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前世今生的说法这个说法吗?那个宗教的呢?好多人不管信不信宗教都相信有前世今生的说法

原标题:藏地密码:一个小村庄嘚前世今生的说法

藏地密码:一个小村庄的前世今生的说法

每个人的心中或许都有一个关于藏地的梦

是每一个向往者最想去的远方

有每一个離去者最深刻的回忆

如果说藏地是一块供灵魂歇息的地方

是否去过那里感受过信仰的力量

是否去寻找过迷失在路上的你自己

关于那里的故倳关于那里的传说

你究竟听过多少,你又知道多少

去听听那里老人们讲述的故事

去听听那些流传了千年的传说

当你进入那块土地沉浸茬嘛呢房、风马旗、嘛呢轮等信仰符号所营造的氛围中时,你就会感受到当年吸引了我的东西——心中的喧嚣停止了世界变得宁静了。伱会发现这个世界上确实有一片净土,它就存在于你的灵魂深处

——雪漠藏地文化游记《山神的箭堆》

它是雪漠笔下的藏地密码,

为伱讲述神秘的藏地故事

带你感受古老藏地的神秘脉动,

与你一起追寻大美甘南的前世今生的说法

那里生活着羌人的子孙,

那里演绎着苼命的告别礼……

雪漠几度入藏横跨千里,

为你解读那个神秘莫测的藏地

为你道出那些你不曾了解的点滴——

历史的云烟远去了,远箌了视野所及之外

那时候的卓尼,没有纪年没有人知道那究竟是何年代。一切只活在传说中,而这传说也在遗忘和记忆中忽闪着。我看它们时像看隐在云雾中的山,时不时地浓雾就淹没了那一段存在。

一茬茬的老人死去了鲜活的是传说中的那三个人。那是三個流浪汉关于他们,有着很多的猜想他们不知道,此后的几百年里他们的后裔会有无数的故事、无数的血腥、无数的暴力,也有无數的希望

百年后发生的许多血腥故事,都源于这三人的到来

流浪汉们的脸上流着汗,他们的脸晒得黑红这是太阳神舔过的印迹。那昰一块块纷飞的蝴蝶斑衬着他们雪白的牙齿,真怪他们的子孙,也有着这样雪白的牙齿百年后的某日,它们就在阳光下忽闪着迎接了我的到来。

一路上三兄弟遇见了很多人,有人是朝圣的有人是乞讨的,他们还遇到了几个私奔的青年人们叫这三人“车巴”,這是藏语的音译意思是“流浪者”。后来“车巴”就成了一条沟的名字——车巴沟。

这三人本无血缘关系只是为了行路安全,结伴湔行而已三个人一路同行,一直到了今天人们称作车巴沟的地方这地方,因为这三个人的到来从此有了名字。

这是一个蛮荒的世界也是一个富饶的世界。这里满眼绿色到处都是树,到处都是草不知名的花覆盖了大片大片的原野,艳丽的色彩在绿意中笑着自然洏然地展现出非同寻常的壮美。那真是一个原始大世界没有一点人为的痕迹,弥漫着一种鸿蒙之始的美美得没有人气了。就算偶尔出現一些人也只是匆匆而过,他们只是过客所以,那世界是没有路的路都是人走出来的,没有人的地方也就没了路。沿途只有相對平缓些的小道——说是小道,也只是没多少植物而已它们掩埋在绿树或藤蔓之中,时不时地还会从里面扑出一只野兽。因为没有人野兽便很多,有狼有狐狸,有熊还有许多叫不上名字的动物。一些动物的名字是后来的人们起的。

那时的车巴沟也没有名字没囿大规模的部落,没有长久定居的人方圆好几十里都荒无人烟。有时候也会见到零零散散的一些牧人。他们来自于远方只是四处漂泊的游牧者。虽然这里有无数的草场但这儿不是他们的家园。他们只是暂时驻足于这里喂养自己的牲畜。这么美的风景这么适宜居住的环境,他们竟然没想在这儿安家绿色填满了他们的心,却不能留住他们的心说不清为啥,也许人和土地之间也需要缘分。再者游牧民族天生是漂泊的,身漂泊心也漂泊。漂泊的人没有家帐篷就是他们的家,有草有水,就是家了比起那三个流浪者,他们雖然来得更早但从严格意义上讲,他们不是车巴沟人的祖先祖先,说的是那些开辟了家园能让后代安居乐业的人,能庇佑后代的人所以,后来有了祭祖的文化只是那文化也渐渐消失了。“祖先”变成了一个遥远的词不知何时,族谱也会消失呢其实,重要的不昰族谱族谱只是一个又一个名字,重要的是那些故事族谱上没有鲜活的故事,没有鲜活的人只有一段又一段空虚的记忆,只有一个叒一个出现又隐没的名字里面没有一串又一串风尘仆仆的足迹,足迹只能活在文字里活在影像里,活在鲜活的故事里

三兄弟的到来,是一个遥远的故事它是一位藏人阿客讲的。阿客老了额头上有很深的沧桑纹,盛满了命运的坎坷藏地的老人都这样。当他们望向遠方时你总觉得他们望进了历史,你总觉得他们的望里藏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藏族是一个有故事的民族——又有哪个民族没有它的故事呢每个民族,都是背负了各种故事走到今天的每个人,也都是背负了故事从生走到死的然而,大部分故事都跟人一起死了大哆数人都像蒲公英一样,轻轻地飘过这个世界带来一点温馨,带来一点美好却留不下自己的足迹。这个美好的村庄也是沉默的

这里嫃的很美,是一种偏僻地区独有的美没有污染,没有喧嚣没有华丽,质朴而安详就像那个藏人老阿客。我总想走进这块土地的历史看一看这里发生过的故事。于是我来到了这里品尝了这块土地的孤独。我就像采蜜人那样在每一段历史中,采摘它最甘美的记忆這里的故事就像山里的小花,漫山遍野地盛开着

阿客的世界里也有很多故事。在后来多年的接触中我发现,他真是一个智慧和故事的寶藏就是在他喝米汤似的讲述韵味中,我看到了那三个流浪者

进入沟口不久,他们就坐在了一块石头上这石头非常平整,润白如玉他们边喝水——石头边上有非常甜美的山泉水,在日光下发出钻石般的光芒这真是好水,百年后的某天我也到了这块石头边上,也捧起了这泉水在那个盛夏的午后,它滋润了我干燥的嘴唇据一位朋友说,这水是中国最好的水,其水质跟一种小分子水不相上下。因为这水三兄弟后来的子孙中,出现了许多百岁老人

几百年前的那天,这三个流浪汉就是被这水迷住的。他们决定留在这儿为叻有一种很好的缘起,也为了能更好地互相照应三人结拜了兄弟。在那时的人心里一旦结拜了,就得团结一心这等于缔结了誓约,偠是背誓会遭恶报的。

我们不知道这三个人来自何方也不知道他们如何聚在一起,不知道他们经历过怎样的故事是如何开始流浪的。但阿客说他们是一起来到这儿的。后来的很多人都说他们是松赞干布的后代。当然所有藏人都可以这样说。不过讲故事的那位咾阿客认为,他们的这一说法不仅仅是象征,而是有着血缘上的意义

我笑了。我一笑就等于认同了他的说法。其实事实如何,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你怎么认为

接下来,三个结拜兄弟做了一件事

在西部,汉地人要是搬家是需要迁祖坟的,但在藏地没有祖坟。此后的百十年里很多藏人祖先的肉体都进了秃鹫的嘴,他们的灵魂都到了净土没有祖坟的他们,也就没了一些迁坟的麻烦而車巴沟的这三个流浪汉,跟无数的藏人一样在他们心中,最能表达家族传统精神依托的便是山神。山神是藏人的一种精神图腾代表叻藏地的本地神祇,它有点像蒙古人说的鄂博就是蒙古的敖包,是一种祭祀祝福的载体如果想落户在一个新的地方,藏族人一定会在當地造一个山神这三个人自然也是一样。

在我的理解中这造山神,除用于祭祀外还有向山神乞地之意。这也是一种礼仪它甚至渗透进了宗教礼仪中。人们每次进行火供时都要向守方神乞地。这守方神凉州人称为土主,也叫土地神凉州人每年的重大祭祀活动,僦是祭神这种“土主”,山里人称之为山神凉州人尊重狼,就是因为狼在凉州人眼里是“土地爷的狗”,山里人称之为“山神爷的狗”它们是一方土主的重要眷属。裕固族人也尊重狼他们称狼为“黑胡子舅舅”,而在裕固族人心里舅舅的地位是家族中最高的,鈳见裕固族人对狼的尊重

三兄弟的造山神,除乞地之外还有立神位的意义。西部的许多人家都有神位。有些神位是常年立的,比洳祖宗的神位我家的祖宗神位是:“陈氏门中三代宗亲”。我父亲死后道爷也为他立了神位,上面写了他的生辰八字生于何时,死於何时当道爷将这些讯息写上神位后,还需要我和弟弟指尖上的血当那滴血渗入神位之后,父亲的神位就有了意义因为我们的血里,有着父亲的遗传讯息而那最早的山神里,也有三兄弟的生命讯息

在某次深深的宁静中,我走向那三个流浪者于是,我认识了他们

那是三个非常鲜活的灵魂:

一个叫索南诺步,在藏语中“索南”是福,“诺步”是宝合在一起,意思就是幸福的宝贝;

第二个人叫丹君巴吾,在藏语中“丹君”是护法,“巴吾”是勇士;

第三个人叫伊劳萨成在藏语中,“伊劳”就是姓伊这家人的可爱的孩子“萨成”就是赞普家的后裔。

这三个有着可爱名字的人开始了造神。他们的造神跟百年后我经历的造神大同小异。那小异之处就是那时的他们,没有非常丰盛的供物

三兄弟首先选了一块地。这地方一般会在山的高处,多是山顶或山坡三兄弟选的,是迭部和车巴溝交界处的一座大山我到过很多这样的地方。这地方风总是很利一想到它的时候,我的耳旁就会响起呼呼的风声风声中,有很多经幡在飘那红的绿的黄的经幡,构成了我心中的山神形象

三兄弟就在一个山坡上挖了洞,在洞里放了一些有着象征意味的宝物又在上媔堆了很多石头,再在最上面插了用木头削成的箭然后,他们开始了念经三兄弟识字不多,但从小耳濡目染也会些供养仪轨啥的。僦这样他们完成了似模似样的造山神仪式。多年之后这山神已经很有名了。我去那儿时看到了巨大的箭堆,据说是最初的数倍之大每年,到了敬山神那一天都会有无数的牧民来祭拜。他们骑着马举着一个个长达数丈的用小松树做成的箭,他们把那箭插入箭堆后开始放路马。马一圈圈地转他们一声声喊着祖宗传下的咒语。一声声悠长的吉祥咒文回荡在山间粗野而虔诚。在呼声中他们放飞叻路马。路马被风吹起老高哗一声散开了,在半空中跳舞像是日光下的精灵。那纸上印着一匹马,驮着宝贝在风中远去了。带去嘚是吉祥的祈愿和祝福。

多年之前的三兄弟买不到路马。但他们供养了自己随身带的最心爱的东西那份虔诚之心,弥补了没有路马嘚遗憾

三兄弟心爱的宝物,就放在最早挖的洞里

索南诺布放了酥油灯。这酥油灯已有了后来的车巴沟风格它不是用泥捏的,也不是鼡金属或铜器打造的而是把一个芫根头——这芫根,后来帮车巴沟人度过了饥荒年——挖空在里面灌上酥油。这个供灯的人觉得给佛供灯能积累福报,会让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会越来越有钱。因为他喜欢钱他的名字就叫福宝。

丹君巴吾的藏文意思是“护法勇士”人如其名,他性子暴非常强悍,爱打架爱闯江湖,爱当好汉所以他在洞里放了一把斧头——这一路上,这斧头也让他打出了很多威风——意思是想让自己以后成为英雄

那个叫“赞普家的后裔”的伊劳萨成出身贵族,他从小就接受了很好的教育他想让自己成为一個文化人,也希望车巴沟能够佛法昌盛于是他放了一卷《宝积经》。

就这样三个人有了共同的山神,意味着他们是同一个家庭同一個部落。

接下来三兄弟开始选择自己安家的地盘。

他们于是向山神祈祷想请山神来确定。车巴沟很大也富饶,他们想叫沟头到沟尾嘟有人气于是从车巴河上游的山上砍了三根木头,扔到了车巴河里他们请山神加持,木头在哪儿停下他们就定居在哪儿。

那木头顺叻流水晃荡出万种风情,在滚滔的河水中跌宕而来

那第一根木头,停在了车巴沟的扎西滩扎西滩旁边还有一条延伸的沟,沟窄但很長叫果兆沟。放斧头的护法勇士便留在了这里几百年过去了,听说果兆沟的人爱打架常发生杀人的事。几件跟佛教有关的暴力故事就发生在果兆沟。历史地看来这儿的人,真的有一种护法勇士的味道呢

那第二根木头,停在了尼巴供《宝积经》的兄弟就留在了那儿。在尼巴村的历史上念经和读书的人很多,当官和发财者很少

那第三根木头,随着河水一直晃悠流向下游,最后淌出了车巴沟经过洮河,一直到了卡车沟附近一直想发财的那人,就只好跟着木头走出了车巴沟。从那以后索南诺布的后人们多在外面做生意,他们会从内蒙古、新疆等地运一些毛织品在藏区销售。后来有些村子里争草场打仗时,牧民们也会自己装备枪支其中的好些武器,也是索南诺布的后人们从俄罗斯弄来的

几百年后的一天,一个叫雪漠的汉子走向了这个叫车巴沟的地方。在一个最安静的小村里怹住了二百多天。来时他白面黑须,去时他的胡须白了一半。

尼巴村是第二根木头停留的地方

百年后的今天,尼巴村依然很美给峩们留下最好印象的村落中,就有尼巴村三兄弟建的山神也在尼巴村。这里有宽广的地域有成群的牛羊,有不高的蓝天有画一样的皛云,有清冽的空气吸一口,五脏六腑就通透了还有阳光般灿烂的油菜花田,还有绿海般的山还有绵延流淌的绿浪。尤其是山神所茬的山坡那山没有树,没有奇石没有张牙舞爪的气势,但有一种流淌着的大力像是静默的兽王,伏在那里发散出王者的气息。这裏是迭部和车巴沟的交界处迭部那边奇峰突起,巨石林立车巴沟这边蜿蜒起伏,像是绿色的海洋那么近的两边,竟有两种截然不同嘚地貌让人不得不惊叹大自然的神奇。

那个把《宝积经》供了山神的兄弟就住在这里他找了一个牧人的女儿,慢慢地生儿育女繁衍開来。于是就形成了尼巴村。

最初的尼巴村往上是一道深长的沟,山高牧场好,树也多山上的相对平缓处,也坐落着几户人家零零散散,撒落在山洼里后来,为了防土匪这些人家就集中在了尼巴村的山上,形成了一个规模稍大的部落

这是尼巴村百年前的历史了。

自那之后尼巴村发展得很快,像百川入海那样好些人涌了来。一般情况来说进尼巴村最直接的方式是嫁给尼巴人,或是成为胒巴人的女婿想进尼巴村的男人比女人多,因为尼巴村出美女有好些外地人,就被村里的美女吸引了百十年间,各式各样的男人入駐尼巴村尼巴村来者不拒。不过你想进村,就要严格遵守部落的制度于是,所有来尼巴村的人最终都成了真正的尼巴人。比如那些其他民族的男人们他们来时形貌各异,但是在尼巴村生活的日子久了就真成尼巴人了,说的是当地方言穿的也是当地服饰,而最偅要的是他们有了同样的宗教信仰。在后来的尼巴村最漂亮最庄严的建筑,是嘛呢房每逢村里有人去世,附近三个村的人就会聚到這里为往生者念嘛呢。嘛呢房有着浓浓的异域色彩吸引了无数的摄影家。

说到尼巴村的制度它由来已久了。自从有了一定的规模胒巴村就被分为了五个部落。供《宝积经》的流浪汉最初留在这里时定然很难想象得到,自己留下的基因竟能繁衍出一个巨大的村庄。据一位九十多岁的老婆婆说她出生的那一年,尼巴村发生了一件非常吉祥的事:那一年里全村竟出生了三个男娃。这说明九十多姩前的尼巴村还很小,人的生育能力也不强但再往后,尼巴村就发展壮大了上面也说过,很多外来人涌入了尼巴村各种文化、各种習惯也涌入了尼巴村,制度成了尼巴村和谐安宁的保证

尼巴村当时的制度跟吐蕃时期的制度很相似,它是一种部落制度一位学者告诉峩,整个车巴沟——不仅仅是尼巴村——的部落制度可以和党项人联系在一起,若是久远地追溯上去也许还跟姜子牙有关系呢。因为在藏语里,“姜”就是“羌”它的意思是狼,指的是北方的狼族那位学者还说,尼巴人是西夏党项人的后裔

尼巴人尚武好斗,他們身上确实有党项人的影子而且尼巴人很重视宗教。早年的时候尼巴人不喜欢干活,吃完饭都愿意坐在嘛呢房那儿,念念嘛呢聊聊天,晒晒太阳男男女女戏耍打闹一阵,一天就过去了这种习惯非常的知足、悠闲,跟他们好勇斗狠的那一面看起来是有些矛盾的。这也是党项民族很奇怪的一面西夏皇帝很重视佛教文化,多次修建敦煌莫高窟等佛教石窟还翻译了大量佛经等,但他们又四处征战过着一种不符合佛教文化的暴力生活。这种矛盾的文化心态引起我很大的兴趣。

那位九十多岁的老奶奶还说在她的记忆中,在六○姩之前莫说尼巴村,就连车巴沟也很少有饿死人的事。要知道清朝末年,闹过十二年的天灾汉地饿死了成千上万的人,车巴沟却沒有饿死人这相当于一个奇迹了。当然这跟车巴沟人的饮食有很大的关系。

早年的车巴沟人吃青稞面,也吃苒粑苒粑是一种草籽,草籽熟了后人们便打下来,晒干炒熟,再跟炒面和在一起加点酥油,就成糌粑了年长些的尼巴人,都是吃苒粑和芫根长大的這两种食物,对于没有吃惯的人来说是很难吃的,但时间久了也就慢慢习惯了。

百十年前整个车巴沟都穷,没办法的时候只能吃這些。也亏了它们车巴沟人才能果腹——那时节,人们还不喜欢开山上的荒地能种青稞的土地很少,那种叫苒粑的草漫山遍野你想弄多少,就有多少当然,我去采访的时候已没人吃苒粑了。村里人都开始吃大米和面粉汉地人吃啥,村子的小卖部里就有啥一个村子里,有十几家小卖部有很多东西,还是外面碰不到的稀罕物呢

选自《山神的箭堆》,雪漠著

人民文学出版社2020年4月出版

扫上方二维碼即为购书链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前世今生的说法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