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穆斯林无比虔诚?欧洲有卢梭,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可阿拉伯世界为何从没有这样的启蒙运动思想家?

伏尔泰与卢梭的文学创作

简介:本文档为《伏尔泰与卢梭的文学创作 pdf》,可适用于人文社科领域,主题内容包含内容简介恩格斯说:“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的世纪。”因为那里有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伏尔泰与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旗手。他们高举:“平等、自由、博爱、人权”的大符等。

内容简介恩格斯说:“十八世纪主要是法国的世纪。”因为那里有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伏尔泰与卢梭是启蒙运动的旗手。他们高举:“平等、自由、博爱、人权”的大旗批判信仰谴责蒙昧砸烂神权反对迷信推动了欧美文化的向前发展同时他们又是优秀的作家和诗人。本书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概述了伏尔泰与卢梭的生平事迹、社会政治思想以及在文学创作上的成就帮助读者了解这两们文化巨人了解启蒙运动进而了解十八世纪的欧洲文化。写给青少年的话(代序)二十世纪只剩下最后这不多的几年二十一世纪正在向我们走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的重担已历史地落在你们这些跨世纪的一代青年肩上。祖国的未来与命运将同你们相连中华民族历史新的一页也将由你们用自己的劳动与智慧去谱写。历史和实践已无数次表明像人类的一切进步、壮丽和伟大的创举一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大业不可能越过世界文明大道而另辟蹊径。为了担当这一无比光荣而又极为艰巨的历史使命为了迎接二十一世纪的巨大机遇与挑战广大青少年朋友应该下定决心努力学习和确切了解人类在过去和现在所积累的一切知识和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把自己的头脑武装起来。人类的文学成果是人类的文明成果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每一时代的重大文学现象和优秀文学作品并不会随着这个时代的过去而成为过去。它们蕴含着客观的真理和历史的启迪、永恒的价值和永久的魅力。歌德说:“道不尽的莎士比亚”。别林斯基也说:普希金是要在社会的自觉中继续发展下去的那些永远活着和运动着的现象之一。这无异于说一部优秀文学作品的生命总是处在历史的永久运动之中并且总是和世世代代人们的生活密不可分。因此培养自己对世界文学的爱好和关注了解世界文学的主要内涵提高文学修养应当是每个青少年的必修课。这套《世界文学评介丛书》集各国家、各地区、各语种文学内容于一身是迄今为止国内第一套大规模、多层次、多角度的世界文学博览丛书。共辑册依类别分为:(一)国别、地区文学史(二)分体文学史(三)文学运动、流派、思潮(四)文学比较、交流(五)作家作品(上)(六)作家作品(下)这套丛书全面、系统、多角度地评述了世界文学。既载录了世界文学从古至今的发展历史又揭示了其现状和最新发展动态既阐述了各主要文学运动、流派和思潮的兴衰及其主要内容又介绍了世界文学与其它学科交错纵横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既论述了世界文学与中国文学的相互交流、吸收和借鉴又选择有代表性的作家作品进行了重点的评析、介绍。丛书作者绝大多数是从事世界文学研究和教学的专家他们用通俗明快的语言将学术性、知识性的内容通过浅显易懂的形式表达出来。不仅参考了世界各国学者的最新学术观点而且融进了潜心研究多年得出的独到、精辟的见解。论述科学史料翔实知识准确。开放的中国正走向世界。走向世界的中国需要继承人类文化的全部优秀遗产需要具有世界意识的建设者。青少年朋友们希望这套丛书能够成为你们奔向二十一世纪的一份宝贵的精神食粮。吴元迈年国庆节于北京文坛背后的讲坛伏尔泰与卢梭的文学创作启蒙运动与文学不了解十八世纪法国波澜壮阔的启蒙运动就不能理解那个时代诞生的文学同样也就不能理解伏尔泰与卢梭。十七世纪的法国是一个空前强盛的国家封建专制制度发展到了顶峰。然而到了十八世纪以后法国却面临着政治、经济、思想领域的全面危机。一方面是三个等级的严格划分使僧侣与贵族享有种种特权上流社会奢侈靡烂一方面是下层人民的无以为生、饥毙荒野一方面是教会、政府的思想笼断一方面是人们普遍的噤若寒蝉。监狱、流放、死刑的繁荣一方面表现了统治者的高压政策一方面也表现了他们的色厉内荏。种种迹象表明法国的封建专制制度已走到了它的尽头。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之上启蒙运动拉开了轰轰烈烈的序幕。而启蒙运动的主体那些伟大的、杰出的人物。他们从哥白尼、开普勒、伽利略、牛顿等人的自然科学成就中吸取的丰富的营养同时又继承了文艺复兴时期的优秀文化遗产并进一步从蒙田、笛卡尔、洛克等英法哲学家那里补充了新鲜的养料从而提出了清除旧的意识形态、建立新政权新秩序的社会政治主张。他们崇尚理性、倡导科学、呼吸民主、寻求自由他们批判信仰、谴责蒙昧、砸烂神权、反对迷信。因此启蒙运动的大旗上始终书写的是“平等、自由、博爱、人权”的口号启蒙运动的交响乐中始终回荡的是“民主与科学”的旋律。由于启蒙运动终于导致了年的法国资产阶级大革命。现在看来文学运动其实只是启蒙运动的一个副产品。因为那个伟大的时代要求那些巨人们的所有思想都服从于启蒙这一主题毋宁说那些巨人的哲学、美学、社会政治、文学等等主张与实践都鲜明地打上了启蒙的印记而文学则是这曲恢宏的交响乐中的一个声部。而且那些在启蒙时代操作文学的人他们往往也不是一个单纯的文学家。启蒙的任务与目的要求他们在自己的一生中扮演多种角色进行多种思考而在所有的这些思考中文学往往又不是他们首先的选择。于是文学领域成了他们哲学观点、社会政治学说具体演练的战场。恩格斯指出:“在法国为行将到来的革命启发过人们头脑的那些伟大人物本身都是非常革命的。他们不承认任何外界的权威不管这种权威是什么样的。宗教、自然观、社会、国家制度一切都受到了最无情的批判一切都必须在理性的法庭面前为自己的存在作辩护或者放弃存在的权利。”所以是不是在他们那一大堆封号之前还应当首先冠之于他们一个“革命家”的称号呢?本书将要谈到的这两位文学家就是这样一种人物。伏尔泰与卢梭前者是一位诗人历史学家、最出色的哲学小说家、戏剧家、哲学家和数学家后者是一位政治思想家、作曲家、教育家、优秀的小说家和卓越的散文作家。除此之外他们还各有一个伟大的称号:伏尔泰被誉为启蒙运动的领袖与导师卢梭则被赞为启蒙运动中激进的民主主义战士。伏尔泰:愤怒的学者矛盾的人亨利托马斯在他那本《大哲学家生活传记》里是这样描述伏尔泰的:他的一生充满了矛盾。他藐视人类但又热烈地爱着他们。他讥讽教士但又把他的一部著作题献给教皇。他嘲笑王亲贵族但又接受了菲特烈大帝的馈赠。他痛恨偏见但又对犹太人抱有偏见。他讥笑财富的虚夸但又获得一大笔财产(不都是用正当的手段)。他不信仰上帝但一生都在努力寻找上帝。他不尊重宗教但又创立了一个新的笑的宗教。他在发怒时象老虎一样残忍但当他的同情心被唤起时特别是见到不公正的事情他总是把自己的利益放在一边担负起帮助弱者反抗强暴这种危险的责任。这就是伏尔泰。他的矛盾不仅泛泛地表现在他的生活、思想、行为中而且也更为具体地表现在他的哲学观、宗教观、美学观和文学主张中。现在让我们先从他的生活经历谈起。一、笑和让别人笑伏尔泰()是一个爱开玩笑的人可以说他的生活就是以一个玩笑开始的。年月日当他降生的时候由于他的羸弱和瘦小许多人预言他活不过四天然而他与他们开了一个玩笑:扎扎实实地活了八十四年。伏尔泰出生在一个富裕的资产阶级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名公证人又是一位让森派信徒。让森派作为天主教中的一个新教派别本身就是一个矛盾。他们反对国教的繁琐教义主张个人独立研究和解决《圣经》。和英国的清教徒一样他们鄙视尘世的幸福宣扬来世的教条。童年的伏尔泰就是生活在这样一个环境里的。很小的时候他就失去了母亲父亲强加给他的抽象的神秘主义学说并不能使他提起丝毫兴趣。相反倒是使他滋生了一种反叛具体现实的渴望他十分憎恨让森派学说。伏尔泰自幼天资聪颖活泼好动喜欢观察周围的事物谛听别人的交谈。但是当他在耶稣会举办的贵族学校路易中学读书时却从不用功而只是对看闲书感兴趣。他不仅对法国文学史和近代史学趣颇浓而且对伊壁鸠鲁的自由思想十分推崇。从那些开始他便开始写诗并且很快便小有名气。倒是伏尔泰也确实不值得在那样的学校里用功。他后来极其严厉地指责了那所学校因为那所学校什么也没有教给他:“我甚至对自己的祖国也不熟悉。我既不知道我国的基本法律也不知道她所需要的是什么。我对数学和正确的哲学都毫无所知。我所道的只是拉丁语和愚蠢。”然而那时的伏尔泰是没法自由选择自己喜欢的事情的。当他结束中学时代那种枯燥、乏味的生活下决心要当一名作家时他的父亲勃然大怒了:“文学的职业除了饿死别无他用。”这就是伏尔泰的父亲对文学的理解。在父亲的威严面前伏尔泰屈服了他被送进了一所法科学校。因为事与愿违伏尔泰自然不可能去专心致志地研读法律而是与一帮上流社会的贵族子弟打得火热。在那样一个圈子里伏尔泰是一个很受欢迎的人因为他谈吐锋利、出语俏皮、冷嘲热讽的本领初见端倪。“笑和让别人笑”是伏尔泰早年信奉的生活格言其实也是他个性的一种体现。可以说笑贯穿了他整个的一生。如果说他早年的笑和让别人笑更多的是一种玩笑那么随着他思想的成熟这笑则变成了一种尖刻、犀利的嘲笑。任何虚荣和伪善都会在这种笑中解体任何达官显宦听到了伏尔泰的笑声都不免胆战心惊。然而伏尔泰的笑声随着他的第一次入狱消失了。由于他写了一首讽刺摄政王的小诗他于年被送进了巴士底狱。在狱中他完成了第一个悲剧《俄狄浦斯王》和史诗《亨利亚特》。持续十一个月的监禁之后是接着的流放。在此期间《俄狄浦斯王》在法兰西剧院上演大获成功连演四十五场盛况空前。摄政王因此赦免了他还十分赏识他的戏剧才能。为了对摄政王表示感激他写了一首诗名字就叫《巴士底狱》诗中非但没有发泄一点怨恨反而认为坐牢与流放只是一场误会。摄政王读罢此诗心中大喜于是决定接见他。伏尔泰在受宠若惊之际把自己的姓氏改成了现在的这个样子。他的真名叫弗朗索瓦玛丽阿鲁埃。改了名字之后伏尔泰就获得新生了吗?好像是的。从大量的资料中可以看出起码在他第二次入狱之前伏尔泰过了几年春风得意的生活。他频繁地进入上流社会博得了一些贵妇人的青睐他利用他的社会关系经营商业积攒了大量的钱财。当然最主要的还是他全身心地投入到了戏剧创作中。有了《俄狄浦斯王》的成功伏尔泰又写了一系列悲剧但不幸的是上演时反应平平。伏尔泰大病一场之后转写喜剧至此他似乎才找到了自己的感觉他的讽刺幽默的本领也有了一个施展的机会。就是在这个时候他写了《冒失鬼》等一系列有名的喜剧作品。正当伏尔泰沉浸在名声、荣誉、财富等等理所当然的激动中的时候巴士底狱再度向他招手了。起因是他与一位贵族发生冲突却遭到了这位贵族指使的人的毒打之后又以“叛逆的言论和危害治安的行为”被投进了监狱紧接着出狱的是流放。封建专制制度的法律开了伏尔泰一个玩笑而伏尔泰从他的切身经验中也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封建专制的政体下除非是达官显宦个人的地位和人生安全是没法保障的。或许就是从那时开始伏尔泰才坚定了与封建专制斗争的决心。流亡期间伏尔泰去了英国在这个“自由之岛”上到处呼吸着自由的空气伏尔泰不由得神清气爽。他努力学习英语经常出入剧院广泛接触朋友研读英国文学。对莎士比亚他提出自己独特的看法。他认为莎翁是一个颇具天才的野蛮人矛盾又出现了。对于伏尔泰来说英国之行的收获是巨大的。在《英国通信》(后来改为《哲学通信》)中他详尽地考察了英国的制度、社会状况、农民的生活、自由的程度并与法国作了全面的比较。对比的结果使他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在这个国家可以自由地使用自己的头脑不必为恐惧什么而卑躬屈膝。”尽管伏尔泰对英国推崇备至但是当取消了他的流放、允许他返回巴黎时他仍然感到非常愉快。然而回到巴黎并不意味着他安定生活的开始。年由于《哲学通信》的秘密出版他又一次面临着被捕入狱的危险:巴黎最高法院没收了书铺的全面存书并把它们在法院大厦的台阶上当众撕毁焚烧同时也对作者发出了传票。当巴士底狱又一次敞开它的怀抱时伏尔泰不敢怠慢了他摆脱了警察的逮捕逃到了当时不属于法国管辖的洛林投入到了他情妇的怀抱。伏尔泰的情妇是夏德莱侯爵夫人。夏德莱不是一个普通的女人而是当时法国最有学问、超群出众的女性之一。她身材修长、威严庄重大部分时间里她呆在书房里探索化学、物理学、哲学和数学的秘密。有时候她用望远镜整晚整晚地观察天体得空便翻译牛顿的《原理》和弗吉尔的《埃内伊德》。在这样一个仪表与心灵都超凡脱俗的女性身边伏尔泰不但品尝了生活的温馨、爱情的甜美而且还利用这极为珍贵的时间进行大量的文学创作和理论研究。在这里伏尔泰开始了哲理小说的创作《如此世界》、《查第格》、《小大人》、《梅农》就是在这时候写出的。在这里他还创作了长诗《奥尔良的处女》和大量的戏剧作品如《恺撒之死》等等。也是在这里他完成了心中酝酿已久的《路易十四时代》和《风俗论》两部历史著作。还是在这里他完成了重要的哲学和科学专著《形而上学异论》和《牛顿哲学原理》。年夏德莱夫人去世了。伏尔泰挥泪告别了他隐居十六年的生活和安宁平静的日子。此后为了寻找一个安全的藏身之处他又一次怀着矛盾的心情投奔到了普鲁士国王菲特烈二世的门下。但是当他意识到这位国王等到把桔子挤干就要扔掉桔皮的时候为了“把桔子皮抢救出来”他慌慌张张地逃离了普鲁士。年里斯本发生了大地震九分钟之内葡萄牙的首都从欧洲的地图上被抹去了。三万人当场死去伤者不计其数。面对夏德莱夫人的死面对这场空前的浩劫伏尔泰不笑了。个人的痛苦、人类的命运使他具有了打量世界的全新眼光。他夜不能寐一口气写下了一首长长的哲理诗《里斯本的灾难》诗中说:在过去的岁月里我狂欢痛饮在美妙的诗中歌唱幸福升平。光阴流逝命运教育了我的心灵。使它分担着人类共同的痛苦。他在离法国边境不远的瑞士的菲尔奈买下了一座庄园在痛苦中精力充沛地投入到了讨伐人类痛苦的战斗之中。就在这个时候发生了著名的“卡拉事件”。新教徒卡拉的儿子因债务缠身自杀身亡教会却诬陷卡拉为了阻止其子信奉天主教而把他杀死。在一不调查二不取证的情况下法院判处了卡拉车裂的极刑。伏尔泰闻听此事愤怒万分他收容了无辜的卡拉一家并亲自调查、搜集证据写上诉书出小册子。迫于舆论压力枢密院下令重查此案卡拉及其一家终于得到昭雪。卡拉事件使本来就声名赫赫的伏尔泰更加名声远扬了。在菲尔奈期间他不但为其他遭到教会迫害的人奔走呼号愤怒谴责教会的罪恶行径而且以更加旺盛的斗志投入到了创作之中。他先后为《百科全书》撰写了六百一十三条辞目并于年汇编成册以《哲学辞典》公开发表。除此之外他还一直与欧洲各国的各阶层人士频繁通信利用这种方式讨论各种社会问题宣扬他的反专制反教会的启蒙思想。据统计仅保存下来的伏尔泰信件就有一万多封和他通信的达七百人之多。他的名字响彻欧洲上空不少社会名流纷纷慕名来菲尔奈求见菲尔奈成了欧洲舆论的中心。正因为如此当时的进步人士尊称伏尔泰为“菲尔奈教长”。年月八十四岁高龄的伏尔泰回到了他阔别二十八的巴黎。消息一传开全城为之轰动。一些闻名未谋面的年青人欣喜若狂纷纷涌到了他的下榻处。周围的街道因此被挤得水泄不通。由于激动加之尿毒症发作伏尔泰回到巴黎不久就病倒了。在他生命的最后日子里他仍坚持口述了最后一部诗体悲剧《伊雷娜》演出时反应强烈连王后也前去观赏了。伏尔泰也拖着病体临场领略了这最后的荣誉和幸福。当他躺到灵床上时一位神甫悄悄溜进了他的病房。想给他做临终忏悔。于是伏尔泰故意问道:“谁派您到这里来的先生?”“啊是上帝伏尔泰先生。”神甫回答说。“是吗?那么您能给我出示上帝的诏书吗?”这是伏尔泰式的讽刺、嘲笑也是他最后的嘲笑。年月日活了四分之三个世纪的伏尔泰与世长辞了。他矛盾一辈子也笑了一辈子。可不可以说正是因为他笑他才没有在那个阴郁、压抑的世界里发疯正是因为他的矛盾他才变得更加深刻了呢?二、诗人哲学家作为法国启蒙运动的领袖和导师伏尔泰一生活动的领域十分广泛思考的问题相当繁多留给后人的著述非常丰富。启蒙时期的法国著名剧作家博马舍曾经编辑出版的第一套伏尔泰全集就有七十卷之多。伏尔泰是一名哲学家但同时也是位诗人。由于启蒙的目的就是为以后的革命扫清意识形态领域里的障碍的所以无论在当时的理论写作还是文学创作中普遍流行着一种简洁、明快、适用的文风。因此理论的研究少的是学究气多的是鼓动性和战斗性。从伏尔泰的理论著作中我们也可以发现这样一种鲜明的特点又由于伏尔泰本人的那种独特的诗人气质和激情一他不但是以一个诗人的眼光来打量这个社会、这个世界而且也主要是以一种诗人的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来阐释这个世界的所以在他的哲学思想和社会政治思想中充满了一种诗人的敏锐和机智而欠缺的恰恰是完整的、系统的体系。英国哲学家罗素在他那本著名的《西方哲学史》中把从古到今的大大小小的哲学家都罗列到了却唯独没有给伏尔泰一个席位这或许不是偶然的。伏尔泰仅仅是一个诗人哲学家但这并没有影响他成为启蒙时期思想界的泰斗。他的哲学、社会政治思想主要表现在这样几部著作中:《哲学通信》、《论信仰自由》、《论人》、《形而上学导论》和《哲学辞典》。如前所述伏尔泰的哲学思想没有自己的体系同时也没有自己的独创。由于他追随牛顿和洛克所以他是一个唯物主义者尽管并不怎么彻底。但是他的哲学思想却又始终没有超越他的老师。作为一个唯物主义者伏尔泰承认外在世界的客观性。他认为这是不言自明的道理。由于当时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怀疑外在对象的客观存在所以伏尔泰举了一些简单的例子予以驳斥。他指出如果没有外界对象如果人的想象力造成一切为什么人在碰到火的时候被烧痛而梦中以为碰到火的时候并不被烧痛?就人们的彼此关系而言如果否认物体的客观性不承认有一个社会和有一些对象在我们之外那么就谈不到人们之间的任何交往我在与这些怀疑论者先生们讨论问题之前首先必须拒绝承认这些先生们存在。所以这显然是荒谬的。伏尔泰进一步指出不管我下多大功夫去怀疑我还是相信物体的存在有过于相信若干几何学真理。因为尽管我无法对我有一个父亲和一个母亲作出几何学上的证明但我决不会怀疑双亲的客观存在。这里值得一提的是伏尔泰哲学思想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关于上帝的问题。伏尔泰有一句名言:“即使没有上帝也应该创造一个。”或许许多人会对他的这句话感到迷惑为什么伏尔泰是天主教会不可调和的敌人而他自己却又说要创造一个上帝呢?其实他所说的上帝与天主教会的那个上帝并不是一回事。伏尔泰反对任何具体形式的宗教但是他认为“信仰一个最高实体”是必要的。“在我看来为了我们这群可怜的会思考的动物的共同利益最大的课题、最关紧要的事情就是设置一个赏罚分明的上帝既作为约束我们的马辔也给我们一些安慰。”他认为促使我们相信上帝存在的真正的主要原因并不是形而上学的理由而是因为相信上帝存在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出于维护社会公德的需要承认神要比否认神好。因为普遍相信有一个上帝并且相信上帝可以赏善惩恶能够防止人们从事罪恶的活动或者避免陷于邪恶而不能自拨、做了坏事不受良心的谴责。在《哲学辞典》中他借一个人物的口说:“我希望我的供应人、我的裁缝匠、我的仆人、我的妻子都来信仰上帝我想这时就很少有人再来抢劫我和给我绿帽子戴了。”简言之伏尔泰所谓的上帝是无处不存在的他一方面把世界说成是神所创造的而神体现为自然界的不可动摇的规律另一方面又反对把神具体化为一种人格的偶像以构成一种具体的宗教。也就是说他否定了传统神学中的人格神而承认了有一个作为世界始因的非人格神。这就是伏尔泰的“自然神论”。不应该把自然神论理解为唯心论。因为在启蒙时代自然神论实质上是唯物论的一种表现形式。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自然论神不仅是“摆脱宗教的一种简便易行的方法”而且在当时也“成了法国一切有教养青年的信条”。伏尔泰一生吃了专制政体不少苦头所以在他的社会政治思想中始终体现着他反专制、反封建、反教会的主题。从以下几个概念的释义中我们可以大体领略他的社会政治思想的精髓。伏尔泰社会政治思想的出发点是“自然法权论”。他认为“法律是自然的女儿”“每一个精神健全的人心里都有自然法的概念”这个概念就是“正义”因此只有真正符合正义原则的法律才是与人的自然权利相适应的。伏尔泰深信一种“自然的法律能够建立起来”它的基本原则应该是:“这种法律既不在于使别人痛苦也不在于以别人的痛苦使自己快乐。”对于启蒙运动中最激动人心的口号之一是“平等”伏尔泰也有自己的理解。他认为平等意味着生而平等。“一切享有各种天然能力的人显然都是平等的当他们发挥各种动物的机能的时候以及运用他们理智的时候他们是平等的。”他揭露了封建等级制度和贵族特权的违反自然法权他问道:“难道农民的儿子生来脖子上就套着轭而贵族的儿子生来腿上就带着踢马刺吗?”“自由”是伏尔泰反复谈到的另外一个观念。在《哲学辞典》中伏尔泰是这样解释自由的:自由就是“试着去做你的意志绝对必然要求的事情的那种权力”。在伏尔泰看来自由是人人享有的一种天赋权利不应受到任何侵犯这种天赋人权只受法律的支配。当然伏尔泰所谓的法律指的是合乎“自然权利”的立法而不是封建制度的任何法规。在《哲学通信》中他对英国的自由主义进行了热烈赞美以此形成了对法国封建专制的强烈的冲击波。伏尔泰政治思想的核心观念是“政府”。他所谓的政府并非指一个国家内负责行政事务的当局而是泛指整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权力结构。他仔细研究了君主专制政体和共和政体之后认为专制政体的根本缺点是专断国王为所欲为常常为了虚荣而牺牲繁荣、扼杀自由把人民拖入苦海。因此“被专制地管理着人们的社会同驾着轭替主人服役的公牛完全一样”是不合理的。而共和政体由于崇尚平等和自由可以避免君主专断和横暴的统治。但是伏尔泰同时担心共和制度会引起无政府状态和不断产生骚乱因此共和政体也有弊病。总之伏尔泰的政治思想是以追求平等、自由和宣传君主立宪为基本内容的。在启蒙运动中它较早也较详细地反复论述的这些社会思想在第三等级中产生了广泛、深刻的影响对扫荡封建意识、促进人民的思想进步起了不可低估的历史作用。但是必须指出的是伏尔泰的这些政治观点也深深地打上了资产阶级的烙印。他虽然常常以群众、人民、第三等级甚至国家和民族利益捍卫者的身份讲话但在论述这些政治思想的具体内容时却明显地反映出了维护资产阶级利益的阶级局限性。因此与同时代激进的卢梭相比他显得保守多了。以至于当他读完了卢梭《论人类不平等的起源和基础》一书之后竟认为这是一种“打算让穷人掠夺富人的流氓哲学”。措词严厉得无以复加但是却一点也不值得奇怪。在这里我们不应该忘记的是伏尔泰还是一位拥有许多卓越历史著作的历史学家。他不但写了本国(《路易十四时代》)的历史还写了瑞典(《查理十二史》)、俄国(《彼得大帝统治的俄国史》)等国的历史和《世界史论》。在伏尔泰以前史学家多半效法希腊和罗马的楷模以纪传体为主。传统的写法是把政治和军事放在首位兼论当时帝王将相。然而伏尔泰却一反以前的写法除了政治和军事以外财政、贸易、宗教、哲学、文艺、科学等等都说到了。伏尔泰第一次把人类精神的进步摆到了应有位置上因此他的历史著作在某种意义上甚至成了一种文化史。不过虽然他声称“我写历史更多地写一个伟大的时代而不是一个伟大的国王”但是在写作中实际上并不能很好地贯彻他本人的主观愿望。比如读了《路易十四时代》我们就会留下这样一个难以忘怀的印象:路易十四英明伟大、仪表威严、慷慨大度、谦逊有礼这是不是伏尔泰心目中潜藏的英雄史观在作怪呢?但是不管怎么说伏尔泰毕竟是开创了新的历史研究的先河。他的历史研究工作不仅建立在严格的科学基础之上而且还非常明显地贯彻了他的哲学、政治思想主张。所以俄国著名作家普希金评论说:“伏尔泰是第一个沿着新的道路前进的人他把哲学的光辉照进了蒙昧的历史档案。”与他同时代的狄德罗在读了伏尔泰的《世界史论》之后满怀喜悦地给作者写信说:“有些历史学家的叙述事实只是为了把这些事实显示给我们看。而您是为了激发我们从灵魂深处去反对谎言、无知、虚伪、迷信、狂热和暴虐。”这种评论是非常公允的。不过我们不应该忘了伏尔泰首先是一位哲学家。实际上任何一个哲学家的历史研究工作是不可能真正彻底地科学化的。在这个问题上恩格斯的那句说得再明确不过了:最好的历史材料也无非是准备来为哲学家服务的实例汇编而已。同时伏尔泰还是文学家所以他的历史著作读起来并不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文学色彩。几乎每一部法国文学史方面的论著都会提到伏尔泰的《路易十四时代》。对此法国历史学家米什莱和朗松评论说:“每一章都是一篇明晰畅达和才思充溢的杰作。他把许多材料缩写成短小精悍的故事引人入胜。”阅读伏尔泰的历史著作我们完全有理由想到中国古代伟大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司马迁的“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史记》。思想的杰作艺术的迷途青年时代的伏尔泰大概没有想到在他以后的岁月中会面临着那么广阔的思考空间可能也不会想到在他百年之后人们会慷慨地把那么多“家”的名称封加到他的头上。因为当时的伏尔泰最强烈的欲望是当一名作家而且从他的兴趣、性格、思维方式、表达习惯来看他似乎也更适合当一名作家。当然他通过自己勤勉的和勤勉的结果大量文学创作最终实践了他最初的诺言。但是在启蒙时期时代对每一个杰出的人物提出的要求都是多方面的而每一个杰出的人物甚至立下当作家的宏愿时面对骚动不安的时代他也不可能闭门不出去苦心孤诣地研制他的纯文学作品。因此那时所谓的文学与伏尔泰笔下的创作和我们今天对文学的理解是有很大差异的这是首先必须明确的一点。因此在启蒙时代特别是在伏尔泰手中文学也就只能是他挥舞起来更得心应手的一件兵器文学作品成了他的哲学思想、宗教观点、政治观点、社会理想的最方便的形象化注释。由于他强化了文学的认识作用和教育作用所以无论是他的诗歌、戏剧还是小说都使当时的人们明辨了善恶曲直对丑陋肮脏的社会具有了强烈的震慑作用和破坏作用直接达到了启蒙的目的和效果但是与此同时由于伏尔泰比较进步的社会政治主张和较为保守的文学主张的矛盾由于他在强化文学的教育、认识作用时不可避免地疏远了文学的审美功能所以他的部分文学作品(如诗歌、戏剧)又具有了明显的功利主义色彩从而失去了永恒的艺术魅力。一、把剧场当作讲坛戏剧是欧洲文学的正宗十八世纪以前的欧洲作家有了和文学打交道的想法之后大凡首先考虑的文学品种就是戏剧。伏尔泰也不例外。在伏尔泰的创作中他对戏剧是既偏爱又痴迷的这不仅表现在他大量的悲剧、喜剧创作中也表现在他对刚刚逝去的法国新古典主义戏剧表现出了一种不顾一切的顶礼膜拜。在《路易十四时代》中他以满怀深情与敬仰的口气说:“高乃依、拉辛、莫里哀的时代是一个值得后来一切时代瞩目致敬的时代。”“这些杰出作家的美好时代过去之后很少再出现伟大的天才。将近路易十四逝世时大自然似乎休闲了。”因此伏尔泰对戏剧的选择和钟情从根子上说是源于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文学传统。另一方面从现实的角度考察戏剧创作又是一种对启蒙思想的最简便易行的宣传。因为戏剧的传播方式和诗歌小说迥然不同后者更侧重一种私人的阅读而前者更注重一种集体的观赏。由于创作的剧本最终要转变为舞台上演员的角色塑造由于演员与观众同处一室最便于他们之间心心相印、交流感情从而消除了虚幻感增强了现实感由于观众与观众之间对于同一剧情的欣赏对于同一角色引起的共鸣最便于相互影响从而形成了某种集体经验从而也使众多的观念具有了一种向心力和凝聚力所以启蒙者也就绝不会放弃剧场这个阵地剧场因此成了启蒙者的讲坛。把某种思想或学说寓于一个故事中、情节中让某种观点通过剧中的人物之口说出这要比那些抽象玄奥的哲学著作更易于打动人也更易于被人接受。伏尔泰为剧场写作了六十年他的悲剧和喜剧差不多在十八世纪欧洲所有剧场的舞台上演出过。许多时候他都亲自指导演员的二度创作以免演员对角色的把握失度许多时候他都亲临剧场观摩自己戏剧的演出效果与观众同悲同喜同仇敌忾。正是通过这种直接的方式伏尔泰把他的思想巧妙地输送到了戏剧之中。所以伏尔泰的剧作自始至终贯穿着这样一个主题:驱散弥漫法国社会的宗教迷信和偏见的秽气教育人们去憎恨狂热与暴政宣扬理性、科学、信仰自由和宗教宽容思想。还在他的第一部悲剧《俄狄浦斯王》中年轻的伏尔泰就通过他的主人公之口宣称:“我们的祭司们完全不像他所想象的那样他们的力量是建立在我们的愚昧无知上面的。”在剧中他还安排了一场哲学家和教士关于“原罪”的争论。教士们说:“人们是不幸的因为他们必须用自己的灾难来赎补原罪。”哲学家反唇相讥:“如果上帝是公正和万能的为什么他要容许这种不公正的现象呢?”剧本的潜台词无疑是要说:“或者根本没有上帝或者上帝恶毒而不公正二者必居其一。这样的结论在人们心中引起的震撼无疑是巨大的。在伏尔泰的十五个悲剧剧本中除《俄狄浦斯王》之外比较有名的还有《布鲁特》、《查伊尔》、《凯撒之死》和《穆罕默德》。《布鲁特》取材于古罗马共和派与贵族派的政治斗争主人公布鲁特是一个理想化的人物他的儿子被人引诱与被放逐的国王勾结背叛了罗马共和派因为布鲁特对国家的功绩而委托他来审处自己的儿子他大义灭亲判处了儿子死刑。主人公有高乃依笔下的悲剧人物的特点剧本贯穿了为反对专制而牺牲个人利益的理想精神。《凯撒之死》是在莎士比亚《尤里斯凯撒》一剧的影响下写成的剧本描述的是罗马历史上布鲁特等人合谋杀死凯撒的故事。在这里凯撒是一个专制统治者而他的对立面则被写成是忠于共和的人物。《穆罕默德》是伏尔泰最明显的一本反对教权主义的剧本。当时他因讳言自己的真实目的就借用跟基督教为敌的伊斯兰教的教徒和他的创始人穆罕默德来作为描写对象。但是在这里穆罕默德是一切宗教迷信创始者的象征。在剧本中伏尔泰把他描绘成一个阴险狡诈的恶棍他欺骗愚弄善良的人们为了自己的秘欲酿成了人们的不幸他老奸巨滑全凭欺骗手段取得了群众的迷信。通过此剧伏尔泰无情地鞭挞了宗教迷信对人的欺骗和危害。悲剧《查伊尔》同样也表现了伏尔泰反对宗教迷误的主题。它的故事背景发生在十字军东征时东方的耶路撒冷。主人公苏丹奥洛斯马勒和女俘查伊尔相爱但后来查伊尔发现自己是一个受洗礼的基督教徒教规不允许他嫁给伊斯兰教的苏丹而奥洛斯马勒又怀疑她另有所爱出于嫉妒他杀死了查伊尔。这个爱情悲剧故事情节曲折悲凉悱恻感人肺腑深深打动了同时代人的心甚至就连戏剧的敌人卢梭也称这个悲剧是“令人心荡神怡的”。原来伏尔泰写作这个剧本的本意是想通过这个剧本来回答那些责备他不会描写爱情、非难他戏剧冲突写得枯燥乏味的批评家的。在一封私人信件中他道出了这个意图:“所有的人都责难我说我的剧本没有注意到爱情问题。在这一次他们会发现爱情的我可以向你保证。但是这不是一种风流韵事式的爱情。”或许正是由于这样一个写作动机才使得这个剧本除了有很强的思想性外还具有了很强的艺术性。而且在这个悲剧中伏尔泰还提出爱情与嫉妒这个心理学上的问题这是莎士比亚的著名悲剧《奥赛罗》影响下的结果。通过此剧他还较为充分地实现了他的美学主张:“悲剧要求热情要求良心的忏悔和流血的惨变。”伏尔泰虽然也创作了一系列诸如《冒失鬼》之类的喜剧并且在当时也受到了观众的欢迎但却是昙花一现。与悲剧相比他的喜剧成就不高。不过在戏剧创作中他有时也抛弃了那种不容有严肃和高尚因素的古典主义的“纯粹”喜剧有意把可爱和感人结合在了一起。作为诗人他写过不同风格不同体裁的作品其中包括史诗、哲理诗、讽刺诗、杂感诗、诗体小说和抒情诗而他的启蒙运动倾向又在他的全部诗作中表现了出来。当时赫尔岑就曾说:“没有一行诗不是渗透着他的思想。无论是他对丹麦王的歌颂或者对夏特莱夫人的赞辞几乎处处都是一样的。”所以诗是伏尔泰与封建专制和教会势力斗争的另一武器。《亨利亚特》是伏尔泰最著名的史诗这首诗出版后很快被译成英文、意大利文、德文、荷兰文、拉丁文、俄文广泛流传伏尔泰因此独步启蒙时代的法国诗坛。诗中伏尔泰用隽永的语言描绘了宗教战争造成的法国历史上最悲惨的一页同时热情歌颂理性的胜利痛斥迷信和宗教狂热激发了人民对教会的仇恨。《奥尔良的处女》是伏尔泰另一首著名的史诗。这首叙事诗以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处以火刑的法国著名民族女英雄贞德为题材倾吐了作者对宗教偏执和教会残暴行为的憎恶揭露和抨击了教士的伪善、卑鄙和荒淫无耻。《奥尔良的处女》出版后被专制政府判处当众焚烧甚至排印这首长诗的印刷工人也被判服苦役。如果说伏尔泰的史诗是长矛那么他的许多即兴讽刺诗却是匕首。这些诗因其短小精悍而锋利无比所以往往把封建专制和基督教信仰体系刺得体无完肤每一首都有一针见血的效果。比如他在《题在装殓遗体的小匣子上》一诗中笑骂了天主教会的顽固执迷及其愚弄教徒的欺骗手法:“愚昧”收到了一只匣子这是“偏见”送给她的礼物。我亲爱的可不许向“理智”乱说那回事:教会的荣誉不是开玩笑的东西。当法国官方对作曲家葛列特利才能的优点没有予以推崇时伏尔泰写道:巴黎把花冠戴上你的额头但宫廷却用冷漠接待你。呀我的葛列特利大人物常常长着一对大耳朵。驴子的耳朵很长伏尔泰借助比喻把大人物讽刺成了笨如蠢驴的东西。然而需要指出的是伏尔泰的诗歌在艺术形式上并没有自己的独创。尤其是他的史诗大都是模仿之作。比如《亨利亚特》的创作意图和事故情节模仿的是罗马诗人魏吉尔歌颂罗马帝国开创者的史诗《伊尼德》和罗马诗人塔索的《被解放的耶路撒冷》而《伊尼德》又是对希腊史诗的模仿。在这种传递式的模仿中史诗的文体精神已经荡然无存了更何况社会发展到十八世纪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粉碎了人们的幻想也粉碎了只有在这种幻想的土壤上才能生长出真正史诗的可能性。当马克思指出古希腊艺术只有在人类的童年时代、只有在那样一个未成熟条件下才能蓬勃成长才能显示出一种“真”的魅力的时候伏尔泰精心制作的史诗也就只能是“伪”史诗。所以马克思这样讽刺了伏尔泰的模仿:“既然我们在力学等等方面已经远远超过了古代人为什么我们不能也创作出自己的史诗来呢?于是出现了《亨利亚特》来代替《伊利亚特》。”二、莎士比亚没有审美趣味伏尔泰一生虽然创作了大量的戏剧但是他基本上是一个新古典主义的忠诚捍卫者在戏剧方面他没有提出多少建设性的理论主张同时时间的流逝也没能使他的戏剧经受住考验。在这一点上他既不能与他同时代的狄德罗媲美也无法与稍稍晚于他的博马舍并肩。因为前者以建构一种严肃喜剧或市民剧的新型理论著称于世后者则以《费加罗的婚姻》等经典剧作享誉文坛。伏尔泰的美学观和文学主张是零碎的不系统的。他写过《论史诗》一书较为全面阐述了他的文学主张其它则散见于《哲学通信》和《哲学辞典》等书中。对于文学进行的宏观把握实际上是建立在他的那种历史观之上的。所以他不相信在文明或文学上具有连续的始终一贯的进步却赞同那种被称为循环前进的看法。他认为人类已经历了四个伟大的文学鼎盛时代:伯里克利(约前前雅典政治家)当政的雅典奥古斯都(前公元罗马皇帝)统治的罗马列奥十四(罗马教皇)执政的罗马和路易十四统治的巴黎。在时代与时代之间有过彻底衰落的低潮时期或一片黑暗的年代文学上有过坏的趣味和野蛮主义的时代。由于这样一个观点所以当伏尔泰对高乃依等人崇拜得五体投地的时候我们也就不奇怪了。在《论史诗》中他提出了要以客观的态度承认各民族在审美趣味上差别同时也主张从各民族的史诗和语言风格、时代风尚中来探寻史诗的共同法则和鉴赏标准即追求一种共同的艺术欣赏趣味。在他的《哲学辞典》中当他解释“什么是美”时他举出了几个很有意思的例子:请您问问一只哈蟆什么是美、伟大的美它必然会回答说就是那只小脑袋上有两只凸出的大眼睛、扁平的大嘴巴、黄肚皮、赭脊背的牡蛤蟆。请再问一个几内亚黑人:他必然会说在他看来美就是油光闪闪的漆黑皮肤一对深凹的眼眼、塌鼻梁儿。再问魔鬼:他必然会跟您说美就是在一对犄角几只爪子和一条尾巴上。排列的几个例子非常形象地说出了美感的相对性和主观性。所有这些零散的论述就像一种智性的火花却又总是一闪即逝。能够比较集中地体现出他的文学主张的还是表现在他对莎士比亚的态度上。我们知道新古典主义是产生于十七世纪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新古典主义以笛卡尔的唯理主义为哲学基础崇古乃至泥古在为它的重要美学特征。表现在文艺领域它要求体裁种类以古典为得体(史诗、悲剧、喜剧等)题材以古典为高雅(大半用古代英雄人物的伟大事迹)诗歌以谨严的亚历山大格为准则戏剧严守三一律等。所谓三一律就是要求剧本的情节、地点、时间必须完整一致即每剧必须限于单一故事情节事件始终在一个地点并于一天之内完成。三一律是建立在对亚里士多德《诗学》的演绎和误解和基础之上的。跟中国的八股文一样它虽然体现了一种形式的规律而且有利于剧作情节结构的紧凑、集中和简炼化但它并不适用于一切题材更不能适用于一切戏剧形式。新古典主义的戏剧原则发展到最后完且成了一种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的东西束缚了戏剧创作的手脚。因此新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是保守的、落后的。当狄德罗等人已经试图寻求新的戏剧表现形式时伏尔泰却把新古典主义戏剧原理奉为创作的法宝当伏尔泰在政治上要求铲除陈旧的形式时他却在文学上极力维护了那个形式的陈旧并且不容许任何人有犯规的行为。对莎士比亚的态度和评价就是他用新古典主义三一律这把严格的尺子丈量之下的产物自然这种丈量也就没法准确了。当伏尔泰这位天才式的人物对另一位戏剧天才作出一种“天才”的评价时我们失望之余又常常会感到好笑。伏尔泰当年到达英国后首先对英国的文学发生了兴趣。最开始接触莎士比亚的在剧作时他对这位戏剧天才的看法是颇为矛盾的。一方面莎剧中所表现出的人性深度性格内涵的丰富戏剧冲突的惊心动魄深深震撼了这位法国的戏剧同行他感叹于那种戏剧的妙不可言他惊愕于在法国之外还能有人把戏剧造化到这种程度。另一方面当他回过神儿来之后在他心中已根深蒂固的的新古典主义原则就开始苏醒了。所以当他戴上三一律的有色眼镜再度审视莎翁的剧作时先是不悦既而不满最后简直就是勃然大怒了。从他的《哲学通信》中我们可以看出伏尔泰的矛盾心理。“莎士比亚引以为豪的是一种旺盛丰硕的天才:他是自然而又崇高的。但没有一星半点好的趣味可言或者说连一条戏剧规则都不懂。”莎士比亚的影响是英国剧坛的灾难尽管“在这位作家的荒谬绝伦的闹剧中有些精采、高贵和可怕的场面但是却把悲剧的名称给予了闹剧。”伏尔泰接着罗列出莎剧中最明显的“悖谬之处”:苔丝德蒙娜(《奥赛罗》)被窒息之后还在说话《哈姆莱特》中掘墓人那一节勃鲁托斯和凯歇斯出场的同时罗马补鞋匠却在打哈哈(《尤里斯凯撒》)。不过伏尔泰也想介绍一些莎剧中的精采片断比如他亲自翻译出了哈姆莱特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但马上接着评论说:“迄今为止英国人的高明之处就在这些零零星星的片断之中。他们的戏剧作品大多粗俗不堪谈不上合宜、程式或者逼真但却在这种黯然的气氛中投出如此耀人眼目的火花令人惊叹咋舌。”然而随着年龄的增长伏尔泰由最初对莎士比亚的矛盾犹疑让位给了苛刻和愤慨。尤其是到年当他看到国人对莎士比亚的喜欢程度已远远超过了高乃依和拉辛自然也远远地超过了他本人时他认为坏的趣味已经风靡法国。这时他除了出言不逊心中还带着些许懊丧。在一封信中他坦白地说:“令人惊骇的是这个怪物在法国有一帮响应者为这种灾难和恐怖推波助澜的人正是我很久以前第一个提起这位莎士比亚的人。在他那偌大的粪堆里找到几颗珍珠后拿给法国人看的第一个人也是我。真料想不到有一天我竟帮助人们把高乃依和拉辛的桂冠放在脚下践踏来替一位野蛮的戏子贴金抹粉。”对莎士比亚最过火的指责是那封出名的《致法兰西学院书》。该信是年月日圣路易丝节由达朗贝宣读的。在信中伏尔泰的盛怒之情溢于行间因为勒都尔内(法国翻译家)的莎剧新译本问世了在献给路易十六的代序书中他高度赞扬了莎士比亚而路易十六和凯瑟琳大帝以及英国国王又都是赞助新译本刊行的头面人物。为了表达自己的愤怒伏尔泰用两种方法进行攻击。其一是把莎剧中他认为粗俗猥亵的片断基本上直译过来。如《奥赛罗》中第一场伊阿古叫醒苔丝德娜的父亲用粗话告诉他说她已跟一个摩尔人私奔了《麦克白》中门房的言语亨利五世向凯瑟琳公主求爱的话(《享利五世》)《罗密欧与朱丽叶》开场时的仆人说的双关语《李尔王》第一场中葛罗斯特伯爵介绍爱德蒙时谈到他是私生子并开玩笑地讲到生育时的情景。另一种方法则是伏尔泰所擅长的用嘲弄的笔调复述出莎士比亚剧本的内容。特别是《哈姆莱特》在他的概述中这出戏好像成了一个荒唐而又莫名其妙的谋杀故事。于是伏尔泰把莎士比亚说成是一个“乡下小丑”、“怪物”、“喝醉了酒的野蛮人”、“挑水夫”也就顺理成章了。当晚年的伏尔泰极力否定莎士比亚的艺术成就时他并没有忘记他当初的赞词。他始终认为莎士比亚是一个“绝妙的虽然又是非常野蛮的自然人”他不懂规范不懂合宜不懂艺术他混淆了卑贱与高贵打浑与恐怖“这是一部光芒四射的乱七八糟的悲剧”。他认为莎士比亚只是代表着艺术起源时期自然人的原始天才。当他拿高乃依和莎士比亚进行比较时虽然承认二人都是天才横溢但是“高乃依的天才比莎士比亚更伟大正如贵族的天才比百姓的更伟大尽管他们生来长着同样的脑袋。”在对莎士比亚的评述中我们看到伏尔泰经常使用的一个批评术语是趣味。但是很显然他这里的趣味内涵是新古典主义的三一律他把法兰西的趣味当成了欧洲趣味的中心。而且在他看来戏剧是文明、特别是法兰西文明的最高成果法兰西戏剧是戏剧的正宗别的国家的戏剧都要向法兰西戏剧学习以它为楷模拿它做蓝本。基于这样一种偏见他的论述就不可避免地陷入了偏颇之中。现在看来伏尔泰对莎士比亚的指责是既可笑又不值得一驳的。当伏尔泰认为莎士比亚是把悲剧与喜剧捏合到一块制造了一出出“闹剧”时这恰恰不是莎士比亚的失误而正是他的伟大、高明之处在西方戏剧史上莎士比亚是第一个把悲剧场面和喜剧场面和谐地统一到一起把悲剧因素和喜剧因素巧妙地杂揉到一起的人。这种融合不仅打破了古老的传统戏剧模式而且拓宽了戏剧表现的空间为后来的戏剧创作指出了一条光明之路。同时这种悲喜交加、美恶并举的创举也深深地影响其它文学创作。在小说领域内俄国的果戈里、契诃夫与中国的鲁迅就是以这样一种创作方式使他们的作品充满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深刻和精湛的。领略了伏尔泰的文学观再反观他的戏剧创作其缺陷也就不言自明了。过于庞大的内容与过于窄小的形式之间的矛盾终于使伏尔泰走向了艺术的迷途。由此看来伏尔泰的戏剧恐怕也只能是启蒙的号角是马克思所谓的“时代精神的单纯传声筒”。它除了具有一种史料价值和为后来者提供了一次深刻的教训之处再也不可能是什么了。我们可说当十八世纪的法国千千万万的观众因为伏尔泰的戏剧而激动万的时候这是十分正常的当十八世纪以后的法国人乃至其它国家的人渐渐不再因为伏尔泰而激动甚至都忘了伏尔泰还写过戏剧时这同样是十分正常的。孔夫子道德的五幕剧在欧洲人的眼中中国除了遥远、古老之外还带有几多神秘。然而到了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随着中国的茶、磁器、漆器、南京布、糊壁纸等等大量实物的输入那种神秘感在某种程度上被解除了特别是随着耶稣会传教士的介绍中国的政治、历史、哲学、伦理、文学大规模地轰炸欧洲之后他们先是惊讶后则狂喜。于是中国是“柏拉图式的圣人国家”很快成了当时欧洲知识阶层的共识。在启蒙时代对中国介绍最多的国家是法国在法国始终不渝地崇拜中国的是伏尔泰。他不仅在自己的许多著作中提到了中国、阐释了中国而且还亲自把中国的元杂剧《赵氏孤儿》改编成了《中国孤儿》反响很大影响深远。而据考证《赵氏孤儿》又是第一个传入欧洲的中国戏剧就十八世纪而言它又是唯一在欧洲流传的中国戏剧。现在看来虽然伏尔泰对中国的赞美和对《赵氏孤儿》的改编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都存在着思想意义文化意义大于文学意义的倾向但是当我们梳理他的这个思想轨迹时我们起码可以发现伏尔泰的另一个神奇的世界。一、伟人拜倒在圣人脚下在十八世纪的欧洲启蒙运动者主要是通过传教士的信件、文章、书籍以及他们所翻译的儒家的书对中国进行了解的。当时在欧洲最普及的有尼科拉金尼阁的《耶稣会在华开教史》谢麦多神甫的《中华帝国》纳瓦列特的《论中华帝制的历史、政治、伦理和宗教》以及在巴黎出版的三十四卷《外交使团中耶稣会传教士的有益和有趣的信件》和十六卷《在北京的传教士著的有关中国历史、科学、艺术、风俗等札记》等等。在对中国进行着泛泛介绍的同时他们又着重翻译了儒家学说的主要典籍。年出版了达科斯塔译的《大学》年巴黎出版了英托尔采塔甫的《中庸》译本在此期间《论语》也翻译过来了。年又出版了耶稣会使团的集体著作《中国哲学家孔夫子》。年弗兰西斯诺埃尔神甫发表了自己的译著《“四书”、<孝经>和<三字经>中华帝国六部经典著作》。对欧洲思想家最有影响的是这样两部书:其一是路易列科姆神甫的《关于当代中国的札记》其二是杜哈德根据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生活在中国的二十七位耶稣会传教士的工作报告资料编写的四卷本《中华帝国地理、历史、政治和自然风貌》。在介绍中国的书中虽然作者对中国的看法并不完全一致但是有一点却是基本相同的即中国是一个“样板的”、“洗礼过的”理想国度。在那里皇帝仿佛是哲学家而他的谋士都是学者农民的儿子和显贵的儿子同样有机会成为大臣因为在那里提升社会等级的基础似乎是人的品德和知识而不是他的社会出身和财富。先不说这种概括的失实和错谬单是这种概括中蕴含的理想化色彩和崭新气象就使许多欧洲思想家心醉神迷。尤其是在法国当一大批的启蒙思想家正在为推翻封建专制、铲除等级观念、向往自由、呼唤人权建构他们的理论时他们发现了一个只存在于他们幻想的理论中却早已存在于具体的现实中的神奇国度。所以当时的孟德斯鸠、狄德罗、卢梭等人都在自己的著作提到了中国并都对中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兴趣而伏尔泰则把欧洲人发现中国文明比作了达伽马和哥伦布的地理大发现。在同时代人中伏尔泰无疑是中国始终如一又坚定不移的捍卫者、歌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康德的观点,概括启蒙运动对人文主义思想的发展。

1718世纪,西欧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壮大,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接近确立,要求进一步打破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作用;

②自然科学的发展成为思想武器。

2、代表人物及思想主张:

1)孟德斯鸠:法国人,代表作《论法的精神》,主要思想为“三权分立”学说,成为资产阶级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最早实践的是美国的1787年宪法;

2)伏尔泰:法国人,代表作《哲学通信》,主要思想是反对天主教会,倡导生而平等、信仰自由和民主政治。后世评论:“18世纪是伏尔泰的世纪。”

3)卢梭:法国人,代表作《社会契约论》,主要思想为阐述“天赋人权”,提出“人民主权”,“社会契约论”,主张创立民主共和国。是思想最激进的启蒙思想家,为资产阶级提供了革命的理论。

4)康德:德国人,代表作为《纯粹的理性批判》,主要思想为“人非工具”,他的理性批判哲学最终确立了人类的主体地位。

①欧洲历史上的一次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

②丰富和发展人文精神的内涵,把反封建、反宗教神学的斗争推进到反对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理性王国、按照资产阶级利益建构政治制度的高度,从而比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更为彻底,更具鲜明的政治革命性质;

③为资产阶级革命做了舆论准备;

④为人类社会创造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启蒙运动与文艺复兴运动的比较:

1)共同点:都注重人的价值,都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的思想;为资产阶级取得政治、经济上的统治地位做了思想准备;他们追求的所谓人类利益都是资产阶级的利益。

①从背景上看,文艺复兴是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物,主要是反对教会对人的束缚,而启蒙运动是资本主义发展的结果,对世俗的君主专制制度提出了批评。

②从内容上看,文艺复兴提倡“人性”,旨在摆脱天主教神学的束缚,强调追求现世的幸福;启蒙运动则前进一步,高举“理性”的旗帜,旨在反对专制主义、教权主义和封建特权,追求政治平等和经济自由。

③从影响上看,文艺复兴推动了科学事业的发展,引发了欧洲范围内的宗教改革浪潮;启蒙思想是在科学事业发展的前提下出现的,它打击了专制主义的世俗统治,引发了欧洲乃至世界范围内资产阶级革命的浪潮。

以下史实中,与马丁·路德宗教改革处于同一世纪的是

史学家汤因比说:“雅典合法地处死苏格拉底所带来的道德失败,激起一位同时代的雅典天才对雅典及其所有事业的全盘否定。”这位“天才”曾提出

查士丁尼钦定出版的《法学阶梯》中写“我们所适用的全部法律,或是关于人的法律,或是关于物的法律,或是关于诉讼的法律。首先考察人,因为如果不了解作为法律的对象的人,就不能很好地了解法律。”这集中体现了罗马法

百度题库旨在为考生提供高效的智能备考服务,全面覆盖中小学财会类、建筑工程、职业资格、医卫类、计算机类等领域。拥有优质丰富的学习资料和备考全阶段的高效服务,助您不断前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