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当皇帝皇帝菜是不是茼蒿前世做过天人

《回到古代做皇帝》 正文 第六百二十三章 策问时政
请记住我们:【】
冯承平知道,若是小皇帝执意要选“道之以政德之论”这个题目,他是没有办法阻止的。再说了,这个题目并没有“超纲”,还在儒家经典的范畴里,也算是试论的经典题。只是争议会大了些,只要是学习儒家经典的士子,有谁不说为政以德?这也是儒术的弊端了,老想着劝人行善,以身作则,使天下太平,他们哪里曾想过,人性都是自私的,只要没有了法,没有了监督,这些道貌岸然的文人,暗地里会做出什么事都说不定哩!
要是百姓个个都是张载那样的大儒,懂得洁身自好,陆承启哪里还用设什么法?直接撒手不管国事都可以了,只是这可能吗?很明显不可能,哪怕儒术的最高境界是人人成神,人人成圣,那也不可能。人分善恶美丑,而设定律法,
则是保护善人,惩戒恶人的。陆承启认为,律法不应该是以惩戒为目的,而且劝人行善,它是道德的底线,简而言之,违反了道德不一定犯法,但犯了律法一定违背了道德。违反道德不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或为此行为作出赔偿,但违反了律法就一定有强制力约束你的行为,并要你为此作出赔偿。其实人与人之间的纠纷,相应道德和律法也会随之产生,本质也是为解决一些问题不管是道德,还是律法,其共同目的就是规范人的行为,解决冲突。道德是立法内容的重要渊源,但是道德却是高标准行为,而律法却是每个人,或者说是有人性的人遵守的底线。
儒家讲究法吗?讲究,哪怕孔子提倡的是“德主刑辅”,他一样也是主张以礼治国,寓法于礼;注重伦理纲常,维护等级特权;倡导德主刑辅,先教后刑。后来孟子又进一步论述了这个观点,荀子也在此基础上把法家的“法治”思想纳入了儒家的体系之中,提出了“隆礼重法”,将礼法融合起来,使两者相辅相成。
但很可惜,自汉代以后,儒家子弟就摆明了不想遵法。他们需要的是无上的地位,甚至要和帝王平起平坐,所谓垂拱而治便是这样。可这行得通吗?凭什么平民百姓要遵守律法,你们却可以逍遥法外?所以文官集团和皇帝的矛盾,往往来源于此。皇帝是权力太大了,大到文官集团都控制不住,所以心理不平衡。你是皇帝,可以豁免律法;我是臣子,就不能豁免律法?那我凭什么只做臣子,不能做皇帝呢?正是因为如此,权臣要篡位,野心家要造反,都是想取得这无上的宝座。
而在皇帝为九五至尊,一言九鼎的时候,那律法常常就会以帝皇的意志为转移。打个比方,这个人明明犯了人命案,却是个大孝子,杀人也是为了夺其钱财救母。诶,在愚孝的时代,这个事情还真会发生。如果皇帝知道了,会怎么判呢?只要皇帝不是陆承启,恐怕无罪释放和杀头都是五五开。
为什么会这样?那就是因为以孝悌立国,最为重孝。而中华传统,又是将忠孝放在一起的。你重孝,肯定就忠义,所以皇帝觉得你罪不至死,豁免你死罪。但被杀的人不就很冤枉吗?冤枉,可没地方申冤啊,这案子是皇帝断的,你有本事翻案?等于水中捞月,世人都同情你,可官府不容的你。
所以陆承启有感这个,
决定凭借律法,要正确定义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是值得提倡的,什么是该捉拿下狱的……
只可惜这个时代的人,大多对律法不感冒,九成九是法盲。哪怕是读书人,也只读经典,不识律法。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害怕,所以敢伸手拿钱。他们因为无知,所以无畏。毕竟寒窗苦读十数载,不就是为了升官发财吗!可是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哪里容的你胡乱伸手?
这就是为什么穷苦的读书人做了官,比有钱人做了官还贪的缘故。他们一心想着升官发财,哪里知道头顶上有一把叫做律法的利剑?
冯承平是不知道陆承启心中所想,他只知道一旦出了这样的题目,他的麻烦就来了。君臣沉默了良久,冯承平内心也挣扎了许久,才算是认命了:“既然陛下已定题目,那臣只能遵循旨意了。不过那策问一题,不知题目如何?”
陆承启也早有准备,自那本奏折上拿出一张夹在里面的纸,递给了冯承平,说道:“朕早已拟好,都在上面了。”
冯承平定睛一看,差点没昏过去。只见这宣纸上面,写了一段不算太长的话:“朕承祖宗之大统,先帝之休烈,深惟寡昧,未烛于理,志勤道远,治不加进。夙兴夜寐,于兹三纪。朕德有所未至,教有所未孚,阙政尚多,和气或t。田野虽辟,民多无聊。边境虽安,兵不得撤。利入已浚,浮费弥广。军冗而稍练,官冗而小澄。庠序比兴,礼乐未具。户罕可封之俗,士忽胥让之节。此所以讼未息于虞、芮,刑未措于成、康。意在位者不以教化为心,治民者多以文法为拘。禁防繁多,民不知避。叙法宽滥,吏不知惧。累系者众,愁叹者多。仍岁以来,灾异数见。六月壬子,日食于朔。淫雨过节,暖气不效。江河溃决,百川腾溢。永思厥咎,深切在予。变不虚生,缘政而起。五事之失,六l之作,刘向所传,吕氏所纪,五行何修而得其性?四时何行而顺其令?非正阳之月,伐鼓救变,其合于经乎?方盛夏之时,论囚报重,其考于古乎?京师诸夏之表则,王教之渊源。百工淫巧无禁,豪右c差不度。治当先内,或曰,何以为京师?政在`奸,或曰,不可挠狱市。推寻前世,探观治迹。孝文尚老子而天下富殖。孝武用儒术而海内虚耗。道非有弊,治奚不同?王政所由,形于诗道。周公《豳》诗,王业也,而系之《国风》。宣王北伐,大事也,而载之《小雅》。周以冢宰制国用,唐以宰相兼度支。钱谷,大计也。兵师,大众也。何陈平之对,谓当责之内史?韦洪质之言,不宜兼于宰相?钱货之制,轻重之相权;命秩之差,虚实之相养;水旱蓄积之备;边陲守御之方;圜法有九府之名;乐语有五均之义。富人强国,尊君重朝。弭灾致祥,改薄从厚。此皆前世之急政,而当今之要务。子大夫其悉意以陈,毋悼后害。”
其实一大段话,只有几个是有用的词,都是直指当今新政的。比如“田野虽辟,民多无聊。边境虽安,兵不得撤。利入已浚,浮费弥广。军冗而稍练,官冗而小澄。庠序比兴,礼乐未具。户罕可封之俗,士忽胥让之节。”说的便是田地有了,但百姓不去耕种,指的是江南那边。兵不得撤,指的是辽国仍然是心腹大患。水利设施建设起来了,但是花费很多。禁军稍微练了练,而推出新的政绩考核标准,十品官制,也让冗官看到了希望。其余那些,都是道德方面的,旨在教育。(未完待续。)& 宋明理学知识点 & “(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习题详情
0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0%
(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二程说:“天地之间,无所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严(一作敬),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遗书》卷4)“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也。”(《程氏易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遗书》卷5)“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遗书》卷ll)“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遗书》卷3)&&&&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观点。(2分)(2)据材料二,概括二程的思想主张。对比材料一、二,指出董仲舒与二程不同的哲学观和相同的政治目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有人说,宋代理学的产生促进了宋代科学的繁荣,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
本题难度:一般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4-江苏泰州市二中高三上期第一次限时作业历史试卷
分析与解答
习题“(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试题解析:(1)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根据材料可以概括出董仲舒的思想是“天人感应”, 为敦促君主实行仁政(或德政)提供理论依据。(2)本题主要考察学生的概括能力。材料的核心信息是“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根据材料可以概括二程的思想主张是理是万物的本原;儒家伦理道德是天理;主张格物致知。在哲学观上董仲舒认为“天”是最高的主宰者;二程认为理是万物的本原。其目的都是为巩固封建专制主义服务。(3)第一问考擦学生的记忆能力。四大发明中有三项(火药、印刷术、指南针)成熟于宋代。第二问,考察理学与科学之间的关系。观点是“宋代理学的产生促进了宋代科学的繁荣“,可以从肯定和否定两个角度分析。促进说:理学的哲学观(理是万物的本原)和认识论(格物致知),有助于人们对自然的探索。阻碍说:程朱理学主张“存天理,灭人欲”,严重束缚人们的思想。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主要考察你对“宋明理学”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与“(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相似的题目:
“理会得熟时,道理便在上面。又如律历、刑法、天文、地理、军旅、职官之类,都要理会,虽未能洞研其精微,然也要识个规模大概,道理方泱洽通透。”这段话提倡的是&&&&格物致知发明本心知行合一致良知
(15分)儒学是不断吸收融合、与时俱进的思想体系,不同时代赋予其不同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董仲舒《天人三策》材料二 从北宋的周、张、二程,到南宋的朱子,再到明代的王阳明,理学的领军人物,其学问的成就确实多与佛、老脱不了干系。虽然用心性修养的方式来证成圣人之道,在先秦儒学中就已存在,理学家也每每援引古籍旧说以为据,但如此集中、突出地用心性之学来体证、描述儒学义理,无疑是宋以后在佛、老刺激下的结果。理学在工夫论及心性本体论上,均与佛、老颇多相似之处,以至于自始便蒙受“阳儒阴佛”、“阳挤之而阴助之”之类的讥刺,甚至理学内部各派之间也互相以佛、老相诋。——陈多旭《宋明理学与佛教、道教的关系》材料三 儒家思想影响下的社会,一般都具有一些显见的道德教条及行为教条(尤其在公共场合);但是在私人场合,儒家对其治下的个体只要求自我反省,与其他很多宗教相比,这种自我反省并不具有排他性。儒家的这种开放导致了儒家具有一些宗教所不具有的的包容性,这是儒家与一般宗教的一个重要区别。——维基百科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概括董仲舒儒学的内涵(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这一做法的政治目的?(2分)(2)根据材料二概括理学家对佛教和道教的态度(2分),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形成这一态度的思想原因(2分)(3)根据材料三概括儒家思想相比其他宗教相比突出特征。(1分)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不同时代论证这一特征及其影响。(7分)(要求:史论结合,观点明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200字以内。)&&&&
儒学自汉代以来便被尊为庙堂之学,居于古代思想文化中的主流地位,但在其发展过程中往往需要道教和佛教予于补充。一般而言,欲建功立业,发愤进取,应以①为信条;若遭遇挫折,重视修身养性,当理解②学说之可贵;而屡遭打击,万念俱灰,则用③安慰创伤累累的心灵。①儒学②道学③佛学①道学②佛学③儒学①佛学②儒学③道学①儒学②佛学③道学
“(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二程说:“天地之间,无所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严(一作敬),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遗书》卷4)“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也。”(《程氏易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遗书》卷5)“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遗书》卷ll)“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遗书》卷3)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观点。(2分)(2)据材料二,概括二程的思想主张。对比材料一、二,指出董仲舒与二程不同的哲学观和相同的政治目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有人说,宋代理学的产生促进了宋代科学的繁荣,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12分)宋代理学是对汉代儒学的新发展。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臣谨案春秋之中,视前世已行之事,以观天人相与之际,甚可畏也。国家将有失道之败。而天乃先出灾害以谴告之,不知自省,又出怪异以警惧之,尚不知变,而伤败乃至。以此见天心之仁爱人君而欲止其乱也。——《汉书·董仲舒传》材料二二程说:“天地之间,无所适而非道也,即父子而父子所在亲,即君臣而君臣所在严(一作敬),以至为夫妇,为长幼,为朋友,无所为而非道。”(《遗书》卷4)“上下之分,尊卑之义,理之为也,礼之本也。”(《程氏易传》):“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遗书》卷5)“天地万物之理,无独必有对,皆自然而然,非有安排也。每中夜以思,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遗书》卷ll)“凡一物上有一理,须是穷致其理,穷理亦多端,或读书,讲明义理;或论古今人物,别其是非;或应接事物,而处其当,皆穷理也。……须是今日格一件,明日格一件,积习既多,然后脱然有贯通处”。(《遗书》卷3)材料三每当人们在中国的文献中查找一种具体的科技史料时,往往会发现它的焦点在宋代,不管在应用,科学方面或纯粹科学方面都是如此。——李约瑟《中国科学技术史》请回答:(1)概括材料一的思想观点。(2分)(2)据材料二,概括二程的思想主张。对比材料一、二,指出董仲舒与二程不同的哲学观和相同的政治目的。(6分)(3)结合所学知识,举出史实证明材料三的观点。有人说,宋代理学的产生促进了宋代科学的繁荣,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的看法。(4分)”相似的习题。将军本能当上皇帝,却因得罪了风水大师,不能错失皇位,而且死的相当诡异
将军本能当上皇帝,却因得罪了风水大师,不能错失皇位,而且死的相当诡异
正经小黑脸
在中国古代,有这样一类人,没有任何权力,却足以令帝王畏惧,他们就是精通风水学的大师。自古以来,风水就是一门神秘的玄术,其核心思想是“天人合一”。造诣高深的风水大师,通过对风水的改造,既可以让人一帆风顺、官运亨通,也可以置人于死地。唐朝末年,曾有一位手握实权的将军,本有机会当上皇帝,却因自私和残暴,得罪了一位风水大师。在这位风水大师去世之前,留下了遗言,让徒弟运用鬼神莫测的能力,改变了将军祖坟的风水,进而破坏了其帝王之气。最终,这位将不仅没能登基称帝,而且死的相当诡异。杨筠松,字叔茂,唐朝末年窦州人,自幼天资过人,具有一目十行,过目不忘之能力,17岁就考中了进士。不仅如此,杨筠松在风水学上有着很深的造诣,因此深得唐僖宗的赏识,任命他为国师,官至金紫光禄大夫,掌灵台地理事。后来,黄巢带领起义军攻破了长安,杨筠松就离开了京城,过上了闲云野鹤般的生活。他先到昆仑山玩耍一番,研究了当地的风水情况,后来到了江西赣州,运用心中所学为穷苦百姓看风水,实现了“扶危济困”多年理想,当地人都称他为“救贫先生”,因此获得了“杨救贫”的美称。当时大唐国力衰微,藩镇割据势力形成,而江西赣州刺史卢光稠,是一位相当有野心的军阀,不满足于现在的权力,他也想过一把皇帝瘾。卢光稠早就听闻杨筠松是位风水奇才,听说他此时身在赣州,立马请他为自己寻找一块带有帝王之气的风水宝地,将祖坟搬迁到那里。毕竟杨筠松只是风水大师,不懂占卜、相面之术,被卢光稠表面的厚道所迷惑,就答应了他的请求。经过一段时间的寻找,杨筠松果然找到了一块风水极佳的宝地,并且告诉卢光稠:“只要你把祖坟迁到此地,保你能成为将来的皇帝。”卢光稠大喜,立马命人迁祖坟,并大肆招兵买马,准备以武力推翻李唐王朝,自己登基称帝。当所有事情都准备妥当之时,卢光稠为了表示感谢,就把杨筠松请到府上,准备来个不醉不归。酒过三巡之后,卢光稠与杨筠松的关系变得更铁了,甚至以兄弟相称。突然间,卢光稠想到了一件事:“既然杨筠松能为自己找到一块风水宝地,可以帮助自己做上皇帝,肯定也能够以同样的手段帮助其他人。如果真是这样,那岂不是没得玩了?”于是乎,他就半试探性地问了杨筠松一个问题。卢光稠问道:“杨兄,听说你是全天下最牛的风水大师,足迹也遍布全国各地,你认为天下共有多少龙兴之地呢?”杨筠松为人相当单纯,以为卢光稠只是佩服他的风水学知识,就毫不掩饰地对卢光稠说:“一席十八面,面面出天子。”卢光稠一下懵逼了,按照杨筠松的意思,只要祖坟埋入有帝王之气的地方,都可以成为天子。经过几秒钟的思考,卢光稠就偷偷在杨筠松的酒杯里下了毒药,认为只要毒死他,就不会有人跟自己争夺皇位了。杨筠松感觉有点不对,就带着徒弟曾文辿离开了,刚到药口之地时,毒性便发作了。深知自己命不久矣,就对曾文辿说道:“我死之后,就让卢光稠在赣州磨车湾安装水碓,十字路口开凿一口水井,告诉他这样能保证他子子孙孙都能成为天子,其实我是要破坏了他的帝王之气。”事后,曾文辿把师父的遗言说给了告诉了卢光稠,他果断照此进行改造。没多久,卢光稠背部就开始长痈疽,他才意识到这是毒死杨筠松的报应,但为时已晚,因为忍受不了这种疼痛,最终选择了上吊自杀,死的相当诡异。杨筠松虽然被毒死,但他之前留下了很多风水著作,如《撼龙经》、《疑龙经》、《青囊奥语》、《望龙经》等,使地理堪舆文化流传于世。据说,明朝大神刘伯温的风水学知识,就属于杨筠松这一脉。有人认为,风水就是迷信,更没有所谓的风水宝地。对于此事,你有什么看法呢?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正经小黑脸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分享好玩的有趣的,用视频和图片记录世事。
作者最新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宋仁宗是不是个好皇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