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这个社会人手表什么梗什么人都有

真正奇怪的事情是,除了娱乐,没有了别的空间 | 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太好了吗?②_城市_好奇心日报
社交账号登录
新用户注册 上传头像拖拽或者缩放虚线框,生成自己满意的头像预览 忘记密码
设置新密码
城市真正奇怪的事情是,除了娱乐,没有了别的空间 | 这个社会,对年轻人太好了吗?②
《好奇心日报》采访了 20 个人,他们中来自学界、媒体、出版界居多,共同特点是长期关注公共话题,希望传承下去的是一个“好社会”。我们提出的问题是:未来年轻一代会越来越成为社会主流,这是我们希望的未来世界吗?
“你看我现在想不起来有什么,我觉得每件事都太火爆了。比如我可以和你说什么王宝强呀,什么张靓颖呀,什么林丹啦,我跟你列举出几十个。但当这么大关注度、且同类的事情刺激你的神经的时候,频次太高,反而到了年末,回头一想,什么都没有了,你只是觉得疲倦。”
2016 年年底,窦文涛跟我们聊起这一年的热点话题的时候,与我们感受一样,热闹,茫然,然后显而易见的,“只是觉得疲倦”。
那些热点随着互联网和手机,一次一次在年轻人的生活中炸开。前一年的各种真人秀、综艺节目的热闹还是娱乐工业精心编织出来的结果,而到了 2016 年,娱乐升级了,明星们自己的花边新闻抢了所有的眼球——借助于最不堪的自爆、互怼和狗仔的推波助澜。
“娱乐反映最普遍的需要,谁不想开心?这个是正常的,娱乐业是非常显赫的工业。综艺会吸引点击那几乎是不用奇怪的事情。”窦文涛说。
自媒体和网红们获得关注的最好方式也是说一说明星的这些大新闻。一个来自桔子娱乐的记者说,那一段时间里每天都要写好几条跟“宝宝”有关的:这个有流量啊。
然后它们汇集在今日头条、微博,或者传统的网易、腾讯的新闻客户端里,成为这些聚合平台的流量来源,还包括做起了内容的淘宝、支付宝和各路电商——你让人来到你的店里的最好方式还是说说出轨这些事吧。
“但真正奇怪的事情是什么呢?就是没有了别的空间。”窦文涛说。
这个“奇怪的事情”是一个结果。
整个社会先是没有太多让你探讨的东西——“如果有空间去讲,我相信,有些新闻爆出来,绝对会超过任何综艺节目。比如说尼克松当年水门事件。水门事件发生以后,我相信这个新闻吸引的人群可比看任何娱乐节目的人群都大都广。可是我们知道,我们的新闻报道,我们的严肃问题的言论空间是有限的。一个社会的关注点本来是平衡的,人们既要关心严肃的问题,也要关心娱乐,为什么今天显得都变成娱乐了。也许可以问一问,本来那部分需要做得怎么样?比如说允许做得怎么样?”窦文涛说他“只能说到这儿了”。
而即便可探讨,我们还发现真正占有足够的信息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周保松举了几个“小粉红远征海外”的例子,年初百度贴吧“帝吧”的大批用户在 Facebook 上打算通过大规模的“爱国统一宣言”干扰一些台湾地区的账号,但要是问起他们对台湾有多少了解?“大部分都没有。他们没有渠道去了解台湾的人在想什么,台湾的历史是什么,政治制度是什么。所以他们接收到的资讯都是一面倒的”——最后,这些远征,差不多也成了娱乐事件。
这在蒋方舟那里,更深的感受是似乎没办法沟通。老舍去世 50 周年的时候,她写了一篇文章,有个高中生觉得她是一个“公知”,所以对文革的看法肯定是有问题的,他们在私信里聊了七个多小时,蒋方舟收获了若干条“请你原地爆炸”之类的信息之后,也不是很能叫得准是不是真的说服了这个少年。
1966 年,由于受到文化大革命运动中恶毒的攻击和迫害,作家老舍被逼无奈之下含冤自沉于北京太平湖。来自:
陷入一个死结中。
于是人们只能回到娱乐:开放,随便说,不用负责任……于是又会发现新问题:我们如何面对隐私、如何获取真相以及我们认可的那个“后真相”、如何面对共识与异见——所有东西都纠葛在一起。
接下来的系列报道,将会围绕上面这些问题展开。
“我觉得知识分子并不代表正确,但是所有的知识分子加起来去讨论一个问题,它可以让我们得到最多方向上的启示。”窦文涛说。
共识并不应该成为一个健康社会的目的,多元思考的空间和能力更有价值。
显然,多元是缺失的。
这一篇是对 2016 年发生的一些事件或者趋势的思考。
11. 为什么医患矛盾到了生死地步?为什么暴力威胁也成了一种资源?
贾敬龙被认为是一种私力救济。甚至有人举例说,中国古代有人杀死杀父仇人,然后朝廷都是会免罪的。
河北石家庄农民贾敬龙因为强拆复仇,杀死了村支书,后被判死刑。来自:
但其实这些都是没有道理的。私力救济是最站不住脚的,现代国家主要的目的就是要排除私力救济,由国家来垄断暴力的使用。如果你主张私力救济,或者它在法律上可以作为一种从轻考虑的话,那整个社会就会乱套。它和中国很多深恶痛绝的现象都是有关联的,比如医闹,它恰恰是你对医生不满。其实在任何社会,大家都知道,医生不可能治好所有的病。但是恰好没有治好你所关心人的病,就去打医生,甚至把他杀死,这显然是不对的。
我也经常给外国学生讲课。外国人就很难理解,中国人为什么会有医闹这样的事件?他说在他的国家是根本不可能的。如果一个医生没有治好病人,这个病人是不会直接去找医生的。哪怕你认为这里面有很多问题。医生操作错误,他也会去找专门的投诉机构。医生就和法官一样,完全是和大众屏蔽起来,他有一种专业的保障机制。他也有很完善的保险。有保险公司来进行相关的赔偿。那么在我国,一个是观念问题,一个是配套制度问题,还都没有建立起来。比如说一个医疗事故,到底应该如何赔偿?他都会直接去找医院闹。因为他没有一个行之有效的,也被大家所接受的制度安排。
何止医患之间,放眼望去,几乎每一组关系都有可能变成致命的关系:城管 VS 小贩、拆迁办 VS 钉子户、业主 VS 物业等等,他们相互伤害,不知不觉玩起零和游戏。此外,还有一些虽然不会致命、但互信已被毒化的关系:房地产商 VS 房奴、食品生产厂家 VS 普通消费者、教育主管部门 VS 家长、广告从业者 VS 受众、机场 VS 滞留乘客等等。在彼此的眼中,对方分别是贪婪伪善、见利忘义和得理不饶人且无理赖三分的代言人。
归结到一点,我们是相信潜规则的社会,真正的公共准则缺失。大家普遍觉得谁要是真正按照表面上的规则行事,肯定是吹的。比如说法院里没人,不要去打官司;医院里没人,不要去治病。你这种情况下,谁也不信任谁,那每个人不都是别人的敌人吗?久了就是靠暴力解决问题,暴力也是一种(可依赖的)资源。
12. 为什么连说春晚不好的权利都没有了?
今年我特别关心的一个是春晚的反应。好多人在网上表达不喜欢春晚以后,就遭到删帖,我觉得这个非常荒谬。
言论自由的尺度,这是个大问题。
如果说一个国家,媒体上有一些东西完全是不能讲的,我觉得这个绝对不行。比如说“宪政”这东西不让人讲,这个不行,你还是得让人讨论。最近网上看到这样一个帖子,说的是。因为宪政是资产阶级的政治体制,意思是我们是社会主义体制,比宪政更民主更好。作者说,如果我们现在没有证据证明我们不能比宪政做得更好,那么我们为什么不去做呢?
这话简直让人听了以后,绝望死了。
先搞清楚,宪政的对立面是专制呀,你是主张专制还是主张宪政,就这么简单。怎么能说我们要拒绝宪政?因为我们有一个东西比宪政还好?这个东西我们不能证明,就不能有,那么我们干嘛要去接受宪政?哎呀,我觉得这个人简直是疯了,没有政治学常识。
宪政弄了一百多年,从辛亥革命开始,现在你来拒绝宪政,你要干什么呀你!
电视剧《走向共和》,该片讲述了中国走出帝制,走向共和的历史过程。来自:
怎么能允许反对宪政呢?自己在大街上写着民主,民主不就是宪政吗?
民主,自由,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己就反宪政,你说这人不是神经分裂?
13. 摄像机应该出现在大学课堂里吗?
知识分子也没有确定感,草木皆兵,本来思想探讨无禁区,发表文章有纪律,现在搞得教室搞摄像机,录下来的东西可以作为法庭上的证据,以前这些都不能作为证据,因为它不具有合法性,现在都可以成为呈堂的证据。如此下来,谁敢真正带领同学们去探索问题?大学课堂本来是一个探索真理的地方,应该有一个相对宽松的自由氛围,鼓励大家去探索真理。真理不是放在那里随便拿的,而是在相互的辩驳中产生的,但这些在今天的课堂都被扼杀了。
14. 共济会之类的阴谋论是如何流行起来的?
阴谋论从来都很流行,没有消失过。美国大选、英国脱欧都看到很阴谋论的。阴谋论今天之所以流行,首先因为你没有一个为公共所接受的权威。社会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具有公信力的,没有什么是权威的。比如说,原来我们中国最权威的媒体大家应该是相信的,但是由于我们没有这样的媒体,大家就开始流传各种各样的消息。阴谋论都有共同的基础的条件和结构才能流行。
第二,你发现事实是不可检测的,也很难检测。你要去寻找事实的途径很复杂,你要找到它的时间跟精力的成本消耗很大。那么这个时候阴谋论提供的是什么?一种很方便的理解世界的工具。阴谋论是一种很简单的看待世界的方法,但是它一定又符合我们人本身已经存在的前提跟假设。任何理论都要去验证对不对,当你拿着阴谋论用在个体生活中,你发现它都对,那你就会相信阴谋论。
正如当年纳粹的宣传,他们就很喜欢强调“锡安山会的阴谋”。“锡安山会的阴谋”指的是这个世界上有一批锡安复国主义者,就是犹太人,他们是阴谋结盟的跨国资本家,他们想要复活锡安国,同时想霸占整个欧洲。那为什么大家会相信这种话?那是因为,第一,你看到,的确我们德国最有钱的好像都是犹太人,银行家都是犹太人,这些都是有钱人,这些人你不知道他们在干什么。犹太人是德国的少数民族,那凭什么他们都占据了那么有钱的位置?你平常生活里看到的东西好像都在验证这么一个讲法。你相信这个理论,你的这个倾向会让你看不到反对它的这个事实,比如说穷的犹太人也有很多,甚至更多,大部分东欧犹太人都很穷。农民在很荒凉的土地上面耕种,你会对他们视而不见,因为你已经相信了那个理论。所以阴谋论的结构都很类似。
15. 为什么我们成了这个社会流行阴谋论的牺牲者?
这是 Social distrust。我想到一个社会学的概念,就是社会资本。就是说,社会资本越强的社会,它会民主,经济越来越好,人跟人之间彼此越来越信任,而且更多的公民团体。过去,人们都感觉大陆的社会资本,社会信任是很低的。包括五六年前,如果你还记得的话,路边有人受伤都没人理。这个就反映中国改革开放之后可能被扭曲的一面,有人拼命想要赚钱,公共的一些领域又被大家批评,所以社会不信任度非常高。
我一直强调,中国现在最可怕的是这种商业的逻辑,大家什么都要去赚钱,什么都可以卖。
这种阴谋论、妖魔化是跟当时的不确定性有关。人的知识是有限的,但人有追求确定性的诉求,但人往往又不相信官方那一套。所谓的阴谋论,似乎给“不确定性”找到了始作俑者。
第二层,阴谋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是一种生活的技巧,是不同利益群体实现自己目标的战术,这些司空见惯。我们看人类发展的整体情况,在人类启蒙之后,人的自主性逐渐充分之后,小的阴谋论虽然还有可能大量存在,但国家性、全球性的阴谋论基本是不存在的。因为思想多元,无论是观点,还是利益,是立场,还是族群,都不可能独揽一切。你觉得有什么力量可以产生一个可以搅动全球的阴谋呢?没有这样的力量主体。
第三,阴谋论都是有目标的,但这个社会的利益分化如此之大,即便是刚开始有共同想法,最后也是会破灭的,因为利益逐渐分化。阴谋论自始自终在运转,但目标是达不到的,阴谋很快会大白于天下。像什么郁金香狂热、君子兰狂热,都是短短几个月就破灭了。现在信息传播如此之快,表达方式如此之多,怎么会有阴谋论呢?从正常理性来说是不可能的。
共济会曾经是西方社会中的一个准组织,在 17 、 18 世纪当时的社会状况还比较封闭的环境下,或许产生过一定影响,但是到了 19 世纪之后就不可能产生真正的力量。现在有更加规范的政党、组织,早就替代它了。即使还存在这些仪式性、形式的东西,但谈不上阴谋,没有力量、没有主体,有什么阴谋可施展?没有共同信念,没有共同纲领,没有组织,有什么强有力的计划可密谈?
共济会标志,它被看作阴谋论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像《货币战争》、 1969 年阿波罗的登月是一场骗局、 2001 年的 “911” 恐怖袭击是美国政府自导自演的行径等都是著名的阴谋论。来自:
16. 我们如何打破阴谋论和偏执的思维方式?
因为阴谋论是符合人类的思考和认知的,所以这种思维方式很难破除。生活使得人需要简化事件,要不然我们很难活。要不然我们怎么说会有种族定型、种族偏见,国家偏见。那是因为这种偏见是我们活在这个世界上一开始就有的一种分类需要。我看到什么东西我会很担心,我看到什么东西我觉得好,那是类型化思考的结果,如果我们没有这种类型化思考我们活不下去。文化是这么起来的,人的思考就是这样的。所以我看到一些人肤色跟我完全不一样、语言跟我完全不一样,我会很自然把他们归成一类。这是一个符合思考习惯、人类基本认知结构的东西。大部分我们的偏见都跟这个有关。
克服这种偏见等于克服人的认知本能,一个人要克服人的认知本能是要花很大力气的。你要经历严密的逻辑训练,你要随时清醒地反省自己。对大部分人来讲,这太难了。
所有打破阴谋论和偏执的办法就是信息的完备性。所以你就不能只提供单方面信息,我觉得有担当有责任的媒体就尽量要有一种持平之论,要给出各方面的信息,包括各方面的视角。网民如果得到更多信息的话,慢慢来,还是会好一些的。
我们的教育本身就是单向的,灌输为主的,告诉他们定论,所以从小不太会反向思维,不太会在一个没有预设定论,预设一个前提的情况下,怎么用多元的方式吸收各方面的信息,自己得出一个结论。这是最大的缺陷。
那你想想,一旦你觉得不是你想象的那么一元的或者一以贯之的定论,你会产生一些困惑,你又没有对多元的信息接受能力,没有最后归纳总结的能力,那这个时候,干脆你就把别的一些、多方面的声音会看成杂音、噪音,要么就觉得是阴谋论。这个时候你就会回到你习惯、熟悉、喜欢的单一解释模式。谁能斩钉截铁地告诉你答案,你就觉得爽,你觉得安全感,你觉得不会那么焦虑。
但世界不像我们说的那么有定论,充满不确定性。你要试错,没有那么斩钉截铁,这可能是常态。我们对这个常态可能不适应。
互联网会加深人们的偏见,但反过来,互联网的好处在于他会选择他想要的加深他的偏见,但相反的东西也有很多,就你不要有意地屏蔽。网络治理者不要给单向的信息,激化这个倾向。有意识地把各方意见都放出来,我觉得这样的话不会是个大问题。即使每个人喜欢相信自己愿意相信的东西,但外在环境是充分的,也会避免。
17. 为什么缺少尊重和信任是一个社会里最让人担忧的事?
我们不能抽离制度层面去谈个人怎么样。最根本的还是要回到制度上,因为人是活在制度里的。如果这个社会制度不是越变越好,那里面的人也会越来越绝望。
如果我们的制度没有办法给人信任、是使人无法互相尊重的,或者说我们的社会不是可以讲道理的状态,就是谁有权力谁话事,让我们感觉到强烈的不公正——那你会发现很多年轻人会说,为什么我们要讲道理?为什么要去追求平等尊重的人生?他会觉得很绝望。
所以你会发觉,一个比较好的公共文化要培养这些德性,我们要回到制度层面上去,慢慢地让人对这个世界有信心,(让他们)觉得正义是值得追求的,诚实是一种德性。整个社会追求一些好的价值,正当的东西是值得肯定的,慢慢形成一些良性互动,这是很关键的。不然很多小朋友看到,我们就是生活在一个丛林世界里,这个世界谁有钱、谁有势,谁就能得到一切,那很多人对道德就没有信心,就会越来越坏。
其实今天中国很多问题,说到头,都跟我们的制度有很大的关系。你谈追求真理、言论空间,都跟我们这个制度没有变得更加公正有关系。如果我们抽离制度去讲,讲完你会发现很多东西没有办法落实。
一个好的制度就是能够尊重每一个人的权利、尊严,让每个人在这个社会里有充分自由去追求他的权利,每个人都有合理的机会去追求他想过的生活。
18. 为什么同理心如此重要?
我们不能要求一般人超越自爱和利己的维度,所以说同情心只有在一个社会非常稳定、大多数人都能在确保自己利益的情况下,然后来把爱逐渐的延伸出去。我觉得这是同情心发育的一个社会条件。
还有一个社会条件是:这个社会得是一个注重个人才能、流动性比较强的社会。不是一个人出生在什么家庭,就注定了整个人生的命运。必须是每个人都可能有一天能够变成你想变成的人,也有人会变成你最不想变成人那种人。这种双向流动都有可能的社会,大家就更可能有同情心。比如你看到一个乞丐,就会想哪一天我可能也会沦落到他这个境地,就会对他施以援手。
这些思想条件确实是和阅读有关,特别是叙事性的阅读,包括小说和戏剧。一个人可以经历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更多的想象空间其实是来自于阅读的。所以说一个比较好的文学作品,也可以激发人的同情心。所以说,我觉得这个问题是综合性的,你所处的社会条件,阅读习惯,教养程度都是有关系的。
但人文教育在我国是尤其缺乏的。可你只知道考虑一些功利性和实用性的因素,是没法帮助这个国家在人类文明的舞台上有立足之地的。
哲学家罗尔斯,著有《正义论》等。他说:“正义是社会制度的首要德性。”来自:
19. 商业可以为公共性不足的世界带来什么改变?
在传媒方面重建公共性有两个进路,一个是从制度着手,目前难度大,只能逐渐推进。我觉得目前可以做起来的是第二个,主要是消费者运动。比如 1960 年代美国在汽车安全问题上向厂商不懈斗争的 Ralph Nader ,他后来一直还参加总统竞选,他倡导了一个特别重要的消费者运动,取得了成功。实际上,西方民主运动在 1960 年代有个非常大的转向就是消费者的参与,不光是政治问题,消费之中也存在权利的不对等。
美国律师和政治活动家Ralph Nader,曾倡导过“消费者运动”,参与过总统竞选。来自:
当时几家大的企业可以联合起来,掩盖汽车在设计上的重大安全的缺陷。产业界就坚决不承认自己产品存在安全隐患,单个消费者拿它根本没办法,因为汽车制造是专业的,你斗不过他们。但是消费者集体抵制,你解决不好就不买你的车,他们就承认这些事故确实跟他们有关系。消费者的监督是非常强大的力量,甚至可以推动政府去立法。
所以像微软垄断到一定时候就会对社会造成威胁,威胁到公共利益,就要被拆分。谷歌一直说不做恶,但他所有的这些产品还是要接受大家监督。现在还一直有人在追究它的排名的算法问题,里面很复杂,由于涉及商业机密,一般人又看不懂,不够透明,消费者总觉得不踏实。但是他恐怕不敢公开搞竞价排名这种东西,他敢搞我估计股票第二天就跌到没有人再买了。他们那里有非常强的监督,不光是监督政府,还集中在企业,尤其是大企业,因为后者在现代社会的权力在膨胀,实施得也更隐蔽。在这种情况下,企业会有所顾忌,不然会被消费者抛弃掉。
比如要是媒体侮辱了特定群体,那公众就拼命给媒体写信,再号召大家不要看你这个节目,让你的收视率掉下来。但是中国的消费者对于自己的权利不是特别在意。我记得几年前李开复曾发起过一个运动抵制天津卫视的一个职业招聘的节目,因为里面不尊重求职者。李开复当时号召大众不要看这个节目。但后来这个运动不了了之,因为大家觉得节目好看,那个事情和我无关。说到底还是消费者自己不把自己当人看,没有骨气。我觉得这个事情如果发生在消费者意识比较强的国家,恐怕就这个节目会被骂得很惨,收视率掉下来,可能就停播了。这样的例子也不是没有过。但在中国还缺乏这样一两个典型事件让生产者害怕,让企业害怕,让消费者感觉到自己的能量很大。前年几微博火的时候有点这样的迹象,但这几年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这股力量好像又弱下来。
这个只能慢慢进步了,靠一个个的事件大家去慢慢推动。
20. 换一个角度看水军,为什么它是可以宽容的?
我个人比较关注的另一个现象是水军。国家和企业一直想规范这个行为,我个人觉得这种打压本身是没太大作用的。
在这个时代,当网上信誉成为很重要的东西,它就可以交换,被商品化。就像现实生活中有公共关系和广告一样,为什么在网络世界就不能做公共关系和广告?一个记者可以替公关公司发稿,一个明星可以去代言某个自己没用过的商品,为什么普通人就不可以去代言某个商品呢?我就说这个商品我没用过,但是别人给了我钱,我就扮演一个普通消费者。虽然这个代言行为不像明星拿那么多钱,但背后逻辑是一样的。为什么现实空间这个行为是可以的,网上就不行呢?
因此靠打压是不够的,关键是弄清楚后面的机制,如果有强烈的市场需求,靠堵是堵不住的。错误的打压,就跟当年治理网络一样,打击网络谣言,可你没搞清楚为什么会有谣言?谣言产生与传播的机制是什么?水军也是一样的,其实值得学界好好研究。
21. 为什么我们要从阴暗心理和劣根性上赚钱?
我住的那个地方是个创业园。有很多互联网企业在一个地方,我就经常听他们聊。做一个新的 app ,大家坐在一起,聊的第一个话题永远是“人有什么阴暗的需求?”“人有什么劣根性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比如,女生是不是总想花超越自己支付能力的钱?包括前段时间支付宝推出的援助交际功能,都是这样。
你不能否认这些面向在很多人心中确实是存在的。恶劣在于,他们可能甚至觉得这个事情是个好事。他们会说,你看我们新有的这个功能,连公关的钱都省了。可怕的地方在于,甚至你的讨论和批评对他们来说也是一件好事。他们已经为此获得了关注。所以那怎么办呢?
(后续报道,陆续推出……)
本篇采访涉及到的人物:
制图:冯秀霞
题图来自:
喜欢这篇文章?去 App 商店搜
,每天看点不一样的。
没有更多啦
好奇心微信公众号【社会】有些人为什么不喜欢出身底层的人?
我的图书馆
【社会】有些人为什么不喜欢出身底层的人?
知乎用户回答:
知乎用户:霍真布鲁兹老爷
感谢 @infinitesaga 知友告知,说我的这篇文被微信公众号“慢灵魂”抄袭了,我去看了一下,何止是抄袭了,连文里的“知乎”字样,和“全文完”都没有落下,这简直令人无语,更无语的是,这个微信公众号,还抄袭了知乎里大量知友的文章,这种赤裸裸的侵权, @黄继新 是不是应该跟腾讯交涉一下?
著名学者史莱克曾经有一句名言:洋葱是分层次的,怪物也一样。不管你承认不承认,尽管从政治正确的角度来说,人性共通,但是人跟人是不一样的,底层和上层是不一样的。
可以说没有人真心喜欢出身底层,包括为底层辩护的人。出身底层,是有原罪的,底层的生活,常常不是生活,而是直面生存这个课题,所以身为底层,容易突破下限,容易不讲规则,这就是一楼 @茶小花 引用吴念真那句话,残酷的生活太容易让人暴露人性中的恶,底层的人性太容易被考验,而人性本恶,考验人性是危险的,人又是一个很有惰性的动物,即使从底层跃迁,很多毛病也很难改掉。
对于危险敬而远之,是作为生物的本能,不喜欢底层出身的人,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这个道理,却并不总是正确,因为底层的原罪是如此容易发现,以至于人们忽视了一点,出身上层同样是有原罪的,而且更加恶。出身上层的人有个特点,喜欢讲道德,喜欢谈奉献,喜欢强调义务,这就是,一个高票答案说的,出身上层的人追求成功是因为兴趣、爱好等正能量,而这,正是出身上层阶级的原罪。
那么如此正能量,何罪之有呢?罪大发了,因为这世界不是靠正能量运转的。
这世界应该是等价交换的,豫让讲的对,众人遇我,我故众人报之;国士遇我,我故国士报之。知乎有个问题,大意是最坏的老板是什么样的,最好的回答是:跟缺钱的人谈理想,跟缺理想的人谈钱。看出来问题所在了吗?在权利和义务不对等的情况下,要求卖白菜的人操卖白粉的心,动不动跟你扯业界理想,宏伟蓝图,却罔顾你的嚼裹儿都没有着落的现实,这就是彻头彻尾的耍流氓,而这种高蹈派,或者叫上帝视角的人,多是上层出身的。
举两个栗子:韩信与刘邦谈论项羽,曾有一段对话,韩信问刘邦曰:“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刘邦很坦诚,直接说:“我不行。“。韩信说,我觉得你也不如项羽,但是大王你有几点项羽比不上。今天别的咱们不赘述,只说韩信说的一点:项王见人恭敬慈爱,言语呕呕,人有疾病,涕泣分食饮,至使人有功当封爵者,印刓敝,忍不能予,此所谓妇人之仁也。
韩信说的是,项羽为人,能够对人特别礼貌,但是就是不给实惠,所谓礼贤下士而吝于封赏,理想主义一大堆,就是不给钱。而刘邦呢,对人轻慢无礼,但是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该给赏赐的从来不含糊。比较这一点,我们常说刘邦是流氓皇帝,其实不然,秦末诸人,认为刘邦才是忠厚长者,本来嘛,做事拿钱,天经地义。而项羽简直是耍了一辈子流氓,一直在进行道德绑架,直到临死,还要拉上仅剩的二十八骑,一起来个壮烈,拜托,人家也都是有家有口的好不好,跟你一辈子有多大仇,就为了证明你行?
这样的人做事从来不觉得自己是错的,他们的道德优越感远超过常人。他把刘邦的父亲刘太公抓起来,要煮了吃,却说是要尽早结束战争,为天下计,我想,在他杀宋义、杀义帝的时候,一定也是满满的正义感爆棚吧。
另一个栗子是瓜瓜,我看过他的一个采访。采访里他自称自己如何勤奋,他说了独自一个人去英国留学,特别强调了独自,在他的眼里,自己也是独立勤奋刻苦的,他从来也不可能去想,很多孩子在他那个年纪可能连县城都没去过。这种人根本不会关心下层是怎么想,只会理所当然的认为,我这么优秀,我获得现在的一切不是理所应当的吗?这就是问题所在。下层人从生下来那天起,就知道洋葱是分层次的,而上层人却吃着料理后的洋葱圈,转手把生洋葱塞进下层人的嘴里,好奇地问,你们为什么流眼泪?你看我就不流,他们不去追究洋葱,反而在心里形成一种观念,果然是下层人忍耐力差吗,真是低贱。
确实,上层也会努力奋斗,他们特别喜欢正能量,特别喜欢心灵鸡汤,也真的相信心灵鸡汤,但是他不知道,同样是灌鸡汤,他又吃肉,又补维生素,穷人只灌鸡汤买不起别的就会营养不良,然后又是那个观点,下层人真是没救。出身上层的人特别容易理所应当。理所应当地攫取了社会资源,然后理所当然的制定有利于他们的社会规则,要求所有人遵守,当规则不利于他们时,他们又理所当然的改变规则,这样做他们们没有任何道德负担,因为这样对社会”有利“。他要老汉推车你就得跪下,他要坐上来自己动你就得摇屁股,然后他还怪你活儿不好,体位太单调,全天下有这样的道理吗?下层人当作恶的时候,他们明明白白知道自己在作恶,而上层人作恶的时候,会以行善的面目出现。如果说出身下层的人突破规则下限的原罪不可原谅,那么出身上层的人本身制定了不符合人性的规则,使下层的人时时面临人性的考验,岂不是罪恶之源?但凡肯让下层分一杯羹,谁又会冒天下之大不韪?在贫穷之外,再冠下层以罪恶之名,简直是无耻之尤。洋葱可以分层次,怪物也可以分层次。但是请以学识、才华、品德来区分,而不是以生于沼泽还是生于王宫,这是一个史莱克的梦想。
即使这一点也做不到,烦请在自己吃饱的时候,别在饿肚子的人们面前bia唧嘴。全文完。
知乎用户回答:茶小花
答主你并不是一个人,百年前美国白人看到黑奴骑在马上也觉得天要塌了,印度的婆罗门看到贱民的孩子能上学也会痛心疾首。
人类的劣根性都是一个屁样。
什么叫底层?贫乏的资源让生活赤裸而残忍,在富人抱怨咖啡糊了的时候,他们挣扎在吃不饱穿不暖的的边缘,不能安逸,不能回头,只能一味的向前冲,回头就是贫穷的深渊,他们的选择不是太少,而是没得选。
以前有人问吴念真,为什么你的作品都是在写底层的矿工,那些矿工不应该是贫穷、猥琐的吗?为什么你笔下的矿工淳朴善良?吴念真说,正因为残酷的生活太容易让人暴露人性中的恶,在这样的环境下,人性的善才会像暗夜中的明星一样闪亮。
人们讨厌凤凰男,讨厌因自卑而催使的自傲,可是那些并不是底层人所独有的标签,他来自于人的本性,你我俱全。约瑟夫·康拉德说过,将邪恶的产生归结于超自然的因素是没有必要的,人类自身就足以实施每一种恶行。
人类很难和自身达成平衡,并且自以为是。对剥夺资源的危机感、虚荣心或者是没由来的偏见,很容易让我们讨厌来自底层的冲击,但这些都阻挡不了他们的脚步。因为你输掉一场竞争的代价可能是一部新的肾6,而他输掉的代价是嗷嗷待哺的老婆孩子或是没钱治病的父母。
或许一个来自底层的姑娘拿着高尔夫球杆会显得尴尬可笑,但是她的女儿或者是孙女儿再这么做的时候就会浑然天成了,因为她已经为她的后代争取到了她童年无法企及的资源。
相对来说,人们更容易讨厌能够威胁到自身利益的人,皇帝会嫉妒一个乞丐发财吗?不会的。只有电梯中的人,才会讨厌那个最后一个上电梯让空间变窄的人。然而我们不能直接说我讨厌他占用了我的资源,就像甘地说的,如果我们心里有暴力,就把暴力发泄出来,这要胜过披上一层非暴力的外衣来掩盖虚弱。只要将他人定性为“底层”、“凤凰男”、“自卑的变态”就能够伤人于无形,即使他取得了成功,也不过是一副小人得志的姿态。
马丁路德金说过“:我梦想有一天,我的孩子将生活在一个不是以他们的肤色,而是以他们的品格优劣来评价他们的国度里。”这么简单的道理,有时候我们就是做不到,我们评价一个人的标准难道不应该是他是否善良、勤奋、容易相处、与人和善吗?难道非要在了解之前先打上“底层”、“中层”、“高层”的标签吗?就像猪肉出场之前要先盖上“检疫合格”的印章?虽然生活中的无意识歧视从来都存在,对弱者的歧视,对不同信仰的歧视,地域歧视...但是如果有时候我们能够意识到这是一种歧视,那可能对自身和他人都会好一点。
知乎用户:熊希灵
谢谢邀请。
我补充一个角度吧。
我相信肯定是有人希望看到这样结论的实证研究的:统计意义上,出身底层的人即便在成年后有了较好的经济环境,在认知能力、决策理性方面仍然难以跟童年经济环境好的人相提并论,他们的品味、道德准则也往往跟上层社会的主流不太相符。
类似结论的实证研究的确有很多,而且都是发在science,nature上的顶级论文,随便列几篇看过的
Mani, A., Mullainathan, S., Shafir, E., & Zhao, J. (2013). Poverty impedes cognitive function. science, 341(6149), 976-980.
Nelson, L. D., & Morrison, E. L. (2005). The Symptoms of Resource Scarcity Judgments of Food and Finances Influence Preferences for Potential Partners. Psychological science, 16(2), 167-173.
Rand, D. G., Greene, J. D., & Nowak, M. A. (2012). Spontaneous giving and calculated greed. Nature, 489(7416), 427-430.
Mittal, C., & Griskevicius, V. (2014). Sense of Control Under Uncertainty Depends on People’s Childhood Environment: A Life History Theory Approach.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有的人看到这里,恐怕已经忍不住想要吁一口气,原来我确实没错嘛,出身底层的人身上那么多缺点,所以我讨厌他们很正常啊,没什么的。顺带还要鄙视一下几个高票答案真是圣母心。
但你是否有想过,为什么这些科研工作者们拿着那么多经费要去用实证研究证明这类结论?是为了合理化上层社会的人对出身底层民众的歧视吗?
恰恰相反,这些结论都是为了要推动社会去消除这种歧视的必要准备,所有研究的最终目的都是指向公共政策朝底层民众的倾斜——我们当然无法保证每个人接受同样水平的教育、医疗,但至少让每个人的童年阶段尽可能的不因为匮乏感而影响他们认知能力的发展,尽可能地让他们的童年处于一个公平的环境而发展起健全的道德观念,尽可能地让他们在有了足够的自信以后再去接受这个社会的不公平。
这样的公共政策,受益的不仅仅是底层的民众,更是怀着优越感讨厌底层出身之人的你们,至少你们将能明显感受到身边治安环境的提升。
当下社会不公平,是实然;一个公平的社会,是应然。
我们都知道心理学上有著名的“皮格玛利翁效应”,我们对某个人的期许往往真的会影响这个人的发展;这个效应用在社会期许上也是一样的,现代文明从来没有放弃过为“应然”的努力,即便明知很遥远,也依然要宣扬“应然”的价值观。
所以,如果你真的讨厌底层出身的人,你现在也确实没有精力帮助他们改善现状,没关系。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上一代遗留下来的问题。
但请你为自己的下一代着想,警醒自己的一言一行,不要再让下一代为同样的态度感到为难。
来源:知乎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社会人什么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