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统计年报统计资料实行的公布制度是什么公布制度

的领导下,由省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组织实施,由县(或市)级人民政府统计机构具体承办。考试于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公开举行,每门科目的考试答题时间为120分钟。考试的承办机关应当事先公布

、考试的报名条件、报考办法、考务规则、考试的具体时间及地点等。

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

2012年度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报名时间将于5月份陆续展开,以各地考试中心发布信息为标准。

考试于每年9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公开举行,每门科目的考试答题时间为120分钟,下表为2015年考试的具体时间安排。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

具备下列条件的人员,可申请取得统计从业资格:

(一)熟悉统计法律、法规和规章;

(二)坚持原则,具备良好的道德品质;

(三)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各地报考条件可能会有些许差异,请欲报考人员具体咨询当地考试主管部门!

已具备教育行政部门认可的

、统计实务专业大专,统计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本科以上学历(或学位)的人员,可免于参加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的考试。

统计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以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统计用)》为准。

2006年6月5日中国教育统计网在“统计标准”专栏公布的《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统计用)》中的统计学类、经济学类、工商管理类专业目录如下: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时间为每年九月份的第三个星期日。

2010年考试时间为九月份第三个星期六().

2011年考试时间为九月份第三个星期日()

2012年考试时间为九月份第三个星期日()

2013年考试时间为 ()

2014年考试时间为九月份第三个星期日()

2015年考试时间为九月份第三个星期日()

统计从业资格考试的科目为:《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法基础知识》。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科目考试的试题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和计算题四种题型;

《统计法基础知识》科目考试的试题有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四种题型。

考试成绩一般在考试结束后的两个月内开始陆续对外公布。

各位考生,2012统计从业成绩查询已经陆续公布, 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办理如下,

一、办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范围与对象

1、办理范围为开放教育专科会计学专业2008年秋季(含2008年秋季)后入学注册的学生。

2、2011年3月前通过《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统计法基础知识》两门课程学习,成绩合格者(成绩两年内有效)。

3、已获得过“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学员不得再次申请。

由学员个人提出申请,学院指导学生详细填写“统计从业资格申请表”(附件1),要求如下:

1.“统计从业资格申请表”以电子稿填写并打印,表内信息必须填写准确和齐全,申请人签名及受理人签名需要手写,并在抬头处加盖教学点公章。

2.照片必须为彩色小二寸(参照毕业生电子摄像的照片),背面写明姓名及教学点名称,非标准照片不再受理证书的办理。

3.身份证复印件必须清晰,不得使用传真件,大小裁剪粘贴不得超过边框。

三、“统计从业资格证书”是国家行政许可的项目,具有很强的政策性、严肃性,请各级学校务必认真对待,做好学员统一申请办理工作,准确无误填写有关信息,全力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使申请办理“统计从业资格证书”工作按期顺利进行。

不得擅自更改,如有异议,或发现异常试卷,应报告考试实施机关负责人解决。

《统计员资格考试暂行规定》

为提高基层统计人员素质,保证统计基础数据的质量,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

《关于加强统计工作,充分发挥统计监督作用的报告》的有关规定和人事部关于完善

聘行制的精神,特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凡是准备进入统计岗位的人员,都应先参加统计员资格考试,合格者才有资格从事统计工作。已经在岗的统计人员,未评定统计员任职资格的,也应参加考试,取得统计员的资格。中专、大专毕业生,可直接到统计岗位工作,其中,统计中专、大专毕业人员,见习期满,经过考核认定统计员职务资格;非统计中专、大专毕业生,应通过考试确定统计员资格。

第三条 参加统计员资格考试人员,应具备以下条件:

2.热爱统计工作,积极钻研本职业务,具备统计人员应有的职业道德;

4.高中以上非统计中专、大专毕业;

5.应考人员中凡未经过系统的统计专业知识学习的,应在培训的基础上参加考试。

统计员资格考试合格,获得《统计员资格证》。此证由

和国家统计局联合印制,省、自治区、直辖市、计划单列市人事厅(局)或职改部门和统计局颁发。《统计员资格证》是上岗位从事统计工作的证明,在全国范围内均有效。

各机关、企事业单位的专职或以统计工作为主的兼职统计岗位出现缺额,可从持有《统计员资格证》的人员中录用上岗从事统计工作。

第五条 经考试获得统计员资格的新进入统计岗位人员,见习期满,经考核合格,可聘任统计员职务;经考试获得统计员资格的在岗统计人员,可直接聘任统计员职务。受聘担任统计员职务人员,领取统计员的职务工资。

第六条 统计员资格考试,主要是测试从事统计工作必须具备的一些基本知识,内容包括:社会经济统计学原理、专业统计和统计法规。

第七条 统计员资格考试由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和国家统计局共同负责,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负责审批考试规定,审定考试大纲和对考试进行监督。国家统计局负责统写考试大纲,建立题库和考试的组织工作。

第八条 本规定适用于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

第九条 本规定自颁发之日起试行,过去有关规定与本规定有矛盾的,以本规定为准。

考核要求分为识记、领会、简单应用和综合应用。

识记:了解有关概念、方法、公式的含义,并能正确表述和做出判断,这是最低层次的要求。

领会:在识记的基础上,能全面把握有关概念和基本方法,并能掌握有关概念和方法的联系和区别,这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简单应用:在领会的基础上,能够运用基本概念、基本方法对有关的理论及实际问题进行定量和定性基本分析。

综合应用:在简单应用的基础上,能用学过的多个知识点,综合分析和解释比较复杂的问题,这是最高层次的要求。

1.考核范围包括本大纲考试内容所规定的知识点及知识点下的知识细目。

2.试卷中对不同能力层次要求的分数比例为:识记占30%,领会占40%,应用占30%。

3.试卷中试题的难易程度分为:易、较易、较难、难四个等级。每份试卷中不同难易程度试题的分数比例为3:3:3:1。

《统计基础知识与统计实务》考试大纲

》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获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考核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达到《

》所规定的“具备从事统计工作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要求。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

2.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综合应用题。其中,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综合应用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只有1个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30道题,共30分)

二、多项选择题(每题有2个或2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每题2分,10道题,共20分)

三、判断题(判断对错,正确的划“√”,错误的划“×”;将各题答案符号填写在答题纸上,每题1分,20道题,共20分)

四、综合应用题(每题有若干组答案选项,每组有1个或1个以上正确答案,将正确答案选项的代表字母填写在答题纸上,每组分别计分,在每组选项内多选、错选、漏选、未选均不得分;每题10分,其中每组2分,3道题,共30分)

Ⅲ.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

识记:①统计工作的定义;②统计资料的定义;③统计学的定义。

领会:①统计不同涵义之间的关系。

2. 统计学的基本概念

识记:①总体的定义;②个体的定义;③样本的定义;④样本单位的定义;⑤指标的定义;⑥标志的定义;⑦标志的分类;⑧标志值的定义;⑨变异的定义;⑩变量的定义。

领会:①总体与个体之间的关系;②指标与标志之间的关系;③总体的基本特征。

识记:①统计的认识过程。

领会:①统计的工作过程。

1.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2)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1)统计调查方案的内容

(3)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

(4)调查项目和调查表

(5)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

4.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

(1)原始资料搜集的方法

(2)次级资料搜集的方法

(3)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

(4)统计资料的报送形式

5.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1)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

(2)统计调查误差的控制途径

1. 统计调查的相关概念

识记:①统计调查的定义;②原始资料的定义;③次级资料的定义;④统计调查的基本要求。

领会:①统计调查的分类。

识记:①统计调查方案的定义;②调查目的的定义;③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定义;④调查项目和调查表的定义;⑤调查项目的注意事项;⑥调查表的构成形式;⑦调查时间、调查期限和调查空间的定义;⑧调查组织计划的定义。

领会:①调查对象、调查单位和报告单位的关系。

识记:①普查的概念;②普查的组织方式;③概率抽样调查的定义;④概率抽样调查的误差;⑤重点调查的定义;⑥典型调查的定义。

领会:①概率抽样调查的特点;②概率抽样调查的方法。

4. 统计资料的搜集方法

识记:①原始资料的搜集方法;②次级资料的搜集方法;③企业事业单位统计资料的搜集;④统计资料的报送形式。

5. 统计调查资料的质量控制

识记:①统计调查误差的种类;②统计调查误差的控制途径。

1.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

(2)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

(3)组距式变量数列编制的基本概念

(4)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

(2)统计表的构成和内容

(4)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1. 统计整理的相关概念

识记:①统计整理的定义;②统计整理的意义;③统计整理的步骤。

识记:①统计分组的定义;②统计分组的作用;③统计分组的原则;④统计分组的关键;⑤分组标志选择的原则;⑥划分各组界限;⑦统计分组体系。

识记:①统计分布的定义;②统计分布的分类;③变量数列的分类;④组距与组数的定义;⑤等距数列与不等距数列的定义;⑥组限与组中值的定义;⑦频数与频率的定义;⑧统计分布的表示方法;⑨列表法;⑩折线图;11曲线图;12饼图。

领会:①组距与组数的关系;②直方图。

简单应用:①统计分布的编制过程;②组中值的计算;③频数与频率的计算。

识记:①统计表的定义;②统计表的作用;③统计表的构成;④统计表的内容;⑤统计表的编制规则。

领会:①统计表的分类。

1.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3)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

(4)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

(4)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

(4)平均指标的统计要求

1. 统计指标的相关概念

识记:①统计指标的定义;②统计指标的作用;③统计指标体系的定义;④统计指标的特点;⑤数量指标和质量指标的定义。

领会:①统计指标的分类。

识记:①总量指标的定义;②总量指标的作用;③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定义;④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定义;⑤总量指标的计量单位;⑥总量指标的统计要求。

领会:①总量指标的分类;②单位总量和标志总量的关系;③时期指标和时点指标的区别。

识记:①相对指标的定义;②相对指标的计量形式;③相对指标的作用;④相对指标的分类;⑤相对指标的统计要求。

简单应用:①计划完成程度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②计划执行进度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③结构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④比例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⑤比较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⑥强度相对指标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识记:①平均指标的定义;②平均指标的特点;③平均指标的分类;④平均指标的作用;⑤调和平均数的定义;⑥众数的定义;⑦中位数的定义。

综合应用:①算术平均数的定义、分类及计算方法。

识记:①变异指标的定义;②全距的定义;③平均差的定义。

领会:①变异指标的作用。

简单应用:①标准差系数的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综合应用:①方差和标准差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1.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4)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2.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3.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1. 时间序列的相关概念

识记:①时间序列的定义;②时间序列的作用;③时间序列的分类;④时间序列的编制原则。

2. 时间序列的水平指标

识记:①发展水平的定义;②平均发展水平的定义;③增长量的分类;④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定义;⑤平均增长量的定义。

领会:①逐期增长量和累计增长量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相对指标、平均指标时间序列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综合应用:①总量指标平均发展水平的计算方法。

3.时间序列的速度指标

识记:①发展速度的定义;②发展速度的分类;③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定义;④增长速度的定义。

领会:①定基发展速度和环比发展速度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平均发展速度、平均增长速度的定义及计算方法。

1.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1)综合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2)平均指数及其编制方法

3.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1)指数体系的相关概念

(2)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3)综合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

4.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3)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

1. 统计指数的相关概念

识记:①统计指数的定义;②个体指数和总指数的定义;③数量指标指数和质量指标指数的定义;④动态指数和静态指数的定义;⑤统计指数的作用。

2. 总指数的编制方法

识记:①总指数的编制方法;②综合指数的概念;③平均指数的定义。

领会:①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②综合指数和平均指数的关系。

简单应用:①平均指数的编制方法。

综合应用:①数量指标综合指数和质量指标综合指数的编制方法及注意事项。

3. 指数体系及因素分析

识记:①指数体系的定义;②综合指数体系的概念。

领会:①指数体系的作用;②指数因素分析法的步骤。

综合应用:①综合指数体系的因素分析的方法。

4.几种常用的统计指数

识记:①采购经理指数;②国房景气指数;③企业景气和企业家信心指数;④消费者信心指数;⑤股价指数。

1.统计报告的基本概念

(1)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

(2)统计报告的写作流程

1. 统计报告的基本概念

领会:①统计报告的定义;②统计报告的作用;③统计报告的特点;④统计报告的分类。

识记:①统计报告的写作要求;②统计报告的写作流程。

第八部分 统计实务基本概念

(1)统计报表制度的定义

(2)统计报表制度的分类

(3)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机构

(4)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

(5)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3)统计单位的统计原则

(1)企业一套表的定义

(2)企业一套表的实施意义

(3)实施企业一套表的规划和目标

(4)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思路

(5)企业一套表的相关概念

(1)国内(地区)生产总值

(2)工业生产增长速度

(3)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4)住宅销售价格指数

(5)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

(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

(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9)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

(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12)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

识记:①统计报表制度的定义;②统计报表制度的分类;③国家统计报表制度;④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机构;⑤统计报表制度的管理原则与事后监督;⑥统计报表制度的贯彻与实施。

识记:①统计单位的概念;②统计活动的划分;③个体经营户。

领会:①法人单位;②产业活动单位;③法人单位和产业活动单位的关系;④统计单位的统计原则。

识记:①企业一套表的定义;②企业一套表的实施意义;③实施企业一套表的规划和目标;④实施企业一套表的基本思路。

领会:①企业一套表的相关概念。

识记: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产量、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统计指标的资料来源、数据公布。

领会:①国内(地区)生产总值、工业生产增长速度、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住宅销售价格指数、工业生产者价格指数、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粮食产量、单位国内(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城镇单位在岗职工平均工资等统计指标的基本定义、核算(编制/统计)方法。

(1)统计标准的相关概念

(2)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

(3)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2)国民经济行业分类

(5)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

(6)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7)企业控股情况划分

识记:①统计标准的相关概念;②统计分类标准化的作用;③统计分类标准化的特点。

识记:①组织机构代码;②国民经济行业分类;③统计用区划代码;④城乡划分代码;⑤企业登记注册类型。

领会:①企业控股情况划分。

简单应用:①统计上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

第十部分 企业主要统计报表

(1)基本单位的统计方法

(2)基本单位的统计内容

2.从业人员及工资统计

(4)人工成本及增值税

(5)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

(1)生产活动统计的定义

(2)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体统计

(3)国民经济生产活动分行业统计

识记:①基本单位的统计方法;②基本单位的统计内容。

2.从业人员及工资统计

领会:①从业人员期末人数;②从业人员工资总额。

综合应用:①从业人员平均人数;②从业人员平均工资。

识记:①财务统计的定义;②人工成本及增值税;③土地和固定资产支出。

领会:①营业收入;②营业成本。

简单应用:①资产总计;②负债合计;③所有者权益合计。

识记:①生产活动统计的定义;②建筑业总产值;③批发和零售业总产值;④住宿和餐饮业总产值。

简单应用:①农业总产值;②工业总产值。

综合应用:①国民经济生产活动总体统计。

1. 当前,我国居民消费价格调查对象包括的商品(服务)为( )。

1.当前,我国统计上划分大中小微企业依据的指标是( )。

1.我国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一般采用“产品法”进行计算。( )

1. 为了解北京市2010年统计从业资格考试情况,北京市统计局从所有参加考试的人员中随机抽取了200人进行调查,这200人的考试成绩统计资料如下: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题干中北京市统计局的行为属于( )。

(2)题干中的变量是( )。

(3)题干中北京市统计局所采用的抽样方式属于( )。

(4)题干中所抽取的200人构成一个( )。

(5)题干中200人的平均成绩是( )。

《统计法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统计法基础知识》是《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获取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必考课程。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从事统计工作的人员,应当达到《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办法》所规定的“熟悉国家相关的统计法规”的要求。

Ⅱ.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

1.考试采取闭卷笔试的方式,考试时间为120分钟,试卷总分为100分。

2.本课程考试题型包括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题、案例分析题。其中,单项选择题30题,每题1分,共30分;多项选择题10题,每题2分,共20分;判断题20题,每题1分,共20分;案例分析题3题,每题10分,共30分。

Ⅲ.考核内容和考核要求

第一部分 统计法基本问题

(1)政府统计与统计法

(2)统计法的概念和特点

(3)统计法的表现形式

(1)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

(2)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

(3)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

(4)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

(5)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

(1)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识记:①依法统计的必要性;②统计法律;③统计行政法规;④地方性统计法规;⑤统计行政规章。

领会:①政府统计的概念、特征、功能和任务;②统计法的概念、特点和作用。

领会:①保障统计工作统一性原则的主要内容;②统计机构依法履行职责原则的主要内容;③统计调查对象依法履行义务原则的主要内容;④维护统计调查对象合法权益原则主要内容;⑤保障统计信息社会共享原则的主要内容。

识记:①我国现行统计管理体制的主要内容。

第二部分 统计调查管理

(1)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及分类

(2)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

(3)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3.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1)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

(2)统计标准的概念及主要内容

(1)关于统计调查方法的法律规定

(1)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

(2)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识记:①政府统计调查的分类;②民间统计调查的特点;③涉外统计调查的内容。

领会:①政府统计调查的特点。

识记:①统计调查项目的概念;②国家统计调查项目;③部门统计调查项目;④地方统计调查项目;⑤统计调查项目的审批程序。

领会:①国家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②部门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③地方统计调查项目的制定及审批;④编制统计调查项目的原则。

3.统计调查制度与统计标准

识记:①统计调查制度的概念;②国家统计标准;③部门统计标准;④其他统计标准。

领会:①统计调查制度的制定;②统计调查制度的法律效力;③统计标准的概念、内容及分类。

领会:①关于统计调查方法的法律规定。

识记:①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意义;②统计调查证件管理的主要内容。

第三部分 统计资料的管理和公布

1.统计资料管理和公布概述

(2)统计资料管理体制

2.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3.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1)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保密

(4)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保密

识记:①统计资料管理体制;②统计资料的管理;③统计信息共享。

领会:①统计资料的法律特征。

2.统计资料的审核和归档

识记:①统计资料审核的法律要求;②统计调查对象设置原始记录、统计台账;③统计机构、统计人员对录入统计资料进行审核;④保管统计资料的范围;⑤保管统计资料的机构和职责;⑥保管统计资料的方法。

领会:①统计调查对象审核和签署统计资料。

3.统计资料的提供和公布

识记:①统计资料的提供的定义;②为党政机关提供有关统计资料;③政府统计机构和有关部门之间提供有关统计资料;④统计资料的公布的定义;⑤公布统计资料的权限;⑥统计资料公布的程序;⑦统计资料公布的方式。

领会:①统计资料的定期公布制度。

领会:①国家秘密统计资料的概念和特征;②商业秘密的概念和特征;③个人信息的概念和特征;④能够识别或者推断单个统计调查对象身份的资料的种类。

第四部分 统计机构和统计人员

1.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1)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2)部门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的设置及职责

(4)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要求

(1)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及其意义

(2)统计从业资格及其范围

(3)统计从业资格认定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

(4)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

(5)统计从业资格证书

1.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

识记:①政府综合统计机构的设置及职责;②部门统计机构或者统计负责人的设置及职责。

领会:①独立的统计机构的含义。

识记:①统计人员的概念;②统计人员的职权;③统计人员的职责。

领会:①统计人员的职业道德和专业素质要求。

识记:①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实施;②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工作的主管机关及其主要职责;③统计从业资格证书;④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使用;⑤统计从业资格证书的管理。

领会:①实行统计从业资格认定制度的意义;②统计从业资格及其范围;③取得统计从业资格的程序;④统计从业资格与统计专业职务的区别;⑤统计从业人员继续教育。

第五部分 统计违法行为与法律责任

(1)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2)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

(1)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

领会:①统计违法行为的概念及特征;

综合应用:①统计违法行为的种类。

识记:①法律责任的概念。

领会:①统计法律责任的概念及特征;②统计行政法律责任的概念及分类;③统计行政处罚的概念、特征和原则;④处分的概念及特征;⑤刑事法律责任。

综合应用:①统计法律责任的分类;②统计行政处罚的种类;③统计违法违纪行为处分;④关于通报,取消荣誉称号、追缴获得的物质利益和撤销晋升的职务,批评教育的规定。

第六部分 统计监督检查与行政争议的解决

(1)统计监督检查的概念及特征

(2)统计监督检查的内容

(3)统计监督检查的方式

2.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3.统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识记:①统计监督检查的方式。

领会:①统计监督检查的概念;②统计监督检查的特征。

简单应用:①统计监督检查的内容。

2.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程序

识记:①案件调查报告的内容;②案件的告知义务。

领会:①立案的基本条件;②案件调查的主要内容。

简单应用:①案件的听证程序;②案件的处理要求;③案件的结案要求。

综合应用:①统计违法案件查处的程序。

3.统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

领会:①统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概念、特征、范围、管辖及程序。

综合应用:①如何进行统计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活动。

1.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和其它组织以及个体工商户和个人等统计调查对象,接受政府统计调查是法律规定的( )。

1.在现代社会中,法律是政府统计活动的( )。

1.政府统计调查所搜集到的全部统计资料都应当及时向社会公开。( )

1.某国有企业领导由国资管理部门任命,为超额“完成”年度工作计划,争当优秀企业,获得奖励奖金,授意统计员将企业实际年产值7.23亿元上报为9.78亿元,由此被省级国资管理部门评选为当年的优秀企业,并获得了相应的奖金。统计机构在审核该企业上报的统计资料时,发现了相关问题,向该企业发出《统计检查查询书》,该企业在规定的期限内未予答复。统计机构遂派统计执法检查人员到该企业进行统计执法检查,但该企业以企业负责人出差、统计人员生病住院、会计人员外出培训为由,表示无法接受检查。

根据上述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1)该企业在报送统计资料中的违法行为是( )。

A.提供不真实的统计资料

B.提供不完整的统计资料

C.单位负责人要求统计人员伪造、篡改统计资料

D.利用虚假统计资料骗取荣誉称号、物质利益或者职务晋升

(2)在统计监督检查过程中该企业的违法行为是( )。

A.拒绝答复《统计检查查询书》

B.拒绝、阻碍统计检查

C.隐匿原始记录、凭证、统计台账、统计调查表

D.拒绝提供检查所需的相关证明和资料

(3)对该企业的统计违法行为可以给予的行政处罚是( )。

(4)对该企业的领导可以采取的处理措施是( )。

A.由统计机构给予处分

B.由任免机关或者监察机关给予该企业负责人处分

C.追缴颁发的奖状、发放的奖金

(5)该企业的领导对所受处分不服,可以采取的措施是( )。

考生取得证书后可向如下方向选择就业。

就业方向:主要在统计局做政府统计、金融机构从事金融工作、企业里做

市场调查及统计分析等相关事务。

职业前景:统计师掌握的一项数据处理技能,能够对生活所收集的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经济越发展,越需要理性地分析,进行理性分析,离不开统计,未来经济发展期内,需要很多能整理分析数据,给企业提供决策的依据。

毕业生能在任何企事业单位和经济、金融或管理部门从事统计调查、统计信息管理、数量分析、市场研究、质量控制以及高新技术产品开发、研究、应用和管理工作,或在科研教育部门从事研究和教学工作,有着不错的发展空间。

习题题目 24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5.0%
材料l 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2 “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
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
——摘自《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
根据材料回答: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
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

①教育:政府重视、推行改革、与经济发展结合。科技:由引进外国技术到依靠本国力量。经济:60年代末起出现高速发展。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 | 来源:2010-世界近代现代的文化

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l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2 “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年份产值544——摘自《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根据材料回答: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本题围绕教育、科技和经济发展这一中心提供材料,旨在考查经济发展与教育、科技之间的关系,突出了历史问题的社会功能。考生失误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照抄原材料,而不能概括;材料归属不清,答案混乱;对教育、科技、经济发展三者关系认识不清,不能从根本上表达出教育是基础,科技是生产力,教育科技的发展椎动了生产力发展这一规律性问题。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l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l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2 “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年份产值544——摘自《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根据材料回答: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主要考察你对“多极化趋势在曲折中发展”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阅读下列材料材料l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2 “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年份产值544——摘自《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根据材料回答: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相似的题目:

不结盟运动是当今国际政治舞台的重要政治力量。不结盟运动的兴起适应了 

  • A. 反对美苏争霸的需要
  • B. 冲击两极格局的需要
  • C. 制止美苏冷战的需要
  • D. 国际格局多极化的需要

战后日本发展现代经济必须解决的最基本的问题是

  • A. 挖掘国内资源,扩展海外市场
  • B. 发展外向型经济,实行对外开放
  • C. 引进先进科学技术,提高产生率
  • D. 废除生产关系中的封建落后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l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的最新评论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l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2 “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年份产值544——摘自《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根据材料回答: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列材料材料l二战后,日本教育开始实行9年免费义务教育制度。日本政府1957年提出《科学技术振兴教育方案》,1958年决定按“充实基础学力,提高科学技术教育”的方针改革中小学课程。60年代开始强调产学研相结合,由各大企业集团对大学提供资助,大学则为工业界培养人才。1967年这一做法扩大到了农业、商业和水产业。1961年决定增加理工科大学数量,扩大招生,1962年创办高等专科学校。1965-1970年培养出19万工科中级技术人员。研究生教育也在发展,1975年获理工农医专业博士学位的占博士总数的88%。——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2 “战后日本大力从国外引进先进技术,特别是购买专利权。到1972年共买进专利1.7万项,耗资31亿美元。1981年日本政府提出了“技术立国”的口号。在开发科技方面,50年代用于引进外国技术的费用占科研总经费的45%左右,60年代降至24%,70年代再降至10%,对外国技术的依赖明显降低。 ——据刘天纯《日本改革史纲》材料3 二战后日本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单位:亿美元)年份产值544——摘自《国外经济统计资料(1949—1976)》根据材料回答:①战后日本教育、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各有什么特点?②战后日本教育对科技发展的作用主要表现是什么?教育科技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什么?”相似的习题。

  什么是学制?学制是学校教育制度的简称,在现代教育制度的形成过程中,最先形成和完善起来的是学校教育系统,最初的教育制度就是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今天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南朝宋]范泰《请建国学表》:“学制既下,远近遵承。”《北史·刁冲传》:“虽家世贵达,及从师於外,自同诸生。于时学制,诸生悉日直监厨, 冲 虽有仆隶,不令代己,身自炊爨。”[宋]曾巩《劝学诏》:“故更制博士,而讲求所以训厉之方,定著于令,以为学制。”

  2.国家对各级各类学校的组织系统和课程、学习年限的规定。

  中国近代学制始于清末,1902年(光绪二十八年)公布壬寅学制;1904—1912年,清政府颁布“癸卯”学制。辛亥革命后,1912—1913年公布“壬子·癸丑学制。1922年施行“壬戌”学制,或称“六三三”学制、“新学制”,一直沿用到新中国。“文革”。到80年代中期,大部分地区在新的形势下恢复了“六三三”学制。

  1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我国的学制区域弹性和灵活。

  2为了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我国规定了“九年一贯,六三分段”的基本学制。

  3为了逐步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我国正在逐步完善高中阶段的教育结构。

  4为了实现高等教育的大众化,我国高等学校的类型趋于多样化。

  5为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就业的需要,我国将健全和完善职业教育体系。

  学制类型是由学制的结构决定的,由于划分的标准与方向的不同而表现出来不同的形式。这里的划分的标准指的是纵向的划分的标准或横向的划分的标准。划分的方向指的是自上而下的划分,还是自下而上的划分。

  现代的学制无外乎由两种结构构成:

  一是纵向划分的学校系统,

  一是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不同的学制只不过是这个系统性与阶段性的不同的组合。由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双轨制。例如,英国的学制。由横向划分的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就是单轨制。例如,美国的学制。介于以纵向学校系统占绝对优势与横向学校阶段占绝对优势的学制结构两极之间的学制是中间型,叫分支型学制。例如,前苏联的学制。

  世界上的学制基本上属于这三种类型。事实上,不同的学制类型的产生,实质上是国家教育权与公民受教育权之间关系的不同的反应。双轨制在其产生初期,掌握国家教育权的封建贵族与宗教神侣,在对待受教育权的问题上,表现出了很强的专制性与等级性。一般公众的子女没有接受教育的权利或者只具有接受低级教育的权利。单轨制取消了公民受教育权的差别,在公民争取受教育权利的强烈呼声下,掌握国家教育权的统治阶级出于政治与经济上的需要被迫主张实行平等的教育。

  分支型学制是在单轨制与双轨制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此,在国家教育权与公民受教育权的关系上具有双重性。一方面,要保证群众教育的普及。另一方面,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强化受教育权的差异性,突出实用主义学科教育。

  在大学生毕业推荐表的学制怎么填写?

  学制指的是你大学读了几年 比如一般的大学本科都是4年学制 全日制

  以上就是关于什么是学制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帮助到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统计资料实行的公布制度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