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4改革在国家气候变化战略中心中到底充当着什么角色

巴黎气候大会:期待获得实质性成果 _ 东方财富网
巴黎气候大会:期待获得实质性成果
作者:张丽敏
东方财富网APP
方便,快捷
手机查看财经快讯
专业,丰富
一手掌握市场脉搏
手机上阅读文章
【巴黎气候大会:期待获得实质性成果】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在巴黎开幕。应法国总统奥朗德和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席法比尤斯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开幕活动。在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
  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11月30日在巴黎开幕。应法国总统奥朗德和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主席法比尤斯邀请,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了开幕活动。在开幕式上,习近平主席发表讲话,阐述中国对全球气候治理的看法和主张。
  大国表率作用很重要
  这是我国最高领导人首次出现在气候大会上,表明中方对气候变化问题的重视,也是对法国能够成功举办巴黎大会的有力支持。
  “巴黎大会是国际社会寄予厚望的一次大会,气候变化大会由来已久可成果有限,此次巴黎大会各国都希望对全球温度上升的控制取得实质性的进展,也需要主要排放大国的主要领导人出席来达成共识。我国最高领导人出席全球气候变化大会,是承担了中国应有的国际责任,体现了对于维护全球生态安全的高度重视。”接受时报记者采访的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表示,目前我国国内也把应对气候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提高到非常高的高度,“十三五”规划建议就将绿色发展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一。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生效20多年来,在各方共同努力下,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仍面临许多困难和挑战。习近平主席在发言中指出,巴黎大会正是为了加强公约实施,达成一个全面、均衡、有力度、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提出公平、合理、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解决方案,探索人类可持续的发展路径和治理模式。只要各方展现诚意、坚定信心、齐心协力,巴黎大会一定能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果,不辜负国际社会的热切期盼。
  应该看到,全球在共同应对气候变化上确实取得了一定进展,例如达成了《京都议定书》并承诺共同削减温室气体排放,但是由于气候变化形势严峻,未来各国必须在这个领域有更大的进展,因此在此次大会上能否有实质性谈判成果引人关注。从以往的经验来看,乐观看待向好的一面的同时,也应注意到很多分歧还存在于各国之间,通力合作的前提是让分歧找到一个平衡点,才更利于形成有效、有约束力的气候变化协议。
  李佐军认为,谈判策略的调整将各个国家从相互追责转变为主动贡献,对谈判成果达成更为有利,同时也符合人类心理,符合各国需要。
  目前,各国的分歧焦点仍集中在历史责任、资金与技术转让三个方面。此前虽然欧盟率先向联合国递交了“贡献”承诺,可是其贡献主要为减排,“弱化”了关于技术、资金以及适应的计划。而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日本等发达国家立场类似,中期减排目标低,且以发展中国家参与减排为前提。但包括中国在内的大多数发展中国家则认为,考虑到对全球变暖的历史责任和各国能力,发达国家应带头减排,并且给予发展中国家资金、技术上的支持。
  可见,巴黎大会只有在这三方面有所推动,才能让此次大会达成的巴黎协议有意义。李佐军建议,第一,此次大会应达成一些有约束力的规则协议,并有效约束各国践行承诺;第二,世界大国,尤其是发达国家中的排放大国要做出表率,对减排起带头作用,这对资金或者其他方面事情的落实非常关键。
  中国力促取得实质性成果
  中国当然也明白其中的道理,所以对此的推动也是不遗余力。习近平主席在此次会议上表示,巴黎协议应该有利于加大投入,强化行动保障。获取资金技术支持、提高应对能力是发展中国家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的前提。发达国家应该落实到2020年每年动员1000亿美元的承诺,2020年后向发展中国家提供更加强有力的资金支持。此外,还应该向发展中国家转让气候友好型技术,帮助其发展绿色经济。
  专家认为,不论哪种承诺,如果能够让各国都履行,仅仅依靠协议本身的约束力还不够,要让其拥有法律约束力才更为可行。但是受限于当今世界格局,包括气候变化谈判在内的很多国际事务的处理,仍体现出大国博弈的特点。各国对气候变化越来越重视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气候变化问题仍然有可能演变成角力场。
  据了解,欧盟、中国及其他发展中国家都希望巴黎气候谈判最终能签署具有法律约束力的协议。同样是大国的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这次气候变化大会以及以后的应对中又会扮演什么角色?
  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落实气候变化领域南南合作政策承诺,支持发展中国家特别是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挑战。为加大支持力度,中国在今年9月宣布设立200亿元人民币的中国气候变化南南合作基金。中国还将于明年启动在发展中国家开展10个低碳示范区、100个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项目及1000个应对气候变化培训名额的合作项目,继续推进清洁能源、防灾减灾、生态保护、气候适应型农业、低碳智慧型城市建设等领域的国际合作,并帮助它们提高融资能力。
  在李佐军看来,中国已经在积极维护全球生态安全,与以往相比,现在中国已开始采取更加积极主动的姿态和行动,应对全球气候变暖的挑战。
  由此,应对气候变化是全世界人民共同的事业,推动建立公平有效的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机制至关重要,各国应该摒弃狭隘的思想,以大局为重通力合作。无疑,中国也在为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承担作为大国的责任和义务。
(责任编辑:DF105)
[热门]&&&[关注]&&&
请下载东方财富产品,查看实时行情和更多数据
网友点击排行
郑重声明:东方财富网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东方财富网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的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有效性、及时性、原创性等。相关信息并未经过本网站证实,不对您构成任何投资建议,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扫一扫下载APP
东方财富产品
关注东方财富
天天基金网
扫一扫下载APP
关注天天基金对中国在气候变化治理中角色的认知--《复旦大学》2010年硕士论文
对中国在气候变化治理中角色的认知
【摘要】:
这篇论文,以2009年哥本哈根全球气候会议作为案例,讨论了国际上对中国在全球气候变化治理问题上的观点和态度。世界各国对中国在此问题上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激烈的争论,并且对中国的举动持有不一致的观点。因此,本文所要研究的问题就是:在哥本哈根会议上,中国扮演了什么角色,各国又是如何看待这一角色的。本文认为,中国受到了大于其应受的批评,这是由于各国的批评是基于自己的理解和误解,而非事实。
这篇论文由五个部分组成。首先是理论背景的讨论,即为什么理解问题在国际政策的制定过程中至关重要,以及它是怎么影响国际政策的制定的。在国际关系的理论中,理解问题在什么范围内产生影响受到极大的争论。哥本哈根会议不仅仅是一个关于气候问题的会议,也是各个主要对手之间的策略/政治的激烈较量,而这使得各国的理解大大影响了这次会议的结果。因此,本文的研究是从构成主义者的观点出发,认为理解问题在国际政策的制定中具有重大影响。在谈判过程中,当国家对彼此和自身的观察倾向于远离现实情况时,谈判的结果不会是有建设性的。这表示为了达成一个有远见的气候协议,需要填补这些理解之间的鸿沟。
第二部分是对哥本哈根会议的案例研究,考察了此会议的三个主要参与者,中国,美国和欧盟,以及他们各自的角色。(?)分析了三者国内的情况,涉及到他们之前对气候变化的反应,京都议定书,哥本哈根的领导地位,以及在哥本哈根会议上的失意。如前文所述,有关中国角色的各类观点之间和这次会议的所有结果之间都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口在研究官方言论和媒体的报道的过程中,我发现了以下的差异。中国国内的看法是,中国在哥本哈根扮演了一个有建设性的负责任的角色,’而且这次会议的总体结果是令人满意的。然而欧盟方面,无论是官方还是媒体都对结果相当失望,并且归咎于中国和美国。美国则把责难指向他们自己和中国,尽管从官方的言论看来他们对结果是满意的,且政府官员指责中国。
第三部分是对中国,欧盟和美国如何看待中国的一个简述。这些来自美国的对中国的消极言论可以从美国国内的政治现实来解释;对美国来说,他们什么都可以做,因为他们必须要完成在议会赢得大多数的支持这个艰巨的任务,这一事实使得美国在哥本哈根的谈判者相当无力,因为他们知道最终还是由议会来做出决定。由于来自国内的抵抗和华盛顿的说客,美国的谈判者和奥巴马都认识到在议会要赢得一个严格环境标准的辩论是不可能的,因此,奥巴马必须要做些什么来逃避批评。他把责难指向中国,因为中国向来因其不妥协的做法备受指责。美国的这一企图或多或少取得了一些成功,然而中国并不接受这一指责,并且认为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第四部分分析了这些理解之间的鸿沟,讨论了由于经济上的竞争,国内政治的影响,三个参与者之间的不信任,以及历史和意识形态上的冲突,从而达成某种协议的潜在风险。由于媒体对于理解有着深刻的影响,且媒体在中国与其在美国和欧盟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这一部分也对媒体的不同角色做出了分析。达成某种有前景的协议对各方而言都意味着巨大的风险,其中最根本的就是经济上的风险。对美国来说,在哥本哈根做出承诺的风险最主要是因为他们还没有能力来降低排放,而且更严格的环境标准将会使美国失去对中国和欧盟的竞争优势。对欧盟来说,他们的风险是最低的,因为《京都议定书》之后,他们已经为降低排放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且已经开始发展绿色科技。对中国来说,风险在于它可能会破坏经济的增长,因为对中国的民众来说,为了提高生活标准,必须要保持经济的增长。总的来说,在哥本哈根,各方对利害关系的考虑远大于环境。
另外,这些对于中国的消极言论也可以由历史,意识形态,文化和语言的差异来解释。中国的经济增长以及在世界舞台上日益提高的重要性,对西方世界而言是一种威胁,这一想法部分是基于西方对于中国这个陌生世界的恐惧。
第五部分是本文的结论和政治建议,以及对更进一步研究的建议和意见。一些政策方面的建议在于,应该把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真正的问题上,而少一些对他方意图的怀疑;是时候给双边和单边协议更多的空间和信誉,而不是单纯关注全球性的协议。另外,不需要去强调哥本哈根的‘失败(?)’,反之,应该把眼光投向更远处;各方必须要做出自我改善,而不是那么多地关注其他方的情况;同时,各方也必须持一种可以协商的态度、,且愿意放弃一些东西。对于各方来说,得到他们想要的一切其实是不可能的。
【关键词】:【学位授予单位】:复旦大学【学位级别】:硕士【学位授予年份】:2010【分类号】:P467【目录】:
Abstract3-6
Introduction12-14
THE CHALLENGE OF GLOBAL WARMING12-13
RESEARCH QUESTION13
HYPOTHESIS13-14
LITERATURE REVIEW14-16
Global governance and perceptions in IR literature14-15
China's role in international climate change regimes15-16
Media's impact on perceptions16
METHODOLOGY16-17
STRUCTURE17-18
1. THE IMPACT OF PERCEPTIONS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THEORY18-27
1.1. WESTERN PERCEPTIONS OF CHINA18-20
1.2. THE INFLUENCE OF PERCEPTIONS IN DECISION-MAKING20-21
1.3. SELF-IMAGE AND PERCEPTIONS OF THE OTHER21-23
1.4. REALISM VERSUS CONSTRUCTIVISM23
1.5. TRUST AND MISTRUST IN INTERNATIONAL RELATIONS23-25
1.6. INTERNATIONAL COOPERATION25-26
1.7. THE IMPACT OF MEDIA26
1.8. THEORETICAL FOUNDATION FOR THIS STUDY26-27
2. CASE STUDY: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27-60
2.1. BACKGROUND27-28
2.2. THE COPENHAGEN ACCORD28-29
2.3. CHINA'S POSITION29-38
2.3.1. China's domestic context30-34
2.3.2 China and the Kyoto Protocol34-35
2.3.3. China versus the US and the EU35-36
2.3.4. Premier Wen's role in Copenhagen36-37
2.3.5. The Chiness frustration about the process37-38
2.4. US' POSITION38-50
2.4.1 US' domestic context39-41
2.4.2. US and the Kyoto Protocol41-43
2.4.3. US versus China43-46
2.4.4. President Obama's role in Copenhagen46-48
2.4.5. Frustration from and directed at the US48-50
2.5. EU'S POSITION50-60
2.5.1. EU's internal context50-53
2.5.2. EU and The Kyoto Protocol53-54
2.5.3. EU's leaders in Copenhagen54-56
2.5.4. EU versus China56-57
2.5.5. The European frustration about the outcome57-60
3. PERCEPTIONS OF CHINA IN THE COPENHAGEN CONFERENCE60-64
3.1. CHINA'S PERCEPTION OF ITSELF60-61
3.2. US PERCEPTIONS OF CHINA61-62
3.3. EU'S PERCEPTION OF CHINA62-64
4. FACTORS LEADING TO THE GAP IN PERCEPTIONS OF CHINA64-73
4.1. THE POTENTIAL RISKS OF ENTERING AN AGREEMENT IN COPENHAGEN64-66
4.2. ECONOMIC COMPETITIVENESS IN THE GLOBAL GOVERNANCE OF CLIMATE CHANGE66-67
4.3. THE ROLE OF DOMESTIC POLITICS67-68
4.4. THE MISTRUST AMONG THE THREE MAIN PLAYERS68
4.5. HISTORICAL IMPACT AND THE IMPACT OF IDEOLOGY68-71
4.6. THE ROLE OF MEDIA AND THE DIFFERENCES IN READING MEDIA71-73
5. CONCLUSIONS73-79
5.1. THE OUTCOME IN COPENHAGEN-FAILURE OR NOT?73
5.2. MEDIA'S ROLE73-74
5.3. THE POLITICAL/STRATEGICAL GAME BETWEEN THE MAIN OPPONENTS74
5.4. PERCEPTIONS OF CHINA'S ROLE74-75
5.5. FACTORS THAT LED TO THE BLAMING OF CHINA75-76
5.6. POLICY RECOMMENDATIONS76-78
5.7. SUGGESTION FOR FURTHER RESEARCH78-79
BIBLIOGRAPHY79-83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滕复;;[J];观察与思考;2010年01期
梁文道;;[J];中国报道;2010年01期
严冬雪;;[J];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01期
戈革;[J];自然杂志;1989年11期
海峰;;[J];科学大观园;2007年02期
;[J];资源再生;2009年12期
许钊;王静;;[J];法制与社会;2010年20期
王刚;娄成武;;[J];地域研究与开发;2010年06期
江舫;;[J];物理;1958年04期
秦昭;[J];世界博览;2005年08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1学术论文汇编(第四卷)[C];2001年
龚文杰;;[A];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生物制品学分会中国微生物学会兽医微生物学专业委员会2010年学术年会(第三届中国兽药大会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Ed SEric J.RKurunthachalam K;[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James Li;;[A];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论坛2011暨第六届持久性有机污染物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2011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2学术论文摘要汇编[C];2002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张忠杰;;[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2007学术论文汇编(第一卷)[C];2008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三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地球环境·工程地质与灾害)[C];2003年
;[A];纪念中国农业工程学会成立30周年暨中国农业工程学会2009年学术年会(CSAE 2009)论文集[C];2009年
;[A];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二○○四学术论文汇编·第三卷(油气·矿产·水资源)[C];2004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本报驻英国记者
刘海英;[N];科技日报;2010年
徐迅雷;[N];江苏科技报;2006年
中国贸促会纺织分会联络部;[N];中国纺织报;2007年
冯迪凡 香港施乐会;[N];第一财经日报;2009年
朱爱国 杨永峰
周春玲;[N];德州日报;2009年
王冲;[N];中国保险报;2009年
郇公弟;[N];新华每日电讯;2009年
东航金融注册金融分析师
姜山;[N];证券时报;2009年
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 沈丁立;[N];社会科学报;2009年
;[N];人民日报海外版;2004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安菲;[D];吉林大学;2010年
桑巴特(KEM SAMBATH);[D];吉林大学;2012年
艾法姆(Ubi, Efem Nkam);[D];吉林大学;2011年
Willy Léonel SOUO(威利);[D];山东大学;2009年
马如莎(Maroodza Rangarirai Gladys);[D];吉林大学;2012年
SEYNI MAMOUDOU(马云飞);[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Neo Christophine Mokgolodi(尼欧);[D];北京林业大学;2011年
Vootla.Shyam K[D];浙江大学;2004年
Sheriff Ghali I[D];华中师范大学;2011年
Olebogeng David Daw(杜大伟);[D];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王玉强;[D];河北师范大学;2011年
Katherine Lee S[D];复旦大学;2010年
金振求;[D];复旦大学;2010年
高慕思;[D];复旦大学;2010年
周振兴(Lor Sovanney);[D];吉林大学;2011年
陆洁;[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3年
哈玛德(Kombo,Hassan Hamad);[D];吉林大学;2010年
崔正美;[D];复旦大学;2010年
鲍丽娜;[D];华东师范大学;2010年
阿提亚(Ahmed Attiya);[D];吉林大学;2010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往期回顾 &
环境法如何应对气候变化
&&&&顾世华&&&&【摘要】环境破坏带来了气候变化等一系列问题,人们也开始不断尝试相关的应对机制,依靠法律手段对其进行处理和解决是一种重要的方式。但是环境气候问题错综复杂,又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依靠法律来实现对气候问题的解决目前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在气候问题下实现法律制度的完善应对,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最大问题。&&&&【关键词】环境法 气候变化 循环经济 科学发展观&&&&【中图分类号】D922.6&&&&&&&&&&&&&&&&&【文献标识码】A&&&&&&&&&目前从世界范围内多年多地区的相关观测数据来看,地球上的气候正在发生一定的变化,包括全球气候变暖,冰川消融等等,这些气候现象的出现是长期以来一直维持平衡的全球气候破坏的结果,人们开始面临各种环境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开始尝试各种途径来寻求问题解决的方式,包括从可持续发展模式、环境法律制度完善以及科学技术革新等多方面的内容上去积极探索,寻求人类前进发展的新方向。其中依靠法律制度来实现对环境问题的解决,正是在这一前提条件下形成并发展起来的,是人们在气候问题出现后,试图依靠法律手段对其问题进行处理和解决的一种方式。但是环境气候问题错综复杂,又带有明显的不确定性,依靠法律来实现对气候问题的解决目前还处于一个探索阶段,如何更好地在气候问题下实现法律制度的完善应对,是我们目前所面对的最大问题。&&&&气候变化对环境法的影响&&&&法律的制定和完善与气候变化之间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关系,尤其是在如今环境气候问题日益严重的情况下,两者之间会存在一定的矛盾和对立,当针对气候问题所产生的议题逐渐规范化的情况下,法律虽然可以满足其所要达到的规范性要求,但是也会随着气候问题相关议题的不断深入而产生更高程度的挑战和冲击。一方面,环境法作为一个决策性内容,可以在气候变化的情况下提出相关的决策性意见,同时也会将所有引起气候变化的相关因素以制度的方式加以考量,并寻求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这是气候变化对法律的重要影响,同时也是法律存在意义所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法律带动着气候变化相关议题的不断深入和发展,同时与之相对应地提出决策性意见的法律在实质内容上也会出现变化。微观意义上来说会带动所有国家自身环境法的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宏观意义上可以促进全球范围内对环境问题的国际合作以及国家环境法改革方面进行更加深入的讨论和研究。从这一点意义上来说,当法律开始成为气候变化中的重要应对策略时,它所要面对的肯定不是静止不变的问题,所要面对的冲击和挑战也是不断发展的。所以需要不断的思考一些问题:如何更好的在气候问题层出不穷的情况下做出自身的完善和调整;如何在解决气候问题的过程中实现自身的规范化,并最终形成有效的气候治理模式。这都是法律所需要面对的问题,也是在气候变化过程中环境法所必须要成长的部分。&&&&国际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的先进经验&&&&欧盟国家节能减排新标准的建立。一直以来欧盟国家在气候问题都是相关领域的领导者,很多成员国在应对气候问题以及国际气候合作方面都相对成熟,在治理气候问题上有很多丰富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借鉴和学习。&&&&这里最为突出的就是节能减排,各个成员国在对气体排放问题上一直都保持着积极的态度。从法律层面上,2005年1月开始正式实施了欧盟气体排放机制,依照该机制的规定,每个国家首先都要在欧盟委员会针对气体排放问题提交相关的计划,并需要得到欧盟委员会的批准①。在该计划中需要对自己国家内发电厂、炼钢厂等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的气体排放量进行限定,如果低于最高排放量,可以将剩余的排放量卖给那些高于最高排放量的企业。并且国家整体的气体排放量必须要符合《京都协议书》的相关规定,这种气体排放量的控制以及交易在节能减排方面做出了重要的榜样②。不仅如此,在应对气候变化的问题上,欧盟国家还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方案,包括未来十年之内的气体减排任务,在2020年至少要减二十个百分点,同时要将可再生能源的产量提高两倍以上,并针成员国各自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不同的环境气候问题制定了不同的计划,依靠情景评估以及科学模型的建立,来应对气候变化所带来的问题。&&&&英国通过制定法案来解决气候问题。在过去的十年内,英国温室气体的排放量比往年减少了百分之十六,是目前仅次于德国的国家,也是目前少数完成《京都协议书》中对发达国家关于温室气体减排要求的国家之一。英国在2001年开始在税种中加入气候变化税,并以此来满足低碳科技研发以及降低节能成本的相关研究,并在2002年4月开始实施碳排放交易制度,该制度在2005年和欧盟所实施的气体排放交易制度实现了合作,在欧洲大陆得到了广泛的推广。2007年英国在气候变化方面制定了相关法案,这也是第一个针对气候变化问题的法案,英国成为了世界范围内第一个依靠法案立法来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国家。《气候变化法案》中重点是对温室气体排放进行法律控制,以国家强制力以及法律约束力的手段来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这对于气候变化国际相关立法方面起了十分重要的模范带头作用,对我国环境法的调整和完善有着积极的指导作用。&&&&我国环境法应对气候变化的现状和问题&&&&我国环境立法的现状。从哥本哈根会议针对气候变化问题进行讨论之后,我国就开始针对气候变化实施一系列的应对措施,虽然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并不存在强制的温室气体减排要求,但是为了更好的实现世界范围内的气候问题改善,在节能减排以及温室气体量的减少方面作出了积极的努力。我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于2000年实现了第二次修正,并在2002年和2004年分别制定了《清洁生产法》以及《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这些法律内容都是为了更好地实现清洁能源的利用,并减少固体废物对气候环境的污染,从而做好对气候变化的应对。在温室气体减排的过程中,为了更好的标本兼治,我国开始在立法上实现对可再生能源的节约和利用,2006年我国实施了《可再生能源法》,最终将减排和节能联系在一起,为我国环境问题治理以及气候问题应对方面都提供了相对完善的立法内容和法律依据,并初步建立起我国环境法的立法体系。但这只是环境法体系形成的雏形,需要面对的问题还很多,在环境法治建设以及执法效能方面还存在一定的问题,同时还需要面对不断变化的气候问题随时对现有的环境法体系进行调整和完善,这都是我国目前环境立法在气候变化的背景下所需要面对的问题。&&&&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上所存在的问题。第一,综合性环境基本法的缺失。我国整体来说从1995年开始已经针对气候环境问题制定了多个单行法律法规,包括《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以及《可再生能源法》等多个法律内容,这些单行的法律规范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我国环境立法体系上的一个最大问题就是缺乏综合性的环境基本法,导致现行的各个单行法律内容上要么存在自相矛盾的问题,要么存在重复或者是空白问题,简单来说就是缺乏一个可以贯穿引导所有相关单行法律的综合性法律内容,这对于进一步实现环境问题治理以及预防方面都是十分不利的。环境基本法在环境立法体系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仅可以给单行法律在制定以及修改的过程中提供必要的法律依据,同时也会对单行法律中存在的问题、漏洞以及空白进行弥补。&&&&第二,法律责任体系不健全。我国目前虽然存在环境立法,试图依靠法律的手段来缓解所存在的环境问题,但是成效不高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对法律责任体系规定的不明确,因此在违法处罚上缺乏必要的威慑力。比如我国《节约能源法》第二十一条规定,用能单位必须要大力加强节能管理,依靠节能用能的原则来对本单位的节能技术措施进行组织并实施,确保能耗降低③;《电力法》第三十四条要求供电企业以及相关用户必须要做好节能用电、安全用电以及计划用电,严格遵守国家的相关法律;《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十九条要求企业应该优先使用污染物排放量少,能源利用率高的新型清洁生产工艺,更好的控制大气污染物的排放,但是这些规定都是义务性条款,并没有相应的责任性条款,只有义务没有处罚,这些规定就起不到真正的作用。此外,在环境法的相关执法上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我国《水污染防治法》严格规定了企事业单位往水体排放污染物的应该按照规定缴纳排污费,如果排放超标还需要缴纳一定的超标排污费。但是我国很多小地方的政府或者是领导,尤其是在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往往为了自身经济发展,创造更高的经济利益,不仅不缴纳排污费,甚至还存在行政干预的情况,这都是目前在执法上所存在的问题④。&&&&气候变化下我国环境法应对模式完善&&&&制定综合环境基本法,完善立法体系。笔者在上文中就已经提到过,欧洲国家在应对环境气候问题上,除了制定相关的气候环境单行法律之外,还要制定综合性环境基本法,对当前的环境治理过程进行指导和修正,以国家强制力和法律约束力的方式强制企业和政府来实现环境保护。在环境法立法上欧美等国家从20世纪70年代就开始形成,并在80年代后拓展到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领域。环境保护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已经确定和经济发展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环境基本法一方面可以将单行的环境立法串联在一起,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同时也可以起到指导、引导和规划的作用。制定环境基本法首先必须要充分建立在环境保护科学基础上来实现,并且要在立法中加强其法律的可行性和操作性,对相关部门的权利义务、法律责任、管理制度、相关目标等等都要明确规定,同时加强政府部门对其主体的监督工作。&&&&依靠法律建立循环经济。应对气候变化是科学发展观的实现过程,而要建立正确的科学发展观必须要有明确的组织结构和制度框架,要有相应的科学技术模式以及运行机制来支撑,也就是说在科学发展观道路上必须要寻求正确的途径和载体。我国目前的现实情况要求在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的过程中必须要实现节能减排,并依靠技术创新,综合利用行政手段和法律手段,充分结合市场价格机制,最终形成污染少、低能耗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其中依靠法律手段来促进循环经济进一步发展已经是我国当前必然的经济发展计划。因此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以我国的实际国情为立足点,充分学习和借鉴西方先进国家在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上所取得的先进经验,结合目前我国所制定的有关环境保护、新型能源利用等法律法规,制定循环经济相关立法、法律法规等,建立起实现并推动循环经济发展的综合性整体的立法体系。&&&&在循环经济立法上,德国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其立法体系主要包括三个部分:法条、制度和指南三个部分。依靠法律的手段在循环经济框架中纳入经济活动部分,并初步建立可循环的经济社会,然后依靠制度来对其漏洞以及问题进行弥补和完善,最终依靠指南完成具体法律制度的操作和应用。在德国建立循环经济立法的过程中首先要强调基本法律制度的建立,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建立与之对应的法律法规。就我国的循环经济立法方面可以做以下几点尝试:第一,建立《循环经济促进法》,初步形成基本法律制度;第二,对现有的《矿产资源法》、《水污染防治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等内容进行修正,和基本的《循环经济促进法》进行对接,形成完整的体系⑤;第三,相关的规章制度或者是条例中对具体操作性和实践性问题进行规定,在实践过程中要突出对现有能源的节约和高效利用,对高能耗的企事业单位进行严格的量化控制,重视法律手段和经济手段的结合,实现政府、企业以及相关公会之间的交流、协作和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我国循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建立并完善法律责任体系。依靠法律来实现对气候变化的应对所包含的内容有很多,综合性很强,仅仅依靠制度本身来实现自我完善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在制度之外实现各部门之间的配合,如果在法律权责规定上过于宽泛和理论化,在实际操作中就难免会缺乏实践性,导致在应对气候变化的过程中,对违法行为难以追究法律责任。&&&&我国目前在法律责任方面虽然在单行法律上有所规定,但都是一些理论性的概念,需要首先对各环保部门所要担负的职能实现统一的协调和管理,对相关的设施建设以及配套机制进行完善,加强法律监管的力度。对所有相关行政单位的职能划分进行明确,充分考虑各自地区的发展实际,确定本地区的法律监管区域和环境保护范围,形成上行下效综合性的法律监管体系。并且依靠相关立法对各地区各部门所要承担的义务责任以及监管程序进行明确规定,确保气候变化的应对机制可以在各部门有效展开。同时要坚持科学发展观中的可持续发展,将传统的粗放制约型转变为集约型经济模式,依靠市场机制的力量来实行对法律监管力度以及模式的调整,从而实现对环境法相关法律监管体系的完善:包括对职责法律体系的完善;对评估法律制度以及风险预防机制的构建;对环境标准模式、评定标准、技术标准的建立;对事故处理应急措施的完善;对环境许可管理制度以及标准差别对待制度的制定和完善。&&&&综上所述,环境破坏带来一系列需要面对的问题,气候变化已经在多个方面给人类生存带来了不利因素,全球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问题的相关机制也在不断的调整、变化和完善当中,这个过程离不开国际间的交流和协作。我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同时也是气候变化影响最大的国家之一,在应对气候变化问题上充当着十分关键的角色。伴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向前发展,在日后国际范围内应对气候变化等环境问题上必然会出现更多的困难和挑战,在这种形势下,如何更好的做好应对和防范,从科学技术、环境法完善等多方面寻求全球发展和自身利益的平衡点,是我们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作者单位:内蒙古民族大学政法与历史学院)&&&&【注释】&&&&①秦天宝:“我国环境保护的国际法律问题研究—以气候变化问题为例”,《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06年第2期。&&&&②万霞:“‘后京都时代’与‘共同而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外交评论》(外交学院学报),2006年第2期。&&&&③任亚宁:“我国土地荒漠化的基本法律问题研究”,《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年第4期。&&&&④杨兴,刘最跃:“我国气候变化立法的缺陷及其对策分析”,《时代法学》,2006年第2期。&&&&⑤曹明德:“哥本哈根协定: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起点—兼论中国在未来气候变化国际法制定中的策略”,《政治与法律》,2010年第3期。
<INPUT type=checkbox value=0 name=titlecheckbox sourceid="SourcePh" style="display:non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家气候变化战略中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