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届生那个最多

注册 | 登录
青春要不辜负梦想 不忘初心。
零基础学产品,BAT产品总监带,2天线下集训+1年在线课程,全面掌握优秀产品经理必备技能。
作为想要从事产品经理岗位的应届生们,为什么从事产品的前辈都会觉得你们比较浮躁呢?让我们来看看知乎里面大家都是怎么回答的吧。对于这种情况我们又改如何去应对呢?
知乎-@边缘
大学没有产品经理相关的课程,这些应届生只是从书上、网站上看到一些概念,就觉得自己适合,从而放弃了自己四年甚至七年主修的专业,显得有点浮躁吧
应届生不真正的了解产品经理这个title,而这个岗位最需要的是执行力,最怕的是谈概念,而书生们最擅长的是谈概念。应届生对这个岗位没有自己的思考,读了很多观点就当成是自己的。本来是一张白纸,染了很多色彩,但是却不成画。
身边一些人包括我自己,本来都是挺务实的小伙。可自从着手准备这个岗位之后,变的很虚,很浮躁。张口闭口BAT公司战略、微信用户体验、马云是怎样成功的。应届生自己觉得是逼格,我怎么觉得是垂柳比啊。真心浮躁。
知乎-@粥小夏
产品经理这个近两年被炒的太过火热的名称,不知是带着经理两个字让应届生觉得改岗位逼格非常之高还是其他什么。其实很多的时候刚入门的产品经理,所做的仅仅是对一个产品功能的设计策划而非整个项目的统筹,当现实与想象有偏差的时候,人自然显得浮躁与落差感。
知乎-@猥琐的网管
产品经理钱多,并且没有衡量能力的量化指标。于是浑水摸鱼的人多,浮躁也就在所难免了。
浮躁归浮躁,总不能因噎废食,人才还是有的,只不过筛选起来费事了。
如何改善心态
知乎-@粥小夏
一直觉得产品经理是一个相对来说需要各方面能力非常综合的人,各方面协调能力需要非常的好。当应届生刚走出校园,更多的是需要一个沉淀的过程。
既然作为应届生选择了产品经理这条路,学习是最重要的,当一定的时间过后,你会发现自己真正有一定的能力之后,自然也就不再浮躁
本文由人人都是产品经理@粥粥整理自,转载请注明出处并保留本文链接。
欢迎打赏支持原创
收藏已收藏 | 1赞已赞 | 7
青春要不辜负梦想 不忘初心。
产品经理群运营交流群求职招聘群
Axure交流群
PM要学点技术
关注微信公众号
10个回答42人关注
8个回答8人关注
8个回答9人关注
10个回答12人关注
8个回答26人关注
16个回答19人关注求职经验共享
来看看2016年的毕业人数吧(顺便给应届生找工作提点建议)
篇前语:先不说这小伙子说的对不对,准不准,他谈的这几个问题肯定是很多家长和学生们经常思考的。转载此文是为了激发思考,并不意味着同意作者的观点,转载时略有删节。形势判断和大政方针以中央文件为准。
深夜扯淡:经济不景气下对就业形势的担忧(顺便给应届生找工作提点建议)原创:赵皓阳,来源大浪淘沙。
我们谈一谈人生,谈一谈理想,谈一谈饭碗的问题,现在正好是校招季(虽然大公司基本都结束了)毕竟我也是过来人,有一些新鲜热乎的校招经验可以跟应届生谈谈。 一、史上最最最难得毕业季? 还曾记得,2013年夏天,我本科毕业的时候,媒体称作“史上最难的毕业季”,因为当年的本科、硕士毕业生人数创下了历史新高。在我2014年夏天,研究生毕业找工作的时候(准确的说当时还没毕业,因为毕业证年底才发),媒体称作“史上更难的毕业季”,因为那年的应届生人数比13年还多。转眼又到了2015年,应该是16届的校招,目测今年肯定是比前两年难了,我不知道媒体会不会用个“史上最最最难的毕业季”…… 经济学上有一个定律,GDP每上涨1%,就业率就会增加1%,这个不是拍脑门想出来的,是经过复杂的计算推导出来的,具体过程就不详述,之前温相在的时候,一直把“保增长”、“保8”看作是政府工作的头等大事,就是因为这个关系到就业率,而就业率关系到国家稳定。所以是由于GDP放缓,就业形势注定要比前两年严峻的,更何况……今年毕业人数又增加了……
很明显的,这两年,实体经济不景气对于就业的冲击很大,拿我本科学校来说,土木、机电、信工这些学院的就业率每年都将近100%,而且工作很好找,待遇也不错,基本上校招头两个月就全签了。还记得我大一、大二那时候,正好赶上四万亿刺激的余波,房地产疯狂发展,当时土木系流传着一个传说:上半学期结束之后全班同学都签了三方,就剩一个挂了十三科的学渣没人要,结果下半学期一个大企业来春招,实在招不到人啊,于是就把这个学渣招走了,起薪八千,整个班都红了眼…… 其实现在一些创业公司招程序员差不多也是这个节奏,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啊不,时势造英雄,谁能想到我当初选的专业这么火呢。人的一生啊,就是要考虑历史的行程……
今年找学弟学妹打听了打听,发现工科类专业都不好找工作,因为实体经济就不景气,各大企业缩招,土木、机电的好日子到头了,信工类的因为遇上了互联网大爆发,还能再续上几年。我问一个土木的学弟,说他们班今年考研的比率特别大,因为平时这种工科专业非常好找工作待遇也不错,考不考研就那么回事,今年他们七十多人的班大概就签了十几个,签了对口专业的就更少了,所以都盼着考研“曲线救国”,盼着三年读完之后国家经济能回暖。 金融业受到的冲击也很大,各大金融机构缩招的很厉害,我问了一个在北大光华学金融的学妹,今年他们到现在才签了两个农总(农业银行总行),还有一些在证券公司实习的说不准能留下来,剩下的工作还都悬着。 要知道,这可是北大啊,都是抢着要啊,按照往常的经验差不多大三他们就都有去处了。今年中关村股权交易所面试,就一个五十人不到的小公司,一轮面试就只有清北人财四个学校的,二轮面试就只剩下清北两家了…… 话说,不知道今年北大青鸟就业率如何,跟北大光华比怎么样呢? 当然,虽然说互联网寒冬来了,但是前几年大跃进的惯性还留着,程序员依然抢手到爆,许多找工作困难的经济管理类、新闻中文类应届生,还是涌向了运营岗、市场岗、新媒体编辑…… 然而互联网大企业都开始缩招了,反映了整个行业经过三四年丧心病狂的扩张之后,必将会慢慢回归理性。虽然现在还有因为阿里缩招确高调宣布对应届生敞开怀抱的企业,但目测那大多数只是从公关角度出发的。大企业这一波缩招潮很快就会波及到创业公司,而随着各种野蛮生长不讲究优生优育的创业公司倒闭,互联网的人才还将进一步饱和。“全面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和自主创业工作”——教育部近日发布的一项年末例行公告《关于做好2015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的通知》中,这一条内容被“置顶”为最重要的部分。创业课程算学分、允许休学创业、落实创业优惠政策……这份通知传递了国家对扶持创业愈发重视的信号。 来看看明年的毕业人数吧,指望读几年研错过人数高峰是不现实的…… 知道国家为啥老催你们创业了吧……容我食一粒药丸压压惊_(:зゝ∠)_ 二、逃不出的北上广深 有不少学弟学妹问我,是在大城市飘着好,还是回家乡,吃家里的住家里的,家里人介绍关系找工作好啊。 没当这个时候,我都会搬一个小板凳,给他们讲一些深奥的理论知识,叫做“城市集群效应”和“劳动力流失”。 我上大学那时候,有个很流行的说法叫“逃离北上广”,现在却有一种说法叫“逃回北上广”。这是一种很有趣却是必然的变化。 知乎上面团支书有一个回答,叫《逃离你终将衰落的家乡》: 至203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1亿人;至2040年,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减少1.5亿人;至2050年,建国100周年之际,全国劳动年龄人口总量将下降2.5亿。差不多扣掉两个日本。 看上去只有19%的缩减,但实际上却会使全国的劳动年龄人口占比缩水了27%,直接下降到51%的危险地带;同时相应地,全国的老龄化率也将从13.7%暴涨到31.3%。这是毋庸置疑的人口危机啊。虽然有些城市可以幸免,单这2.5亿劳动力缺口的黑锅,总是需要有人来背的。 那么,到底是谁来背呢? 我们不妨先来看一下全国尺度的人口流动图:
我们把省内流动数据剥离出去,只保留省级之间的人口迁移,从图中可以清楚地看出,北京、上海、天津、浙江、广东、福建,这六个省级单位的跨省人口流动,全部都是净流入。 是的,它们不生产人口,它们只是人口的抽水机。
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在犹豫。究竟是要回归生活惬意的小城镇家乡,还是奔赴大城市或者“北上广”辛苦打拼开拓人生?比如我的学长学姐,问我的正是这样的问题。 其实,这是每个人自己需要去做的选择,我们无法干预。 但我想对他们说的是:你还能在这些选择中犹豫,说明你无比幸福,因为你们的下一代和下下一代可能不会再有任何选择的机会。假如你最终选择留在了一个生活安逸风景如画的小城镇上,你也许会幸福地过完一生;但在你的子女到了你这个年纪的时候,很可能他们有且只有一个选择,那就是——逃离他们终将衰落的家乡。
三、男怕入错行,女怕嫁错郎 说实话,你学的专业并不很重要,因为大约70%的人最后从事的工作跟他们的本专业都没啥关系,然而第一份工作却决定了你职业生涯所要从事的领域,非常重要。大多数人自己第一份工作谈不上喜欢,也谈不上讨厌,然而以后再换工作跳来跳去也都是这个行业的了,感觉就像到了年龄结婚,找了一个自己并不讨厌的人就这样啪啪生娃过一辈子了。 所以说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一定要思考清楚,自己想要在哪个行业发展。 就我自己一点点浅薄的工作经验来说,我还是推荐现在的年轻人来互联网行业发展的,毕竟这是一个新兴行业,机会多,待遇也比传统行业要好,至于加班什么的,年轻的时候还不吃点苦等着啥时候吃呢。虽然说好多不靠谱的扯一张互联网大旗就敢创业拉风投的公司迟早要被淘汰,互联网行业的泡沫也是很明显的,然而这毕竟是一次科技革命下的大潮流,在这一波潮流里弄潮,感觉像当年工业革命中用蒸汽机挖煤一样光荣——我们也在体验历史性的变革哦。 推荐一个新兴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的天花板没有完全封死,非常适合我们这些平民阶层。你要是当公务员,如果上面没有关系,副局级差不多就是你的最终归宿,除非你是那种天生的政治生物,对权力有一种嗜血般的敏感与天赋,当然这种人是极少数;如果你去了银行,如果没有总行的关系,差不多经理、行助也就到头了,除非你有极其高明的商业头脑或手腕,别人算不出来的你能算出来,别人搞不定的客户你能搞定,当然这种人也是极少数。何况,就算你是这种天赋秉异的极少数人,到了中层也是你的天花板了,想要突破天花板还是要投靠权贵,说白了就是必须站队,这就是要赌运气了,难保你站的人在权力斗争出了事啥的,你的职业生涯也跟着毁。 而一些权贵也乐于选拔底层的优秀苗子,毕竟权力的竞技场有时候真的要靠“门生故吏”的。讲真,现在中国的官场、大企业里,像极了两晋南北朝时期的门阀政治。 ……唔草我怎么又口不择言说敏感话题了。 新兴行业既然是新兴行业,就是阶级流动性依然很强,像刘强东,就是一个中关村买盘的,一点一点做出这么大的产业,这在一个阶级固化的社会是无法想象的,完全是搭上了科技革命的东风。还是那句话“人那,就不知道,自己不可以预料,一个人的命运啊,当然要靠自我奋斗,但是也要考虑历史的行程。” 同时互联网毕竟是个新兴行业,从事人员都比较年轻的80、90后,办公室政治都不是很明显(当然,BAT这样的大公司除外),不像某些传统行业办公室里勾心斗角头破血流。这里我忍不住想黑一下金融业。因为我是商科学生,我的同学、朋友里将近60%的人都去了银行,30%的去了证券公司,这个行业里面员工之间的勾心斗角简直触目惊心啊(我才不说公务员的事,本文一点都不敏感)……为了业绩、为了晋升,你身边真的是没有一个值得信任的人,到处有人挖坑,到处有人下套,听别人句话还要拐三个弯琢磨琢磨意思,真的是感累不爱啊。 金融行业收入确实高,但是工作压力大的让人发指……理财产品卖不出去,扣工资;存款没拉到,扣工资;信用卡指标没达到,扣工资。我工作的时候,经常有些人敲公司门,问办不办信用卡,然后被粗鲁的赶走,一开始我以为这些都是银行外包给一些推销公司或者找那种类似发传单的兼职,后来我才听说,都是银行的“客户经理”亲自去扫楼推销信用卡啊!人家堂堂金融硕士、985毕业生,去扫楼办信用卡啊!!!木有尊严了啊!! 替某银行妹子带一句话,“以后请对扫楼办信用卡的人温柔一点”。 至于金融行业的工作强度,我就不吐槽了,目测程序员都望尘莫及,每次跟银行的朋友说起工作,哪个都是一把屎一把泪的。不是银行的也好不到哪去,我有个港大的朋友,毕业了去高盛了,每天真是像牲口一样干活,有一天凌晨两点给我发微信,拍了他们公司的文件的照片,大致意思“高盛大中华区实习生工作时间每天不应超过17小时”,还非常兴奋的给我发了一段语音,说我终于能有一个充足的睡眠了! 当时我刚刚撸完了黑石铸造厂,有一点神志模糊的告诉他,这文件说的不是实习生么,你丫不是正式员工么? 深夜中,对面沉默了,我感觉自己失去了一段友谊。
至于四大啊,审计啊什么的,我就不说了,感觉五十年代土改的时候,贫农诉苦会也不过如此了。
四、年轻的心,要有梦想和远方 说实话,虽然有些行业辛苦,但是如果自己兴趣在那里,也是无所谓的。 应届生,首要的,还是要搞清楚自己想要什么。宏图大业?采菊南山? 比如说我喜欢大城市,不管是北京还是香港,虽然竞争压力大,但是机会也多,能认识各行各业的朋友也多,好吃的多,好玩得多。我七月份看了一场暴雪音乐会,这个月看《歌剧魅影》首演,各种博物馆、展览,是小城市无法想象的。 也有一些朋友毕业就回家乡,住着家里的房子,开着家里的车,父母找个关系进了银行,再靠父母关系拉拉存款,每个月能挣个小一万,完全净落给自己,然后父母介绍一个相亲对象……他们也很满意现在的生活。 哪个生活好,看自己。明白自己想要什么,才是最重要的。 不过有一点,在很多情况下,去了大城市,你的天花板是你自己的能力;在家乡,你的天花板是你父母的关系。这是需要考虑清楚的。 况且,感受一下新鲜的生活,是件很让人期待的事情。
个体户 销售
北京大杰致远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来广营中街甲一号朝来高科技产业园二期3A#1-3层
联系方式:010-录用应届生一般主要看中哪些方面 - 简书
录用应届生一般主要看中哪些方面
图片发自简书App
前些天我写的一篇《作为HR,最烦的求职行为都有哪些》上了首页,引起了一些简友的评论,其中有一条让我看了很心疼,对方说自己是应届生,求职被拒过几次后跟母亲哭过一回了。我安慰与鼓励了她。但除此之外我觉得自己应该还要做点什么,因为现在有很多应届生正在找工作,没被录用时他们是不是也会开始怀疑自己是因为应届生的身份......于是,我把自己当HR以来录用应届生的经验总结出来,分享给大家,希望看到的简友们在求职的路上可以尽量顺利一些。不是每个公司,也不是每个职位都一定要求招聘有经验的人,相反某些公司或岗位更青睐应届生。我个人的经验:人才是培养的。只有真正是自己培养出来的人才对公司的忠诚度才会更高一些。用这样的人,相对空降兵而言公司的风险也就会更低一点。作为HR,招到合适的人才,用人部门不会感谢你,因为这是HR的职责所在;但如果招到的人不合适,HR就会饱受用人部门诟病:“这人谁招的呀?面试的时候难道睡着了吗?”这是每个HR最不愿意听到的。那么问题来了,作为HR,录用应届生一般主要看中哪些方面呢:一、可塑性应届生因为没有工作经验,在很大程度上就像一张白纸,我认为如何发现及用好这张白纸是HR的核心工作内容。招聘时,我会先看用人部门的需求,如果不是特别核心或急招的岗位,我都会优先考虑应届生。如何发现合适的应届生就成为我的头等大事。我会看中几个小细节:1、是否具有兼职工作的经历。如果有,无论兼职时间长短,那说明他(她)对社会已有了一些初步的接触与了解。2、是否有过校园社团锻炼的经历。在什么社团或担任什么职务不重要,重要的是他(她)在这段经历中获得的经验与成长,我会在面试中跟对方重点沟通这一点。3、是否有做过义工的经历。表面看来这跟工作好像没有什么太大关系,但却反映出个人对社会的关注与参与。4、是否在面试与培训中有一些闪光点。我记得有次多部门联合招聘,初试是在人资部进行,通过初试后的人安排进入复试,地点却是在各用人部门。刚好我们各部门不在同一幢写字楼办公,于是通知应聘相关岗位的该去哪幢楼哪间办公室复试,大部分人都在认真的听,但我发现有一位女生在用笔记录,通知完毕,我准备离开,听到有几个男生在小声询问旁边的人某某岗位去哪里复试,我正准备回答,那位女生却替我先回答了。我对她印象不错,好记性不如烂笔筒,再就是也看到了她的热心。欣慰的是她在后面复试的成绩也不错,现在她已是我4年的同事。二、稳定性招聘是很磨人的一项工作,所以对于HR来说,希望人员越稳定越好,但每个公司都不可避免人员的流动。为了最大化规避人员流动给公司及工作带来的损失,我一般遵循一个最核心的原则:不招最优秀的,只招最合适的。在同等待遇条件下,我更倾向于招聘能力稍弱但经过培训可以胜任工作的人,这样稳定性相对要高一些。能力可以培养,但忠诚度却培养不来。能力越强的人选择的机会就越多,稳定性相对就越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已有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与一个应届生同时竞聘一个岗位。1、他们在待遇方面的要求是不一样的。2、他们对于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前者有经验,其中包括有些好的经验,也不排除有一些不好的经验;而后者没有经验,找工作可能受过一定挫折,自然会更加珍惜工作的机会。3、在人才使用综合成本上是不一样的。前者在待遇满意的情况下是否能提供给用人单位相应的回报,如果能,这样的成本付出就值得;如果不能,这样的成本就过高,意味着跳槽或辞退,这是最耗成本的事情;而应届生前期要求不高,能力慢慢培养出来后相应提高他的待遇,一般情况而言,其提供给用人单位的综合回报将会更高。三、挑战性应届生,初生牛犊不怕虎,这是他们的劣势同时也是他们的优势。老员工在公司呆久了,难免会对一些事情熟视无睹。但新员工不会,对于他们来说一切都是新鲜的。有次培训公司规章制度,其中很多处罚条款。制度的建立就是为了规避员工犯错而制定的,这么多年培训我也习经为常了。出乎意料,一位应届生提出了疑问:“为什么只有罚而没有奖呢?”他的提问让我们反思,或许这样的疑问早就存在于老员工心中,只是大家出于各种各样的考虑而没有提出来。比如迟到逐次累加罚款,但迟到的现象仍然严重。后来我们增设全勤奖励制度,与迟到累加罚款制度双管齐下,员工迟到的现象大有好转。这也是得益于应届生敢于挑战制度的结果。四、学习能力HR一般不怕“白纸”,怕的是经过培训后仍然“一穷二白”的人。试用期间,公司通常都会有培训,时间长短不一。主动学习与被动学习的人很容易区分开来。主动型的会提出各种问题,无论复杂或简单,只要是不懂的、感兴趣的,他们都会提出来。老员工们一般都会耐心解答,因为谁都是从这个阶段过来的。被动型的则不然,似乎很少提问题,一遇到实质性的工作就歇菜了。五、单纯应届生刚刚进入职场,相对老员工而言更单纯一些,相处也就简单得多,更加便于管理。有次我招的一应届生培训完后分到行业客户部工作了一段时间,有次下班碰到时他跟我说了一件事。一天他接到一个陌生客户的电话,说是通过公司官网找到我们,准备上一批设备,并约好具体来我们公司考察的时间。可到了约定的时间,这个客户没来并且手机关机,于是很多老员工都劝这位应届生放弃,毕竟这种事情经常发生。可这位应届生却坚持认为客户可能有别的事情耽搁了才没按时来,于是他仍旧每天给那位客户发送手机短信问候语。老员工们开始还会劝劝他,半个月后该客户仍然没有半点回应,老员工们就开始嘲讽这位应届生,觉得他太没经验,太天真。1个多月后,这位客户真的来我们公司并签订了购销合同。原来之前他出国办事去了,一回来发现手机里多条我们应届生发送给他的短信,他被这位应届生的执着与单纯感动了。现在他是我们这位同事手上忠实的大客户,两人合作快3年了。六、朝气一家公司如果全部都是工龄很长的员工,那势必会出现一种过于稳定而暮气很重的气氛。于是人员的流动在一定程度上是必要的。我个人觉得一家公司保持80%左右的人员稳定,让20%左右的人员流动会更健康。一个团队需要不断注入新鲜血液,而应届生身上那种蓬勃的朝气是职场老人身上所缺乏的。
上班族,闲时看书写字、背包旅行。相信一切的美好,也期待属于自己的美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应届生求职我那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