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害佛家弟子法号字辈怎么处理

神通再大逃不过因果
&&首推于&1天前
浏览(21)|回应(0)
善恶报因果规律、因果法则不能违背,果熟时要接受果报,就是大成就者也无法逃脱,这是轮回中真实存在的。要明白业力的可怕,精进修行,谨慎身口意的三业。嘉绒朗智仁波切要相信佛,要相信因果。佛讲的三世因果里面,都说得一清二楚了。佛讲的这么全面,这么究竟圆满,不仅仅是说这些因缘,而且把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了缘、了债、了生死的方法都教给我们了。我们应该以佛法来纠正自己,不要搞这些神通。——达真堪布其实神通一层。不但天魔外道有之。即在鬼畜俱有五通。此是性中本具。不必注意。我们学佛人。当明心见性。解脱生死。发菩提心。行菩萨道。从浅言之。即诸恶莫作。众善奉行。不但不可损人利己。更宜损己利人。果能切实去做。由戒生定。由定生慧。一切自知自见。自不枉今日归依也。(民国三十二年一月十七日虚云老和尚在重庆慈云寺开示)小故事从前佛陀在舍卫国时,波斯匿王的次子琉璃,於二十岁时领兵将父王罢黜,并且杀死了兄长只陀太子,自立为王。有一恶臣名为耶利,告诉琉璃王说:「大王,当初您身为皇子,到迦毘罗卫国学习,曾受到释迦族人的辱骂。那时,大王曾发誓说:『若当上国王,必报此仇!』现在我们兵强马壮,正是报仇的时候。」於是琉璃王在恶臣的佞言鼓励下,便带兵攻伐迦毘罗卫国。佛陀听到消息後,虽然知道这是迦毘罗卫国人民共业的果报成熟,但为了祖国人民,他还是想要克尽心力。於是佛陀独自来到琉璃王军队必经的路上等待,并且刻意在路边一棵枯树下静坐。琉璃王远远地就看见佛陀,心中虽然百般不愿,还是勉强下车顶礼佛陀。琉璃王问道:「佛陀!这前方不远处就有枝叶繁茂的大树可以为您遮阳蔽日,为何您要选择在这棵枯树下打坐呢?」佛陀回答:「你说的没错,但是亲族之荫,更胜余荫。」琉璃王听出佛陀的弦外之音,深受感动,心想:「以前国与国争,只要遇到沙门就会退兵,何况今日是遇到佛陀。」琉璃王因而带兵回国。就这样连续三次,只要琉璃王准备带兵攻打迦毘罗卫国时,途中一定会遇到佛陀端坐在枯树底下,所以琉璃王都只好下令回兵。但是到了第四度出兵时,佛陀知道释迦族共业的果报是无可避免,所以也就不再阻止。他对迦毘罗卫国的人因不懂得忏悔觉悟而招感今日的劫难,深表惋惜与怜悯。目犍连尊者听到琉璃王又集兵要去攻打迦毘罗卫国,怜悯那些即将受害的人,於是向佛陀禀白说:「现在琉璃王要去攻打迦毘罗卫国,我希望以四种方便来救护迦毘罗卫国的人:一是将人民安置於虚空中,二是安置在大海中,三是移至两座铁围山之间,四是安置到他方大国中,令琉璃王不知他们的去处。」佛陀告诉目犍连尊者:「虽然你有神通力可以安置迦毘罗卫国的人,但众生有七件事是无法逃避的,就是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所以即使你欲以神通力解救迦毘罗卫国的苦难,他们还是无法逃脱过去所种下的罪业。」目犍连尊者听了佛陀开示後,还是不忍迦毘罗卫国的子民受到迫害,於是运用神通力将一些精英放至钵内,举至虚空当中,希望能帮助他们躲过此难。後来琉璃王攻伐迦毘罗卫国,残杀了三亿人民。战争结束後,目犍连尊者前往精舍,告诉佛陀:「当琉璃王攻打迦毘罗卫国时,弟子承佛威神力,将迦毘罗卫国精英安置於虚空当中,解救了他们。」佛陀问目犍连尊者:「你已经去看过钵中的人吗?」目犍连尊者回答:「还没有。」於是佛陀说:「你先去看看他们吧!」目犍连尊者以神通力将钵取下,看到里面的人全已死亡,不胜悲泣地告诉世尊:「钵中之人均已殆尽,我虽欲以神通力救护他们,仍无法免除他们的宿世罪业。」佛陀慈悲地告诉目犍连尊者:「久远以前,有一个村落,村中有个大池塘,里面有各式各样的鱼。一天,村里人决定将池中的鱼捞尽吃掉,所以全村不分男女老幼都聚集於池边捕捉。有一个小孩,本性善良,虽不吃肉,但见到活蹦乱跳的鱼儿,便顽皮地拿着棒子朝最大的那条鱼头上敲了三下。当时的大鱼就是现在的琉璃王,他所带领的军队就是当时的鱼群,捕鱼的村人就是现在的释迦族,而那个顽皮的小孩就是佛陀的前世,虽未吃鱼,却也因敲鱼头的果报而头痛三天。」说完这段前世因缘,佛陀告诉大众:「生、老、病、死、罪、福和因缘这七件事,即使是佛陀、菩萨圣众,隐形分身也都无法逃脱。」并说偈言:「非空非海中,非隐山石间,莫能於此处,避免宿恶殃。众生有苦恼,不得免老死,唯有仁智者,不念人非恶。」世尊说完此偈,座上无数听众,因听闻佛所说之无常法要,深感悲戚,个个专心思惟佛陀的开示,不久即证得须陀洹果。
(以上内容来自于网友投稿,如侵犯了您的相关权利,请点击
通知我们,我们将尽快予以删除。)
退出以后,该精选社将不会显示在您的首页
您发布的内容超过140字了,试试投稿功能吧
您发布的不能超过500字了!
您发布的内容已经超过500字了,您只能使用投稿功能发布
别忘了点击发布哦!
发布成功!
成功发布到审核区!
你为什么要举报此投稿?
举报说明:(可选)
成为小编才能给社长推荐哦!
我要当小编
举报成功!
收藏成功!
取消收藏成功!
您还没有认证为原创作者
若您先提交此文章,稍后认证,我们会将其自动添加到您的原创
先投稿稍后认证查看: 16628|回复: 103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2 小时威望3638 点注册时间积分6802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98 积分
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禁佛”事件,分别发生在公元444年,北魏太武帝拓跋焘禁佛;公元574年,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公元841年,唐武宗李炎禁佛;公元955年,后周周世宗柴荣禁佛。这四次禁佛事件,被后人统称为“三武一宗”四次“灭佛”。简单分析一下原因。
有一种说法认为,禁佛是因为佛道之争。这种说法,眼界太小了。在几次禁佛事件中,确实有佛教和道教某些人物的争执,他们在帝王面前争风吃醋,斤斤计较于一些现实利益。但是,用它来解释禁佛的原因,只能歪曲宗教的本意。不管是佛是道,都要求远离尘世,归于平淡。为了在世俗社会的地位争来争去,这不符合真正的宗教精神。因此,参与佛道之争的人,显然不是真佛、真道,而是假佛、假道。所以,如果佛道之争是导致禁佛的原因,那么,这些假佛、假道也确实该禁。例如,在北魏太武帝第一次禁佛的时候,就发现寺庙藏有大量兵器,涉嫌谋反,僧人吃肉喝酒,替贪官窝藏赃物,甚至还密藏女人供淫乱活动。这位被佛教徒称为“当今如来”的太武帝,即便没有道教的背景,也会下达禁佛的诏书。唐武宗禁佛的时候,佛教寺院的情况更糟,僧侣鱼龙混杂,长安的寺院几乎变成娱乐场所,藏污纳垢,与玄奘时期完全不可同日而语。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禁佛是儒佛之争,这种说法也没道理。北周武帝宇文邕尊崇儒家学说,曾经安排8次儒、释、道的辩论。参与辩论的佛教人士从来没把矛头对准儒家,而是拼命与道教争夺第二把交椅,甚至还辱骂、中伤道教。唐朝著名文人韩愈是一个坚决反对佛教的儒家重要人物。韩愈提出排佛建议的时候,正是佛教最昌盛的时候。崇佛的唐宪宗一怒之下,差点要处死韩愈。后经他人说情,才将韩愈贬为潮州刺史。唐宪宗没有听取韩愈的建议,导致佛教混乱发展。隔了好几代皇帝,到了唐武宗,不得不采取禁佛措施。此后,儒家学者杜牧也激烈地反对佛教,但是佛教还是在唐武宗之后有所恢复。而且,儒家人物并不都像狄仁杰、韩愈、杜牧那样反对佛教。南北朝时期《文心雕龙》的作者刘勰就大力为佛教辩护,隋代大儒王通也对佛教非常推崇,与韩愈同时期的柳宗元也批评过韩愈对待佛教的态度。到了周世宗第四次禁佛后,宋明理学更是融合很多佛教思想。
另外一种说法认为,禁佛是出于经济原因。这种观点基本正确,但不太全面。北魏太武帝禁佛之前,仅洛阳就有寺院1400所左右,僧尼数万人。史书记载“寺夺民居,三分且一”,“侵夺细民,广占田宅”。这些僧尼们自己不劳而获,靠着别人供养而养尊处优。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时,境内佛寺3万多所,僧尼数量200万。宇文邕征服北齐后,坚持禁佛,因为北齐的佛寺超过4万所,僧尼数量超过300万,占总人口的十分之一。唐武宗禁佛时,历史记载“十分天下财,而佛有七八”,全国的寺院居然还有15万奴仆。周世宗禁佛时的经济形势也差不多。
为什么佛教寺院过度膨胀不好?僧尼可以免除徭役、兵役,但却需要其他人供养。换句话说,自己没有产出,纯粹只有消耗社会财富。为了稳固地获得供养,寺院就要占有大量农田和房产,甚至还放高利贷,普通百姓就容易失去生活保障。出家人都是成年人,自己在寺院享福,孩子、父母谁来养?这会造成严重的社会问题。而且,一个国家十分之一的人天经地义地不劳而获,势必大大影响国家经济。几百万人出家还会严重影响人口增长,在那个年代,人口是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
之所以说出于经济原因禁佛的观点不太全面,是因为经济归根到底还是政治。但是,这里的政治并非宗教团体的权利斗争,而是世俗政治与宗教的角力。唐武宗禁佛前,杜牧曾经批评佛教,他指出,当时的佛教并没有实现教人向善的目的。很多信佛之人,在日常生活中作奸犯科。明知自己有罪,便向寺院捐钱,希望“有罪罪灭,无福福至”。而寺院也积极配合此类人的心态,大肆敛财。结果造成“买福卖罪,如持左契,交手相付”。这种情况不禁令人想起欧洲中世纪教会发行的“赎罪券”,不管犯了多大的罪,哪怕是杀人罪,都可以用“赎罪券”来抵罪。欧洲是在16世纪出现了马丁-路德,才开始改变这种宗教恶行,中国早早就强力杜绝此类现象,实在是一件大幸事。
对于中国历史上的四次禁佛,有人说是中国人一贯的宗教迫害,这种观点实为大谬。四次禁佛过程中,第一次北魏太武帝杀了一些人,但那是因为涉嫌谋反,而非针对信仰。第二次北周武帝宇文邕禁佛,只是强迫几百万僧尼还俗,并没有强迫他们改变信仰,在家当居士也一样可以信佛。第三次唐武宗禁佛,有记录的死亡人数只有300多人。这些人的死亡,也是因为传言奸细混入寺院,发生打斗,与信仰无关。
唐武宗开始禁佛时的政策非常温和:如果想继续做僧尼,就要坚守不拥有财产(田宅)的戒律;如果不想放弃财产,那就必须还俗;对于犯淫戒的、娶妻的、不受戒的,勒令还俗;甚至还允许比丘、比丘尼保留1、2名奴仆。但是,骄奢淫逸惯了的僧尼们,根本不理。唐武宗不得不强迫26万出家人还俗。但是,唐武宗仍然保留了部分寺院,规定了这些寺院的僧尼人数。周世宗禁佛时规定,出家前先得获得父母、亲属同意,统一设置戒坛,不允许私度僧尼,同时还禁止了宗教习俗中的一些伤害身体的残忍方式。
应该说,历史上的这四次禁佛事件,是对佛教盲目发展的几次规范,不存在纯粹因信仰而迫害的事情。对比欧洲历史上的宗教迫害,中国的四次禁佛显得仁慈太多了。再对比一下某些站在宗教立场上的人,他们对这四次禁佛的态度很不客观。“灭佛”、“毁佛”、“法难”等词汇显示出隐含的恨意。甚至还有人说,这四位禁佛的帝王的下场都很不好,都是“灭佛”的因果报应,因为“灭佛”而堕入地狱。这种心态极其恶俗。
中国历史上的这四次主要禁佛事件,很典型地表现出中国传统对于宗教的理性态度。宗教不能成为超世俗的独立世界,世俗政治可以与宗教合作,但也努力维护自身的非宗教性,并时刻保持对于宗教的有效控制。这种传统使得中国的传统政治区别于世界其他国家,具有明显的世俗特征。从而使得中国历史上,很少陷入大规模的宗教狂热。这些特征也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治普遍承认的共同准则。
四次禁佛之后,在中国最兴旺的佛教派别就是禅宗。这是有道理的。禅宗历史上有一位著名的百丈怀海禅师,所处时代大致与反对佛教的韩愈在同一时期。百丈禅师制定了一套《百丈清规》,除了要求出家人立誓遵守戒律外,还要求:不坐高广大床、不歌舞娼妓、不抹香涂身、不蓄钱财珠宝等。最为关键的是,人们现在最容易记住的一句话:“一日不做,一日不食”。他改变了印度佛教吃伸手饭的传统,要求出家人自食其力,不做社会的寄生虫。在此之前,来自印度的佛教轻视劳动,反对僧人劳动,认为僧人只应该接受供养,或者把乞讨当成一种功德。而且,禅宗不靠经典、不依赖佛像,不主张建造佛殿。从禅院到禅师个人,都以简朴为荣。上述种种特点,似乎都是对禁佛时期,佛教所存在种种怪象的反思和纠正,从而使得禅宗在禁佛事件中,基本上没有受到影响,并且能够日后在中国获得蓬勃发展。对比当今某些宗教现象,百丈禅师确实令人敬仰。阿梨耶输罗转载自网路
总评分:&经验 + 100&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2 小时威望341 点注册时间积分3282帖子精华0日志
專清廢物與垃圾
中级会员, 积分 32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18 积分
前面的說法論述相當不錯,但結尾的部分對於印度的佛教輕視勞動,反對僧人勞動一說,顯然是對於印度文化與印度佛教本身的理解缺乏,佛教之所以以乞食為主,主要的原因是出家之後專心修行,因此沒有多餘的時間去花費在勞動以活命,僧眾的能夠成就主因在於於法晝夜思惟不放逸,因而能有所成就,但不因此認為乞食有功德,過去在修學的途中喪命者,是相當正常的事,這與現今的住在安穩之處,每日忙著做生意,是如何的不同。且依佛制,僧眾乞食受供,是必須對供養者說法,以令供養者能受益,並依法修學,供養之所以有功德,原因在此,並非乞食有何功德可說,且在家眾之所以願意供養,也包含了對於修行者的敬重,因為修行者能夠嚴格的要求自己的身心,甚至為此喪失生命亦在所不惜,而非因為出家就必須供養。佛教於後來被認為飽食終日、無所事事,成為社會的寄生蟲,這實是佛法實質的內容與精神輪喪所至,並非佛法本身之錯誤。且出家若仍必須每日辛勤工作以活命,那實不因選擇出家而是在家。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2 小时威望3638 点注册时间积分6802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98 积分
本帖最后由 阿梨耶输罗 于
11:13 编辑
firstbudd的說法相當不錯。不论乞食的主观理由如何,客观上看到的就是不劳动的现象。路边也有乞食现象,有的用力所能及的音乐才能来回报。这和说法以回报施舍,本质上都是一样的,级别上境界上尽管有天壤之别。
“這實是佛法實質的內容與精神輪喪所至,並非佛法本身之錯誤。”实质内容沦丧?是佛法本身出现问题,还是佛法演绎过程出现问题?若是演绎出现问题,有何良策和建议。
“且出家若仍必須每日辛勤工作以活命,那實不因選擇出家而是在家。”如果生活安逸了,学佛法在家和出家效果是一样的。在家的维摩诘大师有几位出家的能超越过他。
禁佛是有其历史的必然性,既然是必然就是有合理性。燎原是为了草类茂盛,修理孽枝是为了树木成长。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2 小时威望341 点注册时间积分3282帖子精华0日志
專清廢物與垃圾
中级会员, 积分 32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18 积分
firstbudd的說法相當不錯。不论乞食的主观理由如何,客观上看到的就是不劳动的现象。路边也有乞食现象,有的 ...
阿梨耶输罗 发表于
11:07 就以佛制來說,乞食並非強迫,且有不過七家之制,若無施捨即不食,並非不知廉恥的沿路乞討,例如就以現今南傳佛教的部分,仍可見此情景,而僧眾往往所提供的,是文化與社會安定的補助與增進,若果僧眾只是你所說的不勞動者,那麼佛法的傳承早已斷絕,又如何能有現今之經論存在。第二,演繹過程中的問題要改善,這只有整個環境上的配合才能改善,良策與建議即使有,無能實現亦多說無異,雖如此,但至少因還原實際上的內容而非以後代的錯誤有一併否定前代,例如你不能因為某個後代子孫作奸犯科,就說他的祖先也不是甚麼好人,這是以偏概全而不見事實,以管窺天而不見全貌。第三,以佛世為例,生活富裕而衣食無憂者,為何不選在家而出家,顯然出家與在家之不同,就以生活而言,在家或能依食無憂,而出家則必然匱乏,且亦無固定之居所﹝戒律不允許﹞,由於隨時飢寒交迫且面對毒蛇猛獸﹝切莫以現在的環境想像兩千多年前﹞,因此死亡乃是常事,如近代著名的阿迦曼尊者於森林修行時,亦遭遇猛虎,他雖能存活,但多少人因此而喪於虎口,於此種種困苦中,僧眾們唯一專注的就是修行,與現今的處於安處者是如何千差萬別。你以維摩詰為例﹝暫不從佛教史的觀點來說﹞,在家如維摩者有幾人,佛陀尚且出家,莫以特例看全貌。我所強調的,是著重事實的還原,而不是以後代之謬誤而否定原初。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2 小时威望3638 点注册时间积分6802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98 积分
本帖最后由 阿梨耶输罗 于
13:24 编辑
就以佛制來說,乞食並非強迫,且有不過七家之制,若無施捨即不食,並非不知廉恥的沿路乞討,
因穷困而乞食并非不知廉耻。乞讨也不完全是廉耻行为。佛陀创教期间还接受了“下等人”的救济。
是例如就以現今南傳佛教的部分,仍可見此情景,
在一个全民皆信徒的东南亚,施舍已经很难说是出于自愿还是出于世俗的无奈。
而僧眾往往所提供的,是文化與社會安定的補助與增進,
宗教理论上都有这个愿望,不惟佛教。
若果僧眾只是你所說的不勞動者,那麼佛法的傳承早已斷絕,又如何能有現今之經論存在。
从弘法历史看,佛法的传承是因为统治阶级助力,皇家寺院等大寺院是传承主力军,与劳动不劳动没有逻辑关系。
第二,演繹過程中的問題要改善,這只有整個環境上的配合才能改善,良策與建議即使有,無能實現亦多說無異,
佛教发展的初期几次集结的时候,是环境不配合还是执政者在干预搞成了演绎后的宗派林立?無能實現也需多說,也不知还能不能演绎回归到树下顿悟的那些教义上面去吗?
雖如此,但至少因還原實際上的內容而非以後代的錯誤有一併否定前代,例如你不能因為某個後代子孫作奸犯科,就說他的祖先也不是甚麼好人,這是以偏概全而不見事實,以管窺天而不見全貌。第三,以佛世為例,生活富裕而衣食無憂者,為何不選在家而出家,顯然出家與在家之不同,就以生活而言,在家或能依食無憂,而出家則必然匱乏,且亦無固定之居所﹝戒律不允許﹞,由於隨時飢寒交迫且面對毒蛇猛獸﹝切莫以現在的環境想像兩千多年前﹞,因此死亡乃是常事,如近代著名的阿迦曼尊者於森林修行時,亦遭遇猛虎,他雖能存活,但多少人因此而喪於虎口,於此種種困苦中,僧眾們唯一專注的就是修行,與現今的處於安處者是如何千差萬別。你以維摩詰為例﹝暫不從佛教史的觀點來說﹞,在家如維摩者有幾人,佛陀尚且出家,莫以特例看全貌。我所強調的,是著重事實的還原,而不是以後代之謬誤而否定原初。
“僧眾們唯一專注的就是修行”,且不说有多少在真正专注,是不是意味着社会分工不同,开门七件事和社会公益事情要远离?没有参与社会如何能深切领会教义?佛陀不是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感受各种生活才悟出些什么吗。维摩诘是不是孤例,阿梨耶输罗不知道,但知佛陀告诫阿难,维摩诘这个人一定要广宣流布,要大讲而特讲,就按维摩诘说的去办。可见佛陀是默认维摩诘的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837 小时威望139 点注册时间积分1798帖子精华3日志
上座部佛教居士
中级会员, 积分 1798, 距离下一级还需 8202 积分
楼主是否也赞同出家人应当如同在家人一样自食其力、下地耕种、不劳作者不得食呢?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2 小时威望341 点注册时间积分3282帖子精华0日志
專清廢物與垃圾
中级会员, 积分 32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18 积分
就以佛制來說,乞食並非強迫,且有不過七家之制,若無施捨即不食,並非不知廉恥的沿路乞討,
因穷困而乞食 ...
阿梨耶输罗 发表于
13:17 我所謂不知廉恥之乞食,是說明僧眾本身之態度,並不會為了求溫飽,而一再的要求別人給與他,請回歸我所述說之主軸。第二,南傳的是否施,你可見許多森林僧們的傳記或自己去查看,以免枉顧事實,就回歸佛世而言,依記載當時不願施予僧眾者大有人在,佛陀亦曾遭逢外道之影響而食馬麥,周利槃陀亦曾因受輕蔑而受供時遭阻,你的說明因先著眼於記載根據。從弘法歷史來說,你的說法到只是片面,皇宮多數只是助力,若無人出家為僧組織僧團,何人弘法?皇宮貴族嗎?以佛世為例,是誰人於邊地弘法,是佛弟子而非皇宮貴族,這依然是只見片面的見解。第三,佛陀的證覺是參與社會活動嗎?依經的記載,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際遇,是佛陀出家的因素,但在出家與修行的路途與過程,卻不是參與社會公益與社會活動,而是先深入接觸與學習各種外道的修學方式,甚至是嚴格修苦行,後了解苦行之無益而捨之,最後於樹下思惟緣起而成正覺,這階段皆不是從是社會活動與社會公益,你仍舊是枉顧事實。而之後的重點是,佛陀覺正之後進而將教法流傳,佛滅後僧團則擔此則,試問若無僧團的弘揚,誰人傳承佛法?皇宮貴族?這些不須論爭,事實已說明一切,莫枉顧事實。第四,你提出維摩應廣傳,但從維摩本身的條件說,為菩薩﹝暫不從歷史說維摩之有無﹞,反觀自身又是甚麼程度。最後我的觀點仍是,著從事實來說。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2 小时威望3638 点注册时间积分6802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98 积分
我所謂不知廉恥之乞食,是說明僧眾本身之態度,並不會為了求溫飽,而一再的要求別人給與他,請回歸我所述說之主軸。
本贴的主轴是如何看待历史上的禁佛事件。
第二,南傳的是否施,你可見許多森林僧們的傳記或自己去查看,以免枉顧事實,就回歸佛世而言,依記載當時不願施予僧眾者大有人在,佛陀亦曾遭逢外道之影響而食馬麥,周利槃陀亦曾因受輕蔑而受供時遭阻,你的說明因先著眼於記載根據。
现在不愿施舍的人是不是大有人在?
從弘法歷史來說,你的說法到只是片面,皇宮多數只是助力,若無人出家為僧組織僧團,何人弘法?皇宮貴族嗎?以佛世為例,是誰人於邊地弘法,是佛弟子而非皇宮貴族,這依然是只見片面的見解。
佛教就是刹帝利的宗教,从佛陀本人和最初信众来看就是以王族为主。在中土,各大译场的
支持者不是执政者是谁?没有翻译传什么教义,弘什么教。父子两位皇帝亲笔的圣教序说明什么?没有阿育王放下屠刀立地成佛的义举,佛教的发展会是什么样的呢?阿育王是草民?
第三,佛陀的證覺是參與社會活動嗎?依經的記載,在生活中所遭遇的各種際遇,是佛陀出家的因素,但在出家與修行的路途與過程,卻不是參與社會公益與社會活動,而是先深入接觸與學習各種外道的修學方式,甚至是嚴格修苦行,後了解苦行之無益而捨之,最後於樹下思惟緣起而成正覺,這階段皆不是從是社會活動與社會公益,你仍舊是枉顧事實。
佛陀出生后就开始觉悟了?佛教的创立难道不是身为王储四处活动,查访民间疾苦而思考的结果?形成了佛教教义之后向各阶层弘法,这不是社会公益?传教和社会活动无关?群众聚会,动辄十万之中,浩浩荡荡的队伍,不是社会活动?一时佛游于维耶离奈氏树园。与大比丘众俱。比丘八千。菩萨三万二千。有长者子名曰宝积与五百长者子俱,等等。如此兴师动众,没有当局批准,能这样社会活动?
而之後的重點是,佛陀覺正之後進而將教法流傳,佛滅後僧團則擔此則,試問若無僧團的弘揚,誰人傳承佛法?皇宮貴族?這些不須論爭,事實已說明一切,莫枉顧事實。
请你说出一切杰出弘法人物不依靠皇家力量的事例,连受尊敬的玄奘大师也是拿着高昌国王的资助出去的。鸠摩罗什和玄奘的译经活动都是皇家直接参与的。
第四,你提出維摩應廣傳,但從維摩本身的條件說,為菩薩﹝暫不從歷史說維摩之有無﹞,反觀自身又是甚麼程度。最後我的觀點仍是,著從事實來說。
“﹝暫不從歷史說維摩之有無﹞”为何不说“﹝暫不從歷史說菩萨之有無﹞”?按照正常的逻辑,否定维摩诘同志就是否定维摩诘经,否定维摩诘经也就是否定如是我闻的佛经的真实性。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2 小时威望3638 点注册时间积分6802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98 积分
楼主是否也赞同出家人应当如同在家人一样自食其力、下地耕种、不劳作者不得食呢?
秋天的雨 发表于
力所能及所付出的精力是不会影响修行的。有一点必须明白,佛陀时代和当今时代不同了,印度的气候也与汉地不同,伙食也不同的。
地震的时候,自食其力、下地耕种、劳作者倒下了,不自食其力、下地耕种、劳作者是否也应该自救?电视上看到他们也自力更生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2 小时威望341 点注册时间积分3282帖子精华0日志
專清廢物與垃圾
中级会员, 积分 32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18 积分
我所謂不知廉恥之乞食,是說明僧眾本身之態度,並不會為了求溫飽,而一再的要求別人給與他,請回歸我所述說 ...
阿梨耶输罗 发表于
21:52 由上述之言論可知,顯然你對於佛教本身之歷史與內容知之甚淺,佛教為剎帝利之宗教,這是相當缺乏歷史事實的看法,在印度,佛教是否定四姓階級的,認為彼此平等且皆可出離生死之熾燃大苦,令賤民階級之人亦能學習佛法,這豈是剎帝利之宗教,此說顯然缺乏歷史事實。第二,從實際的歷史事件來說阿育王,在記載中,十事非法與五事異法的論爭中,由於阿育王的支持大眾部,政治的介入佛教導致人佛教實質的分化為三部,分別為北方上座部、南方上座部以及大眾部三派,而其中更幾載南方上座部之僧眾曾遭遇阿育王的殺害,此殺戮直到阿育王之弟時才停止,北方上座部遠去,亦曾遭遇阿育王之破害,律部記載是阿育王立五百羅漢程破船,說這些人若無事,則表示有道,結果船破而五百羅漢顯神通離去,阿育王悔,你能說佛教的傳承是因於阿育王嗎?同樣亦是缺乏歷史事實的見解。第三,佛教的創立是因為因王儲訪查民間疾苦而思考的結果,這顯然是對於佛法的認知缺乏,佛陀是自覺緣起成正覺的,且說明此法是若佛出世、不出世,此法常住、法住法界,正覺法住、法界的緣起,在你口中似乎變成了體察民情了?第四,不依皇家力量者大有人在,如佛世的富樓那尊者,欲前往邊地傳揚正法,也非依靠皇家,佛陀亦曾阻攔之,那麼富樓那尊者是否傑出的弘法者呢?你在論述種種之前,建議你先去充實歷史之知識再來議論吧!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2 小时威望3638 点注册时间积分6802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98 积分
佛教為剎帝利之宗教,這是相當缺乏歷史事實的看法firstbudd 发表于
请用历史眼光来看待结论。佛教初期就是刹帝利的专属宗教,成立的根本目的就是凌驾于婆罗门。初期佛教在提倡四种性“平等”的同时,千方百计打击婆罗门,这点佛陀已经直接开口了。阿摩昼经说道:“佛告摩纳。汝姓尔者。则为是释迦奴种。时彼五百摩纳弟子。皆举大声而语佛言。勿说此言。谓此摩纳为释迦奴种。所以者何。”请问“奴种”是平等的意思?梵动经洋洋洒洒列举了婆罗门十六大罪状,既然提倡平等,如此口诛为何。事实的真相就是创教之初,佛教并非否定种姓制度,而是有所保留地肯定种姓制度,世俗世界刹帝利在统治,精神世界不容婆罗门凌驾于己。如此而已。以后的变化是以后的事情。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2 小时威望341 点注册时间积分3282帖子精华0日志
專清廢物與垃圾
中级会员, 积分 32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18 积分
请用历史眼光来看待结论。佛教初期就是刹帝利的专属宗教,成立的根本目的就是凌驾于婆罗门。初期佛教在提 ...
阿梨耶输罗 发表于
17:44 呵呵,你到挺會斷章取義的。第一,佛教初期屬於剎帝利的專屬宗教,那請問佛教莫非是流傳於剎帝力宮中,還是賤民階級的首陀羅亦可修學呢?依事實而言,賤民階級之首陀羅亦可入佛門證聖果,首陀羅可入於佛門,出家為僧,這何以說是專屬剎帝利之宗教,你的見解明確背離事實。第二,引阿摩晝經之經文:「阿摩晝受師教已,即嚴駕寶車,將五百摩納弟子,清旦出村,往詣伊車林。到已下車,步進詣世尊所;佛坐彼立,佛立彼坐,於其中間共談義理。佛告摩納曰:「汝曾與諸耆舊長宿大婆羅門如是論耶?」 摩納白佛:「此為何言?」 佛告摩納:「我坐汝立,我立汝坐,中間共論,汝師論法當如是耶?」摩納白佛言:「我婆羅門論法,坐則俱坐,立則俱立,臥則俱臥。今諸沙門毀形鰥獨,卑陋下劣,習黑冥法,我與此輩共論義時,坐起無在。」 爾時,世尊即語彼言:「卿摩納未被調伏。」 時,摩納聞世尊稱卿,又聞未被調伏,即生忿恚,毀謗佛言:「此釋種子,好懷嫉惡,無有義法。」佛告摩納:「諸釋種子,何過於卿?」 摩納言:「昔我一時為師少緣,在釋迦迦維羅越國。時,有眾多諸釋種子,以少因緣集在講堂,遙見我來,輕慢戲弄,不順儀法,不相敬待。」佛告摩納:「彼諸釋子還在本國,遊戲自恣,猶如飛鳥自於樔林,出入自在。諸釋種子自於本國,遊戲自在,亦復如是。」 摩納白佛言:「世有四姓——剎利、婆羅門、居士、首陀羅,其彼三姓,常尊重、恭敬、供養婆羅門;彼諸釋子義不應爾。彼釋廝細、卑陋、下劣,而不恭敬我婆羅門。」 爾時,世尊默自念言:「此摩納子!數數毀罵言及廝細,我今寧可說其本緣調伏之耶!」佛告摩納:「汝姓何等?」 摩納答言:「我姓聲王。」 佛告摩納:「汝姓爾者,則為是釋迦奴種。」 時,彼五百摩納弟子,皆舉大聲而語佛言:「勿說此言!謂:『此摩納為釋迦奴種。』由上述之經文可知,阿摩晝見佛陀之時,看不起佛陀,且認為「今諸沙門毀形鰥獨,卑陋下劣,習黑冥法,我與此輩共論義時,坐起無在。」且認為婆羅門地位高尚,三姓階級皆恭敬婆羅門,且責怪佛陀等卻不尊重婆羅門,因此佛陀以歷史之背景反諷摩納。這在經文中可相當明確的看見。你只引一小段卻忽略文本之脈絡,還大談是歷史眼光,顯然刻意斷章取義,扭曲事實。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364 小时威望51 点注册时间积分2004帖子精华0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2004, 距离下一级还需 7996 积分
阿梨耶输罗
& & 修佛是一种精神修养和精神的自觉拯救,如果不劳而获坐享其成则是佛之谬种!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2 小时威望3638 点注册时间积分6802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98 积分
本帖最后由 阿梨耶输罗 于
21:54 编辑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季羡林
至于释迦牟尼降生于其中的释迦族究竟是什么民族,人们的意见是有分歧的。有的人主张,他们不是雅利安人。我们不在这个问题上纠缠。但是,有一点是明确的,从他们所处的地区来看,从当时雅利安征服者分布的情况来看,从他们的一些特殊的风俗习惯来看,从他们的政治组织的形式来看,他们不像是外来的雅利安人,而像是原来的居民。释迦族的政治组织是“共和国”,行政首领罗阇是选举产生的。这样的“共和国”同新兴的君主国是有矛盾的。摩揭陀国王未生怨王曾侵略过“共和国”的离车,萨罗国王毗突吒婆曾侵略过“共和国”的释迦。我看,这不完全是一般的侵略。其中有没有民族矛盾的成分呢?这是耐人寻味的。
如果我们不从民族矛盾的角度上来解释这个问题,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我们就无法解释。根据佛教传说,释迦牟尼在出家前是一个太子(这件事本身就有夸大渲染的成分),处于深宫之中,长于妃嫔歌妓之手,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根本没有遇到一点不愉快的事情。恩格斯说:“宗教是由身感宗教需要并了解群众宗教需要的人们所建立的。”像这样一个太子会有什么宗教需要呢?他又会怎样了解群众的宗教需要呢?这样一个人决不会悲观到要出家的程度。事实决不会是这样子的。他自己必然受到了一些痛苦,至少是在精神上受到。他感到日子也不那么好过,人间也不那么值得留恋。于是悲观了,出家了。这痛苦是从哪儿来的呢?他了解群众的宗教需要根源又在哪里呢?最合理的解释就是民族压迫。他的悲观主义表达了人民群众的比较普遍的情绪。于是,他的学说一出,立刻就得到了信徒,从几个人到几百人,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基础。他的宗教从一个部落宗教经过不断的改造,逐渐变成了几个王朝的国教,进而成为有世界影响的大宗教。
至于佛经里那些关于释迦牟尼遇到老人、病人和死人的故事,最原始的佛典里是没有的。可能是后来的和尚们感到没有这个就无法说明释迦牟尼出家的原因,因而编造出来的。恩格斯说:“作为人的创作结果的宗教,虽然有它所特有的诚恳的热情,当其创立时,就已经不会是不带欺骗和不歪曲历史事实的。”对基督教来说,这句话是正确的。对佛教来说,它同样也是绝对正确的。
现在我们再从阶级和种姓的关系上来看一看这个新兴的宗教。它的基础究竟是哪一个种姓、哪一个阶级呢?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据我看,佛教的基础并不限于某一个种姓。佛经里面再三强调它不重视种姓差别,一入佛教,就如众流归海,一切差别不复存在。这样一来,又怎样理解沙门和婆罗门的对立呢?不重视种姓差别这件事实本身就是对婆罗门的反抗,因为婆罗门教是十分重视种姓差别而且是只代表婆罗门的利益的。
但是,佛教也并不是真对一切种姓一视同仁。它当然首先就会反对婆罗门。在婆罗门教的经典里,四姓的顺序是: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而在佛教的经典里则是: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释迦牟尼自称是刹帝利。释迦族原来不大可能有什么种姓制度,这只是受了婆罗门教的影响而模拟出来的。他们自称是刹帝利,据我看,这也是冒牌货。不管怎样,既然自称为刹帝利,就必须为刹帝利辩护,竭力抬高它的地位。《长阿含经.阿摩昼经》就是一个例子。新兴的国王(其中也有一些是冒牌的)也努力抬高刹帝利的地位,于是一拍即合,他们也就信奉起、支持起佛教来了。
我看,佛教最可靠的基础是吠舍。上面已经谈到,吠舍不断产生阶级分化。农民、牧人、商人都属于这个种姓。佛教主张“非杀”,其中包括不杀耕牛,这当然代表了农民的利益。在佛教兴起的时候,由于对外贸易和国内贸易的发展,由于大城市的兴起,城市大商人的地位越来越高。梅伽斯提尼斯说,印度有七个种姓,第四个就是商人。在政府官员中,有人分工专管贸易。可见商人在当时地位之重要。释迦牟尼同这些商人有着很好的关系。首先信佛教的就是两个商人,这决不是偶然的。佛经中所说的长者就是商业行帮的首领。这些人在佛经里是受到尊敬的人物。他们对于支持佛教是特别卖力气的。须达多长者购买童子胜的花园赠送佛陀,出亿万金钱布满园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还有一件事情,也要在这里谈一下。佛陀是主张禁欲的。但是大城市中一些*却对他很感兴趣。有名的庵婆罗女就赠送过他一座花园。这些事情都说明,佛教在一定程度上符合了大城市中新兴的阶级或阶层的利益。
阿梨耶输罗的观点不从季羡林而来,属于胡扯一类的。请你反驳季羡林吧,至少他对佛教历史应该比你精通。不要迷信大师,也不要轻视大师。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2 小时威望341 点注册时间积分3282帖子精华0日志
專清廢物與垃圾
中级会员, 积分 32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18 积分
原始佛教的历史起源问题
——季羡林
至于释迦牟尼降生于其中的释迦族究竟是什么民族,人们的意见是有分 ...
阿梨耶输罗 发表于
21:49 真不知該說些什麼,如文中說到的阿摩晝經,我也引述了阿摩晝經的內容,明確說明摩納因為自己身為婆羅門,而自認高人一等,因而不屑佛陀與僧眾,如經說:「彼釋廝細、卑陋、下劣,而不恭敬我婆羅門。」認為三姓階級都尊重婆羅門。而佛陀的態度與回應呢?經說:「此摩納子!數數毀罵言及廝細,我今寧可說其本緣調伏之耶!」佛陀說此,目的是調伏此婆羅門,且是陳述一段歷史事實。文本之內容與目的述說的都相當明確,季羨林卻反而將其扭曲為為剎帝利辯護,竭力抬高剎帝利之身分,明確的與經文不合,季羨林錯了。那接下來你還要提哪個人來反駁呢?該看清現實了。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611 小时威望16260 点注册时间积分27453帖子精华0日志
金牌会员, 积分 27453, 距离下一级还需 32547 积分
阿弥陀佛!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5615 小时威望19696 点注册时间积分34733帖子精华0日志
缘生缘灭,缘善缘恶;有因有果,无始无终。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2 小时威望3638 点注册时间积分6802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98 积分
真不知該說些什麼,如文中說到的阿摩晝經,我也引述了阿摩晝經的內容,明確說明摩納因為自己身為婆羅門,而 ...季羨林錯了。那接下來你還要提哪個人來反駁呢?該看清現實了。
firstbudd 发表于
首先,说季羡林错了,说明你很勇敢,挑战大师,这本身没有不好。大师也不可能全对。问题是大师看的资料比你多得多,思考问题应该是具备很历史的很广角度的很注重国际间交流的能力,因此要推翻大师的结论,需要足够的火候。这位兄弟扪心自问一下,到时候了吗。
其次,看问题一定要放眼历史背景上面,以及和其他宗教起源的比较。佛教不是自然形成的宗教而是有意识的根据实际需要创立的,那就是反对婆罗门至高无上而取代其地位。不看清当时的社会现状,其结论肯定有偏颇。
第三,探讨宗教问题,应该置身宗教之外,在佛言佛是容不得任何不利于佛教,直击佛教真相的言论。这个能够理解。
第四,互相学习,尺有所短,寸有所长,以不出恶言为君子。共勉。
巴拉第(Palladius)说“佛陀是不是反对种姓制度?与其希望根除愚昧和迷惘的智者称号相比,他的政治角色到底有多么重要?这些问题的答案不应该从婆罗门的口号中,而应该从佛教文献中去寻找”。从他的具体论证内容来看,可以推测他根据的经典是小乘佛经,主要是《长阿含经·阿摩昼经》。因为,他将“刹帝利”摆在“婆罗门”的前面,这是小乘佛经和婆罗门教经典的区别。巴拉第在综合了有关佛经材料后,认为佛陀并不反对“种姓制度”,相反,佛陀认为“种姓的划分是合理的”。佛陀的看法和传统种姓制度思想的区别在于他特别推崇“刹帝利”。在佛陀看来,“刹帝利”种姓之所以应该受到推崇,就因为他们是“土地所有者”。这是从经济意义上来重新解读种姓制度。佛陀还例举婆罗门教经典为证“刹帝利种姓在人民众威信最高,高于其他种姓。凭着勇气和智慧,他在天上地下都受到尊重”。这样,佛陀最终从历史起源上使“婆罗门失去了种姓的优越性”。佛陀把种姓制度的顺序由婆罗门教经典的“婆罗门,刹帝利,吠舍,首陀罗”,换成了佛经里的“刹帝利,婆罗门,吠舍,首陀罗”。后来又进一步提倡,在佛教僧团里不讲种姓制度。凡是“沙门”,只有闻道先后,没有地位之差。还有,佛陀说“而我,我是一个比丘,我没有种姓,没有婆罗门那么重的虚荣心和骄傲。···恶有恶报,善有善报,看一看婆罗门:他们结婚生子,一句话,和普通人没有两样,但他们却号称自己是纯洁的。不,我的学说不是这样的。我的学说更好,因为它是真实的”。由此可知,佛陀实际上是出于思想斗争的需要而修正种姓制度,并非反对种姓制度。正因为这样,巴拉第结论“佛陀并没有扮演政治改革者的角色”。这个结论应该是比较符合当时印度社会实际情况的。
婆罗门种姓一定是雅利安人;刹帝利种姓和吠舍种姓是以雅利安人为主体,但是里边有非雅利安人;而释迦牟尼恰恰是刹帝利阶层中的非雅利安人种。在婆罗门至高无上的氛围里,作为第二种姓的第二等“公民”,佛教的创立是有其内在动因的。
阿梨耶输罗不迷信大师,但是有太多的大师观点太过相似,想必离真相应该不远的。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1052 小时威望341 点注册时间积分3282帖子精华0日志
專清廢物與垃圾
中级会员, 积分 3282, 距离下一级还需 6718 积分
首先,说季羡林错了,说明你很勇敢,挑战大师,这本身没有不好。大师也不可能全对。问题是大师看的资料 ...
阿梨耶输罗 发表于
14:08 我並非挑戰誰,只是將事實的真相還原,當你一再引述這些你所謂的大師的論述,卻否認及扭曲實際上經文所明確述說的內容﹝文中根據的阿摩晝經就是個相當明確的例子﹞,我不知道你的用心是什麼。提出的真相,卻與所引用的根據內容相違背,杜撰一個假象去取代真相,我也不知這所謂的真相是怎麼一回事。
最后登录在线时间992 小时威望3638 点注册时间积分6802帖子精华1日志
中级会员, 积分 6802, 距离下一级还需 3198 积分
对于阿摩晝經这个例子,撰写佛教史的专家都会引用,问题是同样一部经文,国内国外的专家解读后的结论都是佛陀要竭力改变刹帝利是老二的位置。而这位兄弟说是扭曲事实,说阿梨耶输罗胡扯不要紧的,但是说季羡林等国内外专家是扭曲的话,无论如何请检讨一下考虑问题的方式方法是否有一点那个。尽管专家也会失误。但愿你能拿出除了这部经文之外的证据,让诸位坛友一起学习。
佛陀他老人家接受商人和富婆的巨额资助,向刹帝利的国王们传教。你能说初期佛教传教史不是向国王们传教有收获的结果?即便不看专家论证,单单听说这些传奇故事,现代人听了不会不认为那是公关课程中的极其成功的案例。阿梨耶输罗没有什么用心,仅仅是一位二级佛客。不过鄙人很满意这个梵文名号——阿梨耶输罗,想必这位兄弟一看便知含义。有因緣就继续討論吧!
原创大师勋章
Medal No.4
非经营性互联网文化单位备案:
地址:福建省厦门市湖里区金湖一里6号409室 邮编:361010 联系人:陈晓毅
电话:(值班时间:9:00-17:30) QQ群:8899063 QQ: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佛家弟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