私有化是国企改革之路必须是私有化吗的出路吗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对此,国务院研究室副主任韩文秀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把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修改为“决定性作用”,可以说,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历史进程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创新和发展,将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面深化改革产生深远影响。

韩文秀还说,所有经济活动最根本的问题,就是如何有效地配置资源。一般来说,资源配置有两种主要方式,一个是市场,一个是计划。市场决定性作用就是让价值规律、竞争和供求规律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两年前,当我知道这个消息时,曾经满怀期待。

“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就是计划不再“起决定性作用”。计划不再“起决定性作用”,就是权力不再“起决定性作用”,政府不再“起决定性作用”。

进入新世纪,中国最大的倒退,是国进民退。国企做大做强了,私企的生存空间越来越小。一大批垄断国企横空出世,霸占了金融、能源、航空、通信、铁路运输等行业,私企想分一杯羹都是非分之想。

这些国有企业,产权归国资委,而国资委是政府的一个部门。一旦涉及资源配置,政府会不会对这些企业实行倾斜呢?按照“全心全意”的理论,他们不会这样干。但是事实已经一再证明,“全心全意”就是一个谎言。因此,他们实行倾斜,甚至独占,都是意料之中的事情。比如三桶油的格局,正是权力“起决定性作用”,政府“起决定性作用”的恶果。

由此可见,企业一旦国有,必然导致资源配置由计划决定,亦即由政府决定,而不是由市场决定。因此,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除了改变国有企业的所有制之外,别无他法。而改变国企所有制的唯一路径,就是私有化。

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为前提,必然推出私有化是国企改革唯一出路的结论。

为什么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呢?韩文秀说,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优势在于,作为市场经济基本规律的价值规律,具有通过市场交换形成分工和协作的社会生产的机制,通过市场竞争激励先进、鞭笞落后的优胜劣汰机制,通过市场价格自动调节供给和需求的机制,从而可以引导资源配置实现以较少投入取得最大产出的要求。

这是经济学的基本常识。只有尊重经济规律,一个国家才能稳定、持续发展,还是常识。如果靠道德力量,组织建设就可以做到,又何必改革。

国企改革,打破垄断,激发经济活力,势在必行。最新出台的国企改革方案,却让人极度失望。不管是私企入股国企,还是国企入股私企的所谓混合所有制,都是完全违背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决定的。实质就是不愿放弃计划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说白了,就是不愿意放权。不愿意放权,就是不愿意放弃既得利益。

国企私有化,诸位或许会担心自己的利益受到损失。窃以为,这是杞人忧天。本来就没有的东西,损失从何谈起?

现在的国有企业,曾经叫做全民所有制企业。全民所有制,看上去很美,却是水中月镜中花。曾几何时,全民所有制悄然变身国有制。全民所有都与我们没有关系,国有与我们就更没有关系了。

当然,如果能像俄罗斯的玩法一样,采用把国有资产按人头平分的私有化方式,是最佳方案。诸位不妨评估一下,这种可能存在吗?如果不行,送给管理层或政府官员,让他们相互竞争,总比现在的垄断要好吧?比如三桶油,一旦私有化,他们必然狗咬狗,油价总会比现在要低吧?

  [摘 要]基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国有资产私有化的浪潮,分析其成败原因,并总结了私有化的经验教训。在阐述影响我国国企存在因素的基础上,初步探讨国企改革的方向。
  [关键词] 国有企业 私有化 国有资产
  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球主要国家掀起私有化浪潮。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私有化改革虽然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但总体上比较成功,其关键在于:
  1.符合其资本主义发展传统。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多数发达国家奉行自由主义,崇尚市场力量。政府通过推行私有化的政策与其历史传统和社会心理相一致,从而获得了民众的支持和社会合法性。同时,由于历史的深厚积淀,发达国家采取的措施比较稳健成熟。
  2.成熟的市场机制。首先,发达国家拥有发达的金融证券市场以及资本借贷市场;其次,比较完善的立法程序和财务制度,使私有化得到强有力的法律支持。再次,完善的财务制度和审计制度,很大程度上可保证在国有资产出售过程中,政府的收入不会受到重大损失。
  3.发达国家综合实力强,改革过程中受到外界干扰较小,能相对独立的根据国情实施相应政策。
  而发展中国家并不具备类似发达国家的有利条件,这在很大程度上导致除少数国家外,大多数国家的改革基本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造成沉重灾难:资本流向发达国家,国有资产流失;一些既得利益者利用非法手段牟取暴利,贫富分化拉大;经济衰退,社会矛盾凸显。
  一、 国有资产私有化浪潮的经验总结
  总结发达和发展中国家私有化的实践,可以得出以下经验:
  1.私有化是工具,不是目标。私有化是国有资产改革的一种手段,不是唯一手段,也不是经济发展追求的价值目标,更不是削弱政府必要职能的方式。
  2.私有化进程应考虑所在社会整体状况。不能脱离特定的时间、地域、国别、社会结构、发展程度和历史传统进行私有化。
  3.国有资产改革不能简单的“彻底打碎一个旧机器”,要循序简介,通过切合实际的政策涉及、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通过累积效应发展及自己。
  二、对我国国企改革的启示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国有资产改革也逐步推进。国有资产私有化的呼声甚嚣尘上,我国理论界一般从狭义上理解私有化,认为私有化,一般是指所有权的私有化,在形式上表现为国有企业的出售或产权的转移。其中,国企改革是国有资产改革重要组成部分。
  我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发展和完善, 国有企业虽已经过一轮改革,但仍存在诸多问题。进一步深化国企改革的分歧包括是否应该实行私有化。
  1.影响国企存在发展的因素
  (1)历史传统。中国民众大多受小农经济下的“不患寡而患不均”思想和臣民政治意识影响,在此观念的作用下,民众希望获得稳定收入和社会保障以保证生存需要,而国企的政府成为保障社会正义和实现公共服务均等化的重要手段,具备存在的社会基础。
  (2)具体国情。首先,中国仍处在探索阶段,市场经济体制不健全。如果贸然实行国企私有化,有可能使国有企业被贱卖和国有资产流失;在私有化过程中官商勾结,进而导致权力寻租和政治腐败;私有化后的国有企业由于缺乏监控和指导而面临亏损。
  (3)现实需要。国有企业为数量众多的民众提供就业机会。其次,市场失灵为国企提供了发展空间,涉及到国家安全的领域,国企需保持主导地位。此外,国企在应付危机和承担民营领域承担不了的基础设施建设、提供公共品等方面起着关键的作用。
  2.我国国企改革的方向
  综上所述,我国国有企业有存在发展的合理性,但仍存在效率较低,市场竞争力弱;管理体制不完善等问题,需要进一步深化改革。
  在总结发达国家国有资产私有化改革的成功经验和发展中国家改革失败的教训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国情和传统的基础上,不难发现,必须探索适合我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才能使国企真正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国企的政策性职能、战略性职能因国企所处行业和领域以及我国实际所面临的国际、国内政治、经济环境而不同。不区分国企的主要职能,而采取单一的改革模式,例如,私有化,会导致其管理体制、治理结构安排与其目标定位不相适应,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不利影响。
  因而,不应该进行彻底私有化,而应根据具体国情和不同国企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与职能,综合利用私有化对国企进行相应改革,具体来说:
  (1)完善国有企业管理立法工作。将国有企业的管理和改造应纳入法制化轨道,保证国有企业改革的稳定性和持续性,为国企改革深化奠定法律基础。
  (2)根据国企的经营目标加强对国企发展的整体规划。在进行总体规划的基础上,根据国企所在领域和发展实际情况进行动态改造,健全国企的市场机制。
  对于公用事业和自然垄断行业的国企,制定专门法,按照公法人建立健全其法人治理结构,严格限制其经营范围和资本预算约束,加强成本与定价监管,实现社会公共利益最大化。
  对于承担战略性职能的国企应通过专门立法对其进行改制,采取公法人治理结构,按照公法人治理结构要求构建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国有资本预算管理体制。
  对于以盈利最大化为目标的国企则按照股份制改革思路,通过股份制改造等办法,完成新一轮国有经济的战略性重组,实现经营权多元化。
  (3)完善相应的配套设施。一是解决由国企改革产生的一系列问题以保障国企改革的稳步推进和社会稳定发展。例如:为改革后国企下岗人员提供就业、福利和医疗保障。二是转变政府职能,对国企实行间接管理。政府应减少对国有企业过多的行政干预,依靠社会职能部门和检查、监督机构对国有企业实行间接管理。
  总之,只有把国企的改革推到更高一个层次,才能造就人们理想中的“国进民也进”的局面。更为重要的是,只有这样才能促成制度创新的动力,提高企业效率,构建合理的国民经济体系,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
  [1]毛 锐:国企改革与竞争策略的运用――撒切尔政府私有化改革的一点启示 [J]. 探索与争鸣. 2006(06)
  [2]林光彬:私有化理论的局限[M].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06)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日前,美国《财富》杂志发布了2015年世界500强企业名单,中国上榜企业达106家,仅国资委监管下的央企就占据了47席。随着国企改革顶层设计即将发布,国企“大象”们未来的路该怎么走,海内外各界格外关注。专家提醒,国企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一环,对混合所有制改革、激发国企活力、理顺薪酬体系等问题,应全面客观地结合国情来分析,谨防片面地使用极端思维进行“演绎”,忽视这场改革的本质。
  混合所有制不等于私有化
  效率不高、人浮于事、包袱过重、市场反应慢……这些经营管理上的弊端,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国企。与之相比,放开民间资本乃至海外资本入股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无疑是为国企植入“狼性基因”的有效手段。那么,混合所有制改革究竟是否等同于某些人眼中的全面“私有化”呢?
  事实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曾明确指出,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北京科技大学管理学院经济贸易系主任何维达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混合所有制改革针对国有股占比过大的现象,通过引入民资、外资使国企股权多元化,进而形成竞争机制,消除垄断,激发企业活力。因此,把混合所有制改革简单视为私有化是错误且有害的。
  “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国有企业是国民经济的命脉,这是我们的一个重要制度特征。同时,在混改过程中,不同的企业也会采取不同的措施。比如航天、航空这样的企业改革时可能就会更多以国家为主。”何维达说。
  民营资本不会没有发言权
  既然混合所有制改革仍将保证企业的国有属性,那么是否就意味着较晚“入伙儿”的民资、外资在企业经营和公司治理当中就没有发言权了呢?
  专家表示,国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目的之一就是改善国企的经营模式及治理结构,让有市场嗅觉更敏锐的社会资本发挥好自身优势,积极参与到企业的生产、销售、布局及规划等决策当中,无疑是国企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
  “按照目前主流的一股一票、同股同权的公司治理结构,民资、外资的加入可以优化董事会组成,形成对国有资本‘一股独大’的制衡力量。当然,这种制衡力量的大小也要看具体的股权比例。”何维达说,很多企业的重大事项决策都需要2/3以上股权的支持,如果民资、外资能够占到1/3,就可以对资产重组、项目立项、高管薪酬、会计审计等重大事项拥有否决权,即使无法达到1/3,也能在董事会内部形成一定影响力。
  此外,亦有业内人士指出,与传统的引入社会资本相比,国有企业主动参股经营良好的民营企业同样也是混合所有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如作为央企的中国通用技术(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参股电气设备行业民营企业思源电气,并成为其第十大股东,便是一个经典案例。
  国企限薪并不意味着“一刀切”
  有了更多元的股权、更完善的公司治理结构,如何激励人才、用好人才便成了重中之重。专家认为,国企一方面具有公有制属性,是属于全民的财产;另一方面又要参与市场竞争,以期使国资保值增值,如果在员工薪酬上“一刀切”式限薪,则显然是对国企改革的又一种误读。
  北京师范大学公司治理与企业发展研究中心主任高明华表示,按照企业的不同性质,国有企业一般会分为公益性、垄断性和竞争性这3种类型。其中,公益性国企包括公交、地铁、环卫等,这类国企的薪酬应该参考公务员的薪酬。竞争性国企与一般企业无异,对于组织任命的人员,应该参照公务员标准,对于从市场聘用的高管,则应采用市场化的待遇。对于那些不是靠参与竞争,而是靠政府特殊政策来获取效益的行政垄断型国企,就理应降薪。
  “国企薪酬制度的改革,不仅要缩小高管和普通员工的收入差距,也要与员工的行为挂钩。这其中会包含一些锁定时间的股权激励,比如5年或10年。这样一来,员工个人利益就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这对任何企业而言都是一个道理。”何维达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企改革之路必须是私有化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