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背景对入学和大学生入学体检项目职业发展有多大影响

正在带你进入目的网站,请稍等职业教育频道
当前位置: >
高职院校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家庭背景关系研究
作者:管理员。 TAGS:背景,关系,研究,家庭,规划,院校,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作为破解就业难的一个有效方法,目前已经在高职院校中引起了很高的重视,但是由于课时少等特点,职业生涯规划存在很多问题,很多文献在研究职业生涯规划如何做的更好,基本都是集中在课程建设、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从学生自身方面研究的较少,本文从学生的家庭背景出发,进而研究家庭背景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作用与影响机制,希望能够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提供一些建议。一、 研究方法与数据来源  本文以宁波一所国家级示范高职院校计算机类2012级全体学生为样本,采用文献法和调查法,以父母的职业地位和家庭经济背景作为衡量家庭背景的指标,结合他们的职业生涯规划书,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服务学生成长成才。   数据来源:本次研究选择一个完整的群体作为样本,共260位学生,主要涉及计算机应用、网络技术和电子技术三个专业。父母的职业类型主要通过查学生入学时候的电子档案,通过对父母职业类型的分类,把260学生的父母职业分成行政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教师、医生等),工人、农民及无固定收入人群。家庭经济背景主要是从贫困和非贫困两个维度,材料来源于学工办每年的贫困生认定档案。  学生父母的职业主要是通过查看学生的电子档案,每年新生入学后,学工部都要组织学生登陆平台填写个人和家庭信息,通过对信息进行统计,对父母的职业类型进行分类,把260位学生的父母职业分为行政管理人员、企业一般员工、私营企业主、专业技术人员(医生、教师、研究人员)、个体户、农民(或渔民)以及打零工(无固定收入)人群。具体见表1。  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书主要是通过各种测试生成的职业生涯规划书,这个规划书相对来说比较简单,主要通过吉训网测试现状评估、自我了解(包括性格、兴趣、能力、价值观、学习风格)、职业探索和职业决策这五大部分,系统自动生成一份职业生涯规划书。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择业意向以及职业生涯规划。具体情况见表2。  表1 父母职业类型及比例社会阶层人数比例全国行政管理人员114.23%2.30%企业一般员工4818.46%17.40%私营企业主197.31%0.60%专业技术人员93.46%2.80%个人户5822.31%5.10%农民(渔民)或失业10640.77%61.60%打零工或无固定收入93.46%10.20%合计260100.00%100.00%    从表1数据中可以看出,由于研究样本主要来自浙江沿海地区,并且都是大学生,因此其父母职业在行政管理人员、私营企业主和个体户这几类阶层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表2&&& 2012级计算机类大学生职业规划类型及比例职业规划类型人数比例专升本[ ]3613.85%党政机关及事业单位218.08%国有企业6826.15%外资企业249.23%民营企业8331.92%自主创业166.15%其他124.62%  二、 数据基本情况及相关分析 1、 家庭地理位置对高职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城镇和农村的家庭对高职学生的影响比较明显,城镇的家庭由于地理位置相对比较优越,视野比较开阔,学生接受的信息也比较广泛,这部分大学生思维比较活跃,也比较有创新思维。在职业规划中创业的同学当中,有93.8%的同学都是城镇的,只有6.2%的同学来自农村。另外这些学生由于选择面较宽,也存在职业选择的困惑,比例相对农村较高。另外区域因素也是比较突出,东部沿海生源的同学他们的职业价值观追求的一般在于成就实现和职业前景,而西部欠发达地区生源的同学往往比较看重福利待遇。2、 家庭经济收入水平对高职生职业规划的影响  从数据中可以发现,不同收入家庭的高职生手段性和目的性职业价值观有区别,较高收入家庭的高职生手段性职业价值观一般看重职业前景、兴趣性格、规范道德和福利待遇,中等或者较低收入家庭的高职生一般看重职业前景、福利待遇、兴趣性格、规范道德。不同家庭经济收入目的性职业价值观的顺序一般是成就实现、家庭维护、社会促进和地位追求。价值观的不同导致学生的职业目标选择差异化比较明显。3、 父母职业类型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的影响  父母职业类型与社会分层对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机会有着非常明显的影响,父母的文化水平也潜移默化的影响了学生的价值观。从通俗的眼光来看,工作岗位的好坏判断大致可以分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由于体制内岗位的竞争非常激烈,能够进体制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就业的质量提高。从这个角度出发,高职学生的职业价值观受父母职业类型的影响比较大。  三、 小结  “家庭背景影响子女的职业生涯规划”的状况是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家庭背景还在学生的学习状态、和就业,高职学生由于其学制较短,而且大多采取2+1的培养模式,在走向企业的时候往往才20岁左右,因而高职学生受家庭背景的影响在短期内是难以扭转的。本文从数据分析得出家庭背景对高职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的影响,从而可以对其进行个性化辅导,加强就业竞争力,提高家庭背景困难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为学生更好的发展保驾护航。参考文献:[1] 宋蔚 高等职业院校大学生家庭背景状况分析[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2)[2] 张丽玉 大学生就业与家庭背景关系研究[J] 中国大学生就业,2013(04)[3] 李荣华,高瑛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及对策[J] 教育探索,2009(2)[4] 祝庆国 关于高职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J] 职教论坛,2012(20)[5] 解鹏,李健宁 家庭背景对高职生职业价值观影响的实证研究[J] 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09(5)
&&&& 下一篇: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新!变现功能上线
现在,只要登录微口网账号,点击“我要变现”,就能领取任务,轻松推广商品,坐收丰厚佣金,只要一分钟操作,就能获取50%超高提成!
合适的商品更容易推广,你可以根据公众号定位,选择调性最适合推广的商品;如果没有公众号,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
优秀的产品文案能让我们赚更多钱,你可以直接使用我们平台提供的文案素材;如果你不想用,那么你可以自己随心撰写合适的产品文案。
关于购买链接
你可以将购买链接粘贴在“阅读原文”处;或者分享购买链接/二维码至社交平台或社交群内。只要有用户通过此链接购买了商品即可获得丰厚提成!
转藏至我的藏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我的图书馆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摘要& & 在高等教育已进人普及阶段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如何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也正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步得到大家的重视。笔者认为,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提升个人竞争力、学校长期健康发展、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以及维护社会繁荣稳定等方面均具有非常重要意义。开展系统全面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促进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迫在眉睫。& & 本文研究的理论基础是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包括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首先,笔者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调查研究、专家咨询、问卷调查等途径获取了大量信息和第一手资料,对我国大学生就业形势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进行了描述,从学校和学生层面指出了存在的主要问题,探索职业生涯规划与学生就业之间的关系,并得出大学生成功就业与是否进行职业规划具有很强的相关性。在此基础上,笔者结合前人的理论与个人的思考,提出了大学生成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突出以学生为中心,学校为辅助,发挥学生主体地位和学校的保障作用。从学生个体规划和学校条件保障两个方面,论述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和学校层面应当提供的辅助条件,并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管理和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四阶段”理论。& & 本文对我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进行了一些尝试性的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了人们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认识,对于高校教育改革、人才培养和有关教育管理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关键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ABSTRACT& & While the senior educations are more and more popular, the unprecedented pressureof obtaining job became a serious problem of college students. How to improve thecompetitiveness and comprehensive quality of college students is a focal point in modernsociety. That is the background of people attaching more importance to the career-designing theory. It is considered by author that career-designing of college studentsmakes si娜ficance for personal capacity of college student, long-term development ofuniversity, human resource exploration of corporation and prosperity of the society.& & This study is based on fundamental career theories including career-choice theory,career一phase theory. Firstly, the author has given a clear description of thecareer-designing activities on the many data collected from reference consulting,investigating, counseling, experimenting and questionnaire analyzing. The essay has alsorevealed the obstacles remained in the career-designing activities and the causes involvedand pointed out that there is a strong relationship between successful job-obtaining andcareer-designing. Then the proposition is put forward on the combination of previoustheories and personal ideologies, which stressing on students-focused and also takingadvantage of institutional assistance and guarantee of the college. This study raises theconcept of college student career-designing management and the "four steps" theory onit.& & This research tries to make some explorations on career-designing of collegestudents, and deepened the knowledge of career-designing theories. It also gives somesuggestion on reforming institution and designing policy of senior education, and also onfostering talents.Key words:college student, career, design research王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目录摘要…。.。‘...……,,‘。二,,。二。…、.…。、.,‘。,,.,。。二。.,二,二。.,。.IABSTRACT,.,。二。…。.…、..……,..……。…。..…‘.,二。。‘.……ii1绪论。。.。.、、、.…,,.,二..…,、,。。。.……、.……,。,。二。,.…,,。,,。1& & 1.1相关概念的界定。‘.。.…,二、、..…。。。‘。.,。…。二。.,,,。。.,。.。,、1& & & 1.1.1职业.…,..…。…,,,‘.。.,.…‘,.…,…,,。二‘、.…,,.,1& & & & 1. 1.2职业生涯。.,。.。。…。。.。。,..…,,.,,.……。、.……。…。1& & & & 1. 1.3职业生涯规划.…‘。.,.…。二。。,,.‘、.…‘。。,。。‘.。。二‘.…2& & 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二,,。.‘,..…。。。。.‘3& 1.3选题意义.…,.。.。,. .........……,,。。.、··············……3& 1.4研究思路.…。,…。…,甲,。。。。二。..·············,·······……4& 1.5研究方法.。,,,二,.。..…,二‘,.,.‘二,.。.·········,······……4& & 1.6研究的基本内容、。.……,,,.,。‘.,,。.‘二。..…,.。....……,,.52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二。。.,.…,,.。.。,…。.‘、......……6& & 2. 1个性与职业匹配的研究......……,。二,‘、…,.。,.。,。。‘.…。、。,6& & & & 2.1.1匹配的必然性与必要性二‘,..……,.,.‘.,,,。。、,二。。,,.,。‘6& & & & 2. 1.2匹配的可能性与可行性。.…,。。二,,。‘。……,.,。.…,二。,,6& & & & 2. 1.3匹配理论的产生和演变二,.‘……,.……。。二。.,..…,.。.6& & 2.2职业选择理论.,.“。二,.…。。,,…‘,,。,,。。。.…‘、.,“…,…、.7& & & & 2.2. 1帕森斯职业一人匹配理论,.。.。二,.。、二,‘.,二,二、..…,,,。。7& & & & 2.2.2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二,。.。..…,.,,‘。,..…。、,…。.,,二。,8& & 2.3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9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二。。,.,.,.,。、,。…。,。…12& & 3.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提出.‘二,。,二.。、.……,。二‘……,.12& & & & 3.1.1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二。。…,…、……,。,。.12& & & & 3. 1.2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探悉。,.‘。……。…,。‘.,…。。13& & 3.2大学生成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联系分析。.。‘,.…。,二‘。.,巧& & 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15& & 3.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二。…,,。.。……,…15& & & & 3.4.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巧& & & & 3.4.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二。…。。,,,17& & & & 3.4.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18& & 3.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原则。,。.。,。..…,.‘、.…。,.。.。。。..…。.。。19& & & & 3.5. 1结合社会需求规划职业生涯..…‘,,,‘。‘.,…、、二“.,。。.“19& & & & 3.5.2结合所学专业规划职业生涯。二,,,。.。、,。二,,,。。‘。、。.…,,,19& & & & 3.5.3结合个人特点规划职业生涯..…。…。.…。…。……,,。。.19& & & & 3.5.4结合学生大学特定阶段,,,,,。.。,。。二。。,.…。.…。。。…。。,19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 3.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色.............................……20& & 3.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20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21& & 4.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现状调查.......................……21& & 4.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辅导现状调查.......................……29& & 4.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调查结果分析.......................……305大学生成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31& & 5.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31& & & & 5.1.1理解职业生涯规划内涵............. ............……,二31& & & & 5. 1.2树立职业理想....................................……31& & & & 5.1.3自我评估与环境分析..............................……32& & & & 5. 1.4确定职业发展目标................................……34& & & & 5.1.5设定特定学期的职业生涯目标................ ......……35& & & & 5. 1.6制定、实践学期行动计划..........................……36& & & & 5. 1.7自我评估与调整..................................……36& & & & 5. 1.8选择第一份工作..................................……36& & 5.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37& & 5.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辅助条件.........................……37& & & & 5.3. 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理念的保障....................……38& & & & 5.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础设施保障...............……,38& & & & 5.3.3职业生涯规划指导的制度与组织保障......……,...……39& & & & 5.3.4建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指导队伍.......... ........……39& & & & 5.3.5建立以就业为中心的教育管理体系..................……40& & & & 5.3.6以市场为导向的教学改革..........................……41& & 5.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周期.............................……42结论........................................................……46参考文献…:................................................……47致谢...............................................……二..……50附录...........................................……。......……51& & 附录1毕业生调查问卷…,.... ................……,......……51& & 附录2在校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问卷..........……。......……53l-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图表目录Q曰QdC曰︶9自nj odJ任d几成J八卜Ut一IQ口Q以Q乙八j gd左1 LO︻甲t月任& & & ,土q自9曰9曰9自Q自9自Q自Q白9自9白Q山nj Od nj OdQ口n矛.l庄人图2. 1职业性向理论示意图..…。..........................……表3.1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图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角色的影响...............……表4. 1 2004届毕业生签约情况调查.........................……表4.2学生专业选择状况调查............ .................……表4.3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开展状况的调查.................……表4.4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调查.........................……表4. 5对大学生就业环境认知的调查.......................……表4.6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可度的调查.................……表4.7大学生对学校职业生涯开展情况认可度的调查.........……表4.8 rx。列联表.......……‘.........................……表4.9“是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满意度”列联表...……表4. 10“是否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和“就业满意度”期望频数列联表图5. 1橱窗分析法示意图.……‘.........................……表5.2计算机测试法.......... ...........................……表5. 3个人评价方法.....................................……图5.2职业发展目标程序图........................……。……图5. 3大学阶段学期计划与职业目标关系图.................……图5. 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流程...................... .....……表5.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四阶段.......................……荞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绪论相关概念的界定职业& & & 《现代汉语词典》将职业解释为“个人在社会中所从事的作为主要生活来源的工作。”〔‘〕从社会学的角度界定职业的概念,日本社会学家尾高邦雄认为职业是某种社会分工或社会角色的实现,因此职业包括工作、工作的场所和地位。美国学者泰勒认为职业是一套成为模式的与特殊工作经验有关的人群关系。这种成为模式的工作关系的结合,促进职业结构的发展和职业意识的形成。我国学者姚裕群认为职业指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工作。这些界定强调了职业满足个人物质需求、维持个体生命与生活的功能,突出了活动与报酬的交互性。从经济学的角度界定职业的概念,美国社会学家塞尔兹认为,职业是一个人为了不断取得个人收入而连续从事的具有市场价值的特殊活动[[z7;美国著名哲学家、教育学家杜威认为,职业是人们从中可以得到利益的一种“生活活动”;日本劳动问题专家保谷六郎拓展了职业的内涵,认为职业是有劳动能力的人为了生活所得而发挥个人的能力,向社会作贡献的连续活动[25a。法国一个权威字典将职业定义为为了生活而从事的经常性活动。& & 综上所述,职业的合理界定应包括从事职业的主体、职业的个体与社会功能、职业的时限以及职业的性质等要素。由此可以定义,职业指具备劳动能力的个体,运用自身的知识、技能与态度,从事社会生产服务,为社会创造物质财富与精神财富,并获取合理的个人报酬,以满足自身的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持续性活动。大学阶段处于职业准备期和探索期。.2职业生涯& & 从一个人出生到死亡的整个人生经历中,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周期空间,由社会生命周期、生物生命周期和职业生涯周期。在人的总生命空间中,最重要的、有决定作用的职业生涯周期,它是人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从任职前的职业教育培训,到寻求职业,到就业从业,职业转换,逐步晋升,直到完全脱离职业工作,职业生涯周期占据了人的大部分时间,因此,它对个人家庭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 目前对职业生涯的涵义还没有统一的认识,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对它进行了界定。法国的权威词典将职业生涯界定为“表现为连续性的分阶段、分等级的职南京理工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业经历”[49]。美国学者雷蒙德·伊诺认为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经历的与工作相关的经验方式,工作经历包括职位、职务经验和工作任务。罗斯威尔(WillianJ. Rothwell)和思莱德(HenryJ. Sredl)将职业生涯界定为人的一生中与工作相关的活动、行为、态度、价值观、愿望的有机整体圈。我国有学者认为,职业生涯是一个人一生中所有与职业相联系的行为与活动,以及相关的态度、价值观、愿望等的连续性经历的过程,也是一个人一生中职业、职位的变迁及工作理想的实现过程。职业生涯规划则是针对决定个人职业选择的主观和客观因素进行分析和测定,确定个人的奋斗目标并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团。职业生涯规划要求你根据自身的兴趣、特点,将自己定位在一个最能发挥自己长处的位置,选择最适合自己能力的事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最初的专业选择和最初的职业选择最为关键。尽管不同的学者对职业生涯有不同的认识,但作为一种客观的存在,职业生涯有其基本涵义,并主要包括内容川:& & (1)职业生涯是个体的概念,是指个体的行为经历,而非群体或组织的行为经历。& & (2)职业生涯是职业的概念,实质是指一个人一生中的职业经历或历程。& & (3)职业生涯是时间的概念,意指职业生涯期。笔者认为职业生涯期起始于最初工作之前的专门职业学习和训练,终止于完全结束或退出职业工作。实际的职业生涯期在不同个体之间的差别很大,有长有短。& & (4)职业生涯的发展是发展和动态的概念,寓意着个人的具体职业内容和职位发展和变化。职业生涯不仅表示职业工作的时间长短,而且内含着职业变更与发展的经历和过程,包括从事何种职业,职业发展的阶段,职业的转换、晋升等具体内容。1. 1. 3职业生涯规划& & 职业生涯规划就是指个人和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研究的基础上,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26]& & 国内有些学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雇员根据对自身的主观因素和客观环境的分析,确立自己的职业生涯发展目标,选择实现这一目标的职业,以及制定相应的工作、培训和教育计划,并按照一定的时间安排,采取必要的行动实现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277。也有学者认为:“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一个人一生职业发展道路的设想和规划,它包括如何在一个职业领域中得到发展,打算取得什么样的成就等问题。合理规划自己的职业生涯,是迈向成功的第一步。”圈& & 职业生涯规划一般包括自我剖析、目标设定、目标策略、反馈与修改四个方面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内容。& & 自我剖析就是全面、深入、客观地分析和了解自己。目标设定是指在自我剖析的基础上,设立明确的职业目标。目标实现策略是指通过各种积极的具体行动和措施去争取职业目标的实现。反馈和修订是在实施职业生涯目标的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自觉地总结经验和教训,修正对自我的认知和对职业目标的界定。1.2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企业界,理论趋于完善,职业选择理论、职业发展阶段理论、职业生涯管理模型、家庭职业的平衡,西方学者研究的范围涉及了职业生涯规划的方方面面。职业兴趣、职业能力、职业人格特征、职业环境、稳定职业生涯与易变职业生涯、无边界职业生涯这些概念体系也在一步步折射出现实世界中人们职业生涯的新变化[[61 0 20世纪90年代,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欧美传入我国,在我国企业界引起广泛关注,南开大学的张再生、华中师范大学教授龙立荣以及陈社明博士等相继出版了相关方面的研究专著及论文。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出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的介绍和尝试阶段,很多专家和企业家也撰文和著书共同探讨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但就目前职业生涯规划在中国的应用来看,并不理想。目前关于大学生职业规划的研究在我国处于探索、引入阶段,主要是从学生就业指导和职业辅导的角度出发,研究学生素质既定前提下的人职匹配问题,集中在学生大学毕业前夕的求职阶段,但缺乏动态性,忽视职业要求对个体能力的反作用即企业的用人标准促进学生个体素质的改进。全面、动态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为目前研究的趋势。同时,我国进行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较晚,没有系统的理论指导和相关的理论实践,现在的研究主要突出了学校在整个过程的辅导作用,对学生的主体性研究没有体现,忽视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本文将以学生为中心研究,在学生成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中突出学生的个体能动性,将学校的作用定位为条件保障。1.3选题意义& & 本文是教育学与管理学的结合,着眼于职业生涯管理和学生教育培养领域,一个基本目的就是希望能抛砖引玉,进一步提升学者和教育工作者对这一领域的关注。本文研究的意义在于一则弥补理论研究空白,职业生涯规划一直得到企业界的重视,在企业人力资源管理扮演重要角色,各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的研究往往局限于此,本文将企业人力资源理论与学生的教育管理结合,对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在高校学生成长中的运用进行了有益的尝试与探索。二则针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对学生、学校、社会都有现实的意义。对于学生而言,通过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了综合素质,实现了人职和谐,满足了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个体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对于学校而言,在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完成了教学、学生管理工作的改革,摆脱了学校面临的就业、生源、学生教育培养的困境,增强了学校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与竞争力;对于社会而言,通过职业生涯规划教育的学生具有更强的竞争力与更完善合理的知识结构,将促进整个社会的发展,同时,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校就业率的提高,解决社会就业与再就业问题,促进社会的和谐与稳定。.4研究思路& & 本文以当前大学本科生近年就业的现状为前提,通过对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理论的探讨,探索大学生成功就业与职业生涯间的内在联系,界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通过调查、座谈等方法了解目前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从学生主体规划和学校条件保障两个层面,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设想和建议。.5研究方法& & 管理学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方法很多,这些方法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都有很强的借鉴意义。本文在研究过程中主要运用了以下4种方法。& & (1)文献法& & 对国内外的有关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及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研究文献与实践结果进行归纳整理,了解国内外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进展、成果与不足,以做借鉴。并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学科理论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问题进行了理论分析。& & (2)问卷调查法& & 问卷调查法是通过设计调查问卷、抽取一定数量的调查者回答问卷了解被调查者的态度。本文写作过程中,设计了针对毕业班学生和普通在校生的调查问卷,进行了随机抽样问卷调查,了解学生职业生涯状况和教育现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寻找解决办法。& & (3)专家访谈、学生座谈法& & 通过与有关就业工作的专家和从事人力资源研究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的专家就学生就业状况和职业生涯规划的有关理论进行交流,从而对职业生涯理论充分认识和把握。通过与学生的座谈,获得学生对职业、职业生涯规划的认识程度、学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校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发现第一线问题,寻找可行解决方案。& & (4)比较法& & 比较是人们认识事物最常用的、最基本的手段。本文对近年就业数据进行了比较,对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了明确的了解,通过国内外职业生涯规划现状研究与实践的比较、通过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与其他职业生涯规划的比较,以及对毕业班和在校生的比较寻找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途径、办法。.6研究的基本内容& & 本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引入到大学生教育、培养体系。以学生个体的职业生涯规划为主,外界保障条件为辅,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促进学生提高个体就业竞争力,实现人职和谐。本文共分六个部分:& & 第一部分为绪论,首先讨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概念,探析了职业、职业生涯、职业生涯规划的内涵,并对职业生涯规划的研究现状;本文的研究思路、采用的研究方法、本文的基本内容以及本文选题的意义进行了简单的介绍,为下文做铺垫。& & 第二部分为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的介绍,为本文的研究基础。& & 第三部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以大学生就业现状为前提,对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及问题探悉,分析大学生就业与职业生涯间的关系,提出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并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原则、角色、特点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 第四部分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分析了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并通过对南京理工大学的实际调查结果作了现状分析,并就存在的问题进行探讨。& & 第五部分为大学生成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构想,此部分为本文的核心部分,分别从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步骤、保障条件、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管理和周期四个方面进行了阐释。& & 第六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2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理论研究2.1个性与职业匹配的研究2.1.1匹配的必然性与必要性& & 人的个性差异和社会职业的多样性是人职匹配的基本前提。个体差异是心理学的第一条定律[Czs7。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最主要的表现为身体素质、智力和个性特征上的差异,最终又表现为能力与性格上的差异。职业是社会分工过程中形成的,每个职业都有其自身的性质和内容,对于任职者的要求也是不一样的。个性的差异和职业的多样性的存在使得每个人都不可能适应社会上的每一种职业。因而职业和职业性质与就职者个性特征之间的合理配合对组织和个人双方都有好处。2.1.2匹配的可能性与可行性& & 一般来说,在一定的时间范围内,各种职业极其要求具有相对稳定性,同样个性特征在一定时间里也保持相对的稳定,这使得职业和人员间的配合不仅必要,而且成为可能。人职的匹配并不纯粹是静态的,从动态角度来看,它也随职业和人的变化而进行调整[29〕020世纪初期以来的心理学特别是差异心理学、心理测验的发展使人们对个体心理特征的认识和把握更加容易和准确。各种工作和职业的分析工具也为人职匹配的具体操作提供了科学性、技术性的保证。2.1.3匹配理论的产生和演变& & 由于社会的进步及心理研究的进展,西方发达国家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开始了对人和职业配合的丰富多彩的研究。最早的职业选择理论是特性一因素理论(帕森斯,威廉姆逊),他认为每种职业对就业者的能力、兴趣等心理特征都有着不同的要求,对每个人的心理特性进行测试,可以判断一个人的就职方向。& & 个性类型理论认为:人与人的差别主要体现在个性类型的不同上,属于某种个性类型的人在其个性类型相一致的环境里工作的满意度最高,工作效率最好,因而职业选择就是以确定个人的个性类型为主要目标,选择与其个性类型一致的职业。& & 自从发展理论在50年代兴起以来,人们普遍承认人的能力、兴趣、需求、价值观念,甚至个性类型都是在不断变化的。因而,职业选择并不是个人在面临职业时的一个事件,它是一个过程,要贯穿于人生的各个阶段甚至一生。人职的匹配既是一种静状态,又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要随个人和职业的变化调整闭。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2.2职业选择理论& & 德尔(C. Brooklyn Derr, 1988)、迈克尔·德维(Michael Driver, ,1982)分别提出五种职业生涯成功方向和四种职业生涯成功标准,为职业选择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弗隆((V. H. Vroom, 1964)在其所著《工作和激励》中提出了择业动机理论,即员工个体行为动机的强度取决于其对一定目标重要性的主观评价和其对实现目标可能性大小的估计。职业选择理论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帕森斯和霍兰德的理论。2.2.1帕森斯职业一人匹配理论& & 该理论最早由美国波士顿大学的帕森斯教授提出,这是用于职业选择与职业指导的最经典的理论之一。帕森斯是职业指导理论的先驱,20世纪初,他的职业指导理论就己确立,并影响至今。1909年,帕森斯在其所著的《选择一个职业》一书中,明确阐明职业选择的三大要(因)素和条件〔.5z1①应该清楚地了解自己的态度、能力、兴趣、智谋、局限和其他特征。②应清楚地了解职业选择成功的条件,所需知识,在不同职业工作岗位上所占有的优势、不利和补偿、机会和前途。③上述两个条件的平衡。该理论的内涵就是在清楚认识、了解个人的主观条件和社会职业岗位需求的基础上,将主客观条件与社会职业岗位相对照、相匹配,最后选择一种职业需求与个人特长匹配相当的职业。该理论的前提是:每个人都有一系列独特的特征,并且可以测量:为了成功,不同职业需要不同特性的人员:人职匹配是可能的;个人特性与工作要求之间配合得愈紧密,职业成功的可能性就愈大。& & 职业—人匹配分为两种类型:①条件匹配。即岗位所需的专业技术和专业知识和择业者所掌握的技能、知识相匹配。②特长匹配。即职业所需要的一定的特长,如具有敏感、易动感情、独创性、理想主义的人,适合从事艺术创作类型的职业。& & & “职业—人匹配”理论产生以来经久不衰。三因素模式被认为是职业规划的经典原则Cs7,并得到不断发展,形成职业选择和职业指导过程的三个步骤:①进行人员分析,评价个体的生理与心理特征:②分析职业对人的要求,并向求职者提供有关的信息;③人职匹配,个人在了解自己的特点和职业要求的基础上,借助职业指导者的帮助,选择一项既适合自己特点义有可能获得的职业。& & & 总体上看,“职业—人”理论提供了职业规划的基本的原则,并且何较强的可操作性。但是,该理论试图找到个体特征与职业要求间的一一对应关系,没有充分考虑个体特征中的可变因素,而且工作要求也会随时间而改变。因而,这种人职匹配过于静态的观点和现代社会的职业变动规律不相吻合,它也忽视了社会因素对职业规划的影响和制约作用。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2.2.2霍兰德职业性向理论& & 目前在国外职业兴趣研究中影响最大的是美国霍兰德教授的职业性向理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心理学教授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1971年提出了职业性向理论(Career Orientation)。该理论源于人格心理学的概念和大量职业咨询的实践研究,霍兰德从整个人格角度考察职业的选择问题。其理论体系较为完整,也易于操作。在该理论中,霍兰德将人们的工作环境划分为六种,并将不同的职业归属到其中的一种工作环境之中。这六种环境分别是现实的、调查研究性的、艺术性的、社会性的、开拓性的和常规性的。霍兰德还将劳动者按个性及择业倾向也大致分为六种类型[101:实际型、调查研究型、艺术型、社会型、开拓型和常规型。该理论实质在于劳动者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相互匹配。为了更清晰直观地说明这一问题,霍兰德规划了一个平面六角形图,如图2. 1所示:图2.1职业性向理论示意图R(Realisic)一实际型I(Investigative)一S (Social)一社会型E(Enterprise)一开拓型研究型A (Artistic)一艺术型C (Conventional)一常规型& & 用六边形的六个角分别代表六种职业类型和劳动者的六种个性特征。图中连线问的距离代表职业类型和劳动者的个性特征间的相关性。两点问连线距离越短,表明两种类型的人与职业的相关系数就越大,其相适应程度就越高。此外,六种类型的定位是以其相似性程度为依据的。图形还显示,每种类型与其他类型之间的连线共有三种,代表着三种关系:相近、中性和相斥。& & 霍兰德认为,劳动者个性与职业匹配也存在着三种基本情况[5;3a:其一,人职协调,即劳动者个体找到与其个性类型重合的职业类型,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且获得较高的工作满意度;其二,人职次协调,即劳动者个体找到与其个性类型相邻的职业类型,需经过个人的努力和自我调整来适应职业情境;其三,人职不协调,即劳动者个体找到与其个性类型相斥的职业类型。此情境下,劳动者个体很难充分发挥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自身才能,工作满意度和成熟感较低。& & 此外,霍兰德还设计了职业性向测试VPI(Vocational Preference Inventory)和自我导向搜寻量表(Eelf-Directed Search,SDS)两种测量工具,使其理论具有高度的可操作性,成为职业选择理论中较有影响的理论之一。& & 霍兰德的职业性向理论把人作为一个整体加以研究,提示出个性的整体结构并加以分类,克服了特性与因素理论把个性分解为各种简单要素的片面之处。同时霍兰德的六种个性类型的划分,是基于经验的概括,并经过长期的实验研究,不断修正和发展而来的;他提出的六种职业类型包括了美国职业词典上所有的行业,因而,其理论具有科学性和可行性。但是霍兰德理论在选择过程中,一个人不仅可以选择与其个性类型协调的职业环境类型,也能适应与其个性类型次协调的两种职业环境类型,这就进一步扩大了职业选择的范围。这一方面使霍兰德理论具有了一定的实用性,但从另一方面来看,职业选择的范围太多,就可能削弱职业测定和职业指导的意义。一个人将六种类型中的三种作为自己的职业选择,同时每种选择里又有许多具体的职业,则很难说其择职方面是明确的[CHl02.3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 &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者们发现除了个性应与职业匹配因素之外,不同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对职业选择也存在着较大的影响。无论从人的心理自身的发展的内在规律来看,还是从社会活动的变化加速对之产生的影响来看,人的职业心理总是处于一种动态的发展过程中,因而个性与职业的匹配不可能一次就可以完成的。发展理论就是从动态角度研究人的职业行为、职业发展阶段的。随着实践的发展,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日趋成熟。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萨柏、金斯伯格、格林豪斯和施恩的理论。& & 美国职业管理学家萨柏(Donald E. Supper)以年龄为依据,将职业生涯阶段划分为成长阶段、探索阶段、确立阶段、维持阶段和衰退阶段等五个阶段。并分析了不同年龄阶段个体特征、知识水平要求对其职业偏好的影响,有助于个体及组织对处于不同年龄阶段的员工职业偏好的把握。由于职业生涯是个持续的过程,各个阶段的时间并没有明确的界限,还往往会因为个人自身条件的差异及外在环境的不同而有所不同,使得该理论在实践方面存在困难。& & 美国著名的职业指导专家金斯伯格(Eli Ginzberg)是职业生涯发展理论的典型代表人物之一,也是职业发展理论的先驱者,对职业生涯的发展有着长期的研究。他的研究重点是从童年到青少年阶段的职业心理发展过程,研究对象是美国富裕家庭的年轻人,通过研究美国富裕家庭的人从童年到成年早期和成熟过程中的有关职业选择的想法和行为,他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三个阶段。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实际上,该理论的研究主要针对初次就业前人们的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变化与发展过程。& & 格林豪斯的理论打破了单纯以年龄为依据划分职业生涯阶段的方法,以不同年龄阶段职业生涯发展所面临的主要任务入手,对职业生涯发展进行了探讨,并据此将职业生涯划分为职业准备阶段、进入组织阶段、职业生涯初期、职业生涯中期和职业生涯后期五个阶段。& & 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职业管理学家施恩(Edgar H. Schein)根据人的生命周期的特点及不同年龄阶段所面临的问题和职业工作主要任务,将职业生涯分为成长探索阶段、进入工作世界、基础培训、早期职业的正式成员资格、职业中期、职业中期危机阶段、职业后期、衰退和离职阶段、退休[.541。施恩这样依据职业状态和职业行为及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划分职业周期阶段从而使其更加清楚明了。施恩虽然基本依照年龄增大顺序划分职业发展阶段,但并未囿于此,其阶段划分更多的根据职业状态、任务、职业行为的重要性。正如施恩教授划分职业周期阶段是依据职业状态和职业行为和发展过程的重要性,又因为每人经历某一职业阶段的年龄有别,所以,他只给出了大致的年龄跨度,并在为职业阶段上所示的年龄有所交叉仁3〕。& & 上述四种关于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的理论,各有侧重,各有千秋。他们指出,人的职业选择和发展贯穿于人的一生,应根据不同的职业发展阶段实行不同的方式和内容的指导。虽然不同的学者在阶段划分上有所差异,但都认为每个阶段是相互联系的,前一阶段的发展情况,关系到下一阶段的职业发展状况,并以“职业成熟”来评判人员的职业成功程度。这些理论注意到人的职业心理处于一种动态的过程中,个人和职业的匹配不是一次就可以完成的,从而能从动态角度来研究人的职业行为和职业发展阶段。虽然对个人而言,该理论较为笼统,无法直接进行各项决策,但它为以后蓬勃兴起的职业管理和职业指导体系的建立奠定了良好的基石。& & 大学生所处的年龄阶段一般为:17---21岁,通过以上发展理论的研究,我们发现各种理论达成了普遍的共识:这一阶段为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阶段。金斯伯格职业生涯发展阶段理论对这一阶段的研究较为全面。他将职业生涯发展阶段分为:幻想期、尝试期和现实期仁3〕。& & (1)幻想期:处于11岁之前的儿童时期。儿童们对大千世界,特别是对于他们所看到或接触到的各类职业工作者,充满了新奇、好玩的感觉。此时期职业需求的特点是:单纯凭自己的兴趣爱好,不考虑自身的条件、能力水平和社会需要与机遇,完全处于幻想之中。& & (2)尝试期:11--17岁,这是由少年儿童向青年过渡的时期。此时起,人的心理和生理在迅速成长发育和变化,有独立的意识,价值观念开始形成,知识和能力显著增长和增强,初步懂得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经验。在职业需求上呈现出的特点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是:有职业兴趣,但不仅限于此,更多的和客观的审视自身各方面的条件和能力;开始注意职业角色的社会地位、社会意义,以及社会对该职业的需要。& & (3)现实期:17岁以后的青年年龄段。即将步入社会劳动,能够客观的把自己的职业愿望或要求,同自己的主观条件、能力,以及社会现实的职业需要紧密联系和协调起来,寻找合适于自己的职业角色。此期所希求的职业不再模糊不清,已有的具体的、现实的职业目标,表现出的最大特点是客观性、现实性、讲求实际。& & 金斯伯格的职业发展论,事实上是前期职业生涯发展的不同阶段,也就是说,是初就业前人们职业意识或职业追求的变化发展过程。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概述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问题的提出3.1.1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 &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社会发生了一系列深刻的变革。其中,对当代大学生影响最大的当属教育和就业体制的改革。由国家承担高等教育费用、国家负责为每一个大学毕业生分配工作岗位,到交费上学、自主择业,就整体而言,大学生以一种非常平稳的心态接受了教育投资的理念和市场竞争的游戏规则。作为大时代的弄潮儿,当代大学生的就业观念、创业行为一方面被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所操纵、随市场需求的变化而波动,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主动顺应时代和市场的需要,顽强地表现出在竞争中把握自己命运的高度自觉。”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2002年底完成的《新学子—当代大学生发展研究报告》以这样一段话概括当代大学生的就业现状〔“」。& & 从1999年开始的连续三年的我国高校扩招使我国高等教育的在学人口增长很快,扩招虽起到了延缓高中学生的就业困境和促进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但由于扩招规模的增速扩大,超过了社会经济增长速度和市场对高水平人刁‘的需求增长速度,致使近几年的大学生就业形势愈发严峻。& & 自1999年起,中国高校连年大幅扩招。99年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普通本专科招生159.68万人,比上年增加51.32万人,增长47.4%.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10.5%,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0年扩招继续进行,高等教育的招生人数大幅度增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20.61万人,比上年增加60.93万人,增长38.16%. 2001年高等教育的招生规模继续快速增加。普通高等教育招生268.28万人,比上年增加47.67万人,增长21.61%。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从2002年开始高校毕业生人数急逮增加,大学生毕业生总量出现高峰并在今后几年呈现“高原”现象。2002年,毕业生达到145万,总量比上年增加了30万人。2003年,扩招后的首届毕业生即将涌入就业市场,总量将达212万,以后更是逐年递增。2004年毕业生总数达到280万。伴随着毕业生人数的不断增长,2001年到2004年的初次就业率却在大幅下降,待业人数连年增长[3110(见表3. 1 && & 在高等教育已进人普及阶段的今天,大学生面临着空前的就业压力。大学毕业后找工作难的局面,己成为每一个大学生的切身感受。当前大学校园,同学们议论最多的事恐怕也就是结业后的工作问题。尽管政府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困难,依然是客观存在的现实,各方的努力可以部分缓解矛盾,却难以在短时间内予以根本解决。对此,大学生、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都应该有充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分的认识和必要的心理准备。表3.1 高校毕业生就业统计┌──┬────────┬─────┬────┐│年度│高校毕业生人数 &│初次就业率│待业人数│├──┼────────┼─────┼────┤│万 & & & & & │73% & & & │34万 & &│├──┼────────┼─────┼────┤│万 & & & & & │70% & & & │37万 & &│├──┼────────┼─────┼────┤│万(99年扩招) │64% & & & │52万 & &│├──┼────────┼─────┼────┤│万 & & & & & │60% & & & │69万 & &│└──┴────────┴─────┴────┘资料来源:参考文献‘川3.1.2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存在问题的探悉& & 造成近年来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宏观政策、地区因素、家长因素、企业因素、学校因素、学生本人的因素等。本文将主要对学生和学校层面的因素进行分析。3.1.2.1学生缺乏基本的求职素养,缺乏对形势与职业本身的了解,就业十分盲目& & 在学生的就业过程中我们发现,很多学生不知如何制作简历、不知如何写自荐信、不知如何寻找就业信息、不知如何参加面试、不知道基本的就业礼仪〔‘ ZJ。在寻找工作过程中,没有目标,没有想法,看到需求就投简历,不论什么行业,什么岗位。只在乎工作地点。在与用人单位沟通时,过分关注经济利益。而不考虑职业前景与长远发展。更不考虑个体的能力以及个人的特点。即使签了约,也经常非常随意地毁约,缺乏基本的职业道德,很多同学毁约好几次,占用需求资源、浪费需求资源、影响用人单位的用工计划。3.1.2.2学生就业期望过高,缺乏对自身的准确定位,没有正确的就业观念& & 在研究中我们发现,学生中存在很多不正确的就业观念〔’3」,①“铁饭碗”观念。计划经济时代“统分统配”,大学生毕业就端上“铁饭碗”,因此,有些人仍抱着老观念不放,求稳定、为保险,对现实难以接受。②精英就业观念。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规模一直较小,大学毕业生是一种非常稀缺的资源,就业层次一直较高。因此,这使大学生抹不开面子,放不下架子,惟恐自己的就业岗位低于人们的期望,因此不少人还是持一元化的、狭隘的“精英”就业观。③“学而优则仕”观念。几千年沿袭的这种封建观念余波不息,一部分人心目中唯有公、检、法和一些党、政等部门,在区域上圈定了北京、上海、深圳等大城市,圈外的几乎不予考虑,宁可不就业。④不少家长“家本位”思想还比较严重,把自己的希望和整个家族的荣辱寄托在子女身上,对子女的期望并不满足于考上大学,而是希望他们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硕_】: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毕业后,还要找一份轻松、体面、待遇又好的工作,殊不知父母的良苦用心却给学生施加了很大的心理压力。这样的观念导致学生对自己缺乏准确的定位,往往高估自己,导致很难找到匹配的工作,经过多次失败的教训后,实现了准确的定位,却失去了机会。3.1.2.3学生素质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 用人单位普遍认为可塑性强、精力旺盛、思想较为活跃是大学生具有的优点,然而当代大学生身上的很多缺点令用人单位极为不满。学生的综合素质不能符合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很多单位不得以降低了标准〔1.51①情商不高,缺乏自我情绪的掌控能力和基本的文明礼节。②专业能力不精,没有扎实的专业功底,不能很快适应单位的指示要求。③缺乏吃苦和奉献精神,没有恒心、没有毅力。④没有思想,缺乏创新意识,缺乏全面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素质现状,导致市场对大学生的需求相对下降。3.1.2.4学校不合理的人才培养结构和落后的教育观念& & 学校的人才培养不能主动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不能积极研究和把握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趋势,不能主动开展就业市场的需求分析,跟踪毕业生就业调查,不能很好地根据经济结构、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就业市场的要求培养人才,教育学生,引导学生。学校在专业设置方面,只考虑自身的条件和经济效益,造成就业结构性矛盾,致使有的专业供不应求,而一些不适合市场需求的专业则出现滞销。[1s〕学校在课程设置方面,很少根据外界需求的变化,对课程和课程内容进行调整,出现了“教师用二十世纪的教案讲二十一世纪的课”的现象,课堂内容陈旧,导致培养的学生知识落伍,不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学校在教育学生过程中,更多突出专业知识的教育,缺乏对学生的职业辅导和大学学习生活规划的指导,缺乏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造成学生缺乏就业竞争力。3.1.2.5以高校为基础的毕业生职业辅导体系垦待发展和完善& & 据统计,2002年全国高校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人员与毕业生的比例为1: 700& (教育部规定为1: 500),由于毕业生人数的增长,近两年这种比例已将近1: 10000欧美发达国家就业专职人员达到1: 200。而且他们的就业工作人员全部具有很高的专业水平,全部凭证上岗。而我们不仅人员不足,专业不精,硬件不到位,经费困难,而且属于学校学工处的一个部门,很难在学生培养过程中起核心作用。加之我国现行的复杂的就业管理流程,使得就业工作人员成天忙于毕业班事务性的工作。就业工作人员没有时间考虑其他学生的职业辅导,没时间为同学提供职业咨询,性格测试,职业性向测试。综合各种调查显示,学生对学校职业辅导和就业指导满意率不超过三成。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3.2大学生成功就业与职业生涯规划的内在联系分析& & 通过对我国现阶段就业现状的原因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学生不能成功就业的核心原因不在于没有需求,而在于人与职没有实现良好的匹配。根据个性与职业匹配的有关理论,我们认为大学生顺利实现就业前需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对职业进行研究、进行职业分析,了解职业现状、职业要求、发展趋势等信息;二是正确地了解自己。在此基础上进行个人因素与职业因素的匹配,调整个人的就业期望,实现性格与职业的吻合、兴趣与职业的吻合、能力与职业的吻合以及职业性向与职业类型的吻合。& & 通过职业发展阶段的研究,大学生处于职业探索和职业准备阶段,同时由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兴趣是可以培养的、性格是可以完善的、能力是可以提高的、潜能是可以挖掘的。在学生的学习生活过程中,指导学生树立职业目标,帮学生认识自己,实现自我的准确定位,促进学生全面提高自己,实现学生动态“人一职”匹配,成为学生成功就业的关键。& & 这一思路符合企业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理论。本文将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与大学生教育管理理论结合,提出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力争为学生全面成长和成功就业服务。3.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含义&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大学生通过自我评估和环境因素的分析,结合职业理想与职业生涯的预期,在学校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帮助下,规划大学学习、生活、工作,提高综合素质与就业竞争力,为未来的就业奠定良好的基础。实现大学教育与市场需求的无缝对接,实现个体全面的人职和谐。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实施主体是学生本人,学校应当在学生实施过程中给予全面的辅导与条件保障。3.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个体成长、学校发展、社会进步方面都有重要意义。3.4.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体成长的意义& & 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在于寻找适合自身发展需要的职业,结合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实现个体与职业的匹配,体现个体价值的最大化。每个人要想使自己的一生过得有意义,都应该有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有人将生涯规划的阶段划分为五个时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期,即成长期、探索期、建立期、维持期和衰退期。大学生正处在生涯探索期和生涯建立期的转换阶段,主要的任务是通过生涯探索,明确发展方向,完成具体的职业计划和知识储备。这一阶段对职业的选择和对大学生今后职业生涯的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3.4.1.1有利于学生明确人生未来的奋斗目标& & 只有有了明确的目标,才会激励人们努力奋斗,并积极创造条件,实现目标,从而避免无目标地四处飘浮,随波逐流,浪费青春。事实证明,不少人事业失败,并不是他们缺乏足够的知识和才能,而主要因为没有规划好最适合于自己成长与发展的职业生涯,缺乏明确的人生奋斗目标。[1s7& & 职业生涯规划在学生选择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适合自己个性特点,同时又能够满足自身需求的职业岗位的努力中,可以为学生提供有效的帮助。学生在经过自己认真选择的职业岗位上工作,利用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努力创造业绩,取得成功,实现人生理想。在这样的职业岗位上工作,学生将会产生一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他们会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展示自己的人生价值,为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3.4.1.2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 & 职业生涯规划是终身教育的一种形式‘321。它是以素质教育为基础的。素质教育又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要求教师尊重学生的个性,承认学生个人的兴趣和志向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活动,充分挖掘其潜能,使每一个学生都能自主地、生动活泼地学习,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此,职业生涯规划既要注重发展学生完美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又要注重把个性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使学生更加理智地认识自己、认识社会,使自己的人格不断完善,谋求自身发展,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最终实现个人价值。3.4.1.3有利于学生认清形势,准确定位,合理安排大学的学习生活& & 职业生涯规划的五大要素Css〕是:知己、知彼、抉择、目标、行动。其中知己、知彼是抉择、目标和行动的基础。知己知彼的实质是学生对于自身的客观认识和对环境的判断。在这一过程中,我们往往运用SWOT分析,帮助学生了解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并且比较清楚地认识了外界的机会与威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进行人生的准确定位,并根据自身的特点,规划自己的大学生活,发扬长处,弥补劣势,针对性地挖掘个体潜力,提高自己,实现个体利益最大化。只有正确地认识了自己,刁一能对自己的职业做出正确的选择,才能选定适合自己发展的职业生涯路线,才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目标做出最佳选择。3.4.1.4提升学生职业品质,认清就业形势,转变就业观念&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往往从学生进入大学就开始了,一这种观念的引入,最直接的结果就是引发了学生对于职业与未来的思考,“大学毕业后我能干什么?”、“现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在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现在的就业形势怎么样?”。这一思考过程就是学生关注外界就业环境、关注用人单位人才标准的过程,学生不仅认识了形势,更促使学生用外界的职业需求与职业要求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提升自身的职业品质。学生通过长时间的关注与思考,对于就业将有全面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目前很多学生没有合理的就业观念,对自己没有正确的定位,这都是缺乏对职业全面认识的结果。社会上的职业多种多样,不同的职业,对从业人员的知识、技能、素质等的要求不同,而毕业生的自身条件也不一样,不同的个体所具有的素质也是千差万别。因此,要了解社会对不同职业的需求情况,了解自己的经济地位、社会关系,从而根据个人的优势选择自己的职业目标,选择比较适合的岗位。同时,要树立“只要依法从事有一定报酬的劳动,对社会发展做出贡献都属于就业”的大就业观,明确择业的标准只有“适合’,与否,没有“好”、“坏”之分[川。3.4.1.5实现学生个体的“人职匹配”,提高了学生就业满意度& & 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中,学生会进行:评估职业能力倾向、测定职业兴趣爱好、了解性格和性格特点、找出擅长的技能。运用经验分析和量表测量的方法不断认识自己,更为清晰具体地认识了自己。在不断关注用人标准的前提下,结合个体的职业理想,不断改进个体素质,并适时调整自己的职业目标(更趋实际),在动态中实现个人与职业的匹配,实现学生利益最大化,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满意度。3.4.1.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于学生实现学业与职业的良好对接&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求学生全面发展,努力提高学习成绩与能力素质,关注自身能力提高与职业要求的变化。以职业的要求来规范自己,来规划自己的学业与大学生活。努力实现大学生活“职业化”,实现学业与职业的无缝对接,实现人职匹配。3.4.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学校发展的意义3.4.2.1全面推进就业工作,提高学校的就业率,提升学校的知名度& & 学校的就业率,是评判一个学校优劣的重要指标,也是学生高考填报志愿的首选因素。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学生个体而言,提高了学生个体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学生的就业成功率,最终促进学校整体就业率的提高。在学生实施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学校需要从各方面进行保障,尤其体现在就业工作这一环节,促使学校就业服务、就业指导、就业管理工作的全面提高。学校就业工作的推进反过来促进了就业率的提高。3.4.2.2推进学校教育教学的改革& &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校开始注意市场的变化,尤其是经济管理类的市场需求,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变化,学院结合市场的变化,对专业和课南京理工大学硕t: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程设置作出及时的调整,对课程内容进行相应的更新,促进了教学的针对性和时效性。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突出了学生的自主性,促进了灵活的修课制度和弹性学分制的实施。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过程中强调实践的重要性,学生在实践中更好地了解外部环境和自身的条件,拓展与企业的交流与联系,为学生的实习创造条件,成为学校教学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3.4.2.3促进学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完善& & 职业生涯规划,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理念,他对学校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促进了学校全面育人、全员育人、科学育人体系的建立。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需要更多的部门和人直接参与学生的培养,为学生提供更为全面的指导与服务,比如大学生职业发展协会、大学生职业辅导委员会、就业指导中心等机构和组织的成立。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就是实现学生“人职和谐”,这就要求学校人才评判更应全面、科学,更应注意个性化培养,人才培养目标由“优秀”向“合适”转变。3.4.3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对于社会进步的意义3.4.3.1满足社会对高等人才的需求,减少社会人力资本的浪费& & 对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对于提高学生个体的能力与素质具有普遍的意义。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有利促进了学生的培养,满足社会经济建设的需要,同时,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促进了学生职业和个人能力匹配,更易做到人尽其才,节约了社会人力资本。3.4.3.2提高就业率,解决社会就业问题,实现社会稳定& &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提高了学生的就业竞争力,并通过职业生涯的教育,学生的就业观念更为现实,就业手段更为丰富,这些将大大促进就业率的提高,有力地缓解了社会就业问题的压力,促进了社会的稳定与和谐。3.4.3.3有利于企业的人力资源开发& & 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核心是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和用好人才一。而职业生涯规划是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重要内容,是以实现个人、组织、企业和社会协调发展为最终目的的。企业或组织的效能取决于企业中人力资源的开发程度,现代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不但注重人与职业的匹配,还更加注重人与职业的发展,因为职位要求在不断提高,胜任职位的人也需要不断地提高自己。作为组织应该了解每个人的气质、性格、能力、兴趣、价值观和理想等,特别要了解每个人的职业发展计划和设想,从而为他们创造实现事业目标的环境和条件,使他们能为社会和组织做出更大的贡献,人尽其才,避免人力资源的浪费ttsl。职业生涯规划是帮助就业者了解自己和职业、从事职业定向以及选择职业的过程。它也是帮助人们在职业生涯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中寻求发展获得成功的过程。因此,通过职业生涯规划,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开发,使企业获得更大的发展。3.5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原则3.5.1结合社会需求规划职业生涯& & 大学生学习的现实目标就是就业。就业作为一种社会活动必定受到一定的社会需求制约,如果自身的知识与个人的观念、能力脱离社会需要,他将很难被社会接纳。我们强调大学生求职时实现社会需求与个人能力的统一,社会需要与个人愿望有机结合。因此,大学生在职业生涯规划时,要看清现实社会与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关注人才需求的动向以及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能力素质要求fs5703.5.2结合所学专业规划职业生涯& 专业匹配,是我们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目标之一〔361。大学四年每个大学生都有自己的专业,每个专业都有一定培养目标和就业方向与就业领域,这就是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基本依据。专业的区别有多大,往往职业的区别就有多大。求职过程中如果不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势必付出转换成本。因此,在进行职业生涯规划时一定要结合自己的专业,了解专业,分析专业,强化专业知识与技能的掌握,以专业特色和能力要求为导向,规划自己的学习与生活,力争实现专业与职业的匹配。3.5.3结合个人特点规划职业生涯& & 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要与自己的个性倾向、个性心理特征及个人能力特长等方面相结合。个性倾向包括需求、兴趣、动机、理想、信念和世界观〔101。个性心理特征包括气质与性格。通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关的测评,认清自己,明确自身特点,准确定位,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结合自身特点刁一能体现人尽其刁一、刁一尽其用的要求。3.5.4结合学生大学特定阶段& & 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企业的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企业员工的职业生规划具有相对的稳定性,而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更具动态性,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会根据自身所处的年级的不同,大一更多的是模糊的、多样的职业理想和预期,自身可塑性最大;大二大三具有比较明确的职业理想与实现路径。大四主要集中在具体职业目标和具体实现技能方面,自身可塑性最低,但未来职业的轮廓最明晰。有人将大学四年分为:一年级为试探期、二年级为定向期、三年级为冲刺期、四年级为分化期。&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19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37]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时候一定要结合特定阶段,在每个阶段进行合理适度的规划,不断调整、改进、完善。3. 6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角色& & 在大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的过程中,学生为主体,学校、同学以及其他相关人员都扮演者重要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任务,并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产生重要影响(图3. 2)0图3.2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相关角色的影响3. 7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特点& & & (1)个性化:这是职业生涯的最重要特点。职业生涯规划针对的是个人,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特点与个性,自然应当有不同的规划方案,个人是职业生涯规划的主要角色,规划过程中注意充分发挥自己的个性特长,做到因人而异。& & & (2)指向性:职业生涯规划是通过设计目标,确定实现路经,指引学生个体有计划地、分阶段地实现个体目标。& & & (3)动态性:职业生涯规划是一个不断反馈、不断调整、不断修订的过程,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个体的自省,职业发展方向需不断重新定位,实现路径需不断重新调整。& & & (4)操作性:职业生涯规划是一套解决学生个体能力与职业发展需求之间矛盾的操作方案,确定行动方向、行动时间、操作方法时必须结合学生个体特点,具有可行性和易操作性。& & & &5)长期性:职业生涯规划不同于就业指导,它关系到一个人一生的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与连续性,这就要求学生进行生涯规划是必须考虑长远,规划时间维度长一些,这样才能巩固职业生涯规划的成果。南京理工大学硕卜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4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现状分析& & 由于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传入我国较晚,加之我国的就业体制的特殊性(1993年以前实施的统招统分),职业生涯规划一直未在高校开展,甚至连就业指导也不存在,1993年以后,国家开始实施“供需见面、双向选择”的就业模式,各个学校才开始了就业指导工作,也就在这个时候,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传入我国。并被一些学者引入到,高校就业指导工作中来。随着近年就业形势的日趋严峻,高校对于学校的就业工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提出了“就业指导前移”、“实现高校人才培养与企业的无缝对接”、“实施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等口号,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开始得到大家的关注。但由于缺乏有力的理论与实践案例的指导与支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开展并不理想,效果并不明显。&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陆士祯教授2002年12月公布的一项关于大学生就业方面的调查显示,有45. 12%的学生“没有接受过任何指导和训练”,而“接受过个性特长和职业兴趣测试”的只有11. 16%,有过“为了解某一职业而在这一行业进行实践活动”的只占11.05%,对学校进行的职业指导感到满意的只有17.86%a& & 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陆士祯教授与韩国明知大学青少年研究所合作对北京市大学生的调查〔洲:在“你对自己想从事的职业了解吗?’,和“你通过什么方式知道自己的特长?”的问题调查中“有49.8%的大学生对自己所选择的职业缺乏了解”,而后者“有80%多的大学生知道自己特长是通过自己判断和周围的人说的,真正通过科学测试的只占3. 43%"。& & 北森2004年7月份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现状调查”表明[:is]:曾经接受系统职业生涯规划服务的群体仅占5. 2,这说明大部分学校的就业中心尚没有提供完善的职业生涯规划服务,或服务体系并不完善。其次,社会层面也缺少相应的服务机构或组织。面对未来的发展,超过80%的人还是认为职业生涯规划在心目中的地位重要或非常重要。70%以上的人表示“需要”或者“非常需要”职业生涯规划的指导,但在实际生活中,选择专业机构对自己进行指导的学生仅占1成。& & 在南京理工大学学生中的调查反映了同样的现象与问题。4.1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实施现状调查& & 笔者于2004年6月中旬对南京理工大学2004届毕业生进行了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附件1),选取十个院系,涵盖理工专业与文科专业,每个院系请辅导员协助调查,随意抽取30名毕业班同学共计300名同学参加了问卷调查,问卷回收达到100%。同年12月,笔者对南京理工大学在校生进行了有关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调查(附件2),采取同样的样本采集方法和调查方法,十个院系,300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名同学,问卷回收达到100%。笔者经过分析发现,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现状不容乐观。(1)毕业生就业率偏低,学生签约满意度一般& & 从全国大学生的就业状况看,普遍不理想,学生的就业率非常低。通过对南京理工大学2004届毕业生的调查发现了同样的问题,即使在已签约的同学当中的满意程度也不高。表4.1 2004届毕业生签约情况调查┌─────┬──┬───────┬──┬────────┬──┐│你签约了吗│比例│你对签约的单位│比例│签约单位符合你的│比例││ & & & & &│ & &│ & &满意吗 & &│ & &│ & & &意愿吗 & &│ & &│├─────┼──┼───────┼──┼────────┼──┤│已签约 & &│71% │满意 & & & & &│42% │符合 & & & & & &│43% │├─────┼──┼───────┼──┼────────┼──┤│己有意向 &│10% │不满意 & & & &│35% │自己的期望值偏高│52% │├─────┼──┼───────┼──┼────────┼──┤│没有意向 &│19% │只求有工作 & &│23% │自己的期望值偏低│5% &│└─────┴──┴───────┴──┴────────┴──┘& & 通过表4.1的数据可以看出,尽管签约率高于全国的平均水平,但仍然较低,同时签约的满意度不到一半,52%的同学认为自己的期望太高,反映了当代大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就业期望值过高。在“你对签约的单位满意吗”这一项中,我们发现有23%的人选择“只求有工作”,反映学生就业的急切心理与就业选择的盲目性并存。(2)学生专业选择普遍较盲目& & 专业的选择往往职业方向与领域的确定。专业选择适合自我、适合社会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能实现专业与职业的有效对接,有助于学生职业生涯快速健康地发展;反之,则会制约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导致教育教学资源的浪费。调查发现学生专业选择表现出较大的盲目性(表4. 2)& & 自我参与专业选择力度不够,只有45%左右的同学有自己选择专业。学生缺乏对专业的了解,高达41%左右的同学不了解报考的专业。导致学生对于所学专业的满意度不高,在毕业班和其他在校生调查中分别有20%和30%的同学选择不喜欢现在的专业,更有33%和40%的同学想重新调整专业。这样的状况导致学生大学学习积极性的缺乏。学生缺乏对自己的了解,报考志愿时只有8%左右的同学进行了职业倾向测试。(3)学生自我职业生涯意识与技能比较弱& & 大学生处于依赖向独立、从学校向社会角色过度的时期,此时他们对职业生活倍感兴奋与好奇,却缺少理性思考与规划,这将影响其职业生涯的发展。& & 目前的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的在大学没有很好地开展,学生缺乏有意识的生涯&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22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规划。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概念的了解程度不高。表4.3的数据显示,54%的在校生没有听说过职业生涯规划,相对而言,毕业生对于这一概念的认知程度大大高于在校生。在其他调查中,14%的在校生没有思考过自己未来从事的职业;在“你对未来的发展有规划吗”这一问题中,仅有30%多的同学“有详细的规划”,高达20%的同学“没有规划”。由此可见,职业生涯规划在高等学校认识不够,学生开展职业生涯规划的能力较弱,急需加强教育与引导。表4.2学生专业选择状况调查┌─────┬─────┬──────┬─────┬──────┬─────┐│你所读的专│比例 & & &│.你选择专业 │比例 & & &│选专业是你 &│比例 & & &││ & &业是 &├──┬──┤的主要原因 &├──┬──┤对专业了解 &├──┬──┤│ & & & & &│A & │B & │ & & & & & &│A & │B & │ & &吗 & & &│A & │B & │├─────┼──┼──┼──────┼──┼──┼──────┼──┼──┤│白己选的 &│45% │43% │就业好 & & &│42% │42% │非常了解 & &│25% │27% │├─────┼──┼──┼──────┼──┼──┼──────┼──┼──┤│父母选的 &│37% │38% │符合白己的 &│38% │32% │了解一些 & &│31% │32% ││ & & & & &│ & &│ & &│兴趣爱好 & &│ & &│ & &│ & & & & & &│ & &│ & &│├─────┼──┼──┼──────┼──┼──┼──────┼──┼──┤│老师推荐的│12% │14% │老师、父母的│12% │15% │不了解 & & &│44% │41% ││ & & & & &│ & &│ & &│ & &意思 & &│ & &│ & &│ & & & & & &│ & &│ & &│├─────┼──┼──┼──────┼──┼──┼──────┼──┼──┤│调齐J的 & │6% &│5% &│分数线低 & &│8% &│11%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在选择专│比例 & & &│你喜欢现在. │比例 & & &│如果重新选 &│比例 & & &││业时进行过│ & & & & &│的专业吗 & &├──┬──┤择专业,你会├──┬──┤│职业倾向测├──┬──┤ & & & & & &│A & │B & │选择现在的 &│A & │B & ││ & &试吗 &│A & │B & │ & & & & & &│ & &│ & &│ &专业吗 & &│ & &│ & &│├─────┼──┼──┼──────┼──┼──┼──────┼──┼──┤│有 & & & &│8% &│7% &│喜欢 & & & &│49% │42% │会 & & & & &│33% │40% │├─────┼──┼──┼──────┼──┼──┼──────┼──┼──┤│没有 & & &│92% │93% │一般 & & & &│31% │28% │不会 & & & &│56% │50% │├─────┼──┼──┼──────┼──┼──┼──────┼──┼──┤│ & & & & &│ & &│ & &│不喜欢 & & &│20% │30% │不一定 & & &│11% │10% │└─────┴──┴──┴──────┴──┴──┴──────┴──┴──┘A:在校生B:毕业生表4.3职业生涯规划在大学开展状况的调查┌─────┬─────┬──────┬─────┬──────┬─────┐│你知道职业│比例 & & &│你思考过未来│比例 & & &│你对未来的发│比例 & & &││生涯规划吗├──┬──┤从事的职业 &├──┬──┤展有规划吗 &├──┬──┤│ & & & & &│A & │B & │ & & & & & &│A & │B & │ & & & & & &│A & │B & │├─────┼──┼──┼──────┼──┼──┼──────┼──┼──┤│了解 & & &│15% │32% │经常思考 & &│45% │41% │有详细规划 &│34% │31% │├─────┼──┼──┼──────┼──┼──┼──────┼──┼──┤│听说过 & &│31% │42% │偶尔思考 & &│41% │49% │大概规划 & &│46% │51% │├─────┼──┼──┼──────┼──┼──┼──────┼──┼──┤│不了解 & &│54% │26% │没有思考 & &│14% │10% │没有规划 & &│20% │18% │└─────┴──┴──┴──────┴──┴──┴──────┴──┴──┘(4)大学生自我职业生涯目标偏颇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 & 自我职业生涯目标追求主要通过学生对职业生涯成功的标准及影响因素等的看法反应,这个决定个体采取职业行为或职业准备行为的思想根基。表4.4大学生职业生涯目标的调查┌────────┬─────┬───────┬─────┬────┬─────┐│你选择专业最看重│比例 & & &│个人职业生涯成│比例 & & &│影响职业│比例 & & &││ & & & & & & & &├──┬──┤ & &功标准 & &├──┬──┤生涯成功├──┬──┤│ & & & & & & & &│A & │B & │ & & & & & & &│A & │B & │ &因素 &│A & │B & │├────────┼──┼──┼───────┼──┼──┼────┼──┼──┤│符合性格特长 & &│32% │25% │「〕资高 & & &│26% │35% │个人能力│51% │38% │├────────┼──┼──┼───────┼──┼──┼────┼──┼──┤│容易找工作 & & &│51% │67% │社会地位高 & &│20% │12% │机遇 & &│38% │45% │├────────┼──┼──┼───────┼──┼──┼────┼──┼──┤│专业有发展前景 &│12% │4% &│获得_}几作快乐│30% │26% │人际关系│11% │17% │├────────┼──┼──┼───────┼──┼──┼────┼──┼──┤│专业师资强 & & &│2% &│1% &│获得高职称 & &│8% &│5% &│ & & & &│ & &│ & &│├────────┼──┼──┼───────┼──┼──┼────┼──┼──┤│其他 & & & & & &│3% &│3% &│高职位 & & & &│16% │21% │ & & & &│ & &│ & &│└────────┴──┴──┴───────┴──┴──┴────┴──┴──┘& & 表4.4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的职业目标过于功利,尤其是毕业班的同学,更看中就业过程中的经济利益的获得,学生过分看中收入和地位。学生对于职业生涯发展的外因偏重,40%左右的人认为,成功因素在于机遇。这些结果也反应出毕业班同学受到就业形势的影响,整个目标都体现出经济性。在校生更看中个人能力,而毕业班的同学却更看中“机遇”和“人际关系”。学校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调动学生提高个人能力的热情,引导学生树立“机会属于有准备的人”的思想。(5)大学生对自己与外部环境缺乏足够的认识& & 学生在大学的顺利发展,应当建立在对自我和环境的充分认识的基础之上。学生通过对自我的认识,发挥长处、挖掘潜力、改进不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主要集中在:个人职业倾向测试、性格、气质、职业能力、个人兴趣的测试。学生通过环境分析,抓住机遇,不断调整自己的相对劣势,实现人与环境的匹配。这里的环境分析主要是就业环境的分析,包括职业发展状况,职业要求变化等。& & 表4.5的数据显示,大学生群体整体缺乏对外部环境的关注与了解,在校生中有48%的同学不清楚“自己喜欢的职业的从业要求”,高达68%的同学“没有关注过职业的变化趋势”,毕业班的同学由于大四开始就业,对于职业要求和变化趋势的了解相对多一些,但仍然有很多毕业生没有关注,反映了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意识的淡漠。对于个人性格与特长的了解,学生有很高的了解程度,但极少有人通过科学的职业能力测试获得个人的信息。70%以上的在校生没有经过职业能力测试。学生对于自身认识的不准确性和对于外界环境认识的缺乏,导致学生缺乏学习的目标性、针对性,不利于学生的快速成材。& & & & & & & & 表4.5对大学生就业环境认知的调查南京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研究┌────────┬─────┬──────────┬─────┐│你了解自己的性格│比例 & & &│大学期间是否进行过职│比例 & & &││ & &特长吗 & & &├──┬──┤ & &业能力测试 & & &├──┬──┤│ & & & & & & & &│A & │B & │ & & & & & & & & & &│A & │B & │├────────┼──┼──┼──────────┼──┼──┤│了解 & & & & & &│67% │64% │是 & & & & & & & & &│23% │54% │├────────┼──┼──┼──────────┼──┼──┤│不了解 & & & & &│33% │36% │没有 & & & & & & & &│77% │46%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你是否知道自己喜│比例 & & &│是否关注过职业的变化│比例 & & &││欢的职业的从业要├──┬──┤ & & & &趋势 & & & &├──┬──┤│ & & & &求 & & &│A & │B & │ & & & & & & & & & &│A & │B & │├────────┼──┼──┼──────────┼──┼──┤│非常清楚 & & & &│21% │32% │是 & & & & & & & & &│32% │55% │├────────┼──┼──┼──────────┼──┼──┤│知道一点 & & & &│31% │41% │没有 & & & & & & & &│68% │45% │├────────┼──┼──┼──────────┼──┼──┤│不清楚 & & & & &│48% │27% │ & & & & & & & & & &│ & &│ & &│└────────┴──┴──┴──────────┴──┴──┘& (6)学生对于职业生涯规划有很高的认可度,实际实施不佳& & 实施一种措施的前提就是得到广泛的认可与支持,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的实施办法将会取得预期的效果,如果仅有认可与支持,缺乏实际的行动为保障,效果将大打折扣。& & & & & & & & 表4.6大学生对职业生涯规划认可度的调查┌─────┬──────┬──────┬─────┬──────┬──────┐│大学生职业│比例 & & & &│一大学生进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学生入学教育读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