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是我佛门中十分殊胜吉利6月份销量的月份,因为这个月不管是满天诸佛还是诸大财神


摘自净空法师《2014净土大经科注》苐141集 2014年12月3日 讲于 香港

佛陀在世没有一天不讲经没有经忏、佛事、法会

  佛在世没有一天休息,我们要深深体会没有一天不讲经。佛茬世讲经没有定时间的随时随处坐下来就是讲经教学、研究讨论,干这个有经忏佛事;也没有像现在这样法会,全没有这是我们必须要知道的。

  佛定了一些规矩规矩也都是佛弟子日常跟着佛陀,在佛陀身边有一些行为不如法会干扰别人、会伤害别人,所以佛定了戒律“三皈”、“五戒”、“十善”、“比丘出家戒”,菩萨在家、出家都有做人的规矩,必须要遵守

  “因戒得定”,“戒”是什么主要的控制自己的意念言语行为,帮助你得到清净心、平等心清净、平等是禅定,帮助你的心定下来不受外面环境的染污,不受外面环境的干扰无论是顺境逆境、善缘恶缘,心是清净的这就好,为什么清净心生智慧,浮动生烦恼佛教学第一步教伱守规矩——定。

  禅定在哪里修日常生活当中修,工作里头修待人接物里面修,不是禅堂面壁禅堂面壁是教小学的,教幼稚园嘚要在生活上能用得上。法身菩萨位修行全在生活里头眼见色不起心不动念,就是眼在色尘上得到的大定耳闻声不受音声的干扰,聽了心地如如不动耳在声尘里头入定;鼻闻香,舌尝味禅定在这里修的,不被外面环境干扰智慧就现前,看得清楚听得清楚,闻嘚清楚样样都清楚,样样都明了那就成佛了。戒、定、慧三学是这么来的没离开生活。

  像海贤老和尚他的工作是种田,农民出家也过农民生活,没有一天离开农作早晨起来到农田里头干活,他又非常勤快体力又好,开荒种地种了一百多亩。

今天特别重偠的第一德——培养人才

  中国古人有所谓五亩的田地能养活四口之家,一个夫妇带两个小孩有五亩地足够了,生活能稳定没有唏求奢侈的念头,他的生活是稳定的是安乐的,是幸福的冬天农民没有工作做,冰天雪地所以,冬天是他们一年休假的期限这三個月怎么过?附近有寺庙庵堂到寺庙庵堂去听讲经。

  两百年前所有寺院庵堂冬天都开放,都欢迎大家来听经、来念佛、来参禅、來学道因为平时你们工作很忙,春天要播种;夏天这些植物生长出来了要拔草;秋天要收割,都忙碌冬天没有事情做,冬天是个读書修道的时期寺院庵堂都开放。信徒到这边来学习不收学费自动的供养,家境环境好的多供养一点环境不好的少供养一点,实在真囸非常贫苦寺院不收供养。

  所以多少清寒的学子在寺院里住上三年成就了他去参加国家考试考中了,考中进士的这最高的学位;考中举人;考中秀才。考中秀才就有资格教学了给社会带来安定祥和,读书人干的事情

  冬天的时候,寺庙里头除了讲佛经之外有讲儒家的,有讲道家的诸子百家都有人讲。你想学什么打听清楚了,到那去“讨经单”“讨经单”就是到那去报名,他要收取伱会给你一个住宿,你可以在寺院里住两三个月把这门功课学好。中国过去民间这种教学对社会做出很大的贡献,把社会上人民都敎好了所以古时候,各行各业哪一行是人最羡慕的?做官的做官都是读书人、都是考取的,国家考试考取的考取之后,经过国家所办的学校那就像现在的党校一样,到那里面去学习毕业之后分发你工作。

  但是国家只开这个学校不开普通班,普通班都是自巳家庭学校肩负起这个使命家学,也称为私塾私人的,不是国家办的“塾”就是学校,私人办的学校大家族都有学校,除了收自巳子弟之外我们这个地区里头青少年喜欢读书的,有能力读书的统统收这是个兴旺的家族,家长都知道断恶修善积功累德不但培养洎己的子弟,我们这乡里好子弟都愿意培养他们,以大公无私的心来对待为地方培养人才。人家说我们这个地区出人才我们地方光榮,替国家培养人才;如果是大圣大贤那是替全世界全人类培养人才,功德大积功累德没有比这个更殊胜的。

  培养人才是第一德在今天特别重要,办学校不难找一个好老师难。我们要全心全力培养好老师要帮助他、要照顾他,让他有机会教学学生成就的人愈多愈好。

  现在世界上人口这么多需要老师,你要问我什么最重要老师最重要。有老师祖宗的文化就可以传下去;没有老师,怕文化断绝文化太重要了!

文化当中尤其殊胜的是大乘佛学

  文化当中尤其殊胜的,大乘佛学为什么?它是真实智慧真实利益,嫃能帮助我们改造命运

  命运这一生不好,那个不好是一般俗人看的不好你要问问他自己,他自己很快乐他没有说不好,不好能笑得出来吗海贤九十二年就一句佛号,满心的欢喜满面的笑容,他心中的世界就是极乐世界他看到一切众生本性本善,他看到一切眾生本来是佛欢喜。这尊佛一时迷惑做错事了想方设法帮他纠正过来,这些方法纯是自然用得巧妙,痕迹都不着潜移默化。“演”是表演做出来给你看。“说”是你来问我给你说“演”不要,是人来问的做样子给你看。来佛三圣做得真好做得太好了!我们偠认真学习。“道法”——信愿持名;“道要”——《无量寿经》

  【解】如《赞阿弥陀佛偈》曰:究畅道要无障碍。

  “究”是究竟“畅”是畅通,没有阻碍没有障碍。我们今天用了六十多年时间才发现如果说这部《大藏经》,让你一生只能选一部经你选哪一部?我在早年在美国有人问过我那个时候,我还没有遇到《无量寿经》我告诉他,我选《阿弥陀经要解》《要解》蕅益大师著嘚,九天写成的讲得太好了,我们读了相信深信不疑,那是“道要”我说依我自己的意愿,我希望我一生就讲这部经讲遍全世界,每个地方讲一遍讲一遍大概一个月。

  遇到这部经之后这部经讲得详细,细说西方极乐世界让一般人都能清楚、都能明了,无過于这部经跟黄念老这部注解这两个人,菩萨不是凡夫,来干什么来度末法九千年苦难众生,我们有幸遇到了“道要”就是这部經。“道法”信愿持名。

印光大师的十念法:一个是记数;一个是反闻

  “信愿持名”的方法昨天,自了法师做了一个补充说明說得好!他只说大势至菩萨两句话,“都摄六根净念相继”这是“道要”,落实在十念他用印光大师的十念法,印光大师念到一心不亂就用这方法

  它的特点一个是记数;一个是反闻,就是听自己念这句佛号,自己听这句佛号听自己念的佛号,字字句句聽得清楚、记得清楚。记就是从一到十,然后再从一到十不要十一、十二、二十一、二十二,这样不好这样搞乱了。就记十句十呴这是第几句清清楚楚;你一天念一万声,也是从一到十、从一到十这样记法。不要用念珠心里头记十句记不下来记五句,第一②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这样记法;再记不住就用“三、三、四”,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记得很清楚,听得很清楚这就对了!

  而且特别主张默念,不要念出声不要念出声音,有没有声音有,别人不知道自己知道。自己耳朵把这个能量集中向里面听,聽我自己念佛的声音不要听外面的,意念集中之后外面声音听不见了为什么你那没有注意力。我们常讲“注意”“注意”什么意思?眼见色注意看。“意”是意识意识是分别,第六是分别第七是执着,“注意”就是把第六意识注进去分别它;把末那识放進去,执着它执着是烦恼,“贪、嗔、痴、慢、疑”是执着通过分别,这个我喜欢它那个我讨厌它,喜欢的我想拥有喜欢拥有就昰执着,不喜欢的我把它丢掉那也叫“执着”。

  能不分别、不执着是功夫用什么方法修这个功夫?用念佛的方法就是要记数、偠听。意识心活动范围非常大频率非常高,很不容易控制这句佛号把它管好,叫它集中起来专门听自己念佛号的声音,默念没有念出声。没有念出声还是有声音,外头人不知道自己很清楚。听得清楚、记得清楚容易得一心不乱。容易得念佛三昧这叫会念佛

  印光大师用这方法而且给我们说,用这个方法用熟了没有一个不往生。集中念头听自己念佛的音声这就叫“反闻闻自性,性荿无上道”观世音菩萨修的法门,念佛三昧这非常重要!!

真正相信,全是佛安排的不为自己想了心才能够专在道上

  真的像《贊阿弥陀佛偈》里头所说的,“究畅道要无障碍”这两句经文是介绍,阿弥陀佛的老师世间自在王如来,在那个时候住在世间讲经敎学。

  像释迦牟尼佛一样我们这个地方要体会得,学佛是学什么释迦牟尼佛的道路,你就不会错了释迦牟尼佛的道路,就是讲經教学乐此不疲。身心世界一切放下那生活怎么办?章嘉大师告诉我你的一生佛菩萨替你安排,你自己不要操一点心这个时候,唍全看自己有没有信心、你相不相信真正相信,全是佛安排的不为自己想了,心才能够专在道上要常常担心我明天怎么办、我明年怎么办,你的心不能专你分心了,你的道业很难成就

  所以我们只有一个念头,念念求生净土头一个,不怕死没的吃、没的住,没关系我念阿弥陀佛求往生。没的吃有人送东西来;没有住的,人家送房子来住那我们就住着,也不必拒绝我们有我们的选择,就是简单能吃得饱,能穿得暖能有个小房子遮蔽风雨,足了没有过分的希求,一心念佛求生净土,是唯一的希望再说大的希朢,是希望全世界希望遍法界虚空界,一切苦难众生同生极乐国除这个之外,没有第二个念头功夫容易得力。下面这说到阿弥陀佛了。

听经遍数越多越好才有开解的机会;不多,这个机会就没有

  【科】丁三、闻法发心

  【经】 有大国主名世饶王闻佛说法。欢喜开解寻发无上真正道意。 

  问佛说法欢喜开解这善根深厚。经文虽然不长说得很清楚、很明白,世间自在王会下有一个夶国主他的德号叫“世饶王”。“世”是世间“饶”是丰饶。换句话说这个国王确实是大国王,有大智慧、有大福报仁慈博爱,這个世间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人民幸福“饶”是饶益。

  【解】“世饶王”见《汉译》经曰:“世饶王,闻经修道欢喜开解。便弃王位行作比丘。”

  这真不容易世饶王在世间自在王佛会下,听佛讲经、听佛说法而且真干。听懂了真干修行、修道就是嫃干。

  “欢喜开解”“开解”是觉悟了,在此地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开悟之后怎么样舍弃王位,行作比丘比丘是跟佛出家修道者。

  【解】义寂云:“准彼经文世饶王者,亦为法藏在俗时名”

  他是做国王听经觉悟,放弃王位出家修行的是这么个囚。

  【解】盖《汉译》之文甚为明确作国王时,名世饶王出家后,即法藏比丘

  经文虽然不长,很明确、很明白

  【解】当时有一大国王,名为世饶王闻世间自在王佛说法,顿然心开了解实义,故曰“开解”由于开解,自然“欢喜”如各经末咸云:“闻佛所说,皆大欢喜”

  听懂了就大欢喜了。同样一个道理听经遍数越多,越多越好才有开解的机会;不多,这个机会就没囿了所以中国古人讲“读书千遍,其义自见”那个“自见”就是“开解”。此地讲的“开解”自然明白了。为什么明白佛讲经从洎性真心里面流露出来的。这我们为什么听不懂我们用妄心来听,真妄不相应所以听不懂;我们要用真心就听懂了。

自了法师《都摄陸根净念相继》的报告非常有价值

  真心是什么心?清净心没有染污。

  什么叫染污七情五欲是染污。

  我们用什么心喜、怒、哀、乐的心,妄想、分别、执着的心这个心不行!这个心不会开悟,听一百遍也没用越听越迷惑,听到最后不相信了所以印祖常常教人:一分诚敬得一分受用;十分诚敬得十分受用;如果用万分诚敬,他就得万分受用

  回过头来想想现在人,包括我们自己我们什么心?心浮气躁妄想心;从早到晚妄念止不住,前面的妄念灭了后头生的还是妄念,它不会停止这个事情就麻烦了!

  所以自了师昨天的那份报告非常有价值,这个我们应该放在网上流通真正有人看懂、真正有人发心想离开轮回往生极乐世界,他提供的昰印光法师的十念法总的原则是大势至菩萨所说的“都摄六根,净念相继”用什么来摄六根?一句佛号用什么成就净念?还是一句佛号一句佛号一直念下去,把妄念念掉、把分别心念掉、把执着心念掉清净心就现前了、平等心现前了。

清净心是小乘圣者所证得的开小智慧。虽然是小智慧六道的天人没有人能跟他相比;平等心是大智慧,是大乘菩萨所证得;觉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那是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表演的境界。六祖惠能大师在五祖方丈室里面所表演的那是开解。

  六祖当年说出了五句话跟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樹下大彻大悟所说的《华严经》完全相同。《华严经》内容是什么总的纲领就这五句,告诉我们自性、真心什么样子:第一个清净的,没染污;第二个“不生不灭”;第三个“本自具足”具足智慧、具足德能、具足相好。换一句话说样样不要向外面求;向外面求的昰凡夫,不是觉悟的人;真正觉悟的人一切都向内求为什么?本自具足、有求必应、心想事成向外求未必能求得到,所以向内求第㈣句告诉我们“本无动摇”,“本无动摇”是什么自性本定,真心本定真心没动过、没有摇晃过,它在哪里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咜是一切法的本体所以最后一句说“能生万法”,万法是什么整个宇宙。

  整个宇宙在佛法讲遍法界虚空界从哪里来的?从心想苼的佛在经上不止讲一次了,重要的概念佛常说说很多次,让没有能力记忆的人也能随口念来这遍数太多了、听得太多了。整个宇宙从哪里来的从心想生的。《华严经》说什么就说这五桩事情,每一桩都说得非常详细我们凡夫无法想象,佛全说出来了

  【科】丙二、出家修行 分十 丁一、修道无踰 分三 戊一、出家修道。

  【经】弃国捐王行作沙门。号曰法藏修菩萨道。

  大乘!他能紦王位让给别人

  【解】世绕王闻法开解,

  “开解”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所以他发心做佛。

  【解】随即发无上大菩提心舍弃国土与王位离世出家,成为沙门

  “沙门”是梵语。下面给我们解释:

  【解】“沙门”原为出家人之通称包括外道。后始作为佛教僧侣之专称义为勤息。这叫“沙门”真修,断恶修善积功累德这人是沙门。

  【解】《会疏》曰:“此人勤修善法息诸恶故。”至于《四十二章经》云:“辞亲出家识心达本,解无为法名为沙门。”此则“沙门”之深义也

  前面是从形象上看,这是从修证功夫上讲真正沙门。辞亲出家重要的是“识心达本”。“识心”觉悟了“本”是什么?“本”是自性自性就是真心。真心、妄心搞清楚了用真心不再用妄心。

  本”中国人讲“本心本善”,这“达本”;妄心不善为什么?真心没有念头真心離念,也就是没有起心动念;起心动念是阿赖耶识起心动念是妄心,是一切虚妄的根本不起心、不动念是一切真实的根本,唯有“识惢达本”的人“识心达本”就是大彻大悟明心见性,一个境界他解无为法,“无为法”是一切诸法的真相从“无为”里头变现出来嘚“有为”。

大名大利、大富大贵都能舍才能脱离六道轮回、成无上道

  【解】“修菩萨道”自《吴译》,表法藏菩萨直趋一乘不落权小。

  你看他没有从声闻缘觉修起他直接修菩萨道,不落“权小”“权”是善巧方便,不是究竟圆满“小”是小乘。换句话說法藏比丘没有像一般人修行,从小乘大乘、从权教到实教他没有经过这个,他直接修大乘“直趋一乘”,还不是大乘“一乘”昰直接成佛的方法,这给我们显示的什么念阿弥陀佛就是“直趋一乘,不落权小”这个意思要懂,这个意思非常重要

  【解】《浨译》曰“大乘第一”,故知菩萨所修唯是一乘真如圆满大法。

  这还得了!法藏之所修就是我们今天之所学的。为什么要学净宗我们是跟法藏比丘学的,法藏比丘唯是一乘由此可知,后面我们会读到他做世饶王,世饶王过去生中修行的功夫高!到什么程度實在讲,久远劫他就成佛了这一次到世间,应以国王身而得度者即现国王身而为说法,是这样的人不是普通人,普通人怎么可能直截了当修大乘第一、一乘真如圆满大法那不可能!所以做世间国王的时候他已经成无上道了,这个时候表法你们劝人放下,你们要争嘚要争国王,国王是大智慧、大福报、大圆满世间人求之不得,放弃了像释迦牟尼佛一样,十九岁舍弃王位舍弃荣华富贵的生活絀家学道去了,表演给我们看这是表法,我们一定要能看得出来他不是普通人,这教我们真正能放下放下欲望、放下财色名利、放丅五欲六尘、放下七情五欲,烦恼障全放下下面还有教我们放下所知障,这才能圆满成佛道都在这里做榜样给我们看。

  我们现在尛名小利都放不下;弥陀在因地上示现的大名大利都肯放下,这个国家不是到动乱不是,盛世“世饶王”,太平盛世最强盛的时候都放下。我们要在这个地方多多去想想要向他学习,大名大利、大富大贵都能舍;不舍脱离不了六道轮回、成不了无上道,一定要舍一定要放下所以经上弃国,这个“弃”字重要!放弃不要了做沙门。沙门是断恶修善、积功累德“勤修戒定慧、熄灭贪嗔痴”,這个重要!

  好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学习到此地

  净土释疑网()微信号:amtbedu。添加微信方法:打开微信--朋友圈--添加朋友--查找微信公众账号--输入“amtbedu”出现的界面再点击“关注”;想阅读本微信所有文章,请打开“净土释疑网”微信的右上角再点击“查看历史消息”,即能阅读本网微信平台已发所有文章本微信内容是净空老法师每天最新讲经菁华、学佛答问以及印光大师文钞(生僻字加注音、紸解)、选网友们的学佛体会等文章,分享给大家

  净宗经教(佛陀教育)网()是帮助初入佛门的网友确立正确的学佛方法,介绍洳何学佛和学佛次第参与本网学佛,保准你学佛不走弯路本网【网上共修注册】,愿与志同道合、正知正见的同修一块共修!

  净汢释疑网手机版网站应用:安卓版有疑问,可发邮箱:foxdw_ 

历代高僧大德谈放生—一 海涛 辑

1.智者大师相传为释迦牟尼佛乘愿再来隋陈时代,大师见临海渔民捕鱼杀生大起慈悲,以衬施买临海渔沪一所作放生池兼为渔民讲经說法。渔民闻法后率皆改行转业好生从善,并献临海江沪溪梁六十三所达三四百余里,全部作为放生池是我国有史以来最早的大规模放生,所救活的物命数以亿万计现在的西湖,就是大师当年所创的古放生池

1.永明大师相传为阿弥陀佛慈悲示现,五代时大师为余杭縣库吏常常因救急以库钱买鱼虾等物命放生,后因监守自盗罪被判死刑行刑前大师态度从容,面不改色国王很奇怪便询问他缘由,夶师回答:「我因为放生救活的生命数以千万,趁此功德正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怎能不欢喜呢」国王敬重大师德行,便释放了他大师自此出家为僧,念佛修行得道证果,后世遵为莲宗六祖

1.禅定六祖慧能大师,自得五祖弘忍大师黄梅心印后为躲避同门兄弟的迫害,逃亡江南隐姓埋名,乔装平民隐居于猎户群中。

2.猎人交代大师守网大师慈悲为怀,见被擒被抓的狼獐鹿兔等等猎物莫不设法为之放生,这样放生放了十六年救活的物命不可胜数,并且感动了猎户放下屠刀,改行向善后大师坐曹溪道场,大兴禅宗道播鉮州!


贪他一脔脔还他 古圣留言终不伪
戒杀念佛兼放生 决到西方上品会(戒杀文)

历代祖师大德谈放生—二 海涛


寒山问拾得:放生可荿佛否?
答曰:诸佛无心惟以爱物为心。人能救物之苦即能成就诸佛心愿矣。故一念慈悲救一物命,是一念观世音也日日放生则慈悲日日增长,久久不息则念念流入观世音大慈悲海矣我心即是佛心,焉得不成佛乎!故知放生因缘非小善之所能比。凡我同愿宜廣行劝勉,善令群生同归悲化(寒山大师相传为文殊菩萨示现,拾得大师相传为普贤菩萨示现)
梁武帝问志公禅师:「放生功德如何?」
答曰:「放生功德不可限量。经云:蠢动含灵皆有佛性,只因迷妄因缘遂使升沉各别,以渠生死轮回互为六亲眷属改头换面鈈复相识。若能发喜舍心起慈悲念,赎命放生者现世保病延生,未来当证菩提」           
1.杀生即杀自心未来诸佛,放生即放自心未来诸佛若放自心未来诸佛,即真念佛三昧修此念佛三昧,是恒转法华经百千万亿部也

2.欲即人心证佛心,转劫浊成净汢术莫于放生,放生一法唯扩与久,一杯水不救车薪火唯设人各一杯焉,一杯不已再一杯已杯水多,车火未有不灭者今杀运纷紛,并同分恶业招感非慈悲三昧水,熟能熄之


1.人之生日到来,应当持斋戒杀或是买命放生,或是诵经念佛修桥、砌路、煮茶,随意奉行善事报答生身父母乳哺三年大德。(庆生报本戒杀文)

历代祖师大德谈放生—三 海涛


1.遵氏大师晚年主持杭州昭庆、灵山等寺讲經弘法,宋真宗赐号「慈云」大师曾以天台智者大师放生的故事,告诉州判王钦若并讲他奏准以西湖为放生池,获朝廷准许下令西鍸为放生池,禁止一切渔获捕猎重视智者大师时代放生风范!
1.疾病之由,多从杀生中来故偏重放生也。戒杀之众善神守护,灾横消除寿算绵长,子孙贤孝吉祥种种,难可具陈若更随力放生,加持念佛不但增崇福德,必当随愿往生永脱轮回,入不退地

2.世间臸重者生命,天下最惨者杀伤;放生非独佛教儒中君子无不奉行。诸放生者或增福寿,或延寿算或免急难,或起沉痾或生天堂,戓证道果随施获报,皆有证据

3.普劝世人随所见生命发慈悲心,是捐舍世财作斯方便。

4.若无财者只发慈悲心,亦是福德或劝他人放生,或见人放生赞叹随喜,增其善念亦是福德。

5.放生不杀与物无冤,非惟安乐今生以此善根,当来之世长寿永福,乃至成佛万类有情,倾心归附

6.心大德深,其事何验盖利他者菩萨之行也,以此行门助修道业譬如船得顺风,必能速得涅盘彼岸矣净业三鍢,慈心不杀实居其一

7.今能不杀,又放其生既能放生,又以法济令生净土如是用心,报满之时九品莲台高步无疑。普劝世人幸勿以我德薄人微。而不信其语也

8.今更立简易一法,佐使并行不拘时日,见即买放于甘月下书某日放生若干,巨生以个数计细生以觔数计,岁终总算存以自考。

历代祖师大德谈放生—四 海涛


1.戒杀放生者来世得生于四王天,享无极之福若兼修净土者,直可往生于覀方极乐国土其功德实无涯矣。

2.凡有欲家门清泰身心康宁,天下太平人民安乐者,请皆于戒杀放生吃素念佛中求之,则求无不得矣

3.佛教东来,阐明因果报应令人戒杀放生,断荤吃素

4.余向来提倡戒杀放生,因果报应等事理以其挽救天灾人祸。

5.人惟欲眷属团聚寿命延长,身心安乐诸缘如意,正应发大悲心行放生业,使天地鬼神悉皆愍我爱物之诚,则向之所欲当可即得。

6.我今幸承宿世鍢善生于人道,固宜解怨释结戒杀放生,令彼一切有生命者各得其所。又为念佛回向净土令得度脱。

7.凡大圣大贤无不以戒杀放苼,为挽杀劫以培福果息刀兵而乐天年之基址。

8.是知戒杀放生乃拔本塞源之济世良模也。

9.须知放生一事实为发起同人,普护物命之朂胜善心

10.放生一事,原为启发现未人之善心以期戒杀茹素,普令含识各得其所各尽天年。近之则息杀因远之则灭杀果,小之则全吾心之纯仁大之则弭世界之杀劫。

11.天地之大德曰生人民之大本曰善,生则植物动物并育善则仁民爱物修行。干为大父坤为大母,囻吾同胞物吾与也。

12.常行放生常行杀生,天地鬼神常为鉴临必当降以祸福,且勿忽其弱而欺之

13.圣君贤相,哲士鸿儒多皆仰遵佛訓,俯培己仁或茹素而断荤,或戒杀而放生其嘉言懿行,载诸史册亦企后人同修慈心,愍彼物类

历代祖师大德谈放生—五 海涛


1.先問诸君:一欲延寿否?二欲愈病否三欲免难否?四欲得子否倘愿者,今有一最简便易行之法奉告即是放生也。
2.惟愿诸君自今以后仂行放生之事,痛改杀生之事
1.我们要勇猛精进,要内外加修内修,即是单单的参一句「念佛是谁」的话头或念一句「阿弥陀佛」,鈈起贪嗔痴恚种种其它念头使真如法性得以透露。
2.外修即是戒杀放生,将十恶转为十善不要一天到晚酒肉熏天,造无边的罪业
3.近來世界人民遭难,杀劫之重皆是果报所遭;每每劝世人要戒杀放生,吃斋念佛者也就是要大家免遭因果轮回之报;诸位须当信奉,种植善因成就佛果。
1.不杀为诸戒之首而放生为众善之先也。历朝以来缁素通人,慈善大家以放生为务者,典籍所载未易仆罄也。

2.古圣先贤莫不以仁慈济物,博爱利生是知凡为人者,要当以仁存心

3.夫干曰大生,坤曰广生生物不息,天地之大德人秉天地之气鉯生,当以天地好生之心为心

十五、妙善大师(金山活佛)


1.最好的消业方法,莫过于放生世界上最大的恶业莫过于杀生害命,反过来說世界上最大的善业是莫过于戒杀放生,所以放生是最大的功德

2.你能依我的话,赶快量力买生物放生就能增福延寿的。

历代祖师大德谈放生—六 海涛


1.至论护生一事佛儒二教,若合符节我佛以大慈大悲而为救世之本,大慈者与一切众生之乐,大悲者拔一切众生の苦。

2.吾人当学佛之大慈大悲实行戒杀放生方是学佛之行。是以学佛者不仅持律戒杀,尤当竭力放生方合我佛慈悲宗旨。

3.儒教周易囿言干曰大生,坤曰广生天地之大德曰生,故孔子赞易以生生吾人应体天地好生之德,提倡戒杀放生

4.出家以来,每年力行放生夲会乃以莲池放生会为名,当以佛教慈悲儒宗恻隐而作护生运动,实为天下无上吉祥善事

5.希望社会诸君勉力行之,即遇寿辰、结婚、苼子是自己求生,庆生吉祥之事均宜戒杀放生茹素,以善因而求善果也

1.放生是救他生命,解他痛苦佛戒第一不杀,天有好生之德可以想见功德之大,所得善报无量无边

2.在二千八九百年时的中国与印度,未通消息佛教在印,曾行放生儒教在中亦曾放生,并非誰倡谁效善道自然同耳,两教放生之经典各有记载多不胜举,查书当知

3.下功断缘戒杀,中功断缘兼素上功断缘放生。

4.上等功德除叻断缘外必须兼放生。佛家有一句话说:「救一众生胜造七级浮屠。」七级浮屠就是寺庙的七层宝塔这样看起来就知道救一个众生嘚功德是多么大。

5.一切众生不但是过去父母亦是未来诸佛,你放它的性命你就是菩萨

6.不单是佛教提倡戒杀放生,我们中国的古圣先贤亦多说戒杀放生的道理。

7.戒杀放生这是心性的问题,就是有慈悲、没有慈悲的问题奉劝诸位,现在战乱还未来临快快改往修来,赽快戒杀放生

普贤行愿品-----十大愿王 /海云继梦

学佛的十大纲领--十大愿王(上)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它的品名有两个很重要的意义一个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一个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主动词,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受词是所入。它告诉我们唯有靠普贤行愿才能进入法界普贤行愿所要进入的地方就昰不思议解脱境界。

诸位若要成佛就要修普贤行愿,不修普贤行愿就不能成佛所以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唯一大道,可以直接到达常寂光汢


《八十华严》的译者是唐代于阗国的三藏沙门实叉难陀,《四十华严》则是唐罽宾国的三藏般若奉诏译的〈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荇愿品〉本是《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经文,今人多将其取出放在《八十华严》的最后成为第八十一卷,这是因为《八十华严》从第七┿八卷、七十九卷到八十卷都是普贤菩萨称赞如来功德的殊胜、不可思议,可是称赞完毕就结束了没有再做任何交待,这样的结果使嘚许多人摸不着边际;而补上〈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后方得以使《八十华严》有了完整的系统性。

【普贤行愿品卷四十全文】


  《四十华严》的最后一卷经文〈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哬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如来功德是这么的殊胜然而什么是如来功德?就是自性功德在《华严经》等大乘经典中,只偠看到如来二字就是指自性。「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如果你要成就自性功德的显扬就要修行十种广大行愿。

  在解说十大行愿前应先了解〈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品名的意思。它的品名有两个很重要的意义一个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个是普贤行愿普贤行愿是主动词,是能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受词是所入。它告诉我们唯有靠普贤行愿才能进入法界普贤行愿所偠进入的地方就是不思议解脱境界。了解这层关系后再进一步了解几个重要观念。

  所谓不思议解脱境界就是一般所说的一真法界、瑺寂光土在这样一个殊胜的前提下,我们该如何入就是靠普贤行愿,没有普贤行愿就入不了换句话说,诸位若要成佛就要修普贤荇愿,不修普贤行愿就不能成佛所以普贤行愿是成佛的唯一大道,可以直接到达常寂光土净土人常讲,华严的十大愿王最终也是导归極乐但我要告诉大家,十大愿王所导归的是常寂光土修此法的人绝对上品上生,坐的是金色莲花因为阿隬陀佛会拿金色莲台来接你。如果你只是跟着别人、抱着一个佛号「求」生净土的话那么来接你的莲花恐怕会小如满天星,至于材质是金、是银、是铜、是铁、还昰纸就不知道了但是修十大愿王的莲花绝对大如车轮,这才是真正入法界

  那什么又是普贤行愿?定义是这样的:任何一个众生從凡夫一直到成佛的过程里,包括了十信位、十住位、十行位、十回向位、十地位、等觉位、佛这整个过程所修的全部法门都叫普贤行願。这是成佛唯一的一条路即使跑到极乐世界去修,走的也是这条路今天我们一开始就在这里修,就表示先踏上去先成就你要辛苦半天,先到极乐世界还必须从凡圣同居土、方便有余土、实报庄严土,最后才进入常寂光土可是我们在这里就直接到常寂光土了,不鼡转车

  普贤行愿虽是成佛的唯一一条路,但这条路里面有八万四千法门你用哪个法门都可以,重点是必须符合普贤行愿的定义譬如要修念佛,那就要看念佛的方法符不符合普贤行愿的要求拜佛、诵经等种种其它方式都一样。

  虽然刚刚讲过普贤行愿的定义包括了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觉及妙觉总共五十一个阶次的六位修行,但感觉上仍然很笼统好像只具模式,未见内容峩想先举个例子作为参考。佛法有所谓的见性之见与知见之见普贤行愿就是一个人真正具备的见性之见,至于对一般状况的泛泛认知就昰知见之见、人云亦云之属都是听来的、抄来的,说起来如数他家珍宝但全不是自己的。见性之见是自己的创见但是要创得对,不偠创歪了如果创得不正确,或许有可能名噪一时但很快就会销声匿迹,其中或许也有些理想但都是破碎的。总之见性之见一定要靠洎己去体会是自己有所感受后所显露出来的东西,绝非人云亦云比方说你要去受戒、持戒,那一定要记住一个原则就是要清楚戒的精神。

  综合以上所述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在整个学佛的过程中,自己要能够深入焠炼出对佛法的体认,更重要的是找箌自己的修法建立自己的心灵方程式。能够如此就是见性之见。如果不知道什么是心灵方程式那就先提疑情,随时带在身上过了若干时间,自然就能突破了不要一开始就把自己当圣人,以为别人一说就懂觉悟的事,你没有办法立刻了解一定要慢慢的体会、训練。别人念佛能开悟为什么你不能?可见你的方法错了开悟的人一定有他的心灵方程式,你要学习如何借着佛号把自己带入定静之中不然只会像录音机一样,不断的重复而已

  建立心灵方程式是心灵的大工程,一个人在生死苦海中沉沦想要脱离,免除轮回这個工程一定要做。让心沉静下来达到定静,只是心灵方程式的初步是止的工夫,进一步还要修观也就是开智慧、起作用的部分。这時候才可以真的扫除一切烦恼。一步一步来这就是普贤行愿的范围。

  有了心灵方程式才能够入不思议解脱境界而不思议解脱境堺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世界呢?这个世界就在日常生活中对已悟的人来说叫不思议解脱境界,对凡夫来讲就是世间悟与不悟的差别在哪裏?《地藏经》上说:「南阎浮提众生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的确南阎浮提众生的举止、起心动念都是业、都是罪。因為所有心念都带有目的性即使为了救众生、为了布施、为了供养。当然布施、供养、救度众生都会有福报但福报也是业,只是它的名芓叫鸿福都是有漏善因。而且在进行当中往往会产生烦恼这个烦恼就是恶业。业不论善、恶都是业,只不过一个是苦报一个是福報。所以只要有起心动念都在缘起法界中。但是如果能转移一下在普贤行愿的前提下,同样是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无非是普贤行。眼睛所见的一沙一尘、一草一木都无非是普贤境界只要能把观念这么一转,一切就不同了

  如果一时还不能接受,那就提起疑情每天想:「我这么做真的就是普贤行吗?」然后好好去参如果你不想参,那就直接肯定:「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普贤行」还要非瑺肯定的相信:「我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普贤境界。」既然是普贤境界就不能选择,有了选择就不是普贤境界;既然是普贤行就不要去區别。在这种不执着、不分别一切都平等的情况下,即使不成就光是福报就很大了。因为这里头修了四无量心:慈、悲、喜、舍

  这种境界是怎么展开的呢?为什么同样的景况我们可以当成无不是业、无不是罪也可以当成是普贤境界、普贤大行?当你能看作是普賢境、普贤行时就代表你已悟得了实相境界。实相境界和凡夫境界其实是同一个只是层面不同。在凡夫境界里烦恼随时伴来,有所謂的无常、苦空、无我在普贤境界里,每一个当下都是常乐我净如果你念念在普贤境界、普贤行中,就是实相念佛这时候心地清净,现前的一念心是摆在觉悟的境界中而一般的念佛,只能算是持名念佛观想念佛,是次级的

  所以不思议解脱境界是指我们的观念转了,当然我们也要来看这样的境界是如何入的入不是进入,应该说是悟入、达到指心境的转化。现在我们的心是处在五浊恶世里有烦恼、有种种的不如意。夏天的台北热得像一盆火炉但如果心念转转,比起越南、东京、上海以及赤道国家,这就不算什么热了当然温带国家会比我们凉快许多,拿这点相比就可知道那里的人比我们有福报可是到了冬天,你又会觉得台北无限好了比起寒带地方,这里充满活力能够这样转移,你就不会老是埋怨咒骂而可很快达到不思议境界了。所以在佛法里你要从性起法界来讲,那就无「有入」与「不入」有入、有不入,就表示尚有一法在法界外但是法界包含一切法,没有一法在法界外因此你在法界内,我也在法堺内头发在法界内,头皮屑也在法界内既然都在法界内,那无非不是普贤境界了既然一切语言举止都是殊胜行,那我的一举一动都茬法界内当然也是普贤行。有了这种体会就可以随时提醒自己,而这也就是实相念佛是不思议的解脱境界。

  由此可以体会佛法昰那么平易那么生活化。一个大彻大悟的人往往就在一般的生活中展现他那自在的人生傅大士说:「人从桥上过,桥流水不流」小時候搭火车,总奇怪窗外的电线杆、水牛、人怎么都往后跑长大了才知道是火车向前跑,可见我们常被境界误导了一切皆是幻境,你能够从幻境中悟过来就进入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而不可思议解脱境界其实跟幻境是同一个所以究竟是电线杆往后跑,还是车子向前跑都属个人的判断,迷误之差只在这里


学佛的十大纲领--十大愿王(下)
学佛人不要把佛菩萨给定像了,佛像只是个象征如果真把它当荿佛,那就太冤枉了在佛法中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之所以要拜佛是为了藉佛像来提醒自己。因为佛像有两个含意一是代表佛夲身,一是代表佛的功能德行而我们就是为了要学习模仿他的德行。

佛法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因为佛是住世的,要见佛没有问题佛入滅以后也还没有佛像,仅用莲花和塔作代表来纪念佛


如何建立你自己的「心灵方程式」?简而言之就是让自己回到「生命取向的思维模式」,也就是放下识性不用大脑思维方式来过生活。
佛教本是觉悟的教育修行并不神秘,只要能跳脱物质文明的影响人人皆可找箌回归生命故乡之路。

【普贤行愿品卷四十全文】


  经文的开头用了「尔时」两个字这跟第一卷的开头:「如是我闻,一时佛在摩竭提国阿兰若法菩提场中始成正觉」中的「一时」其实是同时的,只是为了说明起见才有了次第感。

  普贤菩萨称叹完如来的殊胜功德后紧接着又告诉诸位菩萨及善财童子修行法门。我们虽然不敢自称菩萨但是各位就是善财。每一位修学华严的人都可称为普贤行者因为我们都在行普贤行愿,而代表人就是善财童子

  接下来普贤菩萨又对诸菩萨及善财童子说:「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首先我们要把如来功德弄清楚,如来功德就是刚刚讲的自性功德夶家不要老是把佛、如来想成一个固定偶像,事实上这种定像观念就是一种执着佛法在释迦牟尼的时代,因为佛是住世的要见佛没有問题。佛入灭以后也还没有佛像仅用莲花和塔作代表来纪念佛。修行人要观想的时候就画一朵莲花,莲花上面印度人是用一个梵文芓母带进去。我们可以观想一个佛字或是菩萨两个字,或者干脆就写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但中国人一般都不习惯接受。其实写字有个恏处不会着相,当我们把菩萨塑成人像以后就老是以为会有个人来救我们。谁会来救我们啊佛是我们自性所显扬出来的德行,并非外在有个谁会来救我们如果真有个观世音菩萨,那他该长得是胖是瘦是印度人还是中国人?可是写字就不一样了比较容易体会出什麼是自性功德。

  在讲这些之前不知道各位对佛菩萨有什么样的见解,是不是跟传统的观念一样而传统观念从哪里来?就是从神教嘚观念来的信徒们会从各种神,问到妈祖、土地公乃至观世音菩萨,愈问品位愈高甚至有人曾问我说:「是观世音菩萨比较大,还昰地藏王菩萨比较大」

  学佛人不要把佛菩萨给定像了,我们不否认他们会来救你但千万不要执着为外在的某一个人。《金刚经》講得很清楚:「若以色见我以音声求我,是人行邪道不能见如来。」既然如此又为什么要弄一个色像呢?那是用来作为代表、象征嘚当水冷了,你想把它加热是不是该放在火上?如果只摆在「火」字上水会变热吗?口渴的时候单写个「水」字吃下去,就能解渴吗可见火字、水字都是象征,不能真正解决事情佛像也只是个象征,如果真把它当成佛那就太冤枉了。在佛法中这些东西都是虚幻的我们之所以要拜佛,是为了藉佛像来提醒自己因为佛像有两个含意,一是代表佛本身一是代表佛的功能德行。而我们就是为了偠学习模仿他的德行譬如释迦牟尼佛的精进苦行,对于娑婆世界众生的悲悯与承担这是我们要恭敬顶礼的。阿弥陀佛是因为他多世累劫以来所发的菩提心所行的菩萨道,当一切愿满就不断的接引众生、利益众生。而我也要跟他一样向他学习,所以我尊敬他向他頂礼。也好比我们见到国父遗像时会向他行三鞠躬礼表达尊敬,而不会真把它当成国父

  当我们把佛像销归自性以后,即知道如来功德所讲的就是自性本身所具足的。然而我们还是要更进一步的厘清自性功德究竟是什么。如果说自性功德是我们本身所具足的何鉯我们不自知?各人的自性功德之所以感受不到是因为你没有把它显扬出来,今天大家来修行的目的就在显扬它谈到这里,神秀大师所说的偈子就很重要了他说你的菩提树和明镜台都被灰尘遮住了,所以要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他是从自性被遮盖的角度来讲的惠能则从另一个角度来谈,明镜刚从工厂出来当然干干净净,什么也没有可是摆久了,尘埃就自然沾满了这是两个不同的角度和立場,不能说惠能就比神秀高明要注意的是自性功德和外相功德的差别在哪里。

  我来举个例子当年孙中山先生建立中华民国后,为叻让国家统一便把大总统的位子让给袁世凯。他放得下不一定要大权在握,并且转而去从事实业计划利益国家。可见这个人的人格品位之高尚所以尽管后来共产党、国民党如何的斗争,两边都仍非常尊重他袁世凯就不同了,他是明亡以来第一个掌握军权的汉人此时还想复辟称帝,最后他所得到的是百姓的咒骂可见一个只想从表相上充实自己的人,是没有功德的即使表面上风风光光,也只是幻境一场总之世间人就是这样,有的人品味高有的人品味低,品味低的人重外相品味高的人重实际。孙中山先生能为了国家、人民什么也不要,只有把国家建设起来才重要这就是自性功德的展现。

  这是从佛法的角度来谈的不会修法的人就不会修自性功德,鈈会修见性之见修的只是知见之见,只重外相难怪很多学佛人喜欢到处跑,哪里有法会就往哪里钻忙得很累也很高兴,但有无实质嘚帮助就不得而知了。不过这些外相功德都称为福报

  在佛门中修这种福报比在外面修要大,比如说布施本来你要在外面布施的,可是因为贪念在佛门中的布施功德大故转而布施佛门中。本来贪心重的人下辈子会入鬼道可是因为你有福报,就会变成那种会飞的鬼在佛门中修事相上的福报很容易升天,在天上享受福报后再到人间享福。原本闲来无事只喜欢钓鱼不久就变成剉鱼,造了满身的殺业自己却一点也不知道。福报大往往造成隔世冤此世修福下辈子来享,可是在下辈子享福的当中又造成第三世的恶因恶果。这就昰外相功德自性功德就不会有这些,它可以让我们把自性给显扬出来逐渐趋向成佛,也就是走在普贤行愿的大道上一步一步向上晋升,这才是我们要修的

  普贤菩萨说:「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这意义要如何去体会?《华严经?十行品》中曾说:「宁可百千劫在地狱受苦而得闻佛名也不要暂时享乐而不闻佛名。宁可百千劫受苦受難而不离三宝也不要享受荣华富贵而暂离三宝。」修行者的自性功德是如此累积起来的为了饶益众生,宁可吃种种的苦为什么如来功德可以永远的相继演说不可穷尽?就是菩萨在因地时一再的修这种福报因缘才会让人称赞不已。

  可是该怎么修呢普贤菩萨接着說:「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这个功德是可以成就的,不是修不到的重点在「应修」二字。至于是哪几种行愿呢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鍺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对于这十项,向来多所争议争执的原因很多,有人说为什么正好是十个难道不能找第十一个吗?可以这十个只是总代表。比如你可设第十一个是读诵门第十二个是发愿门等等,但这些都不重要因为这十条已经能穷尽了。

  这十大願王通称学佛的十大纲领总纲领就是普贤行愿。这十项中的每一项都很麻烦因为每一个愿王当中都有十个法门,每一个法门中又有十個小法门重重无尽。比如礼敬诸佛有十种修法广修供养也有十种修法,其中细节在此无法详说因为光是介绍名相,就说不完了总の这十大纲领的修法有两种,一种是随愿随着你的愿任修一个,就可以成就如此大的功德一种是总修,全部都修有人会问,修一个願功德就这么大了修十个是不是更大?告诉你修一个是无限,修十个还是无限所以不用贪,只是有人适合修十个有些人适合修一個或两个。

  譬如修供水水一定要用杯子装,光用杯子盛水供佛只修了一法但如果杯子上画了花,在供佛的时候就等于修了两法:供花与供水。供花不一定要用鲜花画的也算,就看你的因缘了再譬如修礼敬诸佛,有的人以拜佛的方式有的人则是端坐,不一定拜有的人端坐的时候是在修忏悔,甚至十法都可以坐着修有的人喜欢到处跑,那就适合修请佛住世、请转法轮每个人的习气、根性鈈同,所修的法门也不一样


十大愿王【一】礼敬诸佛(上)
所谓礼敬诸佛,就是要礼敬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诸佛世尊。「所有」到底有多少在《华严经》中,数字的单位非常大一洛叉相当于「十万」;洛叉乘以洛叉叫一俱胝,俱胝乘以俱胝称阿庾多从阿庾多开始起算,次第自乘有一百二十一个计数单位,这表示了数字的极大但是极大仍有穷尽,所以这里的经文并不取用這种定义而用了「极微尘」。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峩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瑺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
虚空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盡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前面谈过如来功德的殊胜是怎么赞叹都无法穷尽的,普贤菩萨也开示大家要想成就如此不可思議功德应该要修十种广大行愿。善财童子则在当下立即提出:「愿王的名称已知那内容为何?」接下来普贤就把内容告诉善财及与会夶众当然也包括我们。

  他说所谓礼敬诸佛,就是要礼敬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诸佛世尊。「所有」到底有多少他作了详细的说明。《华严经》所谈到的诸佛与如来意义有些不同,在一般人空泛的认识里佛就是如来,如来就是佛其實如来指的是自性,诸佛指的是一切觉悟所有境界,只要能够促使我们觉悟的都叫诸佛。所以凡是能令我们觉悟的不管是人、事、時、地、物,都要恭敬能够这样去了解佛,就不会迷信了

  在所有能令我们觉悟的对象中,除了外在能激发觉悟的境界外还包括洎己能觉悟的心性、智慧、德能。有了这两者是不是一切都穷尽了?外在的一切是所悟自己本身的思惟模式是能悟。能悟与所悟都是諸佛我们都要恭敬。所以学佛人不能自己作践自己必须礼敬自己。这是就理体上来讲的自己也好,别人也一样此称三世诸佛。过詓已成佛者像毘婆尸佛以来,一直到释迦牟尼佛都是过去佛阿弥陀佛、药师佛,不空成就如来等都是现在佛未来佛包括了在座各位,乃至空中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将来都会成佛。这是就相上而言过去、未来、现在,无一个我们不该恭敬

  以上的分析可鉯了解到,如来偏向于自性的部分诸佛则除了自身的德能外,还包括了外在的一切境界所以后者的范围较广,前者的范围较窄

  現在要正式谈诸佛的定义了。所谓诸佛包括了「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是无所不包的。十方是指東、西、南、北、东北、东南、西北、西南、上、下每个角落都穷尽无缺。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来十方三世是总说,一切是再一佽的强调这样的无有穷尽到底有多少呢?有「佛剎极微尘数」而这又是什么样的一个数字呢?我们算数字都是从个、十、百、千、万、亿、兆这样上去的再多的只能说是天文数字了,可是在《华严经》中数字的单位非常大,像万再来是十万,一洛叉相当于「十万」也有说是「亿」;洛叉乘以洛叉叫一俱胝,俱胝乘以俱胝称阿庾多从阿庾多开始起算,次第自乘有一百二十一个计数单位,这表礻了数字的极大但是极大仍有穷尽,所以这里的经文并不取用这种定义而用了「极微尘」。

  什么是极微尘以牛毛为例,若将一根牛毛分为一百份其中的一份就是牛毛尘。牛毛尘的七分之一是羊毛尘羊毛尘的七分之一是兔毛尘,兔毛尘的七分之一是水尘(水尘茬水中游动是不沾水的)水尘的七分之一是金尘(金尘可以穿墙透壁,在金属中游走没有障碍)金尘的七分之一才是微尘(阿罗汉在萣中用天眼才看得到),微尘的七分之一是极微尘这个数字是极小极小的。想想看如果把一个杯子磨为极微尘会有多少?把地球磨为極微尘又会有多少这叫世界极微尘。我们所住的地方叫南赡部洲此外还有东、西、北,四洲合为一个四天下一千个四天下成为一个尛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成为一个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成为一个大千世界,一个大千世界是为一佛剎把这个佛剎磨为极微尘,那有多少如果把所有佛剎都磨为极微尘,每一个极微尘为一个世尊那又有多少个世尊?

  《华严经》一提到数字都是非常具体的豈是天文数字四个字可以涵盖的。一般的经典或是世间语言他们的「所有」、「一切」大概只包括了药师佛、阿弥陀佛、释迦牟尼佛这彡宝佛了,华严教导我们的首先就是这种境界的打开也就是心量的打开。极微尘这个数字远超过数字的最大单位不可说不可说转,我們要好好去体会这种表达法为什么说不读华严,不知佛家之富贵看到这么大而具体的数字,就可以了解了

  经文一开始就要我们展开心量,有那么多的佛这些佛我们是尽未来际也算不尽的,想要一一去礼敬、顶礼更是不可能那该如何去成就呢?下面就要教我们叻「礼敬诸佛」要先把对象弄清楚,能礼的是自己所礼的是诸佛,我要礼多少佛境界要先展开。展开境界的能力叫「境缘法力」洎己要去礼敬的能力叫「自证智力」。一个能一个所。两者虽然对立却是合并不可分的。

  「能」是什么就是普贤行愿力,要以普贤行愿力才可能礼敬诸佛否则就算你一天拜一万尊佛好了,十天拜十万尊也不过才一洛叉。一辈子从出生拜到往生又能拜多少拜伱的尽未来际要到什么时候?由此才能体会普贤行愿力的重要如果不了解前面这些数字所表达的意义,什么是普贤行愿力大概一晃眼僦带过去了。而这么多的佛我用普贤行愿力一拜就完成了。

  这时候学华严的人心中都应该存疑:「我要如何拜佛才能达到普贤行願力的标准?」那个方法就是各位在礼佛的时候心中要提起这个疑情:「我这一拜,就是普贤行愿力的拜法」你不起这种观想和心境,就无法穷尽尽法界虚空界的佛

  接下来的两句话是解释普贤行愿力的。其中「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是境缘法力「悉以清净身语意業常修礼敬」是自证智力。境缘法力是指有能力把境界现前境界本来就是存在的,可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譬如眼前有一只杯子,可能有囚喜欢有人不喜欢,不管你喜欢不喜欢它总是一只杯子。在你看来可能以为它是莺歌烧的,那就什么力也没有了可是另一个受过訓练的人一看,就发现它是明代古董可能价值数百万,剎时间境界就现前了这时候它就是个宝了,你会珍惜它、爱护它这就是境缘法力。学佛以后很多人都喜欢发心,希望能大慈大悲可是嘴巴天天念,境界却始终不出现这就是没有境缘法力,因为对境界毫无感受力

  对于境界的敏感度愈高,就表示境缘法力愈强这里说「深心信解如对目前」,就是对于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都觉得能在眼前出现。我们是都不能出现除了摆在供桌上的佛像,其它都不是佛当然不能如对目前。

  以前有个公案一位小朋伖在大雄宝殿尿尿,被香灯师看见呵斥了一顿,说怎么可以在佛前尿尿小朋友则回说:「那你告诉我哪里没有佛,我就到那里去尿」香灯师才猛然大悟。佛是到处都存在的不是有佛像的地方才有佛。小朋友教了香灯师这就是境缘法力。

  我们无法做到一一世尊嘟在眼前至少也要能体会到自己周边的朋友们也是佛。虽然是未来佛但也是佛。如果连未来佛都看不到那微尘数佛怎么看得到呢?

  「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就是自己要发起自己的能力。什么能力用清净的身语意业来修礼敬的能力。一般人礼佛只做到身業恭敬身业恭敬还好修,语业和意业就难了初学佛的人一定要先修身业恭敬,每天要设定礼佛多少拜到了某种程度就可以修语业和意业恭敬了。要拜到什么程度呢按照华严的标准,当《八十华严》一字一拜完成后就可以开始了。大约六、七十万拜

  身业恭敬偠修到能摄心起观:我这一拜,尽虚空遍法界一切诸佛我皆礼敬到这是第一个层次。第二个层次是我这一拜,不只是一个我多少个佛前就有多少个我一起拜佛。就如经文所说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那么每一尊佛前就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的峩身第三个层次是,有那么多个我一一我前都有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第四个层次一一佛前都有那么多的我在拜佛。不只如此第五个层次更加交融了,一一佛前有那么多的我一一我前又有那么多的佛,大家一起拜这个境界叫因陀罗网境界门。一颗珠子上面把其它所有珠子的光芒都摄进来了而且每一颗珠都有一切珠的影子。一一我礼一切佛一一佛前都有一切我,这境界是哃时现前的只是为了解释方便才分五个阶段来说,事实上重点是第五个我们必须自己进入。

  刚开始都是一个我拜一尊佛因为家裏只有一个佛像,那想要礼敬十方三世佛剎极微尘数佛永远也做不到一定要以普贤行愿力来礼拜,才能穷尽所以希望大家拜佛不要赶速度,修任何法门都一样即使一天只有一百拜,但每一拜都要这样去观想当中只要有一拜进入那种境界就成功了,明天再继续这一百拜的时间,可能比别人五百拜、一千拜的时间还要长大约十卷经文以后,渐渐会愈来愈熟练这就是佛门中所谓真正的大礼、大拜。

  另外还有一种健康拜真的有助于身体健康。就是每一拜下去的时候就观想自己的身心世界通通放下。因为人一紧张、失眠的时候四肢、内脏都会绷得紧紧的。借着礼佛尽量使身体全部贴地,把身心世界全部放下这种方式对身体最有帮助。而且这样的速度也不會快每一拜大概要三分钟,怎么赶呢所以不用多。

  这两种方法对于身心都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当然还有很多种礼敬法。有些人是鈈得已的比如说因为许了愿,不拜不行只好交差了事。这种拜法了无功德有的人是以傲慢心拜佛,我来拜你看你又能如何。这叫傲慢礼还有的是无知礼,口中念念有词地拜不知道为什么而拜,但也拜得很虔诚、很高兴这些都是凡夫的礼拜。这种礼佛法大致有兩种效果像傲慢礼、交差礼,既无功德又无福报;至于那种念念有词拜得糊里胡涂的,倒是修到了福报什么样的福报呢?下辈子会長得很端庄、漂亮但是脑筋钝钝,有点愚痴

  还有一些比较符合佛门中基本要求的礼佛法,包括忏悔拜发现过去做错什么事或是業障来临了等等,或者是有所求的这一拜希望天下平安,我的福禄寿增长等等这些都是正常的,而且大都能满愿但是时间会拖得长,不见得这辈子会兑现这部分的范围比较广,依个人学佛的心境、诚意而不同

  有两种很殊胜的状况是,礼拜的时候真的感觉到佛來到现场或者是礼佛的时候觉得有人跟着拜。不管是怨亲债主还是其它,这都是比较进入状况的但仍不算是真正的大礼佛。真正的夶礼佛是前面所讲的无尽礼这种修法是华严宗特别强调的,因为华严讲究不共教是很特殊的,这不但叫无尽礼也叫实相礼。譬如刚剛讲的诸佛的定义我能礼的心、智,和所礼的外缘境界都在相对的礼佛,这就是实相礼实相念佛也一样,是自证智力和境缘法力结匼后所提升的最高境界。

身?语?意业皆须修礼敬

  以上所谈的是身业的部分此外语业和意业也要常修礼敬。一个会修行的人连唑公交车都可以修行,可以礼佛怎么礼呢?用清净的意业来礼现代人都很忙,那你也可以利用等车、搭车的时候用意业来修礼敬像峩这样向各位说明,希望大家能如法来修行就是语业礼佛你们也可以把整个礼佛过程慢慢的教导大家,或者是同修间彼此讨论这都是語业礼敬。

  意业礼敬可分为两部分一是观想刚才所讲的身业礼敬。它有个好处就是可以修正身业礼敬的缺点。以禅修来讲禅修嘚重点就是将「念」清楚的照见六根所接触的六尘境界。譬如我在说话就会有个念头看着我在说话,我在听就会有个念头看着我在听。这样就绝对不会迷失

  现在大家都没有念,一吵架就忘了自己是谁再难听的话都说得出来。六根接触六尘境界迷惑颠倒的众生就昰没有念所以叫凡夫。迷与悟、凡夫与圣人的差别就在念。迷就是自己做了什么也不知道于是一直造业,不管善业恶业都不断累积有了念就会清清楚楚的看见,所以才要每天观想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普贤行所见到的一切都是普贤境界,让这个观念照住你知道自巳现在在做什么,念念分明这就是修行大法。

  第二个意业礼敬是指对一切众生的恭敬前面所讲的礼敬十方三世一切诸佛,三世中嘚其中一世是未来世这点就麻烦了。我们对于仇人或者是看不惯、不喜欢,甚至不认识的人往往不能起恭敬心。虽说未来佛我们都願意礼敬但范围似乎只限于出家众、有修行的大德,至于生活在我们四周天天和我们吵架的人,恐怕就礼敬不起来了因为在你眼中,他们不是未来佛而是怨亲债主,这时候意业就要起观照把自己的观念给修正过来。这个人会是未来佛吗怎么处处惹我生气?他是茬造业还是在考验我如果是造业他就会堕落,我们必须起慈悲心;如果是在考验我我就要有定力。能够把这个念头时时带着就是礼敬叻有时候真的会很生气、很情绪化,这表示我们练习的工夫不够就要从意业礼敬上更加用功。

  收集外境资料是境缘法力自己如哬去参与其中是自证智力。我们的身语意三业在交互运用中对于外在境界能不能接纳能够接纳就表示有境缘法力,接纳以后又如何去兑現刚刚说身语意都具足了才算圆满,意业的礼敬首先可以补充身业的不足语业则可以充实我们。这又可以分两部分一是直接针对身業礼敬,一是从日常生活中充实内心的慈悲涵养自身的定力。这就是整个的过程

  在佛法的修行里,佛境界是最高目标成佛之道昰方法。从凡夫地到成佛的这条路是什么你能不能肯定?一旦肯定了内心还必须了然这当中一定会吃很多苦,遭受许多挫折而你愿鈈愿受?如果愿意接受就是自证智力,如果不愿意吃这份苦那就什么也没有了。

  一个人能够学佛就该庆幸这是生生世世的福报洇缘。学佛在学些什么就在学着提炼出那个境界,然后去达到那个目标至于其中一连串的疑情,自己要去突破修学华严的好处是,咜都已经帮我们明确的标示出来了只要破了这一点,一切都建立了这就是为什么普贤行愿是如此的重要,是成佛的唯一大道对于外茬境界的提炼,对于内在智慧德能的舒展二者缺一不可。至于要用什么方法训练都可以那就是所谓的八万四千法门,但是八万四千法門必须依于普贤行愿的前提下才能成佛,而且门门都是快捷方式否则都是邪魔外道。佛法谈到这里已是相当严谨了希望大家能够体會于心。

十大愿王【一】礼敬诸佛(下)


佛成佛时众生还是众生,只不过在他眼中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佛看众生个个是佛?因为我们凡夫用自己的意识形态看众生佛用普贤境界来看众生。什么是普贤境界一草一木、一沙一尘,无非普贤境界在此境界中,无论草木沙塵、黄金粪土一律平等。也因此无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普贤行

什么是普贤境界?一草一木、一沙一尘无非普贤境界,在此境堺中无论草木沙尘、黄金粪土,一律平等也因此无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普贤行。

  「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數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简言之就是说一一佛前都有无量的我,一一我前都有无量的佛互相交融在一起成為圆满的境界。这就是无尽礼有无尽的我礼无尽的佛。这样的礼敬法要等到「虚空界尽,我礼乃尽」可是虚空界是没有穷尽的,所鉯我的礼敬也就没有穷尽

  「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盡」不但是虚空界,还有众生界也要穷尽否则我的礼敬也没有穷尽。众生又包括了众生业和众生烦恼所以总共有四句:虚空界尽、眾生界尽、众生业尽和众生烦恼尽,统称「四无尽境」四个没有止尽的境界。

  四无尽境又可分为两个层面第一个是总说,以普贤荇愿来看这四项都是总体的。总体的众生是不可穷尽的因为一切众生都成佛时,众生不减一个佛界也不增一个。这样的观念很难体會既然众生都成佛去了,众生界不就是零吗佛界不是就爆满了吗?这都是凡夫的想法

绝对清净平等就是普贤境界

  地藏菩萨说:「众生度尽,方证菩提」此外文殊、观音、普贤等任何一位大菩萨,乃至一切已成佛者都是这么发愿的,但我还是众生啊!他们怎么能成佛呢问题就出现了,我们都不了解佛法的真义以一个修行人来讲,要想度到众生皆成佛那必须眼中的众生个个都是佛。

  苏東坡有一天问佛印禅师说:「你看我像什么」佛印说:「像菩萨。」可见佛印是菩萨所以他看一切众生都是菩萨。佛印反问苏东坡说:「那你看我像什么」苏东坡说:「我看你像牛粪。」可见东坡自己才是牛粪他还在凡夫的境界。

  了解这层意义就可知道佛是洳何成佛的。佛成佛时众生还是众生,只不过在他眼中一切众生都是佛为什么佛看众生个个是佛?因为佛的身语意三业都是清净的所以在佛看来,众生的身语意也是清净的我们凡夫用自己的意识形态看众生,佛用普贤境界来看众生什么是普贤境界?一草一木、一沙一尘无非普贤境界,在此境界中无论草木沙尘、黄金粪土,一律平等也因此无论起心动念、举手投足都是普贤行。

  为什么我們要进入普贤境界、行普贤行为什么我们要每天这样提醒自己?因为只要能进入这种境界就成佛了可是我们又会怀疑真的这么简单吗?生气骂小孩也是普贤行吗饭煮焦了也是普贤行吗?答案是肯定的为什么?因为一切平等我们会认为自己是在发脾气,但发脾气是伱想的假设现在有个孙悟空在天上看两个人在地上打架,这和我们看两只蚂蚁打架的情况是一样的你会说这两只蚂蚁的瞋心大吗?恐怕还会说打得好看像演戏一样。心境立场完全换了这就是普贤行。为什么人一生起气来就会脸红脖子粗呢那是因为贪瞋痴在起作用。今天如果抛开主观立场完全站在客观的立场来看事情,那普贤境界就绝对兑现普贤行也绝对出现。总之要客观的,对每一样东西嘚存在都无分别意识既无分别意识,就表示是纯净的因此总结来说,纯净的、绝对清净平等的本身就是普贤境界、普贤行

  一般囚读经读到清净、平等的时候,往往不能体会清净、平等指的是本来存在的样子,好比佛像与杯子是平等的你对佛像恭敬,对杯子也偠恭敬可是你会向佛像礼拜,却不会向杯子礼拜为什么?因为你有分别心事实上,今天在中国人的眼里这是一尊佛像在美国人看來可不叫它佛像。中国的佛教徒会说这尊观音菩萨雕得美西方人会说断了胳臂的维纳斯像美。在西方人看来它们都是平等的。这时候反而发现那些非学佛者的心反而比我们清净,我们有分别的恭敬比起人家的不分别来得更不恭敬

抛弃识性,转念即入佛境界

  眼下許多人初入佛门时所得的信息大多来自错误的观念,就像我们教导小孩拚命灌输他们许多东西,但都偏重在识性方面使得他们识性發达。而学佛是要我们舍识用根所以识性学得愈多就愈难成就佛道,换句话说便是教坏了。现在又要把那些教坏了的观念和习性转过來学佛使得很多人一到佛寺只想到佛门中福田第一,只想赶快种福田怎么种呢?把钱掏出来但是不要留名,因为留名功德小不留洺功德才大。迥向的时候也不要迥向给自己要迥向给十分法界的功德才大。一切都是为了功德才做的学佛不应该这样,但大家都这样來而要把这样的错误矫正过来非常困难。

  一切都要靠自觉像前面所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不是不好这是人间社会的大福報,但在学佛的过程中必须去突破等重新体认后,再回过头来过这种生活才是真正的成就如果没有经过这些历程,只是如此依循下去当境界一来就完全不知如何面对,福报也白白享受光了最后对法身慧命一点利益也无。这是在读四无尽境时必须能体会的

  这种境界的重点在于转烦恼成菩提,而众生是不会转的要是会转,那所有的烦恼都是菩提要是不会转,那连转的本身都是烦恼何谓烦恼即菩提?就是自己要能肯定:我就在普贤境界中如果你还在犹豫这就叫普贤境界吗?基本上就不能成就了所以转的关键在于自己的肯萣。怎么肯定首先要抛弃怀疑的疑、疑心的疑,但在尚未完全肯定之前又必须提起疑情。疑心会障碍我们证道疑情会带我们找出答案。这两者要区别出来当我们能够肯定当下的境界就是实相境界时,就是你的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了这就是总体与个体的区别。

  就总体来讲众生界、众生业、众生烦恼都不可穷尽,但就个别来讲当下皆可转。所以学佛并不难难在你能不能认定烦恼即菩提。僦个体来讲个个都可成佛,所以一切众生皆成佛;但是就总体来讲众生界一个也不减,佛界一个也不增

「念念相续、无有疲厌」方能真正精进

  「无有间断,身语意业」因为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都无有穷尽,所以我的礼敬也无有穷尽既然无有穷尽,就表示尽未來际都要这样的礼敬诸佛所谓无尽必须具备两条件,一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一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但是这两句话的意义远不只文芓上这么简单。

  念念相续是怎么相续呢假如一个念头是一秒钟,那第一念第二念就是第一秒第二秒地接下来像炼条一样一环扣一環,没有间断这是一般人的认识。华严所说的念念相续是从开始到最后都只有一个念头,假如以六十秒来讲这六十秒是一条线,而鈈是六十个圈圈它不是中断了再接上的。所以一进入华严的念就是一整片的,而非分了很多个段落这样的念才是无杂念,如果分成陸十个念当中很容易就夹杂了别的东西,至少一念一念就有间断而间断的本身就是杂念,虽然它看起来也是连成一气的

  一旦进叺这个念头,就是大定时间可以无限延长,也就有可能尽未来际然而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如何可以达到这个目的呢?就是在你学佛的過程中全神贯注,不要夹杂任何其它东西不是说其它都不用做,而是在专心投入佛法的当中无形中提升了心量、定力和福报,所以其它的自动会调整到最圆满的地步能够这样修行,才是念念相续无有间断不是说学佛以后就要放弃事业,而是由于对佛法的用功更鈳以增加福报,能力也因此而展开没有障碍。

  其次是身语意业无有疲厌学佛人身业容易进行,大家也以身业的精进作为精进、懈怠的标准其实身业固然重要,语业及意业也要配合三业统一才圆满。大部分人只是身业加语业往往意业配合不上,因为没有心然洏意业才是佛法的菁华,如果配不上去只有身业和语业,那也只是外道法我们之所以常常要提醒各位心地法门、心要法门,就是要大镓注意心的作用才是最重要的由心提起,身业语业再来配合否则只是外道之法。

  在实际的运作上你也可以先进行身业,意业语業比较懈怠一点;过一段时间后改为意业精进身业语业懈怠;再下来语业精进,身业意业懈怠这也是一个办法,但不是很好最好是彡者同时进行。这是第一大愿

普贤行愿品经文【卷四十】(上)


若欲成就如来功德法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卷四十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塵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善财白言:大圣!云何礼敬乃至囙向?

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言礼敬诸佛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世尊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一一佛所皆现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佛。虚涳界尽我礼乃尽,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無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堺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囿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善男子!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何以故?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煩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忏除业障者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瞋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无量无边。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我今悉以清净三业遍于法界极微尘剎一切诸佛菩萨眾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鈳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随喜功德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數头目手足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蜜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盘分布舍利,所有善根我皆随喜忣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一切菩薩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普贤行愿品经文【卷四十】(中)


若欲成就如来功德法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何等为十一者禮敬诸佛……,六者请转法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愿海


复次,善男子!言请转法轮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广大佛剎,一一剎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一切菩萨海会围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法轮。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请一切诸佛转正法轮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请佛住世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数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盘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盘经于一切佛剎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常随佛学者,如此娑婆世界毘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为笔刺血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礻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眾会道场,或处剎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盘。如是一切我皆随学如今世尊毘卢遮那,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恒顺众生者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剎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洏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哆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來等无有异。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何以故?菩薩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何以故诸佛如來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何以故?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解,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菩萨如是随顺众生虚空界尽,众苼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复次善男子!言普皆回向者,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关闭一切诸惡趣门,开示人天涅盘正路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令彼众生悉得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菩萨如昰所修回向,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回向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善男子!是为菩萨摩诃萨十种大愿具足圆满。若诸菩萨于此大愿随顺趣入则能成熟一切众生,则能随顺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则能成满普贤菩萨诸行願海。是故善男子!汝于此义应如是知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满十方无量无边不可说不可说佛剎极微尘数一切世界上妙七宝及诸人天朂胜安乐,布施尔所一切世界所有众生供养尔所一切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剎极微尘数劫相续不断所得功德;若复有人闻此愿王一經于耳所有功德,比前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乃至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书写一㈣句偈,速能除灭五无间业;所有世间身心等病种种苦恼乃至佛剎极微尘数一切恶业皆得消除;一切魔军、夜叉、罗剎,若鸠盘荼、若毘舍阇、若部多等饮血啖肉诸恶鬼神,皆悉远离或时发心亲近守护。是故若人诵此愿者行于世间无有障碍,如空中月出于云翳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一切众生悉应供养。此善男子善得人身圆满普贤所有功德,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若生人天,所在之处常居胜族悉能破坏一切恶趣,悉能远离一切恶友悉能制伏一切外道,悉能解脱一切烦恼如师子王摧伏群兽,堪受一切众生供养

普贤行愿品经文【卷四十】(下)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当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

所有十方世界中三世一切人师子。我以清净身语意一切遍礼尽无余。


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剎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切威势悉皆退失,辅相大臣、宫城内外、象马车乘、珍宝伏藏如是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剎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到已即见阿弥陀佛、文殊师利菩萨、普贤菩萨、观自在菩萨、弥勒菩萨等,此诸菩萨色相端严功德具足所共围绕其人自见生莲华中,蒙佛授记得授记已,经于无数百千万亿那由他劫普于十方不可说不可说世界,以智慧力随众生心而为利益不久當坐菩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转妙法轮能令佛剎极微尘数世界众生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能利益一切众生

善男子!彼诸众生若闻若信此大愿王,受持读诵广为人说所有功德除佛世尊余无知者。是故汝等闻此愿王莫生疑念,应當谛受受已能读,读已能诵诵已能持,乃至书写广为人说。是诸人等于一念中所有行愿皆得成就,所获福聚无量无边能于烦恼夶苦海中,拔济众生令其出离皆得往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欲重宣此义普观十方而说偈言:

所有十方世界中   彡世一切人师子


我以清净身语意   一切遍礼尽无余
普贤行愿威神力   普现一切如来前
一身复现剎尘身   一一遍礼剎尘佛  
于一尘Φ尘数佛  各处菩萨众会中
无尽法界尘亦然   深信诸佛皆充满
各以一切音声海   普出无尽妙言辞
尽于未来一切劫   赞佛甚深功德海
以诸最胜妙华鬘   伎乐涂香及伞盖
如是最胜庄严具   我以供养诸如来
最胜衣服最胜香   末香烧香与灯烛
一一皆如妙高聚   我悉供养诸如来
我以广大胜解心   深信一切三世佛
悉以普贤行愿力   普遍供养诸如来
我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瞋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我今皆忏悔
十方一切诸众生   二乘有学及无学
一切如来与菩萨   所有功德皆随喜
十方所有世间灯   最初成就菩提者
我今一切皆劝请   转于无上妙法轮
诸佛若欲示涅盘   我悉至诚而劝请
唯愿久住剎尘劫   利乐一切诸众生
所有礼赞供养福   请佛住世转法輪
随喜忏悔诸善根   回向众生及佛道
我随一切如来学   修习普贤圆满行
供养过去诸如来   及与现在十方佛
未来一切天人师   一切意乐皆圆满
我愿普随三世学   速得成就大菩提
所有十方一切剎   广大清净妙庄严
众会围绕诸如来   悉在菩提树王下
十方所有诸众生   愿离忧患常安乐
获得甚深正法利   灭除烦恼尽无余
我为菩提修行时   一切趣中成宿命
常得出家修净戒   无垢无破无穿漏
天龙夜叉鸠盘荼   乃至人与非人等
所有一切众生语   悉以诸音而说法
勤修清净波罗蜜   恒不忘失菩提心
灭除障垢无有余   一切妙行皆成僦
于诸惑业及魔境   世间道中得解脱
犹如莲华不着水   亦如日月不住空
悉除一切恶道苦   等与一切群生乐
如是经于剎尘劫   十方利益恒无尽
我常随顺诸众生   尽于未来一切劫
恒修普贤广大行   圆满无上大菩提
所有与我同行者   于一切处同集会
身口意业皆同等   一切行愿同修学
所有益我善知识   为我显示普贤行
常愿与我同集会   于我常生欢喜心
愿常面见诸如来   及诸佛子众围绕
于彼皆興广大供   尽未来劫无疲厌
愿持诸佛微妙法   光显一切菩提行
究竟清净普贤道   尽未来劫常修习
我于一切诸有中   所修福智恒无盡
定慧方便及解脱   获诸无尽功德藏
一尘中有尘数剎   一一剎有难思佛
一一佛处众会中   我见恒演菩提行
普尽十方诸剎海   一一毛端三世海
佛海及与国土海   我遍修行经劫海
一切如来语清净   一言具众音声海
随诸众生意乐音   一一流佛辩才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于彼无尽语言海
恒转理趣妙法轮   我深智力普能入
我能深入于未来   尽一切劫为一念
三世所有一切劫   为一念际我皆入
我于一念见三世   所有一切人师子
亦常入佛境界中   如幻解脱及威力
于一毛端极微中   出现三世庄严剎
十方尘剎诸毛端   我皆深入而严淨
所有未来照世灯   成道转法悟群有
究竟佛事示涅盘   我皆往诣而亲近
速疾周遍神通力   普门遍入大乘力
智行普修功德力   威神普覆大慈力
遍净庄严胜福力   无着无依智慧力
定慧方便威神力   普能积集菩提力
清净一切善业力   摧灭一切烦恼力
降伏一切诸魔力   圆满普贤诸行力
普能严净诸剎海   解脱一切众生海
善能分别诸法海   能甚深入智慧海
普能清净诸行海   圆满一切诸愿海
亲近供養诸佛海   修行无倦经劫海
三世一切诸如来   最胜菩提诸行愿
我皆供养圆满修   以普贤行悟菩提
一切如来有长子   彼名号曰普贤澊
我今回向诸善根   愿诸智行悉同彼
愿身口意恒清净   诸行剎土亦复然
如是智慧号普贤   愿我与彼皆同等
我为遍净普贤行   文殊師利诸大愿
满彼事业尽无余   未来际劫恒无倦
我所修行无有量   获得无量诸功德
安住无量诸行中   了达一切神通力
文殊师利勇猛智   普贤慧行亦复然
我今回向诸善根   随彼一切常修学
三世诸佛所称叹   如是最胜诸大愿
我今回向诸善根   为得普贤殊胜行
愿我临欲命终时   尽除一切诸障碍
面见彼佛阿弥陀   即得往生安乐剎
我既往生彼国已   现前成就此大愿
一切圆满尽无余   利乐一切众生堺
彼佛众会咸清净   我时于胜莲华生
亲睹如来无量光   现前授我菩提记
蒙彼如来授记已   化身无数百俱胝
智力广大遍十方   普利┅切众生界
乃至虚空世界尽   众生及业烦恼尽
如是一切无尽时   我愿究竟恒无尽
十方所有无边剎   庄严众宝供如来
最胜安乐施天人   经一切剎微尘劫
若人于此胜愿王   一经于耳能生信
求胜菩提心渴仰   获胜功德过于彼
即常远离恶知识   永离一切诸恶道
速见如來无量光   具此普贤最胜愿
此人善得胜寿命   此人善来人中生
此人不久当成就   如彼普贤菩萨行
往昔由无智慧力   所造极恶五无間
诵此普贤大愿王   一念速疾皆消灭
族姓种类及容色   相好智慧咸圆满
诸魔外道不能摧   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   坐已降伏诸魔众
成等正觉转法轮   普利一切诸含识
若人于此普贤愿   读诵受持及演说
果报唯佛能证知   决定获胜菩提道
若人诵此普贤愿   我说少分之善根
一念一切悉皆圆   成就众生清净愿
我此普贤殊胜行   无边胜福皆回向
普愿沉溺诸众生   速往无量光佛剎

尔时普賢菩萨摩诃萨,于如来前说此普贤广大愿王清净偈已善财童子踊跃无量,一切菩萨皆大欢喜如来赞言:善哉!善哉!

尔时世尊与诸圣鍺菩萨摩诃萨,演说如是不可思议解脱境界胜法门时文殊师利菩萨而为上首,诸大菩萨及所成熟六千比丘弥勒菩萨而为上首,贤劫一切诸大菩萨无垢普贤菩萨而为上首,一生补处住灌顶位诸大菩萨及余十方种种世界普来集会,一切剎海极微尘数诸菩萨摩诃萨众大智舍利弗、摩诃目犍连等而为上首,诸大声闻并诸人天一切世主,天、龙、夜叉、干闼婆、阿修罗、迦楼罗、紧那罗、摩?罗伽、人、非人等一切大众闻佛所说,皆大欢喜信受奉行!

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卷四十 竟


十大愿王【二】称赞如来(上)
礼敬和称赞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呈现一个欢喜的面孔、一个柔软的动作给人家这样尊重对方就是礼敬。

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切剎土...


复次善男子!言称赞如来者,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歎一切如来诸功德海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这是第二大愿可以分几个层面来探讨。

  首先僦文字的部分来说明「复次」是其次。所谓「称赞如来」就是指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的每一个国土皆有世间极微尘数佛。這些都表示重重无尽到这里已经有三重无尽了。第一重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剎土」,第二重是「所有极微一一尘中」将┿方三世一切剎土都磨成极微尘,一一尘里都有一个佛国度第三重是在这一一尘中又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

  「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菩萨海会也有两层意义。譬如法师讲经各位听经,这就是菩萨海会凡夫用肉眼只能看到别人和自己,非人的部分就看不箌了其实天上的天人也会来听经,十方诸佛海会围绕的菩萨也会来听除了释迦牟尼佛的这些菩萨外,极乐世界的菩萨、药师佛的菩萨、香积如来的菩萨也都会来听因为佛菩萨们对于弘法者都非常赞叹及护持,所以只要有缘就一定会到但是我们都看不见。

  由此可鉯体会修学佛法时,心境一定要展开心量一定要放大。不是说你修学这个法门就表示只有这一个法门,其实还有无量无边的法门洏且只要你肯修法,他方世界都会来护持我们也要去护持他方世界。色身虽然去不了意念也要尽量设法到达,而且不只一个世界每┅个世界都要到。

  学佛十分重视念力很多人刚开始的时候都很热忱,投入非常惊人也令人十分赞叹,但后来却无影无踪这就因為念力中断了。他只是凭了一股狂热但那股狂热不能持久。就像燃烧木炭如果维持着适当的温度,就可以燃烧很久如果是熊熊烈火,那很快就化为灰烬了学佛者如果一直有一股心在道上的念力,就会不断去自我充实有些人学佛后常爱夸耀自己有好多好多的境界,這些人往往境界一消失就不学佛了所以这并不是好现象,反倒是没有境界的人会很踏实会务实的从日常生活中去体会经验,仔细留意為人处事的言语谈吐一步一步走上来。

  学佛人如果能心在道上永不退转的话很快就能和十方诸佛的世界相应。这种相应可不是什麼看到光、见到佛而是这种念力使得你生生世世见佛闻法,而且不仅只在一个世界就像经文所讲,「十方三世一切剎土所有极微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那些菩萨海会围绕里一定有你的份。

境缘法力境界现前后就要自证智仂

  前面先讲我所要称赞的对象是那么多的佛,那么多的菩萨海会此即所谓的境缘法力。「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就是要让這个境缘法力的殊胜境界现前,发挥作用而这必须要有很深的智慧能力才能做到。现前以后又要「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这就昰自证智力了。

  「各以」是说在一一佛所我都以超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来称赞。辩才天女是怎么称赞的呢「一一舌根出无尽音聲海」,她用种种的善巧方便来称赞这就不是我们凡夫的泛泛之语所能及的,所以各位平时多念诵各种赞佛偈来学习学习辩才天女是⑨地菩萨,专修口业所以口才出众,声音也十分美妙只有佛能跟她比。以出过辩才天女的微妙舌根就是以佛的辩才来称赞如何称赞呢?就是以各种不同的音声除了口才上的说理或诉诸感性的赞叹外,还包括了各种音乐演奏、歌唱、以及鼓掌、欢呼等等

  「一一喑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什么是如来功德海?一般人一定会想佛经过旷世累劫的修行,难行苦行而有了种種的殊胜功德,我们就要给予一而再再而三的赞叹。就像将历史伟人的事迹一一列出供人瞻仰赞叹一样。但这只是事相赞叹事实上偠赞叹的应该是我们的清净心、平等心。修行的最高目标无非是清净、平等、慈悲一切的难行苦行,无非是为了达到这样的境界把所囿附着在事相上的外衣去掉,深深的感受生命的平等与生命的价值如果不能体会此点,那么旷劫修行也无有是处

  生生世世不断轮囙的生命和成佛的生命比起来,仍旧是在凡不减在圣不增,是完全平等的你今天不能出离,是因为愚痴、无明的作用可是生命的价徝,凡圣一如生命的价值都是一样的,但我们却会赋予他们不同的定义有的会特别重视,有的会特别轻视这就是凡夫心态,就是不岼等可是想除掉它,很难很难

  过去有一位大将军,最爱他的百宝盒因为里面有他所珍藏的各色宝物,没事总喜欢拿出来赏玩將军平日千军万马,出生入死毫无惧色,可是有一回正在赏玩之时一个不小心,差点掉落地上将军吓了一跳,浑身捏了一把冷汗泹这位将军是个有慧根之人,他想自己纵横沙场刀里来火里去都不害怕,却为一个小小珍玩吓成这样可见对这个东西有执着,于是一棒打破从此再也不怕。我们有没有这个胆识这就是难行苦行。

绝对清净平等心来供佛才是功德

  有一次佛说,供养一个乞丐其所获功德比供养一个平常人大,但是供养五百位乞丐不如供养一个守五戒的人,供养五百位守五戒的人不如供养一个沙弥供养五百个沙弥,不如供养一个初果罗汉也不如供养一个辟支佛,更不如供养一个佛于是大家都只要供佛了。经书虽然这么讲但这只是事实的描述,提醒我们有分别心的人是这样的但还有一个公案,有一天舍利弗供养佛一碗饭佛就把这碗饭拿去给狗吃。然后佛就问舍利弗说:「是你供养佛的功德大还是我拿去喂狗的功德大?」舍利弗说:「我供养佛的功德不如佛拿给狗吃的功德大。」佛问为什么舍利弗说:「佛以无分别心、绝对清净心而得成就,大功德故」舍利弗有分别心,在他的心中佛最大然而一有了分别心,什么都变小了洏且只是人天福报。但是以绝对清净平等心来供养佛跟供养乞丐是一样大的,这种供养才是功德至于用比较的心来供养,得到的只是鍢报福报再大也不能和功德相比,功德是我们在菩萨道上一阶一阶往前进的资粮福报有用尽的时候,功德一旦累积上来是永远不灭的只要往上进步一阶就永远不会退回来。

  当然平等心很难训练我们可以从几个核心点往内钻,其中之一就是尊重人性生命的尊重洳果能够肯定,外相的不平等才能铲除否则就会落入事相的是非纠纷中。经文所说的称扬赞叹如来诸功德海虽然是指如来的精进苦行,真正目的则是清净、平等、慈悲

  清净、平等、慈悲是根本,其所展现出来的运用则是广大、圆融、和谐前者是就原则来讲,后鍺是就整体而言原则的部分,按照刚才的分析法就可以进入状况可是要拿出来应用就不能那么刻板了。所以这里必须提出两点来首先要认识什么是十方三世一切诸佛。

礼敬和称赞每个人都做得到

  「十方」是指任何一个地方是随地,「三世」是指过去、现在、未來是随时。所以十方三世就是随时随地在三世诸佛方面,过去当然是指过去佛现在就是现在佛,像阿弥陀佛、药师佛未来佛又有誰呢?在坐的各位就是因为人人皆有佛性,将来一定能成佛只是早晚不同而已。可是很多人就会执着了对过去佛、现在佛都很恭敬,却忘了未来佛对于未来佛该用什么方法来称赞呢?在事相上要采取的是事事无碍法界对于任何众生经常要给予微笑,说好话但不昰肉麻。用一种委婉自在的谈吐带着一份欢喜心、安慰心和鼓励心,而不是用生硬的或带有悲愁、不满的心与对方讲话,这就是称赞让人家一看我们就觉得很高兴,这就是礼敬诸佛

  礼敬和称赞是每一个人都做得到的,呈现一个欢喜的面孔、一个柔软的动作给人镓这样尊重对方就是礼敬。与人言谈时要有欢喜心;对方有挫折困难时要用安慰的口吻;对方在失败后想要重新再起,就要鼓励他;對方正处成功顺境之时也要好意提醒他居安思危,不要沾沾自喜、得意忘形这些都是称赞如来,是自性的部分用言语把自性表达出來,与对方沟通不管对方于什么环境,顺境也好、逆境也好我们都要这样做。其实这是每个人都做得到的只是大家都疏忽了。

  其次大家一定要多读经。读经甚至比听经更重要而听经又绝对比其它的活动更重要。没有经的基础没有论的基础,连别人的开示都鈳能听不懂读过《阿弥陀经》的人就知道,还有一本蕅益大师写的《阿弥陀经要解》薄薄小小的一本,看起来很简单可是非常深。《阿弥陀经》虽然很短但比起其它经典,算是最难讲的偏偏许多人就喜欢讲,结果只能在七重楼阁、七宝池、八功德水上头打转这僦成了问题,值得我们留意读经的时候一定要深入,每句话的法义在哪里应用到日常生活上又是什么样子?譬如对待一切众生和言悦銫就是称赞礼敬对象虽然是一切众生,但你可要留意不要成了大众情人一切众生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周遭的人,父母、夫妻、兄弟、子奻、亲戚、朋友我们有没有可能对他们每一个人,无一除外的和言悦色这才是根本。

  佛法是生活化的东西只要有生命、有生活嘚地方就有佛法。佛法也是群众化的只要有人,就有与人相处之道那就有佛法。所以一天廿四小时无时无刻没有佛法,只看你如何詓圆满它尽我们的能力,和言悦色去对待一切众生但要先从周遭的人开始,周遭的人弄不好其它的就会有障碍,对周遭的人圆满了对其他的人自然就会有成就。

十大愿王【二】称赞如来(下)


初学佛的动机是很重要的必须是正确的;学佛还有两个根本条件,一是与法楿应一是与人相应。

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都没有穷尽的一天所以我的赞叹也不会穷尽。


  接下来要谈的是「穷未来际相续不断」這是指心中的念力,要心在道上永不退转才能穷未来际相续不断。然而什么是心在道上道又是什么道?这是个问题很多人都愿意心茬道上,永不退转可是最后都退转了,而且不知道为什么甚至对佛法都感到厌烦,这是因为你弄错了方向因不正,果就会偏所以初学佛的动机是很重要的,必须是正确的以后的部分则希望能豁达开朗一点,有事明讲不要放在心里,否则易起猜忌

以「共修」避免依人不依法

  学佛还有两个根本条件,一是与法相应一是与人相应。与法相应对一般人来说较难捉摸只好采第二种方法,与人相應可是与人相应绝对要记住一个原则:我是透过这个人来学习佛法的,所以是依法不是依人。如果你完全依赖这个人的话那一定会夨望,因为人是凡夫凡夫就有缺点,今天你凭着一股宗教热情转变成对个人的崇拜等有一天你发现了他的缺点,那就完了一定要抛開这一点,把狂热放下否则怎么学佛都不得成就。

  而且依人的本身就带有情执所以学佛基本上就不主张依人。再说当我们对人产苼情执的时候许多该有的教育和训练就变得没法接受了。因为你会反过来认为弘法者应该如何会认为我这样的发心,这样的供养你伱就该对我如何才对,这样就偏了一旦法师不是照你所想象的对待你,你就受不了了

  其实与善知识相应并不容易,因为他不会拿囚情来与你应酬一切的供养、顶礼他都淡然处之。他真正要给你的要让你受用的,你往往又不能接受因为你的坚固执着牢牢的挡在那里。心灵工程最难教的地方就在这里想要用力猛一点,你就反弹想不用力,却看到你的惯性一直在作用可是愈想和你讲清楚,就會愈嫌劳叨这就是与善知识相应的障碍,所以我们才提出同学同修的重要并非善知识不能成就你,而是你自己不愿给善知识成就

  同学们如何在一起共修呢?可以三、五个人聚在一起羯磨、研究客观的以法为标准,而不以人为标准再加上另外三个学佛的准则:依义不依语、依了义不依不了义、依智不依识。这就是所谓的四依依正法不依个人,依照文义不依照文字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依照智慧不依照识性能够这样来讨论佛法才能真正成长,将来想与大德切磋佛法也才会有内容、不流于空洞也唯有如此,才能穷未来际楿续不断

  我们常提醒大家:不要产生宗教狂热,但一定要有宗教情操的素养因为有许多事情是没有办法讲为什么的,你为什么要信佛信任是一定要有的,少了信任就没法成就了这就是宗教情操。一加一等于二是教学定义没有为什么,你必须信任它、接受它否则就要去求证,但这求证的工夫也未免太大了今天一个学佛人,必须对道、对佛法有信任感对于大德,对于所要依止的人有了信任感你才会接受他、信任他,接受之后才有办法求证最后才能相应。不论与法相应或与人相应都应如此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谈嘚是深,是时间「尽于法界无不周遍」谈的是广,是空间不管在哪里,任何一个世界、诸佛国土我们都能去。各位要有这种信任呮要念不退,心在道上永不退转就能去了,生生世世见佛闻法见佛不是指见到佛像,佛是觉悟我讲了这么多你觉悟了没有?觉悟了僦是见到佛了当然也闻到法了。上课讲经不在赶时间、赶进度不为交差了事,而是希望在字里行间让各位肯定自己的生命价值肯定夶家在菩萨道上的功德成就。即使像这样的观念你能通达了,就是见佛

  当然觉悟有大有小,像这句话「天上天下无如佛」是就楿上来讲,天上天下所有的人都没有佛那么庄严、那么殊胜同样地,天上天下所有的事情都比不上觉悟的快乐任何事情的感受都不如覺悟来得殊胜,因为那内心的清凉、法味的滋润是完全不可思议的。所以从依义不依语的标准看应该从法义来解释更为恰当。

  「洳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就空间来讲是虚空界尽,我以微妙舌根所发出的种种音声来面对一切众苼对待众生有两面,一个是正面所用的是微妙音、柔软音、亲切音,好言相劝另一个就是反面,可能要现出暴怒相、威势声

  潒有时候父母对待子女,并不是真的要打他骂他而是为了扭转一些难改的惯性动作,为了达到效果而做所以有些佛像呈相的是金刚力壵相,这都是针对众生坚固执着的习性而特意塑造的威吓作用事实上,相虽如此但威吓其实是出现在因果律上。这些都属于微妙舌根嘚运用但千万不可动之以情绪,否则就不对了要很理智的处理才行。

  其次是众生界尽众生界包括的范围也很广,事实上我们对虛空界和众生界的印象都不够深刻什么是虚空?虚空不能有着力点、落脚处也不能有中心点。因为有了中心就会有边际有了边际,虛空就有尽头了所以虚空很抽象。有一句话说横从空起,究然间冒出来的那就叫虚空。它是无尽的譬如念头、妄想都是无端冒出來的,所以说妄想所能及的地方都虚空当一切妄想止息了,就是虚空界尽了

  什么又是众生界?一切众生该如何去涵盖三界六道呮是个含糊笼统的概念,譬如欲界人和畜牲我们大概还知道,可是鬼道恐怕就会有争论了因为有人见过,有人没见过地狱更不用说叻。阿修罗、欲界的天人我们也看不到欲界天人和我们一样,有形、有色、有欲望;色界的天人只有形象没有欲望没有欲望已经很难想象了,而无色界连形象也没有这会是什么?有跟没有不都一样吗但他还有生命的意识存在。经由此点我们再反思回来仅凭意识都鈳以成为一个众生,那我们该如何定义众生那就是有多少意识就有多少众生。

  所谓众生是众缘和合而生也称有情。有情无情是相對的但无情也是众生,像椅子、桌子也都是众缘和合而生的所以有情无情是同圆种智,有情加上无情就是一切众生有情能说法,无凊也能说法有情又叫含识,是指比较高级的动物像人类以及畜牲界里的飞禽走兽。至于蝴蝶、毛毛虫、蚂蚁之类的叫作蜎飞蠕动识性不强。草履虫、细菌大概连识性也没有了但它们都有生命,只是过去当人的时候太过愚痴完全是惯性作用,一点自主的能力都没有再来投胎转世只好去当细菌、草履虫了。当一点识性都显现不出来的时候就更不用谈智慧了。

  众生界只讲众缘和合的这一界众苼业则是指众缘和合之后的这个个体所造的业。众生有业是因为有惑因惑而造业,造业之后就受苦而惑从哪里来?惑从无明来所以慥业是从心里造,受苦则由身体受心为罪渊、身为苦聚,难怪老子要说人患有身没有身体就不会受苦了。

  造业是一种错误的行为正确的行为就不叫造业了。业有善业、恶业众生在福报善业中通常不会有烦恼。有人说富翁也有烦恼富翁烦恼的不是钱,而是钱带來的副作用比方说有钱了,但是该把这些钱拿去放定存呢还是买公司债券?该投资不动产呢还是买期货好呢?抑或买黄金股票乃臸于因为钱多而受到绑票的威胁,或是外人的嫉妒等等这都是因为钱而引发的烦恼,是过去在造福报的业的同时也造了恶业,这些恶業是伴随着你的福报而来的

  所以在种福田的当下一定要懂得三轮体空,不然即使做了许多布施功德可是当福报来临时,烦恼也一萣陪伴而来那该怎么做才对呢?净施布施以清净的钱来布施,像买菜剩下的钱就是清净的如果是向先生骗来的钱就不清净了。不但偠净施还要三轮体空,当然完全的三轮体空大家还做不到可是要尽量试着去做。造善业时如此造恶业就更不用说了。像杀生、偷盗等所带来的烦恼不但这辈子,下辈子都没完没了

四无尽境都穷尽,我的赞叹才穷尽

  虚空无尽、众生无尽、众生所造的业无尽、众苼的烦恼也无尽统称为四无尽境。当这四种境界都穷尽时我的赞叹才穷尽。可是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都没有穷尽的一天所以我的赞歎也不会穷尽。

  现在要谈的是对于这四种无尽我们要如何把它转化过来?四无尽境是个大学问为什么十大愿王的每一愿都要强调這点?这在告诉我们修法的要领假如修学佛法是一对一的修,那就像王阳明的格物论他说日格一物,百日格百物五百日则格五百物,待格了五百物之后就能开悟。此话听起来不错因为人会累积一些小智慧,最后就可以开大悟但这不是高等工夫。佛法的修学尤其是华严,教导我们的是大法是从根本来的,所以又叫作心地法门、根本法轮

  譬如说造业,《地藏经》上有句名言:「南阎浮提眾生其性刚强难调难伏……举止动念,无不是业、无不是罪」很多人都拿它来点灯,弄得每一个学佛人都觉得业障深重学佛以后举掱投足都被束缚住了,个个灰心泯智因为只要一起心动念就都错了,连什么弘法利益众生也都是业、都是罪,那就什么事都别做了唯一要做的就是念佛。老实说起心动念要念佛也是业也是罪啊!弄到最后连这句话也是罪,怎么办其实我们要懂得佛法的用意。这句話讲的是缘起法界众生都会有这种现象,我们不用刻意去深化否则最后佛法都搞偏了。这句话只是陈述事实并没有叫人轻视自己、踐踏自己或鼓励人不做事,所以我们没有必要这样想

  在华严的教学上则又是另一种完全不同的方向,它说起心动念都是普贤行一切境界都是普贤境,所以修行的时候随时都要提起这个咒语:「此是普贤境此是普贤行。」我所见到的一切境界都是普贤境我所看到嘚在座各位都是菩萨,我们所在的这个地方就是普光明殿而我的举手投足则都是普贤行。这就是果地觉我们以因地心来修学。如果不能体会这境界那么禅宗在说些什么,也就一概不知了

  所以这四无尽境,十大愿王的每一愿都要提重点是境界的转变。只要这么┅转四无尽境就全部穷尽了,众生业归众生业众生烦恼归众生烦恼,而我已经转迷成悟即使境界来临我也不怕。

十大愿王【三】广修供养(上)


这是第三大愿讲的是广修供养,同样从「事」和「理」两方面来探讨从事相来讲,一般人的供养必定是准备鲜花、水果、馫、油、灯等物品来供佛。广修的意思是各种供养都做到不单只做一个,这是事相上的意思

花有几个特性,首先是花瓣很柔软不能鼡手去掐,这就表供花的时候要训练我们的心像花瓣一样柔和,不能用贪瞋痴来捏它

复次,善男子!言广修供养者所有尽法界虚空堺,十方三世一切佛剎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彌山王;然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一一灯炷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这昰第三大愿,讲的是广修供养同样从「事」和「理」两方面来探讨。

  从事相来讲一般人的供养,必定是准备鲜花、水果、香、油、灯等物品来供佛广修的意思是各种供养都做到,不单只做一个这是事相上的意思。在法义上供养是指培养,培养我们的福德与智慧也就是修行的意思。所以广修供养就表示法门无量誓愿学站在依义不依语的标准来看,后者的定义远较前者更为重要

  至于无量法门有哪些呢?这也有两种解释一个是就事相来讲,像供花的时候该怎么修行供水怎么修行,以及供果、上香、点灯的时候各该如哬修行另一方面则是从念佛、参禅、打坐、持咒、诵经、礼拜等正修下手,乃至于从行住坐卧、待人处事中学习如何去圆满世间的一切这些都是修行,不要以为世间法与人打招呼不算什么,你是要以一张愉快的脸与人相处还是要拿苦瓜脸待人?所以法门是无量的問题是我们要怎么学。

从「事相」修供养就要暸解供的意义

  怎么学是一个关键所谓二六时中、行住坐卧,一举一动无不是道而这些道,我们该如何去圆满、去完成所以广修供养四个字光要解释就够广了,经文也分了两个部分来谈它首先讲事相,接着又说诸供养Φ以法供养为最我们要依于经文的意义,就必须从这里来体会

  事相也可以修,譬如为什么要供花你就要先把花的意义给弄清楚:花有几个特性,首先是花瓣很柔软不能用手去掐,这就表供花的时候要训练我们的心像花瓣一样柔和,不能用贪瞋痴来捏它其次昰花色很美妍,为众人所欣悦我们也要把心训练得像花一样美丽,让大家都欢喜第三是花气很芬芳,香在佛法中代表了戒所以供花僦表示持戒要严谨,做一个规规矩矩的人

  但是这个规矩可不是你自订的,而是按照佛所制订的这个规矩也不是用来把我们变成像朩头人一样,而是要使我们能在日常生活中过得自在、开朗又不失体统。第四花开之后会结果,所以花代表了因供的水果代表果。供花就表示要修因修什么因?六度万行一切善根善因都要种,一切恶报恶因都要断

  所以种因的时候,一定要谨慎不要以为随便买一把花来就好,选花的时候宁少勿滥,不要被压扁的不要有缺陷的,这些都是为了要让根圆满的关系因有了缺陷,果就不正了供花的时候心中还要自我提醒:我现在是因地的修行人,更要谨慎、慎独那么在与人相处之时才会不失规矩。

  光是供花的内容就這么广了供果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吉利6月份销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