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eaking练六步的时候手掌张虎口肌肉萎缩练习撑手真的很疼,你们如何练下去,一次几

初学者如何练习hip pop_百度知道
初学者如何练习hip pop
我15岁boy,打算从基础开始练习hip pop,但是这里没有老师,求助各位谁指导我下hip pop的基本功是什么?如何练习?
我有更好的答案
手部练习的方法    1、把两只手摆成一个很像骑马的姿势,手指往下放,要感觉到很轻松的感觉   2、然后你手腕往下压,可是手指头部分要让他往上,手腕向下压的时候你是否看到你的小手臂有一个凹洞,就是轴那里有个小洞(反复那样练习就是了)   3、练习当中,你看看你手的上半部分,肌肉有没有爆破出来,要是有,你再看看胸部与手臂相连的那部分有没有跳动,还有背部的肌肉有没有跳动?手腕向下压时,胸前的肌肉稍微有点跳动的感觉是不是,但是要注意的是:不是胸部往前,而是胸肌向上跳动。要是有了上面的几点,那就正确了。   估计刚开始练的时候背肌部分的跳动可能还出不来,但是要强加练习就OK了。要注意的是练手的时候肩部不要用力,用力的都在手腕上,请各位尝试一下是否有感觉。   这个手部的练习要配合上脚部的练习才好,这样才自然。   脚部POP的练习    脚步的POP其实也就是胯下的POP,很多人都把它想的好复杂好难练,其实胯下的练习比手部练习更加容易,只要别把它想的太复杂就可以了,尽量的简单,越简单越好,注意的是利用膝盖。   1、你先站起来,然后膝盖向前稍微弯曲,有点像要坐下的感觉   2、你从第一点所说的,慢慢从这个动作站起来,记得是慢慢的把脚打直,但别用力   3、慢慢的站起来,脚快要站直的时候,你突然在这里用力快速把脚打直(也就是膝盖往后),这样反复练习是不是达到跨下的POP了呢?记得千万别屁股用什么力或者往里收,那是不正确的练习方法,大家尽量想的越简单越好   这个脚部的练习要配合上手部的练习才好,这样才自然。   头部的POP    其实这个头部分的练习用打字的方法真的很难解释清楚! 其实也就是头部往45度角的方向用力来达到的一种效果。   我们经常在路上碰见熟人的时候都会叫一声“喂”,记得,头部的POP有点像“喂”的一声,怎么说呢?当你在叫别人“喂”的时候,头部是不是有点稍微向上点了一下,就是那一“点”其实就是POP了,只是你要用力而且要短时间内完成而已。?   注意是先保持原来轻松的表情,突然叫别人喂的一声,反复练习就会学会头部的POP,是不是有点感觉了呀!但是下颚别用力,用力是在后脑勺,Can you follow me?   胸部的POP    胸部不用练习。(但是真正单一的胸震是需要练习的,练习方法第一把腰挺直了,你会感觉到腰有点酸,注意提胸,然后慢慢放松的时候突然来个POP,但是这个POP不是腰出力,腰挺直了只是为了POP的时候更漂亮!)   补充    最后要补充的是国内一级POPPER:BOKY的一些观点:   1、手臂上的POP主要用到的是三头肌和桡侧腕短肌。可以尝试做这样的动作:五个手指扶住墙壁,然后用手心的位置去推墙(注意肘关节自然弯曲,不要用力去大直)。在这个动作里用到的肌肉群,大致就是手臂上的POP位置。   2、胸部的肌肉是垂直向上走。因为需要注意的是,很少爆点会利用伸展关节来完成。所以反过来说,如果胸大肌不是向上走,势必会牵连到脊椎关节的弯曲。另外,胸肌的POP和颈部肌肉的POP一般是同时完成的。可以这样理解。胸肌往上走的时候,头部保持原来的位置或者略微下压,这样自然就压迫到脖子上的肌肉了。另外,怎么样去锻炼颈部的肌肉呢?大家尝试发两个音,一个是“噢”,这个口型张到最大的时候,很自然的可以绷紧胸锁乳头肌。   另外一个是“哈”,最大幅度去做的这个口型,可以绷紧肩胛提肌和肩胛舌骨肌。这三块肌肉是做颈部很重要的POP来源。   3、腿部的POP这是唯一的需要利用关节才能完成的POP。因为膝盖自然弯曲的情况下很难绷紧大腿上的各部分肌肉。另外需要补充的是,下盘的POP不单单只有*大腿肌来完成。在一些特定的动作里,也会用到臀部和后腰肌肉上的POP 学习breaking20步  1.要有一颗热爱街舞的心.这是学舞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钱.为了泡妞而练舞.那种动机是不好的  2.培养乐感.节奏感.多听舞曲.然后在脑子里幻想一下舞步和动作.为以后的实践打好基础.不用太着急.先学会跟拍.打拍子.  3.练习好形体.以免跳起舞来太猥琐或者太生硬.  4.打好身体素质基本功.练习力量.柔韧.协调.而且这个是之后都一直不能放弃的.基本功好.练动作会很快的。力量:做俯卧撑.或者杠铃;柔韧:压腿.开肩.压腰.协调.  5.在练身体素质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培养舞感.找镜子听音乐对着镜子跳舞步.让自己的动作尽可能的好看.而且尽量跟音乐节奏.  6.在身体素质基本功小有所成的时候.可以练习一些简单的街舞基本功了.双手倒立,6步.支撑类.手翻.  7.了解清楚自己身体的情况以后.可以练习一些简单的动作了.推荐:nike.3脚顶.头顶.肘撑.踢腿翻.  nike由于只需放手压脚.难度最小.也为之后的各种倒立动作打基础.所以推荐.3脚顶是为之后的各种支撑打基础.头顶是为了头转刷头之类的打最基本的基础.  8.如果身体素质基本功和街舞基本功打得好的话.学习那些简单的动作是很轻松的.所以把简单的动作练稳.动作要做得干净利落.视觉效果才好的.所以一定要练稳.  9.然后可以跟音乐跳舞步.6步接你已经练稳的nike之类的简单动作了.练到流畅自然.  10.这时可以更进一步了.可以由你开始练的简单动作进化一级.可以练飞机撑.倒7.吊腰和支撑旋转类的.  11.以上的步骤如果你能全部完成得不错了.那么.你的素质应该也很不错了的.然后.就可以开始练习一下  power的动作了.也就是俗称的[大招].但也不要一下就想TMS和回环那类要求较高的.先从风车和头转开始练.因为已经有了飞机撑和头顶的基础了.勤加练习.不难成功的.这时需要体会的.只是甩脚和腰的运用了.  12.呵呵.power是没那么容易练成的.而且很枯燥.所以在这个时期.也可以练些其他的动作.既实用又蛮好看的动作.比如椅子[1点支撑].hong10.如果手的力量充足的.还可以练一下TMS的起步吧.也不奢望学会.先练好那感觉.  13.接下来这就是一个漫长的过度期了.很郁闷的.power练不出.style又练得差不多了.那么趁这个时候.可以把自己全面化一下.把已经学会的动作练稳.没学会.但和已经学会的动作大同小异的练出来.   这时候你的水平也已经脱离新手上路啦.power练不练出那也是次要的了.  14.会的动作多了.就可以开始练习动作的连接了.把你会的各种动作练习连接在一起.也是要干净利落.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大大提高.等到你能把你的大部分动作连起来了.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了.离成功不远了哈!  15.如果这时候连风车都还没练出.那真得努力攻一下power先了.在此时的情况.以你的力量和协调.   绝对不是一件难事了.但要注意.不能练出风车就算了.要充分掌握甩脚和提腰的方法.这对之后的power练习都是很重要的.  16.掌握了风车的方法.甩脚和提腰应该掌握得不错了的.头转的时候运用到甩脚的话.那就会有惯性.要练出头转也不难了的.练出以后就可以头转接风车了.嘿嘿.同时.TMS的起步也练了一段时间了.又会甩脚又会提腰.而且练了那么久的基本功的了.耐心的去练.多练多想道理.不要放弃.TMS也会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练出了的.之后.也可以练下手转类了.身体的原理和头转一样.不同的是只是用手转.记得用手掌转.同时也练下UFO.  17.动作都练得差不多了咯.power也是要连起来才牛D.所以.也可以开始练power的连接了哈.原理是由高到低.这样比较容易.象头转接风车.TMS接风车.练好以后体会好连接时候的感觉.然后练到能由低到高.风车起TMS起头转.最后.达成TMS接风车接头转能循环.那就已经算是一个中上的高手了.  18.就差回环一个难关了.TMS练到后面能腾起来.那么也不是很困难了的.勤练是最要紧的.都练那么久了.power是怎么回事也该了解了.回环的时候注意抛腰和身子成十字.持之以恒.成功就在不远了的.  19.把power都连接起来.TMS.风车.回环.头转.90.2000之类能循环连接.  20.最后.冲撞自己的极限吧.单手回环.肘回环.陀螺风车.倾斜手转之类的.努力吧.!还需要学习hip.hop的节奏感、就是舞曲中的 节奏感、我刚学的时候老师就叫我注意节奏和步伐
采纳率:88%
告诉你哦‘除了以上那位所说的 你还学习hip.hop的节奏感、就是舞曲中的 节奏感、我刚学的时候老师就叫我注意节奏和步伐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手部练习的方法     1、把两只手摆成一个很像骑马的姿势,手指往下放,要感觉到很轻松的感觉   2、然后你手腕往下压,可是手指头部分要让他往上,手腕向下压的时候你是否看到你的小手臂有一个凹洞,就是轴那里有个小洞(反复那样练习就是了)   3、练习当中,你看看你手的上半部分,肌肉有没有爆破出来,要是有,你再看看胸部与手臂相连的那部分有没有跳动,还有背部的肌肉有没有跳动?手腕向下压时,胸前的肌肉稍微有点跳动的感觉是不是,但是要注意的是:不是胸部往前,而是胸肌向上跳动。要是有了上面的几点,那就正确了。   估计刚开始练的时候背肌部分的跳动可能还出不来,但是要强加练习就OK了。要注意的是练手的时候肩部不要用力,用力的都在手腕上,请各位尝试一下是否有感觉。   这个手部的练习要配合上脚部的练习才好,这样才自然。    脚部POP的练习     脚步的POP其实也就是胯下的POP,很多人都把它想的好复杂好难练,其实胯下的练习比手部练习更加容易,只要别把它想的太复杂就可以了,尽量的简单,越简单越好,注意的是利用膝盖。   1、你先站起来,然后膝盖向前稍微弯曲,有点像要坐下的感觉   2、你从第一点所说的,慢慢从这个动作站起来,记得是慢慢的把脚打直,但别用力   3、慢慢的站起来,脚快要站直的时候,你突然在这里用力快速把脚打直(也就是膝盖往后),这样反复练习是不是达到跨下的POP了呢?记得千万别屁股用什么力或者往里收,那是不正确的练习方法,大家尽量想的越简单越好   这个脚部的练习要配合上手部的练习才好,这样才自然。    头部的POP     其实这个头部分的练习用打字的方法真的很难解释清楚! 其实也就是头部往45度角的方向用力来达到的一种效果。   我们经常在路上碰见熟人的时候都会叫一声“喂”,记得,头部的POP有点像“喂”的一声,怎么说呢?当你在叫别人“喂”的时候,头部是不是有点稍微向上点了一下,就是那一“点”其实就是POP了,只是你要用力而且要短时间内完成而已。?   注意是先保持原来轻松的表情,突然叫别人喂的一声,反复练习就会学会头部的POP,是不是有点感觉了呀!但是下颚别用力,用力是在后脑勺,Can you follow me?    胸部的POP     胸部不用练习。(但是真正单一的胸震是需要练习的,练习方法第一把腰挺直了,你会感觉到腰有点酸,注意提胸,然后慢慢放松的时候突然来个POP,但是这个POP不是腰出力,腰挺直了只是为了POP的时候更漂亮!)    补充     最后要补充的是国内一级POPPER:BOKY的一些观点:   1、手臂上的POP主要用到的是三头肌和桡侧腕短肌。可以尝试做这样的动作:五个手指扶住墙壁,然后用手心的位置去推墙(注意肘关节自然弯曲,不要用力去大直)。在这个动作里用到的肌肉群,大致就是手臂上的POP位置。   2、胸部的肌肉是垂直向上走。因为需要注意的是,很少爆点会利用伸展关节来完成。所以反过来说,如果胸大肌不是向上走,势必会牵连到脊椎关节的弯曲。另外,胸肌的POP和颈部肌肉的POP一般是同时完成的。可以这样理解。胸肌往上走的时候,头部保持原来的位置或者略微下压,这样自然就压迫到脖子上的肌肉了。另外,怎么样去锻炼颈部的肌肉呢?大家尝试发两个音,一个是“噢”,这个口型张到最大的时候,很自然的可以绷紧胸锁乳头肌。   另外一个是“哈”,最大幅度去做的这个口型,可以绷紧肩胛提肌和肩胛舌骨肌。这三块肌肉是做颈部很重要的POP来源。   3、腿部的POP这是唯一的需要利用关节才能完成的POP。因为膝盖自然弯曲的情况下很难绷紧大腿上的各部分肌肉。另外需要补充的是,下盘的POP不单单只有*大腿肌来完成。在一些特定的动作里,也会用到臀部和后腰肌肉上的POP 学习breaking20步  1.要有一颗热爱街舞的心.这是学舞的最基本的前提.为了钱.为了泡妞而练舞.那种动机是不好的  2.培养乐感.节奏感.多听舞曲.然后在脑子里幻想一下舞步和动作.为以后的实践打好基础.不用太着急.先学会跟拍.打拍子.  3.练习好形体.以免跳起舞来太猥琐或者太生硬.  4.打好身体素质基本功.练习力量.柔韧.协调.而且这个是之后都一直不能放弃的.基本功好.练动作会很快的。力量:做俯卧撑.或者杠铃;柔韧:压腿.开肩.压腰.协调.  5.在练身体素质基本功的同时.也要培养舞感.找镜子听音乐对着镜子跳舞步.让自己的动作尽可能的好看.而且尽量跟音乐节奏.  6.在身体素质基本功小有所成的时候.可以练习一些简单的街舞基本功了.双手倒立,6步.支撑类.手翻.  7.了解清楚自己身体的情况以后.可以练习一些简单的动作了.推荐:nike.3脚顶.头顶.肘撑.踢腿翻.   nike由于只需放手压脚.难度最小.也为之后的各种倒立动作打基础.所以推荐.3脚顶是为之后的各种支撑打基础.头顶是为了头转刷头之类的打最基本的基础.  8.如果身体素质基本功和街舞基本功打得好的话.学习那些简单的动作是很轻松的.所以把简单的动作练稳.动作要做得干净利落.视觉效果才好的.所以一定要练稳.  9.然后可以跟音乐跳舞步.6步接你已经练稳的nike之类的简单动作了.练到流畅自然.  10.这时可以更进一步了.可以由你开始练的简单动作进化一级.可以练飞机撑.倒7.吊腰和支撑旋转类的.  11.以上的步骤如果你能全部完成得不错了.那么.你的素质应该也很不错了的.然后.就可以开始练习一下  power的动作了.也就是俗称的[大招].但也不要一下就想TMS和回环那类要求较高的.先从风车和头转开始练.因为已经有了飞机撑和头顶的基础了.勤加练习.不难成功的.这时需要体会的.只是甩脚和腰的运用了.  12.呵呵.power是没那么容易练成的.而且很枯燥.所以在这个时期.也可以练些其他的动作.既实用又蛮好看的动作.比如椅子[1点支撑].hong10.如果手的力量充足的.还可以练一下TMS的起步吧.也不奢望学会.先练好那感觉.  13.接下来这就是一个漫长的过度期了.很郁闷的.power练不出.style又练得差不多了.那么趁这个时候.可以把自己全面化一下.把已经学会的动作练稳.没学会.但和已经学会的动作大同小异的练出来.   这时候你的水平也已经脱离新手上路啦.power练不练出那也是次要的了.  14.会的动作多了.就可以开始练习动作的连接了.把你会的各种动作练习连接在一起.也是要干净利落.练习过了一段时间.你会发现你的力量和身体协调性大大提高.等到你能把你的大部分动作连起来了.那么.也就意味着你已经进入下一个阶段了.离成功不远了哈!  15.如果这时候连风车都还没练出.那真得努力攻一下power先了.在此时的情况.以你的力量和协调.   绝对不是一件难事了.但要注意.不能练出风车就算了.要充分掌握甩脚和提腰的方法.这对之后的power练习都是很重要的.  16.掌握了风车的方法.甩脚和提腰应该掌握得不错了的.头转的时候运用到甩脚的话.那就会有惯性.要练出头转也不难了的.练出以后就可以头转接风车了.嘿嘿.同时.TMS的起步也练了一段时间了.又会甩脚又会提腰.而且练了那么久的基本功的了.耐心的去练.多练多想道理.不要放弃.TMS也会在一段不长的时间内练出了的.之后.也可以练下手转类了.身体的原理和头转一样.不同的是只是用手转.记得用手掌转.同时也练下UFO.  17.动作都练得差不多了咯.power也是要连起来才牛D.所以.也可以开始练power的连接了哈.原理是由高到低.这样比较容易.象头转接风车.TMS接风车.练好以后体会好连接时候的感觉.然后练到能由低到高.风车起TMS起头转.最后.达成TMS接风车接头转能循环.那就已经算是一个中上的高手了.  18.就差回环一个难关了.TMS练到后面能腾起来.那么也不是很困难了的.勤练是最要紧的.都练那么久了.power是怎么回事也该了解了.回环的时候注意抛腰和身子成十字.持之以恒.成功就在不远了的.  19.把power都连接起来.TMS.风车.回环.头转.90.2000之类能循环连接.  20.最后.冲撞自己的极限吧.单手回环.肘回环.陀螺风车.倾斜手转之类的.努力吧.!
一切要从up down 开始经验之谈哦,我觉得跳hiphop感觉最重要,多听歌找感觉,然后就是找个好点的老师,记住基础最重要了。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pop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怎样“内练一口气”_反观自照_新浪博客
怎样“内练一口气”
武术谚语有云:“内练一口气,外操筋骨皮”,可见练内气是习武者必下的功夫之一。&内练气,外练形,以形运气,以气帅形,气形合一,方能臻于上乘。拳经所说的“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则是对内练一口气的具体要&求。“外操筋骨皮”既容易理解,也容易做到,而“内练一口气”,却似乎有些“高深”而难以达到。于是,怎样内练一口气?怎样做到内三合?便成了武术爱好者&普遍希望了解的问题。
​&其实,练气之法并不复杂。一在于养;二在于运。即养吾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以培养真元;运吾之真气充于&丹田,施于四肢。为了弄清这个问题,需要先了解什么是气。“气”是人体构造中维持生命的原动力。人体内的气,粗略地讲,大体可分为先天之气与后天之气两&种,先天之气是与生俱来的,叫做“真元”,也叫做真气或元气。真气通过经络运行于全身。后天之气是由大自然吸入的氧气和由饮食摄入的水谷精华所生化而成,&随血脉运行于全身。气靠血养,血靠气行,先天之气赖后天之气以为荣养。真气在经络隧道中运行需靠呼吸为之推动,才能畅行无阻。用一定的方式调整呼吸,调动&真气,送入丹田,进行内功经上所谓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的工作,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养吾浩然之气”的功夫。
&至于运气之法,在内家拳拳经中的“内&功”、“纳卦”、“神运”、三篇中,有详细记载,是武术家练气的基本依据。马礼堂老师所授练的内气之法,大体可分四个方面:
&​1、首&先应熟悉内气运行的脉络,即手三阴三阳,足三阴三阳,任脉,督脉,带脉,冲脉,两维,两跷,手三阴三阳及足三阴三阳主五脏六腑。任脉为诸阴经气之海。督脉&为诸阳经之海。带脉横行腰腹之间,宛如玉带,总束各经。冲脉挟脐直上,为十二经之海,居一身之要。阳维联系全身之阳经,主一身在表阳,阴维主一身之里。阳跷分布于身体左右侧,主左右之阳气。阴跷主一身左右之阴气。对练武者来说,最主要的是前任、后督与带脉、冲脉。发明劲时,每一呼吸,真气由气海经会阴、上&命门,穿过腹腔而复归于丹田,形成小周天循环。发暗劲时,每一呼吸,三阴升,三阳降,形成大周天循环。由肩井穴和曲池穴配合,循循发力。如不知脉络,勉强&行气,则锻炼效果会受影响。
​2、要熟知练气所采取的姿势,即所谓调身是也。全身自然放松,正头起项面凝神,肩沉胸出背圆,正脊松腰,提肛缩肾抱胯,前身微有收敛之形。五趾抓地,膝微屈而略有伸开之意。从尾骨尽处用力向上兜翻使真气上升。这就是内家拳的真形真象。
&​3、&要明气窍、懂呼吸,所谓调息行气是也。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小腹内收,提肛缩肾;呼气时小腹自然放松隆起。吸气时,存想真气循足三阴而上聚于丹田,升于两&胁,骨缝极力张开向上举之,直达于顶。呼气时气亦下降,自俞口透入前心复降于丹田,自觉周身之气渐小,龙蛰虎卧,潜藏于斯。这就是内功经上所云“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和“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
&​4、既明气窍之后,再详参劲功。要从通、透、穿、贴、松、悍、合、坚八&个字上下功夫。气顺劲顺谓之通,气快骨速谓之透。通透是指气之往来无阻,形与劲和顺自然。穿即是连,贴即是络。穿贴者,乃指气与劲横竖连络,上下缠绕,绵&绵不断也。松也叫渔劲,极柔顺之意;松而不懈以养精蓄锐;悍也叫萃劲,气血凝聚极其刚硬之谓也。内劲经云“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周身一家,人变小变&窄谓之合。上则合肩,下则合胯。气也合力也合,合而后发才有整劲。劲之横竖转换叫做坚,有坚才有变化。
&内功经云“合者劲之一,坚者劲之转”。练劲功时,应&做到按肩、逼臀、提胸、圆裆、提颏、贴背、松肩。此之谓七要。具体点说即肩井穴之劲向下沉至涌泉,两臀部极力贴住,裆由内向外用力横挣,下颏内收以正项,&前胸上提如蓄劲之势,两斗背骨(肩胛骨)用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从六腑向外转至斗骨而回,肩井穴之劲向前软意松开,自然得窍。
​练气的步骤,首先从桩功开始。无论是浑元桩、乾坤桩、自然桩、三体桩、贯气桩……都是为了养气。初练时,按要求站好架势后,全身放松,自然呼吸,意守丹&田,每次站四十分钟至两小时不等,每日练两次。月余之后即可行气。此时可仍用自然呼吸,也可用逆腹式呼吸。吸气时纳入丹田,升真气于顶,复自俞口降于丹&田,然后气分两路:一路自裆下于足底复上经外胯升至丹田。另一路自背骨膊里出于手掌复回而经六腑转入丹田。一升一降,并行不悖,周流不息。练年余之后,真&气自能充足,即可开步练拳。从总体上讲,凡一出手,前颏用力,正手提起,后脊背用力塌下,目视虎口穴,气来时用力提住,由百会转过昆仑下明堂灌两目走鼻&孔,呼时即便下入丹田。凡一动步,两外虎眼(&即膝眼)向内,两内虎眼向外,两盖骨极力要屈,尾中大筋极力要直,四面相交,合周身之力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具体地说,练不同的拳势自有其不同的气路。以关劈为例:拳上躜之时吸气,收小腹,足三阴之气上而聚于中脘,后足蹬劲,发挥二维之作用。顶头竖&项,调动督脉沿夹脊直达百会。肺气自中焦直出中府云门。拳变掌向下一翻一落同时呼气,则肺气自云门沿膊里下达于少商、商阳,充于掌指。上之气沿任脉下于丹&田,足三阳之气下于涌泉。发劲时,随着掌之翻落,双腿向下微蹲同时前掌向前一搓,肩井穴向前一松,劲自出矣。到至善处,声由气发,手随声落,气势澎湃,威&不可挡。
&​无论作为哪一个拳势,都要动步不动心,动身不动气。心静而步坚,气静而身移。练之日久,由静而精,自能得飞腾变化之妙。在完成每一个动作时,首先要意动(叫做起),其次是气行,再次是形动,热成非气到力发。虽是四层动作,实则瞬息之间耳。
​以上是武林前辈们教授内家拳的方法与步骤。目前有许多武术爱好者,都没有先从练气开始,而是先学了套路、手法、器械等,只有空架子。这不要紧,只要在你练&套路的同时抽出一定时间,加练内气也是可以的。加练内气时仍需从桩功开始,按上述步骤认真练习,勿忘勿助。随着气功的进展,你所学的套路也会变得更加和顺&自然。发力也会逐渐迅猛沉实。
形意拳既为内家拳,练形意拳就要会发内劲儿。欲发内劲儿则必先练内功。练内功的主要方式是练气。练气时必须符合人的生理自然。
拳经云:&“内功之传,脉络甚真。不知脉络,勉强行之,则无益而有损。前任后督,
气行滚滚,井池双穴,发劲循循。千变万化,不离乎本。得其奥妙,方叹无垠。龟尾升气,丹田炼神,
气下於海,光聚天心。”&脉络为人体内真气运行的轨道,练气而不懂脉络,犹如兴修水利而不明白江河分布,水势之大小,盲目行之,没有不出毛病的。人身脉络主要的有十二正经,奇经八
脉,其中最根本的则是前任后督两脉。任脉在前,起於承浆穴,沿喉头、胸骨柄、剑突,直下至阴前高骨。督脉在后,起於尻尾(尾巴骨),上至命门(与肚脐前后
相对),再上至夹脊(背后两片扇子骨的正中),过大椎、泥丸(即百会穴)下印堂至人中而止。小腹正中为气海,武术家也叫它丹田,它既是人体的中心,又是人
体经络场的重要场源,气聚於气海之后,就会沿经络运行。额上正中谓之天心。气自龟尾上升经百会沿任脉而下聚于丹田,丹田气足则化而为神,自天心出,二目即
芒可射人。崂山道士匡常修有云,&“神者身之本,气者神之主”即指此也。肩头正中为肩井穴,肘头分中为曲池穴,此二者为周身发劲之所。散打中之所以有“点
肩井”和“打曲池”等手法,即以制止对方之发力也。
既明脉络之后,还须讲究姿势,此即气功中所谓“调身”是也。正确的姿势才能有助於内气按正确的轨道运行。对於姿势,拳经中有明确规定:“头正而起,背圆而正,肩平而顺,胸出而闭。足竖而稳,膝曲而伸,档深而藏,胁开而张。”&形意拳内功虽有坐功,站功,行功之分,但仍以站功,行功为主。上边一段话主要是针对站功讲的。可是无论练哪种功,在姿势上都应正头起项,壮面凝神,肩松胸出背圆,前身微微有收敛之形,此乃练内功之真正诀窍。
&形意拳内功的呼吸法,即“调息”,是用的逆腹式呼吸,也叫“后天法”。气路是走的“混元气”而不是“经络气”。即并不按十二正经的顺序行气。这在拳经上也有明确说明:&“先吸后呼,一入一出,先提后下,一升一伏。内收丹田,气之归宿。吸入呼出,
勿使有声。”又曰:“下收谷道,上提玉楼,或立或坐,吸气於喉,以意送下,断至底收。升有升路,胁骨齐举,降有降所,气吞俞口。”所
谓提,即是引气上升,所谓下,即是导气下降。下降之气必会渐缩渐小,伏于丹田之内。耳后高骨,拳家叫作玉楼,并不是针灸穴位;俞口位置在背后上部自大椎到
夹脊这一段,拳家统称之曰俞口,非穴位也。现在先将坐功和站功(即站桩)的姿势与行气分别介绍於下。练坐功时,可以盘膝静坐於榻上,闭目紺口,舌顶上顎,
两手内外劳宫穴相对,置於小腹上。也可以坐在板凳上,以两脚踏地两大腿能放平为宜。两手可分别放在两大腿上,掌心朝下。仍要闭目紺口,&舌顶上顎。调息
时,一出—入,皆从鼻孔,要均匀细长,好似肺部不动只用肚脐呼吸一般。气定后,即吸气一口,以意领之自涌泉沿两大腿而上升入丹田,再上升入两胁。胁骨即上
举,将气送达耳后高骨----即上提玉楼是也。再上达於百会。降气时,随呼气即以意领之,从百会降至印堂,经人中入口内,再由舌而至喉。故必以舌顶上顎去
接气。然后自喉通至后背,即所谓“气吞俞口”是也。自后背直穿出前心,沿任脉降至丹田。丹田气足,则向下经会阴过尾閭,故必须内收谷道以通气路,尾骨还要
向前向上兜转,叫作“提肛缩肾”,则气可直上过命门,夹脊,玉枕,而达泥丸(即百会,道家叫泥丸宫)。玉枕穴在脑后高骨稍后处,也是内气不易通过之处,要
以目内视头顶,慢慢引导之。如此迴圈,周流不息,这就是小周天法。
拳经上对这一段行气之法有如下的敍述:“紧攫谷道内中提,尾间一起縐节骨,玉枕难过目视顶,来到丹田存消息。悉心搭通鹊桥路,十二时中降地池。镇住心猿拴意马,要立丹田海底基。一时快乐无穷尽,返本还元心自己。久练自成金刚体,百病皆除如童子。”收功时,将气收于丹田,觉气渐收渐小,如龙蛰虎伏而藏於斯。然后以意送下,直至涌泉。收住。
&形意拳内功之站功,也叫桩功。一般人常练的有“三体式”(又名三才式)和“浑元桩”
(又名乾坤桩)两种;前者适用於青少年,后者适用於老年人。
&练三体式,姿势如同定步劈拳。开始时,两足跟相并,两足尖外开45度一60度左右,两腿微屈,膝盖与足尖上下相对,两手握拳,紧靠大腿外侧,拳眼向内。然
后右拳上提,边提小臂边外旋,紧贴著右肋由前向上钻出,吸气随之上升。吸气尽时,拳高与鼻平,拳心向面部.呼气时,左拳上提,小臂外旋,由左肋旁擦身向前
自右拳上劈出,右拳同时变阳掌下按置於右日月穴旁(右软肋下高与脐平)。与此同时,左足向前迈出一步,与右足相距约两脚半之远。前腿斜直,膝微弯,膝盖在
足跟上与足尖对准。后腿微屈,膝盖在足尖正上方。尾骨与后足跟上下相对。形式上要作到外三合。全身重量分在两腿之上,前三后七。随即自大椎开始,将脊椎骨
逐节向下依次鬆开,尾骨向前向上兜翻,内中意,气,力三合,思想高度集中,将神凝聚於“天心”,目视前方,定若钟鼎。
&拳经云:“目视鼻,鼻视脐,处处行迟不可移,彻开二六连环锁,一点灵光吊在眉。”即
指此也。(颈椎7节,胸椎12节,腰椎5节,共24节,道家叫24楼,也叫12对连环锁。)站桩虽系静功,且不可呆滞。要气势腾挪,伏如横弩,动若发机。
以意领气随自己的意志活动,吸上呼下。欲上则上,欲下则下,呼吸阴阳,纯任自然,毫无阻滞不通之处。吸气时犹如一人张弓,万夫拔河,浑身上下毛发皆开,气
上升而内脏紧缩,呼气时气下降,内脏亦随之松弛。这是初学者站立不动的练法,既可为形意拳筑基,又可祛病延年。
& & 浑元桩是一种老
幼咸宜的练法,形意拳家年老时多练此功。拳谚“少练三体式,老来浑元桩”即指此而言。浑元桩的练法是:两足平行开立,宽与肩齐,脚趾抓地,足心空涵。两臂
向前抬起,如抱球状,高与胸齐,不要用力。两腿微屈,仍是顶头竖项身正肌松,意诚而正,气下少腹。站好后,头脑清空‘麈不染,天君稳坐,万念俱消。四肢轻
松,腹空空如久饥之状,听气血自然流行。待性定之后,即以意领气,自天心而华盖,盘旋膻中,下中庭,走巨阙,过石门而入于丹田。气通之后,两臂即可自然下
落,左手内劳宫复于丹田之上,右手掌心加盖于左手背上,内外劳宫相对。松肩,坠肘,心空,腹实。呼吸逐渐深长,匀细,若有若无。久之自觉有一股热流由上而
下,入于丹田。这是调息行气的初步过程。每天要坚持半小时以上,切勿间断,至少练半月之久。待调息行气之功收到明显效果时,气注丹田之内,要守而不失,达
到中庸上所说的:“止而后能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的境地。此后,呼气时不要再用意往下送,要微微听其静止,以免发热太过,壮火食气。练之日久功
深,有时会出现真气衝动现象,不自觉地神经兴奋,开始某一局部跳动,继而手舞足蹈,转身摇头,或自动打出各种拳式。十几分鐘以后,自己便会慢慢停止,恢復
正常。这是练功中的正常现象。对此种真气冲动现象既不可强求,也不能横加制止,要听其自然。这种情况每每发生于精神旺盛,兴高采烈,俗尘清扫的境界之中。
&当静功(桩功)练有一定基础之后,即可加练动功。“动功”也叫“行动”或“练功”。是动中求静,内外合一,行气与走劲并重的练法,是内功比较高级的阶段。既要走劲儿,便不可不先明“劲路”或“劲功”。
&“足既动,膝用力,前阴缩,两胁张。气调而匀,劲松而紧。”
​“曰通,劲之顺;曰透,骨之速。通透、往来无阻隔也。”
​“曰穿,劲之连,曰贴,劲之络。穿贴,横竖连络无间也。”
​“曰松,劲之渔’曰悍,劲之苹。松如绳之系,悍如水之清。”
​“曰合,劲之一’曰竖,劲之转。周身如一,横竖斜缠也。”
​“按肩以练步,逼臀以竖膝,圆档以竖胯,提胸以下腰,提頦以正项,贴背以转斗,松肩以出劲。
曰横劲曰竖劲, 变之分明。横以济竖,
竖以横用。五气朝元,周而復始,四肢元首,收纳甚妙。”
&​以上便是拳经所载的行气与走劲结合的练法要领,甚费理解。现依个人体会稍加解释:练动功时,形式不拘一格。一般採用五行拳与八字劲功相结合,以内气带动外
形,以暗劲运化周身的练法。通,透,穿,贴,松,悍,合,坚,是形意拳的八个劲。一出手要八劲俱全,要哪个有哪个。拳式之衔接变化,随意而为。凡一举手,
眼看虎口穴,下頦往前用力,脊背塌下,则气自涌泉直上泥丸,下明堂,灌两目。其气走鼻孔,泄出时便纳入丹田(放力时气沉丹田)。凡一举步,两外虎眼极力向
内,两内虎眼极力向外,膝要屈,尾中大筋极力要伸直,四面相交,周身三力相合(成平衡力系)用力一扭,则涌泉之气可腾然而从中透出矣。按肩是两肩井穴之劲
向下塌,沉至涌泉:逼臀是两臀极力贴住,向内卷劲,裆要极力向外横挣,但有其劲而无其形,谓之圆裆。前胸提起,腰自塌下,下頦内收,项自竖起。两斗背骨用
力贴住,劲自脐下而出,经六腑转过斗背骨而回。将两个肩井穴软意松开,劲自然可以放出去。足一动,膝用力,前阴向回缩,即所谓缩肾也,两胁外张,小腹内
收,足落气沉(小腹外凸),肩松,劲发。劲路则横竖斜缠,互为补充,周身连络如一而变化分明。运动中,肩背要圆活松静,裆胯要靠紧,用力要以意出之,以气
腾之,以神足之。
&行气要“五气朝元”,才能以气催力。所谓五气朝元,也就是大周天功。行气时,分五路进行:一运真气自。丹田沿大腿内侧下於足底,复自外侧
上升于丹田。二运真气自背骨膊里出於手,复自六腑转回于丹田。一升一降,结合沿任督的小周天运行,并行不悖,周流不息。鼻有呼吸,气有升伏,劲有吞吐,三
者紧密结合。息息相通,随心所欲。无入而不自得也。
&拳经在“内功”部分最后总结性地说:“炼神炼气,返本还元,天地交泰,水升火降,头足上下,交接如神。静生光芒,动则飞腾。气腾形随,意,劲,神同。
神帅气, 气帅形,形随气腾。”这
一段讲的既是气功即内功的本质,也是内功的效应。炼神炼气,即“炼气化神,炼神还虚”之意。也就是郭云深先生所说的形意拳三层功夫的第二、三层。是高级阶
段。其锻炼的结果乃是“返本还元”,“百病皆除如童子”。练动功的始终,总是胸要虚涵,腰腹要松而实,这叫做“心肾相交,水升火降”。道家叫做“阴阳易
位”。塌肩井,提胸下腰,龟尾上翻,下气,聚劲,练步……都是为了使胸虚而空,腹松而实的措施。亦即“肾水上潮,以济心火”之意。练功要注意开,合,鼻之
呼吸为开合,手之出入为开合,身之纵横为开合,劲之蓄发为开合。无论採取的式子多少,练习的时间长短,动作往来的快慢,总要内外合一,顺乎自然。势有动转
变化,鼻有吸入呼出,气有吞吐升伏,劲有松紧蓄发,这一切都要适合个人情况,而后才能自然。
神运经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式,
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
便是对练动功很好的写照。所谓“飞腾’并不是飞翔,而是指气之深微,即行气如九曲珠,如涓涓流水,无隙而不入,无微而不到,气贯全身之谓。功夫进入深妙阶
段,练静功时,气可自天心出来下行再入于丹田,在额前产生一片光明。气功家巨赞对此最有切身体会,曾有专门论述。练动功时,则气在身内任意飞腾,周流无
间,意气力自然结合,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这即是内功的高级阶段。
形意拳的劲路
&形意拳是我国的主要拳种之一。自明末问世以来,名家辈出,流传甚广。近来有许多同
志发表文章对形意拳进行了介绍和评述。其中有人认为形意拳是“以动物形象姿态及特点来寄寓武术技击动作的要领和手法;套路动作简练;力重劲刚为其发劲特
点”。笔者对这种看法持有不同意见,愿在此提出,进行切磋。& 
 &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只张不弛,则不能立于世。拳术中的进退、曲
直、开合、刚柔、化发等等都是一件事物的两个方面,互为依存,互相制约,互相补充,互相转化。失去一方面,另一方面也就不能成立。这在传统术语中统称为阴
阳。各派拳家都非常讲究阴阳互济与动静之机。如果只有“力重劲刚”,而没有轻灵柔化,其将何以成拳?&  &  形意拳的精髓,是以意领气,内外兼修。河北形意自“神拳”李洛能以下各代传人,无不强调拳打自然,刚柔互济。在李洛能遗留下来的拳经中,第一句话便是:“混元一气吾道成,道成莫外五真形,真形内藏精气神,神藏气内丹道成。”紧接着又明确指出:“练形而能坚,练精而能实,练气而能壮,练神而能飞。”“固形体以为纵横之本,萃精神以为飞腾之基。”这充分说明形意拳的根本是养气练神,内外兼修。“力重劲刚”只属练形练精阶段的一个方面,是初级阶段的练法。即使在这个阶段,也有非力重劲刚的操练内容。
拳经中还说:“纵横者,胁中开合之势,飞腾者,丹田呼吸之间,进退随手之出入,来去任气之自然。”&这就明确规定了形意拳要顺乎自然,以练神练气为主。外不乖于形式,内不悖于神气,外面形式之是顺,是内中神气之和,外面神气之正,是内中意气之中,斯之谓
内外相合。其拳式动静合一,气势雄厚,既庄重而又轻灵;其劲路阴阳互济,刚柔兼备,既沉实而又圆活。昔日刘奇兰练的龙形搜骨,起似蛰龙升天,宋世荣练的蛇
形拨草,如常山蛇阵,首尾相应。刘维祥练的鸡形四把,其劲刚柔曲直,纵横环研,闪展伸缩,变化无穷,极轻灵而又极沉实,两足落地无声,却一步踏碎一块大方
砖。马礼堂所演练的形意拳神形相合,纵横往来,按中有提,提中有按,动作旋转,循环无端,并无一丝刚劲之气。再如郝家俊的形意拳,练出来的架子融融合合,
纯任自然,无形无象,不偏不倚。其劲路刚柔兼备,变化莫测,诚乃形意拳之“内劲儿”。& 
 &  形意拳中有十二大形,确是格物之性,得
之于心,以效法天地育化万物之道。然而形意拳之根本不在于此,而在于五行拳。其运用之妙不在于简练的套路,而在于刚柔互济的内劲儿。五行拳与人的肺、肝、
肾、心、脾五个脏器的经络息息相通。其正确的练法是自内功开始,以意领气,以气运身。气行于任督二脉、息全身,气发乎井池双穴,循循不已。先提后下,一升
一伏。神率气,气率形,形随气腾。其劲路则通透穿贴松悍合坚,伏如横弩,动若发机,绝非一般刚劲之气所可比拟。
以劈拳为例,经云:“劈拳高举出云门(云门穴),肺叶舒张气畅伸(气走肺经),少商指引意中气,(气贯于拇指少商穴),修补残缺效如神(祛病健身)。”这是指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及健身作用。又云:“劈拳勇猛不可挡,斩稍劈面取中堂。”这是在技击上的应用。演练起来,形式上起钻落翻,如水之翻浪,内中则鼓荡开合,一升一伏,发劲则曲中有直,柔中含刚。其它四拳也莫不如此。& 
 从技击角度分析,也可看出形意拳的发劲也并非只是力重劲刚。刘文华在技击上特别强调“破打”,其意即打中有破,打即是破,破完了也就打完了,非先破而后
打。不钻不翻,着手即打。此一接手之中,有听劲,有变化,有击发,关键在意不在力。刘文华说得很明确:“眼之明,意使之也;脚之捷,意使之也;拳之精,亦
意使之也。故云:意者,体之帅也。”既然着重于意,便绝不能只是力重劲刚。郭汉之有云:“形意拳尚近打,要钻进去打。接手要随,随而后才能钻得进,钻得进
才能放得出。”所谓随,便是随曲就伸,因敌变化。没有柔,如何能变化呢?郭云深提出有形有象之用,有象无迹之用,无形无象之用。所谓无形无象之用,即是不
动而变,不见而章,随时而发,无入而不自得。一言一默,一举一动,行止坐卧,处处是拳。刘奇兰也说过:“忽然有敌来击,我心中并非有意打他,只是随彼意而
应之,他便自然跌出。”这如何能说是力重劲刚呢!笔者经过多年实践,对着手即打,打中有破,破即是打有所体会。在接手和一瞬间,要察知对方的劲路、虚实和
意图,找出进攻的方向,确定发力的“端”和“的”,就应以球为体,以螺旋为用,接手是柔劲,柔中处处暗着刚,因势变化,纵横环研。只有在得机得势,一发而
定输赢之时,才在一瞬间集中向一个方向发出直速刚猛之力。故云:无柔则不能变化,无刚则不能克敌,式式要柔中含刚,刚柔相济。总结成歌决:“对方打来身如
球,拧走转换莫停留,进入盘蛇吸食走,刚柔互济着意求。” 
 &  形意拳练劲儿的步骤是一明、二暗、三化。即先练刚劲,后练柔劲,最
后归于自然。郭云深说:“明劲者,即吾拳之刚劲也。暗劲者,即吾拳之柔劲也。暗劲练到至善处,是暗劲之终,化劲之始也。”李存义则更进一步,将拳中内劲儿
划分为明刚、暗刚、明柔、暗柔。并将各种内劲儿的表现形式,分别作了很形象的描述。所谓力重劲刚,只不过是内劲儿中之明刚而已。练劲儿要从养气开始,先用
三体桩法调整气息,以意领气,循三阴三阳、奇经八脉的通道,上泥丸,下涌泉,息息相通,周流无间。然后开步练拳,以严格的规矩练明劲。练到上下相连,手足
相顾,内外如一时,再练暗劲。暗劲练到至善处,自然而然进入化劲阶段。无论是发明劲还是发暗劲,都要求和顺自然,圆通活泼,切忌努筋拨力。更不能有意识地
追求力重劲刚或变化轻灵。反乎自然,必产生不良后果。&  
&综上所述,可见刚劲是形意拳练习过程中一个阶段,是形意拳发劲的一个方面,它决不能代表形意拳的全貌和本质。&
&拳经,是武林前辈长期习武用武的经验之谈;是行意&拳各项技术的总根底;是练功的基本依据。以拳经为指导进行锻练,可以不走或少走弯路,获得事半功倍之效。过去由于门户之见和保守思想的影响,前辈们在传徒&授艺时,多采用身传口授,只准默记而不许录,传之久而不免遗失谬误。且歌诀简单,令人费解,给后学者带来诸多困难。笔者现将前辈所授形意拳经原文,择其重&要者,选录数段,分成几个小题目,结合个人练功实践的体会,加以注解和说明,希望对形意拳爱好者,能起到参考作用。
第一节&论气&
​精养灵根气养神,
元阳不走方为真。
​丹田练就长命宝,
万两黄金不与人。
​盖人非气血不生。气血充足则精神健旺,气血亏损则精神萎靡。故内家拳之根本是内气。而丹田乃内气之府,练拳者必先培养气血聚于丹田,丹田气足,然后引之内达于脏腑,油然见于面而为神,发于四肢而为力。欲知养气之道,须先明精、气、神。精&是人生命的根本,男子睾丸之精,女子阴水,各种内分泌以至唾液、眼泪……等与生俱来的津液,统称之为先天之精。饮食营养之精华,即水谷之精,随血液以流布&全身者,谓之后天之精。先天之精赖于后天之精以为荣养。尾闾之前,膀胱之后,小肠之下,灵龟之上,叫作天根,乃真气发动之地,用提肛缩肾之法,将精自玄牝&之门(在双睾与前阴之间)提到天根,再将无形之精练成微妙之气,谓之练精化气。
&​气乃是人体生物场中的一种能量流,也是生命现象的根源。道家命之为&“元阳”。此能量流的强弱与周流情况,决定了人体生机是否旺盛和身体是否健壮。它确是与生俱来,但通过锻炼可以使其增强。两肾之间叫命门,大约在第四、五&腰椎间,对正前方脐之下,耻骨之上,此处叫作丹田。丹田之外为腹肌,命门之外为腰肌,腹肌与腰肌互相配合,形成人体发力之源。一个人如果内气能流较大,内&脏功能甚强,各脏腑间工作又能协调一致,再加上有比较坚强的腰肌、腹肌,自然精神健旺,体魄雄伟,动作敏捷,发力沉实。拳家术语叫作“元阳充足”。练精所&化之气,周流于脏腑之间,达于四梢,上通泥丸,下彻涌泉,叫化为出有入无之神,神足则光聚于天心。
​神是人生命活动的总的表现,《内经》曰“神充则&体健,&神衰则体弱,神去则身死。”又曰“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抟谓之神。”可见神与气的基础都是精,精乃人身之宝。如果精耗阴虚,则元阳之气不固,生命&之神不足,即失去抵御外物侵袭的能力而易于生病。所以练拳之人,要随时注意保护津液,搅海、漱口、咽津、固精、化精、不溺色欲,不丧肾精,以充实元阳。练&功时,总要舌顶上颚。但并非努力去顶,乃是将舌尖轻轻向上卷,以能抵住上颚与前齿之间为宜。如此则任督二脉在上边接通,口生津液,要分三口徐徐咽下,不可&唾掉。同时还要收谷道、缩前阴,骶骨向前向上兜翻,使任督二脉在下部接通,以形成周天运行,当元气充足,真阳发动之时,微微有泄精之感,这时必须定住精&神,将精慢慢引导至四肢,不可令其走泄,则筋骨渐渐强壮,体魂自然雄伟。再者,练气日久,必然身体强壮,精力旺盛,还要善自保养。如自恃体健而不知节欲,&任其走泄,则不但无功,将反受其害。青壮年习武者,宜切实注意!
​原文:
​道自虚无生一气,
便从一气产阴阳,
​阴阳再合成三体,
三体重生万物张。
&&注解:三&体者,在人体外为头、手、足,内为上、中、下。在拳中则统一为阴阳,阴阳归总为一太极也,亦即一气是也。在形意拳中,则为起点无形之横(先天之横)拳也。&此无形之横乃是人本来之真心,空空洞,不带一丝一毫拙力,至虚至无,即老子所云:“无名天地之始”。用现代科学术语讲,就是“发生”,由无到有。故此处之&所谓虚无,不是死的而是活的。因为其中暗藏着一点生机(发生)。此生机即名之曰“先天真一之气”。此虚无中含此真一之气,若有若无,非有非无,活活泼泼,&非色非空,故又名“真空”。所谓真空乃是释家之语,即佛经所云“空而不空,不空而空,方是真空。”
​老子云:“有名万物之母。”即是此意。用现代科学语言,&叫作“变化”。即由少而多,由此及彼,由一而生万物以至于无穷。因虚无中有此一点生机,故曰“虚无生一气”也。在练功中,虚极静笃之时,海底(气海)有一&点生机微微发动,如邵子所云“一阳初发动,万物未生时”。即静中寓动,静极而动也。静为阴,动为阳,是动静之机即为阴阳之母。虚极之时,出手横拳圆满无&亏,生机发动,则变化以至于无穷。手足动作所用之力,有而若无,实而若虚,腹内之气所用亦不着力,纯任自然,以积蓄其虚灵之神。呼吸亦似有似无,与手足动&作起落进退相合,谓之调息。练到身无其身,心无其心,谓之神形俱杳。郭云深先生谈形意拳时说道:“吾拳之道无它,神气二者而已矣。静则为性,动则为意,妙&用则为神。”即指此也。
​原文:
​混元一气吾道成,
道成莫外五真形,
​真形内藏精气神,
神藏气内丹道成。
​要如真形合真象,
欲问真象须求真。
​真形合来有真诀,
真诀合道得彻灵。
​诚心练养精气神,
近在眼前变化中。
​注解:这&一段讲练拳时外形与内气的关系,即内外配合的重要性。这是练拳的“窍”,不通此“窍”,则功夫难成。笔者学拳之初,老师曾作歌曰:“武艺虽精窍不真,费尽心机枉劳神。”可见练拳时“窍”之重要。常见苦练十数年而收效甚微者,以其不明“窍”之故也。
关于练气之窍,先人有口授而少见于书传,以致后之学者,难明&其究竟,今姑简释之。盖练气养生者,元气充足则可以延年益寿,自不逮言。然而并不能将丹田之气发之为绝技。欲使此浩然之气发为武术绝技,必加以专&门练习,即不但要善于聚,而且要善于运。技击所运之气谓之“浑元气”,与经络之气不同。此气并不完全按十二正经之顺序周天运行,而是全身之气浑然一体,根&据动作之需要,一上皆上,一下皆下;聚则一齐凝结,潜伏于丹田;发时—齐贯通于四梢,上下鼓荡,左右开合。
&每于临敌挫阵之时,若有一团气力坚凝于腹脐之&间,倏然自腰而背直贯于顶,自觉心明眼亮,勇气倍增。起落钻翻横竖随时而用,龙虎鹰熊鹞马猴鼍蛇台燕鸡变化咸宜,毫忽之间,胜败立分。此即浑元一气之功&也。
&​练此浑元一气,必讲架势,盖气虽为架势之本,而架势则所以运用气力者也。二者互为表里,互为依存,缺一而不可也。练时应先从乾坤桩和三体桩开&始,以打通气路,按照拳经规定的要求,即前边所述八要中:舌顶齿叩谷道提,三心并三意连……诸法以充实丹田,导气使自肝、心、脾.肺,肾五道关层层透过,&一无阻拦。即拳经所云:&“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之意。然后以劈、崩、炮,钻、横五拳为基础,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内气之运行带动外形之变&化,使丹田之气由背骨往上回住于胸间,充于腹,盈于脏,冲于顶,凝于肋,随架势之变化而充于四肢,倏忽之间千变万化,此乃形意之根本。无论对初学者还是对&有较深功底的人,基本上都是以桩功和五行拳作为基本形式进行练功的,对于这些架势无论从外形上或内气上讲,都有非常严格的要求,在拳经上都有明确的规定。&例如对劈崩二拳有“劈拳高举出云门,肺叶舒张气畅伸,少商指引意中气,修残补缺效如神”。
&​&“崩拳起意在大敦,瞪目顶头肝气伸,身似驽弓手如箭,消息一动&定乾坤”。以三体桩而论,从调神上讲,要求思想高度集中,进入松静境界,无物无我,四大皆空,眼前一片光明,这即是“虚无”。从调气上讲,引导丹田一股热&流循任督二脉周流,再走五气朝元之路,上泥丸,下涌泉,头手四肢,息息相通,周流无间。全身气势腾挪,意在动与不动之间。从调身上讲,则有鸡腿、龙身、熊&膀,猴背、虎抱头之势。其对手与足、肘与膝、肩与胯、身躯与四肢,前脚与后脚……
​全身各部分之间的关系,都有严格规定,这就是“真形真相”。鸡有蓄力腾空&之意,熊有扣膀竖项之力,猴有沉肩松劲出力之势,龙身曲曲折折变化神奇。这就是真相中之真意。无论是静是动,总是一吸一呼,一升一伏,肋中开合,丹田呼&吸。两盖骨极力要曲,尾中大筋要直,胯要内抱,裆要外开,合周身之力向外一扭,则涌泉之气自能从中透出,直行而上,不前出,不后掀。胸要虚涵,腹要沉实,&肾水上潮,以济心火,心肾相交,则真气渐聚,精神乃长。故善于拳者,练劲,养气调水火,行似龙,动似虎,步如猴,内外相合,精、气、神俱在其中矣。真诀合&道之时,则内外神形相合,以身体动作旋转,纵横往来,一气流行,无有停滞,循环无端,名曰“停息”,亦即拳术中脱胎神化之境也。此之谓得道矣。​
第二节&五行与六合
​原文:
​拳法遗来本五行,
生克里边变化精,
​学者要知其中意,
只在眼前一寸中。
​震龙兑虎各西东,
朱雀玄武南北分,
​戍已二土中宫位,
意为媒引相配成。
​眼耳口鼻外五行,
手足四梢并顶心,
​久练内外成一气,
霹雷电雨起暴风。
​心动如火焰,
四梢逞威风,
​肝动如箭钻,
脾动主力功,
​肾动似闪电,
肺动阵雷声,
​五行合一处,
放胆即成功。
​明瞭四梢永不惧,
闭住五行永无凶。
​注解:
&形&意拳之根本是五行拳,五行拳之精髓在于意,以意行气,以气运身,以意领先,以意帅形,随意而动,因以成拳,是之谓形意。五行拳又名意拳,外形上是五个拳&式,发力上是五种劲路,内通五条经络,锻炼五个脏器。习之日久,既可得健身之裨益,又可获技击之妙用,实乃形意拳之“纲”也。形意拳之传,原本只有五行&拳,以后经过长期实践才逐渐变化发展充实而有了十二大形与八字功法。故行意拳的练法、用法、内功外功,历来都是以五行拳为基础。金、木、水、火、&土,谓之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谓之五行相生。金克木,火克金,水克火,土克水,木克土,谓之五行相克。古人用五种物质来比喻不&同的事物,用相生相克来比喻诸事物之间互相制约、互相补充和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的关系。这是古代语言,并非迷信,也并不难于理解。下边我们不妨用现代语&言结合现代科学加以说明。首先要说明,五行拳的拳式劈、崩、钻、炮、横是和人体内五条经络即肺经、肝经、心经、肾经、脾经内外呼应、息息相通的。劈拳通肺属金,崩拳通肝属木,钻拳通肾属水,炮拳通心属火,横拳通脾属土。
练拳时,动作与经络相配合,气血循经络而运行。劈&拳与肺经相呼应,故练劈拳可以养肺。劈拳动作的用劲要求是头向上顶,下颚无形向前用力,两脚趾抓地,两手如抓物,虎口作圆形,四指稍张开。身势要正,舌&顶、齿叩,目向前视。阳拳向上起钻时吸气,自中焦领起肺气,直出中府云门。同时足三阴之气上行聚于中脘。拳向下落翻之时呼气,气自云门沿臂内侧而下直达少&商,充于五个指尖。随掌之落翻,双腿向下微蹲,足三阳之气乃下行而达于涌泉,前掌向前一搓,胸中空空洞洞,腹内坚实如铁。从技击上看,吸是合是蓄,能吸则&自然能提得起,亦能擎得人起;呼气是开是发,能呼则能沉得下,亦能放得人出。如此一吸一呼,一躜一翻,进退起落,如水之翻浪,节奏分明,有条不紊,促进肺&经中气之运行,加强肺脉中血液之循环。血养气,气行血,加强膈肌之功能,增进肺脏之健康。
&习之日久,呼吸深长,吐纳有声,故曰肺动阵雷声。崩拳主&动作起落,与体内肝经相合,故练崩拳可以舒肝。崩拳之动作贵直、贵速,宜猛不宜迟。进步出拳,蹬后足,要大趾用力,顶头竖项,勾动肝经,自大敦倏然而上于&泥丸,同时还要瞪眼,使肝气自双目冒出,光芒逼人。臂向前伸,沉肩坠肘顺胯,其气贯少商自拳冒出。左右轮换,势如连珠,对肝脏起到很好的按摩作用,故曰肝&动如箭钻也。钻拳之动作,与肾经相合。钻拳之用劲要求为头顶,项竖,沉肩,提肛缩肾,两脚用力抓地,左手放掌下按,同时右拳飞速自前心钻出。肘向&身体中线裹挤,束身而进,急如闪电。脚之用力与拳之上钻,配合无间。松肩提肛缩肾则可勾通肾经自涌泉而起,上贯脊柱过俞府,下前臂,倏然自中冲冒出。其气&发于肾脏,内外相合,故刚、劲、敏、速,令人捉摸不定。其拳形上的一伸一攒,有明显的竖项塌腰动作,对整个脊柱尤其是腰椎,有使骨缝拉开之意,是极好的健&腰补肾运动。
久而久之,腰椎循环通畅,机能改善,腰肌的强度与弹性有明显加强,既能担负更多的直压力,又能发出更雄厚的进击力量,用习惯上的说法,叫做&“肾气足”。故云练钻拳可以壮腰健肾。炮拳的动作,与体内心经暗合。故练炮拳可以平心火,养心血。炮拳起势时随双手之一伸一握,走一个大践步,浑&身毛孔卷紧,顶头,竖项,舌顶,齿叩,瞪眼。这一动作可使内气自双足上升聚于丹田。左小臂极力外旋,向自身中线一裹一钻,即引动真气并冲脉上贯于双目,同&时自极泉出两臂而达于中冲少冲。此时气已贯足,周身如同一个充满气体的容器。进步时,一蹬一躜,左拳一滚翻,右拳向前照直冲出,一霎时,如容器炸裂,势不&可当。这种一卷一炸,有节奏的连续动作,要求心脏加强每一搏动,输出更多的血液。反复刺激可以有效地锻炼心肌,而对于正在发育中的青年尤有显著效果。而老&年人或心脏病患者,则以不发此种暴炸力而改用暗劲为宜。横拳之意,圆滑似弹,上下兼顾。其运用之妙在于拗步斜身,以横破直。练时要顶头竖项,沉肩&塌腰。右拳前出时要连翻带拧,肘要有垂劲,但不可有曲劲。两手分开时有如撕绵之意。两肩暗含着抽劲。进步时后足大趾用力,即可起脾经之气自隐白上达于关&元。出手拗步斜身,使脾经之气在脾经胃腑循环。头顶项竖,舌向齿根顶,两颊咽喉微微有向前之意,则气可挟行咽喉达于齿根。至是,则脾经之气自下而上可以通&透无阻矣。以上简要地介绍了五行拳与体内五脏的关系。尽管这五拳在练法上各不相同,在健身与技击上各有侧重,但总的来说都是以意为主,以气为用,&以丹田为根本。丹田足则肾气健、精神旺。心气足则脑力坚、精神敏。肺脏足则气必充,肝脏足则力必猛,脾脏充盈则体魄必强健。所以练好五行拳可以内养五脏,&补脑力,保丹田,外强筋骨,捷身手,充耳目,奥妙无穷,裨益非浅也。心肝脾肺肾存在于体内,谓之内五行。目通于肝,鼻通于肺,耳通于肾,口舌通于心,人中&通于脾,是五脏之体现于外者,谓之外五行。与人交手之时,要先闭住自己的五行,即所谓“五行本是五道关,无人把守自遮拦”也。进攻时要以自己之手足,攻击&对方的耳目口鼻,此即所谓“天地交合,云蔽日月”是也。拳经中所谓的“四梢”,是舌、牙、甲、发。盖舌为肉之梢,牙为骨之梢,甲为筋之梢,发为血之梢。与人相较之时,提起全副精力,五行一齐发动,发欲冲冠,舌欲催齿,齿欲断筋,甲欲透骨,铁马金戈,势不可当,故“闭住五行永无凶,明瞭四梢永不惧”。其&次,再谈谈五行相生相克的问题。在技击上,劈拳打出定式之后,前手下扣后拳跟钻便成钻拳,接着后手平出即为崩;前手裹挑后拳平出便为炮;上边的手下落向内&裹即为横。这就是五行相生。是五拳相互补充的关系。双方相搏时,劈可破崩,炮可破劈,钻可破炮,横可破钻,这便是五行相克,是五拳相互制约的关系。这种相&生相克的关系,并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是为初学者指出的一条简便道路,用以作为技击入门的手段而已。由于初学者内气不顺,外形不合,浑身散乱无章,不得不绳&之以规矩,通其气血,坚其体质。使之循序渐进,逐步得拳法之妙用。当练到一定程度后,便不可再死守这些规矩不放。其要在于内中一气流行,外形和顺自然,内&外相合。到至善处,动作再不分五拳,变化再不谈生克,而且坐卧行走,无处不是拳,或静或动,无处不能变。千招万式可归纳为一招一式,一招一式亦可因势变化&为千招万式,每一出势便有八面威风也。古人习惯用五行、八卦来说明方位。不论自己练习或与人相较时,总要占据中宫之位,立身中正安舒,支撑八面。其势之飞&腾变化,又总要以“意”为媒引,即在意不在力,心意一动气自丹田而出,如虎之狠,如龙之惊,气发而为声,声随势发,手随声落,铮铮然有金石之声,如北风卷&地,百草俱折,如辟雷击地,无坚不催。
​原文:
​心与意合,
意与气合,
气与力合,
肩与胯合,
肘与膝合,
手与足合,
是谓六合。
君与臣合,
相与将合,
将与兵合,
俱成一气。
一进无有不进,
一合无有不合。
​既&明五行之理,在练法上必须严格按照“六合”的要求去做。心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相合,或者说君与臣、相与将,将与兵相合,叫做内三合。肩与胯、肘与膝、手&与足相合,叫做外三合,总称六合。合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合?怎样做到合?所谓“合”,是指在运动时全身上下四肢百骸要能互相配合,协调一致。使全身各&部动作的幅度、运动的快慢、发力的大小及方向,各肢体间的相对位置,都能恰到好处,没有过与不及的情况。如此则自身才能平衡、稳定,转变灵活,敏捷,便于&发力。&“合”是人先天的本能,与生俱来,并非什么新奇的东西。
例如:人走路时,向前迈左脚时便自然向后甩左手,两臂前推时,两脚自然后蹬,两臂后拉时,&则身体后仰,双脚前蹬,臀向后坠时则上体向前俯,举手时肺部自然吸气,落手时肺部自然呼气,蓄劲时吸气,发劲时呼气……总之,人在运动时,根据先天本能,&总是把自己自然而然地放在最平稳的状态,作出最适合于当时运动情况的姿势。所以“合”乃是自然的合,全面的合,包括内外相合,上下相合,左右相合,前后相&合……决不只是六合而已。初学拳者,由于动作生疏,精神紧张,别别扭扭,反而失去了“合”字。
& &若能做到“拳打自然”,也就很容易得“合”字之妙了。心,&指人的思维器官,意指人的思维活动,形之于外就体现为人的精神气质,内中意一动,则精神振奋,目有光芒,整个神气能将对方罩住,如猫之捕鼠,鹰之攫兔,斯&之谓心与意合。内中意念一起,刺激了植物性神经,各内脏一齐积极活动起来,推动了循环系统进一步改善,一部分平时不易开放的毛细血管都开放了,气便油然而生,自觉脐下温暖,腹如沸鼎,这便是意与气合。一旦打出拳式,动作挨向何处,气便随之而至,力也即倏然而至,意帅气,气催力,这就叫气与力合。内外一致,&手脚齐到,不先不后,不贪不歉。后脚蹬,前脚蹦,手掌吐劲。肘之垂劲与膝之纵力相合,肩之沉劲与胯之抱力相合,肩之开劲与裆之圆劲一致,浑身内外上下协调&一致,互相补充而毫不散乱,斯之谓六合俱备。这即是岳武穆王在其拳术要论中所说的“一动无有不动,一合无有不合”的意思。学行意拳千万不可入于俗&套(即所谓练油了),为了达到六合必须按每一拳式的要求,按部就班,规规矩矩地练,一势及格再练另一势。每一举动,先要自己衡量是否合乎要求?&稍有不&合,即需迅速改正。如此一步步练去,自可少走弯路。
随着功夫渐进,拳势也越打越自然,最后就可不必再计较外形上的长短高低,专心致力于合、顺二字。正如刘&奇兰老先生云:“内不悖于神气,外不乖于形式,外边形式之顺,是内中神气之和,见外而知其内,内外合而为一。用之于技击时,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动静咸&宜。随彼意而动之,无可无不可也。”若能如此,方算得行意拳之真谛矣!
第五节&论交手
​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落顺不见顺,起横不见横,起落二字要分明。起似伏龙升天,落如霹雷击地,起如挑担,行如槐虫。起无形落无踪,起意好似卷地&风。起不起何用起?落不落何用落?低之中望为高,高之中望为低,起落二字与心齐。未起身先侧,&未落身先坠,&未起如摘子,未落如坠子。拳去不空回,空回&总不奇。手出如钢锉,手回如钩竿,能叫我先动,莫叫他起拳。不钻不翻一寸为先。破中即是打,打破紧相连。
​注释:
&练&行意拳,打的是起落,钻翻,横竖,升伏。起落钻翻是外形,横竖是劲路,升伏是内气。外形是内气运行的外在表现,内气是变势发劲的原动力。升,是指吸气时真&气自涌泉升至聪门(前额上方),伏,是指呼气时真气仍下降而归于丹田,复降至底,觉周身之气渐小,如龙蛰虎伏。竖也叫顺,是指自肩至足底,横是指自两背骨&至两手。钻翻是指两手的阴阳变幻。手背为阳,掌心为阴,胳膊内侧为阴,外侧为阳,与人身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络暗合。起手为钻、为升,为横,落手为翻,为&竖、为伏。所以手一起一落,一去一回,则劲有横竖,气有飞腾。在劲儿之横竖变化时,内气亦同时有横竖之变化。个中滋味需细心体会,才能有所得。起时用劲儿&如挑担,其跟在于脚,全体一齐用力上伸,要侧身而起。其内气之升则如伏龙升天。进步如槐虫之行,劲在足在腰,其身下坠,其气亦下如霹雷击地。意之起,气之&来,无形无踪,倏然而至。起手要沉实,虽是向上向前,肩肘仍要有沉坠之意,犹如钳工推动钢锉,劲匀而沉。回手亦不是随便向后撤,而是向下向后,有腰臀之&力,如钩竿从高树上勾落果子一般。去是打,回也是打。如对方来手甚快,我则前手连接带拨带打,以打中为破,破即是打。自外形上看,起落钻翻甚不分明,这就&是“起横不见横”、“起不起何用再起”和“落顺不见顺”,“落不落何用再落”的情况。但内气之纵横和劲路之变化仍甚分明。如对方距我甚近,出手便能伤及我&身,我来不及换步,出手也来不及钻翻,则只能用意、气之起落钻翻横竖,助之以寸步,接定对方的劲,浑身一抖,将对方发出去。所以叫作“起无踪落无形”。这&就是“不钻不翻一寸为先”的意思。
​原文:
​出手横拳,势难招展,前后四梢望眉展,撇身反背虎搜山。斩手似炮行如风,把把鹰捉开四千。剪子股十字立,进步踏打不留情。拳似药箭身如弓,踏进中门去打人。上法须要先上身,手脚齐到方为真。拳似炮,龙折身,遇敌好似火烧身。
​注释:
&&横&拳为诸拳之母,故出手便是横拳。横拳有先天后天之分。先天之横是无形的横拳,如运用三体式的形式,将浑身放松(要松而不软)不用一丝拙力,精神内守,气势&腾挪,圆满无亏,以意行气,以气帅形,可以变成各种拳势,精,气,神皆在其中。这就是“起无形,起为横”。如外形一动,手足一出,但横劲未发,此即成后天&之横,后出手便发出横劲,是之谓一行一横,为名家所不取也。撇身、反背,拳砸,或扣步、转腰、提膝、拳砸,在行意拳叫作“望眉斩甲”。步一动即变成鹰啄之&式,出拳便是“四平炮”。此诸式自始至终贯穿着八字功的“展”法,可以连环使用,是一种比较厉害的打法。所谓“展拳勇猛不可挡,截梢劈面取中堂”就是指的&这种展法。上用鹰啄,下用剪步十字扁踩,同时并举,如狸猫上树,直取对方两足,两臁,两膝,十分厉害。行意拳的进攻特点之一是近打,即拨开门户,钻进去&打。要想钻进去,必须束身而进,如鹞子入林一般。又如蛇之弯弯曲曲,击首则尾应,击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皆应。以头领身,以身带步,脚踏中门,直向对方&裆中插入。进身的同时,既是顾又是蓄,要蓄如伏弩;进去后手脚齐落,动如发机。浑身上下顺着一个方向,同时发力。在此一瞬间,四梢一齐发动,不许有丝毫畏&惧迟疑,犹如受到火烧蛇咬一般,浑身一抖,如火炮爆炸,打出一个整劲来,这就叫“惊起四梢”。
​原文:
​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钻,遇敌要取胜,四梢俱要齐。内要捉,外要随,打要远,气要催。远践近钻进合膝,敌人沾身要纵力。起手如虎&扑,下脚不落空,拳打三节不见形,若见形影不为能。墙倒容易推,天塌最难擎,雨过尘灰尽,风吹暴雨倾。架梁闪折不为重,有称打起千百斤。身体来动可知情,&才知足心大光明。
​注释:
&&与&人交手时,首先要气势胜过对方,如关云长之斩颜良诛文丑,视敌人如插标卖首,勇往直前一蹚而过,如踏草芥。有胆才发得出力,有胆其技术才能得到充分发挥。&这就是行意拳养气之功。内要提是指内中之意一动,精神即提起,不可散乱。肛门微提,真气聚于丹田,腹如沸鼎,真意萌发,气势腾挪。所谓“随”,有两重意&思:一是指外形随内气之动而动,二是指在接手后不能主观,不能硬顶,要随对方来势,因势利导。如对方猛力来攻,我不撄其锋,先顺对方之力稍稍一引,即乘机&钻进。郭云深老先生谓之“随”,即随而后打也。打时身虽近而意则远,才能放得出入去。比如我距对方只有一二尺远,一拳打去要如同打六尺开外之物一样。如此&则气长劲也长,平时自己走架发力也要如此。意到气到,气到力发,梢节动,中节随,根节催。发力时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腰催胯,胯催膝,周身合成一家,&三节连通一气。如与对方相距较远,则用马奔虎践之步;如与对方相距较近,则用起钻落翻,进步合膝护裆。如对方已进来将我逼住,我仍用身将对方引进,同时自&己合而蓄,如同被捆住一般,继而突然一炸,其劲又整又脆,短而迅猛,常可将对方打起来抛出去,我势一动,直如天塌雨倾,使人无法擎、无处躲,则对方自败之&无疑也。行意拳的打法要明三节:上节不明则拳无所宗;中节不明则全身皆空,上下不能贯通一气,下节不明则发力不能沉实有力。三节一齐发动,互相配合,互为&补充,则浑身都打人,无处不打人,故曰“拳打三节不见形”也。若遇对方身长力大,亦需以巧取胜,不可拚力。用巧之法是根据力学上的杠杆原理,也就是搬运工&使用撬杠之法,以四两拨千斤。对方力虽大,贵在使他放不到我身上,或不能完全放到我身上;我力虽小,贵乎能全部放到对方身上,而且放到薄弱的环节,放在对&方最不稳定的时机。此法之运用,必须以能听劲为前提。
​原文:
​眼要毒,手要奸,脚踏中门往里钻。眼有鉴察之精,手有拔转之能,足有行程之功。两肘不离肋,&两手不离心,&出洞入洞紧随身。熊出洞,虎离窝、硬崩摘豆角。由其不意而出之,乘其不备而攻之,手脚齐出,手到劲发,抖擞、扑按,窜身、纵力。
​注释:
&&人&体各部是一个有机整体,应各守防地,克尽己责,配合恰当,才能得攻守之妙用。与人交手之时,在大脑统一指挥之下,眼司鉴察对方的行动,要作到明察秋毫,看&得准,看得快。拨拦挡架,封自己门户,打开对方门户,则全在两手两臂。而钻进去则靠两腿两足。拳不离肋,拳不离心,则自己严密而出手迅速狠直,打出中平拳&威力甚大。行意拳贵在发内劲,即意、气、力三者合一,发于丹田之中,达于骨缝之内,再由内而外,贯于肌肤,达于四梢。缠绕往来,收放开合,既绵软而又沉&实,既有定向而又无定向,圆中有方,曲中有直。引之便来,不得不来,放之便去,不能不去。内劲儿的获得是在正确理论指导下,使用正确的方法,经过长期刻苦&锻炼的结果。由于神经系统功能加强,肌肉的记忆牢固,反射能力变强,对于外来刺激感觉灵敏,传递迅速,反射快,变化及时,因而就体现出能曲能直、能柔能刚&的特色来。根据形势的需要,发抖擞之力如锦鸡抖翎;发扑按之力如灵猫捕鼠;窜身如蜇龙升天,纵力如弹丸离膛。
​原文:
​内固精神,外示安逸;踏进中门,如蛇吸食。行如猿猴;动如猛虎,气与神往,捷若腾兔。纵横往来不瞬目。能在一气先,莫在一气后。能在一思进,未在一思存。拳打意气紧相随,舒展其力用六催,&肩要催肘肘催手,胯要催膝膝催足,手到劲发如点炮,内外齐攻合一处。
​注释:
&平&时自己走架练功或是与人较勇,第一要有精神。也就是提起全副精神,神气鼓荡,集中精力,神不外驰。挨何处我意便在何处,处处总是我意在先,开合蓄发全在胸&中腰间之运化,不在外面。看起来貌似安逸,而内动则甚为剧烈。’一接手即以我意盖他意之上,以我气盖住他气,以我神盖住他神。如何才能“盖”住对方?&必&须作到“彼微动己先动”。一接手便要悉心体会对方的劲路,如对方用力则我也用力,但我力在先。如对方不用力则我也不用力,但我意仍在先,始终以我意在他意&之先,才能得到借力发人,四两拨千斤之妙。所以说“能在—气先,莫在一气后”,“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
​原文:
​有反意必有反气,有反气必有反力,其形虽未动,而反异之心已萌。精心体会,后发制人。
​注释:
​从对方之反力,反气,而窥得其反意,作到“彼微动,己先动”,后发先至。
​原文:
​准备万般一旦无,千招不如一着熟,手巧还须应之早,过后见势不如无。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硬打硬进无遮栏。脚打七分手打三,五行四梢要合全,&气连心意随时用,打破身式无遮拦。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蜇龙未起雷光动,风吹大树百枝摇。武艺都道无正经,任意变化本无穷。&岂知悟得婴儿玩,打法天下是真形。
​注释:
&&与&人交手要应得早,就须懂得七疾。何谓七疾?第一要眼疾。心为元帅眼为先行,心之变通全仗眼之快慢。故又曰“眼为心之苗”。眼快才能及时明察敌情,达之于&心,应敌变化。第二要手疾。手为人之羽翼,迅,悍,蔽、进,攻,无不赖之,故曰“眼明手快有胜无败”。第三要脚疾。脚者身之基,脚踏中门而进,身自随之,&手脚齐到方有整劲。第四要意疾。意为体之帅,攻守之迟速,紧慢,均惟意适从。立意一快,则眼,手,脚……均得其要领。第五要出势疾。交手时存于内者为意,&形于外者为势。意疾而势跟不上,也是枉然。第六要进退疾。当进则进,应竭其力而勇往直前,像个“拼命三郎”,当退则退,领其气而回转伏势,俟机再进,高低&随时,纵横因势,这即是“纵横往来目不及瞬”。第七身法要疾。一切拳法皆以身法为本,所谓“身似弩弓拳如箭”,“上法须要先上身”是也。身法要疾而不散,&活而不乱,乃为得法。行意拳之用法可分三层。意气力三者合这是明劲功夫,是有形有象之用,是一切其它用法的基础。如无这步功夫,便打不出&行意拳的风格来,进一步则是五行、十二形进退合,随意变化,起无形落无踪,不钻不翻,打破身式无遮拦,是暗劲功夫,是有形无迹之用。练到高超境界时,意动&形随,极其自然和顺。对故时,胸中空空洞洞并无一招一式成法,完全因敌势而接应之。当刚则刚,当柔则柔,无入而不自得,无往而不通顺。任意变化,左右逢&源。其轻松自然之态,宛如婴儿玩耍,无一丝一毫勉强之处。我只自然随便而动,敌人则往往跌出甚远。这在道家叫作“神形俱杳”,在拳家叫作“拳无拳,意无&意”。这才是行意拳打法之真形。如欲达到此种境界,只有按照要领,由浅入深,勿忘勿助,一步步练去,千万不能急于求成,有意追求。要知专门求大力则往往被&力所拥,僵而不灵,内气滞塞。若专门求呼吸则往往被呼吸所拘,而自去自然,气力不和顺。若专门求沉实,则往往被沉实所陷而拙笨不灵,失去变化之妙。若专心&求轻灵则往往轻浮而散了功夫。所以不可专求,只能顺乎自然。即或在练功中若有所得,也只能若有若无,若实若虚,勿忘勿助,用神化去,至于无声无臭,自然而&然,趋于“圣而不可知之谓神”的境地。这是十分重要的。郭云深老先生有句名言“有形有意都是假,技到无心始见奇”,就是此意。
形意拳拳经选注----手、脚、步、身法
第四节&手、脚、步、身法
&形意拳如同其它拳种,也讲究手法、脚法、身法、步法、交手法等等。但形意拳之法与其它拳种之法迥然不同。形意拳着重于拳法之基本原则的应用,而不是追求其一招一式的长短高低。
& &兹按拳经所载,分别叙述如下:
​1、手法原文:
​手法者何?&单手、双手,起手、领手是也。束身而起,翻而落,起如举鼎,落如分砖。筋梢发劲谓之起,筋梢不发劲谓之领。手撩阴,肘护心,有曲有直,如虎扑人。
&​注解:
​对&形意拳的手法,必须彻底弄清起落钻翻、横顺。若用单手,起为钻,落为翻,起是横,落是顺。手一动即谓之起,由动而直上而出谓之钻,钻之后小鱼际稍外扭谓之&横,由扭而至虎口向上时即为翻,此时劲为顺手亦近乎落矣。这即是起横落顺之意。打劈拳时最为明显。若用双手出势,仍是起钻落翻,起横落顺。或双手交插而&起,至顶上,然后向两边分而落,如鸽形振翅一般。若自胸前起向前翻而落,必须起如虎之扑食,落如鹰之抓物,起钻落翻要分明。在打起落时,如筋梢发力则叫作&起手,若筋梢不发力,手起而不落,则谓之领手。无论哪种手法,胳膊都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总以肘能护肋,手能护心为妙。
&​2、脚法原文:
​足法者何?起钻落翻,忌踢宜踏而已。起足望膝,起膝望怀,起似伏龙升天,落如劈雷击地。
​注解:
&​以&脚法言之,仍然是起钻落翻。要和手一齐动作,紧密配合。起脚如同手之撩阴,其劲上翻,落脚如巨石入水,其劲下扎。用脚时最忌上踢,盖因脚踢一身皆空,自己&先拔了根而易为人所乘也。脚打时宜用踩,起脚便向对方脚面,两臆或两膝直踏下去,如同狸猫上树,四肢并用。如用膝打,则提膝直向对方阴部,小腹或前胸顶&去,其力极大。手法,足法,本自相同。不过用足法时尤须知动脚如虎行之无声,龙行之无踪,方到好处。
​原文:
​起无踪,落无形,足去好似卷地风。远处不发足,发足必定输。若遇人多莫心焦,踩足二起鸯鸳脚。后脚趁前脚,后脚踏腿弯,后脚趁前脚,前脚未实后脚起。先进左腿,左脚未落右脚起,先进右腿,右脚未落左脚随。
​注&解:
进脚时,不可向前迈步,应先将脚稍提离地,使脚底与地面平行,相距约一寸半之高,然后照直向前蹚去,若无物然。不管遇到何种阻拦,要象推土机一样,照&直向前铲进去。如与对方相距较远时,切不可发脚,发脚必为人所乘。这时应该使用郭云深老先生“远地宜缓之法”,聚精会神,缓步迂回接近对方,然后再猛扑上去,接手后仍要钻进去打,用踏,砍,用诸腿法。倘遇群战之时,对方人多或有棍,棒、器械,则不可直取硬进,要三回两转,连腿带脚并剪而上,即所谓“踩足二&起鸯鸳脚”也,曹继武先生常用之。其法为前脚未落后脚即起,或先脚未实后脚即随,行之甚为有效。
​3、身法原文:
​身法有八要,起、落、进、退、反侧、收纵而已。
&​注解:
&​在&身法上,同样是起为钻为横,落为翻为顺。如鹞子入林束身而起,藏身而落。从意和气上来说,起则高扬其身,若有增长之意,落则低抑其体,如有攒捉之形,当进&必进,要侧其身而勇往直前,当退则退,应领其气而回转伏势。进步要低,退步要高,起如挑担,机关在腰,一收一放,行如槐虫。还要切记顶头竖项以通督脉。前&脚要平直&出,如铲车之铲钢板然,后脚要跟,宜平移而勿拖拉。浑身之劲一齐向前伸,贵直,贵速,贵整。反身顾后,后即是前,&侧顾左右,左右不分。斯之谓&“进、退,顾,盼”。回身时必须在扣步摆脚转身的同时,边接手、边护裆、边护面,有接有护有打,三者合一,方为妙用。拳式中之“狸猫倒上树”“白蛇缠身"
“鹞子翻身”等,莫不如是。收纵者,敛如伏虎,即如灵猫捕鼠时,收身后敛待机而动之势,此所以蓄劲也。纵如攫食,此是蓄而后放也。纵时以中平为宜,以直去&为妙。这就叫做“曲中求直,蓄而后发”。从收到纵,从蓄到发,似乎中间有停顿间断之处,其实内中之意气仍是连续的,而且连得很紧,绝无停顿。这就是拳经上&“收即是放,断而复连”之意,也叫做“劲断意不断"。纵力时要不俯不仰,不偏不倚,向前则一直而去,向后则一直而落。所谓纵横因时以变迁,高低因势而转&移,机关在腰,变通在心,不能一概而论。
​4、步法原文:
&​步法者何?寸步、快步、垫步,过步、践步、剪步是也。
​注解:
&​形&意拳式虽简,其步法却有六种之多。寸步者,当离对方只有尺把远之时,脚只微进一寸之远,或者只一抬一落而不进步,手足一齐发动,势如点炮,又如鸡之抖翎,&虎之抖毛,四梢齐发,谓之寸劲。快步者,当距对方五六尺远时用之。其法为起左脚,急上右脚,左脚用力一蹬,平飞而去,如炮拳之步法。垫步是一小步两大步,&共三步为一步。如左脚在前,仍先进左脚,急上右脚抬起左脚,右脚用力一蹬,同时左脚进一大步,右脚跟步。虎形之第一步便是这种步法。昔人云郭云深先生打虎&形,“一步三丈五”,指的即是垫步也。如遇对方身大而力猛者,则用过步。不论起前脚或起后脚,应即将所起之脚攒进,直踏过对方后脚,手到力发,则对方自跌&出而我自己则颇不费力。这就是拳经上说的“脚踏中门抢地位,便是神仙也难防”。践步,也叫野马迹蹄之步。如鹞子入林,左脚在前,仍进左脚,急上右脚蹬左&脚,照直而去,右脚落地同时左脚提起,置于右脚内侧,磨胫。此即马奔虎践之步也。剪步即龙行步。遇对方急退,我赶打时用之。起前脚,后脚起而未落之时,前&脚仍向前格楞一步,后脚而横踩落地,两腿成剪子股式,手与腿相合。此即神龙游空,乌龙摆尾,追风赶月不放松之打法也。总之,步乃一身之根基。身欲动而步为&之周旋,手欲动而步为之催,上欲动而下自随之。进退转换,无不以两足之行动为之转移,故步实为身之砥柱,至为重要。
​5、一身之总法原文:
&​勾拦棚架不为能,顾开截追是英雄。上法手为妙,进法步占先。工顺勇急并狠真,&内外一气紧相连。三性调养多妙用,遇敌取胜不为难。
​注&解:
&所谓“一身之总法”,即攻守之总法也。各人之体会不同,经验有别,故其法亦有异。按形意拳第二世传人曹继武老前辈之传于后世者,计有顾法,开法,截&法,追法,上法,进法之不同。顾法亦即破法,可分单顾、双顾,顾上,顾下,顾左右,顾前后。单手顾用截手,或里截或外截。双手顾则用横拳或马形,或用双截&手,或用八字功中之‘“裹”之功。顾上用冲天炮或乌龙倒卷水,顾下用扫地炮。顾前后则用前后扫锤,撇身反背,望眉斩甲。顾左右则用填透炮,鼍龙戏水,乌龙&翻江。拳一触即发,顾中有打,顾即是打。绝不象其它拳种先勾拦棚架而后再进招。
开法用熊形,肘开,肩开。用迸劲者曰刚开,如豆角炸开豆子迸出。其劲柔者曰&柔开,劲涵蓄于胸而松活于肩背。截法者,有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诸法。截手者,彼手已动而未到,我急截之。截身者,彼微动我即先截之,使不得出。&截言者,彼言方露其意我即截之。若彼面露其色我即截之者谓之截面。彼目笑眉喜意甚恭而心有杀机,我能察而迎机以截之者,谓之截心。上法以出手为妙,进法以&动步为先,而总以身法为要。行意拳离远不发招,发招必是钻进身去打。意动而身动,手动而脚随,手脚齐到方为得体。手起如丹凤朝阳,进步抢入,抢上踩打。气&势要雄壮,身法要灵活,手足相连,内外一气,倏然即至。
&上法有六方:曰工,巧妙也,曰顺,顺敌来势之自然也,曰勇,果断也,畏惧迟疑,兵家大忌,曰急,快&也,手急也,当发即发,刻不容缓。曰狠,举手不容情也,心一动而内劲即出,曰真,发心中得见之真,使对方难以变化,为我所制。六方明,则可得上法进法之妙&用。在以上数法之外,还有所谓三性调养法。眼为见性,所谓眼观六路。耳为录性,所谓耳听八方。心中时常惊醒,所谓高度警惕。此三性者武艺中所不可缺少者。知此三性,则精灵之意在我。先事预防,不至为人所算,则可无失机之虞。人&体各部是一个整体,大脑为指挥官。手足身步法五者,自有其内在的密切联系。、
&大体上说来,手管上下,腰司左右,脚主前后进退。肘管护肋,膝管护裆,手管护&面、护心。又两手各管半边,以自身中线为界,各有防区,不相逾越。各部分如能克尽己责,配合恰当,则动转挪移,攻守进退,自能圆通括泼,得心应手;如不明&瞭其中关系,各部分不适当地.
第三节&练功八字诀
​原文:
​顶、扣、垂、抱、月、圆、挺、尖,是谓桩功八字。八字者实乃桩功之要点,行意拳之基础。凡拳式站定,要八字俱备。
​歌曰:
​(一)头往上顶项要直,舌顶上颚调呼吸,手指外顶腕放松,三顶齐顶是真机。三顶身法脚提起,肛门提起如千飞,腰起高行如槐虫,身落鸽子钻树林。
​(二)脚面弓扣趾抓地,手指弓扣鹰爪力,两膀合扣往外送,明瞭三扣多一力。
​(三)气沉丹田气之根,两肘下垂双肩沉,两膀垂坠往里夹,三垂齐垂诀窍真。
&​(四)丹田气抱诀窍真,心意把定聚精神,胳膊要抱有撑劲,三抱齐抱气贯身。内外一气坚如铁,四梢齐发方为真。
&​(五)胳膊漫弓似月牙,腿膝漫弓似月牙,手腕漫弓似月牙,三月拳式是真法。明瞭三月多一巧,三月齐动敏力发。
&​(六)胸脯要圆气下沉,脊背要圆似猴身,虎口撑圆掌心空,三圆齐圆是真形。
&​(七)挺腰竖项劲抖擞,腿膝要挺树生根,胳膊仲挺有舒劲,三挺齐挺力百钟。
&​(八)出手总要看三尖,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齐照如一线,落步六合是真传。
&​头&顶、舌顶、指顶,谓之三顶。
&顶头竖项不但是行意拳的要求,也是各拳种和各派气功在姿势上的共同要求。其目的是为了勾通任督二脉运行的气路。头为三阳之会,&头上顶则真阳上冲。正头起项,壮面凝神,则真气自海底升起,下会阴向后过命门而直上夹脊,经玉枕达聪门。舌为心之苗,舌顶上颚则心火沿任脉而下降,可收水&火既济之功。舌顶上颚以鼻呼吸,使任督二脉在上部接通。气自聪门而下,&从口入,经舌,沿任脉下于丹田。自腰椎以下将骨节开,尾闾向前上兜转,提肛缩肾收&小腹,则任督二脉在下部勾通。于是气行滚滚形成小周天循环。指顶则气贯四梢而感觉灵敏。手腕不用力,同时沉肩坠肘,掌心微向前塌,叫做松腕。指顶腕松,有&前伸之意无前伸之形,则气自肩井、曲池两穴,沿臂而下,直贯掌指。气势吞吐,掌中旋转,有推山入海之功。三顶之中,头顶尤为重要,顶头竖项蹬足,是发力的&根本。试看马拉重车上坡时,塌腰、蹬后腿、顶头竖项以出力。
&练拳者,为了内顺外合,气充力足,其拳式动作也必须符合这一生理上的特点。在做到三顶,内气畅&通顺遂之后,足心上提,两腰眼同时微微上起,则气自脚下而起,便觉身子轻灵步履轻便,动转无迟重之虞。如同快步履薄冰一般,提气疾行如飞而过。昔日刘奇兰&老先生有云“蛰龙升天机关在腰”,斯之谓欤!
&​脚趾弓扣抓地,手指如鹰抓物,两膀向前合扣,谓之三扣。此乃练鹰爪大力法的姿势,是行意拳的特点“虎&威鹰猛,以爪为锋,爪之所到,皆可奏功”,即是此意。两膀合扣如熊膀之势,则自然能拔背涵胸。所谓合扣并非用力前合,而是将肩放松,微微下沉,松开胸大&肌、背阔肌和双头肌,拉开两片扇子骨(肩胛骨),将两肩井穴用意松开向前一送,则背自圆而劲自出。这就是内功经上所说的“松肩以出劲”,同时还要惊起四&梢,一齐用力,这即是练大力的方法。
&​气垂、肘垂,肩垂,叫作三垂。三垂之中首要的是气垂。气垂即是气沉丹田,能气沉丹田则下盘稳,中盘活,四肢&灵。所谓“气沉丹田,身稳如山”是也。欲气沉丹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手掌虎口按着疼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