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日战争日本三八式子弹装几粒子弹

来看看三八式步枪的真实威力,别再被神剧忽悠了来看看三八式步枪的真实威力,别再被神剧忽悠了还原历史甄相百家号随着无烟火药的发明,武器枪械时刻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毛瑟兄弟发明的毛瑟98式步枪各国争相效仿。日本在考察了毛瑟枪的性能之后,发现毛瑟枪的巨大威力不适合身材矮小的日本人。最终,日本人决定制造小口径步枪,并在明治三十年(1897年)研制成功著名的三零式步枪,在中国也被叫做金钩步枪。金钩步枪,操作简单,射击精确,日军很快用它替换掉老旧的杂牌步枪。在随后爆发的日俄战争中,金钩步枪尽管比老实步枪好用许多,但还是暴露出不少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不适合中国北方沙尘天气,经常引起枪械卡壳,然后就是严寒天气下枪械的不稳定。三八式步枪日本根据这些问题,全面改进了金钩步枪,尤其是为了防止黄沙,在枪机上加了一个防尘盖。这就是日本二战中最基本的武器三八式步枪,即三八大盖。三八大盖参数三八大盖射程较远,精度较高,容易训练新兵,制造简单,善于白刃战。我们经常在抗日神剧中看到这样的情节,三八大盖一枪过去,中枪者捂着伤口说:没事,就两个眼,几天就好。三八大盖真的这么“善良”吗?三八式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都崇尚远距离对射的阵地战。三八式步枪早期的子弹圆头子弹,这种子弹飞行特别稳定,不易翻滚,而且射程还特别远,打到人身上确实是一枪俩眼。到了30年代,日本人改进子弹,新型子弹的被甲前厚后薄,射入人体极易翻滚。据二战中,美军对三八式步枪的测试:三八式步枪在近距离内确实容易造成贯穿伤,但是在几十米外,被子弹集中,子弹会翻滚变形,最终形成巨大的伤害。根据日本一般作战原则,他们会在距敌800米的时候,重机枪开火,距离600米时轻机枪开火,300米时步枪就开火。在300到50米的距离上三八式步枪威力是很大的,大多数在这段距离被击中的人不死就是重伤。日本在和中国的作战中,一线部队一般都换装了威力大的新式子弹。后方游击作战中,日本军队一般以治安部队为主,他们许多人还是使用旧式圆弹头。在加上游击队一般都是近距离作战,这就造成了有人中枪后身体只被打出一个洞的结果。三八式马枪正面作战的国军和欧美军队在与日军作战时,经常被日军以远距离命中,再加上新式子弹的威力,三八式枪步射击精度高,射程远的优势就完全体现出来。在南洋和日军作战的英美军队回忆,许多新式子弹在人体们破碎,造成的伤害比达姆弹都严重。加上三八式步枪口径小,火药装填少,子弹出膛后火焰、烟雾极小,使得它在战场上很难得知子弹从哪飞来,大大增加了日军优秀射手的生存率。因此国军和欧美军队对这把枪威力的评价很高。人有国界,枪无善恶。好枪就是好枪,不该因为制造它的人邪恶就一直被诋毁下去。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还原历史甄相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侃历史,聊军事,历史很有趣,深挖有乐趣相关文章分析:为什么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杀伤力这么强?分析:为什么日军的三八式步枪杀伤力这么强?名人传记馆百家号说到抗日战争,就不得不提日军的三八式步枪,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最重要的武器,一直使用到二战结束,用了整整40年。三八式步枪为何广泛用于二战战场?是因为它射程较,精度高,制造简单,最重要的是它具备超强的杀伤力。很多人认为是三八式步枪的穿透力强,原因是三八式步枪的6.5mm步枪弹停止作用比较差,于是就有人“反推”出它侵彻力高。其实并非这样,子弹的设计以及距离都是影响其杀伤力的因素。我们先来分析三八式步枪的口径:6.5x50mmSR步枪弹是诞生自上世纪初的一种老式步枪弹。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无烟火药代替黑火药成为枪弹的发射药,枪弹口径经历了一次缩小的浪潮,普遍从10mm以上缩小到7-8mm。其中有一些国家“用力过猛”,直接缩到了6.5mm级别,这种“用力过猛”的初衷是为了减轻弹药重量、节约原材料、并减小步枪射击后坐力,这里面就包括资源匮乏的日本。
6.5x50mmSR步枪弹弹头质量9g、铅芯尖头平底全被甲弹头,用三八式步枪发射初速762m/s。它既没有很高的初速、弹头重量又偏轻,还没有钢芯等提高侵彻力的结构,它的侵彻能力并不是很强的,至少是比不上口径更大的全威力步枪弹的。它在中远距离上致伤效果不可靠并不是因为“穿透力强”,而是因为它偏低的初速、过小的缠距和外形细长重心又过分靠前的弹头。三八式步枪的膛线缠距很小,子弹出膛后自转速度很高,加上弹头细长重心靠前,子弹在飞行中有稳定过度的倾向,击中人体后既没有很大的动能(因为弹头轻、速度低)又不容易翻滚,往往就直穿而过,形成一个平直规律的伤道。
但是在“近距离”,三八式步枪发射6.5mm步枪弹却有令人意外的致伤效果,近距离击中人体的子弹会失稳破裂,弹头尾部开始变形甚至碎裂,形成很可怕的创伤。这种效果并不是日本人有意为之刻意追求的结果,而是一个意外:6.5mm步枪弹为了减小对膛线的磨损,弹头被甲前半部分厚,后半部分薄,但这种设计在近距离击中人体时,弹头后半部分的铅芯会因为惯性向前挤并膨胀,把较薄的被甲胀开,使弹头扩张变形失稳,大大提高了能量释放。这个“近距离”得多近呢?按照三八式步枪的射表,100m距离上弹头存速为701m/s,也就是说,只有100m不到的距离上射击才会有这种效果。 别这种武器近距离击中会很痛苦,但是因为库存太大,加上战时日本军工生产捉襟见肘,6.5mm枪弹在中国战场一直用到战争结束。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名人传记馆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每个人,都能活出自己的传奇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三八枪能装几发子弹_百度知道
三八枪能装几发子弹
我有更好的答案
没弹夹,步枪弹装在弹仓里,一般弹仓能装5发子弹。三八式,汉阳造,中正式,都一样。
现实的三八大盖可以装20发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三八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日本38式步枪打在人体----真的只是一个小穿孔吗
我的图书馆
日本38式步枪打在人体----真的只是一个小穿孔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由于正面战场密布山地水网田地,北方战场是巨大的游击区,所以在中国战场轻武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武器。
抗战爆发时,精锐的第36师装备了4800支步枪,到了44年仅有1700支步枪,实力下降巨大,但是仍然作为主力参加了中国远征军。
中国军队步机枪是主要武器 大炮极少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中国战场,由于正面战场密布山地水网田地,北方战场是巨大的游击区,所以在中国战场轻武器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武器,战斗形式也以轻武器近距离对射为主要形式。就是老天爷送给日本几个虎式坦克师团在中国湖南湖北的山地水网和华北追逐游击队也是毫无用武之地。
众所周知30-4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整体社会处于农村经济的相对落后的国家,只有一点点微不足道的工业实力,中国士兵在抗战中最重要的武器就是步枪和机枪,军直属火炮最多的就是迫击炮,极少数重型榴弹炮在中国军队里都属于战略武器,轻易不敢动用,也舍不得发射炮弹。
作为中国军队最重要的武器步枪,在中国军队里可谓是五花八门,各式各样。6.5MM,7.92MM,6.8MM,7.65MM,7.62MM等等各种口径,尖弹,园弹各种弹型,原装弹复装弹应有尽有。就是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出来的也是质量参差不齐,更加上各地军阀根据自身情况对所产枪械做的改造,导致即使同一型号的枪械,各地生产的在零配件与弹药方面也不能通用的局 面,如果进行细分的话,仅步枪一项国军就有上百个品种,一种型号的步枪就可能有10多个不能通用的变种。所以要具体说中国军队的步枪性能,那是没有办法说的。
截止到1944年9月,美援武器交给内地400万中国军队的步枪只有1000支,王牌第74军去领美械,只得到了2支冲锋枪,还不够装备军长警卫员的。
汉阳造结构简单 适合文盲士兵使用
中国军队使用最多的步枪肯定是总数超过100万支的汉阳造和中正式步枪,一个仿自德国委员会1888式,一个是仿自德国毛瑟1924式步枪。在抗战时期战争紧急,工厂也是唯以生产数量取胜,再加上缺乏优质钢材,导致这个时期生产的汉阳造步枪质量并不高,而汉阳造使用的圆头子弹,在世界上也早就过时了。这种初速很低的圆头子弹在射程和威力上都要比尖头弹小很多。汉阳造的优点是全长1.25米,刺刀长近40厘米,就和一支小梭镖一样,很适合进行白刃战(只是刺刀产量非常低,不得不装各种杂牌劣质刺刀)。这种步枪简单,实用比较适合中国军队的文盲士兵使用。
刚才说的是新式汉阳造,至于老式汉阳造,人送外号老套筒。都是些使用至少超过20多年以上的老枪了。膛线磨损严重,子弹打出去200米就开始晃悠了。可想精确射击距离也就是几十米的水平。这在战斗中就特别吃亏,只有对方打你,你却很难有机会还手。这样的步枪在抗战时候被称为烧火棍。
这样的烧火棍为什么不淘汰呢?原因很简单,抗战爆发的时候中国军队有100万支步枪,开战4年损失了55万支步枪,可是中国的年产步枪数量只有8万支左右。但是军队数量却在这4年扩大了一倍。这里面的差额至少是百万数量级的。烧火棍也比菜刀好使啊,这些烧火棍也就一直堂而皇之的继续在中国正规军里装备了。
缺乏装备补充 精锐军队越打越弱
我们知道当时中国军队有1个特别精锐的德械师第36师,他们在抗战刚爆发的时候,有4876支步枪,351挺轻机枪,76挺重机枪和24门迫击炮,16门山野炮,经过7年战争,到了1944年豫湘桂大会战时期,作为中国远征军一员的第36师只有1784支步枪,156挺轻机枪,48挺重机枪,山野炮是0。在抗战中,中国战场为什么没有波澜壮阔的大反攻,原因就在这里,中国军队不是越打越强,而是越打越弱了。到了最后根本就是苦苦支撑了。
中正式步枪则是中国军队主力部队的标签性武器,威力比较大,精度不错,质量优良。但是问题是后坐力比较大,那时的中国士兵大多身材瘦弱,实弹训练少。对这种后坐力比较恐惧。而且这种步枪比较短,不适合拼刺刀。
虽然中正式步枪威力不错,但是准确射击距离很近,士兵又没有经受过严格的射击训练。因此在和日军对射的时候就非常吃亏,到了战争后期,大量复装子弹进入部队,导致中正式步枪的射击精度大幅下降,在战斗中与日军对射,被日军打出1比5,1比10伤亡比的战斗比比皆是。
日军一般使用步兵炮和掷弹筒打击中国军队的轻重机枪阵地,中国军队缺乏相应武器对抗,几乎每次都是损失惨重。图为日军步兵炮阵地。
捷克式可以换枪管 但没有备用枪管
中国军队在二战使用过的轻机枪种类也是非常繁多,当中的核心主力就是捷克26式轻机枪。捷克式的优点就是制造简单,维护简便,很少出故障,对于刚从偏僻农村来的文盲士兵来说,枪械出故障是最头痛的事情。而且这种枪对环境使用能力更是超强,从寒冷的东北到炎热的广东,大江南北都没有问题。
捷克式机枪在中国军队的主要使用方法就是连续不断的三发点射。1-2挺捷克式轻机枪交替着,长时间进行点射压制日军。甚至是彻夜开火,阻挡日军前进。捷克式的缺点就是装弹量太少了,只有20发。一般点射6次,7次就得重新换弹夹。没有办法进行压制性射击,可以说捷克式轻机枪实际上类似于自动步枪比如勃朗宁1918式。
捷克式虽然可以更换枪管,但是问题是中国军队没有那么多枪管可以更换,而捷克式打200-300发子弹就会过热,导致子弹乱飞毫无威力。日军一般就是通过中国军队的捷克式机枪开火来判断来的是什么部队的,如果刚交火,那边的中国军队就使用捷克式连续扫射,那就说明这是一支菜鸟部队不足为惧,如果对面的中国军队不慌不忙的从各个角度交叉点射,而且还不断变换射击位置,那就要认真对待了,来的肯定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部队。
苏式机枪太沉重 不适合炎热地区
中国军队还装备了800多挺,芬兰M26机枪,那简直是精度之王,在苏芬战争中大显神威。可是到了中国战场,由于中国风沙大,这种精密的机枪变成了故障之王,各种故障和卡壳。
苏联的托卡列夫-马克西姆机枪,中国军队也有1400挺,但是这种机枪空枪就有26斤重,加上弹药什么的达到了60斤,让瘦小的中国轻机枪手在长时间徒步行军的时候苦不堪言。
DP机枪,就是转盘机枪,弹药量大,坚固耐用,结构简单,训练方便。中国一看不错,进口了一批装备了第74军等精锐部队,但他的问题也是太重,容易卡壳,不适合在亚热带地区使用,在夏天由于,这种机枪不能换枪管,打200发就要休息。而在寒冷的苏联这却不是一个问题。
中国的另一个机枪大户是抗战前后进口的16000挺比利时FN-BAR-M1930式机枪,射击精度高,制作精良,训练简单。这种花了大把银子买来的名牌货到了中国以后,都是专供精锐部队使用的,指望着他们建立功勋。但是这种极为适合战场使用的机枪,也存在着弹匣只有20发子弹的问题,但是他有一个优点,让部队爱不释手,就是是个 7.92MM × 57MM弹就能使用,什么重尖弹,轻尖弹,圆头弹统统能打,象个栓动步枪一样不挑子弹。
日本三八式步枪的做工非常精致,而中国国产步枪很多都是小厂赶工制造,实际上根本达不到纸面性能。
38式步枪可以作为狙击步枪使用
日本陆军的轻武器有4大特点。远射程,精确度,寒区作战和白刃战。简单的说就是在寒冷的远东,自己肯定是以少打多,就要利用自己精确地射击远距离击杀苏军,精确射击是最好的节约弹药的办法,应为在辽阔的远东,补给车不可能老随时跟着你走。在必要时刻还要可以进行勇猛的白刃近战。
所以才有了当时世界最长的步枪,38式步枪秉承了日本武器制作精良的传统,做工精细。还配备了硬度最高的刺刀30式刺刀,而变的很适合白刃战的38式步枪。选用的6.5X50MM子弹,速度快,枪口几乎没有闪光,而且声音很小,在远距离杀伤力量大。按照美国的说法,这种子弹可以在150码的距离或者更远的距离可以打穿我们的钢盔。后来38式步枪在太平洋战场上做为狙击使用,比专门的配备了瞄准镜的专业狙击步枪还要受到部队的欢迎,应为你根本就不知道枪是从那里打来的,无烟无焰,让人苦恼。
三八式步枪可感后坐力不明显,便于射手发挥水平,实战射击精度极高。非常适合训练新兵,很适合身材不大的亚洲新兵快速提高射击成绩。按照日本陆军在1929年的射击教范规定,步枪要最远在400米开始射击,轻机枪在600米开始射击,重机枪在800米开始射击,而狙击步枪要最远在1000米开始射击。这样在中国军队进攻日军的时候,日军步枪在400米距离就已经准确开火了,等你到了30以内,日军都已经可以开火好多轮了,中国进攻部队也已经损失惨重。中国军队由于训练水平和武器性能,一般选择在防御时50米以内开火。实际上只有1-2次射击机会。
日本96和99式轻机枪上,大多装有瞄准镜,以提高准确度,甚至日军经常以机枪当做狙击步枪使用。
11年机枪需用专用机枪弹 否则卡壳
日军的机枪主要就是11年式,96式和99式。在抗战初期,日军使用的基本上全部都是大正11年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11年的供弹方式是漏斗式供弹,射击的时候只要将6个装有5发子弹的弹夹放进去就可以连续射击。目的是为了步枪和轻机枪弹药和弹具通用。但是这个独特的设计有一个问题,就是结构太复杂,对污垢敏感,当用于大角度高射或俯射时,在子弹装填完毕时,必需扣上弹簧盖板。使用普通步枪子弹容易过热,到最后还得使用专门的轻机枪子弹,才能进行长时间连续射击。
这种机枪的优点是日本机枪所重视的弯枪托特别适合抵肩,射击舒适,精确度很高。
96式机枪配备瞄准镜 战场精度高
日本在1936年开始生产的96式轻机枪采用了30发上插式弹夹供弹,瞄准孔可以左右调整,应为在上面的弹夹档住了视线所以把准星放在了左侧,而且准星还有护翼保护,以免碰撞,影响射击精度。最后还在96式轻机枪的机匣变上安装了瞄准镜。这个在轻机枪安瞄准镜2战很罕见的。也使日本的轻机枪手拥有了惊人的准确率。99式轻机枪实际上就是使用7.7X58MM子弹的大威力96式机枪。日本96式机枪的优点是安装了瞄准镜可以轻松地准确点射400米以外的目标,而你的机枪没有这个瞄准镜,所以就看不清楚,也就自然地无法压制日军机枪,这也可能是日军防御的阵地很难打的一个原因之一吧。
日本6.5MM子弹,实际上至少有3种款式,威力全不相同,只有早期弹才是在近距射击容易造成小穿孔。
92重机枪枪架沉稳 配夜间瞄准器
日军重机枪主要就是1932年定型的92式重机枪。日本把这种机枪做成气冷型的原因是为了避免水冷机枪的1个最大的缺点,就是在寒区作战,还要给水冷机枪和水桶放防冻液,和射击的时候有白雾容易暴露目标,而且到了战地还要找水,很麻烦。而且92式重机枪的可折叠的外八字握把,和按钮式射击扳机,都是为了适应寒区作战地,道理很简单,那就是适合带厚手套操作机枪。
92式1个气冷机枪有54公斤比马克辛这个水冷机枪的49公斤还要重,实际上92式的枪身只有26.6公斤,还算可以,重要的是马克辛式重机枪还需要加4公斤水呢,加完水也是53公斤地。而且还要随身带8公斤水,实际上重量是很大的。
真正让92式重机枪重的是他有一副重型枪架,有27.8公斤比机枪本身还要重。枪架重的第一个好处就是稳定性特别的好,而且这个枪架还是前驻锄宽大,各条腿受力均匀。最多射击的时候只有轻微的左右散布,但基本上不会有很大的高低散布,射击的时候左右散布还有利于散射压制呢。而且这个枪架可以调节高低,以增强隐蔽性。
这样一挺有可以调节高低,稳定性非常高的重型枪架,配备有光学瞄准镜,枪口有消焰器,枪身准星上还有夜间瞄准器得92式重机枪在战场上,特别是伏击战中对中国军队的威胁特别的大。
美军对6.5MM改进型尖头弹的评价是子弹在进入人体后会在里面发生爆裂,弹芯和披甲分离,导致子弹穿出人体的伤口特别的大,如同达姆弹一样。
日本6.5MM子弹真是只打一个洞吗
关于日本6.5MM子弹的威力,各种说法都有。其实究其原因是事情已经过了几十年了,中国很多人还是不了解自己在抗战时期的对手旧日本军队。日本的6.5MM子弹,其实并不是一种,日本有三种6.5MM子弹,其特点都不一样。
早期的6.5MM弹,实际上是个圆头子弹,威力最小,还飞的特别的远,一打就是一个对穿的小洞,很难在人体内翻滚,只有在远距离中弹,这种子弹才会在人体内翻滚,近距离就是对穿。
到了30年代以后,日本又开发出了一种6.5MM子弹,是一种轻型尖头6.5MM子弹,这种子弹重心有所偏后,弹芯是由铅锑合金构成。这种子弹在近距离命中人体就会发生翻滚,在中等距离命中也会在人体内发生翻滚,但是在远距离不行,和早期圆柱体6.5MM子弹完全不同。
到了6.5MM改进型尖头子弹出现后,性能又不一样了。这种子弹的被甲前厚而后薄,并有预制卡槽,重心在子弹后部,子弹一命中目标就翻滚,并翻滚后还容易碎裂,早期只用于机枪。重心在后的弹头,天生不稳定,没有足够旋转力的约束,发射出去会自动翻滚为弹头朝后,这样的弹头一旦命中物体立即就失去稳定性。几乎达到了达姆弹的效果,是威力最强的6.5MM子弹,在任何距离被命中,子弹都会在人体内翻滚。
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遇到了日军正规野战部队的大量机枪,这些机枪打的是6.5MM尖头弹和改进型6.5MM尖头弹,在战场上机枪火力密集。而在抗战初期日本步枪又是老式圆柱体子弹多,只是到了中期开始新型6.5MM尖头弹才大量装备步枪。防空防空苦咖啡所以国军说6.5MM子弹中近距离威力大的也有,说远距离威力大的也有。
在华北平原打游击的八路军和游击队遇到的是日军的治安部队,打的又是近距离袭击战,不是那种大型野战。都是非常近的距离交火,治安部队机枪比较少战场上机枪火力稀松,新型子弹相对也少。使用圆柱体6.5MM子弹比较多,这就造成了近距离命中人体后,就是打出一个小洞,子弹不会在人体内翻滚。因为游击战最常见的伏击战,基本上很少有远距离开火的机会。圆柱体6.5MM的特性是远距离命中才在人体内翻滚。
而英美澳军队在大反攻阶段遇到的日军,却是装备改进型6.5MM子弹的部队,他们的评判又和中国战场的军人不一样了。美军对38子弹的威力有明确认定,从25码到800码距离的中弹伤情都有比达姆弹威力还大的记录。
中国抗战从1937年到1945年,一直在以弱抗强,勉强支持。整个日本陆军在二战都没有遭到决定性重创,实力其实一直都在。中国战场从来也没有形成大反攻的条件,所谓的美援物资,截止1944年9月,分配给内地超过400万中国军队的只有1000支步枪,1706支冲锋枪,351挺机关枪,28门小口径战防炮,30门迫击炮和96门山炮,难道中国军队就靠这点装备对百万装备齐全,主力全在的日军进行大反攻?
对于中国抗战来说,一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只要能抗住一个工业强国不亡国,坚持到底就是胜利,就是对全球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如果中国抗战失败,那么百万日军和巨大数量的弹药就会南下,到那时无论是塞班岛,硫磺岛,还是冲绳群岛,日军数量都会翻倍,重武器和弹药数量暴涨数倍以上。美军会遇到更大更多的困难。
馆藏&1071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日本拼刺刀退子弹。这一说法让日本装了70多年的比!该不该揍它?日本拼刺刀退子弹。这一说法让日本装了70多年的比!该不该揍它?年轻不懂事百家号日军在作战中因为卡壳,出现了一些不必要的伤亡。因此日本大本营计划紧急设计一款全新的步枪,日本军方部门经过几个月的努力,推出了一款全新的步枪,这就是之后的三八大盖。为了更好的在中国战场作战,日本军工部门为这款步枪加装了一个防尘盖。把三八式和防尘盖连在一起,也就形成了三八大盖这个很有名的说法。三八大盖的性能还是很不错,这种步枪的射程远、精度高、穿透力也很强。不过穿透力强也产生了副作用,由于穿透力过强,在拼刺刀的过程中,一旦走火,很有可能造成误伤。因此,日军《步兵操典》明确规定“拼刺刀时,必须退子弹。”就是因为这样,我们在影视剧中经常可以看到日军退子弹的场景。当然,那种抗日神剧就算了,毕竟良心剧不多了。日军拼刺刀先退子弹,这个技术问题被变相吹嘘了70年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年轻不懂事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带你走进不一样的历史世界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日本刀劈子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