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名妓重生在精神上支持了抗日战争

[转载]朱永奎:吟罢五言見诚心
“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一首五言律诗,其中有句日:“涛微吟许剑诗”,说的是吳国延陵季子(季扎),出使魯国,路经徐国,受到徐国国君徐偃壬的热情接待。席间,徐偃王对季扎的宝剑情有独钟。季扎看出他的心思,内心许诺,完成出使后,定将宝剑赠于徐君。但路过徐国时,偃王已死。但季扎仍将宝剑挂在徐君蒫旁的树上。对于季扎的诚信,当地百姓筑了挂剑台,以作纪念。而在《红楼梦》第一回中,也讲到了林黛玉下凡之前,承诺以泪酬报神瑛侍者灌溉之恩。所谓“木石前盟”,从而看出,中华民族讲信义,重诚诺的高贵品德代代传承。这就是红楼文化的魅力所在。
因《红楼梦》的作者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有诗句曰:“微吟许剑诗”说的是二千的五百多年前吳国的延陵季子出使魯国,路过徐国,受到徐国国君徐偃王的热情接待。其时,季扎的佩剑被徐偃王看中,但没有表白,而季扎內心许诺,待完成出使任务后,一定将宝釗赐给徐偃王。谁知再途经徐国,徐偃王己死。季扎坚守内心的许诺,仍将宝刽解下,挂在徐偃王墓旁的树上。这就是中国古代外交史上著名的重诚信的典故。因故事发生在宿迁的泗洪境内,且在红学研究中,至今无人提及,为了填补红学与宿迁不解之缘的空白点,我们一行三人自费赴宿迁考察。
尽管我的一篇“漫说曹寅与宿迁古文明”,已在江苏省红学会主办的刊物《红楼文苑》上发表过,但是,对体现人际交往、国与国外交场合坚守诚信的古源头、两千五百多年前的挂剑台遗址的考察,却留有空白点。而这处挂剑台的原址,又在宿迁市的泗洪县存有两处。一处是该县的陈圩乡的张灯村,一处在朱湖乡的朱陈庙遗址上。对朱陈庙的卦剑台遗址,我在上述“漫说”中已向世人作了交待,並作过实地考察。唯独对张灯村这处卦剑台遣址未曾亲临现场。昨日,终于驻足该地。在一片高出周围农田的绿油油麦地上,树了一块石碑,大致內容是宿迁市重点文物保护字样。据当地土著介绍,这就是延陵季子献给故去的徐偃王宝剑的原始挂剑台。一个县的两处都打出挂剑台遗址的旗帜,是否在上演一出“真假美猴王”?余曰:非也。因当时的吳、徐二国的君主、王爷的高风亮节在人们的心目中都留下美好的印记,特别是在外交上,能做到以诚相待,和谐相处,给两国民众创造了安定的生活环境,这体现了两国外交的主流,顺民心、合民意,因此,有些地方建造挂&&剑台纪念性标志,是顺理成章的。如徐州挂剑台纪念性建筑。但真正的挂剑台,确凿无疑地在宿迁市的泗洪县。因为徐国的国都就在泗洪县,即现在的半城镇。挂剑台与半城镇近在咫尺。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转载]店面运营中的题目与营销
  整理平日的收躲,发现了这篇文章,可能是巴奴火锅的, 这篇文章目前已经无能性、易损性、易耗性。   比较麻烦的是文化物资、宣传物资、和其他服务设施等,它们不是一成不变的,但却是人性化、市场化、专业化的。如花草,不同季节的要求不同,而日常维护又是专业的,从数目、大小、外形、颜色都应和环境相衬,起到美化作用。假如随意摆布,就是浪费资源,令人贻笑大方,甚至会弱化或转化卖场气氛,如颜色太多会影响卖场的整体效果和色调。花草是轻易受损和变化的,这就要求我们勤调换、重标准,在和花商打交道时表明我们的要求,不自欺才能不被欺。   宣传物资是目前做得比较差的,主要和熟悉有关。喷?**裁垂也缓茫坑捎诓缓霉叶还慌&A:1ㄎ裁醋安缓茫坑捎诤1苁谴」ぷ鳌架又怎么了?皱巴巴的,缺胳膊少腿的,往返乱放的,文化手册用完了还没有取,吊旗掉了没看见,各有各的原因,各有各的理由,但是,这些都不是终极原因,终极原因是人没有做到。所以,宣传类设施和物资主要就是要认真负责,多在自身找原因。   再一点就是对自身的要求和对品位的追求,既要严格要求规范化,又要追求审美和个性化。比如我们的证照证件的悬挂乱七八糟,直到现在还不能整洁划一规行矩步的,为什么?这就是对自己的要求,对细节的态度。如何将吧台多余的物资撤掉很简单,但不久又可能堆积如山,这就是题目了,必须长期保持吧台的整洁和效果,不专心是不行的。卫生证、税务证、工商证、烟草证等证件大小不一,怎么挂好看?为什么有的证件挂框坏了?为什么电话线随意的耷拉着?吧台有时候是一个小仓库,而仓库和吧台是两个概念,为了进步工作效率而提前预备好物资没什么,物资堆的哪都是就是懒病了。而证件之类的损坏根本不是事,坏就坏吧,凑合着挂着就行。对自己的标准低是很难进步的。我们各个直营店在吧台证件悬挂这一小小表现上,是远不如合作店甚至加盟店的。一句话: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品位是比较高的追求www.,是精神方面的,是灵魂方面的,如同人的气质一样,怎么提升品位,我们可以慢慢来,先做到各种规定和格律,再陶冶情操和素养,这方面需要资金投进和理论支持,企划部会结合各店情况,重新考虑。   结合我们的差异化营销策略,顾客对安阳火锅品牌的看能性,上升到营销高度,带给顾客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就如同普通拉面和动感拉面一样,把平凡的事情不平凡化,是治理的艺术,营销的艺术。   5、洗手间:各项功能性指标是显而易见的,各种设施设备的重要性也是明显的。洗手间对于本品牌的定位而言,不能混同与街边小店,仅仅是个洗手排泄的场所,要避俗,要有雅一点的感觉。卫生做得好是基础。大家可能见过麦当劳或肯德基的洗手间贴有笑话、漫画、花篮之类的修饰。为什么在一个厕所下那么大的功夫?大家想想。由于洗手间的顾客这时候思想非常集中,接受的信息非常有限,这时候传播品牌文化、理念非常有效。洗手间广告甚至造就了一些药物品牌的成功。当然,我们要给予顾客的是轻松、温馨、舒适的感觉,围绕这个中心,我们做什么?我们将洗脸池人性化的分为男女儿童,冲水阀门也是,墙上有漫画、壁画,清香袭人,擦手烘干非常方便,顾客感觉超一般的价值,很好。但是呢?香水浓重呛人,卫生后期得不到保持,就降低到排泄洗手级别的功能性水平,体验消费的价值营销失往了,反而为顾客所不满甚至留下不好的定论。   顾客体验,是一个系统型的过程,重点是站在顾客一方的,顾客是&强势&的。我们没有说&工作检查&,很多时候自己出错也检查不出来,为什么?角度不同。&像顾客一样思考&犀利的指明了我们做事的自我检查的角度。市场是检验我们的治理、服务、产品、价格、营销的唯一标准。比如:我们的产品是按照标准做出来的,假如顾客普遍没有认同,那就是标准没有通过检测,而不是我们自己检测和标准一样就是正确的。服务也一样,如何站在顾客的角度?治理者必须身临其境,作为一个顾客,从顾客价值的高低、多少、难易、期看,多角度来衡量工作的指标和现实的效果,很轻易找到差距。通过两方面的对比,可以得出我们所提供的,对路吗?有提升空间吗?如何优化?和竞争对手相比,谁的更体现差异化?或意味着更多的价值?为什么我们落后?自己满足没有价值,顾客满足才能体现所有的价值,我们的付出辛勤的汗水,苦苦的思考,反复的实践,繁复的练习才没有白费。而这些努力,存在于每一个角落,发生在所有的时刻,不是我们自己检查完就结束的。当产品、服务的特性和顾客利益同时摆在你的眼前,你关注那个?假如你选择前者,顾客会离你越来越远。我们通常夸大某某是我们的特色,也就是我们的卖点,哦,顾客是冲着我们的卖点而来的,卖点的标准我们已经制定了,我们严格的执行着。然而,很多有特色的产品照样无人问津。由于它的卖点不一定是顾客的买点。我凭什么埋单?你说的特色我为什么要消费?这就是典型的没有像顾客一样思考的例子,可以解释很多优秀产品折戟沉沙的原因,服务也一样。横看成岭侧成峰,不同的角度,看到不同的景色,所以,希看治理者能够结合巴奴的营销策略和理念,充分理解并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取得更好的收获。   原文出处:cyjd.gbzlwz./a/meishikezhongshikuaican/1341...
请各位遵纪守法并注意语言文明& 文章列表页
金陵诗社专题诗人第二辑--相关文章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哪位名妓在精神上支持了抗日战争?
【哪位名妓在精神上支持了抗日战争?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对中国抗日战争也是有贡献的。在明朝崇祯吊死煤山的三百年之后,正是甲申,中国因日本侵略而危在旦夕。那一年,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全国军民都因危难的局势而发思古之幽情,重温三百年前大明亡国的老故事。《桃花扇》重演,更让人感同身受。那一年重庆出版的《群众》周刊,有篇文章就叫《桃花扇底看南朝》。《桃花扇》里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自然可作现实中汉奸、投降派、卖国贼之参照,但《桃花扇》正因有一个李香君的形像,给又一代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带来了勇气。必须承认:那把桃花扇,在呼唤英雄(包括女英雄)的抗战中,同样是一件精神武器。李香君在舞台上复活了,在战场上复活了,在前线以及后方,乃至敌后的中国人心目中复活了。那把桃花扇相当于一面血染的战旗。让人既热血沸腾,又肃然起敬。】
&&&&&&&&&&&&&&&&&&&&&&&
李香君的桃花扇【増补稿】■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我还小,看一部叫《桃花扇》的老电影,听旁边的观众议论,“这是发生在咱们南京的事情。”“李香君是南京人。”我就这样记住了李香君的名字,觉得她的名字本身就有一缕香气。是桃花香吧?我还记住了她那像桃花一样盛开又凋零的爱情,在并不懂得爱情的年龄。这么多年过去,如果你问我爱情是什么,我可能仍然似懂非懂,仍然保持着最初看《桃花扇》时对爱情的朦胧印像:爱一个人,就是开花,给对方看,也给自己看,表面上为了让对方陶醉,其实自己已先醉了……我这么说,也没错呀。如果没有自我欣赏,怎么可能欣赏别人并让别人欣赏呢?如果没有自我陶醉,又怎么可能感染对方呢?李香君初恋侯方域的时候,一定深深沉醉过,人面桃花相映红。可惜春风不长久的,她还是被惊醒了。醒是痛苦的,也是必然的。由于我看的是黑白电影,当李香君血溅诗扇,血迹也无法显现为鲜红。没有关系,桃花这个意象本身能让人想像出最灿烂的颜色。人们日常说起桃花,大多是围绕桃花运什么的。《桃花扇》改变了桃花的形象:桃花并非柔若无骨,桃花也是有血性的。一个人,使我对一种花肃然起敬。
如果没有那溅在扇面的一滴滴血,《桃花扇》可能只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的老套故事。作为明代秦淮八艳之一的李香君,对慕名而来的大批高官富商不屑一顾,偏偏钟情于青年才俊侯方域,以身相许。时为复社领袖人物的侯方域,受到奸党阮大铖迫害,逃离南京,李香君送他一直送到桃叶渡口,清唱《琵琶记》赠别,等于用歌声为落魄书生怕冷的心取暖。那把作为爱情故事最重要道具的诗扇,是书生送给美人的定情物。后来,当奸官田仰串通马士英和阮大铖,欲逼李香君为妾,李香君誓死不从,以头撞地,血花四溅,在扇面上留下痕迹。画家杨文骢深为感动,将血点画成桃花一枝,使扇面上诗画相映。美人不只会为爱流泪,也有勇气流血的。桃花如血,血如桃花,是生死恋情使美人与桃花形成了血缘关系,而不单单是外形上的相似。漂泊在外的侯方域听说李香君以血坚守山盟海誓,情不自禁写下一篇《李姬传》。清代戏剧家孔尚任,正是据此写成传世佳作《桃花扇》,在大大小小的舞台翻演,使李香君的形象不仅进入文学史,更深入中国老百姓的记忆。
《桃花扇》剧情中,侯方域一出场就吟诗,吟的是《恋芳春》:“孙楚楼边,莫愁湖上,又添几处垂杨。偏是江山胜处,酒卖斜阳,勾引游人醉赏。学金粉南朝模样,暗思想,那些莺颠燕狂,关甚兴亡。”不愧为晚明文社“复社”的接班人,才华横溢,难怪能赢得李香君的芳心。可惜他后来又把美人的心弄丢了。侯方域经几起几落,最终北上,归顺大清,谋取一官半职。这不只让李香君失望,更让她伤心:理想中的如意郎君竟然如此没骨头,比女人还软弱,这种能把人格抛弃了向名利投降的所谓才子,他的爱情,自己还能相信吗?还敢相信吗?与之相比,身为妓女的李香君,却有侠气。在乱世中侠气就是骨气啊。她比许多男人更明白什么是大是大非。苦劝无用,也只能分道扬镳了。李香君并没有背叛自己,背叛自己的爱情,而是侯方域背叛了她,背叛了她的期望。侯方域做出了李香君这样的女人都不愿做的事情。李香君,也做到了许多男人都做不到的事情,正如前次以血守爱那么坚决,她削去青丝,遁入空门,与世俗不合作,保持自身的清洁。为了表示对国家的忠贞不渝,她亲手斩断了情根。别人千方百计都没能阻挠的情缘,她本人狠起心来了断。不可能不疼的。可能比血溅诗扇时还要疼。她忍住疼,还是这么做了。
你可以说李香君看错人了。其实她看的时候并没错,是她看上的人变了了。不仅她看上的人变了,世道也变了,她只能要求自己不变。以不变应万变。她正是因为不变才成为自己的,才在一群变了的人中显得伟大。
你可以说李香君爱错了人,可爱本身并没有错啊。李香君,爱的时候轰轰烈烈,不爱了,或知道自己不该爱了,也斩钉截铁。她知道比守住小爱更重要的是守住大爱。当爱人站到自己大爱的对立面,她也会不爱的,没法爱的。李香君是一个烈女子。更是一个有大是大非、大爱大恨的忠烈女子。当儿女情与家国爱发生冲突的时候,她作出了一般人并不那么容易作出的选择。
南京人是重感情的,中国人是重感情的,就这样把自己的敬仰,献给了一位妓女,献给秦淮河边的一位妓女。因为这位妓女在国破之时,表现得比那些才子,那些将军,那些各界领袖更为勇敢,更为坚定。她注定要让很多男人脸红的。如果他们能感到脸红,多多少少还是有希望的。正如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始终没有忘掉这位普通的妓女,一直对这位妓女保持着敬仰,说明中国人还是有希望的。
作为秦淮八艳的代表,李香君使秦淮八艳成为正面形象的群体,载入史册。她的高风亮节,可能还改变了后人对妓女阶层的歧视。我曾经在新浪博客撰文,说李香君是南京历史上最伟大的女人,最有资格担任南京文化的形象代言人,又说李香君是中国历史上最有骨气的妓女。这些说法并未遭到网友反对。南京作家叶兆言,对秦淮八艳评价也很高:“秦淮八艳的真正意义,关键在于她们有不做亡国奴的骨气,在于她们很好的素养和不同凡响的政治见识。外在的美可遇,内在的美难求,时穷节乃现,只有到了国破家亡的最后关头,才能看得出一个人的节操。秦淮八艳是一面镜子,桃花扇底看前朝,通过这八位不同凡响的风尘女子,人们看到的是中国文化的颓败,是中国男性知识分子的虚伪和装腔作势。像钱牧斋和侯方域,都是名噪一时的大才子,这些才子都是先唱高调,最终却失节投机,走到他们平日所鼓吹的理想的反面去了,爬得太高,跌得就重。秦淮河边的八位小女子,轰轰烈烈地唱了一曲正气歌,活活羞煞男子汉大丈夫。”
秦准河畔的钞库街38号,解放初期的那部电影《桃花扇》,就在此拍摄的。三进两院式宅院,包括临水的河厅,都已通过银幕进入观众的记忆。河厅内设船坞,直通秦淮河,主客不出宅门即可登船往来水上。河厅有栏,供凭栏眺望夫子庙的泮池风光。李香君曾站在这里守望侯方域归来吧?大约在1986年底,宅院进行修缮,辟为李香君故居陈列馆。那时候我离开南京去外地求学,有一年春节还乡,特意去参观过。不,没觉得是在参观李香君故居,觉得是在拜访李香君本人,觉得她仍活在这里。尤其进入后院,抬头看见“媚香楼”匾额,据传为明末著名书法家王铎所写,便联想起风流书生侯方域初来乍到时的惊艳心情。上楼,踏入李香君的客厅、琴房,书房和卧房,仿佛也走进美人花开花落的梦境。我下意识地屏住呼吸,蹑手蹑脚,生怕把她吵醒。
这么些年,只要回南京探亲,我都会去夫子庙文德桥西、来燕桥南端的李香君故居门前走走。也算一种精神上的“探亲”吧。李香君故居已成为我记忆中故乡的标志性建筑之一。虽然它不如中华门城堡高大,也不如中山陵或美龄宫(蒋介石和宋美龄的官邸)辉煌。但我觉得它也是一种城堡,也是一种陵园或宫殿,这里既有泪、又有血,既有美,又有美所作出的牺牲,以及美所带来的力量。泪水与血水浇灌的桃花,必然比雨水浇灌的桃花更灿烂一些,更通人性一些……这么想着想着,我就从李香君故居,走过乌衣巷的王谢故居,想个没完,也走个没完,不知不觉就抵达了秦淮河口与青溪交汇处的桃叶渡。这个千年古渡由于当时接近改道前的长江,因而是著名的送别处。最初因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王献之,常在此迎送爱妾桃叶而出名的。我想的却是:这里也是李香君唱歌送别侯方域去远处避难的地方。她的歌声真是牵肠挂肚啊,我似乎还能听见。风里,雨里,桨声灯影里,总像有一个人在若隐若现地唱着忧伤的歌。
若干年后读一本旧资料,才知道钞库街38号,并不是真正的李香君故居。原为清末袁姓道台故宅,因具有秦淮河房的典型特征且保存完好,才成为电影《桃花扇》拍摄地,进而辟作李香君故居陈列馆。说它是李香君故居也不算错,它毕竟是电影里那个李香君的故居。严格意义上的李香君故居,即媚香楼遗址,原在今址之东、金陵闸西侧,与今址同在钞库街上,相隔不远。可惜地面建筑己毁,并改建,面目全非。《香柬漫笔》记载了媚香楼遗址的发现过程:“金陵闸西邻有水阁,曰周河厅,数年前掘地得石碣,刻媚香楼三字,厅主人惧其有神灵也,复瘞之,余曾得见拓本。”
如果不曾有那块石碑出土,李香君故居在何处恐怕就真的失传了。这也没什么,即使故居失传,故事不会失传的。李香君的名字不会失传。比世间的任何石碑更有效的,是口碑,是刻在人心上的美名。譬如仅就我个人而言,没法把李香君这个名字从记忆中抹去的。外地游客,可能不知道南京的现任市长是谁,却不至于对李香君的名字感到陌生。这个名字同样能代表南京。李香君,秦淮河的女儿,南京的女儿。她溅在扇面上的鲜血变成了桃花,她留下的桃花扇同样给南京的历史增光添彩。到秦淮河上泛舟,若没想起李香君,简直等于白来了。李香君的名字和秦淮河连在一起,和南京连在一起。她不仅使原本脂粉味很浓的秦淮河显得有骨气了,也使多灾多难的南京城显得有骨气了。她的名字给南京的历史补钙。
媚香楼人去楼空,李香君后来去了哪里?在《桃花扇》的剧情中,李香君由名画家蓝田叔引领,来到南京的栖霞山,青灯孤影,终其一身。栖霞寺是有唐高宗御笔题名的古刹,周围山水如画。怜香惜玉的孔尚任,别出心裁地给笔下的美人安排了一个好去处。
南京有“春牛首,秋栖霞”的说法,牛首山的春光与栖霞山的秋色都是经典美景。孔尚任也希望李香君在栖霞的满山红叶中安然度过人生的秋天吧?前半生的桃花,后半生的枫叶,都鲜红得像血染的,李香君告别秦淮河的繁华,选择栖霞山的幽静安置一颗受伤的心。她隐于山林其实是为了养伤啊。晨钟暮鼓会安慰她的。仿佛每天都在问她:伤好了吗?早点好起来啊!我多次去栖霞山看红叶,总要作如是想。现实中的李香君究竟去了哪里,己不重要。我宁愿相信孔尚任说的是真的。是的,李香君的归宿就该在这里。她的大爱,就该有大美陪伴,大爱与大美最终合而为一。
热爱南京的老学者黄裳来栖霞山,听朋友传说李香君当年修行的寺院就在山顶,笑了:“这可真是有意思,真的有那许多好心人制造并相信了这样的佳话。为使名山胜地免去寂寞,并为他们喜爱并同情的人物寻找一个理想的归宿,人们创造了多少神话啊。”
又岂止受伤的李香君需要安慰,我们也需要安慰啊。我们心里也有各种各样的伤啊。为了安慰那不在了的李香君,更为了安慰自己,我们像孔尚任那样,想给敬仰的人物找一个好地方。我们都参与了虚构,并且希望艺术的真实也就是生活的真实,甚至比生活还要真实,还要不容置疑。不管是秦淮河还是栖霞山,都因为有了李香君的传说而显得更美。美本身就是力量。李香君不仅给我们的心灵带来美,更带来了力量。
桃花扇,每个人心里面都有一把。只不过别人看不见罢了。只不过有时,自己也看不见罢了。
李香君对中国抗日战争也是有贡献的。在明朝崇祯吊死煤山的三百年之后,正是甲申,中国因日本侵略而危在旦夕。那一年,郭沫若发表了《甲申三百年祭》。全国军民都因危难的局势而发思古之幽情,重温三百年前大明亡国的老故事。《桃花扇》重演,更让人感同身受。
那一年重庆出版的《群众》周刊,有篇文章就叫《桃花扇底看南朝》。《桃花扇》里马士英、阮大铖等奸臣,自然可作现实中汉奸、投降派、卖国贼之参照,但《桃花扇》正因有一个李香君的形像,给又一代不愿做奴隶的中国人带来了勇气。
必须承认:那把桃花扇,在呼唤英雄(包括女英雄)的抗战中,同样是一件精神武器。李香君在舞台上复活了,在战场上复活了,在前线以及后方,乃至敌后的中国人心目中复活了。那把桃花扇相当于一面血染的战旗。让人既热血沸腾,又肃然起敬。
&我犹记得2003年非典期间,原《南京日报》的诗人叶庆瑞打来长途电话,约我给秦淮区人民政府编选的《诗泊秦淮》一书写几首诗。我一口气写了《桃花扇》、《梦回秦淮》、《秦淮河从我身体里流过》三首。《桃花扇》是这样写的:
这把祖传的扇子注定是属于秦淮河的,秦淮河畔的桃花开得比别处要鲜艳一些你溅在扇面上的血迹是额外的一朵
风是没有骨头的,你摇动的扇子使风&&有了骨头
这条河流的传说注定与一个女人有关扇子的正面与背面分别是夜与昼、生与死、爱与恨是此岸与彼岸。你的手不得不
承担起这一切,夜色般低垂的长发成了秦淮河的支流
水是没有骨头的,你留下的影子使水& 有了骨头
你的扇子是风的骨头你的影子是水的骨头,至于你的名字是那一段历史的骨头
别人的花朵轻飘飘你的花朵沉甸甸
《诗泊秦淮》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老诗人丁芒在序言《秦淮诗香透天涯》中大力推举了我的《桃花扇》:“本集以桃花扇为题材的诗有好几篇,各有特色,我认为洪烛的这一首更为精萃。写《桃花扇》是为了歌颂李香君的骨气,这是理念是诗之主旨。作者把抽象的骨气,巧妙地也很自然地与折扇的扇骨联系起来,扇骨就成了骨气这一理念的象征物,全诗就从这个主体意象也即诗的触媒体上展开。第一节写桃花,写扇面上的桃花血迹;第三节写扇,写她摇扇时扇动的长发,成为秦淮河的支流。第一节的叙序,为了得到第二节的理念:桃花扇使风也有了骨气。第三节的叙抒是为了得出第四节的结论:李香君的影子使水也有了骨头。接着第五节,再一步推进第二、四节的理念,到达全诗主旨的高度:李香君的名字是那一段历史的骨头。最后第六节只用了两句,回应第一节,作了关于桃花重量的比较,是作者的进一步抒情,也是对全诗理念的再次延伸。全诗不但理与情的结合严密完美,层层推进,第三节非常丰富地深化了主题思想,使第五节的结论坐实。主体意象选择的准确和巧妙,是此诗成功的关键。理与情的高度结合,相互生长,以理念统率情感的流向,以情感的抒叙深化并推动理念的升华。”
《南京日报》发表王德安评论:“秦淮是金陵的诗眼,古代诗人为秦淮留下多少名篇,当代诗人更有许多咏古颂今的佳作,沿着诗人笔触,做一次秦淮游,体验文化景观、感悟诗心文情,是一桩十分风雅的事。来到桃花扇故事的发生地:李香君纪念馆。李香君是个爱国又钟情的妓女,从明代起就有许多赞颂的诗文。南京籍诗人洪烛的一首很是精彩:……风是投有骨头的,而你摇动的扇子/使风也有了骨头/……水是没有骨头的,而你留下的影子/使水也有了骨头//你的扇子是风的骨头,你的影子是水的骨头,至于你的名字/那是一段历史的骨头……诗人巧妙地将抽象的骨气和扇骨自然联系起来,全诗也在这轴心意象上展开,所以写得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南京的《扬子江诗刊》等诸多报刊,都选载了这首《桃花扇》。诗人冯亦同说,南京举办的各种诗歌朗诵会,我这首《桃花扇》几乎成了必选的篇目。2010年南京市委宣传部、南京市文联主办金陵五月风“相约钟山”诗歌朗诵音乐会,特意邀请我回南京,并向现场的听众介绍我就是《桃花扇》这首诗的作者。南京女诗人古筝写了推荐语:“洪烛的诗一向以大气磅礴著称,而这首《桃花扇》却刚柔相济,有怜惜,有赞美,有哀叹。如此背景错综复杂的故事,在洪烛的笔下,仅用寥寥二十行便深刻厚重的承载了一段刻入历史的爱情,而李香君的名字也成为一段历史的骨头。这首小诗我读过多遍,它的写作技巧并不新颖,是传统唯美的写法,通俗易懂,且信手掂来,但柔美中有风骨,且每读一遍都给我新的惊叹,耳目一新的感受。一首诗歌如何有力量做到亘古常新?这是一个谜。我曾多次研究过这首诗,所用的词语都是我们常用的词汇,可经过洪烛的排列组合后却能够穿越时空和历史。我的感觉,这是用骨头写出来的诗,才会有这般骨气和浸润,硬朗又不会被时间风化和腐蚀,即使再过几十年,依然值得一读再读。”
评点:“读诗,就是读美,读历史,读川流不息的山河和流光溢彩的人物。让我们颤叹、无奈!想起秦淮河我们还能想起什么?桨声灯影,绮罗画墙,柔弱无骨......可是光有这些不全是历史,使我们缱绻流连的历史不总是柔弱无骨的,有美艳桃花,也有血印桃花!有轻飘飘的花朵,也有沉甸甸的花朵。常常,沉甸甸的花朵更使我们流连忘返!谁说女人都是柔弱无骨的?红颜常使须眉愧!水做的女人有时比泥做的男人更有骨头!不信,你就翻翻历史,你就读读这首洪烛的《桃花扇》!”
2010年南京地铁展示了我的三首诗,就包括这首《桃花扇》。看来在南京,我的名字大大地沾了李香君的光。如果没有她的故事,就不可能有孔尚任的戏剧《桃花扇》,也就更不可能有我以《桃花扇》为主题的这首诗了。应该说是李香君给了我写这首诗的力量。
早在几年前,多次从网上听说李香君故居的墙上展览我的《桃花扇》。譬如云川儿博客:“2005年11月24日,有幸参观了秦淮河畔的李香君故居,在那里看到了洪烛先生的这首诗。这是那面墙上唯一的一首现代诗,也是一位熟悉的诗人的作品(从书刊上多次看到这个名字)。看看身边的游客,用幻想勾勒诗人、诗歌的形象,虽混迹于众多游客之中,胸中仍有一种熟悉的压抑不住的思潮往上窜涌,故先对之拍照存念,照片无法上传,现先将诗文摘抄如下:……”祁梦君留言:“2006年我出差到九华山的时候,途经李香君故居,也曾被这唯一的现代诗歌所打动。洪烛的这首诗以扇为人,写其凄鸣,抒发着无限哀思。全诗咏物感怀,物我交融,寄意隐曲深微,沉郁悲凉!”
南京老友叶宁更是和诗一首与我调侃:“不错,李香君住在秦淮河畔的媚香楼/但不是故居/故居里面,要有代代相传的后人/说故居,只是体面的借口/媚香楼其实是姑娘们做生意的地方/李香君只是媚香楼里/点击率最高的一位红姑娘/有一天,我梦见自己/进了媚香楼,去一睹李香君的芳容/没见到李香君/却见到洪烛的诗/刻成了石碑/挂在媚香楼的墙上/想不到洪烛老兄/先到了这个好地方/更想不到洪烛老兄这么年轻/就已经完成了任务/把名字刻在了媚香楼的石碑上……”
胡俊年写了《心驿香君》:“媚香楼是秦淮名妓李香君的妆楼,得于《左传》中兰有国香,人服媚之之句,可谓人楼玉配。李香君慧媚玲珑,气质高雅,色艺超群,入尘而不染,人称玉扇坠。明末复社名士侯方域与她邂逅,一见钟情。由于遭受奸党阮大钺迫害,侯方域投靠史可法避难;而为拒绝南明奸臣马士英等人逼嫁为妾,侠骨丹心的李香君在此楼誓死抗婚,头破血流,溅在侯公子所赠的定情扇面上。画家杨龙友随手蘸血画出绽放的桃花。南明覆灭后,李香君盼来的竟然是侯方域落魄归清,顿时爱恨交加,肝裂心碎,撕毁那把见证两人深情挚爱的桃花扇。后来遁入空门,最终红粉凋零。清初戏剧家孔尚任借离合之情,写兴亡之感,创作了名剧《桃花扇》,演绎了令人难忘的爱恨情仇,颠覆了中国人的审美情结。如今的媚香楼为两院,仿明建筑,前临街巷,后倚淮水,粉墙黛瓦,精致秀雅。庭院中玉立着香君的执扇石像,冰清玉洁,风姿绰约。楼内展示其平生史料和昔日陈设。在众多的吟咏佳作中,现代诗人洪烛的《桃花扇》匠心独具:风是没有骨头的/水是没有骨头的/你的扇子是风的骨头/你的影子是水的骨头/至于你的名字/是那一段历史的骨头……深情的赞颂了李香君的民族气节。斯人已去,香楼犹在。”
前段时间,偶然接到李香君故居陈列馆的馆长打来电话,他说常有一些游客来参观,在馆里找我的那首诗看。该馆准备请书法家抄录那首诗,重新刻成一块更雅致的诗碑,永久陈列。我的题诗能在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里被刻碑,也受到保护了?不至于失传了?这还是沾李香君的光。
《老北京人文地图》洪烛 著
&&&&&&&&&&&&&&&&&&&&&&&&&&
2010年12月第1版
洪烛著&&
周一渤 摄影
&&&&&&&&&&&&&&&&&&&&&&&&&&&&&&&&&&
广东省出版集团 花城出版社
2010年8月第1版&&
&&&&&&&&&&&&&&&&&&&&
&&&&&&&&&&&&&&&&&
《北京A to
Z》(英文版)新加坡出版公司&
《北京A to
Z》(中文版)当代中国出版社&&&&&&&&&&&&&&&&&&&&&
著者:洪烛 李阳泉
洪烛《北京的金粉遗事》(大陆版)百花文艺出版社
洪烛《北京的金粉遗事》(海外版)台湾知本家出版公司&&&&&&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古代四大名妓是哪四位 的文章

 

随机推荐