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印紧张中印边境对峙结束了吗,究竟是谁的胜利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外媒评价中印结束对峙 称新德里可以松口气了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核心提示:"印度同意撤军,中印洞朗军事对峙结束",英国广播公司发表评论称,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考虑到中国的整体优势,新德里可以松一口气了
持续72天的中印洞朗对峙事件宣告和平解决。中国外交部28日宣布,当天下午14时30分许,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中国军队将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按照历史界约规定行使主权权利,维护领土主权。
多家国际媒体在第一时间关注了洞朗局势的突破。英国《金融时报》28日称,中印通过外交努力结束了持续两个多月的边界紧张对峙,"这场对峙曾令人们担心,这两个彼此相邻的亚洲大国之间可能爆发冲突".
"印度同意撤军,中印洞朗军事对峙结束",英国广播公司(BBC)发表评论称,基本可以确定的是,考虑到中国的整体优势,新德里可以松一口气了,因为对峙在没有上升为重大军事对峙的情况下结束。来自德里的中国问题研究员巴尔德瓦伊在接受BBC采访时表示,中印这两个亚洲大国之间的对峙"不可能继续下去",双方达成协议是唯一的选择。巴尔德瓦伊说,印度需要中国市场和投资。印度最初表示不会后退,但是现在做出撤离决定,将在印度国内产生多大政治影响,值得关注。
《华盛顿邮报》28日称,结束对峙的消息正值莫迪到中国参加金砖国家峰会前几天。一名印度外交官员表示,双方的表现"成熟",同意回到之前的状态。印度学者萨林表示,双方都意识到,洞朗对峙不是双方必须用枪炮解决的问题,这样两国关系将毁于一旦。但他强调,虽然双方擦枪走火的危险已经解除,但印中可以飘飘然了吗?"过去两个月的尖刻言辞,可能让两国关系回不到从前。"
《纽约时报》28日称,印度同意撤兵,是这次中印发生近几十年来最糟糕外交局面开始缓解的第一个信号。但是,不清楚两国官员是否在达成永久性解决方案方面取得进展。因为莫迪下周按计划将访问中国,这给两国官员找到解决方案增加了动力。印度股市在撤兵消息宣布后出现短暂上扬。
此前,有印度媒体报道,印方正寻求俄罗斯作为中印的"调解者".对此俄驻华大使杰尼索夫28日表示:"我们的中国和印度朋友完全能够独立解决这一问题,完全没有俄罗斯斡旋的必要。"
印度撤军的消息也纷纷成为当天下午印度媒体的头条。"喜马拉雅山的坚冰终于融化",《今日印度》称,中印终于达成协议,结束了洞朗对峙70多天"非战非和"的状态。《印度斯坦时报》报道说,印度官方周一表示,它已经与中国就两个多月的洞朗对峙危机达成"迅速撤离"的协议,不过北京方面坚持解放军将继续在该地区巡逻。《印度快报》称,新德里拒绝谈论中印达成协议的细节,只说"双方达成了协议,取得了进展",而中国外交部明确表示中国军队会留在当地,保卫该地区的主权。
《印度时报》资深编辑英迪拉尼28日给《环球时报》记者打电话表示,"非常高兴对峙事件得以圆满解决","圆满"之处在于对峙双方未伤一人未损一兵。他表示,结束该事件意味着中印关系将重新回到正常轨道。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8日举行有关金砖峰会的吹风会,有记者问印度总理莫迪会否出席,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首席研究员张燕生表示,到现在没有接到任何信息说他不来,"所以没有信息的情况下,就不能假定一个不存在的事情发生,不发生,我们就按原定计划进行。"
印度《经济时报》28日解释印度从洞朗撤军的原因时称,莫迪下周将赴厦门参加金砖国家峰会,新德里期望中印紧张局势能够缓和。因为这可能是两国领导人今年唯一的一次会晤机会,各方在努力确保莫迪此访能取得积极成果。
阅读更多内容请参见今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或下载登录新版"环球TIME"客户端。
打开微信,点击右上角"+",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文章关键词:
责任编辑:牛昊
国搜头条 更多阅读>>
私人订制热点资讯
关注国搜官方微信
历史上的今天
联系邮箱 :
联系电话 :(+86 10)
更多热点尽在新闻早班车
请关注中国搜索官方微信郑永年:如何看待中印洞朗对峙的结局?-专家-中国与全球化智库
扫一扫微信
郑永年:如何看待中印洞朗对峙的结局?
作者:★ 郑永年
专家简介郑永年,CCG学术委员会主任、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编者按:据中国外交部消息,8月28日下午14时30分许,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至此,中印长达71天的对峙全面结束。中印边界对峙和平解决,对于中印两国而言都是理想的结局。不过,我们也注意到,在对峙期间,网络上充斥着众多主张开战、贬低印度的言论。在对峙得以解决的当下,我们该如何看待网络上的激进言论呢?民族主义情绪对国家外交乃至国家建设究竟起到积极作用还是消极影响?针对上述问题,正角评论独家专访了著名中国问题专家、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正角评论:昨天印军撤离的消息出来后,有一部分自媒体马上做出阴谋论的解读,说中国是因为惧怕印度不参加金砖四国会议,所以一定是我国开足了价码,给了印度足够好处,印度才撤离的。其中一些自媒体还给出理由,说我国提供了上百亿美元的贷款给印度修建铁路用于配合一带一路战略,印度才“满意”离去。这些自媒体还引用了一段已经被删除的国外媒体在国内的微博发文,称这是中国服软,以给钱的方式息事宁人。自媒体人还抓住我国官媒中一句中印双方都从对峙点撤离的“撤离”二字做文章,说是不解我们的军队在自己的土地上为什么要撤离,意在说明我们撤离就是让步。郑老师您能点评一下这些反馈么?郑永年:我个人的看法是,无论是对对峙的反应,还是对对峙结束的反应,在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情绪的反映,而不是人类理性的反映。正如上次我们所聊到的,“阴谋论”始终是愚昧者的自我解释。这次对峙的结束是中印两国理性外交的胜利,即双方外交谈判的结果。中印双方在对峙期间从来没有中断过对话和谈判。这里面哪有那么多的“阴谋”?&把双方结束对峙和经济方面的交往牵连起来,更是没有理性。中印两国之间一直有经济交往,并且越来越密切,这次对峙也没有影响到经济交往。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中国是用经济手段和印度达成交易的。前两年,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和菲律宾、越南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但也没有影响到双方的经济交往。即使中国有能力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战略问题,那么也表明中国的强大和外交的文明性。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灾难,不过很多人还是希望用战争和冲突来解决问题。这是人类的悲剧之所在。当然,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而且也发生在印度,或者其他很多国家。&“阴谋论”根本站不住脚。首先,如同这些愚昧者自己都说了,中国对印度是贷款,而不是赔款。如果贷款是表示服软,那么现在世界上到处服软的国家就是美国,因为美国的银行体系给全世界其它国家提供的贷款最多。按照这个逻辑,美国就是当今世界第一弱国。实际上,随着中国的崛起,尤其是“一带一路”的继续,中国给其他国家的贷款会越来越多。&其次,“撤离”不是割地,印军如果已经退出了我国领土,我国军方没必要继续“站在”原地和印军“对峙”。用“撤离”来描述我国军队完成任务后离开对峙现场没有任何问题。自媒体牵强附会的咬文嚼字不过是哗众取宠,显示出自我愚昧的一面。&最后,这些自媒体称印度向我国贷款修铁路、配合我国“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印度服软,这种在逻辑上根本没有理由的言论会在国内互联网上竟有那么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朴素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爱国主义情绪经常被利用,转化成流量和商业价值。&正角评论:目前而言,这次冲突已经结束了。我们不妨假设一下,如果中印开战,您认为可能的结果会是怎么样?&郑永年:开战的可能场景应当是人类的理性首先应该想到的。有几点是可能明确的:&首先,中印之间大规模的置对方于死地的战争不会发生。两国都是地域大国,战争一旦发生,双方各自的生存能力都很强。更重要的是,两国都是核大国,局部的冲突也不至于诉诸于核武器。正是因为任何一方都不能将另一方置于死地,所以双方对战争的结果的评价也不相同的,也就是说没有绝对的失败方,或者绝对的胜利方。可能性更大的是,双方都宣称自己是胜利者,把对方称为是失败者。我们已经看到,即使是对对峙结束的评价,不仅双方的评价是不同的,中印两国内部也存在不同的观点。&不过,中印如果在这类对峙中一旦失控,出现类似1962年一样的军事冲突也不是不可能。正如很多人所指出的,就实力而言,如果中印开战,中国在战场上必然会取得胜利——当然,如果失败,中国就会彻底失去崛起的可能性。但战场的胜利也不见得是中国的胜利。如果中国取胜,那么印度就要二次蒙羞,就会成为中国永远的敌人。虽然印度成为敌人也不见得能对中国造成致命的威胁,但是印度完全有能力给中国制造麻烦。我们上次讨论过,无论是西藏问题、中巴关系问题、印度洋问题和眼前的“一带一路”问题等等领域,印度都是有能力制造麻烦的。&更严重的是,如果印度战败,那么完全有可能改变地缘政治格局。印度独立以来,其外交政策还是坚持独立的,它和所有大国打交道,但没有依附任何一个大国。但如果二次失败,印度有可能会放弃独立的外交政策,投入美国和日本等大国的怀抱,甚至成为这些国家的正式联盟。如果这样,在这次对峙中,中国的胜利不仅毫无意义,而且招致更大更高层面国家利益的流失。&这样说并非虚构。实际上,美国和日本这年来一直想方设法拉拢印度。美国方方面面“宽容”印度,即使在核武器问题上也如此。日本更是要和印度建立“民主价值同盟”来围堵中国。这次对峙以来,美国内部就有人一直主张,美国政府应当表态,支持印度。中国和印度的长期对峙,或者是冲突甚至是战争,是符合美国利益的。&所以,看问题需要格局,因为格局决定了利益。这方面,还是需要学习毛泽东。中国在1962年冲突中取得了胜利,但马上撤回,并没有占领印度的领土。毛泽东还建议在中印边界上建立一个“缓冲区”,双方都不要进入。毛泽东试图用这个方法来求得30年的和平。结果,这个战略已经保持了50年的和平了。今天,那些认为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军力强于印度,所以我们能轻松获胜的人,其实是无知与愚昧的体现。幸运的是,领导层保持着一场清醒的头脑,不会受社会公众的影响。&顺便说一点,外交政策不会受一部分“民意”的影响和制约,这也是中国制度的一个优越之处。一旦外交“民主化”,那么就完全没有外交了。中国在重大的外交领域,例如开放、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与俄罗斯和越南的边界谈判等,国内都有很多不同的声音。如果受制于这些声音,那么今天的中国会是怎样呢?执政党也是领导党。毛泽东曾经说过,既不要当人民的“大老爷”,也不要当人民的“尾巴”。中国外交所取得的成就就是领导层不当人民的“尾巴”的结果。&正角评论:网友们在面对中印事件时,有两种声音,一种是主张坚决跟印度开打,我们拥有绝对优势的军力和综合国力,没有理由对印度示弱;另一种声音则相对温和,主张不要主动升级这次对峙,因为印度目前没有像1962年那样展开武力行动,而是入境对峙,没有开枪。主张和解的理由很充分,因为中国目前的崛起需要和平,跟印度这样的大国开战,无疑会中断我们的崛起进程。不过主张对印度强硬动武的声音中,除了作秀与哗众取宠的喊打喊杀,也有一个理性的声音是,如果不对印度进行强有力的回应,周边各国今后就都会肆无忌惮的想侵占我国有争议的边界,这种妥协会招来更多事端。他们呼吁国家效仿俄罗斯的普京大帝,发生冲突的第一时间就应该开火驱逐。这种声音听起来也有一些道理,您如何看待以上言论?&郑永年:不仅仅是网友,整个政策研究界大体上也就是这两种相反的声音。对于强调要对印度强硬,以此来保持对周边国家威慑的说法,看起来似乎有些道理,但这里的问题在于,我们该强硬到什么程度?我们当然需要强有力的回应,但是强有力的回应不代表过度回应。&过度回应会将本来可控的冲突,变得失控。印军在这次事件的性质是非法越境,不是像1962年一样演变到了军事攻击。对于非法越境,我们在越境区域控制他们的行动,形成了对峙是属于正常反应。但是如果我方贸然开火,单方面将对峙变成军事冲突,就是不必要的过度反应。&其次,正确的反应是要建立在正确的预判上。印度在整个对峙期间,没有像中印1962年一样直接煽动明确的针对中国的民族主义情绪。今天的印度具有非常强大的民族主义情绪,但莫迪并没有进入动员状态。莫迪在印度国庆阅兵时的表态,仅仅是提到印度有能力抵御外敌,并没有说具体的外敌是谁。这种表态的方式结合莫迪所选择的印度崛起路线来看,应当理解成对印度国内舆论的正常反应,而不是蓄意煽动针对中国的民族情绪。&其三,印度的发展并不像二战前日本的发展,经济服务于军事,印度目前的道路更多是用经济发展来为印度人民谋福利。&从这三个理由来看,我们没有理由认为印度单方面升级对峙为军事冲突是大概率事件。&更为重要的是,人们忘记了如何寻找战争和冲突之外的方法来解决问题。我国在过去70余天的边境对峙处理并没有过度反应,这是国家理性的表现。实际上,并不是中国没有看到自己在军事和经济方面的优势,更不是担心一旦发生冲突中国会失败,但是领导层克制了诉诸于冲突方法的冲动,而诉诸于理性。当社交媒体上喊打喊杀的时候,双方都在寻找和平的、非暴力的解决方式。&网民效仿普京大帝的观点其实是一些不了解国际时政的人的臆想。&首先,普京并非如网友想象的那样非理性。普京的确在国际上以强硬著称,但是外交如果是如此机械的你来我打,就不存在所谓的外交智慧了。普京实际上从来没有以如此机械地应对外交事件。举个例子,2015年11月,俄罗斯在叙利亚军事行动中,其战机就被土耳其空军击落。这次事件的严重性远超印军的非法越境,普京并没有不顾一切喊打喊杀,而是一贯的理性应对。&再者,对普京强硬外交的评级,不同的人的评价是很不相同的。普京的强硬外交广受国内民众的支持,但在国际舞台上,这种强硬外交并没有给俄罗斯这个国家加分。今天的俄罗斯面临严峻的国际局势,仍然处于相当鼓励的状态。这对俄罗斯各方面的发展并没有什么好处。&正角评论:很多网民把那些呼吁双方冷静与对话的人骂做“不爱国”。在您的著作(《中国民族主义的复兴:民族国家向何处去》中,您早就提到过,中国民族主义的爱国情绪在近代是后发国家对外部殖民主义的反应。亚洲的后发国家无论中国或者当年的日本都有此情绪。自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来,可以说,民族主义是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力量。民族主义既是民族国家形成的意识形态基础,也始终主导着主权国家的外交政策。不管人们喜欢与否,民族主义无处不在。在一定程度上,民族主义,尤其是强化国家认同感的爱国主义,已经成为一种公民生活美德。我们大家都认同当年我国人民上下一心,热血抗击侵略者的爱国情怀。但是时至今日,我们面对的不是外族要将战争强加于我们,而是我们是否选择战争。理性的网民已经有了一个共识,就是喊打喊杀的义和团主义只能给当今的中国崛起带来危害。今日的中国要进一步完成民族的崛起与伟大复兴,既然民族主义无处不在,也始终主导着外交政策。那么,在这个全新的历史时段,我们应该倡导一种怎样的民族主义?&郑永年:民族主义情绪在外族将战争强加给中国时,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不当的民族主义对于一个国家来讲往往也是致命的。近代以来,各国大概都经历了民族主义的崛起时刻。但一些国家(例如英国和美国)成功了,另一些国家失败了(例如德国和日本)。因此,我们要理清我们需要一种怎样的民族主义。这就要认清我们目前所处的国际形势。尤其在亚洲,当美国在亚洲的霸权衰落后,亚洲的和平与安全取决于中国如何来履行作为大国的角色。&中国历史上早就有“王道”和“霸道”的争论。中国是亚洲的大国,其崛起必然会把中国至于一种天然的“领导”位置。这种“领导”作用如果应用的方式不妥,就会被称作“霸权”。霸权往往是恶的化身,因为霸权可以利用其国家力量,对他国实行强权政治,从政治和经济各方面控制他国,如二战前的日本;但“领导”也可以是善的化身,因为其也可以利用其它方面的影响力,协调各国的利益,解决国家间的纠纷。&国际政治关系是实际上的不平等与形式上的平等的混合体。我们在过去处于弱势时,习惯于看到了各国之间实际的不平等,但是我们忽略了原则和形式上的平等。现在中国强大了,如果中国也学以前的大国,赤裸裸地凭借国力妄图对国际秩序施加影响,那么必然会失去其合法性,将其它国家推向美国。所以国际政治上,大国的领导地位一定要具有道德性,和原则上的平等性。弱国服从于强国才能成为该服从而不是不得不服从。在这一点上,全盛时期的美国做得很好。&美国不管是政府的态度,还是媒体舆论,都倡导自由、平等的价值观。美国实际是二战后对外军事行动最频繁的国家,但是很多国家也乐于服从美国的领导,核心就在于此。美国不会把自己的出兵在舆情上说成是维护其全球霸权,而是一种“大国责任”。&同样,我国民众在中国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就是对内以一种正确的价值观共同塑造一个良好的国内舆情环境。这样才能让我国在国际上有一个善的大国形象,才能减少其它国家对我国不必要的抵触与防备,降低我国国际政治经济战略的执行阻力。&如果我国的舆情整天是义和团主义的喊打喊杀,是动不动就要灭掉印度,荡平日本,扫灭南海,我国的国际形象就会是一个亚洲和平的威胁,我国的经济崛起和军事崛起就会引发更多的猜疑和抵制。这点应该引起人们足够的注意。&今天,中国的电视和社交媒体到处充斥着军事和战争节目,而有关当局则是抱着“政治上正确”的态度而不管。或许出发点是为了爱国主义或者国防意识,但结果是培养着人们非理性的民族主义。目前西方很多持“中国威胁论”的团体,正是利用我们这样的国内舆情,在妖魔化我国的国际形象。如果我们国民对内不抵制这样的舆情,就会无形中帮助那些西方反华势力把本来的同盟和朋友推向对手的阵营。&我们的国民不应助长那些以喊打喊杀的极端言论哗众取宠,博取流量的自媒体。这是我们在民族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应有的爱国素质与责任。大国地位的最重要的支撑就是大国的国民。国民没有大国心态何以成为大国呢?那些以极端言论获取关注,实现个人商业利益最大化,而不顾国家舆情导向与国际形象者,实则与汉奸无异,是彻头彻尾的利己主义者,客观的结果往往是牺牲国家利益。&具体到这次中印对峙,一个健康的、有利于我国大国崛起的舆情导向应该是理性的,我们强调主权的神圣不可侵犯,就算是最后冲突升级,我们出兵目的也是以公平的国际准则出发,维护藏南边境上多国的合法边界;而不是如某些公知所说要将印度这个国家从地图上抹平。一些人认为,中国应当鼓励印度内部分离分子闹独立,也有人说印度本来就不是一个民族国家,应当把印度打回“部落”社会。这些人说的可能是真的,但结果必然刚好相反。如果中国这样做,必然造就一个强大的印度民族国家,使得印度从今天的准“部落”状态快速转型成为一个整合团结的民族国家。近代以来,大多数民族国家包括我们中国本身都是在外力的威胁下形成的。&实际上,未来的中国,成败都在民族主义。中国今天的民族主义现状远远不足以支撑中国的崛起,更难支撑中国在国际上的道德地位。所以说,随着硬力量(例如经济和军事)的继续崛起,中国迫切需要建设软力量(例如“王道”和国际观点)。文章选自正角评论,日
日,由全球化智库(CCG)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与全球化论坛”在北京银泰中心柏悦酒店隆重启幕。本届…
美国时间5月9日,全球化智库(CCG)理事长王辉耀、秘书长苗绿、研究员李叶青等在美国华盛顿特区拜访美国著名智…
美国当地时间5月9日,美国知名智库对外关系委员会(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 CFR)在华盛顿特区办公室召…
关于 CCG全球化智库
全球化智库 Center for China and Globalization,简称CCG,是CCG智库机构的品牌,在政府有关部门注册登记的机构包括中国人才研究会国际人才专业委员会,东宇全球化人才发展基金会、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北方国际人才研究院和中国与全球化研究中心以及东莞人才发展研究院等,是国内最大的社会智库型研究机构。CCG成立于2008年,总部位于北京,在国内外有近10个分支机构或海外代表处,“以全球视野为中国建言,以中国智慧为全球献策”,致力于中国的全球化战略、全球治理、人才国际化和企业国际化等领域的研究,目前拥有全职智库研究和专业人员近百人。CCG是中央人才工作协调小组全国人才理论研究基地,中联部“一带一路”智库联盟理事单位,并被国家授予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资质。在全球最具影响力的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全球智库报告2017》中,CCG位列全球顶级智库百强榜91位,成为首个进入世界百强的中国社会智库,并在全球最佳社会智库榜单中被评为中国社会智库第一。同时,CCG在国内多个智库排行榜也获高度认可,在南京大学与光明日报发布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2017发展报告》中蝉联社会智库Top10榜首,并入选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智库综合评价AMI研究报告(2017)》“核心智库榜单”。此外CCG还被权威的中国管理科学学会评选为“年度十大中国管理价值组织”奖,CCG理事长王辉耀博士被评选为“年度十大中国管理价值年度人物”。测试区 - SonicBBS 音速论坛
和谐俱乐部
分流镜像:&
您还没有登录&|&&|&
最后发表人
最后发表时间
SonicBBS 音速论坛
浙ICP备号 页面执行时间:201.172毫秒大风号出品
外媒评论:中印对峙结束 究竟是谁的胜利?
中印领导人即将在厦门举行的“金砖五国”峰会上再次会面。图为二人去年9月在杭州G20峰会上握手。中国和印度同意结束在洞朗地区的紧张对峙,双方都表示己方取得胜利。那到底谁笑到了最后呢?中印军队在洞朗的军事对峙已持续两个多月,双方一度剑拔弩张,形势相当紧张。但是,就在"金砖五国峰会"在中国厦门召开的一周前,两国几乎同时宣布,对峙已经结束。中国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在记者会上说:"8月28日下午2点30分,印方将越界人员和设备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中方现场人员对此进行了确认。"印度外交部则发布声明称,两国近几周来一直保持外交沟通,在此基础上双方同意边防人员在对峙地点"脱离接触"。中印两国政府都没有明确说明,是否为解除对峙状态接受了什么条件。从双方政府和媒体的反应来看,两国对结束军事对峙都感到满意,也都认为己方获得了胜利。中国"很高兴"中国政府显然认为,洞朗对峙结束是中方的胜利。华春莹在记者会上说:"中方通过外交渠道多次向印方提出交涉,向国际社会说明事实真相,阐明中方严正立场和明确要求,敦促印方立即将越界边防部队撤回边界印方一侧。"同时,中国军队采取有力应对措施,维护国家领土主权和合法权益。"她在回答另一个记者提问时还带着胜利的语气说:"我很高兴向你确认,印方越界人员和设备已经全部撤回边界印方一侧。"BBC驻上海记者白洛宾(Robin Brant )说,各方都不愿让边界争议扰乱了将在9月3日(周日)在厦门举行的"金砖五国"峰会,作为峰会主办方的中国尤其如此。路还修不修?白洛宾认为,此次争端最引人注意的特点之一是,对峙是因修路引起的。中方是否会继续在洞朗地区修建道路呢?中国外交部并未明确表态。外交部发言人华春莹只是说:"中国边防部队继续在洞朗地区巡逻驻守",并未提及修路问题。她还说:"鉴于现场情况已出现变化,中方将根据现地情况作出必要调整和部署。"这里所说的"调整和部署"是否意味着停止修建道路?中国没有说明。由于印度军队进入洞朗就是为了阻止中国在当地修建道路,如果道路停建,那么印军已经达到了目的。印媒:"中国向印度低头"美国布鲁金斯学会印度中心的外交事务研究员伊尚卡尔(Dhruva Jaishankar)对法新社说,印度已经达到了阻止中国在洞朗地区修路的目的。他说:"中方将着重强调印度撤军的事实,但最终问题在于这条路是否还会修建。目前看来,好像不会修了。"印度媒体引述印度执政党印度人民党(BJP)官员的话说,这是莫迪政府在金砖五国峰会前的一次"巨大的外交胜利"。属半官方性质的印度最大通讯社"印度报业托拉斯"将洞朗对峙结束称为一个"重大外交突破"。该通讯社引述不具名的印度中央政府官员的话说,"脱离接触"意味着双方都从争议地区撤军,因为如果印度单方面撤军,两国就没必要达成协议了。印地语日报《不灭之光报》网站上相关报道的题目是:"中国最终向印度低头,同意从洞朗撤军"。印度英文日报《经济时报》说,此事令中国"非常难堪",显示中国"会叫但不会咬"。该报说:"中国为了欺负印度,不仅威胁要开战,还声称要支持印度内部的叛匪,用尽了所有的威胁手段。但这次较小的国家都知道了——中国会发出威胁,但不一定会付诸行动。""符合双方利益"当然,不管哪方"低头",哪方"难堪",事件最终没有升级为武装冲突,对两国都是幸事。BBC驻新德里记者桑约·马居姆德(Sanjoy Majumder)说,争端和平解决,印度政府无疑松了一口气,因为中国对印度拥有整体上的优势。印度媒体报道,由于边界争端解决,印度股市当天大涨,SENSEX指数上涨155点。根据环球网报道,在回答印度记者的追问时,华春莹表示,通过外交努力和平解决事件"符合中印双方的利益,也彰显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诚意和态度"。印度政治评论家谢卡尔·古普塔(Shekhar Gupta)在推特上写道:"希望洞朗事件能翻开印中关系的新篇章。如果两个大国让历史遗留的领土问题继续发酵,那么风险太大了。"来源:BBC- END -
本文来自大风号,仅代表大风号自媒体观点。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朋友圈
凤凰争鸣微信号
来点暖心的!扫这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印对峙结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