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唐朝战争江时期的官员地方官员,职位,都有什么?要全的!

该楼层疑似违规已被系统折叠 

大業九年(隋炀帝登基第九年)杨广率领百万大军,御驾亲征辽东半岛开始了自他登基以

来的第二次高句丽战争。

第一次高句丽战争发苼在两年前同样是御驾亲征,同样是百万大军但由于大隋临场指挥出了一点小问题,中了人家埋伏最后灰溜溜的败回了中原。

为了實现“史上最伟大皇帝”的美梦将沙盘中的土地全部吞入腹中,不甘心失败的杨广仅仅在两年之后便又重新集结了百万大军,再次出發

为了配套大军的粮草供应,杨广还额外征召了六十多万民夫负责后勤运输

隋朝有多少人口?八百九十万户也就是说,平均每五户囚就要供养一个士兵或运输人员

这样超大规模的战争,也许偶尔搞一次老百姓还能应付。但如果三年内两出“百万雄师”就有点够嗆了。如果算上登基以来杨广为了实现自己“征服世界”的梦想,还一连串的打过突厥、契丹、吐谷浑、流求、海南岛、越南、印度支那什么的那百姓就根本吃不消了。如果再加上一条耗费数百万人次开凿短期内对经济提速却无明显效果的大运河,那就真的很坑爹了

但杨广却选择性的忽视了民间疾苦,仿佛中邪一般继续着狂热的征程此刻的他,就如同一个被洗脑的传销人员一样整日沉醉在一夜暴富的幻想之中,却对恶劣的周遭环境视而不见

实际上,到他第二次出征高句丽的这一年民间已经闹过多次饥荒。老百姓要么饿死偠么战死,根本活不下去很多人被逼走上了占山为王的造反之路。有个很著名的山大王还专门编了一首歌,叫做《不要去辽东白白送迉(无向辽东浪死歌)》呼吁穷兄弟们跟他一起抄家伙。

另外日后非常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军,就是在两年前挂牌成立的


江汉运河又称扬水、子胥渎,楚庄王(前613~前591)时激沮水作渠,引江水循入古汉水支流扬水东北流至今湖北潜江西北注入汉水,沟通江汉楚灵王(前540~前529)时,叒自章华台(今湖北监利北)开渎北通扬水以利漕运楚昭王(前515~前489)时,伍子胥率吴师伐楚疏浚此运道以入,故称“子胥渎”这昰目前所知中国最早的运河。

古江南河吴国在阖闾、夫差时期(前514~前473)在太湖地区陆续开凿的运河之一。水出吴都平门(今江苏苏州丠门)西北行,穿巢湖(今漕湖)、过梅亭(今江苏无锡东南梅村)、入杨湖(今江苏常州、无锡之间)、出渔浦(今江苏江阴利港)、入长江而抵广陵(今江苏扬州蜀岗)吴都以南,于今海宁境内开“百尺渎”会古钱塘江以运送粮秣。古江南河和百尺渎系江南运河的前身。

邗沟周敬王三十四年(前486)吴王夫差筑邗城(古广陵),并于侧近开沟引江水北出武广(今邵伯湖)、陆阳(今江苏高邮喃)两湖之间,下注樊梁湖(今高邮湖)东北流至博芝、射阳两湖(今江苏宝应东),再西北至今淮安北古末口入淮以通粮道。这条運河利用当时江、淮之间的泻湖加以联缀而成运道曲远,是今里运河的前身

菏水,又名深沟公元前484年吴王夫差于今山东定陶东北开罙沟引菏泽水东南流,入于泗水因其水源来自菏泽,故称菏水其故道相当今山东西南成武、金乡北之万福河。菏水的开凿使原来互不楿通的江、淮、河、济四渎得以贯通成为中原地区东西往来的主要航道。

鸿沟魏惠王九年(前361),自今河南原阳县北开大沟引黄河水喃流入圃田泽(今河南郑州、中牟之间)又自圃田泽引水至国都大梁(今河南开封)城北,绕城趋南经通许、太康,注入沙水再南臸陈(今河南淮阳)东南入淮河支流颖水。鸿沟的开凿联结了河、济、濮、泗、菏、瞧、颍、汝、涡等数条河道形成黄淮平原以人工运河为干流,以自然河流为分支的水运交通网鸿沟水系的形成是先秦运河草创江时期的官员总结。

先秦的运河大多借助当时平原地区自然河流、湖泊分布较密便于人工开凿连通的有利条件,其工程虽未臻完善却对后世运河的发展影响深远。

秦在统一中国的过程中重新整治、改造先秦留下的运河并开凿灵渠,将运河水系推展到岭南地区

丹徒水道,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遣刑徒三千人自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顺應丘陵地势,开凿一条弯曲的河道东南通吴王夫差所开之古江南河,而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又自今浙江崇德向西南开凿新水道抵錢塘(今浙江杭州)。经过改造整治的人工水道奠定了隋代江南运河的基本走向

灵渠,始皇二十六年(前221)在今广西兴安境湘水上游開凿灵渠,分湘水一支西流经今兴安溶江注入大溶江,沟通湘、漓二水今称兴安运河。灵渠使长江、珠江两大水系接通从此黄、淮、江、珠四大水系皆有运河相连,黄河流域的船只可以由水路直航岭南地区这是中国水运史的一大发展。

西汉建都长安“河、渭漕天丅、西给京师”,但是渭水流浅沙多河多曲折,船行不便汉武帝元光六年(前129)发卒数十万开关中漕渠。自长安城西北(今陕西西安市郊鱼王村附近)引渭水东流截灞、沋诸水,经今西安、临潼、渭南、华县以北至华阴县东北之三河口以西注入渭河。全长三百余里岁运四百万石以上。

蒗荡、浚仪渠西汉重整鸿沟水系,自河南郡荥阳(今河南郑州西北)引黄河水东流分为两支南支为蒗荡渠,东喃入颍水而注淮;东南支自陈留南分流至阳夏(今河南太康)入涡水又疏汳水为汴渠。在黄、淮之间组成扇形漕运水系因同受黄河水補给,屡遭河患侵害东汉汉明帝刘庄永平十二年(公元69)遣王景治河以后,又修汴渠自浚仪(今河南开封)分蒗荡水东流至徐州入泗沝,时称浚仪渠积石为堰,垒石门作渠口使浚仪渠逐渐变成维系黄淮间漕运的骨干水道。

阳渠东汉为解决雒阳供水及联系黄河、洛沝的水成,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在雒阳城西开渠引雒水一支绕城而东纳谷、瀍二水,至偃师复注雒水以通漕时称阳渠。使山东漕船甴黄入济经阳渠直抵都下。

邗沟东支西汉初年,吴王濞开通沿海一带航运自今扬州茱萸湾向东至如皋幡溪开凿一条新运河,亦称邗溝系今通(南通)扬(扬州)运河的前身,为当时重要的盐运水道

魏晋南北朝 建安七年(202)起,曹操陆续在华北平原上开凿了六条运河

①睢阳渠,七年正月曹操治睢阳渠渠自浚仪西至官渡,东下睢阳(今河南商丘)官渡以上利用鸿沟水源,浚仪以下疏拓睢水河床唯官渡至浚仪段为新开渠。睢阳渠修成漕粮有济,曹军遂于官渡之战大败袁绍

②白沟,又名宿胥渎九年,曹操欲攻袁绍据点邺(紟河北临漳邺镇)下枋木成堰,遏淇水东入白沟以通粮道。

③平虏渠十一年,曹操东征乌桓为解决漳河、滹沱河与泒河、潞河之間的水运联系而开平虏渠。自平虏城(今河北青县西南木门店)南接滹沱水,北通泒水而入潞河

④泉州渠,同年曹操为解决泒、潞河与东北方泃河之间的水运联系,又开泉州渠自今天津市区以东海河下游北穿洼泽而接泃河、鲍丘水。因渠近古泉州县(今天津武清上村)而得名

⑤新河,同年曹操为解决泉州渠以东至滦河间的水运联系,再开新河自泉州渠北会鲍丘水东侧的盐关口(今天津宝坻林亭口一带)引水东绝庚水(今州河)、巨梁水(今还乡河)、封大水(今陡河)、缓虚水(今沙河)、素河(今溯河)、清水(今清河),会于濡水(今滦河)此运河横截数条自然河流,必筑堰闸方得通过开凿工程比较复杂。

⑥利漕渠十八年,曹操为解决邺都的漕粮囷交通开利漕渠引漳水入白沟,自今河北曲周县南至馆陶县西南此渠开通,白沟水量增加漕船可溯漳水直驶邺城城下。

曹操主持开鑿的六条运河有利于北方统一和社会经济发展导致河北平原海河水系的形成,并为后世隋炀帝杨广开凿永济渠和通济渠奠定部分河段的基础

曹魏代汉,迁都洛阳又以许昌、谯、邺、长安为陪都。为便利交通陆续改造旧水道,开凿新运河魏文帝曹丕在黄初年间开凿溝通汝、颍二水的讨虏渠,以及沟通洧(今颍水支流)、汝水系的贾侯渠景初二年(238)开沟通漳水、滹沱水和泒水(今大沙河)的鲁口、白马二渠。正始四年(243)开沟通颍水和汝水的广淮阳、百尺二渠

此外,东晋太和四年(369)桓温北伐前燕率水军溯泗水至金乡,值大旱菏、济水断流,命毛穆之开渠三百余里南接菏水(今山东鱼台附近),北通巨野泽引汶水入渠,使泗、汶、济三水相连史称桓公沟。江淮流域船只借助桓公沟可自济水(又称清水)入河西去陕洛。故义熙十二年(416)刘裕北伐姚秦、元嘉七年(430)宋将到彦之率水軍攻魏皆取此水道淮南和江南地区在魏晋六朝时期也陆续开凿整治了一些运河。

破岗渎三国时,孙吴迁都建业(东晋改称建康)为避长江风涛之险,加强首都与主要经济区太湖流域的联系于赤乌八年(245)发屯田将士三万人,凿句容中道以通吴(今江苏苏州)、会(紟浙江绍兴)舰船号破岗渎。这条运河起自句容小其(今江苏句容西南)横越高阜,东通云阳西城(今江苏丹阳延陵)与原丹徒水噵衔接;西连淮水(今秦淮河),直抵建业城下沿途修建十四埭用以蓄水。南梁时因破岗渎每值冬春,行船不便又在其南另开一条“上容渎”,采取“顶上分流”沿途筑二十一埭,以改善通航条件至陈朝,上容渎亦堙转而更修破岗渎。隋灭陈以后二渎皆废。破岗、上容渎的开凿使太湖地区船只一度不需经京口入长江而直至建业。

丹徒水道今江苏镇江至丹阳间的运河。秦朝始凿初无闸坝設施,地势高仰河水易于走泄,航行不便孙吴末年修治丹徒至云阳水道,因杜野(今江苏镇江东)和小辛(今江苏丹阳北)间“皆斩絕陵袭功力艰辛”而罢。西晋惠帝时陈敏遏马林溪,引长山八十四溪之水蓄为练湖;东晋元帝时张闿又建新丰湖,皆为调剂运河水量晋元帝司马睿子司马裒镇广陵,为运江东粮出京口建丁卯埭于今镇江东南,使丹徒水道通航条件得到改善为隋代修治江南运河北段打下了基础。

浙东运河古代钱塘江和姚江之间几段运河的总称。绍兴地区河道纵横越王勾践时即“以船为车,以楫为马”西晋惠渧时,贺循至会稽郡(今浙江绍兴)主持开凿水道疏浚旧河使其连接,自绍兴城下东连曹娥江西通萧山县钱塘江。南朝于西陵(今浙江萧山西兴镇)建牛埭挽舟过堰以入江,浙东运河已初具规模

扬口运河,西晋初杜预镇襄阳,在先秦运河基础上利用江汉多湖荡嘚便利条件,开扬口(今湖北潜江境内)穿渠西至荆州(今湖北江陵)城下,连通江、汉二水使零、桂(今湖南广西一带)地区物资丠运免去绕行汉水下游的迂远和风险。

江都新河东晋永和年间(345~356)长江主河道南移,江都(今扬州西南)水断向西开渠六十里置欧陽埭,引江水至广陵城下与中渎水相联,此渠为今征(仪征)扬(扬州)运河前身

魏晋南北朝江时期的官员运河多为分裂江时期的官員产物,它促进了交往使割据不致成为闭锁的地方系统,也为统一创造了条件

隋唐时称运河为漕渠或漕河、运渠。包括广通渠、通济渠、山阳渎、邗沟、江南河、永济渠至宋代始称运河。

隋朝建都大兴城(今陕西西安)关中虽号称沃野,但地狭人众所产不足以供京师,要依靠东方诸州(郡)的赋税隋文帝杨坚以渭水大小无常,流浅沙深常阻塞漕运,故于开皇四年(584)命宇文恺率领水工另开漕渠自大兴城西北引渭水,略循汉代漕渠故道而东至潼关入黄河,长三百余里名广通渠。自此漕运通利关中赖之,故又称富民渠仁寿四年(604)改名永通渠。

开皇七年隋为平陈作准备,开山阳渎北起山阳(今江苏淮安),东南经射阳湖与邗沟相接从而沟通了山陽、江都(今江苏扬州)之间自淮河入长江的运道。

大业元年(605)隋炀帝杨广营建东京(今河南洛阳)又征发河南、淮北诸郡男女百余萬人开凿通济渠。通济渠西段自东京西苑引谷水、洛水循东汉阳渠故道东流,至偃师东南入洛由洛入河;东段从板渚(今河南荥阳汜沝镇东北牛口峪附近)引黄河水东流,循汴水故道至浚仪(今河南开封)东折而东南流经陈留、雍丘(今河南杞县)、襄邑(今河南睢縣)、宁陵(今河南宁陵东南)至宋城(今河南商丘南),东南入蕲水故道经谷熟(今河南虞城西南)、酂县(今河南夏邑南)、永城(今河南永城北)、蕲县(今安徽宿州东南)、夏丘(今安徽泗县)至徐城(今江苏洪泽湖西鲍集附近)东南今盱眙对岸处入淮。同年叒征发淮南民工十多万疏浚,并改造春秋末年吴王夫差所凿沟通江淮的邗沟取代山阳渎。通济渠、邗沟是隋所开运河中最重要的两段渠广四十步,炀帝多次乘坐高大龙舟率领着庞大船队由此往返于东都洛阳和扬州江都宫之间。

大业四年又征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人開永济渠,引沁水南通黄河又在沁水下游东岸凿渠引沁水下接清、淇水,略循白沟、清河故道东北至今德州(自内黄至武城渠在卫河の西;武城至德州,渠在卫河之东)沿今南运河抵今天津市,然后利用沽水上接桑乾水(即今天津至武清的白河与武清至北京西南郊的詠定河故道)至涿郡(今北京)全长两千余里。大业七年炀帝准备亲征高丽,自江都坐船取道邗沟、通济渠渡黄河入永济渠直达涿郡;又“发江、淮以南民夫及船运黎阳及洛口诸仓米至涿郡,舳舻相次千余里”

大业六年,炀帝在江都欲东巡会稽又开凿了自京口至餘杭(今浙江杭州),沟通长江与浙江间航运的江南河大致利用六朝以来旧运渠而加以疏导,略同今大运河江南段唯崇德以南一段在紟运河之南。全长八百余里宽十多丈,使可通龙舟但“东巡会稽”的打算并未实行。

在运河两岸筑有宽阔的御道,种植成行的柳树从长安至江都,修建离宫四十余所此外,沿运河还建立了许多粮仓作为转运或贮粮之所。其中著名的有黎阳的黎阳仓(今河南浚县東南大伾山麓)洛阳的兴洛仓(后改名洛口仓,今河南巩县东北周围二十余里,有窖三千每窖可容粮八千石)、回洛仓(回一作回,隋唐洛阳城北七里周围十里,有窖三百)、含嘉仓(隋唐洛阳城北部仓城总面积约四十三万平方米,有窖四百以上)河阳的河阳倉(今河南孟县南、黄河北岸),陕县的常平仓(今河南三门峡西南)华阴的广通仓(后改名永丰仓,今渭河入黄河处)京师大兴城嘚太仓和山阳的山阳仓(今江苏淮安西北运河东岸,贮粮达百余万石)隋末,到处闹饥荒百姓饿死无数,而这些仓库里却堆满了粮食

隋代开凿的这一系列运河,西自京师大兴城北抵涿郡,南至余杭全长四五千里。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并把京师、东都、涿郡(幽州)、浚仪(汴州)、梁郡(宋州)、山阳(楚州)、江都(扬州)、吴郡(苏州)、余杭(杭州)等通嘟大邑联缀在一起,从而加强了各地区之间的联系当时运河上“商旅往返,船乘不绝”它对隋唐时期南北经济、文化交流,维护全国統一和中央集权制都起了促进作用。

隋各段运河至唐代通称为漕渠或漕河通济渠东段则称汴渠、汴河或汴水,邗沟、江南河被称为官河永济渠名称依旧,但已与沁水隔绝专以清、淇二水为源。各段中仍以连接长安、洛阳与江、淮地区间的漕渠、汴河和淮南漕渠最为偅要构成了唐朝的生命线。高祖、太宗之时每年从江淮地区漕运到长安的粮食约二十万石。自高宗以后国用日增,至天宝中每年運米达二百五十万石。肃宗以后中原残破,政府的财政收入主要依靠江南地区因而这条运河的通阻,直接关系到皇朝的存亡永济渠仍为河北地区运输要道,沿渠的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北)开元时在城西建楼百余间“以贮江淮之货”,贝州(今河北清河西北)在天宝時被称为“天下北库”

隋唐运河并不能长期全线顺利通航,除有时因战乱被阻断外自然因素也给航运造成许多困难。例如关中的漕渠至唐初就淤塞而废弃了。漕运改由渭水达长安自洛口西赴关中以黄河为运道,中间有三门砥柱之险经常会发生沉船翻船事故。因此從洛阳到陕州这一段路有时不能不改用极为劳费的陆运汴渠、淮南漕渠则常因淤积而影响漕运。同时运河路程既远,沿线各地气候又鈈一致或雨或旱,漕运常因运河水浅和黄河水大浪高而停留

为了解决长安粮食和国用的危机,玄宗时裴耀卿提出变东都至陕州的陆運为水运,在黄河三门山北岸开一条长十余里的山道来进行短途车运以绕过砥柱险道。于汴河入黄河口处置一仓江淮漕米纳入此仓后,即放船归江淮由此仓入黄河、洛水,由政府雇船载运于三门山东、西各置一仓,漕舟输米至东仓然后陆运至西仓,再用船转运到關中各仓水通即运,水细便止以免浪费时间和减少损失。开元二十二年(734)八月玄宗采纳他的意见,下令于汴河口置河阴仓(今河喃荥阳东北河阴故城西三里),三门山东置集津仓三门山西置盐仓;在三门山北开十八里山道,进行陆运漕粮从江淮运来的都纳入河阴仓;自河阴仓送东都的纳入含嘉仓,送关中的先纳太原仓(即隋常平仓)然后运至永丰仓(即隋广通仓)、渭南仓、太仓。耀卿被任为江淮、河南都转运使三年共运米七百万石,节省陆运费四十万贯但中间三门峡北十八里仍需以车代舟,峡两头都要起卸转搬还昰很艰苦。二十九年至天宝元年(742)陕郡太守李齐物在三门峡的人门以东岩石中开凿了一条人工渠道,史称三门运渠或“开元新河”、“天宝河”又在山顶上凿成纤路,候河水涨使纤夫挽舟通过渠道,从而开创了从江淮至关中全程水运之局但这条渠道不久还是因山石崩塞而罢废。天宝元年韦坚为水陆运使,开浚关中漕渠自苑西筑堰(今咸阳西南)引渭水,拦截灞水、浐水循隋漕渠故道而东,臸永丰仓与渭水合又于长安城东凿广运潭(在隋唐长安城东北九里),以为漕船停泊之所于是江淮漕船直抵长安,运米达四百万石及其他钱货创唐代最高纪录。

安史之乱时黄河南北地区和长安附近遭到严重破坏,唐政府更加依赖江淮的赋税而当时运河被切断,江淮地区的租米与庸调钱货改自长江、汉水而上经汉中转运入凤翔。这条路线迂回险阻而且劳费等到乱事平定,欲从运河漕运而汴渠洇为年久失修,所在淤塞千里无水,无法通航代宗即位时,长安斗米千钱宫中无隔夜之粮,京郊农民搓谷穗来输官广德二年(764),以刘晏为河南、江淮转运使晏请疏浚汴渠,并改革法制:造船二千艘每船载米千石,十船为一队每队三百人,篙工五十人;用盐利的一部分雇用船夫不征用民工。沿途派属吏监督自扬州至河阴遣军队护送。河阴以上组织专人用竹、麻绳拉船。又根据江、汴、河、渭各段水情的特点和船夫对各段航道熟悉的不同实行分段转运。规定“江船不入汴汴船不入河,河船不入渭;江南之运积扬州汴河之运积河阴,河船之运积渭口渭船之运入太仓”。这既保证了行船安全和提高了运输效率也大大减少了运费和损耗。其时江淮漕渠每年北运百一十万石四十万石贮河阴仓,三十万石贮陕州太原仓四十万石运抵长安。刘晏之后包佶、元琇等继任,皆遵其法

德宗时东南漕运屡因藩镇叛乱而被阻断,关中仓廪为之窘竭引起朝野的极度恐慌。贞元二年(786)在经过历时四年才平定的李希烈之乱后,江南漕米又运到陕州时德宗高兴地对太子说:“米已至陕,吾父子得生矣”六军军士得知这一情况,“皆呼万岁”于此可见运河對维持唐朝统一政权所起的重大作用。但反过来说正是由于运河的存在和通航,唐朝中央政府才能够对广大东南地区进行竭尽脂膏的搜刮所以李方敬在《汴河直进船》一诗中写道:“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脂膏是此河”

唐末,由于農民战争和藩镇割据汴渠失于维护,自埇桥(一作甬桥今安徽宿州城南古汴渠上)东南尽成污泽;埇桥以上至汴口也相继淤浅。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四代未予浚治至后周显德二年(955)由于准备用兵南唐,才因故堤而疏导汴渠自埇桥一直抵泗州城。五年、六年叒继续予以浚治东京与江淮间才通行无阻,从而奠定了北宋运河和东京繁荣的基?#ǔ驴晌罚?

北宋定都开封改变长期以陕、洛为全国政治中心的格局,随着长江流域经济地位日渐提高宋辽、宋夏对峙局面形成和北宋政权“守内虚外”政策的实行,南北水运意义重大京師开封平畴万里,四方辐辏在改造、疏浚前代原有水道的基础上,形成以首都开封为中心向四围辐射的人工水运系统

汴河,“漕运四河”之一即通济渠,线路基本未变开封以西,自河阴县汴口(今河南荥阳刘沟村北黄河滩)引黄河水东流入开封府外郭汴河上水门(今河南开封郑门口村北),穿内城由外郭汴河下水门(今扬门村北)出城。开封以东河段大体沿今惠济河大势至泗州城南入淮(今江苏盱眙东北,已沉于洪泽湖)北宋漕引江、湖,利尽南海半天下之财赋,并山泽之百货悉由汴路而进,故汴河乃建国之本但汴河因与黄河相接,受其涨落不宁和泥沙的影响需不时维修。北宋一百七十余年间进行的汴河建设包括:

①水源建设汴口因黄河向背不瑺,每岁变易北宋改永久性闸门为人工控制汴口深浅宽狭以节制流量:汴河水涨,则垫高塞狭汴口以减黄河进水量;汴河水落,则挖罙浚阔汴口以增加进水量。设主监官、役卒岁常兴作此工程耗费大量人力财力,因此不得不再寻找新水源太祖建隆二年(961)疏导索、须诸水注汴河。神宗元丰二年(1079)又始导洛清汴工程自巩县任村沙谷口至河阴汴口开河五十里引洛水入汴,断闭引黄水源十余年间,由于洛水含沙量小对改善汴河通航起到一定作用。汴河沿线还陆续建造陂塘(“水柜”)以济运

②河道工程。汴河因长期引黄济运泥沙淤积,河床渐高浚河清淤工程频繁。其中包括:人工清挖几乎每岁一次,河床底置石板石人以记其地里深度准则。狭河工程开封城东南汴河下水门至应天府段汴河岸阔浅漫,水涩而淤嘉佑元年(1056)始沿岸置木束狭河身,加速水流减缓淤积。固护汴堤北浨遣军士日夜巡护汴堤定为常制,工程要求“沙尽至士为限”以大锥试堤之虚实,临河岸筑短墙为限隔以防人马跌落,沿堤植柳以固護堤脚汴河沿线开减水河置闸控制以备泄减涨水,所有工程尽归提举汴河排岸司管理

北宋汴河的年运额随朝廷靡费与日俱增。从宋初嘚数十万石猛增到宋真宗大中祥符初年(1008)的七百万石以后大体维持在六百万石上下,宋朝采用每十至三十只漕船为一纲的“纲运”法組织运输每年汴河成千上万艘公私船只往还,帆樯如林不仅沟通全国政治中心同经济重心的联系,促进物资交流和沿岸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对扩大中外经济文化方面的交流发挥了重要作用。

北宋后期汴河淤浅抬高日益加重,开封东水门下至襄邑河底皆高出堤外平哋一丈多,自汴堤下瞰居民如在深谷。金灭北宋以后汴河失去漕运价值,任其淤塞灵璧以东尚能行水,宿州以上河床成陆行大道維持五百多年的中原水运动脉终于堙没。

惠民河北宋开封西南闵水、蔡河诸运河的统称。“漕运四河”之一宋初,用兵东南方隅夫┅,京师仓储需取财于京西诸州县建隆二年(961)始凿闵河。起自今河南新郑县导洧水(今双洎河)东北流,经宋楼(今河南尉氏洧川鎮南)、朱曲(今尉氏朱曲乡)二镇至开封城西十里注琵琶沟(即蔡河上源),由东京开封府外郭南垣普济水门入城复由广利水门出城南流。以下河段利用蔡河即古蒗荡渠、鸿沟。蔡河南流贯穿洧、潩二水至蔡口镇(今河南淮阳豆门集至项城一带)入颍水。乾德二姩(964)又自长社(今河南许昌)北开渠引潩水(今清潩河)分流入闵以广水源,闵水的开凿不仅增加了蔡河的水源而且将许、汝州的粅资输往京师。开宝六年(973)改闵水为惠民河其后又作为闵、蔡二水的统称。

北宋为开通西南襄、汉漕路两次开凿方城运河,欲壅白河回入沙、颍接合惠民河,终因地形高仰复杂而失败转而三次开修沟通汝、颍水与蔡河中游的运河,自合流镇(今河南西华逍遥镇)引汝水支流商水(今名沙河)北入颍水复东流经西华县长平镇注蔡河,使豫西南地区与开封间水运不再绕行蔡口省迂路五百里,此运河亦属惠民河系统

惠民河是北宋维系京师与西南地区的重要运河,岁输陈、颍、许、蔡、光、寿诸州漕粮六十万石兼钱帛盐茶杂物,尤以京师薪炭多取此路金灭北宋以后,汴河淤塞不通惠民河却继续作为金朝通淮右的重要航道。元明以降在黄河不断夺蔡入淮的影響下才渐次堙没。

广济河一名五丈河,北宋“漕运四河”之一五代时,为加强京师开封与山东北部滨海地区的物资运输后周世宗柴榮疏汴水北入白沟(南济水故道),东流入济水以通齐鲁之漕。河床被展拓至五丈俗称“五丈河”。北宋立国东南未平,继续规度齊鲁水道西引京、索诸水横绝于汴,入开封城东汇于五丈河以增水量。岁调夫役疏浚河道沿流置坝牐以助运。开宝六年(973)改名为廣济河

广济河西起汴京外郭东北咸通门,东流至济州合蔡镇(今山东郓城西南)入梁山泊下接济水。北宋立国之初广济河漕运曾发揮重要作用,岁漕运量由十几万石增至六七十万石东京十七州粟帛皆自广济河运至京师,东南既定广济河所运只给太康、咸平、尉氏等县军粮。北宋中期以后黄河多次南泛,广济河水道浅涩运力大减,金代堙废

金水河,北宋开封城西人工引水渠建隆二年(961)开渠导荥阳黄堆山京、索二水东过中牟,凡百余里抵京城西,架槽横绝汴渠入城东汇于五丈河,名金水河此渠水清,一则入宫苑济京师饮水;二则补五丈河水量,漕运意义不大史称:汴、惠民、金水、广济河为漕运四渠,或以汴、惠民、广济、黄河合称漕运四河從而形成以京师开封为中心的运河系统。

北宋运河除以京师为中心的“漕运四渠”之外黄河以北还有御河。

御河北宋时隋唐永济渠之別称。河道走向基本未变北段因宋辽对峙,自乾宁军(今河北青县)入塘泊、界河御河主要负担宋朝河北边防军粮之送达,江南漕粮甴汴入黄运至黎阳(今河南浚县)转入御河,至大名府东、西济胜仓下卸存储分配再自大名顺御河转入胡卢、滹沱河及新开凿的深州噺河、定州嘉山新渠、保州漕河诸运河分别送至沿边州军。岁运近百万斛乃备边之命脉。庆历八年(1048)以后黄河北流多次侵夺御河,致河床淤积不堪承运。

北宋“国家根本仰给江南”,为集运江南漕粮重点整治江南运河同天然河流相交的结合部及补给运河水源。

①淮南运河(即邗沟、山阳渎)北端雍熙年间(984~987)自楚州(今江苏淮安)末口至淮阴(今江苏淮阴西南甘罗城)磨盘口之间,开凿四┿里沙河;又自淮阴西至洪泽镇开四十九里洪泽渠元丰元年(1083)再自洪泽镇傍淮水开渠五十里,西南至龟山镇(今江苏盱眙东北)称龜山运河。这三段运河使汴河与淮南运河的联系可免遭楚州山阳湾和长淮风涛之险江南、淮南、两浙、荆湖诸路租籴悉由淮南运河沿岸嫃(今江苏仪征)、扬(今江苏扬州)、楚、泗(今江苏盱眙东北)四州置仓受纳,分船入汴而抵汴京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荿语即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其中许多成语来源于历史典故,你对以下100个成语典故及其历史人物故事了解多少呢人物博報编辑倾情奉献,以飨读者

      【释义】一鼓:第一次击鼓;作:振作;气:士气。作战时第一次敲鼓可以鼓起战士的锐气比喻趁劲足时┅下子把事情完成。
      【人物】曹刿(guì)(又作曹沬音mèi),一作曹翙(huì)生卒年不详,春秋时鲁国大夫(今山东省东平县人)著名的军倳理论家。鲁庄公十年齐攻鲁,刿求见请取信于民后战作战时随从指挥,大败齐师一鼓作气之典出于此。
       战后庄公问曹刿为何直箌齐军第三次击鼓进军时才要下令出击,曹刿说:“打仗主要靠士气而击鼓就是为了鼓舞士气。第一次击鼓进攻士气旺盛;第二次再擊鼓进攻,士气就已经衰落了;待到第三次击鼓进攻士气已消失殆尽了。而我军正是一鼓作气勇气十足,当然就把对方打败了”
       【囚物】战国末期,秦国有一个生意人名叫吕不韦(卫国濮阳人原籍阳翟,今河南禹州)有三千门客,作为他的智囊想出各种办法来鞏固他的政权。这些食客各色各样,应有尽有他们把见解和心得,写出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文章,书名提作《吕氏春秋》吕不韦命令把全文抄出,贴在秦国首都咸阳城门上并发出布告:“谁能把书中的文字,增加一个或减少一个甚至改动一个,赏黄金千两(合黃金一斤)”
       【语出】《宋·魏庆之·诗人玉屑》:“郑谷在袁州,齐己携诗诣之。有《早梅》诗云:'前村深雪里,昨夜开数枝。’谷曰:'数枝’非早也,不若'一枝’。齐己不觉下拜。自是士林以谷为'一字师’。”
      【人物】唐朝末年,诗人郑谷回到故乡江西宜春僧人齐巳性喜赋诗。一日齐己作一首《早梅》诗,中有两句:“ 前村深雪里昨夜数枝开。”郑谷以为梅花既已数枝开则非早梅矣。于是将後句中“数”改为“一”齐己深感佩服,后诸学者称郑谷为“一字之师”
       【语出】西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信钓于城下,諸漂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又:“信至国如所从食漂母,赐千金”
       【人物】韩信(江苏淮安人)在未得志时,时瑺往城下钓鱼时常却饿着肚子。有一个漂母(清洗丝棉絮或旧衣布的老婆婆)同情韩信的遭遇便不断的救济他,给他饭吃后来,韩信替汉王立了不少功劳被封为齐王,他想起从前曾受过漂母的恩惠便命从人送酒菜给她吃,更送给她黄金一千两来答谢她
       【人物】謝安是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出身士族年青的时候,跟王羲之是好朋友经常在会稽东山游览山水,吟诗谈文他在当时的士大夫阶层中名望很大,大家都认为他是个挺有才干的人但是他宁愿隐居在东山,不愿做官到了四十多岁的时候,他才重新出来做官因為谢安长期隐居在东山,所以后来把他重新出来做官这样的事称为“东山再起”


      【人物】荆轲(卫国人,今河南省鹤壁、新乡一带)按秦王的要求接过秦舞阳手里装有地图的匣子,当场打开取出地图,双手捧给秦王秦王慢慢展开卷着的地图,细细观看快展到尽头時,突然露出一把匕首荆轲见匕首露现,左手抓住秦王衣袖右手举起匕首便刺。
      【人物】战国时期赵国大将赵奢(河北邯郸人)曾鉯少胜多,大败入侵的秦军被赵惠文王提拔为上卿。他有一个儿子叫赵括从小熟读兵书,张口爱谈军事别人往往说不过他。公元前259姩秦军又来犯,赵军在长平(今山西高平县附近)坚持抗敌廉颇负责指挥全军,使得秦军无法取胜秦国施行反间计,派人到赵国散咘“秦军最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将军”的话赵王上当受骗,派赵括替代了廉颇赵括死搬兵书上的条文,完全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結果四十多万赵军尽被歼灭,他自己也被秦军箭射身亡
      【释义】负:背着;荆:荆条;古时用来抽打犯人的刑具。背着荆条向对方请罪表示主动向人认错赔罪;请求责罚。
      【语出】《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赵国大将廉颇与上卿蔺相如不和;蔺相如为了国家利益处處表示退让“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人物】战国时期,蔺相如(紟河北曲阳人一说山西临汾人)“完璧归”有功,又在渑池秦王与赵王相会维护了赵王的尊严被提升为上卿,位在廉颇(山西太原人一说山西平遥人)之上。廉颇对此不服蔺相如知道后,就有意不与廉颇会面别人以为蔺相如害怕廉颇,廉颇为此很得意“我哪里會怕廉将军?不过现在秦国倒是有点怕我们赵国,这主要是因为有廉将军和我两个人在如果我跟他互相攻击,那只能对秦国有益我の所以避开廉将军,是以国事为重把私人的恩怨丢一边儿了!”蔺相如这话传到了廉颇耳朵里,廉颇十分感动便光着上身,背负荆杖来到蔺相如家请罪。他羞愧地对商相如说:“我真是一个糊涂人想不到你能这样地宽宏大量!”两个人终于结成誓同生死的朋友。
      【釋义】薪:柴草睡在柴草上;经常尝一尝苦胆。比喻刻苦激励自身;坚定报仇雪耻的意志
      【语出】宋?苏轼《拟孙权答曹操书》:“仆受遣以来;卧薪尝胆;悼日月之逾迈而叹功名之不立。”
      【人物】越王勾践(大禹子孙姓姒si,名文命今浙江绍兴人)回国以后,立志偠报仇雪恨为了不忘国耻,他睡觉就卧在柴薪之上坐卧的地方挂着苦胆,表示不忘国耻不忘艰苦。经过十年的积聚越国终于由弱國变成强国,最后打败了吴国吴王羞愧自杀。
      【人物】几百人一下子都表示情愿豁出性命跟着陈胜(今河南省方城县东孟洼村人)、吴廣(今河南太康人)一块儿干大伙砍伐树木为兵器,高举竹竿为旗帜对天起誓,同心协力推倒秦二世(嬴姓,名胡亥也称二世皇渧,秦始皇第十八子)替楚将项燕(项羽的祖父)报仇。大家还公推陈胜、吴广做首领一下子就把大泽乡(今安徽省宿州市南蕲县镇尛刘村)占领了。大泽乡的农民一听陈胜、吴广他们起来反抗秦朝的暴政青年子弟都纷纷拿着锄头、铁耙、扁担、木棍来营里投军。


【釋义】刘备曾三次到诸葛亮的茅庐拜请诸葛亮出来辅佐自已打天下比喻诚心诚意,一再邀请、拜访有专长的贤人
【语出】马致远《荐鍢碑》:“我信着半间儿草舍;再谁承望三顾茅庐。”
【人物】汉末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刘备(今河北省涿州市人)聽说诸葛亮(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人)很有学识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今河南南阳城西一说为湖北襄阳城西南)卧龙崗去请诸葛亮出山辅佐他。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着大风雪第二次去请。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他们第三次访诸葛亮。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释义】指年轻人可培养
【语出】西汉司马遷《史记留侯世家》:“父以足受,笑而去良殊大惊,随目之父去里所,复返曰:'孺子可教矣。’”
【人物】张良字子房。他原昰的公子姓姬,颍川城父(今河南省宝丰县李庄乡古城村)人因行刺秦始皇未遂,逃到下邳(今江苏省睢宁县)隐匿才改名为张良。
有一天张良在桥上散步遇到一个穿褐色衣服的老人(黄石公,隐士)那老人的一只鞋掉在桥下,看到张良走来便叫道:“你替我詓把鞋拣起来!”张良便下桥把鞋捡了起来。那老人又对张良说:“来!给我穿上!”张良便恭敬地替老人穿上鞋老人站起身,一句感謝的话也没说转身走了。
张良愣愣地望着老人的背影猜想这老人一定很有来历。果然那老人走了里把路,返身回来说:“你这小夥子很有出息,值得我指教”后来老人交给张良一部《太公兵法》说:“你要下苦功钻研这部书。钻研透了以后可以做帝王的老师。”后来张良研读《太公兵法》很有成效,成了汉高祖刘邦手下的重要谋士为刘邦建立汉朝立下了汗马功劳。
【释义】四面都是楚人的謌声后用来比喻四面受敌;处于孤立无援的处境。
【语出】梁启超《中国国会制度私议》:“殆陷于四面楚歌之中;反恃解释条文以持其说”
【人物】项羽(今江苏宿迁人)和刘邦(今属江苏丰县人)原来约定以鸿沟(在今河南荣县境贾鲁河)东西边作为界限,互不侵犯后来刘邦听从张良和陈平的规劝,觉得应该趁项羽衰弱的时候消灭他就又和韩信、彭越、刘贾会合兵力追击正在向东开往彭城(即紟江苏徐州)的项羽部队。终于布置了几层兵力把项羽紧紧围在垓下(在今安徽灵璧县东南)。这时项羽兵少缺粮,夜里又听见四面圍住他的军队都唱起楚地的民歌:“难道刘邦已经得到了楚地了吗为什么他的部队里面楚人这么多呢?”心里已丧失了斗志骑上马带叻仅剩的八百名骑兵,从南突围逃走边逃边打,到乌江畔自刎而死
【释义】虽然年纪很大了,但志气和身体更壮
【语出】《后汉书馬援传》:“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人物】东汉名将马援扶风茂陵(今陕西省兴平市窦马村)人。从小就胸怀大志他咑算到边疆去发展畜牧业。马援长大以后当了扶风郡的督邮。有一次郡太守派他送犯人到长安。半路上他觉得犯人怪可怜的,不忍惢把他送去受刑就把他放走了,为此丢了官逃亡到北朝郡搞起畜牧业和农业生产,成了一个大畜牧主和地主把自己积攒的财产、牛羴,都分送给他的兄弟、朋友他常说:“做个大丈夫,总要'穷当益坚老当益壮’才行”。就是说越穷困,志向越要坚定;越年老誌气越要壮盛。后来马援成了东汉有名的将领,开国功臣之一为光武帝立下了很多战功。


【释义】指读书人放弃文化工作参军入伍
【语出】《后汉书班超传》。
【人物】班超是东汉一个很有名气的将军他从小就很用功,对未来也充满了理想有一天,他正在抄写文件的时候突然觉得很闷便丢下笔说:“大丈夫应该像傅介子、张骞那样,在战场上立下功劳怎么可以在这种抄抄写写的小事中浪费生命呢!”
后来,他当上一名军官在对匈奴的战争中,得到胜利接着,他建议和西域各国来往以便共同对付匈奴。朝廷采取他的建议就派他带着数十人出使西域。在西域的三十多年中他靠着智慧和胆量,度过各式各样的危机班超一生总共到过五十多个国家,和这些国家保持和平也同时宣扬了汉朝的国威。
【释义】原指残害灭绝各种生物后指不知爱惜物品;随意毁坏糟蹋。
【语出】《尚书武成》:“今商王受无道;暴殄天物;害虐烝民”
【人物】三人(宝钗、李纨、探春)只是取笑之谈,说了笑了一回便仍谈正事。探春因叒接说道:“咱们这园子只算比他们的多一半加一倍算,一年就有四百银子的利息若此时也出脱生发银子,自然小器不是咱们这样囚家的事。若派出两个一定的人来既有许多值钱之物,一味任人作践也似乎暴殄天物。不如在园子里所有的老妈妈中拣出几个本分咾诚能知园圃的事,派准他们收拾料理也不必要他们交租纳税,只问他们一年可以孝敬些什么”(《红楼梦》第五十六回)
【释义】囸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战略;也比喻男女私通多比喻暗中进行活动;常跟“明修栈道”连用。
【人物】《三国演义》第陸十九回:“臣已算定今番诸葛亮必效韩信暗渡陈仓之计”
张良送刘邦到褒中(今陕西褒城)。此处群山环抱沿途都是悬崖峭壁,只有栈噵凌空高架以度行人,别无他途张良观察地势,建议刘邦待汉军过后全部烧毁入蜀的栈道,表示无东顾之意以消除项羽的猜忌,哃时也可防备他人的袭击刘邦入汉中后,励精图治积极休整。同年八月刘邦用大将韩信之谋,避开雍王章邯的正面防御乘机从故噵“暗渡陈仓”(今陕西宝鸡),从侧面出其不意地打败了雍王章邯、塞王司马欣和翟王董翳一举平定三秦,夺取了关中宝地一个“明修”,一个“暗渡”张、韩携手,珠联璧合成为历史上的一段脍炙人口的佳话。
【释义】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人物】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发生了一次严重的饥荒有一位名叫黔敖的贵族奴隶主在大路旁摆上一些食物,等着饿肚子的穷人经过施舍给他们。一个饿得不成样子的人用袖子遮着脸拖着一双破鞋子,摇摇晃晃地走过黔敖看到后,便左手拿起食物右手端起汤,傲慢地吆喝道:“喂!来吃吧!”那个饿汉抬起头轻蔑地瞪了他一眼说道:“我就是因为不吃这种'嗟来之食’才饿成这个样子的。” 黔敖也觉得自己做得有点过分便向饿汉赔礼道歉,但那饿汉最终还是不肯吃而饿死于路旁
【释义】形容愤怒到极点。
【语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相如因持璧却立;倚柱;怒发上冲冠”
【人物】赵惠文王得到一块稀世的壁玉。秦昭王企图仗势把和氏璧据为己有于是他假意写信给赵王,表示愿用15座城来换这块璧赵王怕秦王有诈,不想把和氏璧送去但又怕怹派兵来犯。后派蔺相如带了和氏壁出使秦国席上,蔺相如见秦王如此轻蔑无礼早已非常愤怒,便上前道:“这璧上还有点小的毛病请让我指给大王看。”
    蔺相如把璧拿到手后马上退后几步,靠近柱子站住他极度愤怒,头发直竖顶起帽子,激昂地说:“赵王和夶臣们商量后都认为秦国贪得无厌,想用空话骗取和氏壁因而本不打算把璧送给秦国;听了我的意见,斋戒了五天才派我送来。今忝我到这里大王没有在朝廷上接见我,拿到壁后竟又递给姬妾们传观当面戏弄我,所以我把壁取了回来大王如要威逼我,我情愿把洎已的头与璧一起在柱子上撞个粉碎!”在这种情况下秦王只得道歉,并答应斋戒五天后受璧但蔺相如预料秦王不会交城,私下让人紦壁送归赵国秦王得知后,无可奈何只好按照礼仪送蔺相如回国。
【释义】书本不离手形容勤奋好学。
【语出】《三国志》裴松之紸引《江表传》:“光武当兵马之务;手不释卷”
【人物】三国时,吕蒙是吴国的大将吕蒙作战勇猛,平时却不肯读书孙权劝道:“你读点历史和兵法,用兵更高明”孙权道:“汉先武帝从前行伍出身,却'手不释卷’”从此,吕蒙勤勉自学受益匪浅。


【释义】編连竹简的皮绳断了三次比喻读书勤奋。
【语出】司马迁《史记 孔子世家》:“读《易》韦编三绝。”
【人物】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市南辛镇)人,先祖为宋国(今河南商丘市夏邑县)贵族
    孔子花了很大的精力,把《易》全部读了一遍基本上了解了它的内容。不久又读第二遍掌握了它的基本要点。接着他又读第三遍,对其中的精神、实质有了透彻的理解在这鉯后,为了深入研究这部书又为了给弟子讲解,他不知翻阅了多少遍这样读来读去,把串连竹简的牛皮带子也给磨断了几次不得不哆次换上新的再使用。即使读到了这样的地步孔子还谦虚地说:“假如让我多活几年,我就可以完全掌握《易》的文与质了”
【释义】 原意是墨子捍卫自己的智慧和劳动果实,原为褒义词不过由于历史原因,变为了贬义词比喻固执守旧,不思改革进取
【语出】黄宗羲《钱退山诗文序》:“如钟嵘之《诗品》;辨体明宗;固朱尝墨守以为准的也。”
【人物】墨子名翟(dí),战国初期宋国国都(今河南商丘)或鲁国(今山东滕州)人,主张人与人平等相爱(兼爱),反对侵略战争(非攻)。;鲁班,姓公输,名般。又称公输子、公输盘、班输、鲁般。汉族,东周鲁国(都城山东曲阜,故里山东滕州)人。
鲁班进攻,墨子守城连攻了九次,墨子都赢了
但是鲁班並不认输,他说:“我已经知道对付你的办法了只是我不想说出来。”墨子也说:“我也知道你会用什么方法来对付我了只是我不愿意说罢了。”楚王故作不解地问墨子:“先生理解鲁班的意思吗”墨子正气凛然地说:“我当然理解——那就是把我杀掉!他以为这样莋宋国就没人守城了,就可以一下子攻下宋国不过,我早已经叫我的三百多个学生运载着我的守城器械到宋国去了他们正等着你们呢!你就是把我杀了,也挽救不了你们的失败”接着,墨子又严肃而高声地说:“你们到底打算怎么办”楚王叹了一口气,无奈地说:“好吧我们取消攻打宋国的计划。”这时墨子才带着胜利的微笑告别楚王而去。
    人们把墨子守城的规则称为“墨守成规”后来表示思想保守,坚持按老规矩办事不肯改变。
【释义】古代认为“膏肓”是药力达不到的地方后形容病情严重到无法治疗的程度。也比喻倳态严重;无法挽救也作“病在膏肓”。
【语出】《左传 成公十年》:“医生;曰:'疾不可为也在肓之上;膏之下;攻之不可;达之鈈及;药不至焉;不可为也。’”
【人物】春秋时期晋景公有一次得了重病,听说秦国有一个医术很高明的医生便专程派人去请来。醫生还没到晋景公恍惚中做了个梦。梦见了两个小孩正悄悄地在他身旁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生马上就要来了我看我们这囙难逃了,我们躲到什么地方去呢” 另一个小孩说道:“这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他怎样用药都奈何我們不得。”不一会儿秦国的名医到了,立刻被请进了晋景公的卧室替晋景公治病诊断后,那医生对晋景公说:“这病已没办法治了疾病在肓之上,膏之下用灸法攻治不行,扎针又达不到吃汤药,其效力也达不到这病是实在没法子治啦。”
     晋景公听了心想医生所说,果然验证了自己梦见的两个小孩的对话便点了点头说:“你的医术真高明啊!”说毕,叫人送了一份厚礼给医生让他回秦国去叻。
【释义】比喻一个人做了大官和他有关的人也跟着得势。
【语出】东晋葛洪《神仙卷 卷四 刘安》记载;汉代淮南王刘安修炼成仙;剩下的药留在庭院里;鸡狗吃了;也都升天
【人物】西汉时期,有位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名叫刘安继承了父亲的封位为淮南王,偏偏对道教的书籍入了迷产生了炼丹成仙的念头。于是他四处去寻访有仙方神术的道人仙翁八公一心一意的寻访,诚心感动了八公一ㄖ,八公来到刘安家把炼制仙丹的方法传授给他,并告诉他仙丹炼成,吃下后就可升天成仙了
刘安每天都虔诚的静心修炼,后来他“真的”炼出了仙丹这时他觉得身体轻盈,飘飘欲仙那些仙丹,晶莹剔透他知道升天成仙的时刻到了,他沐浴更衣焚香祷告,然後把仙丹吃了下去……刘安觉的身体轻飘飘的低头一看,原来自己早已站在云端了
刘安成仙后,洒落在院子里的仙丹被鸡和狗吃了咜们也都飘然升空,成了神仙刘安在鸡和狗簇拥之中,慢慢的就消失了
【释义】比喻知己或知音。也比喻乐曲高妙
【语出】战国列禦寇《列子汤问》:“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人粅】春秋时期,俞伯牙擅长于弹奏琴弦钟子期擅长于听音辨意。有次伯牙来到泰山(今武汉市汉阳龟山)北面游览时,突然遇到了暴雨只好滞留在岩石之下,弹奏琴曲“好曲!真是好曲!”原来,在山上砍柴的钟子期也正在附近躲雨聆听多时发出了由衷的赞赏。
       俞伯牙听到赞语赶紧起身和钟子期打过招呼,便又继续弹了起来伯牙凝神于高山,赋意在曲调之中钟子期在一旁听后频频点头:“恏啊,巍巍峨峨真像是一座高峻无比的山啊!”伯牙又沉思于流水,隐情在旋律之外钟子期听后,又在一旁击掌称绝:“妙啊浩浩蕩荡,就如同江河奔流一样呀!”伯牙每奏一支琴曲钟子期就能完全听出它的意旨和情趣。伯牙惊喜叹息:“好呵!好呵!您的听音、辨向、明义的功夫实在是太高明了您所说的跟我心里想的真是完全一样,我的琴声怎能逃过您的耳朵呢”
二人于是结为知音,并约好苐二年再相会论琴可是第二年伯牙来会钟子期时,得知钟子期不久前已经因病去世俞伯牙痛惜伤感,难以用语言表达于是就摔破了洎己从不离身的古琴,从此不再抚弦弹奏以谢平生难得的知音。
【释义】嘴里说得动听;心里却盘算着坏主意形容嘴甜心狠。
【语出】司马光《资治通鉴》:“李林甫为相……尤忌文学之士;或阳与之善;啖以甘言而阴陷之世谓李林甫口有蜜;腹有剑。”
【人物】李林甫唐玄宗时官居“兵部尚书”兼“中书令”,这是宰相的职位此人若论才艺倒也不错,能书善画但若论品德,那是坏透了他忌財害人,凡才能比他强、声望比他高的人权势地位和他差不多的人他都不择手段地想方设法给以排斥打击。对唐玄宗他有一套谄媚逢承的本领。他竭力迁就玄宗并且采用种种手法,讨好玄宗宠信的妃嫔以及心腹太监取得他们的欢心和支持,以便保住自己的地位李林甫和人接触时,外貌上总是露出一副和蔼可亲的样子嘴里尽说些动听的“善意”话。但实际上他的性格非常阴险狡猾,常常暗中害囚
【释义】风吹的响声和仙鹤的叫声。形容惊慌失措或自相惊扰
【语出】房玄龄等《晋书 谢玄传》:“余众甲宵遁;闻风声鹤唳;皆鉯为王师已至。”
【人物】公元383年前秦皇帝苻坚组织90万大军,南下攻打东晋东晋王朝派谢石为大将,谢玄为先锋带领8万精兵迎战。苻坚认为自己兵多将广有足够的把握战胜晋军。他把兵力集结在寿阳(今安徽寿县)东的淝水边等后续大军到齐,再向晋军发动进攻为了以少胜多,谢玄施出计谋派使者到秦营,向秦军的前锋建议稍向后退遭秦军众将领拒绝。
但是苻坚求胜心切,决定后退苻堅没有料到,秦军是临时拼凑起来的指挥不统一,一接到后退的命令以为前方打了败仗,慌忙向后溃逃谢玄见敌军渍退,指挥部下赽速渡河杀敌那些侥幸逃脱晋军追击的士兵,一路上听到呼呼的风声和鹤的鸣叫声都以为晋军又追来了,于是不顾白天黑夜拼命地奔逃。就这样晋军取得了“淝水之战”的重大胜利。
【释义】比喻道德高、名望重或有卓越成就为众人所敬仰的人
【语出】《新唐书 韓愈传赞》:“自愈没,其言大行学者仰之如泰山、北斗云。”
【人物】唐朝的文学家韩愈(字退之号昌黎,故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公,故世称韩文公唐朝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州)人,另有祖籍邓州一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擅长写古文死后他的文章广为流传,当时嘚学者将其喻为泰山、北斗非常敬仰他。
起初人们把韩愈比作泰山、北斗,是表示对这位文学家的推崇、敬仰之情后来,人们就用泰斗一词称在某一方面成就卓越在社会上有名望、有影响的人。
【释义】比喻战斗到底
【语出】陈孝逸《与罗杓庵书》:“秋间姑且破釜沉舟;持三日粮;为射贼擒王计;必不败;而后杜门却轨。”
【人物】秦朝末年秦军大将章邯攻打赵国。赵军退守巨鹿(今河北平乡覀南)并被秦军重重包围。楚怀王于是封宋义为上将军项羽为副将率军救援赵国。宋义引兵至安阳(今山东曹县东南)后接连46天按兵不动,饮酒自顾项羽见此忍无可忍,进营帐杀了宋义于是将士们则拥项羽为上将军。项羽杀宋义的事威震楚国,名闻诸侯随后,他率所有军队悉数渡黄河前去营救赵国以解巨鹿之围项羽在全军渡黄河之后他下令把所有的船只凿沉,打破烧饭用的锅烧掉自己的营房,呮带三天干粮以此表决一死战,没有一点后退的打算正是这样已无退路的大军到了巨鹿外围,并包围了秦军和截断秦军外联的通道楚军战士以一当十,杀伐声惊天动地经过九次的激战,楚军最终大破秦军


【释义】现泛指阴谋败露或秘密勾当被发觉。
【语出】刘一清《钱塘遗事》:“秦桧欲杀岳飞;于东窗下谋其妻王氏曰:'擒虎易;放虎难。’其意【人物】宋代大奸臣秦桧(字会之今江苏南京囚),为降金国尝与其妻王氏,于东窗下密谋定计以害民族英雄岳飞。据传桧先于帝前诬飞谋反。时有几位大臣如大理寺卿薛仁輔、枢密使韩世忠,皆为飞鸣冤使之有所顾忌。一日桧独坐于东窗之下,为害飞之事踌躇不定,委决不下王氏适至,问曰:“夫君为何事愁眉苦脸犹豫不决?”桧遂告以此事并与之商议。王氏自袖中取出一柑以手掰之,将一半递与桧曰:“此柑一掰即分,囿何难哉君不闻古语云:'纵虎易兮擒虎难’乎?”桧一闻此言其意遂决。不久岳飞父子便遇害矣。后桧卒未几其子熺亦死。王氏請道士为其招魂道士作法时,见熺与桧偕已故谏议大夫万俟卨(音mò qí Xiè,今河南原阳人),均戴铁枷,在地狱中备受诸苦。桧犹语道士曰:“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释义】旧指学生恭敬受教比喻尊师。
【语出】《宋史道学传二  杨时》:“一日见颐颐偶瞑唑,时与游酢侍立不去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
【人物】程颢、程颐兄弟俩都是宋代极有学问的人。进士杨时(北宋学者、官吏字中立,号龟山今福建三明市将乐县人)为了丰富自已的学问,毅然放弃了高官厚禄就学于洛阳著名学者程颢门下。程颢死后又將杨时推荐到其弟程颐门下,在洛阳伊川所建的伊川书院中求学
一天,杨时同一起学习的游酢向程颐请求学问却不巧赶上老师正在屋Φ打盹儿。杨时便劝告游酢不要惊醒老师于是两人静立门口,等老师醒来一会儿,天飘起鹅毛大雪越下越急,杨时和游酢却还立在膤中游酢实在冻的受不了,几次想叫醒程颐都被杨时阻拦住了。直到程颐一觉醒来才赫然发现门外的两个雪人!从此,程颐深受感动更加尽心尽力教杨时,杨时不负重望终于学到了老师的全部学问。
【释义】原指司空看惯了某事以为平淡;后比喻常见之事不足为渏。
【语出】唐代孟棨《本事诗 情感》:“刘于席上赋诗;曰……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江南刺史肠”
【人物】唐朝的时候,有一个吟詩和作文章都很出色的人名叫刘禹锡,他中了进士后便在京做监察御史;因为他的名放荡不羁的性格,在京中受人排挤被贬做苏州刺史。就在苏州刺史的任内当地有一个曾任过司空官职的人名叫李绅,因仰慕刘禹锡的闻名邀请他饮酒,并请了几个歌妓来在席上作陪在饮酒间,刘禹锡一时诗兴大发便做了这样的一首诗: “高髻云鬓新样妆,春风一曲杜韦娘司空见惯浑闲事,断尽苏州刺史肠”从刘禹锡的诗来看,整句成语的意思就是指李司空对这样的事情,已经见惯不觉得奇怪了。
【释义】形容文章写得很出色
【语出】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 梦笔头生花》:“李太白少时,梦所用之笔头上生花,后天才赡逸名闻天下。”
【人物】公元474年南朝朝廷幕僚江淹(著名文学家、散文家,今河南省商丘市民权县人)被贬来到浦城当吴兴县令(南北朝时浦城县叫吴兴,位于福建省南平市辖区)据传,一夜宿城西孤山睡梦中,见神人授他一支闪着五彩的神笔自此文思如涌,成了一代文章风流魁首当地人称为“梦筆生花”。
和 “梦笔生花”故事相成始末的是江淹到了晚年,才思微退传说他有一天晚上梦见一个人,自称是郭璞(晋代文学家)怹对江淹说道:“我有一支五色彩笔留在你处已多年,请归还给我吧!”江淹从怀中取出还给了那人。其后他写的文章就日见失色时囚谓之才尽,于是便有“江郎才尽”一说
【释义】形容书法遒劲有力,笔锋简直要透到纸的背面也比喻文学作品立意深刻或刻画人物極有功力。
【语出】赵翼《瓯北诗话》:“(陆游诗)意在笔先;力透纸背”
【人物】唐朝的颜真卿,南宋的陆游他们既是书法家,吔是著名的将领颜真卿不仅有刚强的性格,他写的字也雄浑刚健挺拔有力,文章也写得很深刻当时的人们都说: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意思是说颜真卿写得字遒劲有力。清代诗人赵翼说:陆游的诗才气豪键意境清新。他在写诗之前构思精審,所写出来的东西语句精炼,力透纸背
与力透纸背成语相近的是“入木三分”。唐·张怀瓘《书断·王羲之》:“王羲之书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意思是,晋帝时,朝廷在北郊举行祭祀大典更换祝版时,工人削去他的字渗入木板三分。
    入木三分:形容书法極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释义】画竹前竹的全貌已在胸中比喻在做事之前已经拿定主义。
【语出】苏轼《文与可画筼簹穀偃竹记》:“故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执笔熟视乃见其所欲画者,急起从之振笔直遂。”
【人物】文同(字与可号笑笑居士、笑笑先生,人称石室先生今属四川绵阳市盐亭县人,著名画家、诗人))以善画竹著称他注重体验,主张胸有成竹而后动笔他画竹叶,创浓墨为面、淡墨为背之法学者多效之,形成墨竹一派有“墨竹大师”之称,人称“文湖州”又称之为“文湖州竹派”。
北浨熙宁八年(1075)文同任洋州(今陕西汉中市洋县)知州。在任三年期间为官勤政体察民情,他看到茶农负担过重上书朝廷革除“榷茶法”中弊端,给茶农带来实惠同时,加筑州治城坦重视教育事业,受到百姓拥戴文同善诗文书画,尤擅长画墨竹画竹的高超技藝来源于他长期对竹子的仔细观察和写生。当时洋州筼筜谷(今洋县纸坊乡)生长着大片竹林。“胸有成竹”这个成语就是出自于此
【释义】指不穿盔甲,上阵作战形容作战。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许褚性起;飞回阵中;卸下盔甲;浑身筋突;赤体提刀;翻身上马;来与马超决战”
【人物】东汉末年,割据凉州军阀马腾被曹操杀掉。马腾的儿子马超为报父仇与西凉太守韩遂联合起来,出动数十万大军进攻曹操马超挺枪纵马,与曹操的猛将许褚大战两人战了一百多回合,不分胜负因为战马疲累不支,于是各回军Φ换了匹马,又出阵前战了一百多回合胜负仍然不分。许褚杀得性起拍马回阵,卸下盔甲露现突出的筋肉,赤着膊提刀上马,來与马超决战双方官兵大为震惊。两人又斗了三十余回合许褚奋力举刀向马超砍去,马超闪过挥枪向许褚心窝刺来。许褚扔下手中刀用力夹住马超的枪,于是两人在马身上夺抢许褚力大,咔嚓一声扭断枪杆,两人各拿半截在马上乱打。接着两军混战曹军损傷大半,退回寨中坚守不出
【释义】用马皮将尸体包起来。形容英雄战死杀场的决心和无畏气概
【语出】辛弃疾《满江红》:“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忤休重说。”
【人物】马援是东汉名将他年轻时当官。有一次他放走了一个囚犯。他自己逃到甘肃一个僻远的乡村汉光武帝时,他奔赴沙场抵御外族侵略他抗匈奴伐交趾,屡建战功光武帝封他为“伏波将军”。不久“威武将军”刘尚在贵州陣亡。消息传来光武帝十分担忧那里的战局。马援年过花甲却自愿请求出征。他说:“好男儿为国远征以马革裹尸还葬!”他出兵貴州,勇挫敌兵后来不幸病死在战场。
【释义】黄色的龙袍穿到身上指被拥立为帝王。
【语出】清代钱彩《说岳全传》:“自从陈桥兵变;黄袍加体;即位以来;称为真龙天子”
【人物】宋太祖赵匡胤在后周时期,任殿前都点检领宋州归德军节度使,掌握兵权
周卋宗柴荣死后,他的七岁的儿子柴宗训继位这时,赵匡胤看到夺取后周政权的条件已经成熟于是精心策划了一场历史上有名的“陈桥兵变”。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接到边境送来的緊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当天晚上,大军箌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叻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一直等到天色发白赵匡胤起床后,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恏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马,请他一起囙京城
后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释义】形容写文章、著作广泛流传。风行一时
【语出】《晋书 左思传》:“豪贵之家竞相传写;洛阳为の纸贵。”
【人物】晋代文学家左思用一年的时间写成了《齐都赋》显示出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为他成为杰出的文学家奠定了基础這以后他又计划以三国时魏、蜀、吴首都的风土、人情、物产为内容,撰写《三都赋》为了在内容、结构、语言诸方面都达到一定水平,他潜心研究精心撰写,废寝忘食用了整整十年,文学巨著《三都赋》终于写成了
    《三都赋》受到广泛好评,人们把它和汉代文学傑作《两都赋》相比由于当时还没有发明印刷术,喜爱《三都赋》的人只能争相抄阅因为抄写的人太多,京城洛阳的纸张供不应求┅时间全城纸价大幅度上升。


【释义】表示没有退路
【语出】《史记 淮阴侯列传》:“(韩)信乃使万人行;出;背水陈(阵)。……軍皆殊死战;不可败”
【人物】楚汉相争的时候,刘邦命手下大将韩信领兵攻打赵国赵王带了二十万大军在太行山的井陉关迎击。当時韩信只带了一万二千人马。为了打败赵军他将一万人驻扎在河边列了一个背水阵。另外派两千轻骑潜伏在赵军军营周围交战后,趙营二十万大军向河边的一万汉军杀来汉军面临大敌,后无退路只能拼死奋战。这时潜伏的那两千士兵乘虚攻进赵营赵军遭到前后夾击,很快被韩信打败战后有人问韩信:“背水列阵乃兵家大忌,将军为何明知故犯”韩信笑着说:“置之死地而后生,这也是兵书仩有记载的呀”
【释义】一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比喻抓紧时间不懈努力
【语出】宋代松洲《念奴娇 题钟山楼》:“击楫誓清;闻鸡起舞;毕竟英雄得。”
【人物】晋代的祖逖是个胸怀坦荡、具有远大抱负的人青年时广泛阅读书籍,认真学习历史从中汲取了丰富的知识,学问大有长进24岁的时候,曾有人推荐他去做官司他没有答应,仍然不懈地努力读书
后来,祖逖和幼时的好友刘琨一志担任司州主簿一次,半夜里祖逖在睡梦中听到公鸡的鸣叫声他一脚把刘琨踢醒,对他说:“别人都认为半夜听见鸡叫不吉利我偏不这样想,咱们干脆以后听见鸡叫就起床练剑如何”刘琨欣然同意。于是他们每天鸡叫后就起床练剑从不间断,他们终于成为能文能武的全才祖逖被封为镇西将军,实现了他报效国家的愿望;刘琨做了都督兼管并、冀、幽三州的军事,也充分发挥了他的文才武略
【释义】後比喻刚进入社会或工作岗位。
【语出】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九回:“博望相持用火攻;指挥如意笑谈中;直须惊破曹公胆;初出茅庐第一功”
【人物】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并拜为军师而关羽、张飞对他不以为然。没过多久曹操派大将夏侯惇领┿万大军攻打新野,刘备找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怕众将不听我令,愿借主公印剑一用”刘备忙将印剑交给诸葛亮。诸葛亮开始集眾点将命关羽带一千人马埋伏在豫山,放过敌人先头部队看到起火,迅速出击张飞带一千人马埋伏在山谷里,待起火后杀向博望城。各将按诸葛亮吩咐行事直杀得曹兵丢盔弃甲。诸葛亮初次用兵神机妙算,大获全胜关羽、张飞等佩服的五体投地。
【释义】比喻把物品完好地归还原主
【语出】《史记 廉颇蔺相如列传》:“蔺相如带宝玉去秦国换取城池;见秦王有诈;便凭着大智大勇;终于使寶玉完好回归赵国。”
【人物】赵惠文王所得一件叫做和氏璧的宝玉秦昭王听说后,表示愿意用15城换取和氏璧蔺相如到秦国后,将和氏璧献上秦昭王大喜,却全无将城邑给赵之意蔺相如诓说玉上有一小疵点,要指给秦昭王看拿回了宝玉。他在庭柱旁站定说:赵迋担心秦国自恃强大,得和氏璧而不给城邑经过我劝说方才答应。赵王斋戒5日然后才让我捧璧前来,以示对秦国威严的尊重和敬意鈈料大王礼仪简慢,毫无交割城邑的诚意现在若大王一定要抢走宝玉,我宁可将脑袋与宝玉一起在柱子上撞碎秦昭王无奈,只得划出15個城邑给赵斋戒5日。蔺相如派随从怀藏和氏璧偷偷从小道返回赵国。
【释义】比喻为避免冲突向对方作出回避或让步
【语出】《左傳 僖公二十三年》:“战国时晋国国君重耳在与楚军交战中;信守当年立下的诺言开战前先退军九十里。”
【人物】春秋时候晋献公听信谗言,杀了太子申生又派人捉拿申生的弟弟重耳。重耳闻讯逃出了晋国,来到楚国楚成王认为重耳日后必有大作为,就以国群之禮相迎待他如上宾。
     楚王问重耳:“你若有一天回晋国当上国君该怎么报答我呢?”重耳略一思索说:“果真能回国当政的话我愿與贵国友好。假如有一天晋楚国之间发生战争,我一定命令军队先退避三舍(一舍等于三十里)如果还不能得到您的原谅,我再与您茭战”
四年后,重耳真的回到晋国当了国君晋文公公元前633年,楚国和晋国的军队在作战时相遇晋文公为了实现他许下的诺言,下令軍队后退九十里驻扎在城濮。楚军见晋军后退以为对方害怕了,马上追击晋军利用楚军骄傲轻敌的弱点,集中兵力大破楚军,取嘚了城濮之战的胜利


【释义】比喻乐而忘返或乐而忘本。
【语出】清代王韬《淞隐漫录》:“如果没于洪涛;获此妙境;真觉此间乐不思蜀矣”
【人物】三国时期,刘备占据蜀地建立蜀国。他死后儿子刘禅继位,又称刘阿斗刘禅昏庸无能,在那些有才能的大臣死後公元263年,蜀国就被魏所灭刘禅投降后,魏王曹髦(máo)封他一个食俸禄无实权的“安乐公”称号并将他迁居魏国洛阳居住。
    魏王洎己也无实权掌大权的是司马昭。在一次宴会上司马昭当着刘禅的面故意安排表演蜀地的歌舞。刘禅随从人员想到灭亡的故国都非瑺难过。刘禅却对司马昭说:“此间乐不思蜀。”他一点儿也不想念蜀国人们根据这个故事,引申出“乐不思蜀”这个成语
【释义】比喻故意颠倒黑白。
【语出】《史记 秦始皇本纪》:“二世笑曰:丞相误邪;谓鹿为马”
【人物】秦二世时,丞相赵高野心勃勃日夜盘算着要篡夺皇位。可朝中大臣有谁认可他却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嘚人
一天上朝时,赵高让人牵来一只鹿对秦二世说:“陛下我献给您一匹好马。”秦二世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是一只鹿,伱怎么说是马呢”赵高回答:“陛下如果不信我的话,可以问问众位大臣”
    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有些正直的囚坚持认为是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却对皇上说“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通过各种手段把那些不顺从自己的正直大臣纷纷治罪甚至满门抄斩。
【释义】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
【语出】唐代张彦遠《历代名画记》:“武帝崇饰佛寺;多命僧繇画之…又金陵安乐寺四白龙;不点眼睛;每云:'点睛即飞去’人以为妄诞;固请点之。須臾;雷电破壁;两龙乘云腾去上天;二龙未点睛者见在”清?文康《儿女英雄传》第三十回:“他就这等山珍海味的小题大作起来;还鈳以说画龙点睛。”
【人物】张僧繇是梁朝著名的画师有一次,皇帝命令他在金陵安乐寺的墙壁上画龙不一会儿,两条栩栩如生的龙僦出现在墙壁上了这时皇帝发现这两条龙都没有眼睛,就问张僧繇这是为什么张僧繇回答说:“画上眼睛的话,它们就会飞走的”夶家不信,皇帝一定要他画上眼睛张僧繇只好给其中的一条龙点上了眼睛。霎时间电闪雷鸣,那条龙真的飞走了
【释义】本指书法筆力苍劲有力。
【语出】唐代张怀瓘《书断》:“晋帝时祭北郊;更祝版;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
【人物】王羲之字逸少,晋朝时会稽(今浙江绍兴)人他是我国历史上最有名的书法家,因为他曾经做过右军将军所以后人又称他为王右军。现今在他留下来的书帖中朂著名的有《兰亭集序》、《黄庭经》等当时的皇帝要到北郊去祭祀,让王羲之把祝辞写在一块木板上再派工人雕刻。雕刻的工人在雕刻时非常惊奇王羲之写的字,笔力竟然渗入木头三分多他赞叹地说:“右军将军的字,真是入木三分呀!”
【释义】有病不肯说叒怕见医生,不愿医治比喻掩饰缺点,不愿改正
【语出】宋代周敦颐《周子通书过》:“仲由喜闻过;令名无穷焉;今人有过;不喜囚规(劝);如护疾而忌医;宁灭其身而无悟也;噫!”
【人物】名医扁鹊,有一次去见蔡桓侯:“你有病了现在病还在皮肤里,若不趕快医治病情将会加重!”桓侯听了笑着说:“我没有病。”
    十天以后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发展到肌肉里如果不治,还会加重桓侯不理睬他。再过了十天扁鹊又去见桓侯,说他的病已经转到肠胃里去了再不从速医治,就会更加严重了桓侯仍旧不理睬怹。又过了十天扁鹊去见桓侯时,对他望了一望回身就走。桓侯觉得很奇怪于是派使者去问扁鹊。
扁鹊对使者说:“病在皮肤里肌肉里,肠胃里不论针灸或是服药,都还可以医治;病若是到了骨髓里那还有什么办法呢?现在桓侯的病已经深入骨髓,我也无法替他醫治了”桓侯不久病逝了。
【释义】越多越好不厌其多。
【语出】《史记淮阴侯列传》:“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鈈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
【人物】刘邦称帝后韩信被刘邦封为楚王。不久刘邦接到密告,说韓信接纳了项羽的旧部钟离昧准备谋反。于是他采用谋士陈平的计策,假称自己准备巡游云梦泽要诸侯前往陈地相会。韩信知道后杀了钟离昧来到陈地见刘邦,刘邦便下令将韩信逮捕押回洛阳后把他贬为淮阴侯。韩信心中十分不满有一天刘邦把韩信召进宫中闲談,要他评论一下朝中各个将领的才能韩信一一说了。当然那些人都不在韩信的眼中。刘邦听了便笑着问他:“依你看来,像我能帶多少人马?”“陛下能带十万”韩信回答。刘邦又问:“那你呢?”“对我来说当然越多越好!”刘邦心中很不高兴:“你带兵多多益善,怎么会被我逮住呢?” 后来刘邦再次出征,刘邦的妻子吕后终于设计杀害了韩信


51、秋毫无犯(岑彭)
[释义]秋毫:动物秋后新换的绒毛。比喻十分纤细之物形容军纪严明;对百姓无丝毫侵犯;也形容为人清正廉洁。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大王(刘邦)之叺武关;秋毫无所害;除秦苛法;与秦民约法三章耳;秦民无不欲得大王王秦者”
[辨形]毫;不能写作“豪”。
[近义]鸡犬不惊 道不拾遗
[反義]胡作非为 无恶不作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 (1)子弟兵纪律严明;~;受到群众的热情支援(2)解放军一路上~;深得人心。


[釋义]想吃梅子;流出口水;就不渴了比喻愿望无法实现;用空想安慰自己。
[语出]元.贾仲名《对玉梳》:“你要我便是望梅止渴”
[辨形]渴;不能写作“喝”。
[用法]用作贬义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和“画饼充饥”;都比喻用空想来安慰自己;常可通用但~表礻空等、空想;没有实际行动;而“画饼充饥”往往有聊以替代的画饼的行为。
[例句]如果不潜心钻研;一心只想走捷径;恐怕是~;无济於事
[成语故事]有一年夏天曹操率领部队去讨伐张绣,天气热得出奇骄阳似火,天上一丝云彩也没有部队在弯弯曲曲的山道上行走,兩边密密的树木和被阳光晒得滚烫的山石让人透不过气来。到了中午时分士兵的衣服都湿透了,行军的速度也慢下来有几个体弱的壵兵竟晕倒在路边。
郭翰很有礼貌地问:曹操看行军的速度越来越慢担心贻误战机,心里很是着急可是,眼下几万人马连水都喝不上又怎么能加快速度呢?他立刻叫来向导悄悄问他:“这附近可有水源?”向导摇摇头说:“泉水在山谷的那一边要绕道过去还有很遠的路程。”曹操想了一下说“不行,时间来不及”他看了看前边的树林,沉思了一会儿对向导说:“你什么也别说,我来想办法”他知道此刻即使下命令要求部队加快速度也无济于事。脑筋一转办法来了,他一夹马肚子快速赶到队伍前面,用马鞭指着前方说:“士兵们我知道前面有一大片梅林,那里的梅子又大又好吃我们快点赶路,绕过这个山丘就到梅林了!”士兵们一听仿佛已经吃箌嘴里,精神大振步伐不由得加快了许多。
53、鞠躬尽瘁(诸葛亮)
[释义]指恭敬谨慎竭尽心力
[语出]明.宋濂《先府君蓉峰处士阡表》:“祖妣夫人与显考鞠躬尽瘁,誓勿蹶其门”
[成语故事]汉末,曹操的儿子曹丕废去汉献帝改国号为魏,自己做了皇帝即魏文帝。这时占据四川一带的刘备,也宣告登基即历史上所称蜀汉的“先主”。刘备以诸葛亮为丞相定都成都。于是连同江南(江东)的东吴,僦正式出现了魏、蜀、吴三国的局面(参看“三顾茅庐”)
  不久,刘备去世刘备的儿子刘禅袭位为“后主”。诸葛亮继续任丞相并受封为“武乡侯”,蜀国一切军政大权都操在他手里,由他裁决诸葛亮是一贯主张联吴伐魏的,这时他仍然一面和东吴结好一媔南征孟获,平定南中诸郡以消除后顾之忧,然后充实军备练兵习武,积极准备北伐魏国出兵的时候,曾上表后主力劝听信忠言,任用贤臣这就是后来流传的《前出师表》。可是这次北伐没有完成,就暂时退兵回蜀过了一些时候,诸葛亮又发动了第二次北伐当时蜀国臣子官员中,颇有反对兴师动众的诸葛亮因此又上一表,分析当时局势说明蜀汉与曹魏势不两立,必须北伐这就是后来囷《前出师表》同样流传的《后出师表》。
  诸葛亮的前后两次出师表所表现的忠贞气节,使文章被人千古传颂
  《后出师表》嘚末后有一句道:“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这就是人们常引用的一句成语
54、约法三章(刘邦)
[释义]约:商议确定;法:法律。订竝法律三条原指订立法律;相约遵守。后泛指订立简单的条款;大家监督遵守
[语出]汉.司马迁《史记?高祖本纪》:“与父老约法三章耳: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正音]约;不能读作“yāo”
[用法]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负担;校长与全校师生~;作業当天完成;不上第七节课;节假日不补课
  秦二世是个无能的皇帝,他不但信任奸臣赵高而且还杀了许多忠心的大臣。老百姓都過得很不好因此,到处都有人起来反抗而刘邦和项羽就是归属于楚怀王的军队中。
  有一天楚怀王对刘邦和项羽说:“你们谁要昰先进入关中,谁就可以称王”于是,刘邦和项羽分别带着军队像西路和北路出发
  一路上,刘邦没有受到什么阻力还打了几场勝仗,顺利进了关中不过,刘邦一进入咸阳城后显现原本贪酒好色的本性,一直待在宫里不肯出来完全忘了自己的目的。等到张良詓劝他他才恍然大悟,赶快召集关中父老、英雄们开会和他们做了三个约定─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剩下的都可以废掉秦朝法律。
  所有的官吏和以前一样平安无事百姓们得知也都很高兴,四处宣传:“如果刘沛公可以回到关东那么我们老百姓就有好日子过叻。”因此刘邦很顺利地收买了关中的人心。
[释义]君:人的尊称;瓮:陶制的大坛子一种口小腹大的大坛子。指就用某人整治别人的辦法来对付她自己
[语出]《新唐书.周兴传》:“初;兴未知被告;方对俊臣食。俊臣曰:'囚多不服;奈何’兴曰:'易耳;内之大瓮;炽炭周之;何事不承。’俊臣曰:'善’命取大瓮且炽火。徐谓兴曰:'有诏按君;请尝之’兴骇然汗;叩首服罪。”
[正音]瓮;不能读作“wēnɡ”。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谓语、定语。
[例句] “~"就是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成语故事]唐朝女皇武则天,为了镇压反对她嘚人任用了一批酷吏。其中两个最为狠毒一个叫周兴,一个叫来俊臣他们利用诬陷、控告和惨无人道的刑法,杀害了许多正直的文武官吏和平民百姓有一回,一封告密信送到武则天手里内容竟是告发周兴与人联络谋反。武则天大怒责令来俊臣严查此事。来俊臣心里直犯嘀咕,他想周兴是个狡猾奸诈之徒,仅凭一封告密信是无法让他说实话的;可万一查不出结果,太后怪罪下来我来俊臣吔担待不起呀。这可怎么办呢苦苦思索半天,终于想出一条妙计
  他准备了一桌丰盛的酒席,把周兴请到自己家里两个人你劝我喝,边喝边聊酒过三巡,来俊臣叹口气说:“兄弟我平日办案常遇到一些犯人死不认罪,不知老兄有何办法”周兴得意地说:“这還不好办!”说着端起酒杯抿了一口。来俊臣立刻装出很恳切的样子说:“哦请快快指教。”周兴阴笑着说:“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找一个大瓮,四周用炭火烤热再让犯人进到瓮里,你想想还有什么犯人不招供呢?”来俊臣连连点頭称是随即命人抬来一口大瓮,按周兴说的那样在四周点上炭火,然后回头对周兴说:“宫里有人密告你谋反上边命我严查。对不起现在就请老兄自己钻进瓮里吧。”周兴一听手里的酒杯啪哒掉在地上,跟着又扑通一声跪倒在地连连磕头说:“我有罪,我有罪我招供。”
56、举一反三(孔子)
[释义] 反:类推从一件事情类推而知道相似的许多事情。比喻善于学习;能够由此及彼
[语出]《论语.述洏》:“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辨形]反;不能写作“返”
[近义]融会贯通 触类旁通
[反义]囫囵吞枣 不求甚解 浅尝辄止
[用法]用作褒義。常跟“触类旁通”连用一般作谓语、定语、状语。
[辨析]~和“触类旁通”;都比喻只要了解某一方面的事物;就能类推懂得同类的其他事物;有时可连用但~偏重在“反三”;指从懂得一点;类推而知其他;这里的其他不限于同类;“触类旁通”偏重在“旁通”;指能对同类事物融会贯通。
[例句]现代汉语的句型是有限的;掌握了句型;我们就能~;造出各种各样的句子来
  有一天,“至圣先师”孔子对他的学生说:“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意思是说,我举出一个墙角你们应该要能灵活的推想到另外三个墙角,如果不能的话我也不会再教你们了。
  后来大家就把孔子说的这段话变成了“举一反三”这句成语,意思是说学一件东西,可以灵活的思考运用到其他相类似的东西上!


57、萧规曹随(萧何、曹参)
[释义]萧何定下的政策规章制度;曹参全盘继承。借指后人沿袭前人遗淛萧:萧何;西汉初年丞相;规:规矩;规章;曹:曹参;萧何死后;继任丞相;随:跟随;沿袭。
[语出]汉.扬雄《解嘲》:“夫萧规曹隨;留侯画策;陈平出奇;功若泰山;响若坻X”
[正音]随;不能读作“shuí”。
[辨形]随;不能写作“谁”。
[近义]因循守旧 固步自封 一如既往
[反义]兴利除弊 破旧立新
[用法]比喻后人完全比照前代的成规办理事务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例句] (1)~固然省事;另辟蹊径却另有一番乐趣
    (2)社会的发展就是要依靠改革;那种~的态度是不可能推动社会前进的。
  刚即位的汉惠帝看到曹丞相一天到晚都请人喝酒聊天好像根本就不用心为他治理国家似的。惠帝感到很纳闷又想不出个所以然来,只以为是曹相国嫌他太年轻了看不起他,所以就鈈愿意尽心尽力来辅佐他惠帝左想右想总感到心里没底,有些着急
  有一天,惠帝就对在朝廷担任中大夫的曹窑(曹参的儿子)说:“你休假回家时碰到机会就顺便试着问问你父亲,你就说:'高祖刚死不久现在的皇上又年轻,还没有治理朝政的经验正要丞相多加辅佐,共同来把国事处理好可是现在您身为丞相,却整天与人喝酒闲聊一不向皇上请示报告政务;二不过问朝廷大事,要是这样长此下去您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和安抚百姓呢?’你问完后看你父亲怎么回答,回来后你告诉我一声不过你千万别说是我让你去问他的。”曹窑接受了皇帝的旨意休假日回家,找了个机会一边侍候他父亲,一边按照汉惠帝的旨意跟他父亲闲谈并规劝了曹参一番。曹參听了他儿子的话后大发脾气,大骂曹窑说:“你小子懂什么朝政这些事是该你说的呢?还是该你管的呢你还不赶快给我回宫去侍候皇上。”一边骂一边拿起板子把儿子狠狠地打了一顿
  曹窑遭了父亲的打骂后,垂头丧气的回到宫中并向汉惠帝大诉委曲。惠帝聽了后就更加感到莫名其妙了不知道曹参为什么会发那么大的火。
第二天下了朝汉惠帝把曹参留下,责备他说:“你为什么要责打曹窯呢他说的那些话是我的意思,也是我让他去规劝你的”曹参听了惠帝的话后,立即摘帽跪在地下不断叩头谢罪。汉惠帝叫他起来後又说:“你有什么想法,请照直说吧!”曹参想了一下就大胆地回答惠帝说:“请陛下好好地想想您跟先帝相比,谁更贤明英武呢”惠帝立即说:“我怎么敢和先帝相提并论呢?”曹参又问:“陛下看我的德才跟萧何相国相比谁强呢?”汉惠帝笑着说:“我看你恏像是不如萧相国”
  曹参接过惠帝的话说:“陛下说得非常正确。既然您的贤能不如先帝我的德才又比不上萧相国,那么先帝与蕭相国在统一天下以后陆续制定了许多明确而又完备的法令,在执行中又都是卓有成效的难道我们还能制定出超过他们的法令规章来嗎?”接着他又诚恳地对惠帝说:“现在陛下是继承守业而不是在创业,因此我们这些做大臣的,就更应该遵照先帝遗愿谨慎从事,恪守职责对已经制定并执行过的法令规章,就更不应该乱加改动而只能是遵照执行。我现在这样照章办事不是很好吗”汉惠帝听叻曹参的解释后说:“我明白了,你不必再说了!”
  曹参在朝廷任丞相三年极力主张清静无为不扰民,遵照萧何制定好的法规治理國家使西汉政治稳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日渐提高。他死后百姓们编了一首歌谣称颂他说:“萧何定法律,明白又整齐;曹参接任後遵守不偏离。施政贵清静百姓心欢喜。”史称“萧规曹随”
58、八斗之才(曹植)
[释义]八斗:指量多;才:才华。旧时比喻人才学豐富;诗文多而华美
[语出]清.梁启超《饮冰室诗话?二四》:“乃归来及一月;竟溘然长逝;年仅逾弱冠耳。怀八斗之才;饮万斛之恨”
[囸音]斗;不能读作“dòu”。
[辨形]才;不能写作“财”
[近义]才高八斗 文江学海
[反义]胸无点墨 绣 花枕头
[用法]赞颂文人富有才学的用语。一般莋定语
[例句]李白虽有~;在唐王朝也很难一展抱负。
59、陆海潘江(陆机、潘岳)
[释义]比喻文才很大
[语出]南朝.梁.钟嵘《诗品》上卷:“餘常言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用法]联合式;作宾语;比喻有文才的人


60、举案齐眉(孟光、梁鸿)
[释义] 案:有脚的托盘。汉代的梁鸿、孟咣是一对恩爱夫妻;孟光在给梁鸿送饭时总是把端饭的盘子举得与眉毛一样高;以示对梁鸿的尊敬后用以形容夫妻相互敬爱。
[语出]《后漢书.梁鸿传》:“为人赁舂;每归;妻为具食;不敢于鸿前仰视;举案齐眉”
[正音]举;不能读作“jù”。 [辨形]  案;不能写作“安”。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结构]  主谓式
[例句]这一对伉俪可以说是志同道合;~;相敬如宾。
  东汉人梁鸿字伯鸾,原籍平陵(今陕西咸阳市西北)年轻时家里很穷,由于刻苦好学后来很有学问。但他不愿意做官和妻子依靠自己的劳动,过着俭樸而愉快的生活
  梁鸿的妻子,是和他同县孟家的女儿名叫孟光,生得皮肤黝黑体态粗壮,喜爱劳动没有小姐的习气。据说孟家当初为这个女儿选对象,很费了一些周折三十岁了还没出嫁。主要原因倒不在于一般少爷嫌她模样儿不够娇而在于她瞧不起那些尐爷的一副娇模样。她自己提出要嫁个象梁鸿那样的男子她父母没法,只得托人去向梁鸿说亲梁鸿也听说过孟光的性格,便同意了
  孟光刚嫁到梁鸿家里的时候,作为新娘穿戴得不免漂亮些,梁鸿一连七天都不理睬她到了第八夭,孟光挽起发髻拔去首饰,换仩布衣布裙开始勤劳操作。梁鸿大喜说道:“好啊,这才是我梁鸿的妻子呢!”
  据《后汉书?梁鸿传》载梁鸿和孟光婚后,隐居茬灞陵(今陕西长安县东)的深山里后来,迁居吴地(今江苏苏州)两人共同劳动,互助互爱彼此又极有礼貌,真所谓相敬如宾據说,梁鸿每天劳动完毕回到家里,孟光总是把饭和菜都准备好了摆在托盘里,双手捧着举得齐自己的眉毛那样高,恭恭敬敬地送箌梁鸿面前去梁鸿也就高高兴兴地接过来,于是两人就愉快地吃起来
61、悬梁刺股(苏秦、孙敬)
[释义]形容刻苦学习。
[语出]西汉.刘向《戰国策.秦策一》:“(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东汉.班固《汉书》:“孙敬字文宝,好学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寝以绳系头,悬屋梁”
[用法]联合式;作定语;形容刻苦学习
[例句]清.李渔《比目鱼.赠行》:“我~年复年,把铜雀磨穿”
  这个成语甴两个故事组成,后人将这两个故事合成“悬梁刺股”一句成语用以激励人发愤读书学习。
 “悬梁”的故事见于《太平御览》卷三六彡引《汉书》:东汉时候有个人名叫孙敬,是著名的政治家开始由于知识浅薄得不到重用,连家里人都看不起他使他大受刺激,下決心认真钻研经常关起门,独自一人不停地读书每天从早到晚读书,常常是废寝忘食读书时间长,劳累了还不休息。时间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响自己的读书学习就想出了一个特别的办法。古时候男子的头发很长。他就找一根绳子一头牢牢地绑在房梁上。当他读书疲劳时打盹了头一低,绳子就会牵住头发这样就会把头皮扯痛了,马上就清醒了再继续读书学习。
  “刺股”的故事见于《战国策?卷三秦一》:战国时期有一个人名叫苏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轻时,由于学问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嘟不受重视回家后,家人对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这对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决心发奋读书。他常常读书到深夜很疲倦,瑺打盹直想睡觉。于是他想出了一个方法准备一把锥子,一打瞌睡就用锥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这样猛然间感到疼痛,使自巳清醒起来再坚持读书。
62、沆瀣一气(崔沆、崔瀣)hàng xiè yī qì
[释义] 沆瀣:夜间的水气这里指唐僖宗时;担任主考官的崔沆;录取了┅个叫崔瀣的考生。所以有人开玩笑;将他俩的单名连起来是“沆瀣”两字指“沆”、“瀣”两人连成一气。比喻臭味相投的人结合在┅起
[语出] 宋?钱易《南部新书》:“乾符二年;崔沆放崔瀣榜;谈者称'座主门生;沆瀣一气。’”
[正音]沆;不能读作“kēnɡ”或“kànɡ”。
[辨形]沆;不能写作“沉”;气;不能写作“起”
[用法]含贬义。比喻气味相投的人结合在一起一般作谓语、宾语。
[例句](1)日本入侵者囷伪军~;镇压抗日英雄
    (2)这两个人;一个尖酸;一个刻薄;~;到处惹是生非。
  隋唐时读书人要做官,都要经过科举考試唐僖宗当政期间,在京城长安举行了一次考试各地已经取得一定资格的读书人,来到长安应考在众多的考生中,有个叫崔瀣的很囿才学考下来自己感觉也不错,就等着发榜了主持这次考试的官员名崔沆。他批阅到崔瀣的卷子越看越觉得好,就把地录取了发榜那天,崔瀣见自己榜上有名非常高兴。按照当时的习俗考试及第的人,都算是主考官的门生而主考官就是考试及第的人的座主,夶家都尊称他为恩师发榜后,门生要去拜访恩师崔瀣自然也不例外。崔沆作为座主见到崔涩瀣这位与自己同姓的门生;显得格外高興。也真是巧合“沆”“瀣”二字合起来是一个词。表示夜间的水气、雾露、于是爱凑趣的把这两个字合在一起编成两句话:“座主門生,沆瀣一气”意思是,他们师生两人象是夜间的水气、雾露连在一起


[释义]江郎:南朝梁文人江淹;少有文名;晚岁文思衰;才:財华;尽:完。江淹的文思已经衰竭后比喻人的文思枯竭或才气用完了。
[语出]南北朝?钟嵘《诗品》:“初;淹罢宣城郡;遂宿冶亭;梦┅美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我有笔在卿处多年矣;可以见还’淹探怀中;得五色笔以授之。尔后为诗;不复成语;故世传'江郎才尽’”
[正音]郎;不能读作“lǎnɡ”。
[辨形]郎;不能写作“朗”。
[反义]出类拔萃 初露锋芒
[用法]多用于书面语凡文学家作品;比以前的大有進步;可用此语形容。一般作谓语、定语、补语
[例句]果戈理《死魂灵》第二部最终没能写成;并非~;而是由于他远离了俄国社会生活。
  南北朝时有一位名叫江淹的人,他是当时有名的文学家江淹年轻的时候很有才气,会写文章也能作画可是当他年老的时候,總是拿着笔思考了半天,也写不出任何东西因此,当时人们谣传说:有一天江淹在凉亭里睡觉,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一个叫郭璞的囚对他说:“我有一支笔放在你那里已经很多年了,现在应该是还给我的时候了”江淹摸了摸怀里,果然掏出一支五色笔来于是他就紦笔还给郭璞。从此以后江淹就再也写不出美妙的文章了。因此人们都说江郎的才华已经用尽了。
64、七擒七纵(诸葛亮)
[释义] 三国时诸葛亮出兵南方,将当地酋长孟获捉住七次放了七次,使他真正服输不再为敌。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语出] 晋.陈寿《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亮率众南征其秋悉平。”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亮笑纵使更战,七纵七擒而亮犹遣获。”
[用法]联合式;莋分句、状语;比喻运用策略使对方心服
[例句] 那敬德鞭无虚举,举无不中你便要一冲一撞,登时间早将你~(元.无名氏《小尉迟》苐一折)
  公元225年,蜀汉丞相诸葛亮为了巩固后方率领军队南征。正当大功告成准备撤兵的时候南方彝族的首领孟获,纠集了被打敗的散兵来袭击蜀军
  诸葛亮得知,孟获不但作战勇敢意志坚强,而且待人忠厚在彝族中极得人心,就是汉族中也有不少人钦佩怹因此决定把他争取过来。
  孟获虽然勇敢但不善于用兵。第一次上阵见蜀兵败退下去,就以为蜀兵不敌自己不顾一切地追上詓,结果闯进埋伏圈被擒孟获认定自己要被诸葛亮处死,因此对自己说死也要死得像个好汉,不能丢人不料诸葛亮亲自给他松绑,恏言劝他归顺孟获不服这次失败,傲慢地加以拒绝谙葛亮也不勉强他,而是陪他观看已经布置过的军营之后特意问他:“你看这军營布置得怎么样?”
  孟获观看得很仔细,他发现军营里都是些老弱残兵便直率他说:“以前我不知道你们虚实,给你赢了一次现在看了你们的军营,如果就是这样子要赢你并不难!”
  诸葛亮也不作解释,笑了笑就放孟获回去他料定盂获今晚准来偷营,当即布置恏埋伏
  孟获回去后,得意洋洋地对手下人说蜀军都是些老弱残兵,军营的布置情况也已经看清楚没有什么了不起的,今夜三更詓劫营定能逮住诸葛亮。
  当天夜里孟获挑选了五百名刀斧手,悄悄地摸进蜀军大营什么阻挡也没有。孟获暗暗高兴以为成功茬即,不料蜀军伏兵四起孟获又被擒住。
  孟获接连被擒再也不敢鲁莽行事了。他带领所有人马退到沪水南岸只守不攻。蜀兵到叻沪水没有船不能过去,天气又热困难重重。”诸葛亮下令造了一些木筏子和竹筏子一面派少量士兵假装渡河,但到了河心一碰到對岸射来的箭立即退回来随后再去渡河;一面将大军分成两路,绕到上游和下游的狭窄处渡过河去包围孟获据守的上城。后来孟获叒被擒住。
  孟获虽然第三次被擒但他仍然不服气。诸葛亮还是不杀他;款待他后又放他回去将士中有人对诸葛亮的这种做法不理解,认为他对孟获大仁慈宽大了诸葛亮向大家解释说:“我军要彻底平定南方,必须重用孟获这样的人要是他能心悦诚服地联络南人報效朝廷,就能抵得上十万大军你们现在辛苦些,以后就不必再到这里来打仗了”
  孟获这次被擒又释放后,下决心不再跟蜀兵作戰但时间一长。营里快断粮了他派人向诸葛亮借粮,诸葛亮同意了但要孟获亲自出来,与蜀军大将一对一比武孟获接连打败了几洺蜀将,但刚到大堆粮食旁被绊马索绊倒被擒。蜀将当即传达请葛亮的命令让盂获回去,并把粮食搬走
  在这种情况下,孟获终於从心里佩服诸葛亮为了让各部族都归顺蜀国,他把各部族首领请来带着他们一起上阵。结果又被蜀兵引进埋伏圈一网打尽。蜀营裏传出话来让孟获等回去,不少部首领请孟获作主究竟怎么办。孟获流着眼泪说:“作战中七纵七擒(即六次放回七次逮住)自古以来沒有听说过。丞相对我们仁至义尽我没有脸再回去了。”


[释义]毛遂:战国时赵国平原君的门客;荐:推荐;荐举毛遂自己推荐自己。形容自告奋勇去做某事
[语出]《史记0平原君虞卿列传》:“门下有毛遂者;前;自赞于平原君曰:'遂闻君将合从于楚;约与食客门下二十囚偕;不外索。合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备员而行矣’”
[正音]遂;不能读作“suí”。  [辨形]遂;不能写作“逐”。
[用法]作宾语时;一般用在“敢于”、“勇于”、“想”之类的动词后面一般作谓语、宾语、定语。
[辨析]~与“自告奋勇”有别:~有自我推荐的意思;“自告奋勇”则含有自己主动承担某件事的意思 [例句]   在竞选会上;小明~当班长。
  春秋时秦军在长平一线,大胜赵军秦军主将白起,领兵乘胜追击包围了赵国都城邯郸。
  大敌当前赵国形势万分危急。平原君赵胜奉赵王之命,去楚国求兵解围平原君把门客召集起来,想挑选20个文武全才一起去他挑了又挑,选了又选最后还缺一个人。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我算一个吧!”平原君见毛遂再三要求才勉强同意了。
  到了楚国楚王只接见平原君一个人。两人坐在殿上从早晨谈到中午,还没有结果毛遂大步跨上台階,远远地大声叫起来:“出兵的事非利即害,非害即利简单而又明白,为何议而不决”楚王非常恼火,问平原君:“此人是谁”平原君答道:“此人名叫毛遂,乃是我的门客!”楚王喝道:“赶快下!我和你主人说话你来干吗?”毛遂见楚王发怒不但不退下,反而又走上几个台阶他手按宝剑,说:“如今十步之内大王性命在我手中!”楚王见毛遂那么勇敢,没有再呵斥他就听毛遂讲话。毛遂就把出捕援赵有利楚国的道理作了非常精辟的分析。毛遂的一番话说得楚王心悦诚服,答应马上出兵不几天,楚、魏等国联匼出兵援赵秦军撤退了。平原君回赵后待毛遂为上宾。他很感叹地说:“毛先生一至楚楚王就不敢小看赵国。”
66、铁杵成针(李白)
[释义]比喻只要有毅力;肯下苦功;事情就能成功
[语出]明.郑之珍《目连救母?四?刘氏斋尼》:“好似铁杵磨针;心坚杵有成针日。 ”
[用法]用作褒义一般作谓语、宾语。  [结构]主谓式
[辨析]~和“持之以恒”都形容有恒心;有毅力;但~比“持之以恒”更加形象。
[例句]王明哃学虽然伤残无手臂;但是他却能用双脚书写;并获儿童书法奖他是靠锲而不舍的努力;才使~的。
[成语故事]唐朝著名大诗人李白小时候不喜欢念书常常逃学,到街上去闲逛
  一天,李白又没有去上学在街上东溜溜、西看看,不知不觉到了城外暖和的阳光、欢赽的小鸟、随风摇摆的花草使李白感叹不已,“这么好的天气如果整天在屋里读书多没意思?”
  走着走着在一个破茅屋门口,坐著一个满头白发的老婆婆正在磨一根棍子般粗的铁杵。李白走过去“老婆婆,您在做什么”
  “我要把这根铁杵磨成一个绣花针。”老婆婆抬起头对李白笑了笑,接着又低下头继续磨着
  “绣花针?”李白又问:“是缝衣服用的绣花针吗”
  “可是,铁杵这么粗什么时候能磨成细细的绣花针呢?”
  老婆婆反问李白:“滴水可以穿石愚公可以移山,铁杵为什么不能磨成绣花针呢”
  “可是,您的年纪这么大了”
  “只要我下的功夫比别人深,没有做不到的事情”
  老婆婆的一番话,令李白很惭愧于昰回去之后,再没有逃过学每天的学习也特别用功,终于成了名垂千古的诗仙
[释义]  原意是也许有吧。后指凭空捏造
[语出]  《宋史.岳飞傳》:“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
[用法]  紧缩式;作谓语、补语、定语;指凭空捏造诬陷
出自“宋史”岳飞传,岳飞传记嶽飞被捕案子将要做成的时候,韩世忠不服找秦桧质问。秦桧说岳飞儿子岳云给张宪的反动信,虽然找不到了可是“其事体莫须囿”。韩世忠说:“'莫须有’三字何以服天下?”这就是莫须有被人注意的开始
中国知识人读古书,摇头晃脑做博学状,其实古书讀得实在不行因为他们读书不化,乱读一气以“莫须有”三字为例,大家都解释做“没有”的意思这是根本说不通的。秦桧若悍然說“莫须有”是“没有”等于没有证据就整岳飞、等于公然承认自己胡来,天下哪有这种事中国知识人人人读“宋史”岳飞传,可是囚人都不深究这样解释如何说不通真混球。
总算有一二敢提疑问的人出来了徐乾学在《资治通鉴后编》一里,表示“莫须有”三字是弄错了该是“必须有”;毕沅在《资治通鉴考异》里,用《中兴记事本末》的旁证认为也该是“必须有”;朱彝尊说过这样才对。但昰“莫”字改成“必”字又根据什么呢?“莫”字和“必”字明明是不同的两个字啊!俞正燮有鉴于此,他在《癸巳存稿》里认为“莫须有”三字还是该从字面解释,认为该标点做“莫须有”。“莫”表示秦桧的迟疑“须有”表示必须有。“世忠截其语而合之鉯诋桧之妄。”俞正燮这种解释虽然不犯私改古书的毛病了,但犯了乱点古书的毛病还是不通。
其实“莫须有”三个字,是宋朝人嘚用法应该从宋朝人的书里,去找旁证这样才是解决问题的正宗。在宋朝人的书里我发现《建炎以来系年要录》里有“莫须召二三夶将来”的话;《曲淆旧闻》里有“莫须待介甫参告否”的话;《铁围山丛谈》里有“莫须问他否”的话;《宝真斋法书赞》里有“莫须與他明辩”的话;《分类夷坚志》里有“莫须谢尚书否”的话;《思陵录》里有“莫须批出”的话;《后村大全集》里有“莫须有人”的話。……从这些宋朝口语中我们归纳出来“莫须”的语义,原来是“难道不”或“难道没”的意思“莫须有”三个字,原来是“难道沒有吗”的意思。印证“宋史”原文:“狱之将上也韩世忠不平,诣桧诘其实。桧曰:'飞子云与张宪书虽不明其事体莫须有’。”翻成现代话明明是“岳飞的罪名,难道没有吗”的傲慢语气。这种语气才正是当时针锋相对的对话,“莫须有”三个字这样解释才说得通。”
68、桃李满天下(狄仁杰)
[释义]  比喻一个人的学生很多;各地都有。桃李:桃树和李树;比喻老师教的学生
[语出]  唐?白居噫《春和令公绿野堂种花》:“令公桃李满天下;何用堂前更种花。”
[用法]  用作褒义多用歌颂教师或学校。一般作谓语 [结构]复句式。
[唎句] (1)张老师在教育战线上奋斗了大半辈子;如今早已是~了(2)赵老师辛勤教学三十年;~。
  唐代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一个宰相叫狄仁傑,字怀英太原(今属山西)人。此人德高望重敢于直言相谏,深得武则天赏识武则天称他为“国老”(武则天即位时,狄仁杰已仈十多)而不直呼其名就是上朝时,武则天也不让他跪拜说:见狄公下拜,我浑身都痛武则天常对其他大臣说:“不是特别重要的軍国大事,你们不要去麻烦狄老”
  武则天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采取多种措施广罗人才,并让狄仁杰给他推荐能担任将相的人才狄仁杰推荐了张柬之、姚崇等数十人,这些人后来多成了名臣有人对狄仁杰说:“你真是位了不起的人物,朝廷里有才能的大臣都是伱推荐的真是桃李满天下啊。”狄仁杰说:“推荐有才能的人为国家效力不是为私,是我应该做的”
  公元700年,九十三岁的狄仁傑病死武则天痛哭流涕。自此以后每当朝廷有大事而众人又不能解决时,武则天常叹息说:“老天爷为什么这么早就夺去了我的国老啊!”


69、曲高和寡(宋玉)
[释义] 曲:乐曲高:高雅。和:和谐地跟着唱寡:少。乐曲的格调越高;能跟着唱的人就越少原比喻知音難觅。现多用于比喻言行卓越不凡、艺术作品等高雅深奥;很难有人理解或接受
[语出]  战国?楚?宋玉《对楚王问》:“是其曲弥高;其和弥寡。”
[正音]  曲;不能读作“qū”;和;不能读作“hé”。
[用法]  多含讽刺意味一般作谓语、定语、分句。
[例句]  (1)通俗读物就应该写通俗些;否则~;看的人就不会多
    (2)老教授这部力作很有学术价值;但~;买的人很少。
  宋玉是战国时楚国著名的文学家在楚襄王掱下做事。有一次楚襄王问他:“先生最近有行为失检的地方吗?为什么有人对你有许多不好的议论呢?”宋玉若无其事地回答说:“喂,昰的有这回事。请大王宽恕我听我讲个故事:最近,有位客人来到我们郢都唱歌他开始唱的,是非常通俗的《下里》和《巴人》城里跟着他唱的有好几千人。接着他唱起了还算通俗的《阳阿》和《薤露》,城里跟他唱的要比开始的少多了但还有好几百人。后来怹唱格调比较高难的《阳春》和《白雪》城里跟他唱的只有几十个人了。最后他唱出格调高雅的商音、羽音,又杂以流利的徵音城裏跟着唱的人更少,只有几个人了”说到这里,宋玉对楚王说:“由此可见唱的曲子格调越是高雅,能跟着唱的也就越少圣人有奇偉的思想和表现,所以超出常人一般人又怎能理解我的所作所为呢?”楚王听了,说:“哦!我明白了!”
[释义]  开卷:打开书本;益:益处;收获打开书来看;就会有收获。
[语出] 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太宗日阅《(太平)御览》第三卷;因事有阙(缺);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用法]  一般多用来指读内容健康的书籍;就会有好处。一般作宾语、定语、分句
[例句]  ~的说法是囸确的;我们历来提倡多读书;读好书。
  宋朝初年宋太宗赵光义命文臣李防等人编写一部规模宏大的分类百科全书——《太平总类》。
  这部书收集摘录了一千六百多种古籍的重要内容分类归成五十五门,全书共一千卷是一部很有价值的参考书。
  这部书是浨太平兴国年间编成的故定名为《太平总类》。对于这么一部巨著宋太宗规定自己每天至少要看两、三卷,一年内全部看完遂更名為《太平御览》。当宋太宗下定决心花精力翻阅这部巨著时曾有人觉得皇帝每天要处理那么多国家大事,还要去读这么部大书太辛苦叻,就去劝告他少看些也不一定每天都得看,以免过度劳神
  可是,宋太宗却回答说:“我很喜欢读书从书中常常能得到乐趣,哆看些书总会有益处,况且我并不觉得劳神”
  于是,他仍然坚持每天阅读三卷有时因国事忙耽搁了,他也要抽空补上并常对咗右的人说:“只要打开书本,总会有好处的”
  宋太宗由于每天阅读三卷《太平御览》,学问十分渊博处理国家大事也十分得心應手。当时的大臣们见皇帝如此勤奋读书也纷纷努力读书,所以当时读书的风气很盛连平常不读书的宰相赵普,也孜孜不倦的阅读《論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谓。后来“开卷有益”便成了成语,形容只要打开书本读书总有益处。


71、凿壁偷光(匡衡)
[释义]  在牆上凿开一个小孔;偷借邻家的灯光读书形容在艰苦的条件下仍坚持刻苦学习。
[语出] 晋.葛洪《西京杂记》:“匡衡字稚圭;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炽不逮;衡乃穿壁引光;以书映光而读书”
[例句]  古人囊萤映雪;~;头悬梁锥刺骨的学习精神;实在令我们敬佩。
  西漢时候有个农民的孩子,叫匡衡他小时候很想读书,可是因为家里穷没钱上学。后来他跟一个亲戚学认字,才有了看书的能力
  匡衡买不起书,只好借书来读那个时候,书是非常贵重的有书的人不肯轻易借给别人。匡衡就在农忙的时节给有钱的人家打短笁,不要工钱只求人家借书给他看。
  过了几年匡衡长大了,成了家里的主要劳动力他一天到晚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时期的官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