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腿们,md悟空外传升到99级佛法从7升到11级大约要多少钻石

顶果法王文集之——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 启迪智慧 -
嘉绒寺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顶果法王文集之——觉醒的勇气(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阿底峡之修心七要
顶果欣哲法王 著
前言:敲醒众生的法鼓
才楚.贝玛.王杰
  顶果欣哲仁波切是藏传佛教最伟大的上师之一,融合了金刚乘,大手印及大yuan曼的传统。他集伟大的诗人、学者、哲学家及禅定大师于一身,弟子遍及西藏和世界各地。他于一九九一年九月圆寂。
  一九九O年夏天,距离仁波切首度到西方弘法已十五年。从七月十五日我们极为荣幸地为仁波切举行弘法十五年周年庆。在弟子的请求下,仁波切主持了一项“佛法道路心要”研讨会,内容包括各个教派的修持法门,法教,灌顶及诀窍。为期一个月的课程,在法国多荷冬的LA SONNERIE举行。此地也是仁波切在欧洲的驻锡地“雪谦天尼达吉林”。
  仁波切根据弟子的不同根器,让每一位参与者都能走向究竟内在平静与自由。在那次,顶果欣哲仁波切及其它上师所给予的开示中,《觉醒的勇气》尤为独特重要。于是我也特别感激莲师翻译小组,让我为此书撰写前言。
  《觉醒的勇气》是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和西藏大师督美·藏波的修心法教。顶果欣哲仁波切根据他个人一生的修行和经验来教导。这个法教是整个藏传佛教的核心,也是两千五百年来,所有佛教国家上师的心要。
  这个法教是所有传承的入门、快捷方式和成果。格鲁派传承是渐修之道和三圣道的修行之道。噶举派汇集了噶当派大师的修心传承,以及密勒日巴尊者大手印的口传。在噶举派的教法之中,佛性是因,殊胜人生是支柱,心灵上师是动力,诀窍是善巧方便,而果则是身与智慧的成就。萨迦派是针对三种见地的道与果及前。宁玛派传承结合了从轮回解脱的决心,确信因果法则,利益众生的得他觉醒心,以及一切现象原始清净的圆满见地。
这个法教是过去上师们的体验,顺应时代潮流,可以轻易融入日常生活中、它所带来的利益,正符合我们最迫切的需求。透过这类修行,我们可以培养一颗善良的心、一种慈爱的态度和自在。
  在此要感谢当年主办法会的所有朋友,以及莲师翻译小组的努力,让本书能够出版。我尤其要感谢吉美.欣哲仁波切,(KHYENTSE TULKU JIGME NUDEN DORIE)。透过他们的努力,将原始的录音带先听写成藏文,再由他翻译成英文。接着要感谢瓦参·费区(WULSTAN FLETCER)贝玛·耶喜(PEMA YESHE)克莉汀·佩米德(KRISAN PERMILD),以及所有协助编辑本书的朋友。
  愿本书能启发每一个人,以各种语言传达数百年来,在西藏保存完好的所有珍贵法教。本书让我们尝到那不可思议智慧宝藏的一小部分。愿在未来我们拥有完全的自由,与全人类分享。
  在每月纪念杰宗仁波切()的吉祥日子里――杰宗仁波切是第一世欣()仁波切和伟大的康楚仁波切()的主要弟子。他后来成为尊贵的敦珠仁波切()、和甘珠仁波切()的根本上师――我祈愿所有的上师长寿,利生事业都能实现。愿战争、饥荒、一切疾病与自然灾_NAN皆止息。愿尊贵的顶果欣哲仁波切迅速转世,继续指引我们,敲击法鼓唤醒众生,以达到究竟觉醒境界。
  写于水猴年七月三十日
  (一九九二年九月二十六日)法国
雪谦冉江仁波切
  藏传佛教整个修行道路的核心就是慈悲及利他性慈爱的教义。在本书中,尊贵的顶果欣哲法王将佛法的慈悲道路浓缩成非常实际的指示。让读者能够利用日常生活中的任何遭遇,让自己进步,成为更好的人终究觉醒。本书之讲解是根据印度大师阿底峡尊者带到西藏的《修心七要》。大乘佛法修行之精要都收集于此。
  今日世界中,有愈来愈多中文读者对藏传佛教有深厚的兴趣,现在我的根本上师,顶果欣哲法王如此甚深法教能够出版,令我感到无比欣喜。
感谢译者赖声川和丁乃竺,他们义务地奉献自己的时间,完成此事。同时也要感谢雪谦学佛中心所有成员的努力,才能完成本书的出版。
英文版序:用心来超越烦恼
  菩萨为利益众生而寻求证悟。他们的道路是利他的道路。在这个道路上,心要接受训练,超越平常所熟悉的凡夫自私行为和烦恼,渐渐学习将他人变成内心最主要的关怀焦点。这种利他的态度是佛陀大乘法教的根本和核心。大乘佛法是一个庞大的哲学禅修体系,过去曾有非常多的经典的论释说明这个体系,现在很难找时间来领悟这个法教。我们有时也难免批木材当成树木本身。
  “修心七要”用最精要的方式来说明菩萨修行。它的内容包括“自他交换”(以观想的方式,用自己的快乐取代他人的痛苦,以及非常实际的忠告。告诉我们如何将人生不可避免的困境,转变成修心道路上的助力。
  这些教法首先在公元十一世纪,由伟大的印度上师阿底峡尊者从当年最伟大的上师处领受教法。他最主要的弟子种敦巴,把法教传给切卡瓦.耶喜.多杰,并由切卡瓦首次书写下来。从那时至今,《修心七要》的法教未曾中断。
  本书是顶果欣哲法王最后一次访问法国时,一系列开示的翻译本。时间是一九九O年夏天,大约是仁波切在不丹圆寂前一年多。仁波切用的是伟大上师督美.藏波的法本。在那次开示中,大约有三百位弟子参加,地点是仁波切在法国多荷冬驻锡地LA SONNERIE花园中搭起的大帐篷。现在仁波切已经圆寂,使他那一次说的一切,增添不少含意。许多弟子认为,那次开示是仁波切临别的礼物,我们用最深的感恩,祈请他尽速转世,并以感恩的心来出版那次开示。本书将切卡瓦《修心七要》的本续刊登在顶果欣哲法王的开示之前。在仁波切论释的过程中,我们也将原文一行一行地呈现出来。在全书之后,我们加上一个祈请文的翻译。这是第一世蒋扬钦哲旺波造访阿底峡尊者的西藏居处时所写下来的。里面包括修心的所有主要课题。当年闻法弟子,大部分是佛法修行者。他们已经熟悉佛法的主要教义,以及传承词汇和历史。
译序:菩萨需要勇气
-赖声川-
  此生有幸三次遇见尊贵的顶果欣哲法王,这都是改变我人生最重要的激励。
  哲法王在法王面前,俗世的一切烦恼变得那么微小而透明,法不需用“传”的,在顶果欣的姿态中,一切那么自然地被清楚指出来。菩提心不是一个概念,而是具体的,充满空气中,处处触摸得到。
  我更是有幸翻译这本书,让中文读者亲近法王的开示。我自己从事的是戏剧工作,平日在艺术界能接触到各种“前卫艺术家”及理论。但本书不断让我惊讶及赞叹。什么叫“前卫”?我心想,法王论及菩提心,做菩萨所需的勇气,在他的说明及例证中,我们看到的一切,那才叫前卫!
  过去在西藏多数人一生遵循及努力培养菩提心,在今日世界中说出来算“前卫”,这说明了什么?法王法相庄严而仁慈,但他的开示不折不扣地攻击我们所有的弱点及价值观。
  愿我不足的能力能为读者传达顶果欣哲法王的精神,让他的力量加持您,让这极珍贵的菩提心开示改变您,如同它改变了我一样。
作者简介:顶果欣哲法王简传
  顶果欣哲法王是文殊菩萨的化身,蒋扬钦哲旺波身、语、意的化身,是最后一代在西藏完成教育与训练的伟大上师,也是实修传承的杰出持有者。在他一生中,曾闭关二十二年,证得许多受持法教的成就。
  他写下许多诗篇、禅修书和论释,更是一位伏藏师――莲师埋藏之甚深法教“伏藏”的取宝者。他不仅仅是大yuan曼诀窍的指导上师之一,也是穷毕生之力寻获、领受和弘传数百种传承的持有者。在他那个年代中,他是利美运动(不分派运动)的杰出表率,能依循每一教派本身的传承而闻名。事实上,在当代上师中,只有少数人不曾受过他的法教,包括多数上师都敬他为根本上师。
  集学者、圣者、诗人和上师之师于一身,仁波切以他的宽宏大度、简朴、威仪和幽默未停歇对缘遇人们的启迪。顶果欣哲仁波切于一九一0年出生在东藏的丹柯河谷,其家族是公元九世纪赤松德赞的嫡系,父亲是德格王的大臣。当他还在母亲腹中时,即被著名的米滂仁波切指认为特殊的转世。后来,米滂仁波切将他取名为扎西.帕久,并赐于特殊的加持和言殊菩萨灌顶。
  仁波切幼年时便表现出献身宗教生活的强烈愿望,但他父亲另有打算。由于他两个兄长已离家投入僧侣生活,一位被认证为上师的转世,另一位想成为医师,仁波切的父亲希望最小的儿子能继承父业。因此,当仁波切被几位博学大师指认为上师转世时,你的父亲无法接受他也是祖古――上师的转世――的事实。
  十岁那年,这小男孩因严重烫伤而病倒,卧床几达一年,多闻的上师们都建议,除非他开始修行,否则将不久人世。在众人的恳求之下,父亲终于同意他可以依照自己的期盼和愿望来履行使命。
  十一岁时,仁波进入东藏康区的雪谦寺,这是宁玛派六大主寺之一。在那里,他们的根本上师米滂仁波切的法嗣雪谦.嘉察,正式认证他为第一世欣哲仁波切――蒋扬·欣哲·旺波的意化身,并为他举行坐床典礼。蒋扬·欣哲·旺波是一位举世无双的上师,与第一世蒋贡·康楚共同倡导的佛教文艺复兴运动,所有当今的西藏大师都从这个运动中得到启发和加持。
  欣哲意即智慧与慈悲。欣哲传承的转世上师是藏传佛教发展史上的几位关键人物,其中包括赤松德赞、九世纪时与莲师一起将密法传入西藏的无垢友尊者、密勒日巴尊者弟子暨噶举派祖师的冈波巴大师、十八世纪取出龙欣心髓的吉美·林巴尊者等。在雪谦寺时,仁波切有很多时间住在寺庙上方的关房,跟随根本上师学习与修行。在这段期间内,雪谦·嘉察授予他所有宁玛派的主要灌顶和法教。仁波切也向其它大师学习,包括巴楚上师著名的弟子卓千·堪布·贤噶将自己重要的著作《十三部大论》传给他。他总共从超越过五十位上师处得到广泛的法教与传法。
  雪谦·嘉察圆寂前,欣哲仁波切向他敬爱的上师许诺:他将无私地教导任何请法之人。此后,从十五岁到二十八岁间,他大多数的时间都住在偏远的关房和山洞里,有时只住在离出生地丹柯不远山区里突出山岩的茅棚中。
  顶果欣哲仁波切后来伴随宗萨·欣哲·却吉·罗卓()多年,他也是第一世欣哲的转世之一。从却吉·罗卓处接受了《第十七世法zhu伏藏》的许多灌顶之后,仁波切表示他想将余生用于闭关独修。但却吉·卓罗回答:“这是你将领受的无数珍贵法教传下、授予他人的时候了。”从此仁波切便孜孜不倦地为利益众生而努力不懈,成为欣哲传承的标杆。
  离开西藏后,欣哲仁波切遍历喜马拉雅山区、印度、东南亚及西方各地,为众多弟子传授、讲解佛法,多半由妻子桑云·拉嫫和孙子暨法嗣的雪谦·冉江仁波切随侍在旁。
  不论身处何地,仁波切总是在黎明前起床,祈请、禅修数小时后再开始一连串的活动,直到深夜。他能够安祥自在地完成一整天沉重的工作。无论他做什么――他可以同时处理几件不同的工作,――似乎都与他自然流露的,见、修、行一致。他的弘法与生活方式已和谐地融为一体,浑然融入修道上的各个阶段。他也广作供养,一生中总共供了一百万盏酥油灯。所到之处,他资助许多修行者和有需要的人们,其谨严的态度,只有极少数人知道他的善行。
  仁波切认为在圣地建塔兴寺有助于防止战争、疾病与饥荒,并能促进世界和平,提升佛教的价值与修行。在不丹、西藏、印度及尼泊尔,他不屈不挠地启建、重修了许多佛塔与寺院。在不丹,他依照先前为国家和平所作的预言,建造了数座寺院供奉莲师,并盖了一些大佛塔。渐渐地,他成为全不丹人,上至皇室下至平民最尊敬的上师之一。仁波切重返西藏三次,重建被毁的雪谦寺并为其开光,且以各种方式捐助修复了两百间以上的西藏寺院,尤其是桑耶寺,敏珠林寺和雪谦寺。在印度他也在佛陀成道的菩提树所在地菩提迦耶建了一座新塔,并计划在北印度其它七处和佛陀有关的伟大圣地建塔。
  在尼泊尔,他把丰富的雪谦传统搬入新家――位于波纳其大佛塔前的一座宏伟寺院。此寺成为他的主要驻锡地,可容纳住持冉江仁波切所领导的众多比丘。欣哲仁波切有一个特别的愿望,希望这座寺院能成为以原有纯净传承来延续佛法的道场,如同他们先前在西藏所学习、修行般。他也投注相当大的心力教育杰出的年轻上师,使其能担负延续传统之大任。
  西藏的佛书与图书馆历经大规模的破坏之后,很多著作都只剩下一、二个副本。仁波切花了多年时间,尽可能印行西藏佛法的特殊遗产,总共印刷了三百函,包括蒋贡康楚的《五宝藏论》。直到晚年,仁波切都还在寻访他尚未得到的传承,并传授弟子他所持有的传承。终其一生,在数不尽的法教中,他曾传授两次一百零八函的《大藏经》以及五次六十三函的《第十七世法zhu伏藏》。
  他在一九七五年首度造访西方,此后又造访多次,包括三趟北美之行,并在许多国家传法,尤其是在他欧洲的驻锡地,位于法国多荷冬的雪谦.滇尼.达吉林。在那里,来自世界各地的弟子都从他身上获得广泛的法教,有几批弟子也在他在指导下开始传统的三年闭关修行。
  透过他广大佛行事业,欣哲仁波切不吝地奉献全部生命于维续、宏扬佛法。让他最感心慰的事,就是看到人们实修佛法,生活因发菩提心和慈悲心而转化。
  即使在生命的最终几年,欣哲仁波切非凡的精神与活力也甚少受到年岁的影响。但在一九九一年初于菩提耶弘法时,他开始示显生病的初步征兆。然后,在结束所有教学课程后,他仍然继续前往达莎拉,顺利地以一月的时间,将一系列重要的宁玛灌顶和法教传给至尊喇嘛,圆满后者多年的祈请。
  回到尼泊尔后,正值春季,他的健康持续恶化,许多时间都花在默默祈请与禅修中,每天只要保留几小时会见需要见他的人。后来他决定前往不丹,在莲师加持的重要圣地“虎穴”对面闭关三个半月。闭关结束后,仁波切探视几位正在闭关的弟子,开示超越生死、超越任何肉身化现的究竟上师之意。不久后,他再度示现病兆。一九九一年九月二十七日夜幕低垂时,他要侍者帮助他坐直。次日凌晨,他在风息停止,心识融入究竟空性之中。
修心七要本续
切卡瓦·耶喜·多杰着
首先修前行。
思一切现象如梦。
观心性无生。
对治亦自解。
道体歇于阿赖耶。
禅定后,视现象为幻。
修习自他交换;彼二乘呼息。
三境、三毒、三善根。
一切行中皆持颂。
训练从自起。
罪满世界时,恶缘成觉道。
报应皆归一。
思一切众生之大慈。
空性为无上之保护;视幻相为四身。
四种修行为上法。
将困境带入正道上,立刻开始修行。
总结教授精意;应修习五力。
大乘死教授,五力靠自己。
诸法摄一要。
二证取上首。
恒当依欢喜。
能者受扰亦能行。
恒学三要点。
改变态度,持之以恒。
不应说残支。
莫批评他人之过。
先净重烦恼。
断一切果求。
弃舍毒食。
莫因责任而狭窄。
莫发恶语。
勿埋伏候险。
莫刺弱点。
犁载莫移牛。
莫暗藏动机称赞他人。
勿错用对治。
天神莫成地魔。
勿利用他人之苦。
一切修行只有一个动机。
一切困难只有一个对治。
初后做二事。
二境皆应忍。
二事舍命护。
当学三种难。
取三主要因。
修三种不可退减。
成就三无离。
修心无偏颇;修行要遍彻。
恒修所无能避免。
不依赖余缘。
今当修主要。
修行要有恒。
修行要精进。
分析试验求解脱。
不应自持。
不轻喜怒。
莫期待回报。
这教义之精要。
由金洲上师所传授。
能将五浊之肆虐。
转化成觉醒这道。
因着过去修行之善业。
得到强烈之加持。
寻找降伏我执之指示。
我死而无悔。
修心七要开示
  皈依伟大慈悲观世音,圆满三学,成就二菩提,四处弘佛法,持法教者之顶严,无上上师,我顶礼。
  三时诸佛唯一道,众善与喜之宝地,具福弟子常求此;依于上师之教义。
  所有想要成就无上觉醒(即证悟)的人,都应该努力修持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
  噶当派大师的许多法教以长篇、中篇、和极短形式阐述,但所有法教的精髓都存在于伟大菩萨俄丘·督美·藏波所著的《修心七要》之中。
  在过去,佛法盛行于印度时,声闻乘和大乘僧团分开修行,大乘法教没有传给声闻乘的信徒。这不是因为上师对声闻乘信徒有任何意见,而是因为大乘法教如果在那种环境中传授,不会对听众产生任何影响,甚至会被误解。因此之故,大乘的法教在那个时候还是隐密的。只有在后来,透过莲师加持的力量,经乘和密乘的完整佛法才得以在雪地西藏公开宏扬。因此,我们能够进入佛法,立下誓言,许下愿所有众生都能得到三宝护持的宏愿,进而步入大乘的道路,完全缘于莲师的慈悲。
  大乘有深及广两个面向。《现观庄严论》说明深的面向,《宝性论》说明广的面向。这两种法教与佛陀二转和三转*法 伦的教法是一致的。而两者浓缩于《经庄严论》;《经庄严论》说明了菩萨广大如大海般的事业。关于这一切,博学多闻的大师们可以做出非常长篇的说明。但简而言之,大乘的深广两个面向,全包括在两种菩提心的修持中:相对菩提心(世俗谛)和究竟菩提心(胜义谛)。
  相对菩提心是依着一般的概念来修持,就算是初学者,只要向内在检视,用正确的方式修持,就可能圆满成就。当相对菩提心圆满成就之后,究竟菩提心,也就是内观智慧、无我了悟,就会自行生起。此即噶举派的大手印,宁玛派的大yuan曼。这些修持暂时超过我们的能力所及。新生婴儿尚在哺乳,如果喂以水果、米饭或肉类等固体食物,他们将无法消化。同样的,究竟菩提心也不是在一开始就可以做到,所以我们必须从相对菩提心开始修持。
  龙树菩萨说:
  倘若我等及世界,向往无上之觉醒,
  其基础乃菩提心;稳如泰山菩提心,
  展向十方之慈悲,超越二元之智慧。
  相对菩提心有两个面向:空性与慈悲。如果修持的根基稳固,就不会有岔入声闻乘和缘觉乘的道路;如果能仰赖空性的见地,就不会在三界轮回中流转。事实上,圆满的觉醒超越轮回和涅槃。如果能够兼具慈悲及对空性的了悟,就像一台四轮俱全车辆,可以在上路;但如果少了一轮,就无法去任何地方。缺乏慈悲的空性禅修,不是大乘的道路。空性和慈悲必须兼具。
  《修心七要》的开示源自于阿底峡尊者的三位伟大上师。第一位是慈氏瑜伽,他确实有和承担他人之苦;第二位是法铠大师,他不断修持爱与慈悲,到了连自己的血肉都可以布施的地步,因而成就了对空性的了悟;第三位是法称,他住在黄金岛,(今印尼的一部分),一生都在修持菩提心。
  有一个故事,一天,慈氏瑜伽正在传法,一只狗对着某人狂犬。这个人失去控制,对狗丢抛石头,被击中肋骨的狗发出哀鸣。慈氏瑜伽对这只狗表示无比的怜悯而大叫一声,从传宝座上来摔下来。弟子们心想,这是不是太过头了。慈氏瑜伽知道他们的想法,于是说:&看这里,我的肋骨。&他身上有一块瘀血,跟石头打中的位置一模一样。他承受了那只狗的痛苦。
  另一个故事是:法铠大师在那澜陀大学时,一位男子生病了,完全没有体力。医师们束手无策,并对他说,唯一可能治愈的方法是吃活人的肉。男子非常沮丧,心想怎么可能找到活人的肉?当法铠大师听闻此事,就跟男人说,&如果能治愈你的病,你可以取我的肉。&接着他从大腿上切下一块肉,拿给男子,男子吃了之后痊愈。那时法铠大师尚未了悟空性,所以伤口非常疼痛,尤其当晚上躺下就寝时,更加疼痛难当。虽然如此,他完全没有认为这么做有什么不寻常,也没有任何悔恨。接近黎明时分,他进入浅眠,梦到一个相貌俊美的少年站在他面前,发出白光。
  少年说:&这是我们应该为众生所行的菩萨事业。你的伤有多痛?&
  当法铠大师回答的时候,少年――其实是观世音菩萨――用手划过伤口,轻轻吹了一口气,于是法铠大师得到观世音的加持,醒来后伤口已完全愈合。没有疼痛,而他也了悟空性的本质。
  法称大师住在海边,被人称为&金洲上师&,也就是黄金岛的上师。阿底峡尊者跟随他十二年,在其教导之下精进修行,使菩提心深植于心。虽然阿底峡尊者跟随其上师,别人听到他们的名号时,他也会将双手合在胸前,但只要提到金洲上师的名号,他则把手合掌置于头顶哭泣。他每年都会记念其他老师的圆寂,但对金洲上师,他每个月祭一次。弟子问他:&你对金洲其他上师表达敬意的方式似乎不同,是不是因为他们的智慧比较差?&阿底峡尊者回答,我所有的上师都达到无上的境界,他们之中没有一位是凡人,他们之间的功德也没有任何差别。但因为金洲上师的慈悲,菩提心才能在我心中生根,因此在感恩上,我是有差别的。
  法称大师的传承也包含了慈氏瑜伽和法铠大师的法教。有很多方式可用来解释这些法教。但在此,我们将根据噶当派大师切卡瓦耶喜多杰的修行,以《修心七要》的偈颂来说明。
第一章 修习菩提心的根基
  首先修前行
  在修习这个法教之前,必须先思量人身珍贵难得、无常及轮回过患来做前行。
  此刻,我们俱足殊胜人身的十八种特质,是非常难得的。如果把握机会,正确地修持佛陀的法教,就如同俗谚所说:
  用得妥当,此身为渡往解脱彼岸之船,
  用不妥当,是令我们停泊在轮回之锚。
  此身乃一切善与恶的媒介。
  从追求觉醒的观点来看,生而为人的好处远超过投生天界的神。在天界的众生以甘露为食,如意树能圆满所有的愿望;即无疲惫,也无困难,即无病痛,也无老迈。在这个时代中,已获得证悟的千佛,都是俱足八暇十满的人,而不是神。再说,人身不是靠强迫或随机得来的;它是正面行为的结果。由于众生很难做出正面行为。因此殊胜人身确实难得。虽然如此,我们现已获得人身,遇见佛法,走上修行的道路,并且在接受法教。但如果我们无法修习这些法教,听闻法教本身不会让我们从轮回中解脱,面对生老病死的困境时,也不会有任何帮助。我们生病,如果不遵照医师的处方,即使医师随侍在侧。痛苦也不会消失。
  如刚才所说,如果忽略佛法的修持,佛法就没有用处。此外,生命脆弱无常,因为死亡及死因不确定,我们随时会离开人世。或许我们会想:&啊,等我年龄大一点再修行吧。我现在还年轻,我还要过一般的生活,赚钱,超越对手,帮助朋友等等。&事实上,我们未必能活到年老,只要想一想同辈就好了。有些人可能幼年夭折,有些人在工作岗位上,或因其它理由英年早逝。而我们也未必长命百岁。
  再者,相较于畜牲,获得人身几乎是不可能。如果你在夏天检视一块泥土,你可能发现里面的生物数量可能比法国的总人口数还多!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说,单单以数量来看,人身非常难得。我们应下决心修持佛法,不要把生命耗费在无意义的活动上。
  借由人身来成就佛法,如同跨越汪洋,寻获珍贵宝珠,满载而归;旅程艰难也获得回报。空手而返多么可惜!如今我们拥有殊胜的人身,发现了佛陀的法教。透过上师的加持和慈悲,我们已能听闻、研读并修持佛法。但是如果我们把全部的时间用于俗事:从商、耕田、超越敌人、帮助朋友、期待重要的职位等等,在死亡之前没有挪出时间修行,一如入宝岛却空手而返。这是多么不可思议的浪费!因此我们要想:&我不要错失良机。趁我拥有这个珍贵机会,我要好好修持佛法。&当然,终身修持佛法是最好的。但是如果不能的话,起码要好好皈依,因为皈依是佛法的精髓,同时可以关闭堕入下三道之门。佛法是普世良方,可以用于任何困境。因此,修持佛法是最重要的。
  此刻,由于语言的差异,各位无法了解我所说的话,但你们都知道,我正在给予一些教导。等我走了以后,一切会被翻译出来,然后你们可能会想:&那位喇嘛教了一些重要的事情,我必须把它付诸实修。&如果你们真可以每天实修,那么我的解说就会有意义。请大家留意。
  轮回过患
  快乐与痛苦的经验,皆是正面与负面行为的结果。要尽量屏弃恶习,培养善德。
  就连住在草里最微小的昆虫也希望获得快乐,但它们不知道如何积聚快乐的因――正面的行为,也不知道如何避免痛苦的因――邪恶的行为。当动物互相厮杀啃噬,是出于本能地做出负面行为。它们希望快乐,但它们所做的一切,都是在造作痛苦的因,也因此不断受苦。这是它们无明与迷妄的程度。但如果能真正让看到真相,它们会丝毫不顾自己的性命,完成每一项能带来快乐的善德。佛陀法教的精髓,即是要清楚了解什么是应该做的行为,什么是应摒弃的行为。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自净其意,是诸法教。
  此刻,我们都困在迷妄的状态中,因此我们应该认清自己多世一直到今天犯下的一切恶行。而且从现在开始,要避免从事恶行,不论其大小,如同我们应该避免让刺跑进眼睛。要时时检查自己的行为,犯下任何负面行为,要立即忏悔,从事任何善行,要回向他人。要尽己所能不做错事,尽力积聚善业。
第二章 菩提心
  菩提心是获致觉醒的不二法门。它有两个面向: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相对菩提心是运用凡夫心意来修持,比较容易培养。尽管如此,相对菩提心带来的利益是无量的,因为只要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起,我们就永远不会堕入恶趣。在大乘之路上,也就是所谓的觉醒心。
  为了准备来修持菩提心,我们要遵循观世音仪轨的教示:&皈依三宝,禅修菩提心。思量一切身、语、意的善行,都是为了如虚空般广大的众生。&法教中说:&由于众生是无量的,因此祈愿众生安乐的利益也是无限的。&众生究竟有多少啊!只要想一想,这块草坪上有可能有上亿的众生!如果我们祈愿他们都能达到成佛的境界,这种愿望所产生的利益,将如同众生的数量般广大。因此,我们不应把菩提心放在少数众生身上。只要有虚空,就有众生存在而所有众生都在受苦。为什么要在它们之中划分界限,拥抱一些可爱的朋友,排拒那些被认为是可怕的敌人?
  从无始以来,我们一直在轮回中流转,积聚恶业,当死亡来临时,除了下三道,还有什么地方可去?但是如果我们生起必须带领一些众生证悟成佛的愿望和想法,那么我们就已生起了所谓“愿菩提心”。接着,我们要向上师及本尊祈请,愿珍贵的菩提心在心中生根。我们应当念诵“积聚资粮祈请文”的“七支献供”。身体坐直,心不受干扰地数息二十一次,中间还不遗漏也不数乱。如果能用一串念珠来数息,心中的枉念也会减少。相对菩提心修持了会更容易。这就是成为适当的禅修器皿的方法。
  究竟菩提心 视一切现象如梦。
  对于敌人,我们总认为他们永远充满敌意。或许我们总认为,他们曾是我们的敌人,如今他们与我们敌对,未来也会憎恨我们的子女。这只是我们的想法,但实际上并非如此。我们不知道在过去世,自己身处何地,是什么众生,因而也无法确定,此刻对我们充满敌意的人,在过去世是不是我们的父母!当死亡来临,我们不知道自己将投身何处,因此也不知道这些敌人未来会不会成为我们的父母。此时,我们对如此关爱我们的父母充满信心,但当他们离开此生后,谁能说他们不能轮回成为我们的敌人?由于我们对过去和未来一无所知,于是我们产生一种印象,认为现在的敌人不会改变敌意,现在的朋友永远会是友善的。这只说明,我们从未真正思考这个问题。
  如果要仔细思量这个问题,我们可以想象一个情境:许多人一起从事一个复杂的计划。在某一个阶段,他们是朋友,彼此亲近、信任、扶持。但后来发生了一些事情,使他们反目为仇,互相伤害,甚至残杀。这种事情确实会发生,而在一生当中,诸如此类的变化也会出现很多次。因为一切聚合而生的事物或状况都是无常的。
  虽然殊胜的人生是获致觉醒的无上器皿,但它们本身也不过是一个短暂无常的现象。没有人知道死亡什么时候、以什么方式到来。在水面上形成的泡沫,下一刻就消失了,毫不停留。难得的人身也是如此。在致力修行之前,我们耗费所有时间,但谁知道生命会在什么时候消逝?一旦我们失去了殊胜的人身,继续存在心识流或许会投生畜牲道、地狱道或天道。在这些地方,要修行是不可能的。天道因为的众生享受一切的舒适惬意因为不断地放纵和分心,而不适合修行。
  从我们的感官认知来看,外在的宇宙――土地、岩石、山峦和悬崖――似乎是永恒而稳定的,如同我们认为,钢筋水泥建造的房屋能够维持好几代。但事实上,没有什么是坚实稳固的。一切如海蜃楼。
  过去佛陀在世时,身边环绕着许多阿罗汉,佛法盛行,功德主为他们建造了那么壮观的建筑!但一切无常,如今我们看到的不过是一个空旷的平原。同样的,在戒香寺和澜陀大学,曾有成千上万个学者费心教导庞大的僧团。一切无常!如今在这些地方,连一位僧侣或一卷佛陀的法教都寻不着。
  举一个更近的例子。在以前西藏有多少个如同那些在拉萨、桑耶、和昌珠的寺院?有多少代表佛陀身、语、意的珍贵法器?如今连一尊佛像都不剩。在桑耶、仅存的废墟只有这个帐蓬的大小,几乎不比一座佛塔大。一切被破坏或被摧毁。这事情已经发生,也能印证无常。
  想一想所有从西藏来到印度的喇嘛,例如噶举慈悲仁波切、卡如仁波切、和敦珠法王。想一想他们授予的所有法教,以及他们如何为了保护佛法而奉献自己。如今他们都已圆寂。我们再也见不到他们,我们只能把他们当做祈请的对象。这一切都缘于无常。我们应该用同样的方式想一想自己的父母、儿女、朋友……。当年西藏人到印度时,许多人因为体力无法负荷而中途身亡。光是我认识的人,每天就有三四位死亡。此即无常。没有一个存在的事物是稳定而永久的。
  如果对无常有所领悟,我们就能修持殊胜的法教。但如果我们仍然认为,一切将如常,我们就会像临终病榻上,仍然谈论生意的富人!这些人永远不会去谈论来生。这显示他们从未认死亡是确定的。这是他们的错误和迷妄。
  什么是迷妄?我们应该如何定义它?如同一个疯子在寒冷的冬日跑到户外,身跳入水里洗澡,精神错乱到无法发现他的身体冻僵了。我们会认为这个人疯了。但同样的,在一个心智清明而觉醒的菩萨眼中,我们的行为跟那个疯子一样疯狂。我们应该深信自己完全被蒙蔽了。当事物以其自身方式在我们面前显现,它们本身不具丝毫真实性,也并非独立存在于心之外。
  是什么创造了这个幻象?是心,心把虚幻、不存在的事物视为真实。尽管如此,我们应该清楚了解,这种迷妄本身――佛性或如来藏――是非常不同的。因此迷妄不是无法去除的事物。
  至于心,这个幻象的创造者呢?我们甚至能说心是存在的吗?为了了解这一点,我们必须:
  观心性无生。
  当瞋恨在我们所认为的&心&中生起时,我们甚至无视于可能威胁生命的危险。我们的脸因愤怒而涨红,手上握着武器。甚至可能杀人。然而,这瞋恨其实是一个幻象;它不是什么从外面冲进来我们体内的伟大力量。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一个无实质的念头。它只不过是一个念头,但是居然……。
  再以定富人为例。他富裕、快乐,心满意足想:&我有钱。&但如果他的财产被官方或类似的人没收,他的快乐立刻蒸发,落入抑郁和痛苦中。那快乐是心。那痛苦是心。那心是念头。
  要如何说明念头?此刻,我在传授佛法。让我们分析一下你们聆听我传法的心理体验或念头。它拥有颜色吗?它能够在上半身或下半身,在眼睛或耳朵中找到吗?我们所谓的&心&,其实不存在。如果它真的是一个&东西&,它必须具有属性,例如颜色。它必须是白色、huangs等等。或它必须具有形状,象是一根柱子或一个花瓶。它必须大或小,新或旧等等。只要你向内仔细思索,就能知道心到底存在不存在。你将会发现,心没有起点,没有结束,也没有停驻。它即无颜色和形状,也无法在体内或体外找到。当你了解到你应该它住在那个觉受之中,不要为它帖上标签或下定义。
  当你真正了悟空性,你就会像密勒日巴尊者,不受酷暑或寒冬的影响,而且水火不侵。在空性中没有痛苦。换句话说,如果没有悟心的空性,我们连被小昆虫叮咬,都会想:&啊,我被叮了,好痛!&或当一个人说了一句不客气的话,我们会动怒。这说明我们没有了悟空性。&了悟空性&通常被称为&对治&。当身心在本质上是空的信念在心中生起时,有一句话说:
  对治亦自解。
  人们前来求法,乃是因为他们害怕死亡后会发生的事情。他们认为,他们必须皈依,向喇嘛求教,一心一意专注于修行:十万遍大礼拜、十万次献曼达,念诵四皈依文等等。当然,这些都是正面的念头,但这些念头不具实质,无法停留太久。当上师不在了,没有人能够指导什么是该做或不该做的时候,这对大部分修行者来说,就如俗语所言:&老瑜伽士发财;老上师结婚。&这句话说明念头并非恒常不变。任何&念头&或&对治&――即使是空性的念头――在本质上是空的。不具有实质的存在。
  道体歇于阿赖耶
  但我们要如何安住于空性之中,如何离于所有的心智活动?首先要认清,当我们想到“我”这个念头时,其实不具任何真实性,虽然如此,我们仍然觉得有一个真实的、实在的东西叫做“我”。这个“我”由一个具有五种感官、八种识的身体,支撑。这些都是技术名词,不容易了解。举例来说当眼睛辨认出一个形体,视觉产生透过眼识的作用。如果那体形是悦目的,我们心想:“这个东西好,我喜欢。”如果看到鬼魂等可怕的东西,或有人拿枪要杀害我们,我们心想自己将要被杀害,心中充满恐惧。然而,那些外在事件似乎在“那里”发生,但“事实”上,它们在:“这里”在“内在”发生,它们是被心造作出来的。
  至于心的所在位置,我们可以说,它们和身体连接在一起,正因为如此的组合,我们有着语言能力。一个帐蓬中间有一根柱子,四边绳子拉起帆布,就变成一个能够驻留的处所。同样的,我们的身、语、意也暂时暂时连结在一起。但是当死亡来临,我们的心会进入中阴,身体被遗留在后,语言则完全不存在。我们的心无法带走此生所累积的财富。父母亲友也无法随行。我们将只身一人,背负所从事的一切善行和恶行如影随行,无法摆脱。
  被我们遗留在后的身体称为尸体。无论是父母的尸体,或是上师的舍利都只是一具尸体。尸体虽有眼睛,却无法看见;有耳不能听;有口不能言。我们可以尊重对待尸体,替他穿上缎袍,供奉在宝座上;也可以粗鲁地把它丢进火里或水里。对尸体来说没有差别。它们像石头一样没有心,即不快乐也不悲伤。
  身体和语言是心的仆人,当心是正面的时候,身体和语言也是正面的。但我们要如何让心正面?此刻,我们执著于一个念头,认为是真实存在的。有人伸出援手时,我们心想:“这人对我真好。我必须用同样的方式对待他,让他成为我一辈子乃至生生世世的朋友。”这只显示我们不了解心的空性。至于敌人,我们只会想到如何竭尽所能伤害他们,最好消灭他们,或至少抢走他们所有的财产。之所以有如此想法,是因为我们认为愤怒是真实且永久存在的。事实上,它什么都不是。因此,我们应该安住于心的空性,超越思维戏论,安住离于执著的状态,一种超越所有形容概念的明晰境界。
  在形容究竟菩提心的最后,本续说:
  禅修后,视现象为幻。
  有一种说法,禅修后,一切现象,自己和他人,宇宙和所有众生,皆显现如幻。我们对这个说法必须要有正确的了解。
  伟大的菩萨来到世间利益众生,引导众生趋向解脱之道,不是因为业力或烦恼的缘故。我们从故事得知,佛陀在过去几世仍是菩萨时,曾投生鸟、鹿等禽兽之中,为的是教导它们走向善道。他也曾经投生为一个伟大的国王,修持布施;后来为了求法,或聆听几句开示,甚至跳入水火之中,完全不顾自己的性命。因为他已了悟空性,所以没有任何痛苦。除非我们达到相同程度的了悟,否则只要我们执著于事物常住的概念,就无法达到如佛陀的境界。这是我们每天都要谨记在心的事情。
  相对菩提心
  首先我们要把相对菩提心当作一种禅修,然后再讨论日常生活的运用。
  针对禅修,本续说我们应该:
  修习自他交换;
  自他交换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法门。如伟大的寂天菩萨所说:
  任何希冀快速成为自己与他人的依怙,
  应当从事此殊胜之秘密,
  设身处地为他人,并将一切施予彼。
  我们非常重视“我”、“我自己”的概念,接着又把范围扩大及“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父亲、“我的”母亲、“我的”兄弟、“我的”姐妹、“我的”朋友这些念头之上。我们忽略了他人的概念。或许我们真的对乞丐很慷慨,分送食物给需要的人,但事实上,我们对他们的关心不如对自己的关心。我们确实应该关心他人,而且正因为我们现在能忽略他人,我们也应该能够忽略自己。此即菩提心开始升起的方式。这是菩萨极秘密的诀窍。此刻菩提心尚未在我的心中觉醒,因此我感到非常幸运,能够依着这个法本来向大家说明。
  如果透过这次《修心七要》的论释而认识到菩提心的重要性,这将成为我们未来证悟的正因。在八万四千种不同法门之中,珍贵的菩提心是其精髓。只要听到这样的开示,即使是生性嗜杀的邪魔,也不可能生起正面的念头!在过去,西藏东部的康区充斥恶鬼邪灵,这也是巴楚仁波切不断对弟子讲解《入菩萨行论》的原因之一。不久之后,那个地区不再有鬼魂出没,至少没有鬼会作乱!此即菩提心的潜藏力量。
  如果我不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以换取他人的痛苦,我永远无法成佛。
  甚至在六道轮回之中,快乐也会从我身上飞离而去。
  当我们能够关心他人,一如关心自己,能够忽略自己,一如忽略他人,我们将觉醒。即使我们必须停留在六道轮回中,我们也能够远离悲苦。如我所说的,当伟大的菩萨布施自己的头和四肢时,他们完全没有因为失去它们而感到悲伤。
  在过去生世的某一世中,佛陀曾是一个君主,习惯毫不后悔地给予所有的财富。任何人只要向他乞求,他从不拒绝,因而声名远播。有一天,一个邪恶的婆罗门乞丐来到他身前,对他说:“伟大的国王,我的相貌非常丑陋,而你是那么的俊美,请把你的头给我吧。”国王答应了。他的王后和大臣一直担心他会做出这种事情,赶紧用金银财宝制作出数百个人头,供给这个乞丐。
  “拿去吧,”他们向乞丐请求,“不要向国王要他的头。”
  乞丐回答:“珠宝做的人头对我来说没有用处,我要的是人头。”他拒绝取那些珠宝人头。
  他们无法打消他去见国王的念头。
  国王说:“我拥有儿女,王后、和一个国家,但我对这一切都不执著。到花园的瞻波伽花树下,我会把头给你。如果我今天能把头给你,将是我第一千次完成菩萨将头布施给人的事业。”
  到了树下,国王脱下衣服,把头发绑到树枝上,切下自己的头。此时,黑暗笼罩大地,天空传来众神哭泣哀悼的声音,声音大到连地上的人都能听到。王后们、王子们、大臣们,全部都哑口无言,倒在地下。接着众神之主因陀罗现身说:“国王啊,你是一位菩萨,你甚至连头都布施给他人。在此,我带来诸神的再生甘露,让我替你涂上,恢复生命。”
  国王确实是一位菩萨,就算他的头被切下来送走了,他的心仍然存在。他回答,他不需要因陀罗的再生甘露,因为他能够透过祈请的力量,换一个新头。
  因陀罗请求他如此做。国王说:“倘若这一千次在瞻波花树下布施自己的头的行为,都只有一个利他的目标,而不带任何利己的动机,完全没有悔恨,那么愿我的头复原。倘若我的动机中掺杂后悔邪念,或并非纯然利他,那么愿我的头如此被斩断。”国王才刚说完,肩膀上就出现一个新头。和原先被婆罗门带走的那个一样。王后、王子、大臣们欢呼,并依据佛法治理国家。
  对于那些能够如此布施的人来说,根本没有痛苦。证悟的上师们,菩萨们,来到世间利益众生,即使因为人们被强烈的贪、瞋、痴捆绑,面临困境和障碍而忽略了他们,他们也从未生起放弃念头,完全没有任何愤怒或怨恨。话说:
  如果要让自己从被害中解脱,
  如果要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
  把自己布施出去,和他人交换,
  保护他人,一如保护自己。
  当我们练习把自己的快乐送给他人的时候,如果一开始就想把快乐送给众生,是不智之举。因为众生无限,而你的禅修倘不稳定,如此你将不会从这样的修持中获益。因此,一开始先观想一个你爱的人在你面前,例如你的母亲。心想,当她怀你的时候,受尽折磨,无法舒适地做事、用餐,甚至连起立坐下都有困难。但她始终爱你,关心你。当你出生时,要不是你真的在呼息,你很难被称为一个有生命的东西。这时你连抬头的力气都没有。虽然如此,母亲把你这个不认识她的小东西扶到大腿上,清洗干净,用爱心细心抚养。之后,因为你犯错而使她颜面扫地,但她仍然全心全意地保护你周全。如果你和父母是修行者,那么等你长得够大,他们把你带入佛法为你引介上师,领受上师法教。
  事实上,幸亏母亲,你才能拥有殊胜的人身,若不是因为她,谁晓得你是否能够获得人身?因此你应该非常感谢你的母亲。如果你想的不只是今生,而是无数的前世,你就会了解到,所有众生都曾是自己的母亲,都曾像母亲一样照顾你。母亲用关爱的眼神注视你而非紧蹙着眉头。她叫你亲爱的孩子,把你养长大,保护你不受天气冷热及其他一切的影响。她用尽一切方法要让你快乐。就算她能够让你当上一国之君,她仍然觉得不够。因此,你要对母亲怀有无限的感恩。
  如果一个人长大之后,不但没有照顾年迈生病的父母,反而弃之不顾,人们会认为他厚颜无耻不知感恩。即便我们不是如此,但如果我们说自己尊敬父母,而却只照顾自己,是非常荒唐的。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确实照顾父母,但只给予食物、衣着,甚至整个国家的财富等物质,这只能给他们提供一时的利益。相对之下,如果我们能够介绍他们认识佛法,让他们领悟六道轮回的痛苦,进而开始修行,例如禅修观世音的法门,才算真正成功的帮助他们,也为他们的来世奠下基础。我们必须一再为如母众生的利益而努力。在他不同的轮回状态中流转的众生,希望自己获得快乐。我们也象他们一样,为了相同的理由在轮回中流浪。因此,我们应该在当下下定决心,要回报众生对我们的慈爱,努力化解他们的痛苦。
  众生饱受痛苦的折磨。地狱道的众生承受极热与极寒之苦。饿鬼道的众生承受饥渴的巨苦。畜牲道的众生承受奴役之苦。人道的众生承受生老病死之苦。阿修罗的众生永远在争斗。天道的众生必须离开天道时,会经历极大的痛苦。
  一切痛苦都是恶行的结果,而善行是快乐的因。停留在阿赖耶识的负面行为的种子,如同向有钱人借钱的借据。即使经过多年,当债主拿出借据,欠债者就不得不还债。同样的,当我们累积善业与恶业的时候,业果或许不会像我们被刀划过一样立即显现。但无论如何,每一个行为必定会有其后果。我们可以透过忏悔来清净这些行为,或直接承受业果。总之,它们不会因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也是“苦谛”(苦的真理)和“真谛”(苦因的真理)。“苦”是我们实际经历的伤害,例如地狱道的寒热,饿鬼道的饥渴等等。“集”是苦的种子――银行家的借据――若不是现在,就是在未来造成影响。
  所有众生都曾是我们的母亲,因此我们应该下定决心,去承担一切众生的痛苦及苦因,同时把所有快乐的因给予众生。当我们禅观众生的痛苦进入我们的心,而自己真的开始受苦时,我们应当快乐地想着,这都是为了我们的母亲。当我们为了众生的利益而付出自己的快乐和善行时,我们应该忽视自身的利益。甚至为了众生牺牲生命也再所不惜。我们必须创造一种环境,让如母众生能够当下享受快乐,并修持佛法。我们应该祈愿他们迅速证悟,并随喜他们的进展。
  如果我们能够如此持续地为父母着想,最后我们将能够关爱他们胜过自己。对于兄弟姐妹、朋友和爱人,也是如此。接着我们应该把范围扩大到全国。当我们习惯了这种观想,就可以试图容纳所有众生。如果我们循序渐进地观想,我们的心态会渐渐扩大,情绪会愈来愈稳定,心中的爱会愈来愈强烈。因此,刚开始以父母为观想对象,最后扩大及所有众生,因为从无始轮回以来,这些众生都曾经像现在的父母一般照顾我们。我们应当对众生深深感恩。我们知道如母众生在轮回中承受各种痛苦,我们应当用强烈的慈悲培养一个念头:“愿我能够让他们从痛苦中解脱。”
  概括来说,我们要怀有强烈的慈悲心,想象所有众生的痛苦融入自身。同时把过去、现在、未来的身体、财富和善行回赠给他们。如果看到众生得到快乐,善行增长,我们应该不断随喜。
  如果我们依循以下本续偈的诀窍,我们将能够轻易做到交换快乐与痛苦的观想:
  彼二乘呼吸
  观想你最憎恨的人在你前方。当你呼息时,你一切的快乐、善行和财富如同风吹雾气般离开自己,融入敌人之中。因此,他从痛苦中解脱,充满喜悦,如同投身西方一般快乐。当你吸气时,他所有的痛苦、恶行和障碍,如同风中沉沙般沉入我们的体内。想象他痛苦真实地落在我们身上,要感受那重量,如同自己身负重担随着练习,观想会愈来愈容易。长期从事如此的禅观,月复一月、年复一年,你的深受也会增长。
  在过去的时代,堪千·札西·欧萨的一位弟子在山中隐居。当他家中一位仆人过世时,他为仆人祈请。一天晚上,他梦到仆人投生地狱道中的一个热地狱。醒来之后,这位隐士直接去找堪千·札西·欧萨,向他说明这个梦境,请求他为已故的仆人祈请。
  堪千·札西·欧萨回答:“我会为他祈请的,但你应当同时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如果你能够持续地修持,他将从地狱道中出来。”
  隐士回到山洞,精进修持自他交换的观想。七天后,他全身长满水泡。他认为这是一种征兆,于是他又去找堪千·札西·欧萨。
  “你要我修持自他交换,”他告诉上师,“现在我的身体仿佛被火焚烧一般,全身长满水泡。”
  “这只是一个征兆,”堪千·札西·欧萨说,“那个仆人已从地狱中解脱。这也表示,你真的有能力以自己的快乐来换他人的痛苦。”
  如果我们希望从这个修行法门中获得真正的利益,我们应当持续修持,直到这类征兆生起。
  阿宗·竹巴的弟子在修持自他交换法时――藏文称之为“通林”,特别以犯下许多深重恶行的人为观想对象。在修持过程中,他们过去禅修所获得的领悟和觉受,常常会被蒙蔽,感觉障碍增加。如果出现这种征兆,不要认为我们在未来会承受痛苦。格西卡拉·贡千一辈子都祈请:“愿我代替那些积聚恶业的众生,投生地狱道。”他在晨昏重复这个祈愿。但就在他圆寂之前,他说:“我的愿望没有实现!因为看样子我要前往西方极乐世界;无论我朝哪里看,眼中所见的尽是花团锦簇的花园和花雨。虽然我一直在祈请,愿所有众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自己代他们投生地狱,但看样子我是去不成了。”这就是修行的成果。
  座下的相对菩提心
  三境、三毒、三善根。
  我们执着于令自己喜悦的事物及所爱之人,例如父母和亲戚面对令我们不舒服的情况,例如看到敌人或不喜欢的人,心中会生起瞋恨。当我们看到的人即不是好友,也不是敌人时,就没有感觉。我们执着于舒适的状态;面对不悦的状态,我们生起瞋恨,对于无所谓的状态,我们心中生起无明。
  很多人,包括我们自己,都中了贪、瞋。痴三毒!我们应当祈请:“愿我能够承担所有众生因三毒而产生的障碍。愿所有众生能够生活在善德之中,每天实践善行,从贪、瞋、痴三毒中解脱出来。”如果我们常常如此思维,将获得极大的利益。
  一切行中皆持诵。
  持诵的例子如:“愿彼诸恶行皆成己之苦;愿己诸善德皆成彼之乐。”
  这是噶当派大师经常念诵的偈子。在禅修后,念诵这样的偈子是佷有好处的。此外,如果能够在殊胜的法象前祈请,例如在拉萨的释迦牟尼佛像前,或在上师面前念诵,利益更大。此举一定能让菩提心在心中增长。因此我们应投入大量时间和心力来修持。
  训练从自起。
  我们应该如此想:“愿未来所将承受之折磨,诸如地狱道之寒与热、饿鬼道之饥与渴,现皆入己身。愿彼众生堕入地狱道的一切业障,现皆入我心,己愿代彼之痛苦,亦即法教中众生贪、瞋、痴之业报,悉皆熟于己身。”慈氏瑜伽曾因一只狗被石头砸到,而跟那只狗一样在相同的位置瘀血。我们要持续修持,直到有着像慈氏瑜伽一样的征兆。
  菩提心即觉醒心,是一切经教部和密咒乘修行的核心,是一个很容易修持的法门。如果你有菩提心,一切就圆满;没有它,任何事都无法圆满。此刻,我们正从不同上师处领受许多修心的法教。请把这些法教谨记在心!当这些法教被翻译出来之后,希望各位能够理解记忆。因为这确实就是佛法。
第三章 把困境作为觉醒的道路
  我们可以进一步就两个课题来讨论菩提心:愿菩提心和行菩提心。先探讨愿菩提心。依着世俗谛或胜义谛的关系,愿菩提心也有两个面向。
  罪满世界时,恶缘成觉道。
  如果我们知道如何把障碍带入修行之道,那么不论面对多少困难和冲突,它们只会让我们的修行更清楚,而不会成为道路的障碍。然而,如果我们没有接受这样的教导,就会把困难视为障碍。
  就外在世界而言,在末法时代,雨雪不按节气降临,作物欠收,牛群不健康,人畜被各种疾病缠身。因为人们把时间花在从事恶行,彼此忌妒,幸灾乐祸,于是国与国对立,世界处于危急状态中。这年头,连宗教教义都被扭曲,于是疾病和战争充斥。当森林起火,狂风吹来绝不会熄灭火势,只会让火势更猛。同样的,对一个领受过修心法教的菩萨,所有的灾_NAN都可能化为修行道上的顺缘。
  莲师曾说:“无缘遇见十方诸佛菩萨的末法众生,向我祈请。我的慈悲能迅速护佑你们。”以西藏为例,那是释迦牟尼佛从未去过的地方。当寂天大师,也就是金刚手菩萨的化身,前往西藏传法时,被猛烈的邪灵阻挠。正因为这不吉祥的情况,莲师被自主延请入藏。莲师运用空性与慈悲双重利器,降伏了所有负面力量,加持西藏成为观世音净土,让密咒乘的传统在西藏如太阳般生起照耀。此即菩萨事业的一个例子。
  或许我们认为,要将一切带入觉醒之道,我们必须拥有如莲师般的崇高证量和神通法力。然而,我们没有这样的功德。但我们不应该用这种念头让自己气馁!好好善用每一个困境来修行。
  俗义谛中的愿菩提心
  我们无法认清“我执”是敌人,是所有痛苦的根源。当我们被棍棒或石头击中,我们会痛;当别人说我们是“小偷”或“骗子”,我们会生气。为什么?因为我们非常珍爱、执着于“自我”,我们心想:“我被击中了。”对“我”的执着,才是解脱和觉醒的真正障碍。我们所谓的邪魔力量或障碍制造者,例如鬼、神等等,其实都不是处于自己之外的个体。事实上,问题来自于内在。因为我们执着于“我”,于是我们会想:“我好不快乐,我找不到东西吃,我没有衣服穿,许多人反对我,我没有朋友。”这种无意义的念头,让我们非常忙碌。这也是我们没有走向解脱和觉醒的道路的原因。从无始以来,我们不断投生六道轮回。我们在三界轮回中辛劳了多久,一直在做我执的奴隶,这就是我们无法逃脱的原因。当一个人借了很多钱,在偿清债务之前,他无法享受片刻宁静。同样的,我执让我们忙个不完;这种执着在阿赖耶识留下负面烙印,如同借据一般。当业成熟,还债的时候,就不再有快乐的机会。如法教所说,这全是因为我们无法认清我执是真正的敌人。
  另一个原因是,我们没有认清众生的大慈。释迦牟尼佛曾说,就获至证悟而言,以慈悲服务有情众生,等同于供养诸佛的价值。因此,慷慨对待他人,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走向解脱之道和供养诸佛的利益是一样的。或许我们会认为,供养寺庙,或在佛相面前摆出供品是更好的方法。事实上,诸佛完全离自我珍爱,因此我们越能帮助众生,诸佛就愈快乐。佛陀在菩提树下接近证悟时,群魔前来阻挡,派出军队,挥出武器,而佛陀以禅修慈心来面对,用大爱战胜群魔的瞋恨,把它们的武器变成花朵,把它们的诅咒怒吼化为赞叹和咒语。事实上,众生是我们积聚功德的最佳机会。
  这就是为什么居住在西方极乐世界一个净土,(佛陀的一个净土,其中没有任何的众生,没有任何瞋恨、骄慢和忌护个悲哀的的对象。)的菩萨们祈愿,希望能够投生到我们这世界中。正如经文所说,菩萨们希望投生到一个众生只想为自己积累财富,只想满足自己亲人的地方。这个地方众生充满烦恼,于是众生就成为修心和培养菩提心的重要支柱。众生是能够让我们成佛的立即原因,我们要真心地感谢众生。
  报应皆归一。
  所有的痛苦、疾病、被鬼魂缠身、失去财富法律纠纷等。都源于我执。无一例外。所有的不幸灾_NAN要归咎于你执。所有的痛苦,都来自于执着于自我。我们为应该归咎于他人,就算敌人前来切掉我们的头,或用棍棒打我们,他所造成的只是暂时的伤害。我执是造成伤害的真正原因,而不是敌人的作为。
  充斥世界之伤害,
  一切恐惧痛苦,
  皆因“自我”之执着!
  面对此魔当如何?
  当人们认为房子闹鬼,或某件物品被人下咒,他们会认为,必须请人来驱魔。一般人都是如此,不是吗?但魔、鬼只不过是我们外在的敌人;它们其实无法真正地伤害我们。一旦我执这个内在的魔出现,麻烦才真正开始。
  我执从来就不具基础。虽然根本没有任何可以执着的,但我们执着于“我”。我们执着它,珍爱它,为了它伤害别人,累积恶业,让我们日后在轮回的下三道中承受更多痛苦。
  《入菩萨行论》中说:
  我的心啊,从无始轮回以来,寻找的是自己的利益,这带来多少辛劳!
  唯一回报是悲伤。
  我们无法指出一个时间点来说:“我就是从此时开始轮回;这就是我开始轮回的时间。”我们没有佛的无限智慧,无法算出如此庞大的时间。
  我们一直沉溺在我执的迷妄中,想的都是“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名字。”我们觉得自己拥有它们。任何保护它们。任何对它们有害的,我们就攻击。对它有助益的,我们就执着。这些行为带来的一些灾_NAN与损失,皆源于我执的作用。因此我执才是苦的泉源,才是真正的敌人。从无始轮回以来,执着自我幻象的心,为我们带来痛苦。为什么会如此?当我们遇到比自己富有、博学或幸运的人,我们心想,他们在炫耀,下定决心要赢过他们。我们生起忌妒心,想办法让他们矮一截。当不幸的人向我们求救,我们心想:“帮助这样一个乞丐做什么?他永远不可能回报我。我没有时间管他。”当我们碰到地位相当、拥有财富的人,我们也想拥有一些财富。如果他有名,我们也想出名。如果他的际遇良好,我们也想拥有相当的际遇。我们永远在竞争。这是我们无法从轮回中挣脱出来的原因。是我执创造了痛苦与伤害,而我们却幻想这些痛苦是魔鬼及其他人造成的。
  有一次,密勒日巴尊者被鬼神缠扰。他对鬼神说:“想吃我的身体,吃吧!想喝我的血,喝吧!立刻取走我的性命和呼吸,然后离开!”在他放弃关怀自己的那一刻,所有障碍消失了。制造障碍的鬼神向他顶礼。这是为什么?《入菩萨行论》的作者针对“自我”说:
  你造成了百种伤害,让我在六道轮回中流浪;
  我记得你的恶意,我要毁灭你自私的阴谋!
  从一个人执着于自我的程度,可以看出他受苦的程度。在这个世界上,如果一个人被他人严重伤害以,他会想:“是那个人的可怕罪行,使我成为受害者。我必须反击。他应该被处死刑,有关单位至少应该让他坐牢。他应该倾家荡产来补偿我。”如果这个受害者获得伸张,他会被视为一位美好、正直、勇敢的人。但是唯有我们真切地希望能够消灭我执――从无始以来,它一直为我们带来痛苦和损失――我们才能走上觉醒的道路。
  因此当“我执”生起时,――它不过是心中的一个念头――我们应该努力去分析探究,这个自我是一个东西吗?它在里面还是外面?当我们想到他人做了某件伤害我们的事而生起瞋恨时,我们应当自问,这瞋恨是敌人的一部分,还是我的一部分?对朋友执着,也应该用相同方式来检视;我们所渴望的特质是朋友的一部分,还是自己的一部分?如果执着和瞋恨真的存在,那么它们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是阴性、阳性或都不是?如果它们真的存在,它们应当具有特质。但事实上。无论如何努力地探究,我们都不会找到任何东西,为什么要继续执着?直到现在,我们承受的所有痛苦,原来都是一个从不存在的事物造成的!因此当我执生起时,我们应当立刻丢弃,尽可能地阻止它再度生起。在《入菩萨行论》中,寂天大师说:
  你战胜我的时代,已经过去而不再。
  现在我看到你了,你要往哪里逃?
  我要毁灭你不敬的傲慢!
  格西夏沃巴曾说:“在短暂的人生中,要尽可能地降伏这个魔。”房子闹鬼时,我们会请求喇嘛念经来驱魔。同样的,为了驱除我执的魔我们应该修菩提心,培养空性见地。如格西夏沃巴所说。我们应该全然了解,我们所经历的一切,都是过去善行和恶行的结果。格西夏沃巴有个习惯,他会替自私的行为取一个俗名,替利他取一个法名。格西班则在心中生起正面念头时,大大称赞,生起负面念头时,立刻用对治的方法驱逐念头。
  运用对治之矛是守卫心门的唯一方式,此外别无他法。当敌人强盛时,我们必须维持警戒,当敌人微弱时,我们可以稍微松懈。举例来说,国家有难时,侍卫会日夜保护国王,晚上不睡觉,白天不松懈。同样的,为了赶走我执这个捣蛋鬼,我们应该在它出现时立刻用空性来对治。此即格西夏沃巴说的“驱魔仪式”。
  把我执视为敌人。当它不再存在时,我们不可能关心自己超过别人。当这种感觉生起时,让我们:
  思一切众生之大慈。
  因为所有众生都曾是我们的父母,在过去无数的轮回中,曾经如此善待我们。在此千佛降临的时代,据说释迦牟尼佛拥有最伟大的愿望。当其它诸佛生成佛时,他们祈愿往生净土、长寿、拥有庞大的声闻乘僧团等等。但释迦牟尼佛祈愿,投身末法时代,在这个时代中,众生因疾病、饥荒,极难教导。他刻意投生人道,祈愿听到他的名号和法教的众生,能够直接走向解脱之道。这就是为什么,有着如盔甲般愿望和事业的释迦牟尼佛是无上的。在此贤劫中,他是千佛中的白莲花。
  我们应该感谢所有众生,因为我们必须仰赖众生来获得证悟。我们要用相同的爱与慈悲来对待敌人,如同对待朋友一般。这是重要的,因为对父母、夫妻、兄弟姐妹的爱与慈悲是自然生起的。《入菩萨行论》中说:
  成佛的境界,要平等仰赖众生与佛,
  哪个传统只尊佛,而不尊崇诸众生?
  举例来说,如果我们在低处或脏处,找到一张佛陀法照,或一页、甚至只有一个字的经文,我们会恭敬地捡起来,置于干净的高处。当我们看到众生时,应该持之以相同的敬重。每一次种敦巴见到野狗躺在街上,绝不会跨过去,反面想到这个畜牲也有觉醒的潜能而绕道而行。因此,我们应该用相同的敬意来对待佛与众生。在皈依之后,不论修持什么仪轨,我们必须生起菩提心!从那一刻开始,众生就成为我们修行的支柱。如此思维,可以让我们感激众生的重要性。对于想要证悟的人而言,佛和众生具有同等的仁慈。对于我们亏欠很多的人我们应当在心中生起大爱,愿他们得到快乐;在心中生起大悲,愿他们从痛苦中解脱。
  如果有人生病,我们应当祈愿去承担他们的痛苦。见到乞丐时,我们应当康慨布施。我们如此承当他人痛苦,布施自己的快乐、名望、长寿、权势等等――我们拥有的任何事物。
  其当我们被他人或非人伤害时,我们不该想:“他伤害我。我要他及他的子孙赔偿。”不,我们不可以心怀怨恨。相反的,我们应该对自己说:“这作恶的人,曾是我无数生世的母亲。她为了我不在乎承受一切痛苦,不与日俱增别人的闲话,照顾我,忍受轮回中的许多痛苦。为了我,她累积了这么多恶业,由于玩的迷妄,我无法认出他是过去的亲人。我被他人伤害,是过去恶行的结果。因为我过去的负面行为,敌人伤害我;敌人因累积了恶业,未来必须承担业果。因为我,他过去承受痛苦,未来也确定会受苦。”我们应当试着去关爱这种众生,并如此思量:“直到现在,我对他人只有伤害。现在我要帮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我们要以这种心态,虔诚地修持自他交换。
  如果我们被狗咬,或被他人攻击,我们不应该做出愤怒的反应,反而要尽可能帮助对方。即使我们帮不了他,也不能放弃对他的愿望。看到我们没有能力治疗的病人,可以观想药师佛在他们的头顶上,祈愿他们远离病苦。此举自动会替他们带来利益。更进一步,我们应该用最深的信心,祈愿引起病痛的作恶众生,也能从痛苦中解脱。迅速获致证悟。我们应该下定决心,从现在开始,不论我们从事了什么善行,获得财富或长寿甚至于成佛,都是为了利益他人。我们所得到的任何好处,都将布施出去。如此一来,成不成佛,生命长或短,富裕或贫穷,有什么差别呢?那一切都不重要!
  就算我们感觉被恶灵侵扰,也应该思维:“因为无数生世以来,我以你的血肉为食,很自然的,我现在应该回报你。因此,我将把一切布施给你。”接着想象自己躺在他们面前,如同待宰的畜牲。如施身法所说:
  来自远方的宾客,请吃生的!
  在近处的宾客,请吃熟的!
  绞碎我的骨头,带走吧!
  能吃的,尽量吃!
  大声念出这些词句,放弃对自己的所有执着。我们想象,当之些恶灵吃饱了,他们的身体充满大乐,没有任何负面情绪,两种菩提心的觉受在他们心中生起。我们应该把自己的身体供养给那些靠血肉维生的鬼魂与邪魔。我们应该想象,透过供养自己的身体,他们完全得到满足,没有任何进一步杀人或害人的念头。他们感到满足喜悦。
  简而言之,所有痛苦都来自我执这个敌人;所有利益皆来自众生。如同郞贵·丹巴·多杰·加岑所说:“在我研读的所有甚深法教这中,我只看懂这一个。一切伤害和痛苦都是自己造成的,一切利益和功德源自于他人。于是我将一切所得赠予他人,一切所失由自己承担。”在他研读过的所有经文中,他把这段话视为唯一精义,并做为终身修持。
  胜义谛中的愿菩提心
  空性为无上之保护,视幻象为四身。
  宇宙及众生所有的苦,都源于错误的认知。我们必须了解这个错误的本质。诸如贪、瞋、痴等情绪,都是心造的。举例来说,我们把身体视为一项珍贵的财产,必须特别照顾它,保护它,不让它生病,不让它遭遇任何不幸。渐渐的,我们习惯这种想法,结果开始遭受身心的苦。这个例子在说明一种迷惑的认知,在实相中没有任何基础。我们所相信的,其实是一个不存在的事物。如同我们梦到自己被火烧,、被水淹,当我们醒来却发现什么事都没发生。
  从胜义谛的观点来看,现象没有实体。我们所认为的“我”、“我的身体”、“我的心”、“我的名字”等等,都没有实质的存在。其他众生,不论是危险的敌人或关心我们的父母,也没有实质上的存在。同样的,五毒在本质上是空的。我们应该把这个事实记在心中。应该观察五毒和负面情绪从何处生起?令它们生起的媒介是什么样子?这些情绪本身又是什么样子?如果我们去分析,我们什么也找不到,这“找不到”,即是无生的法身。
  虽然万事万物在本质上是空的,但这种空不是空间的虚无,或一个空的器皿。快乐、痛苦、各种情绪和认知持续不断地出现,如同反映在心中的影像。如明镜般显现的现象,称之为化身。
  一颗种子,如果没有种到土里,就不会结果。同样的,既然无生,也就没有止灭。超越起源,也就是超越终止。这种永无终止的面向,就是所谓的报身。
  如果在过去没有出生,在未来没有止灭,那么在当下就不可能有持续存在的事物。因为“存在”必须有开始,有结束。举例来说,我们会认为,我们活着的时候,心居住在身体内。然而事实上,没有居住亦无居住者。肌肉和血液分开来,何处能找到心?它在肌肉里,还是在骨头内?我们什么都找不到,因为心本身是空的。虽然心是现象生起的地方,但心的本质是空的,而心超越起源,于是超越终止。以上这三身的不可分割性,称之为自性身。
  如果从四身来了解妄念,我们会发现,在妄念之中,没有任何不净,没有任何要被抛弃的。同时,也没有其他和不迷妄的事物是我们要接受的。因为当幻象消融时,无妄的智慧单纯地存在着,它一直在那里。举例来说,埋在地里的黄金染上各种污点,但黄金本质是不变的。当我们拿化学药品来洗涤它,或有金匠提炼它,它真正本质会不停显现。同样的,如果去分析迷妄的心,最后得到的结论是,迷妄超越出生、终止、或驻留。而在这个当下,我们会发现一种无妄的智慧。再说,迷妄的心本身如幻象般不稳定,飘浮着,如梦中的体验。而现象真实无妄的本质――佛性和如来藏――从无始以来就存在。我们的佛性和诸佛的佛性完全相同,没有差别。正因为如来藏,诸佛能利益众生,也正因为它,众生能够觉醒。没有比了解妄念的真实本质,更能了解四身。
  因此我们应该感谢敌人,刺激我们去经历相对菩提心和究竟菩提心。密勒日巴尊者就是一个例子。当叔叔婶婶背叛他及他母亲,让他们落魄成为乞丐,最后被激励去修行,在一生中达到无上的成就,名气遍及圣地印度和雪地西藏。这些成就是受到罪行的刺激而达成的。因此我们应该感谢他们的刺激。如果在修行上,我们无法善用之前所说的对治方法来察觉负面情绪的生起,就要仰赖伤害我们的人的行为来达成。因此他们如同上师和诸佛的化身。假设我们染上致命的恶疾,或只是稍感不适,我们应当思维:“如果我没有生病,我一定会迷失在追求舒适欢悦的无益活动中,完全不会想到佛法。正因为我受苦,想到死亡,才转向修持佛法。这一切都是上师和三宝的事业。我们都知道,当自己遇见上师,领受教法之后,菩提心就开始在心中生起。一旦菩提心的种子植入心中,而我们又不断修行,那么作恶者及其制造的麻烦,都会令我们菩提心增长。因此敌人和上师之间没有差别。痛苦会令两种菩提心增长,我们应当善加利用。
  当寂护大师来到西藏传法,邪魔和当地幽灵加以阻挠,各处出现狂风暴雨,连红山宫殿都被大水冲走。正因为这些灾_NAN,寂护大师和当时的国王延请莲师入藏莲师入藏后使佛法如太阳般照耀。如果负面力量没有生起,尊贵的莲师可能不会入藏。同样的,如果释迦牟尼佛不需面对群魔,他可能永远不会获得证悟。我们必须持续修行,善加利用任何困境。
  行菩提心
  四种修行为上法。
  在此所指的修行是积聚资粮、清净障碍、供养邪魔、以及供养护法。
  积众资粮。承受痛苦时,我们自然希望不要受苦。如果不想受苦,而想要健康安好我们我们应该念诵药师佛的名号,供养诸佛菩萨。这一切都是健康与快乐的因。要努力为上师、三宝和寺庙僧团,向各位种灵献食子。
  我们应该皈依及发心,接着向上师和三宝献曼达,并如是祈请:“倘若生病比较好,那么我祈请您赐我疾病,让我清净恶业的污染和障碍。如果痊愈表示我能够成就佛法,有机会用身心行善,在修道上精进,那么祈请您加持我拥有健康。如果死亡是更好的办法,能够投生净土,那么我祈请您赐予我死亡的加持。”经常如此祈请非常重要,能够让我们从希望和恐惧中解脱出来。
  清净障碍。当我们受苦时,要把不舒服视为一种征兆,提醒我们真正要避免任何痛苦(包括任何微小的痛苦)的方式,就是诸恶莫作。在清净负面行为过程中,我们要注意四种力量:
  第一种是忏悔的力量,对所有过去犯下的恶行感到强烈的悔意。这种忏悔应当相同于呑下读药的懊悔。对于过去的错误,只有告白而没有后悔是没有用的。简而言之,忏悔的力量就是厌倦了自己的负面行为。
  第二种是决心进步的力量。在过去,我们根本看不到负面行为的恶;但从现在开始,就算牺牲性命,也决不从事负面行为。
  第三种是支持的力量。如果没有忏悔的对象,忏悔是无法成立的。把完全没有分别心,离于身、语、意恶行的三宝之后,在三宝面前发菩提心,是清净自己的最佳方式。经文说,此劫结束时,所有森林会在刹那中被大火吞噬。同样的,发菩提心可以完全净化所有负面行为。
  第四种是对治的力量。禅修空性是其中一种对治,因为即使是负面行为,其本质也是空的,并非具有实质存在的独立个体。另一种对治方式是观世音的六字真言咒。只要想起这个咒语,就能带来觉醒。六字真言咒的六个种子字相对于观世音菩萨六度的成就,也是六种成就的化身。听到这个咒,众生就能从六道轮回中解脱,想到这个咒,就能成就六度。六字真言的利益之广大,如果能够用土地来当张纸,所有的树当作笔,所有的海洋当作墨水,诸佛本身来谈论他,也无法说尽它的好处。禅修空性或念诵六字真言咒,都属于正行对治。佛陀曾在《妙法莲华经》中说,如果一个人能够正确念诵六字真言咒,连寄生在此人体内的寄生虫都会往生观世音净土。
  四种力量俱在,才算正确地修持忏悔。噶当派大师说,负面行为只有一个好处,它们可以透过忏悔而清净。
  供养邪魔。供养食子给邪灵时,应该非常诚意地说:“当您伤害我时,我修忍辱心,因此您在帮助我修持菩提心,我很感激。请用您伟大的力量,让所有众生的痛苦都来到我身上。”如果我们缺乏这样的勇气,可以单纯地供养食子,心中充满爱和慈悲地说:“现在及未来,我会努力帮助您们,请勿妨碍我修持佛法。
  供养护法。向大黑天和吉祥天女等护法供养食子时,请求他们协助自己顺利地修持菩提心。如此一来,我们能够象关爱父母和孩子般关爱众生。让我们祈请,愿我们能够脱离对敌人的瞋恨战胜我执的迷妄。祈请他们遣除修道上引起的冲突的因,让顺缘生起。
  将困境带入道上,立刻开始修行。
  我们无法确定自己绝对不会受到疾病、邪恶力量的侵害,如果染上重病我们应当想:“在这个世界上,有无数众生和我一样受苦。”如此生起强大的慈悲。如果我们突发心脏病,应当想:“宇宙中要有空间存在,就有同亲受苦的众生。”同时想象众生的疾病集中在自己的心中。
  如果我们遭受邪魔力量的打击,应当想:“这些邪灵借由让我受苦,帮助我修持菩提心;对于我修道上的进展,他们是非常重要的。我不应该驱逐他们,应该感谢他们。”我们应当如同感谢上师般的感激他们。
  再者,如果我们看到他人有难,虽然我们无法立即承担他们的痛苦,但至少应该祈愿他们能够减轻负担。此类的祈请终究会有结果。此外,如果他人有强烈的烦恼,我们应当想:“愿他们的烦恼集中在我身上。”用虔诚的信心,坚定地如此思维,直到我们有能力承担他人的痛苦和烦恼的征兆或感受生起为止。这种征兆或许是以自己的烦恼增加,或实际体验到他人的痛苦的形式呈现。
  这就是把困难带入修道的方法。目的是让我们从希望和恐惧中解脱――例如,希望自己不生病,或恐惧自己会生病。希望和恐惧将在快乐和痛苦的一味中得到平静。透过心的力量,我们最终会达到一个境界,在这个境界中,连成就菩提心的希望和成就不了菩提心的恐惧,都会得到解脱。因此,我们应该要爱我们的敌人,尽可能地避免对他们生起瞋恨,或对他们怀有任何负面念头。同时,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克服对家庭和亲人的执着。如果你把一棵弯曲的树绑到一根大木条上,这棵树最终会长直。直到现在,我们的心是弯曲的,一直在想如何欺骗别人,误导他人。但如同郞桂·丹巴所说,这个修行会令我们的心真实而正直。
第四章 让修行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总结教授精意,应修持五力。
  如果我们拥有五种力量,菩提心自然会在心中生起。这五种力量是:决心的力量、娴熟的力量、善因的力量、忏悔的力量以愿望的力量。
  决心力。举例来说,我们下定决心在这个月,或在这一年,或直到死亡,或直到证悟,绝不放弃菩提心;即使被他人伤害,也不会屈服于瞋恨。我们必须不断强化这个坚定的决心。
  娴熟力。在开始,禅修是困难的。但是如果我们坚持下去,它会愈来愈容易。俗话说:“没有任何事情是无法习惯的。”
  曾经有一个非常吝啬的人,无法布施任何东西。他跑去见佛陀说:“我完全没有办法布施,怎么办?”
  佛陀回答:“想象你的右手是你的,左手是一个可怜的穷人。从你的右手拿一些不喜欢或不需要的旧食物给左手。努力去习惯这么做,直到不吝啬为止。”
  这个人开始练习,但他很吝啬到最初只能给左手一些不喜欢或吃剩的食物。渐渐的,他开始习惯了,直到有一天,他感觉自己没有那么小气,于是他中去向佛陀报告:“我现在没有从右手拿食物给左手,心中没有那么不舍。”佛陀回答:“仍然把右手当成自己,拿一些金子丝绸或华服给左手,看看你能不能心中无贪念地慷慨布施。”这个人努力去做,养成习惯之后,又去见佛陀。佛陀说:“现在你已经可以成为功德主。你从执着中解脱出来,可以把食物和衣服布施给需要的人。”
  这个人从吝啬中解脱出来,济助许多乞丐和穷人。他渐进地修持,直到后来他的布施是稳定且不动摇的。他了解到,过去节省或执着于财富是无意义的。他后来出家,达到阿罗汉的境界。透过精神的修持,我们也能够成就两种菩提心。
  善因力。此即积聚功德。我们到寺庙,在圣物前面做大礼拜、行供养时,心中应当祈愿:“愿我心中生起两种菩提心。愿我心中祥和,不对伤害我的人生起瞋恨。愿我能从对亲友一面倒的执着中解脱出来。”不断如此祈请,透过佛菩萨的加持力量,我们将成就这些功德。
  忏悔力。经由仔细思考,我们可以看到此生经历的一切痛苦和烦恼,都是我执创造的灾_NAN。我执是万恶之因。当它生起时,即使是一刹那,也应当立刻对治,如同在生病时,医师会给我们对治的药方。俗话说:“打猪打鼻子,油灯趁热清。”当一只愤怒的山猪冲向我们,用棍子打它鼻子,它会受不了痛而立刻转身跑掉。趁油灯未冷却之前清洗,很容易就可以干净,同样的,在我执尚未凝聚力量之前下解药,就不会受到它的影响。
  愿望力。每当我们完成一些善行时,应当祈愿,“从现在直到觉醒,愿我永不放弃两种菩提心。不论我遭遇任何冲突烦恼,愿我能够把它们当作修道上的踏脚石。”如此祈请供养上师,三宝及护法,请求他们的协助。
  这五种力量含藏所有佛法,而全部浓缩成一个“吽”字。这意思是说,一切修心的甚深复杂的教导,都包含在这五种力量之中。因此,我们应该热切地修持这五种力量。佛陀在其中一世就曾这么做;在那一世,他是皇室的隐士――忍辱仙人。
  故事是这样的,忍辱仙人到森林中苦行。之后他的弟弟继承王位。有一天,这个弟弟也就是国王,出远门,在森林中一个地方停下来休息。睡着了。此时,王后、大臣及侍卫离开他,去见他们曾经认识的忍辱仙人,向他求教。国王醒来时,发现独自一人,以为王后、大臣和侍卫遗弃了他。他非常愤怒,起身寻找,发现他们正围绕着一位隐士。他不知道这位隐士正在向他们开示,反而以为他在引导王后、大臣们走入歧途。
  国王大喊:“你是谁?”因为哥哥远离世俗的时候,他年纪尚幼,因而不认识哥哥。
  哥哥说:“我是忍辱仙人。”
  国王说:“那我要看看你配不配这样的法号。让我看看你能忍辱多少。”边说边把隐士的右手砍掉。“能忍受吗?”他说。
  隐士回答:“可以。”
  国王接着砍掉隐士的左手,说:“你还是忍辱仙人吗?你还能忍受吗?”
  隐士回答:“可以”
  国王接着把隐士的头砍掉,说:“你还能忍受吗?”
  隐士回答:“可以”
  国王砍掉隐士的手和头,但伤口居然没有流血,反而溢出牛奶般的白色液体。国王平静下来,心想他可能不是一般的人。于是,国王问随从他是谁?他们告诉国王:“他是你的哥哥,忍辱仙人。过去他放弃王国,到森林中修行。”听到这话,国王感到巨大的后悔,开始哭泣。因为忍辱仙人是一位菩萨,头被砍掉了,仍能说话。他说:“你一边问问题,一边把我的头手砍掉。在未来世,待我成佛之后,当你问我问题时,愿我同样能砍掉你的迷惑。”
  事实上,忍辱仙人即后来的释迦牟尼佛。
  在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后,他最早的五位弟子(其中一位就是过去忍辱仙人的弟弟)问他:“什么是轮回?”
  佛陀说:“轮回在本质上就是苦。”
  接着他们问:“苦从何来?”
  佛陀说:“苦从烦恼的情绪来。”
  他们又问:“我们如何消灭苦因?”
  佛陀说:“你们必须遵循道路。”
  他们再问:“遵循道路有什么好处?”
  佛陀说:“遵循道路后,所有的业和烦恼将止灭。”透过这个开示,五位弟子成就阿罗汉境界。虽然忍辱仙人的头是在瞋恨中被砍掉,然而经由他强大的证悟愿望,而能够把恶业转化,让国王在未来世成为他的弟子。从这个故事,可以看到为什么佛法教导我们必须发愿。
  接下来谈论在佛法传统之下,关于死亡的教导。根据修心教法,转换意识的修行如本续所说:
  大乘死教授,五力靠自己。
  如先前所说,这五种力量分别是:善因、愿望、忏悔、决心和娴熟的力量。
  善因力。身为修行者的我们知道自己被绝症缠身,无法延长寿命,即将死亡的时候,应当把一切财产供养上师及三宝,以及布施给最需要、最具功德之处。同时我们应当完成所有未竟之事对任何人、任何事物没有执着和怨恨。
  愿望力。对上师做七支献供,并如是祈请:“愿我在中阴免于恐惧,愿我在所有未来世,能够得到修持两种菩提心的加持。愿胜者,尤其是授予修心教法,教导我修持菩提心的上师,赐予我加持。”不断如是祈请,深信上师一定会照看我们。
  忏悔力。我们应该记得,我执曾经带给我们伤痛,即使现在,我们仍然希望延续生命,把身体视为珍贵事物而执着,担心财富会如何被用馨;这一切仍会引起许多痛苦。如果到了这个地步,仍然无法摆脱这种执着,我们将永不得安宁。放下自己的身体,视其为泥土和石头,心想它不值得执着。我们受苦,正是因为自己执着于身体。只要看一看就知道了!这个身体的外面是皮肤,里面装的是肌肉,血液、骨头、以及各种恶心的物质。身体只不过是装满灰尘的袋子,没有必要认定那就是自己。让他们拿去烧吧,给鸟吃了!如此想,可以去除我执。
  决心力。提醒自己,穿过中阴的时候,如果能够禅修殊胜的菩提心――事实上,这是修持诸佛菩萨的心要――就不会堕入下三道。下定强烈决心,持续修持菩提心,可以保护自己不受中阴恐怖的影响。
  娴熟力。我们要不断复习上述的技巧,如何修持两种菩提心,如何修持自他交换,如何对怀有敌意的人生起慈悲心。在日常生活中,要让自己随时记得修心的法门。如此在死亡来临、承受许多痛苦时,我们才有能力运用它。
  在死亡时,你应当如此做,如佛陀圆寂时,侧躺在右边,头枕在右手上。右手的小拇指挡住右鼻孔,用左鼻孔呼吸。禅修慈心,愿广如虚空般的众生皆能得到快乐;然后禅修悲心,愿众生都能够从一切痛苦中解脱。呼气时,把所有快乐、舒适与财富布施给所有受苦的众生。吸气时,把所有众生的病痛、邪恶、负面情绪和障碍吸纳到自己身上。
  之后,你应该观照轮回与涅槃本身如梦如幻,或如一个魔术师的表演,万事万物缺乏自我的存在。不论是在此处或在中阴,一切不过是心的觉知,即没有事物在在,也没有恐惧的原因。努力保持这种信念,心中没有任何执着。
  有一次,一位老妇和女儿被河水冲走,老妇心想:“只要我女儿得救,我不在乎自己淹死。”女儿心想:“我死了有什么关系?只要母亲平安就好!”后来两人都死了,但因临终的愿望是如此强大的爱,而使她们往生天道。我们应该随时保有这种慈爱的念头。当死亡来临时,应当分别禅修两种菩提心。
  对于死亡时如何转换意识,有许多著名的教导,但没有一个教导比这个法教更无上、更奇妙、更不可思议。
第五章 修心进步的衡量标准
  诸法摄一要。
  佛陀开示八万四千法门,每一个都是为了降伏我执。这是佛陀授予法教的唯一理由。如果这些法教无法对治我执,所有的修行都是无用的。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即是一例。他熟悉的经文多到能够载满一只大象,但他无法摆脱我执,而投生地狱道。
  战胜我执的程度,显示我们修法的正确度。我们要非常努力。
  二证取上首。
  如果众人对自己产生良好印象,并说:“这个人菩提心修得不错。”这可以算是一种见证。但仔细去想,除非别人有能力读取我们的心,否则我们内在的各种心理过程,别人是看不到的。他们无法确知我们是否真的已经用上所有的对治方法。因此要自我检查,我们的瞋恨是否减少了?我们是否有能力修持自他交换?这才是我们该仰赖的见证。我们活着,应该有清楚明白的良知。密勒日巴尊者说:“在死亡时,俯仰无愧,即是我的宗教。”大部分的人都不这么想,我们假装自己很平静,很低调,嘴里充满甜言蜜语,让无法看到我们内心的一般人说:“他是一个真正的菩萨啊。”但他们看到的只是外在行为。
  重点是,不做任何日后会懊悔的事。因此,我们应该诚实地检查自己。可惜的是,我执是如此巨大,即使我们拥有一点点小功德,也会觉得自己很了不起。另一方面,我们甚至无法察觉到自己的大缺陷。俗话说:“好水无法积在傲慢的山顶上。”因此我们应该非常谨慎。在彻底检视自己之后,如果我们能够摸着良心,诚实地想:“我的行为是正确的。这表示我们正在拥有修心的一些觉受。然后,我们应该对自己的修行成果感到欣慰,下定决心未来要更努力精进,如同过去时代的所有菩萨一般。我们要尽己所能,不断运用对治,让自己对每日的行为感到心安。
  恒当依欢喜。
  噶当派大师因着修心的成就,不论遭遇什么困难,永远都能够看到事情的光明面。即使染上麻疯病,他们也保持乐观。想到麻疯病带来的是无痛的死亡而感到喜悦。麻疯病是全世界最可怕的疾病之一,但就算染上了,我们也应当下定决心修持自他交换,承担所有染上这个病的痛苦。
  这种心态会带来力量,让我们下定决心,借由修心的善德,我们有能力把任何困境带到修行的道路上。如果能有信心如此做,表示我们对修心愈来愈娴熟,而且不论发生什么事,我们都能够快乐。
  同时,我们必须承担他人的痛苦,并经历这些痛苦。当我们看到他人忍受身心的病痛,或面对各种逆境时,我们应该希望承担一切痛苦,同时心中没有任何期待和恐惧。“万一这些痛苦真的到我身上,那该怎么办?”我们完全不该有这类想法。
  能者受扰亦能行。
  经验丰富的骑士不会从马上摔下来。同样的,当我们遭遇不可逾期的伤害,或突如其来的困境,如果心中涌现的不是烦恼,而是爱与慈悲,就表示我们修心有所成就。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困境,我们要一直这样努力下去,这是非常重要的。
  诸如此类的经验表示我们娴熟的修心已经圆满。即使有这样的征兆,我们仍要继续努力,让自己更加熟稔,并时时充满喜悦。透过修行而被训服的心,会自然形之于外在事业。如各种谚语所说:“看到鸭子,就知道水不远。”“有烟,不会没有火。”同样的,我们可以从外在征兆认出菩萨来。
  平静安宁,显示自身之智慧;
  不受烦恼约束,显示修道之进步;
  己身之圆满,显示将在梦境善行中展现。
  菩萨透过所行事业显现自身。
  或许我们也有类似的征兆,但不表示可以松懈。
第六章 修心的承诺
  恒学三要点。
  这三要点包括:对修心的承诺要持之以恒,勿过度戏剧化,勿持双重标准。
  持之以恒的修心。
  我们要无悔地付出自己的快乐,把一切美好的事物及功德布施给他人。我们应该用喜悦的心情,承担他人的悲伤和困境。我们要努力让他人从痛苦中解脱,尤其是伤害我们的人。我们要诚恳、毫不迟疑地献出自己的快乐,不论多寡。我们不该忽略其他次要的修行承诺,不能找借口说:“我正在做修心的修持。”不要忘记修心,同时也要尊重并修持我们过去所有的修行承诺,从声闻乘到密咒乘,把一切融合在一起,成为一种生活方式。如果我们能够这么做,就是大乘的一切道路不可思议的进阶石。让我们用同样的专注力,完成所有的誓言。
  勿过度戏剧化。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言论应当合乎真正修持佛法的方式。此外,我们应该避免在他人面前从事一些行为,让他人认为我们是受戒的人,因而从中得到好处。我们也要避免从事一些行为,让他人认为我们已从我执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湖风云录佛法提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