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去打游戏,把匙子落在他家,刚好他家要6天才来,我刚去学习怎么办

三岁的孩子应该玩的点什么_百度知道
三岁的孩子应该玩的点什么
三岁的孩子应该玩的点什么有意思的游戏?最好不要是过家家,我玩够了……最好不用我陪着的游戏
我有更好的答案
3. 宝宝吃小的目的:培养孩子良好的思想品德。前提:具有一定想象力,情感及社会行为有一定发展。方法:大人可以利用 3岁孩子爱给大人干活的特点,在日常生活中让他帮助分餐具,分水果,做力所能及的事,将好处自觉让给别人。比如将洗好的苹果让孩子分给大家,并事先告诉他:“爷爷奶奶年纪大了,应该把最大的给他们。”“爸爸每天上班很辛苦,最大的苹果应该给爸爸吃。”假如宝宝坚持将大的留给自己,大人可以说:“你这样做不是好孩子,我们都不喜欢这样的孩子。”大人还可以为孩子编一个故事,让孩子续编。“从前有个好宝宝,他经常为别人做好事,他会帮助阿姨哄小弟弟,还会给老爷爷讲故事。有一天,妈妈给宝宝两个苹果,让宝宝自己吃一个,给奶奶吃一个,你能猜出宝宝是怎样分苹果的吗?大苹果究竟给谁吃了呢?”让孩子在讲故事、听故事中受教育。注意,家长应把分配的苹果真吃掉,否则将影响教育的效果。4. 看图说故事回答问题目的:发展孩子想象力。前提:具有初步理解力、观察力、语言表达能力。方法:
(1)找一些幼儿读物中故事情节简单,画面形象生动的图书,给孩子看。
(2)引导孩子自己看图讲故事。家长可用“这是什么?”“他们在干什么?“怎么样?”“最后呢?”等话语来引导孩子,让孩子尽量多说一点,如果孩子说的跟书上写的不符也没关系,不要强求一致。
(3)一个故事可以让孩子讲几遍,从中可以教孩子一些表达词汇。5. 时间概念目的:了解时间。前提:知道白天、晚上。方法:每天起床时,告诉孩子天亮了,太阳刚刚出来,公鸡在叫,这是早晨。吃完早饭到吃中饭前这段时间是上午,中饭后是中午,该睡午觉了。午觉起来到吃晚饭这段时间是下午,吃完晚饭天还没有黑,太阳刚下山,这时叫傍晚。天逐渐黑了,宝宝该洗澡睡觉了,就进入了晚上。每天根据活动时间给孩子讲解,让孩子了解时间的概念。6. 直线构图目的:学用直线构图。前提:会画直线。方法:大人可给孩子画竖线让孩子添一条条横线变成人行道,梯子,还可用此法画梳子、门帘、小房子、电视机、鸟笼、窗户、雨、小草等等。教孩子掌握一些简单的构图方法(图5-3)。7. 哪支冰棒先融目的:了解热的传导。前提:了解融化、热、冷的意义。方法:把一支冰棒放在盘子里,另一支用棉花包起来放在同一盘子里,当盘子里的冰棒开始融化时,看看棉花包起来的冰棒融化了没有?棉花包的冰棒后融化,为什么?答案:固为棉花把外界的热空气隔开,所以冰棒就融化慢了。想一想:(1)冬天为什么穿棉衣?(把外面的冷空气隔开)(2)妈妈没回家吃饭,你吃完了,怎样让妈妈的饭不很快冷下来;(放进盖好盖子的装有饭菜的锅或盆,并用棉袄或棉被包好)。 3岁6个月1. 对应比较目的:学习对物体的数量进行比较。前提:能数数。方法:(1)重叠比较:拿 4个口杯,拿 5把匙子,先让孩子数一数,口杯、匙子各多少个,再告诉孩子说“现在,我们来比比谁多,谁少,多几个?”让孩子在每个口杯里放把匙子,然后让孩子说出匙子比口杯多,多 1个。家长说出 5比 4多 1个。(2)并放比较法:如比较小动物玩具多还是苹果多,先把小动物玩具排成一行,然后每个小动物玩具下放一个苹果,一个对一个地上下并放对齐,就容易看出谁多谁少,多几个。
孩子开始是采用对应的方法去学习比较数的多少的,家长采用上述方法,使孩子直观看到了两组物体中,哪组多,哪组少,多多少,有利于孩子对集合的认识,对数目大小的理解,并有助于培养孩子理解对应的概念。2. 学画圆目的:了解圆的基本知识。前提:认识圆。方法:(1)家长让孩子说一说哪些东西是圆形的。(2)让孩子随意画出一个圆。(3)在纸上压一个盘子和瓶盖,再用铅笔沿着周边画一圈。(4)教孩子用圆规画圆,把圆规带针的一条腿扎在纸上,移动另一条带铅芯的腿画圆。(5)告诉孩子圆规画出的线叫圆周,圆中心的那一点叫圆心。把圆规的腿靠拢一些画出的圆就小一些,腿撑开一些画的圆就大一些,圆心到圆周的距离叫半径。(6)让孩子学用圆构图。3. 动物爱吃什么目的:了解动物的习性和按习性分类。前提:认识常见的动物。方法:让孩子看着一些动物图问“哪些动物只吃草树叶等植物?哪些动物只吃肉?哪些动物又吃草又吃肉?”然后告诉孩子:“吃草、树叶或其它植物的动物叫草食动物,吃肉及其它动物的动物叫肉食动物,既吃动物又吃植物的动物叫杂食动物。”让孩子再说一说三类动物各还有哪些。4. 学说地名目的:发展音语能力和增加地理知识。前提:能跟说。方法:看电视天气预报节目时,让孩子跟着主持人说全国各地的地名。看地图教孩子说各国、各城市的名称。男孩子爱做开车游戏,给他一个圆纸盘或篮子代表方向盘。妈妈说:“我们要到上海去,请开车。”让孩子当司机。可不断变换说出各地的名称。5. 不同的季节目的:了解不同季节的特点。前提:知道夏天、冬天。方法:让孩子观察春天、夏天、秋天、冬天有什么特点,让孩子说出春天天气逐渐变暖了,小鸟又飞来了,鲜花开放了,小草小树发芽了;夏天天气热,人们都穿上了短袖、背心,喜欢去河里游泳,大家都爱吃冷饮;秋天天气逐渐变凉了,人们穿上了较厚的衣服,很多水果都上市了,树叶开始变黄并从树上掉落下来;冬天天气冷了,人们都穿上棉衣,戴上了手套、帽子,天开始下雪,可以滑冰和堆雪人了,有的家里来了暖气,有的烧起炉子等等。通过观察各种自然和社会现象使孩子分清春天、夏天、秋天、冬天。6. 今天我们做了什么?目的: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前提: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方法:孩子从幼儿园回家时,家长可以问孩子:“你今天做了什么?老师讲了什么?做了什么游戏?吃的什么饭?学了什么新本领等等?”吃饭前后,一家人可以相互交流这一天做了什么,睡觉前,家长可以问孩子家里别的人一天都做了什么。以训练孩子记忆力。7. 种植物目的:丰富生活知识,了解黄豆的生长过程,培养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的情感。前提:具有一些自然知识。方法:春暖花开的季节,准备一个中型花盆,最好是房前屋后有一块土地,与孩子一起种上一些植物种子,让孩子定期给它们浇水、施肥,观察植物成长的变化,在孩子的照料下,植物发芽、长叶、开花、结果,使孩子了解成长的意义和过程。这种成就感有助于培养自信心。同样,一年四季都可以种些生长期短的植物,不仅可以丰富孩子的知识,更可陶冶孩子热爱自然的情操。8. 奇妙的照像术目的:进一步加强孩子对定向方位的认知。前提:对方位有初步的认知。方法:(1)先告诉孩子简单的照像方法,再告诉孩子奇妙的照像术能使你成为一个托起高楼的大力士。把照像机放在离孩子准备“托起”的高楼正面很远处,让孩子站在离照像机很近的前方,让孩子伸出手掌,在照像机的镜中,高楼的基部正好落在孩子的手掌上,成像后,孩子就成了托起高楼的大力士。让孩子自己照一张来试试。(2)电影里的小矮人是怎么拍成的;让扮小矮人的小朋友站在照像机的远处,孩子伸出手臂,从镜头中看小朋友好像站在孩子手上时成像,小矮人就拍出来了(图6-5)。 3岁7个月1. 谁多谁少目的:正确判断物品的数量。前提:掌握10以内数字。方法:(1)把同样数目的、不同大小的物体,在桌上摆成不同形状,问孩子哪个多?然后让孩子分别数数,报出总数。如把大小苹果摆成一定的形状(图7),问孩子大苹果多还是小苹果多,还是一样多。(2)让孩子数出 6个核桃,在桌上摆成图形状,问孩子那堆核桃多?哪堆少,还是一样多。孩子开始学数时往往受物品的大小和定向排列的疏密及形式的影响,不能正确判断物品的数量,通过上述训练可使孩子在判断物品数量时,排除物品大小和空间排列形式的影响,正确判断出物品的数量。2. 照顾小弟弟目的:培养孩子优良的道德品质和助人为乐的精神。前提:具有一定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方法:(1)利用孩子现有的玩具,如娃娃、餐具、医疗器械等,给孩子创造一个小家的环境。(2)家长可以帮助孩子出一些主意,如:“现在你是这个家的主人,小弟弟(布娃娃)来家里作客,你怎么招待他呀?”(分给他食品)或者是“小弟弟今天发烧,不舒服了,你应该怎么办呢?”(带他去医院)“小弟弟跟你一起玩玩具,你应该怎么办呢?”(谦让)等等,长此以往,孩子在不知不觉中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3. 踩一踩目的:发展触觉能力和语言能力。前提:有正常的触觉。方法:让孩子光青脚在皮革沙发、毛地毯、木地板、水泥块、沙地、草地。大理石等不同质地的地面走走,让孩子感受他们有什么不同;用语言去描述感觉,使用温的、热的、冷的、软、硬、光滑、粗糙、平坦等词。通过几次训练,让孩子有初步的感觉体验后,可让孩子闭上眼睛说出地面所踩的物体的材料。4. 复述故事目的:培养孩子有意记忆能力。前提:孩子能讲完整的语句。方法:(1) 3岁的孩子爱听故事,家长可用一些较短的故事来让孩子复述。一个短故事家长讲三四遍后,孩子就能记住了,下一次孩子如果再缠着成人要听故事,家长就可以说:“前几天妈妈给宝宝讲的故事《龟兔赛跑》你还记得吗?今天你讲给妈妈听听好吗?”孩子讲故事时家长要注意听,并且看着孩子,孩子讲完故事应及时给予表扬。这样孩子会觉得自己讲得很好,讲故事积极性就高。(2)平时家长可给孩子以复述的机会,如周末外出购物,家长可以在家里列购物单,边列边告诉孩子要买些什么东西,到商店时问他购物单的内容。(3)复述的前提是:听时集中注意力,为了吸引孩子注意力,成人的表达方式就显得较为重要。成人讲故事时应语言形象生动,并不时配合动作。5. 曲线、塞线目的:了解几何基本知识。前提:有一定认知能力。方法:(1)家长拿一个绳子,让孩子抓紧绳子的一头,把绳子拽紧,然后告诉孩子看一看这就是直线,把绳子抛在地上,绳子弯曲在地上,告诉孩子这就是曲线,站在高处让孩子把绳子垂直往下放着,告诉孩子这就变成了垂直线(图7-2)。垂线是从上到下或从下到上垂直的直线。(2)让孩子看一看周围哪些是垂直线?(3)如何检查是不是垂直的。让孩子在绳子上挂上重物,那么绳子就会垂直于地面,带重物的绳子可用来检测物体是否垂直,让孩子用带重物的绳子去检测一下桌子腿、厨柜门、房门是不是垂直的。如果桌子腿不是垂直地面的,带重物的绳子就不会贴着桌子腿。(4)回答问题。如果建筑队不垂直地砌墙会怎么样?(墙易倒塌)6. 我不怕目的:帮助孩子克服恐惧,鼓励他独立地应付恐惧,用积极的态度抵制恐惧,而不是退缩。前提:对一些自然现象有初步了解。方法:晚上将灯关上,让孩子处于黑暗之中,在黑夜中给孩子讲故事,和孩子捉迷藏,还可以带着孩子去散步,仰望北斗星辰,使孩子产生遐想。经过这样的训练孩子逐渐就克服了对黑夜的恐惧。孩子害怕雷雨交加的天气时,也应向他介绍科学知识,告诉他这没有什么可怕的,是十分正常的自然现象。当然也应告诉他不要站在电线旁、高楼和树底下。严重的恐惧会使孩子形成胆小、怯儒的性格,也会使感知狭窄。所以家长不要吓唬孩子,也不要将自己的胆怯感染给孩子。7. 做动作学认字目的:培养孩子识字的兴趣。前提:对文字有一定兴趣。方法:3~4岁孩子已经学会了许多动作,家长和孩子可以边做动作边学识字。(1)孩子作出一个动作,家长拿出一个与动作相同的字或词,如跑步、坐下、拿东西、拥抱、吃饭、张嘴、刷牙等等,让孩子学习。(2)当孩子学会了与动作相同的字后,让家长可作动作,让孩子找出表示此动作的词,或者家长出示一个词让孩子做动作,做对了表扬,做错了纠正,有时家长对孩子掌握的字故意做错动作,让孩子指出和纠正,增添游戏的兴趣。让孩子在游戏中掌握知识,激发学习兴趣。这是本年龄段学习的主要方法(图7-3)。 2. 按数连图目的:培养孩子的注意能力,学认 1~50的数字。前提:会握笔划线。方法:让孩子按数字顺序画连线,看看画好的是什么。家长选用一些轮廓突出笔划简洁的画,把他们的轮廓用点描在另一张白纸上,并按序标上数目,让孩子按数字顺序画连线,画好后让孩子看看它象什么。3. 他们是什么做的?目的:认识物体质地。前提:有一定的生活知识。方法:让孩子看看日常家庭用具、电器、家具,然后问孩子:(1)哪些是玻璃制成的;(2)哪些是用塑料制成的;(3)哪些是布做的;(4)哪些是木制的;(5)哪些是钢铁做的;4. 哪些动物会游泳?目的:培养孩子思维能力、动作能力。前提:熟悉动物习性。方法:家长说:“河岸上有许多小动物,有的会游泳,是来参加游泳比赛的,有些不会游泳,是来当啦啦队的。你来看看,哪些是会游泳的动物?”5. 找相同的树叶目的:发展观察力,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前提:具备一定的观察、比较能力。方法:(1)让孩子仔细观察下列树叶的形状,问孩子图8-6中的树叶那两片相同。(2)带孩子去野外捡些树叶,比较不同树叶的形状,颜色,大小有什么不同。6. 手指游戏目的:训练孩子口手一致的协调能力。前提:孩子先学会说儿歌《十个小朋友》。方法:十个小朋友,(伸开十指,一次掌心向里按,一次向外)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指指面前,再指自己胸口)十个小朋友,(同第一句)五个在左,五个在右;(先伸出左手五指,再伸出右手五指)十个小朋友,(同第一句)只会做事,不会开口。(举右拳捶左拳上,左拳捶右拳上,然后摇手)最好能配上合适的乐曲,让孩子按节奏做动作。7. 比较轻重目的:培养比较轻重能力。前提:具有一定日常生活经验,会比较轻重。方法:(1)给孩子做一个简易的秤,用一根木棍,两边各系一根绳子挂上两个小篮作为秤盘,中间系一根绳子为提绳,先根据两篮的轻重移动拉绳位置,或在轻篮中加些纸使秤平衡,就做成了一个简易的秤。然后将苹果、梨等物品分别放在两篮中,比较谁轻谁重。让孩子明白重的一头将往下落,轻的一头将往上翘,一样重时两边一样高(图8-7A)。(2)家长:“你看,小熊猫、小山羊、小狗正在玩跷跷板,你能看看它们谁轻谁重吗?”让孩子逐个指出动物的轻重,如果孩子已能准确比较轻重,可以让其将两幅图连起来比较。 3岁9个月1. 学习数的形成目的:认识5以内数的形成。前提:会点数说出总数。方法:家长拿一个红苹果,一个青苹果,然后问孩子“一个红苹果加一个青苹果有几个苹果?”让孩子数一数;然后再问“2 个苹果中有几个红苹果?几个青苹果?”让孩子说出 2个苹果中有一个红的苹果,一个青苹果,进而家长告诉孩子,
2中有两个 1。再加一个黄苹果就可按上法学习 3的形成。逐渐让孩子了解 3中有 3个 1,4中有 4个 1,5中有 5个 1。此游戏也可换用其它实物进行,让孩子认识数的形成就能比较出数的大小和给数排序,进而能进行加减法计算了。2. 认识三角形目的:了解三角形的特点。前提:了解角的概念。方法:(1)家长用粉笔,在地面上画一个三角形,然后边教孩子哼儿歌,边踩着三角形的三条边走,儿歌内容是:“走呀走,围着三角形走一走,拐个角,向前走,拐个角向前走,再拐角,向前走,一直走到大问口。”“三角形,三角形,我有三条边,我有三个角。”通过上述游戏,让孩子认识到三角形由三条边三个角组成。(2)让孩子看看周围哪些物体是由三角形构成的。(3)让孩子画不同的三角形。(4)让孩子数一数图9-1有几个三角形并涂上不同的颜色。3. 墨迹作画目的:培养孩子的想象力。前提:有一定作画基础。方法:(1)家长放一张纸,在纸上滴一滴红墨水,让孩子用大拇指或拳头或手心在墨水上按一下,然后根据墨迹让孩子想象像什么,说的物种越多,说明想象力越丰富。(2)在墨迹上,让孩子添上几笔,可能画成什么,添的笔划越少,画的物体越多,说明越有想象力(图9-2)。4. 小朋友抢我的玩具怎么办?目的:培养孩子解决冲突的能力。前提: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方法:家长对孩子说:“今天我给你讲个故事,故事的名字叫《小朋友抢我的玩具怎么办》。小明是个好孩子,幼儿园老师经常表扬他。有一天,小明正在搭一个积木房子,突然,一个小朋友星星跑过来抢走了小明的积木屋顶,小明很生气也很着急,他该怎么办呢?你能帮助小明想想办法吗?”家长先让孩子想想解决的办法。然后与孩子一起总结出解决办法:①咱们一起玩,两人分享。②我再找一个,这一个给星星。③告诉星星:“不能抢别人玩具,抢玩具的不是好孩子。”家长可通过例举类似的事件,让孩子学会如何解决生活中发生的冲突,提高解决能力(图9-3)。如问孩子:①如有人不小心碰倒你,你怎么办?②如有人有意碰你,你怎么办?③如有人打你,你怎么办?5. 续编故事目的:培养孩子互相帮助的品质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前提:具有完整的语言表达能力。方法:(1)家长给孩子讲故事例如《小鸡和小鸭》:小鸡和小鸭是好朋友,它们每天一起出去找东西吃,一起玩。有一天,它们走到了一条小河边小鸭子很高兴,对小鸡说:“小鸡、你在河边等我,我去给你抓泥鳅和小鱼吃。”小鸡说:“好吧。”小鸭到河里去了,小鸭一头扎进水里去抓泥鳅。小鸡见小鸭钻进水里不见了,以为小鸭子淹死了,然后小鸡怎么样了呢?它做什么来帮助小鸭呢?鼓励孩子把故事编下去,“小鸡马上跳进河里去救小鸭,但是小鸡不会游泳,快要淹死了,这时小鸭钻出水来发现了小鸡,赶紧把小鸡救上来。”或者小鸡请乌龟或鹅来救小鸭。(2)家长还可找类似故事让孩子续编,提高儿童的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6.有序观察动物目的:培养孩子的观察兴趣和学习有序观察方法。前提:有可观察的动物。方法:让孩子在较近的距离里观察,观察时,家长引导孩子有顺序地观察,一般观察动物从头--&颈--&身体--&四肢--&尾巴的顺序,家长要利用提问的方式引导孩子观察和激发孩子的观察兴趣,家长提问要针对此动物的明显特征,并能及时概括其特征)如让孩子观察小兔。家长提问:这个漂亮的小动物,它叫什么?(小兔)小兔的头上有什么?(耳朵)小兔的耳朵长吗?(是长耳朵)小兔的眼睛是什么样的?(是红的眼睛)小兔的嘴在哪里?(请孩子指一指)它的嘴有凡瓣?(三瓣)家长总结:小兔有两只长耳朵,红眼睛,三瓣嘴唇。家长提问:小兔的身上长着什么?(毛)什么颜色的、什么样?(白色)孩子模一模白兔的毛怎么样?(毛茸茸、又暖、又软)白兔的身子后边长着什么?(尾巴)兔子的尾巴短吗?(短)兔子的身体下长有什么?(腿)有几条腿?(四条)前腿和后腿哪个长哪个短?(前腿短后腿长)兔子是怎么走路的?(让孩子学兔蹦蹦跑)兔子喜欢吃什么?(青草、萝卜、青菜)家长总结:兔子有短尾巴、四条腿,前腿短,后腿长,喜欢吃青菜、青草、萝卜。通过上述方法,经常引导孩子观察,比较同类物体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提高感官感受事物的准确性,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7. 声音是怎样产生的?目的:初步认识声音。前提:有正常的听力。方法:(1)让孩子把一把尺子的一端按在桌面上,快速拨动另一端,让孩子听听尺子发出的响声。(2)敲鼓让孩子听鼓声。(3)拿一根绳子用力在空中一挥,让孩子听绳子发出叭、叭的声音。声音是怎么产生的?告诉孩子物体振动产生的声音。用手去触发音的尺面可感到尺子的振动。绳子振动产生了声音。在鼓面上放些砂子,敲鼓时不仅听见鼓声,还可看见砂子在鼓而上振动而引起沙子跳动而产生声音。试一试:(1)让孩子把手放在爸爸喉的部位,当爸爸说话时,就可以感觉到喉的振动。(2)拨一拨拉直的琴弦,你是否在听到声音时,也感觉到琴弦的振动。 3岁10个月1. 哪两样东西常一起用?目的:培养辨别相互关系的能力。前提:具有日常生活知识和初步推理能力。方法:(1)家长依次问孩子:“这是什么东西,它是做什么用的?”(2)当孩子找到相关东西时,进一步问:“什么时候我们同时使用这两样东西?”(3)用笔将相关图连起来。(4)在日常生活中也可进行此类游戏,家长说一个物品,孩子答一个相关的物品或人,如笔--纸或墨水;衣服--裤子,汽车--司机(轮胎);牙刷--牙膏等等,促进孩子的思考能力,反应能力及语言能力。2. 比赛目的:训练孩子的观察、分析、判断的能力。前提:知道物体近大远小的道理。方法:家长让孩子仔细观察,两个同样长的梯子靠放在树干上,猴子和小猫在爬高,让孩子判断是谁爬得高,如果孩子回答不出时,家长可以引导孩子数一数梯子的格数,它们分别爬了几格。3. 正方形、菱形目的:认识正方形和菱形。前提:认识三角形。方法:(1)家长拿4根火柴在桌上摆一个正方形或拿一张手绢,然后告诉孩子这个图形叫正方形,让孩子数一数,正方形有几条边?每条边是不是一样长?有几个角?他们的角是不是一样大?是不是一条边与另一条边垂直?如果孩子不能回答,家长可告诉孩子正方形由四条边组成,每条边是一样长的,四个角一样大都是直角,让孩子通过摆正方形了解正方形的特性。(2)让孩子用硬纸板,剪四条纸条,固定四个端点做一个正方形,然后让孩子复述一下正方形的特征(四条相等边,四个相等的直角)。把摆好的正方形两边轻轻一挤,然后让孩子看一看,“它还叫正方形吗?”告诉孩子它不再叫正方形,它叫菱形,让孩子想一想菱形有什么特点?菱形和正方形都有四条同样长的边,而且相对的两条是平行的(所以它们又叫四方形)。正方形的四个角都是直角,菱形两相对的角相等,四个角都不是直角。(3)让孩子画正方形、菱形。(4)让孩子看看和想一想哪些物品是由正方形、菱形组成的。4. 分份目的:学分成相等的份。前提:懂得多和少、大和小。方法:告诉孩子现在有2个小朋友,你只有一张漂亮的纸,要把它分成同样大小、的二份,怎么分?家长可拿出一张正方形、长方形、圆形的纸让孩子从不同角度去分,如图10-4。当孩子学会后,再让他学分成相等的 4等份。
亲子拼插游戏,既锻炼孩子动手能力又锻炼孩子动脑的能力和合作能力。
这时期的儿童适合玩沙盒及木制动物玩具、推拉玩具、小三轮车、乐器玩具、积木、简单火车、手动玩偶、不同形状的盒子及塞入的块状玩具、电话、,可换衣服的娃娃、玩具屋、筒单工具组合、简单建筑组合、智力玩具、粉笔、小型运动设备、牵线木偶、简单的计算数字的游戏及各种乐器如木琴、铁琴、铃等。
这些不仅孩子感兴趣,而且对智力有开发,都是孩子自己玩的游戏
叫我说现在的玩具太多啦不用说小孩大人都眼花缭乱的!我的童年就是一只蹦青蛙也就这样啦!现在的孩子童年真好啊!!!!!!上面说的都很好啊
玩,玩具最好
1条折叠回答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学习就像打游戏,你通关了吗?
我的图书馆
学习就像打游戏,你通关了吗?
作者简介:郑伊廷(Xdite),台湾有名的软件技术开发者,Growth School 创始人,目前从事 Growth Hack/Ruby on Rails/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主题的技术培训以及教育培训,在台湾半年连开17场 Growth Hack 讲座。曾在2012年获得Facebook World Hack黑客松世界奖,并著有《Growth Hack 这样做》一书。▲& ▲& ▲我不算是个学习大牛。但这几年来,我想透了一套黄金自学方法,这方法让我学什么编程技术,甚至是不相关的业余才艺都能学得十之七八。&这套方法如下:1. 去找一本 “初级的实作方法” 书,或者是去上大师开的 “实作方法” 课,快速地跟他们做(请先一模一样地做,不要在这个阶段自作聪明地改,或者花过多时间去钻研底层理论)&。不要 “边做边查理论” 或 “边做边修改成自己的样貌”,我晚点会解释。但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别做,一旦你做了,学习难度会爆升 200% 。2. 接着把 “这份学习” 成果去做一点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确保东西还能动。3. 去搞懂你在 step 1、step 2 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然后洗掉重新练习,不看书自己做一遍,做到自己能够独立重制。4. 跟朋友炫耀你会了,让他们称赞你。五天重复这样的循环,你就学会了,而且可以掌握这套技术 60 分。原理解释:◆Why、What、How ◆我解释一下这套方法背后的哲学。人人都会想要 “边做边查理论” 的原因是:1. 初学者都有个毛病。想跟大师学,或者一开始就着急想要知道底层知识,否则心中会有股 “浓浓的恐惧”,害怕学不好基础,事情会搞砸(这也怪伟大的工业教育把你混淆了)。2. 你在别的领域自学成材,一开始是乱七八糟学起来的,站起来后发现自己基础知识不足,所以学得很艰辛。所以你觉得下次学习,我一开始就把基础知识补足,下次铁定学习得飞快。事实上人类学习最快的方式是:模仿以及重复。1. 模仿别人怎么做2. 利用反复练习,建立肌肉记忆事实上就算初学者不明道理去学一样东西,依样画葫芦,肌肉是可能还记得当初做什么的。而且学习者甚至可以从肌肉记忆中将当初的挫折与学习理论产生的顿悟连在一起,产生更强的记忆作用的(这里我提供一个链接,台湾有个精神科医师,向我学 Rails 开发,后来他课后写了一篇心得,说我提到的这事是真有科学根据的,叫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而我在这里另外要介绍一个概念 “What、Why、 How”。工业教育一直洗脑我们需要 “读基础”(Why)才能 “做出东西”(What)。这事实上是错的。因为这个 Why 不是你的,甚至对你来说,是 “未知的”。很多人大脑打结或充满挫折是因为:真的没法以未知解释未知。而 99% 人学不会一项技能的原因是因为:挫折感太大。所以当一开始学习时,千万别触发 Why -& What -& Why -& What 循环。而应该要是 What (重复 3 遍) -& Why -& How (独立重制步骤)。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让各位明白:1. 人人都说外国语言是最难学的。为什么?原因不为啥,人人熟知的母语恰巧是一门自己精熟却不察觉的 “技术”。而你在尝试学 “新的技术” 时,会不自觉地想把 “未知” remap 成 “已知”。这时候就会不小心启动 “Why -& What -& Why -& What 循环”,接着你又会更慌,就去查词典试图想跳通,这更惨,直接就把脑子烧了。大家现在最推崇的学外语方法是什么?简单啊,搬去外国住啊。你每天模仿别人点餐买东西,跟朋友混在一起讲,这就学会了。不需先懂 “文法” 才能学会 “说话” 对吧。2. 我是很早沾技术的程序员,在 Git 之前我们团队用 SVN 管理代码(2007 前)。 2008年 Git 开始火起来之后,我们前辈说,那大家来换用 Git 吧。结果我们台湾这些早期学技术的大牛,当时学起 Git 来巨慢,大概要快一个月才能习惯(因为我们一直想要理解两者不同的逻辑,并产生映射)。但是现在新手程序员,他要是三天没有看完教程学会 Git,我们肯定会把他开了,对吧?很多时候你教一张完全白纸的同事学编程或做事方法,他肯定比 “要改行的同事” 来得快吧。一样的道理。◆建立早期成就感,取得正向反馈 ◆这是 &“4. 跟朋友炫耀你会了,让他们称赞你” 的原因。真要说,人们变成一间商店的死忠客户(不论服务是否好坏),与养成一个习惯都是有 pattern 的。在 “Membership Economy” 与 “Power of Habit” &二书,都有一套同样的公式。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虑与挫折)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 (立刻感受价值)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 (根据行为得到奖赏)任何设计者只要运用这个公式机制,就可以让 “目标用户” 产生 “习惯”。曾经我认为,人要学会一件技术必须要有 “天赋”。后来我一直不断实验探索这个问题。才渐渐发现天赋是个伪命题。真的根本不需要天赋。而是在学习新一门技术时,给定的初始条件,是否有办法触发习惯的这个 “循环”。比如说以下条件都可以大大把学习者尽量推向这个循环:1. 跟大师学习 (教学、习题都非常有一套)2. 结业马上能做出成品3. 朋友称赞你,感受自己是个天才(即便不是)当人沉迷在这件事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热情”,热情又会推动你燃烧自己,最后你会认为这也许是 “天赋”。当然真正的天才与努力的 “大牛” 是有差距的,但社会上更多的是努力的 “大牛”,而变成 “大牛” 却是真真正正地有方法的。这里我举两个例子:1. 人人都会沉迷电动刷手游。但你能说自己是对电动有热情吗?不,那是厂商 “设计” 你的。现在开始,你可以仔细观察电玩的 “onboarding”(新用户引导)机制。是不是符合这样的公式: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虑与挫折)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立刻感受价值)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根据行为得到奖赏)然后让你无意识地产生 “习惯”,最后莫名奇妙就砸钱沉迷了。2.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音痴,这辈子肯定是学不会弹钢琴了。小时候学钢琴贵,小学又只教直笛,国中教口琴。但来来去去我只能吹儿歌,超没劲。我因为最近一年在搞程序员培训,一直在精进培训方法,试图找到公式。后来听说 “智能钢琴” 一类的 App 很魔,会让人玩下去就沉迷,莫名其妙就学会弹钢琴了。就想来研究他们怎么设计的,所以我下了 Simply Piano。结果这鬼东西真让我三天学成了双手弹和弦,现在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像是音乐天才一样。(好吧,比起真正从业人员,我程度还是很差,别笑我了。但三天就能双手弹琴弹和弦看复杂的谱,真让我觉得有莫大成就感)。我观察这个游戏设计有几点非常有趣,如何把我拐到这个境界的:a. 关卡制。我一向对破关卡有强迫症。没破当下这一关我会很不爽。b. 马上带来的成就感。每一关的机制很小。会教一个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然后借由用这个技能破关。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如:右手单音 -& 右手三音 -& 右手五音 -& 左手单音 -& 左手三音 -& 左手五音 -& 视谱技巧 -& 双手联弹 -& 和弦 -& 双手和弦。所以我现在会了好多个和弦。而在这当中他让我建立了长期的成就感:每一个大关的大魔王是一首很好听的流行歌。我弹了冰与火之歌、Sugar、Baby —— 七八十年代乐团金曲,弹完之后让我有感到天才的感觉。肌肉记忆:每当教了一个小技巧之后,就会有一个 10 小题的练习关卡,让你一路弹下去,把刚刚教的技巧练至少 5 遍以上,突然间我的手就自然会弹了。◆总结 ◆所以我发现学习一门新领域的技能(甚至是你觉得自己没有 “天赋” 的领域)真是有窍门的。不怕笑的,反而有一些 “反常识” 的总结与步骤:1. 花钱找大师上课。或者是找 “快快乐乐学习” 书籍,让自己快速建立基础。2. 初期不加强基础,反而着重在熟练做个几遍。3. 用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建立一个 minimal braggable product (最小可炫耀作品)。4. 时时让自己学习时开心并有成就感,别死逼自己。这样你就能在新领域,快速学会。不要再相信什么 10000 小时刻苦学习,该相信的是 20 小时开心 “练习”。作者简介:郑伊廷(Xdite),台湾有名的软件技术开发者,Growth School 创始人,目前从事 Growth Hack/Ruby on Rails/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主题的技术培训以及教育培训,在台湾半年连开17场 Growth Hack 讲座。曾在2012年获得Facebook World Hack黑客松世界奖,并著有《Growth Hack 这样做》一书。▲& ▲& ▲我不算是个学习大牛。但这几年来,我想透了一套黄金自学方法,这方法让我学什么编程技术,甚至是不相关的业余才艺都能学得十之七八。&这套方法如下:1. 去找一本 “初级的实作方法” 书,或者是去上大师开的 “实作方法” 课,快速地跟他们做(请先一模一样地做,不要在这个阶段自作聪明地改,或者花过多时间去钻研底层理论)&。不要 “边做边查理论” 或 “边做边修改成自己的样貌”,我晚点会解释。但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别做,一旦你做了,学习难度会爆升 200% 。2. 接着把 “这份学习” 成果去做一点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确保东西还能动。3. 去搞懂你在 step 1、step 2 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然后洗掉重新练习,不看书自己做一遍,做到自己能够独立重制。4. 跟朋友炫耀你会了,让他们称赞你。五天重复这样的循环,你就学会了,而且可以掌握这套技术 60 分。原理解释:◆Why、What、How ◆我解释一下这套方法背后的哲学。人人都会想要 “边做边查理论” 的原因是:1. 初学者都有个毛病。想跟大师学,或者一开始就着急想要知道底层知识,否则心中会有股 “浓浓的恐惧”,害怕学不好基础,事情会搞砸(这也怪伟大的工业教育把你混淆了)。2. 你在别的领域自学成材,一开始是乱七八糟学起来的,站起来后发现自己基础知识不足,所以学得很艰辛。所以你觉得下次学习,我一开始就把基础知识补足,下次铁定学习得飞快。事实上人类学习最快的方式是:模仿以及重复。1. 模仿别人怎么做2. 利用反复练习,建立肌肉记忆事实上就算初学者不明道理去学一样东西,依样画葫芦,肌肉是可能还记得当初做什么的。而且学习者甚至可以从肌肉记忆中将当初的挫折与学习理论产生的顿悟连在一起,产生更强的记忆作用的(这里我提供一个链接,台湾有个精神科医师,向我学 Rails 开发,后来他课后写了一篇心得,说我提到的这事是真有科学根据的,叫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而我在这里另外要介绍一个概念 “What、Why、 How”。工业教育一直洗脑我们需要 “读基础”(Why)才能 “做出东西”(What)。这事实上是错的。因为这个 Why 不是你的,甚至对你来说,是 “未知的”。很多人大脑打结或充满挫折是因为:真的没法以未知解释未知。而 99% 人学不会一项技能的原因是因为:挫折感太大。所以当一开始学习时,千万别触发 Why -& What -& Why -& What 循环。而应该要是 What (重复 3 遍) -& Why -& How (独立重制步骤)。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让各位明白:1. 人人都说外国语言是最难学的。为什么?原因不为啥,人人熟知的母语恰巧是一门自己精熟却不察觉的 “技术”。而你在尝试学 “新的技术” 时,会不自觉地想把 “未知” remap 成 “已知”。这时候就会不小心启动 “Why -& What -& Why -& What 循环”,接着你又会更慌,就去查词典试图想跳通,这更惨,直接就把脑子烧了。大家现在最推崇的学外语方法是什么?简单啊,搬去外国住啊。你每天模仿别人点餐买东西,跟朋友混在一起讲,这就学会了。不需先懂 “文法” 才能学会 “说话” 对吧。2. 我是很早沾技术的程序员,在 Git 之前我们团队用 SVN 管理代码(2007 前)。 2008年 Git 开始火起来之后,我们前辈说,那大家来换用 Git 吧。结果我们台湾这些早期学技术的大牛,当时学起 Git 来巨慢,大概要快一个月才能习惯(因为我们一直想要理解两者不同的逻辑,并产生映射)。但是现在新手程序员,他要是三天没有看完教程学会 Git,我们肯定会把他开了,对吧?很多时候你教一张完全白纸的同事学编程或做事方法,他肯定比 “要改行的同事” 来得快吧。一样的道理。◆建立早期成就感,取得正向反馈 ◆这是 &“4. 跟朋友炫耀你会了,让他们称赞你” 的原因。真要说,人们变成一间商店的死忠客户(不论服务是否好坏),与养成一个习惯都是有 pattern 的。在 “Membership Economy” 与 “Power of Habit” &二书,都有一套同样的公式。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虑与挫折)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 (立刻感受价值)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 (根据行为得到奖赏)任何设计者只要运用这个公式机制,就可以让 “目标用户” 产生 “习惯”。曾经我认为,人要学会一件技术必须要有 “天赋”。后来我一直不断实验探索这个问题。才渐渐发现天赋是个伪命题。真的根本不需要天赋。而是在学习新一门技术时,给定的初始条件,是否有办法触发习惯的这个 “循环”。比如说以下条件都可以大大把学习者尽量推向这个循环:1. 跟大师学习 (教学、习题都非常有一套)2. 结业马上能做出成品3. 朋友称赞你,感受自己是个天才(即便不是)当人沉迷在这件事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热情”,热情又会推动你燃烧自己,最后你会认为这也许是 “天赋”。当然真正的天才与努力的 “大牛” 是有差距的,但社会上更多的是努力的 “大牛”,而变成 “大牛” 却是真真正正地有方法的。这里我举两个例子:1. 人人都会沉迷电动刷手游。但你能说自己是对电动有热情吗?不,那是厂商 “设计” 你的。现在开始,你可以仔细观察电玩的 “onboarding”(新用户引导)机制。是不是符合这样的公式: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虑与挫折)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立刻感受价值)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根据行为得到奖赏)然后让你无意识地产生 “习惯”,最后莫名奇妙就砸钱沉迷了。2.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音痴,这辈子肯定是学不会弹钢琴了。小时候学钢琴贵,小学又只教直笛,国中教口琴。但来来去去我只能吹儿歌,超没劲。我因为最近一年在搞程序员培训,一直在精进培训方法,试图找到公式。后来听说 “智能钢琴” 一类的 App 很魔,会让人玩下去就沉迷,莫名其妙就学会弹钢琴了。就想来研究他们怎么设计的,所以我下了 Simply Piano。结果这鬼东西真让我三天学成了双手弹和弦,现在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像是音乐天才一样。(好吧,比起真正从业人员,我程度还是很差,别笑我了。但三天就能双手弹琴弹和弦看复杂的谱,真让我觉得有莫大成就感)。我观察这个游戏设计有几点非常有趣,如何把我拐到这个境界的:a. 关卡制。我一向对破关卡有强迫症。没破当下这一关我会很不爽。b. 马上带来的成就感。每一关的机制很小。会教一个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然后借由用这个技能破关。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如:右手单音 -& 右手三音 -& 右手五音 -& 左手单音 -& 左手三音 -& 左手五音 -& 视谱技巧 -& 双手联弹 -& 和弦 -& 双手和弦。所以我现在会了好多个和弦。而在这当中他让我建立了长期的成就感:每一个大关的大魔王是一首很好听的流行歌。我弹了冰与火之歌、Sugar、Baby —— 七八十年代乐团金曲,弹完之后让我有感到天才的感觉。肌肉记忆:每当教了一个小技巧之后,就会有一个 10 小题的练习关卡,让你一路弹下去,把刚刚教的技巧练至少 5 遍以上,突然间我的手就自然会弹了。◆总结 ◆所以我发现学习一门新领域的技能(甚至是你觉得自己没有 “天赋” 的领域)真是有窍门的。不怕笑的,反而有一些 “反常识” 的总结与步骤:1. 花钱找大师上课。或者是找 “快快乐乐学习” 书籍,让自己快速建立基础。2. 初期不加强基础,反而着重在熟练做个几遍。3. 用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建立一个 minimal braggable product (最小可炫耀作品)。4. 时时让自己学习时开心并有成就感,别死逼自己。这样你就能在新领域,快速学会。不要再相信什么 10000 小时刻苦学习,该相信的是 20 小时开心 “练习”。作者简介:郑伊廷(Xdite),台湾有名的软件技术开发者,Growth School 创始人,目前从事 Growth Hack/Ruby on Rails/Agile Project Management 主题的技术培训以及教育培训,在台湾半年连开17场 Growth Hack 讲座。曾在2012年获得Facebook World Hack黑客松世界奖,并著有《Growth Hack 这样做》一书。▲& ▲& ▲我不算是个学习大牛。但这几年来,我想透了一套黄金自学方法,这方法让我学什么编程技术,甚至是不相关的业余才艺都能学得十之七八。&这套方法如下:1. 去找一本 “初级的实作方法” 书,或者是去上大师开的 “实作方法” 课,快速地跟他们做(请先一模一样地做,不要在这个阶段自作聪明地改,或者花过多时间去钻研底层理论)&。不要 “边做边查理论” 或 “边做边修改成自己的样貌”,我晚点会解释。但这一点非常重要,千万别做,一旦你做了,学习难度会爆升 200% 。2. 接着把 “这份学习” 成果去做一点修改,变成自己的东西,确保东西还能动。3. 去搞懂你在 step 1、step 2 到底做了哪些事情,然后洗掉重新练习,不看书自己做一遍,做到自己能够独立重制。4. 跟朋友炫耀你会了,让他们称赞你。五天重复这样的循环,你就学会了,而且可以掌握这套技术 60 分。原理解释:◆Why、What、How ◆我解释一下这套方法背后的哲学。人人都会想要 “边做边查理论” 的原因是:1. 初学者都有个毛病。想跟大师学,或者一开始就着急想要知道底层知识,否则心中会有股 “浓浓的恐惧”,害怕学不好基础,事情会搞砸(这也怪伟大的工业教育把你混淆了)。2. 你在别的领域自学成材,一开始是乱七八糟学起来的,站起来后发现自己基础知识不足,所以学得很艰辛。所以你觉得下次学习,我一开始就把基础知识补足,下次铁定学习得飞快。事实上人类学习最快的方式是:模仿以及重复。1. 模仿别人怎么做2. 利用反复练习,建立肌肉记忆事实上就算初学者不明道理去学一样东西,依样画葫芦,肌肉是可能还记得当初做什么的。而且学习者甚至可以从肌肉记忆中将当初的挫折与学习理论产生的顿悟连在一起,产生更强的记忆作用的(这里我提供一个链接,台湾有个精神科医师,向我学 Rails 开发,后来他课后写了一篇心得,说我提到的这事是真有科学根据的,叫 Ebbinghaus forgetting curve )。而我在这里另外要介绍一个概念 “What、Why、 How”。工业教育一直洗脑我们需要 “读基础”(Why)才能 “做出东西”(What)。这事实上是错的。因为这个 Why 不是你的,甚至对你来说,是 “未知的”。很多人大脑打结或充满挫折是因为:真的没法以未知解释未知。而 99% 人学不会一项技能的原因是因为:挫折感太大。所以当一开始学习时,千万别触发 Why -& What -& Why -& What 循环。而应该要是 What (重复 3 遍) -& Why -& How (独立重制步骤)。这里我可以举两个例子让各位明白:1. 人人都说外国语言是最难学的。为什么?原因不为啥,人人熟知的母语恰巧是一门自己精熟却不察觉的 “技术”。而你在尝试学 “新的技术” 时,会不自觉地想把 “未知” remap 成 “已知”。这时候就会不小心启动 “Why -& What -& Why -& What 循环”,接着你又会更慌,就去查词典试图想跳通,这更惨,直接就把脑子烧了。大家现在最推崇的学外语方法是什么?简单啊,搬去外国住啊。你每天模仿别人点餐买东西,跟朋友混在一起讲,这就学会了。不需先懂 “文法” 才能学会 “说话” 对吧。2. 我是很早沾技术的程序员,在 Git 之前我们团队用 SVN 管理代码(2007 前)。 2008年 Git 开始火起来之后,我们前辈说,那大家来换用 Git 吧。结果我们台湾这些早期学技术的大牛,当时学起 Git 来巨慢,大概要快一个月才能习惯(因为我们一直想要理解两者不同的逻辑,并产生映射)。但是现在新手程序员,他要是三天没有看完教程学会 Git,我们肯定会把他开了,对吧?很多时候你教一张完全白纸的同事学编程或做事方法,他肯定比 “要改行的同事” 来得快吧。一样的道理。◆建立早期成就感,取得正向反馈 ◆这是 &“4. 跟朋友炫耀你会了,让他们称赞你” 的原因。真要说,人们变成一间商店的死忠客户(不论服务是否好坏),与养成一个习惯都是有 pattern 的。在 “Membership Economy” 与 “Power of Habit” &二书,都有一套同样的公式。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虑与挫折)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 (立刻感受价值)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 (根据行为得到奖赏)任何设计者只要运用这个公式机制,就可以让 “目标用户” 产生 “习惯”。曾经我认为,人要学会一件技术必须要有 “天赋”。后来我一直不断实验探索这个问题。才渐渐发现天赋是个伪命题。真的根本不需要天赋。而是在学习新一门技术时,给定的初始条件,是否有办法触发习惯的这个 “循环”。比如说以下条件都可以大大把学习者尽量推向这个循环:1. 跟大师学习 (教学、习题都非常有一套)2. 结业马上能做出成品3. 朋友称赞你,感受自己是个天才(即便不是)当人沉迷在这件事上,自然而然就会产生 “热情”,热情又会推动你燃烧自己,最后你会认为这也许是 “天赋”。当然真正的天才与努力的 “大牛” 是有差距的,但社会上更多的是努力的 “大牛”,而变成 “大牛” 却是真真正正地有方法的。这里我举两个例子:1. 人人都会沉迷电动刷手游。但你能说自己是对电动有热情吗?不,那是厂商 “设计” 你的。现在开始,你可以仔细观察电玩的 “onboarding”(新用户引导)机制。是不是符合这样的公式:Step 1: Remove Friction (消除疑虑与挫折)Step 2: Deliver Immediate Value(立刻感受价值)Step 3: Reward desired behavior(根据行为得到奖赏)然后让你无意识地产生 “习惯”,最后莫名奇妙就砸钱沉迷了。2. 长久以来,我一直认为自己是音痴,这辈子肯定是学不会弹钢琴了。小时候学钢琴贵,小学又只教直笛,国中教口琴。但来来去去我只能吹儿歌,超没劲。我因为最近一年在搞程序员培训,一直在精进培训方法,试图找到公式。后来听说 “智能钢琴” 一类的 App 很魔,会让人玩下去就沉迷,莫名其妙就学会弹钢琴了。就想来研究他们怎么设计的,所以我下了 Simply Piano。结果这鬼东西真让我三天学成了双手弹和弦,现在我每天都觉得自己像是音乐天才一样。(好吧,比起真正从业人员,我程度还是很差,别笑我了。但三天就能双手弹琴弹和弦看复杂的谱,真让我觉得有莫大成就感)。我观察这个游戏设计有几点非常有趣,如何把我拐到这个境界的:a. 关卡制。我一向对破关卡有强迫症。没破当下这一关我会很不爽。b. 马上带来的成就感。每一关的机制很小。会教一个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然后借由用这个技能破关。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如:右手单音 -& 右手三音 -& 右手五音 -& 左手单音 -& 左手三音 -& 左手五音 -& 视谱技巧 -& 双手联弹 -& 和弦 -& 双手和弦。所以我现在会了好多个和弦。而在这当中他让我建立了长期的成就感:每一个大关的大魔王是一首很好听的流行歌。我弹了冰与火之歌、Sugar、Baby —— 七八十年代乐团金曲,弹完之后让我有感到天才的感觉。肌肉记忆:每当教了一个小技巧之后,就会有一个 10 小题的练习关卡,让你一路弹下去,把刚刚教的技巧练至少 5 遍以上,突然间我的手就自然会弹了。◆总结 ◆所以我发现学习一门新领域的技能(甚至是你觉得自己没有 “天赋” 的领域)真是有窍门的。不怕笑的,反而有一些 “反常识” 的总结与步骤:1. 花钱找大师上课。或者是找 “快快乐乐学习” 书籍,让自己快速建立基础。2. 初期不加强基础,反而着重在熟练做个几遍。3. 用 minimal action knowledge 建立一个 minimal braggable product (最小可炫耀作品)。4. 时时让自己学习时开心并有成就感,别死逼自己。这样你就能在新领域,快速学会。不要再相信什么 10000 小时刻苦学习,该相信的是 20 小时开心 “练习”。
馆藏&12983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