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腱鞘囊肿好几年了了,但自己什么都还不会,没有资本,没有人脉,我该怎么办?

社会化媒体
了解更多>>
桂ICP备 号
桂公网安备 36号
阅读下一篇
自媒体运营攻略
行业经验交流
Hi,在你登录以后,就可以永久免费的收藏任何您感兴趣的内容,关注感兴趣的作者!
请输入正确的邮箱
已有帐号请点击
帐号创建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验证邮件
请在48小时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验证邮箱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还没有帐号请点击
你输入的邮箱还未注册
又想起来了?
邮件发送成功!
我们刚刚给你发送了一封邮件
请在5分钟内查收邮件,并按照提示重置密码
感谢你对微口网的信任与支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重新发送
对不起,你的帐号尚未验证
如果你没有收到邮件,请留意垃圾箱 或
意见与建议
请留下您的联系方式
* 留下您正确的联系方式,以便工作人员尽快与你取得联系
新!变现功能上线
现在,只要登录微口网账号,点击“我要变现”,就能领取任务,轻松推广商品,坐收丰厚佣金,只要一分钟操作,就能获取50%超高提成!
合适的商品更容易推广,你可以根据公众号定位,选择调性最适合推广的商品;如果没有公众号,你也可以选择自己喜爱或者符合自己品味的商品。
优秀的产品文案能让我们赚更多钱,你可以直接使用我们平台提供的文案素材;如果你不想用,那么你可以自己随心撰写合适的产品文案。
关于购买链接
你可以将购买链接粘贴在“阅读原文”处;或者分享购买链接/二维码至社交平台或社交群内。只要有用户通过此链接购买了商品即可获得丰厚提成!
转藏至我的藏点(飘风无影)
(暖暖的阳)
(哎呀我的小心心)
第三方登录:以下是热门股票
销售毛利率
其他(补充)
物流及广告
平均折/溢价
成交量(万)
总余额(万)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map.rongquan}
公司名称:步步高商业连锁股份有限公司
注册资本:86390万元
上市日期:
发行价:26.08元
更名历史:
注册地:湖南省湘潭市韶山西路309号步步高大厦
法人代表:王填
总经理:王填
董秘:师茜
公司网址:.cn
电子信箱:
联系电话:7
年过完了,想好下一步该怎么办吗?
  在2015年春节之后,把与人生选择相关的随笔汇总一下。
  序:写在鸡汤边上
  作为随笔,就是随便写的意思,随心情写,随感觉写,有时候也就既有形式上的随便,也有内容上的随便了。但随便中就有不随便的因素,那都是客观限定了,比如环境、际遇、阅历、知识、思维、性格,都成为感觉的基础。即使对写不出的感觉的书写,有些意犹未尽或话题似乎走得有些远了,那也只是因为功力不逮。
  归类的话,发现表达出来的问题也就那么几类。其实人生如学,初入是有些神秘甚至庞杂感的,前途漫漫,前途也渺渺;学习深透了,融会贯通了,却也觉得结论是极简单明了的。如同一部书,云遮雾罩,让读者很有些透不过气来,及至走出来,发现仅仅阐述了一个观点甚至一个观点也还阐述得不怎么透彻。人生如是耳,但读透人生的人,已经是人生无多的人,所谓&天命&与&耳顺&者,有几多人生呢?所以,所谓的明白人就感觉“难得糊涂”,而真正糊涂的人也就索性不搞明白了,抱着车到山前必有路的信念,任其自然地朝前走。
  说来初衷,从来不是为了熬一些励志的鸡汤。日本的鸡汤比较强调“品格”,似乎跟武士道精神一脉相承,美国鸡汤最爱谈的则是“积极正面的思维”,自尊才有一切。而我们国家流行的鸡汤往往只是某个作家臆想出来的“总结”,别说科学,连理论都不是。更何况,即便是科学的励志,也不见得就能一锤定音地告诉我们该怎么做,对很多问题科学家也不知道答案。
  人生的复杂就在人生的过程,人感兴趣而又要探讨的也似乎正是这过程的庞杂。虽然看景不如听景的道理尽人皆知,但人生的兴趣点仍然在看景,所以,人生注定是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了。对于个体生命而言,都必须首先人世,然后才能够为人。正因为如此,人们在在世的过程中就往往会因有心于人而为人所挟,有心于物而为物所蔽,在人云亦云,追名逐利的生存过程中迷失了方向,丧失了“真我”的存在。苏轼在解读《庄子》时就曾说:“故学道能尽死其人,独存其我者,寡矣!可见、可言、可取、可去者,皆人也,非我也;不可见、不可言、不可取、不可去者,是真我也。”(《广成子解》)
  人生是丰富多彩的,人生的真正意义,也许就在于实实在在地去度过自己的每一天;而人生的真正滋味,也许就在于你所亲历的每一件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之中。
  山路/没有一条是直的/爬山的人/都有九曲回肠的经历/通向深渊的路/省力/但走这条路的人/只能与魔鬼共舞
  真正让我们痴迷的,总是那些打动心灵的诗句,“阅世走人间,观身卧云岭”(《送参寥师》)。红楼梦中的宝钗太冷静、太现实,是闺中良师,是人生指南,却不是能让你魂牵梦萦的爱人,谁会爱上一本人生指南书呢?
  我最多的希望,不过是你读过以后能够心有所思,若有所得。
  一、如何证明你的选择是正确的?
  年轻人做选择的时候喜欢以“正确”为标准进行判断,而正确与不正确两个选择似乎无法概括我们内心的感受,似乎可以分为:正确、没有“正确”、没有“不正确”、不正确。
  与“正确”相对的是“没有正确”,而非不正确;与“不正确”相对的是“没有不正确”,而非正确。
  比如说你选择了做码农,加班多工资低,感觉选择“不正确”。工资高有福利,就感觉“没有不正确”,但不会因为这你就感觉“正确”。当获得了成就感、晋升、伴随公司成功、引领创新、自由发展、远大前程等等时,才会感觉“正确”。
  有只公猪,担心母猪被拉出去宰了,每晚为她放哨,日渐消瘦;某天,他听到主人在跟屠夫商量,要把肥胖的母猪杀了卖掉……于是,他每天抢着把东西吃完,倒头便睡,并命令母猪给他放哨……母猪觉得他不在乎她了,伤心失望,日渐消瘦,一个月后,主人带着屠夫来到猪圈,把公猪拖走了……
  对待选择的看法,身在其中者和旁观者的关系就如同公猪和母猪的关系,纠结错位。传统文化影响下的我们总是过于看重结果。一个大官,存了大笔钱,移民海外,子女成才,颐养天年,于是人人羡慕;若是另一个大官犯了事,得了个死刑或无期,便说还是不要当官好。以此类推,升学、婚姻、创业……大家的看法皆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有一种爱情叫做斯德哥尔摩综合征,即爱上施虐者。这听上去似乎有些匪夷所思,但却有深刻的进化根源。原始生物以生存为第一,面对孤寂和恐惧,一旦遇到异性就毫不选择地扑上去,绝无精挑细选一说。稍微进化之后,资源变得稀缺,生存竞争的压力产生择偶,以优化后代,也就是种群。人类内在差异巨大,外在差异却极小,很难判断优劣,择偶便越来越挑剔。不管是哪一种复杂的评价体系,最终陷入最优原则的魔咒。信息不对称和未来的多变,使得最优原完全是梦幻泡影。于是选择错误带来的无奈、遗憾、后悔、郁闷成为人生的必修课。斯德哥尔摩综合症,就是用“被虐的痛苦”,替代了“选择的痛苦”。虽然被虐待,但是不用再承担“选择的痛苦”。不用看有没有车、房、父母,心甘情愿被虐,这是对最优决策原则的躲避。
  选择是痛苦的,追求最优的选择,最痛苦,为减轻痛苦,人类智慧中出现了决策科学,要求我们只追求满意,不追求最优。然而,并非所有人都遵循该指示,更多的人,被最优原则压抑得异常扭曲。突然,你遇到了一种外力,把你从选择的痛苦中解救出来,忽然觉得无比轻松。这也是为什么邪教不告诉你为什么,只告诉怎么样,如此你就没有了选择的痛苦。这也是为什么很多看上去很理智的人选来选去却选择那个最糟糕但是最简单粗暴的选择。
  经济学认为,幸福=效用/期望值,即人们常说的“希望越大,失望也越大”。正确选择带来的结果,应该是知足而不满足,能明白这一点一切就豁然开朗。
  以上都是解释,没有实际的作用,下面说点有用的。事实上,选择是非常重要的。我作为一个loser,回忆过去的二十年,最大的失误就是没有做出正确的选择。而没有作对选择的原因不是出在选择那一刹那,而是因为完全没有重视选择本身。正确的选择是如此重要,然而现实生活中很多的人面临选择的时候竟是如此草率。就像我花在影响自己未来命运的工作选择上的精力,甚至不如选择在玩一局星际争霸开始时选择种族所花的精力,这是一件多么奇怪的事情,尤其是明明很多事情都依赖于工作。
  没有人会故意做出一个不利于自己的决定。很多人在这里问自己到底适合做什么工作,他们的工作总是换来换去,希望能在过程中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但许多年过去了仍然很迷惑。这完全是因为他们没有真正“认真”地去做每次选择。方向比速度更重要,没有选择对明确地方向以前,单纯的谈速度是没有太大意义的,甚至有时等待优于行动。没有明确选择的行动就是平时所说的瞎折腾,瞎折腾的结果就是无序导致无效。
  选择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难一下子就作出完全正确的选择,能学会的只是选择正确的方向。生涯之初,个人选择余地非常的狭小,并不能完全自主地做出决定,但是有志者事竟成,无论如何,总是会有一定的选择余地。慢慢地,总能最终把握有效的选择权,路才会越走越宽,选择余地也才会越来越大。
  人生价值观决定了生活态度,从而决定了价值取向并导致了做出各种的选择,这种选择决定了他的各种境遇从而也决定了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又最后决定了人生幸福感。
  一个人之要想成功,必须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观,同时确实按照这个价值观过其人生。就像那些职业上有着良好发展的人士都是因为他秉持他自己的价值观念,而一些不太顺利的人士大多思想混乱,要么是秉持错误的价值观念,要么是根本没有,随着社会大众的舆论摇摆不定。内在连续性的道理其实很简单,就是保持你资源的不断升值增值,而不是把精力浪费在不同的方向上。
  其实就这么简单。
  二、人生蛮荒十记
  本文的缘起,因为几年前带的一位实习生,现在在鹅厂工作得不开心,来寻求建议。了解我的人都知道我不光后知后觉,进过坑爹团队,做过坑爹产品,项目被砍过,创业失败过,被老板忽悠过……
  这就像是今年金曲奖李宗盛《山丘》的歌词:
  越过山丘 虽然已白了头
  喋喋不休 时不我予的哀愁
  所以……我能给予的建议不会是高大上的光辉引领,更多是蛮荒生长中的些许教训。
  1、选择
  有人曾经问我:“你是如何度过你每次的挫折与失败?”
  这个问题,我也同样问过别人,一位年纪较大的成功人士。当时他看着我,用开朗又怀念的口气说:
  “我是乡下出生的小孩,家里的兄弟姐妹又多,所以当初我考上大学的时候,爸妈其实是很担心的。他们为了让全村第一个大学生可以顺利念书,到处借钱把学费凑出来给我。即使他们这么努力了,但还是无法凑齐所有的学费,所以我大学的时候必须靠家教负担生活费以及部分的学费。
  有一次买必须的书用掉了我身上所有的钱,距离家教日还有一周,我又不好意思跟家教的家长先预支薪水或跟同学借钱,再加上室友对我也不太友善,我只好每天深夜去食堂蹭剩饭,打算这样度过整个星期。
  你能想像年轻人的饥饿吗?我真的觉得很痛苦。比起绝大多数同学,我家里的经济状况真的很糟,我在大学四年甚至没有自己花钱在学校外吃过一次饭。我感到自卑,问自己为什么家庭不如人?同时又感到失落,问自己为什么要这么辛苦地念大学。
  那星期的家教结束后,我走了10站公交的距离回到宿舍。在走回去的路程中我突然领悟到一件事,现在的我是过去的我“做选择”所造成的,所以现在的我也正在“选择”未来的我。
  很多事情我们真的没有办法选择,包含我们的出生背景、爸妈的薪水、以及整个大环境对我们友不友善。但相反的,我们可以选择的事也很多,我可以选择继续怨天尤人,也可以选择奋发向上。我知道这听起来是很无聊的说教,所以我直接跟你说重点,重点是,忽略掉那些你无法选择的鸟事,专注在你可以选择的事情上,因为你正在选择未来的你。
  过了若干年,当我大约30岁时,因为公司内部的疏忽造成严重的亏损。那时候身上所有的卡都被我刷爆了,公司户头内剩下不到6万元,我再过两天就要发出总共9万元的薪水,我离开办公室在车水马龙的路上走着。
  突然间,我觉得好像又回到大学时绝望的那个我,只是我那时候是走在冷清的郊区,现在是身处热闹的市区街头。相同的困境,我能做的选择就是回家洗个澡,想法子找钱;或是选择就此撒手不管,让公司倒掉。
  走在冷清小路上的那个我,选择了继续奋发向上。所以我后来完成了学业,毕业几年后娶了一个不错的老婆,组织了家庭。我也累积了一些资本,所以尝试着自己创业。
  你可以说我在20多岁时的选择,造就了走在市区街头的那个我;而当初走在市区街头的那个我所做的选择,成就了现在这个我。”
  他跟我讲这个故事的时候,公司市值已经过亿。
  与之对比的是,一直拥有很多选择,但总是选择其中最不用操心的选项,则造就了后来跌跌撞撞的我。
  很多人难以做选择,往往是选择太多,而不是选择太难。游戏最大的优点,在于只提供单一的目标,你只有玩下去/放弃的选择,只要选择玩下去,总有通关的希望。
  不过对于很多人而言,刚才的故事过于极端,更常见的情况是有很多看上去都很好的选择,无法抉择孰者最优。但看上去很好,真是个深深的陷阱。
  说个老段子——你身边有三个女生都对你有意思(这个假设很多人应该挺开心)。其中一号很漂亮、二号很聪明、三号很有钱。但是漂亮的那个不聪明而且没有钱,聪明的那个不漂亮也没有钱,而有钱的则不漂亮也不聪明。你现在只能选择一个,会怎么做?
  多数男生最终选择的是:胸部最大的那个。
  人生中比较麻烦的抉择,确实很少是三选一、四选一的多选题。选项多了,总有明显的优劣,而方向上截然相反的二选一才是最折磨人的。就算一开始眼前有多重选项,通过消除法也好、排序法也罢,最后面对的总还是艰难的二选一,仿佛冠亚军决赛一样。一个小镇上若只有一间旅馆或者多间旅馆,游客都还容易选择。但若镇上只有两间旅馆,大家就会开始困惑了,不管选了哪间,都不免会想着另外一间。
  我该回国还是不回国兵?我该跟现任男(女)友分手吗?我该不该离开现在的公司呢?我该不该买房子呢?……选Android还是iOS呢?
  法国哲学家布里丹曾经讲过一个寓言:有只驴子好几天没吃饭了,肚子饿到不行。结果主人拿了两捆看起来一样多一样鲜美的草料放在牠眼前。这头驴一下子难以决定该吃哪一边好,犹豫了好久竟然就这样饿死了!你看,遇上这种抉择有时候还会要人命哪!
  处境不同、目标不同,答案自然也不相同。职场、爱情、学业、人生每个人要的东西不一样,面对抉择当然也不会有所谓的正确答案。“二选一”难就难在,一旦做出了抉择,往往不允许重来。而且我们也难以回头检视,当初若选了另一条路会不会更好?毕竟时间永远是条不能回头的单行道!
  提供几个我总结的思考策略,或多或少能帮助厘清思绪并找到方向,尤其是针对二选一的难题:
  1、好的选项该为你带来更多机会,而不是让你的选择变少
  抓虫子有个秘方,先准备一个口小身大的酒瓶,里面装些糖水,虫子受到糖水吸引飞进去就出不来了,连瓶盖都不需要。拿职场来做比方,安定、福利好、公司名声对我们来说都是吸引力,但更聪明的办法是该想想这份工作会为我个人带来哪些成长机会?几年后我要是离开,在市场上会不会更抢手?选择是否变更多?还是会变成可怜的小虫一样,唯一的选择就是困在瓶子里,无奈地吸着残存的糖水?
  除非职场生涯已经接近尾声,或者对这份工作的安定性有百分百的把握,否则就该小心陷入安逸的陷阱当中。
  2、选择那个让你得到更多的,而不是那个让你失去较少的
  所谓两难,就代表两个选项都有各自的得失利弊,所以才难.遇到这种情况,尽量去选那个“有机会让我得到更多我没有的东西”的选项,而不是那个“可能造成损失较少”的选项。当我们面临两难处境时,如果只是顺着直觉走,我们往往会偏向比较安全的一端,而流失未来的潜在机会!
  请别忘了,人生多数抉择都是要付出时间成本的,如果纯粹以“那一边损失较少?”作为衡量基准,就像在赌场只玩胜率极低的吃角子老虎一样,没错,你一次只损失几个铜板,但最终多半是要输光的。你看赌神都玩什么?胜率高的扑克牌。
  这是一种先假设自己什么都没有(没有可失去的东西),然后比较哪个选项净值较高的思考方式。
  3、问自己:如果先把恐惧与担忧放一边,我会选哪个?
  有些时候,两个选项真的难以决定时,我会建议一咬牙选择那个比较有挑战、比较困难、比较少人选择的!人的恐惧心理往往蒙蔽我们的理性。
  这样的想法并不是“自讨苦吃”或是“标新立异”,而是试着让自己掌控更大的成败,非把成败交给命运或其他人手中。就像是两台自行车一台有辅助轮另一台没有,不会骑车的小朋友多半会选择前者,但要是有位小朋友主动选择没辅助轮的那台,你知道他一定比其他人更快学会骑车。
  4、如果我是某某某,我会选择那一个?
  这里的某某某就是你崇拜的对象。摹仿是一种很棒的学习方式。在某个领域让人尊敬的达人,就好比灯塔一般,远处的我们未必能完全看清楚它的模样,我们的目的也并非到达灯塔下方,但在漆黑的海上灯塔却是最佳的指引,帮助我们一边参考大方向,一边走出自己的路。
  多了解优秀人的经历和选择,多与你认为的优秀人士交谈,通过你对他们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的理解,逐渐找到自己的定位,遇到人生叉路口时就有私人顾问在一旁帮助你。
  人生原本就是由一连串的大小决定构成,谁也无法确定每个决定的结果都一定令人满意。美丽少得可怜,哀愁时时可见。但唯有通过每次抉择,建立属于自己的思维方式,才能让我们成为人生这出戏的导演,而不仅仅是依照他人指示演出的龙套角色。
  就像现在很多人来创业,只是因为太多人是因为别人和他说这个行业不错,挺赚钱,就因此而进入了一个行业,或者进入了某家公司。殊不知,这是你本人的选择吗,你知道如何选择吗?成功路上,很大一部分跟风者,因此被淘汰,成为行业过客。
  2、捷径
  《汉书 & 冯唐传》有一记载,冯唐身历“文帝、景帝、武帝”三朝,一直只做到郎官,至武帝时,终于有人举荐了他,可是他己九十多岁,不能再做官了。后世就以「冯唐易老」来形容一个人生不逢时、怀才不遇的遗憾。“ 李广难封 ” 的典故则说的是汉代名将李广英勇善战,才略过人,一生与匈奴打了大大小小 70 多仗,威名远扬,。而当时李广与弟李蔡一起事汉,李蔡的为人在中下,名声比起李广差甚远,然李广却不得爵邑,官不过九品,而李蔡为列侯,位至三公。
  于是“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这个成语,用来宽慰失意之多数人,也许就包括你。也许你时运不齐,命途多舛,但人生的贫富得失本就是常态。
  每个人都要有理想目标,也要体认刚开始一定有的孤寂与不顺,不应该遇到挫折就气馁,还迁怒别人害他或是怪罪环境不景气,所有的一切“结果”还是自己的宿命所致,那是自己能耐的证明,不管是任何可令大家折服的理由,都是自我安慰而已,结果就是自己要面对的报应。这就是上一篇所提到的选择。当然,TED有场广为流传的演讲“选择的艺术”,说的是让自己选择或是选择太多都会导致不幸福的人生,有时候,听天从命至少可以让人心绪平和。
  人浮躁,就容易走捷径,比如说“装”。
  “我负责那个项目”——你我应该常听到这种大话吧?有一次面试的时候,这个项目的真正负责人坐在我旁边,这下真是糗大了。大多数情况下,人还是要老实、踏实、诚实,才不会发生始料未及的窘境。
  有些人为了要提升自己的气势,所以讲话常会夸大些,这是难免,平常人之正常心态,但差别在于“次数”,以及夸张“程度”,大家都会干这种事,主要在于,你动机上有没有恶意的欺骗?
  有个不太熟的同行,每次遇见他,未等我发问,他就迫不及待的吹嘘说自己正在忙哪些案子。有次他主动提到一个很热门的大案子,“不错哦~这案子是你接的?很大哦。” 同时我心里想:“这案子这么大,你是怎么接的?”当然我没问,因为我不相信,也跟我无关,反正他也是不来找我合作的,所以没兴趣知道。
  第二天,碰到老朋友,我问他:“近来忙啥?”他的回答让我真喷饭,“老板接了一个大案子……”
  这不是昨天听到的那个么?继续追问细节,果然是同一个,我很自然的问:“你这个案子不是说&&做的么?”对方笑了出来,说:“他说这案子是他接的?”我回“是呀!”
  对方很有修养,他说的很含蓄,“这个案子很大,他那边是小机构,不可能接的,他只是其中一部分项目的外包。”
  不问也知道是这样,但是也没必要拆穿。一个人为何要过度吹捧自己,这是自卑感所致,如果对自己很有信心,通常是会低调的,越有实力的人更是不想太张扬,反而会客气。这也是我的体验。
  老实说,写别人的糗事,不是看戏的心态,反而是带着赎罪的心情去写下的。因为我不写,很多人都不知道有这么恐怖,我也是自己体会出来的,在这之前,不知道已经闹过多少被人家看笑话的糗事了,想起了就一股冷汗。
  你要跟人家说“这件事是我干的”,你一定要确定这全部真是你干的,不要乱攀关系,别说假话。世界太小,随时会遇到本尊。
  如果让你回忆起往事,刚刚说的故事一定感到凉风飕飕,好吧!冷静,都过去了,以后,该怎么面对这种事? 诚实说,保守说,五分话只说三分就好,剩下两分留在关键时刻,看状况才说,这就是低调,这是很内敛的高人才作得到的一种修行。
  不必想要伪装,就算你伪装的很好,也是一时的,撑不永久的;如果你有内涵,你会形之于外,言谈举止都会很自然的显现,而且随着年纪增长,这种气质越陈越香,这就是所谓的真功夫。
  装资历之外,还有一种装,叫做装熟人。
  常常看到新闻上有人结婚后才说自己被骗了:“明明是高中毕业,骗我说是博士。”这实在太扯了,我不是说这个骗子说的谎很扯,是你会被人家这样骗,你真的很扯;这不是少数,还真的常常见到。
  有个也许听起来是笑话的实在话,如果你要充分了解一个人,你一定要跟他睡上一晚,这样子才能知道他是男的还是女的。
  记得我以前也常常爱跟人家“装熟”,尤其是那句“我跟他很熟”,后来听到别人跟我说这句话时,才惊觉:“真的熟吗?可不能随便说!”
  认真区分,“很”熟是有多熟? 说看看,见过几次?如果你说“我跟他吃过饭”,那是单独跟他吃饭?还是一堆人、十几桌的交际饭?这真的差很多,代表的也是你们熟不熟的亲密度。
  对于“熟”的问题,有一种清晰的分类标准来回答,这样的回答也才不至于被误导,造成之后的不必要困扰。
  最高S级的交情是认识超过十年,或有实际共事过至少一个项目或公司,或者是曾经单独(或少数几人)相处过好几次,这样才真的算很熟很熟。
  可以算很熟的A级交情则是对方可以叫得出你名字,还能说“这个人我认识”,这样你才有资格跟别人说“我跟他认识,有一点点熟”,但是,仍然应该补充一句“但没多深的交情”。
  严格说,B级的交情已经不能说“熟”这个字眼了,你若是够成熟,要小心谨慎用词,明确的回答:“认识,但是不熟,没交情。”否则人家请你介绍一下,不就成了狐假虎威?
  很多人寻求捷径,往往是成功欲望太强,或者看到有些人投机取胜,心里愤懑,遂顺应其道。这其实是心态的问题。心态不好,说穿了,什么都是不好的,而且会口出恶言,你生气,是因为自己不够大度;你郁闷,是因为自己不够豁达;你焦虑,是因为自己不够从容;你悲伤,是因为自己不够坚强;你惆怅,是因为自己不够阳光;你嫉妒,是因为自己不够优秀……“有求皆苦,无求乃乐”。
  不如意的人总会以为,是国家政策不好,是大环境不好,是老板不好,朋友都不帮我,所以使得我过的不好。其实一切向内求,把你自己变好,你的世界就跟着变了,这样的心境,就是“你若盛开,蝴蝶自来”。
  有位上市公司的副总在出事后被迫离职,自己创业开起公司,想要借着过去的人脉关系,发展自己的事业;他没想到走到哪里都不太顺利,对方潜台词都是:“你现在又没有平台,跟你合作也没有作用。”碰了好几次钉子后,他才领悟自己过去的风光全是因为他那个位子,不是他这个人。
  且不说别人,我自己在大公司的时候和自己创业的时候,也同样天壤之别。因为没有大公司背景的资源替我罩着,人家跟我合作必然盘算“有何好处?”在商言商,不能怪人家。
  如果你有权力,别人崇拜的只是你的权力,不是你,你误会了别人崇拜你。当失去了权力,你就会被抛弃,别人崇拜的只是他们的需求,不是你。
  真正的情义在于对方能看得懂你。有人问毕卡索:“你的画怎么看不懂啊?”毕卡索说:“听过鸟叫吗?”“听过”。毕卡索问“好听吗?”“好听”;然后毕卡索说“你听得懂吗?”
  其实,“好不好”往往就是人自己在解读的,所以我很不喜欢跟人家吵架,争论什么好不好、对不对。你是老大,你钱多,你拳头大,你讲话大声,你的人多,你说的就是对的。现在的社会不就是这样?
  这些年遇到不少认可、鼓励我的朋友,他们认为我值得交往,或许他们没有在我身上捞到有形的好处。希望有一天我可以向你们致敬,发表感谢的话,更希望我可以回报你们一票,表示我对你们的感恩。你们是智者,也是仁者。至于没有看好我的……我就不说了。
  有一个搞了两年的老板,有点心灰意冷,我跟他说了几句话,他说:“奇怪了?为何你几句话就让我不那么低沉了。”后来他又说:“其实你说的已经有人说过了,可是我都没有感觉,你说的却让我很触动。”是啊!同一句话要看谁来说,有的事情经历过,就是不一样。我始终觉得,要学理论不需要找老师,应该是要去找课本,既然要找老师,就是要听老师的经验谈,尤其是当面听老师本尊现身说法,那种吸收是很刻骨铭深的。
  虽然我没走过什么捷径,或者走过“伪捷径”掉到了坑里,但我不希望后人跟我一样花大力气,走冤枉路;所以我提供一些真正的捷径给大家:
  第一个捷径是“找对平台”。
  无论你是才华横溢,还是满怀理想,你只有把自己放对了地方,你才会是对的人,否则你就如龙困浅滩,纵然有壮志也难伸。因为,人是环境的产物。 没有好环境、适合你体质的环境,你也会虎落平阳被犬欺,呼天不应,呼人也没人理你。
  有的成功人士,任职过若干优秀企业,每一家企业都带来很丰富的体验,这也是他们能够升的好基础;至于我,没有成为白痴,也依赖于呆过一些不同背景的公司,尽管并非都是好地方。所以真的建议大家一定要找对平台。
  何谓“好平台”? 就是气场很旺的公司,或者是迎合潮流的通路,亦或是人气超强的老板,这些是你要攀住的肩膀。
  第二个捷径是“交对朋友”。
  即便是非常天才的人才,若是没有好搭档,也是只有一颗脑袋、一双手脚而已,这是很难成大器的。
  但是龙交龙、凤交凤,物以类聚。跟谁交朋友,找到谁来合作,将决定自己是否能如虎添翼。
  第三个捷径是“跟对贵人”。
  我常常发现很多人不了解自己的潜能,因为是看不见,又是当局者迷,所以当然不了解。但是人的潜能是可以被激发出来的,前提是要靠你的伯乐。这位伯乐在哪里?他是谁?你有在找吗?
  伯乐也就是贵人,可以教育你建立正确思维、正确价值观、正确人生理念,可以帮你理顺思路,建议你明确努力方向,更可以修正你的行为。
  攻击你的敌人也可以当成是贵人,因为他的那一拳,你才知道自己的弱点,你才会思过,你才会更谨慎,所以你要正面看待所有对你的指导,尤其是批判。
  最后一个捷径是“选对路径”
  太多人都是很努力、很努力地花心思在“错的事情”或“错的方式”上,每天很忙,但原地踏步。
  有位金融业的老板和我分享他第一份工作的经验:
  “我刚进去公司时,每个人都很努力的疯狂打电话找客户,他们可以疯狂到不把电话筒放下。但这些时候我都在闲晃。”
  我扬起眉毛说:哈?
  他很得意的笑着说:我虽然一开始进公司的时候啥都不懂,但常识就是一个银行家要赚大钱只能靠大人物,所以我从一开始目标就锁定他们,我也不怕我没资历,因为他们够聪明,我讲到一两个重点,他们就会懂。那些老板都很早起,且早上的时候才是他们最放轻松不会拒绝他人的时刻。所以我都早上5、6点起床,开始打到10、11点,因为那时后开始他们通常会开会,那就是我开始放松的时间了。
  这样的方式让我轻松就拿到几个很大的客户。
  重点是他们这些大人物,会很欣赏我们这些小喽啰跟他一样有很早起的精神(殊不知他是昨天晚上去夜店到早上都还没睡……),很多人还要约我一起去晨跑,跑一跑我又成交了一大笔。然后,我也会在周日办公室没人的时候,进去疯狂打一整天,因为那些大老板们都在等太太做头发,做指甲,有时候听到我的声音还觉得我是救星哇!
  除了用这些聪明的方式以外,他还有“冒险但却谨慎评估过”的策略 ,例如那时候每一个业务背后都有很多产品可以卖,有基金、期货、股票等,但他从业绩挂零一个月后的第二天,决定只卖股票,不卖其他产品。所有人觉得他疯了,因为一个业务,当然拥有越多产品越好销售。但他以这个方试了半年,成为公司业绩成长幅度最快的业务。
  他说:“每个人都需要一个标签,我选了股票专家作为我的个人品牌标签,不需要产品混淆我的定位,而且毕竟股票承载大多数人想要快速致富的期待,最容易有卖点。”
  大家体会体会。
  3、识己
  有人来找我,希望我能介绍机会,我会问:“你有哪五项优点?从个性上、从专长上来说,各说五项来让我听听。说出来,这样我才敢介绍你给别人。”这个问题很小,却难倒很多人,平常没人这样问法,自己也就不曾好好想过,对不?
  我这个严厉的问题,其实就是每一个年轻人的问题,你要是没一个专长,没有自傲的本事,你是站不出去的,就算给你一个位子,你也呆不久。
  有次我参加一个座谈会,我一眼就看见一位年轻人很醒目,问了他的资历,他最后用很自信而不自傲的态度给我一句话:“我这一招,你也一定需要的。”我说:“我当然需要!”他告诉我:“你要排队,因为我手上有几个人比你早说了,我得先忙他们的。”
  我一时无语。你真的有本事,就应该告诉我有哪些。 而且你要很有把握的告诉我“很少人会这招”,就算你这招不稀奇,到处有人会,最重要的是,你跟别人有何不同? 值得我挑你,非你不可?
  假如你真的可以讲出五项,我还没有问完,请继续说你有哪五项缺点? 从个性上来说。
  如果你自己都没搞清楚,怎能让自己明确的掌握住自己? 又休怪别人不了解你,然后怪别人老是格格不入,其实是自己的问题,对不?
  其实一般人最常见的缺点有共同几项,只是程度大小不同,第一是“做错了不好意思认错”。不愿意认错而会拼命说理由,那是因为自己在被骂时,头脑还围绕在“过程”,一直在想“这是怎么发生的”,而没有去想“结果有多糟糕”,如果第一时间可以去想到“结果”而不是“过程” ,就会对于“造成别人的失望”有所愧疚,然后会“勇敢的认错与道歉”;如果一直没去思考结果,而把重心放在“奇怪?这是怎么发生的?”那就会一直解释“我没有啊!这不是我的错啊!”这就是心理上的问题。
  一般人的第二缺点是“好逸恶劳”,我有很深的体验,很多年前我接到一家出版社的书记翻译工作,我基于赚钱的需求,觉得自己也算懂行,就爽快的答应了,高高兴兴的回家准备开工。
  出版社给了我一本厚厚的原版书,看懂,翻译出来,再润色文字,做了三天,好难! 每天都搞到半夜两三点,眼睛都花了,越看越烦,后来干脆丢在一边,直到后来出版社来催,我说“能不能延迟一段时间,不然我不干了,实在完不成。”
  出版社的总编辑很严肃的跟我说:“开什么玩笑?版权签了,就等着书出来,不然怎么跟版权放交代?”
  我那时候傻傻的不敢再说,只好咬着牙继续干下去,后来终于完工,这证明人的潜力绝对是被逼出来的。
  现在很多人年轻人被分配工作,觉得老板在利用他们,其实他的领导也许也可以完成工作,只是要让他们去尝试看看,一方面也给他们一点小收入,怎么误会老板在利用他们了?
  一般人的第三个缺点就是“活在自己的世界”。这就是人的智慧,不是年纪问题,而是一种“知性、善解人意的敏感力”,有的人就没有将心比心去考虑他人的感受,所以老是发生奇怪的行为,让自己常常成为不受欢迎的人物。
  看不懂的事情太多了,没关系,就不要开口,静静观察,然后少说话,多听多看,然后与前辈检讨刚刚有何心得体会。
  人生是无尽的学习,你会发现自己的成长是因为被纠正而被激励出来的,有很多年轻人太早当老板,而失去了很多被教导的机会,所以进步也停滞了,这很可惜!
  于是第四个缺点是“容易放弃”。
  人生不要总想着赢,要想着“不能输”。不求120分只求80分,但80分并不代表懈怠,而是学会把人生资源分配在整体的人生上。
  很多人因为对自己的专业不感兴趣,或者想转行但发现知识极度欠缺,便早早放弃。然而,不知道你有没有发现一件事──“自学”的东西,往往学得比较好。
  许多人自修自学出来的技艺,相当有机会比传统科班正统出身的还要厉害两倍,而时间又只花人家一半!到底是为什么?我觉得,主要是心理因素。
  有位文科背景的顶尖工业设计师朋友就透露,当她自修、自学工业设计的时候,她周边的那些学法律的、学财务的,学的都不是这个;因此,她一开始只是兴趣,碰一点点,但很快的就累积了一种神奇的“优越感”,加上机会,就让她越学越快。
  既然自学这么强,当初念大学,是不是在浪费时间?不。就是因为有这些没兴趣的科系,反而让这个人,更加的珍惜那些不需要读讨厌东西的时光。白天要上讨厌的课,但更期待晚上,去自修那个自己真正喜欢的东西。白天要上讨厌的班,更期待晚上,去自修那个自己真正梦想的未来。换句话说,就是因为有这些没兴趣的专业,你的自修,就学得更好了!所以,一点也不奇怪,自修出来的能力,反而成为后来此人最强的能力。
  自修,让自己觉得与众不同;而其他科目,则负责衬托,让自修的时间更加迷人。
  4、说服
  以前我老板找我组部门的时候,曾经和他一起面试新主管。
  我们一共面试了两位新主管。
  第一位,从一家很出名的公司出来,他说他曾经做过不少的丰功伟业,譬如办过那场活动、制作过这些网站,还发明了某某现在琅琅上口的关键字……
  听完之后,老板问我,有什么问题?
  我说,我没什么问题。心想,这个人实在是太强了!就他了吧!
  不过,老板眯着眼,再看了一次对方的履历表,然后开始告诉对方,我们这个新的部门,打算做什么事、发展什么方向……
  “这些新产品,很特别……”老板说。
  不过,没等老板说完,这位应征者就说,“嗯,这个东西,我以前就做过了!”
  老板再讲了另一样东西。
  这位应征者也说:“这个东西,我以前也接触过。”
  他不但举例,也详细说明,但因为我很了解我们公司做的东西,而应征者并没有这么了解,所以,随着老主管一直问、一直问,应征者一直答、一直答,神奇的事情发生了──
  这位应征者,竟然愈来愈像在“强辩”。
  因为他虽然说他做过,但他口里讲出的东西,和我们做的事情差异很大。
  但每件事他都仍然坚持要说他很厉害,他有经验,每件事他都做过,而且每件事都可以做得比我们原本做得还好!我其实很欣赏这位主管,但随我们老板愈问下去,我觉得他的面目愈来愈“狰狞”。
  就这样,送出第一位,来了第二位应征的主管。
  第二位主管,也是先讲自己的丰功伟业,曾经外派出国,曾经创下多少的业绩,也曾经创造过某品牌在前几年的辉煌……和第一位一样。
  老板也是先问我,怎么样?
  这一次,我就不敢先说话了。
  我开始问她问题。
  “你做过,我们现在在做的这一种东西吗?”我问。
  “嗯,没有。”她说:“请问那个东西是做什么的?”
  我就解释给她听。然后再问她一次:“如何,类似这种东西,你以前有任何经验吗?”
  她思考了一下。顿了大概5秒钟左右。相当久,显然她在思考、构筑这些东西。
  “其实你刚刚讲的三件事,我大概只有第一件事、第二件事碰过,”她谨慎的说:“不过,第三件事我觉得也不难,因为我以前有过这样的训练且很有兴趣。”
  我问,你确定吗?
  她再想了一下,说:“有把握。”
  面试结束后,老板问我,觉得哪一位比较好?
  我知道我们老板在想什么,毫不犹豫的说:“第二位。”
  老板继续问,为何第二位比较好?
  我说,是因为她配合度较高,不像第一位,趾高气昂、拽到天上去了。
  老板摇摇头:“不,很多人才都是很拽的,那代表他真的有一些能力。”
  我继续说,因为她个性比较务实,不会浮夸的乱开支票,凡事都很谨慎。
  “不,有些主管就是要冲,太务实的人无法成就大事业。”老主管反问我:“第二位难道只有不拽和不浮夸两个优点吗?”
  我:……
  老板说:“他们的差异,就在于……”
  我洗耳恭听。
  “第一位,一碰到事情,第一步,就忙着说服别人,”老板说:“这是当主管的人经常犯的错误,让他无法走到下一步。”
  “第二位,”老板继续说:“则懂得说服自己。她才可以和我们公司一起成长。”
  为何有一些公司,到最后都沦为只会说、不会做、推来推去?就是因为,大家都自认为拥有很多的厉害的地方,每个人都摆出一副方方正正有菱有角的架势,想办法说服部属、同事、或老板,他真的很厉害。当每个人都摆出这样的姿态,人才无法融合,公司无法进步。
  有一些人,虽然爬到很高、经验丰富,但他不会下意识的花时间“说服”其他人,而是花时间去“说服”他自己。
  即便他加入一份新职务,也是先说服他自己,他需要融入这个新环境。
  这点很有意思。
  小时候念书,经常需要死背,我其实总是都能背得很好、练习得很好,但一考完,几乎就都忘光光了。
  后来,碰到一门艰深的学科,我不再强迫自己硬学;第一件事,我会先想办法“说服自己”。
  “这个以后会有帮助!”我和自己说:“学这个东西,我会有收获。”当我成功的说服自己了,我就可以顺利将它念得融会贯通。唯有说服自己,才能真正做好一件事。
  那些只愿意说服别人、不愿意修改自己的人,若运气好,能在正确的时机说服别人,就能成为一个成功的理想家或创业家或超级业务员,但运气不够好,那就卡在职场中间,无法再上一层──他只愿意靠一张嘴再去说服别人,却越来越没有说服力了!
  最好的主管,不会想办法说服别人,而把时间省下来说服自己;这样,你的脸上不会溅满他的口水,而多了从心发出来的互映的光亮。
  5、答案
  最近和几位朋友聚餐,有一个朋友说,他又离职了。
  大家觉得有点意外,半年前他刚得到这份工作时,记得他还告诉我们,这家公司很器重他过去的所学、经验,让他觉得发挥空间很大,当时大家都很羡慕他。没想到,半年后却要离职了?
  “到底发生什么事?”众人问他:“老板没给你发挥空间吗?”
  “唉,老板给的发挥空间真的很大,”朋友说:“不过,工作不是只有我一个人做的。必须和好几个同事一起,才能设计出来,但,一起工作的同事,叫不动。”
  原来,他以为可以一展长才的工作,需要同事一起配合才行。虽然老板放手让他去做,但他身为新主管,和旧同事还没打好关系,想做一些改变,却动不了!
  “结果就是,”朋友继续说:“我一直加班、一直加班。”
  因为那些同事没办法配合,他又想好好干一场,所以,有些不应该他来做的工作,变成他自己来做。
  众人都这样劝他:“那应该会越来越好吧!都已经熬了半年了,别这么快放弃?”
  “我还没讲完,”朋友说,“最令我沮丧的是,我虽然发挥空间大,却没有人事处理权。”
  原来,他的顶头上司,也就是告诉他“你的发挥空间很大”的这个人,虽然给他发挥空间,却不帮他换人;这位朋友希望换掉原本的同事,换成和他同样想发挥、一展长才的人,主管却不允许。这位朋友后来健康出问题,只好递出辞呈。很可惜。因为这真的是一份空间很大的工作。
  “没关系啦,你这么优秀,再去找下一个发挥空间大的工作吧!”我们笑着安慰他。
  结果,这位朋友的答案,意想不到的坚定──“我不会再找所谓空间很大的工作了,因为世界上根本就没有发挥性很大的工作!”
  大家骇然望着他。
  “因为,所谓发挥空间很大,只要有其他人就不可能。只有“自己一人”能全部完成的工作,才是真正高发挥性的工作!”
  这很有道理。原来,真正有发挥性的工作,是要自己一人就能做起来的,才叫做真正的发挥性。很多时候,并不是老板说说给你发挥空间就真的可以发挥的,别天真的搞错了──
  譬如,有的工作需要团队的(像我朋友这个工作),受制于下属,不可能有多大发挥空间。
  需要大量资本投资的、需要昂贵工具的,也没有很大的发挥空间。
  或者,需要目标配合的(譬如,商业分析的工作,要有好案子才能分析),也没有太大的发挥空间。
  程序员最开心的事情,莫过于自己一人就可以轻松的将一个新点子给做出来,直接可用。这才叫做真正的“发挥空间很大”。
  这件小事,却让我想起了另一件事。
  有一位女性朋友,30几岁了,父母一直催婚,她很烦恼。她说,“我并不是不想结婚,只是下不了决定。”
  什么决定?没错,现在的她,一共有两个结婚对象!一位是毕业前就开始交往的男友,已经10年了,但这位男友已有多次劈腿记录,她每次狠下心,和他分手,过了几个月后又会回去找他;而她早就知道,他似乎越来越在意她,仿佛她消失了也没关系,但,她却无法没有他。她知道,这个男人虽然嘴上没承认,但种种迹象显示,他并不爱她。
  10年就这样过了。大约一年前,经过长辈的介绍,她认识了一位条件也不差的男生,几次出来约会,男生猛烈追求,送花、送卡片……嘘寒问暖、样样不少,也展现出诚意,带她回家见亲人,更是在上星期某个朋友聚会中,竟然当众跪下来和她……求婚!
  当时,碍于场面,她勉强答应了。回家以后,气愤自己太糊涂,没想清楚,两天来都没有接这位刚刚求婚的新男友的电话。于是某一天,这位女性朋友在一个公开场合,将她人生的困境,简化为一个非常直白的问题——“今天要结婚,你会找一个爱你的人,还是你爱的人?”
  大家哗然。多么现实的问题啊!
  有一位学妹抢先发言,嚷着:“当然是我爱的人啊,我无法接受和一个没感觉的对象结婚!”
  一位刚度过结婚7周年的学姐,噗嗤笑了出来,冷冷的说:“等你结婚以后就了解了,再怎么样有感觉的人,结婚后都变成没感觉了。”
  众人哄堂大笑。
  学妹反驳:“可是选一个他爱你、你不爱他的人结婚,不会太自私了一点?”
  有道理!有些人表达同意,纷纷说这样是不是等于“骗婚”,宁可不要结婚算了?此时,餐厅的胖老板听到了我们的争执,凑过来也发表了他的高见——
  “哎,看看我,”他操着浓厚口音,大声起来:“和我老婆已经结婚了三十年了。”
  大家看着胖老板那一脸满足。
  “我爱她,她也爱我,所以你难道不能找一个‘你爱他、他也爱你’的对象结婚吗?”
  大家一边觉得肉麻恶心,一边也有人表达赞同,对啊,要这位女性朋友再等一下,不要急着选。
  所以,这段讨论就这样结束,没有结论。但是你知道吗?或许在场的朋友们没有答案,但其实这个问题,早就有了答案。甚至从一开始,这个问题根本不是一个“问题”。表面看起来,这个女性朋友,现在遭遇了困境,但因为以前她曾经用十年来选择了一个她爱而对方不爱她的家伙,这表示未来的十年她依然会继续倾向找一个她爱的对象。
  这是一个习惯。一种性格。
  有的人一直以来会听自己的声音,一直只去和“我爱的人”在一起。她不只用这样的坚持去找伴侣,也用这样的坚持找工作、找主管、找合作伙伴,甚至用这样的方式决定要不要和邻居打招呼、要不要和超市店员说话。
  而有的人比较辛苦,习惯了追求“被爱”,因此她会倾向去找“爱我的人”,因此,每个人对她的差别在于对她好或不好。她很敏感,只要对她不好立刻甩掉,直到找到一个真正对她最好的伴侣、邻居、公司、工作……才会停止,也因此她的身边都是很照顾她、很友好她的人。
  所以重点在于,爱我的人 vs 我爱的人,两者皆好。因为我们很有可能都已经定型,只会寻找其中一种,没办法改了。它不是困境,分明是命运。而重点则是之后的“经营”,让生命一切顺自己习惯的方式走。
  或许,那位胖老板也是这样走过来的。
  或许,觉得发挥空间不大的人,注定早晚的结局要么是创业,要么是失业。
  6、代沟
  很多朋友现在做到主管或自己开公司,常常听到的是:“现在的90后很难管!”“现在90后定性差”“现在年轻人在想什么我们都不懂!”
  想一想,这个趋势很令人惊讶,我们这群公司主流人不过也是30几岁、40几岁而已,就已经认为这些只年轻10几年的年轻人有如另一个世界的人。于是,出现了很多非90后写的,探讨90后思想的文章。
  事情有那么复杂吗?请看一位母亲和她小孩的对话:
  仔:我可以去杀人吗?
  母:杀几个就好。
  仔:好。
  母:得饶人处且饶人。
  仔:呵呵。
  母:尽量不要用刀子。
  仔:呵呵。
  现在有的少年最喜欢玩的游戏是枪战游戏,但市面上真正流行枪战游戏都还好,没有脑浆四溢、断头断臂的。这样的母亲,已经算是非常开明。即便没有拥有同样的思考方式,其实这就足够了。
  游戏,不仅仅影响到幼儿,也影响到老年人。在卖场曾经碰到一位大妈在问手机上有什么游戏。大妈说每天广场舞以后家人会去吃夜宵,在旁边等烧烤的时候很无聊,可以玩手机里的游戏。有人居然在为烧烤时如何打发时间做准备,十年前来看,也算是奇事一桩。
  这个时代是很奇特的时代,所用、所听和所玩的都已经是在过去想来只有外星人才会有的。每五年就是一个世代,就会有代沟,这是实情。既然如此,反正都是小时代,也不用太刻意要跟上时代,太累人了。现在是五年,难保以后不是每隔一年就会产生代沟。没跟上也好,听不懂也好,能接受,能理解最重要。
  无论是70后、80后,还是90后,只要在职场当中,最想得到的东西,都是维持竞争力。只不过70后可能想的是在原公司升迁,80后想的是在下一家公司换到更好的薪水,90后想的或许是可以最终创业要么存点钱去做点比较酷的事情。
  现在的职场既然“跨时代”,就应该好好利用。过去都是由资深的带资浅的,资浅的向资深的认师父,都是师父在带徒弟,没听过徒弟也能反过来教师父。但现在变了,因为90后极熟练的互联网化、平等化、多元化的思维,应该想办法让它传承给老一代的人,而老一代的人也可以继续将这个业界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的人。
  以前的职场只有两个派别,一个叫“老人”,一个叫“新人”。很多人从来没有意识到,如今在老人和新人中间,就像三明治一样早就多出了好几层,上层的看不起下层,30岁的觉得20岁迷恋的那些东西都是幼稚兼神经。我们倒并不需要也迷恋,只是要讲出一个道理,年轻人迷的是什么?它背后的意义是什么?30岁已经讲不出来了。
  40岁更讲不出来。
  每一个世代,真的都有可以当老师的地方。让一个30岁的人去拜20岁的人为师,失的是面子,赢的是里子,因为90后自我主义很强,一进公司,事实上自己早有一套想法,当他有机会变“老师”,也更了解到学习的重要。也就是说,老人先拜了师,年轻人也更看到老人也有学习之处。
  90后拥有真正的价值,是未来明日职场的价值。任何年轻的行业,向资深人士挖宝不见得挖得到什么新鲜物,现在,要向年轻人挖宝。
  挖到宝,也挖到了心。
  不懂90后的领导者,只是会不断设定各种闹钟,让底下的员工,几月几日必须做什么、几月几日几点几分又必须完成什么。
  完成之后,也就只是“完成”。
  而领悟到诀窍的领导者,则永远不让闹钟响。没有闹钟的工作,就是不断的做更好、做更好。其实本来就有闹钟,只是老板从来不让它响。
  有位父亲分享他如何叫孩子起床,很有意思——
  “闹钟响了,再睡五分钟!”爸爸说。
  五分钟还没到,闹钟都还没响第二次,这位爸爸又到床边,提醒一下小孩。
  “还有四分钟哦!”
  小孩翻了翻身,哀鸣。
  过了一会儿,爸爸又走到床边。
  “还有三分钟哦!”
  过会又走到床边。
  “还有两分钟!”
  其实五分钟早就到了,但闹钟并没有响过。因为,这位爸爸故意让它永远不会响第二次。
  “还有一分30秒!”
  这时候孩子已经自己起床了!
  这位爸爸说,闹钟不响,在孩子的心中,他是“自己”起床的,而不是“闹钟逼他”起床的。这样做,让孩子养成以后事先做完、主动做完、而且得到成就感的好习惯。于是,孩子会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自动自发的好小孩!在每一次痛苦的起床之后,更确认自己是一个自动的好小孩。这股自信,会陪伴他的人生。
  永远不让闹钟响,让对方觉得是自己主动去做好一件事情,而不是别人逼的。这个方式,是管理90后最上乘的艺术,只是,有几个老板会懂?
  7、地位
  我们都知道有个词,叫做“人微言轻”。
  在任何互动中,权力较大者专注于注视他人的程度皆低于其他人,同时也有更多打断别人说话或独占谈话时间的倾向。如果你有在看电视新闻或电视辩论的话,相信你已经看过非常多次这样的状况了。权力与地位是相对的,根据你与谁接触而定。这或许解释了为什么有些官员揣摩上意很厉害,却常常感受不到百姓的痛苦。
  于是大家学到一件事情:所谓伟大的创见或革新是那些大人物的事,反正我“人微言轻”,发挥不了什么影响力的,只能继续随波逐流。
  然而,所有对人类影响重大创新与创见,从来都不是由上而下产生的,往往都是由下而上慢慢建构形成的。四个最有影响力的现代人物:达尔文、马克思、佛洛伊德和爱因斯坦,都是学者而非学界人士。在组织机关下,很难真正做出不朽的作品来,自古皆然。
  所以,如果你有个酷毙了的点子,全世界最糟糕、最浪费时间的事,莫过于试着向别人,尤其是被你地位高的人“推销”你的想法。这么做只会让你看到,自己在体制内是多么人微言轻。
  上司,就是非常熟悉组织里正统的办事规则,然后遵守那套规则获得升迁的人。换句话说,组织派这些人来捍卫过去。牛逼的新想法,天生就是与正统办事规矩唱反调,就是直接攻击今日当权者神圣不可轻犯的权威。
  所以,人微言轻反而是你由下而上发挥影响力的最大助力。它通常是来自老板管不到的工作范围,也就是说,既然他们看不到,当然也就扯不了后腿。正所谓天高皇帝远是也,大老板们每秒钟几十万上下,哪有时间管小人物,而这就是权力所在。
  事实上,就算哪位有智慧的高管想要改变,反而会显得绑手绑脚施展不开,因为当你是众所瞩目的焦点时,每个人都会用显微镜观察你的小动作,你连一点尝试错误的空间都没有,更不用说还要讨好各持不同意见的阵营。如果你是小人物,便可以在所有交办工作中自由发挥,尽情移山倒海扭转乾坤,上边完全看不到你在搞什么鬼。
  既然如此,所谓的“烂差事”就是你尽情挥洒的最佳舞台。你可以自告奋勇的接下和工作无关、其他人避之唯恐不及、老板丝毫不在意的烂差事,例如员工聚餐、出游、生日派对……或某些不属于任何人工作的行政流程改善计划。
  但是,千万要忍住!在你的点子具体可行之前,最好都待在雷达侦测范围之外,不要曝光。在组织权力中心,有趣的点子无可避免会沦为泛政治化而遭打压,所以离得越远越好。
  同样地,人微言轻力量大的道理也不只运用在个人身上,在企业组织的层次也一样适用。规模小,不见得赢不了;后进者,不一定就吃亏。任何公司都可以用10大竞争策略直接挑战产业里的龙头老大:
  ◎【薄冰险境】千万别在巨人的地盘上对决,而是把巨人带到你选择的战场上,将对话转移到巨人不能或不想前往之地。在巨人收获不大、也少有时间经营的领域里争夺地盘。
  ◎【唯快不破】速度绝对不是抄捷径,而是快速整合、迅速行动,进而终结内部争论、付诸行动。只要你的速度比巨人快、更有机动性,就能胜过身陷于成功流沙里的巨人。
  ◎【笑到最后】让巨人花钱提高用户兴趣,你只要在用户下定决心、准备购买前的那一刻拦下顾客。切记,认知与兴趣并不等于购买,聪明的运作或品牌能善用巨人的投资,把用户掏出来的钱中途拦截到自己的口袋。
  ◎【小人之战】挑一场你必胜无疑的战争,向巨人宣战。即使身处弱势的立场,只要能善用杠杆施力,也能以小搏大、创造优势、扭转乾坤。
  ◎【胆大包天】运用智慧、结构、财务、逻辑或情绪上的优势,做出让巨人想都想不到的行动或巨人无法仿效的作为。记住,在巨人根本不想参赛的赛局里,勇于加码下注。
  ◎【催眠大师】超越“要花多少钱才能让用户掏钱”的思维。想办法丢出一个心理开关,启动用户的“购买键”。
  ◎【剑走偏锋】勇于不同、精益求精,创造有意义的区别,就能脱颖而出。让人注意到你的关键特色,强迫用户做出有意义的选择,让你和巨人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抢滩登陆】在第一线让用户注意到你的存在,成为不可或缺的主角。你可能是唯一和用户谈话的人、唯一预见顾用户需求的人、唯一告诉用户如何实现自我的人。
  ◎【奋力一击】聚焦在擅长的领域,集中火力发动猛攻。不要想在每个领域都能获胜,但是,你必须在关键领域里大获全胜。
  ◎【展现声势】当你比竞争对手更好时,别害羞,大声说出来!尽己所能充分善用竞争优势,用让人厌倦的执着,重击巨人的弱点,成为巨人不想面对的竞争对手。
  当产业老大面对新兴品牌或是规模较小的竞争者时,如果赢了,其实对巨人没什么好处;但是,如果输了,事情可就严重了。对于巨人而言,失败是大灾难;对于新兴品牌来说,并没有什么好失去的,然而,一旦赢了,好处可多了。
  我们非常乐于默默无闻,正因为我们不是名人,所以才能在网上批判或是大话,反正也不会有人来注意我们。对我们而言,人微言轻再好不过了,因为我们只想影响少数人,位高权重或高知名度对我们而言反而是一种阻碍。就像《天路历程》中真理剑客所说的:“我的剑留给能挥舞的人。”
  8、挫折
  虽然我没有拿的出手的创业经历分享,但依然经历了许多创业者走过的三个阶段:
  第一段:穷逼
  第一段生命旅程是“穷怕了”。毕业以后不务正业游荡了几年,毫无收入直到有一天发现口袋里一个铜板都没有了。就这么简单,所有虚无的人生观一秒钟烟消云散。逃避人生,还自认为老庄,绝对是一种虚妄。那些去了龙泉寺的师弟们,我倒是很理解他们,真正的可远观但不可亵玩焉。
  接下来困厄的生活环境,却也意外奠定我什么都放的下的特点。借宿过同学家的地板,挤过研究生的上铺,住过筒子楼也住过地下室,一年搬了五次家。饥一顿饱一顿,吃过一个月的酱油伴挂面。这纯属无妄之灾,因为几年的封闭生活,毫无赚钱意识也不认识任何人,所以只能一步步走出来。但在这个过程当中我学会了:“第一、珍惜我现在所拥有的”;“第二、感恩任何人的帮助”。“第三、再难也能活下去”。因此,当我后来面临创业抉择时,我一想到之前的经验,我也就没什么好怕的;既使创业失败了,最差、最差的状况,一定不会比身无分文的时候还糟。
  第二段:学习
  第二阶段的生命旅程是“社会求学阶段”;从上班第一天起,我就要求自己多看、多学。进入游戏行业以后,我把互联网上能找到的资料都看了一遍,甚至主动给国外的设计师写邮件交流。我知道这些对手头工作没有作用,但很清楚要的是“多看且争取更多学习的机会”。别的项目的情况,也会尽可能地去了解和学习。在进入行业之前,我只玩过电脑游戏,为了了解游戏,迅速成为了全机种制霸,面对骨灰级玩家可以有了充分的交流话题;同样,之前连传奇都没有玩过,但进行业以后,通宵玩遍了各种网游。这些东西说起来都没有大的用处,但当时只有一个念头,我要多学一点,只要肯做、就会有更多学习的机会。
  第三阶段:挫折
  第三阶段的生命旅程是“创业初期的挫折”;挫败的经验却让我有了危机感,并更能掌握对“机会的敏锐度”。我在第一次创业之前在最大的游戏研发公司之一上班,产品是公司内成绩第三的产品。因为家庭原因,很轻松地离开了,在堪堪年终之前,也是期权兑现之前。鬼使神差地,居然选择了去创业。
  工作的顺遂,让我以为创业很简单;殊不知我已经踏入另一个挫败开始。创业初期其实没有我想像的顺遂。我依旧很努力、具备肯学习的精神;不过当一个职员OK,当一位创业家就不一定能受到业界的肯定。回忆当时创业,投资人很直接问我:“哪个游戏是你做的?”尽管我回答,过去任职时曾参与过XXX,并反问:“你不把机会给我,我永远没有第一个产品。”对方只是微微一笑。
  尽管我相当有心创业,却连第一步都没有走出;尽管在不发工资的情况下找到了近十人,但有经验者聊聊无几。从刚开始坐飞机去邀请朋友到足足过去5个月的时间,一个像样的demo都做不出来。本来就单薄的家底连基本费用都扛不住。人员开始散去,投资杳无音信。到后来过日子。当时,真得快撑不下去了,最后已经是蒙头睡觉不愿意醒来面对。
  可是,创业初期的挫折,使我有一种危机感,督促我找新的方向。这些经验一直影响我的生命历程,让我清楚意识幼稚和激情之间的差别。
  回顾早年的一些经历,最大的感触莫过于——做任何事情都要“先认识自己!”只要了解自己、不断学习便能开创机会;认识自己的能力到哪里,才能避免我执。北极熊在北极很厉害,但是到赤道就变狗熊。换言之,我们要敏锐地认识自己、认识环境的脉络;那么,你这颗“明珠”即使从粪坑里拿出来依然闪耀;同样地,若你这颗石头不努力学习孕育,再怎么研磨,终究是石头、也不会具有价值。
  只有认识自己才能知道真正的目标是什么。读书的时候,你知道第二名的更上一层,当然就是第一名。但“你工作的更上一层是什么?”却没有多少人能回答得出。是……更高的头衔吗?还是更高的薪水?或是更轻松、更闲的养老职位?或工作根本不重要,重要是生活?听起来,好像我们的选择更多了,但事实上我们失去了目标。成年人,渐渐的,没有什么好比的,这时候每个人追求的东西就不一样了。好消息是,你可以选择你想追求的东西。坏消息是,大多数的人也“失去”了想要追求的东西。上班族之所以不快乐,压力、加班、斗争、钱不够、和女友/男友吵架……都是其中之一的原因而已,最主要的原因是,恐怕很多人都已经回答不出“你工作的更上一层是什么?”这个问题,这才是不快乐的主因。
  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年轻人,总是在换工作,追求满意的工作。常换工作,可能是因为太伤心,或是因为太贪心,总之,一定有足够的自信去想像下一个工作会更好,才敢换工作。但完美的事情我们永远都追不到!我们在追梦的时候,忽略了一件很重要的事——不断的追梦,就表示我们也是一直在扑空;我们自以为追梦少年多么浪漫,但大大忽略这过程中不断的扑空对自己的负面影响,这种不断而来的挫折感,让自己的伤心,默默的开始累积下去,随着你的梦想,一步一步的在你身后累积成一股庞大的怨气。最可怕的,在于人们对梦想有不同程度的“毅力”去追逐。越是正面乐观的人,“毅力”就越大,直到弹尽粮绝、没有力气为止。
  这简直就是“乐观撞墙循环”,乐观的人看不到,反而只有以下两种人看得到:
  第一种人:本身悲观的人,一开始就猜到。
  第二种人:已经成功的离开这个循环,不需要在其中继续换的人,回过头来才看到。
  请注意,如果将以上的“工作”二字,替换成“爱情”二字,也是一样的道理。许多朋友,对象一换再换,在某程度上表示他/她有足够的自信,但也因此反而一直定不下来。换句话说,就和换工作一样,对未来未发生的事情过于乐观,一直不满意现在这一位。永无止境的追寻,耐心也在默默的损耗当中。可怕的是,如果此人真的太有信心?那么他会更无止境的去折腾,直到那种挫折感已经大到无法避免,他才转头一看,发现身边的人每一个人都比他快乐,而他原本是最乐观、最阳光、最有未来的,最后他却是最落魄的!
  也许你认为自己已经尝过了许多挫折,但很可能你还没有真正认识自己、明确目标,只是在“自寻”挫折。鸡汤的价值,就像让你习惯性叼根烟,却不点燃它,把致命的东西挂在嘴上,却不给它伤害你的能量。前提是你喝下去并且消化成了营养。
  或许当你收回一点点被现代社会的自由给予你的盲目乐观,反而能找回本来应得的幸福与快乐。
  9、自恋
  很多人在受到“伤害”后会发出愤怒的情绪,但在愤怒的背后,总是含有自怨自艾、自怜自恋。
  平常我们对于皮外伤的处理,很可能是草率地消毒伤口,即不去管它。在情绪上的处理也常常如出一辙,忽略自己受伤害时真正的感觉,不自觉地继续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并发出:“我受伤了,你来哄哄我吧!”的讯息。
  有的人相聚论道,交换情报,互较实力,既为敌又为友,合作又竞争,为的是“磨锐”;有的人相约取暖,互相抱怨,偶而出卖,既温暖又空虚,相怜也相贬,为的是“安慰”。
  我有一个很优秀、出色的大学同学,大二失恋,一直到毕业三年时间,却始终没有从失恋的情境中走出来,还好他并没有得忧郁症,只是一直处于失恋的状态。有一次我问了他一句话:“你想想看失恋三年来,得到什么好处?”他非常惊讶地否认,失恋哪来的好处,尽是坏处。
  我告诉他,失恋一定会为带来某些好处,否则他不会陷在里面三年走不出来。她想了想,承认在扮演“失恋者”角色的三年里,可以在酒后尽情发泄没有顾虑,周遭的朋友怕他无聊,也经常约他,所有人的关心都涌来。
  像这样的情况,其实也是虚假、操弄的一部分。我们常因为扮演“受害者”的角色,尤其是在冲突的过程中感觉自己受伤时,就觉得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们。于是,我们想办法替自己疗伤,将所有的情绪都发泄给外界,把同情花在自己身上,一点都不感到虚妄。其实这也算是好处,只是我们不自觉。
  我们很容易在冲突中学会扮演失败者或受害者的角色,然后在角色里占尽所有的好处。表面上,好像得到不少好处,实际上,我们却没从中获得成长。人常常扮演这样的角色,沉浸于自怜自艾的情绪中,表现于外在就像受害者。当对方用不符合我们期待的方式对待,就忘掉一切自己可能的差错,高调地发着脾气,甚至理直气壮地认为一定要把自己心里的话说出来。受害者去伤害对方,认为这是自卫,是为了要保护自己,是对方逼得我们没有办法,只好出手反击,所以攻击别人时更加名正言顺了。可是冷静想想,此时说出来的话伤人很深,自己也未必好过。
  如果可以清楚认知自己的行为模式,并从此不想再扮演受害者角色时,我们才有可能从固定模式中走出来。但是,这需要勇气,因为模式的背后是一个很大的承担。换句话说,生命是属于自己,要如何过日子,其实别人左右不了我们,只有自己能左右。如果自己选择扮演被害者的角色,别人也拿我们没办法。所以,我们必须要反问自己,要不要这样继续下去?如果不要的话,只有拿出很大的勇气与决心来改变自己。
  如果我们对于自己的感觉不灵敏,对于别人的反应,自然就会用受害者或是既有的模式去解读。当用这样的角度去解读感觉时,很可能就已进入负面思考的模式中。此时,就算表面上没有发生任何冲突,其实心里已产生疙瘩。所以,要脱离被害者的角色,很重要的是,不但要“拥有”感觉,更要了解该如何“解读”感觉。
  其实,“受害者”的角色只是跟自己玩游戏的结果,所以我们要反其道而行,先去解开问题的关键:“我们拥有真正的感觉吗?又该如何解读自己的感觉呢?”
  挫折能带来什么?比如失恋,比如被炒鱿鱼,当你还期待着自己在襁褓中等着被喂奶的时候,结果突然被无情得甩了出来。你肆无忌惮得表达你的看法,期待得到无条件认同和镜映的时候,没想到对方却抛来不同的看法甚至沉默。 你觉得你一览众山小,群臣无条件呼应的时候,却发现没了你,被人照样运转,甚至更好。从年少轻狂到平凡之路,就是一个人的自恋不断被挫败的过程。这个世界并不会围绕你转动,别人也不是你手里的鞭子,熙熙攘攘,沧海一粟,当你刚出门准备迎接聚光灯的时候,却无奈现实对你说:让一让,闪一闪,去做最后一排。当你准备让大家追随你大干一笔,无法接受老板把你辞掉,埋怨着自己怀才不遇。带着这份自恋的优越,只是在稳固自己自恋式的强大想象而已。
  自视者不章,自见者不明,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区区二十字,往往需要二十年的洗炼。你曾经跨过山和大海,也穿过人山人海。你曾经拥有着一切,转眼都飘散如烟。
  如果我们真的希望自己的“心性”成长,唯有反求诸己。如此一来我们便会发现,当自己能够成长时,周围的人也会因而受益;当他人受益时,自己自然也会有所成长。当注意力都回到自己身上时,便要问自己:“为什么我的念头是这样子?”并不停地去找自己那个胡思乱想的源头,慢慢地开始注意到原本的模式:自以为是、倔强、不肯认输、太在乎别人的看法……这时我们会发现原来“自己”这么大,希望是“受害者”的自己是这么大,然后开始一点一滴地去反省、整理自己,渐渐地,才真正知道何谓安定。
  现代人最不缺的是热闹,最缺的是独处。只有独处时,方能观照到内心,看见自己的内在,并一步步整理自己。
  面对最浮躁、沉重、虚伪、假道学的世界,应该要以最轻盈、冷冽、犀利的态度批判。“刻意假装拥有某些特质,比真正拥有该特质更显荒谬可笑。”福柯所写下的,是如你我的世人在表象底下难以承认的永恒真实人性。
  10、未来
  有人问我:“你说了很多内容都是跟创业相关。可是若我未来没有打算创业,有没有什么合适我一个上班族的策略?”
  无论你打算创业、或是打算待在大公司中,都需要自我强化。唯一的问题,只是大公司中任一职位的保障度可能越来越低,所以必须增加自我竞争力,让自己被别人需要。 而这概念并不需要自己创业。
  我又问他:“你是做什么工作的?”
  他回答我说他在一个中型的游戏公司担任财务,做一些简单的会计工作。因为公司分工很细,他只有机会接触自己手上的一块。
  我就跟他讲了一遍“工匠”的概念,毕竟财务也是有机会成为独当一面的工匠的。或者多接触一些其他部门,最终发展成为CFO也不一定。然后我问他有没有部门内轮调的可能?他说公司没有这样的机制,要接触更广的业务似乎是很困难。
  于是我再问:“那你现在做的事情,是处理公司某个完整流程,比方说跑国税局、准备财报、报税等等去了别的公司也适用的事情?还是只是处理公司中某种特定传票、盖印章、准备某个表单,公司大流程的某一细碎工作?万一哪天公司变动不需要你了,或是公司倒掉了,别的公司也做一样的事情吗?它们会需要你的技能吗?”
  他说是后者,只是处理公司特定流程中的一个步骤,而且这工作非常小,又是针对公司业务所设计,去别的行业应该不是这样做事情。
  我就问他,难道没有考虑跳到其他公司?
  他露出犹豫的表情……
  我话锋一转又问他:“那我再问你,想想你目前的主管,十年后若你升迁到他那位置,他现在做的事情是你想做的吗?”
  他马上回答:“我们公司很扁平。我的上面就是部门经理,然后就是大老板了。公司上层流动很慢,都是老人了,几年内我是绝对不太可能升上去的。”
  我说:“那二十年吧! 二十年、或是三十年后,假设你愿意待的久,或许有一天你会升上去。只是,你会想变成他那样吗?你会羡慕他现在的工作吗?你若得到他的位置,你会觉得满足与快乐吗?”
  他想了想,对我说:“不会……”
  我继续追问:“你好像还很年轻,最起码还有机会要工作四十年。你觉得你们公司能维持现况四十年不变吗?”
  他说,对此没把握。
  我说:“那你该小心了!用投资来比喻,你现在陷在一个风险无限,但是获利有限的投资项目里。你想想看,你持续安分守己的待在这里,把时间投资在这职位上,将来最好的报酬已经看得到,就是得到你现在主管的位置。可是那工作内容你既不喜欢,薪水似乎也没高到让你满意。所以最好的结果完全不吸引人。可是相反的,如果未来有任何时间经济大势不好、公司经营不善、老板打算把公司卖掉、老板打算搬去别的地方、业务萎缩等等等的理由,都将会让你失去一切。而且一旦这样的事情发生,这对你而言可说是毁灭性的!因为你只是公司特殊规格的螺丝钉,出去别的地方还根本用不上,积累的经验对别的公司而言跟毫无经验的新人完全没有不同。所以很显然你不该继续下去。 要么换去一个能接触更多事务的部门,不然就该想想是否要换个地方。总而言之,我鼓励你该现在好好思索一下,要做什么变动趁早做。不然安逸越久你会越不想动,也越不敢动,就只能每天祷告公司不会倒、公司不会抛下我。”
  其实一直以来,很多人在不同场合问过我:“你觉得我去做某某事好不好”?
  我毕竟没办法未卜先知,他们个人的细微状况也不清楚,所以很难直接给好或不好的解答。只能建议对方“理性”的重新分析一下。为何强调“理性”呢?实在是太多人“过度放大收益”,甚至对这收益放入太多的“想像”与“期待”,然而对于将来可能要承担的风险又想的太少。
  大部分人在工作不满意情况下仍迟疑不动的原因,在于常会自我安慰:“事情应该会慢慢不同的吧。反正现在工作还没什么问题,我就再看看好了。万一状况真的不好,我再来想办法应该还来得及”。
  但这就跟散户买股票一样,明明股票一路走低,公司财报也不见起色,很多人却还是期待“既然都跌这么久了,或许哪天会突然出个好消息而反转”,于是不断把钱投入逢低摊平,甚至越跌越买还借钱来买,就一心期待有奇迹发生。
  有人会说:“我只是继续待在目前的环境并没有加码啊,跟散户投资股票还是不同!” 但人生的每一选择中我们其实都投资了时间,持续不变动就表示你持续在那选项上加码投入时间。 在一个未来已经很难看到有收益的选项中投注时间,怎么样都很难称的上是理性。 这样确实就是在赌博了。当然,我也不是说人不该赌博。 就像买彩票付出的代价不高,而且很明确。 风险有限、报酬无限,那小赌怡情倒是无妨。
  可是很多人生选择,若现在已经发现未来赌赢的收益将微不足道,但过程要承担的代价并不小,那这赌博不就不成比例了? 此外,代价还不单单只是考虑直接投入的金钱与时间,连机会成本也得想清楚。 对这位年轻人而言,待在一个收益有限的地方不单单只是付出时间,甚至还有别处机会成本的损失,这些也都得考虑进去,细算算其实会发现成本往往非常高。
  当然,没人说你不能去赌不确定性,搞不好公司哪天被大公司收购他会变成大公司的财务经理。只是这机率到底有多高? 自己是否能做些什么促成这事情发生? 还是只是一个毫无理由的期待? 如果自己无法做些什么来促成那可能性,目前又看不出那种极端状况发生的征兆,那最后失望的机率通常是极大的……
  所以在选择任何选项前,自己要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收益及其机率”,“风险及其机率”,四个要素都考虑过,这才是正确且理性的决策方式。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一个人在30岁前,不用在意和同辈比高薪,反倒应该尽量让自己进更好的公司,把自己的能力圈和眼界扩大,甚至超过自己的能力都好。如果把职场也看做一个竞赛,就规则来看,它其实比较类似拳击或跆拳道这类搏击运动,而不是比分数的射箭游戏。能在拳击场上拿到冠军,代表这名选手在所属的“量级”中是最强的,不同量级的人基本上不会相互竞争。所以多数选手在比赛前都会节食,让自己的体重尽量减轻,以分配到比较低的量级,增加自己的优势。想要在这类游戏中拔得头筹,应该要取得区域内的“相对优势”,而不是努力“跨越门槛”。这也正是职场的游戏规则。
  其中便涉及到深度与广度的概念。深度能让你在一个职位上扎根、往上爬、并拥有安稳感,但缺点在于,长期而言你往其他领域(甚至同公司其他职位)的切换弹性会减小。当你开始当一个小主管后,可能就得开始广度的训练(尤其是管理知识)。如果你能在30岁前培养这些经验、能选到一个上升趋势的产业、又能处在一个核心职位上,你就有可能比几乎一半的同龄人更有竞争力了。
  职位转换虽然想像起来难度似乎很高,但机会上有着实质上的差异。比方说,有十年经验的资深工程师要转业务,虽然实际上是很难的;但一般人会觉得应该有可能,公司也通常会愿意给你这机会。但十年经验的业务要转去技术部门,一般人会觉得这是不可能的,就算你有那能力,公司也未必敢给。 所以选择一个弹性大的进入点,始终是非常关键也重要的一件事。
  需要提醒的是,别太早提升广度。 如果一只脚没站稳,却有太多不同工作的经验时,往往会造成后面工作的妨害。
  所谓30岁只是我的比喻,每个人心中都该有自己的计划表。至于是不是每个人都要当将军、升总裁,人生才叫做成功?当然不是,“工作”只不过是人生的一部分,家庭幸福和自我成长绝对是更重要的事。但既然我们多数人无法摆脱职场,甚至一生都得投入很大比重的时间精力在工作上,我们就该试着弄清楚这套游戏规则,让自己取得更有利的位置,获得更多人生的自由。
  11、结语:重新出发
  《人生五章》
  ——Portia Nelson
  第一章
  我走在街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深坑
  我掉进去了
  我很迷惘??我好无助
  那根本不是我的错误呀
  我费了好大的劲终于找到出路
  第二章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深坑
  我假装没看到它
  我又掉进去了
  我无法相信 我竟会掉到同样的地方
  但那不是我的错误呀
  我仍然花了好多时间才找到出口
  第三章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深坑
  我看到它在那里
  我仍然掉了进去…那是一种惯性
  我睁大了眼睛
  我知道我在哪里了
  也知道那是我的错误
  我立刻就爬了出来
  第四章
  我走在同一条街上
  在人行道上有个深坑
  我从旁边绕过去 避开它了
  第五章
  我改走另外一条街
  当我看到美国作家Portia Nelson这首动人的诗作时,心里被深深的撞击,看似平淡的文字却余韵悠长,让我几乎落泪。
  出神时会想起自己年少时的光景,若是能回得去,大部分人都会很愿意回到那个时光里。而今执念的地方越来越多,尤其身为男子,在如今这个年纪倘若没有取得事业上的成功,时不时便食不甘味,虽然也会恨恨地去抱怨几句,却也在这个过程中慢慢地消磨了志气。
  其实且不说成功定义的多种多样,大部分人到了一定年纪早就明白了什么是自己应该去争取,而什么又该是自己放弃的。偏偏过去投入的也多,爱的那份感觉更像是“过去那么努力付出的自己”而非成功本身。追逐的目标也忽远忽近,知道每天都要奋进却说不清自己想要的物事究竟为何:每天大老远的奔波为的可不只是带着一份薪水回家而已!
  很多人在自己的工作领域积累起自己一万小时的经验,用自己对工作细节的准确把握使自己工作体面,回报丰厚。在空闲的时间他们生活中产,收获了旁人艳羡。或者是心怀理想,只要衣食饱暖,他们便愿意去做一切能够实现自己梦想的事,比如北漂寻梦的年轻人,也许是电影里的一个镜头,也许是一个商演一展歌喉的机会,对他们来说,首先对自己的天分深信不疑,加之刻苦耐劳,更寄望于一朝成名天下知之后的回报。
  就像《艺术家》里的女主角一样,因为我们知道这个机制已经成立,而总有人会中大奖,所以总有人前赴后继,就好像城市里大多数人都会有自命不凡的感觉一样。
  这样的认知失衡很容易发生在我们的周围,因为我们不再是茹毛饮血的个体,我们几乎可以随着科技做到过往完全不可能想象的事情,而依赖着科技产品,我们的感知能力都得到了延伸,渐渐觉得这一切都是个体所能做到的。
  只要你愿意你可以在悬崖峭壁上一跃而下而毫发无伤,只要你愿意你可以随意地将一个信息传到千里之外而无需像周幽王博美人一笑而国破身亡——要知道你如果不拿起手机回复女朋友发给你的微信的话才真的有可能要你的老命。这种天长日久的移情,慢慢使得我们内心不自觉地膨胀,开始认为自己在这第一视角的世界中是唯我独尊,就好像我们老祖宗认为我们一直是天朝上国一样。
  当然还有一类人他追求的东西比较简单,不管你怎么去划分他的需求层次,概括起来无非是“人无我有,人有我精”,坦白说价值观念如果不同不在一个体系之中会很难评价,但是毫无疑问这其中也会有人成功实现自己的目标,因为即便是闭着眼睛选一条路,小概率事件依然意味着有发生的可能。
  于是我们试图把兴趣和赚钱结合起来的人更容易首鼠两端。只追求财富显然不是我们能说服自己去努力的方向,没有那种强烈的欲念本身就很难成事,同时你又受到现实的打压,最最要命的便是我们只会盯着那些在自家的果园里开始收获的人。想要不推倒重来去追求捷径很难,因为在你犹豫的当下无数人在干你还没有下决心去干的事情,他们之中很多都成功了。当你醒悟过来的时候已经如同在股票市场中接了最后一棒。如果上来就抛弃自己过去的坚持,又是一件前景明晦不定的事情。而且这又算什么?经济学已经归纳了沉没成本和机会成本这些词,每每的衡量都会让人有种长夜痛哭的冲动。
  如果还想有所作为,那么想想自己希望达到的事业的上限与下限:一个是我们的人生顶点,一个是我们的安全红线。这样你可以得到很多人生的成功区间,加以标注后我们便容易找到自己所能承受和欣赏的范围。
  年过三十,重新出发。
  最后,将人生五章的原文附贴于下,供朋友们欣赏。
  《Autobiography in five short chapters》
  By Portia Nelson
  CHAPTER ONE
  I walk down th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fall in
  I am lost … I am helpless
  It isn't my fault
  It takes forever to find a way out
  CHAPTER TWO
  I walk down th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fall in
  I pretend I don’t see it
  I Fall in again
  I can’t believe I am in the same place
  But isn't my fault
  It still takes a long time to get out
  CHAPTER THERE
  I walk down th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see it there
  I still fall in ……..It’s a habit
  My eyes are open
  I know where I am
  It is my fault
  I got out immediately
  CHAPTER FOUR
  I walk down the street
  There is a deep hole in the sidewalk
  I walk around it
  CHAPTER FIVE
  I walk down another street
  三、知心大叔的回复
  作为从来没有做过职场规划的大叔,总能收到很多关于职场询问的私信。这类问题其实我在文章中已经提了一次又一次,归结起来就是——只要方向对,绕点远没什么;如果没下海,永远不会游。但多数人还是摆脱不了“恐惧”。
  那我就装作知心大叔的样子,再统一回复关于职场选择的问题,下次如果再问的话我就变身牛夫人了。
  这个世界上最可怕的就是想当然,选对好的公司就能平步青云,选错了万劫不复,这是新人最常见的执念。但回忆一下,小时候,父母是不是对你说,只要考了100分,你就是最聪明最优秀的人了?于是……你蛮拼的了。或者你在大学里,看见每天早睡早起的学霸是否也隐约觉得早睡早起的人都是精英?然而TED Talks的演讲者,神经科学家Russell Foster的话总可以相信吧?“早睡早起让人健康、富有、有智慧?嗯,这错得可离谱了 。没有证据显示早睡早起可以让你更富有,在社会地位上也没有差别。依我的经验,早起和晚起人的差别只是那些早起的人会沾沾自喜。”
  就像私信所说,“这些人脉关系是否有助于进入名企?”,要我说,当然有助于。但进入名企的意义为何?脸上有光或是追求待遇?长远发展还是短期跳板?没有目的的选择不啻于没有做过选择。
  不过对于我来说,我认同马云说的,“这世界最不可靠的东西,就是关系。”
  我能够理解刚上班的人总是会害怕“ 这个工作真的是我想要的吗?”还没有真正接触之前,永远不知道那件事情或工作是不是自己喜爱的。就像喜欢一个女生,但没交往之前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所以既然有机会利用自己所学的东西跟一家公司“交往”,Why not give it a try?
  选择公司和“你怎么知道你喜欢什么样的对象?”一样,遇到才会知道。当你遇到了,你会知道你“想要”做这件事情。如果你“想要”的程度够强烈,任何事情你都有办法去做,但不代表你一定会成功。这跟谈恋爱一样,在交往之前一切都是自己的幻想,但如果对于一个女孩或是一件事情你连幻想都不会去做的话,那又哪来的动力说服自己要去追她或是追梦呢?
  当你喜欢一个女孩子,你随时随地都想要跟他在一起。此刻,我想大部分人应该不会在意周围有多么羡慕你或是批评。如果在意,那代表你不是喜欢他这一个人,而是喜欢她所带来的价值(身材,脸孔,名声,利益等)。而这个也是大部份的人向往名企,高薪资,可以有车有房等等“成功”的工作。
  也许你确实一时冲动进入一家公司,而一两年后想法跟现在一定会有差别,这又有什么关系?所以就先全心全意投入,之后等时机到了,你所在的环境和拥有的经验自然就会告诉你自己想要什么了。
  这世界是存在地心引力的,如果我们的人生是一架飞机,只想维持在空中平稳不动,也得持续努力来对抗地心引力,否则就会逐渐下坠。“选对就有了一切”的心态只会让你收起了油门,引擎熄火,在抵达目的地之前跌个踉跄。
  中国人的教育都强调“不要输在起跑点”,却很少强调“追寻长远的目标”。中学开始学英文,于是家长就急忙送小学生去英文补习班,这不但短视,还有点投机的味道。这种策略隐含一个假设,人生就是百米短跑赛,你比别人先偷跑个几秒,当然会先达到目标!但问题是,人生其实经历数十寒暑,更像长跑而非短跑……此处省去一万字,不想写下去变成网络段子。
  我认为如果有机会,任何人都应该体验与日本或德国人共事的机会。我们常说这两个民族很机械无趣,但更精准的说法,其实是他们设定的终点与我们不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痘痘长了好几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