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佛教 藏传佛教五大教派主要教派格鲁派有什么特点

藏族饮食 藏族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藏族饮食 藏族的饮食习惯有什么特点
大部分日食三餐,但在农忙或劳动强度较大时有日食四餐、五餐、六餐的习惯。绝大部分藏族以糌粑(汉语:炒面)为主食,即把青稞炒熟磨成细粉。特别是在牧区,除糌粑外,很少食用其他粮食制品。食用糌粑时,要拌上浓茶或奶茶、酥油、奶渣、糖等一起食用;糌粑既便于储藏又便于携带,食用时也很方便。在藏族地区,随时可见身上带有羊皮糌粑口袋的人,饿了随时皆可食用。藏族过去很少食用蔬菜,副食以牛、羊肉为主,猪肉次之。四川、云南等地的藏族多将猪肉用来制成猪膘,便于保存。肉类的储存多用风干法。一般在入冬后宰杀的牛、羊肉一时食用不了,多切成条块,挂在通风之处,使其风干。冬季制作风干肉既可防腐,又可使肉中的血水冻附,能保持风干肉的新鲜色味。最常见的是从牛、羊奶中提炼的酥油,除饭菜都用酥油外,还大量用于制作酥油茶。酸奶、奶酪、奶疙瘩和奶渣等也是经常制作的奶制品,作为小吃或其他食品搭配食用。在藏族民间,无论男女老幼,都把酥油茶当作必须的饮料,此外也饮奶。酥油茶和奶茶都用茯茶熬制。茯茶含有维生素和茶碱,可以补充由于食蔬菜少而引起的维生素不足,帮助消化。藏族普遍喜欢饮用青稞制成的青稞酒。在节日或喜庆的日子尤甚。藏族的炊餐灶具自成一体。在藏族地区,家家都备有酥油茶筒、奶茶壶。大部分地区的藏族都以干牛粪为燃料,以铁三角架为灶。云南藏族茶具、酒具、餐具喜用铜制。牧区的藏族都要随身配带一把精制的藏刀,主要用来切割食物,还用于宰羊、剥皮、削帐房厥子等劳动,藏刀的制作历史悠久,工艺精湛。典型食品:藏族的典型食品除糌粑、青稞酒、酥油茶外,还有很多,例如:足玛米饭,藏族传统宴席食品,用足玛、大米、酥油等煮制而成。血肠,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血为主要原料制成。奶酪,藏族传统菜肴,用牛、羊奶发酵后制成。酥油茶是藏族群众每日不离的饮料。一般藏族群众早上定要喝上几杯酥油茶,才去劳动或工作。到藏族群众家中作客,一般都会得到酥油茶的款待。藏族喝酥油茶,还有一套规矩。一般是边喝边添,不一口喝完,但对客人的茶杯总要添满;假如你不想喝,就不要动它;假如喝了一半,再喝不下了,主人把杯里的茶添满,客人就摆着,告辞时再一饮而尽,这是藏族的饮食习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分页:1/1页&&
相关阅读推荐: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1644年,明朝在崇祯皇帝的统治之下,已经是奄奄一息,当时不仅天灾人祸不断,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古至今孝顺的孩子总会让人称赞,在中国传统的儒
  在中国历史上,和珅被杀的原因,通常解释是因为他贪污了太多的银子,数额多达八亿
  朱棣可以说是中国古代比较有名的千古一帝,他也是历史上唯一一个造反成功的王爷。
  刘邦有个女儿叫鲁元公主,她的丈夫叫做张敖,张敖是赵王张耳之子,他继承了父亲的
  唐朝是少有的出现很多杰出女性的一个封建王朝,武则天身边的上官婉儿就是其中一位
  说到曹操这个人物,现在的许多人第一个印象就是一个大的反派,在影视作品当中,曹
  纵观中国历史,总有那么一些人才华出众,而且还能预料以后即将会发生的事情,他们
  南宋绍兴五年(1135年),35岁的岳飞事业如日中天,他平定了杨幺之乱,不但
  普天之下,莫非王臣,天下之大,除了天大地大就是皇帝最大了,可是这位皇帝却是历
  在那个狼烟四起,群雄争霸的乱世里,战士们跟着将军拼死战场,自古江山本是将军定
  中国历史上朝代很多,著名的古都也不少,这些古都中有四个城市很值得一说,那就是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的最后一个王朝,不过这个政权由满人建立,而中国的最后一个汉人
  秦始皇使用暴力统一了六国,结束了动荡的战乱,并且在中央创建了皇帝制度,实行了
  诸葛亮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的智慧象征,此人隐居山林多年,只因刘备三顾茅庐才请的
  对墓葬文化比较了解人们可能知道,隋朝的墓是非常简陋的,因为隋文帝作为一个开国
  武则天作为中国古代历史上唯一一位的女皇帝,这在当时封建社会里是一件十分令人震
  曾经的辉煌只能代表着过往,就像中国古代那些皇室家族一样,生前可谓是风光无限,
  众所周知,在中国的古代,古人们往往有个约定的风俗,那就是对逝者安葬的时候,常
  中华民族的历史可谓是十分悠久,其中也出现过许多的无法让人解释的奇特现象,但是
  了解过故宫的人知道,故宫时常会发生一些灵异事件,而且很多年以来,网络流传着各
  回顾中国的历史中,有许多的事情至今都无法用科学解释,也正是这些具有传奇色彩的
  清朝攻城水平还真是一般化,尤其是入关以前的清军,首先满人不重视火器,因为不够
  明朝的火器现在是被传的越来越神,各种言论都层出不穷,比如吹捧的最多就是大明朝
  蒙古地处草原地区,畜牧业是其主要生存方式。蒙古草原自然环境恶劣,为了生存,人
  在清朝的时候,可能有的人认为满清和蒙古的关系好,其实不是这样的,清朝一直提防
  安史之乱发生在唐代玄宗末年至代宗初年(755年至763年),领导者是唐朝将领
  在古代战争史上,大家对长平之战应该不会陌生。战国末期,秦赵两国在赵国的长平一
  古代战争都是以冷兵器为主,而冷兵器时代的交锋都是肉搏战,极其残酷。纵观整个古
  鲁迅先生用&吃人&来形容封建的旧社会来表达其罪恶,其实在古代封建社会中真正的
  三国,本来不是女子的天下,但是却不缺少美女和才女。如果悉数三国最幸福的女人,
  明武宗朱厚照是明朝第10位皇帝,从小机智聪颖,很有个性,留给世人最深刻的印象
  在中国古代社会,打仗那都是冷兵器时代,战场的胜败,国家的存亡,那都是靠军人在
  燕太子丹(?-公元前226年),姬姓,名丹,燕王喜之子,战国末期燕国太子。当
  慈禧太后秘史:慈禧,晚清近五十年里中国的实际统治者,一生干政弄权,维持着满清
  导读:中国人善于把人生的喜怒哀乐、婚丧嫁娶、应酬交际,关系往来等活动导向于饮
  说到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人们立刻会想到他的至爱马皇后,元顺帝至正十二年,郭子
  清朝末期基本是慈禧统治的,她的儿子同治皇帝去世后,光绪帝成为新皇帝,但这朝中
  古代皇帝的原配夫人就是皇后,一般来说皇帝不仅要长得漂亮,还需要有才有德,并不
  兰陵公主是北魏孝文帝的女儿,下嫁给刘辉。刘辉骨子里也流着皇室的贵族血。他是南
  说起祸国殃民的妖姬,人们会想到的都是妲己、褒姒,实际上她们比起一个人来可得甘
  刘彻能为太子很不容易。母亲王夫人并非景帝最爱,栗姬才是那个宠冠后宫的女人;儿
  在古代中国历史中,皇帝便是天子,权利的象征,也是全民的崇拜敬畏的对象,但是历
  在中国古代历史中,由于王室钱财丰厚,一般去世的人都会有大量的奇珍异宝作为陪葬
  我们今天形容一个人非常的吝啬,就会说这个人是个一毛不拔的人,而&一毛不拔&这
  奥古斯丁卢梭都是思想上的巨人,为我们留下了精神财富,对比奥古斯丁和卢梭两个人
  孟浩然,名浩,字浩然,又叫孟襄阳,孟山人。他是唐朝有名的山水田园诗人的代表之
  维克多&雨果是法国一位伟大的小说家、剧作家、诗人,也是一位有影响的批评家。雨
  王夫之是明末清初的伟大思想家,出生于1619年,1692去世,祖籍衡州。他的
  韦庄,是晚唐著名的诗人。长安杜陵人士也就是如今陕西西安市,是诗人韦应物的第四
  王维是唐朝有名的诗人,对画画和声乐也极具天赋。他的主要著作包括了山水田园诗和
  说起苏洵,很多人都知道苏洵二十七始发愤。对于一个生活在宋代的人来说,二十七岁
  崔鸿是生活在北魏时期的人,他的老家在齐州的清河地区,祖辈人曾经在山东淄博地区
  孔颖达,一个摒弃各种偏见,融合南北文化的大家,时代更迭迅速,那孔颖达是哪个朝
  董仲舒,生于公元前179年,广川郡即现在的河北衡水景县广川镇大董古庄人,是西
  严助是汉武帝时期有名的辞赋家,著有很多不错的文赋比如《相儿经》《严助赋》等等
  阮大铖在明朝历史上是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人。他没有很好的身世,却文采出众,权高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时期邹国人。是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散文家,
  李贽,是明代著名思想家和文学家,以反对孔孟儒学著名。  李贽画像  李贽生于
  晏殊出生于991年,卒于1055年。字同叔,是北宋著名词人、诗人、散文家,北
  姜夔向来有&痴情词人&之称,这是因为恋与情一向是姜夔作品中频频出现的题材,相
  公西华,别名公西赤,字子华,出生于公元前509年。他是中国东周时期鲁国的学者
  司马相如在文学上的造诣相信没有人会否定,他的代表作品《子虚赋》、《上林赋》都
  日前,小编看到了一个奇葩言论,台湾独派人士洪耀南称李白是突厥人,并且借此嘲讽
  西汉刘向,是皇室的宗亲,因此在朝为官几十年,期间因为上疏弹劾宦官乱政而被免官
  杨维桢是元末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他字廉夫,号铁崖。因为喜欢并擅长吹铁笛,他
历史人物首字母索引:
人物朝代、地区索引:
热门明星索引:藏传佛教格鲁派
格鲁派是中国藏传佛教宗派。藏语格鲁意即善律,该派强调严守戒律,故名。该派僧人戴黄色僧帽,故又称黄教。创教人宗喀巴,原为噶当派僧人,教理源于噶当派,故该派又被称为新噶当派。格鲁派既具有鲜明的特点,又有严密的管理制度,因而很快后来居上,成为藏传佛教的重要派别之一。
一、基本介绍
&&宗喀巴曾师从14世纪西藏各大教派如萨迦、噶举等,他针对藏传佛教中当时僧纪废弛、寺院生活腐化,而倡导宗教改革,提出僧人严格持戒、不事农作、独身不娶,并加强僧院制度管理。关于修持,他主张显密并重,先显后密,强调教理和因明等都有助于解脱。其《菩提道次第广论》、《修宗道次第广论》与阿底峡《菩提道灯论》在旨趣上一脉相承。1409年,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显示其权威地位。同年建甘丹寺为主寺,故该派亦称甘丹派。以后该派又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等诸大寺,势力日渐扩张。1542年,该派以锁南嘉错为二世达赖的转世,活佛转世制度在格鲁派中自此确立。16世纪锁南嘉错受明廷册封。
二、建立过程
&&创始人宗喀巴()出生于青海省湟中县塔尔寺地方,本名罗桑扎巴。幼年在噶当派寺庙甲琼寺出家,依顿珠仁钦学显教,对噶当派教义有了初步认识。1373年他到卫藏地区学经﹐先后从萨迦﹑噶举﹑夏鲁等派僧人学习。至14世纪80年代初﹐学习各派显宗经论﹐以后又系统地学习密宗﹐至80年代末﹐遍学藏传佛教显密宗各派教法。自年﹐宗喀巴积极倡导僧人严守戒律﹐学经须遵循次第。着《菩提道次第论》(1402年成书)﹑《密宗道次第论》(1406年成书)﹐为创立此派奠定理论基础。1409年藏历正月﹐宗喀巴在帕竹地方政权阐化王札巴坚赞和内邬宗(今拉萨西郊柳梧区)宗本南喀桑布及其侄班觉桑布的支持下﹐在拉萨发起大祈愿法会﹐参加的各宗派僧人1万余人。法会后﹐宗喀巴又在帕竹地方政权属下贵族仁钦贝和仁钦伦布父子的资助下﹐在拉萨东北40余公里的旺古尔山﹐建立甘丹寺﹐独树一派。
&&至清代,该派的达赖与班禅两转世系统均由清廷扶持确认。格鲁派成为西藏地方政权的执政教派,西藏政教合一的统治形式自此进一步发展。格鲁派除藏区四大寺,尚有青海的塔尔寺、甘肃的拉卜楞寺及今蒙古的额尔德尼召等教派中心。该派奉龙树《中论》,持缘起性空之见。谓诸法待缘而起,毕竟空无自性。修持主教行并重,不废戒律,兼重止观。教法包容显密二宗,强调先显后密,循序渐进,学不躐等。其学经制度严密系统,考核升迁章法严密。显宗学僧先通五大部(《量释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在三大寺获格西学位后方可进一步修密宗四大部瑜伽密法。该派亦有严格寺院管理制度,僧职人员各司其职,母子寺院从属关系严格。历史上该派在藏族、蒙古族居住区流传甚广,影响很大。
&&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在公元15世纪时才兴起。它一兴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无法达到的重要地位。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由于最晚出现,它几乎吸取了以前诸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如有名的萨迦十三金法,噶举的大手印,宁玛的密修马头明王,噶当的十六明点(又称“十六滴”),夏鲁的时轮金刚,觉域的断法教授等等。
三、派系传承
&&宗喀巴的弟子中﹐最著名的有贾曹杰和克主杰。贾曹杰继承宗喀巴法位﹐为第一任甘丹墀巴(意为甘丹寺座主﹐实为此派教主的地位)。克主杰为第二任甘丹墀巴﹐后期此派建立班禅转世系统时﹐又被追认为第一世班禅。宗喀巴和贾曹杰﹑克主杰被藏族佛教徒尊称为“师徒三尊”。此外﹐宗喀巴的弟子中还有绛央却杰是哲蚌寺的建立者﹔绛钦却杰是色拉寺的建立者﹔根敦主是扎什伦布寺的建立者﹐也是后期被追认的第一世达赖﹔喜饶僧格是密宗寺院举麦札仓的建立者。这些人都是积极协助宗喀巴创建此派的代表人物。
&&到16世纪中﹐此派寺院已遍及于藏族分布的各地区。格鲁派是藏传佛教各大教派中最后兴起的一个,在公元15世纪时才兴起。它一兴起就迅速取代了其它各教派的地位,成为后期藏传佛教的唯一主角,在西藏社会发展史上,它具有任何教派都无法达到的重要地位。学修并重、讲修并重的学风使其成为藏传佛教中影响最大的派别。由于最晚出现,它几乎吸取了以前诸藏传佛教的各个教派的各种教法,如有名的萨迦十三金法,噶举的大手印,宁玛的密修马头明王,噶当的十六明点(又称“十六滴”),夏鲁的时轮金刚,觉域的断法教授等等。
四、转世体系
&&1、达赖喇嘛(前藏)
&西藏佛教格鲁派(黄教)中与班禅并列的两大宗教领袖之一。全称为"达赖喇嘛"。达赖是蒙古语"海"的意思,喇嘛是藏语"上人"的意思。这个称号最初是明代蒙古可□俺答□赠给三世达赖索南嘉措的尊号。顺治十年(1653),清世祖福临正式册封达赖五世罗桑嘉措为"达赖喇嘛",承认达赖在西藏的政治和宗教地位。
&&2、班禅额尔德尼(后藏)
&&班禅额尔德尼是1713年康熙皇帝给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领袖班禅的正式封号,简称班禅(喇嘛),不能独称“额尔德尼”。在藏传佛教格鲁派中,本来地位仅次于达赖喇嘛,但自康熙朝以后地位同等。班禅是梵文“班智达”(意为博学)和藏文“禅波”(意为大)的简称。班禅是“月巴墨佛”即阿弥陀佛的化身。
3、章嘉呼图克图(内蒙古)
&&章嘉呼图克图(lCang-skya
Khutukhtu),中国清代掌管内蒙古地区喇嘛教格鲁派最大转世活佛。第一世章嘉出生于张姓之家,原称张家,后改章嘉。呼图克图为蒙语“圣者”。其母寺为青海佑宁寺(原称郭隆寺)。
4、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外蒙古)
&&哲布尊丹巴呼图克图,藏语:Rje Btsun Dam
Pa;蒙古语:Javzandamba Hutagt;英语:Jebtsundamba
Khutughtu,常简称为哲布尊丹巴,蒙古语亦称温都尔格根(高位光明者)、帕克托格根(圣光明者)或博格达格根,是外蒙古藏传佛教最大的活佛世系,属格鲁派,于17世纪初形成,与内蒙古的章嘉呼图克图并称为蒙古两大活佛。外蒙古地区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齐名的藏传佛教的三大领袖之一。
五、六大寺院
&&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这三座寺院位于拉萨附近,合称拉萨三大寺),扎什伦布寺(位于后藏的日喀则),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附近),拉卜楞寺(位于甘肃省夏河县)。
& &&甘丹寺,藏文: 威利:
Dga'-ldan,藏文拼音:
Gandain,位于拉萨达孜县境内拉萨河南岸海拔3800米的旺波日山上,距拉萨57公里。是黄教六大寺中地位最特殊的一座寺庙,它是由佛教格鲁派的创始人宗喀巴于1409年亲自筹建的,可以说是格鲁派的祖寺,与哲蚌寺、色拉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清世宗曾赐名为永寿寺。寺院全称“甘丹朗杰林”,甘丹是藏语音译,其意为“兜率天”,这是未来佛弥勒所教化的世界。宗喀巴的法座继承人,历世格鲁派教主甘丹赤巴即居于此寺。
主要由措钦大殿、宗喀巴寝殿、羊八犍经院、宗喀巴灵塔祀殿、绛孜扎仓、夏孜扎仓及23个康村、20个米村组成。措钦大殿、绛孜扎仓、夏孜扎仓及23个康村、20个米材组成。措钦大殿(意为大经堂,即大雄宝殿)建于1409年,宽43.8米,深44.7米,有大柱108根,可容纳3300名僧内同时诵经。最初(1409年)是在达孜宗本索朗多吉的资助下修建的三层大殿,约在1720年由藏王加盖了金顶,1749年由晋美多吉进行了扩建,逐步形成了现在的规模。殿内主供的是未来佛强巴佛,后增供宗喀巴等鎏金铜佛。殿中设有五只金色狮子承抬的法座,名为“甘丹拾赤”,也就是由宗喀巴创建黄教后的法座。殿后左侧有一小殿,门额上有一组“兜率天”的影塑,塑造技艺极其精细逼真。小殿内有宗喀巴静坐的禅床及纯金汁书写的全套《甘珠尔》和《丹珠尔》藏文大藏经。殿内的设置、供器、装饰等物均系明代文物。大殿中有一根大柱很奇特,它离开地面有一掌厚的距离,到甘丹寺朝佛的人都要摸一摸柱底,以祈祷吉祥。
&&哲蚌寺,坐落在拉萨市西郊约十公里的根培乌孜山南坡的坳里,是黄教创始人宗喀巴的弟子降央曲吉-扎西班丹于公元1416年创建。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拥有141个庄园与540多个牧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整个寺院规模宏大,鳞次栉比的白色建筑群依山铺满山坡,远望好似巨大的米堆,故名哲蚌。“哲蚌”是藏语,直译为“雪白的大米高高堆聚”,简译为“米聚”,象征繁荣,藏文全称意为“吉祥积米十方尊胜洲”,它是格鲁派中地位最高的寺院。1962年,哲蚌寺列为西藏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2年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解放前该寺僧众超过一万人,是藏传佛教最大的寺庙。
&&寺内主要经殿有六个:甘丹颇章、错钦大殿、密宗院、洛赛林院、郭芒院、德阳院。主要佛像有:见解弥勒佛、金刚怖、不动佛,还有金写甘珠尔、大战佛莽历史悠久、举世无双的真品和不计其数的各种镀金佛像、唐卡、佛经等珍贵文物。另外寺庙四大僧院中有三个显宗院和一个密宗院,三个显宗院都依据宗喀巴三师徒所著经典的基础上各持己见,洛林院习用班禅索扎之经典,郭芒主修贡钦降央协巴之经典,德阳则根据五世达赖喇嘛的经典进行修寺。
&&色拉寺全称“色拉大乘洲”,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主寺之一。与哲蚌寺、甘丹寺合称拉萨三大寺,是三大寺中建成最晚的一座。色拉寺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拉萨北郊3千米处的色拉乌孜山麓。明永乐十七年(1419),宗喀巴弟子绛钦却杰兴建,成于宣德九年(1434)。后绛钦却杰应召赴北京,受封大慈法王。回藏后将钦赐经像等珍藏于寺内,至今仍存。寺内有结巴、麦巴、阿巴三札仓(经院)。其全盛期寺中有僧8000余,规模略次于哲蚌寺。
色拉寺内藏有大量的文物佛像、唐卡、经书、法器、供器等,极为珍贵。据《明史》记载:释迦也失在1416年(明永乐十四年)从北京返藏时,皇帝御赐有“佛经、佛像、法杖、僧衣、绮帛、金银器”,其中有明成祖赐的《大藏经》(用朱刻印)108函和檀香木雕刻的十八罗汉、四大天王;有释迦也失的彩色缂丝像,像长109厘米、宽64厘米,加上边框通长180厘米、宽90厘米,身着袈裟,头戴五方佛帽,端坐法床,头顶华盖,虽经500多年,仍色泽鲜艳,现藏西藏博物馆;有普布觉阿旺降央塑的三师徒塑像、侧耳细听的文殊菩萨像和拉藏汗的慈尊佛像;在措钦大殿土其拉康内藏有200余函用金汁抄写《甘珠尔》和《丹珠尔》经典;在结扎仓内有一副铜钹刻有“二龙戏珠”图案,并有“大明宣德加金银造”款字样,殿内四壁挂满了各种式样的盔甲、弓箭、盾牌、帽子等,据说这些兵器是叶蕃第9代赞普(布带贡甲)时期的,能够“镇魔避邪”。此外,色拉寺还有上万件西藏制作的金铜佛像、印度传来的黄铜佛像、佛教经典、壁画、唐卡、法器等。
4、扎什伦布寺
& &&&扎什伦布寺,中文拼音:Zha
Shi Lun Bu Si ,藏语:bkra-shis lhun-po,英语:Tashilhunpo
Monastery,意为“吉祥须弥寺”,全名为“扎什伦布白吉德钦曲唐结勒南巴杰瓦林”,意为“吉祥须弥聚福殊胜诸方州”。
扎什伦布寺是西藏日喀则地区最大的寺庙,位于日喀则市城西的尼玛山东面山坡上。扎什伦布寺为四世之后历代班禅驻锡之地。它与拉萨的“三大寺”甘丹寺、色拉寺、哲蚌寺合称藏传佛教格鲁派的“四大寺”。四大寺以及青海的塔尔寺和甘肃的拉卜楞寺并列为格鲁派的“六大寺”。扎什伦布寺是全国著名的六大黄教寺院之一。
&&明正统十二年(1447)宗喀巴弟子根敦主兴建。后四世班禅罗桑却吉坚赞加以扩建。寺中错钦大殿可容2000人诵经,殿中有释迦牟尼像,两边有根敦主与四世班禅立像。大殿两侧为弥勒殿与度母殿。寺的西侧有大弥勒殿,高30米,甚宏伟。另有历世班禅灵塔殿,藏舍利肉身。寺有四扎仓(经院),教学显密并重。
&&在扎什伦布寺还有一大景观,那就是众多无主的狗皆聚集于此,据说这是放生狗,在西藏的许多寺庙都能看见放生羊、放生鸡等。它们悠闲地晒着太阳,与人和平相处。万物有灵和珍爱生灵的观念渗透于每个人的心中。
&&塔尔寺位于青海省西宁市西南25公里处的湟中县城鲁沙尔镇。塔尔寺又名塔儿寺。得名于大金瓦寺内为纪念黄教创始人宗喀巴而建的大银塔,藏语称为“衮本贤巴林”,意思是“十万狮子吼佛像的弥勒寺”。它坐落在湟中县鲁沙尔镇西南隅的连花山坳中,是中国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六大寺院之一,也是青海省首届一指的名胜古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塔尔寺始建于公元137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占地面积600余亩,寺院建筑分布于莲花山的一沟两面坡上,殿宇高低错落,交相辉映,气势壮观。位于寺中心的大金瓦殿,绿墙金瓦,灿烂辉煌,是该寺的主建筑,它与小金瓦殿(护法神殿),大经堂,弥勒殿,释迦殿,依诂殿,文殊菩萨殿,大拉让宫(吉祥宫),四大经院(显宗经院,密宗经院,医明经院,十轮经院)和酥油花院,跳神舞院,活佛府邸,如来八塔,菩提塔,过门塔,时轮塔,僧舍等建筑形成了错落有致,布局严谨,风格独特,集汉藏技术于一体的宏伟建筑群。殿内佛像造型生动优美,超然神圣。栩栩如生的酥油花,绚丽多彩的壁画和色彩绚烂的堆绣被誉为“塔尔寺艺术三绝”,寺内还珍藏了许多佛教典籍和历史,文学,哲学,医药,立法等方面的学术专著。每年举行的佛事活动“四大法会”更是热闹非凡,游人如潮。
&&塔尔寺内收藏有大量鎏金铜佛像、铜佛像、金银灯、金书藏经、木刻板藏经、法器、灵首塔、御赐匾额、壁画、堆绣等文物。其中壁画与堆绣、酥油花被誉为塔尔寺三绝。壁画多以矿物颜料画在布幔上,内容主要为经变、时轮、佛等。堆绣是用各色绸缎、羊皮、棉花等在布幔上堆绣成佛、菩萨、天王、罗汉、尊者、花卉、鸟兽等图案。
6、拉卜楞寺
& &&拉卜楞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位于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夏河县。目前拉卜楞寺保留有全国最好的藏传佛教教学体系。
1982年拉卜楞寺被列入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夏河拉卜楞寺藏语全称为:“噶丹夏珠达尔吉扎西益苏奇具琅”,意思为具喜讲修兴吉祥右旋寺。简称扎西奇寺,一般称为拉卜楞寺。拉卜楞寺是藏语“拉章”的变音,意思为活佛大师的府邸。自1709年创建至今,在中国政(蟹)府的全力支持、经历了历代寺主嘉木样活佛和广大僧俗教民的不懈努力,已经成为包括显、密二宗的闻思、续部下、续部上、医学、时论及喜金刚6大学院,108属寺和八大教区的综合性大型寺院,在起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藏传佛教文化,包括建筑、学院、法会、佛教艺术、藏经等。是藏传佛教格鲁派最高佛学学府之一,被世界誉为“世界藏学府”。鼎盛时期,僧侣达到4000余人,1980年对外开放旅游。
&&拉卜楞寺下设六大学院,其中一个显密学院,五个密宗学院。分别为闻思学院(属于显宗)、时轮学院、医学院、喜金刚学院、续部上院、续部下院。拉卜楞寺将一年划分为九个学期(四年大学期、二年中学期、三年小学期)。大学期,每学期为一月;中学期,每学期为二十天;小学期,每学期为十五天。
&&小八卦:《天下无贼》是赵本夫的一篇短篇小说的名字,同时也是其一本短篇小说集的名字,此小说集已经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由该小说为基础由导演冯小刚改编拍成2005年贺岁片《天下无贼》,电影于2004年岁末上映。其中藏区寺庙一段是在拉卜楞寺拍摄。
六、五部大论
&&该派重视僧人学经﹐有系统的学经制度。先显后密﹐循序渐进﹐学不躐等﹔所学经论及考核﹑升迁等规定自成体系。学经僧人须学显宗五部大论﹕《量释论》﹑《现观庄严论》﹑《入中论》﹑《戒律本论》﹑《俱舍论》。学完即可通过格西学位考试。凡考取甘丹﹑哲蚌﹑色拉三大寺系统的第一等格西﹐再入举堆札仓或举麦札仓研习密宗四部(即事部﹑行部﹑瑜伽部﹑无上瑜伽部)﹐经过逐级的职位升迁﹐可升任甘丹墀巴。
七、八大特点
1、不许有阿赖耶识。
2、不许有自证。
3、在胜义虽不可得,在世俗中施设外境是有,不破外境。
4、立敌共许所依法,不必言陈尽同,故不取自立之因而立量,随顺他宗说应成语,亦成正比量。
5、三乘各自资粮道中即生一切法无自性见,各自得圣道即已是一分证二无我。
6、执谛实以三毒一分为性,非所知障而为烦恼障。故执实属烦恼障。
7、灭法待因而生,故是有法。原文地址:作者:&&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乘佛教教派林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