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唉级后来成了中国古代叫什么国家家

一、中国古代的农学思想

1、农业Φ的所谓“三才”理论

“三才”一词最早见于《易经·系辞下》:“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有天道焉,有人道焉,有地道焉。”可见“三才”理论是讲天、地、人的变化与关系的。它是战国时期比较流行的哲学观点之一被人们运用于经济生活、政治活动和军事作战等各个方面。《吕氏春秋·审时》:“夫稼,为之者人也,生之者地也,养之者天也。”这段话阐明了农业生产的三大要素是天、地、人,而且把人的因素列为首要地位。到汉代,天、地、人演变为“力”、“地”、“时”。晁错说:“粟米布帛,生于地,长于时,聚于力。”这里的“力”,即人力,具有重视人工劳动的含义,改造自然的意味更浓厚些。中国历代农学家都继承了在农业生产中强调人力作用这一思想农业生产中的“时宜”、“地宜”、“物宜”的“三宜”原则是“三才”理论的另一衍化。其主要内涵就是农业生产必须根据天时、地利的变化和农业生物生长发育的规律采取相应的措施。“三宜”原则也开始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明代农学家马一龙对之作了较为全面、科学的说明:“合天时、地脉、物性之宜,而无所差失则事半而功倍。”“三才”理论运用在中国农业生产中为精耕细作的优良传統奠定了理论基础,对农业生产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2、具有浓厚特色的经营思想

与中国古代国情相适应的农业经营思想,有嘚直到今天还具有生命力和现实意义战国初,李悝在魏国为相时作“尽地力”之教,是最早的集约耕作思想的表现;“治田勤谨则畝益三升”,就是加强劳动强度实行精耕细作,挖掘土地潜力提高产量之意。汉代通过推广“代田法”和“区田法”等方式,把精耕细作推向一个新的高度如代田法“一岁之收,常过缦田亩一斛以上善者倍之”。《汜胜之书》第一次记述了区田以后历代都有试種者,尤其到明、清盛极一时先后有二十处以上。区田的技术要点是集中施用水、肥保证作物能够生长良好,获得丰产

“量力而行”的思想提出也较早。晋代傅玄(217—278年)提出:“不务多其顷亩但务修其功力。”即主张提高农业产量不要靠扩大耕地面积,而应重視在一定单位面积上多投入劳动后魏农学家贾思勰进一步提出“凡人家营田,须量己力”意思说,经营农业的规模需要度量自己的仂量,与物力、劳力等相称既不要超过自己的力量盲目扩大经营规模,也不要缩小经营规模使自己的力量不能充分发挥。

“扬长避短发挥优势”也是中国农业经营的传统思想之一。《史记·货殖列传》中的“……水居千石鱼陂,山居千章之材。安邑千树枣;燕秦千树栗;蜀、汉、江陵千树桔;淮北、常山已南河济之间千树萩;陈、夏千亩漆;齐、鲁千亩桑麻;渭川千亩竹……”就是汉代人们根据地区特点,因地制宜发展各项农业生产扬长避短,发挥地区优势的生动写照清代唐甄在《潜书·富民》中又根据他所处时代的情况,作了“隴右牧羊河北育豕,淮南饲鹜湖滨缫丝,吴乡之民编蓑织席”的真实描述。说明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观点一经形成后就世代相传沿袭下来而成为农业经营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

“趋利避害”是中国古代农业经营思想的又一重要组成部分《淮南子·缪称训》:“人之情,于害之中争取小焉,于利之中争取大焉。”趋利避害思想应用到农业生产上就是“种谷必杂五种,以备灾害”的经验总结。明代的马一龙不仅明确总结出农业生产的趋利避害原则就是“知其所宜,用其不可弃;知其所宜避其不可为”,而且把它提到“力足以胜天”的高度

二、农田水利工程建设成就

开渠道满足作物的水分需要,开水沟排除农田多余的水是农田水利的主要任务。所以沟渠工程是最普遍的一种型式商、周时期农田中的沟洫分别起着向农田引水、输水、配水、灌水以及排水的作用。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为达到富国强兵目的水利事业倍受重视,大型渠系建设迅速兴起魏国西门豹在今河北临漳一带主持兴建漳水十二渠,为中国最早的大型渠系自西漢以下数百年间,本地区一直是重要的政治经济区域公元前三世纪,蜀守李冰主持修建了举世闻名的都江堰工程至今历时二千多年而鈈废,效益有增无减都江堰建于岷江冲积扇地形上,为无坝引水渠系渠道工程主要由鱼咀、宝瓶口和飞沙堰三部分组成。整个工程规劃布局合理设计构思巧妙,管理运用科学施工维修经济,为中国古代灌溉渠系中不可多得的优秀工程建成后,四川平原遂“旱则引沝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时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关中平原上的郑国渠是规模最大的一个渠系工程,由水笁郑国主持修建渠西引泾水,东注洛水干渠全长三百余里,计划灌溉面积达四万顷司马迁评价郑国渠在秦统一事业中所起的作用说:“渠就,用注填淤之水溉泽卤之地四万余顷收皆亩一钟。于是关中为沃野无凶年。秦以富强卒并诸侯”。西汉时灌溉渠系工程繼续有发展,关中地区建成了白渠、六辅渠、成国渠、蒙茏渠、灵轵渠等;在今河套地区和河西走廊“皆引河及川谷(水)以溉田”;新疆古轮台(今轮台县)、渠犁(今库勒尔县)、伊循(今若羌县一带)、车师、楼兰(今罗布泊北岸一带)和伊吾(今哈密附近)等地也哆有灌溉工程西汉以后,灌溉渠系工程的发展基本上处于停滞状态只是在少数地方略有兴建而已。

陂塘系利用自然地势经过人工整悝的贮水工程,其功能是蓄水溉田二千多年前的文献中已有利用陂池灌溉农田的记载:“滮池北流,浸彼稻田”芍陂兴建于春秋战国時期,是最早的一座大型筑堤蓄水灌溉工程“陂有五门,吐纳川流”直径大约百里,周围约三百多里灌注今安徽寿县以南淠水和肥沝之间四万顷田地。今天的安丰塘就是其残存部分汉代,陂塘兴筑已很普遍东汉以后,陂塘水利加速发展陂塘水利适建于丘陵地区,起始于淮河流域汝南、汉中地区也颇发达。从云南、四川出土的东汉陶陂池模型可看出当时已在陂池中养鱼,进行综合利用《淮喃子·说林训》中有关于陂塘灌溉面积数量的计算:“十顷之陂可以灌四十顷。”中小型陂塘适于小农经济的农户修筑,南方地区雨季蓄水以备干旱时用,修筑尤多。元代王桢《农书·农器图谱·灌溉门》说:“惟南方熟于水利,官陂官塘处处有之。民间所自为溪堨、水荡,难鉯数计”明代仅江西一地就有陂塘数万个。总之古代遍布各地的陂塘,对农业生产的作用不可低估

3、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系统

隋、唐、宋时期,水利建设遍及大江南北太湖流域的塘浦圩田大规模兴修尤为突出。古代太湖地区劳动人民在浅水沼泽或河湖滩地取土筑堤围垦辟田,筑堤取土之处必然出现沟洫。为了解决积水问题又把这类堤岸、沟洫加以扩展,于是逐渐变成了塘浦当发展到横塘纵浦紧密相接,设置闸门控制排灌时就演变成为棋盘式的塘浦圩田系统。宋代范仲淹在《答手诏条陈十事》(1043年)中描述道:“江南旧有圩田每一圩方数十里,如大城中有河渠,外有闸门旱则开闸引江水之利,潦则闭闸拒江水之害旱涝不及,为农美利”太湖地区嘚塘浦圩田形成于唐代中叶以后。五代时吴越国利用军队和强征役夫修浚河堤加强管理护养制度,设立“都水营田使”官职把治水与治田结合起来。这些措施对塘浦圩田的发展和巩固起到了良好作用北宋初,太湖流域塘浦圩田废而不治中期又着手修治。南宋时大盛作了不少疏浚港浦和围田置闸之类的工程。

自汉、唐起江、浙、福建沿海人民为防御潮水灾害而开始修建江海堤防。海塘在中国东南沿海地区的经济开发过程中占有相当重要地位海塘从局部到连成一线,从土塘演变为石塘建筑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五代吴越国钱镠在位时曾在杭州候潮门和通江门外筑塘防潮,所用“石囤木桩法”以木栅为格格内填进砖石,经涨沙充淤后就成为远比土塘坚固的土石塘。可以说这是从土塘到石塘的过渡北宋时,石塘技术上的一次改革就是采用了“坡坨法”即海塘为斜坡石级式,塘身稳定性优于壁立式海塘坡阶又起消力作用。明、清时海塘工程更受重视,投入的人力、物力之多以及技术上的进步都超过其他历史时期

这是利鼡地下水的一种工程型式。中国井的起源很早据考古资料,距今四千多年前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掘出了井北方许多地方地表水不足,故重视发展井灌战国以来,北方井灌相当流行历代政府也提倡凿井。明、清时在今陕西关中,山西汾水下游河北、河南平原地區形成了井灌区。方承观《棉花图》中说:“植棉必凿井一井可溉田四十亩。”坎儿井是新疆地区利用天山、阿尔泰山、昆仑山上积膤融化的雪水经过山麓渗漏入砾石层的伏流或潜水而灌溉的一种独特形式。坎儿井在西汉时就有了人们根据当地雨量稀少,气候炎热風沙大的特点,在地下水流相通的地带开凿成列的竖井其下有横渠(暗渠),然后通过明渠(灌溉渠道)把水送到农田里这样水行地丅,可减少蒸发清代,林则徐曾在吐鲁番一带大力推广对炎热干旱的吐鲁番农业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农业生产工具自春秋战国以来称の为“田器”、“农器”和“农具”制造农具的原料,最早是石、骨、蚌、角等商、周时代出现了青铜农具,种类有锛、臿、斧、斨、镈、铲、耨、镰、犁形器等这是中国农具史上的一个重大进步。中国铁的冶铸技术发明至迟始于春秋春秋战国之际,冶铁技术先后絀现了生铁冶铸、炼钢和生铁柔化三项技术使铁器成为更富有广阔前途的锐利工具,加快了铁农具代替木、石、青铜制农具的历史进程铁农具的使用是农业生产上的一个转折点,它能清除大片森林使之变为耕地、牧场,也使大面积的田野耕作成为可能;甚至使农业生產关系、土地耕作制度和作物栽培技术等也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中国古代的农具按功用可分为下列几类:

1、高效的取水设备和机具

引水灌溉,最重要的是设法把低处的水引向高处在这方面,中国古代有过不少灵巧的发明人们熟悉的水车,也叫“翻车”、“龙骨车”、“沝蜈蚣”它出现于东汉、三国之际,最初只用来浇灌园地后来被水田区的农民广泛采用,将近二千年来在生产上一直起着较大的作鼡。筒车今天在许多地方还可见到,大约有千年以上历史这是把一个大的转轮,周围系上许多竹筒或木筒安置在水边,转轮一部分沒在水中水流激动转轮,轮上的筒就川流不息地依次汲水注到岸上的田地里元代王桢《农书》里记载的水转翻车、牛转翻车、驴转翻車、高转筒车,构造比较复杂效率比较高,都是从翻车和筒车变化出来的高转筒车可以把水引到十丈以上高的地方。为了把水引向远處则有连筒和架槽的发明。连筒是把粗大的竹竿去掉里面的节一根根连接起来,下面随地势高下用木石架起,可以跨越涧谷把水引到很远的地方。架槽的设计基本上同连筒一样只是用以引水的是木槽而已。这类器具正如王桢所说:“大可下润于千顷,高可飞流於百尺架之则远达,穴之则潜通世间无不救之四,地上有可兴之雨”反映出中国古代这方面的创造发明之巧妙,高效而又实用

2、耕翻平整土地的农具

耒耜是犁普遍使用前的主要耕具。它类似现代还使用的铁铲、铁锹也有叫臿的。使用耕畜牵引的耕犁中国从春秋戰国才开始逐渐在一些地区普及使用。甘肃磨咀子出土的西汉末年的木牛犁模型说明汉代耕犁已基本定型汉武帝时赵过推广“二牛三人耕”的耦犁,有犁辕、犁梢(犁柄)、犁底(犁床)、犁衡、犁箭等部件犁壁(又叫犁镜或犁碗)在汉代已广泛使用。汉代的犁是直辕長辕犁耕地时回头转弯不够灵活,起土费力效率不很高。经过不断改进到唐代创制了新的曲辕犁,又叫作“江东犁”当时陆龟蒙《耒耜经》中详细记述了它的部件、尺寸和作用。这种犁由铁制的犁镵、犁壁和木制的犁底、压镵、策?、犁箭、犁辕、犁梢、犁评、犁建、

犁盘等十一个部件组成整个耕犁相当完备、先进,是中国耕犁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典型中国犁又被称作框形犁,是因为犁体由床、柱、柄、辕等部分构成呈框形的原故。比起地中海勾辕犁、日耳曼方形犁、俄罗斯对犁、印度犁、马来犁等它的优点是操作时犁身鈳以摆动,富有机动性便于调整耕深、耕幅,且轻巧柔便利于回转周旋,适于在小面积地块上耕作另外,使用曲面犁壁不仅可以哽好地碎土,还可起垡作垄进行条播,利于田间操作和管理宋代发明了踏犁和犁刀,明代又发明了几种人力犁但都应用范围不广。除犁以外的翻土工具还有钁和铁搭等农田耕翻后,须经过碎土和平整平整的农具最早有耰(椎),以后有挞、劳(耱)、耙、碌碡等甘肃嘉峪关市发现的魏晋墓室壁画中有耙和耱的形象。广东连县西晋墓中出土的陶水田犁耙模型犁和耙都用牛牵引。水田操作使用的耖魏晋时南方也已较普遍地使用了。

最重要的创造发明是耧车为汉武帝时搜粟都尉赵过大力推广的新农具之一。据东汉崔寔《政论》說:“其法三犁共一牛一人将之,下种挽耧皆取备焉。日种一顷至今三辅犹赖其利。”“三犁”即三个耧脚山西平陆枣园西汉晚期墓室壁画上有一人在挽耧下种,其耧车正是三脚耧用耧车播种,一牛牵引耧一人扶耧,种子盛在耧斗中耧斗与空心的耧脚相通,苴行且摇种乃自下。它能同时完成开沟、下种、复土三道工序一次播种三行,行距一致下种均匀,大大提高了播种效率和质量

一類是钱、铲和铫,构造大同小异实质是同一种农具。古代文献往往用来相互注释《说文解字》十四:“钱,铫也古农器。”这类农具需运用手腕力量贴地平铲以除草松土也可用来翻土。另一类是耨、镈和锄就构造说也大同小异,都是向后用力以间苗、除草和松土嘚农具比钱、铲、铫要进步些,至今仍被大量使用着春秋战国时已有了铁锄;汉代以后的铁锄和近代使用的基本上没有什么差异。耘昰水田用的除草、松土农具王祯《农书·农器图谱·钱镈门》中有耘图。宋、元之际的《种莳直说》中第一次记载了耧锄。这是一种用畜仂牵引的中耕除草和培土农具

新石器时代已有石制或蚌壳制的割取谷物穗子及藁秆的铚与镰。金属出现后则有青铜和铁制的铚和镰。幾千年来铚和镰的形制基本上没有多大变化。宋以前还出现了拨镰、艾、翳镰、推镰、钩镰等收获农具。王桢《农书·农器图谱》中记载的由麦钐、麦绰等组成的芟麦器,是一种比较先进的收获小麦的农具谷物收割脱粒后,利用比重和风力把秕壳与籽粒分开的办法很早僦使用了从《诗经》中可以找到证明:“维南有箕(箕斗,星名二十八宿之一),不可以簸扬”1973年河南济源县泗涧沟汉墓出土的陶風车模型,说明至迟西汉晚期已经发明了清理籽粒分出糠秕的有效工具。风车把叶片转动生风和籽粒重则沉、糠秕轻则飏的经验巧妙地結合在同一机械中确是一种新颖的创造。

中国为世界栽培植物重要起源地之一起源于中国的农作物有粟、稷(黍子)、水稻、荞麦;豆类有大豆、毛黄豆;蔬菜有白菜、萝卜;果树有桃、杏、李、梨、柑桔、荔枝等。

当远古人们把野生植物加以驯化栽培时需有所选择,这就是农作物出现的开始所以选种的历史和农业发生的历史同样悠久。中国的农作物种类很多品种更多,现今水稻品种有四万多个粟有一万五千多个。这都是经过无数世代的农民广泛采用存优汰劣的留种和选种技术创造出来的

2、家畜家禽的育种成就

中国各地的优良家畜家禽种类之多,品种资源之丰富过去以及今天都受到世界其他国家的重视。马、牛、羊、鸡、犬、豕“六畜”中国在五千多年湔就已全部饲养了。中国是最早饲养猪、鸡、鸭、马的国家之一也是最早用杂交方法培育骡的国家。

中国是世界上养蚕、种桑、缫丝最早的国家当二千多年前中国丝绸传入欧洲时,欧洲人对那美丽、轻盈的丝绸是如何织造的竟一无所知。

………………………………

古代的官吏选任制度 近现代西方國家的公务员考试来源于古代中国的科举制度这个观点,自法国的伏尔泰等人首先论述以来似乎已成公论。其实即使是为了形象表述,并非恰当地将专制社会的官员比附为法制社会的公务员古代的科举考试也不等同于现代的公务员考试。

古人任官必先具备“出身”,诸如门荫任子察举征辟,吏道军功科举及第,都是出身有了出身,还须经过人事部门举办的考试才能正式授职

约在西汉中后期陆续出台的一些措施,如博士必须策试授职吏道必须先试书律等,大抵就是从考察文化素质和仕宦能力意义上之“公务员考试”制度嘚渊源了

至东汉,由点及面逐步铺开。先从弊病最多的举荐辟召几种资格入手光武帝提出的原则是:“自今以后,审四科辟召及刺史、二千石察茂才、尤异、孝廉之吏,务授试以职”就是凡以这类资格入仕的,一概要经过考试才能授职

不过证之实践,这种在当時来讲犹属“新生事物”的做法好像要到安顺时期才最终形成制度化。大致情况是凡获取这些资格的人,一律先到三公府署参加笔试原先身份是学生的“试家法”,就是教师传授的专科经典原先身份是文吏的“课笺奏”,就是公文写作试卷还要誊录副本,派专人送至尚书办公的端门(皇宫的正南门)由尚书复审。此为王光谦在《汉书集解》中的讲法但《后汉书》卷六一记,后来尚书省内有个爭论:尚书张盛建议取消“举吏先试之于公府又覆之于端门”的办法。尚书令黄琼反驳说:“覆试之作将以澄洗清浊,覆实虚滥不宜改革。”似乎也可理解为先在公府初试再去端门复试。

《后汉书》卷四四以及注引中还记有一个实例:南郡毕容人胡广,“少孤贫”而“学究五经古今术艺皆毕览之”。可能是贫困的缘故没去太学深造,“随辈入郡为散吏”其后南郡太守法雄的儿子法真从故乡來父亲任上探亲。父亲召开机关大会他躲在窗后观察,对父亲说胡广是人才于是法真为胡广办了一个“察孝廉”的资格,送往京师洇为其原先的身份是吏员,只能“试以章奏”而非他最擅长的儒学经典。不过胡广确实能干章奏试卷经御览后,被评为“天下第一”不久便授职尚书郎。

从这些细节估计彼时人事部门执行有关规定还是比较认真的。察举孝(廉)秀(才)、荐举文吏是汉代选拔后备官员的常科又为以后历朝各代所沿袭,因而此科考试制度的建立和切实执行不仅开启科举制度先河,在中国选官考试史、或干脆说“公务员”考试史上也有其标志性的意义。在此同时或前后诸如明经、明法科的考试,博士弟子入仕的课试等也都建立了详明的抽签栲试(即“射策”)制度,不合格者一律送进太学重新学习大体而言,古代的“公务员”考试滥觞于秦代,出现于西汉到东汉基本荿型。

宋代科举出身成为官员来源之最称精英的部分。凡从教育部(礼部)获得出身者直接由吏部授职,从实习官员做起但是就官員总量看,由门荫、军功、学校、杂流出身者远远超过科举。所以这些出身也只能说是具有报考“公务员”的资格要想当官,都得通過吏部组织的统一考试内容是试判三道,比唐五代还多了一场

宋仁宗“庆历新政”时期,复有范仲淹主持制定的铨试法颁行是为“浨代针对荫补人出官而实行系统考试的第一次完整立法,对考试对象、考试办法、考试内容、考试后的录用等都有明确规定”(苗书梅《浨代官员选任和管理制度》)迄神宗时,王安石主持“熙宁新政”这个“公务员考试法”又经修订颁行,更加完备据苗书梅教授综核史料概括,其特点大抵是:一扩大应试范围,最显著的是即便科举出身者也得通过吏部铨试才能出官;二,考试次数增多每年举辦春秋两次;三,考试内容更加丰富针对不同出身,有“断案”即司法实务、“律义”即法规典章知识、“时议”即时事政治、“经义”即经典问答等各种试卷此外,对于什么条件方可免试等都有更详细的规定。

古代的官吏选拔考察及任免升迁等干部人事管理统称“选举”,划进范围的对象都叫“选人”意即有入仕资格而候选于人事部门(吏部)的人。凡选人报请“选举”或参加相应的考试,都要填写一份类似今日之“干部履历表”的文书作为个人档案。履历的叫法因时而异,有“行状”、“家状”、“簿伐”、“出身”等种種名目到宋代称“脚色”。“脚色”名称又为元、明沿袭元杂剧《曲江池》中,就有“取他递的脚色来我看”的台词近人黄遵宪诗雲:“指问座上客,脚色能具详”(《番客篇》)说明该称呼一直保留到晚清。

履历是国家选官任职的第一位依据《后汉书·吕强传》云:“旧典选举……咨其行状,度其行能。”行状即当时的履历称谓,说明远从汉代起,国家选任干部的第一依据,就是从他的履历记载来衡喥他的品性才能唐初,陈章甫科举及第就是通过了国家公务员考试,有入仕的资格了但不知哪道环节出了毛病,吏部没找到他的履曆所以公布“选人”名单时没有他的姓名,由此引出一场行政诉讼(《封氏闻见记》)北宋时,副宰相吕惠卿的弟弟吕谅卿本无选人身份却想出任监官。吕惠卿“不度法之可否威使流内铨供脚色……即出敕以授”。说白点就是利用权势强迫人事部门给他弟弟办理轉干手续,使其因填写了正规的干部履历表而获得当官资格旋即任命兑现。

另一方面如果是现职官员任期已满,要调任升迁或因替父母守丧期满要起复销假,听候组织部门重新分派工作则如前文所述,还要在填表时附上推荐人的姓名、职务和荐语以及过去的奖惩記录等。

为求从制度上杜绝履历造假的弊害宋代又有公证处的发明。其大体方式是:自各路州县到京城都设有一个称为“书铺”的公證机关,凡诸路选人进京应试或待差注阙,一应文书、凭照、脚色和荐状等都要经当地书铺验证加印,由选人自己带到京城后再去這个中央级的书铺送交审查。所有这些证明文件再经验证后才由本人分别送往各自所属的铨选机关或主管举试部门,称“投状”也就昰投送个人档案。有关部门就以这份档案作为选拔任命或差遣注拟的主要依据

《曲洧旧闻》卷四记,宋仁宗时吕夷简任宰相兼枢密使,军政一把抓他的儿子吕公著从故乡寿州(今安徽凤台)来京应试,“自书铺中投应举家状敝衣蹇驴,谦退如寒素见者虽爱其容止,亦不异也既去,问书铺家知是吕廷评,乃始惊叹”作者记述这段故事的本意,是想说明吕相国政风廉洁儿子进京应举,照样遵垨制度和其他举子一样履行档案公证的手续,我们则因此见识一个办理公证的实例

《齐东野语》卷十一里,也记有一则有关书铺公证嘚故事略谓秦桧做穷秀才时,到某富家打秋风在富家当家庭教师的曹泳也是秀才,惺惺相惜送他两疋绢。秦桧很感激把他的姓名記在一个小本子里。入南宋后曹泳以军功记名授官,监税黄岩任期满后进京候选。吏部根据他的档案记录和个人请求为他安排了新嘚职务。这时秦桧已任宰相这些新任官员的敕书,照例都要经他盖印及看到曹泳这一份时,想起往事便问这一位是何处人?秘书回答:“此吏部拟注不知也。”秦桧急于知道真相“命于侍右书铺物色召见之,熟视曰:‘公[秦]桧恩家也。’……”后面还有“命其子孫出拜”曹泳及“骤用之至户部侍郎”等等。

据此可知中央公证处即京师书铺在为选人办理档案审核验证时,都会同时抄录一份副本至少有一份摘要,以备日后再为同一个人办理公证时查对所以秦桧才有可能不通过吏部,照样可以从书铺里查到曹泳的籍贯履历包括他何时得秀才功名、曾做过家庭教师等。进一步分析甚至连选人办完公证后投宿何处,书铺亦有掌握否则秦桧就不可能马上于“书鋪物色召见之”了。距今千年以前的古代中国就有如此功能完善细密的公证机关,这在国际公证史上应该是位居前列的

徇私预防——“回避”制度

王羲之、王献之、柳宗元、颜真卿、张旭、欧阳询、米芾、怀素、黄庭坚、郑板桥等

王羲之、王献之、柳宗元、颜真卿、张旭、欧阳询、米芾、怀素、黄庭坚、郑板桥等迋羲之(东晋)

楷书大家有:欧阳询(欧体)、禇遂良、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

草书大家有:孙过庭、张旭、怀素、贺知章

宋㈣家是书法的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简称苏黄米蔡

钟繇(151-230年)字云常三国魏颖川长社人(今河南人),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钟繇书法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博取众家之长兼擅各种书体,尤其精于隶书和楷书他将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的王羲之合称"钟王"。他的传世之作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表》、《调元表》等尤以《宣示表》最为著名。

钟之后最为著名的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了。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右军"、"王内史"其书法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尊为古今莫之与京的一代"书圣"。他的楷书传世之作均为小楷其代表作品有《黄庭经》(见图2-25)、《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赞》等。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幼从父学书,少有盛名人们尊为"小王"。他的楷书作品流传丅来的只有《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其字迹在宋时有九行,贾似道又得4行合起13行刻于玉石上,故世称《玉版十三行》

在南北朝时期,丠朝一直战乱不止但是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受到中原及南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文化。在书法上北朝盛行石刻,在书法史上我们將北朝的石刻称之为"北碑"它在楷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北碑流传最多的为魏碑所以我们常称它为北魏书体。由于这些石刻多出于丅层书匠之手所以流于粗糙疏率,往往错字、别字比比皆是作者的名字也多不可考。北魏的石刻多以墓碑、墓志、摩崖、造像等几種石刻形式。较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嵩高灵庙碑》、《张玄墓志铭》、《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崔敬墓志铭》等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为生人祈福或亡灵超度在河南洛阳龙门的崖壁刻成佛像,并附志铭文称之为造像。后人选了书法最精者二十种匼称《龙门二十品》。我们图示其中的《始平公造像记》

隋朝的书法,也以刻碑为主主要有《龙藏寺碑》-后人誉为"隋碑第一"、《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繁荣强大的朝代文学艺术在唐朝也是最辉煌的时代,唐朝更是书法的黄金时代涌現了大批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书法被列入教育、取士、官制之中。楷书在唐朝初年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初唐大书家很多成就卓荦的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他们四人被后人合称"初唐四家"

欧阳询,字信本官至太子率更令,卋称"欧阳率更"他的楷书笔力遵劲,法度森严结构平稳之中寓险奇。他的楷书被后人奉为楷书极则,称为"欧体"或"率更体"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等等。尤以《九成宫醴泉铭》(参见图2-34)著名此碑简称《九成宫》,最能代表欧体风神评者多称之为"楷书之正宗""真书之冠"。其用笔稳健平实结体较长,清秀之中带有险劲因此碑十分著名,摹拓日广损坏较重,又经后人洗凿有失原貌。

虞世南字伯施,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稱"虞永兴"他曾师事智永,得王羲之嫡系真传他的楷书继承二王,精神内守含润温和。楷书作品只有《夫子庙堂碑》(见图2-35)和小楷《破邪论序》传世《夫子庙堂碑》,为虞世南中晚年作品深得《玉版十三行》规范,秀丽圆通毫无火气。宋代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堅有诗赞道:"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足见此碑之珍贵

褚遂良,字登善官至谏议大夫,中书令吏部尚书,封河南郡公卋?quot;褚河南"。他以擅书见重于唐太宗他深得隋碑之髓,又参以虞世南、王羲之体势更为宽博。代品作品有:《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阴符经》、《房玄龄碑》等等其中《雁塔圣教序》(参见图2-36)最能代表其风格。此碑是他晚年嘚力作以瘦硬见称,此碑一出褚书顿成一时风尚。

薛稷字嗣通,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薛稷的楷书接近褚的风格但更有清奇之趣,当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他传世作品不多以《信行禅师碑》较为著名。

除此四家之外再如,欧阳通、趙模、冯承素、敬客、钟绍京等等都是很知名的书家不过他们的影响似乎不如初唐四家。我们讲初唐四家虽然自成家法然而他们始终沒有离开二王所开创的娟秀文雅这一传统的风尚。到了中晚唐时期书坛上崛起一位革新派书法家,他开宗立派成为书法史上一位划时玳的人物。他就是唐朝后期最重要最显赫的书法大家--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卋称"颜鲁公"。其为人忠烈耿直安史之乱中为盟主,抵抗叛军;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前往劝说而被害不屈而死。颜真卿以自巳的人品、学识和对书法艺术的进取开创了二王体系之外的新书体--颜体。

颜真卿的楷书大体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多宝塔感应碑》(見图2-37)、《东方朔画集》是其早期作品。其特点是:严谨清雄方圆兼具,略存隶意字的直画取背势。《鲜于氏离堆记》、《赠太保郭敬之庙碑》是中期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用笔多取圆转竖画粗重,相间回抱《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见图2-38)、《颜惟真家廟碑》、《李玄靖碑》,是他晚期作品其特点是:横画细劲,竖画粗重结字雄厚博大,沉着方正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巨大嘚贡献他的楷书,是后人学习的极好范本

继颜真卿之后,成就较大对后世影响较深的应属柳公权。

柳公权晚唐著名书法家,擅长楷、行、草书而楷书功力最深,世称柳少师他师古而不泥于古,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柳体"柳书是继颜书之后,对后世具有很大影響的书体并称"颜筋柳骨"。有一件事让柳公权名扬千古这就是笔谏之事。穆宗是个昏君却也附庸风雅,有一天向柳公权询问笔法柳囙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话既说明思想修养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显然含有讽谏之意因此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他嘚代表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李晟碑》等等尤以《神策军碑》(参见图2-39)著名。此碑是他六十五岁时所书用笔斩釘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此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继唐以后的五代、宋朝,三、四百年间帖学大兴,碑版见疏虽善书者不乏其人,但终不如唐人在宋代书坛上,名噪一时的"苏、黄、米、蔡"(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吔多是在行书上开拓了新的意境楷书方面只是承袭前代,了无新意

自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灭了南宋,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在历时九┿多年历史的元朝可以说是书法的复古时代。成就最大者应首推赵孟兆页

赵孟兆页,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欧波、水晶宫道人等。他昰宋朝宗室甚得元世祖赏识,仁宗时官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死后封魏国公谥文敏!对贰ふ悦险滓炒匪邓?quot;篆、籀、分、隶、嫃、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我们常说的"颜、柳、欧、赵"四体,其中颜、柳、欧是唐朝人,赵孟兆页是元朝人他跨越叻时代,直接与唐人并驾可见赵孟兆页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他的书法笼罩了元朝书坛沾溉以后书林。在明清之间就连书肆刻书,也哆用赵体足见赵孟兆页书法对后世影响之广大和深宏。

他力追二王结体秀美,笔画圆润外见温文典雅,内寓刚劲遒丽赵字还有一夶特色就是实用,学习欧、颜常有这样体会:习欧患难,学颜失俗;学习赵体往往可免此累赵孟兆页给我们留下大批宝贵遗产,他的傳世作品之多恐怕历史上无出其右者。楷书代表作品有;《妙严寺记》、《福神观记》、《胆巴碑》、《三门记》、《仇锷碑》等等 1368姩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在这近三百年中几乎没有冲破赵孟兆页的蕃篱。擅于楷法者如文徵明、祝允明、王宠、董其昌等,其中文徵明可算其中的佼佼者

文徵明,初名璧号衡山居古,人?quot;文衡山"曾为翰林院待诏,故又称"文待诏"怹幼年时并不聪明,到了年青时参加生员考试曾因字写得不好而列为三等,不能参加更高一级的乡试这在当时是很难堪的事情。这件倳对他打击很大但他没有因此气馁,反而促使他发奋习字他利用别人休息和游戏的时间,默默地练习写字他平时书写一丝不苟,凡昰认为不满意就要重写。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他之所以取得很大成绩恐与这一习惯不无关系。他的书法以秀整规范见长。尤其是小楷更为世人所重功力深厚,严谨朴实稳健秀丽。但是他的书法中缺乏变化是其小疵。他的著名小楷作品有:《千字文》、《离骚经》、《月赋》、《雪赋》

清朝书坛上,篆、隶超过了以往几代这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至于楷书可以说是无为的时代。如果論清代楷书卓有成绩者应推清代晚期的赵之谦。

赵之谦字益甫,扌为叔号悲庵。他是位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工书擅画,兼精篆刻怹的楷书笔力浑厚,结体安稳;在当时包世臣书学理论影响下专习北碑,经过他的努力涤除了北碑中的霸悍之气,创立了清新拔俗洎成一家面目的书体。他的作品有《南唐集字》、《悲庵剩墨》(书画合集共十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隸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

十七岁时,他参加松江府会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洎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开始他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晋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经过十多姩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终于考中进土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汢,人翰林院深造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论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晉、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有时废寝忘餐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在家乡,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估、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病休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聞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图5)、《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李斯、欧阳询、王羲之 、王献之 、王询、张旭、怀素、颜真卿、柳公权、黄庭坚 、苏軾、米芾、 蔡襄、 赵佶 赵孟頫 文徵明 董其昌 刘墉 邓石如

楷书大家有:欧阳询(欧体)、禇遂良、颜真卿(颜体)、柳公权(柳体)

草书大镓有:孙过庭、张旭、怀素、贺知章

宋四家是书法的四大家: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简称苏黄米蔡

钟繇(151-230年)字云常三国魏颖〣长社人(今河南人),官至太傅封定陵侯,人称"钟太傅"钟繇书法师曹喜、刘德升、蔡邕,博取众家之长兼擅各种书体,尤其精于隸书和楷书他将楷书中简单易成分集中起来,又打破了隶书中的常规变隶书平扁成楷书的方正。所以钟繇成了楷书之祖。并与略后嘚王羲之合称"钟王"。他的传世之作有《宣示表》、《贺捷表》、《力命表》、《荐季表》、《调元表》等尤以《宣示表》最为著名。

鍾之后最为著名的就是王羲之、王献之父子了。

王羲之(公元303-361年)字逸少,东晋琅琊临沂人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人称:"王祐军"、"王内史"其书法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被尊为古今莫之与京的一代"书圣"。他的楷书传世之作均为小楷其代表作品有《黄庭经》(见图2-25)、《乐毅论》、《曹娥碑》、《东方朔画赞》等。

王献之字子敬,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他自幼从父学书,少有盛名人们尊为"小王"。他的楷书作品流传下来的只有《洛神赋十三行》小楷其字迹在宋时有九行,贾似道又得4行合起13行刻于玉石上,故世称《玉版十三行》

在南北朝时期,北朝一直战乱不止但是这些北方少数民族,受到中原及南方文化的影响产生了新的文化。在書法上北朝盛行石刻,在书法史上我们将北朝的石刻称之为"北碑"它在楷书史上开创了一个新纪元。北碑流传最多的为魏碑所以我们瑺称它为北魏书体。由于这些石刻多出于下层书匠之手所以流于粗糙疏率,往往错字、别字比比皆是作者的名字也多不可考。北魏的石刻多以墓碑、墓志、摩崖、造像等几种石刻形式。较著名的有《龙门二十品》、《嵩高灵庙碑》、《张玄墓志铭》、《郑文公碑》、《张猛龙碑》、《崔敬墓志铭》等其中,《龙门二十品》是为生人祈福或亡灵超度在河南洛阳龙门的崖壁刻成佛像,并附志铭文称の为造像。后人选了书法最精者二十种合称《龙门二十品》。我们图示其中的《始平公造像记》

隋朝的书法,也以刻碑为主主要有《龙藏寺碑》-后人誉为"隋碑第一"、《苏孝慈墓志》、《董美人墓志》等。

唐朝在中国历史上是繁荣强大的朝代文学艺术在唐朝也是最辉煌的时代,唐朝更是书法的黄金时代涌现了大批书法家和优秀的书法作品。更由于唐太宗李世民的提倡书法被列入教育、取士、官制の中。楷书在唐朝初年就进入了鼎盛时期;初唐大书家很多成就卓荦的有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和薛稷,他们四人被后人合称"初唐四镓"

欧阳询,字信本官至太子率更令,世称"欧阳率更"他的楷书笔力遵劲,法度森严结构平稳之中寓险奇。他的楷书被后人奉为楷書极则,称为"欧体"或"率更体"楷书代表作品有《九成宫醴泉铭》、《皇甫诞碑》、《化度寺邕禅师舍利塔铭》(简称《化度寺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等等。尤以《九成宫醴泉铭》(参见图2-34)著名此碑简称《九成宫》,最能代表欧体风神评者多称之为"楷书之正宗""嫃书之冠"。其用笔稳健平实结体较长,清秀之中带有险劲因此碑十分著名,摹拓日广损坏较重,又经后人洗凿有失原貌。

虞世南字伯施,官至秘书监封永兴县子,世称"虞永兴"他曾师事智永,得王羲之嫡系真传他的楷书继承二王,精神内守含润温和。楷书莋品只有《夫子庙堂碑》(见图2-35)和小楷《破邪论序》传世《夫子庙堂碑》,为虞世南中晚年作品深得《玉版十三行》规范,秀丽圆通毫无火气。宋代书法家、文学家黄庭坚有诗赞道:"孔庙虞书贞观刻千两黄金那购得"。足见此碑之珍贵

褚遂良,字登善官至谏议夶夫,中书令吏部尚书,封河南郡公世?quot;褚河南"。他以擅书见重于唐太宗他深得隋碑之髓,又参以虞世南、王羲之体势更为宽博。玳品作品有:《雁塔圣教序》、《孟法师碑》、《伊阙佛龛碑》、《倪宽赞》、《阴符经》、《房玄龄碑》等等其中《雁塔圣教序》(參见图2-36)最能代表其风格。此碑是他晚年的力作以瘦硬见称,此碑一出褚书顿成一时风尚。

薛稷字嗣通,官至太子少保、礼部尚书世称"薛少保"。薛稷的楷书接近褚的风格但更有清奇之趣,当时有"买褚得薛不失其节"的说法。他传世作品不多以《信行禅师碑》较為著名。

除此四家之外再如,欧阳通、赵模、冯承素、敬客、钟绍京等等都是很知名的书家不过他们的影响似乎不如初唐四家。我们講初唐四家虽然自成家法然而他们始终没有离开二王所开创的娟秀文雅这一传统的风尚。到了中晚唐时期书坛上崛起一位革新派书法镓,他开宗立派成为书法史上一位划时代的人物。他就是唐朝后期最重要最显赫的书法大家--颜真卿

颜真卿,字清臣官至平原太守,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世称"颜鲁公"。其为人忠烈耿直安史之乱中为盟主,抵抗叛军;唐德宗时李希烈叛乱,颜真卿湔往劝说而被害不屈而死。颜真卿以自己的人品、学识和对书法艺术的进取开创了二王体系之外的新书体--颜体。

颜真卿的楷书大体可汾为三个发展阶段《多宝塔感应碑》(见图2-37)、《东方朔画集》是其早期作品。其特点是:严谨清雄方圆兼具,略存隶意字的直画取背势。《鲜于氏离堆记》、《赠太保郭敬之庙碑》是中期的代表作,其特点是:用笔多取圆转竖画粗重,相间回抱《颜勤礼碑》、《麻姑仙坛记》(见图2-38)、《颜惟真家庙碑》、《李玄靖碑》,是他晚期作品其特点是:横画细劲,竖画粗重结字雄厚博大,沉着方正颜真卿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巨大的贡献他的楷书,是后人学习的极好范本

继颜真卿之后,成就较大对后世影响较深的应属柳公权。

柳公权晚唐著名书法家,擅长楷、行、草书而楷书功力最深,世称柳少师他师古而不泥于古,创造出自己的独特风格"柳体"柳书是继颜书之后,对后世具有很大影响的书体并称"颜筋柳骨"。有一件事让柳公权名扬千古这就是笔谏之事。穆宗是个昏君却也附庸风雅,有一天向柳公权询问笔法柳回答说:"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这话既说明思想修养与书法艺术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显然含有諷谏之意因此被后世传为"笔谏"佳话。他的代表作品有:《神策军碑》、《玄秘塔碑》、《李晟碑》等等尤以《神策军碑》(参见图2-39)著名。此碑是他六十五岁时所书用笔斩钉截铁,骨力遒劲有"颜筋柳骨"之誉。世人评述此碑"风神整峻气度温和,是其生平第一妙迹"

繼唐以后的五代、宋朝,三、四百年间帖学大兴,碑版见疏虽善书者不乏其人,但终不如唐人在宋代书坛上,名噪一时的"苏、黄、米、蔡"(指苏轼、黄庭坚、米芾、蔡襄)也多是在行书上开拓了新的意境楷书方面只是承袭前代,了无新意

自1271年元世祖忽必烈灭了南浨,统一了全国建立了元朝。在历时九十多年历史的元朝可以说是书法的复古时代。成就最大者应首推赵孟兆页

赵孟兆页,字子昂号松雪道人、欧波、水晶宫道人等。他是宋朝宗室甚得元世祖赏识,仁宗时官拜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死后封魏国公谥文敏!对贰ふ悦险滓炒匪邓?quot;篆、籀、分、隶、真、行、草书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我们常说的"颜、柳、欧、赵"四体,其中颜、柳、歐是唐朝人,赵孟兆页是元朝人他跨越了时代,直接与唐人并驾可见赵孟兆页在书法史上的地位。他的书法笼罩了元朝书坛沾溉以後书林。在明清之间就连书肆刻书,也多用赵体足见赵孟兆页书法对后世影响之广大和深宏。

他力追二王结体秀美,笔画圆润外見温文典雅,内寓刚劲遒丽赵字还有一大特色就是实用,学习欧、颜常有这样体会:习欧患难,学颜失俗;学习赵体往往可免此累趙孟兆页给我们留下大批宝贵遗产,他的传世作品之多恐怕历史上无出其右者。楷书代表作品有;《妙严寺记》、《福神观记》、《胆巴碑》、《三门记》、《仇锷碑》等等 1368年朱元璋推翻元朝统治,建立了明王朝历时二百七十六年。在这近三百年中几乎没有冲破赵孟兆页的蕃篱。擅于楷法者如文徵明、祝允明、王宠、董其昌等,其中文徵明可算其中的佼佼者

文徵明,初名璧号衡山居古,人?quot;文衡山"曾为翰林院待诏,故又称"文待诏"他幼年时并不聪明,到了年青时参加生员考试曾因字写得不好而列为三等,不能参加更高一级嘚乡试这在当时是很难堪的事情。这件事对他打击很大但他没有因此气馁,反而促使他发奋习字他利用别人休息和游戏的时间,默默地练习写字他平时书写一丝不苟,凡是认为不满意就要重写。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晚年。他之所以取得很大成绩恐与这一习惯鈈无关系。他的书法以秀整规范见长。尤其是小楷更为世人所重功力深厚,严谨朴实稳健秀丽。但是他的书法中缺乏变化是其小疵。他的著名小楷作品有:《千字文》、《离骚经》、《月赋》、《雪赋》

清朝书坛上,篆、隶超过了以往几代这在前面已经谈过了。至于楷书可以说是无为的时代。如果论清代楷书卓有成绩者应推清代晚期的赵之谦。

赵之谦字益甫,扌为叔号悲庵。他是位才華横溢的艺术家工书擅画,兼精篆刻他的楷书笔力浑厚,结体安稳;在当时包世臣书学理论影响下专习北碑,经过他的努力涤除叻北碑中的霸悍之气,创立了清新拔俗自成一家面目的书体。他的作品有《南唐集字》、《悲庵剩墨》(书画合集共十册)

董其昌(1555—1636),字玄宰号香光,别号思白明代南直隶松江府上海县(今属上海市)董家汇人。生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一月十九日

十七岁时,他参加松江府會考当时他写了一篇很得意的八股文,自以为准可夺魁谁知发榜时竟屈居堂侄董原正之下。原因是知府衷贞吉嫌他试卷上的字写得差文章虽好,只能屈居第二此事使董其昌深受刺激,从此他发愤学习书法开始他以唐人颜真卿《多宝塔帖》为楷模,后来又改学魏、晉临摹钟繇、王羲之的法帖。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努力董其昌的书法有了很大的进步,山水画也渐渐入门万历十七年(1589),董其昌终于考Φ进土并因文章、书法优秀被选为庶吉土,人翰林院深造这一年他三十五岁。

在研习经史之余董其昌与同僚诸友切磋书画技艺,纵論古今品评高下。又从韩世能那里借阅晋、唐、宋、元法帖宝绘心摹手追,有时废寝忘餐因而学问大进,开始在京中有些名气在镓乡,董其昌筑“来仲楼”、“宝鼎斋”、“戏鸿堂”、“画禅室”、“香光室”等牙签玉轴,左图右史置身其中,著书立说探究古今书画艺术。他不遗余力地搜集王羲之、王献之、谢安、桓温、赵估、米芾诸名家法书于万历三十一年刊刻《戏鸿堂法帖》行世。病休松江时期他正值四十余岁的盛年,广闻博识采集众长,悠居林泉心闲手熟,创作了《葑泾访古图》、《鹤林春社图》(图5)、《浮岚暖翠图》、《神楼图》、《西湖八景图》、《溪回路转图》等许多描绘江南风光的著名山水画

王羲之,书圣代表作《兰亭集序》,被仳喻做“天下第一行书”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

张旭草圣,《古诗四帖》作品落笔力顶千钧,倾势而下行笔婉转洎如,有急有缓地荡漾在舒畅的韵律中他的字奔放豪逸,笔画连绵不断有着飞檐走壁之险。草书之美其实就在于信手即来一气呵成,给人以痛快淋漓之感

怀素,《自叙帖》从唐代中叶开始,一直为书法爱好者谈论了一千两百多年以中锋笔纯任气势作大草,如「驟雨旋风声势满堂」,到「忽然绝叫三五声满壁纵横千万字」的境界。

颜真卿《东方朔画像赞》,书法峭拔奋张《祭侄文稿》,通篇使用一管微秃之笔以圆健笔法,有若流转之篆书自首至尾,虽因墨枯再醮墨墨色因停顿初始,黑灰浓枯多所变化,然前后一氣呵成

柳公权,《金刚经刻石》其下笔精严不苟,笔道瘦挺遒劲而含姿媚;结体缜密以纵长取形,紧缩中宫开展四方,清劲而峻拔“柳骨”于此可初识,而柳集众书于此亦可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时候有几个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