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原子弹 苏联对中国的帮助给了帮助吗

本期主题:中国首颗原子弹研制始末
日下午3时,新疆罗布泊上空,我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成功的消息震惊世界。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毛泽东为何要在经济最困难的时刻坚持进行原子弹研制?面对一穷二白的现状,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如何艰难起步?罗布泊的那团蘑菇云背后,中国的原子弹元勋们克服了哪些难以想象的困难?本期走近真相为您揭秘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研制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
广岛核爆、朝鲜战争、台海危机——揭秘毛泽东决心发展原子弹始末
日,面对美国记者安娜·路易斯·斯特朗的采访,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然而,接下来美国不断挥动核大棒威胁中国,让毛泽东意识到,要反对核武器,就得自己先拥有核武器。
没资金、没设备、没经验——中国原子弹计划在艰难中起步
新中国刚刚成立,百废待兴,既缺技术又缺钱,中国的原子能事业如何起步?当时的中国一穷二白,用什么搞出原子弹?他们克服重重艰难险阻,就在马上取得胜利的时候,一个阻止中国原子弹研制的计划,却在美国白宫悄然生成……
苏联撕毁协议、美国威胁打击、内部产生分歧——中国原子弹研制如何破局
赫鲁晓夫背信弃义,撕毁协议,给中国造成的巨大伤害,正压在中国人的头顶上,紧接着是国家出现严重的经济困难局面,由于粮食和副食品以及生活必需品紧缺,实行定量供应,许多人吃不饱肚子,在此严峻的经济困难时期,对是否继续研制原子弹,中央领导层也出现了不同的意见……
十年磨一剑,罗布泊腾起蘑菇云,“邱小姐”出阁震惊世界
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历史性的时刻到了,主控站技术人员按下决定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顺序跳动。只见零点一到,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爆完全成功。
《走近真相》往期回顾
纪录片大全
字母检索:
类型检索:
个性分类:
精品推荐:
纪录专场:第一颗原子弹是苏联制造的?实验后苏联中断研究
作者:佚名
核心提示:这颗原子弹只有美国投在广岛原子弹1/10的当量。物理学家彼德尔萨克低估了它的威力,在爆炸时没有进入混凝土掩体,成为原子弹爆炸的第一个受害者。后来,苏联曾一度中断研制,直到1949年才爆炸了一颗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
本文来源:《老年生活报》日第12版,作者:佚名,原题:《世界军史上至今无法解释的谜团》
在战争史上,除了硝烟和伤亡之外,还有很多鲜为人知并至今仍令人费解的军事谜团。
这些军队为何突然失踪
日,美国佛罗里达州空军基地的泰勒中尉率领一个中队的战斗机飞往佛罗里达海岸执行飞行训练任务,不久,塔台收到泰勒中尉的紧急呼叫:&我们迷路了&&发现异常&&好像有一股神秘的力量在指引我们&&我们钻进了大海,完了&&&之后连续几个星期,美军动用300多架飞机、4艘军舰和几艘潜艇展开地毯式的搜寻,不但没有找到幸存者,甚至没有发现一块飞机残片和一丁点油迹。
无独有偶,其他国家也曾发生军队集体失踪案:1711年,4000名西班牙士兵驻扎在派连尼山上等待援军。第二天一早援军到达时,发现营内炉火正旺,马匹、大炮原封不动,4000名士兵却全都无影无踪。1915年,在土耳其加里波里,一个团的美军正在翻越山冈,他们走进山巅的云雾中,云雾消散后,全团官兵踪影全无,人们寻找数月,始终毫无结果。
第一颗原子弹是谁研制的
军史界都认为,美国在1945年7月试爆的原子弹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颗原子弹。但是近年来,有专家根据解密不久的档案,认为苏联才是第一颗原子弹的制造国。
1938年,得知德国正在试制原子弹,便下令在西伯利亚荒原中设置原子弹实验基地。1943年9月,他收到基地急电:将于9月10日在一个无人岛上试爆第一颗原子弹。斯大林立即派马林科夫率高级军官前往。这颗原子弹只有美国投在广岛原子弹1/10的当量。物理学家彼德尔萨克低估了它的威力,在爆炸时没有进入混凝土掩体,成为原子弹爆炸的第一个受害者。后来,苏联曾一度中断研制,直到1949年才爆炸了一颗2万吨TNT当量的原子弹。
斯大林为何后来不再急于研制原子弹了?那次核爆炸前苏联军方为何一直秘而不宣?现在还不得而知。据《合肥晚报》
[责任编辑:杨超]
相关新闻:
用手机随时随地看新闻
独家独到独立
所有评论仅代表网友意见,凤凰网保持中立
&同步到微博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7:02
04/21 06:49
04/21 11:28
03/09 16:46
02/24 09:56
03/09 16:45
03/09 16:45
02/27 16:10
03/13 08:17
03/12 08:43
03/12 07:22
03/12 07:57
03/20 09:48
09/07 09:38
09/07 09:38
09/07 09:39
09/07 09:39
09/07 09:39
04/26 09:49
04/23 08:47
04/23 08:57
04/23 09:14
04/23 09:22
48小时点击排行
财经 · 房产
娱乐 · 时尚
汽车 · 旅游
科技 · 健康揭秘:苏联第一颗原子弹是如何研制成功的?
中国网 .cn  时间:
苏联的第一颗原子弹
苏联第一颗原子弹在塞米巴拉金斯克试验场爆炸的情景
原编者按 日,苏联试爆了第一颗原子弹。俄罗斯核物理专家叶·韦利霍夫接受记者采访,介绍了当时研制原子弹的经过。
记者尤里·梅德韦杰夫:哈里顿院士1993年说,苏联的原子弹是根据情报部门获取的美国原子弹的材料复制而成的。是这样的吗?
叶·韦利霍夫:是的,我们得到了情报部门提供的有关材料。但是,拥有秘密是一回事,是否善于利用秘密又另一回事。在二战爆发之前,我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力量已具备了研制原子弹的能力。在30年代,莫斯科、列宁格勒和哈尔科夫等地的研究所已完成了举世公认的核物理方面的某些试验。
当时,苏联的一些科学家已经认识到了铀的军事意义。令人遗憾的是,战争使苏联科学家在核物理方面的科研工作中断了。
尤里·梅德韦杰夫:现在得知,斯大林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一直认为情报部门获取的美国原子弹情报是假的。很可能,这是受了贝利亚的影响。1942年,国防委员会科技处领导人卡夫塔诺夫和约费院士越过贝利亚直接向斯大林报告了美国人研制原子弹的情况,这一点并非偶然。
叶·韦利霍夫:贝利亚的立场一直是犹豫不决的。后来,他依据三个来源向斯大林呈送了一份报告:年轻学者弗廖罗夫致领袖的信、情报部门的材料以及被枪杀的德国军官的日记,这些材料中都涉及到了连锁反应问题。此后,斯大林作出了恢复核问题研究的决定,但令人奇怪的是,莫洛托夫被任命为主管这项工作的领导,但他主管这一工作并不合适。斯大林始终对情报的真实性表示怀疑,并认为科学家们是在白忙,不过为了以防万一,他给科学家们提供了一个试验的机会。
1943年初,著名的第二实验室诞生了,后来在此基础上组建了以伊戈尔·瓦西里耶维奇·库尔恰托夫(著名物理学家、苏联核科学技术的组织者和领导者)的名字命名的库尔恰托夫研究所。到1943年年中,在实验室工作的人有100人左右。
应当说,苏联当时研究原子弹的前景是非常渺茫的。原因之一是国家缺乏足够的铀矿。仅进行核反应堆试验就需要至少40吨铀。最主要的问题也未得到解决:如何从天然铀中分离出轻质同位素。情报部门在此之前向库尔恰托夫通报说,美国人采用的是“气体扩散法”,但这种办法成本昂贵。
考虑到上述种种原因,因此美国人曾经预言:即使在最顺利的情况下,苏联在1952年之前是造不出原子弹的。
尤里·梅德韦杰夫:情况是什么时候发生转变的?
叶·韦利霍夫:1943年年中,情报部门提供的几个重要消息促使局面发生了变化。第一个消息是:不用铀235,用钚也能制造出原子弹;第二个消息是:在反应堆的天然铀中能直接提取钚;第三个消息是:不仅是重水,石墨也能作为中子减速剂。库尔恰托夫的处境是可想而知的:只有他一人知道,应当根本改变研究方向,因为没有人能够商量,他遂独自作了决定。
尤里·梅德韦杰夫:库尔恰托夫并未提出其他方案,否则的话,我国研制原子弹至少得花10年时间……
叶·韦利霍夫:现在看来是这样的。当时,国内没有一个人知道钚为何物。一切都得从零开始:生产高纯度石墨和反应堆用的金属铀;研究从反应生成物中提取钚的工艺……,总之,都是全新的任务。
当时的工作举步维艰。库尔恰托夫不止一次请求政府帮助,但每次都毫无结果。他非常清楚,美国从事这一项目研究的人员达20万,而苏联只有100人!1944年,库尔恰托夫请求贝利亚代替莫洛托夫主管核研究工作,但直到1945年年中,一切仍然照旧。
尤里·梅德韦杰夫:也就是说,在美国向日本广岛和长崎投下原子弹之前,我国的核研究工作进展不大?
叶·韦利霍夫:是的。对斯大林来说,这次美国对日本的原子弹轰炸完全出乎预料。几天之后,研制核武器的专门委员会宣告成立,贝利亚任主席。斯大林规定了最后期限——5年时间,他认为,在这段时间内美国暂不会对苏联实施核打击。
专门委员会成员之一 ——卡皮察的立场颇令人奇怪。他在第一次会议上听取了库尔恰托夫的详细计划——研制核武器的三个阶段,但三个月后,他在致斯大林的一份报告中说:“……我们并不知道原子弹的秘密。目前获悉的情报尚无法研制出原子弹。毫无疑问,向我们提供的情报是为了把我们引向岐途。”
尤里·梅德韦杰夫:看来,库尔恰托夫从情报部门得到了另外一个重要信息:如何引爆使用钚的炸弹……
叶·韦利霍夫:是的,这一点出乎他的预料。库尔恰托夫原以为,也可以像对待铀235一样,采用“制炮”方法。美国人发现,这种方法行不通。因而,他们发明了所谓的“内爆法”:在装有钚的球体周围安放了爆炸装置,然后在32个不同的点上同时引爆,其误差极其微小。巨大的压力使球体达到了临界点,然后迅速爆炸。
尤里·梅德韦杰夫:专门委员会成立之后,苏联的核研究工作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和速度展开。兴建了一批秘密军营、工厂、矿场。其规模让我大为惊讶。
叶·韦利霍夫:从一方面说,您是对的:人们不得不面对重重困难,因为大量资金被投入到核武器研究之中。但另一方面,在苏联建立了旨在应付战争的强大的动员式经济,科研中心和工业都是面向战争的需要。当库尔恰托夫需要建立反应堆时,他很快找到这方面的专家——多列扎利。正是多列扎利提出了与美国人不同的反应堆设计方案:将铀棒垂直放置,而不是水平放置,这样的威力更大。迄今,全世界仍然在采用这种方法。反应堆需要专门的金属构件,由梅利尼科夫领导的科研系统提供帮助;需要分离钚,由韦尔纳茨基和赫洛平领导的科研中心负责;需要金属铀和钚,由博奇瓦尔的研究所承担。这些学术权威个个都拼命工作,仅用四年的时间就制出了第一颗原子弹。
尤里·梅德韦杰夫:铀矿足够吗?
叶·韦利霍夫:最初使用的并不是本国的铀矿。我们非常走运:哈里顿和基科因在德国发现了100吨铀矿。这在1946年的物理反应堆试验中发挥了重大作用。第一颗原子弹使用的铀是从德国、捷克及本国获得的。
尤里·梅德韦杰夫;日进行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试验。据说,为了以防万一,贝利亚准备了一份一旦发射失败就予以处决的人员名单。后来,这些本来可能被处决的人却得到了英雄奖章,有的还获得了列宁勋章。
叶·韦利霍夫:不排除这种可能,但确切情况我不了解。
尤里·梅德韦杰夫:这场疯狂的军备竞赛有必要吗?在建设秘密军营过程中,有许多囚犯和军人丧生,有的深受其害。
叶·韦利霍夫: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研制原子弹付出了巨大的人员伤亡代价,但我同时在直接参与了这项工作的人员的回忆录中还读到:这些年代是他们一生中最美好的年华,一种非凡的激情将他们连接在一起。有一封信中还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就像初恋一样让人难以忘怀。
应当考虑到那些年代的特殊背景。美国人在日本使用原子弹向苏联敲响了警钟:这意味着,明天我们也可能遭到袭击,尽管苏联在战争中取得了胜利。但对许多人来说,研制原子弹是战争的继续。谁也不知道,自己将派往何处,也不知道什么是辐射,谁也不能拒绝。
尤里·梅德韦杰夫:难道人们真的以为美国人会向前不久的盟友投掷原子弹吗?
叶·韦利霍夫:不少院士对此确信无疑。
(编译自俄罗斯《祖国历史》 李有观编译)
文章来源: 中国网
责任编辑: 罗琪
版权与免责声明
版权与免责声明揭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何内情?【2】--人民网四川频道--人民网
揭秘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何内情?【2】
&&&&来源:&&&&&
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内情
  一九六四年十月十六日下午三时,我国西部地区新疆罗布泊上空。中国第一次将原子核裂变的巨大火球和蘑菇云升上了戈壁荒漠,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中国人终于迈进了原子核时代。
  四十多年前的那天,激动和喜悦的心情,传遍了整个祖国大地,巨龙腾飞,震动了整个国际朝野。但是,原子弹的爆炸成功,谈何容易。除了要突破科技领域中的无数难关,真正掌握确保原子弹起爆成功的奥秘外,还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情况,那就是国家当时正处于经济最困难时期,可以说中国人勒紧了裤带,把原子弹研制出来,那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科学务实、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精神将会永放光芒。现将其中鲜为人知的部分重要内容作一回顾。
  毛泽东对制造原子弹的决策是这样形成的
  日,美国人在广岛投下了原子弹。几天以后,毛泽东在延安的一次干部会议上说:“原子弹能不能解决战争?不能!原子弹不能使日本投降,只有原子弹而没有人民的斗争,原子弹只是空的。”
  日,美国记者安娜.刘易斯.斯特朗女士在延安枣园树下采访了毛泽东,毛泽东说出了流传于世的一句话:“原子弹是美国反动派用来吓人的一只纸老虎,看样子可怕,实际上并不可怕。”
  1951年下半年,法国科学院院长、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约里奥.居里(居里夫人的女婿,法国共产党员)让人传话,“请转告毛泽东同志,你们要反对核武器,自己就应该先拥有核武器”。随着时间的推移,国际形势的变化,毛泽东对原子弹在战略上蔑视,而在战术上逐渐重视起来。
  1954年,毛泽东对来访的赫鲁晓夫提出,能否在制造核武器方面给中国以援助。
  1956年,毛泽东在最高国务会议上说:“我们还要有原子弹。在今天的世界上,我们要不受人欺负,就不能没有这个东西。”
  1958年,毛泽东正式表态:“那么好吧,搞一点原子弹、氢弹,我看有十年工夫完全可能。”
  中国的核工业正式上马了。原子弹正式开始确定研制了。
  赫鲁晓夫翻脸不认账,却给中国制造原子弹燃起了自力更生之火
  1957年,中国与苏联经过多次谈判协商,10月份,两国正式签订了国防新技术协议。该协议明文规定,为援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苏联向中国提供原子弹的教学模型和图纸数据,并派专家来中国帮助研制。
  核武器研究院的科技人员,听到这一消息,都甚为兴奋。但是情况发展却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样。1959年初来了一位苏联专家,但是他对原子弹的技术问题只字不提,怎么问他都不说,就是重复一句话“你们都去工厂实习”。他口袋里装了一本资料,上班拿出来看看,下班装着就走,从不让中国人接触。
  日,赫鲁晓夫完全翻脸不认账了,决定撤走在华全部专家。8月23日,在核工业部系统工作的200多名苏联专家全部撤回国,并把重要的图纸数据全部带走,原来应该供应的设备也不供应了。
  中央果断决定,自力更生,自己动手搞出原子弹。核武器研究院很快组成三大部──理论部、试验部、总体部,排列出原子弹的各项技术关,分工到各研究小组,分配到每个人,全面开始攻关;在长城外面很快建立了小型爆炸物理试验场,迅速开展了试验工作;在青海草原建立大型爆炸物理试验场和特种炸药浇注车间,以及其它相应配套的自动控制、机械加工等场地,各项理论研究和实际试验工作有条不紊地进行。
  原子弹的研制工作、攻关如此有成就,进展如此之快,出乎国内、国际上的预料。
  原子弹的重大技术关──同步聚焦被成功突破了
  美国人在1945年制造出三颗原子弹,其中两颗是“内爆”型,一颗是“枪法”型,在广岛投下的是“枪法”型,在长崎投下的是“内爆”型。据日《纽约时报》报道,“内爆”型原子弹如果研制成功,就表明下一步有可能研制出氢弹,“内爆”型是一种有发展前途的原子弹。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采用了“内爆”型。所谓“内爆”型是将大量炸药起爆的能量压向内心,产生高温、高压,使内心里的核材料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核能。但是困难的问题在于炸药起爆后,能量并不是完全向内心压缩,而是向四周扩散,这就无法实现核裂变。
  从60年代开始,国际太阳能技术的许多报道,曾多次提到同步聚焦这一问题,但是没有关于这一技术内容和实现手段的任何报道。要解决这一重大技术关,应当是如何使炸药同步起爆,能量聚焦,科学家把这一技术问题叫做同步聚焦。面对这一技术难题,科学家和技术人员经过无数次的理论计算和试验,从北京长城脚下试验到青海湖金银滩,从小型到中型再到大型,从局部到整体,一步一步的试下去,最后实现了炸药起爆的能量完全压向内心,同步聚焦技术关成功突破了。
  原子弹的核心材料──铀235研制出来了
  1964年初,核工业部部长刘杰在国防各工业部部长会议上高兴地说:“报告大家一个好消息,核材料铀235已经研制出来了。”大家听了甚为兴奋,国务院国防工办常务副主任赵尔陆说:“好!那好!我们已经有了粮食,有了粮食,我们就可以做饭了。”这句话生动风趣地表达了这一成果的重要性。
  核材料铀235是原子弹的核心材料,原子弹是用铀235原子裂变时产生的巨大能量而爆炸的,没有铀235,原子弹是无法制造出来的。铀235研制过程真是一件了不起的系统工程,从探矿、选矿、开采到最后的提取成功,有上百道工序,经过了许多家工厂。从南方的矿山开挖、选矿,由粗加工到细加工,再到精加工,一步一步的筛选,一步一步的提取,将半成品送到北方某工厂,再由北方某工厂加工后送到西部多家工厂,最后提取。整个工艺流程要经过大半个中国,缺少一道工序也不成。每一道工序都有极严格的技术要求,工作量之大、工艺要求之细、技术要求之强,不是有真才实学的行家里手,是完不成的。
  赵尔陆在得知铀235核材料研制出来后不久,在核工业部部长刘杰的陪同下,第一次看到了宝贵的黑色铀235,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粮食就是这块“黑金”。这块世界上极稀少、极珍贵、极秘密,既可以为人类造福又可以为人类带来灾难的“黑色金子”。
  周恩来和中央专门委员会委员审看了原子弹怎样才会起爆的纪录像片
  中央15人专门委员会是国家管理领导两弹事业的最高机构,由周恩来、贺龙、李富春、聂荣臻、李先念、薄一波、陆定一、罗瑞卿、赵尔陆、张爱萍、刘杰等人组成,周恩来是主任。
  随着原子弹研制工作的开展,中央专委委员和中央的许多领导人都特别关心进展情况。在同步聚焦技术取得初步成果后,拍摄了一部绝密电影,从聚集组件开始介绍,对各种部件、器件的研制,到炸药浇注,再进行各部件组装,从内心到外层,一层一层的展示,最后组装一个大球,引出了密密麻麻的电线,这个大球除了核材料铀235未装上,其它的几乎全部装上了,离原子弹的真正实体已近在咫尺。最后的镜头是这个大球起爆,虽然不是原子弹,但是爆炸的威力和蘑菇云也非同小可。
  1964年初,影片制成,没有配音(出于保密也不让配音),只同意在放映时,有人做口头介绍,并决定在一次中央专委开会前放映。
  下午2时,专门委员会准时开会,首先放映这部影片。中央专委委员们和有关领导看了以后,兴奋得直点头,给我一个明显的感觉,他们都认为我们国家的原子弹有希望了。
  原子弹能否爆炸成功,最后一道主要工序插雷管至关重要
  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是采用铁塔上爆炸的方式,即先把原子弹在地面组装好,不能插雷管,而后吊升到塔顶,进行固定、检查、测试,等各项工作完成后,最后才能插雷管。
  这个铁塔是北京金属结构厂生产的。当年工厂只知道生产这个高度102米的庞大铁塔是个重要任务,而并不知道做何用途。
  铁塔竖立在大戈壁,因为当地多风多沙,早晚温差甚大,技术人员在铁塔上工作非常困难,除了恶劣的自然条件外,就是铁塔的自然摆动。在如此困难的工作条件下,必须把数量甚多、危险甚大的雷管插好,巨大的困难和心理压力就可想而知了。
  当年的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今天的中国科学院院士、著名理论物理学家彭桓武,特别强调这一点,原子弹能否爆炸成功,就看最后插雷管的了。这是因为雷管是否能按规定要求插到正确的位置,直接影响到原子弹是否能同步起爆,否则原子弹爆炸试验就失败了。
  当年曾爬到塔顶上插雷管的一位技术人员,后来在电视上讲了当年在铁塔上插雷管的感受。他以他的忠心和无畏精神,圆满地完成了任务,将雷管插的完全到位,同步起爆获得了完全的成功。
  毛泽东和周恩来在听到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报告后,都同样问道“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我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的现场总指挥是张爱萍(当时任副总参谋长),副总指挥是刘西尧(当时任核工业部副部长),他们根据中央的决定和命令,在首次核试验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宣布原子弹试验的倒计时,零点定为日北京时间下午3时。
  日北京时间下午2时59分40秒,历史性的时刻到了,主控制站技术人员按下决定历史的电钮,10秒钟后,自动控制系统进入自动控制状态,这时倒计时从10到零点顺序跳动。这10秒是扣动人们心弦的10秒,因为在10秒内原子弹从雷管点火,炸药起爆开始,能量向内心聚焦,高温高压压缩铀235材料,核材料达到超临界值,中子轰击原子核,原子核产生裂变,释放出大量能量。只见零点一到,强光闪亮,天地轰鸣,巨大的蘑菇云翻滚而起,直上蓝天。成功了,我们向全世界说成功了。
  张爱萍拿起现场直通北京中南海西花厅周恩来办公室的专线电话,极为兴奋地向周恩来报告核爆炸成功了。周恩来第一句话就问“是不是真的核爆炸”?
  张爱萍继续报告,我们已看到火球,蘑菇云正在上升,铁塔已经消失……周恩来当即代表中央向原子弹研制和参试人员表示热烈的祝贺,随即赶到人民大会堂报告毛泽东。当毛泽东听到这一报告后,更为严谨地提出“是不是真的核爆炸?要继续查清楚”。
  当晚,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连续播放了《新闻公报》,《人民日报》印发了号外。美联社和路透社也相继进行了报道。国内、国际上引起了一场不小的“地震”。
  中国人勒紧裤腰带研制出原子弹,演绎了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
  我国的原子弹正式起步研制是1959年下半年,这个时期正是我国经济困难时期,粮食定量供应,副食品短缺。核武器研究院的广大科技人员,同样度过了每天挨饿、身体浮肿的艰苦时期。
  但是,我国的第一颗原子弹研制工作却出现了奇迹,科研人员热火朝天,没有灰心丧气,没有消极沉闷,整个核武器研究院的人员,像蒸汽机车一样,加上点煤、水,就用尽全力向前奔驰。有了他们艰苦奋斗的闪光精神,才有我们今天的强大中国。这难道不是奇迹吗?
  原子弹爆炸后,第一时间看到的能量是闪光,科学家把它叫做光辐射,有极强的亮度,但是它比起从事我国原子弹事业的科技人员的内心的闪光,也只是第二位的。(摘自澳门《新华澳报》 作者:张开善)
(责编:袁菡苓、高红霞)
手机读报,精彩随身,移动用户发送到RMRB到,订阅人民日报手机报。博客网页居然教人制造原子弹 内容非常详细-搜狐IT
--------------- &
博客网页居然教人制造原子弹 内容非常详细
时间:日13:44
【来源:北青网—法制晚报】
   一个上居然在传授人们如何制造原子弹,并且连如何从核废料里提取核物质都讲述得非常详细。记者就此采访了核专业方面的专家,得到的答复是按照该博客上的内容是可以制造出原子弹的。同时有法律专家指出:到了该立法管管这些博客的时候了!
  博客上惊现原子弹教程
  内容非常详细
  “超级DIY(自己动手),手把手教你如何制造原子弹!”刚一看这个标题,任何人都会认为这是一场恶作剧或者是骗人的。
但是继续看下去的话人们又会大吃一惊,因为作者在这篇文章里详细地讲解了如何提取核物质及制造原子弹的全部过程。
  这篇文章是在上某个博客网页上,全文一共1万多字,分为4个章节。第一章的主要内容是如何从核电站或反应堆的废料里提取核物质,同时还讲解了如何从铀矿石里提取核物质。根据文章里介绍的方法,提取到这些核物质其实并不是很难,关键是要做好防辐射的保护工作。
  文章的第二部分是讲述如何对已经提取到的核物质进行深加工,使其达到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技术要求。第三部分是传授如何制造原子弹及制造所需要的各种工具,虽然制造的方式方法和原材料很简单,但是文章里的一句话说得很引人注意:“美国的奥本海默当初如果不是走那么多的弯路,用这些材料也就早可以制造出原子弹了。”
  文章的最后一部分是教人如何建造一个清水反应堆,内容详细到制造清水反应堆主体的水泥砂石配比。
  此外,该文章还介绍了如何进行防护、如何制造防护设备和防止被辐射伤害等基本知识。
  如何获得核原料
  在这篇文章里,作者详细地讲述了如何以非正常的手段获得核原料的过程。
  方法之一是从化学原料中提取铀-235。作者所传授的方法是气体扩散法,“就是制造一条比较长的特殊玻璃线钢管,让化学原料六氟化铀从管子里通过,吹向一个具有特殊小孔的膜。因为六氟化铀中含有的铀-238成分很重,所以在经过膜的时候会被过滤下来,每次过滤一次会得到六氟化铀总重量5%左右的铀-235。”
  方法之二是教人如何从核电站或者是大学核能物理研究机构盗窃燃料棒:“要潜入一个核子反应炉,说起来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尤其是大学校园里的核子反应炉……干掉警卫,换上自己的人,然后直接闯进去拿你要的东西……带走燃料棒一定要带石墨或铅,免得燃料棒因不断反应热而熔化。”
  技术专家说法
  可以产生核爆炸
  今天上午,记者采访了中国应用物理及数学研究所的孙向丽教授。
  记者首先将这篇文章里所说的制造原子弹的方法向孙教授进行了简单的介绍,记者还没介绍完,孙教授就告诉记者,这种制造手段虽然简单粗糙,但是确实可以产生核爆炸。
  孙教授告诉记者,使用铀为核爆炸物的爆炸装置制造起来从理论上来说确实是比较简单的。按照这篇文章所教的制造方式是可以制造出简易的核爆炸装置的,其与经过核试验的原子弹比较起来,惟一的区别就是爆炸的当量大小不同。
  不过这种在网络上传授的制造原子弹的技术有一个前提,就是必须要取得原材料。
  没有核原料制造方法只是屠龙之技
  网络上传授制造原子弹的技术,这如果是真的话,那后果是无法预料的。为了验证该文章的真实性,记者来到位于北京市通州区的核工业集团公司第五金属研究院,对该院的院长助理孙先生进行了采访。
  孙先生虽然不是从事原子弹生产制造的,但是对于核材料的提纯及深加工颇为熟悉。看过记者所打印出来的那份博客上的资料后,孙先生很直接地告诉记者:这恐怕不现实。
  孙先生解释说,之所以不现实,是因为制造原子弹的原材料是不可能随便得到的。目前世界上一些国家挖空心思想得到一些生产原子弹所需要的铀或者钚,但是往往举全国之力都无法弄到,单纯凭借个人就更无法弄到这种原材料了。
  何况我国对于主要的铀产区都实行很严格的管理和控制,根本不会有原材料矿石外流。
  同时,提纯这些核原料更不是简单的事情,那是需要很复杂的工艺的。所以说,“手把手教你如何制造原子弹”这篇文章的前提就不存在,因为如果没有地方搞到核原料,所谓制造方法只是屠龙之技。
  按图索骥制造者将遭受核辐射
  而另一位从事核物理研究的专家告诉记者,按照这篇文章所传授的制作方法,最终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制造者本人遭受到严重的核辐射。
  从两位专家的解答来看,所谓的“手把手教你如何制造原子弹”这篇文章不是一个恶作剧或者说一个玩笑那么简单,只不过这种方法难以实施。
  博客现身
  发帖者是留美博士
  记者按照这名博客所留下的联络方式与其进行了一系列的电子邮件联络,在记者的再三要求下,这名博客与记者在OICQ上进行了为期不长的一次对话。
  在谈话中这名博客自称姓张,是陕西省西安市人,毕业于国内某著名大学物理系。毕业后由于对安排的工作不满意,漂洋过海到美国继续攻读高能物理专业博士学位。
  记者发现的博客网页是其于半年前创立的,主要是他的个人日记及一部分文章。几个月前他从美国的一本物理学杂志上看到了一篇关于如何制造简易核装置的文章,就将该文章进行了翻译后放到了他的博客上,谁知这篇文章马上被全世界很多网站争相转载。
  没觉得行为不妥
  这名博客最后告诉记者,在国外这种教人制造一些稀奇古怪东西的文献资料随处可得,因此他并没觉得自己的行为有什么不妥。
  法学专家说法
  应该立法管理博客
  国家法学会会员、北京义方律师事务所律师张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到了该立法管管这些博客的时候了!”
  张平告诉记者,国家目前对于互联网的管理还只是停留在对网站的管理上,而对于博客这种新兴的个人网络主页的管理还处于空白阶段。
  张平说:“其实很多领域的立法工作往往是滞后于新现象、新问题的。在制订关于互联网的法律法规时,博客这一事物还没有出现。但是现在博客已经出现,并且也出现了一些现实的问题。所以说,现在应该给博客这种新生事物立法,以法律的形式来约束其发展,以防止类似传授如何制造原子弹的事情再度发生。”
  新闻链接
  什么是博客
  “博客”本来是英文单词blogger的音译,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一个博客就是一个网络主页,它通常是由简短且经常更新的文字或所构成。这些文字和图片都按照年份和日期排列。博客的内容有很大的不同,从单位、个人的新闻到日记、照片、诗歌、散文甚至小说都有,涉及各行各业。
  记者从国家互联网发展研究中心了解到,目前我国已经有大约200万人创建了自己的博客,每天都有上千万人在浏览这些博客,其传播的速度几乎与正规的门户网站不相上下。文/本报记者王洪禹
  原子弹的爆炸原理
  铀-235在中子的轰击下就会产生裂变,并释放出2-3个中子。当铀-235的质量小于临界质量时,裂变产生的中子不能维持链式反应,原子弹就不会爆炸。当铀-235的质量大于临界质量时,裂变产生的中子就会轰击其他铀原子,形成链式反应而引爆原子弹。
  因此原子弹的关键在于临界质量。在原子弹中,几块铀-235分别放置,每一个质量都小于临界质量,原子弹就不会爆炸。在引爆原子弹时,通过化学炸药的引爆把铀-235压缩到一起,其质量就大于临界质量,使原子弹爆炸。
  “教程”中的原子弹制法
  将分批弄来的铀-235平分成两份,用乙炔喷灯将其熔化,分装在两个半球形容器里。
  从2楼挖个洞通到地下室,用一对黑铁管将两个半球形容器接起来,使其总长约20尺左右。在放下管子之前,先把装铀的半球形容器平面朝上放在水泥上,再把管子放置妥当……如此这般,原子弹的接收部分就完工了。引爆部分相对比较复杂,但是只要按照“教程”里讲的方法去做,应该也不是难事。
  这两个部分都完工后,定时器一旦引爆,引爆部分就会掉到接收部分去,产生原子弹爆炸。(责任编辑:romp)
共找到 个相关新闻.
匿名发表: 
隐藏地址:
设为辩论话题 
精品专题推荐
&精彩生活&
今日运程如何?财运、事业运、桃花运,给你详细道来!!!
死了都要爱
寂寞沙洲冷
隐形的翅膀
谁动了我的琴弦
频道精彩推荐
··········
隐形的翅膀
··········
Copyright &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搜狐公司
搜狐不良信息举报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苏联为什么帮助中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