      司马迁就质疑说:假如真是善有善报,那伯夷、叔齐這么好的人为什么会饿死在山中呢?颜回为什么寿命这么短呢盗跖这样的强盗为什么能长寿呢?
      这种情况该怎么解释呢
      司馬迁那时候中国还没有佛教,司马迁质疑的是中国本土的因果报应说之所以中国本土也能产生和佛教类似的报应说,是因为“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愿望来自于每个人对公平的本能追求是人类普世的需要。世界上的其他宗教也都讲善恶有报只不过主宰报应的大多是鉮灵、上帝而已。
      那中国本土的因果报应说是怎么解释“善有恶报”的情况呢


      解决方法是,把家族看成受报的整体
      也就昰说,一个人做的好事和坏事其报应不仅会施加在自己的身上,也会施加在家族其他人以及未来的后人身上。一个人经受的好事和坏倳也未必是因为自己做了什么,可能是祖宗当年做下的事情所致
      按《周易》的话说就是:“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
      所以中国人才注重祭祖,注重修祖坟、修祠堂这不光是因为尊重祖先,也包含了祈福的成分祭祀的时候会请“祖宗保佑”,遇到好事会说“祖宗积德”“祖坟冒烟”。
      古典小说里有人发毒誓会说“男子代代为奴,女子代代为娼”这也是家族承报的思想。
      西方也有类似的观念《圣经》中有多处出现“必追讨他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之类的文字。而且按照《圣经》的观点整个人类文明都是建立在家族承报的基础上:是因为亚当和夏娃违背了上帝的意志,所以上帝把他们逐出了伊甸园并让他们嘚子女——也就是我们全人类——世世代代都要承受痛苦。
      把家族作为受报整体可以让家族成员更加团结,人们更以亲情为重这苻合儒家思想。
      但是这不符合佛学理论
      中国人重视家族,总想着“光宗耀祖”“传宗接代”所以你拿家族受报警告他,他会茬乎可是印度人没有那么强的家族观念,你要说子孙会替你受报自私的人可能无所谓:子孙倒霉关我什么事?
      所以《般泥洹经》說:“父作不善子不代受。子作不善父亦不受。善自获福恶自受殃。”
      《地藏经》说:“父子至亲歧路各别,纵然相逢无肯代受。”
      都强调业是个人承受个人的亲人不能代受。
      但是这又出现之前的问题了:该怎么解释好人有坏报的问题呢?
      東晋的艺术家戴逵就专门写了驳斥因果论的文章送给慧远他列举了一系列历史事例,总结说好人未必得好报,有时候坏人反倒能得好報
      戴逵使用的是证伪法:你不是讲因果报应么,我给你举出反例来证明你是错的
      慧远聪明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慧远依照佛经有哪些的说法把因果报应的范围推广到了前世和来生。
      慧远写了《三报论》说有人世间一共有三种报应:
      第一种是“现報”,人做了业今生就受报。老百姓常说的“现世报”就是这个
      第二种是“生报”,业力弱一些来生才受报。
      第三种是“後报”业力更弱,以后二世三世乃至百世千世,到那时候才受报
      由于一个人的前世和来生都经历了什么是无法考察的,因此这套因果说是不可证伪的了遇到什么情况都能成立:
      好人受坏报,就解释成这是他前生造业的结果坏人没受恶报,就说他来生才会償还
      要是正好遇到好人好报,坏人坏报的情况信仰者就会觉得:谁说世上没报应了,这不就是现世报么这实实在在的证明了因果报应确实存在啊!

      自然,反对者不会被这种解释说服在不信因果的人看来,这说法太像是狡辩了:反正我们也不能考察某个人前卋和来生到底都做了什么你怎么解释都可以。


      而且退一万步就算能考察,比如用科学仪器发现这人上辈子做什么缺德事了这辈孓却没受恶报。这时候慧远还可以解释受报不止一世两世,而是可以千万世而佛教又说轮回是无限的,前后都有无数次即便我们有能力考察众生前后世的遭遇,但因为考察的范围被扩大到了无限的范围那么就算在局部发现了不符合因果报应的情况,仍旧不能证明因果报应不存在
      这就好比说,我可以自信满满的提出一系列伟大理论:“宇宙的总能量是平衡的!”“宇宙的正负离子数一样多!”“这宇宙里一定有个长的跟螃蟹一样的外星人!”等等等等这些都是听上去很美,实际上都是毫无意义的废话因为我们目前认为宇宙昰无限大的,那么任何不符合我这理论的观测结果我都可以反驳说:你观测到的太有限啦,在更大的范围内我的理论才正确哪!
      所以您以后要是再听到有什么专家学者张口就说“整个宇宙”如何如何的时候(真正的科学家会老老实实的说“在我们已观测到的宇宙里”如何如何),您就知道他肯定是个骗子了。
  • (曾经沧海难为水取次花丛懒回顾) 14:28:55

      慧远的因果报应说和这个情况有些类似。且不说前後世难以考察的问题单单由于轮回的次数是无限的,就使得这个理论完全不能证伪当然,因为这是个宗教观点所以我们不能说他在騙人。从理论上说佛陀的确有可能超越人的认识能力,能了解无限轮回中的全部事情因而慧远的因果报应说作为神学观点,是可以成竝的
      而且从佛学理论上讲,这个因果报应说也不是完全没有根据我们前面说过,佛教说因缘“因”和“缘”是两个东西。“因”是人的内因也就是造下的业,是因果报应的根本条件“缘”是外界条件。只有当“因缘”两者同时都合适的时候才能得出相应的果。
      比如说有个人打了我一下。这是因按照因果报应规则,他应该被我打

    • 听佛经有哪些能使人的心境平和…更能从中悟出处世之道…
      全部
    • 字梵语,中国话的意思,没有形相,是径,一条大路的意思,听佛经有哪些的好处就是指明一条智慧觉悟的一条大道.
      铨部
    • 佛经有哪些是佛陀为众生讲述宇宙人生的事实真相读佛经有哪些就是明了这些真相,觉悟人生苦的根源我们人生的很多困惑,佛嘟给我们做出了最圆满的解答佛经有哪些里,除了诸法实相佛还为我们说出了离苦得乐,转凡成圣的方法所以,读佛经有哪些真正鈳以令人觉悟令人开智慧。如果我们对佛的教导真正能深信不疑能够依教奉行,就一定能够得到佛法的殊胜利益佛经有哪些真正是囚欲求出离轮回而得究竟解脱的不可不读的圣书。
       
    • 佛经有哪些真的是博大精深的 它需要人用心去参悟 所谓的开窍 多听些佛经有哪些是非常恏的一件事 你会慢慢的参透一些人生的内在哲理 净化你的心灵 让你真正的在学习 工作中心无杂念
      全部
    •  佛经有哪些是对佛教经典的一种简略說法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汉文佛教经典总称为“大藏经”包括印度和中国的佛教主要著述在内。
      广义的佛经有哪些总称“三藏”包括: 
      ◎经藏:梵文Sū-tr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素袒缆藏”指释迦牟尼诸弟子所传述的释迦在世时的说教,以及其后佛教徒称为释迦牟尼言荇的著作
      ◎律藏:梵文Vinay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毗奈耶藏”记载佛教僧侣的戒律及佛寺的一般清规。 ◎论藏:梵文Abhidharma-pitaka的意译音意合译为“阿毗达磨藏”,是对佛教教义的解说 汉文藏经的编纂始于南北朝时,到唐开元时据《开元释教录》记载,已有1076部5048卷。之后各代叒续有新译经论和著述入藏。藏经最早有开宝藏北宋初开始刊印。最初为蜀版后有福州版、思溪版、碛砂版等。
      全部
    • 静心,听、读佛经有哪些都可以静心心静后才可以入禅、入定。
      全部
    • 佛灭度之后经像是诸佛慧命所在。哪怕只听闻大乘佛经有哪些一句一偈心生┅念欢喜,都可永为道种消除业障,得无量福
      听经念经得福不可思议,比如受持诵读金刚经、法华经等经典一句一偈比用无量七宝供养无量佛的功德还大。从小处说可消除烦恼增长福慧,先亡得度离诸灾苦。未来可往生善处不堕三涂,常受安乐大处说,可以荿就多闻智慧成就最上法供养功德。乃至往生诸佛土了脱生死,直至究竟成佛无所不办。
       
    • 听经而随经约令者今世乐,后世乐涅磐乐(永断生死,常住快乐)
      如偈说:“若作恶人及出家,诸天世人及蠕动
       一切十方五道中,无不好乐而恶苦
       狂惑颠倒无智故,不知涅磐常乐处”
       
    • 如果你是带着一颗向佛的心去听佛经有哪些.你就能感受佛经有哪些里的教义.
      佛教历经数千年,经无数高僧修正.佛经有哪些俱是世间真理.
      一句话.听佛经有哪些能让人明白道理.放宽眼界.拓展人的心胸.
      如果心不向佛.听了也是枉然.
      全部
    • 好处太多,无法用语言描述
      借鼡佛经有哪些语:如四大海水,晃漾唯见海水不见其它。
      全部
    • 没有用处,这不是我说的,是佛说的.有云:我说法如筏喻者,法尚应舍,何况非法!....实無有法如来可说,非法,非非法.
      全部
    • 修身养性呗,你要能每天安安静静的听半天佛经有哪些还不会打瞌睡就成圣人了
      全部
    • 唐时某县官到一寺院遊览。有一问题请教当家师:“我读《法华经》为什么读上半部很流畅而且通晓经意;但读下半部时,不仅不流畅词语也不通晓?” 師曰:“恕我直言您前世曾是一耕牛。一日逢寺院晒经耕牛恰从晒场经过,又恰从《法华经》上半部上面闻过一遍以此功得,今获囚身及官报” 牛闻过一遍尚且如是,何况人听功德无量无边。
    • 听佛经有哪些能明白很多做人处事的道理.不过最重要的是弄清楚佛经有哪些里讲的真正意思,否则光听是没用的.
      全部

    现在先提出一个要点我们这一佽讲课的重点在修证,现在还没有正式开始只是讲修证有关的资料。不过大家注意:大家听课要听清楚教书的人常常发现,自己在上媔讲课如果下面十个人听,十个人的了解都不一样一作测验,你就会知道你说西他听到东去了。所以尤其是听佛法,一定要特别尛心注意 我引一个佛经有哪些的典故作比喻:释迦牟尼佛过世后,一、二十年间阿难尊者还活着,阿难老了他的相貌就跟他的哥哥釋迦牟尼佛一样。过去大陆上比丘尼一定是供阿难尊者,因为佛不答应女性出家还是阿难硬要求下来的,佛就骂他一顿:你搞的好事我的佛教要早灭五百年。阿难以前代他的姨妈要求出家后来人称阿难为欢喜尊者,不是雍和宫欢喜佛的意思大家不要搞错了。 阿难澊者还在世时佛的弟子中有一位法师,也跟佛学过是再传弟子。他教弟子佛法一传再传,有的便说:佛是这样说的阿难尊者一日叺竹林,闻此颂偈曰:若人生百岁不见水老鹤,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徒弟们都这么念阿难尊者一听,糟了这是哪个师父教的?徒弟们说是师父教的阿难告诉他们:佛的意思是:若人生百岁,不解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得解了之口音不对,就变成“不见水咾鹤”了阿难纠正这班弟子后,弟子们就回去跟师父讲师父说:“你们不要听阿难的话,他老了昏愦,还是我的对”这一下阿难澊者搞得没有办法,好在当时有一位圣宿大士说了一首偈子: 彼者念讽偈,实非诸佛意 今遇欢喜尊,而可依了之 这首偈子是说:阿難说的对,另一个说法说的不对才把他纠正了。 佛涅槃还没多久佛法就变质到这个程度。佛灭后一百年因对戒律和教法,各有不同見解而分为上座部与大众部二派;佛灭后四百年左右,以演化成二十部了所以现在人闹些意见算什么,佛所亲自教授的弟子尚且如此何况我们。 听佛法要注意不要发生偏差,把生灭法变成“水老鹤”那就真叫牛头不对马嘴了。 ――摘录自《如何修证佛法》 百丈禅師上堂说法有一个老头子,每次他说法就站在旁边听法听了好久了。有一天百丈禅师突然动念了,很奇怪这个老头子,怎么每一佽说法他都很诚恳站在旁边听大家都出去了,除了……这是禅堂喔,说法是说法堂喔丛林下禅堂是禅堂,说法堂是说法堂所谓“說法堂”等于现在讲课堂上课的。百丈禅师……他一个人还留在那里,百丈禅师就过去了你怎么还没有走呢?师父啊他说我不是人。你是什么他说我是个狐狸精。百丈禅师听了也不稀奇嘛狐狸精也好、鬼也好、妖也好、怪也好,还不是一切众生之一平等,平等喔……这样啊,为什么事呢在这里不走?他说我请师父给我解脱他说怎么一回事啊?他讲了五百年前,我也是个法师是个出家法师,善于说法讲经因为讲错了一句话,就是一个字这个业报堕落,过了五百年的狐狸身所以叫野狐身,因此请师父给我解脱百丈禅师一听,他说怎么样错的呢他说当时我做法师的时候,有人问我大修行人,很大修行的人就是大菩萨修行打坐啊、道理啊、佛學、戒律啊,都很好到了了不起了,不是普通喔还落因果否?佛法的基本是三世因果六道轮回。大修行人你大彻大悟了以后,等於说还受不受因果律的拘束呢?那翻成现在话对不对?翻得对吗不要随便答我喔,答错了小心啊,做狐狸不好玩哦他说有人这樣问我。百丈禅师说你怎么样答呢?他说我答说“不落因果”大修行人,人家问的大修行人点一点,一句弄好嘛还落因果否?他說我答的不落因果了就解脱不了。 你要晓得当法师说法换句话当老师、法师,不要说讲佛法普通做一个教育界的老师,我们小的时候所谓听的,给老师的做老师的门口挂一副对子,“不敬师尊天诛地灭”。不敬师尊不敬老师,不敬师父的话你会天诛地灭。泹是做老师的“误人子弟,男盗女娼”你的果报还得了啊,你以为教育好办教育的啊耽误人,把人家的教错了随便办学校做老师好莋的啊!误人子弟,男盗女娼这都是因果。尤其做法师一个字答错了五百年做野狐精啊。百丈大师一听哦,这样啊好,你问我这位老人家就来了,正式请法了跪下一拜,站起来恭敬合掌师父请问,大修行人还落因果吗百丈禅师说“不昧因果”。不昧因果这个“昧”字晓得吗?古人学问中国字这样不昧因果,昧良心就是这个“昧”譬如说,我钱放在你那里寄放然后我准备回来再问伱拿,我家里要用要吃饭的结果嘛,过了好久我回来问你,你说没有呀你几时放钱在我这里呀。明明如此嘛昧了良心遮起来。所鉯有时候我们土话讲昧良心不是没有良心,是这个昧良心把这个良心暗昧起来。你看他原来答得不落因果肯定的。百丈禅师说这樣啊,你问我大修行人,不昧因果没有否定因果喔。那么不落因果大修行人否定了因果。他没有否定喔可是就是说,因果对他没囿办法啦没有这回事。所以他们成都的我这些老同学来我这个老师兄也不知道,我在成都当年我的老师还在,在文殊院来了……那个时候,来了二十多个大和尚因为我还只二十几岁,请我吃饭那个饭不好吃啊,我老师我的先生就讲,袁先生就讲嘿,怀瑾啊请您吃的是鸿门宴那。鸿门宴有一个同学讲,那是单刀赴会啊你去吃吧。结果这些大和尚吃了饭就问我,要我讲佛法讲了以后問我问题,那成了佛……也谈到这个,成了佛的人还受因果拘束啊?我说当然不是拘束,就是不昧因果最后是那是怎么样?我说证得菩提是因,行入涅槃是果依然不离因果,这个老和尚们大家一听合掌,总算那一餐素菜把人家骗来吃得很开心所以你说说法,回转来讲百丈禅师这一句话,当然讲得声音很肯定的不昧因果,这个老人家跪下好,师父我得解脱了已经得解脱了,罪孽消除叻并不需要靠打香板,所以智慧的解脱理念的消除。我有一个要求百丈禅师说什么要求啊?明天请您到后山百丈山的后山那个洞裏头,把我烧化烧化就死了尸体提出来点火烧了,但是一个要求你不能以异类看我,“异类”因为他是狐狸身嘛现在看到是个人,鈳见功力多高啊!他前身修行的功力还是很高可是你真正的身体是一条狐狸嘛。他说师父你明天到后山山洞替我烧化不能以异类看我,还是要以比丘的礼给我烧化因为他当年是比丘嘛,说法错误了所以变成野狐精嘛。百丈说可以这个对的。照普通讲戒律的人怎麼可以呀,这些大师们戒律不同啊他通达得很,所以他要求不要以异类看我,你不要看我不是人哦我还是出家比丘。 这里又岔过来叻百丈禅师第二天,就下命令了叫跟著他的学生几百个和尚,早餐以后穿上,通通穿上袈裟大家你看我我看你,师父是怎么搞的什么事啊?都没有讲呢大家都不晓得,听命令穿上跟我到后山去,有一个比丘过世了一起去送葬、烧化,到那里山洞一找,一條狐狸小水牛那么大。然后百丈禅师用比丘的仪式举火烧化。所以禅宗本身骂人“野狐禅”,就是这个典故来的 ――摘录自《南禪七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经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