逼观音菩萨改名的是哪个唐朝皇帝顺序列表

吕洞宾姓吕名岩,字洞宾,号“妙通真人”,“纯阳子”,全称“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称“吕纯阳”,道教全真道尊称他为“吕祖”,是道教“北五祖”之一。

在道教八仙中,吕洞宾的影响最大,传闻最广。在民间,吕洞宾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的祖籍在河中府永乐镇(今山西芮城县),出生于世代官宦之家,祖辈都做过隋唐官吏,吕洞宾自幼熟读经史,有人说他曾在唐保利元年(公元825年)中了进士,当过地方官吏。

后来,吕洞宾厌倦了兵连祸结的乱世,他抛弃了人间的富贵和功名,和妻子双双来到中条山上的双峰山修行。到了双峰山后,才改掉了原来吕岩的名字,改称吕洞宾。吕洞宾三个字各有寓意:“吕”,指他们夫妇两口,两口为“吕”;“洞”,是指居住的山洞;‘宾’,即告诉人们自己是山洞的宾客。

随着道教的发展,经过民间传说的塑造,吕洞宾成了一位名扬四海的传奇人物。他不仅有广泛的民间基础。而且还有很高的“皇帝缘”,历代皇帝对他屡加敕封。在宋代,皇帝封他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

传说吕洞宾修行之前将家中的万贯家产分散给了贫民。修行后遇到了钟离权,拜其为师。家乡人为了感念她的恩德,建起了“吕公祠”以示纪念。金代以后,因为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词”改成了“观”。

元朝初年,忽必烈派遣国师丘处机统领道教,将吕公祠改建成了“永乐宫”。永乐宫工程浩繁,历时一百一十年财完工。除此之外,几年吕洞宾的庙观还有很多。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看点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看点联系。

避讳是中国历史上封建社会中独有的现象。对于帝王或者尊长的名字要避免说出或者直接写出。著名的“为尊者讳”说的就是这个意思,除此之外,还包括了“为亲者讳”、“为贤者讳”等原则。封建帝制下皇帝最大,避讳的范围也最广。不仅仅是他所管辖的臣民,甚至连观音菩萨也不能幸免,

比如今天我们都熟悉的观音菩萨,本来是被叫做观世音菩萨,后来唐太宗李世民去世后,继位的唐高宗李治为了表示孝心,便下令将观世音菩萨改为观音菩萨(李世民在位时表示只要世、民二字不连用即可)。

因为避讳的原因,也导致了许多我们熟悉的事物都有了别称。比如西汉吕后名雉,所以雉只好改名叫野鸡。唐玄宗李隆基本身也是一代君王,但是因为清圣祖叫玄烨,他也只好改名叫唐明皇了。有的更改甚至取代了原来的名字,比如西汉文帝名叫刘恒,所以姮娥便被改为了嫦娥,于是今天的我们,熟知的是“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东汉光武帝名刘秀,“秀才”在当时便被叫为了“茂才”,东汉明帝叫刘庄,于是当时的人们就不能说“老庄之术”,而要说“老严之术”了。看来皇帝如果起了大众化的名字,真的是影响着普罗大众乃至诸天神佛的日常生活。而即使名字不是那么大众化,也会给家人带来困扰,比如清世宗(雍正帝)胤禛继位后,他的兄弟们就不能叫“胤某”而改为了“允某”。有些帝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特意给自己的名字改成比较生僻的字眼,比如清宣宗(道光帝)原来叫绵宁,继位后改名叫“旻宁”,其他兄弟们就不用改名了。到清文宗(咸丰帝)奕詝的时候,干脆只避讳第二个字,第一个字就不避讳了。

除了为皇帝避讳,普通人接触最多的要数为家长避讳,这叫做“家讳”。比如著名的诗圣杜甫,因为父亲叫杜闲,母亲名字叫海棠,所以杜甫的诗句中既没有“闲”字,也没有“海棠”。这样顶多是日常生活受点影响。

但是著名的“诗鬼”李贺就倒了大霉,因为他父亲名叫晋肃,"进"与"晋"音同,便不能参加进士考试,纵然他再才华横溢也终无用武之地。韩愈为此鸣不平说:“父亲叫晋肃,儿子就不能参加进士考试,那如果父亲叫仁,儿子岂不是不能作人了吗?"

另外在日常生活中,还需要为一些孔丘这样的古代圣贤或者是地方高官避讳,加上“家讳”和皇帝,要注意的简直令人头疼。如果是在清朝,还要注意文字狱的危险,比如雍正年间,主考官查嗣庭摘用《诗经》中的"维民所止"作为试题,结果被人告发说"维止"二字是暗示将"雍正"砍头示众,简直大逆不道,于是查嗣庭本人病死狱中惨遭戮尸枭首,儿子处斩,兄侄流放。避讳就这样引发了异常悲剧。

通常避讳的方式有三种,一种是我们前面说的改字法、就是用另外的字代替避讳的字,一种是缺笔法,就是在书写的时候把要避讳的字少写几笔。还有一种是空字法,就是把本字空而不写, 或画以"□",或书以"某"字,或直书以"讳"字。在实际应用中除了不方面之外,也闹了不少笑话。比如宋代的州官田登,禁止百姓说“登”,于是州境之内,连“灯”也只好被叫做“火”了,于是到了上元节需要放灯时,吏人书榜揭于市曰:"本州岛依例放火三日。"由此留下了:"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的事迹,

又如五代时身经数朝的冯道,一天他的门客准备给他讲解老子的《道德经》,面对全书第一句的"道,可道,非常道",犯了难,为了避讳,门客急中生智,将其念到:"不敢说,可不敢说,非常不敢说",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而在今天,避讳早已经没有了存在的意义和环境,所以,过去的这些事例也就只能留在历史的书卷中作为笑谈了。

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唐朝皇帝顺序列表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