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第一个五年计划划规定的到1957年应达到的指标,在什么时候提前达到

股票/基金&
第一个五年计划(1953年―1957年)
第一批解放牌汽车试制成功。  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  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责任编辑:HN666)
评论精品策划
特色产品:
社区精华推荐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与和讯网无关。和讯网站对文中陈述、观点判断保持中立,不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完整性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承担全部责任。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的?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的?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什么时候开始的?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第一个五年计划简介时间:年
第一个五年计划简介编辑
1.时间:年
2.背景:新中国建立以后,经过三年的经济恢复,国民经济得到根本好转,工业生产已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但是我国那时还是一个落后的农业国,我国的工业水平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同时也落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
3.基本任务: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
4.思想基础:中国共产党提出了我国过渡时期的总路线。
5.一化三改:逐步实现国家的工业化,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手工业和对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建立结合起来的社会主义改造。
6.性质:这是一条把社会主义改造和社会主义建造结合起来的总路线。
7.目的:为了贯穿过渡时期的总路线,有计划地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党和政府制定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
8.内容:以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项目为中心,以694个大中型项目为重点,以发展重工业为主,建立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
9.说明:我国的工业起点很低。
10.影响:通过第一个五年计划,我国初步建立起独立的工业体系,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11.意义:我国开始改变工业落后的面貌,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历史背景编辑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到1952年底,是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
时期。这一时期,国家采取了一系列方针、政策和措施,一方面,制止了中华民国时期国民党政府遗留下来的恶性通货膨胀,稳定了市场物价,恢复了被战争严重破坏的国民经济。另一方面,基本上完成对封建土地制度的改革,解放农村生产力,发展社会主义国营经济,确立了国营经济对资本主义经济和个体经济的领导地位,为有计划地进行经济建设创造了条件。
计划内容编辑
在国民经济迅速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1953年开始执行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根据中国
共产党在过渡时期总路线的要求,国家规定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进行以苏联帮助中国设计的156个建设单位为中心的、由限额以上694个建设单位组成的工业建设,建立中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发展部分集体所有制的农业生产合作社,发展手工业生产合作社,建立对农业和手工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初步基础;基本上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分别纳入各种形式的国家资本主义轨道,建立对私营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基础。并以此为中心,进行财政、信贷、市场三大平衡和安排人民生活。
按照这个基本任务,第一个五年计划从1951年开始编制,1954年基本定案,到1955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正式通过,前后共修改五次。计划规定工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4.7%,农业总产值每年平均增长速度为4.3%,基本建设投资总额427.4亿元,1957年农村入社户数达到总户数的1/3左右,钢产量412万吨,粮食产量1.9亿吨等。这些指标既符合实际,积极可靠,又留有余地。制订计划的方法是重视各部门各主要产品比例关系的协调,以及人力、物力、财力的综合平衡。
执行结果编辑
1956年宣布提前完成了计划规定的任务。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大型轧钢厂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1956年,中国第一个生产载重汽车的工厂——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第一辆汽车;中国第一个飞机制造厂试制成功第一架喷气式飞机;中国第一个制造机床的工厂——沈阳第一机床厂建成投产。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1957年生产钢
535万吨,原煤
1.3亿吨,粮食1.95亿吨。社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3%,工农业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1.1%,农业为4.5%,工业为
18%(其中轻工业12.9%,重工业25.4%)。在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由1949年的30%上升到1957年的56.7%,经济结构发生很大变化,为中国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五年中,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增长52.1%,农业劳动生产率增长11.9%,工业物质消耗降低2.3%,每百元产值提供利润17.1元;国民收入平均每年增长8.9%。全国城乡居民消费水平平均每年增长4.2%,其中,农民3.2%,职工4.9%。同时,完成了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为生产力发展创造了更有利的条件。到1957年底,各项经济建设指标,一般都大幅度超额完成,特别是工业和交通运输业喜报频传。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国内地同边疆的联系,也便利了经济文化的交流。从此,我国开始改变了工业落后的面貌,向社会主义工业化迈进。
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时,我国的工业化水平是很低的,毛泽东对此有过一段形象的描述:“现在我们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壶茶碗,能种粮食还能磨成面粉,还能造纸,但是一辆汽车、一架飞机、一辆坦克、一辆拖拉机都不能造。”因此“一五”计划的重点是优先发展重工业。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编制工作,由周恩来、陈云主持,从1951年开始着手先后历时4年,五易定稿,到1954年9月基本定案。自1953年至1957年为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
  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First Five-Year Plan of China )
中华人民共和国年的国民经济发展计划。简称“一五”计划。
①注意从国情、国力出发,在发展速度上,把需要与可能结合起来;
②注意在发展生产的基础上改善人民生活;
③注意做好综合平衡,留有一定后备力量,并兼顾重点与一般的关系;
④为适应多种经济成份的存在和发展,采取了一些灵活政策。但是,由于某些方面要求过急,农、轻、重比例不协调的苗头已经出现,造成市场供应紧张,在这个时期内实行了对粮、棉、油的统购统销。
“一五”计划实施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一是农业生产跟不上工业生产的步伐,以工业总产值占农业总产值70%和工业总产值中生产资料占60%作为实现国家工业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农业的发展。二是1956年出现全局性的冒进,基本建设投资总额147.35亿元,比上年增长70%,高于两年的投资额,基本建设贷款占财政支出的比重由上年的30.2%猛增到48%,造成国家财政紧张。三是社会主义改造过急过快,为以后相当长时间留下后遗症。
第一个五年计划反映了人民要求迅速把中国建设成为社会主义工业国的强烈愿望。第一个五年计划制订后,中国的工业化建议和社会主义改造蓬勃发展。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1957年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达到637元,比1952年增长42.8%,农民的收入比1952年增加近30%。人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34.2%。文教、卫生、科学、艺术事业也有很大发展。第一个五年计划的超额完成,奠定了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初步基础,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显示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初步积累了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
“一五”计划建设的成就
在基本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的1956年,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原定的主要指标,大都提前完成了,接下来的1957年是我国经济建设进行得最好的年份之一。到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的各项指标大都大幅度地超额完成了。
五年间,国家对经济和文教卫生的基本建设投资共达493亿元,超过原定计划的15.3%,加上企业和地方自筹资金,全国实际完成基本建设投资总额588亿元。工矿建设项目921个,到1957年底,全部投入生产的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109个。新增固定资产492亿元,相当1952年全国拥有的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
1957年全国工业总产值达到783.9亿元,超过原定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3%,平均每年增长18%。其中,生产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210%,平均每年增长25.4%,消费资料的生产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9%。重工业生产在工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52年的35.5%提高到45%,旧中国重工业十分落后的面貌有所改变。从几种主要工业产品的产量来说,1957年钢产量达到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296%,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5.8倍。原煤产量达到1.3亿吨,比1952年增长96%,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产量的2.1倍。发电量达到193.4亿度,比1952年增长166%,为新中国成立前最高年发电量的3.2倍。“一五”期间工业生产所取得的成就,远远超过了旧中国的一百年。同世界其他国家工业起飞时期的增长速度相比,也是名列前茅的。
1957年农业总产值达604亿元(按1952年不变价格计算),完成原定计划的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达19
505万吨,比1952年增长19%,平均每年增长3.7%;棉花产量达164万吨,比1952年增长26%,平均每年增长4.7%。农业的增长,跟世界相比速度并不低,但是跟同一时期我国工业增长速度相比,就相对落后了。粮棉增产的速度没有达到人们乐观的期望,紧张局势一直未能显著缓解,要求农业增产的压力仍然很大。
五年间,全国物价基本稳定,国家财政除1956年有赤字外,其余各年都收支平衡,略有结余。人民生活水平也逐步有所提高,全国居民平均消费水平1957年达到102元,比1952年的76元提高1/3,其中职工平均消费水平由148元提高到205元,提高38.5%,农民由62元提高到79元,提高27.4%。
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我国经济建设取得的成就,为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的基础。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以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为主体,这一方面的任务还需要两个五年计划的努力,才能达到原来预计的目标。在总路线载入宪法的时候,党曾经指出,经过三个“五年计划”,社会主义工业化也只是打下一个基础。建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大概要经过五十年即十个五年计划。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主体任务显得更加紧迫。在中国已经建立起来的社会主义制度,还需要继续完善,尤其需要有现代化的工业和现代化的农业,才算获得自己的比较充足的物质基础。现在,这个物质基础还很不充足。客观形势要求党这时从理论认识和实践行动上把工作重心进一步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
经济影响编辑
社会主义改造
生产资料公有制社会主义改造的基本完成,使社会主义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中占了绝对的优势。在国民收入中,1957年同1952年相比,国营经济所占比重由19%提高到33%,合作社经济由1.5%提高到56%,公私合营经济由0.7%提高到8%,个体经济则由71.8%降低到3%,资本主义经济由7%降低到l%以下。
五年内全国完成投资总额为550亿元,其中国家对经济和文教部门的基本投资总额为493亿元,超过原来计划427.4亿元的15.3%。五年新增加固定资产460亿元,相当于1952年底全国固定资产原值的1.9倍。五年内施工的工矿建设项目达一万多个,其中大中型项目有921个,比计划规定的项目增加227个,到1957年底,建成全部投入生产的有428个,部分投入生产的有109个。苏联帮助中国建设的156个建设项目,到1957年底,有135个已施工建设,有68个已全部建成和部分建成投入生产。中国过去没有的一些工业,包括飞机、汽车、发电设备、重型机器、新式机床、精密仪表、电解铝、无缝钢管、合金钢、塑料、无线电等,从无到有地建设起来,从而改变了我国工业残缺不全的状况,增加了基础工业实力。
1957年工农业总产值达到1241亿元,比1952年增长67.8%。1957年的国民收入比1952年增长53%。1957年工业总产值超过原计划21%,比1952年增长128.5%。原定五年计划工业总产值平均每年增长14.7%,实际达到18%。1957年手工业总产值比1952年增长83%,平均每年增长12.8%。1957年的钢产量为535万吨,比1952年增长近3倍,原煤为1.31亿吨,比1952年增长98.596,发电量为193亿度,比1952年增长164.4%。机床产量达2.8万台,比1949年增长17.7倍;棉布为50.6亿尺,比1952年增长3296,糖86万吨,比1952年增长92%。
农业生产获得较大的发展。1957年农业总产值完成原计划101%,比1952年增长25%,平均每年增长4.5%。粮食产量1957年达到3900亿斤,比1952年增长19%;棉花产量为3280万担,比1952年增长25.8%。粮食和棉花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为3.7%和4.7%。五年内全国扩大耕地面积5867万亩。1957年全国耕地面积达到16.745万亩,完成原定计划101%。五年内全国新增灌溉面积21.810万亩,相当于1952年全部灌溉面积的69%。
到1957年底,全国铁路通车里程达到29862公里,比1952年增加22%。五年内,新建铁路33条,恢复铁路3条,新建、修复铁路干线、复线、支线共约一万公里。宝成铁路、鹰厦铁路、武汉长江大桥,都先后建成。到1957年底,全国公路通车里程达到25万多公里,比1952年增加1倍。川藏、青藏、新藏公路相继通车。[来自百度百科]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答案带解析】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
下图为新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中国、美国、英国主要工业指标年均增长速度的比较。据此可以推知A.中国原有工业基础很薄弱B.冷战制约美英工业发展C.中国重工业发展急躁冒进D.美英传统工业产业衰落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的是获取和解读图表信息的能力。注意是“增长速度”不是“总量”,“加速度”与“速度”不一样;C 项用来形容1958年大跃进。所以答案选A。
考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第一个五年计划
考点分析:
考点1: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
20世纪50—70年代我国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实践,总结其经验教训。
1、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基本确立()。
⑴1949---1952年,经济调整,经济形势好转
⑵1953年过渡时期总路线提出“一化三改”,即实现工业化,把生产资料私有制改为公有制。
⑶1953年开始实施“一五”计划,1957年“一五”计划提前超额完成,初步建立了独立的工业体系,社会主义工业化起步;1956年底,三大改造基本完成,标志着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2、开始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⑴初期有益的探索----56年中共八大制定正确决策:
①大会指出社会主义制度在中国基本建立;
②中国国内的主要矛盾是先进的生产关系同落后生产力之间的矛盾;
③指出党和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把中国尽快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
⑵失误-----58年社会主义建设总路线:
58年“大跃进”运动(以大炼钢铁为中心)、人民公社化运动(“一大二公”)
①原因:中央领导人片面追求经济建设中的高速度。
②特征: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
③危害:造成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挫伤人民的生产积极性;1959—1961年三年经济困难
⑶纠“左”调整:提出八字方针“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3、“文革”时期()
“左”倾错误恶性膨胀,严重干扰和破坏了国民经济建设。国民经济损失惨重。
①必须充分认识中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基本国情,据此制定方针政策。
② 必须坚持党的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原则;
③ 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不能片面夸大主观能动性;
④ 社会主义制度确立以后,应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能“以阶级斗争为纲”;
⑤ 生产关系的变革必须与生产力水平相适应;
⑥要健全民主和法制,坚持党的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的原则,防止个人崇拜。
相关试题推荐
1938年日本侵略者在北平设立“中国联合准备银行”,发行“联银券”,流通于平、津、鲁、豫等地;同时还发行了大量不具备货币性质的“军用票”,流通于市场。日本侵略者上述行径的目的是A.扰乱国统区金融秩序
B.转嫁战争负担C.封锁抗日根据地经济
D.强化物资管制 
年,中国生产的植物油、面粉等工业品的出口数量大幅度增加,同一时期进口货物的数量却大幅度减少。这主要是因为
A.清政府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
B.洋务运动的推动 C.第一次世界大战
D.中国民众的抵制日货运动  
清政府谕令 “多设织布、纺绸等局,广为制造”,表明清政府已放宽对民间设厂的限制。这一政策的调整发生在A. 鸦片战争之后
B.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C.甲午战争之后
D.辛亥革命之后 
既是《南京条约》中被开放的通商口岸,又是1980年被正式确定为经济特区的城市是A.广州
D.厦门 
清朝后期“处处皆关,则关关有税”;“如有打造双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只出海者,不论官兵民人,俱发边卫充军”。材料能反映出清朝推行的政策是 A.禁止走私贩运
B.抑商、海禁C.抑制工商业
D.保护森林、渔业资源 
题型:选择题
难度:简单
Copyright @
满分5 学习网 . All Rights Reserved.知识点梳理
时间:1953——1957,基本任务——我国的工业化的起步1、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基本任务:1953年我国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它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要力量发展重工业,建立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相应地发展交通运输业、轻工业、农业和商业,相应地培养建设人才。一五计划的完成,开始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向工业化过渡。2、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鞍山钢铁公司;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第一机床厂;中国第一飞机制造厂;武汉长江大桥;川藏、青藏公路。
 20世纪50、60年代,为了抵御帝国主义的武力威胁和打破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党中央和毛泽东同志毅然作出研制“”,重点突破国防尖端技术的战略决策。  1956年,研制原子弹和导弹列入我国12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1959年6月起,苏联拒绝向中国提供原子弹教学模型和技术资料,并下令撤走专家。有人曾因此断言,中国核工业已经遭到毁灭性打击,20年也搞不出原子弹。  1959年7月,周恩来代表中共中央宣布:自己动手,从头摸起,准备用8年时间搞出原子弹。中国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研制原子弹,并将第一颗原子弹以苏联毁约的年月“596”作为代号。  日下午3时整,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在西部罗布泊试验场爆炸成功。  在研制原子弹的同时,我国把下一步的目标瞄准导弹核武器,研制能够把原子弹打出去的武器———导弹。日9时,我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在自己的国土上飞行爆炸成功。“两弹”首次结合试验成功,标志着中国从此拥有了可以用于实战的导弹核武器。  为了进一步打破核大国的核威胁和核垄断,根据毛泽东“氢弹也要加快”的指示,中国科学家经过集中攻关,于1965年自主提出了制造氢弹的理论方案,接着按计划进行了3次热试验考核验证。日8时20分,我国第一颗氢弹空爆试验成功,实测当量330万吨,中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掌握氢弹技术的。
整理教师:&&
举一反三(巩固练习,成绩显著提升,去)
根据问他()知识点分析,
试题“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于1953年开始实行国家建设的第一个五...”,相似的试题还有:
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1957年底,第一个五年计划超额完成,喜报频传。1953年底,鞍山钢铁公司等三大工程建成投产。到1956年,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生产出中国第一辆汽车;第一架喷气式飞机试制成功。1957年,武汉长江大桥建成,连接了长江南北的交通。川藏、青藏、新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材料二:改革开放三十年来,中国经济持续多年快速增长,国家财富积累大增,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令国际社会刮目相看。到2007年,我国GDP达到24.66万亿元,在世界上的排名上升到第四位,仅次于美国、日本和德国。材料三:新中国科技成就表请回答:(1)材料一主要体现了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哪两方面成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改革开放取得伟大成就的指导思想是什么?哪次会议标志着改革开放的开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如果运用上述三则材料作为班级主题墙报的内容,请设计一个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新中国成立以来,为把我国从落后的农业国建设成先进的工业国,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建设的道路上艰苦奋斗,不断探索,取得了巨大成就。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1)建国初,哪一计划的制定标志着我国工业化建设的开始?该计划的实施取得了哪些突出成就?(请举两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1956年召开的中共八大是我国探索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良好开端,在这次会议上确立的党和人民的主要任务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和政府实行了改革开放,在此政策推动下深圳成为一座“一夜崛起之城”,她的崛起在当时起何作用?随后,在长三角地区又出现了一个国际化的经济和金融中心,这是指的哪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20世纪80年代,面对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我国实行哪项高科技研究发展计划?2008年“神七”飞天圆满成功,此项成就属于该计划中的哪一领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60年以来,中国人民孜孜以求地追寻着工业化和民主化。(1)1953——1957年是国民经济第一个五年计划时期,这一时期兴建了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沈阳飞机制造厂、鞍山钢铁公司等大型企业。据此并且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一五计划集中主要力量发展什么工业,从而建立了国家工业化和国防现代化的初步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中共第几次代表大会正确分析了国内的主要矛盾,成为党在探索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过程中取得的重要成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1978年底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推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进入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下结构图反映了新时期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史实与史论的印证关系。按照序号填写结构图中的空白处。(4)中华人民共和国60年的建国史,也是60年的现代化探索史,更是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史。某班要编制一份历史小报以展示这一探索历程,请你为该报拟定一则标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个五年计划的成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