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见,用佛教的话来讲,校长讲完话后要怎么说说?

温馨提示!由于新浪微博认证机制调整,您的新浪微博帐号绑定已过期,请重新绑定!&&|&&
LOFTER精选
网易考拉推荐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微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用易信&&“扫一扫”
将文章分享到朋友圈。
历史上的今天
在LOFTER的更多文章
loftPermalink:'',
id:'fks_',
blogTitle:'荀子-解蔽篇(F)',
blogAbstract:'“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我们心里有一个永恒的是非观念,这是是非的根本。虽然有时自己似是而非,或妄加是非,但是在心里永远有一个良心在起着调控的作用,另外还有个“根本心”在对自己日常用心进行评判。我们是否启动了“心”的这个功能呢?古代圣贤们看到了这点。尽管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有一些言不由衷的喜、怒、哀、乐,会有一些身不由己的是是非非,会根据自己的利益而有种种是是非非的行为等等,但良心会对自己所表现出来的一切做出最根本的评判。只有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才是“心不可劫而使易意,是之则受,非之则辞”。现在人心不古,不少人的心都扭曲了,并不能',
blogTag:'',
blogUrl:'blog/static/',
isPublished:1,
istop:false,
modifyTime:0,
publishTime:8,
permalink:'blog/static/',
commentCount:0,
mainCommentCount:0,
recommendCount:0,
bsrk:-100,
publisherId:0,
recomBlogHome:false,
currentRecomBlog:false,
attachmentsFileIds:[],
groupInfo:{},
friendstatus:'none',
followstatus:'unFollow',
pubSucc:'',
visitorProvince:'',
visitorCity:'',
visitorNewUser:false,
postAddInfo:{},
mset:'000',
remindgoodnightblog:false,
isBlackVisitor:false,
isShowYodaoAd:false,
hostIntro:'',
hmcon:'1',
selfRecomBlogCount:'0',
lofter_single:''
{list a as x}
{if x.moveFrom=='wap'}
{elseif x.moveFrom=='iphone'}
{elseif x.moveFrom=='android'}
{elseif x.moveFrom=='mobile'}
${a.selfIntro|escape}{if great260}${suplement}{/if}
{list a as x}
推荐过这篇日志的人:
{list a as x}
{if !!b&&b.length>0}
他们还推荐了:
{list b as y}
转载记录:
{list d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list a as x}
{if x_index>4}{break}{/if}
${fn2(x.publishTime,'yyyy-MM-dd HH:mm:ss')}
{list a as x}
{if !!(blogDetail.preBlogPermalink)}
{if !!(blogDetail.nextBlogPermalink)}
{list a as x}
{if defined('newslist')&&newslist.length>0}
{list newslist as x}
{if x_index>7}{break}{/if}
{list a as x}
{var first_option =}
{list x.voteDetailList as voteToOption}
{if voteToOption==1}
{if first_option==false},{/if}&&“${b[voteToOption_index]}”&&
{if (x.role!="-1") },“我是${c[x.role]}”&&{/if}
&&&&&&&&${fn1(x.voteTime)}
{if x.userName==''}{/if}
网易公司版权所有&&
{list x.l as y}
{if defined('wl')}
{list wl as x}{/list}第一篇:佛家经典用语现代日常用语多出于佛教经典
二千多年前,在东汉明帝时,佛法传入中国,开始了与中国文化的大 融合,并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全球华人、东亚人的思想、思维和日 常生活??。【 世 界】 《楞严经》卷四:“世为迁流,界为方位。汝今当知, 东、西、南、北、东南、西南、东北、西北、上、下为界;过去、现 在、未来为世。” 现指人类所居之地球。【单 位】 原指佛教丛林(寺庙)僧堂中僧人坐禅的座位。《敕修百 丈清规――日用轨范》 :“昏钟鸣,须先归单位坐禅。” 后指计算事 物数量的标准,又称某一工作部门为单位。【导 师】 《百喻经――商主祀天喻》 :“入大海之法,要须导师, 然后可去。” 佛教称佛和菩萨为“导师”,因其能引导众生由此岸 之迷到达彼岸之觉。现指学校中指导研究生学习的老师为导师,社 会上又称思想引路人为导师。【平 等 】 佛教的平等, 意谓舍去一切差别, 最重要的是破除“我执” 和“我见”,转第七识(即末那识)为平等性智,达到人我平等一如的 境界。今指权利、性别、利益上的相对公平。【翻 译】 本义指译经。《翻译名义集》卷一:“夫翻译者,谓翻梵 天之语转成汉地之言,音虽似别,义实大同。” 后引申为两种语言 之间的对译。【想入非非】 佛经中说,无色界天的最高处叫做“非想非非想天”, 又叫“非想非非想处”。后指用来形容不切实际的胡思乱想为“想入 非非”。【隔靴搔痒】 《五灯会元》卷八:“问:圆明湛寂非师意,学人因 底却无明?师日:辨得也未?曰:恁么则识性无根去也。师曰:隔靴搔 痒。”意思是没有说到点子上。后指没有抓住问题的本质或没有真
正解决问题。【实 体】 佛教认为,真如法身是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实体。《大乘起 信论》 : “以法身是色实体, 故能现种种色。谓从本以来, 色心无二。” 现在引申为其他方面的意思,如民族实体,政治实体,经济实体,等 等。【打成一片】 佛教禅宗要求修行的人“二六时中,打成一片。”将 修行时的境界和工夫贯彻于一天十二个时辰的生活中不间断。后指 不同部分不分彼此地紧密结合在一起。如毛泽东 《论联合政府》 : “教 育每一个同志热爱人民群众,??每到一地,就和那里的群众打成一 片。” 【方 便】 《法华经――方便品》 :“吾从成佛以来,种种因缘,种 种譬喻,广演言教,无数方便,引导众生令离所执。” 原指随机设 教,引导众生觉悟。引申为便利的机会和条件等。【真 实】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有“真实不虚”之说。指完全符合事 实,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又指佛的法身和众生本具的佛性为“真 实”。《三藏法数》 :“唯一真实,不可思议,名一真法界。”今意为 “不虚假”。【痴心妄想】“痴心”,是佛教所说的“贪、嗔、痴三毒”之一。《法 苑珠林》 卷九十四: “依邪见故, 痴心增上。”“妄想”是与“真如” 相对的各种虚妄不实的念头。《楞严经》卷一:“一切众生从无始来, 生死相续,皆因不知常住真心,性净明体,用诸妄想。”后指难以实 现的不好企图。【悲 观】 《法华经――普门品》 :“悲观与慈观,常愿常瞻仰。”此 处的“悲观”, 指观世音菩萨以大悲心观察众生的苦难, 并为其拔除。后指一种与“乐观”相对的消极情绪。【无事不登三宝殿】三宝,即佛宝、法宝、僧宝。三宝殿,即佛殿。佛教寺庙中,有礼拜、供养等法事方入佛殿,无事不得随便在此走动
吵嚷。后引申为有事才来。【觉 悟】 《隋书――经籍志》 :释迦牟尼“舍太子位,出家学道,勤 行增进,觉悟一切种智,而谓之佛。”“觉悟”指佛所达到的境界。后指思想认识水平的提高,或在某事某物上的醒悟 【刹那】梵语“Ksana”的音译。佛典中“刹那”指“时之极微者”, 即非常短的时间。“刹那无常”、“刹那生灭”、“刹那三世”等也 是佛教用语。现在人们还常用“一刹那”、“刹那间”等词。【茉莉】梵语“Malika”的音译简称,是产于印度的一种花。佛经里 最初翻译成“抹莉”。【牛鬼蛇神】原为佛教用语,说的是阴间鬼卒、神人等,后成为固定 成语,比喻邪恶丑陋之物。在“文革”一开始, 《人民日报》发表了 经陈伯达修改的社论《横扫一切牛鬼蛇神》 ,“牛鬼蛇神”便成了所 有被打倒的无辜受害者的统称。【现身说法】佛教宣称释迦牟尼能显现出各种各样的形象,向不同的 人讲说佛法,是为现身说法。后来指以亲身经历为例证,对人进行解 说或劝导。现身的意思已经由显现人身变为亲身经历。【抖擞】很难相象该词原是佛教头陀(dhata)的别称。所谓抖擞,就 是僧人修持的一种苦行。修苦行的僧人,能断除对饮食、衣服、住处 等贪著烦恼,就像去掉衣服上的灰尘一样。【心无挂碍】挂碍即牵挂。原为佛教用语,指内心没有任何牵挂。玄 奘所译的《般若波罗密多心经》中有:“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 恐怖,远离颠倒梦想。” 【开山】 指在没庙的山上建寺院,本为佛教用语,后喻指开创一种行业 或流派。【群魔乱舞】据说佛祖释迦牟尼坐在菩提树下冥思苦索的时候,魔王 波旬率领众魔千方百计地来捣乱、搔扰。佛祖不为所动,魔王只好率 领群魔退去。这一传说说明:要想达到觉悟的境界,必须战胜来自内
心的贪欲,也必须战胜来自外界的各种诱惑。【魔】“魔”是梵语“Mara”的音译简称。汉语本没有“魔”字,开 始翻译佛典时, 人们只好借用“磨”字来表示。“魔”的本义是扰乱、 破坏、障碍,指一切烦恼、疑惑、迷恋等妨碍修行的心理活动。后来, 产生了一批由“魔”构成的词:魔王、魔鬼、魔界、魔宫、魔道、魔 戒、魔力、魔掌、魔障、魔术、魔方,甚至还有食品魔芋等等。【大彻大悟】彻底的觉悟,亦即完全证到“不生不灭”的真如实相, 属于大菩萨的境界。现在连我们凡人也可以使用了这个词了。【海阔天空】唐代大历年间,禅僧元览在竹上题诗:“大海从鱼跃, 长空任鸟飞。”表达了禅宗自由自在的广阔胸襟和活泼泼的禅机。后 改变为“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三生有幸】三生,佛教指前生、今生、来生。有幸,形容极大的幸 运。三生都很幸运,形容运气机遇极好。【夙缘】前生带来的缘份。佛教认为,今生今世的遭遇,都是前生的 行为决定的。故曰:“欲知前生因,现在受者是。” 【作茧自缚】自因自果。苦果、逆境,都是自己的恶业所招致,不必 怨天尤人。【早知今日,悔不当初】今日之果是当初之因的延续。众生在尝到苦 果之后才“悔不当初”,而菩萨深明“因果”之理,终无懊悔。故曰 “众生畏果,菩萨畏因”。【种瓜得瓜,种豆得豆】比喻做了什么事,得到什么样的结果。出自 《涅盘经》 :“种瓜得瓜,种李得李。” 【生老病死】 佛教认为人生所必经的四种痛苦, 也称为 (果报) 四相。【愁眉苦脸】“愁眉”是古代一种化妆术。“苦脸”源于佛教。佛教 认为人生就是个苦海,并称人的脸形天生就是一个“苦”字:双眉是 草字头,两眼与鼻子合成中间的“十”字,嘴下面是“口”,加在一 起就成了一个“苦”字。
【习气】指现行的烦恼历久而形成的种种积习。【烦恼】指能扰乱心性的因素。人的根本烦恼,就是贪、嗔、痴三毒。【尘缘】指色、声、香、味、触、法六尘。因六尘是心的所缘,能染 污心性,故称尘缘。【差别】在佛学上,这是两个相对的概念。“差别”指事物的差异、 不同,针对平等而言,是妄念的反映。舍离差别之见,才能达到开悟 境界。如众生平等,怨亲不二,即是无差别境界。【执着】 原为佛教语。指对某一事物坚持不放, 不能超脱。佛教认为, 众生虚妄的执着是很多的,主要的“我执”和“法执”。“我执”就 是固执常一不变的主宰之“我”,从而产生种种“我见”;“法执” 就是固执外境实有,从而产生种种虚妄分别的“法见”。【心猿意马】指躁动散乱之心如猿猴攀援不定,不能专注一境;意则 犹如奔马,追逐外物。心猿意马之心乃是妄心,佛家把心猿意马视为 修道的障碍。【痴心妄想】指愚蠢荒唐、不能实现的心思和想法。痴,佛教又称为 “无明”,是贪、嗔、痴三毒之一,为一切烦恼之源。不明是非善恶 的污染之心,叫作“痴心”。【家贼难防】佛教以色声香等六尘为外六贼,以眼耳鼻舌等六根为内 六贼。家贼即内贼。【盲人摸象】为《涅盘经》卷三十二所载的一则故事。比喻对事物只 有片面的了解,就妄下结论。【镜花水月】镜中花、水中月,常用来比喻虚无缥缈的东西。《景德 传灯录》 卷十四载: “三界六道, 唯自心现。水月镜像, 岂有生灭?” 【水中捞月】 源出佛教的一个寓言故事。据 《摩诃僧祗律》 记载: “昔 有五百猕猴,游行林中,俱至大树下。树下有井,井中有月影现。时 猕猴主见是月影,语诸伴曰:‘月今日死,落于井中,当共出之,莫令 世间长夜暗冥’。共作议言:‘云何能出?’时猕猴主言:‘我知出
法。我捉树枝,汝捉我尾。展转相连,乃可出之。’时诸猕猴,即如 主语,展转相捉。树弱枝折,一切猕猴堕井水中。”佛陀以此故事讽 喻那些自以为是,分不清是非虚实,害己害人的外道邪师。【爱河】爱欲浸染人心,使人溺没而不能自拔,故喻为爱河。苏轼有 诗云:“欲平苦海浪,先干爱河水。” 【欲火】形容情欲炽盛如火。《楞严经》卷八详明其业因、业相、业 果皆如猛火。【婆心】即“老婆心”之略,源出禅门。有些禅师诲人不倦,絮絮叨 叨,犹如老婆子饶舌,丛林中称为“老婆心”、“老婆禅”。今演为 “苦口婆心”。【解脱】佛教指脱离妄想烦恼的束缚,脱离生死轮回的痛苦,获得自 在无碍。【别具只眼】另有一番独特的眼力与高超的见解。“只眼”,慧眼, 第三只眼,天眼,顶门具眼也。【心花怒放】佛教以清净的本心譬为莲花。【一尘不染】色声香味触法,是眼耳鼻舌身意所认识的六种境界。因 为它们能够染污人的情识,故称六尘。不被六尘之中的任何一种所染 污,就是一尘不染。【一丝不挂】原是佛教用来比喻人没有一丝牵挂。出自《楞严经》 : “一丝不挂,竿木随身。”现在指人裸体(本人在 Google 上检索, 竟发现该词已被筛选掉,真是“一丝不挂”也! ) 。【一刀两断】语本《五灯会元》卷十二:“一刀两断,未称宗师。” 意谓虽能干净利落地判断是非邪正,但未能圆融一体,和光同尘,也 称不上“宗师”。现比喻干净利落。【一厢情愿】源自佛教《百喻经》 。说一个愚人到都城里游玩,爱上 公主,相思成疾,几至命危。现指单方面的愿望和计划。【一笔勾消】 谓破除一切尘缘。明代四大高僧之一的N宏 (莲池大师)
写了七首 《一笔勾歌诀》 : “五色金章一笔勾”、 “鱼水夫妻一笔勾”, 合称“七笔勾”。勾是涂去之意。“一笔勾”即“一笔勾消”。【味同嚼蜡】指修行人清心寡欲,淡于世味。语出《楞严经》 :“我 无欲心,应汝行事。于横陈时,味同嚼蜡。” 【割爱】爱是贪欲的别名,位列三毒之首。有爱便有嗔,爱嗔相激, 增长惑乱。而世俗的爱,只是虚妄、不净、自私的贪爱,只有断爱、 离爱、割爱,才能获得觉悟。【自欺欺人】佛经中以犯妄语者为自欺欺人,五戒之不妄语。【臭皮囊】 皮革制成的袋子, 比喻人身。“臭皮囊”这句俗语源于 《四 十二章经》 :“天神献玉女于佛,欲以试佛意、观佛道。佛言:革囊 众秽,尔来何为!以可诳俗,难动六通。去,吾不用尔。天神愈敬佛, 因问道意。佛为解释,即得须陀洹(小乘初果) 。”佛把天仙美女视 为盛满污秽之物的皮袋子,这叫做“不净观”,专用以破除淫欲。【梦幻泡影】比喻人生无常,世事虚幻。《金刚经》“六如偈”云: “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唐 伯虎因以为号“六如居士”。【浩劫】“劫”是梵语“劫波”(Kalpa)的音略。劫是不能用年数来 计算的漫长的时间概念。如用一件轻软的天衣,每隔三年去拂试一次 方广数十里的磐石,直到此石销磨尽,谓一小劫。而“八十小劫,名 一大劫”。佛经中又说,一大劫中包括世间“成、住、坏、空”四个 阶段,“劫”的时间概念由此引申到空间范畴。故而“浩劫”、“劫 难”都是兼有时空双重意义的。【弹指】我们现在形容时光短暂常用“弹指一挥间”这个比喻。“弹 指”是佛教中的一个时间量词,出自于印度梵语。《僧只律》上解释 说:“二十念为一瞬,二十瞬名一弹指,二十弹指名一罗预,二十罗 预名一须臾,一日一夜有三十须臾。”另外,“弹指”也是捻弹手指 做声的动作, 它原本是印度的一种风俗, 用以表示欢喜、 赞叹、 警告、
许诺、觉悟、召唤、敬礼、诅咒等。【当下】 本佛教用语,人能活着和感觉到的只有当下。当下就是现 在的这一刻。【安心】来自禅宗的一则著名公案。据《五灯会元》卷一载,禅宗二 祖慧可曾向初祖达摩乞与安心法: “诸佛法印, 可得闻乎?”达摩云: “诸佛法印,匪从人得。”慧可曰:“我心未宁,乞师与安。”达摩 云: “将心来与汝安。”慧可遍寻不见心, 便说: “觅心了不可得。” 达摩说:“我与汝安心竟。” 慧可大悟。【庄严】指佛像、法师的神态端庄肃穆。【晨钟暮鼓】为举行法事时集众而用的法器。唐宋以来,我国各大寺 院多在佛殿两侧建钟鼓楼以为悬挂钟鼓之用。因而晨昏撞钟击鼓已成 为中国佛寺的一种传统。【五体投地】用左右膝、左右肘、头顶等五个部位着地行礼,是佛教 里最为敬重的礼节。【十字街头】见于《五灯会元》卷十九:“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 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 字街头握手。”“十字街头”指世间、事相等,与“千峰顶上”所指 的出世间、理体等相对而言。【灰头土面】犹言蓬头垢面,形容肮脏相。也作“灰头土脸”。大乘 佛教指出,修行成就后,还要发大悲心,返回尘世中去救度众生。灰 头土面即指应众生缘而化现的凡夫形象。【勇猛精进】很难想象这个积极入世的词出自佛教,原指奋勉修行佛 法。《无量寿经》卷上云:“勇猛精进,志愿无倦。” 现在指刻苦学 习,不断进步。【自觉】 佛典中依觉的范围和程度的差别而立“三觉”: 自觉, 觉他, 觉行圆满。“自觉”异凡夫,凡夫迷沉,全不自觉。今以自己有所认 识而觉悟为“自觉”。
【百尺竿头,更进一步】语本《景德传灯录》:“百尺竿头不动人, 虽然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 【正宗】佛教禅宗称初祖达摩所传的嫡系学派为正宗。宗,即禅宗。禅宗自称“宗门”、“宗下”,称其他佛教流派为“教”。后泛指学 业技术的嫡传正派。【昙花一现】佛经中用来比喻佛法难闻。【空中楼阁】喻修行者应筑好根基,循序渐进。【醍醐灌顶】“醍醐”是从牛乳中反复提炼而得到的甘美食品,喻无 上法味(最高教义) 。“灌顶”原来是古印度新王登基时的仪式:取 四大海之水装在宝瓶中,流注新王之顶,象征新王已享有统治四海的 权力。密宗沿用此法作为僧人升任阿^黎(规范师)时的仪式。佛教 典籍中用以喻灌输智慧、佛性,除却疑虑,从而心地清凉。【心地】以大地比喻心,谓心如大地,能产生世间、出世间和善恶等 法。【心心相印】心者,佛心;印者,契合、符合。禅宗谓不立文字,不 依言语,直以心印心,故曰“心印”。现指心与心互相契合,形容彼 此的心意完全一致。【伸手不见五指】 我们现在用来形容光线暗。其实, 它本是佛教用语, 出于《续灯录》卷七:“伸手不见掌。”这句禅语的意思是:悟道的 人见一切事物,不加以主观的虚妄分别与憎爱,因为一切事物在本质 上是平等不二的。【投机】彻悟的意思,合乎佛祖的心机谓之投机。【单刀直入】禅宗高僧启发学者须直截痛快,不依经论文句,斩尽葛 藤(分别杂念) ,故以单刀直入为喻。【当头棒喝】禅门认为佛法不可思议,开口即错,动念即乖。为了打 破学人的迷执,不少禅师用棒,或用喝,作为施教的一种方式。【天花乱坠】佛教传说佛祖讲经,感动天神,天上纷纷落下花来。现
形容言谈虚妄、动听而不切实际。【顽石点头】指说理透彻,使没有悟性的人也心悦诚服。【辩才无碍】本佛教用语,指菩萨为人说法,义理通达,言辞流利, 后泛指口才好,善辩论。语见《华严经》 :“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 辩才无障碍;若能辩才无障碍,则能开演无边法。” 3 【三昧】佛教用语,梵文“Samādhi”音译词,意为“正定”,即屏 绝杂念,使心神平静,是佛门修养之法。先比喻奥妙之处。【面壁】佛教用语,指面对墙壁默望静修。据说佛教禅宗初祖菩提达 摩寓止于嵩山少林寺,曾面壁而坐,终日默然静修九年。后一些武术 门派中有弟子犯了本门戒条,掌门人便罚其在山洞、悬崖等孤寂之地 面壁思过一段时间。金庸《笑傲江湖》中华山派弟子令狐冲曾被掌门 人岳不群罚面壁思过一年。【法宝】佛教用语,指佛说的法,又指和尚用的衣钵、锡杖等。【法子】佛教用语,意为“步向正道”。日本女歌手酒井法子即以此 取名。但令人遗憾的是,2009年8月,酒井法子因藏毒及吸毒被警方 逮捕,判处一年半惩役,并没有“步向正道”。【天龙八部】原为佛教用语,指佛经中常见的“护法神”。诸天和龙 神为八部众的上首,故称。后被金庸用作书名。【浮世】来自佛教用语,本意指人的生死轮回和人世的虚无飘渺。日 本作为风俗画、版画的名称。【小品】本属佛教用语。鸠摩罗什翻译《摩诃般若波罗蜜经》 ,将较 详的二十七卷本称作《大品般若》 ,较略的十卷本称作《小品般若》 。可见,“小品”与“大品”相对,指佛经的节本。因其篇幅短小,语 言简约,便于诵读和传播,故备受人们的青睐。【智慧】梵语般若(Prajna)的意译。佛教谓超越世俗虚幻的认识,达 到把握真理的能力。【真心】佛教用语。谓真实无妄之心。
【尊重】“尊重奉事诸佛,为此明灯,最胜福田,殊胜吉祥,堪受供 养。”――无量寿经 【烦恼】“谓虽自在随其所数,无涩无难,然唯修得世间定做,未能 永实,烦恼随眼,诸心心法。未名为定”。――楞严经 【障碍,究竞】 :“一切障碍即究竞觉,得念失念,无非解脱”。―― 圆觉经 【胜利】“云何但念药师疏璃光如来一佛名号,使获尔功德胜利”。――药师经 【利益】“发菩提心,随其根性,教化成熟,乃至尽于未来劫海,广 能利益一切众生”。――华严经 【昙花一现】 《莲花经》“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诸佛如来,时来 说之,如优昙钵花,时一现耳”。“如来时出世,如优昙钵花,时一 现耳”。――长阿含经 【作茧自缚】“妄相自缠,如蚕作茧”。“如蚕作茧,以妄相丝,自 缠缠他”。――楞伽经 【现身说法】 《传行录》“亦于十方界中现身说法”。“我于彼前, 皆现其身,而为说法令其成就”。――楞严经 【随心所欲】“智慧明达,功德殊胜,勿得随心所欲”。――无量寿 经 【弘扬】“当于此地建国安民,弘扬佛法”。――唐西域记?迦湿弥 罗国 【现在】“有作用时,名为现在”。――俱舍论 【不可思议】“当知是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大 智度论 【心眼】“尔时大王虽在幽闭,心眼无障,遥见世尊”。――无量寿 经 【真实】“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心经
【真相】“修梵寺有金刚,鸠鸽不入,鸟雀不栖,菩提达摩云‘得其 真相’”。――洛阳伽蓝纪?修梵志 【十字街头】“大众须知,悟了遇人者,向十字街头与人相逢,却在 千峰顶上握手,向千峰顶上相逢,却在十字街头握手”。――五灯会 元 【心花怒放】“若善男子 ,于彼善友,不起恶念,即成就正觉,心 花发明,照方刹”。――圆觉经 【奇特】“如来出世,实复奇特”。――贤愚经 【拖泥带水】“道个佛字,拖泥带水,道个禅字,满面惭愧”。―― 景德传灯录 【一刀两断】“一刀两断,未称宗师”。――五灯会元 【泥牛入海】 《景德传灯录》“洞山又问和尚:‘见什么道理,便往 此山?’师云:‘我见两泥牛入海,直到如今无消息’”。《五灯会 元?圆觉昙禅师法嗣》 :“三脚驴儿蹼跳上天,泥牛入海无踪迹”。【铁树开花】 《五灯会元?或庵师体禅师》 :“淳熙己亥八月朔,示微 疾??逮放书谒,辞众曰:‘铁树开花,雄鸡生卵;七十二年,摇篮 绳断,掷笔示寂’”。【单刀直入】 《五灯会元?百丈海洋禅师法嗣》 :“若也单刀直入,则 凡圣情尽,体露真常,理事不二”。《传灯录》“若是作家战将,便 请单刀直入,便莫如何若何”。【鹦鹉学舌】 《景德传灯?药山惟俨和尚》“有行者问:‘有人问佛 答佛, 问法答法, 不知是否?’师曰: ‘如鹦鹉学人话语, 自话不得, 内无智慧故’”。【水涨船高】 《景德传灯录?芭蕉清禅师法嗣》“眼中无翳,空里无 光;水涨船高,泥多佛大.莫问将来,我亦无答。” 【女大十八变】 《景德传灯录?幽州潭空和尚》“有尼欲开堂说法, 师曰:‘尼女家不用开堂’,尼曰:‘龙女八岁成佛,又作么生?’
师曰:‘龙女有十八变,汝与老僧试一变看’”。【只重衣衫不重人】 《五灯会元?黄龙心禅法嗣》“师曰:‘五陵公 子争夸富, 百衲高僧不厌贫, 近来世俗多颠倒, 只重衣衫不重人’”。【早知今日,何必当初】 《五灯会元?无衣怀禅法嗣》“曰:‘中下 之流如何领会?’师曰:‘伏尸万里。’曰:‘早知今日,悔不慎当 初”。【蒸沙作饭】 《楞严经》“若不断淫,修禅定者,如蒸沙石,欲其成 饭,经千百却,只名热沙”。【自作自受】 《五灯会元》“僧问金山颖:‘一百二十斤铁枷,教阿 谁担?’颖曰:‘自作自受’”。【本来面目】 《六祖坛经》“不思善,不思恶,正与么时,那个是明 上座,本来面目”。【宝山空回】 《大乘本生心地观经》“如人无手,虽至宝山,终无所 得”。【半斤八两】 《五灯会元》“秤头半斤,秤尾八两”。【自由自在】 《传灯录》“问:‘牛头未见四祖如何?’师曰:‘自 由自在’。问:‘见后如何?’师曰:‘自由自在’”。【一句投火】 《佛祖统纪》“半偈亡身,一句投火”。【一尘不染】 《易本义》“圣人具三者之德,而无一尘之累”。“尘 以比喻物欲,故六根清净者,曰一尘不染”。【一佛出世】 《海录碎事》‘朕闻朝廷除一舍人,六亲相贺,谚以为 一佛出世,岂容易哉?” 【闭门选车】 《传灯录》“问:‘如何是闭门选车’,师曰:‘活计 一物无’。曰:‘如何是出门合辙?’师曰:‘坐地进长安’”。【辩才无碍】 《华严经》“若能知法永不灭,则得辩才无碍,则能开 演无边法”。【一雨所润】 《法华经》 “虽一地所生, 一雨而润, 而诸草木各差别”。
【 【一人传虚,万人传实】 《传灯录》“问:‘如何是东禅家风?’师 曰:‘一人传虚,万人传实’”。【三世因果】 《佛典》“因果通三世,三世者,过去、现在、未来世 也”。【三途入难】 《维摩经方便品》“菩萨成佛时,国土有三途八难”。【三兽渡河】 《佛典》“三兽渡河,兔走水上,以譬声闻道浅;马足 在水中,以喻缘觉道稍深;象足到水底,以喻菩萨道最深”。【三头六臂】 《法苑珠林》“修罗者,体貌粗鄙,每怀_目,棱层可 畏,并出三头,重安人臂”。《传灯录》“主师曰:‘三头六臂擎天 地,忿怒哪吒扑帝钟’”。【三千大千大世界】 《智度论》“佛由小千世界,中千世界,大千世 界之三种千而成, 一大千世界, 为一佛之化境, 此三千大千世界之广, 恰等于第四禅天,成坏同时”。【七手八脚,打成一片】 《五灯会元》“上堂七手八脚,三头两面, 耳听不闻,眼觑不见,苦乐逆顺,打成一片”。【互为因果】 《涅磐经》“三世因果,循环不失”。【求生净土】 《念佛镜》“求生净土,冀消、身、口、业、积功累德, 重入娑婆”。【九年面壁】 《释法显神僧传》“天竺菩提达摩,梁武帝普通元年, 泛海至金陵,与帝语,师知几不契,遂去梁,折芦河江,潜回洛阳, 止嵩山少林寺,终日面壁而坐九年,形入石中,拭之益显,人谓其精 贯金石也”。【单兵独马】 《五灯会元》“慧觉谓皓泰曰:埋兵掉头、未是作家,
匹马单枪,便请相见”。【抛砖引玉】 《传灯录》“赵稔谓大众有解问世者出来,一僧使出礼 拜,稔曰:‘此来抛砖引玉,却引得w墼卜”。【清规戒律】 《释门正统》“百丈山怀海禅师始立天下禅林规式,谓 之清规”。【杀人不眨眼】 《五灯会元》“曹翰征胡则渡江入庐山寺,缘德坐如 常”。翰曰:‘汝不闻杀人不眨眼将军乎?’德熟视翰曰‘汝安知不 惧,生死和尚耶’”。【神色不动】 《传灯录》“和尚当时被节度使抛向水中,神色不动, 如今得怎么地”。【千差万别】 《传灯录》“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师曰:‘千 差万别’”。【千手千眼】 《秘藏记》“千手千眼观世音,具二十七面,有千手千 眼”。【衣钵相传】 《传灯录》“尔时世尊,说此偈而己,复古伽叶,吾将 会缕僧伽裂梨衣传与汝,传授补处,至慈氏佛出世,勿令朽坏”。【佛光普照】 《佛典》“佛之光明,无处不照”。【借花献佛】 《遇现因果》“瞿夷寄二花于善慧仙人以献佛”。【前因后果】 《无量寿经》“深信前因后果,不谤大乘”。【张三李四】 《五灯会元》“问:‘如何是佛?’师曰:‘张三李 四’”。【贼去关门】 《传灯录》“贼去后关门”。【路见不平,拔刀相助】 《传灯录》“路见不平,所以按剑”。【针锋相对】 《传灯录》“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雷声大,雨点小】 《传灯录》“雷声甚大,雨点全无”。【狭路相逢】 《传灯录》“师便喝问:‘狭路相逢时如何?’百尺竿 头,更进一步: 《传灯录》“师示地偈曰:‘百尺竿头不动人,虽然
得入未为真,百尺竿头须进步,十方世界是全身”。【白璧无瑕】 《传灯录》“问:不曾博览空王教略,借玄机试道看。’ 师曰:‘白玉无瑕,卞和刖足’”。【聚沙成塔】 《法华经》“乃生童子戏,聚沙为佛塔”。【以心传心】 《六祖经》“法则以心传心,皆令自悟解”。【舍身饲虎】 《佛典》“释迦佛在困地修行时,见饿虎将食其子,遂 舍身投岩下饲饿虎”。【疑团犹在】 《传灯录》 :“疑团犹在也”。【凡夫俗子】 《法华经》“凡夫浅识,深著五欲”。《佛典》“凡夫于 生死迷惑流转,亦即不往正道之俗人”。【冷暖自知】 《传灯录》“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冤亲平等】 《五灯会元录》“佛教慈悲,冤亲平等”。【讲古论今】 《金刚经心论》“讲古论今,冗长无极”。【讲经说法】 《佛典》“僧之讲经,始见于晋”。《法华经》“众圣之 王,说法教化”。【万古千秋】 《传灯录》 “僧问: ‘如何是五老峰前句?’师曰: ‘万 古千秋’”。【更深人静】 《传灯录》“更深夜静,共伊商量”。【恍然大悟】 《传灯录》“简蒙指教,豁然大悟”。【随波逐浪】 《五灯会元》“看风使舵帆,正是随波逐浪”。【刀头舔密】 《佛说二十四章》“财色之于人,譬如小儿贪刀头之蜜, 不是美食,具有截舌之患”。【苦海无边】 《法华经》“我见诸众生,没在于苦海”。【菩萨心肠】 《正言论》“不为自己求安乐,但为众生出离苦,此菩 萨心肠也”。【开山祖师】 《佛典》“佛寺多择名山,拓立寺院,其创业者,谓之 开山祖师”。
【无所畏】 《智度论》“谓佛于大众中说法,心常泰然无所谓”。【大慈大悲】 《智度论》“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头不梳, 面不洗】 《五灯会元》 “僧问慧J, ‘如何是无蓬塔中人?’ J语:‘头不梳,面不洗’”。【头头是道】 《续传灯录》“方知头头皆是道”。【无挂无碍】 《心经》“心无挂碍,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 梦想”。【匹马单枪】 《传灯录》“问:‘匹马单枪来时如何?’师曰:‘待 我斫棒’”。【拈花微笑】 《传灯录》“世尊在灵山会上,拈花示众,众皆寂然, 惟迦叶尊者,破颜微笑。遂付以正法眼藏”。【口碑】 《五灯会元》“劝君不用镌顽石,路上行人口似碑”。【吐丝自缚】 《传灯录》“志公坐禅,如蚕吐丝自缚”。【君子爱财,处之有道】 《五宁会元》“君子爱财,处之有道”。【四大皆空】 《佛典》“地、水、火、风谓之四大,能造万物,但以 因缘所生之法,究无实体,故谓之空”。【得来全不费工夫】 《五灯会元》“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 夫”。【饥不择食】 《五灯会元》“丹霞天然禅师访居士,更门前想见,师 乃曰:‘居士在否?’居士曰:‘饥不择食’”。【盲人摸象】 《涅经》“众盲摸象??俱以象之一体,谈作象之全 身”。【将错就错】 《五灯会元》“杨公辞世偈,将错就错,西方极乐”。【滑头滑脑】 《五灯会元》“祖顾侍者曰:‘是那里僧?’曰:‘向在 和尚会下’。祖曰:‘怪得恁么滑头’”。【渡人渡己】 《佛典》“自来得渡人者,菩萨发心,自渡生死苦海而 渡人”。
【逍遥自在】 《五灯会元》“性空妙庵主,为文自祭,二十四腊,逍 遥自在,逢人则喜,见佛不拜”。《传灯录》“丈夫运用堂堂,遥消 自在无妨”。【逢凶化吉】 《灵感录》“一心称念观世音菩萨,每逢凶险,无不化 解”。【当头棒喝】 《传灯录》“黄檗古高僧,幼出家,弟子众多,内临济 请法,黄以棒猝击再三,临济益自练之,尽得佛法堂奥”。【天理昭彰】 《涅经》“三世因果,循环不失,善恶报应不爽,天 理昭彰”。【老婆心切】 《传灯录》“愚曰:黄 恁么老婆心切”。【本来无一物】 《传灯录》“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想若非非】 《楞严经》“如存不存,若尽不尽,如是一类,各非想 非非想处”。【未曾有】 《楞严经》“法筵请从,得未曾有”。【极乐世界】 《阿弥陀经》 “从是四方过十亿佛土, 有世界名曰极乐”。【各奔前程】 《五灯会元》“真净曰:‘相逢不下马,各自奔前程”。【沉默寡言】 《传灯录》“南岳玄泰上坐,不知何许人也,沉默寡言, 未尝衣帛”。【超凡越圣】 《传灯录》“所以道超凡越圣,出生离死,离因离果, 超比卢,越释迦,不被凡圣因果所谩”。【天花乱坠】 《传灯录》“若来会佛意??得天华乱坠,只成个邪说 争竞是非,去佛法大远”。【挑雪填井】 《普灯录》 “普治云: ’多少痴禅和尚挑雪云填井’ ”。【雪上加霜】 《传灯录》“伊退步而立,师云:‘汝只解瞻前,不解 顾后。’伊云:‘雪上更加霜’”。【皆大欢喜】 《金刚经》“一切世间天人阿修罗,闻佛所说,皆大欢
喜”。【电光石火】 《五灯会元》“保福从展禅师:‘此事如击石火,似闪 电光’”。《传灯录》“师曰:‘石火电光,已经光劫’”。【救苦救难】 《白衣大士禅咒》“南无大慈大悲救苦救难广大灵感观 世音菩萨”。【火烧眉毛】 《五灯会元》“僧问蒋山佛慧如何是急切一句,慧曰: ‘火烧眉毛’”。【神通广大】 《佛典》“神通为不测及无碍之义,又无碍之力” 【心病难医】 《传灯录》“莫教心病最难医”。【水泄不通】 《传灯录》“德山门下,水泄不通”。【水到渠成】 《传灯录》“叉手问’'如何是妙用一句?’师曰:‘水 到渠成’” 【粉身碎骨】 《禅林类纂》“ 碎骨粉身,难报此德”。【金刚不坏身】 《涅经》“云何得长寿,金刚不坏身” 【色即是空】 《心经》“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善男信女】 《金刚疏记》 “善男信女有二义, 一以人称, 二以法喻”。【豁然大悟】 《祖庭事苑》“闻道安讲般若,豁然大悟”。【粗言细语】 《传灯录》“粗言细语,皆归第一义”。【解铃系铃】 《指月录》“金陵清凉泰钦禅师,性毫逸,众易之;法 眼独契重,一日眼问众曰:‘虎项金铃,是谁解得?’众无对,师适 至,眼举前语问,对曰:‘系者解得’”。【解脱】 《尊婆须密菩萨所集论》“心解脱 故曰解脱”。【真谛】 《中论》“诸贤圣知其颠倒性故,知一切法皆空无生,於圣 人是第一义谛”。佛家又称真谛为“第一义谛”或“胜义帝”。且又 有俗谛,真谛之分。【君子一言,快马一鞭】 《传灯录》“快马一鞭,快人一言,有事何 不出头,无事各自珍重”。
【一厢情愿】出自《百喻经》 【空中楼阁】出自《百喻经》 【律师】原为梵文所译,特指佛门中善于解释律藏,谙熟律条礼仪的 僧尼。现在则专指依法协助当事人进行诉讼,出庭辩护及处理相关法 律事务的专业、专职人员。【道具】原指僧尼所用的符合律制且有助于资身修道的物品,器具。现在泛指从事文艺、娱乐排演时所用的各种器具。还有一些常用的如水到渠成、当头棒喝、将错就错、三生有幸、感天 动地、斩钉截铁、众口难调、心猿意马、头头是道、安身立命、去伪 存真、拔刀相助、皆大欢喜、九九归一、因果报应、在家出家、上天 无路、入地无门、佛法无边、佛国统一、佛眼相看、佛面刮金、做一 天和尚撞一天钟、僧多粥少、令人深省、诸恶莫论、口头禅,沿门托 钵、泥塑木雕、龙门造象、和尚家风、稗家风格、百丈浮图、皮肉之 见、顽石点头、顶礼膜拜、革凡成圣、香火鼎盛、金刚怒目、天土石 麟、河东狮吼、半路出家、半路修行、临时抱佛脚、依钵相传、香火 因缘、不即不离、回头是岸、不二法门、普度众生、十恶不赦、明心 见性、娑婆世界、人生无常。万般带不去,唯有业随身。法相庄严。放下屠刀,立地成佛,宁在大庙睡觉,不在小庙办道。
第一篇:佛家经典用语有用佛教用语 个人整理版
涅(孽盘)
意义是指清凉寂静,恼烦不现,众苦永寂; 具有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远离 一异、生灭、常断、俱不俱等等的中道体性 意义;也即成佛。? 涅被称为空(su&&ata)是 因为它毫无贪嗔痴,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 法;被称为无相(animitta)是因为它毫无 贪嗔痴之相,也因为它毫无一切有为法之相; 被称为无愿(appa?ihita)是因为它毫无贪 嗔痴的渴望,也因为它毫无渴爱之欲。[
1、儒家用语。指心灵的本真、本然状态,心 灵的仁、义、礼、智四端,又名本善之心、 诚心、良心、仁心。? 2、佛教语。犹心灵。谓神思明亮如灯,故称。? 颜炳罡《&心灯&发刊词》:“这是仁爱之灯, 这是正义之灯,这是羞恶之灯,这是智慧之 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教认为一粒沙可见三千大世界。佛教早在 两千多年前,乃至更早前就认为“万物无自 性、无本质”!一个字――空,说明了一切 的根本。佛教和科学殊路而同向,揭示事物 的本相! ? 树叶间容纳宇宙,花瓣里别有洞天,果然是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非亲临其境,道 不得此语!
天,意为飞舞的天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 天指苍穹,但也认为天有意志,称为天意。? 1.飞向天空。? 2.“飞龙在天”的略称。比喻王者得天下,有 龙兴之象。? 3.佛教壁画或石刻中的空中飞舞的神。
明妃是密宗佛教里男性高级修行人的异性修行伴侣, 也就是精神和肉体两方面的修行伴侣的名称,尊号。一般来说这样的明妃既是可以以观想出来的佛母, 女菩萨、或者是女神,也可以是思想和修行境界很 高,而且长相倩丽标致的女性。在密宗修行里,男性修行人象征慈悲,而女性修行 人则象征智慧,因此,明妃也称做智慧女或者手印 女(手印是指永恒不变的真理)。而这样的两个特 殊的修行人的结合,能使人的思想境界和身体状况 达到最高尚超脱的境界,因而具备了解救他人的功 德能力---慈悲和智慧的一体能量,这就是密宗 佛教所强调修持的“乐空双运”或者一般人称的 “男女双修”。
? 由于生死涅盘的一切法皆圆满具足
于这一空智之中,故名圆满;又解 脱生死的方便更无超胜此法者,故 名为大。
?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释迦如来 经典二: 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的。一旦 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断掉,纵 然痛惜也) 大黑天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 即是色 ? 释迦如来 ? 经典一:一切皆为虚幻。? 大黑天 ? 经典二:不可说。(有些话是不能说出来 的。一旦失口,往往一丝脆弱的牵伴都会 断掉,纵然痛惜也)
大日如来 经典三: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鬼子母神 经典四: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 妄动,不动则不伤; 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 诸般痛苦。药师如来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弥 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 次擦肩而过。阿z(音同措)如来 经典七:大悲 无泪, 药师如来 经典五:一花一世界,一佛一如来。
经典六:前生500次的回眸才换得今生的一次擦肩而 过。经典七: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普贤菩萨 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 无一物,何处惹尘埃。观音菩萨 经典 经典八:苦海无边,回头是岸。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经典九: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 处惹尘埃。经典十:我不入地狱, 谁入地狱
?谢谢观赏!
第一篇:佛家经典用语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一) 1. 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2. 天上天下,唯我独尊,自观自在,守本真心。3. 所谓无上正等正觉者非他,即是真如本性,亦名自性清静心是也。4. 众生由其不达一真法界,只认识一切法之相,故有分别执著之病。5.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虚妄者,言其是假非真,非谓绝对没有。6. 众生念念在虚妄之相上分别执著,故名曰妄念,言其逐于妄相而起念也;或难知是 假,任复念念不停,使虚妄相于心纷扰,故名曰妄念,言其虚妄之相随念而起也。7. 根身器界一切镜相,皆是空花水月,迷著计较,徒增烦恼。8. 一切处无心是净;得净之时不得作净想,名无净;得无净时,亦不得作无净想,是 无无净。(无净无无净,即是毕竟净。) 9. 与外不染色声等,与内不起妄念心,得如是者名为证;得证之时不得作证想,名无 证;得无证时,亦不得作无证想,是名无无证。(无证无无证,是名毕竟证。) 10. 若起精进心,是妄精进;若能心不妄,精进无有涯。11. 一切处无心者,即修菩提、解脱、涅、寂灭、禅定乃至六度,皆见性处。12. 不以有行,亦不以无行。13. 诸行性相,悉皆无常。14. 诸行是常,无有是处;汝但一切处无心,即无诸行,亦无无行。15. 疾苦在身,宜善摄心,不为外境所摇,中心亦不起念。16. 参须实参,见需实见,用须实用,证须实证,若纤毫不实即落虚也。17. 临终之际,若一毫凡圣情量未尽,纤毫思虑未忘便乃轻重五阴去也。18. 忍苦捍劳,繁兴大用,虽粗浅中皆为至实,惟贵心不易移,一往直前履践将去, 生死亦不奈我何。19. 起见生心,分别执著便有情尘烦恼、扰攘、若以利根勇猛身心直下,修到一念不 生之处,即是本来面目。20. 平常心是道, 趣向即乖,到崮里正要脚踏实地,坦荡荡,圆陀陀,孤*危峭,不 立毫发知见。21. 一切无心无住着,世出世法莫不皆尔。22. 道贵无心,禅绝名理忘怀泯绝,乃可趣向回光内烛,脱体通透。23. 真如佛性,非是凡形,烦恼尘垢,本来无相,岂可将质碍水洗无为身。24. 不忆一切法,乃名禅定。25. 一切众生皆自空寂,真心无始,本来自性清净。26. 能善分别诸法相,于第一义而不动。27. 佛身者即法身也,从无量功德智慧生,从戒定慧解脱知见生。28.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29. 众生身中有金刚佛,犹如日轮,体明圆满,广大无边。只为五阴重云覆,如瓶内 灯光,不能显现。30. 终日不见己过,便绝圣贤之路。终日谈人过,便伤天地之和。31.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32. 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33. 若悟真心本空,万法自然消殒。34. 自美三寸舌头,一日改头换面,辗转吞食,那时痛苦恨悔,无人能释。35. 色欲二字生死之根。
36. 妄言、绮语、两舌、恶口、杀人无血,其过甚恶。37. 尔勿崇饮,狂药非佳味,能使谨厚性,化作凶顽童。38. 怒为万障之根,忍为百福之首。39. 世人言忍,忍字最难,非大智慧,断然不能。40. 来得不明,去得正好,智人观此,未免心冷。41. 念动急觉,觉之即无,久久收摄,自然心正。42. 尽其心知其性,知其性则知其天。43. 悟佛之言,定要行佛之行。44. 从外入者不是家珍,从内发者,方谓真慧。45. 真心应物,不生分别。46. 一念才生,万法齐现,假指心性,而明易道。47. 真心虚灵,照而常寂,德者心用,纯善无恶。48.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有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49. 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50. 佛云若能转物即同如来。51. 本性体若太虚,无内无外,非来非去。52. 三教圣贤,本乎一理,若离心性尽是魔说。53. 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执厥中。54. 乐天知命,无喜无忧,妙性朗然,其乐难述。55. 知昼则知夜,知始则知终,如若先悟未生以前面目,便知末后安身立命之处。56. 若不究心,坐禅徒增业苦;如能护念,骂佛犹益真修。57. 念佛人心清净,净心念佛净心听;心即佛兮佛即心,成佛无非心净定。58. 明明白白无生死,去去来来不断常;是是非非如昨梦,真真实实快承当。59. 一水一山何处得?一言一默总由伊;全是全非难背触,冷暖从来只自知。60. 终日拈花择火,不知身是道场。61. 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苟能念念不忘,心心弥陀 现前,步步极乐家乡,何必远企十万亿土。62. 坐石看云闲意思,朝阳补衲静工夫;有人问我西来意,尽把家私说向渠。63. 情不附物,物岂碍人。64.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65. 一切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皆如梦幻,无三界可出,无菩提可求。人与非 人,性相平等,大道虚旷,绝思绝虑。66. 莫贪短利将心昧,轮回之人皆因此;快刀斩断迷魂梦,直取正心超俗尘。67. 离俗家与出家相应,去业障与道人相应,去习气与工夫相应,去烦恼与清净相应, 此数相应,虽然觉得,不如不相应好。68. 不悟本性,即佛是众生,一念悟时,众生是佛故万心尽在自心应从自心中顿见真 如。69. 若顿悟此心,本来清净,元无烦恼,无漏智性,本自具足,此心即佛,毕竟无异。70. 源乎源乎,千山势到(山狱,按: ‘山'在上, ‘狱'在下)边止,万派声归海上消。71. 未生前本来面目,死了烧了什么处相见。72. 只愁不作佛,莫愁佛不解语是也。73. 悟门了当,澈见圣凡不二,迷悟不二,生死涅不二,有情无情不二。74. 不睹恶生嫌,不观善劝措,不舍智就愚,不抛迷就悟。75. 迷时师度,悟时自度,只合自性自度。听法顿中渐,悟法渐中顿,修行顿中渐,
证果渐中顿。76. 菩提无是处,佛不得,众生亦不失菩提,但一切众生,即菩提相。77. 心生种种法生,心灭种种法灭。78. 处凡愚而不减,在贤圣而不增,住烦恼而不乱,居禅定而不寂,不断、不常、不 来、不去、不在中间及内外,不生不灭,性相如如,常住不迁,名之曰道。79. 不生不灭者,本自无生,今亦无灭,非外道,将灭止生,以生显灭,灭犹不灭, 生说不生。80. 于一切处不住相,彼相中不生憎爱,亦无取舍,不念利益成坏等事,安闲恬静, 虚融淡泊,此名一相三昧。81. 行住坐卧,纯一直心不动道场,真成净土,名一行三昧。82. 心性虚空,动静之源莫二,真如绝虑,缘计之念非殊。83. 惑见纷驰,穷之则唯一寂,灵源不状,见之则以千差。千差不同,法眼之名自立, 一寂非异,慧眼之号斯存,理量双销,佛眼之功圆着。84. 学道须是铁汉,着手心头便判,直取无上菩提,一切是非莫管。85. 佛是众生药,病生病除,药亦无用。病(病字头里面一个 & 差 & )药除佛魔俱 扫。始于此大事因缘有少分相应。86. 佛是众生界了事汉,众生是佛界不了事汉。87. 欲得一如,但佛与众生一时放下,则无了无不了。88. 但于事上通无事,见色闻声不用聋。89. 是人知得世间有为虚妄不实底道理,及至对境遇缘,蓦地撞在面前,不随他去, 否则被伊穿却鼻孔定也。90. 佛说:汝以色空相倾相夺于如来藏,而如来藏随为色空,周遍法界。91. 佛说:我以妙明,不灭不生,合如来藏。而如来藏惟妙觉明,圆照法界是故于中, 一为无量,无量为一。小中现大,大中现小。不动道场,遍十方界无尽虚空。92. 于一毫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93. 道,但以假名字,引导于众生。未识得破时千难万难,识得破后,有什么难易。94. 凡夫志量狭妄,说有难易。离相如虚空,尽契诸佛智。戒相亦如空,迷人自作持。病根不肯拔,只自弄花枝,要识病么?不是别物,只是个执难执易。95. 妄生取舍者,这个病根拔尽。生死海里浮沉,真是无出头时。96. 断除烦恼重增病,趋向真如亦是邪。随分世缘无挂碍,涅生死等空华。97. 要得直截,不疑佛祖,不疑生死,但常放教方寸虚豁豁地。事来则随时拔置,如 水之定,如鉴之明,好恶妍丑到来,逃一毫不得,信知无心自然境界,不可思议。98. 离妄想颠倒无真如佛性。离贪嗔邪见,无菩提涅。99. 三界之中,以心为主。真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究竟沉沦。100. 众生之心,犹如大地。五谷五果从大地生。如是心法,生世出世,善恶五趣,有 学无学,独觉菩萨,及于如来。以此因缘,三界唯心,心名为地。101. 赤肉团上,人人古佛家风。毗卢顶门,处处祖师巴鼻。102. 不住一切处心即是佛心。103. 慕道真士,自观自心,知佛在内,不向外寻。104. 求趣无上菩提者,要净自心,福田方净。105. 真心是菩萨净土。106. 发菩提心者,非为己利,原为尽十方遍法界,一切极苦有情之所依怙。107. 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故。108. 菩萨不与法缚,不求法缚。
109. 于一切相,离一切相,即是无相。110. 但离却有无诸法,心如日轮常在虚空,光明自然,不照而照,无创词切兄 佛行,亦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111. 邪正烦恼,同一性空,分别假相,妙心现影。112. 菩萨心无取舍,如大月轮,圆满寂静,即是涅。113. 菩提本自性,性净是菩提,亦非可修相,更无可作相。114. 本净明心非别处,惟在众生妄心中。115.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尘、无憎爱、无胜负,但 除却如许多种妄想,性自本来清净,即是修行菩提法佛等。116. 智者任物不任己,愚人任己不任物。117. 不见一物名为见道,不行一物名为行道。118. 念念无相,念念无为,即是学佛。11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120.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121. 但能无心,便是究竟。若不直下无心,累劫修行,终不成道。122. 凡夫取境,道人取心,心境双忘乃是真法。123. 但于一切一切法,不作有无见,即见法也。124. 一念离真,皆为妄想。125. 若欲无境,当忘其心,心忘即境空,境空即心灭。126. 但契本心,不用求法。127. 愚人除事不除心,智者除心不除事。128. 菩萨心如虚空,一切俱舍,所作福德皆不贪着。129.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130. 佛本是心自作,哪得向文字中求。131. 一切法相,皆是假名,本来即非,盖生即无生也。132. 一切法相本为缘生,缘生之法,当体即空。133. 一切诸众生,无始幻无明,皆从诸如来,圆觉心建立。犹如虚空花,依空而有相, 空花若复灭,虚空本不动。134. 无明不过是本性中缘起之幻相。135. 一切如来本起因底,皆依圆照清净觉相,永断无明,方成佛道。136. 何谓圆照?前念已灭,后念未生,正恁么时,一心湛寂,了了明明,是之谓照。圆者,非着力,非不着力,不沉不浮恍如朗月孤圆是也。此寂一念未起,清净无比,遍体清 凉,便是本来面目。137. 自性本来不生也, 本来不生即是本来不动。生灭即指无明, 意谓自性中本无无明, 说有无明,由于妄见耳。138. 一切万法,皆与自己无违无背,直下透脱成一片。139 佛祖妙道径截,唯直指人心,务见性成佛尔,但此心源,本来虚静明妙。140. 道本无言,因言显道,若真体道之人,通之于心,明之于本。141. 参问之要在专一,不强作为,只守本分,须根脚有透脱处,明见本来面目。142. 学道深宜退步体究,但以生死为念,世谛无常,是身非坚久,一息不来,便是异 世。143. 平常心是道,然才起念待要平常,早乖差了也,此最为微细难凑处。144. 契证佛祖妙道,最宜上智利根,忘怀体究,不坠机境,直下拔萃超群。145. 先悟妙心,行无修之修,证无证之证,不用向外驰求,只自回光便了。
146. 脱虚妄缠缚,破生死巢窟,第一要根器猛利轩豁,次办长久不退之心。147. 佛祖妙道,唯在各人根本上,实不出本净妙明,无为无事心矣。148. 死生之变亦大矣,衲僧家坐断报化佛头,不立纤毫知见,直下透脱。149. 大道体宽,无易无难,小见狐疑,转急转迟,若达大道体宽,廓然同太虚空。150. 道本无言,法本无生,以无言言,显不生法,更无第二头。151. 至道之要唯在息心,心即息,则万缘休罢廓同太虚了然无寄。152.不识本心,求无上佛道,无异煮沙成饭。153.古德云:不识佛道,徇世名字,如狗逐块。154.古德云:佛号入于乱心,乱心不得不佛。155.法界无界,唯是一心,一心现六凡,一心现四圣。156.佛是无心道人。157.心遇缘而不动,是则一切法无性。158.古德云:一心是万法之性,万法是一心之相。159.诸佛法身,湛然不动犹如虚空,如虚空故,所以遍满一切,以便满故,所以空即 无量,无量即空。160.无阴皆空即是平等法身,彻知缘起,便明法由心生。161.不执着我,不分别法,便能调伏其心,若能调伏其心,便能彻明诸法缘起,洞悉 缘起法性空无。162.修道重在修心,若能一心情境,不着不然,便是无上菩提大道。163.若有人有法,则是邪魔外道见解也。164.心不妄取过去法,亦不贪着未来事,不于现在有所住,了达三世悉空寂。165.过去事或善或恶,不复思量,思量则障道矣,未来事不须计较,计较则狂乱矣, 现在事在面前,或顺或逆,亦不须着意,着意则扰方寸矣。但一切临时,随缘酬酢,自然合 道这个道理。166.佛为增上慢人,说离淫怒痴为解脱耳。若无增上慢者,佛说淫怒痴性,即是解脱。167.逆我意者,只消一个忍字。168.入得世间,出世无余。169.于逆顺境界中无起灭相,始离得增上慢名字。170.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171.若以静处为是闹处为非,则是坏世间相而求佛相。离生灭而求寂灭。172.汝若歇得念念驰求心,与释迦老子不别。173.十方同聚会,个个学无为。174.心不驰求,不妄想,不缘诸境,即此火宅尘劳便是解脱。175.与一切境,无依无住,无有分别,明见法界,广大安立,了诸世间及一切法,平 等无二。176.此事如青天白日,皎然清净,不变不动,无减无增,各各当人日用应缘处。头头 上明,物物上显,取之不得,舍之常存,荡荡无碍,了了空虚。177.不分彼此随处随时,皆是现量,这就是平等独立,大无畏,本来的面目。178.已生无有生,未生亦无生,离已生未生,生时即无生。179.若人生百岁,不见生灭法,不如生一日,而能得见之。180.受得一分委屈,消得一分业障,开得一分智慧。任人取我头去,截我饭碗,更不 能顾。181.根深则叶茂,性明则道成。182.学道别无用心,直须见穷自己本源。
183.若得心中无事,佛至犹是冤家。184.十方如来同一道故,出离生死,皆以直心。185.随处不失正念,自然脱体现成。186.见性门中,唯在一念生信。187.勇猛众生成佛在一念,懈怠众生亘涅三祗。188.勇猛心不已必得果证。189.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190.修行必到行起解绝,方有实益。191.万法本闲唯人自闹。192.益究无上妙道,穷则益坚,老当益壮。193.为心无染,妄念不生,我人心灭,毕竟清净。以清静故,能生无量知见。194.竹春生S,不离于春,即与母齐,等无有异,何以故?为心空故。修顿悟者,亦 复如是。为顿除妄念,永绝我人,毕竟空寂,即与佛齐,等无有异。195.真如妙体,于空无相体中,具足恒沙之用,无事不应。196.解一即千从,迷一即万惑,若人守一,万事毕。是悟道之妙也。197.森罗即万象,一法之所印。198. 于一法中,而生种种见,如此功业,由行为本;若不降心,依文取证,无有是处。199. 事来不受,一切处无心,永寂如空,毕竟清净,自然解脱。200. 作在心,秧在身,不须怨诉更尤人,欲得不招无间业,莫谤如来正□□。201. 不见一法即如来,方得名为观自在,了即业障本来空,未了应须还宿债。202. 嗟末法,恶时世,众生福薄难调制,去圣远兮邪见深,魔强法弱多恐害,闻说如 来顿教门,恨不灭除令瓦碎。203. 心不迷,不堕生死。业不繁,不忧形质。爱不重,不入娑婆。念不起,不生业累。204. 竞利奔名何足跨,清闲独许野僧家,心田不长无明草,觉苑常开智慧花。205. 念佛无非念自心,自心是佛莫他寻。眼前林树并池沼,昼夜还能演法音。人人自 己天真佛,昼夜六时常放光,别起眉毛观见得,何劳特地礼西方。206. 假借四大以为身,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罪福如幻起亦灭。207. 觅身无实是佛身,了心如幻是佛幻,了得身心本性空,斯人与佛何殊别。208. 佛不见身知是佛,若是有知别无佛,智者能知罪性空,坦然不怖于生死。210. 一切众生心清净,从本无生无可灭,即此身心是幻生,幻化之中无罪福。211. 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212. 心莫作放逸,圣法当勤学,如是无忧愁,心定入涅。213. 一切恶莫作,当奉行诸善,自净其志意,是则诸佛教。214. 譬如蜂采花,不坏色与香,但取其味去,比丘入聚然,不违戾他事,不观作不作, 但自观身心,若正若不正。215. 一性圆通一切性,一法遍含一切法,一月普现一切水,一切水月摄一月,诸佛法 身入我性,我性同共如来合。216. 一切中知一,一中知一切,是佛极至说。217. 无念之念,生无生相,住无住相,异无异相,灭无灭相,非思虑计度所知,惟洞 彻法源者,颇测齐彷佛,未易与缠情缚识者语也。218. 不见垢法可厌,不见净法可求,不见众生可度,不见可证,不作度众生心,不 作不度众生心,是名最上乘。219. 真心无相,不来不去,生时性亦不来,死时性亦不去,湛然圆寂,心境一如。220. 不识自心是真佛,不识自性是真法。欲求法而远推诸圣,欲求佛而不观己心。若
言心外有佛,性外有法,坚执此情,欲求佛道者,纵经尘劫,修种种苦行,如蒸沙作饭,只 益劳尔 221. 过去诸如来,只是明心底人。现在诸圣贤,亦是修心底人,未来修学人,当依如 是法。222. 能悟自性无字真经,即一切经论皆成注脚矣。223. 直了上无佛果可求,求无众生可化,是名为至佛地。224. 见性是佛,性在作用,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 在舌谈论,在手执捉,在足运奔。遍现俱沙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 精魂。225. 顿悟法门,以无念为宗,妄心不起为旨。以清净为体,以智为用。226. 知见一切法,心不染着,是为无念。227. 直了自心,无性无念,则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手执捉在足运奔。六根门头, 无障无碍,六尘堆里,无染无杂。谓之无念行。228. 但离妄缘,即如如佛。229. 悟心容易息心难,息得心缘到处闲。230. 若不修内行,唯只外求,希望获福,无有是处。231. 若欲求佛但求心,只这心心心是佛。232. 三世诸佛以自心为本师。233. 若能自识本心,念念磨练;莫住者,即自见佛性也。234. 不见他非我是,自然上敬下恭,佛法时时现前,烦恼尘尘解脱。235. 一切众生,种种幻化,皆生如来圆觉妙心。236. 却物为上逐物为下,此乃是学道省力工夫。237. 佛法在日用处,吃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238. 自性发时,业识来空。239. 自见性者一切业障刹那灭却。240. 现定见闻觉知是法,法离见闻觉知,非达法也。241. 是心不必更求心,是佛何劳更觅佛,倘于言句上作露布,境物上生解会,则堕在 骨董袋中。242. 依无住本,立一切法无住之本本乎无住,若能彻住则万法一如。243. 不离当处常湛然,亲切无过此语,觅则知君不可见,但于当处湛然,二边坐断使 平稳。244. 不与万法为侣是什么人,回光自照看,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即向汝道。245. 信得心及,见得性彻于日用中无丝毫透漏,全世法即佛法,全佛法即世法,平等 一如。246. 道由悟达,立志为先自博地具缚凡夫,便欲跋涉超证直入圣域,其小因缘哉。故 宜操铁石心,截生死流。247.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法,总在心源。248. 做工夫全仗精进之力,真正办道人,无剪爪之工。249. 以精进力,身无疾病,一切怨害,慈心相同。250. 无量善事,菩提道业,因一事增,谓不放逸。251. 次于自身善起防护,不应放逸,于刹那中有少动念,应当观察,以正智钩制令正 住。252. 如是静虑,一切有情,发心非难,常时不懈,能成就者,是则为难。253. 做工夫不但不起凡情,亦不起圣解,所谓行起解绝,不令知解才绕心中。
254. 能常省察,则一句亦有余,不能省察,纵将一大藏经用完也无用处。255. 向外驰求,不知摄心返照回光,如是学佛,殊难得其实益。256. 道人非同善人,如鹤立鸡群,劲挺自持,不顺人情,超群脱俗。257. 佛祖奚以异于人,而所以异于人者,能自护心念耳。258. 妄念纷飞之际,正是做工夫时节。旋收旋散,旋散旋收,久久纯熟,自然妄念不 起。259. 佛法无多子,长远心难得,学道如初心,作佛也有余,始终总不变,真是大丈夫。260. 修行要使妄相由多而少,由强而弱。定功由暂而久,由脆而坚。261. 学道犹如守禁城,昼防六贼夜惺惺,将军主帅能行令,不动干戈致太平。262.如来清凉月,常游毕竟空,众生心水静,菩提影现中。263.奋起一念如倚天长剑,使烦恼魔军逃窜无地。亦如红炉猛火,使情识霜雪,销烁无 余。264.欲知佛境界,不假庄严修证而得。当净意根下,无始时来客尘烦恼之染,如虚空之 宽旷,远离意识中诸取虚伪不实妄想,亦如虚空,则此无功用妙心,所向自然无滞碍矣。265.寻牛需访迹,学道访无心。迹在牛还在,无心道亦寻。266.无心者,非如土木瓦石顽然无知,所触境遇缘,心定不动,不取着诸法,一切处荡 然。无障无碍,无所污染,亦不住在无污染处,观身观心,如梦如幻。亦不住在梦幻虚无之 境。到得如此境界,方始谓之真无心。267. 十二时中,遇物应缘处,不得令恶念相续或照顾不起。268. 直心直行,直取无上菩提,可谓真大丈夫之所为。269. 要得临命终时,不颠错,要从如今做事处莫教颠错,如今做事处颠错,欲临命终 时不颠错,无有是处。270. 以生死事在念,则心术已正。心术既正,则日用应缘时,不着用力排遣。既不着 排遣,则无邪非。无邪非,则正念独脱。正念独脱,则理随事变。理随事变,则事得理融。事得理融, 则省力,才觉省力时, 便是学此道得力处也。得力处省无限力, 省力处得无限力。271. 世人多以有所得心,求无所得法。何谓有所得心,聪明伶俐,思量计较者是。何 谓无所得法,思量不行,计较不到,聪明伶俐无处安着者是。272. 真如佛性,绝思惟分别。273. 看读佛经,当须见月忘指,不可依语生解。274. 若能于经教,及古德入道因缘中,不起第二念,直下知归,则于自境界,他境界, 无不如意,无不自在者。275. 莫哪钅睿缮篮印B只亓ず#藜龀げǎ钕胗衫椿茫孕晕奘贾眨 得此中意,长波自当止,余本性虚无缘妄生人我;如何息妄情,还归空虚坐?虚无是实体, 人我何所存,妄情不须息,即闳舸276. 人法双净,善恶两忘,直心真实,菩提道场。277. 天地无物也,我无物也,虽无物,未尝无物也。圣人如影,百姓如梦,孰为生死 哉? 278. 一切佛法,自心本有,将心外求,舍父逃走。279.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元是臭骨头,何为立功过。280. 有情来下种,因地果还生,无情既无种,无性亦无生。281. 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282. 无所从来,亦无所去,若无生灭,是如来清净禅,诸法空寂,是如来清净坐。283. 有生有灭,即落于有,不生不灭,又落于无。真如本心,生而不生,灭而不灭, 即是真如不变,不变真如。
284. 执医之一方者误色身,执经之一义者误慧命。285.譬如寒月,水结为冰。及至暖时,冰释为水。众生迷时,结性成心,众生悟时,释 心成性。286. 诸佛菩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性。性即是心,心即是佛,佛即是法。287. 坛经者,人人皆知出于曹溪,而不知曹溪出于人人自性。人人皆知经为文字,而 不知文字直指人心。心外无法,法外无心。288. 众生着相外求,求之转失,使佛觅佛,将心捉心,穷劫尽形终不能得。289.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无始以来,无着相佛。修六度万行欲求成佛, 即是次第,无始以来,无次第佛。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290. 善恶莫思量,当处便出三界。291. 菩提无是处,佛亦不得菩提,众生亦不失菩提。不可以身得,不可以心求,一切 众生即菩提相。292. 菩提无所得,你今但发无所得心,决定不得一法,即菩提心。293. 你今闻发菩提心,将谓一个心学取佛法,唯拟做佛。任你三祗劫修,亦只得个报 化佛,与你本源真性佛,有何交涉。294. 即心是佛,身心俱无,是名大道。295. 大道本来平等,深信含生同一真性,心性不异,即性即心,心不异性,名之为祖。296. 是身如电,年年不住。297. 心之与性,迷即别,悟即不别。298. 百种多知,不如无求最为第一。299. 诸学道人,若欲得成佛,一切佛法,总不用学,但学无求无着。300. 无求即心不生,无着即心不灭,不生不灭即是佛也。
佛经经典语录大全(二)
301. 一切万法,皆从心生,心无所生,法无所住。不住法者,谓照见身心法相空也。302. 心无所住,随处解脱,内外根尘,悉皆销殒,若一切无心,即无所住也。303. 万物一如,不起分别,犹如一月当空,千波现影,影有现灭,月实自如。304. 如如者,无心之心,离一切相,众生诸佛更无差别,但能无心,便是究竟。305. 菩萨于诸见而不动。306. 无心之心如恒河沙,诸佛菩萨释梵诸天步履而过,沙亦不喜。牛羊虫蚁践踏而行, 沙亦不怒。珍宝馨香,沙亦不贪,粪尿臭秽,沙亦不恶。307. 以一切觉故,当知菩萨,不重久习,不轻初学。308. 欲得净土,但净其心,随其心净,即佛土净。309. 吾有一躯佛,世人皆不识,不塑亦不装,不雕亦不刻。无一滴灰泥,无一点彩色, 人画画不成,贼偷偷不得,体相本自然,清净非拂拭。虽然是一躯,分身千百亿。310. 此灵觉性,不可以智慧识,不可以言语取,不可以境物会,不可以功用到,诸佛菩 萨,与一切蠢动含灵,同此大涅性。311. 但识自心,恒沙法门,无量妙义,不求而得。312. 佛即心兮心即佛。心佛从来皆妄物。若知无佛复无心。始是真如法身佛。313. 妄身临境照影焉,妄身不殊,但欲去影留身,不知身本同虚;身本与影不异,不得 一有一无,若欲存一舍一,永与真理相疏,更若爱圣憎凡,生死海里沉浮,烦恼因心故有, 无心烦恼何居,不劳分别取相,自然得道须臾。314. 马祖云: 「悟自本性,一悟永悟,不复更迷,如日出时,不合于暗,智慧日出,不与
烦恼暗俱,一心境界,妄想即除即是无生。法性本有,有不假修,禅不属坐,坐即有着,若 见此理,真正合道,随缘度日,坐起相随,戒行增薰,积于善业,但能如是,何处不通。」 315. 证此(本性)之时,万象俱绝,恒沙妄念,一时顿尽,无边功德应时俱备。316. 佛法在日用处,行住坐卧处,吃(喝)茶吃饭处,语言相问处,所作所为处。317. 佛性不可思量测度见到,当下便见,拟思则差。318. 傅大士偈云:夜夜抱佛眠,朝朝还共起,坐起镇相随,语默同居止,纤毫不相离, 如身影相似,欲识佛去处,只这语声是。319. 高峰禅: 「修行人如一人与万人敌,又如逆水行舟。」 320. 沩山禅师云: 「生生若能不退,佛阶决定可期。」 321. 佛性本来是真如,不须再求真。322. 妄本无体性,如人作梦,梦时非无,醒来了不可得。323. 心本无作,道常无念。324. 参禅人须下大疑情,心中有不决了处,须力争不可少存情面。325. 赵州: 「佛之一字,我不喜闻,自性无名,心佛众生,皆是假名。」 326. 司空本净禅师: 「佛是虚名,道亦假名,二俱不实,总是假名。」 327. 真性空寂,本自不生,今则不灭。328. 古德云: 「将山河大地转归自己, 能如此, 便有独立自由份, 生死轮回, 皆不相干。」 329. 真心空寂,无所不遍。330. 一切不留,无可记忆。331. 诸佛真语,以心为宗。众生信道,以宗为鉴。332. 众生界即诸佛界。333. 因迷而为众生。诸佛心是众生心,因悟而成诸佛。334. 心如明鉴,万象历然。佛与众生,其犹影像。涅
生死,俱是强名。335. 四大如坏幻,六尘如空华。自心为佛心,本性即法性。336. 知心无住,即是修行,无住而知,即为法昧。337. 住着于法,斯为动念,如人入暗,则无所见。338. 无所住,不染不着,如人有目及日光明,见种种法。339. 百千法门,同归方寸,河沙妙德,总在心源,烦恼业障,本来空寂,一切因果, 皆如梦幻。340. 境缘无好丑,好丑起于心,心若不强名,妄情从何起?妄情即不起,真心任遍知。随心自在,无复对治,即名常住法身。341. 闭目不见色,内心动虑多,幻识假成用,起名终不过,知色不关心,心亦不关人, 随行有相转,鸟去空中真。342. 嗔心暴烈,不发则已,发则虽尽反以前所为,亦不暇顾及。343. 俗眼既认一切对待者为实事,分别计较遂致牢不可破,此所以有贪嗔也。344. 世间万事莫非对待,于此中,看破其莫非彼此相形而有,既皆相形之事,则是一 切虚幻不实,有即非有矣;然而不无幻显现,非有而有也。顾既超乎其表,是为不着,不如 是不能证绝对之性体, 此大智也; 随顺其中是为不坏, 不如是不能救轮回之众生, 此大悲也。345. 当令心如虚空,超然尘表。虚如空者,不住相是也。346. 施不住相,福如虚空。347. 不着能行所行之相,是即我法双空,并空亦空。348. 由凡夫至究竟觉,其功行唯一离相而已。349. 万缘俱绝者,一切法性空,一切处无心。350. 舍一切烦恼是布施,与诸法无所起是持戒,与诸法无所念是忍辱,与诸法离相是
精进,与诸法无所住是禅定,与诸法无戏论是智慧。351. 清净无染是戒;知心不动,对境寂然是定;知心不动时,不生不动想,知心清净 时不生清净想,乃至善恶皆能分别,于中无染得自在者,是名为慧。352. 了了知心不住一切处,即名了了见本心也。353. 过去事,莫思量;未来事,莫愿莫求;现在事,与一切事但知无着。354. 知心不坏是实相法身,知心含万像是功德法身,知心无心是法性法身,随根应说 是应化法身,知心无形不可得是虚空法身。355. 菩萨知烦恼性空,即不离空,故常在涅
。356. 心无去来,即入涅
即是空心。357. 凡迷者,迷于悟;悟者,悟于迷。358. 不见一切法,乃名得道;不解一切法,乃名解法。359.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360.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361 .心中无三毒者,是名国土清净。362 .言若离相,言亦名解脱;默若着相,默即是系缚。363 .离心者,非是远离于心,但使不着心相。364 .一切诸法皆如幻,本性自空那用除。若识心性非形象,湛然不动自真如。365 .若了心修道,则少力而易成;不了心而修,费功而无益。367 .一切善恶皆由自心,心外别求终无是处。368 .一心有滞,诸法不同。369 .清净心智,如世万金,般若法藏,并在身心。370 .净律净心,心即是佛,除此心王,更无别佛,欲求成佛,莫染一物。371 .诸法不相到,当处解脱。372 .但性清净即是自性西方。373 .寂静不生,放旷纵横,所作无滞,去住皆平。374 .杯子扑落地,响声明沥沥,虚空粉碎也,狂心当下息。375 .佛者,心清净是。法者,心光明是。道者,处处无碍净光是。376 .声闻住空修空被空缚,修定住定被定缚,修静住静被静缚,修寂住寂被寂缚。377 .不求名利不求荣,只么随缘度此生,一个幻躯能几日,为他闲事长无明。378 .绿水无忧,因风皱面;青山不老,为雪白头。379 .向外驰求即是「迷」 ,回光返照就是「密」 。380 .能观心者究竟解脱,不能观者永处沉沦。381 .莫道无心便是道,无心犹隔一重山。382 .禅非语文可阐扬,祛除妄心能品尝,人人心中皆有禅,心外觅禅空自忙。383 .时时自觉,念念自知,事事心安,天天惬意。384 .但求一席安心地,谁与龙蛇论是非。385 .生计恰为一野鹤,粗疏饮啄总随缘。386 .天地原为一逆旅,江湖何处是吾家。387 .心中自有菩提意,窗外秋山始入 。388 .佛本是自心作,那得向文字中求。389 .不逢出世明师,枉服大乘法药。390 .终日不离一切事,不被诸境惑, ,名自在人。391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392 .着力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393 .认得心性,可说不思议。394 .但有诸见,即是无边身。若有见处,即名外道。395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396 .真性心地藏,无头亦无尾,应缘而化物,方便呼为智。397 .但学无心,顿息诸缘,莫生妄想分别,无人无我,无贪嗔,无憎爱,无胜负。398 .夫法本无法,一落言诠,即非实义。399 .息念忘虑,佛自现前。400 .举心动念,即乖法体,即为着相。401 .但悟一心,更无少法可得,此即真佛。402 .无心者,无一切心。如如之体,内如木石,不动不摇,外如虚空不寒不碍,无能 所,无方所,无相貌,无得失。403 .言下便自认取本法。此法即心,心外无法,此心即法,法外无心。心自无心,亦 无无心者。将心无心,心却成有,默契已。404 .直下无心,本体自现,如大日轮升于灵空,遍照十方更无障碍。405 .不即不离,不住不着,纵横自在,无非道场。406 .当下无心,便是本法。407 .如来藏本自空寂,并不停留一法。408 .忘机是佛道,分别是魔境。409 .无法,无本心,始解心心法,法即非法,非法即法,无法无非法,故是心心法。410 .一切法本空,心即不无,不无即妙有。有亦不有,不有即有,即真空妙有。411 .无名即是一切诸法得道之处。412 .心不可传,以契为传。心不可见,以无为见,契亦无契,无亦无无。413 .无心似镜,与物无竞。无念似空,无物不容。414 .欲求大道。先正其心。415 .妄念无生,乃名真心不动。416 .妄息心空,真知自现。417 .自性无非,无痴无乱,念念般若观照。418 .大圆镜智性清净,平等性智心无病,妙观察智见非功,成所作智同圆镜。419 .不见一法存无见,大似浮云遮日面,不知一法守空知,还如太虚生闪电,此之知 见瞥然兴,错认何曾解方便,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已显现。420 .妙湛圆寂,体用如如,五阴本空,六尘非有,不出不入,不定不乱,禅性无住, 离住禅寂,禅性无生,离生禅想,心如虚空,亦无虚空之量。421 .常离法相自由自在纵横尽得。422 .因守无常心,佛说有常性,不知方便者,犹春池拾砾,我今不施功,佛性而现前, 非师相授与,我亦无所得。423 .道由心悟,岂在坐也。424 .修道之人,倘不以智慧照破烦恼,无始生死,凭何出离。425 .说一切法,莫离自性。426 .说有无之过患,如是之人累劫不可见性。427 .但听依法修行,又莫百物不思而于道性窒碍。428 .法性本无生灭去来。429 .一切无有真,不以见于真,若见于真者,是见尽非真。430 .心地含诸种,普雨悉皆萌,顿悟花情已,菩提果自成。
431 .此心本净,无可取舍。432 .自性若悟,众生是佛,自性若迷,佛是众生。433 .离相为离念之方便,离念为离相之究竟。434 .能不起念,一切相不离自离。435 .取相之病若除,则内而五蕴,外而山河等一切法,便如楞严经所说咸是妙净明心 净明体。436 .性乃本具,万古恒常,非由因缘聚会而生者也。437 .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438 .诸法缘生者,谓一切法本来无生,但由因缘聚会,假现生相耳。439 .夫众生处处执着,一言执着,便有能所。就能执一面言,无非妄念。就所执一面 言,便是诸法。440 .欲遣我执,最妙观空。441 .佛称医王,又称空王,即谓能医众生执实之病耳。442 .本无一切法,离即是法,知离者是佛。443 .不得一法,名为传心。444 .认得心性时,可说不思议。了了无所得,得时不说知。445 .诸法如梦,亦如幻化。故妄念本寂,尘境本空。诸法皆空之处,灵知不昧,即此 空寂灵知之心,是汝本来面目。446 .道元圆成,不用修证。道非声色,微妙难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不可向人说 也。唯有如来能知。447 .若欲见佛,须是见性,性即是佛,若不见性,念佛诵经,持斋持戒,亦无是处。448 .欲得作佛去,不舍众生心,但莫污自性,即是解脱义。449 .圣人求心不求佛,愚人求佛不求心。450 .智人调心不调身,愚人调身不调心。451 .一念不起即十八界空,即身便是菩提华果。452 .佛法以心为本,以身口为末。453 .心外见法即是外,若悟自心,即离生死,即是涅
。454 .佛与众生,唯止一心,更无差别。此心无始以来、无形无相,不曾生,不曾灭, 当下便是,动念即乖,犹如虚空,无有边际。455 .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456 .若观佛作清净光明解脱之相,观众生作垢浊暗昧生死之相,作此解者,历河沙劫 终不得菩提。457 .非有之有为妙有,非空之空为真空。458 .空心静坐,百无所思,以为究竟,即着空相,断灭诸法。459 .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迎,应而不藏。460 .种种形貌,喻如屋舍。舍驴屋入人屋,舍人身至天身,乃至声闻缘觉菩萨佛屋, 皆是汝取舍处,所以有别。本源之性,无取无舍,何得有别。461 .无得无证者,即是证佛法身;若有得有证者,即邪见增上慢人,名为外道。462 .即色即空,名为等觉;二性空故,名为妙觉。463 .无觉无无觉,名为妙觉。464 .无法可说,是名说法。465 .般若体毕竟清净,无有一物可得,是名无法可说;即于般若空寂体中,具恒沙之 用,即无事不知,是名说法。466 .如来五眼:见色清净名为肉眼;见体清净名为天眼;与诸色境乃至善恶,悉能微
细分别,无所染着,于中自在,名为慧眼;见无所见名为法眼;无见无无见名为佛眼。467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468 .尽无尽。为二性空故,见闻无生是尽,尽者诸漏尽。无尽者,于无生体中,具恒 沙妙用,随事应现,悉皆具足,与本体中亦无损减,是名无尽。469 .天地在乎,万化由心。470 .圣人妄念忽起,即同凡夫;一念回机还同本得,凡夫即圣。471 .深深拔,有些子。平生事,只如此。472 .深潭月影,任意撮摩。清谈对面,非佛而谁。473 .青青翠竹,悉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474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475 .心本无生因境有,前境若无心亦无。476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无边刹境,自他不隔于毫端。477 .物自有去来,见性无来去也。478 . 念有念无即名邪念, 不念有无即名正念。念善念恶名为邪念, 不念善恶名为正念。479 .正念者,唯念菩提;菩提无所念,一切处无心。480 .只个无念,是名真念。481 .但知一切处无心,即是无念也;得无念时,自然解脱。482 .不行一切行,即名佛行。483 .见无所见,即名正见。484 .顿者,顿除妄念;悟者,悟无所得。485 .罪从心生,还从心灭。善恶一切,皆由自心。486 .于外相求,无有是处。于外相求,虽经劫数,终不能成;于内觉观,如一念倾, 即证菩提。487 .妄念不生为禅,坐见本性为定。488 .本性者,是汝无生心。定者,对境无心,八风不能动。489 .若无禅定,念想喧动,坏其菩提。490 .心住无住处;心不住一切处;心不住善恶有无内外中间,不住空不住不空,不住 定不住不定;如是名无住心也。491 .不住六尘生心。492 .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意谓一切法无体,体惟净性,即是一切法体 惟净性,所以诸法一如,称为一真法界。493 .盖心虽无法,而法从心生。故十法界之性,不离乎惟一真心。494 .念是业识,而性体中并无是事。495 .虽业识纷动,而性净自若,犹之虚空中万相森罗,而虚空仍自若也。496 .念乃随起随灭,并无实物,一犹之空花,幻有实无也。497 .心地无非自性戒,心地无念自性定,心地无我自性慧。498 .二性空是体,知二性空是解脱,更不生疑,即名为用。499 .布施何物?布施却二性。所谓善恶性,有无性,爱憎性,空不空性,定不定性, 净不净性,一切悉皆施却。500 .所谓同体慈悲,便是如实的了知,一切众生和己身无二无别。501 .真正佛法的人生观,他是真能见着万法皆空,便立于这个空上。他又真能见着万 法不空,便立于这个不空上。因为他立于这个空上,他便熄灭贪嗔痴三毒,灭除人、我、众 生、寿者四相。因为他立于这个不可空上,他便上求佛法,下化众生。502 .树干粗时,不怕没果实。
503 .海之所以能大,在于其处低,而能汇众流。504 .解在行处,行在解处。505 .知念之本身,当下即空,便不致执虚为实。506 .须知观照虽亦是念,乃顺体起用之念,便可顺此用以入体。507 .佛法处处不离观照,必时时刻刻去思惟方可。508 .自初下手至成佛为止,皆是不住于相。509 .吾人事事依照佛说去行,心中却一无其事,方是不住法相;心中虽无其事,依旧 精进去行,方是不住非法相。510 .须知对待之见未忘,尚未能出世间。511 .出世法必须离开分别心,在绝对上作观。512 .转凡夫观念,至绝对境界,即是证性。513 .证性须要无念。念者分别心也。有分别心,即落于对待;落于对待,即时时刻刻 去分别,而为意识所笼罩,必观至无念方可。514 .佛说能观无念者,即为向佛性。515 .修行须依经中所明之理,返照自性。516 .佛所说法,须于心行处灭言语道断时契入。517 .佛说成佛,终不自以为有少法可得。518 .欲见本性,必应离名绝相,破其我见。519 .我见不除,便生分别心,而起念即着相矣。520 .知谨言慎行,便不错因果而无挂碍。521 .竹节虚心是我师。522 .道不远人,人自远之。523 .人情世态纷纭往复,安危苦乐随遇而安。524 .以不着相故,虽事来即应,而天君泰然不为所动;以相非断灭故,虽心不着相, 而条理秩然毫无废事。525 .我佛原为度世而来,故所说法,无不世出世间一切摄尽,惟须融会贯通如是真实 之义,则事事皆可奉持,时时皆是修行,在在皆得受用,而处处皆是佛法矣。526 .无住心似何物?不青不黄,不赤不白,不长不短,不去不来,非垢非净,不生不 灭,湛然常寂。527 .身心以自性为见。自性本来清净,湛然空寂,与空寂体中,能生此见,心无所染, 妄心不生,我所心灭,自然清净,以清净故,能生此见。如明鉴中虽无像能见一切像,明鉴 无心故。528 .于毕竟空中炽然建立。529 .不可见,了了见;无有知者,无不知者。530 .体寂湛然,无有去来,不离世流,世流不能流,坦然自在。531 .于无分别体中,具有恒沙之用,而能分别一切,无事不知。532 .觉悟生死如梦,一切求心自息。533 .法身自在无方,触目无非正觉。534 .法性本无青黄,众生谩造文章。535 .对境心常不起,举足皆是道场。536 .佛与众生不二,众生自作分张。537 .法性本来空寂,不为生死所绊。538 .烦恼即是菩提。539 .至道本乎一心,心法本乎无住。
540 .迷现量则惑苦纷然,悟真性则空明廓
。541 .无住心体,灵知不昧,性相寂然,包含德用,该摄内外,能广能深,非有非空, 不生不灭,求之不得,弃之不离。542 .透水月华,虚而可见;无心镜像,照而常空。543 .虽即心即佛,唯证者方知。然有证有知,则慧日沉没于有地;若无照无悟,则昏 云掩蔽于空门。544 .但一念不生,前后际断,照体独立,物我皆知。545 . 然迷悟更依真妄相持。若求真去妄, 如避影以劳形, 若体妄即真,似处阴而影灭。若无心妄照,则万累都捐,若任运寂知,则众圆起。546 .语默不失玄微,动静岂离法界。547 .悟寂无寂,真知无知,以知寂不二之一心,契空有双融之中道。无住无着,莫摄 莫收,是非两忘,能所双绝,斯绝亦绝,般若现前。548 .般若非心外新生,智性乃 本来具足。549 .迷则人随于法,法法万差,而人不同;悟则法随于人,人人一致,而融万境。550 .心心作佛,无一心而非佛心;处处认真,无一尘而非佛国。551 .言穷虑绝,何果何因;体本寂寥,孰同孰异。唯忘怀虚朗,消息冲融。552 .观心得悟,一切俱了。553 . 境无自性,由见而有,不见即无。见无自性,由心有动,不动即无。动无自性, 独由不觉,觉则不动。554 .若能观心,知心无起,即得随顺入真如门。555 .摄心一处,便是功德业林,散虑片刻,即名烦恼罗刹。556 .佛心岂有他,正觉觉众生。557 .好恶是非,一时都放,则心无住处。心无住处,则无有心,即无有心,亦无无心, 有无总无,身心具尽。身心尽故,泯齐万境。万境无相,合本一冥。冥然默照,照无不寂。以寂为体,体无不虚,虚寂无穷,通同法界。法界缘起,无不自然,来无所从,去无所至。558 .由心净故得身净,非身净故得心净。559 .不起罪业,不起福业,不起无动业,是名供养佛。560 .菩提心转胜坚固,成无上道,有所闻法,即自开解,不由他悟。561 .莫把庭花类此身,庭花落后尤逢春,此身一失知何处,三界茫茫愁煞人。562 .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长讲完话后要怎么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