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在中国什么时候超过日本中国的

有此一说:中国科技正在超过日本
我的图书馆
有此一说:中国科技正在超过日本
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 前言   前言  要证明中国科技水平超过日本很容易的。中国有350万研发人员,日本只有84万,中国的研发人员数量是日本的4倍。中国高校有150万专任教师(讲师、副教授、教授),日本只有不到20万。中国的专任教师是日本的7倍多。中国高校有2391万在校生,日本只有301万,中国是日本的近8倍。而且中国大学的工理农医专业的学生比例比日本高得多,中国超过50%,日本为32%。假设我们把科技领域项目分为1万个项目,中国人多,可以参与9千项;日本人少,只能参与3千类。则中国稳稳当当地在6千项目领先,例如高原机车、煤矿勘探、荒漠治理、熊猫喂养等等,完胜。日本绝对赶不上中国。别抱怨中国人多地大,不是公平比较。人口和资源都是国家实力,要比较两国科技水平就别抱怨人数和资源。继续用上面的假设。就算比较两国都参与的3千项目,10年以前,日本领先的项目明显比中国多,做两国比较很无趣。10年来,中国在越来越多的项目超过日本。现在是中国领先的项目多于日本了。可以说中国科技的综合水平已经超过日本。现在大约是中国领先1千项,中日持平1千项,日本领先1千项,非常接近。这时比较起来要动脑子、查资料,很可以解闷。中国现在新成果比日本出的快、出的多。再过10年,中国的科技将领先日本太多,做两国比较又会变得无趣。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 核电( 08:36:30)&  中国核电技术先进  一。第三代AP1000核电站  AP1000是设计的。日本东芝买下西屋,然后把AP1000设计卖给中国。  2006年11月,中国引进美国西屋公司的第三代核电技术AP1000。在合作备忘录中,西屋承诺分阶段向中方转让全部技术资料,并同意中方在将单机功率升级至1350兆瓦以上后拥有全部知识产权,技术出口也不受西屋限制。  中国正在建四台AP1000机组,两台在浙江三门,两台在山东海阳。计划2016年投产。这四套机组平均国产化水平为55%,尤其是反应堆压力容器、蒸汽发生器、大型锻件、主泵、阀门采用国产设备。从第五套设备开始可以基本实现国产化。  中国已经完成1400兆瓦功率的CAP1400的设计,拥有全部知识产权,国产化率将达到80%,非国产化的部分都是没有垄断威胁的部件。中国已经开始在山东威海市荣成石岛湾开工建设CAP1400的示范工程。  其他国家AP1000情况:  美国4台第三代核电站于2013年3月在乔治州伯克县和南卡州詹金斯威尔开工。  保加利亚和英国正在计划建AP1000核电机组。  二。第三代EPR核电站  广东台山在建第三代EPR核电站。由法国设计,核岛主设备国产化制造比例达到50%。  EPR堆型目前在世界范围内只有三座电站在建:2005年5月开工的芬兰奥尔基卢奥托核电站、2007年底开工的法国弗拉芒维尔核电站以及2009年底开工的广东台山核电站。现在台山核电站进度领先另外两家。2014年1月已开始调试,预计年底装载核燃料,2015年底并网发电。  2013年,完成制造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台山核电站1号1750兆瓦核能发电机。  三。第三代“华龙一号”核电站中核ACP1000和中广核ACPR1000是在大亚湾核电站技术的基础上改进成的我国自主品牌的三代核电,这两种设计将融合成“华龙一号”,功率为1000兆瓦。福建福清的5、6号机组,以及广西防城港2期工程的3 、4 号机组将采用“ 华龙一号”技术路线。  四。具有第四代核电站特征的高温气冷堆。  清华大学成功建成世界上首座具有固有安全特性的模块式球床高温气冷堆,正在山东石岛湾建设示范项目。  2014年8月,核心设备主氦风机工程样机研制成功。  五。快堆  中国已经建成能发电的实验快堆,正在自主研发六十万千瓦商用示范快堆核电站,已完成设计,预计将于“十三五”期间投入建设。  六。托卡马克装置  中国的托卡马克装置“东方超环”创造了三联聚变指数1.644×10^29M-3的世界纪录,超过日本JT-60保持多年的世界纪录1.77×10^28M-3。  东方超环还创造了多次重复放电32秒的世界纪录。  七。惯性约束聚变装置  中国在惯性约束聚变装置“神光3号”的实验平台实现激光单束出光1.65万焦耳,成为继美法之后第三个实现单束万焦耳出光的国家。  日本在快堆技术上比中国强,但日本没有三代及以上的核电站,而且现在全部核电站停产。所以综合来看,中国在核电技术上超过日本。注:美国和国际原子能组织与中国的核电站划代名称不同。他们把中国称为第三代的核电站称为3+代,把中国的二代半核电站称为3代。中国科技超过日本(3) 水电( 08:50:56)& 中国水力发电技术领先现在世界最大的水轮发电机组是80万千瓦(800MW),共有8台,都在向家坝水电站。其中4台由哈电集团制造,另外4台由天津阿尔斯通制造。该工程中的80万千瓦单机容量、直径19.99米的定子、直径18.97米的转子、23千伏定子额定电压、640万千瓦特高压输出,均为目前世界机电安装最高等级的技术指标,且技术和设备制造全部实现国产化,是名符其实的“中国芯”。技术人员展开了20余项技术革新和工艺调整,其中“80万千瓦水轮发电机组安装技术研究”、“特大型水轮发电机组推力轴承温度控制”、“特大型定子组装工艺研究、转子组装工艺研究”等一批技术成果获行业和省部奖项,填补了多项国家和世界机电安装的空白。我国正在研制100万千瓦等级的水轮发电机,并将用于正在建设的白鹤滩水电站,计划于2020年前首台机组投运并网发电。世界上已投运的轴流式水电机组最大单机容量为我国福建水口水电站单机容量200兆瓦;最大转轮直径为葛州坝水电站,转轮直径11.3米。与传统大型机组的合金推力瓦不同,溪洛渡左岸电站3号机组(77万千瓦)采用的是一种新型弹性金属塑料推力瓦,是目前国内外容量最大的采用塑料推力瓦形式的机组,由哈尔滨电机厂有限责任公司设计制造,具有耐高温、绝缘性能好、制动转速低等优点。我国的巨型推力轴承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创造了世界水电工程史上的多项第一,包括超高坝筑坝、高水头大流量泄洪消能、超大型地下洞室群开挖与支护、高边坡综合治理以及大容量机组制造安装、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建设等水力发电成套技术。三峡地下电站在主变压器、GIS方面也都实现了国产化。地下电站机组配套的6台840兆伏安/500千伏主变压器,是自主设计制造的,技术性能指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国内企业通过技术攻关、生产的大型电站水轮机铸件、蜗壳压力钢管用高强度钢板、水轮发电机镜板锻件、大型水电机组厚钢板等产品质量指标达到国际同类产品最高等级。机组和变压器中广泛使用的硅钢片,以往我们都是从日韩和欧美国家进口。后来,武钢、宝钢通过攻关,具备了70万千瓦级水轮机组及配套设备的高牌号无取向硅钢和高磁感取向硅钢研发制造能力。我国河北新宝丰、江苏安靠等厂商已经研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压线缆及其附件,自主研制的出口断路器也在向家坝左岸电站率先使用。这些消息一出,国外厂商立马降价。以往单个价格过百万的线缆头,如今价格下调了一半多。综合来说,中国的水力发电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中国科技超过日本(4) 特高压输电( 08:52:23)&  中国特高压输电技术领先2004年时,中国即使花钱也买不到特高压技术。国家电网从年,拿出超过20亿元人民币投入研发。5万名科技人员踏上艰难的研制特高压之路。中国国家电网的“特高压交流输电关键技术、成套设备及工程应用”项目涉及180项关键课题攻关、9大类40余种关键设备研制,通过产、学、研、用协同攻关,在电压控制、外绝缘配置、电磁环境控制、成套设备研制、系统集成、试验能力6大方面实现了创新突破,获得发明专利96项,掌握了特高压交流输电核心技术,研制成功了全套关键设备。例如,2006年,西瓷公司研制的“1000kV瓷外套式无间隙金属氧化物避雷器”通过技术鉴定。该产品使用的高性能D13.6电阻片为自主研发的关键部件,500A操作保护压比不大于1.274,5kA雷电保护压比不大于1.42,方波通流容量高达2200A,且电气性能稳定、分散性较小,生产合格率高,其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再如,2007年,西开高压电气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出世界上第一台800kV双断口罐式断路器,其研发成功打破了国际上少数几家企业对800kV开关设备制造的垄断局面。中国仅用四年时间建成当时世界上运行电压最高、技术水平最先进、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第一条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201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美国时任能源部长朱棣文,在华盛顿演讲时说道:"中国挑战美国创新领导地位并快速发展的一项重要领域,就是最高电压、最高输送容量、最低损耗的特高压交流、直流输电。" 国际大电网委员会(CIGRE)秘书长让.科瓦尔认为特高压交流试验示范工程的投运"是电力工业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2013年,中国已经建立了系统的特高压与智能电网技术标准体系,编制相关国际标准19项,特高压交流电压已成为国际标准电压。2014年,国家电网公司在IEEE发起的P1862《》、P千伏及以上特高压交流设备现场试验标准及系统调试规程》和P千伏及以上特高压交流电压调节及无功补偿技术导则》三项特高压交流国际标准获得通过,进入正式出版阶段。中国特高压输电的输送距离可以达到公里,“十二五”结束时,中国将建成“三纵三横”特高压交流骨干网架和11项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特高压输电线路总长将达4万公里。特高压技术已经和正在走向世界。中国国家电网获得巴西承建美丽山800千伏特高压直流2092公里的输电线路项目。工程计划总投资约合18亿美元。特高压成功竞标告诉我们,只有确立高技术的核心竞争力,即形成不可替代性,才能走向世界舞台的更大空间。中国的特高压输电技术已经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科技超过日本(5) 煤炭( 08:53:52)&  中国的煤炭勘探和开采技术领先日本1) 勘探我国初步建立了中新生代和晚古生代大陆成矿理论,发展了多项找矿预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提出一系列大矿和大型矿集区的靶区。我国的高煤阶煤层气勘探开发理论和技术突破推动沁水盆地实现煤层气规模化开发。我国在深部煤炭资源分布、安全开发和煤层气开发的有关基础研究取得良好成果。  中石油东方物探在非油勘探领域形成了煤田高精度三维数字勘探技术。东方物探应用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准确查明了煤矿地质构造、找准致灾地质因素。目前,东方物探通过全数字“两宽一高”为核心的高精度地球物理技术高精度三维地震与非地震电法勘探资料密切结合,解释小断层的精度由原来落差5米以上提高到2米至3米。  2) 开采  我国相继研制成功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220吨、300吨、363吨等系列交流传动电动轮自卸车和斗容分别为55立方米、75立方米的矿用挖掘机,标志着我国大型露天矿单斗—汽车成套设备产品实现了从“跟随”到“引领”质的飞跃。2009年,中煤集团下属装备公司成功试制了ZYD型电液控大采高煤矿液压支架,工作阻力17000千牛、支护强度1.46兆帕、支护高度7.5米,创造了世界纪录。  2009年,太原重型装备集团公司成功下线的工作面年产1000万吨的MG-WD型交流电牵引采煤机,居世界先进水平。2009年,西安煤机公司生产的单机工作面年产达1000万吨的超大型采煤机。2010年,晋煤又造出7.6米的矿用液压支架,再创世界最高纪录。2010年,张家口煤机公司研制出的BH38/2×400型全自动滑行刨煤机,在生产能力、装机功率等各项性能指标均达到了国际水平。  2011年,太原矿山机器集团公司研制成功世界最大功率3000千瓦采煤机。  国家智能制造发展专项《》项目落地后,科研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红柳林、锦界煤矿采用先进智能化开采。2013年,石煤机公司自主研制成功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异形轨轨道系统。  2013年9月,天地科技公司研制的大型煤炭综采成套装备智能系统项目通过验收。  日本小松公司的一些挖掘机还是不错的。但综合比较中日的煤矿勘探和开采,日本比不上中国。中国科技超过日本(6) 石油( 09:00:30)&  中国的煤炭勘探和开采技术领先日本  1) 勘探2010年,中石油公司提出变质基岩油气成藏理论及关键技术指导渤海湾盆地发现亿吨级储量区带,总体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我国地质学家通过盆地的演化历程、碳酸盐岩烃源岩发育状况以及优质储层的发育机理研究,对中国海相油气远景进行了分类;首次建立了碳酸盐岩油、气源岩分级评价方法和指标体系,为叠合盆地碳酸盐岩层系油气资源评价与预测奠定了可靠的理论基础。  中国石油东方物探设计的软件包GeoEast—lightning(闪电)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计算速度领先于国际同类型商业软件,提升了中国油企找油找气能力。  中石油新兴物探开发处目前已完成国家级科研项目三个,四次承担中国石油集团非常规油气及压裂监测相关研究课题,已提交33项发明专利,提交7项软件著作权登记,自主研发了油藏/微地震井中压裂监测、井地联合地震勘探技术、随钻VSP等技术,提升了找油找气的服务能力。2) 开采在提高石油采收率方面,通过基础理论研究,研制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表面活性剂、新型抗盐梳型聚合物以及新型高效破乳剂和清水剂。  大庆油田创造“二三结合”水驱挖潜及二类油层聚合物驱油技术支撑油田保持稳产。  中石油进行超稠油热采基础研究及新技术开发取得重大突破。  东方物探公司研发逆时偏移成像软件,大幅提高地质资料处理成像精度。  水平井钻完井和多段压裂技术突破大大改善低渗透油田开采效果。  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和中油测井公司开发新一代一体化网络测井处理解释软件,广泛应用于测井。  中国石油钻井工程技术研究院、北石厂和中油测井共同研制的CGDS—I近钻头地质导向钻井系统,掌握了国外用近20年时间才趋成熟并高度垄断的重大关键技术,使我国成为继美国、挪威之后第三个掌握地质导向钻井技术的国家。  我国的固井装备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整体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车载式结构的kW(马力)大型成套压裂装备已成为我国油田主力机型。中国石油集团科学技术研究院江汉机械研究所与中国石油宝鸡石油钢管有限责任公司则联合研制了国内首台连续油管作业设备;烟台杰瑞于2009年成功研制国内首台大型拖车式连续油管作业设备———LGT360型连续油管车。  中国石油集团渤海石油装备制造有限公司在国内最早研制了SCYJ10—5—48HB双驴头游梁式节能型抽油机,又研制了特大型抽油机,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大庆油田装备制造集团研制成功了国内首台全平衡抽油机,从设计结构上完全打破了传统抽油机的举升平衡模式。  国内现可生产管径2200mm以下、壁厚6~32mm、符合API要求、材质为X70~X100的油气输送钢管,并有钢管内涂层、钢管外防腐等成熟技术和装备。钢管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由宝石机械生产的m全系列石油钻机近几年来位居全球前列;江汉四机开发的车装钻机、直升飞机吊装钻机和快移快装钻机等多项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达到国际先进或领先水平;渤海辽河与中国石油长城钻探工程公司联合研制的3000m全液压钻机已进行试生产,为国内首创;南阳二机生产的m橇装钻机、车装钻机、低温极地钻机等,已出口30多个国家和地区。  成套m系列钻机模块及泥浆泵等配件、m修井机、平台采油树、最高等级69MPa防喷器等海洋油气钻采装备;固定式平台钻机和海洋修井机已经完全摆脱了进口的局面,实现了国产化。  2011年,中国首座自主设计制造出当时世界最先进的第六代深水半潜式钻井平台海洋石油981,选用DP3动力定位系统,1500米水深内锚泊定位,入级CCS(中国船级社)和ABS(美国船级社)双船级。中国海油拥有该船型自主知识产权。  2013年,中国石化胜利油田采油院设计研发的曲柄无游梁抽油机正式获得美国发明专利授权,标志着该产品在全球受到专利保护。目前,世界上各国油田使用的抽油机,大多为游梁式抽油机。这种抽油机机构多,结构复杂,制造成本高,机械效率低,经济性比较差。针对这一问题,胜利油田采油院创新设计出无游梁桥式曲柄换向多井抽油机,实现一套动力系统驱动、多口井抽油。该专利在国内累计应用8井次,与传统皮带机相比,平均节电率达71.2%,解决了丛式井举升系统效率低、能耗高等难题。综合来看,中国在石油勘探开采领域超过日本。中国科技超过日本(7) 页岩气( 09:01:25)& 中国的页岩气开采技术和设备超过日本页岩气开采是比较新的行业,只有中美两家行动规模比较大。以美国为代表的欧美页岩气公司只提供昂贵的服务和设备,不出售技术。中国石化经过两年多科研攻关,于2013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页岩气开采配套工程技术,在研制开发完井工具、钻井流体、核心助剂等5个方面实现重大技术突破,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不仅大幅降低开采成本,而且使施工质量和勘探成功率成倍提高。还开展了“水平井分段完井机器人前瞻性研究”项目。  2013年,位于荆州市的中石化石油工程机械有限公司第四机械厂研制成功3000型压裂车。该设备是目前世界单机功率最大的车载压裂装备,整体技术达到世界领先水平。“荆州造”压裂车已完成28口大型页岩气水平井压裂施工,比其他压裂车工作效率高出20%以上,易损件寿命提高20%以上。除3000型压裂车外,第四机械厂还研制出步进式井间移运装置、轮轨式钻机等80多台(套)开发装备。  2014年,沈阳市北方重工集团有限公司自主开发出页岩气开采关键的压裂成套设备,北方重工已掌握压裂成套设备的多项核心技术。中国的页岩气开采技术和设备在短短三年内已经完全自主化。中国在页岩气开采行业比美国还有一定差距,但比起尚未起步的日本是明显领先的。中国科技超过日本(8) 轨道交通( 09:02:32)&  中国的轨道交通技术领先轨道交通包括普通铁路、高速铁路、城际铁路、轻轨、地下铁路等,包括勘测、设计、施工、设备制造。一。销售2012年轨道交通设备制造企业销售额排行前7名:企业 销售额(亿美元)中国北车 147中国南车 144加拿大庞巴迪 81德国西门子 77法国阿尔斯通 70美国通用电气 56日本川崎 14二。尖端技术  2014年,南车青岛四方机车车辆公司厂制造出试验速度每小时达到605公里的列车,刷新了法国TGV2007年创造的574.8公里/小时试验最高速度世界记录。  TQ-600型永磁同步牵引电机解决了困扰永磁电机推广应用的永磁体失磁的世界性难题。该电机在绝缘性能、通风结构等方面也处于国际领先地位。  2013年,中国制造出的智能化高速列车不仅首次实现了新兴的物联网技术、传感网技术在大型交通运输装备上的工程化应用,而且首次实现了物联网、传感网、列车控制网络、车载传输网络的多网融合,形成自检测、自诊断、自决策能力的智能化高速列车。三。规模  2013年,我国高速铁路总营业里程达到1.1万公里,在建高铁规模1.2万公里,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投产运营里程最长、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四。自主知识产权  中国南车前任董事长赵小刚告诉《》记者,高速动车组的系统总成和关键子系统的9大核心技术,中国南车都做到了自主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  比如,GE打算与中国南车合资在美国建厂,生产高速动车组等设备。2011年7月中旬,GE副总裁约翰·赖斯到北京访问期间曾对记者表示,GE已聘请律师,对南车在高速动车组领域的自主知识产权做过尽职调查,南车技术出口美国不存在任何法律问题。  赵小刚介绍,当时中国南车向GE提供了一份欲转让到合资公司、适用于不同速度等级的高速动车组专利技术清单。GE聘请美国专业律师事务所审查的结果显示,不构成任何侵权的行为。“中国南车是一家成熟的公司,不可能把从国外引进的技术,直接输出到美国去。”  中国刚开始建设高铁的时候,CRTSⅠ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学自日本,CRTSⅡ型板式无砟轨道技术来自德国。但后来由中国铁道科学院牵头,中国研制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CRTSⅢ型板式无砟轨道,仅在制造工艺方面就已经申请了50项左右的国家专利,走出国门已不存在任何问题。  中国南车董事长郑昌泓也表示,中国南车已经掌握了高速动车组的核心技术,相关源代码由中国南车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掌握。  南车四方公司提供的资料显示,该公司目前在高速动车组领域获得的国家专利已达595项。中国南车人士介绍,中国南车在高速动车组领域,已获得的专利总计达数千项。五。国产化  “目前南车生产的高速动车组采用国外部件的部分只有两项,一是制动装置,主要从德国企业克诺尔进口,时速200公里高铁制动装置从日本进口;二是轮轴,一直是从美国、德国、意大利、日本等企业进口。南车高速动车组的国产化率已经达到90%以上,如果这些问题解决,就可以实现全部国产化。”郑昌泓说。  中国北车公司旗下的青岛四方所公司已经开发出国内首个自主化动车组制动系统,并将装载在时速250公里城际动车组上进行严格的考核和试验。  2012年,太原重工投产世界最先进高铁车轮生产线。目前月产量已突破两万件大关,实现年产60万片高品质车轮(含10万片动车组车轮)的供货能力指日可待。重轴生产线和轮对总成试生产的车轮、车轴于2014年4月开始60万公里的运用考核。马钢的晋西公司的车轮和车轴也在运用考核。另外,马钢于2014年6月收购了法国高铁车轮企业瓦顿公司。  2014年06月,洛阳轴研科技决定斥资1.61亿元,在高新区建设我国首个高铁轴承产业化示范线。项目预计2015年6月底前建成,2年后达产,将形成年产6万套轴承的生产能力。  2014年5月,我国首套时速380公里动车组齿轮箱驱动装置通过30万公里运营考核。这套装置是由南车戚墅堰机车车辆工艺研究所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各项性能参数完全满足线路运营要求,综合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中国的轨道交通技术已经取得世界领先地位。中国科技超过日本(9) 飞机( 09:03:40)&  中国飞机制造技术领先日本飞机制造技术比较很复杂。飞机有多种型号,每种型号用到多种材料和零部件,飞机有多个性能指标。任何一种飞机很难在全部材料、零部件和功能都占优势。总不能说:因为我的飞机某个零件最好,所以我国的航空工业技术世界第一。  另外,日本的飞机制造多是授权制造或合作开发,很难说其中有多少技术属于日本。例如西班牙持有空客的股份,但不能因此说西班牙大型客机技术世界先进。  所以只能选几种主要机型比较主要功能或研制生产进度。下面分几种飞机类型分别加以比较。一、大型运输机,中国运20和日本川崎C2(又称为XC-2)。  下面的比较引自百度文库里的文章《》。这里只摘出结论,关心细节的网友请自己阅读原文。  一、气动外形对比中国的运20的气动外形和设计水平已经超过日本的C2。目前中日大飞机对比得分中国2比0领先。二、发动机对比日本采用的是通用电气的CF6-80C2发动机。目前中日得分2比1。三、运载能力对比在运载能力上,运20远胜C2,中国3比1领先。四、材料对比在材料对比上,目前资料还不充足,中日之间可以打成平手。比分4比2。五、短距起降能力对比在短距起降效果上,日本的飞机因机体小、重量轻,发动机功率大而优于运20。比分5比3。六、航电及座舱系统对比J-10的飞行是计算器控制的(fly by wire),从试飞到现在没有损失过一架飞机,这是世界纪录,西方国家搞fly by wire没有不摔飞机的。  中国6比3大比分领先。注:XC-2在2014年再次推迟,因为后舱门未通过压力测试。二、支线飞机,中国的ARJ120和日本三菱的MRJ90。  中国第一架自主知识产权支线飞机ARJ21翔凤于2008年首飞成功,全经济级客座数90座、105座。ARJ21民用新支线客机采用两台通用电气公司的CF34-10A涡扇发动机。具有低油耗、低噪声、可靠性高、维修方便的特点。首架国产支线客机ARJ21将于今年底交付成都航空。  日本MRJ90有92个座位,使用普惠公司“静洁动力”PW1217G涡扇发动机,在同样一次旅行中,MRJ飞机的全程耗油量将比庞巴迪公司的CRJ900NG低11%。与E190相比,MRJ飞机在起飞时可减少40%的噪音。目前MRJ首飞时间定在2015年第二季度。  中国的ARJ已经飞了6年了,日本的MRJ明年才试飞,所以中国领先。注:ARJ21喷气式支线飞机制造过程使用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使中国成为继美、德之后世界上第三个掌握超临界机翼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的国家,研究成果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而且攻克了大型复杂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难题,使中国在带筋整体壁板喷丸成形技术上领先。三、水陆两用飞机,中国的蛟龙600和日本的US-2  蛟龙-600最大起飞重量53.5吨,最大航程5000公里。飞机总体技术水平和性能将达到当前国际同类飞机的先进水平。将于2014年底完成结构大部件制造及机载设备的交付,计划2015年底实现首飞。  US-2最大起飞重量47.7吨,最大航程4600公里。2007年服役。  这一项日本已经服役,中国飞机尚未试飞,所以日本领先。四、直升机发动机,中国的涡轴-9和日本的XTS2  中国的涡轴-9发动机已经批量投产,装备武直10,2012年列装。  日本防卫技术研究本部网站2013年7月刊登文章,报道了该部门正在进行的一系列研究项目。其中一项是开展新型直升机发动机(XTS2)研发,XTS2功率可达960千瓦。这和涡轴-9发动机相似。  这一项中国领先。五、涡扇飞机发动机,中国的WS-10和日本的XF7-10  WS-10(又称“太行”)最大推力76千牛。用于歼-11B重型战机,已经列装。前不久在中国东海迫近美国反潜机的就是歼11B。“太行”也用于歼-16,3.5代(美标准)多用途双座战机,已经交付中国空军使用16架。  日本发动机XF7-10最大推力60千牛。2013年3月,日本空军收到2架装备XF7-10的P-1。5月因燃烧不稳定停飞。  这一项中国领先。中国还有歼20、歼31、C919、预警-2000、神龙、WS-15、WS-20、长江-1000等等。日本没有相应项目,无法比较。中国将来可以和F22、F35之类的产品比较。综合来看,中国的飞机制造技术领先日本。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0) 桥梁( 09:04:53)&  中国桥梁建造技术领先苏通长江公路大桥为世界第一大跨径斜拉桥。这是中国建桥史上建设标准最高、技术最复杂、科技含量最高的特大型桥梁工程,创造了四项世界纪录。杭州湾大桥为世界第一跨海大桥:杭州湾跨海大桥是一座横跨中国杭州湾海域的跨海大桥,它北起浙江嘉兴市海盐郑家埭,南至宁波市慈溪水路湾,全长36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日全桥贯通,于日正式通车。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创造了四个“世界第一”的世界最大跨峡谷悬索桥——矮寨特大悬索桥。该桥将于2012年通车,是由中国原创的桥梁技术建造而成。桥梁主跨1176米,创跨峡谷悬索桥中世界第一;世界首创运用桁梁架设的“轨索滑移法”;首次采用塔梁完全分离结构;首次采用岩锚吊索结构,并用碳纤维作为预应力筋材。[1]南京长江三桥为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位于南京长江大桥上游约19公里处的南京长江三桥,全长约15.6公里,其中跨江大桥长4744米,主桥跨径648米,是国内第一座钢塔斜拉桥,也是世界上第一座“人”字弧线形钢塔斜拉桥。日,南京长江第三大桥正式通车。该桥的建成使纵贯华东至西南的沪蓉干线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贯通。近年来,中国在高速铁路桥梁设计、施工、科研以及建设管理等方面实现了重大跨越。深水大跨桥梁建造技术进入世界先进行列,武汉天兴洲长江大桥是国内外已建的时速为250公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是目前世界上设计时速为350公里最大跨度的高速铁路桥梁。大吨位桥梁建造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国内自主研发客运专线900吨架桥机和运梁车,解决了大吨位整孔箱梁架设问题,推动了我国铁路桥梁事业发展。[2]截止2010年,全球已建、在建的跨度大于千米的悬索桥为30座。中国占12座,美国、日本各4座。中国舟山西堠门大桥主跨1650米,位居悬索桥世界第二。世界第一是主跨1991米的日本明石海峡大桥,根据百度百科,明石海峡大桥由著名的法国埃菲尔集团公司承建。整体来说,中国的桥梁勘探、设计、建筑技术世界领先。[1] 《》 中国新闻网/12/TH4MQJV000125LI.html[2] 《》
中国公路网/news/.php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1) 船舶( 09:44:57)&  中国在船舶工业和韩国的竞争  此文只分析民船,不涉及军舰。  中船集团副总经理吴强说:“在散货船、油船、集装箱船三大主力船型领域,我们现在不仅大,而且强,自主化配套可供给率已达80%以上,总体建造水平和质量不逊韩、日。” 除三大主力船型外,中船集团在大型液化天然气(LNG)船、“海洋石油981”号深水钻井平台、30万吨浮式生产储油船(FPSO)、大型集装箱船、“雪龙”号科考船、“远望”号测量船等高端船舶及海洋工程装备领域也不断取得新的突破。  吴强特别强调,“双高(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船及海工装备单位价值所需工时相对更多的特点,双高船及海工装备既有高技术密集特性,同时更有高劳动力密集特性,因此我们在高端领域更具竞争优势!”比如,在自升式钻井平台市场,2012年新加坡还占据70%的市场份额,但到了2013年,这一形势就发生了逆转,中国已经占据了约70%的市场份额,而新加坡则下降至约30%。“实践告诉我们,双高船及海工装备的总装建造绝对没有想象的那么高不可攀。基于以上理由,我坚信,到2020年,中国必将在双高船和海工装备市场超过韩国,从而在世界船舶工业范围内成为总装建造最强国!” [1]  韩国在这方面有些忧心忡忡  大韩造船学会会长赵相来表示:“就连韩国企业遥遥领先的海洋成套设备和LNG船等高附加值领域市场,中国也在以可怕的速度追赶上来”。  韩国贸易投资振兴公社今年3月份发表的研究报告称,中国目前正不断在曾经是韩国国内企业一直独占的钻井船及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FPSO)等高附加值船舶以及海洋建造物领域成功中标。  韩国产业研究院研究员洪星仁表示:“即使韩国造船产业一直保持竞争力,从2014年开始到2020年为止,韩国造船部门的出口额也将降至年均300多亿美元。” (2011年韩国造船部门的出口额为566亿美元)  KOTRA中国产事业长朴韩进认为:“中国目前已经超越技术能力的追赶,到达了开始思考产品商品化方案以及品牌价值的阶段。现有韩国企业不仅需要增强技术能力,更迫切需要找到新的产业领域来谋求未来发展。” [2]月新船订单额[3]:(CGT是修正总吨)  中国 481艘,910万CGT,总值146亿美元  韩国 164艘,560万CGT,总值132亿美元  日本 177艘,340万CGT,总值59亿美元  2014年上半年,我国承接各类海洋工程装备订单81艘(座)。其中自升式钻井平台11座,半潜式钻井平台3座等等,合同金额共计79亿美元,世界市场份额占比提高到32%,居全球第一。[4] 韩国2014年上半年仅获得30亿美元海洋工程装备订单。  我国LNG船有自主知识产权  我国从2002年开始进入LNG船建造市场,沪东中华造船(集团)有限公司先后承接了我国首批6艘14.7万立方米LNG船的设计建造合同。在工信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下,通过对大型LNG船关键设计建造技术开展全面研究,沪东中华顺利完成了我国首批LNG船的建造工作。2008年4月,我国自主建造大型LNG船的首制船——“大鹏昊”建成交付。至2010年,沪东中华造船终于不再受国外技术专利的羁绊,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实现LNG船系列化以及批量化生产的可能性。[5]  目前,我国已相继推出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16万立方米、17.2万立方米、17.4万立方米、22万立方米等系列LNG船设计,其中17.2万立方米LNG船批量承接了埃克森美孚/日本商船三井的4艘订单,成功打入LNG船国际市场;17.4万立方米双燃料电力推进LNG船承接了中海运-中石化APLNG项目的6艘订单,技术水平进一步提升。另外,大连船舶重工集团也已攻克了LNG船船体及关键系统建造技术,并设计制作了1:1大型模拟舱,初步具备LNG船设计建造能力。并且,通过基础技术研究,我国建立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LNG船载荷预报方法和软件系统,为我国大型LNG船的自主设计提供了先进设计手段。[5]  我国已实现LNG关键设备全面国产化  山东泰安年60万吨LNG项目采用寰球工程公司自主开发并优化后的双循环混合冷剂(DMR)液化技术,实现天然气净化技术、液化技术及储运技术系列化和标准化,取得46项专利,制定3项国家标准,形成50余项专有技术和施工工法。寰球工程公司实现冷剂压缩机及驱动电机、低温BOG压缩机、冷箱、DCS系统、低温阀门以及高压变频器等关键设备全面国产化,且设备技术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被业界称为我国LNG装备产业发展的一次重大革命。2014年8月项目顺利生产出合格产品。[6]  特别是LNG储存罐多半已经国产  到2013年7月,我国已运营6个LNG接收站,建成大型LNG储罐近20台,其中10台为国产9Ni钢建造,用钢2万余吨,储罐运行情况良好。在建的20多台LNG储罐,中石油和中石化已实现LNG储罐国产化;中海油天津3万立方米LNG罐已经采用南钢的9Ni钢预埋件,中海油正进行新一轮9Ni钢国产化调研,未来LNG储罐国产化比例将进一步提高。[7]  从国外进口,9Ni钢的供货周期通常需要1年以上,国产化后,供货周期显著缩短。以南钢为例,从开始生产、预制钢板到最终送达,交货周期约3个月,其中唐山项目的首批钢板只用45天即将产品送达工地。这是进口产品无法比拟的,在国内外9Ni钢同时供货的前提下,目前进口9Ni钢的质量缺陷也暴露无遗,服务态度远不如国内钢企。[7]  2014年9月,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成功进行了自主研制的船用货油泵透平驱动装置、大排量潜液泵的演示验证。将填补我国船舶和海洋工程装备专用设备空白,提升全系列液货装卸系统的研制能力。[8]  中国的船舶在某些方面还有不足,例如瓦楞钢还需要进口,还在使用法国GTT公司、德国曼恩、芬兰瓦锡兰的部分专利。但综合比较,中国的船舶制造技术超过日本。[1] 《》 014-08-27 中国船舶新闻网[2] 《》 日 法制日报[3] 《》  钢联资讯[4] 《》
中国证券网[5] 《》 日 中国水运报[6] 《》
上海宏东泵业[7] 《》 日 中国行业研究网[8] 《》 中国能源报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2) 卫星导航( 09:49:39)&  中国的卫星导航技术领先日本  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  日,我国成功将第16颗北斗导航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是我国二代北斗导航工程的最后一颗卫星。现在北斗系统已经可以复盖亚洲,可以提供有源和无源两种服务。船舶入网用户已达到3万多个,伴随手机用户10万多个。2013年,中国北斗导航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人民币。[1]  到2020年,我国将建成由5颗地球静止轨道和30颗地球非静止轨道卫星组网而成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  日本的准天顶卫星导航系统  准天顶系统将由4颗卫星组成,因为卫星的仰角和GPS不同,可以提高GPS的精度。若单独使用则精度很差。  2010年首颗准天顶定位卫星“引路号”发射成功。  2013年3月,日本内务省分别与三菱电机和日本电气(NEC)签订合同。这两家公司将为日本的“准天顶”卫星系统(QZSS)建造3颗卫星和地面控制系统,预计2017年发射。[2]  由以上信息可见,中国的卫星导航已经投入广泛使用,而日本的卫星导航只有3颗星,依赖GPS,而且还要多年才能实用。所以中国的卫星导航技术领先日本。[1] 《》  新华网[2] 《》 日 中国新闻网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3) 太空探索( 09:53:17)&  中国的太空探索技术领先日本  太空站  中国2011年发射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并成功实现和神舟8号、9号、10号飞船对接。  日本2008年为国际空间站造过一个实验舱(希望号)。  显然为别人的太空站造一个舱不如完全自己的空间实验室技术难度大。  载人航天  年,中国已发射5次载人飞船并实现空间行走。日本只是有几个宇航员搭乘其它国家飞船上天。  月球软着陆  中国玉兔成功在月面软着陆并执行探测任务。  日本现在只能做到绕月飞行,尚未能做到软着陆。  深空测控天线  操控太空飞行器需要深空测控天线。2013年,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在佳木斯建成直径达66米深空测控天线,为亚洲最大、世界第五。这一深空测控天线的核心技术100%由我国自主研发,在太空中的测控距离最远可达4亿公里,是目前国际上深空探测可达到的最远距离,意味着我国在深空测控领域跻身世界前列。同时,该测控天线首次引入超导技术与深度制冷技术,在零下270℃的低温环境下,仍可正常接受来自太空的测控信号,这是我国在这一新技术领域首次获得突破。[1]  日本最大的深空测控天线是JAXA下属臼田宇宙空间观测所的60米天线,由三菱电机制造。  显然中国的深空测控天线比日本强。  离子发动机  日本曾发射“隼鸟号”小行星探测器,2003年发射,2010年返回。隼鸟的发射、操控、回收技术都很常见。它的先进之处在于离子发动机。当时中国还造不出来。  2012年,航天科技集团五院自主研制出首台200毫米离子电推进系统。该系统装载在2012年发射的“实践九号”卫星上,经过长达一年的在轨飞行试验考验,表现优异。该系统在长寿命地面考核试验中已持续工作超过一万小时。据专家评价,该系统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些主要技术指标优于国外同类产品。[2]  总体评价:中国的太空探索技术领先日本。[1] 《》 日 北京晚报[2] 《》  科技日报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5) 深潜器( 09:58:08)&  中国的作业型载人潜水器领先  2002年中国启动“蛟龙号”载人深潜器的自行设计、自主集成研制工作。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与海试历时10年,累计投入3.5亿元。该任务由中国大洋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协会办公室牵头,会同100余家科研院所和企业完成。  蛟龙号的优点:  1.在世界上同类型中具有最大下潜深度7000米,这意味着该潜水器可在占世界海洋面积99.8%的广阔海域使用;日,蛟龙号下潜深度达7062.68米;  2.具有针对作业目标稳定的悬停,这为该潜水器完成高精度作业任务提供了可靠保障;  3.“蛟龙号”可以完成三种自动航行:自动定向航行,驾驶员设定方向后,“蛟龙号”可以自动航行,而不用担心跑偏;自动定高航行,这一功能可以让潜水器与海底保持一定高度,尽管海底山形起伏,自动定高功能可以让“蛟龙号”轻而易举地在复杂环境中航行,避免出现碰撞;自动定深功能,可以让“蛟龙号”保持与海面固定距离。  4.具有先进的水声通信和海底微貌探测能力,可以高速传输图像和语音,探测海底的小目标;  5.配备多种高性能,完成保真取样和潜钻取芯等复杂任务。  6.充油银锌蓄电池容量  蛟龙号载人潜水器研制和海试成功,标志着中国系统地掌握了大深度载人潜水器设计、建造和试验技术,实现了从跟踪模仿向自主集成、自主创新的转变,跻身世界载人深潜先进国家行列。  日本1989年建成了“深海6500”潜水器,水下作业时间8小时,曾下潜到6527米深的海底,创造了当时作业型载人潜水器潜深的新纪录。影片《》中曾多次出现该艇。  从下潜深度和功能来说,中国的“蛟龙号”领先日本的“深海6500”。日本正在建造“深海12000”,预计2023年建成。等建好了可以反超“蛟龙号”。注:世界有过潜的更深的潜水器,不过或者是无人潜水器,或者不是作业型,只是为了创记录用的。1960年1月,瑞士“的里亚斯特”号载人潜水器潜深为10912米。1995年3月,日本海洋科技中心研制的日本的“海沟号 ”无人潜水器下潜到10911.4米,创造了无人深水潜水器的潜深世界记录。“海沟号 ”于2003年5月神秘失踪。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6) 激光( 10:25:37)&  中国的激光技术领先日本  激光器有20几类,每类有几十上百种应用,每种应用又有多方面性能。所以不可能逐项比较。激光技术最关键的是两点。一是功率大,功率大才能在核聚变、能量传输、机械加工、增材制造(3D打印)等方面发挥更大作用。二是体积小,激光器体积小才便于广泛应用,装上飞机和卫星。全固态激光器最能满足功率大且体积小的要求。  功率大  2012年7月,中国神光3号的实验平台实现激光单束出光1.65万焦耳,是继美法之后第三个实现单束万焦耳的国家。[1]  日,我国首台万瓦连续光纤激光器在武汉光谷问世,成为继美国后第二个掌握此技术的国家。[2]  全固态激光器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创天的研究团队经过10余年努力,在国际上首先生长出大尺寸氟硼铍酸钾(KBBF)晶体。KBBF晶体是目前唯一可直接倍频产生深紫外激光的非线性光学晶体,是中国继硼酸钡晶体、三硼酸锂晶体后发明的第三个非线性光学晶体。  2006年,中国工程院许祖彦院士制成的了KBBF棱镜耦合器件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1064nm激光的6倍频输出,将全固态激光波长缩短至177.3nm,首次将深紫外激光技术实用化、精密化,并已获中、日、美专利。  国外深紫外波段(指波长短于200nm的光波)科研装备目前主要使用同步辐射和气体放电等非相干光源。而配有KBBF晶体棱镜耦合器件的全固态激光器体积很小;在能量分辨率方面,比同步辐射提高5~10倍以上;在光子流密度方面,提高了3~5个量级。  2013年,中科院应用深紫外全固态激光器制造出8台具有世界领先性能的装备并通过验收:  深紫外激光拉曼光谱仪、  深紫外激光光化学反应仪、  深紫外激光光发射电子显微镜、  深紫外激光光致发光光谱仪、  深紫外激光自旋分辨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  光子能量可调深紫外激光光电子能谱仪、  深紫外激光原位时空分辨隧道电子谱仪、  基于飞行时间能量分析器的深紫外激光角分辨光电子能谱仪  中国科学院已启动项目二期工作,将再研制6台国际领先水平仪器设备。[3]  2014年9月,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应用电子学研究所研制成功平均功率达81瓦的当今世界最高水平、最大功率全固态钠导星激光器,未来其可在大型望远镜、激光大气传输等科研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通过激光器将589纳米波长的黄激光射向天空,引起大气层90千米至100千米高度钠原子共振、散射产生高亮度“人造”钠导星,一直是世界各国科学家们的研究热点。目前,钠导星激光器已成为TMT(30米望远镜计划)等大型望远镜的核心关键设备之一。  新研制的高性能钠导星激光器具备谱线高精度、高平均功率、高光束质量等特点。在光谱方面,激光器波长与钠原子吸收谱线稳定、精确对准,精度达到0.2皮米;在频域方面,激光谱线宽度达到亚GHz,可谓“不胖不瘦”。此外,由于其采用1064nm、1319nm固体激光和频技术,科研人员还突破了高功率下两台激光器时域与空域同步技术、激光线宽压窄技术、高效率和频技术等多项难点。未来,该研究成果将在天文观测、大气观测、激光大气传输等领域发挥重要作用。[4]  日本在激光方面也有一些成果,如纯绿色激光二极管、小动物用体内近红外荧光成像设备、ArF 193nm准分子激光光源等等。但上面列出的中国成果意义更重大。所以中国的激光技术领先日本。  顺便说一句,中国在激光方面的成果实在太多,无法一一列举。偏重基础理论的成果汇总可以参看[5],偏重实用的成果还找不到全面的汇总。另外,从下表可以大致估计中国激光产业在全球市场的位置。[6]  2014年上半年度营收(万美元) 美国相干 Coherent &&&&&39,574 深圳大族激光 &&&&&36,971 美国 IPG Photonics &&&&&36,278 德国罗芬 Rofin-Sinar &&&&&26,288 华工科技 &&&&&18,138[1] 《》 日 中国科技网[2] 《》  OFweek激光网[3] 《》  观察者网[4] 《》 日 科技日报[5] 《》  OFweek激光网[6] 《》
OFweek 激光网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7) 计算机硬件( 10:30:39)&  中美在计算机硬件的竞争  在计算机硬件上中国和美国还有差距并且在努力追赶。至于日本,已经在后面了。下面按计算机不同档次由低向高逐级分析。  一。个人电脑(PC),中国第一,美国第二。  据IDC报告,2014年2季度个人电脑销量排行如下排名 &&&&&公司 &&&&&2Q14销量(万) &&&&份额(%)  1 &&&&&联想 &&&&&1,456 &&&&19.6  2 &&&&&惠普 &&&&&1,364 &&&&18.3  3 &&&&&戴尔 &&&&&1,045 &&&&14.0  4 &&&&&宏碁 &&&&&612 &&&&8.2  5 &&&&&华硕 &&&&&461 &&&&6.2&&&&&&其它 &&&&&2,497 &&&&33.6  日本公司未能排进前五。  二。服务器,美国第一,中国第二。  据Gartner报告,2014年1季度服务器销量排行如下排名 &&&&&公司 &&&&&1Q14销量 &&&&&份额1 &&&&惠普 &&&&&534,652 &&&&22.60%2 &&&&戴尔 &&&&&464,141 &&&&19.70%3 &&&&IBM &&&&&166,311 &&&&7.00%4 &&&&华为 &&&&&85,919 &&&&3.60%5 &&&&浪潮 &&&&&80,929 &&&&3.40%&&&&&&其他 &&&&&1,029,760 &&&&43.60%  日本公司未能排进前五。  另外,联想正在以23亿美元收购IBM x86服务器业务,日获美国外资投资委员会审查通过,计划年底完成。届时前5名中将有两家美国公司,三家中国公司。  三。主机系统(mainframe), 中国和美国并列第一。  浪潮天梭K1系统是中国首台自主研发的高端容错主机系统。该产品由460名工程师历时4年研发成功,共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7项,国际专利3项,软件着作权7项。该产品最大可扩展32颗处理器、256核心,4TB全局共享内存。每分钟能够完成450万次联机事务处理,可用性(error-tolerant rate)达到99.999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天梭K1还采用了自主研制的国际领先的处理器协同芯片组技术,具备2个25.6GT&QPI端口,处理器接口总带宽为51.2GT/s;4个8.5Gbps X8 NI端口,NI接口总带宽为68GB/s;天梭K1的20通道数据对齐和时钟数据锁定技术,实现了多通道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实现“10Gbps信号传输距离超过30英寸”、“6.4GT/s 21路并行传输超过21英寸”等多项业界信号传输距离的新纪录。  浪潮继IBM之后,全球第二个实现了600×500超大尺寸、20层高叠层、0.5%高阻抗控制精度的电路板的加工并稳定量产。  浪潮在2012年底中国进出口银行举行的大型主机招标会上,击败IBM、HP成功中标。  浪潮提出口号“浪潮替代IBM”(IBM to Inspur),并开始向海外扩展。  四。高性能计算机,中国和美国并列第一。  2012年3月,曙光6000千万亿次高效能计算机通过验收,介于大型主机系统和超级计算机之间的通用计算机。CPU使用国产龙芯8核芯片,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通过将龙芯CPU和X86软件栈相结合,解决了国产CPU对主流的商业应用兼容性问题,并为突破亿亿次级计算进行了技术储备。  2012年12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深圳大学联合研制成功万亿次高性能计算机KD-90。KD-90基于龙芯3B八核处理器,相当于家用微波炉大小,整机功耗低于900瓦,实现了高能效、可移动的高性能计算的桌面化应用。这是可以搬上飞机和航天器的高性能计算机。  五。超级计算机,中国和美国并列第一。  中国的超级计算机天河二号每秒3.39亿亿次(=33.86pflos)双精度浮点运算,连续三年评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天河二号使用麒麟操作系统。综合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它有五大特点:一是高性能,峰值速度和持续速度都创造了新的世界纪录;二是低能耗,能效比为每瓦特19亿次,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三是应用广,主打科学工程计算,兼顾了云计算;四是易使用,创新发展了异构融合体系结构,提高了软件兼容性和易编程性;五是性价比高。  中国科技大学正在研制100pflos超级计算机。  排名第二和第三的美国超级计算机“泰坦”和红杉“在存储速度(Top graph 500)和节能(Top green 500)方面比天河二号强。  排名第四的日本超级计算机“京”在存储速度方面比天河二号强,但在节能方面比天河二号差。  超级计算机500强中,美国最多,233个,中国第二,76个。英国第三,30个。前10名中,美国占6个。所以美国在超级计算机上还是有积累的优势的。  日本最大的计算机公司是富士通。富士通的年度报告显示,公司销售额连续5年下降。年销售额为(万亿日元):5.33,4.69,4.68,4.53,4.47,4.38。  总体评价,中国在计算机硬件上和美国还有差距,但已超过日本。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8) 无线通信( 10:37:00)&  中国的无线通信技术领先日本  手机销量  按IDC公布的数据,2014年第二季度手机销量前五名如下表:公司 &&&&销量 &&&&份额(%) &&&&&2013q2份额(%)三星 &&&&74.3 &&&&25.2 &&&&32.3苹果 &&&&35.1 &&&&11.9 &&&&13.0华为 &&&&20.3 &&&&6.9 &&&&4.3联想 &&&&15.8 &&&&5.4 &&&&4.7乐金 &&&&14.5 &&&&4.9 &&&&5.0  日本公司未能进前五。  4G LTE 标准专利  在无线通信行业,最重要的技术体现在技术标准上。中国的公司没有赶上参与制定3G标准,所以每部手机要付给外国公司许多专利费。中国的公司在4G LTE 标准专利表现出色。美国咨询公司 Cyber Creative Institute 于2013年6月统计了各公司申报的4G LTE 标准专利 [1],前十名如下表:排行 &&&&公司 &&&&国家 &&&&专利数1 &&&&高通 &&&&美国 &&&&6552 &&&&三星 &&&&韩国 &&&&6523 &&&&华为 &&&&中国 &&&&6034 &&&&诺基亚 &&&&芬兰 &&&&5055 &&&&InterDigital &&&&美国 &&&&4186 &&&&爱立信 &&&&瑞典 &&&&3997 &&&&中兴 &&&&中国 &&&&3688 &&&&乐金 &&&&韩国 &&&&3179 &&&&摩托罗拉 &&&&美国 &&&&31010 &&&&大唐电信 &&&&中国 &&&&273  日本公司未能进前十。  Cyber Creative Institute 还评估了各公司申报的4G LTE 专利中的必要专利,然后给出综合评价分数。前十名的分数排行如下:排行 &&&&公司 &&&&国家 &&&&&&&&&&分数1 &&&&高通 &&&&美国 &&&&3182 &&&&华为 &&&&中国 &&&&2733 &&&&中兴 &&&&中国 &&&&2534 &&&&诺基亚 &&&&芬兰 &&&&2455 &&&&乐金 &&&&韩国 &&&&2376 &&&&三星 &&&&韩国 &&&&2337 &&&&多科莫 &&&&日本 &&&&2118 &&&&InterDigital &&&&美国 &&&&2069 &&&&爱立信 &&&&瑞典 &&&&17710 &&&&大唐电信 &&&&中国 &&&&141  日本公司排在华为和中兴后面。显然日本在4G LTE标准必要专利上,落后于中国。  无线通信基站建设  在无线通信基站建设技术上领先的是瑞典爱立信和中国华为。爱立信在旧的3G网络有雄厚积累,华为在新兴4G网络领先。[2]  总结:日本在无线通信技术上落后于中国。  顺便说一下5G通信的标准专利问题。5G通信技术太复杂了,不是一个公司可以包揽的,只能是全球合作。欧盟为研发5G成立了METIS合作项目。项目共划分了8个工作组,每个组均有相关的运营商和设备商负责具体技术的研发和场景解决方案的设计。其中,日本多科莫负责场景研究,中国华为负责无线链路概念,法国阿朗负责多节点、多天线传输、芬兰德国诺西负责多RAT、多层网络,芬兰诺基亚负责频谱研究,瑞典爱立信负责总体项目管理、标准制定与发布、系统设计与性能指标。[1] 《Evaluation of LTE essential patents declared to ETSI》 2013年6月[2] 《Huawei Leads TD-LTE Infrastructure Industry》 中国科技超过日本(19) 量子密钥通信( 10:41:18)&  中国量子密钥通信技术率先实用化  2005年3月,美国“海狼”级核潜艇“吉米卡特”号服役,它配备专门用于安装窃听装置的深潜器,具备海底光缆窃听功能。中国要保证通信保密,量子密钥通信是终极解决方案。  地面通信实用化  当别的国家的量子密钥通信还处在实验阶段,中国已经进入实用阶段。  自2009年中国科大潘建伟的科研团队建成了世界上首个全通型量子通信实验网络之后,合肥于2012年建成46个节点的城域量子通信网络。网络覆盖合肥市主城区,用户涵盖省市政府机关单位、金融机构、军工企业、研究院所等,具有网络扩容能力,能够提供量子安全下的实时语音通信、实时文本通信及文件传输等功能。  2014年3月,济南市建设的“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正式投入使用。这是我国第一个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大型量子通信网,也是世界上已知的规模最大、功能最全的量子通信试验网。目前,省内已有50个单位,可以通过网络内量子通信集控站和终端,实现了数据安全传输。在未来两到三年内,济南量子通信试验网还将作为连接北京、济南、合肥和上海等地的量子保密通信“南北干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有望在将来进入手机、网络等民用通信领域。[1]  据英国《》周刊日报道,中国已开始建设世界上最远距离的光纤量子通信干线——连接北京和上海,距离达到2000公里,有望于两三年内投入使用。[2]  空间通信的进展  中科院于2011年启动了空间科学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已经完成地面模拟试验(在地面与100公里远的气球间进行量子密钥通信),量子通讯卫星已进入初样研制阶段,力争在2016年左右发射全球首颗“量子通讯卫星”。[3]  据《》日报道,日本独立行政法人情报通信研究机构(National Institute of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ogy)与日本AES公司(Advanced Engineering Services Co.,Ltd)合作,2014年5月发射了光通信实验卫星“SOCRATES”,将在7月底开展卫星与地面间的量子密钥通信试验。[4]  虽然日本的实验卫星比中国发射早,但中国已经有地面网络实用经验和充分的卫星通讯地面模拟验证,可以合理预期中国量子密钥卫星通信将在日本之前实用化。[1] 《》
&齐鲁网[2] 《》 & 参考消息[3] 《》 &日 &新华网[4] 《日本开展卫星量子密码通信试验》
中国国际科技合作网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0) 网络设备( 10:55:23)&  中国的网络设备全球领先  现在的网络(互联网和通信网)主要是靠光纤传输信息。华为在光纤网络设备市场的份额遥遥领先。而日本富士通排在中兴后面,名列第五。光纤设备市场份额  在网络关键设备路由器方面,华为也领先全球。  华为NE5000E路由器是全球首个400G可规模商用的核心路由器产品,具有业务在线平滑扩展的创新专利,可以实现路由器从单框向背靠背集群再到4框乃至8框的平滑升级。华为NE5000E全部采用自主研发的核心转发芯片和网络操作系统。同时,通过先进的芯片制造工艺、智能调频、按需配电、高效散热等手段,华为400G平台同比业界400G平台节省52%能耗、节约48%空间、节省50%重量等。  截至目前,NEG核心路由器已在全球5大洲、超过37个国家骨干网络规模部署,现网已零故障稳定运行一年以上。目前中国联通和华为的联合创新团队在路由器的节能、功耗和芯片技术上共同申请了20项专利,中国联通还牵头制定了30多项与路由器相关的技术标准。[1]  中国其它公司也在光纤网络技术方面取得良好进展。  河南仕佳光子科技有限公司2012年公司与中科院合作的光分路器芯片项目实现量产,填补了国内空白。2014年7月,他们共同研发的阵列波导光栅和可调光衰减器两款芯片开始试生产,分别预计在今年10月份和明年上半年实现量产。这两款芯片的推出,将打破国外在光通信核心芯片领域的垄断。[2]  中国光纤网络集团(原河北四方通信)有限公司拥有着世界最先进的陶瓷插芯生产技术。集团设在加拿大的核心生产线连同中国石家庄的生产线将会在2015年开始进行大规模的生产,预计陶瓷插芯的年产量将会高达7,200万粒。[3]注:美国国会号召抵制华为产品;华为要到澳大利亚投标项目,澳大利亚政府拒发签证;华为提出免费为英国政府建一个网络,英国政府拒绝接受。西方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使得美国的网络设备公司,如思科,得以存活。[1] 《400G时代 华为乌龟精神赢取话语权》 & 通信产业报[2] 《河南仕佳光子两款AWG及VOA芯片试生产》
鹤壁市政府网[3] 《中国光纤: 加拿大陶瓷插芯项目正式启动》
腾讯财经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1) 超级钢( 12:06:11)&  中国超级钢率先实现产业化  不同国家对超级钢的称谓不同,我国称为超级钢(又称为新一代钢铁材料或微晶钢),日本称为超铁钢或超级钢铁,欧美称为超细晶粒钢,韩国称为超高强度钢,德国称为超优质钢,等等。这些钢铁新材料都具有超细化、超洁净、超均质的组织和成分特征,强度水平可以达到传统钢材的2倍甚至更高,同时具有优良的韧性、耐腐蚀和抗疲劳等综合性能特征。[1]  1997年,日本首先提出了超级钢的概念,并启动超级钢科研项目;1998年,韩国提出了21世纪高性能结构钢项目;我国也在1998年启动了国家重大基础研究计划项目(973项目)——新一代钢铁材料的基础研究。2001年,欧盟启动超细晶粒钢开发计划;2002年,美国公布实施两个超级钢开发项目。[1]  2002年宝钢、武钢、本钢、珠钢、首钢共生产了5000多吨400MPa-500MPa超级钢板材。而外国的超级钢开发项目仍处于实验室研究阶段。[2]  2005年我国超级钢产量突破400万吨。[4]  2012年,我国的超级钢产量飙升到数千万吨。汽车用钢的主导产品的强度等级正在由200—400MPa向500—800MPa的方向发展,个别部件甚至超过了1000MPa。[3]  日本尽管首先提出了超级钢的概念,但直到2010年,日本新材料专家长井寿说:“我们开发的超级钢铁还没有实现产业化。”[5][1] 《超级钢引领钢铁工业未来发展》
中国钢铁产业网信息中心[2] 《我国超级钢开发应用走到国际前列》 日 中国机械网[3] 《超级钢和碳纤维塑造"中国强度" 挺起和平发展脊梁》
科技日报[4] 《2005年我国超级钢产量突破400万吨》
来源: 我的钢铁[5] 《日本新材料专家:30年后将是"超级钢铁"的时代》 日 经济参考报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2) 机械行业( 12:27:44)&  中国在机械制造行业取得多项世界之最  2008年  1。一重制造世界上最大精度最高宽厚5.5米宽厚板轧机。  2。天津赛象开发成功世界上最大的子午线轮胎X光机。所用技术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3。天津赛象制造世界首台子午线轮胎一次法成型机。  4。大连重工制造世界首台起重量最大、跨度最大、起升高度最大的两万吨桥式起重机,也是当今世界技术难度最高的大型起重设备。  5。哈电造世界最大水轮机转轮叶片。  6。浙江研制成功世界最大固定储氢罐。  7。武重造出世界上最大规格的DL250型5米数控重型卧车,近日在武汉重型机床集团制造成功,多项技术达国际先进水平。  8。上海国际港务集团开发的世界首台全自动装船机在沪研制成功,性能国际领先世界最大加氢裂化反应器在一重问世达世界先进水平。  2009年  9。我企业世界首创超薄铝箔生产新工艺。云南新美铝铝箔有限公司成功实现了将厚度仅为6毫米的铸轧坯料成功批量生产为0.0045毫米和0.005毫米的超薄规格铝箔的技术创新。  10。中国铝业公司世界上首次开发成功的160kA级新型结构电解槽,其吨铝直流电耗低于12000千瓦时。国际上技术先进的电解槽吨铝直流电耗也在13000千瓦时左右。  11。日,北方重工研制的3.6万吨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获得成功。这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黑色金属垂直挤压机。  12。世界首台6S50ME-B电控船用柴油机在大连船柴问世。  13。我国自主研制的世界最大、最先进球磨设备,7月1日在中信重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一次通过试车验收。相当于五层楼高,回转总重超过3700吨,运转能力巨大,并采用了世界上最先进的滑环电机驱动,驱动功率达到28000KW,变频调速可满足不同物料硬度,大大提高磨况效率。  14。中煤集团下属装备公司近日成功试制了ZYD型电液控大采高煤矿液压支架,工作阻力17000千牛、支护强度1.46兆帕、支护高度7.5米,创造了世界纪录。  15。中信重工研制的大型水泥粉磨主机设备。该磨机转速每分钟为15.6转,瓦温45℃左右,比传统动静压滑履水泥磨的瓦温降低30℃左右。该磨机的研制成功,颠覆了国内外建材磨机行业“动、静压轴承”最为适合于建材磨机筒体支撑的观念。  2010年  16。中国一拖推出世界最大吨位全液压轮胎压路机。  17。直径12.2米 中冶科工世界最大自磨机成功。  18。中国开建全球最大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塔式起重机。  19。国内最大锂电池极片辊轧机在邢台问世。  20。世界泵挂最深潜油电泵诞生 打开深井采油之门。  21。唐山:世界首台4000吨多向模锻压机热试成功。  22。济南二机研制出世界先进汽车冲压线。  23。7.6米!晋煤造出世界最高的矿用液压支架。  24。中国建成世界首台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空冷机组。  25。武汉理工大学与山东硕力机械合作研发出“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世界首次将“自动化”引入整个船体外板加工环节,在抛弃了传统人工经验操作的同时,使整个造船效率提高了十倍以上。  2011年  26。 全球首制3000米深水勘察船出坞。  27。我成功制造世界最大潜水泵,结束长期依靠外购历史。  28。中国自主研发3600吨全球顶级履带起重机在昆山下线。  29。世界最大断面直弧形特大型宽厚板坯连铸机研制成功。  30。常熟造出世界首根6RT-Flex35型船用曲轴。  31。东方电机厂制造世界单机容量最大的巨型蒸发冷却机组。  32。世界最大的18500吨油压机在洛阳完成大考,成功锻造438吨特大型钢锭。  33。世界最大功率3000千瓦采煤机在山西问世。  34。世界最大双驱式齿轮传动球磨机在中信重工成功试车。  2012年  35。西安市科技局研制出了世界上最大的单缸模锻液压机,并完成大型航空零部件的模锻工艺研究。  36。我国首创"自动化"造船装备“SKWB-800型船舶三维数控弯板机”,解决世界造船业难题。  37。世界最大75立方米挖掘机下线 生产效率高速惊人。  38。世界最高水平铁路货车整车疲劳与振动试验台建成。  39。世界最大功率电力机车整车动态试验台投入使用。  2013年  40。世界最大的葛洲坝轴流式叶片在二重下线。  41。我国自主研发世界最大吨位8万吨模锻压机试生产成功。  42。石煤机公司自主研制的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异形轨轨道系统。  43。世界首台超大型煤制油反应器交付,重达两千吨。  44。世界最大单机容量核能发电机在东气成功制造发运。  45。南车株洲所推出的TR550C旋挖钻机,是目前世界最大吨位旋挖钻机。  2014年  46。中交集团振华重工研发世界最大链斗式连续卸船机。  47。甘肃省电力公司成功研制出世界最大吨位等级的电力施工架线用牵引设备的SAQ-420智能化牵引机。  48。中国建成世界上试验速度最高的高速涡流和磁轨制动试验台。  49。中国重型院自主研发的19500吨自由锻造油压机及300吨/750吨米全液压锻造操作机试车成功。  50。全球起重能力最大可移动门式起重机“宏海吊”合龙。  51。“中国制造”最大PTA装置双突破,成果整体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其中PX消耗等主要技术经济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52。高速并联机器人实现高端装备制造业新突破,此项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53。宏华集团产出全球功率最大的6000马力液压压裂泵、全球起重能力最强的起重能力22000吨的“宏海号”桁架拱形移动式起重机等设备。  54。徐工造出“世界第一高”的100米登高平台消防车并批量出口。  日本以前在机械制造行业曾有许多项“世界之最”,但其中很多近几年被中国的“世界之最”超越,现在不如第一制造大国中国的项数多了。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3) 光学仪器( 12:33:15)&  中国的光学仪器制造技术领先日本  欧美制造商于90年代末掌握了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制造技术核心关键技术,研制出在轨性能优良的光学遥感卫星。鉴于该技术在国防、国民经济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欧美国家采取了严格的保密措施。  2009年,长春光机所完成“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项目。该项目成果完整系统,理论成果丰富,技术创新显著,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经过工程实践检验。成果属国内最高水平、国际先进,多项关键技术国际领先。“离轴三反光学系统先进制造技术”项目包含了加工设备、工艺技术、光学检测及系统装调等一系列创新性关键技术,其成功完成标志着我国突破了1m量级SiC高精度离轴非球面等关键光学元件及可用于新一代高分辨率空间遥感器的离轴三反光学系统的制造技术,使我国继美、法之后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系统掌握天基大口径离轴三反系统及其核心光学元件制造技术的国家,为我国空间光学遥感器的跨越式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1]、[2]  超精密光学仪器制造的要点是亚纳米级的镜面抛光。现在世界上亚纳米级的抛光技术有两种:  1)磁流变  2)离子束  美国掌握磁流变方法,德国掌握离子束方法,中国两种方法都掌握,日本两种方法都没有。  2013年,国防科大精密工程创新团队自主研制的磁流变和离子束两种超精抛光装备,创造了光学零件加工的亚纳米精度,并通过国家权威部门验收。据专家介绍,这一成果使我国成为继美国、德国之后第3个掌握高精度光学零件制造加工技术的国家,并成为世界上唯一同时具有磁流变和离子束抛光装备研发能力的国家。[3]  据日本媒体2014年1月报道,由日立高新研发的世界首台不使用氦或氢,以氮素做为聚焦气体场发射离子源的聚焦离子束超精密加工机,拥有世界最微细的10nm加工误差精确度兼2nm补正精度。这个加工误差10纳米是是国防科大所造装备的10多倍,差得太多了,日媒称之为“世界最微细的加工误差精确度”是不实报道。  尽管日本的绕月卫星拍了不少很好的月球照片,但其所用精密相机的制造技术还是要靠美、德、法。  日本在光学仪器上也有成就,但比起中科院的长春光机所和上海光机所还是有差距。长春光机所建所以来取得1700多项科研成果,上海光机所获院、部级以上成果奖300多项。[1] 《百度百科》 “离轴三反光学系统”词条[2] 《长春光机所离轴三反光学系统技术获重大突破》
科学时报[3] 《我国成为世界第三个掌握高精度光学零件制造加工技术国家》 解放军报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4) 医疗设备( 13:37:56)&  中国的尖端医疗设备的技术超过日本  一。世界上最小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样机  位于苏州工业园区生物纳米园内的同心医疗器械公司研制成具有从源头创新的自主知识产权、基于完全磁悬浮技术的当今最新一代人工心脏的原型样机。样机在动物试验中表现出的防凝血性能,达到目前国际上各类人工心脏动物试验的最好级别。同时,显著缩小了尺寸,实现了可以植入胸腔的目标。  二。摩擦纳米发电机利用呼吸产生电能驱动心脏起搏器  中科院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的科研人员在针对植入式医疗器件的长效能源系统研制方面取得新进展,研制的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利用呼吸产生的电能驱动心脏起搏器。这一研究成果发表在最新一期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先进材料》上。  研究团队将自驱动能源系统植入大鼠体内,成功收集并转化大鼠多个呼吸运动部位所产生的能量,以电能的形式储存起来,并能够驱动一个外接的心脏起搏器原型机工作,产生与医用心脏起搏器一样的电脉冲。根据理论计算,大鼠每呼吸5次,通过可植入摩擦纳米发电机收集的能量即可成功驱动心脏起搏器工作1次。如果用到人体,仅通过呼吸就能够连续驱动心脏起搏器,使其正常工作。  三。重粒子癌放疗设备  日本有重离子放疗设备,中国也有。2009年,在浅层肿瘤治疗临床试验取得成功的基础上,中国重离子治疗肿瘤又有了新进展。目前,位于甘肃省兰州市的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和医院合作,已经实现对体内深度达2到10厘米深层肿瘤的治疗。 [3]  2013年10月,兰州、武威两个重离子治疗肿瘤中心建设项目进展顺利,预计2014年投运。据悉,目前重离子深层装置开展的国内十批110例深层肿瘤临床试验也取得了显著疗效。[4]  四。采用硼中子俘获疗法  日本有中子放射治疗仪器,中国也有。2010年,由中核集团、北京凯佰特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开发的中子照射器示范装置,建在北京四0一医院附近,采用硼中子俘获疗法,实现了与微堆技术的密切结合,拥有我国全部自主知识产权,其原创设计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授权。据介绍,该装置由中子源反应堆、中子束照射装置和医疗设施三部分组成。[5] 日,国内首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在医院中子照射器成功接受BNCT治疗,目前患者状况良好。[6]  2013年全球医疗器械公司销售额排行,日本排行最高的泰尔茂仅排第19名,销售额只有第一名强生的1/7左右。中国的医疗设备制造技术距世界先进水平还有较大差距,比不上美国和德国,但比日本还是强一些的。  截至日,全球医疗器械公司年销售额(亿美元)排行[7]排行 &&&&公司 &&&&国家 &&&&销售额1 &&&&强生 &&&&美国 &&&&2862 &&&&西门子 AG &&&&&德国 &&&&1873 &&&&通用电气 &&&&美国 &&&&1834 &&&&美敦力 &&&&美国 &&&&1675 &&&&百特 &&&&美国 &&&&1436 &&&&Fresenius Medical Care AG & Co. KGAA &&&&&德国 &&&&1427 &&&&Koninklijke Philips Electronics NV &&&&&荷兰 &&&&1358 &&&&柯惠 &&&&&美国 &&&&1219 &&&&诺华 &&&&瑞士 &&&&10410 &&&&康德乐 &&&&美国 &&&&10111 &&&&Stryker Corp. &&&&美国 &&&&8812 &&&&碧迪 &&&&美国 &&&&7913 &&&&波士顿科学 &&&&美国 &&&&7114 &&&&依视路 &&&&法国 &&&&6515 &&&&Allergan Inc. &&&&&美国 &&&&6116 &&&&St. Jude Medical Inc. &&&&&美国 &&&&5517 &&&&3M Co. &&&&&美国 &&&&5318 &&&&Zimmer Holdings Inc. &&&&&美国 &&&&4519 &&&&泰尔茂 &&&&日本 &&&&4220 &&&&施乐辉 &&&&&英国 &&&&42[1] 《我国研制出世界上最小磁悬浮离心式人工心脏样机》
科技日报[2] 《摩擦纳米发电机首次利用呼吸产生的电能驱动心脏起搏器》 北京纳米能源与系统研究所[3] 《我国重离子治疗肿瘤有了新进展》日 新华网[4] 《兰州、武威重离子治疗中心明年投运》
中国甘肃网-西部商报[5] 《我国自主建成世界首台中子照射器》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6] 《国内首例恶性肿瘤患者在医院中子照射器成功接受BNCT治疗》
凯佰特科技[7] 《Top 40 Medical Device Companies》
MDDI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5) 基础科学  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先日本  比较基础科学研究最好的指标是发表论文数量和被引用次数。据中国科技信息研究所日公布的中国科技论文的统计结果,中国2004年至2014年9月共发表国际论文136.98万篇,排在世界第2位,仅次于美国。在年10年段,我国各学科论文的被引用次数处于世界前1%的高被引论文为12279篇,占世界份额的10.4%,排在美、英、德之后,居世界第4位,位次保持不变。[1] 由此可见,中国的基础科学研究领先日本。  顺便举一个个例:高能物理。发现新粒子无疑是高能物理中极重要的成果,中国科学家近几年接连发现新粒子。  2005年初,由一百多位以中国科学家为主的研究人员在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进行的北京谱仪实验中,观测到了一个新粒子,暂时命名为X1835,这有可能是人类寻找了几十年的新型强子,同时有可能突破现有的普通夸克模型,意义十分重大。[2]  2013年,我国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BEPCII)上的北京谱仪(BESIII)实验和日本高能加速器研究机构(KEK)的Belle实验发现带电奇特强子态ZC(3900),研究奇特态粒子成为粒子物理学研究领域中当前最热门的课题之一。中国和日本发表的论文的第一署名都是中科院高能所2013届博士刘智青。[3]  美国物理学会在其刊物《物理学》(Physics)网站上公布了其评选出的2013年度最重要物理学进展。排在第一的就是:在2013年夏季,中国的BESIII实验和日本的Belle实验分别报告称他们在高能正负电子对撞实验中检测到了由4个夸克组成的神秘粒子。[4]  日,《物理评论快报》(Physical Review Letters)正式发表了由中国科学院大学粒子物理实验团队主导的一个实验发现结果。该项研究成果的核心成员为郑阳恒教授与吕晓睿副教授,他们通过分析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上的BESIII实验数据,观测到了一个新的粒子(共振结构)Zc(4025)。由于其衰变产生一个中性粲介子激发态(内含一个粲夸克和一个反上夸克)和一个带电反粲介子激发态(内含一个反粲夸克和一个下夸克),因此其组分中至少含有四个夸克。这与去年在BESIII实验上发现的Zc(3900)具有非常相似的性质,因此Zc(4025)极有可能是Zc(3900)质量较高的激发态。[5]  高能所2013届博士刘智青以发现Zc(3900)为主要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获第八届“晨光杯”青年优秀论文奖一等奖;南开大学和高能所联合培养的2013届博士郭玉萍以发现Zc(4020)为主要内容的博士学位论文获得二等奖。 [6]  中国的年轻一代科学家开始在尖端领域显露头角。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6) 反卫星  中国建立能与美国相互摧毁的反卫星能力  日本是被美国监管的国家,军工发展受到限制,所以我在前面几乎不提军工。不过这个反卫星能力意义重大,所以放在这里作为参考。  中国在日曾经发射一颗导弹,击毁了一颗报废的风云-1C气象卫星。这颗气象卫星距地面高度为860公里。这证明了中国具备了击毁近地轨道(2000公里以下)卫星的能力。  大多数价值高的卫星是在2 - 3.6万公里的中高轨道运行,例如导弹预警卫星、导航卫星和通讯卫星。中国是否有能力击毁中高轨道卫星呢?从地面很难控制在2万里以上高空飞行的火箭,所以通常需要用火箭把一个动能拦截器送到目标轨道附近(例如1公里之内),然后由拦截器自主完成探测打击任务。  日,中国发射了动能2号,(DN-2)直升式固体燃料火箭[2]。火箭承载的鲲鹏7号探空仪在距地面1万公里高度附近释放了金属钡粉,在空间形成钡云,为研究这一区域的磁层动力学特征提供了实测数据。  中国政府并不承认这次发射是反卫星实验。只是由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中心发出公告称进行了鲲鹏7号火箭探空科学实验。以致很多人把动能2号和鲲鹏7号混为一谈。  美国《空军时报》刊登文章指出,美国军方对鲲鹏7号进行了跟踪,发现鲲鹏7号轨道顶点达到35800公里,接近地球同步轨道。路透社同日报道,一位不愿具名的美国国防官员称,美国获得的情报显示,鲲鹏7号今后可用来将反卫星载荷送入相似轨道,"我们认为这枚火箭携带的是一枚陆基导弹,这是中国首次测试拦截装置,这种装置可以追踪轨道上的卫星,并将其摧毁"。[3]  由此可见中国的直升式固体燃料火箭是可以达到中高轨道的。我们再来看一下载荷。  美国GBI反导拦截弹有效载荷是质量64千克的大气层外动能拦截器(EKV)。 中国在2011年05月发射了鲲鹏一号探空仪,其质量在50公斤左右。假设鲲鹏七号所载探空仪与鲲鹏一号质量相似,也是50公斤,那么它与美国GBI的EKV的质量也十分相似。[5] 所以动能2号的载荷应当足以把反导拦截器送到卫星轨道。  动能拦截器的基本构造和功能。美国的一种拦截器长33厘米,直径30厘米,重15公斤,末制导采用长波红外自动寻的。它装有8个微型红外望远镜,通过激光陀螺仪的惯性基准和微处理机计算,控制外侧圆周上的64台固体燃料姿控发动机,适时脉冲点火,在与拦截器飞行方向垂直的方向喷气,提供为命中目标作机动飞行时所需的横向推力。[7]  截至2013年10月,全球在轨运行卫星数量为1071颗。其中一半为美国卫星,105颗是中国的。美国卫星大约一半是高轨道卫星,高轨道卫星中最重要的是几十颗导弹预警卫星和导航卫星。[10]  鲲鹏7号为在太空能力上处于弱势的中国提供了一种与美国相互摧毁的能力,这是一个巨大的战略进步。  日,中国在境内进行了一次陆基中段反导技术试验,试验达到了预期目的。美国国务院发言人玛丽·哈尔夫7月25日发表谈话说,中国这次进行的是“非破坏性”的反卫星试验。[12] 显然,反导试验要测试拦截器的,而拦截器可以用于打击卫星。  美国“华盛顿自由灯塔”网站日发表报道《中国最新的反卫星导弹试射继续太空武器化进程》。文章称五角大楼专家马克·斯托克斯认为,目前不清楚最新一次试验是由中国航天工业部门还是二炮部队主导,“如果是航天工业部门,那说明该系统仍在研发阶段;如果是空军或二炮实施,那意味着该系统已具备作战能力”。中国军事问题专家费舍尔表示,“除了DN系列陆基反卫星武器外,中国还在研制陆基激光反卫星系统,并正在开发双用途共轨卫星,它能监视或攻击美国卫星。”他描述说,2020年中国就能用高轨反卫星武器瞄准美国早期预警卫星,规模更大的核导弹部队也会配备主动导弹防御系统。[13]  中国的反卫星力量还有神龙次轨轰炸机和激光武器。  日陕西电视台的新闻播出了“我国跨大气层飞行器试飞成功”的画面。[8]  2012年6月中国湖北媒体主动披露证实,大陆在研发“神龙”空天轰炸机,也就是类似美国X-37B的无人太空飞机。报道说,大陆在短短的两年多时间里,神龙次轨轰炸机一举突破了四大关键技术,火箭发动机取得重大突破,也就是说,发展空天飞机必须要征服的推力发动机,大陆已经宣告完成。[8]  “激光推进及其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由科技部批准立项建设,是中国首个激光与航空航天交叉领域的实验室。”实验室主任、博士生导师洪延姬介绍说,“实验室在国际上率先提出激光推进能量转化的重大机理,并实现了部分研究成果的转化应用。”[9]  军事评论员宋忠平在接受《世界新闻报》采访时表示,“激光动力推进技术,主要是利用远距离高能激光加热气体,且对照射的精确度要求很高,这些特征与激光武器技术异曲同工。”[9]中国科技超过日本(27) 日本强项&  中国正在赶超日本的项目  虽然中国在大多数科技领域超过日本,日本还是在一些领域中领先中国的。这个帖子列举其中一些项目,并介绍中国在这些领域的现状。&  一。精密数控机床  日本在精密数控机床领域比中国强。中国正在逐项攻克精密数控机床难关。  例如,重庆机床集团是世界上齿轮加工机床产销量最大的制造商。2014年9月,重庆机床集团自主研制成功YW7232CNC高效精密磨齿机。这台磨齿机攻克了高速直驱、高速主轴自动动平衡、砂轮自动修整、高速自动对齿、砂轮寿命自动检测等十多项关键技术难题;通过对磨齿算法及软件、人机对话控制软件 (HMI)进行研发,掌握了磨齿主要软件功能;对磨削工艺进行了研究及验证,该机床采用蜗轮砂轮磨削,最大加工直径为320mm,最大加工模数为8mm,砂轮主轴最高转速达10000rpm,工作台最高转速达1000rpm,砂轮线速度最高达80m/s,精密磨削齿轮精度现达到GB/T的3级;整机技术水平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已获授权发明专利1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YW7232CNC的研制成功将加速我国汽车、航空航天等行业齿轮加工设备的升级换代。[1]&  二。工业机器人  日本在精密数控机床领域比中国强。中国很多机器人厂家依赖进口控制系统、减速器、伺服器和感应元件。中国正在努力改变这种状况。  数控系统  在中低档经济普及型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国产系统的市场占有率逐年提高。高档系统虽然与国外的系统有一定差距,但是在随着关键数控系统技术逐步突破,差距正在逐步缩小。[2]&  减速机  国内浙江恒丰泰减速机制造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恒丰泰)和南通振康焊接机电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振康)已经攻克技术难题,实现小批量生产,并有少量销售。南通振康研发的“ZKRV精密减速机”已经通过检测,数据对比显示不亚于日系产品,可以满足国内对RV减速机的迫切需求。  南通振康去年的年产量是200多台,产品已被多家机器人厂商试用,包括国外的ABB、KUKA、发那科以及国内的埃夫特、埃斯顿等企业等。其中,埃夫特已经通过试用后购买了几百台RV减速器产品。[3]&  伺服器  武汉华中数控股份有限公司创立于1994年,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伺服驱动和主轴驱动装置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自主研制的5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已有150多台在汽车、能源、航空等领域成功应用。  南京埃斯顿2006年承担江苏省“高速高精度全数字交流伺服系统关键共性技术及产品开发”项目,2010年获得科技部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工业机器人伺服驱动器和电机开发”研发项目;目前公司已成为国家定点、重点支持的交流伺服系统产业化,规模化的研发和生产基地。产品远销全球近60个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沈阳新松机器人建设的我国首条用机器人生产机器人的数字化生产线,将于9月正式投产,年产能将达到5000台工业机器人。新松公司品牌与公共关系部部长哈恩晶介绍说,目前生产线仍在调试阶段,部分岗位还需要人工协调,真正运行后,所有岗位都是“机器人”独立完成,只需要工程师进行视频监控就行了。据介绍,与人工制造相比,数字化智能生产线不仅会极大地提升产品质量,生产效率也会提升5至10倍。[4]&  三。金属提纯  中国的多项金属提纯技术还不如日本。在某些金属提纯上已经有所突破,例如钛。  2014年9月,中国第一炉“电子级低氧超高纯钛”已在浙江省余姚市成功研发投产。 在此之前,全世界只有美国和日本的三家公司能够生产超高纯钛。作为高端战略性金属材料,美日政府严格限制对中国的出口。中国在超高纯钛领域经常要看美日的“脸色”。 “投产以来,我们接到了很多航空航天企业、研究所的电话,可以看出大家对超高纯钛已经期待太久了。”吴景晖说。他说,正在和一个国家级的研究所合作,利用低氧超高纯钛改进空间飞行器的一个关键零部件。之前,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超高纯钛,一直采用其他替代金属,综合性能一直未能达到最佳状态。随着国产超高纯钛的诞生,这一关键零部件可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巨大的技术突破。 除了航天,低氧超高纯钛对于半导体、医疗器械、汽车工业等多个行业来说,意义同样深远。此外,由于可以用来制造水净化装置的滤芯,超高纯钛还在海水净化、污水处理、制药等方面有着不小的用处。“手机、电脑、身份证、‘智慧生活’中广泛运用的芯片技术,都离不开‘超高纯钛’。”吴景晖说。[5]&  四。汽车  日本的汽车工业很强,有三家汽车公司进入《财富》世界500强前100名。  中国在用电动车取代汽油车。2014年上半年新能源车辆销量比去年同期增加220%。[6]  国家在建高速公路充电设施,各城市也在建城内充电设施,例如:  北京2014年将建成1000个公用快充桩  上海2015年充电桩布局将超6000个  天津2015年将建66个充换电站,6700个充电桩[7]  中国已经发布了75项电动车标准,涵盖了三类电动汽车纯电动、混合动力、燃料电池、包括零部件,也包括基础性标准,零部件包括动力电池系统、包括车载电机,重要的关键零部件标准,另外涵盖了插头、插座,包括充电机的标准和协议,以及充电站的标准。中国电动汽车标委会非常积极参与国际标准法规WP29的修订工作和交流,在WP29下,设立了EVE工作安全组,中国是副主席国家,我们有很多的标准已经成为国际标准提案和法规的提案,话语权越来越强。[8]  中国电动汽车标准细化到了大巴、乘用车、垃圾车,而国外仅有乘用车标准。“国外没有这个产业便谈不上标准,中国标准在国外就被认可了,大巴标准上我们已经走在前头。我们的标准肯定会成为全球最早、全球最好、全球最深入的标准。”[9]&  五。圆珠笔头  我国每年各类笔的产量近400亿支,占世界的80%,但销售额只占全球的25%。前有美、欧盟、日等已占据了高端产品市场,后有印度、巴西、马来西亚等国家正抢占中低端市场,多方挤压使得我国制笔产业发展举步维艰。墨水、笔头等基础原材料以及笔头制造加工等精密设备严重依赖进口。  2011年,国家科技部发布“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课题,专项拨款6000万元用于研发。经过产学研用的共同努力,包括中性墨水、水性墨水、中油墨水及笔头用不锈钢材料和笔头精密加工设备在内的关键共性技术有了很大的进展,国产的墨水已经开始产业化、不锈钢线材开始应用、国产笔头精密加工机床试运行情况良好。  如今,国际上笔类产品和墨水的原材料价格呈明显下降趋势,如670的不锈钢笔头价格由0.13元降到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